羌族简介

羌族简介
羌族简介

历史——“龙来氐羌黄河头,征程漫漫几个秋”

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教民耕织,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贾逵《周语》注说:“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览》说:“神农氏姜姓。”姜即羌。《史记·六国年表》:“禹生于西羌。”《太平御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广柔在今羌族地区。《水经注·沫水》广柔县条:“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今羌族聚居的茂县、理县、汶川、北川县皆有禹迹及记载,尤以北川县禹里乡的大禹遗迹、记载、传说等更为完整。学术界多数认为,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北川禹穴当为禹所生地。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说:“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我们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徐中舒:《我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见《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所以,古代羌族对缔造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贡献是昭然史籍的。

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的广大地区,迁徙到中原地区的羌族大多华夏化。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徐中舒:《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论文集》,第27页。)

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国”。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领担任官职,武丁时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歌颂了殷王朝的强盛,同时也反映了羌族与殷王朝的密切关系。周人与羌人关系更加密切。章炳麟《检论·序种姓》说:“羌者,姜也”。傅斯年《姜原》说:“姬周当是姜姓的一个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两支。”传说姬姓周的始祖“弃”的母亲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应是互为婚姻的两大集团。周与姜、羌联盟是武王灭商的重要条件。周朝立国以后,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区,如分封在今山东的齐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分封在今河南许昌、南阳一带的申、吕、许都是姜姓国。周时进入中原的这部分姜姓羌人,历西周之世,已基本上与华夏人相融合,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平王东迁以后,一些以羌人为主体的羌戎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后汉书·西羌传》:“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据著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考证,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壮大起来的,晋国因和戎而称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晋人之中。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文献记载了这部分羌人由射猎进到田畜的传说。《后汉书·西羌传》说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后教羌民"田畜"。此后羌族进一步发展和分化。

《后汉书·西羌传》说:“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谓首,灭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从河湟流域向西南迁徙的诸羌与当地原居民逐渐融合而发展为今天藏缅语族诸民族。春秋时的义渠羌部落建立了义渠国,其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后为秦所灭。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从地域划分,有东羌和西羌两大类。进入中原的东羌人已基本上与汉族融合,未进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此时,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有发羌、唐牦等羌人部落。汉代居住在西南地区的羌人,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和冉(马尨)羌等众多部落。

牦牛羌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清溪镇,辖四县:牦牛县(郡治)、严道县(今荣经县)、青衣县(今芦山县)、徙县(今天全县)。牦牛羌也称越嶲羌。汉越嶲郡在安宁河、金沙江以至雅砻江流域,都是羌人聚居地。牦牛羌以西,今甘孜州东南部有白狼等羌人部落。白马羌主要在今四川绵阳地区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地区南部,这些地区属蜀郡北部都尉和广汉属国都尉,故又称广汉羌。冉马尨部落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长建后秦政权,列于“五胡十六国”之中。这时期,陇西有岩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有邓至羌。

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项羌、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羌、附国等羌人部落。上述诸羌多数被吐蕃所融合。

活动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党项羌,在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宋代以后,北方地区的羌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迁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区的西山诸羌,一部分融合于藏族,一部分成为今日羌族的来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极广,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区。史前时期传说时代的大禹便出生于这一带,其后的有文字以来的史籍均载这一地区为羌人所居,这些便是冉马尨为主的羌人。这部分羌人逐渐融合了从川、甘、青等地各个不同时代迁来川西北的邓至、岩昌、白马、白狗、党项等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为其他民族后又迁入该地的吐蕃等少数民族和秦汉以来迁入的部分汉族而形成了现今的羌族。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征羌,在羌族地区设置湔氐道,统辖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羌族地区设汶川郡。秦汉之际,岷江上游羌区完成了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羌汉人民交流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羌区的发展。

唐时,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马尔康一带设置了松、茂、当、悉、静、拓、恭、保、维、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羁縻州,大多以当地羌人为刺史。

宋代沿袭唐制。设茂州、威州各辖两县、十几个羁縻州。元代设茂州,辖汶山、汶川两县,开始推行土司制度。明代建立了卫所,进一步推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建立,发展了封建领主经济,也进一步加强了羌区和汉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羌区的发展。清朝自乾隆至道光,羌族地区改土归流,实现了封建地主经济,解放了生产力,真正加强了与汉区的各方面交流,推动了发展。这时期羌区的集镇手工业、商业繁荣起来,汉、羌商户云集茂州等地,兴旺发达。

1838年后,法、英帝国主义势力开始进入羌族地区,进行文化侵略活动。民国初年,四川军阀在羌区设置“屯殖督办公署”;1935年在羌族地区设立“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具有革命传统的羌族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剥削、压迫,进行了长期英勇的革命斗争。1842年鸦片战争中,羌族士兵开赴浙江宁波前线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1860年,羌、汉、回、藏等人民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举行起义,占领了松潘、叠溪等城镇,坚持斗争达6年之久。1911年,茂县、汶川县的羌、汉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了威州城,结束了清王朝在羌区的统治,支援了四川人民的反清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羌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道投入了革命运动。1935年,红军四方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羌族人民踊跃参加红军,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还有上万名民工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流血牺牲,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0年1月羌族地区获得了解放,结束了民族压迫的历史,开始了民族平等的新时代。

建筑,碉楼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左马右龙)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桥(绳桥)。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羌族特有的建筑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3000多年前,他们就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有30万人。

羌族人所居之地山高谷深,有不少石头,再加上对于石头的崇拜,这就深刻影响了羌族村寨的总体格局以及建筑艺术的丰富性,形成了以石头为材料的碉楼式建筑,富有个性、形式多样。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多。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枝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的场地,也可供孩子、老人游戏休歇。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当然最令人震撼的还是羌族的碉楼,这些坚固而雄伟的古代摩天大楼,用天然石块建成,或方形或星形,像锋利的刀刃直插云霄,是过去为防止外族入侵以及羌族内部的械斗等原因而修建的,主要功用是瞭望与防守。经检测,最古老的碉楼已有1200年的历史,最年轻的也有500年。大部分古碉楼都已经没有了原建碉顶,但仍能看出典型的防御建筑特点来,这也是羌族村落所特有的。古碉楼从功能上有家碉和寨碉之分,家碉大多不会太高,10—20米不等,以户为单位,建于房前屋后,或者与住房连为一体。寨碉可高达五六十米,以保护整个村落和村寨。羌寨大部分建在高山或半山上,碉楼大都处于地势险峻、视线开阔的地方,以碉楼为中心的空间格局层次分明。民居环绕碉楼四周而建,并层层随坡地拔高,蔚为壮观。远远望去,造型别致、层次分明、色彩明艳的民居与古碉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迤逦起伏的坡间崖旁,是当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演绎。背后山脉的蜿蜒、前面宽阔河谷的气势,则更加强了碉楼的中心凝聚力。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和战争的洗礼,碉楼仍然骄傲地耸立在川藏地区,留给后人众多难解的谜题。

羌族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栈道和索桥。栈道又称“阁道”,现代羌人多称“偏桥”,大多建在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而成。栈道使原本无径可通的地方,成为无阻坦道,在古代为沟通往来,特别是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创造力。现在,保存完好的克枯古栈道位于羌族聚居的四川汶川县的杂谷脑河北岸,传说为蜀汉(221—263)大将姜维所开,清代(1644—1911)又多次维修扩建。现残存栈道长158米,宽0.4米至2米不等,距河面高10米至20米,为古代岷江上游的交通要道。

在汹涌的峡谷激流之间,运用溜索渡河,是古老的羌族人又一个勇敢的创造。而索桥是将溜索的原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结果。索桥又称绳桥,早在1500年前,羌人便已发明并掌握了架设索桥的技术。竹缆的两头系在河流两岸十分牢固的石柱或木柱上,竹缆上铺木板成索桥。桥的左右,也是几根平行的粗大竹缆,既起稳定索桥作用,又可用作扶手。横跨汶川县岷江和杂谷脑河交叉点上的威州大索桥,传说是唐代所建,全长约100米,宽约1.5米,索桥横架水面之上,十分雄壮。栈道和索桥成为羌族人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文化

羌族创造了大量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化艺术。民歌与民间故事内容广泛,语言生动。传说故事如《开天辟地》、《羌戈大战》、《日夜想红军》等都是珍贵的文学、历史资料。羌族人民喜爱歌舞。史书曾记载:“石田山地,俗尚勤俭、咿唔之声,彻于四境。”羌族的歌也说:“不唱山歌不高兴,

唱起山歌好宽心”;“不唱山歌不开怀,千声万声唱起来”;“绳子断了有人接,山歌断了羞死人”。内容丰富、曲调悠扬的山歌、盘歌、酒歌,见景生情,即兴而唱。山歌大体上有抒情山歌和劳动山歌两类。前者又分苦歌、颂歌、情歌、喜庆歌等;后者有背粪歌、收割歌、打场歌等。唱时,男女各一组,女起男应,或男唱女和,反复重叠,此起彼伏,声音高亢,拖腔婉转,节奏欢快明朗。舞蹈以羌族锅庄“跳沙朗”最流行,传统的祭祀风俗舞“跳盔甲”极富浓郁的民俗风格。歌舞时还常常以羌笛、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等乐器伴奏。羌笛是秦汉时游牧西北高原的古羌族人制造的一种乐器,可见其历史的古老。7世纪,盛唐诗人王之焕在《凉州词》中,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羌族还以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这些建筑包括碉楼(古称邛笼)、索桥、栈道以及掘井、筑堰等。羌族的刺绣、挑花,图案新颖,古朴大方,是羌族传统的手工艺品。心灵手巧的羌族妇女挑花不需图稿,信手即兴绘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在妇女的衣边、衣领、腰带、鞋等处挑绣出朴素大方、绚丽多彩的花纹图案,使羌族服饰更加鲜明美丽。

音乐舞蹈

唐朝诗人王之涣写过一首著名的诗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提到的羌笛便是羌族特有的吹奏乐器。

服饰

羌人古代服饰资料甚略。大致说来,多以皮裘、毛麻织品为衣。羌族古代服饰中以“披毡”最具特色。毡的制作工艺远比纺织毛布简单,其产生应该也是三千年前的事。文献记载,两汉时甘青羌人“女披大华毡以为盛饰”(《后汉书·西羌传·集解》引郭义恭《广志》)。而与之相同时期的“滇族”等羌支民族的贵族男子也多披毡。可见,“披毡”原为羌族最古老的服饰之一。唐宋时期,羌族披毡已较普遍,《新唐书·党项传》称:“男女衣裘褐,被毡。”这一服饰传统,至今仍在羌支民族彝族中保存。

现在的羌族,男女皆穿自织的白色麻布长衫,形似旗袍。男则长过膝盖,女则袭脚背。妇女衣服绣有鲜艳的花边,领上镶有一排梅花图案银饰。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还有一种背心是羊毛毡子做的,较前者略长。男女头部皆缠青色和白鬼的头帕。女的或头顶瓦状的青布一叠,然后以两根发辫缠绕其上作髻。男子也有梳辫包帕子的。松潘、黑水一带的男子蓄发,缠以丝绒编成辫子绕成发髻于脑后。男女皆束腰带,打绑腿,绑腿用羊毛织成,目的是御寒。男子足着草鞋、布鞋或牛皮靴,行路时多赤足。妇女着尖钩鞋,鞋面素净或锈花。男子亦有穿尖钩鞋的。妇女与男子衣服不同的地方是领边、袖口、腰带和鞋子上常挑有圆圈纹、三角纹等几何花纹图案,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颗梅花形图案银饰。挑绣的图案在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如植物中的花草,动物中的鹿、狮、兔及人物等等。所挑绣之景物,无不栩栩如生,内容则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的意义,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等。羌族妇女的挑花历来在我国工艺美术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另外,妇女喜戴特大的银质耳环和圈子,其它还有银质的簪子、戒指和牌等饰物。这些饰物也有用玉或珊瑚制成的。妇女腰上佩银质针线盒一个,男子则佩银质烟盒一个。

习俗

奇异独特的婚俗

等夫长大

过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和自由恋爱的权利,因幼小时即由父母代订婚约,甚至指腹为婚。择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在结婚年龄上往往女大于男,因此,羌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长大,落了叶子谢了花。” 求婚必备彩礼

求婚多由男方请媒人提着酒到女方家去求婚,若女方收下酒就表示同意,反之则不愿结亲。双方同意后,男方即携带礼物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议定结婚的彩礼。

嫁人要办“花月酒”

结婚的头一天,由女方办“花月酒”,新郎和他的同辈的亲友、介绍人一齐到女方家去赴宴,并抬着花轿到女方家接亲。这天晚上,新娘邀请全寨的姑娘“话夜”,通宵唱歌跳锅庄舞。黎明时分,男方接亲的人催新娘上轿,新娘与家人润泪,并由兄长背上轿去。新娘到了新郎家,新

郎的兄弟或表弟把新郎背进新房,随后即拜堂。结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并带去酒肉等礼物。往后新娘便留在娘家,到当年的腊月二十七八日,新娘才回归夫家。

羌族丧葬

火坟,羌族丧俗。在茂波族自治区雁门乡一带,一个村有几个火坟。这些火坟位于村寨附近,系用木板门形状,约五尺见方,有小门。人死后连棺材一起烧。扫灰由小门投入火坟。有的地方是数姓共一个火坟。

旧时羌族有土葬、水葬、火葬三种形式。火葬是自古相传的葬式。在解放后仅以北约一些地区仍行火葬,其他地区因受汉族影响已改。凶死、传染病死及其他非正常死亡者仍用火葬。其人死后三天进行火化。火化前须请端公念咒,然后抬至火葬场,那里有一座可以移动的小木屋,内供奉本族历来的神位,此时将木屋移运他处,而把应火化的棺木放在原处,然后四周堆放柴火连棺火焚。这时死者亲人周围坐学武、跳丧舞。焚化之后,将骨灰埋在地下或岩穴。

语言与宗教信仰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通行于茂县的沙坝、较场、凤仪、土门区,注川县的藏州、绵虒区,理县的通化、薛城区,松潘县的镇江区,北川县的坝底、小坝区。北部方言通过于茂县的赤不苏区和黑水县的大部分地区。南部方言又分为大歧山、桃坪、龙溪、绵乕和黑虎五个土语。北部方言为芦花、茨木林、麻窝、维古、雅都五个土语。羌语方言、土语内部差别较大,但南、北两个方言的基本词汇相同,虽在语音上有所差别,却有严格的语音对应关系。

羌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和动植物,崇拜祖先,其崇拜特点是以白石为偶像。通常供奉天、地、山、山神娘娘和树五大神,以白石作偶像,置于房顶和附近神林。羌族认为天神的地位最高,据传说羌族在一次大迁徒中来到岷江上游,与异族发生战斗而屡次受挫,最后得到天神木比塔所赐的白石取得胜利,自此供白石为天神,朝夕膜拜。

羌族禁忌

羌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及汶川、理、墨水、松潘等县。其主要禁忌可按四方面来区分。

(1)祭祀禁忌。祭山大典为该族最隆重的祭典,又称“山神会”、“塔子会”、“山王会”。祭祀旨在求山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林木繁盛、天下太平。在祭祀期间,严禁入山采樵狩猎。羌地入夏常干旱,故祈雨为该族另一经常性宗教活动。祈雨前须搜山,即禁止任何人上山砍柴、挖药或狩猎。未婚妇女不许参加搜山祈雨活动。搜山中若发现违者,予以谴责和痛殴,直到流血乃止。族人非如此不足以取悦天神,否则祈雨无望。

(2)产忌。家中猪产仔时要在门上拴竹篾条,孕妇禁扯之,否则胎儿会死。若遇母猪或大牲畜产仔,3日内有孕夫妇禁入产棚。忌产妇在堂屋临盆,须到房屋的最低层分娩。产妇未满月不得入灶房,否则会开罪于灶神和家神菩萨;亦忌见生人,怕生人将鬼带来。

(3)丧期禁忌。家有死人,行葬礼5天内忌与外人来往。丈夫刚死的寡妇,须围青苗菩萨转几圈,以木梳梳头,方可与他人见面。

(4)生活习俗禁忌。忌触动铜镜、海螺壳。因小孩素日多佩带铜镜,帽上钉海螺壳,用以避邪。若生人触之,会冒犯神灵,于小孩不利。忌生人入病人居室,其禁忌标志为门前放一板凳。忌带草帽进屋,认为草帽招鬼。忌将筷横于碗上,忌倒扣酒盅,因敬鬼仪式上才如此。农历大年初一忌大声叫骂,并须将火钳、菜刀、绳藏起,因为这些东西为不吉。此外,该族还有锅庄忌等。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使用羌语,大多数通汉语。 1、宗教信仰 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2、节日 最隆重的是两个,“祭山会”和“羌年节”。 第一,“祭山会”(又称转山会)。祈祷风调雨顺。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第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其他节日还有:“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颔歌节”,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羌族端午节”,也是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男女老少都要饮一点雄黄酒,并擦一点在耳边和鼻边,撒一点在门前和窗前,以防蚊蝇虫蛇及秽气进入,保佑家人无恙。凡能走动的人,尽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认为沾了端午露能强身健骨。 3、饮食 羌族饮食以自产的玉米、小麦、乔麦、豆类、土豆及蔬菜为主食,一日三餐。饮食主要有蒸蒸饭(面蒸蒸)、烧膜膜、刀片子膜膜、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土豆磁粗等。 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膜膜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

外国传教士对四川羌族地区文化的研究

外国传教士对四川羌族地区文化的研究 经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发现外国人对四川羌族地区的研究的主要是先通过宗教原因,以基督教在羌族地区的传播活动为主。如在《羌族史》、《茂汶羌族自治区概况》中,从政治角度出发,部分谈及了外国传教士在进入羌族地区的情况,汶川、北川、理县的《县志》中以大事记的形式按时间、人物、事件对于外国传教士在羌族地区的活动进行简单的罗列,《四川基督教》虽详细介绍了基督教在四川的活动,但其仅在一小部分内容里谈及了在羌族地区办学和设立医院。此外就很少有对与外国传教士在四川羌族地区的记载了。在此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羌族文化的研究,外国传教士还是处于一个很浅显的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认识。直到此后出现两位在羌族研究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外国人对于羌族文化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解开了序幕。这两个人便是芝加哥人类学博士兼传教士葛维汉和传教士陶然士。/ 两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写出了比较详细深入的关于四川羌族文化研究结果。其中葛维汉研究成果体现在他的《羌族的习俗和宗教》与《川西调查记》著述里。而陶然士则是在《羌族的历史、习俗和宗教———中国西部的土著居民》、《羌族宗教的基本灵性概念》、《中国最早的传教士》等。/尽管两人都有传教士的身份,但其对于羌族文化的研究确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就葛维汉而言,其还是一名人类学家,所以他在研究羌族文化是采用的花上很长的时间,与羌族民族的人们对话,调查他们的宗教遗迹,探察历史档案。这样做很可能会产生一些靠得住的结果。陶然士则是作为一个细心的考察者,经过长期的切实接触,与该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且参与他们的宗教活动,从而得到更加贴近真实的结果。/我们具体来看看两位传教士是如何在四川的羌族地区进行文化研究的。/葛维汉,芝加哥人类学博士,1911年以教士和学者的身份来华,1913年抵四川,至1948年从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退休回国,总共在四川度过了36年。其多次进入羌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1925年夏,葛维汉为史密斯·索尼学院到松潘和黄龙沟考察中途经汶川、威州、茂州和叠溪等羌族地区,于归途中还参观了瓦寺土司的官寨,并与一些羌人接触,拍摄了不少照片。1933年夏,利用暑假到羌族地区(克枯、阿尔、龙溪寨、东门外、桃坪、嘉绒所在县的杂谷、涂禹山脑等),为史密斯·索尼学院搜集羌族自然历史方面的资料。在九子屯,观看了羌族舞蹈,拜访了羌人的家、神庙、神林、神龛,进行了记录和拍摄。1941年夏,到了茂州、理番、威州、汶川、克枯、木上寨、龙溪寨、东门外、桃坪、大和平寨、簇头寨、簇头沟以及涂禹山等地。次年夏,又更远的羌族地区。此外他还带了羌人到成都研究,多次参观过羌族的驱鬼仪式,进入羌族神林观看盛大的祭典。同时,葛维汉还在中国和美国收集了许多中文史籍中有关羌族的记载,以及现代中国学者近期发表的关于羌族及其历史文化的文章。/陶然士,传教士,于1896年从苏格兰来中国传教,最初是中国内地会的一员,后来转入美国圣公会,供职于四川成都的华西传教士组织中,做了40年的福音使者的工作,于1937年返回爱丁堡。/他作为基督福音的忠诚使者,努力“要引起基督教会对生活在四川西部山区的羌人和他们的宗教之普遍关注” ,在向住上海的中国执行秘书J·R·海凯斯博士直陈了想要了解羌族一神论信仰更多的情况的意愿得到批准之后,陶然士大约于1916年在进入四川与西藏接壤的边疆地带的基督福音传播旅行途中首次发现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部落,他发现高地羌族的白石崇拜是羌族原始宗教神灵信仰的最主要的特征,认为生活在高地上的羌人信仰唯一的最高天神———白石。羌人尚白是因为在羌族的宗教观念中,白色代表宗教与道德上的纯净。所以“上帝是圣洁的,而白石神是人类得救和祈福的根源,这就构筑起了羌族信仰之基本的真理”。那么在羌族起源于万能之上帝的显圣的最高神观念与犹太人关于现身于祭坛的耶和华是他们的光明希望和救世主的观念之间惊人的一致,说明二者的关系亲密无间,以至不能把羌族宗教看作另类,而只能是一神教,和犹太人的宗教同源。”因此这更加吸引他深入羌区,与羌民一起生活,从内部仔细地了解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向他们传播福音,发展信徒。/从上我们可以得到陶然士研究羌族文化真正想做的是要拾遗一个古老民族保持至今的原始宗教信仰的风貌,希望得出与基督教之上帝信仰一样的解释;而葛维汉则注重羌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之现状的采摘。尽管加曼教授(著有《关于羌族起源和信仰的几点评论》与《四川西部的羌族:被误称为“中国西部的犹太人”》两文。)他根据自己1938年在中国西部生活的亲身经历,比比较陶然士和葛维汉在羌人中所做的工作,几乎反对陶然士的所有观点。他指出,陶然士把羌族宗教说成是一神教,或把羌族的信仰习俗作为犹太人习俗的特定参照物之范例,都是没有任何真正联系的,或是最不理智的。并总结道:“陶然士之…中国西部犹太人?的命题,只是他自创神话中的想象人物。但是羌族宗教文化的早期研究者各为其功,构建了研究羌族宗教文化及其变迁的宽阔视角

独具特色的羌族碉楼

独具特色的羌族碉楼 羌族的建筑特别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那个地方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在岷山中穿行,不时能够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楼和石砌房。羌族建筑正是以碉楼、石砌房、索挢等享有盛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碉楼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传》中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碉楼的修建让人惊叹,匠人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碉楼建成后稳固牢靠,经久不坏。1988年在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发明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现在羌区的碉楼虽能见到,但比往常少了特别多,许多地方也新修了一些碉楼,多为观赏用。在一些保存完好的原始山寨,还有正在使用的碉楼,一般作为羌族民居的一部分,存储粮食使用。 羌族民居多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在一些比较穷困的羌区,还有特别多民居是木房。木房的修建也特别有技巧,如何让房子更结实,通风性能更好,更能挡风遮雨。通过特别多年的探究,羌人差不多有了一套造木房子的方法。

羌族礼仪习俗

羌族礼仪习俗 2013-03-19 11:00 |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作者:俞虹 点击:42次共有 0条评论免责声明打印|字号: 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处处以礼待人,讲究长幼有序,待客热情,尊重师长,重义气,纯朴,真诚,忌讳不雅之习。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首先要尊老爱幼。家庭里的一切事宜,首先要征得老人长辈的同意。 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处处以礼待人,讲究长幼有序,待客热情,尊重师长,重义气,纯朴,真诚,忌讳不雅之习。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首先要尊老爱幼。家庭里的一切事宜,首先要征得老人长辈的同意。老年人和长辈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身迎接。宴席上老人、长辈坐上位,等他就坐后其他人才可入坐。要给老人、师长敬酒、敬歌、盛茶、盛饭。在屋里老年人、长辈坐火塘上方。家中或村寨举行的各种庆典上,老年人、长辈首先发言。饮咂酒时首先由老年人、长辈致开坛词并以长老顺序饮之,即使达官贵人也要让长老为先。路遇老人、师长,要让立路旁,骑马遇老人、师长,要下马行礼,问安。歌舞开始由老人长辈领唱。不得顶撞老人长辈。儿女、晚辈不得直呼父母、长辈的名字。对长辈要使用敬语。对小孩备加关怀爱护,尽力使其不受疾苦。 羌家好客尚礼,家中来客,全家热情相迎,问寒问暖。远客临门,立即备酒饭茶招待,并献敬酒歌。客人进房要让座于上方,招待咂酒、糖食、水果、茶水,唱敬酒歌以示祝福。客人谈话,不能随意打断。晚上睡觉,先安排客人睡下,除老人外,不得睡于客人先。早上起床,要向长辈、老人和客人问安。有客人和长辈及老人在场不准翘腿而坐。坐火塘四周,男女、宾主有别。任何人不得把脚放到火塘上面。客人不能擅自进主人家未安排他住的任何房间,以示对主人家尊重。客人要走时,主人家要挽留,当要离开时,要在家中及门外敬送路酒并热情欢送到寨外目送一程。客人无论尊卑贵贱,踏入别人村寨附近要下马,不得吆喝嬉戏,以示对该村寨之尊重。 在节日喜事期间,以欢乐为本,不得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说脏话或讥讽他人,凡事要忍让、大度,宽以待人。遇人要主动问候、祝福。农忙季节要换工互助。婚丧大事全村寨共同操办,不分彼此。修房造屋全村出力无偿帮助。如遇各种灾祸大家援手相救不图回报。村中如遇死人,该村当年不开展大型娱乐活动,死者家属三年不参加娱乐活动,以致哀悼。 羌族有尚武的传统,以往每户至少有一名武装男丁,一般装备有:一把刀、一枝枪(多为明火枪)、一圈火绳、一个皮弹药袋(内装一千克火药和弹丸),还有一口袋烧馍、干肉等。每半月检查一次。每年正月初五左右打靶子,男丁各自带上肉和咂酒,牵猎狗到靶场,以熊形和獐形的馍为靶子,轮流射击。中靶,象征当年吉利,获得各种距离级别第一名的予以奖励和武士荣誉。打靶毕,大家饮酒、聚餐。举行祭山会或婚礼时,也往往举行打靶盛会,枪法好的得奖。 羌族有木刻传信习俗,这是在遇到敌情时,羌寨之间迅速联系集合武装丁壮

北川古羌族风土人情

北川古羌族风土人情 北川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据动物学家研究,早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由此产生出羊崇拜。北川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北川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一些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现在的羌族地区,

仍然存在许多视羊为血缘关系形式的崇拜。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欢养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织线,祭祀活动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礼时,羌族巫师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以求羊神保佑。羌族巫师所戴的帽子有两个角,是用羊皮制成的,巫师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制成。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高于巫师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羌人死后,要杀一头羊为死者引路,俗称为引路羊子。羌人认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来,杀死羊子后要寻找死者病根,并认为羊为人的一半,他们将羊血洒在死者手掌上,意为人骑羊归西。在一些羌族地区,还有用羊骨和羊毛线作占卜的习惯,以预测吉凶。羊图腾崇拜是羌族先民较普遍的一种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许多遗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民俗:搜山求雨羌族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神林羌族信仰习俗。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

羌族建筑

文:雄伟奇特的羌族碉楼(我所了解的羌族之二:羌族建筑) 赵亚辉摄/文 重要提示:衷心感谢您的关注!近期由于某种技术原因,本文图片可能无法正常浏览。请点击本文人民网镜像链接,即可正常浏览图文。 羌族碉楼的代表之作:黑虎羌寨

这个碉楼有30多米高 位于山崖之上的群碉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在岷山中穿行,不时能够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楼和石砌房。羌族建筑正是以碉楼、石砌房、索

挢等享有盛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碉楼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碉楼的修建让人惊叹,匠人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碉楼建成后稳固牢靠,经久不坏。1 9 8 8年在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现在羌区的碉楼虽能见到,但比以前少了很多,不少地方也新修了一些碉楼,多为观赏用。在一些保存完好的原始山寨,还有正在使用的碉楼,一般作为羌族民居的一部分,存储粮食使用。 碉楼是羌族民居的一部分

雄伟的碉楼 碉楼民居

碉楼的脊梁。羌人说:“做人要象碉楼一样,要有脊梁” 羌族民居多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在一些比较穷困的羌区,还有很多民居是木房。木房的修建也很有技巧,如何让房子更结实,通风性能更好,更能挡风遮雨。经过很多年的探索,羌人已经有了一套造木房子的方法。 羌族民居石板房

羌年简介

羌年简介 “十月过羌年”是羌民族的传统佳节。羌语叫Rrmea jea(日麦吉)相传羌历(夏历)最早为平阳历。古羌人以羊角卜推历时,计羌年,一年分为十个月,是根据羌人所居住的高纬度实际地理位置和实际气候制订的。所以,羌历法与羌族地区的实际气候和农时相符合的,故羌族人民自夏朝起沿袭了五千多年。 十月是羌族人民的金秋时节,粮食丰收,牛羊肥壮。为了庆祝丰收:定俗“十月过羌年”。为了答谢天神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举行“过羌年、祭山、还愿、放生”。为了给牛感恩,报答耕牛的辛勤劳作,让耕牛也过节。因此羌年也是“牛王会”,人畜同乐。九月二十八日至九月三十曰,羌族人民以家族为单位吃团圆饭。这一天,羌寨张灯结彩,炊烟四起,烟雾缭绕,咂酒飘香,爆竹声声,鞭炮齐鸣,充满了节日气氛。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不出远门,不下地干活,团聚家中筹办年饭,用面粉制作半月形肉馅大蒸饺。有的家庭还用面粉做成牛、羊、鸡、、马等武装的祭品,祭祀天地、祖先。 吃团年饭是羌族人民最为隆重和讲究的场面,宴席前,先请神入席,主人手擎九品香烛,敬酒,刀头焚香。神台灯火通明,主人面对神台答谢天地之祖先赐给家人四季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祛祸,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今天家人团聚,庆贺丰年是托天神、祖先的福。天神、祖先在上,一如既往保佑家人安康,但愿明年又是一个好兆头……” 鞭炮声催促着家人入席就餐,第一轮是上糖食(用蜂蜜制作的五谷杂糖);第二轮上干盘(又名“下酒菜”,心、腰、肝、舌、凉拌猪头、耳

朵、香肠、肚条等);第三轮上荤菜(花碗、肘子、咸盐烧白、甜烧白、膀);第四轮上炖菜(排骨、蹄花、炖鸡),专为老者准备。吃完第二轮菜后,在老者们的提议下,高举酒杯,下桌围火塘一周,挪动脚步,边舞边唱“足索”(年歌),三圈后,继续回到原位连吼三声,同饮一杯酒,方才坐下继续用餐。先有老,后有小,儿女们依次给老人敬酒,用宏亮的嗓子唱起了酒歌,表达对老人的敬意,酒敬到哪里,酒歌就唱到哪里,祝老人们健康长寿。这种热闹的场面驱散了老人们的倦意,歌声振奋了他们的精神,老人们心情愉快,喝酒也就不在话下了。数小时后,大家酒足饭饱,扶老携幼,各自就寝。十月初一清晨,女性擎香背水,为感谢上天赐给寨人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四季平安,免受病痛之苦、灾害之忧。男性祭山杀羊还愿,祭山结束,羌人有放生的习俗,把鸡放回大自然,是古羌人保护动物,禁止打猎杀生的一种方式。通过祭山,保护野生动物,禁止乱采滥伐,充分表明古羌人十分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羌人需要世事万物生生不息。 回到羌寨,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庆祝羌年,喝团圆酒,团圆饭,举行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和体育活动。最令人赞叹的是舞草龙,舞龙是二人扛着祭山还愿的羊,走在草龙前面,草龙制作精美,舞龙手熟练自如,首尾呼应,动作优美整齐,显得栩栩如生,就像一条活龙。在舞龙的过程中,妇女们用锅烟灰抹在舞龙小伙子的脸上,把小伙子们打进草丛,变成草丛中的虫子,虫子会糟蹋庄稼,所以,妇女们看似打击,其实在共享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摘要]羌年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12汶川大地震”后,笔者先后参与考察了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羌寨、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活动。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并运用辩证的方法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政府行为中存在 的矛盾冲突。事实表明,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 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政府参与;羌年 羌族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是最先进行文化重建的少数民族。大地震使羌族的文化空间 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威胁,作为羌族重要民俗信仰的羌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冲击与影响。震后,有的羌族村寨原址重修家园,而有的村寨则不得不异地重建,面临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羌年节将会怎样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同时,在“羌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及具体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学界、商界、新闻界以及社团组织都积极介入,各自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中,政府的行政行为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不乏批评之声。本文试图以笔者先后参与观察的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实践过程为例,在纵向与横向比较的

基础之上,说明在实际情况中,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一、羌年的概况 羌年,又称“羌历年”,羌语叫“日麦吉”或“尔玛吉”,是羌族人民的新年节日,也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羌年作为一种节日民俗,负载着羌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人们通过庆祝新年使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它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也有7~8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要还愿敬神、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它不仅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为羌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核心传承人“释比”提供了展示、传播自身技艺的舞台。2006年“羌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震后,迫于羌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性,有关羌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举措接连实施。2008年6月,由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县申报的羌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由文化部命名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标志着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正式开始;200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羌年被正式批准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政府都发挥了主导作用,扮演了极其重要的

西南科技大学羌族文化在线自测与答案

西南科技大学-羌族文化在线自测与答案(百分百正确) 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 1 .古羌人是古时中国主要居于______,从事______的族群。 ?A.北部,渔猎 ?B.南部,农耕 ?C.西部,游牧 ?D.东部,贸易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______一部羌族英雄史诗,讲述了羌人祖先历经万险而最终从西北迁居至岷江上游地区的历史。?A.《羌戈大战》 ?B.《木姐珠与斗安珠》 ?C.《大禹治水》 ?D.《西羌传》 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羌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论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______。 ?A.女神崇拜 ?B.生殖崇拜 ?C.白石崇拜 ?D.酒神崇拜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______ 又称“领歌节”,是羌族人的“女儿节”,是为纪念天上掌管歌舞的沙朗女神,已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转山会 ?B.“瓦尔俄足” ?C.六月节 ?D.塔子会 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羌人手工技艺精湛,尤其以______最具羌族传统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先后被列入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剪纸和刺绣 ?B.羌笛和刺绣

?C.挂饰和银饰 ?D.木雕和漆器 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羌族建筑技术高超,自古以来就有垒石筑屋的传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众皆依山居止,累 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音译借词,意为碉楼,是羌族最具有特点的建筑,碉楼的功能有______等。 ?A.储物 ?B.居住 ?C.防御 ?D.以上三项 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7 .“羌绣”以______为传承者,主要采取______方式进行传承。 ?A.女性,身体示范 ?B.男性,身体示范 ?C.女性,“口传心授” ?D.男性,“口传心授”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羌绣”色彩鲜艳彩,主要选用黑、白、红、黄、蓝、绿色,在色彩搭配上皆原色相配,无渐次色,民 族特色浓郁。从这些色彩的使用和搭配之中,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解读出羌文化的信息: ?A.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历史 ?B.神话、考古、文献 ?C.生态、民俗、神话 ?D.历史、地理、风俗 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羌绣”图案分为实物纹样和抽象纹样,其中实物纹样主要由花卉、瓜果、鸟兽、虫鱼等组合而成,其 寓意传达出: ?A.羌人对自然的热爱 ?B.羌人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化再现 ?C.羌人原始的自然崇拜情结、神灵信仰和祖先崇拜 ?D.羌绣适用耐磨的功能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10 .______是古羌游牧部落的主要生产资料,现代羌人虽转变为农业定居生活,但他们对它一直都怀有 特殊的感情,故在羌绣服饰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这种动物的纹样:

探访北川羌族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城乡建设学院2011级环境工程教育1班何婕 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们已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这也就意味着再等到新学期开始我们就是学姐学长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而已,不得不感慨时间飞逝。来不及多多回忆大一的生活,暑假伊始我就投入到另一种生活当中去了,说是辛劳却也充实,说是疲惫却也会觉得那是一种享受,付出劳动后并有所得。我参加了“让羌族之花依然绽放”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现在羌族文化在我国的现状,增加了个人对羌族文化的了解。这次活动所选的地点是震后重建的羌寨,如汶川萝卜寨、北川吉娜羌寨等。虽然经历了“5.12”特大地震,但是这里依然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民风淳朴,安静自然的村寨。 这些天的接触让我对羌族文化遗产有了一些大概的认识:羌族自称“尔玛”,主要聚居在阿坝羌族自治州。羌语世代口口相传,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载。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栈道为特色。羌族特色有锅庄舞、敬酒歌等。羌绣是民间传统工艺,以五彩丝线或有色棉线为料。 7月17日,我们冒着风雨探访了吉娜羌寨。她像地震后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展翅于山水之间。这个摘自是地震后党和政府为最大程度保持羌寨原生态风貌而建设,全部免费提供给当地村民进行旅游开发。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到北川视察的第一站就是吉娜羌寨。2009年的春节,温总理就是在这里和北川群众一起过新年,当地居民对此依然记忆犹新。 现在的吉娜羌寨,已经成为一个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北川的特色食品和手工艺制品都能在这里找到,这里的建筑的外墙是用一片片扁平的石头垒成的,石青色,呈现了羌寨民风。在这里我们遇到了热情的村民,采访了爱唱山歌的爷爷,淳朴的乡民,是那么的真实亲切。 7月17日下午,我们乘车来到新北川县城进行采访了解北川重建情况。由于北川县城在“5.12”特大地震中遭受到毁灭的打击,原址已经不再具有恢复重建的条件。新北川位于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胡锦涛总书记为北川新县城所在地亲自提名“永昌镇”,永昌镇寓意着北川新县城,永远繁荣昌盛。我们采访了北川旅游局的王主任,他谈到北川新建与山东人民的帮助密不可分。当地人肯定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做出的努力。并提到了政府出资修建的羌族商业街——“巴拿恰”。群众通过旅游业增加收入,创建民族特色的商业区。并赠送我们一些北川重建的材料。 在北川,我们看到了北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的“任何困难都难

羌族日常用语

羌族日常用语 一、问候 1、你好!(汉文)Unn nan(羌文)悟喃!(羌译) 2、你们好!Ili naye 哦勒呐衣 3、大家好! Ssuxxi ngugu nay嚅基咕呐呀! 4、你好吗?Wu nan mi悟喃眯? 5、好得很!Nagule那咕勒衣! 6、上午好!Ozugvu nan 哦阻古喃! 7、下午好!ZzanDu Na咋都那! 8、晚上好!Mavha na嘛哈那! 9、见到你真高兴。Unn Ejueny Vggen duoBa悟爵呢嘎更多吧。10、北川人民欢迎你!JuDA mi Lavshea Unn Duobu 炬达眯拉合舍悟多不! 11欢迎到北川来作客!Ili JuDa Elugei Bbaya额磊炬达额路给嘛呀!12、你觉得北川好吗?Unn RuoJuny JuDa nami悟若举呢炬达那眯? 13、请坐!Vhzzunn啊祖恩。 14、请过来!咱滋路!Za sseLu咱滋路! 15欢迎在到北川!JuDa lugJieqi Bba炬达路戈洁起嘛! 16吉祥如意!NaJJi Vhlu纳基阿路! 17、谢谢!Ke Ddea Bea珂德百! 18、不用谢!Vu meaQi咕墨起! 19、以后再见!Eaji QeaBea Sha额基洁白啥! 二、交谈介绍[/B][/B] 20、请问你是哪位?Unn SeleaWunNa悟斯勒文那? 21、你叫什么名字?Unn Ny Rmmen na悟呢日们那?

22、我叫若木基。Va Ruomoji Rma嘎若木基日嘛。 23、这是我妻子。Zzea Va Zeam Wu泽嘎泽们悟。 24、这是我丈夫、ZeaVa Bbafea Wu泽嘎罢沸悟。 姐姐、ZeaVa ZziZZiwU泽嘎滋滋悟。 妹妹,Zea Va mei meiWu泽嘎妹妹悟。 局长悟、(略)县长(略)等。 25、你会羌语吗?Unn ReMear dhin mi悟日麦日知眯? 我会。Va dha 嘎吒。 26、认识你真高兴! Unn Yeasani Va Gen duoba悟爵泥嘎更多吧! 27、以后再见!EAJi Jebea Sha额基洁白啥! 28、慢走!KaJJi Ggenba卡更吧! 29我送你回去。Va Unn Ddea QiiLa嘎悟德起儿了。 30、你今天玩得开心吗?UnnBes Shuada DoBen Mi悟不斯耍踏多本眯?非常开心!Va Gen DuoBa 嘎更多吧! 31、祝你旅途愉快!SeaLesda NaJi Hvgun Bba色尔勒嘶达那基啊衮吧! 32、希望以后在见到你。Ggsu EaJi JeaBea Xi 古酥啊基洁白昔。33、对不起!VumeaQi Bba顾嘛器! 34、请别生气!DeJi Kuean Bba德基阔吧! 35、今天天气很好。Bes Mu Na不嘶目那。 36、你抽烟吗?Unn Muk Chean Mi 悟牟苦扯眯? 37、祝你们全家幸福!Elei Avuba Duo Beiji Halu Wa哦垒啊鼓吧多辈基阿路哇! 三、约会[/B][/B] 38、今晚你有空吗?Unn Ben Mava Dhe Wea Mi悟本嘛哈知玉眯? 没空, Ebbasayuo额嘛霞哟!

羌族艺术

羌族艺术 羌族民间文学极为丰富,著名的叙事长诗《木吉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不仅是民族史诗,更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洪水朝天》、《开天辟地》等民间故事更反映出羌族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观。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莎朗舞和动人的山歌均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湛,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逐水草而居”至“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羌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开发西南边陲,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羌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在新的时代,羌族人民又赋予了羌族文化新的内涵。羌民族正立足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业、旅游业、农工商并举,林果畜齐上,羌区明天更美好。羌族文化将更加灿烂夺目。 (一)民间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反映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等内容,多以神话形式出现。如《开天辟地》《山沟和平坝的形成》《造人类》等,通过奇妙的幻想,把自然力人格化,对宇宙、自然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给予解释。 反映生产劳动的作品,绝大多数是以民歌(山歌)的形式出现的。如《放羊歌》即诉说放羊人不分晴雨寒暑一年四季不停劳作的辛酸;《牛山歌》《拉石号子》《拉木号子》等则刻画和赞颂了劳动者的艰辛和勤劳。 反映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暴虐的故事,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占重要地位。如《花精女整县太爷》《长工和地主》《图吉利》《人心比天高》《走马庙的传说》《打猪的来历》,反映了白草河流域羌、藏人民对镇压他们的明王朝统治者的愤恨;《黑木耳的传说》(又名《黑娃和木儿的故事》)等,则表现出穷人民对当地土司、头人的憎恶。 大量的故事、歌谣,反映出青年男女追求美满婚姻的强烈愿望。如《口弦崖的传说》《香樟树的传说》《斗安珠和木姐珠》《十爱》《有今跟哥不怕苦》等等,热情地歌颂了纯洁忠贞的爱情。 在羌族民间文学中,有关大禹的传说和故事甚多,如《大禹出生的故事》《夏禹王的传说》《望崇岭和酉山》《金锣崖》《李白到禹穴》《端午节的来历》等,寄托了对大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此外,还有贬斥虐待老人行为的作品,如故事《秋娘》等;有赞颂妇女聪明才智的,如故事《聪明的么媳妇》《清和桥》《罗隐秀才》《登云桥》等。 1985年~1987年,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编印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北川县资料集》,其中收录羌族神话8篇、传说3篇、故事4篇、歌谣176首、其他文学形式8篇。

西羌部落组合简介(1)

羌族,一个曾缔造华夏文明的古老民族;一个保留着最原始民俗风情的民族;一个在碉楼里生活了千年的民族;它古老、神秘、又独具神韵。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使得民族文化受到未有冲击和挑战,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西羌部落组合:中国羌族第一支原创音乐男子组合,组建于2007年,2010年1月份发行首张组合专辑———《舞动山寨》,此张专辑将羌族最古老的音乐与现代流行完美结合,开辟羌族音乐通俗化、流行化。 组合成员简介: 余宗正(翔子)羌族、四川茂县人,从小酷爱音乐,2006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演艺和音乐创作。 赵忠(森格玛)羌族、四川茂县人,毕业于汶川威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三江艺术团当独唱演员,3年之后来到成都。。。。。。。。 在一次偶然的酒吧演出两人相遇本着对音乐的热爱两人不谋而合经常搭档演出,组建了西羌部落组合。然而在演出时发现一个问题:唱本土的羌族民歌很多人不是很喜欢,她们想听有羌族风味的通俗歌曲。于是两人找到音乐制作公司把自己写的歌曲《云朵上的歌谣》制作出来在酒吧演出时试着唱一唱,结果很多人很喜欢听这首歌。于是两人策划出张羌族通俗音乐唱片。于是去找川内知名的音乐人写歌可是创作费太高买不起名家大作。哪怎么办?两人决定开始采风!跋山涉水、走村访寨搜集了大量的羌族民歌进一步创作和整编。在2007年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近30余首歌曲。同时自筹资金找音乐制作公司进行制作和录音。为了让唱片的受众面更广一些决定制作成VCD。于是找到汶川三江风景区赞助拍摄外景。然而蹊跷的是接到景区领导电话同意赞助我们是在2008年5月11日。让我们第二天到办公室签协议书。可是第二天(5月12日)地震了!景区毁坏极其严重无能赞助我们,一切计划安排都停了下来。至到2009年6月份找亲戚朋友借钱完成了视频拍摄和制作。但是拿版号、做母盘、做封面、压光盘。。。。。。。的资金又怎么办????于是得到茂县古羌神韵大舞台赞助后期的经费,终于在2010年1月份这张耗资12万元羌族第一张通俗歌曲唱片隆重推出。很多音像店人满为患排队购买此专辑,场面极其的火爆!!!! 业内著名乐评人士纷纷发表言论:这张唱片在羌族音乐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羌族音乐开通了“国际航班”!!!!!!!!!

羌族文化

《羌族文化》练习题 1.在羌族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女神“俄巴巴瑟”在人间设定男女姻缘的信物是 ______,因此也成为羌族姑娘送给心上人的“云云鞋”上的的典型纹样。 A、牡丹 B、羊角花 C、桃花 D、鸳鸯正确答案:B 2礼仪是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羌人世代相因,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习俗,它们均是围绕着生活的大事而进行,反映出羌民族的仪规惯制,具有代表性的______,包括喝咂酒、挂红、宴饮、唱歌等礼仪程序。 A、年节礼仪 B、婚俗礼仪 C、婚俗礼仪 D、生子礼仪正确答案:B 3.羌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论思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______。 A、女神崇拜 B、生殖崇拜 C、白石崇拜 D、酒神崇拜正确答案:C 4.“羌绣”色彩鲜艳彩,主要选用黑、白、红、黄、蓝、绿色,在色彩搭配上皆原色相配,无渐次色,民族特色浓郁。从这些色彩的使用和搭配之中,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解读出羌文化的信息: A、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历史 B、神话、考古、文献 C、生态、民俗、神话 D、历史、地理、风俗 5. 羌人工艺制作技艺精湛,尤其是刺绣,作为羌族民间工艺的代表,自______ 起,已在羌族地区十分盛行。 A、先秦时期 B、汉代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正确答案:D 6.“羌绣”以______为传承者,主要采取______方式进行传承。 A、女性,身体示范 B、男性,身体示范 C、女性,“口传心授” D、男性,“口传心授” 7.“羌绣”图案分为实物纹样和抽象纹样,其中实物纹样主要由花卉、瓜果、鸟兽、虫鱼等组合而成,其寓意传达出: A、羌人对自然的热爱 B、羌人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化再现 C、羌人原始的自然崇拜情结、神灵信仰和祖先崇拜 D、羌绣适用耐磨的功能 8.古羌人是古时中国主要居于______,从事______的族群。 A、北部,渔猎 B、南部,农耕 C、西部,游牧 D、东部,贸易 9.羌人的饮食有节令食俗、礼仪食俗和信仰食俗,其中______是羌民传统,在举行重要仪式时,用一根中空的麦秸或竹管咂饮而拒杯饮。 A、喝茶 B、吃酥油茶 C、喝醪糟 D、喝咂酒 10. ______是古羌游牧部落的主要生产资料,现代羌人虽转变为农业定居生活,但 他们对它一直都怀有特殊的感情,故在羌绣服饰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这种动物的纹样: A、牛 B、羊 C、马 D、猪 11. 羌人的巫师,又称“______”;尊称“阿爸许”或“许”,俗称“端公”。 A、祭司 B、释比 C、酋长 D、长老 12.羌族建筑技术高超,自古以来就有垒石筑屋的传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记载“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音译借词,意为碉楼,是羌族最具有特点的建筑,碉楼的功能有______等。 A、储物 B、居住 C、防御 D、以上三项 13.羌人手工技艺精湛,尤其以______最具羌族传统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剪纸和刺绣 B、羌笛和刺绣 C、挂饰和银饰 D、木雕和漆器 14.羌族历史久远,通过考古发现,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陆续发现了许多______的

羌族导游词

羌族导游词 【篇一:羌族导游词讲解】 羌族的信仰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离开成都,经过近3个小时约160公里的车程,一路我们途经了漩口、映秀等地,现在就来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地 区了。离我们的目的地九寨沟还有约270公里,6个小时。 请大家透过窗户向左侧的远处望去,那个色彩班驳、呈八卦阵形的村寨,就是著名的“西羌第一寨”了。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而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最早生活在古昆仑山脉一带,那时的中国有三大部落,一是黄河一带的黄帝部落,二是昆仑山脉的炎帝部落(整个炎帝部落都是羌族人)三是云南一带的蚩尤部落, 当时炎帝和黄帝部落连手击败了蚩尤部落,于是我们才有了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后来由于昆仑山脉越升越高,不适合人类居住,于是羌族人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其中一支沿岷江往下游迁徙进入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形成了灿烂的古蜀文明,说到底羌族是我国长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韧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曾经在古昆仑山脉一带繁荣的羌族人在历史长河中慢慢的和其他民族融合,由于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古羌文化也慢慢被同化.而传程到现在在中国只有十几万羌族人才保留先祖们的足迹,而这仅有的20万羌族部落生活在哪里呢,他们主要聚居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理县、汶川、黑水、松潘和绵阳市的 北川一带。 说到这些地名,大家心里一定马上会捏一把冷汗,对,这些地方就是世 界震惊的 5.12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 代表羌族文化精华的羌寨在此次地震 中70%都垮塌了,十几万羌族人近一半人遇难,尤其是中国唯一的一个羌族聚居县北川县几秒之间就夷为平地, 由于羌族文化主要靠口授相传,熟知羌族技艺的民间传人遇难可能就意味着羌族文化从此“断了香火”,我们只能用”毁灭”两个字来形容,房子倒了,路断了,我们可以重新修,而文化断了也许再也找不回来了再加上羌族本来就是一个相对弱势的、被边缘化的民族,,所以国家有关部门也迅速紧急启动了”拯救羌族文化”预案,用全力保护这个云朵上的民族,重建的过程是艰

羌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羌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羌族的饮食主要是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碗豆、荞麦等;还有从川西平原运来的大米、面粉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常吃自己泡制的酸菜,每日以三餐为习。羌族的饮食文化是羌族的一些日常饮食习惯及饮食风俗,是羌族文化的主要代表。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羌族的饮食文化介绍,希望你喜欢。 羌族的饮食习惯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用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馍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许多地区的羌族还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连(米+查)浆水发酵,蒸成豆泡子馍馍,或将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馍馍。用麦面片加肉片煮熟称为“烩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状,称为“面汤”,继续加玉米粉搅稠,以筷子可拈起为度,称为“搅团”,都是常吃的主食。 羌族常用玉米、小麦、豆类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时食用。在食用马铃薯时,羌族民间喜将马铃薯整个煮熟,然后去皮,再舂成泥状,做成糍粑,称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后,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汤吃。 羌族的饮食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都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猪膘”,

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食用时一是与蔬菜同煮,熟后捞起猪膘,切成长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将生腌猪膘切成小块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猪膘代油,还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杀年猪时,羌族喜将猪血等充填到猪大肠内,煮熟后称为血肠。血肠也是宴客吃酒时的一种上肴。有的还将猪血与荞麦和在一起做成血馍馍食用。羌族还常把新鲜的猪肉放在新宰的猪肚子里加盐、花椒等扎紧、风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坏。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茂县羌语称“日麦希”,意为羌人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羌族饮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将酒坛开封,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 羌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有记载的历史已经4000多年,虽然羌族随着时代的变化风俗也有所变化,但是羌族的饮食一直都保留着最原始的味道,是羌族文化的一大分支。 羌族民族历史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频繁地提到“羌”这个字。 《诗地理考》曰:“羌本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