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髎的体表定位

八髎的体表定位
八髎的体表定位

八髎的体表定位:

1. 先确定次髎--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正中线旁开2CM。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银质针导热。

2. 再定上髎-----即S1骶后孔:在次髎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左右。孔径1cm,针刺深度2.5cm。

3. 依次定中髎---即s3骶后孔:在次髎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孔径0.6cm,针刺深度1.5cm。

4. 最后定下髎---即s4骶后孔:在中髎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左右。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或加灸法。患者伏臥位,取准双側次髎穴,常規消毒后,用30号毫针刺入2—3寸深,当病人小腹內有沈胀或酸麻感時,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一30,留针期间行针l一2次。对寒凝型痛經可加灸收效更速。

〔适应症〕痛经。气滯血瘀、寒湿凝滯、气血虛弱之痛经。

〔释义〕次髎穴,髎同窌,骨之空隙,此指骶骨后孔。因本穴位於骶骨第二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髎。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別称为上、次、中、下髎,合称八髎穴。《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載:“八髎总治腰痛”,说明八髎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謝文志氏說:“目前对于腰痛牽引少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业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髎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鄭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髎与次髎、中髎、下髎合称八髎穴,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髎穴乃八髎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阴、

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貫脊属肾,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储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諸症,无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说明次髎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

是主治腰痛、妇科病及生殖、泌尿系疾患的要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痛、腰脊痛、帶下、痛经、月經不调、遺精、阳痿、淋证、遗尿、癃閉以及下肢麻痹等病症。

痛经一症,多因气滯血瘀或寒湿凝滯所致,次髎穴位於腰骶部,与痛經部位很近,為局部取穴方法。又因腰骶部与督脉、足少阴经和肾脏关系密切,督脉与冲、任同出胞宮,“一源而三歧”,故取刺次髎穴有调理沖任、壮腰补肾、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可使冲任之脉、通暢,氣血旺盛,通行无滞,经血吸引下流,通则不痛。故近代针灸医家已把次髎穴作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了。

〔备注〕关于八髎穴取穴定位,历代医家皆本于《甲乙經》。《甲乙經》所载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者中;次髎在第二空挾脊陷者中;中部在第三空挾脊陷中;下髎在第四空挾脊陷中。考腰髁空即今之四对骶后孔。但对其所指的具体位置有异。

(1)有说上髎在16椎下,則次髎在17、中髎在18、下髎在19椎下。

(2)有说上髎在18椎下,则次髎在19、中髎在20、下髎在21椎下。

(3)有说距离中线旁开2分、1寸、1.5寸,有說挾脊相去4寸。

综上所述,定位差异较大,诸说不一,究其原因,不外各人先天禀赋不同,腰骶骨发育生长也有多种因素变异,故骶骨後孔之橫竖间度亦不同,一般说来是上宽下窄,故此无法用分寸計算。《醫學入門》載:“上髎作腰下第一空,挾脊兩旁陷中,余三髎少斜上阔下狹是也”是符合实际的。所以近代取穴大都以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分別取上、次、中、下髎。但是由於不易于体表上莫寻到骶後孔,一般取穴法,可以食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线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的骶角上方,中指与无名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手指尖所到达之处,食指为上髎,中指为次髎,无名指为中髎,小指为下髎。

关于八髎穴的针刺深度。《針灸甲乙經》載:“上髎刺入三分,次髎、中髎、下髎皆刺入二寸。”由于这个记载,上髎与其余三银针刺深度差异较大,所以后世医家对针刺八髎穴的深度也就莫衷一是。有從三分,也有针刺二寸者。近代医家都主张针刺深度在0.5—1.5寸,或1—2寸之间,這是比较适宜的。而且针刺深度不同,针感和治疗的范围也不同。

(1)针刺深度在3—5分时,谨刺激能神经,针感多在局部,适应于治疗局部的风湿痹痛。

(2)針刺深度在l-1.5寸深,其针感向上可达腰部,向下可循足太阳、少阳经至腘、胫、腨等部,適用于治疗腰骶部或下肢疾患。

(3)針刺深度在2寸以上时,其针感可向少腹、前阴及肛門、直肠等部位扩散,适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統及直肠、肛门的疾患。

常用穴位定位及体表标志

常用穴位定位及体表标志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 1、固定的标志 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如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定阳陵泉;以足内踝尖为标志,在其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定三阴交;以眉头定攒竹;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其旁开2寸定天枢等。 2、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据此亦可确定腧穴的位置。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等。 二、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常用的手指同身寸有以下3种: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三、简便定位法 简便定位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上方,其食指尽端到达处取列缺。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 四、常用穴位 面部穴位: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安眠:在项部,当翳风穴与凤池穴连线的中点。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两耳尖连线中点)。 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 攒竹:眉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丝竹空:眉梢的凹陷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临床常用的一些体表标志

临床常用的一些体表标志 穿刺标志: (1)穿刺抽取骨髓:髂骨、胸骨和椎骨(此处红骨髓终生保存) (2)腰椎穿刺时依次经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相临两个椎骨之间) (3)两侧髂嵴的最高点的连线平对第4腰椎的棘突是腰椎穿刺时确定穿刺部位的标志 (4)临床常在第4—5肋间隙的胸骨左缘进行心内注射不会损伤肺和胸膜 (5)当膀胱充盈时沿耻骨联合上缘进行膀胱穿刺;体表标志: 1、计数椎骨序数的重要标志:第7颈椎 2、棘突排列的特征:第7颈椎的棘突水平方向伸向后方且明显高出其他颈椎的棘突。胸椎的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较紧密,腰椎的棘突水平向后伸出,棘突间的距离也较大; 3、胸骨角与第2肋平对,常作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4、枕骨大孔的后上方的粗糙隆起部称枕外隆凸可在体表触及,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5、乳突也是一个重要的骨性标志 6、肩胛骨的上角和下角分别平对第2肋和第7肋,均可在体表触及,常作为背部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

7、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耻骨结节和坐骨结节都可在体表摸到,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8、喉结上方两板相互分开形成甲状软骨上切迹,临床常以此作为颈前正中线的标志; 9、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下与气管相连,与第六颈椎平对其前部可被触及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注射部位: 1、三角肌的外上三分之一部肌质丰富且无重要的血管神经经过是临床常选用的肌内注射部位; 2、臀大肌位置表浅,肌质厚实,其外上部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为肌内注射的常选部位;手术部位、标志: 1、上下牙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仍可经最后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借此间隙可作急救灌药等; 2、十二指肠悬肌在手术时可作为确认空肠始端的标志; 3、结肠带(三条)、结肠袋、肠脂垂三种结构为肉眼区别结肠和小肠的重要依据; 4、急性阑尾炎时麦氏点(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是三分之一交点处)有压痛; 5、胆囊炎时,胆囊底(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的稍下方有明显压痛; 6、手术时寻找阑尾的标志:盲肠的三条结肠带恰在阑尾根部汇合,据此寻找阑尾;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镇痛机理:抑制疼痛神经信号,通过神经介质发挥镇痛作用。针刺八髎穴通过镇痛作用使腰背部的骶棘肌、腰大肌、髂腰肌等保护性肌紧张得以缓解。 八髎五行属水,擅长调节全身的水液,疏通气血。凡是妇科病,都跟气血水液有关。因而,八髎能通调所有的妇科病。命门、肾俞、志室在腰部横向同一条线上。搓八髎是治疗妇科男科之要穴。 口诀云:大趾连通肝脾经,疏肝健脾强腰身。小趾归属膀胱经,泌尿疾病可医治。第四趾节通胆经,便秘胁痛奉效奇。 中医有句:“脚为肾之根”,《儒门事亲》曰:“肾主两足”。俗语云:“脚为树根身为干,泉水滋润树茂盛”。 通过这种方法治腰疼效果极好。我是用手背来回上下揉搓,抹点橄榄油,搓的面积尽量扩大到整个后腰部,从命门、肾俞、志室开始,一直到八髎,甚至长强。腰为肾之府,摩击肾府,又名“擦精门”。 命门、肾俞、志室此三穴为肾精和元气聚集之地,按摩搓揉此处,可以补充元气,滋养肾精。从而令女人身体强壮,气血充足。命门五行属火,女人要想身体好,永远不显老,就需要命门之火不停燃烧,使肾水保持温暖畅通。 肾俞是肾的直接代言人,跟肾一样,五行也属水。另外,凡是妇科病、肾系统疾病,在肾俞处都有压痛点。 志室是藏肾精的宫殿,五行属土。肾水没有土的藏纳,便会泛滥成灾,女人身体的毛病也会一发不可收拾。 当你揉搓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热力从后腰部源源不断地往腹部的神阙和关元渗透。我在上个月的时候,只要运动十来分钟身上就会发热,现在天气变冷,发热的时间要长一些,每天做个一两次可以驱寒保暖。 最好的按摩时间: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时间推算,酉时17:00——19:00时是肾经气血流注和开穴时辰,此时推拿效果最好。根据子午流注推拿可提高推拿之临床疗效。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肾经负责协调阴阳两种基础生命能量,和心、肝、脾、

正常人体体表标志

正常人体体表标志 人体各部位名称 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 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一一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一一接近足底称为下; 前一一接近腹侧的称为前; 后-- 接近背侧的称为后; 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外侧一一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近侧一一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远侧一一远离肢体恨部的称为远侧;尺侧一一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様侧一一前臂的外侧称为橈侧;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腓侧一一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浅一一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 深一一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2.人体的切面

(1)矢状面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水平面(横切面)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 (3)额状面(冠状面)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 体表标志 1.躯干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椎骨:颈椎、胸椎、腰椎、紙 骨、尾骨。 2.上肢部的体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 全长。肱骨:肱骨内上課、外上髒。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梯骨:橈骨头、茎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表标志器骨:器前上棘、器后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膑骨:前面。胫骨:胫骨前缘。腓骨:腓骨头和外踝。足骨:附骨、跖骨、趾骨。 身体主要部位定位 在操作中,我们常用示指和中指宽度即“横指宽”作为简便定位测量的标准。 1呼吸道定位

人体体表标志针刀定位

人体体表标志

前面观 第一颈椎上腭同一平面 第二颈椎上腭牙齿咬合面同一平面 第三颈椎下颌角同一平面 第四颈椎舌骨同一平面 第五颈椎甲状软骨同一平面 第六颈椎环状软骨同一平面 第二胸椎间隙胸骨颈静脉切迹同一平面

第九胸椎胸骨体剑突关节同一平面 第一腰椎剑突与脐联线中点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下肋缘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间隙脐同一平面 第四腰椎髂骨嵴同一平面 第二骶椎髂前上棘同一平面 尾骨耻骨联合同一平面 侧面和背面观: 第七颈椎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 第二胸椎两肩胛骨上角联线中点第七胸椎两肩胛骨下角联线中点第十二胸椎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下胸肋缘同一平面 第四腰椎两髂骨嵴联线中点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

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体表标志定穴法(精细)

体表标志定穴法(精细) 确定一个腧穴的位置,除探索感应外,常利用体表的各种标志,尤其是骨性标志作为定位依据。人体体表标志可分为静态标志和动态标志两大类。静态标志,主要指骨性标志(如骨节突起或凹陷),以及五官、毛发、乳头、脐窝、指(趾)甲等。如在腓骨前下方定阳陵泉,在骶后孔中定八髎穴,在目外眦旁定瞳子髎,在眉梢后定丝竹空,乳头下方定乳根,脐窝之中定神阙,拇指桡侧指甲角后旁定少商等。动态的标志,主要指随着屈伸等活动而出现的肌性标志、皮肤皱纹,以及采取某种特定动作而确定的参照标志等。如在屈肘外侧纹端外定曲池,咬肌隆起处定颊车,举臂时肩峰前外方凹陷中定肩髃,两虎口相叉食指尽处定列缺等。 现将基本的体表标志分述如下: (一)头部 发际:头发分布区的边缘。位于前额上的横向边缘,称前发际;位于后项部的横向边缘,称后发际。 发角:前额两旁,当前发际与鬓发前缘会合成角处。下对颧弓中点。 曲角(曲周,颞颥):额旁颞部头发边际向前成弧形突出处。 眉心(眉间,阙中):前额正中线上,当两眉头之间。 眼眶:为一个四棱锥形的骨性腔,外口称眶缘,在眶上缘的内1/3折点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上缘上方有隆起的眉弓。眶下缘中点直下方,可摸到眶下孔。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一般均位于目中线上。 人中沟(水沟):上唇表面正中的纵行凹沟。 巨分(鼻唇沟):由鼻翼旁伸延至口角外侧部的圆弧形浅沟。 颧弓:循颧骨向后至耳前的弓形突起。下方凹陷为颞下颌关节,张口时可触摸到下颌头在关节窝内转动。 曲颊(下颌角):下颌骨的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会合成角处。 耳尖:外耳上缘最高点。一般位于眉梢与枕外隆凸的连线上。 耳根:耳郭附着部。其上端称耳根上点,下端称耳根下点。 耳垂:外耳下端的无软骨部分。 耳珠(耳屏):外耳门前方的瓣状突起。 完骨(颞骨乳突):颞骨后下部,外耳后方的圆形突起。表面粗糙,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长肌附着。其尖端突向下前方,与耳垂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枕外隆凸:枕骨后表面中央的隆凸。 (二)颈部 喉结(结喉):颈前中央,甲状软骨前缘隆起部,男性青春期后此处高而显著,吞咽时作上下移动。在喉结上方摸到的凹陷为甲状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对第四颈椎。 缨筋(胸锁乳突肌):颈侧部肌肉,起自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两头会合后斜向后上方,止于乳突部。当头转向对侧时,隆起尤为明显。《内经》称“婴筋”,主要指胸骨头部分。《类经》张介宾注:“《说文》曰:婴,颈饰也。故颈侧之筋曰婴筋。”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由于项部肌肉多,颈椎棘突又短,所以除第七颈椎棘突呈明显隆起外,其上方棘突一般不易被摸到。有时这里可呈现两个突起,上面一个为第六颈椎棘突。有时可摸到三个突起,中间一个为第七颈椎棘突。第七颈椎,其棘突较长,向后平伸,尖端不分叉。为项韧带附着处,当头部前屈时,棘突部隆起更为明显,并能随头左右活动。 (三)胸腹部 天突(胸骨上窝):胸骨柄上缘,颈静脉切迹上方凹陷处。 璇玑(胸骨角):胸骨上窝之下,胸骨表面的第一个隆起,是胸骨柄下缘与胸骨体的结合部。两旁为第二肋软骨。 歧骨(胸骨下角,胸肋角):胸骨体下端与左右两侧的肋弓下缘所形成的角,一般约呈90°,矮胖者常大于90°。后当第九或第十胸椎椎间盘水平。 蔽骨(胸骨剑突):胸骨下端的小骨片,形似鸠尾,长短不一。 巨骨(锁骨):内端与胸骨构成胸锁关节,外端与肩峰构成肩锁关节。(图2-1-4)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称锁骨中线,与乳头线相似。 云门(锁骨下窝):抬臂时,当胸大肌与三角肌间呈现凹陷。 缺盆(锁骨上窝):锁骨上方的凹窝,由锁骨、肩胛舌骨肌及胸锁乳突肌围成。施沛《经穴指掌图》:“结喉

精选-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与临床应用

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与临床应用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acupoint-located method by anatomical landmark):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可分为: 1.固定的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如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定阳陵泉;以足内踝尖为标志,在其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定三阴交;以眉头定攒竹;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其旁开2寸定天枢等。 2.活动的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据此亦可确定腧穴的位置。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等。 一头颈部体表定位与临床应用 眶上切迹(眶上孔):一般位于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内有眶上神经和血管通过,压迫有明显痛感。临床上按压该处用来判断昏迷程度。 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 cm处,有眶下神经通过,按压有凹陷感。拔除上颌1~4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切牙孔:两中切牙腭面之间,顺着牙龈斜插可进入。拔除上颌1~4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上颌结节:位于上颌第三磨牙的上后内方,颊内侧面与牙龈之间。拔除上颌4~8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腭大孔:紧靠上颌第三磨牙的腭面内上方。拔除上颌4~8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下颌角:下颌支后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在下颌角上2横指(为在操作中方便应用,用示指或中指宽度作为“横指宽”,以横指宽为定位测量的标准。通过观测统计,1横指宽度平均约为1.8 cm)画一水平线,下颌支后缘前1横指画一平行后缘的斜线,两线相交处即为下颌孔的体表投影,其内侧面为下颌孔,有下牙槽神经通过。拔除下颌1~8牙时,可经过下颌第二磨牙斜水平插入对侧下颌孔进行阻滞麻醉(图1a)。颧弓: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2横指处为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可形成硬膜外血肿。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1]。乳突:位于耳后骨隆起处,其根部前内方有面神经从茎乳孔穿出,其后颅底内面有乙状窦。中耳炎时此处有压痛。在行乳突根治术时,应防止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枕外隆凸:枕骨外面正中最凸的隆起,其内面是窦汇,下方有枕骨导血管。临床若在此手术开颅要防止大出血。头部外伤用包扎的帽状绷带压在其下方可防止绷带滑脱。下颌关节:位于耳屏前方,张嘴时此处变凹。可判断下颌关节是否脱位,若脱位可手指包纱布,将下颌拉向下再向后推,将下颌头纳回下颌窝内。喉结:甲状软骨上端向前突出形成。在溺水等呼吸道阻塞的情况下,可在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之间凹陷处行环甲膜穿刺术紧急抢救病人。临床上行气管切开术时,在喉结最高点下方平放3横指,示指在上,环指在下,从中指下缘切至环指下缘,此切口位于2~3气管环。胸锁乳突肌:头转向一侧可观察到。在环甲膜水平高度,胸锁乳突肌前缘可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其后

点、按法

点、按法 一、穴位1、任脉 1.1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作用】:温肾益精,回阳补气,调理冲任,理气除寒。 【主治】:①男科病:阳痿,遗精,小便急,小便不通。②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子宫脱垂、不孕。③体质虚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1.2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作用】:益肾固精,升阳补气,调理冲任。 【主治】:①腹痛,腹泻,便秘。②遗尿。③男科病、妇科病④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1.3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 【主治】:①四肢不温。②腹泻,偏身出汗。③水肿。 1.4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打嗝、返酸。②腹胀,腹泻,消化不良。 2.足阳明胃经——天枢 【定位】: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作用】:健脾和胃,调理肠腑。 【主治】:腹胀肠鸣,便秘,腹泻,月经不调。 3、督脉 3.1 腰阳关——髂结节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强腰补肾,调经通络。 【主治】:①妇科、男科病。②腰骶痛,下肢疼痛。 3.2命门——髂结节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壮阳益肾,强壮腰膝,固精止带,疏经调气。 【主治】:①妇科、男科病。②腹泻。③腰痛。 4.足太阳膀胱经 4.1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妇科、男科病。③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4.2大肠俞

八髎的体表定位

八醪的体表定位: 1. 先确定次醪--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 ,正中线旁开 2CM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银质针导热。 2. 再定上醪-----即S1骶后孔:在次醪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左右。 孔径1cm 针刺深度2.5cm。 3. 依次定中醪---即s3骶后孔:在次醪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孔径 0.6cm,针刺深度1.5cm。 4. 最后定下醪---即s4骶后孔:在中醪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左右。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八醪就是八个穴位:上醪、次醪、中醪、下醪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醪”这是一 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醪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醪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或加灸法。患者伏臥位,取准双側次醪穴,常規消毒后,用30号毫针刺入2 —3寸深,当病人小腹內有沈胀或酸麻感時,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 一30,留针期间行针I 一2次。对寒凝型痛經可加灸收效更速。 〔适应症〕痛经。气滯血瘀、寒湿凝滯、气血虛弱之痛经。 〔释义〕次醪穴,醪同窌,骨之空隙,此指骶骨后孔。因本穴位於骶骨第二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醪。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別称为上、次、中、下醪,合称八醪穴。《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醪与痛上,八醪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載:八醪总治腰痛”说明八醪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謝文志氏說:目前对于腰痛牽引少 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业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醪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鄭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醪与次醪、中醪、下醪合称八醪穴, 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醪穴乃八醪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貫脊属肾,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储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諸症,无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说明次醪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

各经络的常用腧穴

各经络的常用腧穴 手太阴肺经: 中府穴:【定位】在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③虚实均治。 云门穴:【定位】在胸前臂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线6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 鱼际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少商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要穴)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③指肿、麻木。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合谷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科病症。 曲池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高血压;③癫狂;④热病;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肤、外科疾患。 肩髃穴:【定位】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迎香穴:【定位】鼻翼旁0.5寸。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回虫症。 足阳明胃经: 承泣穴:【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①眼睑 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四白穴:【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下孔凹陷处。 【主治】①目赤痒痛、眼睑 动、目翳等目疾;②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③头痛,眩晕。 地仓穴:【定位】口角旁约0.4寸。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颊车穴:【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牙痛、牙关不利、颊肿、口眼歪斜等局部病证。 下关穴:【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头维穴:【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气户穴:【定位】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等气机升降失常性病症;②胸痛。 库房穴:【定位】在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等肺系病症;②胸胁胀痛。 屋翳穴:【定位】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等肺系病症;②胸胁胀痛;③乳痈、乳癖等乳疾。 鹰窗穴:【定位】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胁胀痛;③乳痈。

八髎穴

八髎的体表定位: 1. 先确定次髎--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正中线旁开2CM。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银质针导热。 2. 再定上髎-----即S1骶后孔:在次髎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 左右。孔径1cm,针刺深度2.5cm。 3. 依次定中髎---即s3骶后孔:在次髎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 左右。孔径0.6cm,针刺深度1.5cm。 4. 最后定下髎---即s4骶后孔:在中髎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 左右。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

(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艾灸疗法帮你消除黑眼圈 1、水分:定位:脐上1寸。主治:可以帮助恢复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有利用于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和小便不利。 2、脾腧:可增强肌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陈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和造血机能的提高。同时对腹胀、便血、哎吐、水肿等有效。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 3、三阴交: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穴,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遗精、阳痿等有效。定位: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 4、肾腧: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内分泌失调而造成的身体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肌肉松弛,四肢不温或月经不调。腰痛、遗尿,遗精,白带,水肿、耳鸣等。操作: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艾灸丰胸的配方和穴位定位功效 1、关元;定位:脐下3寸。腹中线上。主治: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更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2、肝腧: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经验取穴:在隔腧穴直下的两个棘突距离既是。主治:皮肤色素沉积及血液循环障碍,

人体体表定位标志

从体表定位对针刀医学的临床治疗操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手术,要有效地避开刀下的神经血管和其他重要脏器,都必须对进针点以内的解剖结构有明确的了解,体表定位学就是为了解决针刀医学临床上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在过去的解剖学文献中已有很多类似于体表定位学的描述,而仅仅是没有明确地将其概念化和系统化而已,因而就没有形成解剖学的专门学科。因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用很大篇幅来将体表定位学的所有内容都叙述出来,仅能阐述其部分内容,并明确体表定位学的范围和含义,关于体表定位学的全部内容,将另有专著。 一、头颈部 眶下孔的体表定位:位于眶下缘中点以下,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颏孔的体表定位: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 面动脉的体表定位: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的相交点为面动脉进入面部的起点,在此处可扪及搏动,先从此点引线至口角外侧约1cm处,再将引线引至内眦。由眼外眦向下做一垂线,再自鼻翼下缘外侧与口角分别向外侧引上、下二条水平线与上一垂线相交,此两条水平线可将面动脉分为三段:口角水平线以下为面动脉第一段;在上、下两水平线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二段;上水平线至内眦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三 段。 腮腺导管的体表定位:位于颧弓下方约1cm处,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的连线的中1/3段。 颞浅动脉的体表定位:是颈外动脉终支之一,起自外耳道前下方平下颌角的后方处,自腮腺上缘穿出后,于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间垂直上行,至眶上缘平面以上,继而分为额、顶两支。 面神经的体表定位:在头转向对侧时,取四点:鼓乳切迹点、下颌支后缘上3/5及下2/5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1/3与下2/3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2/3与下1/3的交点,作三条线:①第一、二点连线的上半部为面神经干的体表投影,此线的中点为面神经干分叉处的定位点;②自①线的中点至第三点的连线表示面神经颞面干的投影线;③自①线中点至第四点的连线表示颈面干的投影线。 枕大神经的体表定位:枕大神经起自枢椎横突内侧寰椎后弓,斜向上向外上升,穿行头半棘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穿过该肌,更穿过斜方肌腱及颈固有筋膜(以上是枕大神经在深部的走行,此点在上项线平面距正中线约2cm处),到达皮下,随即分成许多分支,分布于头后部大部分皮肤。 颈总动脉的体表定位:在右侧,从下颌角至乳突连线的中点划线至胸锁关节;在左侧,连线的下端稍偏外侧,此线平甲状软骨上缘以下为该动脉的体表定位。 锁骨下动脉的体表定位:从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的凸向上方的曲线,其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约1cm。 颈外静脉的体表定位: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 副神经的体表定位: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至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点的连线。 二、肩背部 肩胛上神经的体表定位:此神经起于臂丛的上干(C5,C6),位于臂丛的上侧,向上外方行,经斜方肌及肩胛舌骨肌的深侧,至肩胛切迹处,与肩胛上动脉邻接。此动脉经肩胛横韧带上侧至冈上窝,然后转至冈下窝。而肩胛上神经则经肩胛横韧带下侧至冈上窝。在此该神经发出分支支配冈上肌、肩关节及肩锁关节。继而伴肩胛上动脉绕过肩胛颈切迹至冈下窝,支配冈下肌。 肩胛下动脉的体表定位:在肩胛下肌下缘附近起自腋动脉,走向后下方,主要分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前者伴随胸背神经行走,分布于前锯肌和背阔肌;后者迂曲后行穿三边孔,至冈下窝,分支营养 附近诸肌。 三、上肢部 肱动脉的体表定位:将上肢外展90°并稍旋后,由锁骨中点到肘窝中点作一连线,连线与肱二头肌内 侧缘交点以下的部分。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引用优势

针灸临床研究论文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 和临床应用优势 学生:杨鹏燕 学号:20131557 班级:硕士九班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优势 摘要:笔者在查阅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文献医学数据库中近五年关于八髎穴的文章,发现八髎穴在治疗膀胱功能失调、生殖系统疾病、肠道功能障碍及运动系统疾病上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在其针刺技术上也有了进一步的论述。 关键词:八髎穴;针刺方法;临床应用 八髎穴位于腰骶部,分别对应八个骶后孔,从上到下,分别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这八个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具有强腰壮肾、调补冲任、调经理气、行血散瘀的功效,在治疗盆底病症上应用普遍。但其针刺上的困难影响了临床疗效及应用发展,因此掌握八髎穴的针刺技术对开发针灸技术和临床医生及病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1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1.1膀胱功能障碍 1.1.1尿失禁 喻巍[1]等人用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治疗组28例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方法,对照组28例常规针刺取穴。连续治疗4周后,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中风后尿失禁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2.9%,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法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症状。陈小云[2]等也观察了电针刺激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他们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刺激八髎穴,对照组口服缩泉丸,以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临床症状评分及尿动力学检测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疗效的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明显改善膀胱初感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残余容量。结论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马力[3]等临床观察了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30例,以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膀胱残余尿量B超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疗效较口服西药为优。王伟[4]等选择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八髎穴,对照组一般治疗基础上注射弥可保。结果显示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良好的效果,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治愈率高,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徐海荣[5]用RCT的研究方法评价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系统及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的疗效,结果显示电针次髎、中髎、会阳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病程1月以上)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尿失禁量和失禁次数,改善尿失禁相关症状,其疗效可持续6月和1年,明显优于目前的一线治疗措施。远期疗效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杨美伦[6]等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探讨温针八髎穴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的疗效及护理。将98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温针八髎穴治疗。结果治疗组56例中,显效39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42例中,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5)。结论表明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疗效显著。 1.1.2尿潴留 张兆蓬[7]等用电针八髎穴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中风后尿潴留,他们将80例中风后

最新临床骨外科手术中常用体表标志的简便解剖学定位(1)

临床骨外科手术中常用体表标志的简便解剖学定位2009-08-22 16:08 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医生常常对一些体表标志定位不准确,往往延误病人治疗甚至错过抢救时机,因此作者对临床中常用的体表标志进行了简便的解剖学定位。 1 资料与方法 观测1020例成人,男541例,女479例。以“横指”中节掌侧宽度作为测量标准进行简便解剖学定位。“横指”为示、中、环和小指中节指节宽度。1横指宽度为示指指节宽度,平均1.8cm;2横指宽度为示、中指指节宽度,平均3.6cm;3横指宽度为示、中和环指指节宽度,平均5.0cm;4横指宽度为示、中、环和小指 指节宽度,平均6.7cm。 2.1 骨标志定位 眶上孔:眶上缘中内三分之一交点处,为眶上神经穿经处。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1cm处或半横指处,为眶下神经穿经处。翼点:颧弓中点上方2横指处,为额、顶、颞和蝶骨连接处,是颅骨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通过。喙突:锁骨外侧与三角肌前缘之间的锁骨下窝的骨隆起。肩峰:右手向左肩搭放,中指尖触之最外侧骨隆起为左肩峰;同样方法可触之右肩峰。肱骨内外上髁:屈右肘关节,左手拇指和示指在肘关节后鹰嘴上方两侧触摸,内侧骨隆起为右肱骨内上髁,外侧骨隆起为右肱骨外上髁;同样方法可触之左肱骨内外上髁。鹰嘴:屈肘,肘关节后方最突出的骨隆起。尺桡骨茎突:腕横纹近端两侧骨隆起,内侧为尺骨茎突,外侧为桡骨茎突。手舟骨与豌豆骨:腕横纹远端两侧,内侧骨隆起为豌豆骨,外侧骨隆起为手舟骨。耻骨结节和耻骨嵴:示指从阴囊伸入到腹股沟外环,示指外侧骨隆起为耻骨结节,内侧骨隆起为耻骨嵴。坐骨结节:坐位屈髋时,肛门两侧最低处骨隆起。胫骨粗隆:髌骨下缘3横指处骨隆起。腓骨头:髌骨下端外缘2横指处骨隆起。收肌结节:髌骨上缘画一水平线向内侧延伸,在髌骨内缘呈45o 角放3横指,示指内缘与水平线相交处骨隆起。髂前上棘:平卧位,经脐画水平线与正中线相交,以脐为起点向外下侧画一平分线,在此平分线上向外下侧连续两次移放4横指,最后拇指指腹触之坚硬处。此法常用于髂前上棘不明显之肥胖者。舌骨:仰头,从下颌骨下缘向下触摸,最先触之窄条硬结,位于甲状软骨上方约 半横指处。 2.2 肌腱标志定位

人体体表定位标志教学提纲

人体体表定位标志

精品资料 从体表定位对针刀医学的临床治疗操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手术,要有效地避开刀下的神经血管和其他重要脏器,都必须对进针点以内的解剖结构有明确的了解,体表定位学就是为了解决针刀医学临床上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在过去的解剖学文献中已有很多类似于体表定位学的描述,而仅仅是没有明确地将其概念化和系统化而已,因而就没有形成解剖学的专门学科。因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用很大篇幅来将体表定位学的所有内容都叙述出来,仅能阐述其部分内容,并明确体表定位学的范围和含义,关于体表定位学的全部内容,将另有专著。 一、头颈部 眶下孔的体表定位:位于眶下缘中点以下,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颏孔的体表定位: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 面动脉的体表定位: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的相交点为面动脉进入面部的起点,在此处可扪及搏动,先从此点引线至口角外侧约1cm处,再将引线引至内眦。由眼外眦向下做一垂线,再自鼻翼下缘外侧与口角分别向外侧引上、下二条水平线与上一垂线相交,此两条水平线可将面动脉分为三段:口角水平线以下为面动脉第一段;在上、下两水平线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二段;上水平线至内眦间的一段为面动 脉第三段。 腮腺导管的体表定位:位于颧弓下方约1cm处,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的连线的中1/3段。 颞浅动脉的体表定位:是颈外动脉终支之一,起自外耳道前下方平下颌角的后方处,自腮腺上缘穿出后,于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间垂直上行,至眶上缘平面以上,继而分为额、顶两支。 面神经的体表定位:在头转向对侧时,取四点:鼓乳切迹点、下颌支后缘上3/5及下2/5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1/3与下2/3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2/3与下1/3的交点,作三条线:①第一、二点连线的上半部为面神经干的体表投影,此线的中点为面神经干分叉处的定位点;②自①线的中点至第三点的连线表示面神经颞面干的投影线;③自①线中点至第四点的连线表示颈面干的投影线。 枕大神经的体表定位:枕大神经起自枢椎横突内侧寰椎后弓,斜向上向外上升,穿行头半棘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穿过该肌,更穿过斜方肌腱及颈固有筋膜(以上是枕大神经在深部的走行,此点在上项线平面距正中线约2cm处),到达皮下,随即分成许多分支,分布于头后部大部分皮 肤。 颈总动脉的体表定位:在右侧,从下颌角至乳突连线的中点划线至胸锁关节;在左侧,连线的下端稍偏外侧,此线平甲状软骨上缘以下为该动脉的体表定位。 锁骨下动脉的体表定位:从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的凸向上方的曲线,其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约1cm。 颈外静脉的体表定位: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 副神经的体表定位: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至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点的连线。 二、肩背部 肩胛上神经的体表定位:此神经起于臂丛的上干(C5,C6),位于臂丛的上侧,向上外方行,经斜方肌及肩胛舌骨肌的深侧,至肩胛切迹处,与肩胛上动脉邻接。此动脉经肩胛横韧带上侧至冈上窝,然后转至冈下窝。而肩胛上神经则经肩胛横韧带下侧至冈上窝。在此该神经发出分支支配冈上肌、肩关节及肩锁关节。继而伴肩胛上动脉绕过肩胛颈切迹至冈下窝,支配冈下肌。 肩胛下动脉的体表定位:在肩胛下肌下缘附近起自腋动脉,走向后下方,主要分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前者伴随胸背神经行走,分布于前锯肌和背阔肌;后者迂曲后行穿三边孔,至冈下窝,分支营养 附近诸肌。 三、上肢部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人体体表标志 针刀定位

人体体表标志前面 第一颈上腭同一平 第二颈上腭牙齿咬合面同平 第三颈下颌角同一平 第四颈舌骨同一平 第五颈甲状软骨同一平 第六颈环状软骨同一平 第二胸椎间胸骨颈静脉迹同一平

面. 第九胸胸骨体剑突关节同一第一腰剑突与脐联线中点同平

第三腰下肋缘同一平 第三腰椎间脐同一平 第四腰髂骨嵴同一平 第二骶髂前上棘同一平 尾耻骨联合同一平 侧面和背面观 第七颈颈根部最突出的棘 第二胸两肩胛骨上角联线中 第七胸椎两肩胛骨下角联线中点 第十二胸椎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同一平面第三腰椎下胸肋缘同一平面 两髂骨嵴联线中点第四腰椎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 (一 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C2、C7(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 :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枕外粗隆 棘突。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C2 棘C3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

即可触抹清突。也可准确抹清。沿其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棘突C7. 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