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线与日本经济

新干线与日本经济
新干线与日本经济

新干线与日本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季风

《日本学刊》2003年第6期

内容提要

1964年日本第一条新干线高速铁路的开通,缓解了交通压力,对东京奥运会和大阪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迎接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起步阶段,修建高速铁路迫在眉睫。日本的一些经验颇值得借鉴。

新干线高速铁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合作

战后日本在50多年的国土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以新干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陆海空相结合的高速交通体系,构筑了国土的基本骨骼和国土主轴,为日本经济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特别是日本第一条新干线——东海道新干线的建设对“东京奥运会”和“大阪世博会”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巨大作用。日本的新干线高速铁路几乎与樱花、富士山齐名,成为当今日本的象征。本文仅就新干线建设的背景、新干线的技术改进、新干线建设对日本经济产生的效果以及中日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等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一、新干线高速铁路的建设

1、迎奥运,建东海道新干线

战后初期整个交通系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航空和海运遭受战火的破坏,运输能力已经无法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因此当时的运输主要依靠铁路。直到1954年铁路运输仍占客运总量约80%以上,占货运总量的60%左右。而同期,欧美发达国家的铁路早已进入夕阳状态。这一时期,日本铁路运输需求量比战前增加了10倍,而铁路运输能力仅仅是战前的四分之一。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更加突出。特别是连接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三大经济圈的东海道线路的运输能力几近极限。50年代虽然对铁路进行了一些电气化和内燃机化等技术改良,但仍然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

1957年日本“申奥”成功,1964年将在东京举办奥运会,再加上大阪申办1970年世博会,本来就已经超负荷运行的东京和大阪之间的东海道线路的客运量必将进一步增加,可以说,在东海道线修建干线高速铁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为此,1957年经日本内阁批准成立了“国有铁道干线调查会”,对主要干线运力提高和运输现代化事项进行审议。实际上,早在1956年,“国铁”就曾设立“东海道线增强调查会”,专门研究解决铁路干线的紧张问题。该调查会先后提出窄轨复线、宽轨电铁等5种方案,但迟

迟没有做出决断。1958年,内阁所属的“国有铁道干线调查会”结合迎接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大阪世博会等需求,提出了“利用大约5年时间,建设现代化宽轨独立线路”的最终方案。工程预算经国会通过后,于1959年4月20日在新丹那隧道的热海口正式开工。1964年7月25日,全线515.4公里的东京至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高速铁路竣工,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在东京奥运会举办期间的1964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东海道新干线高速铁路采用1435mm的宽轨制(传统铁道铁轨幅宽为1067mm),时速200公里,列车控制采取自动列车控制装置ATC(Automatic Train Control)和列车集中控制装置CTC(Centralized Traffic Control),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铁路。

东海道新干线工程总投资为3800亿日元,主要依靠发行铁道债券、贷款等外部资金进行建设,其中包括从世界银行的借款288亿日元(8000万美元)。[1] 东海道新干线的建设资金筹措、资金使用以及工程建设等均由“国铁”统一负责,资金来源与筹措关系也比较简单。而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新干线建设资金筹措趋向多元化。

东海道新干线在设计和施工时期,其名称并不叫新干线,原来的名称为“东海道线线路增设工程”。因为这条新线路和原来的传统线路都在工业地带的东海道“干线”地区,为了以示区别,在竣工时将新建的宽轨高速铁路称为“新干线”。从此新干线便成为区别于日本原有传统铁路的高速铁路的代名词。

日本第一条新干线——东海道新干线通车后显示了巨大的威力,每天运送旅客高达6万多人次,大大缓解了日本干线铁路运输的压力,对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顺利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东海道新干线旅客运输能力也不断提高,从当初的每日6万人次,一路上升,到第十个年头的1974年每日达34万人次,增长了6倍多。第一条新干线的开通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新干线建设是日本铁路史上的一场革命,它的诞生给日本日趋衰落的铁路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它不仅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也对世界各国铁路经营,特别是欧洲各国铁路的高速化产生很大影响。[2] 新干线的诞生改变了日本的交通面貌,也改变了整个日本的面貌。

2、全国性新干线的修建

东海道新干线投入运行以后,新干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全国各地区都纷纷要求建设新干线。日本运输大臣于1965年批准山阳新干线(新大阪——冈山,全程161公里)建设项目。这一工程于1967年开工,此后,山阳新干线冈山——博多(福冈)段(全程393公里)建设项目也于1970年2月开工。山阳新干线的冈山——博多区段地形比较复杂,山峦起伏,隧道总数为111个,隧道总延长距离达到223公里,占该段铁路总里程的56%,其中新关门隧道总长达1万8713米,是当时世界第二长隧道。山阳新干线全线于1975年开通,这条新干线开通后,使东京到九州的福冈博多(1177公里)所需时间从15个小时缩短到7小时。

1969年发表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提出了建设包括现有新干线在内总长7200公里的全国新干线网的构想。1970年5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全国新干线铁道整备法》,决定在原有已投入使用的2条(东海道线和山阳线)新干线的基础上,决定再修建东北、上越和成田3条新干线。1973年11月,又确定建设东北新干线的盛冈——青森段、九州新干线的福冈——鹿儿岛段和福冈——长崎段以及北海道、北陆新干线等5条新干线。同时还确定了北海道、四国、中央等12条新干线建设基本计划(详见表1)。

表1 新干线计划与建设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財団法人国土計画協会編集「地域計画ハンドブック」朝倉書店、1981年9月,第178页表等资料制作。

《全国新干线铁道整备法》成为后来新干线建设的基本法。该法的公布不仅使此后的新干线建设有法可依,也打破了“国铁”垄断铁路建设和经营一统天下的局面。上越和成田新干线由1964年成立的“日本铁道建设公团”承建。东北(东京—盛冈段)和上越(东京—新泻)新干线于1971年11月开工,成田新干线(东京—成田)于1974年开工,但后来由于当地居民的反对,被迫停工。“国铁”也因为财政继续恶化,于1987年4月实行民营化,客货分离,按地区分割成6个客运公司。国铁民营化以后,原来由国铁负责承建的未竣工项目,如东北新干线和九州新干线的后续工程几乎均由“日本铁道建设公团”继承。

随着国铁的民营化,新干线所有权也发生很大变化。目前,东海道新干线归JR东海公司所有,山阳新干线归JR西日本公司所有,东北新干线(东京——盛冈)和上越新干线归JR 东日本公司所有。北陆新干线和其他新建线路归日本铁道建设公团所有,租赁给JR旅客公司使用。上述新干线的转让费和租赁费被确定为新增新干线铁路建设的“特定财源”。每年国家作出公共投资预算,预算中的新干线投资加上每年的“特定财源”,再加上沿线地方财政的分担金(约占总费用的1/2左右),就构成了新干线建设事业费。

与70年代、80年代相比,90年代以后新干线铁路单位造价也有所提高。以北陆新干线高崎——长野段为例,17公里长的建设费用为8300亿日元,每公里约为70亿日元。但尽管如此,单位造价还是远低于地铁和高速公路建设费用,不足地铁的1/4,不足高速公路的1/3。(参考:同期地铁建设每公里为300亿日元,近畿高速公路每公里224亿日元)。目前在建的三条新干线线路6个区段(630公里)的工程费用约为3.6万亿日元(1999年价格)。[3]

80年代是日本新干线开花结果的时代。许多重要线路在这一时期开始投入使用或开工。纵贯日本国土主轴北半部的东北新干线盛冈至大宫段(全程505公里)于1982年6月23日开业。自此,山阳新干线、东海道新干线与东北新干线连为一体,基本完成了日本国土主轴的高速铁路连接任务。同年11月,连接东京圈和日本海沿岸地区的上越新干线大宫至新泻段(全程303.6公里)开业。值得一提的是,按新干线通行标准建设的的青函海底铁路隧道于

1987年3月全线贯通,这为将来用新干线连接北海道与本州岛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90年代,新干线建设主要是以干线的延长、接续以及支线建设为主。1997年盛冈与秋田之间的新干线和北陆新干线的高崎至长野段开业,2002年12月东北新干线中的盛冈至八户段正

式开业。

4、日本新干线技术不断改进

从1964年第一条新干线开通以来,日本对新干线高速铁路进行多次重大技术改进和革新。平均时速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达到230公里/小时,在世界独占鳌头(见表2)。现在提高到近300公里,试验速度已经达到443公里,与“磁浮”速度相差无几。机车车辆也有很大改进,从最初的“0系列”,以后又相继开发出“100系列”、“ 200系列”、“ 300系列”、“400系列”、“500系列”、“700系列”和适合北方地区气候特点、地形特点的“E1系列”“E2系列”、“E3系列”和“E4系列”。改进后的车辆在行驶速度、乘坐舒适程度、大量运输性能、车身重量和列车功率等方面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见表3)。

表2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定期高速列车区间速度比较(1993年4月)资料来源:沢和哉《日本の鉄道120年の話》、築地書館、1993年7月,第203页。

表3 日、法、德高速列车效率比较(1998年)

资料来源:根据日中铁道友好推进协议会《新干线——日本的高速铁路》,1998年6月,

第46页整理,制作。

目前的日本新干线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①运量大、速度快、运输密度高。新干线每天平均运送旅客77万人次,最高营运速度达到

300公里/小时,车次间隔最高密度约4分钟;

②安全性能好、正点率高。新干线自1964年开业以来,运行39年未发生过乘车死亡事故。包括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延误在内,新干线列车平均延误时间为0.6分钟,其正

点率堪称世界之首;

③能耗少,对环境负荷小。若按从东京到大阪运送旅客的人?公里计算,新干线能耗仅为飞机的1/4,汽车的1/6;二氧化碳的排放约为飞机的1/6,汽车的1/9。另外,新干线具有电能回收功能,即将再生制动产生的电能送回接触网进行再利用。

到2003年10月,日本投入运行新干线线路约为2235公里,约占全国铁路总长度的11%。各线路旅客密度大小不一,东海道?山阳新干线,发车密度为440列/日,而东北?上越?长野新干线的发车密度为305列/日,东京站最多发车列数为15列/小时(1997年)。由于各线路旅客密度不同,日平均输送旅客差别很大,东海道?山阳新干线约为51万人次/日,东北新干线约为22万人次/日,上越新干线约为10万人次/日,北陆新干线约为2.5万人次/日,刨除各线路的重复计算等因素,整个新干线运送旅客约为77万人/日。相比之下,法国TGV东南线只有5万人次/日,德国ICE全线也只有7万人次/日。[4] 2000年度,整个

新干线的客运量为711.2亿人公里,与国内航空客运量旗鼓相当,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动

脉。[5]

二、新干线的经济效果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指出,要想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在进行资本积累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分工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进行职业化分工和专业化分工,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就能够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得到提高。社会分工程度主要取决于进行商品交换的市场范围的大小。而市场的大小又取决于交通手段的发达程度。交通手段是社会分工的必要前提,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特别是现代化交通体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一点已经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新干线不仅带来经济效果,还会带来社会效果,而且也很难用具体指标准确地衡量这些效果。可以说,对新干线带来的各种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做怎样的评价都不算高。本文仅从存量效果和增量效果两方面探讨新干线建设带来的经

济效果(见图1)。

1、存量效果

从存量效果来看,新干线的建设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可以减少人流所需的时间,减少燃料成本和环境负荷,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另外交通设施的完善,也会使落后地区更容易招

商引资。

由于新干线的开通,扩大了人们活动的半径。“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大大缩小。例如,几千年来,东京到大阪的空间距离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铁路尚未开通的19世纪80年代,从东京到大阪大约需要两周时间,旅费相当于当时人均收入半年的收入。铁路开通后的19世纪90年代,从东京到大阪的时间需要18个小时,旅费相当于当时人均收入一个月的收入。但现在如果利用新干线,只需要2个小时,旅费仅为人均收入1天的收入。利用今天的新干线与19世纪90年代利用旧式火车相比,“时间距离”缩短到1/9,“经济距离”缩小到约1/25。

资料来源:日本国土交通省资料。

新干线的大量修建,使日本“1日交流可能人口比率”(从某地为起点单程3小时以内可以达到的范围内居住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迅速提高。1975年,“1日交流可能人口比率”较高的地区,仅仅局限于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全国的平均值仅为42.5%,在1985年度上升为49.1%,1998年度进一步上升到60.5%。另外,从各县的“1日交流可能人口比率”来看,虽然也存在区域差距,但几乎所有的地区的比例都有所提高。可以说,随着新干线的快速发展,“交流可能性”的区域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新干线的修建自然会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魅力,企业更容易前来投资设厂,居住人口也将会增加,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以新干线为主体的高速交通体系的形成,促进了落后地区,特别是人口“过疏地区”的经济振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口的外流,收到了促进国土均衡发展的效果。

2、增量效果

从增量效果来看,新干线的建设可带来乘数效果和生产诱发效果以及扩大就业效果。新干线在建设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果,亦即直接经济效果。如前所述,日本第一条新干线——东海道新干线建设总投资达3800亿日元,相当于1960年度GDP(166810亿日元)的2.3%。如此巨额建设投资,不仅需要购买大量建筑材料和工程材料,还会创造许多劳动机会,由此增加收入和扩大就业。收入增加,必将引起消费增加,继而刺激消费品生产,这样又进一步创造就业和收入的扩大,这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乘数效果”。据原日本经济企画厅的三种模型的测算,公共投资的乘数效果约为2.18倍至2.33倍之间。新干线建设所带来的乘数效果至少可达到8300亿日元,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新干线建设不同于一般性交通设施的建设,技术含量非常高。其中有许多项目是前人未曾做过的,项目本身就具有科研项目的性质。时速接近300公里的新干线列车需要穿过数百个隧

道,铁路的修建、列车的运行等所遇到的难题可想而知。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差异很大,多雪地区的防雪,强风地区的防风问题等等都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问题。按新干线通行规格建造的长达50多公里的青函海底隧道,在掘进、防水、防震以及耐用等各方面进行许多科研攻关。通过新干线的建设,不仅确立了日本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也带动了其他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加之产业关联系数较大,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尽管日本的新干线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而且在技术和安全方面也并非完美无缺。新干线虽然未发生过人身事故,但近年来也出现过线路隧道水泥脱落和车窗龟裂、车门失灵等事故和故障。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日本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对新干线所有线路进行了严格检查和检修。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看,也至少存在以下问题:①新干线对原有传统铁路造成很大冲击,使本来就严重亏损的传统铁路经营雪上加霜;②由于沿途地方政府对新干线建设投资分担金偏大,加重了地方财政危机;③除东海道线以外的线路都不同程度存在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④噪音、振动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居住在沿线的居民。

结语

日本第一条新干线始建于日本“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的1959年、恰逢(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大阪世博会前夕。而我国现在刚刚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处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市博会前夕。目前我国与当时日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运输需求剧增。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工具相比,具有大量、快速、便捷、节能和环保等许多优势。不论从经济增长对提高交通运输速度的要求来看,还是从人民生活小康化对客运量需求增长角度看,或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修建高速铁路系统都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800——1500公里中长距离的客运市场潜力巨大,适合发展类似新干线这样的大容量客运体系。同时,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受建设高速铁路所需的资金。未来20年乃至30年,高速交通体系的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日本通过新干线的建设推动了全国综合高速交通体系的形成,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了日本区域间差距的缩小和国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日本的新干线建设在投融资的多元化(国家、地方和吸引外资相结合)、管理的高技术化等方面积累许多经验,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日本在新干线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教训颇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

日本新干线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日本新干线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摘要:高速铁路的发展不仅给沿线的城市发展带来机遇,也为沿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商机。结合日本九州、秋田新干线的实例,分析新干线对沿线旅游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客流量总体逐年上升、短期内对商务流影响较大、长期非商务客流发展迅速、住宿业受到影响等方面,提出重新审视竞争格局,优化组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和类型,改进营销宣传策略等我国发展高速铁路旅游的建议。 关键词:高速铁路,旅游业,新干线,对策 1概述 一直以来,交通对人们的出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交通是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是旅游者实现空间移动的主要手段[1]。道路交通的可进入性、网络化程度和道路质量的优劣,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2-3]。新干线的开通运营不仅促进了地区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也给旅游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新干线对沿线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2002年,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了《面向构筑活力地域社会的观光与交通政策》报告,研究了观光领域方面交通的重要性及包括秋田新干线在内的全国10个样本地区观光领域发展的相关数据与经验[4]。此外,各研究机构和学者也非常重视研究新干线开通给当地旅游经济带来的影响,如中小企业诊断协会在《熊本县观光战略》中全面研究了当地新干线开通1年来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5];林上等研究了新干线给旅游出行带来的变化,并提出新干线的开通给日本民众的行动能力带来了飞跃性的变化[6]。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国内对于高速铁路对旅游业影响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汪德根等研究了日本新干线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应拓宽高速铁路旅游研究领域[7];陈才认为新干线带动了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加速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8]。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高速铁路会带来客流增长,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对具体客流增长点、对旅游业的影响等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为此,以详实的数据分析日本新干线对旅游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日本新干线对旅游业的影响 以九州新干线、秋田新干线为例,九州新干线位于九州岛,起自鹿儿岛中央站,经熊本到达博多,全线于2011年建成;秋田新干线被称为迷你新干线,位于本州岛北部,于1997年建成通车,起点是岩手县的盛冈站,终点为秋田县的秋田站。通过日本国土交通省、日本九州和秋田当地政府,以及经济研究机构发布的相关报告可以看出,新干线对旅游业发展的

日本新干线的主要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

日本新干线的主要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 田野 返回 新干线的主要技术进步 日本的新干线诞生于35年前,其后随着信息技术和电气技术的整体进步,为实现大运量高密度运行、提高安全性能及减少维护费用基本目的,新干线先后做过7次大的设计变更,应用了大批新技术,从技术整体来看与35年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1 提高了行车速度 通过采取最佳气动特性车型设计、改进车辆倾斜方法、提高曲线通过速度、及应用数字自动列车控制装置(ATC)、列车集中控制装置(CTC)、交通管理计算机系统(COMTRAC)等实现了速度控制最优化运行,使得新干线行驶速度从开业时的200公里/小时提高到现在的300公里/小时。 2 应用了强电半导体技术及“交流感应电机” 随着强电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新干线的驱动系统从当初的主变压器抽头切换+电阻控制直流串激电机方式改为GTO及IGBTVVVF控制+小型三相交流感应电机方式。通过这项核心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新干线运行的可靠性,电机部分基本无需维护,降低了车辆维护费用,减少了车体重量。同时,由于直接使用交流电,升压快,提速时间缩短。 3 采用了新车体材料及设计降低了车体重量及轴重 新干线500系列以后的车辆使用了铝合金材质“钎焊蜂窝+挤压成型”技术,使得新干线车体重量从“O系列”的10吨降至6吨,而抗穿越隧道时压强变化能力提高了近3倍;轴重也从“0系列”的16吨降至11吨。通过轴重的降低,减轻了路基的震动,抑制了轨道劣化,节约加减速的动能,并减少了隧道截面,从而降低了整体成本。 4 采用了电力再生制动方式降低了能耗 新干线300系列以后由VVVF方式控制的列车都采用了电力回收刹车,使得大部分制动能随时返回电网,节约了能源。在同样以220公里/小时行驶时,现在的新干线电力消耗只有开业时的66%。同时由于列车制动主要靠电力制动,减少了机械制动带来的维修问题,提高了可靠性。 5 完善了MARS票务系统 MARS票务系统是支撑新干线得以赢利的最重要系统之一,现在通过这套系统已可在全国任何地点的有人或无人售票点发售预定车票并随时了解整个列车的票务及经济状态。

日本新干线发展

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新干线:47年“零死亡” 日本国铁“一分为七” 东海道新干线的成功,刺激了新干线向西部延伸。1967年,连接大阪和福冈的山阳新干线着手修建。3年后,日本政府制定《全国新干线铁道整备法》,以促进高速铁路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1975年,山阳新干线通车营业,列车最高时速270公里。此后短短10来年,上越新干线、东北新干线、北陆新干线、九州新干线陆续建成,以此为基础,带动形成了沿太平洋伸展的所谓日本“太平洋工业带”。高铁作为经济发展助推器的强大动力,再次彰显。 最初,新干线的建设主要依据日本国铁的自身信用进行债务性融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日本政府每年支付巨额补贴的情况下,国铁每年的赤字继续扩大,1985年达到1.85万亿日元的顶峰,累计赤字超过10万亿日元。 为给铁路交通网注入新的活力,1987年,日本政府对国铁公司实施“解体”。日本国铁被分割成6家客运公司和一家货运公司,从此走上民营之路,其中JR西日本、JR东日本和JR东海等公司负责新干线运营。 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改革之前,尽管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巨额补助,还是出现了1万多亿日元的亏损。改革之后,1998年铁路公司不仅盈利2200亿日元,还向国家和地方政府缴纳税金约600亿日元。 试运行半年,不搭载乘客 自运行以来47年间,新干线不但精确到秒准点发车或到达目的地,而且没有发生过一起人为事故导致乘客死亡,奇迹源于新干线设有多重安全系统。 日本新干线建成之后,至少经历半年的试运行,期间并不搭载乘客,这样有足够的时间对各种故障进行模拟和应对。无独有偶,法国高铁TGV高速列车通常也有6至9个月的试运营,主要用于调试设备和系统,同样不搭载乘客。 日本新干线的试验时速最高虽已经达440多公里,但几十年来实际运营时速未超过300公里。显然,在速度与安全的问题上,日本选择安全优先。 为保证列车以200多公里的时速运行,除了车站,整条新干线铁路上看不到一盏红绿灯,这样保持了畅通无阻。最关键的是,新干线是完全独立于既有铁路线的高速新线,没有容易发生事故的道口,避免了与其他列车或汽车发生撞车。 日本新干线在硬件设计时没有留下给人犯错误的机会。新干线除统一的中央控制系统外,每条线路上还安装了称为“ATC”的列车速度自动控制系统。这个系统由列车内装置和地面上装置协同作业,当一个路段的运行速度超过限定速度时,地面监控装置会向列车发

日本高速铁路考察报告_图文(精)

HAIWAISHICHUANG85 2006/3 综合运输 日本高速铁路考察报告 铁道部总调度长吴强应日本国土交通省的邀请,我于2006年1月15~18日,对日本铁路进行了考察。其间会见了日本国土交通省铁道局梅田局长,参观了东京站、博多站、JR东日本新干线东京调度所,乘坐了东京至博多500系新干线列车、添乘了九州新干线800系动车组,参观了博多动车段、川崎重工、兵库工厂。 1.日本新干线情况 日本自1964年首条东海道新干 线建成投产至今,新干线建设不断扩展,由原来的1条发展到现在的6条:即东海道新干线(东京—新大阪)、山阳新干线(新大阪—博多)、东北新干线(东京—盛冈、盛冈—八户)、上越新干线(大宫—新泄)、北陆新干线(高崎—长野)、九州新干线(新八代—鹿儿岛中央),营业里程发展到现在的2387.1公里。 随着日本新干线的扩建和发展,现已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博多、盛冈为中心、线路半径在500公里左右的高速铁路输送网。500公里范围内 的列车运行时间一般在两个半小时以内,如东京到盛冈496.5公里,运行时间2小时21分;东京到新大阪552公里,运行时间2小时29分;大阪到福冈553公里,运行2小时21分。列车运行最高速度达到了300公里/小时(500系),列车运行的正点率始终保持很高的水平。以东海道新干线过去十年

的记录为例,实际到达时间与运行图相比平均误差在1分钟之内,2003年的列车误点达到了平均6秒钟的高水平。

日本新干线在发展的过程中十分 86

2006/3 综合运输重视安全技术的应用,继续保持了新干线旅客运输零死亡的安全记录。在考察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除了其高质量的线路基础、先进的动车装备、完善的控制技术外,在自然灾害的预防上,成效卓著。尤其是根据本国的实际,采用在铁路沿线和海岸线上设置风速和地震测试仪的措施,一旦有台风或地震灾情发生,可以及时发出减灾报警,迅速切断新干线的电网供电,迫使列车停止运行。正是由于新技术的采用,新干线实现了大密 度、大运量、高准确性的安全运行。1964~2004年新干线已累计完成客运量74亿人次,2004年新干线输送旅客29125.8万人,完成旅客周转量746.7亿人公里,2005年完成客运量约在3.16亿人次以上。 下一步日本将继续建设八户—新函馆、长野—富山、博多—新八代新干线,进一步完善高速铁路网。 2.东京站的情况 东京站是日本最大的客运枢纽站,也是东京都最大的客流中心之 一。在考察中了解到,东京车站每天到发列车4436列,仅JR东日本公司日发送人数就达37.49万人,这个数字远远大于我国铁路任何一个客站,那么它与我们现在的大客站有哪些不同呢?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特点之一:东京站是一个轨道交通的集合体。高速铁路、既有线铁路、地下铁路在东京站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理想和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东海道新干线、东北新干线、上越新干线、北陆新干线都以东京为中心向外放射,既有线和城市轨道的中央本线、京滨线、山手线、东海道本线等都在东京站或始发或穿行,地铁丸之内线直接引入车站,各种轨道交通共同使用东京站,从而给市区出行、到达和所有换乘的旅客提供了最便利的换乘条件。对所有的旅客而言,它只有一个东京站,但对不同的经营者而言,又是各有不同的经营方式和主体。这

日本的新干线列车隼鸟号

快速、舒适、环保的新干线列车“隼鸟号” 2011/05/06 2011年4月29 日,因东日本大地震造成部分区间不通的东北新干线将 全线开通。本文将对3月5日亮相的 “隼鸟号(Hayabusa )”列车的环保 性能再次加以介绍。名为E5系的新款 车辆的最高时速为300公里。东京与新青森间最短只需3小时10分钟即可到达。 到2013年春季,预计最高时速将提高到320公里,该区间的所需时间可 缩短大约5分钟。 自目前运行的“疾风号(Hayate )”列车采用的E2系于2001年开始运转以来,此次是时隔大约10年后的首个新款车。负责进行开发的东日本旅客铁路公司(JR 东日本)铁路业务本部运输车辆部车N700系新干线列车“希望 号”(左上)在靠窗户的座席等处设置了合计553个插座(左下)。E5系新干线列车“隼鸟号”的制动系统(右上)及可吸收来自隔音墙的反射音的吸音材料板(右下)

辆技术中心科长、新干线车辆小组长远藤知幸表示,“尽管最高速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很安静,制动灵敏,乘坐舒适度很好。所有性能都超过了E2系”。 车体设计可抑制作为列车环保性能之一的噪声。隼鸟号列车降低了空气阻力,从而有助于节能。该公司称,隼鸟号列车在时速320公里行驶时的耗电量,与E2系在时速275公里行驶时相同或更低。 凭借优美流线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车头形状,其实是为应对通过隧道而采取的对策。当列车以很高的速度冲入隧道时,出口会产生噪声及振动(隧道微气压波)。将车辆制造成截面积从车头部逐渐扩大的形状,便可减少这些噪声及振动。 车辆与车辆的间隙以及车轮也是噪声的原因。隼鸟号列车将连接部分及车台部分完全覆盖,从而使车体侧面变得平滑。 导电弓划破空气的声音以及电弧噪声(导电弓离开架线的瞬间产生的火花发出的声音)也降低了。首先,将以往在10辆编制的车辆上架设2个的导电弓改为1个,由此减小了风阻噪声。但是,采用

日本高铁发展史

日本高铁发展史 内容提要:作为世界上第一条载客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已经安全行驶了近半个世纪。半个世纪来,新干线极大地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其自身也成为外国人赴日旅行的必到之地,被称为日本的“名片”。 作为世界上第一条载客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已经安全行驶了近半个世纪。1964年10月1日东京奥运会举办前夕,这条凝聚着一代日本铁路工作者心血的高速铁路正式通车,并在运营的第二年达到了令世人艳羡的210公里时速。东海道新干线把京滨、中京、阪神城市群结成一个“4小时经济圈”,创造了沿线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半个世纪来,新干线极大地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其自身也成为外国人赴日旅行的必到之地,被称为日本的“名片”。 然而,任何一种新鲜事物诞生之初皆会遭受误解。作为耗资巨大的国家基建工程,东海道新干线从筹备、建设到通车,一直饱受来自民间与官方的双重质疑。打开尘封的历史,半个世纪前围绕新干线展开的那场争议,对于现代的启示依旧深远。 落后国的追击 日本的铁路网初建于明治时代,由于历史局限性,其轨道比国际通行的标准轨略窄。此后数十年,在战争的影响下,修建较宽轨道的计划一再被搁置。列车在窄轨上的运行速度严重受限,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日本的铁路列车运行时速仍被限制在100公里以下。而欧美国家普遍的火车时速已超过120公里,其中英国伦敦-爱丁堡间运行的特急列车“飞翔的苏格兰人”用蒸汽机车牵引,以160公里/小时以上的最高速度运行;德国国铁列车以150公里/小时以上的最高速度运行;美国铁路甚至达到了180公里/小时的高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特别是京滨、中京、阪神地区,成为带动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连接这些地区的东海道铁路线虽只占日本铁路总长的3%,却承担着全国客运总量的24%和货运总量的23%。1957年,日本运输省设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日本国有铁路干线调查会”,就如何增强东海道铁路线运输能力问题进行探讨。1958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了修建东海道新干线的设想。调查会当时提出三种方案:一是将已经复线化的原有窄轨铁路线再复线化;二是铺设窄轨新线;三是修建标准轨新线。 从理论上来讲,自然是方案三为最优。修建标准轨新线既可全面采用当时国际上最先进

日本新干线的调度指挥系统

日本新干线的调度指挥系统 日本新干线的调度指挥体系设置、方式、手段的特点: (1)新干线的调度设置全是以公司为单位,实行集中管理,一级指挥。日本铁路共有6家客运公司,其中4家公司建有新干线。东日本公司新干线调度所设置在东京站5楼,西日本公司和东海公司合并设置在东京站6楼,九州公司设置在博多,分别对本公司管理的新干线进行调度指挥。 (2)新干线与既有线的调度均是分别设置,各负其责,在相衔接的点上,通过设置分界口进行管理。如:东日本铁路公司共有7538公里营业线路,其中新干线1052公里,既有线6485公里,新干线1个调度所,既有线另有lO个调度所分别就近设置。既有线的列车不上新干线,新干线的列车可以开往经过提速改造的既有线。 (3)新干线调度工种的设置。东日本新干线调度所设置6大调度工种,分别为旅客调度,列车调度,运用调度,设施调度、电力调度、通信系统调度,其主要职责和分工分别为: . 旅客调度 负责对与旅客有关的各类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为旅客提供综合服务;遇上紧急情况或晚点时及时向旅客作出说明,安排旅客换乘普通列车。 ? 列车调度 负责实时掌握列车的进路及所在位置等运行情况,严密监视列车是否安全正点行驶,当发生异常情况迅速处理。 ? 运用调度 负责动车组运行、编组、用车计划管理。根据运行情况,发出更改车辆运用线路的指令。当列车发生故障时,向乘务员发出紧急处理的指示,同时负责安排车辆的更换与修理业务。 ? 设施调度 负责线路及相关设施维护保养作业的统一管理,并根据电气,轨道综合实验车提供的检测报告,全面掌握线路的实时状况,统筹安排对相关线路及设施的检修工作。 ? 电力调度 负责供电管理和电力维护工作,监视和控制变电、配电站,以保证列车行驶及车站的正常用电,并协调作业内容、监控电网、确认测试情况,确保作业能安全顺利地进行。 ? 通信系统凋度 负责管理信号和通信设备及微机系统,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列车安全正点运行。

新干线高铁列车诞生的秘密

昔日“明星”100系新干线诞生的秘密 2012/03/05 曾驰骋在日本东海道山阳新干线的“明星”100系和300系列 车将随着运行时刻表的调整而引退。100系在1985年作为“光号” 投入运行。鼻子尖尖的流线型车头、编组正中两节相连的双层车厢 曾引发过热议。300系于1992年作为“希望号”投入运行,最高时 速高达270公里,因"只要清晨6点从东京出发,就能赶上早上9点 在大阪举行的会议”,而成为商务人士可靠的伙伴。 二者虽然都曾铸就过东海道新干线的一个时代,但最近被后续 车型700系和N700系夺走了锋芒,主要活跃舞台转向了各站都停的“回声号”。其中,100系更是在2003年退出了东海道新干线区间。仅在冈山到博多之间运行,其身影已经从东京站乃至新大阪站消失,对于东京和大阪的居民来说早已成为了历史。 为了亲眼目睹100系最后的身影,记者在1月飞往了福冈。在 博多站看到久违的100系,笔者吃了一惊。“这就是孩提时代向往 的光号吗?”因为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列没有双层车厢、没有软座

车、也没有餐车,只有6节编组的100系。 首发之时的100系是什么样?听说曾经参与100系开发的成员就在福冈,笔者便动身前往了西日本旅客铁道公司(JR西日本)旗下负责新干线车辆维修检查的博多综合车辆所。下面,就让我们根据他们的讲述,穿越时光回到100系初次亮相的1980年代。 “回声号”使用的100系。取消了原来的特色双层车 厢,长度也减少为6节,不到过去的一半。(点击放 大)

最下方6节编组“回声号”的影像为100系。3月调 整运行时刻表后,所有列车都将达到8节以上。(点 击放大) 困难重重的“乘客至上” 100系试制车辆问世是在1985年。日本旅客铁道公司(JR)成立是在其问世的2年后,当时日本国有铁路公司尚存。当时,池田宪一郎在车辆设计事务所参与了100系的开发。现在,他担任着JR 西日本集团负责新干线车辆维护和改造的JR西日本新干线TECHNOS 公司的技术顾问。 “开发的首要目标是‘乘客至上’。乘务员管理方便、维护方便都是其次”,池田感慨良深地回顾。

新干线与日本经济

新干线与日本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季风 《日本学刊》2003年第6期 内容提要 1964年日本第一条新干线高速铁路的开通,缓解了交通压力,对东京奥运会和大阪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迎接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起步阶段,修建高速铁路迫在眉睫。日本的一些经验颇值得借鉴。 新干线高速铁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合作 战后日本在50多年的国土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以新干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陆海空相结合的高速交通体系,构筑了国土的基本骨骼和国土主轴,为日本经济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特别是日本第一条新干线——东海道新干线的建设对“东京奥运会”和“大阪世博会”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巨大作用。日本的新干线高速铁路几乎与樱花、富士山齐名,成为当今日本的象征。本文仅就新干线建设的背景、新干线的技术改进、新干线建设对日本经济产生的效果以及中日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等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一、新干线高速铁路的建设 1、迎奥运,建东海道新干线 战后初期整个交通系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航空和海运遭受战火的破坏,运输能力已经无法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因此当时的运输主要依靠铁路。直到1954年铁路运输仍占客运总量约80%以上,占货运总量的60%左右。而同期,欧美发达国家的铁路早已进入夕阳状态。这一时期,日本铁路运输需求量比战前增加了10倍,而铁路运输能力仅仅是战前的四分之一。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更加突出。特别是连接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三大经济圈的东海道线路的运输能力几近极限。50年代虽然对铁路进行了一些电气化和内燃机化等技术改良,但仍然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 1957年日本“申奥”成功,1964年将在东京举办奥运会,再加上大阪申办1970年世博会,本来就已经超负荷运行的东京和大阪之间的东海道线路的客运量必将进一步增加,可以说,在东海道线修建干线高速铁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为此,1957年经日本内阁批准成立了“国有铁道干线调查会”,对主要干线运力提高和运输现代化事项进行审议。实际上,早在1956年,“国铁”就曾设立“东海道线增强调查会”,专门研究解决铁路干线的紧张问题。该调查会先后提出窄轨复线、宽轨电铁等5种方案,但迟

浅论日本初期新干线

浅论日本新干线初期发展 [摘要]通过小组期末对报告的细致搜索,使我对日本新干线有了很深的印象和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报告之后继续着小组的搜索进行了更加细节的搜集。在这个以时间、速度为主的21世纪,时间就是金钱和生命。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强国,科学技术发达,新干线作为贯通日本全国的高铁信息系统,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我将通过日本新干线发展的时间历史,背景进程和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以及对日本经济和其他地域的影响。我认为作为一个21的新型大学生来讲,日本的交通文化是有必要我我们进行了解和分析的,而新干线便是最重要的日本交通运输系统。 [关键字]日本交通;新干线;经济发展速度; 一、引文 日本新干线被称为“日本高铁”,现如今已经同富士山一起成为日本的象征。开始知道“新干线”三个字的时候是在纪律片《21世纪的速度之巅》,那个时候我就知道速度决定胜负。如今无论从名字、设计还是管理运作上都有这日本独有的文化韵味特点的新干线似乎成为了世界铁路运输系统的一颗不灭的星。我希望通过对日本铁路交通的认识可以使更多的人爱上日本这个国家。 二、铁路带来经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成为“经济巨人”,发展经济成为当时政府和社会的首要任务。随着经济发展,对于工商业和流通业非常发达的京滨、中京、阪神地区来说,当时的东海道铁路的运输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战后日本经济通过1957的调查会研究和分析到1958年日本内阁最终批准新修东海道新干线。发展所需要的运输能力和交通能力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新干线的修建成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必然发生的事件。 (一)速度决定成败 日本人的精神还有能力一直都让人惊叹。我相信无论是从影视作品还是文献资料里提到日本铁路都会看到两个字“特急”,而这两个字便是新干线的前身。特

日本新干线动车组检修概况(免费)

日本新干线动车组检修概况 魏林上海铁路局合肥铁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日本在1964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开始造第一条新干线,现在已有6条。随着日本新干线的扩建和发展,现已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博多、盛冈为中心,线路半径在左右的高速铁路输送网,实现了大密度、大运量、高准确性的安全运行。自年至《抖年间,新干线已票计完成客运量亿人次,并继续保持了新干线旅客运输零死亡的安全纪录。除了高质量的线路基础、先进的动车装备、完善的调控技术外,其完善的动车组检修作业,为乘客安全、舒适的旅行提供了基础保障。动车组及检修基地情况日本新干线运行的主要动车组有七种系列,约日洲辆。其中最新车型是系和一《洲〕型,动车组全部采用动力分散技术,牵引动力和加速性能不断改善,运行控制普遍采用自动列车控制技术。日本新干线对动车组检修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视,规模普遍较大,以西日本为例,现有动车组五个系列组,共辆。博多综合车辆所占地约万,设有条进出股道用于存放动车组,库内日检有条线,每日检列每列,月检线股,每日检列,每列,转向架检修线股,大修线股,拥有《多名技术人员,是西日本公司动车组综合维修基地。主要承担山阳新干线五个系列动车组日常检查和全部检修工作,每天有多辆次新干线列车在博多综合车辆所进出,接受检查、维修。车辆所的调度室负责管内车辆的替换以及信号处理控制工作,确保正确无误,保障新干线安全稳定地运行。车辆所的值班室,全天候与负责发布日本新干线运行管理统一指令的东京新干线调度中心联网,时时接受指令。对于由于台风、地展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值班员可随即安排车辆维修机动班到达事发现场进行临时处理,努力确保新干线安全稳定地运行。车辆所保持小时对车辆的临修作业,如可在动车组连接的状态下,对车轮表面进行切削,保持列车稳定的运行。仅博多和大阪之间,年的总改实施方便建议在路局范围内推广使用。培训是为现场服务的,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归根到底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的质量,培训质量是否有切实提高,是否贴近现场实际与需要,受训者最有发言权。在软件设计过程中,我们就考虑到培训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在使用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和要求,能自由方便地选择所需的模块,并根据难易程度不同进行组合和调整。在课题基本完成后,我们在年技能鉴定培训中选择机车电工高级工班和机车乘务员技师与高级技师班根据培训特点和要求进行试用并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采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后,学员对培训的实用性满意度达到了如以上,的学员认为培训效果有较大提高,信息量增大, 培训收获较大。 行里程为大约万,相当于地球和月球间个来回的距离因此博多综合车辆所为西日本新干线动车组安全运行提供了全天候保障。动车组的检修动车组的检修则根据运行情况,

新干线列车名

新干线列车名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新干线列车名东海道·山阳新干线 希望号(のぞみ/Nozomi): 在东海道·山阳新干线上运行的的特快列车,在东海道新干线内中途只停东京站、品川站、新横滨站、名古屋站、京都站及新大阪站。从东京站到新大阪站大约需要两个半小时。 光号(ひかり/Hikari): 在东海道·山阳新干线上运行的特快列车,只停主要车站。费用体系与“希望号”不同。从东京站到新大阪站大约需要三个小时。 回声号(こだま/Kodama): 在东海道·山阳新干线上运行的列车,所有车站都停靠。 山阳·九州新干线 瑞穗号(みずほ/ Mizuho): 由新大阪站至鹿儿岛中央站的特快列车(九州新干线内只停鹿儿岛中央站、熊本站)。从新大阪站到鹿儿岛中央站大约需要3小时42分钟。费用体系与“希望号”相同。 樱花号(さくら/Sakura): 由新大阪站至鹿儿岛中央站的特快列车,只停主要车站。在山阳新干线上与“光号”的费用体系相同。 燕号(つばめ/Tsubame): 只在九州新干线内(博多站至鹿儿岛中央站)运行的特快列车,所有车站都停靠。 东北新干线 隼号(はやぶさ/ Hayabusa): 由东京站至新青森站运行的特快列车。大部份班次只停东京站、大宫站、仙台站、盛冈站、新青森站。 疾风号(はやて/Hayate): 由东京站至新青森站的特快列车,只停靠主要车站。 山彦号(やまびこ/Yamabiko): 由东京站至仙台站或盛冈站的特快列车,所有车站都停靠。 那须野号(なすの/Nasuno):

由东京站至那须盐原站或郡山站的列车,所有车站都停靠。 北海道新干线 隼号(はやぶさ/ Hayabusa): 由东京站至新函馆北斗站的特快列车。 疾风号(はやて/Hayate): 由盛冈站或新青森站至新函馆北斗站的特快列车。 山形新干线 翼号(つばさ/Tsubasa): 在东京站至山形站或新庄站之间运行。东京站和福岛站之间与山彦号列车重联,在福岛站解编之后单独驶入山形新干线路段。 秋田新干线 小町号(こまち/Komachi): 在东京站至秋田站之间运行。在东京站和盛冈站之间与隼号或疾风号重联,在盛冈站解编之后单独驶入秋田新干线路段。 上越新干线 朱鹭号(とき/Toki): 由东京站至新泻站的特快列车,只停主要车站。 谷川号(たにがわ/Tanigawa): 由东京至高崎站或越后汤泽站的特快列车,所有车站都停靠。 北陆新干线 光辉号(かがやき / Kagayaki): 由东京站至金泽站的特快列车,只停主要车站。 白鹰号(はくたか / Hakutaka): 由东京站至金泽站的特快列车,长野站至金泽站间所有车站都停靠。 浅间号(あさま/Asama): 由东京站至长野站的特快列车。 剑号(つるぎ / Tsuruki): 由富山站至金泽站的特快列车。

第一篇 日本高速铁路技术(1)tie11

第一篇日本高速铁路技术1 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的发展 日本高速铁路早在1946年就酝酿修建,但战后迫于百废待兴,无力顾及。19 58年12月19日日本政府正式批准修建东海道准轨新干线,于是东海道新干线全面开工,1964年10月1日东海道新干线全长515.4km正式开通。此后山阳新干线东段、西段分别于1972年、1975 年开通,全长553.7km;东北新干线(496.5km)、上越新干线(269.5km) 又分别于1982年6月与11月开通、北陆(长野)新干线(117.4km)又于1997年10月开通,东北新干线盛冈—八户段(96.6km)于2002年12月1日开通,目前新干线全部营业里程已达2049.1km。加上山形小型新干线1992年开通至山形,87.1 km;1999年底开通至新庄,全长1 48.6 km、秋田小型新干线1997年开通至秋田,全长127.3km,是在既有线上增设第三轨、拓宽了轨距,使新干线列车能直通运行到更多城市。至2002年日本新干线运送旅客已约65.78亿人次,日均约80万人次,每天有750列高速列车运行,全年客运量达3亿人次,约是日本国内航空客运量的4倍。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及既有铁路在全国的分布图见图1—1—1所示。图1—1—1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及既有铁路的分布图 1.1 东海道新干线的发展沿革 1.1.1 东海道新干线的建设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国民经济在复兴后得到高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急剧增长。 在当时并不十分发达的航空运输和汽车运输条件下,大量的客流

集中涌入铁路运输,使日本既有铁路的客运能力和客流量之间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作为日本本州岛上东西方向的铁路大动脉——东海道本线(东京至大阪)只占日本铁路总长的3%,却承担全国客运量的24%和货运量的23%,运输能力极为紧张,其乘车难、购票难在全国尤为突出。当时东京—横滨单方向每天发车达210列,已达到了超饱和状态。预计东海道既有线运输能力全面饱和的时期将发生在1962年。在这种条件下,如任其继续下去将严重阻碍日本经济发展。修建新的东海道铁路运输通道、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成为迫在眉睫的决策问题。 1.1.2 东海道新干线的建设方案 在当时,从日本国铁到社会运输各专业机构及决策机构均认为有3种增强东海道铁路通道运输能力的方案: (1)既有东海道本线(轨距为1 067mm的窄轨复线)四线化——从咽喉地段开始,逐步四线化加强通过能力。铺通一段即可提高一定的运输能力,投资见效快。 (2)修建新的窄轨复线通道进行分流——与既有铁路轨距保持一致,沿东海道本线东京—大阪通道修建新的复线铁路以分流东海道本线的运输量。其特点是线路标准与既有路网干线保持一致,机车车辆不必发展新的型号就可实现全国铁路混跑,运输模式也与既有铁路保持一致。 (3)建设标准轨距的高速新干线——采用与日本既有路网轨距(窄轨)不同的国际上通用标准轨距(1 435mm)的线路,使车辆

日本铁路发展史

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日本的铁路网初建于明治时代,由于历史局限性,其轨道比国际通行的标准轨略窄。此后数十年,在战争的影响下,修建较宽轨道的计划一再被搁置。列车在窄轨上的运行速度严重受限,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日本的铁路列车运行时速仍被限制在100公里以下。而欧美国家普遍的火车时速已超过120公里,其中英国伦敦-爱丁堡间运行的特急列车“飞翔的苏格兰人”用蒸汽机车牵引,以160公里/小时以上的最高速度运行;德国国铁列车以150公里/小时以上的最高速度运行;美国铁路甚至达到了180公里/小时的高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特别是京滨、中京、阪神地区,成为带动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连接这些地区的东海道铁路线虽只占日本铁路总长的3%,却承担着全国客运总量的24%和货运总量的23%。1957年,日本运输省设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日本国有铁路干线调查会”,就如何增强东海道铁路线运输能力问题进行探讨。1958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了修建东海道新干线的设想。调查会当时提出三种方案:一是将已经复线化的原有窄轨铁路线再复线化;二是铺设窄轨新线;三是修建标准轨新线。 在铁路发展的前一百年历史中,用机车牵引客车的“动力集中模式”已经植根于人们的观念里。虽然各车厢单独拥有动力的电力车已经小范围试验成功,但在那个蒸汽机为主的年代,大规模应用电力车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便在日本国铁内部,倡导“动力集中模式”的顽固派也占了绝对上风。然而正是十河信二与岛秀雄等少数异

类,利用手中暂时掌握的权力,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创举。 在岛秀雄的领导下,日本国铁开始自行研发“动力分散模式”的新型电气列车。1957年,他们在尚未改造的东海道窄轨上实现145公里/小时的速度,打破了窄轨列车时速的世界纪录。1959年,他们又将这个记录刷新到163公里/小时。这证明了动力分散模式的优异性能,成为新干线车辆采用电力车的强有力的根据。除此之外,日本国铁还率先研发出高铁上使用的交流电供电模式,与当时国际电力车常用的直流电模式相比,交流电无疑更加高效。 另一方面,十河信二的主要工作是为修建标准轨新线争取支持。在他的老朋友、时任财政部长的佐藤荣作帮助下,新干线项目从世界银行获得了8000万美元的贷款。事后证明,这8000万美元在耗资巨大的新干线计划中只占不到15%,人们猜测十河信二此举的目的,是将国家的主权信用拖入新干线融资中,迫使政府无法轻易停止铁路的修建。 史料显示,为了促使日本政府和世界银行批准融资计划,十河信二刻意瞒报了大部分新干线项目预算,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挪用其他铁路项目的资金来补齐。这种现在看来很明显的渎职行为,在当时却并不违法,因为日本国铁总裁具有“自由分配资金”的权力。十河信二还声称新干线的最高时速只有200公里/小时,以此证明他不是在修建一条全新的铁路,而只是对原有线路的“延伸”。 1963年,当新干线项目已成定局,十河信二提出对之前的隐瞒行为负全责,并宣布辞职。一年后,东海道新干线在一片赞叹声中建

日本N700新干线列车介绍

新干线N700系力争以安全和环境技术成为世界标准 2011/08/01 新干线已经冲出日本,开始走向亚洲、美国等世界各地。打头阵的是新 干线N700系。其深入细节的环保性能得到了世界的高度评价。 在全球范围内,曾经以汽车和飞机为中心的人员和货物的移动方式正 在发生剧变。把运输方式向环境负荷较低的运输工具——铁路转移的 “运输形态转换(Modal Shift)”的速度正在加快。其中,长距离高 速铁路扮演着主要角色。 目前,如下方表格所示,美国、欧洲和亚洲各国正酝酿着为数众多的 大规模高速铁路网建设计划。绝大多数计划的事业规模高达1万亿日元。瞄准这一商机,拥有高速铁路车辆和线路技术的欧洲等铁路发达国家如 今正在展开激烈的技术促销战。在这种情况下,进入2009年后,日本 拥有的高速铁路的地位节节攀升。

N700系的车头。为了把被称为隧道微气压波的噪声 遏制在最小限度,采用了气动双翼(Aero Double- Wing)设计 例如,日立制作所于2009年2月取得英国城际铁路1400辆列车订单的优先交涉权就是其象征之一。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快成功的脚步,同年9月,日本国土交通省设置了向海外推广日本高速铁路的“铁路国际战略室”。 之后,2009年11月,越南政府宣布,连接河内至胡志明市的1600公里“南北高速铁路”的建设事业将采用日本的新干线方式。对于这项总事业费约为5万亿日元的大规模计划,时任日本首相的鸠山由纪夫曾亲自向越南总理阮晋勇力荐,“新干线自1964年投入运营以来,从未发生过死亡事故”,称得上是日本举国推动计划的成果。

优势在于安全和环保性能 以商业运营最高时速创造世界纪录,达到320公里的法国TGV为首,欧洲各国在高速铁路领域拥有自主技术和优势,此前一直引领着全球铁路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为何日本的高速铁路如今却备受关注?就像前首相鸠山的那句话一样,其理由之一在于新干线在开发中培养出的安全性及高环保性能。 新干线为了彻底追求安全性,铺设了不与其他常规线交错的专用线,采用了取消道口的基本概念。不仅排除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还确立了即使高密度运行晚点平均也不到1分钟的精确运用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