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刍议

永泰四中温昌祎

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的内在价值将日益凸现。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以往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传承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多地体现在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式,并把它运用于日后的生活;它是单一、封闭的思维方式,追求知识存储的量。这种陈旧的教育理念,扼杀了青少年的创造力,严重影响我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要求,阻碍中国的发展。要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充满欢乐感和轻快感,而无愁苦感和困乏感;要真正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自由地发展,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就必须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一、语文学科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又肩负着重任,可以大有作为。

(一)、语文学科在让学生学会做人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既适于阅读又便于写作借鉴的范文。这些范文,一般都是文

质兼美的,内容中包含了大批堪为典范的人物形象,还有大量有关做人道理的精彩论述。这些内容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和正确引导,毫无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效果。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许多学生回忆起他们崇敬的老师,往往说:“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而且教会了我们做人。”语文老师显然更有条件做到这一点。

(二)、语文学科最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求知求知应该是、事实上也的确是学生的迫切愿望与自觉要求。充分利用语文便于自学的优势,学生不仅可以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而且可以把在语文课上养成的求知习惯和学到的求知方法迁移到其他课程中去,实现学习的全面优化。不仅如此,这种求知习惯和求知方法还将伴随学生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无穷。以特级教师魏书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师,教学之所以取得理想效果,就是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并善于利用语文便于自学的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达到了叶老所说的使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

(三)、语文学科最适宜于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活,包括学会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环境的困难生存下去,也包括在比较优越的条件下使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这一代的青少年,他们没有受过多少艰苦。祖辈、父辈十分强烈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溺爱他们。这样的孩子生活能力是低下的。让他们学会生活,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范例可供学生学习借鉴。只要教师有这种自觉性,把教材学习与现实生活经常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指导,并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有意创设情境给学生以必要的实际锻炼,就可以在教学生学会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语文学科对学生学会审美至关重要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真,是基础,是底线,是前提;善具有价值,属于功利价值;美,基本上已经超越了功利,进入人的精神层面,它是精神人类追求的价值,因而是真正的高层次的价值。语文教材中的绝大部分篇章,又都属精品之列。其语言

之美、结构之美、内容之美、风格之美、意境之美,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熟读精思,都可以程度不同地领略到。而作文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课文学习中得到的审美经验,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对使学生学会审美更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学生再把课内的审美知识用于课外的阅读和艺术欣赏实践,其审美能力当然可以逐步提高。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做好自身角色转变。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那种偏重机械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应由重结果向重发展转变,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对教师的一场自身革命,需要更新已习惯了的教学观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需要转变已习惯了的传统角色,定位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教师角色。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这也意味着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这更意味着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

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同时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二)、转变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二者相辅相成。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1、注重学生情感沟通,强调学生的乐学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忽视情感因素的教育价值。而现代的教育要求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与融洽作为其执意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着力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驭和实施教学活动。现代的教育不是不要苦学,但应该是“刻苦”地学,而不是“痛苦”地学。不过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在教学中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尤其是语文学习,则更应强调学生的乐学。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尽量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关注他们的生活热点来设计学习方案。极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充满兴趣和激情中去学习。

2、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学法语文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励,兴趣得到了强化,能力得到了锤炼。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

的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比如学习兴趣如何,感情是否投入,合作情况怎样,处理事物都采用了一些什么方法,有没有科学、严谨诚实的态度,能力有没有得到锻炼,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总之,关注的是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以利于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和富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由原来的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学习,由原来的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由原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

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不仅需要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去处理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加强合作,注意学习活动过程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对各种问题进行富有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因此,语文学习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个性的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认为,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可能地千篇一律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重要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

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知识经济和未来对人才素质的又一特殊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相关人员的创意竞争,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个性化的产品离不开个性化的人,个性化的人离不开个性化的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重视课程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3)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三、总结

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现实中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又尊重个性,发展特长;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并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为此,应尽快完善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以使语文素质教育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1-11-15T14:22:55.387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1年11期作者:杜俊清[导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讲解分析为基本活动模式,以课文结论和知识传授为基本内容。 内蒙古乌海市第十三中学杜俊清 语文素质,就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语文环境和语文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较为稳定的、持久的影响人的语文活动的特征。然而,这一概念在广大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是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是无人顾恋的“灰姑娘”,仍然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她更呼唤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更企盼语文教改的春风雨露。一、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语文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讲解分析为基本活动模式,以课文结论和知识传授为基本内容。这种教学观根深蒂固,充斥教坛,实际上教师是中心,学生是容器,只能跟老师的思维转,语文“最基本的能力反而被冲淡了”(于漪语)。这种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只把学生培养成了“知识的书橱、书口袋”。它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所肩负的跨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着名语文改革家魏书生的话应成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他说:“语文教学必须‘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为目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唯一出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课文,课文仅仅是同任何一份试卷上的阅读材料一样的一篇范文,一个个例而已。在具体教学中,不是因为学什么课文而设定教学目标,而是先定教学目标然后再来选取与之相适应的课文作为范例。事实上,学习语文大可以像学习英语一样实现量化,把一学期、一单元、一篇课文所涉及到的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一一地罗列出来,而我们教师则是将这些内容形成系统和网络,将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的方法详细地安排好,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系列化教学。同时让学生明白,语文课不是学课文,而是学知识、学技能、学运用。二、课文内容的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想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 很难想象仅靠几册课本和一天一节的语文课,学生就能学好语文,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下,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中才会产生活力。对于农村中学学生更要加强课外语文阅读的总量,诸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节目等。如果把学生课外语文学习也纳入语文教学轨道,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大有裨益。因此课外活动这一块绝对不容忽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 1.课外阅读活动一名学生若要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信息量,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必由之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要本着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根据语文课本学习的内容进度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每学期每单元阅读的具体目标。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必须遵循择优阅读的原则,认真选读一些高品位高质量的书,如优秀文学作品、典范性文章、语文基础知识书刊、乡土教材等才能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 2.课外写作活动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坚持写周记。一个星期下来,学生总会有些印象较深的事情,正好可以将其写在周记本上,按时交批阅。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还会成为生活的有心人。除了周记之外,还可让一些写作能力突出且有兴趣的学生写一些观后感、读后感、新闻、杂文、诗歌、农村景物描写、风土人情介绍等等,不一而足。 3.讲演、朗诵和故事会活动农村中学的教师除了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外,还必须更多地依靠课外活动。其中,讲演、朗诵和故事会就是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降低学习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改革,推行成功教育鉴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水平,现行语文教材有许多内容并不符合农村中学的教学实际,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难度,更重要的是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使广大农村中学的学生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以致从根本上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所以,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合理地设置课堂学习目标,真正做到日有所获,月有所得,才能使学生重拾信心,而不至于出现半学期或一个学期下来,不少学生甚至是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连连感叹“语文课什么也没能学到”的尴尬局面。以议论文写作的教学为例,针对学生实际,在教学中从最简单的要求达成抓起,只要未能达到要求,便反复进行,直到达成要求为止。而一旦达到要求则给予鼓励、表扬。如不少学生不会分析事例,喜欢以叙代议。如此下来,他们又怎能不爱学,好学和会学语文呢?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推行成功教育的目的正在于此。四、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多媒体以其强劲、猛烈的势头走进了农村中学。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一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让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而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则更是“无米之炊”的艺术,提高农村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苦细致的工作。但不管现实如何,作为一线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只要我们坚持的方向不变,我们的信念不变,踏实勤奋,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完全能变“丑小鸭”为“白天鹅”,由“灰姑娘”而成“美丽的公主”。

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3-07-05T10:38:45.17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5月供稿作者:赵兵学 [导读]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思想观念要跟上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 赵兵学河北省宁晋县曹伍疃中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已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中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全面冲击应试教育之际,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决不能盲目趋从,决不能美其名曰搞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讲述,忽略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更不能放弃课堂这块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绝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课堂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比如在教学中坚持抓课前3-5分钟演讲、作文教学、课堂教学的鼓励性评价等,定能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提高,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的个人情操,更能大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 “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一改应试教育的弊端,做到如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所讲的那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语文素质训练。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着重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会说者更会说,并以说带动其他;让会写的越写越好,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听话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在听话训练过程中,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训练:听准字音、听懂意义、听记结合、听测结合、听时能快速分析综合,听后能深入联想品评等。通过训练,有的学生不仅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而且还能听出其“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说话能力的训练。说的作用是很大的。如:它可以唤起听者的注意,促使听者去思考;可以流露说话者的主观感情、趣味;还可以闲话聊天、交流友情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是从说准字音、把握语调、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等方面,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来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时还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从看图作文、课文复述、故事简介、口头作文等即兴发言,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阅读能力的训练。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训练。首先是预习性阅读(这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基本程序),如:标出自然段、阅读全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线索等。其次是思考性阅读(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阅读要求),如:阅读说明文时,考虑本文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说明语言上有何特点。其中有些问题,是在熟练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后才能解决的,如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等。 写作能力的训练。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活动,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为使学生能进入“苦中有乐”的写作实践的最佳境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写作知识讲座。我每周拿出两节课(课内或课外)的时间,一节用于学生阅读书报,以扩大信息量;另一节用于我讲授写作知识。结合现行教材,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我从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文章结构、前后照应、点明中心、炼句修改等方面教给学生以写作方法,力争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写出一篇中心明确、过程清楚、语言流畅的文章。针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我又紧扣课文,让他们自行总结出“初中生作文常用技巧”这一心得笔记。学生取之于书,用之于作文,深感受益非浅。通过讲座,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写作文的要领,一些为写不出作文而叫苦的学生也开始提起了笔。其次,作文强化训练。作文指导使学生掌握了作文技巧。接下来,就是作文强化实战练习。我经常采用“即景写作”、“记叙文接龙”、“自由命题作文”、“互命题作文”、“作文快速训练”、“精美文仿写”等不同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写作强化训练。力求寓规范化的训练于新颖、活泼的形式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带劲地写起来。 三、强化中学语文课素质综合教育 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思想观念要跟上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已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3-07-04T17:59:08.047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5期供稿作者:周俊友[导读] 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任务。周俊友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在语文学科中具体体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又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呢?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导、学” 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指导,即根据教材,不但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的因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语文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其次,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任务。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的美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从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的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憾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天然结合,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 再次,语文学科的特质使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得以潜移默化的进行。语文教材收辑的文章均是典范的文章,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文道结合。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真知灼见,体现着作者的理想指向。另外,许多作者的生平轶事,文章对广阔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爱国主义与奉献、坚韧、求实、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基本训练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显然,思想品德、人格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既是天然和谐的,也是潜移默化的。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例如,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上的“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探究设疑上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发现性总结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联系发散性的 “这类文体与其他文体特征异同如何?阅读欣赏或写作该类文体时如何把握?”当然,不同的体裁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从而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导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统一。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西县黎博寨校区__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育文档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高等学校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为了使大学生从高校毕业后,能够自立于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都是以教学活动为主的。正因为如此,各高校长期以来都把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称之为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由数十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或教学环节)所组成。在校学生所接受的有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教育占整个课程体系的85%以上,而有关“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只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10%左右的比例。很显然,高等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仅仅发挥“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求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立场和方法为主的非智力因素(含情商、美育)的教育,并把其作为课程教学共同性的教育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除了教学问外,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的合一。”可见,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把“授知识和能力之业,解求知和求能之惑”作为在课程教学中的目标,那么,他充.

其量只不过是“经师”而已。只有在课程教学中既进行“授业、解惑”,又结合“授业、解惑”进行“传道”的教师,即做到了 既教书又育人,才称得上既是“经师”又是“人师”。高等学校 素质教育的深入,有赖于一大批“经师和人师合一”的教师的努力。但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却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这说明了教师要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高等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构建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教师为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道”,使自己成为“人师”。 一、构建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原则 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是指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业务教育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教育(含情商、美育教育)和能力训练的一般要求。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的要求;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唯物辩证思维能力训练的要求等。 拟制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对素质教育过程的一种前馈控制。在制订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时,为了增强科学性,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应努力贯彻以下三条主要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创新精神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高校教师搞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具体落实到各课程的教学实做深入研究和开拓是一项需要高校教师下大力气、践过程之中, 创新的工程。很显然,要构建较完备的课程教学的共性教育目标,

[浅谈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高中语文教师素质教育经验总结

[浅谈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高中语文教师素质 教育经验总结 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家耳熟能详,不必赘述。在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仅就高中语文中蕴涵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悟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强调爱国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和坚强的耐挫折的优秀心理品质教育。立学必先立德,成才须先成人。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德育“被”重视到这种程度,可只要“考分高,‘一俊可以遮百丑’”却依然成为众多家长乃至部分老师的共识;评价体系设置者也只关注教师的成绩,别的什么都不管,只要考试分数,只要考试成绩;考分、学历取代道德修养、创新精神、完善人格、健康体魄的现状也依然存在。高分低能、有才缺“德”是教育的悲哀。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空中”,而应该落在实处,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迫在眉睫。 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育人,是铸魂立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用生命和心灵与课文生活、作者生活等进行深度对接。在这种不断对接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即博爱之心、美好人性、健全自主的人格等。我们的语文本身就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蕴涵着

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态度,规范着我们的价值体系,制约着我们的思想行为,成为我们的道德准则。如果语文仅仅在字词句的落实上打转,就彻底浪费了她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价值。 针对目前的现状,我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三点: 首先,引导学生与高中语文充溢着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深度对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人民和对祖国的爱,以及对优秀传统继承与发扬。高中语文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正是这样。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抒发自己远大志向与抱负,或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秀美,都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富有时代精神。 《诗经》中《采薇》在重章复唱中表现了对敌人的仇恨,先国后家、为国效力的精神,是个人之情与为国为民、勇于牺牲的英勇精神的融合,是对人真情的尊重,感人至深。屈原的历史存在,屈原的诗歌创作深邃地透视出屈原之魂。屈原之魂深刻地影响了屈原以后中国各个时代的人。特别是现代的我们。屈原精神、屈原人格,典型而又真切地体现了中国爱国精神的精髓。屈原以他全部生命之火塑造了爱国主义的典型。我们对其心理路程了解透视,认定他的价值,弘扬他的优秀传统,无疑使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一个恒久的话题。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当前,在基础教育中,各学科教学都围绕着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应地提出了本学科所承担的素质要求。学科教学只有切实地落实本学科的要求,完成本学科所承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才可能使各学科互相渗透形成综合效益,最终才可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本文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单一的,即把目标定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强化的是选拔意识,淡化了德育、美育、体育和知识的普及意识。素质教育则相反,其教学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活泼地成长,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确立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基础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凸现德育功能,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的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等,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即全面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走出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文学分析课、语文常识课等的误区,扎扎实实地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对人的修养起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上唐中心小学付义泉手机: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至少我们在思想上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扎根农村教育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今咱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所周知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从上到下单纯地、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考不好,局长给压力,老师考不好,校长给压力,学生考不好,老师、家长给压力,这样我们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向自然发生扭曲,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任务脱离轨道。习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今教育所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又如何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又应如何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和实践? 一、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查找、收集并理解了一些资料。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到学校教育上,它就同学科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是教学升华为教育。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论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

论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 衡阳市与日本资贺县栗东市结为友好城市,衡阳市教育局从1999年开始组织人员与日本进行互访,在访问中我们中了解到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基本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二是教师以培养能力为主,使学生自身触动的获取并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日本的教育模式与我国目前的双基教育有很大区别,我国虽然早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己提出了素质教育,但目前仍然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克服,本文仅就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谈一些粗浅认识。 1.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现状是国家重视教育,大力投资于教育部门,在农村兴办了许多所希望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超越于外国许多国家,并重视全民素质的提高,大多数学生重视学习,爱学习,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组织纪律性强,教师组织教学比较轻松,但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情况,也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是由于相当一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以至于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1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架 纵观中国当今中小学的教育状况,由于衡量——·所学校,一个班级的优劣,是看其升入高一级学校,特别是升入重点学校人数的多少,所以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实际上都是以应试为教学目的的,有的学校仍然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去完成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强化升学应试学科,即便是有的学校想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可是有的家庭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解,仍然自己请家教,强化应试学科,将学生局限于教材的范围之内。比较起来,日本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比中国学生强,例如:在英语的学习上,日本学生的口语,听力能力较中国学生差,但他们拥有的词汇量大,能够看懂大量的外文资料,学习的主动性强,自己想要了解的,自己会主动进行查阅和翻译,中国学生大多数局限于教材的范围之内,对教材钻研得很深,阅读面却不广。因此,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倡了近20年,却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架。 1.2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 有部分人认为抓素质教育就要废除考试,他们说,只要有考试,就有应试教育,并过分强调减轻学生精神压力,对学生的分数实行保密;但是我们都知道考试是培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和高质量的国民的一种手段,素质教育不是不需要知识教育,也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可以改变考试制度,不能用考试这一种模式去束缚学生,如果简单的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反而会造成学生对学业的忽视,甚至会造成教师在具体操作时无所适从,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受到排斥和否定。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1(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1(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2(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2二、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2(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2(二)明确教学目标,准确理解和正确处理教材.................3(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4(四)遵循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5(五)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六)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5三、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7(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7(二)“内化”与“外化”.......................................8(三)能力和习惯..............................................9参考文献.................................................9致谢.................................................10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农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小学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及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结合农村实际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农村素质教育语文课程知识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小学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

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它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为出发点,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语文活动。这样内外结合,“内外”运行,全方位多侧面地学习语文,教师不是让学生在做大量的应试题海,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那么,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摘要: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自然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身教重于言教,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不断加强教材建设,完善课程教学要求,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 高等学校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为了使大学生从高校毕业后,能够自立于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都是以教学活动为主的。正因为如此,各高校长期以来都把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称之为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由数十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或教学环节)所组成。在校学生所接受的有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教育占整个课程体系的85%以上,而有关“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只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10%左右的比例。很显然,高等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仅仅发挥“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求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立场和方法为主的非智力因素(含情商、美育)的教育,并把其作为课程教学共同性的教育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除了教学问外,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的合一。”可见,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把“授知识和能力之业,解求知和求能之惑”作为在课程教学中的目标,那么,他充其量只不过是“经师”而已。只有在课程教学中既进行“授业、解惑”,又结合“授业、解惑”进行“传道”的教师,即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才称得上既是“经师”又是“人师”。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有赖于一大批“经师和人师合一”的教师的努力。但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却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说明了教师要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高等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构建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教师为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道”,使自己成为“人师”。 一、构建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原则 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是指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业务教育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教育(含情商、美育教育)和能力训练的一般要求。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的要求;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唯物辩证思维能力训练的要求等。 拟制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对素质教育过程的一种前馈控制。在制订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时,为了增强科学性,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应努力贯彻以下三条主要原则:

浅谈引领中学生“智慧”学习语文

浅谈引领中学生“智慧”地学习语文 【摘要】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还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要学会在应用中创新。语文教学是一个素质培养的过程,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为了应对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的语文学习也要学会“智慧化”,而作为教学工作者,则是要做好引领工作。本文将浅谈教师应当如何引领当代中学生“智慧”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引领学习智慧学习提高素养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也要适应信息的共享性。这就要求当前的语文教育必须要提升学生对于语言规律的把握能力和构建起必要的语言系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难以达到的,受到诸多层面的压力和困惑的阻碍。究竟怎样才能既抓住语文教育的本质,又能提高语文考试的质量,还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呢?我想,这就要展现“智慧”学习的魅力了。 一.在生活中广泛汲取,学会积累 我们都知道,语文也是来源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它就失去根基,失去了赖以应用的土壤。所以,光是让学生们博览群书是远远不够的,不如带他们去走进语文世界里的生活,还原语文知识最初的样子,也许那些抽象难解的知识立刻就能被理解还能加以应用了呢。 另一方面呢,就是要指导学生能够自己去观察生活。比如通过写日记的传统方式,鼓励学生留心生活,记录生活中每件或大或小的事。这也能为考试中的作文积累足够的素材,写作文时自然下笔如有神,不会构思半天,迟迟无法下笔。有一个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但又非常有价值的渠道,那就是报纸杂志。报纸的内容就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每天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在发生变化,每天我们都可以接收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从报纸文字中也可以一窥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之深。二.通过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是学习与其它学科的基础,也是社会交际的必备功能。它具有思想性、形象性、综合性,决定了它在进行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语言素质和文学素质,其中思想素质和语言素质是语文素质的主要表现,下面我谈一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些粗浅体会。 1.要抓住语文教材的思想性,给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学语文教材大部分课文具有较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教材这一特点,进行“因文解道,披文入情”,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加强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心激励后人;闻一多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凛然正气,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给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1.1 在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时,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教育,如,教学《生命的意义》一课时,着重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写作的顽强精神,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家坚韧的毅力和严肃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1.2 抓住关键词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因为语言是传情达意,再造现实的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划,发现点晴之笔,细致剖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等,使学生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沐浴其思想光辉。如学习《最后一课》时,重点分析下课铃响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先由学生圈点关键词句,再体味人物的精神面貌,教师抓住关键词有“惨白”、“硬住”、“说不下去”等这些词句,对韩麦尔先生的悲愤至极的内心世界和极其深沉的爱国情感,学生无不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 1.3 利用课文所描述的美景、世风人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培养审美意识,塑造健康人格。如:讲授《背影》、《我的母亲》时,让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从而树立孝敬父母,报答党和人民的思想情怀。 1.4 教学文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科学文化成就及光荣的民族传统,教育学生珍惜幸福,增强自信,发扬优良传统。 1.5 在作文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谈自己的认识与感受,提高思想境界。 1.6 开展课外活动,巩固和加强思想教育的收获,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电影,参观革命根据地及烈士纪念塔,采访英雄人物等。

论素质教育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论素质教育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4-03-25T13:28:40.433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2月供稿作者:崔平校 [导读]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为基础,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 崔平校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 摘要:素质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全面开发人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贯彻,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中阶段,语文的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那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呢?现结合几年来的教育实践工作谈谈我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策略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为基础,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以发展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使之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教育模式。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它涵盖了下面几点内容:①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②它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③它要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转变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条件。一个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才的对象。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理论,只要给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足够的时间,他们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得学生共同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个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老师会教好语文,一个对语文毫无兴趣的学生能学好语文,激发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是求得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教材内容,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法吸引学生,生动、新颖、恰切的教法,让学生始终在新异刺激下投入学习。其次是贯彻成功教育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甚至一开始可以普遍降低要求,让优秀生走向渊博,让大多数学生坚定学好的信心,让从没受过老师表扬的学生也体验到老师肯定性评价的愉快。师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授课必须体现培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开拓“的高素质人才精神,把授课活动看作是传递信息,架桥铺路,内引外联的“成功教育”系统工程。教师要讲出个性,讲出风格,讲出精彩,讲出意蕴,为学生展示一个既得天独厚又异彩纷呈的世界,给学生以启迪,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①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目前,高中语文教材只是一个文选性的教材,整体上仍是一个无序结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例子。”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教材特点,通览全局,整体把握教材,变无序为有序,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示例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我在教材使用上,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起来,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重新划分讲读课和学生自读课,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两年即可完成三年的教材讲授任务,为引入生动的现实生活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时间保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在知识传授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③开阔学生视野。课文是例子,要把它用足用好,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但扩充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眼界也非常重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灿烂文化和五彩缤纷的生活引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已为这种做法提供了时间保障。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量骤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自学能力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所采用的“现代文整体把握逐句理解法”、“文言文联想贯通学习法”、“基础知识理解记忆法”、“作文训练系列法”为学生提供了方法保证。同时,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持久的内在动力。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教师在教学中居于绝对核心的地位。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对这一核心地位的最高肯定。这种观念在教学中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只是一个容器,他要容纳教师给他灌输的一切东西,而没有一点自由取舍的余地。甚至像鲁迅先生问一下“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也遭到了先生的严辞拒绝。这种思想在解放后的教育实践中,尤其在应试教育中也产生过很坏的影响。日益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越来越要求重新确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随着语文教育的改变,总体而言,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和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不再是一句空话。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意味着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自己觉得应教什么就教什么,而是要看学生需要什么,才教给他什么。而且这种“教”,不能是强硬地灌,而是要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自然而然语文解和接受。教师要使自己的“导”收到好的效果,必须引导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要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各种语文,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质疑问难,析疑解难。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出一些学习方法和规律。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最佳的学生学习的环境,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各种积极因素,特别是语文活动课的因素。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会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贯彻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的教好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