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巨细胞动脉炎

【概述】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 G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弓起始部的动脉分支(如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亦可累及主动脉的远端动脉及中小动脉(如颞动脉、颅内动脉、眼动脉等),故属大动脉炎范畴。由于早年发现的病例几乎均为颞动脉受累,表现为颞部头痛,头皮及颞动脉触痛及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因而GCA又称为颞动脉炎(temporal arteritis)。GCA 的炎症以血管中膜弹力层与内膜连接处最为明显,有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伴肉芽肿形成,故有人称其为肉芽肿性动脉炎(granulomatous arteritis)。由于内膜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和阻塞,造成组织缺血。血管病变常呈节段性、多灶性或广泛性损害。GCA患者中约有40~60%同时患有PMR,并有20~40的患者以PMR为首发症状。

【临床表现】

GCA往往伴有风湿性多肌痛。该病几乎都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年龄在50~90岁之间,小于50岁者亟少。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有显著的地域分布。我国较少见。及时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可使预后大为改观。

1.全身症状:GCA发病可急可缓,一些患者可指出发病的日期,但多数在症状出现后数周或数月才被诊断。前驱症状包括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及低热(42%)等。发热无一定规律,多数为中等度(38℃左右)发热,偶可高达40℃左右。

2.器官受累症状:依据受累血管的不同而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可轻可重。

(1)头部:颞动脉、颅动脉受累而出现头部症状,以头痛最为常见,约半数患者为首发症状。头痛表现为新近发生的、偏侧或双侧或枕后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或持续性胀痛,并伴有头皮触压痛或可触及的痛性结节,头皮结节如沿颞动脉走向分布,具有诊断价值。头痛可持续性也可间歇性发作。头痛剧烈程度与血管炎严重程度不一定一致。典型的颞动脉受累表现为动脉屈曲、怒张、搏动增强。也可因血管闭塞而搏动消失。

(2)眼部:常表现为黑朦、视物不清、眼睑下垂、复视、部分失明或全盲等,可为一过性症状,也可为永久性。眼动脉或后睫动脉受累引起的缺血性视神经炎是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动脉炎所致的枕部皮质梗死也可引起失明。

失明可以是初发症状,但一般出现在其它症状之后数周或数月。视觉障碍初始可为波动性,以后变为持续性,可呈单侧或双侧,一侧失明如未积极治疗,对侧可在1~2周内被累及。眼底检查:早期常为缺血性视神经炎。视乳头苍白、水肿;视网膜水肿、静脉曲张,可见棉絮样斑及小出血点。后期可见视神经萎缩等。

眼肌麻痹也较常见,眼睑下垂,上视困难,时轻时重,常与复视同时出现。有时可见到瞳孔不等大,或出现霍纳(Horner)征。眼肌

麻痹可能由颅神经或眼肌病变引起,出现时轻时重的向上凝视困难。

(3)间歇性运动障碍约2/3患者因面动脉炎,局部血供不良,引致下颌肌痉挛,出现间歇性咀嚼不适、咀嚼疼痛、咀嚼停顿和下颌偏斜等;有时因舌肌运动障碍出现吞咽困难、味觉迟钝、吐字不清等。严重的面动脉狭窄可导致下颌肌痉挛或舌部坏疽。间歇性运动障碍也可影响到四肢,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上肢活动不良。

(4)神经系统表现约30%患者出现多种神经系统症状,如由于颈动脉或椎动脉病变而出现发作性脑缺血、中风、偏瘫或脑血栓等,是GCA主要死因之一。由于神经血管病变引致的继发性神经病变表现也多种多样,如单神经炎、周围多神经炎、上、下肢末梢神经炎等。偶尔表现出运动失调、谵妄、听力丧失等。

(5)心血管系统表现GCA躯体大血管受累约10~15%,可累及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冠状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等,因而可导致锁骨下动脉等部出现血管杂音、动脉搏动减弱或无脉症、假性动脉瘤、上、下肢间歇性运动障碍等。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炎和心包炎等。

(6)呼吸系统表现GCA较少累及呼吸系统(10%),可表现为持续性干咳、咽痛、声嘶等。可能是受累组织缺血或应激所致。

(7)其他精神症状表现为抑郁或意识模糊。甲状腺及肝功能异常也有报道。对称性关节滑膜炎很少见。

4 实验室检查:

(1)轻到中度正色素性贫血,有时贫血较重。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正常,血小板计数可增多。

(2)活动期血沉增快(常高达100mm/h)和/或CRP增高,约1%的患者血沉正常。

(3)白蛋白减少,多克隆高球蛋白血症和 2球蛋白增高,碱性磷酸酶可升高。

(4)肌酶、肌电图、肌肉活检正常。

5颞动脉活检是诊断GCA的可靠手段,特异性100%。选择有触痛或有结节的部位,在局麻下切取长度为2~3cm的颞动脉,作连续病理切片。此为安全、方便、可行的方法。但由于GCA病变呈跳跃分布,后期又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活检的阳性率仅在40~80%之间,因此,活检阴性不能排除GCA诊断。

6影象学检查:为探查不同部位血管病变,可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核素扫描、CT或动脉造影等检查。

【诊断要点】

巨细胞动脉炎极易误诊或漏诊。对有原因不明的老年人发热和血沉明显增快的,尤其有头皮触痛、颞动脉触痛或搏动减弱的,应考虑本病之可能。巨细胞动脉炎的确诊有赖于颞动脉活检。尽管在触诊时颞动脉无压痛或肿胀看似正常,但活检可异常。即使一侧活检正常,另一侧活检可为异常。由于该血管炎常呈节段性病变,因此,活检的血管宜在2cm以上长度,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1 诊断标准:

目前采用1990年ACR巨细胞动脉炎分类标准作为诊断标准:

(1)发病年龄≥50岁发病时年龄在50岁以上

(2)新近出现的头痛新近出现的或出现新类型的局限性头痛

(3)颞动脉病变颞动脉压痛或触痛、搏动减弱,除外颈动脉硬化所致

(4)血沉增快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50mm/h

(5)动脉活检异常活检标本示血管炎,其特点为单核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或肉芽肿性炎症,常有多核巨细胞符合上述五条标准中的至少三条可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此标准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3.5%和91.2%。

2 鉴别诊断:

GCA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风湿性多肌痛(PMR)GCA早期可能出现PMR综合征表现,在此情况时,应特别注意寻找GCA血管炎的证据,以作出正确的鉴别诊断。

(2)中枢神经孤立性血管炎。

(3)大动脉炎。

(4)韦格纳肉芽肿。

(5)结节性多动脉炎。

【治疗方案及原则】

为防止失明,一旦疑有巨细胞动脉炎,即应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并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治疗,并尽可能弄清受累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等,依据病情轻重和治疗反应的个体差异,个体化调整药物种类、剂型、剂量和疗程。

1起始治疗:首选泼尼松1mg/kg/d,多数患者予以泼尼松60mg/d,顿服或分次口服。一般在2~4周内头痛等症状可见明显减轻。眼部病变反应较慢,可请眼科会诊,进行眼部局部治疗。必要时可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免疫抑制剂一般首选环磷酰胺(CYC)。根据病情可采用CYC 800~1,000mg,静脉滴注,3~4周一次;或CYC 200mg,静脉注射,隔日一次;或CYC 100~150mg,口服,每日一次。疗程和剂量依据病情反应而定。MTX 7.5~25mg,每周一次,口服或深部肌肉注射或静脉用药。也可使用硫唑嘌呤100~150mg/d口服。使用免疫抑制剂期间应注意定期查血常规、尿常规和肝肾功能。避免不良反应。

2 维持治疗:经上述治疗4~6周,病情得到基本控制,血沉接近正常时,可考虑激素减量维持治疗。通常每周减5~10mg,至20mg/日改为每周减1mg,减到10mg/日之后减量更慢,一般维持量为5~10mg/日。减量维持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步骤,减量过快可使病情复发,减量过慢有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关于免疫抑制剂的减撤亦应依据病情,病情稳定后1~2年(或更长时间)可停药观察。血沉虽可作为病情活动的指标,但有时并不可靠,仍须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预后】

GCA预后随受累血管不同而异。影响大血管者,有脑症状者预后不良,失明者难以恢复。早期诊断与治疗,病死率与正常人群相近。

系统性硬化症

【概述】

系统性硬化(systemic sclero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除皮肤受累外,它也可影响内脏(心、肺和消化道等器官)。本病女性多见,发病率大约为男

军队流行病学习题《自然疫源性疾病》

军队流行病学习题《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疫源地 2...经济疫源地 3.自然疫源性疾病 4.自然疫源性 二、填空题 5.试举出国内四种病原体为细菌的自然疫源性疾病_____, _____ , ______ ,______。 6.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动物宿主可分为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三类。 7.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染源主要是 ________,尤其以________类动物最常见。8.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动物宿主按其地位的重要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三类,预防工作以消灭________为主。 9.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以________为主,次要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0.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1.请列出 8个以鼠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名称? 12.为什么钩体病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13.为什么说军队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关系密切? 14.举例说明,社会因素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15. 简述成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6. 自然疫源性疾病初步调查一般需要调查哪些内容? 17. 自然疫源性疾病深入调查一般需要调查哪些内容? 18. 简述自然疫源性疾病选择调查点的原则 四、选择题 A型题: 19.下系列疾病中何种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A.疟疾 B.丝虫病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病毒性肝炎 E.单纯性甲状腺舯 20.下系列疾病中那一组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A.疟疾、菌痢 B.丝虫病、流感 C.鼠疫、狂犬病 D.流行性斑疹伤寒、霍乱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 致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 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 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 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 ; 3. 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 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破坏 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然疫源性疾病概述

自然疫源性疾病概述 The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of overview 【作者】康晓 【Author】【摘要】什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简单说来,就是野生动物带的、而又能传染给人的疾病。疫源地就是疾病(主要是传染病)的发源地。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种类、特点等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和主要的防治措施,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Abstract】What is the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of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simply put, it is wild animals, and can infect human disease. Foci is diseases (mainly is the birthpla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in concept,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amage to human harm and the ma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ground. In order to attract people to focus on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地区;特点;危害;防治措施; 【Key words】the natural foci of disease ;t he source area ;characteristics;damage;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引言: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原发于野生动物的传染病,由于人类接触病源或带菌者,而使之开始流行于人间的疾病。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产业结构、规模、技术水平及法规等综合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这一过程加速了自然疫源性病原向人类的传播。你对自然疫源性疾病了解吗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

食源性疾病制度

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临床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防保科、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防保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二、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登记工作,填写有关项目和登记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具体门牌号,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姓名,不得有缺项、漏项。 三、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救措施外,24小时内向防保科电话报告,接到报告后及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四、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诊医生应立即报告联系防保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专家小组会诊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封存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防保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五、防保科每月对院内的门诊登记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瞒报、缓报、谎报者,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关于印发《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的通知 临床各科室: 为了响应蚌埠市卫生计生委的号召,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及暴发线索,以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并印发如下,望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南(20160729更 新)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其中,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疾病也属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特别是在洪涝灾害期间,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洪涝灾害发生期间灾民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受影响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一、洪涝灾害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洪水泛滥,灾区人民大规模迁移,短期内灾民大量聚集在庄台、堤坝等高处,人群密集,设备简陋,常常席地而卧,增加了人鼠之间接触机会而使感染机会增多;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及优势种群均发生变化,鼠密度及鼠间接触机会的增加,也增加了病毒扩散的机会;从而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暴发 流行。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区也有直接的影响,洪涝灾害频发,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也随洪水扩散,这就增加了因防汛抢险、堵口复

堤等防洪抢险人员和当地居民与疫水接触的机会,常常会引起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 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孳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蚊设施匮乏,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因此,洪涝灾害有可能会加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造成乙脑的暴发。 二、灾害相关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途径:携带病毒的鼠类分泌物、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有报道认为还可经螨类吸食带毒鼠类的血液后又叮咬人而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潜伏期为4-45天,多为1~2周。 1.诊断和治疗 (1)临床表现与病程 起病急、畏寒、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食源性疾病的培训讲义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疾病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的或中毒性。 食源性疾病的一类疾病,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即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从这个概念出发当不包括一些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病、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然而国际上有人把这类疾病也归为食源性疾患的范畴。顾名思义,凡与摄食有关的一切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均属食源性疾患。 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疾病病原

5、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 6、动物性毒素中毒 7、植物性毒素中毒 按发病机制分类 1、食源性感染 2、食源性中毒 疾病防治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很少使用食物中毒的概念,经常使用的是“食源性疾患”。近20年来,他们对食源性疾患的定义、流行因素、危害程度、预防措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我国历来重视食物中毒的防治工作,已形成了一整套的食物中毒的报告管理制度。《食品卫生法》已明确规定了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内容。由于历史原因,由食物传播的肠道传染病、腹泻病的报告管理仍属传染病报告的范围。对人畜共患病的报告尚不健全。因此,食物中毒仅是食源性疾患的一部分,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因食物不卫生、食品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如何加强对食源性疾患的统一管理,统一报告,从预防和控制措施上与国际接轨,将是食品卫生工作者长期的任务。 疾病预防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第十七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十七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如果这种免疫应答对自身组织造成_______并出现_______,引起临床症状时,称为_______。 2.__________与人心肌间质、心肌和肾基底膜等有共同抗原成分。 3.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所以与_______有关。 4.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和眼晶体蛋白都属于_________。 二、多选题 [A型题] 1.关于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和AID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淋巴细胞经克隆清除产生自身免疫 B.维持导致自身耐受破坏的因素,有利于AID的防治 C.自身免疫的发生是由于自身耐受的终止或破坏 D.淋巴细胞逃避克隆清除形成自身耐受 E.以上都不是 2.下列哪些因素可改变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原性? A.外伤、感染、电离辐射、药物 B.外伤、异体组织移植 C.外科手术、免疫接种、药物 D.外伤、肿瘤、免疫接种 E.肿瘤、免疫接种、感染

3.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与哪项有关?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交叉抗原的存在 C.免疫调节功能缺陷 D.多克隆B淋巴细胞激活 E.自身抗原的改变 4.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肾炎是由于A.链球菌与肾小球基膜有共同的抗原 B.促进隐蔽抗原的释放 C.由于免疫功能缺陷引起 D.自身抗原的改变 E.免疫调节功能异常 5.超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机制是: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自身抗原的改变 C.交叉抗原的存在 D.多克隆激活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E.分子模拟 6.下列哪项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中症肌无力 D.胆囊炎 E.支气管哮喘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宣传

前岗中心校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出血热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3天最长19年,一般平均约20-90天。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的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极度的恐水、恐声、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狂犬病流行性广,病死率极高,几乎为100%,因此积极有效的处理伤口和预防接种疫苗至关重要。 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

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其他感冒症状。预防措施主要是尽可能减少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与禽、鸟类尤其是与病、死禽类的接触。因职业关系必须接触者,工作期间应戴口罩、穿工作服。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在青海民间将鼠疫俗称为“哈拉病”,人与患有或死于鼠疫的野生动物接触才有可能得病,通过跳蚤叮咬也可得病,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在流行地区从事高危职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卡附表3

附表3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一、病例基本信息(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或相应选项的“□”中打√)病例编号: 二、主要症状与体征*(在相应症状或体征的“□”中打√,至少填写一项) 三、初步诊断*:□急性胃肠炎□感染性腹泻□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河鲀中毒 □肉毒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农药中毒□其他 四、就诊前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抗生素名称) 五、既往病史:□无□一般消化道炎症□克罗恩病□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

六、暴露信息*:是否怀疑进食了某些食品后出现以上症状:是□否□,如果“是”请于表格中填写食品信息,可填写多行。食品品牌、生产厂家、购买地点信息主要对应于预包装及散装产品,进食场所主要对应于餐饮食品。购买地点和进食场所至少填写一项。 注:以下信息可用序号填表 1、食品分类: 1、肉与肉制品 2、蔬菜类及其制品 3、水果类及其制品 4、水产动物及其制品 5、婴幼儿食品 6、乳与乳制品 7、蛋与蛋制品 8、饮料与冷冻饮品类 9、包装水(含桶装水) 10、粮食类及其制品 11、豆及豆制品 12、坚果籽类及其制品13、菌类及其制品 14、酒类及其制品 15、糖果、巧克力、蜂蜜及其制品 16、藻类及其制品 17、油脂类 18、调味品 19、其他食品 20、多种食品 21、混合食品 22、不明食品 2、加工或包装方式: 1、餐饮服务业 2、家庭自制 3、定型包装 4、散装(包括简易包装) 5、其他 3、进食或购买场所类型: 1、家庭 2、饭店(酒店) 3、食品店 4、街头食品 5、餐饮业-其他 6、单位食堂 7、学校食堂 8、工地食堂 9、农贸市场 10、超市11、零售店 12、零售-其他13、农村宴席14、其他 七、生物标本采集 是否采集生物标本:□是□否,如果“是”请于表格中填写标本信息 八、病例附件 九、填报机构信息 医疗机构名称*:接诊医生: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自身免疫性疾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自身免疫性疾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许多疾病相继被列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自身抗体可存在于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上皮细胞抗体、胃壁细胞抗体、细胞核DNA抗体等。有时,受损或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组织可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如心肌缺血时,坏死的心肌可导致抗心肌自身抗体形成,但此抗体并无致病作用,是一种继发性免疫反应。 二病因1.自身抗原的出现 (1)隐蔽抗原的释放。 (2)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2.免疫调节异常 (1)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 (2)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 3.交叉抗原 (1)柯萨奇病毒→糖尿病。 (2)链球菌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脏病。 4.遗传因素。 三临床表现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寻常天疱疮、类天疱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等,其中常见者将分别于各系统疾病中叙述。 2.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等原因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称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习惯上又称之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这是由于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及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性炎症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所致。事实上无论从超微结构及生化代谢看,胶原纤维大多并无原发

临床药物治疗学——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临床药物治疗学——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考点 常见自身免疫病的药物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考点考纲要求 类风湿关节炎 ◆抗风湿药物的分类掌握 ◆常用NSAIDs类药物的用法及不良反应熟练掌握 ◆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了解 ◆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掌握 一、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A)累及多个关节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其主要症状为对称性的小关节晨僵,肿痛,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伴有低热、乏力、血管炎等。 本病应在早期就进行合理治疗,否则必致骨破坏、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一)抗类风湿药物的分类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有四大类: 1.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 这类药物可以延缓RA病情的发展,但无根治作用。它们减轻RA的症状,有的有停止骨破坏的作用。 2.非甾体抗炎药(NSAID)用于减轻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痛、肿的症状,起效较快,改善其生活质量。但不能控制病情进展,故需与免疫抑制剂同时应用。 3.糖皮质激素抗炎力强,可迅速控制关节肿痛症状。在某些关节炎患者可能起DMARD样作用。应用不当时有较大不良反应。 4.TNF拮抗剂是抑制TNF(致炎性细胞因子)的靶向生物制剂。它对炎性关节症状、炎症指标的控制有较好作用。它亦有一定阻止骨破坏进展、甚或修复作用。然而它不根治RA。目前它被列为生物性DMARD 类。 下列不属于抗类风湿药物分类的是 A.改善病情药 B.非甾体抗炎药 C.糖皮质激素药 D.抗生素类药 E.TNF拮抗剂

『正确答案』D (二)常用NSAIDs类药物的用法及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 ◆一大类化学结构式各异,但有共同的药理作用的药物。 ◆它们具有抗炎、对急性和慢性疼痛有良好的镇痛以及解热作用; ◆临床应用广泛,特别是炎性关节病、软组织风湿的常用药。 【NSAIDs分类】 非选择性NSAIDs选择性COX(环氧化酶)-2抑制剂 布洛芬洛索洛芬 萘普生依托度酸 萘丁美酮尼美舒利 吲哚美辛塞来昔布 双氯芬酸 布洛芬 【适应证】 缓解各种慢性关节炎的关节肿痛症状; 治疗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 急性疼痛如手术后、创伤后、劳损后、原发性痛经、牙痛、头痛等,有解热作用。 【注意事项】 (1)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对本品可有交叉过敏反应。 (2)本品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并导致水钠潴留。 (3)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可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和水钠潴留情况。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 (5)避免本品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同用以防后者减效。 (6)有消化道溃疡病史、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有骨髓功能减退病史的患者慎用。 (7)长期用药时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 【禁忌证】 (1)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2)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 (3)服用此类药物诱发哮喘、鼻炎或荨麻疹患者。 (4)严重肝病患者及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 【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罕见的为肾功能不全。 洛索洛芬 萘普生 双氯芬酸----有眩晕史或其他中枢神经疾病史的患者服用本品期间应禁止驾车或操纵机器。 吲哚美辛 美洛昔康 【适应证】 用于慢性关节病,包括缓解急慢性脊柱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的疼痛、肿胀及软组织炎性、创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 【注意事项】 本品出现胃肠道溃疡和出血风险略低于其他传统NSAID。服用时宜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有消化性溃疡史者慎用。服药者定期检查其肝肾功能,尤其是65岁以上老年患者。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知识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知识 肾综合征出血热 1、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啮齿类动物携带汉坦病毒而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主要表现。 2、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的发病状况, 肾综合征出血热首先于1932年在前苏联的远东滨海区发现。该病在我国也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但早年报道很少~直至1955年在我国内蒙林区及西北的秦岭山区暴发流行本病后才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始了广泛全面的调查研究。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地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病例发生在中国。 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有哪些, 鼠类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东北林区的主要传染源是大林姬鼠。城市的主要传染源是褐家鼠~实验动物室的主要传染源是大白鼠。 4、肾综合征出血热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本病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 ,1,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可导致感染。 ,2,呼吸道传播:鼠类带毒的排泄物可污染尘埃~形成气 溶胶~人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引起发病。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和胃肠粘膜而感染。

,4,虫媒传播:从寄生于鼠类的革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并证实病毒可在螨体内经卵传代~成为储存宿主之一。此外~恙螨能够自然感染和通过叮刺传播及经卵传递病毒~对该病的传播作用也不容忽视。 5,母婴垂直传播:在患病孕妇的流产死婴的肝、肾、肺, 等脏器内~以及疫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的胎鼠中~也均分离到本病毒。说明本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宿主动物中病毒垂直传播对保持自然疫源地有一定意义。 5、肾综合征出血热有哪些表现, 发热同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多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颜面、颈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 6、如何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 ,1,灭鼠和防鼠: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在出血热疫区应搞好对主要宿主鼠种的防灭措施。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在鼠洞或者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放臵鼠夹、鼠笼或毒饵,不伤害老 鼠的天敌,及时堵塞鼠洞。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门窗合缝,新建和改建住宅时~要安装防鼠设施,排水口加铁栅,工棚搭建应符合防鼠要求。 ,2,治理环境:室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毒尘埃,清除草丛。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高发村镇~应采取敌敌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杀虫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 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胶 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 (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3.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 破坏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临床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预防保健科、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二、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登记工作,填写有关项目和登记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具体苏木、镇、村、嘎查、社区,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姓名,不得有缺项、漏项。 三、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救措施外,24小时内向预防保健科电话报告,接到报告后及时向旗疾控中心报告。 四、发现食物中毒群体性事件,首诊医生除报告外,还应及时联系预防保健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封存相关标本,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 五、预防保健科每季度对医院内的食源性疾病上报登记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核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瞒报、缓报、谎报者,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关于印发《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的通知 各科室: 为了响应内蒙古卫生计生委的号召,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及暴发线索,以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并印发如下,望遵照执行。 此通知 附:《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库伦旗医院 感染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日

自然疫源性疾病习题

细菌性传染病(自然疫源) 一、单选题(75题) 1、哪种立克次体是对人具致病力的立克次体中抵抗力最弱的一种(B) A、无形体病病原体 B、恙虫病立克次体 C、普氏立克次体 D、莫氏立克次体 2、恙虫病病的传播媒介是(A) A、恙螨幼虫 B、恙螨卵 C、恙螨蛹 D、恙螨成虫 3、恙虫病的高发职业人群是(B) A、学生 B、农民 C、教师 D、公务员 4、鼠疫在我国传染病法中为哪一类传染病。(A)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都不是 5、最为常见的鼠疫类型为:(C) A、肺鼠疫 B、败血症型鼠疫 C、腺鼠疫 D、肠炎型鼠疫 6、恙虫病外斐氏反应的标本是:(B) A、全血 B、血清 C、咽拭子 D、粪便 7、恙虫病外斐氏反应最早可于第_病日出现阳性反应。(C) A、2 B、3 C、4 D、5 8、恙虫病外斐氏反应凝集效价在_以上才有诊断意义。(B) A、1:80 B、1:160 C、1:320 D、1:640 9、恙虫病的临床表现中_的发现对诊断意义重大。(C)

A、发热 B、寒战 C、焦痂或特异性溃疡 D、肝脾肿大 10、我国大陆恙虫病立克次体的血清型以_为主。(A) A、Gilliam B、Kato C、Karp D、TA716 11、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是指:(C) A、以虫媒为传染媒介的传染病 B、所以地方性传染病都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C、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D、以家畜、家禽为主要传染源的传染病 12、鼠疫是主要通过下列哪种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B) A、野鼠 B、鼠蚤 C、蚊子 D、家鼠 13、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当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报告的期限为:(C)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其中,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疾病也属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特别是在洪涝灾害期间,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洪涝灾害发生期间灾民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受影响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一、洪涝灾害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洪水泛滥,灾区人民大规模迁移,短期内灾民大量聚集在庄台、堤坝等高处,人群密集,设备简陋,常常席地而卧,增加了人鼠之间接触机会而使感染机会增多;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及优势种群均发生变化,鼠密度及鼠间接触机会的增加,也增加了病毒扩散的机会;从而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区也有直接的影响,洪涝灾害频发,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也随洪水扩散,这就增加了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等防洪抢险人员和当地居民与疫水接触的机会,常常会引起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

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孳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蚊设施匮乏,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因此,洪涝灾害有可能会加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造成乙脑的暴发。 二、灾害相关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途径:携带病毒的鼠类分泌物、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有报道认为还可经螨类吸食带毒鼠类的血液后又叮咬人而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潜伏期为天,多为~周。 .诊断和治疗 ()临床表现与病程 起病急、畏寒、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 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就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得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得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与中毒性,包括常见得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得疾病。食源性疾患得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得前列,就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得卫生问题。 目录 1.疾病概述 2.疾病病原 3.疾病状况 4.疾病特征 疾病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就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得各种致病因子引起得,通常具有感染性得或中毒性得一类疾病,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即指通过食物传播得方式与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得中毒或感染性疾病。从这个概念出发当不包括一些与饮食有关得慢性病、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然而国际上有人把这类疾病也归为食源性疾患得范畴。顾名思义,凡与摄食有关得一切疾病(包括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疾病)均属食源性疾患。 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一词作为正式得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得“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得各种致病因子引起得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得一类疾病。 疾病病原 食源性疾患可以有病原,也可有不同得病理与临床表现。但就是,这类疾患有一个共同得特征,就就是通过进食行为而发病,这就为预防这类疾病提供了一个有效得途径: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倡导合理营养,控制食品污染,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可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患得发生、 疾病状况 由食品污染而引起得疾病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得卫生问题之一,据报告,食源性疾患得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得第二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粮农组织(FAO)报告,仅1980 年一年,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5岁以下得儿童,急性腹泻病例约有十亿,其中有50

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概述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分类及特点一、1、食源性疾病定义由于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引起的 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 )WHO类疾病(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品安全法) 、食源性疾病分类:有四类2食物中毒;经食品传染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疾病;与食物有 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损害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为主要特征的疾病①食物中毒金葡、沙门氏、变形、大肠、副溶、产气荚膜杆菌、细菌性蜡样、肉毒梭菌、李斯特菌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鼠药、砷化物、汞、镉、铅、锡、甲醇、亚硝酸盐、含高组胺鱼类、油脂酸败、矿化学性物油 黄曲霉毒素、赤霉病变、霉变甘蔗真菌性木薯、苦杏仁、桐子和桐油、蓖麻子、面子、发芽马铃薯、未熟豆浆、菜豆角、鲜黄花菜、曼陀罗、毒麦、植物性毒蘑菇 河豚鱼、猪甲状腺、动物肾上腺动物性②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体对异种蛋白产生的反应:蛋类、花生、乳类、黄豆、小麦、果仁、贝类、鱼类等 ③进食某种食物引起的传染病: 肠道:霍乱、菌痢、伤寒、阿米巴痢疾、O15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人畜共患:口蹄疫、猪链球菌病 寄生虫:猪绦虫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体病、肝吸虫病 ④长期、慢性损害 三聚氰胺、镉(痛痛病)、铅、汞、铝 3、需要区分的几个概念 要注意区分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经食品传染的传染病 食物中毒: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指食物中毒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明确的食物中毒不属于疑似病例/事件 二、食物中毒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曹务春-自然疫源性疾病

曹务春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生态健康研究院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在自然界宿主动物中循环,有病原体存在的地域称为自然疫源地,人进入自然疫源地就可能被感染。 不仅有宿主动物, 许多存在传播媒介 Erythema migrans Eschar Papules/Maculopapular Petechiae Vacuole Erythematous rash

2016;164:641-8 实时评述 副总编,爱因斯坦医学院著名传染 病专家Baum教授 新蜱媒传染病的发生频率超 出我们的想象,值得关注。 One patient with tick-bite on his chest Detach the tick by a doctor Two blood-sucking ticks on a patient’s head The two ticks from the patient

PCR and sequencing Microscopy FISH Isolation 从全沟硬蜱检测到 的巴贝西虫与感染 病人的病原体相同

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 are indicated in blue. Agents in the family Anaplasmataceae in red Agents in the complex 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 in purple Babesia agents in black The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 in orange Rickettsia sp. XY99 (2015) The year when the agent was first identified is shown in parenthesis. Fifteen of them are known to cause human infections. Since 1982, a total of 34tick-borne agents have emerged. 4种 立 克次体感染4种无形 体感染 3种莱姆病 3 种巴贝虫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代谢组学分析发现SFTS 患者 精氨酸代谢异常 进一步分析发现SFTS 死亡病例?急性 期?恢复期精氨酸代谢的特征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