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施中的无障碍设施设计

园林景观设施中的无障碍设施设计
园林景观设施中的无障碍设施设计

园林景观设施中的无障碍设施设计

园林景观设施中的无障碍设施设计

本文介绍园林景观设计中无障碍设计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其必要性、可行性等内容,从而如何在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的今天来应对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

集(

造。

1、园林中无障碍设计是福利社会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园林是公共设施,它是以植物、建筑、山石、水体及多种物质要素,经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提供大众游赏的公共设施。它同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行为模式联系十分密切。在城市园林化的进程中,园林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目前经济条件下,

如何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适应各种类型游人的需要,体现对各类游人的关爱,创建一个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无障碍园林环境,是我们园林工作者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

2、老年人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

老年人在生理上,体力弱,感官衰退、反应迟钝;在心理上,重人情、重世情、

3

二、无障碍园林景观设计

1、无障碍园林空间的设计原则

(1)无障碍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成

为障碍。因此,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规划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要以轮椅使用者和视觉残疾者为基准,积极创造适宜的园林空间,以提高他们在园林环境中的自立能力。

(2)易识别性:系指园林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即使感觉到了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

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2、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细部构造,做细致入微

的考虑。

(1)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cm以上,有高差时,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牌匾,其字迹要做到弱视者可以看清,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最好能设置盲文。

应在

1/1230cm~35cm

构造设计,所考虑的涉及面很广,这里因篇幅所限,不——列举。

3、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

老年人对绿地、庭园的需求欲望比一般人强烈得多。园林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健康恢复。因此,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首先要坚持以绿为主,植物造景的

原则,即除了必要的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外,其余均应绿化覆盖。充分利用垂直绿化来扩大绿色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园林景观设计;地形要尽可能平坦或缓起缓伏;植物要适地适树,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碍。要选用一些易于管理、少虫害、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作为园林骨干树种。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孤植、对植、群植

通用设计无障碍设计辨析

万方数据

图1通用设计与无障碍设计之间的关系图4考虑潜在需求的预设计 无法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或操作,这类似于肢体残障者:在一个文化、语言不同的异地或是在一个高噪声环境中,人们的交流就变得极其困难,这就是聋哑人平时所遇到的情况。另外,在无障碍设计的实践中发现,从一般性设计中分离出来的设施,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缺乏必要的美学考虑。而那些为适应残障人士使用所做的设计改动,实际上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换一个角度考虑,在为一般人所做的设计时一并考虑那些特殊人士的需求,可能会使产品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这些认识促使无障碍设计有向通用设计发展乃至被取代的趋势,即我们的建筑、环境应该充分满足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以使他们能够公平、自尊、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 2。1存在的误区与两者之间的区别 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关于此方面的论述和探讨性的文章,但大部分都仅是基于现有无障碍设计规范中的条例和数据来解释其意义,并没有以通用设计的理念和原则来审视现有的设计和指导其实践。而这种借用现有无障碍设计规范来解释通用设计的方法并不能真正、全面地阐明其理念。同时,也使人们普遍认为通用设计就是基于“为全人类的无障碍设计”这一设想而发展形成的,或是“通用设计”就等同于“无障碍设计”。不可否认,通用设计理念的形成由来于无障碍设计的实践,并且一些现有无障碍设施已体现了“方便所有人使用”的通用设计思想。而通用设 计在建筑中的运用基本上是以无障碍设计 为基础的,但它并非是在认同无障碍设计 主张的前提下对其发展的结果,其主要表 现在: (1)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通用设计是所有的建筑、环境及产 品都能够很好地满足所有人要求的设计, 这与为特殊需求的群体提供特殊设计的无 障碍设计观点刚好相反。通用设计思考的 是,无论残疾与否,以开阔的视野来把握 人类的需求,并做出应答,所以障碍存在 与否已不是单一主要问题,而是以如何方 便、适宜地适合所有人的使用为出发点来 进行综合分析、考虑。例如,在每条人行 道或等待信号灯的交叉路口、公交车站等 设置与街道有机结合的,可作短暂停歇的 场所(如设置必要的休息座椅等),以及 在相应路段、站牌等处设置提供多种语言 服务的道路指示牌和相应地段周边详细信 息的信息牌等。同时,在必要的交通节点 处设置LED显示屏,以便于在紧急事件或 灾难发生时发出紧急通知,而平时可用作 显示新闻或天气预报等信息。又如,在各 大建筑入口及其内部各个楼层、区域分 别设置相应的,具有多种使用方式(包括 盲文与语音服务等)和语言的建筑功能平 面示意图,及在紧急情况下撤离和自救等 服务信息。而这些都是基于使人们更加便 利、安全、适宜地使用为出发点考虑的。 (2)目标对象不同 无障碍设计具有限定对象的意思, 而在通用设计中并没有将伤残者、体弱者 和健全者区别对待,同标准化的概念更为 接近(图1)。也因为通用设计面向的对 象广,所以对于问题的考虑更为全面、细 化。例如,建筑入口的门把手会考虑采用 与门通高且易于抓握的杆式把手,这样就 能适宜所有身高人的使用,包括儿童及坐 轮椅的人士。又如,公共场所的卫生间除 了满足无障碍规范中的要求外,还需要考 虑将座便器与蹲便器同时设置以满足不同 群体的多种需求。而这些都是基于通用设 计思考的,并非仅是关注于残障人士本 身。 图2日本大阪地铁站内兼顾残障者设计的 通用自动售票机 圈3无障碍公共汽车(资料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文摄) 第27卷02/2009HUAZHONGARCHITEaM旺华中建筑 螗 万方数据

民航无障碍标准

修订说明 一、修订图例: (一)表示删除的内容: JGJ 50-88 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二)表示修改或新增的内容: JGJ 50-2001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二、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原标准中参考的《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 50-88)》已变更为《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并且其中相关部分已发生变动,需要根据已变动的条款修订本标准。 (二)参考《铁路旅客车站无障碍设计规范》》、《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场馆技术手册(2005年12月)》、《澳大利亚公共交通运输无障碍标准》等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新增在本次修订内容中。(三)增加了目前首都机场已有且标准中未涉及的无障碍设施设备配备。 (四)删除原标准中不适用,不属于旅客航站区或不属于设施设备的内容。

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设施设备配置标准(修订) 1.总则 1.1旅客航站区无障碍设施 使用功能,确保证残疾人和行动不方便者能方便、安全使用地通行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停车场(停车楼)、道路和建筑物设施,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规定了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站前停车场(停车楼)、室外通路、航站楼、站坪等区域内无障碍设备配置要求,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 扩建和改建;对原有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的相关设施设备,可根据具按照此本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予以改造、更新和完善。 1.3室外通路、建筑物入口及室内外的盲道,只限 1.4本标准由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贯彻实施,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检查监督。 1.5 1.4 设计除执 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站前停车场(停车楼)、室外通路、航站楼、站坪等区域内无障碍设备配置种类与数量的基本要求。

景观设计方案

静安上城二期项目 园林景观设计任务书 武汉尚文地产公司 2016年12月 园林景观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概况 1、用地概述: 项目地处于武昌静安路,紧靠改造中得晒湖公园。地块南面紧邻雄楚大道BRT,东北侧紧邻湖北省畜牧局,南侧紧邻向阳村村民楼,西侧为静安上城一期居住区及5、5创意产业园停车区域。本项目闹中取静,利用优势资源,营造园林绿化与建筑空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得高品质景观环境。 2、现状地形地貌:小区地形平缓,现状高差无起伏。 3、周边环境及污染源:区域内无噪音源,对地块得噪音源主要就是雄楚大道所带来得交通噪音。 4、项目概述:项目地块为高端居住社区,由2栋100米高层、2栋超高层住宅及2层人防地下室组成。

5、基本技术指标 建筑用地面积:18647平方 总建筑面积(计容积率):71780平方 地下建筑面积:28953平方 绿地率:30 % 容积率:3、85 建筑密度: 11、65% 二、景观设计要求 1、总体景观设计要求 项目定位为中高档住宅区,建筑整体风格为新古典风格或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时突出以新古典、生态、富含建筑文化内涵为核心进行诠释,并综合考虑景观与建筑立面风格得协调、统一,结合建筑形态进行总体景观设计,通过层次丰富得园林景观,营造出与之相匹配得环境氛围:生态、自然、静谧、低调、精致。 ⑴景观设计应延续总图规划设计概念,充分利用建筑围合得庭院空间,布置景观与各类功能空间。凸显主景观带,合理有效利用小区四周地形现状,进行竖向设计;设计中应考虑少量水景;考虑设置一些面积小、空间丰富、精致宜人得景观环境节点(景观小品),但应合理控制硬质景观得设计总面积;结合总体设计风格考虑标识系统得设计。设置公共健身设施(如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

感悟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

感悟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 论文导读:无障碍设计作为一种呼唤人道主义的全新的设计理念,最早在20世纪初就已被提出。国际上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瑞典、丹麦等国家[1],在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无障碍设施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无障碍环境建设既有多层次的立法保障又进入科研与教育的领域,既有全方位的布局,又与建筑艺术协调统一,给残疾人和老年人带来了方便与安全,堪称世界一流水平。无障碍环境设计是为全体社会公众服务和使用的,体现残疾人等行动不便者平等参与、共享社会成果,设计中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关键词:无障碍环境,设计原则,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施 1. 无障碍设计的涵义 无障碍设计作为一种呼唤人道主义的全新的设计理念,最早在20世纪初就已被提出。狭义的“无障碍设计”仅从残疾人的物质层面需求考虑,只是考虑一般的无障碍的物质环境,即从硬件设施上保证残疾人群体的自由通行与方便使用。而广义的“无障碍设计”则是强调残疾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论文参考网。其要求无障碍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障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不仅要便于使用,更要乐于使用和安全使用。因此,无障碍设计作为一个针对所有人的通用设计,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涵义。 2国内外无障碍设计的发展概况[2] 有关数据表明全世界已有超过 5 亿的残疾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0%,且以每年1500 万的速度增加,人一生中的某个阶段,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导致暂时的身体不适,如怀孕、肢体受伤、重病等,也可成为暂时行动不便者。国际上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最早始于20世纪30 年代的瑞典、丹麦等国家[1],在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无障碍设施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美国于1961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1990年颁布了《美国残疾人法案》,涵盖了所有考虑为“公共设施”的私人公共机构和设施,要求残疾人在身体通道和享受服务两个方面都必须与常人有相等的机会。为了从根本上转变设计师的理念,美国许多高等院校建筑系,已专门设立无障碍设计技术课程。其无障碍环境建设既有多层次的立法保障又进入科研与教育的领域,既有全方位的布局,又与建筑艺术协调统一,给残疾人和老年人带来了方便与安全,堪称世界一流水平。英国于1970年颁布了《慢性病和残疾人法案》,其中规定无论建筑物是否为消费性场所,任何装修公共建筑物或商业场所的人都应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为进入的残疾人提供室内外的残疾人通道及便于残疾人使用的停车设施和卫生设施。日本由于长寿和生育率低的缘故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为残疾人、老年人增设的无障碍设施比较完善。1982年,日本完成了“考虑残疾人利用的建筑设计标准”;之后又提出了以无障碍设计为理论基础的“福利城镇建设”的构想;在一些公共设施中,尤其是商店按商业建筑面积大小实现不同等级的无障碍设计。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资料,我国现有残疾人约6千万,占总人口的

公园无障碍设施设计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22340045.html, 公园无障碍设施设计与研究 作者:王晶 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12期 摘要:此论文主要是针对特殊人群和残疾人而设计的,强调了“公园无障碍设计及研究”的无障碍设计的原理和人们的需求范围,以最婉转的手法,为特殊人群给予了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也强化了公园无障碍场所的设计,为了让弱势群体及特殊人群能走在安全舒适的土地上,他们会感觉到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因而他们会感受到快乐。 关键词:无障碍设施;无障碍景观绿化;以人为本 无障碍设计在公园中的建设很重要,在公园道路设施里无障碍设计是特殊人群走出家门及活动、锻炼身体,还有参与社会必要的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方便了利用轮椅的人、视觉和听觉损害者、有体力限制的老年人、儿童和比较重要的社会成员。在人们的帮助下特殊人群也参与了平等的活动,展现了人们的文明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1 公园无障碍设施设计研究背景和意义 “无障碍”的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含义是什么——就是方便所有特殊人群的生活,也提高了这个城市的完美品质。“城市无障碍设计”里是残疾人、老人、儿童、妇女、病人等等弱势人群,是方便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必要条件。目前,不管在哪个城市里生活中已经有不少的无障碍设施的放入以及使用。一个社会的文明城市进步水平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对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文化,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推动了和谐社会的重要的作用。也要关爱弱势人群,走向新的无障碍城市、要相互尊重弱势人群和创建和谐的气氛。同时“公园无障碍设计”不但方便了残障人士和相对弱势人群的出行活动和生活,而且方便了正常普通人的生活对提高城市的完美品质有重要意义。 2 无障碍设计的起源及发展 无障碍设计的源于——“盲道”而定义的。如今无障碍设计的理念从“方便残疾人”发展到“以人为本”为起源主题。 目前,使用的设施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盲人经常出入口上修建盲道,必须在路口上安装辨向的音响设施一遍盲人使用。然后,在公园里的场所设置出入口坡道的台阶,按规定的尺度设置,坡度不能大于1/12。其次,在公园里的公厕一定要设置有扶手的座便式便器,门的隔断面要做成侧向推拉式,要确保残疾人能便于轮椅进出入。最后,在有建筑物的走廊里高的宽度一定要在1.3m以上,以便于残疾人方便走动。大体来设置有凸凹的路和铺成砖块的路。这样可以让盲人通过脚底下的纹路感觉到方向怎么走。

第十三章建筑物无障碍设计

13 建筑物无障碍设计 13.1 一般规定 13.1.1建筑物无障碍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是“对每一个人的关怀”,使所有的人在走道通行和设施使用上没有任何不方便和障碍。不仅方便残疾人使用,同时也方便老年人、儿童、病人及用轮椅的健全人使用。 13.1.2建筑物整体环境的使用功能与相应设施的设计,要充分按照不同人的尺度与活动空间参数进行。 13.1.3新建的房屋建筑要进行无障碍设计;扩建和改建的房屋建筑,要最大限度地进行无障碍改造。 13.1.4无障碍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 13.2 建筑物无障碍实施范围 13.2.1公共建筑无障碍实施范围与主要内容 1办公与科研建筑(入口、水平通道、楼梯、公共厕所、接待室、法庭等)。 2商业与服务建筑(入口、水平通道、楼梯、电梯、公共厕所、浴室、服务用房、客房等)。 3 文化与纪念建筑(入口、水平通道、楼梯、电梯、公共厕所、轮椅席等)。 4 关演与体育建筑(入口、水平通道、楼梯、公共厕所、浴室、轮椅席、训练与比赛场地等)。 5 交通与医疗建筑(入口、水平通道、楼梯、电梯、公共厕所、等候室、治疗室等) 6 学校与园林建筑(入口、水平通道、楼梯、公共厕所、教学用房、轮椅席等)。 13.2.2 居住建筑无障碍实施范围与主要内容 1 高层与中高层住宅、公寓、宿舍建筑(入口、水平通道、楼梯、电梯、服务用房、无障碍住房)。 2 多层与低层住宅、公寓、宿舍建筑(台阶、楼梯、首层的无障碍住房)。 3 老年公寓(入口、公共走道、楼梯、电梯、服务用房、无障碍住房)。

13.3 居住区无障碍实施范围 13.3.1道路: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要求纵坡不小于2.5%,设台阶时应同时设置轮椅坡道。 13.3.2公共绿地:居住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儿童活动场,要求入口与通道及休息凉亭等设施的平面应平缓防滑,地面有高差时应设置坡道和扶手,绿地中的公共厕所应设专用厕位。 13.4 无障碍设计 13.4.1 建筑入口设有台阶时,必须设置轮椅坡道和扶手,入口平台最小宽度为1.5~2.0米,大中型公共建筑和中高层、高层住宅入口平台最小宽度为 2.0米,小型公共建筑和低多层住宅宿舍入口平台最小宽度为1.5米。 13.4.2 1 无障碍坡道的最小宽度为1.2米,保证坡道上可同时有1辆轮椅和1个人侧身通行,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1:10与1:8的坡度只适应于受场地限制的改建建筑。 2当坡道高度大于0.75m时,应设深1.5米水平休息平台。 3坡道两侧应设扶手,扶手高0.85m,设二层扶手时,下层扶手高0.65m,扶手起点和终点应水平外伸0.3m,并向下再延伸0.1m以上或拐向墙面。扶手截面为35~45mm。 4坡道的起点与终点的水平深度不应小于1.5m。 图13.4.2-1 1:12坡道高度和水平长度 13.4.3走道 走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辆轮椅通行最小宽度为0.9m,大型公共建筑走道宽度应不小于1.8m; 2 向走道开启的门和窗以及向走道墙面突出大于0.1m的设施,应设凹室或防护措施。

园林景观设计之无障碍设计要点

7.2 坡道 7.2.1坡道是用于联系地面不同高度空间的通行设施,由于功能及实用性强的特点,当今在新建和改建的城市道路、房屋建筑、室外通路中已广泛应用。它不仅受到残疾人、老年人的欢迎,同时也受到健全人的欢迎。坡道的位置要设在方便和醒目的地段,并悬挂国际无障碍通用标志。 关于坡道形式的设计,应依据地面高差的程度和空地面积的大小及周围环境等因素,可设计成直线形、L 形或U字形等。 为了避免轮椅在坡面上的重心产生倾斜而发生摔倒的危险,坡道不应设计成圆形或弧形。在坡道两端的水平段和坡道转向处的水平段,要设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停留和轮椅缓冲地段 (图10)。 7.2.2为了拄拐杖者和乘轮椅者在坡道上安全行进,需要借助扶手向前移动,这既有安全感又能保持重心稳定,因此在坡道及休息平台的两侧设置扶手显得十分必要。 7.2.3为了防止拐杖头和轮椅前面的小轮滑出栏杆间的空档,所以在栏杆下须设置高5Omm的安全挡台。 7.2.4坡道的坡度大小,是关系到轮椅能否在坡道上安全行驶的先决条件。因此制定了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的国际统一规定,既能使一部分乘轮椅的残疾人在自身能力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坡道,也可使病弱及老年的乘轮椅者在有人协助的情况下通过坡道,在有条件的地方,将坡度做1/16或1/20则更为理想、安全和舒适。 坡道宽度的制定,可依据坡道的长短和通行量而定。当坡道比较短和人流较少时,室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00m,以保障一辆轮椅通行;室外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以保障一辆轮椅和一个侧身人体通行的宽度。当坡道比较长、又有一定的流量,室内坡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20m;室外坡道的宽度应达到1.50m,以保障一辆轮椅和一个人正面相对通过。这个宽度也能勉强通过两辆轮椅面对而行。 7.2.5在选用1/12的坡道,当高度达到0.75m时,此时坡道的水平长度是9m。需在坡道中间设深度为1.50m的休息平台。根据地面的空间条件,休息平台向上和向下的坡道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当坡度小于1/12时,允许增加坡道高度和水平长度。反之,在有困难的地段,当坡度大于1/12时,则需限定坡道的高度和水平长度。见下表: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所用之处 无障碍设计首先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得以体现,例如步行道上为盲人铺设的走道、触觉指示地图,为乘坐轮椅者专设的卫生间、公用电话、兼有视听双重操作向导的银行自助存取款机等,进而扩展到工作、生活、娱乐中使用的各种器具。二十余年来,这一设计主张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众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创造的产品更趋于合理、亲切、人性化。 设计的理想目标 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基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barrier),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思想。无障碍设计关注、重视残疾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与通用设计的相似之处 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有相似之处,因为无障碍设计是为所有人所通用的设计,但无障碍设计所针对的重点是从残疾人和老年人。但随著无障碍设计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它的局限,所以当今的无障碍设计正在向通用设计所靠拢。而因为无障碍设计在中国出现较晚,所以大多数人将无障碍设计等同于通用设计。 举例 例如,看起来极为普通的容器,其中却有着巧妙的“共用”设计:一组匹配使用的洗发香波与护发素,两个相同的容器,仅只是在其中的一个添加了一排线形凸起的触觉感知记号,就能使人一

无障碍设置标准

无障碍设计标准 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为规范建设无障碍设施,国家建设部下发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其中有24条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于2001年8月21日起开始执行: 1.人行道路的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规定 缘石坡道--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单位出口、广场入口、人行横道及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口等路口应设该坡道。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地面不得大于2cm。 坡道与梯道—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轮椅坡道和安全梯道;在坡道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城市中心地区可设垂直升降梯取代轮椅坡道。 盲道—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道应设盲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 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安全岛应能使轮椅通行;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横道宜设过街音响信号。 标志—在城市广场、步行街、商业街、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应设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 2.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M。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应小于2.00M。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 3.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指引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的宽度宜为 0.3—0.6m。 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触感条面宽 0.25mm、高度5mm。 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距障碍物宜为0.25—0.5m。

分类无障碍通用设计

分類:無障礙通用設計 2007/10/12 11:19 無障礙設施改善參考單價 本表是96年初台北市參考單價,其他縣市可打折估算,本資料會即時修正,歡迎提供意見。 項次項目說明單位建議單價(元) 1 扶手 1-1/2"∮坡道不銹鋼扶手直立單層式 M 3,800 1-1/2"∮坡道不銹鋼扶手直立雙層式 M 4,400 1-1/2"∮坡道不銹鋼扶手掛牆雙層式 M 3,600 1-1/2"∮坡道不銹鋼扶手掛牆單層式 M 3,100 1-1/2''∮樓梯扶手欄杆H= 20cm M 1,250 1-1/2''∮樓梯扶手欄杆H= 70cm M 1,275 1-1/2''∮樓梯扶手欄杆H= 90cm M 1,760 1-1/2''∮樓梯崁壁式扶手 M 1,510 扶手防勾撞處理處 400

2 無障礙廁所扶手 1-1/4"∮C型洗臉盆不銹鋼扶手(H= 70cm )組 1,065 1-1/4"∮C型洗臉盆不銹鋼扶手(H= 100cm )組1,490 1-1/4"∮L型馬桶不銹鋼扶手(70* 70cm )支2,660 1-1/4"∮120°斜臂式浴廁馬桶不銹鋼扶手支3,400 1-1/4"∮H型小便斗不銹鋼扶手組1,915 1-1/4"∮ㄇ型臉盆用不銹鋼扶手組2,340 1-1/4"∮Γ型直立式臉盆用不銹鋼扶手組1,270 3 樓梯防護緣5cm高水泥粉刷油漆(含打毛及植筋)M 850 5cm高七厘石粉刷磨光(含打毛及植筋) M 850 5cm高不銹鋼方管防護緣 M 1,000 5cm高不銹鋼版防護緣 M 1,000 5cm高壓克力條防護緣M 1,000 5cm高木條防護緣 M 1,000 4 階梯前警示帶貼60cm寬金剛砂警示帶M 1,065 貼60cm寬粗糙面磚或警示磚 M 960 貼60cm寬合成橡膠(30*30)圓凸點警示帶M2 1,595 貼5cm 寬金剛沙止滑膠帶18M 長每捲捲 800 5 室內斜坡道高度20cm以下打細料混凝土坡道 (需另加鋪面防滑材料層)M2 3,000 高度20~ 75c m砌1B磚打混凝土坡道 (需另加鋪面防滑材料層扶手等)M2 4,560 高度75~ 150c mRC牆打混凝土坡道

无障碍设计在旅游中的应用

无障碍设计在旅游中的应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建设适合各种类型人群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也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人都拥有旅游的权利,包括广大的特殊群体。现代城市旅游景区通常是针对正常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而设计建造的,却忽视了在某些方面有生理缺陷或者自理能力差的弱势群体。欧美国家的无障碍旅游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而我国的残疾人旅游还处在市场起步阶段,许多的绊脚石阻碍了特殊群体旅游发展的步伐。相对发达的国家在各个领域对特殊群体进行关注,而我国广大残疾人仍处在被忽视阶段,不仅其经济生活难以保障,包括就业、教育、医疗等相关福利措施也难以落实,同时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严重不足,从社会大环境方面严重影响国内残疾人旅游事业的发展。如何为城市各种类型的游人提供一个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无障碍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1.景区中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 1.1无障碍设计的概念 无障碍设计有别于专为残疾人设计,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服务的对象不同。无障碍设计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行动不便者(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或者认知不便者,强调设计时考虑对象不应局限特定的人群,而应在设计之初考虑到所有使用人群,是一种对于人性化高度重视和关怀的设计理念。 1.2国内无障碍设施的现状 虽然我国无障碍设施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无障碍设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无障碍设施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导致现有的无障碍设施缺乏管理,严重影响了市区无障碍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违章停放的机动车、非机动车,报刊亭,经常占用盲道,导致特殊群体不能畅通无阻的使用无障碍设施,降低了使用率。其次,特殊群体外出旅游还需要旅游环境的无障碍,需要旅游景区有无障碍通道、无障碍旅游线路、无障碍厕所、无障碍住宿等,要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都能无障碍的实施。但是,我国现有条件还不足以达到这种要求,许多景区做出了努力,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障碍,缺乏无障碍设施。 1.3景区中无障碍设计的可行性 从现有的资料看,无障碍设计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更不妨碍总体设计布局,而且可以做到基本上不增加造价。 2.景区中的无障碍设计 2.1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2.1.1安全性 安全性是无障碍设计最重要的原则。这是保障游人毫无心理负担得在景区中游玩的前提。这一点对于老年人、残疾人、小孩、孕妇等行动不便者来说尤为重要。 2.1.2系统性 无障碍设计需要运用系统化的观点,使各种无障碍设施连成点、线、面、立体网络,实现全面的无障碍环境,真正使行动不便者能在各种环境中行动自如 2.1.3可及性 可及性是指在景区中人们能方便的感知、到达、进入并使用,同时还可以对环境施加作用和影响,以完成自己的行为和目的。

青岛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规定

青岛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 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和儿童等弱势人群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在本市各城市规划区内有残疾人生活与工作的场所, 新建、改建和扩建城市道路 (含广场、公园、人行过街桥、人行地下过街通道,下同、房 屋建筑、居住小区、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以及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等建设工程, 应当按照本规定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无障碍设施, 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和儿童等弱势人群安全通行和使用便利,按照国家有关设计规范,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 第四条市、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无障碍设施建设监督管理工作。发展改革、规划、土地、市政公用、城市管理、民政、残联、老龄、公安、 交通、园林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有关管理工作。 市工程建设标准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的发布和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保障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工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规划、土地、市政公用、民政、 残联、老龄等部门编制本地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年度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发展改革部门在审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初步设计与概算时, 应当对建设工程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方案进行审查, 对达不到无障碍设施设计规范的建设工程, 应当责令建设单位对初步设计进行相应补充、修改。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专篇 一、概论 1、城市设计要建设城市的无障碍环境,提高人民社会生活质量,确保行动不便者能方便、安全使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 2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道路、房屋建筑和居住小区,以及有残疾人生活与工作场所均进行无障碍设计。 3供人们行走和使用的道路、交通与建筑物的相应设施,应符合乘轮椅者、拄盲杖者及使用助行器者的通行与使用要求。 4根据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用途和目的,无障碍设计应综合考虑其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二、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 城市市区道路、城市广场、卫星城道路、广场、经济开发区道路、旅游景点道路等所有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侨、人行地道、公交车站、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均应设有无障碍设计和设有无障碍设施。所有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的相关规定。 1)人行道路 1.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单位出口、广场入口、人行横道及桥梁、隧道、立体交叉等路口应设缘石坡道。 2.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轮椅坡道和安全梯道I在坡道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城市中心地区可设垂直升降梯取代轮椅坡道。 3.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道应设盲道。 4.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 5.人行横道的安全岛应能使轮椅通行。 6.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横道宜设过衔音响信号。 7.在城市广场、步行街、商业街、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应设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牌。 8.城市主要地段的道路和建筑物宜设盲文位置图。 2)公交车站 城市主要道路和居住区的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和盲文站牌。位置、高度、形式与内容,应方便视力残疾者使用。 三、建筑物无障碍设计 公共建筑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的需要,而且还得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一个建筑单体或是建筑群乃至整个城市,建立起全方位的无障碍环境,不仅是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的要求和受益全社会的举措,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国家建设部下发了为规范建设无障碍设施,218年月设计规范》,其中有24条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于2001日起开始执行: 1、人行道路的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规定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单位出口、广场入口、人行缘石坡道--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隧道、立体交叉口等路口应设该坡道。横道及桥梁、。2CM道地面不得大于坡道与梯道—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轮椅坡道和安全梯道;在坡道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城市中心地区可设垂直升降梯取代轮椅坡道。 盲道—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道应设盲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人行横道的安全岛应能使轮椅通行;城市主要道路—人行横道的人行横道宜设过街音响信号。在城市广场、步行街、商业街、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标志— 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应设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2、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扇形

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M。2.00M。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应小于。20:1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 3、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指引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的宽度宜为0.3—0.6m。 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触感条面宽0.25mm、高度5mm。 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距障碍物宜为0.25—0.5m。 盲道应避开井盖铺设;盲道的颜色宜为中黄色。 4、城市主要道路和居住区的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和盲文站牌。提示盲道的长度宜为4—6米。 5、人行天桥下面的三角空间区,在2M高度以下应安装防护栅栏,并应在结构边缘外设宽0.30m—0.60m提示盲道。 6、办公、科研建筑进行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应符合以下规定各级政府办公、各级司法部门、企、事业办公、各类科研、其他招商、办公、社区服务等建筑,必须在以下部位设计无障碍设施:基地(人行通路、停车车位)、建筑入口、入口平台及门、水平与垂直交通、

无障碍设计论文

无障碍设计论文 关键词:人性化无障碍设计障碍设计 摘要:无障碍设计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设计的理想目标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基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barrier),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思想。无障碍设计关注、重视残疾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现状 经十多年努力,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在起步晚、起点低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有着显著成绩。多数城市的干道、主要商业街、广场、医院等建筑,程度不同地建设了无障碍设施;城市住宅小区的无障碍设施也开始起步。我国的部分城市还相继建设了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无障碍设施,如南京的盲人植物园、大连的野生动物园、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等,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我国的无障碍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人们无障碍意识不强,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没有很好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不够系统、规范,使用管理不善,无法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等等。 为了推进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2002年10月31日,建设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委、中国残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提出了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示范城的活动,这是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青岛、南京、杭州、厦门、广州、西安、苏州、秦始岛十二个城市列为首批示范创建城市。编辑本段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义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它社会人员生活的重要措施。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城市与国际形象。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建设无障碍设施,是为残疾人、老年人和其它社会成员提供方便的重要措施,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它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文明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抓出成效。 现代化城市道路的无障碍设计 论文摘要:人到老年,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听觉、视觉等感官功能衰退。这种机能的衰退会经常导致有障碍的日常生活。而且部分老年人会遭遇种种疾病,导致需要借助行器、助听器等器材去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而现在许多场所环境都是按“正常人”的人体尺度和行为去作为设计标准,但却忽视了对老年人造成了不畅通的生活环境。只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初期能认真地考虑并重视,无需花费很多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消除给老年人带来的不便及障碍。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公共设施需要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去适应各种类型人群,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

设计无障碍设计规范

设计无障碍设计规 范

无障碍设计标准 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为规范建设无障碍设施,国家建设部下发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其中有24条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于 8月21日起开始执行: 1.人行道路的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规定 缘石坡道--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单位出口、广场入口、人行横道及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口等路口应设该坡道。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地面不得大于2cm。 坡道与梯道—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轮椅坡道和安全梯道;在坡道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城市中心地区可设垂直升降梯取代轮椅坡道。 盲道—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道应设盲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 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安全岛应能使轮椅通行;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横道宜设过街音响信号。 标志—在城市广场、步行街、商业街、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应设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 2.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M。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应小于2.00M。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 3.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指引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的宽度宜为0.3—0.6m。 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触感条面宽0.25mm、高度5mm。 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距障碍物宜为0.25—0.5m。 盲道应避开井盖铺设;盲道的颜色宜为中黄色。 4.城市主要道路和居住区的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和盲文站牌。提示盲道的长度宜为4—6米。 5.人行天桥下面的三角空间区,在2M高度以下应安装防护栅栏,并应在结构边缘外设宽0.30m—0.60m提示盲道。 6.办公、科研建筑进行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应符合以下规定

园林景观常用规范汇总

园林景观常用规范汇总 一、规划设计类: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 83-99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GB50420-2007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85-2002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 B04-2010 《石油化工厂区绿化设计规范》 SH3008-2000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LY/T5132—95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正式版)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屋顶绿化规范》DB11/T 281—2005 北京市地方标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文)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01实施) 二、建筑类: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园林园建工程规范》 《园林古建工程技术操作规程》 三、消防类: 《小区消防车道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三、绿化类: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A3 82-2012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08.01实施)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标准》(建城[1995]383号)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2000]192号)《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CJ/T 24—1999 四、其他类: 《景观施工图绘图规范》(施工图分册) 《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67-95 《园林绿化工程竣工图编制规范》DB11/T 989-2013

从无障碍设计到通用设计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从无障碍设计到通用设计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摘要】:本文以“以人为本”为设计出发点,结合相关实例来进行论述,指出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的概念与原则,阐明“通用设计”是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指导适宜于所有人使用的环境与建筑设计,从无障碍设计向通用设计发展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以人为本;方便;舒适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take the “people-orient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ed with relevant examples to discuss, pointed out that the barrier-free design and universal design concept and principle, stating that “ universal design” is more broad perspective to guide is suitable for all people to use the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from barrier free design to universal design development is 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is inevitable. [ Key words ]: barrier free design; universal design; people-oriented; convenience; comfortable 前言 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做为一种设计方法,近年来成为人们关注的城市环境和建筑设计领域探寻研究的热点。我国引入“无障碍设计”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让“无障碍设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根本需求。 1.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的演变与发展 1.1.无障碍设计的概念与原则 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无障碍设计首先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得以体现。二十余年来,这一设计主张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众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创造的产品更趋于合理、亲切、人性化。 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基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barrier),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