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AP方法研究安庆4_8级地震震源机制

用CAP方法研究安庆4_8级地震震源机制
用CAP方法研究安庆4_8级地震震源机制

第27卷第2期(207 214)2011年6月中国地震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Vol.27No.2Jun.2011

洪德全、王行舟、韩立波等,2011,用CAP 方法研究安庆4.8级地震震源机制,中国地震,

27(2),207 214。用CAP 方法研究安庆4.8级地震震源机制

洪德全1,2)王行舟1,2)韩立波3)戚浩

1)张炳1)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

2300312)蒙城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合肥市金寨路96号230026

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利用CAP 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 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震级

M W =4.1,节面I 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节面II 走向131?,倾角33?,滑移角30?;震源

深度为3km 。两个节面的走向与震中附近的宿松-枞阳断裂的走向相差较大,加之前人的地质考

察结果显示,

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性较弱,故认为宿松-枞阳断裂是安庆M S 4.8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小,本次地震很可能是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关键词:安庆地震CAP 方法震源机制解

[文章编号]1001-4683(2011)02-0207-08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1-03-10

[项目类别]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司震情跟踪工作任务(2011020104)资助

[作者简介]洪德全,男,1982年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数字地震学和地震精定位工作。

Email :dequanh@mail.ustc.edu.cn

0引言

2011年1月19日,在距离合肥140km 左右的安庆地区,发生了M S 4.8地震,导致安庆地区大量房屋开裂,合肥地区有明显震感。这次地震是安徽省1979年固镇地震至今32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刘东旺等(2009)通过南北带历史地震对华东地区的应力影响的统计,认为2008年汶川地震后,郯庐断裂段中南段未来1 3年内发生5级地

震的可能性较大。然而安庆地震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的北侧,

而不是在郯庐断裂带上。这次地震发生的地区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几次M S 4以上地震,比较近的一次是1963年怀宁山口附近发生的M S 4.5地震,姚大全等(1997)认为该次地震是宿松-枞阳断裂的运动引起的。此次安庆地震同样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附近,是否也是该断层的运动造成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用CAP 方法研究安庆M 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并进一步结合安徽省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本次地震是否与宿松-枞阳断裂运动有关。

地震震源机制的确定,对于地震本身的研究、地震的孕震机理的解释及震后应力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震源机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地震学研究的热点,而且目前已经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Helmberger 等(1980)利用地震P 波(P&Pn1)模拟,通过理论和实际波形的对比,采用格点搜索的方法,来研究地震的震源机制。随后Wallace

中国地震27卷

等(1981、1982)通过对震源机制进行方位角、倾角、滑移角的参数化,并利用最小二乘反演结合互相关的方法,得到了地震的震源机制。随着矩张量方法的出现,长周期地震矩张量反演的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Dreger et al,1993;Walter,1993;Ritsema et al,1995;Ichinose et al,1997、1998、1999)。而其他一些反演方法,主要针对近震波形的直达波和Moho面的多次反射波(Chandan et al,2006;Doser et al,1988;Dreger et al,1990、2000;Pasyanos et al,1996;Thio et al,1995;Du et al,2003)。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性能提高及大量高质量宽频地震数据的获取,利用地震波形反演震源机制成为可能。Zhao等(1994)通过分割波形记录为Pnl和Snl部分,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利用格点搜索的方法进行地震震源机制的反演。Zhu等(1996)进一步改进了该方法,通过去除归一化振幅并使用距离比例系数使得反演结果更加稳定。CAP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赵凌云等,2010;张辉等,2010;黄建平等,2009;吕坚等,2008;Zheng et al,2009、2010)。

1方法和原理

Zhao等(1994)提出用近震宽频带地震波形反演震源机制解,反演原理为:设u(t)是台站记录到的去除仪器响应后的地震波形,S(t)是相应的理论计算出的波形,则有如下等式

S j (t)=M

3

i=1

A

ij

( -θ,δ,λ)G

ij

(h,Δ,t)(1)

其中j=1,2,3对应垂向、径向和切向分量,G

ij 是对应各个方向的格林函数,A

ij

是辐射的衰减

系数,M

是地震的矩张量,φ和Δ是地震的方位角和震中距。需要反演得到的地震深度h、方位角θ、滑移角λ可以通过解下式得到

u(t)=s(t)(2)其中u(t)和s(t)分别为实际地震记录和理论地震图。为此,我们可以使用格点搜索法,同时搜索可能的震源深度、方位角、倾角、滑移角,同时给出误差函数作为测量标准,从而得到最佳的震源机制解。

由于在反演的时候使用的波形都是近震波形,而近震波形受地壳横向各向异性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我们采用频率-波数方法(F-K)(Zhu et al,2002)来计算台站各处的格林函数。另外,在波形反演过程中,反演结果容易受到波形中较强部分的影响。如果采用全波形反演,长周期的面波将对反演结果起主导地位。为了克服这一反演中存在的困难,在进行反演的时候Zhao等(1994)提出了CAP方法。该方法把整个波形分为P波部分(Pnl)和面波部分(Sur),对两部分的3分量共5部分(Pnl不存在切向分量)给定不同的权重进行反演,这样可以充分考虑各部分波形对反演结果的贡献。我们选择格点搜索的方法,并选取下式所示的误差测量函数

e=‖u(t)-s(t)‖(3)考虑到不同震中距的台站记录的波形存在数量级的差别,故采用归一化的误差测量函数,如公式(4)所示。通过格点搜索方法在适当范围内循环震源深度、方位角、倾角、滑移角,得到相对误差最小时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e=‖u(t)-s(t)‖

‖u(t)‖·‖s(t)‖(4)

802

2期洪德全等:用CAP 方法研究安庆4.8级地震震源机制2

数据分析和反演结果2.1数据基本情况

考虑安庆地震震级较小,本研究所用的数据主要选择震中距小于200km ,信噪比较高的

台站记录,共9个台站,其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6个台属于安徽台网,

2个台属于江西台网,1个台属于湖北台网。研究中用到的9个台站分布在安庆地震的周围,分布较合理,

避免了台站分布局限性造成的反演结果的不稳定

。图1研究中用到台站分布情况

1.刘府断裂;2.肥中断裂;3.六安断裂;4.磨子谭断裂;5.郯庐断裂带;6.罗河断裂;7.头坡断裂;

8.姥山逆掩断裂;9.高但断裂;10.江南断裂;11.汤口断裂;12.虎月断裂;13.周王断裂

2.2速度模型的选取

CAP 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主要是通过计算给定震源机制解的理论波形与实际观测波形进行对比,不断改变震源参数,拟合最好的机制解为最终的反演结果。在计算理论波形时

先用F-K (Zhu et al ,2002)方法在给定速度模型下,计算各个台站位置的格林函数,然后由震

源函数和格林函数合成理论波形。在反演过程中,越可靠的速度模型得到的反演结果越可靠。本次安庆M S 4.8地震发生在秦岭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是地质学和地震学研究的重点地区。李华等(2008)利用大别山西段宽频带数字地震台阵,使用接收函数方法反演了该地区的速度结构;徐纪人等(2003)用地学断面、地震测深、体波和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苏鲁大别造山带及附近地震三维速度结构。本研究中使用的模型是史大年等(1999)使用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的大别造山带东段桐城-岳西地区地壳速度模型,如表1所示。

2.3反演结果

利用近震CAP 反演得到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理论波形和实际观测对比、误差值、台站投

902

中国地震27卷影到震源球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图2中基于表1中的地壳速度模型,利用F-K 方法计算得到的理论波形,在不同方位角台站上都能较好地与实际记录到的波形匹配,且其绝对振幅大小也较为相似。45个震相中理论地震图

与观测地震图的相关系数大于90%的有15

个,占1/3;相关系数大于80%的有24个,占

53%;相关系数大于60%的有33个,占

73%,拟合方差为2.755?10-4,理论地震图较好地拟合了观测地震图,反演结果是可靠的。由CAP 方法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为的

表1研究中用到的速度模型层号层厚(km )v S (km /s )v p (km /s )密度(g /cm -3)Q P Q S 1 2.00 2.10 4.00 2.40800600210.00 3.50 6.10 2.7510006003

10.00 3.60 6.30 2.808005004

8.00 4.007.20 3.101000600580.00 4.808.10 3.31970400两个界面。节面1的参数为: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节面2的参数为:走向角131?、倾角33?、滑移角30?,地震震源是倾滑型。反演震级为M W 4.1。

本文同时对不同深度

图2近震CAP 方法反演的震源机制解、台站分布、反演误差、互相关系数据结果示意图

虚线波形是计算出的理论波形、实线波形是实际观测的波形,波形左侧为台站名,震中距(km )和方位角,

波形下面的数字依次为反演误差及互相关系数。滤波范围:P 波部分为0.05 0.2Hz ,面波部分为0.03 0.1Hz

012

2期洪德全等:用CAP方法研究安庆4.8级地震震源机制

的反演结果做了对比,并给出拟合误差随不同深度变化的关系,如图3。图中横坐标是震源深度,纵坐标是拟合误差。可以看出最佳的震源深度出现在3km。而当深度增加或者减小

的时候,拟合误差会相应的变大,由此可以判定安庆M

S

4.8地震震源深度为3km左右

图3不同深度误差和震源机制随不同震源深度的变化图

3讨论与结论

CAP方法通过近震波形拟合反演中小地震(M

L

>4.0)的震源机制解,为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方法。其优点之一就是对速度模型的依赖程度不高,而且

对震源深度反演可以给出相对较可靠的结果。本文用CAP方法反演了安庆M

S

4.8地震震源机制解,选用的9个台站在方位角上具有较好的分布。从上述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拟合效果比较理想。反演结果与用FOCMEC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陈安国等,2011)。震源深度的拟合反演结果显示,最佳震源深度是3km,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给出的震源深度9km 差别较大。但本文在深度反演时9km的拟合误差明显大于3km。从拟合效果看,我们认为3km,是比较可靠的。

安庆M

S

4.8地震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和严家桥-枫沙湖断裂的交汇处,如图1。震中位置离宿松-枞阳断裂4km左右,而离严家桥-枫沙湖断裂较远,约50km。在震中附近目前没

有其它已知断层。安庆M

S

4.8地震发生后,其发震构造问题成为了重点关注问题。离震中

最近的宿松-枞阳断裂是否为安庆M

S

4.8地震的发震构造,值得探讨。宿松-枞阳断裂在新构造上地处长江下游安庆弱上升区,断层总体走向NEE,倾向SE。自宿松经石牌、头坡、安庆北、枞阳城南向NE延伸,全长约130km,又称头坡断裂。地质考察认为,该断裂在第四纪早期有过活动,但构造运动相对较弱,皖第四纪以来活动迹象不明显(翟洪涛等,2010)。本文用CAP方法获得的震源机制解的两个节面的参数都与宿松-枞阳断裂相差较大。所以,

112

212

中国地震27卷我们认为宿松-枞阳断裂是安庆地震的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小。

离安庆地震50km左右的严家桥-枫沙湖断裂是一条NNE走向的断裂,该断裂距离安庆地震较远,是其发震构造的可能性不大。历史地震资料显示,严家桥-枫沙湖断裂曾发生1585年巢县南5级地震及1654年庐江东南5级地震等4次中强地震(翟洪涛等,2009)。说明该地区NNE向断裂具有一定的地震活动性。安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一个节面的走

4.8地向16?,是否在震中附近存在一条NNE向的隐伏断层,其近期的运动导致了安庆M

S

震的发生?邓起东等(2007)指出在中国东部的一些中等的和弱的地震活动区,一般只发生5 6级地震,地震时地表并无地震破裂带发育,在震区除发现早、中更新世断层外,地表未发现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层。但在这些地震区,一般都发育控制晚第四纪沉积和现代地貌的线性地貌变异带。研究表明,它们可能是地表尚未显露断层的隐伏断层或深部断层活动的结果,及这些中等强度地震的发震构造。因此,我们认为安庆地震有可能是NNE向的隐伏断层运动的结果。

致谢:感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蒋长胜博士参与本文讨论,并给出许多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陈安国、倪红玉、刘东旺等,2011,2011年1月安徽安庆M S4.8地震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与发震构造讨论,中国地震,待发表。邓起东、卢造勋、杨主恩,城市活断层探测和断层活动性评价问题,地震地质,29(2),189 200。

黄建平、倪四道、傅容珊等,2009,综合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2006文安地震(M W5.1)的震源机制解,地球物理学报,52(1),120 130。

李华、王良书、李成等,2008,大别造山带西段宽频带数字地震台阵观测与地壳上地幔结构,地球科学,38(7),862 871。刘东旺、刘泽民、沈小七等,2009,汶川8.0级地震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震危险性研究,国际地震动态,(4),85 85。

吕坚、郑勇、倪四道等,2008,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 S5.7、M 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地球物理学报,51(1),158 164。

史大年、姜枚、彭聪等,1999,大别造山带东部地壳结构的层析成像及广角反射的地震学研究,地震学报,21(4),403 410。

徐纪人、杨文采、赵志新等,2003,苏鲁大别造山带岩石圈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地质学报,77(4),577 582。

姚大全、汤有标、刘加灿等,1997,安徽西南宿松-枞阳断裂中段活动性的综合评价,地震地质,3(11),295 300。

翟洪涛、郑颖平、李光等,2010,宿松-枞阳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研究,防震减灾工程学报,30(5),567 571。

翟洪涛、邓志辉、周本刚等,2009,1585年安徽巢县南地震核查与发震构造讨论,地震地质,31(2),295 304。

张辉、徐辉、姚军等,2010,祁连山中东段基于CAP方法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研究,山西地震,(1),25 29。

赵凌云、邓津、陈俊华等,2010,基于CAP方法的震源机制研究,长江科学院院报,27(5),81 84。

Du W X,Kim W Y,Sykes L R,2003,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 and state of stress for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and southeastern Canada from analysis of regional seismograms.Bul1Seism Soc Am,93(4),1633 l648.

Doser D I,1988,Ource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s in the Nevada seismic zone,1915 1943,J Geophys Res,93(B12),1500l 15015.

Dreger D S,Helmberger D V,1990,Broadband modeling of local earthquakes,Bul1Seis Soc Am,80,62 1179.

Dreger D S,Tkalcic H,Johnston M,2000,Dilational processes accompanying earthquakes in the Long Valley Caldera,Scienc,288,l22 125.

Dreger D S,Helmherger D V,1993,Determination of source parameters at regional distances with three-component sparse network data,J Geophys Res,98,8107 8125.

312

2期洪德全等:用CAP方法研究安庆4.8级地震震源机制

Helmberger D V,Engen G R,1980,Modeling the long-period body waves from shallow earthquakes at regional ranges,Bul1Seism Soc Am,70,1699 1714.

Ichinose G A,Smith K D,Anderson J G,1997,Source parameters of the15November Border Town,Nevada,earthquake sequence,Bul1Seism Soc Am,87,652 667.

Ichinose G A,Smith K D,Anderson J G,1998,Moment tensor inversion of the1994to1996Double Spring Flat,Nevada,earthquake sequ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local tectonics models,Bul1Seism Soc Am,88,1363 1378.

Ichinose G A,Smith K D,Anderson J G,1999,Seismic analysis of the7January1998chemical plant explosion at Kean Canyon,Nevada,Bul1Seism Soc Am,89,938 945.

Pasyanos M E,Dreger D S,Romanowicz B,1996,Toward realtime estim ation of regional moment tensors,Bul1Seism Soc Am,86,1255 1269.

Ritsema J,Lay T,l995,Long period regional wave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for earthquakes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J Geophys Res,100,9853 9864.

Saikia C K,2006,Modeling of the21May1997Jabalpur earthquake in central India:source parameters and regional path calibration.Bul1Seism Sac Am,96(4),1396 1421.

Thio H K,Kanamori H,1995,Moment-tensor inversion for local earthquakes using surface waves recorded at TERRAscope,Bul1 Seism Soc Am,85,1021 1038.

Wallace T C,1981,A technique for the inversion of regional data in source parameter studies,J Geophys Res,86,679 1685.Wallace T C,Helmberger D V,1982,Determining source parameters of moderate-size earthquakes from regional waveforms,Phys Earth Planet Interiors,30,185 196

Walter W R,1993,Source parameters of the June29,1992Little Skull Mountain earthquake from complete regional waveform sat a single station,Geophys Res Lett,20,403 406.

Zhao L S,Helmberger D V,1994,Source estimation from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Bull Seis Soc Amer,84(1),91 104.Zheng Y,Ma H S,Lv J,et al,2009,Source mechanism of strong aftershocks(M

≥5.6)of the2008/05/12Wenchuan

S

earthquake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seismotectonics,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52(6),739 753.

Zheng Y,Ni S D,Xie Z J,et al,2010,Strong aftershocks i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rupture zone and their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Earth Planets Space,62(11),881 886.

Zhu L P,Helmberger D V,1996,Advancement in source estimation techniques using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Bull Seis Soc Amer,86(5),1634 1641.

Zhu L P,Rivera L A,2002,A note on the dynamic and static displacements from a point source in multilayered media,Geophys J Int,148,619 627.

412

中国地震27卷

4.8Anqing earthquake determined Source mechanism of the2011M

S

from CAP method

Hong Dequan1,2)Wang Xingzhou1,2)Han Libo3)Qi Hao1)Zhang Bing1)

1)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Anhui Province,Hefei,230031,China

2)National Geophysical Observatory at Mengcheng,Hefei230026,China

3)Institute of Geophyis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jing100081,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we have inverted local broadband waveform data to determine the foca1

4.8earthquake.Our result shows that the best double couple mechanism of2011Anqing M

S

solution of the M

4.8event is16?,74?and120?for strike,dip and rake angles respectively.The

S

other nodal plane is131?,33?,30?;the estimated focal depth is about3km.The both strikes of the two nodal plan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he strike of the Susong-Zongyang fault,which has a low level of seismic activity since Late Quaternary.This implies that this earthquake may not occur on the Susong-Zongyang fault,and we infer that a buried fault with strike of NNE may be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is event.

Key words:Anqing earthquake Cut and paste method Source mechanism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广义地说, 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而速度大于层速度。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最、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 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问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汕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高频地震high frequency seismic survey: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杏和金属矿床勘探中,勘测深度只在儿米到儿百米之间,需要精细分层和精确地测定波的传播时间。为了提高仪器的分辨能力,要用专门的高频地震仪,记录震波的高频分量。高频地震仪的通频带?般在60-350周 /秒之间,专门测定岩石波速时需提高到500-600周/秒。为了压制低频干扰,仪器频率特性的低频一边应有较大的陡度。 干扰波noise: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干扰波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其中具有明显传播规律的称为规则干扰或干扰波,如声波、面波,多次波等等;没有明显传播规律性的振动称为随机干扰,或简称干扰,如微震等。抗干扰的问题是关系到地震勘探中提高勘探的质量和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野外工作和资料处理上采用多种措施,以提高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干扰波有时也是相对的概念,如在反射法中,折射波就常

芦山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分析

芦山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分析 嵇少丞

芦山地震之后,我与峨眉电影老总何世平先生通了电话,他说他的一个朋友被地震从床上颠到地上。其实地震波本身杀不了人,充其量能将空旷之地的人颠趴下。我去过龙门山南段地区,了解那里的地形地貌,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一样,对居民的直接杀手是倒塌的房屋、山体滑坡塌方和其后暴雨中的泥石流。人们赖以遮风蔽雨的房屋,如果不抗震,地震来时就成为人们的葬身之地。历次震灾统计表明,地震中95%人员死亡是缘于建筑物的倒塌。 根据我过去对大量地震灾害调查经验,现分析一下芦山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这对灾区如何找寻受困灾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低 在国家2001年公布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龙门山地区有的地方是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左右,g为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单位是m/s2),如彭州、绵竹、都江堰等;有的地方是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左右),如汶川、北川、青川等。这些抗震设防的标准是在缺少长时间(3000年以上)的地震记录资料情况下制定的,完全没有预料到在2008年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与今天发生的芦山7级地震,过去抗震设防的烈度比实际地震烈度低1~3度。 按照过去老的抗震规范,6度区基本无须特别设防,农村乡镇老百姓自己砌的民房,没有进行过抗震设计。学校和医院理论上按7度设防,但是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外表光鲜实为豆腐渣的工程也有一些。即使实际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一座按烈度7度抗震设防的建筑,也就是在6度时不损坏,7度时可以维修重新使用,8度时不瞬刻垮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事实上,以往有的建筑商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辈子也遇不上一次破坏性地震”,对抗震规范的执行并不够严密,常常缺乏自律。况且,建筑招标时,建筑的外观、使用功能和造价都是比抗震结构更重要的筹码。这次芦山地震中,破裂(前山断裂)经过的地方及其附近地区,地震烈度高达8-10度。加之,建于不同时代、使用不同标准、还有不同施工质量。如此看来,这次芦山地震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几乎是肯定,因为灾区绝大多数老房子都未能达到抵抗7-9度以上地震烈度的要求。 经5.12地震灾区考察发现:(1)无筋砖柱抗震能力很差,带粗螺旋箍筋的钢筋混凝土柱,地震时表现较好。(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倒塌几乎都和柱子的破坏有关。柱子的破坏主要包括:柱子顶端和底部水平破裂、柱子主筋压屈与压弯、外部保护层剥落、柱体剪切破坏等等。柱梁之间的节点尤其容易破坏。遭到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柱子往往是:柱子里钢筋太少太细、箍筋间距过大,搭接长度不足、横向接头钢筋过少等等。柱子是房屋的“脊梁”,软骨头的房屋一震就塌。(3)无筋承重墙主要被剪切断裂破坏。(4)对于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房屋来说,房屋越高,地震时破坏率越高。(5)采用基底隔震技术的楼房的抗震能力大大提高。(6)在乡镇、县城街面的房屋特别容易被地震毁坏。这类建筑往往采取强梁弱柱体系,而且结构布局不合理。底层临街一面,开洞很大,作为商店的门或窗户,而在背街的那一面墙开洞很小。房子的强度一边强、一边弱,“太偏心”。地震来时,房屋底层破坏后向街心一侧倾倒。所以,地震时,在狭窄街道上行走的人员特别危险,因为不仅临街房屋的前墙会倒塌于街,而且空中的广告牌、路灯、电线杆等也会砸下来。地震时躲藏在结实的家具下或侧旁,通常比跑到房外狭窄街道上更安全。不知道汶川地震之后重建的房屋经受得起芦山地震的二次打击否?

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固体潮时间变化特征研究

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固体潮时间变化特征研究连续重力监测是通过固定点的连续观测,获得表示定点台站的重力时间变化,其包含潮汐和非潮汐成分,但一般以潮汐观测为主。固体潮是一种由日、月和其他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所导致的地球周期性的形变现象。伴随着这种周期性的变形,地球表面的重力、倾斜、应变和经纬度等大地测量的观测量将出现相应的周期性微小潮汐变化,并可被相关测量仪器检测到。地球的潮汐变形与其介质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是连接地球内部构造、地震活动的重要依据。 地震孕育过程中会伴随震源区的变形或物质迁移,可能促使固体潮信号产生微小扰动。台站仪器记录的连续重力观测值中,由日月等近天体引起的地球固体潮汐导致的重力变化量是仪器观测的主要部分,而其他构造因素、地壳运动、大气负荷和陆地水等因素导致的非潮汐重力变化量相对潮汐成分的信号能量较小。我国连续重力观测始于1958年,至2009年,随着仪器观测精度的提高和环境监测水平的不断强化,基本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的观测网络,为连续重力观测检测地震前兆信息提供了数据基础。震前潮汐时间与空间变化特征与地震到底具有何种关系,一直是困扰重力工作者的重要问题。 继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陆续建立了一些新的观测台站,为芦山7.0级地震研究提供了更充分的数据,为连续重力观测研究提取地震前兆相关信息提供了机遇。因此,本文通过精细处理计算芦山地震前潮汐时间变化信号,分析提取孕震相关信息,可为利用连续重力测量进行地震预测和机理研究提供震例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为:(1)分析比较了三种固体潮预处理软件,选择Tsoft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比较三种调和分析方法,选择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解算各主要潮波的潮汐因子、相位滞后等参数。(2)台站数据精细化处理。 (3)本文从潮汐因子的计算精度、月潮汐因子方差计算和百分比相对差的统计比较,选择研究M2波。(4)本文对震前的重力数据进行气压改正,发现气压对 M2波潮汐因子随时间的趋势变化并无明显影响;研究M2波震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性以及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M2波潮汐因子趋势变化分为整体上升和整体下降趋势,上升和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呈四象限分布,芦山地震处于四象限中心部位,可能是由震前存在的“闭锁剪力”引起区域介质变形或密度扰动所致。(5)对震后半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M2波潮汐因子震前呈现上升趋

地震参数

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H)、震中位置(经度λ,纬度φ;)、震级大小M、震源深度h。(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地震参数的测定: ①震中位置的测定:由多年观测的数据,可把从已知地震的震中至已知地震台的距离(震中距)和各震相从震源传播到各地震台所需的时间(该震相的走时)编列成走时表或绘成一组走时曲线。当发生一个新地震时就可利用某两种波的走时差来求得震中位置。现在常用的方法是先假定一个大致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由此计算出地震波从震源传播至各地震台的走时,并与实际观测值相比较,然后对假定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略加修正,再重复上项计算,如此迭代直至误差小到令人满意为止。 ②发震时刻的测定:震中位置或震中距离测定之后,就可按走时表查出或用公式算出某波的走时,从观测到的该波的到时中减去此值,即得到发震时刻。 ③震源深度的测定:如果是近震可用作图法测定。从震源到地震台的震源距离D同S波与P波的到时差S-P成正比。其比值叫虚波速度,即在该区域内S波速度的倒数同P波速度倒数的差。在不大的范围内其值尚稳定。倘若共有3个台观测到某地震,就可以此3台为中心,以此3台所测到的S-P乘以虚波速度为半径,画3个向下的“半

球面”,此3个“半球面”相交之点即为震源。其深度可用简单平面作图法求得。如为远震则不能用此法。远震发出的波有一部分P波从震源直接传至地震台,另有一部分P波先近乎垂直地传至地面,经反射后再传至地震台,名pP波。因pP波与P波的到时差是震源深度与震中距的函数,由此即可计算震源深度。 ④震级的测定:地震的大小或强弱以震级表示。地震愈大,地震的震级数愈大。地震仪上所记到的地动位移振幅除同地震震级有关外,还同震中距、仪器的自然周期和放大倍数、仪器的安置方式、地震波的传播途径以及台站的地质条件等有关。传播途径和台站地质条件的影响常视为一种固定的改正值;仪器的性能和安置也是不轻易改变的,故从地震图上量得地震波的最大幅度(及地震波的周期)以后即可计算震级。近震多是用短周期仪器记得的,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

第一节地震监测台网所在区域概况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是取当时政治中心的、经济中心的徽州两府的首字合成的,简称皖。 省地处中国东部,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紧靠以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陆省份;东连、,西接、,南邻,北靠。全省南北长约570km,东西宽约450km,总面积13.94万km2,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位于黄淮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的交汇处,地貌类型多样。平原面积达 34 608 km2,山地面积41 162 km2,丘陵面积40 448 km2,圩区面积12 097 km2,洼地面积5 256 km2,水面面积5 866 km2。全省大致可分为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五个自然区域。境主要山脉有大别山、、九华山等,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水系,另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 至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 312万人,人口密度为453人/ km2。 行政区划共有省辖市17个,辖县(市)61个,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濉溪县)、亳州(涡阳县、蒙城县、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界首市、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凤台县)、(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马(当涂县)、(庐江县、无为县、含山县、和县)、(县、繁昌县、南陵县)、(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县)、池州(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桐城市、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 二、区域地震地质条件 省地处华北断块区、下扬子断块区和岭~大别山断褶带三个构造单元的接壤地带,是一个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斜贯全省,在断裂格局上起着主导作用。全省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状特征,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块体升降运动、断裂活动以及相伴的岩浆喷溢、温泉出露和地震活动,这就决定了的地震活动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历史上,的破坏性地震大都分布于不同块体差异运动的交接地带、断陷盆地的边缘,以及活动性断裂的端点或交汇处,且都属于浅源地震。 省构造分区情况见图1.1.1。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法规类别】奖惩干部与工作人员 【发布部门】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07.15 【实施日期】2016.07.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 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2016年7月15日)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按照“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目标要求,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科学重建,圆满完成三年灾后恢复重建目标,“户户安居乐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愿景成为美好现实,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子。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央部委、人民军队、社会各界鼎力支援的结果,是全省上下特别是灾区

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展示了党和人民的强大力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三年昼夜兼程、砥砺前行,经受了极不平凡的特殊考验,书写了感恩奋进的时代新篇,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为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全省上下团结一心、拼搏实干,省委、省政府决定授予芦山县飞仙关镇党委等60个单位“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肖永昌等100名同志“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先进个人享受省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希望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奋发进取、再立新功。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牢记职责使命、勇于担当奉献、争当干事先锋,坚定不移抓好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奋力推进灾区发展振兴,确保实现“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目标,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名单(共60个) 一、市(州)(39个) 雅安市(17个) 芦山县飞仙关镇党委 芦山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

论地震勘探中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底层构造和岩性。地震勘探在勘探已有的各种物探方法中,是最有效地方法。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震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纵波和横波;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而言,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等。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除了能产生来自地层界面有用的反射波外,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波。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各种波的产生、特点、用途,等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地震勘探中产生的地震波。 正文 一、反射波 (一)反射波的形成 1、几何地震学的观点 当炸药在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时,在雷管引爆几百微妙之内爆炸便完成了,在接近爆炸点的压强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爆炸脉冲向外传播,压强逐渐减少,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继续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的吸收,地震波信号减小。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当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不等时,弹性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波条件),一部分波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波。如图所示 2、物理地震学观点 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就看成有许多

雅安市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雅安市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一、编制背景 (一)编制依据 为切实抓好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管理,确保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发〔2013〕26号)、《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川委发〔2013〕11号)、《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省内对口援建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委厅〔2013〕40号)、《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调整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审核权限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13〕967号)、《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项目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13〕989号)、《中共雅安市委关于科学重建跨越发展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雅委发〔2013〕9号)等文件,制定《雅安市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二)实施范围 实施方案涉及范围为雅安市8个县(区)。其中芦山县、天全县、宝兴县、雨城区、名山区、荥经县6个县(区)属于芦山地震重灾区,纳入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范围,石棉县、汉源县属于一般灾区,纳入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城乡住房建设专项和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实施范围。

(三)编制原则 民生优先。优先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卫生、市政公用设施、交通、水利等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恢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科学重建。立足灾区实际,合理布局,科学选址;统筹当前与长远、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创新项目建管模式,科学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快恢复重建进度。发挥灾区干部群众主体作用,组织好省内对口援建,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恢复重建,形成强大合力。 分类实施。恢复重建项目按项目隶属关系组织实施。县(区)项目以县(区)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市本级、部分跨区域的交通、水利项目以及市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等项目由市政府组织实施。央属、省属项目按管理权限由相应实施主体组织实施。 实事求是。合理确定重建方式和建设时序。重建时间原则上按3年安排,从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发布(2013年7月)到2016年7月。 (四)灾区概况 雅安地质条件复杂,是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3条地震断

地震阅读答案

地震阅读答案 地震(有删改) ①地震是大地的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 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 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 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②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 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 使地壳岩层()、()、(),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 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 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 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对于同 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可对地面造成的 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 也越小,反之亦然。 ③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 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

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 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 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请你根据第②段加点句子的提示,在后面的引号内填充相应的词语。(2分) 2.请将“错位”、“变形”、“断裂”三个词恰当地填充在第②的括号里。(2分) 3.请你根据第③段相关内容,说说什么叫“震级”。(2分) 4.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中记载过一次地震的经历,其中写道:“某处进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 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结合上文的相 关知识来看,你认为蒲松龄当年所经历的地震属于什么 类别的地震?(2分) 5.这次汶川大地震,使无数同胞失去了生命,国人无不为之哀痛。请在下列挽联中任选一则,并填充完整。(2分) (1)九州山河凝血泪/。 (2)月缺,月圆,生命之星先后陨落/,,。 答案: 1、蛋黄蛋清蛋壳

安徽地震带分布图

安徽地震带分布图 时间:2009-04-07 11:14:00 来源:作者:共有0条评论北京女子形体训练 安徽地震带 第一节地震区、带划分 根据国家地震局1978 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地震区、带是指地震活 动特点和地震地质条件都密切相关的地区,即同一地震区、带内的地震活动具有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地震区、带作三级划分,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 ,三级称为“地震带” 。全国共划分为10 个地震区,其中又划分出23 个地震亚区和30 个 地震带。 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Ⅰ3)和华北地震区(Ⅰ4)的交界部位,合肥—明港断裂以南隶属华南地震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Ⅱ4),进一步划分又分属麻城—常德地震带(Ⅲ7)和 扬州—铜陵地震带(Ⅲ8);合肥—明港断裂以北,隶属华北平原地震亚区(Ⅱ6),进一步划分 又分属许昌—淮南地震带(Ⅱ9)和营口—郯城地震带(Ⅲ10),见图1—2。 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带情况具体分述如下: 一、扬州—铜陵地震带 该带“北界是盱眙—响水口大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南段,南界是无锡—崇明大断 裂和江南深断裂,构成一北东向的楔形,东北端延伸入黄海海域,西南端收敛于江西九江附近” 。[1 ]安徽长江沿岸地区(江南深断裂以北)位于该带的西南部分。 扬州—铜陵地震带“自公元999 年至今共记载了25 次强震,其中6 级以上地震11 次。这 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全带11 次 6 级以上地震有9 次位于黄海, 最大震级达6.75 级” 。此外,该地震带中江苏溧阳地区紧邻安徽,1979 年又发生6.0 级地震, 显示了较强的地震活动水平。 扬州—铜陵地震带中的安徽部分,历史上曾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即1585 年巢县5.5 级 和1743 年泾县5.0 级地震。 二、麻城—常德地震带 该带“北以鲁山—确山—息县断裂和肥中断裂与华北地震区的许昌—淮南地震带相邻,[1]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区、带情况,加引号部分均引自国家地震局198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划工作报告》,地震资 料时间范围为公元前1177 年至公元1976年8 月31日;引文中的“破坏性地震”和“强震”系指4.75级以上的地震。 4 1图1—2安徽省地震区带分布图 摘自1978 年出版《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 南以洞庭湖盆地南缘的湘潭—安化一线为界。东界为郯—庐断裂南段,经幕阜山北麓沿崇阳—宁乡断裂延伸,西界即为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的西部边界” 。安徽的六安、合肥及大别山区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_陈运泰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3年 第43卷 第6期: 1064 ~ 1072 https://www.360docs.net/doc/a2488902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a24889029.html, 中文引用格式: 陈运泰, 杨智娴, 张勇, 等.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3, 43: 1064–1072 英文引用格式: Chen Y T, Yang Z X, Zhang Y, et al. From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o 2013 Lushan earthquake (in Chinese). Scientia Sinica Terrae, 2013, 43: 1064–1072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论 文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陈运泰*, 杨智娴, 张勇, 刘超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81 * E-mail: chenyt@https://www.360docs.net/doc/a24889029.html, 收稿日期: 2013-05-14; 接受日期: 2013-05-22; 网络版发表日期: 2013-06-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1090291)资助 摘要 本文概述作者在龙门山断裂带中、小地震精确定位、地震活动性以及2008年汶川M W 7.9(M S 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 W 6.7(M S 7.0)地震破裂过程等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 这些工作表明, 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不但是一条规模宏大的断裂带, 也是一条非常活跃的地震带. 通过对地震构造、地震活动性、地震矩释放“亏空”区以及余震活动规律的分析, 作者在汶川地震后提出了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宝兴-小金一带存在发生M W 6.7~7.3地震的潜在危险性的地震趋势估计. 芦山地震的发生初步验证了这一估计. 芦山地震发生后作者进一步做的分析结果表明, 芦山地震的发生并没有显著地缓解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地震危险性, 该地段整体上仍存在发生M W 7.2~7.3地震的潜在危险性; 特别是, 其北段(即邛崃大邑西-宝兴 北-汶川南一带)存在发生M W 6.8地震的潜在危险性; 其南段(即天全-荥经-泸定-康定一带)存在发生M W 7.2地震的潜在危险性. 作者认为, 应当强化对上述具有潜在地震危险性区域的监测与多学科综合研究.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地震精确定位 地震破裂过程 地震危险性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 2013年4月20日北京时间上午08时02分46秒,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了面波震级M S 7.0地震, 震中位置: 30.3°N, 103.0°E, 震源深度: 13.0 km. 另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USGS/NEIC)报道, 发震时刻: 00时02分47.5秒UTC (协调世界时); 震中位置: 30.308°N, 102.888°E; 震源深度: 14.0 km; 矩震级M W 6.6. 截止至05月17日16时00分, 共记录到余震9294次, 其中M ≥3.0余震132次, 包括3.0≤M <3.9地震106次, 4.0≤M <4.9地震22次, 5.0≤M <5.9地震4次. 芦山地震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M W 7.9地震以来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 灾害性地震事件. 截止至24日14时30分, 芦山强烈地震已造成196人死亡, 失踪21人, 11470人受伤. 芦山地震发生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西南段, 该段是汶川地震时龙门山断裂带没有发生破裂的特殊地段. 为什么会发生芦山地震? 芦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它的发生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究竟有何影响? 等等, 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为此, 本文通过概述作者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精确定位、地震活动性以及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破裂过程有关的研究工作, 对芦山地震的发生及其可能的影响做一初步分析与探讨.

历史地震

第一章 历史地震 据《汉书?本纪》记载:“[文帝元年]夏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这是目前所见涉及安徽地区的最早的地震记载,公历为公元前179年。当时楚国都彭城,时领楚、东海、淮阳、薛四郡国60余县,其中甾丘县故城在今安徽宿县北60里。在已保存下来的史志之中,有关安徽历史地震的记载约有700多条。 根据目前已搜集到的地震史料的考证和推算,从公元294年至1903年,安徽共发生大于4.75级的地震12次,其地震参数见表2—1。1904年以后已有现代地震仪器记录。 1904年以前发生的12次地震中,5.0—5.9级地震10次,6.0—6.9级地震2次,均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将各次地震的震害情况分述如下。 一、294年7月寿县5.5级地震 发震日期:公历儒略历和格列历均为7月10日—8月8日间,旧历为西晋元康四年六月。 震中位置:北纬32.6°,东经116.8°。 震中烈度:七度。 震害情况:《晋书》卷四《惠帝纪》记:“六月,寿春地大震,死者二十余家。”寿春即今安徽寿县。 《晋书?五行志》则记:“六月,寿春大雷,山崩地坼,人家陷死。” 二、1425年3月7日六安5.75级地震 发震日期:公历儒略历为3月7日,格列历为3月16日,旧历为明洪熙元年二月十八日。 震中位置:北纬31.7°,东经116.5°。 震中烈度:七度。 震害情况:《洪熙实录》卷2页6记:“直隶六安卫奏,二月十八日夜地震,七日乃止,域垣楼堞多倾塌。” 三、1537年5月13日灵璧5.5级地震。 发震日期:公历儒略历为5月13日,格列历为5月23日,旧历为明嘉靖十六年四月初

表2—1 安徽省历史地震目录(M sE4.75)(公元294年—1903年) 编号年 代 地震日期震 中位 置 月日北 伟东 经地 点 震级M s烈 度 1*294年732.6°116.8°寿 县5.5七 2*1425年3731.7°116.5°六 安5.75七 3*1537年51333.6°117.6°灵 璧5.5七 41585年3631.2°117.7°巢县南5.5七 51644年2832.9°117.5°凤 阳5.5七 61652年21031.4°116.3°霍 山5.5六 71652年32331.5°116.5°霍山东北6七—八81673年32931.8°117.3°合 肥5六 91743年63030.7°118.4°泾 县5六—七101829年111833.2°117.9°五 河5.5七 111831年92832.8°116.8°凤台东北6.25八 121868年103032.4°117.8°定远南5.5六—七  *表中序号1—3的地震发震日期均为公历儒略历,其格列历见各个地震分述。序号4以后的地震发震的日期均为格列历。 五日。 震中位置:北纬33.6°,东经117.6°。 震中烈度:七度。 震害情况:康熙十九年《灵璧县志》卷1页14记:“嘉靖十六年四月,地大震,民居坏十之四、五,夜复震。”嘉靖十六年《宿州志》卷8页7记:“四月初五日戌时,地震,屋壁若倾侧然,人有惊走者。本夜子时,复震尤甚。” 四、1585年3月6日巢县南5.5级地震 发震日期:旧历为明万历十三年二月初六日。 震中位置:北纬31.2°,东经117.7°。

四川省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_徐锡伟

第20卷第3期2013年5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大学)Earth Science Frontier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20No.3 May  2013http ://www.earthsciencefrontiers.net.cn 地学前缘,2013,20(3)收稿日期:2013-05-08;修回日期:2013-05- 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21160550,91214201);中国地震局芦山7.0级强烈地震科学考察项目作者简介:徐锡伟(1962—),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地震关系研究。E-mail:xiweixu@vip .sina.com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 徐锡伟1, 陈桂华1, 于贵华1, 程 佳1, 谭锡斌1, 朱艾斓2, 闻学泽3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2.上海市地震局,上海2012033.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 10041XU Xiwei 1, CHEN Guihua1, YU Guihua1, CHENG Jia1, TAN Xibin1 , ZHU Ailan2, WEN  Xueze31.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29,China2.Shanghai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Shanghai 201203,China3.Sichuan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Cheng du610041,ChinaXU Xiwei,CHEN Guihua,YU Guihua,et al.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Lushan earthquak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Wenchuanearthq uake.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3,20(3):011-020Abstract:The Lush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betweenthe Bayan Har and south China blocks.Field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no any earthquake surfacerupture zone generated by this earthquake,only secondary surface breaks,such as extensional ground fissures,landslides,bedrock collapses,and liquefactions were found in the epicentral areas,which were caused by slopeinstability and earthquake vibration.The relocated aftershocks,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surfacestructural geology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is a blind reversefault which strikes 212°and dips toward NW with a dip angle of 38°±2°.The upper tip of this blind reversefault is still at the depth of about 9km in the upper crust.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rom above the tip  to theground surface is in accordance with a fault-propagation-anticline model.Besides,the differences in spatialaftershocks'distribution,rupturing process and seismogenic structure suggest that the Wenchuan and Lushanearthquakes are two independent rupturing events occurred along the middle segment and southern segment of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respectively .Key words:Lushan earthquake;Longmenshan thrust belt;seismogenic fault;fault-propagation-anticline;Tibetan  Plateau摘 要:芦山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野外考察表明,芦山地震在震中区没有形成具有构造地质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仅在各山前陡坡地带出现平行于山麓陡坡的张性地裂缝、山地基岩崩塌、滑坡等边坡震动失稳现象和震动引起的砂土液化现象。重新定位的芦山地震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和地表构造地质等分析表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现今尚未出露地表、其上断点仍埋藏在地下9km以下地壳中的一条盲逆断层,走向212°,倾向NW,倾角38°±2°,上断点以上至地表的构造变形符合断层扩展背斜模型。根据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地震破裂过程、深浅构造关系等差异反映出它们是分别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和南段的两次独立地震破裂事件。关键词:芦山地震;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发震断层;断层扩展背斜;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13)03-0011- 10

《安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解读

《安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解读 2019年12月31日,李国英省长签署第291号省政府令,公布修订后的《安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现就《办法》有关问题作如下解读。 一、修订背景 一是遵循“法制统一”原则,与上位法保持一致。原《办法》自2002年12月1日施行以来,为我省依法开展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办法》的上位法和制定依据。2017年3月1日、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76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709号)两次对《条例》进行修订,修改、删除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资质管理等7个条款。为与上位法保持一致,有必要对原《办法》进行修订。 二是适应“放管服”改革要求,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中国地震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的指导意见》(中震防发〔2018〕40号),将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设计方案审查环节,并推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9〕11号)和《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开发区区域评估和投资项目多评合一改革试点的通知》(皖发改地区函〔2018〕498号)就开展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作出规定。为体现上述改革要求,优化我省营商环境,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有必要对原《办法》进行修订。 二、起草过程 根据2019年省政府规章制定计划,省地震局起草并向省政府报送了《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省司法厅会同省地震局对送审稿进行修改后,书面征求各市、省直管县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通过中国安徽网、安徽省司法厅网站等媒体,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到淮南、铜陵等地调研,实地听取基层政府部门、相关单位以及企业的意见;召开了立法预审会、立法协调会,充分听取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经反复修改,形成《办法》修订草案。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修订后的《办法》共13条。相比原《办法》,保留3条、删除1条、新增1条、修改9条。 (一)保留3条。保留原《办法》第二条、第七条、第九条,对应《办法》第二条、第七条、第九条。 (二)删除1条。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19年修订)取消了对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资质管理制度。据此,删除我省原《办法》第六条。

第五章 地震波的激发和震源机制3

2.利用S波偏振确定断层面
?1 = ε tg 1) S波的偏振角ε的定义:
SH SV
由直接的记录计算出真入射的SV、SH。 ?1 SH ε = tg SV 2)用地震记录实测ε,并画在Wolf 网上 将Wolf 网上过台站,以 ε为切向的大园弧BC画 出。
2013-5-22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五章
99

3)由位错源理论求出偏振方向,并画在Wolf网上 *剪切位错源的震源坐标系 (与断层面法向n 一致)
(与X1,X3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 (与断层面滑动方向λ一致) 则剪切位错源 的辐射波谱为:
*辐射图形因子
2013-5-22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五章
100

震源坐标中,eθ方向与偏 振方向(BC)夹角为: ?? du ?1 ε ' = tg ( ) ?θ du
(注意:它虽能确定偏振方向 ,却不是偏振角的定义)
cos θ sin ? ε ' = tg ( ? ) cos 2 θ cos ?
?1
当震源是剪切位错源时 ,位于(θ,?)的台站上 有:
因此,设定一{Xi}便可计算出任意指定点(θ,?)上的偏振方向。
2013-5-22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五章
101

4) 穷举对比
2013-5-22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五章
102

三、破裂过程和震源参数
断层面上各点同时破裂不太合乎实际,比较合理的模型应是一 个破裂过程(有限时段)。
2013-5-22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五章
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