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物理课程论文(对称性与守恒量的探究及其应用)

量子力学物理课程论文(对称性与守恒量的探究及其应用)
量子力学物理课程论文(对称性与守恒量的探究及其应用)

对称性与守恒量的探究及其应用

XX(61010XXX)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南京 211189)

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量子力学中的守恒量和对称性的定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且与经典力学作了对比,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对其做了深入的探讨,清晰地展示了守恒量与对称性的推导,并且对二者的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守恒量;对称性

The discussion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conservation quantity and the symmetry

transformation

XX

(Chien-Shiung Wu Colleg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ervation quantity and symmetr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finitions of them was discussed, and they were also compared with ones in classical mechanics.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extbook, the derivation of them was shown. Besides, the applications of them were also talked in the essay.

key words: The conservation quantity; The symmetry transformation

经典力学中守恒量与对称性之间存在的联系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被人们认识到,而守恒量与对称,性的密切联系及广泛应用是在量子力学建立以后才深入到物理学的日常语言中来的,找出了一个体系的守恒量,往往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因此,对守恒量和对称性的研究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1.守恒量

作者简介:XX

在经典力学中,守恒定律与体系对称性之间有密切联系。在一个体系中有的力学量是不随时间改变的,这种力学量称为守恒量。

对于用Lagrange函数描述的体系,如果在空间坐标平移具有不变性,则体系的动量守恒,若具有空间旋转不变性,则角动量守恒。Lagrange函数时间平移的不变性,将导致体系的能量守恒。

在量子力学发展以后,守恒定律与对称性的关系更为显著应用,这与态叠加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经典力学相比,量子力学关于对称性的研究,

大大丰富了对体系的认识。处理实际问题时,也能因找到某些守恒量,使问题求解简化。

1.1

守恒量的定义及判定

量子力学体系的一个不显含时间t 的物理量F ,

若与体系的哈密顿量H 对易,即[,]0F H =,则称F 是体系的一个守恒量。

守恒量在任意状态下(指在定态或者非定态下)的平均值都不随时间变化,即

0d F

dt

= (1) 所以守恒量的判定条件为:

???[,]0F i H F t ?+=?

(2) 但一般来说,力学量算符一般都不显含t ,即等式的第一项为零,所以在量子力学中,看力学量是否与哈密顿量对易,即是否满足[,]0F H =即可,满足这个条件的即为守恒量。

1.2守恒量的特点及其与经典力学的比较

守恒量作为体系中一种特殊的力学量,有别于其他量的特点是:

(1)在体系的任何状态下(定态或非定态),它的各种可能测值(本征值)的几率都不随时间变化。只有在非定态且力学量为非守恒量时,力学量的几率分布及平均值分布才随时间变化。

(2)若在初始时刻体系出于守恒量F 的某一个本征态,则将继续保持该本征态。由于守恒量的这一特点,它的量子数称为好量子数。

(3)若在初始时刻体系并不处于守恒量F 的本征态,则以后也不处于F 的本征态,但测量F 的取值几率分布都不随时间变化。

与经典力学的比较:

(1)与经典力学不同,量子力学的守恒量并不意味着在任何状态ψ下都有确定的值。这是因为一个任意状态一般不是力学量F 的本征态,在状态ψ

中,F 没有确定的值。F 守恒是指在状态中,它的平均值不变,及取值的几率不变。如在中心立场中的无自旋粒子,其轨道角动量守恒,但它的波函数并不一定是角动量的本征态。

(2)量子力学中各守恒量并不一定都可以同时取确定的值。例如在中心立场中的无自旋粒子,轨道角动量守恒,所以L 的三个分量,,x y z L L L 都守恒,但,,x y z L L L 之间相互不对易,所以它们一般不能同时取确定的值。

之所以在量子力学中有所不同,实质上是因为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是W.Heisenberg 在1927年提出的,后来根据波恩对波函数的统计诠释严格证明,并使其表述和含义更准确。 海森堡测不准关系式:

2

x p ???≥

(3) 该关系式反映了波粒二象性,划分了经典粒子及力学量的概念对微观粒子的适用度。在普朗克常数0h →的情况下,量子效应可以忽略,就可以看成经典力学中的现象。利用德布罗意关系式,可以把波动性和粒子性联系起来。

2.对称性

2.1对称性的定义

对称性概念总是和某种变换下的不变性相联系。所谓的对称性,一般是指体系的Lagrange 量或哈密顿量在某种变换下具有不变性。这些对称性变换,包括连续变换(如时间平移等)、分力变换(如空间反演等)和对内禀参量的变换(如电荷共轭变换等),而每一种变换下的不变性,都对应着一种守恒率,也一定意味着存在着某种不可观测量或不可分辨性,例如:时间平移不变性对应着能量守恒,意味着时间原点不可观测;空间平移不变性对应着动量守恒, 意味着空间的绝对位置不可观测;空间转换不变性对应着角动量守恒,意味着空间的绝对方向不可观测。

2.2量子力学中对称性变换的条件

一个量子体系的态ψ随时间的演化,遵守薛定谔方程:

?ih

H t

?ψ=ψ? (4) 设体系在某种线形变换?Q

(存在逆变换1?Q -,不显含t )

?Q

'ψ=ψ (或1?Q -'ψ=ψ) (5) 体系在变换?Q

下的不变性表现为:'ψ与ψ遵守相同的动力学规律,即要求'ψ也遵守

?ih H t

?''ψ=ψ? (6) 即:

???Q Q ih

H t

?ψ=ψ? (7) 用1?Q

-运算得: -1???Q Q ih

H t

?ψ=ψ? (8)

用薛定谔方程(4)比较, 不变性要求表现为:

-1????Q

Q=H H (9) 即:

??[Q,

]=0H ????(Q =Q )H H (10) 这就是体系哈密顿量在变换?Q

下不变性的数学表达,凡满足式(10)的变换,称为体系的对称

性变换。而式(10)成立与否取决于体系哈密顿量

的对称性。按式(10)要求,体系在?Q

变换下的不变性??[Q,

]=0H 就导致??[F,]=0H ,?F 就是体系的一个守恒量。所以说, 利用对称性来处理物理问题的

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分析守恒量。

2.3空间反射性和宇称守恒

在空间反射变换?I

作用下, ?(x,y,z)I (-x,-y,-z)ψ→ψ→ψ (11)

很明显,?I

是线性算符,并且它是厄米算符,即+

??=I

I 。如果系统是空间反演对称的,那就要求??[,I]=0H

,?I 本身就是一种守恒量的算符。?I 的本征值I 为+1或-1,当为+1时为偶宇称态,-1则为奇宇称态。

宇称守恒要求状态波函数的奇偶性不随时间变化。

3.守恒与对称的应用

3.1守恒量在求解本征值问题中的应用

由定理:设体系有两个守恒量?F

,?G ,但??[F,

]0G ≠,则一般来说体系能级是简并的。我们知道分析守恒量,能帮助我们判断能级简并。

如果体系存在某守恒量?F ,但体系的某条能级

E 又无简并态,即对应能级E 只有一个态E ψ,则可

以判定这个E ψ态也是?F

的本征态。 实际解决问题时,如碰到能级不简并的,当能

量的本征值确定时,即确定了本征态。倘若遇到能

级简并的,且能找到一个守恒量?F

,则可以通过求能量本征态和守恒量?F

的本征态,再用?F 的本征值区分不同的本征态。

3.2动力方程的求解化简

对称性可能导致一些物理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化。另外,对称性往往导致某种守恒量,利用它们可以使动力学方程的求解化简。

如物体在中心力场(r)V 中运动,相对于力心的轨道角动量=l r p ?是守恒量,因为

=()p+r ()=v p+r (-(r))dl dr dp

V dt dt dt

?????

1=-()()r r=0dv

r dt

? (11)

即:l 是一个运动积分,由初值决定。

这样,含时间二阶微商的牛顿方程就可化为含时间一阶微商的方程。所以说,利用对称性来处理物理问题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分析守恒量。 3.3空间各向同性体系的求解

先考虑它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体系对于绕某一轴(z 轴)转动的不变性,这时,把体系整个地绕z 轴旋转时,外界条件没有什么改变,因为并不存在什么特殊的方向(角度),所以体系的哈密顿量是不改变的。

设把体系绕z 轴转过角度α的运算记为

?()z R α。体系的一个状态,经过?()z

R α作用后,一般将变成另外一个新的态,但也可能存在这样一类

特殊的状态ψ,它经过?()z

R α运算之后,得到的态与原来的ψ态只差一个常数相因子,即

-i ?()=e z

R δαδψψ(为实常数) 类似地可以证明,δ与α成比例。因此上式可以改为

-im ?()=e z

R m ααψψ(为比例常数) 与转角α无关,只与体系所处状态的性质有关。 假设体系具有绕z 轴旋转的对称性,即

??[(),H]=0z

R α,同时假设在初始时刻(=0)t 体系处于上述特殊的状态,即

-im ?()(0)=e (0)z

R ααψψ 则以后任何时刻体系所处状态(t)ψ仍将具有这种特性,即

-im ?()(t)=e (t)z

R α

αψψ

比例常数m 并不随时间改变,m 是一个运动常数, m 代表体系所处状态的一个守恒量,就是平常所说的角动量的z 分量。这种特殊的状态,即为角动量的z 分量的本征态。

3.4守恒量在散射问题中的应用

在散射问题中,入射波通常是用平面波描述。把平面波按守恒量的本征态分解。使在中心立场中的影响可以通过得到的分波,一个个处理,使问题简化,这就是分波法。

4.守恒与对称的关联与总结

守恒量与对称性不论在经典力学中还是量子力学中都相互联系,并有着广泛的应用。

守恒量总是与体系的某种对称性相联系,如果一个体系存在一个守恒量, 则体系一定具有相似的某种对称性, 反之则不一定正确。这一点在经典力学中和量子力学中是相同的,但在量子力学中守恒量的含义与在经典力学中的有所不同, 其根源在于量子态的描述和经典力学态的描述不同,这正是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的反映。

量子力学中的守恒量,有一些有经典对应。例如:能量、动量、角动量等,它们是与连续对称性变换相应的守恒量。但有一些可观测量并无经典对应,因此,当它们作为量子体系的守恒量时,所相应的对称性变换在经典力学中并不导致什么有意义的守恒量(例如空间反射不变性),或者守恒量消失(例如自旋),或者那种对称性变换在经典力学中根本没有多大价值(例如全同粒子的置换对称性)。

一般而言,在一个体系中物理量总是要变的,但守恒量作为一个特殊的力学量存在系统中,给解决问题提供了简便的方法(如分波法),或者说它本身就简化了问题。

各类主要文献的著录格式如下:

[1] 陆果等. 《基础物理学教程》(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

[2] 汪德新 《量子力学》(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 [2] 程守珠,江之永等. 《普通物理学》. 高等教育出

版社

量子力学论文

量子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摘要】本文简述了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所带动的激光、半导体、扫描 隧道显微镜、量子信息等技术的形成及影响,并借此强调了基础理论对于技术发明的重要性。 【关键词】量子力学激光半导体扫描隧道显微镜量子信息 回顾科技史,以量子论、相对论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掀起了以能源、材料、信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革命,其中量子理论在形成中便带动了相关技术群的出现并促进了自身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一、从“光量子假说”到激光技术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了解决有关热辐射现象的“黑体辐射”难题,提出了“普朗克假设”,其“能量子”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随后,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说”以解释“光电效应”,使人们对能量量子化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的认识。1916年,爱因斯坦指出辐射有两种形式: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从而为激光器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激光器在技术上的最终实现得益于二战后对与雷达相关的微波的深人研究。其中标志性的工作有:1933年拉登伯格观测到了负色散现象;1939年法布里坎特指出辐射放大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粒子数反转;1946年布洛赫观察到了粒子数反转的信号;1951年珀塞尔第一次在实验中实现了粒子数反转并观察到了受激辐射;1951年汤斯首次提出实现微波放大的可能性;1954年汤斯等人成功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辐射的受激发射微波放大”的装置(简称脉塞Maser);1958年汤斯和肖洛论证了把微波激射技术扩展到 论的又一重大课题。在量子力学建立前,特鲁特于1900提出了经典的金属自由电子气体模型,定性的解释了金属的电导和热导行为,但得到的定量比热关系在低温时与实验 偏离较大。1907年爱因斯坦应用了量子假说,所得结果得到了能斯特的实验验证和大力宣传,使量子论开始被人们认识,从而打开了迅速发展的局面。从1913年玻尔提出半 经典的量子论原子模型到1928年狄拉克发表电子的相对红外区和可见光区的可能性。最终,美国休斯研究所的梅曼于1960年成功制造并运转了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脉冲激光器,同年12月贾万研制出第一台气体激光器——氦氖激光器。 这两种激光器的相继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科技界研究激光的热潮,各种激光器陆续出现。其中有可获得大功率脉冲的钕激光器,连续输出大功率的二氧化碳激光器,可在室温下工作的小型半导体激光器,从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化学激光器,光谱线很宽的可以连续改变激光输出波长的染料激光器。后来,还出现了自由电子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离子激光器等等。激光的波长范围已扩展到从红外到紫外以至x射线的所有波段,激光的应用更涉及到从日常生活到高新科技各个领域.如工业上的激光切割、焊接、打孔、表面改性、测距、大气污染分析;生物上的激光育种、水产养殖、品种改良、生命活细胞的全息照相;医疗上的激光外科手术、诊断;军事上的激光制导炸弹、强激光武器;此外,激光还应用于通信、光盘、分离同位素、激光核聚变等许多方面。

物理学史10.7 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史

10.7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 玻恩、海森伯、玻尔等人提出了量子力学的诠释以后,不久就遭到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等人的批评,他们不同意对方提出的波函数的几率解释、测不准原理和互补原理。双方展开了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大论战,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实验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卷入了这场论战,这一论战至今还未结束。现在正在进行的关于隐参量的辩论就是他们论战的继续。 早在1927年10月召开的第五届索尔威会议上就爆发了公开论战。那次会议先由德布罗意介绍自己对波动力学的看法,提出了所谓的导波理论。在讨论中泡利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于是德布罗意声明放弃自己的观点。接着,玻恩和海森伯介绍矩阵力学波函数的诠释和测不准原理。最后他们说:“我们主张,量子力学是一种完备的理论,它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是不能进一步被修改的。”玻尔也在会上发表了上节提到的演讲内容。这些话显然是说给爱因斯坦听的,但爱因斯坦一直保持沉默。只是在玻恩提到爱因斯坦的工作时,才起来作了即席发言,他用一个简单的理想实验来说明他的观点。 “设S是一个遮光屏,在它上面开一个不大的孔O(见图10-1),P是一个大半径的半球面形的照相胶片。假定电子沿着箭头所指示的方向落到遮光屏S 上。 这些电子的一部分穿过孔O,由于孔小,而电子具有速度,因此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按:即衍射到)所有的方向从而作用在胶片上。” 这一事件的发生几率可由衍射的球面波在所考虑的点上的强度来量度。爱因斯坦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来解释实验结果。按照第一种观点,德布罗意-薛定谔的ψ波不是代表一个电子,而是一团分布在空间中的电子云;量子论对于任何单个过程是什么也没有说的。它只给出关于一个相对说来无限多个基元过程的集合的知识。按照第二种观点,量子论可以完备地描述单个过程。落到遮光屏上的每个粒子,不是由位置和速度来表征而是用德布罗意-薛定谔波束来描述,这些描述概括了全部的事实和规律性。

量子力学论文

从波函数到薛定谔方程 摘要:本文从波函数出发,阐述薛定谔的推导过程,并且根据哈特里福克方程,克莱因戈尔登方程完善薛定谔方程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洛伦兹不变性。 关键词:波函数薛定谔方程哈特里福克方程克莱因戈尔登方程 一.波函数: 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称为量子态,是用波函数来描述的,这个波函数所反映的微观粒子波动性,这个波函数所反映的微观粒子波动性,就是德布罗意波。(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并且,玻恩指出:德布罗意波或波函数不代表实际物理量的波动,而是描述粒子在空间的概率分布的概率波。 (1)推导过程: 在波动学中,描述波动过程的数学函数都是空间、时间二元函数一列沿X轴正向传播的平面单色简谐波的波动方程,即: 应用欧拉公式,可以推广到复数域: 再通过德布罗意公式,可以得到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2)波函数性质 1.自由粒子的能量和动量为常量,其波函数所描述的德布罗意波是平面波。 2.对于处在外场作用下运动的非自由粒子,其能量和动量不是常量,其波函数所描述的 德布罗意波就不是平面波。 3.外场不同,粒子的运动状态及描述运动状态的波函数也不相同。 (3)波函数的统计假设 设描述粒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为,则 1.空间某处波的强度与在该处发现粒子的概率成正比; 2.在该处单位体积内发现粒子的概率(概率密度)与 的模的平方成正比。 (4)波函数统计意义的具备条件 1.连续- 因概率不会在某处发生突变,故波函数必须处处连续; 2.单值- 因任一体积元内出现的概率只有一种,故波函数一定是单值的; 3.有限- 因概率不可能为无限大,故波函数必须是有限的;

二.薛定谔方程: 1.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非相对论性的量子力学基本方程,质量为m的粒 子,在势能函数为的势场中运动,当其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时,它的波函数 所满足的方程为: 这就是薛定谔方程,它反映微观粒子运动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力学规律,又称含时薛定谔方程。 其中,为哈密顿算符。 2.若粒子所在的势场只是空间函数,那么对应于一个可能态有一个能量值E,即可得到定态薛定谔方程: 3.定态是指波函数具有的形式。它的特点是其概率密度与时间无关。 4.定态波函数中振幅函数满足统计的条件: (1)连续,单值,有限的标准条件 (2)归一化条件 (3)对坐标的一阶导数存在并且连续 5.可以看出定态波函数和定态薛定谔方程可以通过势能函数互相导出。 三.哈特里-福克方程: 1.为了解决多电子体系薛定谔方程近似求解的问题量子化学家道格拉斯·哈特里在1928年提出了哈特里假设,他将每个电子看做是在其他所有电子构成的平均势场中运动的粒子,并且首先提出了迭代法的思路。哈特里根据他的假设,将体系电子哈密顿算子分解为若干个单电子哈密顿算子的简单代数和,每个单电子哈密顿算子中只包含一个电子的坐标,因而体系多电子波函数可以表示为单电子波函数的简单乘积,这就是哈特里方程。 2.由于哈特里没有考虑电子波函数的反对称要求,事实上他的方程还是有问题的。1930年,哈特里的学生弗拉基米尔·福克,提出了考虑泡利原理的自洽场迭代方程和单行列式型多电子体系波函数,这就是今天的哈特里—福克方程。 3.所以,在薛定谔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哈特里福克方程使得量子力学是满足泡利原理的。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 引言 (1) 2 对称性 (1) 2.1镜像对称 (2) 2.2 转动对称 (2) 2.3平移对称 (2) 2.4置换对称性 (2) 3 物理定律的对称性 (3) 3.1物理定律的空间平移对称性 (3) 3.2物理定律的转动对称性 (3) 3.3物理定律对时间的平移对称性 (3) 3.4物理定律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对称性 (3) 4 对称性与物理定律的关系 (3) 5 对称性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4) 6结论 (5) 参考文献 (5)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 摘要:从自然界中的对称性开始,讲解了物理学中转动对对称性开始称,平移对称,置换对称;还讲解了物理定律中的空间平移对称性,转动对称性,时间平移对称性,匀速直线运动的对称性;进而说明了物理定律与对称性的关系和对称性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对称性导致物理问题发生和解决。 关键词:对称性;物理定律;守恒 Discuss the Symmetry Secondary Physics Abstract:From the nature of the symmetry of the begining, explain the physics rotation on symmetry started to call, translational symmetry, permutation symmetry; also explained the laws of physics in the spatial translational symmetry, rotational symmetry, time translation symmetry, the symmetry uniform motion in a straight line; then describes the physical laws and symmetry and symmetry in the application of Physics, as well as symmetry leads to physica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symmetrical; the laws of physicsl; conservation 1引言 对称性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特性[1]。近代科学表明,自然界的所有重要的规律均与某种对称性有关,甚至所有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对称性——所谓“规范对称性”。实际上,对称性的研究日趋深入,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物理学的各个分支:量子论、高能物理、相对论、原子分子物理、晶体物理、原子核物理,以及化学(分子轨道理论、配位场理论等)、生物和工程技术。 2对称性 什么是对称性?对称性首先来源于生活,对称式自然界中十分普片的现象,从总星系到星系团,从银河系到太阳系,地球,从原生物到各种动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

量子力学论文

量子力学论文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量子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摘要】本文简述了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所带动的激光、半导体、扫描隧道显微镜、量子信息等技术的形成及影响,并借此强调了基础理论对于技术发明的重要性。 【关键词】量子力学激光半导体扫描隧道显微镜量子信息 回顾科技史,以量子论、相对论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掀起了以能源、材料、信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革命,其中量子理论在形成中便带动了相关技术群的出现并促进了自身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一、从“光量子假说”到激光技术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了解决有关热辐射现象的“黑体辐射”难题,提出了“普朗克假设”,其“能量子”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随后,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说”以解释“光电效应”,使人们对能量量子化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的认识。1916年,爱因斯坦指出辐射有两种形式: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从而为激光器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激光器在技术上的最终实现得益于二战后对与雷达相关的微波的深人研究。其中标志性的工作有:1933年拉登伯格观测到了负色散现象;1939年法布里坎特指出辐射放大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粒子数反转;1946年布洛赫观察到了粒子数反转的信号;1951年珀塞尔第一次在实验中实现了粒子数反转并观察到了受激辐射;1951年汤斯首次提出实现微波放大的可能性;1954年汤斯等人成功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辐射的受激发射微波放大”的装置(简称脉塞Maser);1958年汤斯和肖洛论证了把微波激射技术扩展到 论的又一重大课题。在量子力学建立前,特鲁特于1900提出了经典的金属自由电子气体模型,定性的解释了金属的电导和热导行为,但得到的定量比热关系在低温时与实验 偏离较大。1907年爱因斯坦应用了量子假说,所得结果得到了能斯特的实验验证和大力宣传,使量子论开始被人们认识,从而打开了迅速发展的局面。从1913年玻尔提出半 经典的量子论原子模型到1928年狄拉克发表电子的相对红外区和可见光区的可能性。最终,美国休斯研究所的梅曼于1960年成功制造并运转了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脉冲激光器,同年12月贾万研制出第一台气体激光器——氦氖激光器。 这两种激光器的相继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科技界研究激光的热潮,各种激光器陆续出现。其中有可获得大功率脉冲的钕激光器,连续输出大功率的二氧化碳激光器,可在室温下工作的小型半导体激光器,从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化学激光器,光谱线很宽的可以连续改变激光输出波长的染料激光器。后来,还出现了自由电子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离子激光器等等。激光的波长范围已扩展到从红外到紫外以至x射线的所有波段,激光的应用更涉及到从日常生活到高新科技各个领域.如工业上的激光切割、焊接、打孔、表面改性、测距、大气污染分析;生物上的激光育种、水产养殖、品种改良、生命活细胞的全息照相;医疗上的激光外科手术、诊断;军事上的激光制导炸弹、强激光武器;此外,激光还应用于通信、光盘、分离同位素、激光核聚变等许多方面。 激光技术是以量子理论为主的现代物理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孕育出来的一门科学技术,它的发展历史不仅充分显示出物理科学理论对技术发明的预见性,而且它本身又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家族中的一个优等生,大大促进和推动着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从“费米统计”到半导体技术 继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之后,固体比热的研究是量子论的又一重大课题。在量子力学建立前,特鲁特于1900提出了经典的金属自由电子气体模型,定性的解释了金属的电导和热导行

量子力学总结

量子力学总结 第一部分 量子力学基础(概念) 量子概念 所谓“量子”英文的解释为:a fixed amount (一份份、不连续),即量子力学是用不连续物理量来描述微观粒子在微观尺度下运动的力学,量子力学的特征简单的说就是不连续性。 描述对象:微观粒子 微观特征量 以原子中电子的特征量为例估算如下: ○1“精细结构常数”(电磁作用常数), 1371~ 10297.73 2-?==c e α ○ 2原子的电子能级 eV a e me c e mc E 27~~02242 2 2==??? ? ?? 即:数10eV 数量级 ○ 3原子尺寸:玻尔半径: 53.0~2 2 0me a =?,一般原子的半径1?

○4速率:26 ~~ 2.210/137 e c V c m s c ?-? ○5时间:原子中外层电子沿玻尔轨道的“运行”周期 秒 160 0105.1~2~-?v a t π 秒 角频率16 102.4~~?a v c ω, 即每秒绕轨道转1016圈 (电影胶片21张/S ,日光灯频率50次/S ) ○6角动量: =??2 2 20~~e m me mv a J 基本概念: 1、光电效应 2、康普顿效应 3、原子结构的波尔理论 波尔2个假设: 定态轨道 定态跃迁 4、物质波及德布洛意假设(德布洛意关系)

“任何物体的运动伴随着波,而且不可能将物质的运动和波的传播分开”,认为物体若以大小为P 的动量运动时,则伴随有波长为λ的波动。 P h =λ,h 为普朗克常数 同时满足关系ω ==hv E 因为任何物质的运动都伴随这种波动,所以称这种波动为物质波(或德布罗意波)。 称P h h E v ==λ 德布罗意波关系 例题:设一个粒子的质量与人的质量相当,约为50kg ,并以12秒的百米速度作直线运动,求粒子相应的德布罗意波长。说明其物理意义。 答:动量v p μ= 波长m v h p h 3634101.1)1250/(1063.6)/(/--?=??===μλ 晶体的晶格常数约为10-10m ,所以,题中的粒子对应的德布罗意波长<<晶体的晶格常数,因此,无法观测到衍射现象。 5、波粒二象性 (1)电子衍射实验 1926年戴维逊(C ·J ·Davisson )和革末(L ·H ·Gevmer )第一个观察到了电子在镍单晶表面的衍射现象,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求出电子的波长λ

量子力学课程论文由薛定谔方程引发的深思

量子力学课程论文题目:《由薛定谔方程引发的深思》 学院:数理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物理112班 学生姓名:徐盈盈王黎明 学号:11260124 11180216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20日

由薛定谔方程引发的深思 【摘要】 薛定谔方程的提出揭示了微观物理世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它是原子物理学中处理一切非相对论问题的有力工具[1]。作为量子力学之魂,薛定谔方程完整的向我们诠释了微观世界的魅力。为更加深入地学习薛定谔方程和量子力学,我们将分析薛定谔方程的推导过程、介绍其在求解粒子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原子物理、核物理、固体物理等学科的应用,最后谈谈自己的想法。 【引言】 随着“任何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德布罗意假说成功被戴维森-革末实验所证实,薛定谔思考着会有一个波动方程可以反应粒子的这种量子行为。于是,基于众多前人研究成果,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薛定谔方程,完美的解释了波函数的行为。正是因为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其推导过程和应用。并且由薛定谔方程出发,深刻思考我们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 【关键词】 薛定谔方程玻尔理论波函数深思 【正文】 一、薛定谔方程的提出与推导 1、薛定谔方程的历史背景 爱因斯坦认为普朗克的量子为光子,并且提出了奇妙的“波粒二象性”。1924年,路易·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的概念,认为任何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并且这个假说于1927年成功被戴维森-革末实验所证实。薛定谔由此认为一定会有一个波动方程能够恰当的描述粒子的这种性质。最后他借助于经典力学的哈密顿原理以及光学的费马原理,将牛顿力学与光学类比,并且以哈密顿-雅克比方程为工具,成功建立了薛定谔方程,并且准确的计算了氢原子的谱线。 2、薛定谔方程的推导思路 ①首先自由粒子可用平面波来表示,可当粒子收到随时间或位置变化的力场的作用时,应该用波函数来表示。波函数描写体系的量子状态。波函数是指在空间中某一点的强度和在该点找到粒子的概率成比例[2]。 ②当讨论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所遵从的规律时,必须建立波函数随时间变化的方程。 ③用平面波描写自由粒子的波函数ψ(r,t)=Ae i(p.r-Et)/h,并且对时间求偏微商,对位置求二次偏微商,再利用能量和动量的关系式E=p2/2m+V(r),最终可得到薛定谔方程: ④从一维薛定谔方程出发,可以得出三维薛定谔方程和定态薛定谔方程:

量子力学科普:量子通信与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科普:量子通信与波粒二象性 从什么是量子开始。量子,本意是指微观世界中【一份一份】的不连续能量。这是本书中写明的定义,它的前提条件是微观世界。 接下来,他说明了一下关于光是波还是粒子的百年之争。粒派支持者包括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认为光是一颗颗光滑的小球球构成的;波派支持者包括惠更斯、杨、麦克斯韦、赫兹,认为光是一圈一圈的水波纹构成的。 粒子和波二者区别: 1. 粒子可以分成一个最小单位,单个粒子不可再分;波是连续的能量分布,无所谓【一个波】或者【两个波】; 2. 粒子是直线前进的,波却能同时向四面八方发射; 3. 粒子可以静止在同一个固定的位置上,波却必须动态的在整个空间传播。 科学家们在思考为什么光不能两者都是呢?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双缝,就是在一块隔板上开两条缝。用一个发射光子的机枪对着双缝扫射,从中露出的光子,打在缝后面的屏上,就会留下一个光斑。 第一次实验,把光子发射机对准双缝发射,结果是标准的斑马线,证明光是纯波。第二次实验,把光子机枪切换到点射模式,保证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结果依然还是斑马线。第三次实验,在屏幕前加装两个摄像头,一边一个左右排开。哪边的摄像头看到光子,就说明了光子穿过了哪条缝。同样还是点射模式,发射光子。结果,每次不是左边的摄像头看到一个光子,就是右边看到一个,从来没有发现哪个光子分裂成半个的情况。

这里先把书里的例子提上来。你在屏幕面前看球员起脚射门时,立马按了暂停键,那么你预测下一秒球是否会踢进?在球迷看来,球能否踢进跟射手是谁,对方门将状态有关;在科学家看来是否射进同射门的角度、速度、力度、方向、摩擦力等有关系。大家公认的,不管球最终是否射进,它和一件事情绝对无关,那就是你家的电视。常理来说,射球的动作和结果在你看视频之前就已经完成,它不受你家电视的影响。但双缝干涉实验的第三次实验则证明了,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形况下,球进还是不仅,直接取决于射门的一瞬间,你看还是不看电视。 双缝干涉实验带来了观察者魔咒,引发了一些人的三观崩塌,许多科学家针对双缝干涉实验的结论产生了争议。尼尔斯玻尔认为,将宏观世界的经验常识套用到微观世界的科学研究上,纯属扯淡。他认为量子力学存在三大原则:态叠加原理、测不准原理和观察者原理。 态叠加原理:在量子世界,一切事物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的状态(叠加态),各种可能性并存。 测不准原理:叠加态是不可能精确测量的。 观察者原理:虽然一切事物都是多种可能性的叠加,但我们永远看不到一个既左且右,又黑又白的量子物体,只要进行观察必然看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结果。 波尔认为,在实验观测的一瞬间,光子会蜕变成为多种可能中的一种,他将这个过程称为“坍缩”。 针对波尔的理论,薛定谔提出了假设进行反驳——著名的“薛定谔的猫”。 把一只猫关在封闭的箱子里。和猫同处一室还有个自动化装置,内含一个放射性原子,如果原子核衰变,就会激发α射线,射线触发开关,开关启动锤子,锤子落下打破毒药瓶,于是猫当场毙命。

计算物理课程论文

微分方程的数值模拟及应用 本文介绍了matlab、Mathematica等软件在微分方程数值模拟上的应用。作为基础论文首先介绍了用库塔-龙格方法和有限元差分方法求解一阶微分方程组及高阶微分方程的方法并给出了实现的matlab代码,在了解解微分方程的基本原理之后,本文用Mathematica 软件研究了一维深势阱、谐振子的波函数以及有心力场下的量子力学现像,如原子轨道、分子轨道。接着介绍了一类特殊的微分方程—非线性薛定谔方程NLSE,这类方程不同与其他微分方程之处在于它存在孤子解,比较复杂。本文介绍了求这类方程数值解得有限元差分方法及分步傅里叶方法,并给出了一个后者的matlab实例代码。最后用mathematica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其在光波导和光孤子中的应用。 1.求解一阶微分方程组及高阶微分方程的方法。 (1)亚当斯预测-校正法求一阶常微分方程。 function [k,X,Y,wucha,P]=dAdamsyx(funfcn,x0,b,y0,h) x=x0;y=y0;p=128; n=fix((b-x0)/h); if n<5, return, end; X=zeros(p,1); Y=zeros(p,length(y)); f=zeros(p,1);k=1; X(k)=x; Y(k,:)=y'; for k=2:4 c1=1/6;c2=2/6;c3=2/6; c4=1/6;a2=1/2; a3=1/2; a4=1;b21=1/2;b31=0;b32=1/2; b41=0;b42=0;b43=1; x1=x+a2*h; x2=x+a3*h; x3=x+a4*h; k1=feval(funfcn,x,y); y1=y+b21*h*k1; x=x+h; k2=feval(funfcn,x1,y1); y2=y+b31*h*k1+b32*h*k2; k3=feval(funfcn,x2,y2); y3=y+b41*h*k1+b42*h*k2+b43*h*k3; k4=feval(funfcn,x3,y3);

《量子力学》考试知识点(精心整理)

《量子力学》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经典物理学的困难 考核知识点: (一)、经典物理学困难的实例 (二)、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 考核要求: (一)、经典物理困难的实例 1.识记:紫外灾难、能量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2.领会: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波。 第二章: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考核知识点: (一)、波函数及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二)、含时薛定谔方程 (三)、不含时薛定谔方程 考核要求: (一)、波函数及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1.识记:波函数、波函数的自然条件、自由粒子平面波 2.领会:微观粒子状态的描述、Born几率解释、几率波、态叠加原理(二)、含时薛定谔方程 1.领会: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几率流密度,粒子数守恒定理 2.简明应用:量子力学的初值问题 (三)、不含时薛定谔方程 1. 领会:定态、定态性质 2. 简明应用:定态薛定谔方程 第三章:一维定态问题

一、考核知识点: (一)、一维定态的一般性质 (二)、实例 二、考核要求: 1.领会:一维定态问题的一般性质、束缚态、波函数的连续性条件、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完全透射、势垒贯穿、共振 2.简明应用:定态薛定谔方程的求解、 第四章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 一、考核知识点: (一)、表示力学量算符的性质 (二)、厄密算符的本征值和本征函数 (三)、连续谱本征函数“归一化” (四)、算符的共同本征函数 (五)、力学量的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 二、考核要求: (一)、表示力学量算符的性质 1.识记:算符、力学量算符、对易关系 2.领会:算符的运算规则、算符的厄密共厄、厄密算符、厄密算符的性质、基本力学量算符的对易关系 (二)、厄密算符的本征值和本征函数 1.识记:本征方程、本征值、本征函数、正交归一完备性 2.领会:厄密算符的本征值和本征函数性质、坐标算符和动量算符的本征值问题、力学量可取值及测量几率、几率振幅。 (三)、连续谱本征函数“归一化” 1.领会:连续谱的归一化、箱归一化、本征函数的封闭性关系

量子力学史简介

近代物理学史论文题目:量子力学发展脉络及代表人物简介 姓名: 学号: 学院: 2016年12月27

量子力学发展脉络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理论,它和相对论构成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没有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提出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物质文明。而在原子尺度上的基本物理问题只有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才能有合理地解释。可以说没有哪一门现代物理分支能离开量子力学比如固体物理、原子核粒子物理、量子化学低温物理等。尽管量子力学在当前有着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甚至对当前科技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及在其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除了业内人对于普通得人却鲜为人知。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下量子力学建立的两条路径及其之间的关系及后续的发展,与此同时还简单介绍了在量子力学建立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及其贡献。 通过本文的简单介绍使普通人对量子力学有个简单认识同时缅怀哪些对量子力学建立其关键作用的科学家。 旧量子理论 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量子假说、爱因斯坦光电效应光电子假说和波尔的原子理论。 在19世纪末,物理学家存在一种乐观情绪,他们认为当时建立的力学体系、统计物理、电动力学已经相当完善,而剩下的部分不过是提高重要物理学常数的观测精度。然而在物理的不断发展中有些科学家却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比如涉及电动力学的以太以及观测到的物体比热总小于能均分给出的值。对黑体辐射研究的过程中,维恩由热力学普遍规律及经验参数给出维恩公式,但随后的研究表明维恩公式只在短波波段和实验符合的很好,而在长波波段和实验有很大的出入。随后瑞利和金森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给出瑞利金森公式,而该公式只在长波波段和实验符合的很好,而在短波波段会导致紫外光灾。普朗克在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公式普朗克公式,普朗克公式和实验数据符合的很好并且数学形式也非常简单,在此基础上他深入探索这背后的物理本质。他发现如果做出以下假设就可以很好的从理论上推导出他和黑体辐射公式:对于一定频率f的电磁辐射,物体只能以hf为单位吸收

量子力学论文(1)

量子力学和物质波 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成功的理论之一,物质波是量子力学从建立到完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概念之一。本文从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出发,对量子力学与物质波的关系给出了论证: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就是对物质波的认识过程;量子力学的框架就是围绕粒子的波动性(波函数)来完成的;量子力学的含义就是给物质波一个物理解释。文章最后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给出了解决“量子物理论战”的一条可能途径。 量子力学是关于微观粒子运动的一门科学,其核心内容是描述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类似于波的运动;而微观粒子在被一些实验手段测量时又体现经典粒子的性质,如,具有动量、质量、电荷——这看似矛盾的性质被统一于物质波的概念中。虽然我们对量子力学仍有疑问,但是它的成功已经被无数实验确认,而且数学证明它也是自洽的,它自身的内部体系已经变得几乎无懈可击;所以我们要有所突破只能从外部,从它的假设入手。我想,最有可能突破的就是它的统计解释,也就是量子力学的主要任务——描述物质波。当然这一切需要实验的支持。由此可见物质波对于量子力学的意义。。 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成功的物理理论之一,熟悉它的建立过程对我们更好的理解量子力学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将会看到,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就是对物质波的认识过程。 1914年,密立根用实验完全确认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1923年,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实验证实了辐射的粒子性;在康普顿的“X射线在轻元素上的散射的量子理论”中写道:“这个实验非常令人信服的指出,辐射量子确实既带有能量,也带有定向的动量。” 至此能量的量子化观念就完全建立起来了。需要说明的是,普朗克、爱因斯坦等人的关于能量量子化的工作虽然与物质波没有直接联系,但是确实为物质波的提出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能量量子化观念建立以后,考虑到光子和实物粒子的类比,1923年9月到10月间,德布罗意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先后发表了分别题为《辐射——波与量子》、《光学——光量子、衍射和干涉》、《量子、气体分子运动论和费马原理》的论文,逐步阐述了他关于物质波的思想,随后在1924年向巴黎大学科学院提交的博士论文《量子理论研究》中完善了物质波的理论:能量子(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同样也适应于物质,写出了有关物质波的关系式 物质波的概念在量子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起了纽带的作用,它既深化了量子化的观念,把量子化推广到所有物质,使我们对世界物质有了新的认识;又是波动力学的出发点,正是对于物质波的追问,才导致了量子力学的诞生。 物质波的概念提出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到一个描述它的数学理论,这就导致了量子力学的建立。我们将看到量子力学的体系是怎样围绕物质波的概念建立的。 波函数,确定力学量的取值情况

(完整word版)量子力学所有简答题答案(2)

简答题 1 ?什么是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有什么规律?爱因斯坦是如何解释光电效应的? 答: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也就是光能量转换成电能。这类光致电变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或光照射到金属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 化。这类光变致电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规律如下: 1.每一种金属在产生光电效应时都存在一极限频率(或称截止频率),即照射光的频率不能低于某一临界值。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无论多强的光都无法使电子逸出。 2.光电效应中产生的光电子的速度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强无关。 3.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实验发现,只要光的频率高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光的亮度无论强弱,光子的产生都几乎是瞬时的。 4?入射光的强度只影响光电流的强弱,即只影响在单位时间内由单位面积是逸出的光电 子数目。 爱因斯坦认为:(1)电磁波能量被集中在光子身上,而不是象波那样散布在空间中,所以电子可以集中地、一次性地吸收光子能量,所以对应弛豫时间应很短,是瞬间完 成的。(2)所有同频率光子具有相同能量,光强则对应于光子的数目,光强越大,光子数目越多,所以遏止电压与光强无关,饱和电流与光强成正比。(3)光子能量与其频率成正 比,频率越高,对应光子能量越大,所以光电效应也容易发生,光子能量小于逸出功时,则无法激发光电子。逸出电子的动能、光子能量和逸出功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1 2 h A -mv2这就是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f是入射光子的 2 频率。 2. 写出德布罗意假设和德布罗意公式。 德布罗意假设: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h 德布罗意公式:E h P k 3. 简述波函数的统计解释,为什么说波函数可以完全描述微观体系的状态。几率波满足的条件。 波函数在空间中某一点的强度和在该点找到粒子的几率成正比。因为它能根 据现在的状态预知未来的状态。波函数满足归一化条件。 4. 以微观粒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为例,说明态的叠加原理。 答:设1和2是分别打开左边和右边狭缝时的波函数,当两个缝同时打开时,实验说

量子力学专题二(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量子力学专题二: 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一、波粒二象性假设的物理意义及其主要实验事实(了解) 1、波动性:物质波(matter wave )——de Broglie (1923年) p h =λ 实验:黑体辐射 2、粒子性:光量子(light quantum )——Einstein (1905年) h E =ν 实验:光电效应 二、波函数的标准化条件(熟练掌握)

1、有限性: A 、在有限空间中,找到粒子的概率是有限值,即有 =?ψψτ* d 有限值 有限空间 B 、在全空间中,找到粒子的概率是有限值,即有 =? ψψτ* d 有限值 全空间 2、连续性:波函数ψ及其各阶微商连续; 3、单值性:2 ψ是单值函数(注意:不是说ψ是单值!) 三、波函数的统计诠释(深入理解) 1、∝dV 2ψ在dV 中找到粒子的概率;

2、ψ和ψC 表示的是同一个波函数(注意:我们关心的只是相对概率); 四、态叠加原理以及任何波函数按不同动量的平面波展开的方法及其物理意义(理解) 1、态叠加原理:设1ψ,2ψ是描述体系的态,则 2211ψψψC C += 也是体系的一个态。其中,1C 、2C 是任意复常数。 2、两种表象下的平面波的形式: A 、坐标表象中 r d e p r r p i 3/2/3)() 2(1)( ??=?πψ B 、动量表象中

p d e r p r p i 3/2/3)() 2(1)( ?-?=ψπ? 注意:2/3)2( π是热力学中,Maxwell 速率分布的一个常数,也可以使原子物理中,一个相空间的大小! 五、Schrodinger Equation (1926年) 1、Schrodinger Equation 的建立过程(熟练掌握) ψψH t i ?=?? 其中,V T H ???+=。 2、定态薛定谔方程,定态与非定态波函数的意义及相关联系(深入了解) A 、定态:若某一初始时刻(0=t )

2量子力学与热力学中的随机性

2、量子力学与热力学中的随机性 戴维斯指出,在宇宙学情况下,初始奇点的随机性(即“分子混沌”)导致宇宙的时间不可逆性,混沌粒子运动是大爆炸过程中光滑宇宙流体的一个特点。如果宇宙重新收缩,终极奇点态是混沌的或随机的而不是高度有序的(块状的),这与安置在一个假想的霍金盒子中的黑洞的情形相反,在那里奇点的随机形成和随即消失带来的是时间的对称性,这种黑洞奇点的随机性是内在随机的。在宇宙学的情况下,终极奇点被赋予由宇宙动力学支配的奇点,所以塌缩到视界内的宇宙不是黑洞。但是,宇宙终极奇点如何不同于黑洞奇点,以及宇宙是否真的象戴维斯所期望的那样振荡不息,这是一个没有澄清的问题。我们认为,只有搞清各种势在决定量子波函数演化过程中如何影响从过去向未来演化的提供波ψ(t)和从未来像过去倒转演化的确认波ψ*(-t)的几率幅;特别是在各种奇点附近,由魏尔曲率决定的引力势如何影响量子波在时间两个方向上的演化几率,才能解决宇宙演化的最后结局。 引力论与量子论相统一的理论还遥遥无期,宇宙论和量子论的时间之矢已然浮现,但远未被澄清。但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却在进一步深化,这特别归功于以普里高津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的工作。普里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论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了新的理解:(1)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是在经典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宏观近似,而是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可以从它开始建立动力学的更一般的形式体系;(2)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意味着热力学系统的单向退化,它也是进化的原动力,熵最大状态只是演化的终态,而在演化过程中,不可逆性导致自组织的出现。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体系中,通过耗散机制可以导致类似生命现象的复杂结构出现。走向复杂化的进化过程在一定范围内与热力学不可逆过程一致。 普里高津指出,不可逆理论的构建方式有:(1)存在着不可逆理论,它们出于描述观察到的宏观不可逆性的明显目的而被构建出来,如热力学,扩散理论等等。(2)通过引入隐含不可逆性的几率假定,从可逆的动力学方程中推导出不可逆性的理论。例如,在处理具有大数目的系统时,人们抛弃了动力学观点,而把碰撞事件或一系统状态的改变看作是马尔代夫类型的随机过程,即在某种瞬间发生的事件只依赖于那个瞬间的状态而根本不依赖于过去的历史。于是,粒子碰撞造成的不稳定性动力学关联在微观状态被打破,抹去了粒子过去运动的信息。分子运动论和统计力学就是这样构建出来的。(3)还有一些理论,它们基于时间反演不变的理论,但通过引入初始条件或通过t的拉普拉斯变换,从而成为不可逆理论,宇宙学的时间箭头就是这样引入的。 普里高津认为,几率分布允许我们在动力学描述的框架内把相空间复杂的微观结构包括进去。因此,它包含附加的信息,此种信息在个体轨道的层次上不存在。因为对于具有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不稳定系统,个体轨道变得不可计算,只能给出多种运动形式的几率分布。于是,在分布函数ρ的层次上,我们得到一个新的动力学描述,它允许我们预言包含特征时间尺度的系统的未来演化,这在个体轨道层次上是不可能的。个体层次与统计层次间的等价性被打存了。而对于稳定体系,“个体”层次(对应于单个轨道)和“统计”层次(对应于系统)是等价的。在不可积动力学体系中,个体的某一轨道可以对应于不同的系统分布ρ,而同一系统分布ρ可以对应不同的个体轨道,过去和未来的不对称性在系统层面上涌现出来,它意味着时间反演的初始系统分布是低几率的。普里高津认为宏观的时间方向是一种突现现象,同时又主张寻求微观不可逆过程的理论描述。 概率随机性被引入物理学,第一次是热力学,第二次是量子力学。然而,这两次引入却被认为具有非常不同的含义。在热力学中,随机性被认为是主观引入的,而在量子力学中,随机性被认为是客观的,具有不可还原的终极意义。将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意味着微观层次的随机性也应该是客观而非主观的,终极的非表面的。普里高津坚决反对熵和

量子力学基础概念试题库完整

一、概念题:(共20分,每小题4分) 1、何为束缚态? 2、当体系处于归一化波函数ψ(,)?r t 所描述的状态时,简述在ψ(,)? r t 状态中测量力学量F 的可能 值及其几率的方法。 3、设粒子在位置表象中处于态),(t r ? ψ,采用 Dirac 符号时,若将ψ(,)? r t 改写为ψ(,)? r t 有何不 妥?采用Dirac 符号时,位置表象中的波函数应如何表示? 4、简述定态微扰理论。 5、Stern —Gerlach 实验证实了什么? 一、20分,每小题4分,主要考察量子力学基本概念以及基本思想。 1. 束缚态: 无限远处为零的波函数所描述的状态。能量小于势垒高度,粒子被约束在有限的空间内运动。 2. 首先求解力学量F 对应算符的本征方程:λλλφφφλφ==F F n n n ??,然后将()t r ,? ?按F 的本征态展开: ()?∑+=λφφ?λλd c c t r n n n ,? ,则F 的可能值为λλλλ,,,,n 21???,n F λ=的几率为2 n c ,F 在λλλd +~范围内 的几率为λλd c 2 3. Dirac 符号是不涉及任何表象的抽象符号。位置表象中的波函数应表示为?r ? 。 4. 求解定态薛定谔方程ψψE H =∧ 时,若可以把不显含时间的∧ H 分为大、小两部分∧ ∧ ∧ '+=H H H ) (0,其中(1) ∧) (H 0的本征值)(n E 0和本征函数)(n 0ψ 是可以精确求解的,或已有确定的结果)(n )(n )(n ) (E H 0000ψ ψ =∧,(2)∧ 'H 很 小,称为加在∧) (H 0上的微扰,则可以利用) (n 0ψ和) (n E 0构造出ψ和E 。 5. Gerlack Stein -实验证明了电子自旋的存在。 一、概念题:(共20分,每小题4分) 1、一个物理体系存在束缚态的条件是什么? 2、两个对易的力学量是否一定同时确定?为什么? 3、测不准关系是否与表象有关? 4、在简并定态微扰论中,如?()H 0的某一能级)0(n E ,对应f 个正交归一本征函数i φ(i =1,2,…, f ),为什么一般地i φ不能直接作为()H H H '+=???0的零级近似波函数? 5、在自旋态χ12 ()s z 中,?S x 和?S y 的测不准关系(?)(?)??S S x y 22?是多少? 一、20分,每小题4分,主要考察量子力学基本概念以及基本思想。 1、条件:①能量比无穷远处的势小;②能级满足的方程至少有一个解。 2、不一定,只有在它们共同的本征态下才能同时确定。 3、无关。 4、因为作为零级近似的波函数必须保证()()()()()()()()011 1 00E H E H n n n n ??φφ--=-有解。 5、16 4 η。

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发展

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发展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物理科学。它是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量子力学的发现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量子的诞生 19世纪末正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一系列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德国物理学家维恩通过热辐射能谱的测量发现的热辐射定理。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了解释热辐射能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在热辐射的产生与吸收过程中能量是以hV为最小单位,一份一份交换的。普朗克利用内插法,将适用于短波的维恩公式和适用于长波的瑞利―金斯公式衔接起来.在1900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量子论就这样随着二十世纪开始由伟大的物理学家普朗克把它带到我们这个世界来。虽然在围绕原子论的争论过程中,玻尔兹曼(1844—1966年)在反驳唯能论时说过“怎么能说能量就不像原子那样分立存在呢?”这样的话,马赫(1838—1916年)曾经表明化学运动不连续性的观点,但真正把能量不连续的概念引入物理学的是普朗克。因为能量不连续的概念与古典物理学格格不入,物理学界对它最初的反映是冷淡的。物理学家们只承认普朗克公式是同实验一致的经验公式,不承认他的理论性的量子假说。普朗克本人也惴惴不安,因为他的量子假设是迫不得已的“孤注一掷的举动”。他本想在最后的结果中令h→0,但却发现根本办不到。他其后多年试图把量子假说纳入古典物理学框架之内,取消能量的不连续性,但从未成功。只有爱因斯坦最早认识到普朗克能量子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革命意义。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经过认真思考,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说。1916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发表了光电效应实验结果,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 量子的青年时代 杂乱的数字以及有趣的台阶想法 从光谱学中,我们知道任何元素都产生特定的唯一谱线。这些谱线呈现什么规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律,却是一个大难题。拿氢原子的谱线来说吧,这是最简单的原子谱线了。它就呈现为一组线段,每一条线都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波长。比如在可见光区间内,氢原子的光谱线依次为:656,484,434,410,397,388,383,380……纳米。这些数据无疑不是杂乱无章的,1885年,瑞士的一位数学教师巴尔末(Johann Balmer)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总结了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些波长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巴尔末公式。将它的原始形式稍微变换一下,用波长的倒数来表示,则显得更加简单明了:ν=R(1/2^2 - 1/n^2)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疑惑于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不稳定,建了一所“诺贝尔奖幼儿园”的卢瑟福向他推荐了这个公式。在玻尔眼里,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它像一个火花,瞬间点燃了玻尔的灵感,所有的疑惑在那一刻变得顺理成章了,玻尔知道,隐藏在原子里的秘密,终于向他嫣然展开笑颜。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玻尔的脑中浮现出来:如同具有一定势能的人从某一层台阶上跳下来一样。台阶数“必须”是整数,就是我们的量子化条件。原子内部只能释放特定量的能量,说明电子只能在特定的“势能位置”之间转换。也就是说,电子只能按照某些“确定的”轨道运行,这些轨道,必须符合一定的势能条件,从而使得电子在这些轨道间跃迁时,只能释放出符合巴耳末公式的能量来。氢原子的光谱线代表了电子从一个特定的台阶跳跃到另外一个台阶所释放的能量。因为观测到的光谱线是量子化的,所以电子的“台阶”(或者轨道)必定也是量子化的,它不能连续而取任意值,而必须分成“底楼”,“一楼”,“二楼”等,在两层“楼”之间,是电子的禁区,它不可能出现在那里。正如一个人不能悬在两级台阶之间漂浮一样。如果现在电子在“三楼”,它的能量用W3表示,那么当这个电子突发奇想,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