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的例子

金融监管的例子
金融监管的例子

一,巴林银行: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

“商业银行”,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他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帐号为“99905”的“错误帐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这原是一个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帐户。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帐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这样“帐号为88888”的“错误帐户”便迅生了。可后来,伦敦总部又要求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帐户直接向伦敦报告。“88888”错误帐户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帐户”存于电脑之中,为里森日后制造假帐提供了机会。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加入巴林仅一星期的交易员金?王犯了一个错误,另一个与此同出一辙的错误是里森的好友及委托执行人乔治犯的。里森把这些错误都记入到“88888”帐户里了。为了赚回足够的钱来补偿所有损失。里森承担愈来愈大的风险。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购买更庞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1995年2月23日,在巴林期货的最后一日,里森对影响市场走向的努力彻底失败。里森为巴林银行所带来的损失,终于达到了86000万英镑的高点,而巴林银行全部的股份资金只有47000万英镑,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影响: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导致,而实际上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1.从制度上看,巴林银行最致命的弱点是其交易角色和清算角色的混淆。

2.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巴林银行的审计部门或稽核部门没有正确履行其职责。

3.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松散,外部监管无力。

从巴林银行倒闭案中我们可以得到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结论如下:

1.银行不能在业务流程上犯错误,每一个错误都可能为以后的损失创造条件

2.在硬件设施,技术方面上不能节省,要重点建设,为正常工作创造一个良好平台

3.不断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从业操守教育,尽量降低道德风险的产生机会

4.加大内外部监管的力度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思想上要重视,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不剩死角,不留漏洞。

二,安然事件:安然的倒闭堪称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倒闭案。它曾是美国第七大公司,

市值达到700亿美元,在纽约股票市场交易总额(超过15万亿美元)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如果与中国资本市场总值5500亿美元来比较,大约占15%左右。连续5年间,《财富》杂志都给了安然公司很高的评价,认为它虽然不是美国最成功的企业,也不是最能赚钱的企业,但它是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是新经济的最佳代表。

安然不仅是美国新经济的象征,更是牛市的象征。这可以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变

化趋势表现出来:在1977年到1991年这14年里,这一指数增加了50%,从2000点升到3000点;而从1991年到1999年这8年间,该指数从3000点上升到了11000点,增长了三倍之多。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三年中,每年都会创造3万亿美元的新财富。安然的倒闭,一些外部机构或人员也有失误,如财经媒体、财务分析人员、监管部门以及会计师等,但是,安然最主要的问题是管理层对其业务失去了必要的管理控制能力。安然巧妙地建立监管黑洞,利用自己在政治方面的联系,与一些监管部门交往,拉拢其高级领导,如金融期货管理委员会的主席,使华盛顿的一些监管部门形成了一种"安然例外"的看法,从而构造出一个监管黑洞。

安然的影响:安然事件可以被比作一场“完美风暴"。在它造成损害以前,本来有一些征兆能引起人们的警觉,但是没有人注意到。系统的种种保护机制,使得如会计师、证监会及其他监管部门等都没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安然公司的董事会认为,其关联交易问题及会计上的失误是由不同层次、不同人员的失误引起的。一些错误的想法、雇员只顾自己发财、控制机制不充分、控制的实施过程不理想、监督不用心、简单同时又不那么简单的会计错误等;监管部门要么不能完全理解安然的业务活动,要么被安然所构造的监管黑洞影响,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拥有专业知识的财务分析人员,其提供的信息具有误导性,他们根据安然的需要来给出分析结果;财经新闻报导人员、评级机构等也都没有发挥作用。

安然的结局,给金融市场、监管部门、会计师以及投资者敲响了警钟: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安然的破产也是一件好事,它让我们注意到系统中有这么多的问题,从而可以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总的来说,现在需要对系统进行健康的、必要的并且是及时的修正。

三,格林斯潘成功救市的借鉴意义:

1案例背景:

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各类投资活动十分活跃,证券市场进入了繁荣阶段。股票指数在20世纪50年代大幅度上升,1966年达到了一个高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接近1000点。此后一段时间,股价一直处于波动状态。1974年由于发生了石油危机,美国物价暴涨,通货膨胀严重。当时又发生了"水门事件",政治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使美国股票暴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1982年10月21日达到1036点,突破了近十年前的高点,11月3日达到1065点,创战后最高记录。从此股票指数持续五年上涨,到1986年12月达到1896点,比1982年上升了78%。

进入1987年,股票涨势更猛。8月份道琼斯工业指数达到2722点。与此同时,美国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也在惊人地增长。1985年,相隔71年后美国再度成为净债务国,负债1075亿美元,成为世界头号债务国。1986年对外债务进一步增加。这一切对不断升温的股市带来了阴影。

1987年秋后不久,七国财长在华盛顿聚会。贝克财长再次敦促工业国的伙伴在削减美国贸易赤字上助一臂之力,但日本、当时的西德等国家未予支持。华尔街已经在这些因素下开始大幅波动。10月14日,美国政府公布了8月份商品贸易赤字为157亿美元,高出金融界估计15亿美元。外汇市场上美元被纷纷抛售。同一天,道琼斯指数下跌了95点,10月16日再跌108点。10月18日早晨,贝克财长在美国电视节目中宣布:如果联邦德国不降低利率,美国将考虑让美元继续下跌。各种坏消息的接踵而至,在人们心理上笼罩了一层阴影。

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早晨9点10分,开盘钟声响后,道琼斯指数在屏幕上一开始显示就已经下跌了67点,卖出指令像排浪一样涌来。开盘不到一小时,指数已下跌104点。由于指令数量太大,计算显示落后实际交易20分钟,从开盘到11点,道指直线下跌,下午两点,跌250点。两小时后收盘,道琼斯股票指数下跌了508点,由2246.74点狂跌到1738.74点,跌幅达22.6%,市值损失5030亿美元。当天CME的S&P500指数期货市场上,抛压更为严重。12月份合约暴跌80.75点,以201.5点收盘,跌幅达28.6%。

危机发生后,格林斯潘迅速反应,认为美联储应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以维持流动性。美联储迅速决定提供一切必要的资金信贷,这对于避免危机扩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时芝加哥交易所通过四家结算银行追加保证金。由于保证金出乎意料的巨大,结算银行不愿认可会员公司向结算所的支付,他们要求从纽约的银行实际收到资金。同时纽约的银行听说了其客户的负债传闻而且没有什么时间来具体了解头寸到底有多大。紧要关头纽约联储官员打电话告诉纽约的城市银行要求其确保给结算所会员提供必要的资金信贷,最后化险为夷。

此后,美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3%左右,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年增长也在3%左右,平均失业率略高于5.5%。格林斯潘确立了美联储的反通胀信誉度,但他的声誉则建立在他所展现的灵活性上。

针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动荡,1987年格林斯潘成功救市的案例对目前的借鉴意义主要有:

第一:美国必须采取果断措施,防止危机的不断扩散。美联储(Fed)在危机发生后已经向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并大量买入不良资产,试图以此为可能失控的资产价格螺旋式下跌设置底线。美国财政部也提出了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案。

第二:美国必须对金融体系的监管进行大规模改革,对市场绝对正确的迷信已使得监管当局放弃了监管市场的责任,这正是导致次贷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缺乏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第三:全面改革银行体系。过去20年形成的、设定银行资本金要求方面的经济及监管体系均要进行全面改革。事实上,私人投资者已在要求提高资本金保障和抵押品方面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包括投资银行内的银行体系进行新的监管要求的改革。

第四:进一步改革风险管理体系。信贷市场体系及其杠杆比率和流动性水平,植根于(投资者)对于对应机构偿付能力的信任。当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证券方面出现未曾预料到的巨额损失时,严重动摇了这种信任。因此应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全面评估和改革。

五,“琼民源”事件

过程:

“琼民源”在1996年4月以前深指处于低谷之时,其股价仅在2元左右。而市场转好进入牛市后,“琼民源”随着大盘一起“价值回归”,到6月份,股价已翻出一倍之多。由于熊市数年,市场中这类被“低估”的股票不在少数,涨出一两倍并不稀奇。然而,经过一个月的盘整,从7月1日开始,“琼民源”以4.45元起步,在近四个月的单边上涨中,其股价已然指向20元,翻了数倍。这时的“琼民源”俨然从一只无人光顾的垃圾股一跃而成为备受人们追捧的绩优股,甚至取代了深发展的龙头地位,成为启动深市走强、“低价股革命”的先导。至此,一个为人瞩目的“股市神话”被造就出来。

“琼民源”在一连串惊人之举中,又添上了更为醒目的一笔。1997年1月22日,公司率先公布1996年年报。这份被冠以“闪亮登场”的年报中赫然列出:每股收益0.867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290.68倍;分配方案为每10股送转9.8股。年报一出,市场无不震撼,股价当即创出26.18元的新高。欢呼者有之,顿足者有之,恨无慧眼者更是将手心捏出了汗,也有一部分头脑清醒者表示不解:“琼民源”如此骄人的业绩,利润从哪儿来?

调查发现,“琼民源”1996年年报中所称5.71亿元利润中,有5.66亿元是虚构的,并巳虚增了6.57亿元资本公积金。鉴于“琼民源”原董事长兼总经理马玉和等人制造虚假财务数据的行为涉嫌犯罪,中国证监会旋即将有关材料移交司法机关。11月12日,北京市中院做出判决:“琼民源”董事长马玉和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中国证监会在公布的“琼民源”案调查结果中共提出三项重大违规问题:虚报利润、虚增资本公积金、操纵市场。

——关于虚报利润。公诉人认定,“琼民源”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通过与关联公司及他人签订的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合作建房、权益转让等无效合同,编造了 5.66亿元的虚假收入,这些虚假收入均来自于北京民源大厦。民源大厦是“琼民源”与北京制药厂、香港冠联置业公司、京工房地产公司、北京富群新技术开发公司等四方合作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其中,北京制药厂提供地皮,香港冠联置业公司作为出资合作的一方,另一合作方富群公司则是“琼民源”的第二大股东。民源大厦项目现已停工。就是这个未完成的项目,在1996年末给“琼民源”带来疑点重重的共三笔总计5.66亿元收入。

——关于虚增资本公积金。“琼民源”1996年年报宣称,其资本公积金增长6.57亿元,主要来自对部分土地的重新评估。公诉人认为,所谓6.57亿元资本公积金,是“琼民源”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立项和确认的情况下编造的对四个投资项目的资产评估,违反了有关法规,构成了严重虚假陈述行为。

——关于操纵市场。据中国证监会调查,“琼民源”的控股股东民源海南公司曾与深圳有色金属财务公司联手,于“琼民源”公布1996年中期报告“利好消息”之前,大量买进“琼民源”股票,1997年3月前大量抛售,获取暴利。

教训启示:

市场上极少数人的违规(已被证监会等机构确认)、犯法(已受到检察院起诉)行为,已经使多数人付出了饱含血与泪的沉重代价。尽管监管机关已经而且还会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做出种种努力,但“琼民源”的悲剧很难在一夜之间迅速终结。

马玉和被判刑三年,这是我国适用法律规定的最高量刑。长久以来,中国股市中一直有着上市公司虚报业绩或与某些庄家联手操纵股价的传言,市场中也一直有着将这一毒瘤挖去的强烈呼声,但始终雷声大雨点小。

另外,重组也暴露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些深层问题。企业虚假上市、虚假信息欺诈行为所形成的损失如何在上市公司、监管者、中介机构、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之间分摊,各方的责权利界定模糊。

虽然10万余投资者为此付了学费,但中国股票市场应有所获益,学费终于没有像以往那样白付。股市或许会记住这充满创伤的一页,而后更加规范地继续前行。

六、华光集团骗贷案

过程:2003年8月,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首先揭露了冯明昌的华光集团骗贷案,随后中央纪委、监察部与有关部门迅即派出工作组进驻佛山南海,这一惊天大案从而大白于天下。除原工商银行佛山分行行长林俊江外,涉及此案的公职人员还有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原副行长叶家声、工商银行南海支行原行长林裕行、南海区财政局原局长孙伯宽、何伟林等29名国家公职人员,现已因涉嫌收受冯明昌等人贿赂、违法放贷、玩忽职守,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南海“骗贷案”第一被告冯明昌和原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叶家声已于日前分别在佛山和广州受审,原工商银行佛山分行行长林俊江也随即坐上了被告席。

据检察机关指控,1999年4、5月份,冯明昌属下的企业之一——南海粤华装饰板材厂成功地从南海支行申请两笔巨额贷款,共8.2亿元。按照工商银行的内部管理规定,如此大额的贷款,须经南海支行通过佛山分行向广东省分行逐级申请审批,在此过程中,林俊江在南海支行承上来的审批报告上签字,随后转呈广东省分行审核。

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原副行长叶家声,是震惊全国的“华光74亿骗贷案”中的关键人物。他三次收受冯明昌的贿赂8万元,使冯的华光集团顺利地从工商银行南海支行得到了70余笔、总额高达19亿元贷款,现大部分不能收回,使银行遭受了巨大损失。从叶家声受贿的情节及其在法庭上的忏悔来看,这个案件为当前开展反腐败斗争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反映了行贿的一些典型手法和受贿者的心态,是值得深思的。

“公贿”在腐败案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全国被腐蚀掉的十多个交通厅长的受贿,大多也是由施工单位用公款行贿,行贿人也不是为了个人而送钱。事实上很多的政府官员也是用公款,在逢年过节时向上级领导及需要大力支持的单位送“红包”,有些地方的纪检监察机关对此类的问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只要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个人没装腰包,就没有问题。“外圆内方”,曾是一个有名的先进单位的典型经验。“公贿”也是犯罪,而且它危害更大。不仅腐蚀了一批干部,也掩盖了一些人从中假公济私的动机,更使人们思想混乱,带来

了诸如做假帐、设小家当等一系列的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还给一些腐败分子有了可趁之机,这是很多腐败案件都已证明了的。

教训: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目前公有制经济成份还占主体地位;国家投资还占主导地位,在整个社会投资中还占有很大的比例;加上一些公共资源必须由政府进行分配,政府在经济方面的审批事项还很多。掌握这部分审批权力的关键人物,就成了众多企业和个人公关的对象,这就使得一部分人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进攻,逐步沦为阶下囚。听听叶家声的忏悔,吸取教训,筑起思想上了防线,防微杜渐,廉洁自律,做一个人民的好公仆,是十分必要的.

七、“龚方雄”现象启示

过程:摩根大通近日发布了一篇由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龚方雄撰写的研究报告(英文版)称,中国正在审慎考虑一项总金额为2000亿-4000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包括减税、稳定国内资本市场和支持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等。该研究报告。报告说,这一揽子计划的资金规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5%,而且这一数字不包括支持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的5000亿-6000亿元支出在内。报告分析,美元走强导致热钱流入中国的速度减缓,贸易顺差随着出口的放缓而减少,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将逐步放缓,通货膨胀将继续走低,这将为政府在今年晚些时候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放松货币政策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在一些中国智囊团的建议下,中国或加强出售部分美元资产,但问题是卖掉美元之后,这些资金将流向何方。在中国一些决策者眼中,欧元、日元等货币似乎仍处在本轮高点。鉴于此,摩根大通给出的建议是,可将资金抽回国内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消费。同时,可利用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建立平准基金,稳定A股。……。

2008年8月20日,报告出炉次日,沪指直接拉高了178点,10:30后,大盘突然放量上攻,不到45分钟,即爬到了2489.69的高位,涨幅达6.19%,144.67点。下午大盘经过短暂的小幅回调后继续爬升,全天暴涨7.63%,178.81点.此涨幅为4.24以来单日最大。沪市成交609.57亿元,成交量是昨天的2.13倍.可谓是火红的一天!但事后的数据显示机构们在当天趁机开溜,跟风买入的散户却全部被套。该报告的作者——国际知名投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也由此被极大地质疑,尤其是当业内人士发现其“东家”摩根大通的交易席位在20日放量卖出后。

为了稳妥起见,决策层借摩根大通龚方雄这张大嘴向社会透露,以试探各方反映。同时,起到提振股市作用,以利前期奥运维稳资金出逃。如各利益方反弹不大,即可施行!否则,也可以将责任推在摩根大通和龚方雄身上,反正他们没说。

教训启示:中国政府决策层正在审慎考虑一项总金额约为2000亿-4000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对此,我国的监管层应该加强警惕,必要时更要考虑分拆投行某些业务的可行性。不可忘记的前车之鉴就是眼下正在泛滥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金融界自说自话,缺乏监管的结果。“8.20事件”受害者大多都是跟风买入的散户,金融监管当局在保护他们的利益上有待改善。

八、大而不倒

过程:美国伊利诺斯银行1984年拥有400多亿美元的资产。该行的营业地点设在芝加哥的金融区,而根据该州的法律,银行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这使得银行的个人存款仅占总负债的10%---12%。这家银行主要从事批发业务,即其贷款对象主要是大公司。其贷款的来源是没有保险的大额公司存款和存单、欧洲美元和附属债务等形式的资金。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该银行的管理层实施了错误的公司战略,正是这一战略误导银行走上了破产之路。管理层宣布,银行的目标是成为对美国工商业的最大贷款者。这就意味着它开始要从其他银行如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化学以及其邻近的竞争对手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手中夺取业务份额。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能源业蓬勃发展,对石油开采和生产的贷款需求旺盛。该行的一些官员与俄克拉何马州某产油区的一家小银行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伊利诺斯银行以为,俄州这家银行通晓关于石油贷款的一切事项,于是居然同意买进后者不能维持的银行贷款。伊利诺斯银行还超越自己法定贷款限制参与其他银行的贷款业务。伊利诺斯银行自己没有认真做信贷分析,也没有注意审查有关文件就接受了俄州银行的贷款。在伊利诺斯银行这个案例中,管理上的一个主要错误是,放松标准以赢得业务,管理层强调数量而不是质量,将贷款发放权下放给缺乏经验的信贷官员,过度追求新贷款而放弃正确的贷款程序和信贷标准。当俄州这家银行因坏账损失而倒闭时,伊利诺斯银行的麻烦开始明朗化。其中一些贷款被认为是个骗局。显然,伊利诺斯银行买进或参与的许多贷款也是呆账。伊利诺斯银行并非是惟一的受害者,其他城市有几家参与或购买俄州这家银行的贷款的银行无一能幸免。检察官发现,伊利诺斯银行的账目上有几亿美元这种不良贷款,此外,还有几千万美元的其他坏账,能源贷款和更加常规的工商贷款也是在这种信贷政策不充分、程序不当、授信不妥的制度下操作的。俄州这家银行一倒闭,新闻界广泛报道说该行许多坏账已转到伊利诺斯银行。伊利诺斯银行有保险的存款人并不担心,因为美国政府完全保证他们的存款保险。但是,没有保险的存款人、一般债权人和欧洲美元存款的持有者对该行的支持开始动摇。定期存款到期后都没有转存,欧洲美元合同中止,银行在同业市场上筹集资金也遇到了困难。伊利诺斯银行因坏账过多、资金无保险的存款人和一般债权人的挤提而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银行向作为中央银行及最后贷款人的联邦储备银行大量举债,以对付流动性危机,但不久就发现,该行已不能满足债权人的要求,而且由坏账已经造成的和预期造成的损失使资本严重不足。伊利诺斯银行开始摇摇欲坠。

伊利诺斯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后,美国银行监管当局(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货币监理署、美联储)认为让伊利诺斯这样的大银行倒闭会严重威胁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决定对该行予以挽救。

拯救该行的第一个措施是保持货币市场的稳定,通过建立公众对该行的信任而使该行能在货币市场上继续出售可转让定期存单或借入资金。摩根保证信托公司很快牵头组成一个银团为该行筹集了45亿美元的贷款额度;美联储要求该行把170亿美元的资产存入美联储作为今后借款的抵押品。由于这些措施仍不足以平息恐慌,政府又安排管理当局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宣布为该行的所有存款者(无论额度大小)提供担保;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7家大银行联合向该行注入20亿美元资本金;美联储保证继续向该行提供贴现窗口借款等。然而,事实证明这一揽子拯救措施只是权宜之计,伊利诺斯银行的存款仍在继续流失,仅2个月内该行的存款流失就达约150亿美元。

1984年7月,管理当局建议对伊利诺斯行进行彻底的财务整顿,随后股东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交易使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为该行的所有者,具体做法是:(1)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立即购买伊利诺斯银行20亿美元的有问题贷款(按账面价值),并承担该行在联储的20亿美元的债务。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立即把10亿美元贷款作为损失冲销,相应把该银行资本金的账面价值降低到8亿美元。(2)伊利诺斯银行有权在以后3年内出售另外的15亿美元的非正常贷款。(3)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购买伊利诺斯银行新发行的10亿美元的优先股,并将其转换成1.6亿股普通股。伊利诺斯银行4 000万股股票的持有者把他们的股票换成新组建的持股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持余下的4 000万股股份。这样,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立即拥有了该行80%的股份。(4)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因购买有问题贷款而受损,所以它有权购买新持股公司的4 000万股股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总损失包括支付给联储的利息费用和托收成本,将在5年以后计算。(5)伊利诺斯银行的现有股东每持有一份股票,就有权购买该行的一份股票,如在60天内购买,每份价值为4.5美元,如在60天以后购买,价格为6美元。通过上述方式,伊利诺斯银行已基本被国有化了。

1985年和1986年,伊利诺斯银行的报表上出现了赢利。1986年底,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制订一项出售伊利诺斯银行股票的计划,从而使该行重新成为私有制银行。

评论:美国监管当局对伊利诺斯银行的成功抢救是一起十分典型的国家挽救银行的事例。联邦储备银行面对这种事态,实行了大规模资金援助,防止了倒闭的发生。其实,美国银行监管当局本可有序地关闭清理伊利诺斯银行。这就是说,支付有保险的存款人,然后出售或收集银行的剩余资产,由没有保险的存款和其他债权人分担清算后的损失。但是,又一严重的问题出现了。该行是全国主要的联行之一,拥有全国几百家银行,尤其是芝加哥附近的美国中西部地区银行的存款账户。其中,许多是小银行,它们在伊利诺斯银行有大额账户,以便进行支票清算、证券交易、电汇和其他常规业务交易。对几百家这样的联行来说,它们在伊利诺斯银行的存款超过了自己的资本。如果伊利诺斯银行关闭,它们将资不抵债。这么多银行同时倒闭的可能性令人恐怖,其结果将是小银行的存款人和股东严重受损,他们所服务的社区的商业也将遭破坏。而且,如果银行由政府关闭,在美国国内外的许多大公司和银行将损失惨重,因为他们的存单、联邦资金贷款、欧洲美元合同和其他债权将得不到偿付。这也很可能导致信心危机,使债权人清理其他与俄州银行有业务联系的银行的债权,从而严重冲击整个银行系统。

所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货币监理署和美联储理事会决定宣布伊利诺斯银行太大,不能任其倒闭,否则将严重威胁美国银行系统的稳定。联邦储备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体系的核心,在对伊利诺斯银行实行国家管理的同时,要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给予援助,请摩根银行等商业银行集团提供紧急融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向该行注资几十亿美元,实际上取代了几乎损失了全部股本的私人股东,成了主要的股东,因此,该行也成了政府机构所有,这有利于恢复信心。作为救济伊利诺斯银行的条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下令解除伊利诺斯银行全体原经营官员的职务。

伊利诺斯银行蒙难的这段历史表明银行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及稳健的银行对支付系统乃至整个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性。

20年前,一次发生在中国银行的以权谋私案件浮出水面:总行的某位官员将自己的儿子“安排”到中国银行广州分行外汇部门工作,儿子到任之后拆借了61,000美元到黑市进行外汇炒作。当年,这次恶性事件震惊了刚刚走上发展市场经济之路的中国,人们惊呼:怎能任由不受制约的权力胡作非为?

20年过去了,当年的外汇挪用案与现在的金融犯罪案件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1月11日,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前中国银行行长王雪冰遭到解职,中国金融界存在的腐败问题再度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话题。王雪冰“沉没”后没过几天,又传出了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违规经营而受到美国货币监理署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处罚的消息。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被指责在中国银行工作期间,对该行个别分行发生的重大贷款案件负有直接或间接责任。目前,王雪冰尚未就自己遭解职一事做任何公开评论,也没有遭到起诉。据称,有关部门正在对其问题继续进行审查。

这次由调查建行行长开始的金融审查将持续下去,中国审计署已经宣布将在今年之内对中国建设银行的所有业务进行全面调查。另外,有关部门还将针对央行的外汇贮备以及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上市准备进行调查。

中国金融界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因素对银行业务的过度渗透。由于众多国有企事业项目需要贷款支持,银行官员们支配资金的随意性很大。在向那些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批放贷款的同时,银行高级官员能够“调动”数百万美元的资金为私人牟利。一旦有贷款官员对某项不正当贷款提出质疑,就会有人告诉他说这是“为了支持改革,是为国家做贡献”。

这种不正之风不仅损害了银行的利益,阻碍了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破坏了中国经济的基础结构。大笔资金被盗用,无法偿还的贷款项目堆积如山,随着中国金融与世界金融体系的融合加速,腐败的阴影已经延伸到了国境之外。对此,专家学者们已经提出警告,如果继续任由事态恶化,中国的金融行业很可能重蹈拉美国家金融系统崩溃的覆辙。

不正当的金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改革和政治稳定。目前,中国的私人存款总额已经突破了8940亿美元大关,老百姓将辛苦攒下的钱存入中国的商业银行,却得不到优质、可靠的服务。那些嫌正规银行存款利率太低,所以冒险将自己的钱存入非法储蓄计划的人们往往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去年12月中旬,中国南方城市汕头爆发了一次时间长达一周的示威活动,原因就是由广东第二建设公司组织的一项集资项目以无力偿还告吹。

“那些滑入腐败深渊的银行高官们刚开始都是被动接触到不正当行为,但后来,他们就开始有恃无恐的寻找可乘之机。在职权提供的便利之下,这些人将发放贷款当作为自己牟利的交易,”详细报道了王雪冰解职事件的北京《华夏时报》社某编辑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可不是一般的违纪,不正当贷款不仅损害广大储户的利益,更破坏了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那么,消除银行业内不正当贷款的方法在哪里呢?首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世贸组织的要求下,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将必须以经济利益为准绳来衡量贷款行为的可行性,并且用贷款所得的利润向广大储户支付与国际水平相当的存款利息。中国政府承诺在五年之内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为了加速国家金融行业的整顿,一些专家正在向政府建议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时间提前。

另外,商业银行的机构调整可能也会对消除腐败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月早些时候,中央政府开始考虑是否成立一个新的中国银行监管委员会,接管现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的监督国内其他银行全部经营行为的职责。即将出台的中国银行监管委员会将按照业绩良好的中国证监会为模式建立。

从成立至今,中国证监会的成功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全面整顿股票市场的决心和它与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机构分离。同样,如果期望即将走马上任的中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能够取得等值的收获,那么它就必须被给予独立行使决策的权利。

另外,更多的外部力量能够确保监管工作的有效进行。去年,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他希望聘用一名外籍董事,进入由他领导的董事会。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在中国银行伦敦投资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证实。此外,抗衡腐败,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小睽,因为,真实的报道和公众舆论是揭开不正当行为虚伪面纱最有效的武器。

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消灭金融腐败的良药还是清除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国营企业内部的政治干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

最近,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应当密切关注尚未被触及的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宏观经济不稳以及腐败行为所导致的社会紧张,因为这些不公正因素很可能会引起人们的不满,甚至演变为社会动荡。”

的确,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对身居要职的腐败分子深恶痛绝,只要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您就会觉得这种愤怒并不难理解。

在这次美国货币监理署对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的调查结束后,由于细节缺失,该署没有给出备受关注的问题贷款的详细资料,只是在他们给中国银行美国分行方面的通知单里,列出了34个人和公司名单,同时禁止中国银行在纽约、中国城和洛杉矶的分行同他们交易。该署发言人罗伯特·加森举了一个例子表明这次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事情的严重违规性:中国银行给一家暴发户性质的金属交易公司100万美元的贷款。在数月内贷款提高到700万美元,最终增至1800万美元,结果不得不作为一笔坏账勾销。

美国货币监理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的欺骗性信用证问题、欺骗性贷款、未经授权的授信、刻意隐瞒以及其他可疑行为的联合处罚震动了整个中国银行界,也敲响了加强银行监管的警钟。分析家们认为,这次罚款将会对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上市计划造成很大的冲击;另外,受到本次事件的影响,中国银行的另外28家海外分行也将接受详细的调查。

日前,中国审计署已经宣布将其2002年银行审查工作的重点定为中国建设银行。所有损害宏观经济的违法乱纪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对一些情节严重的不正当行为,有关部门还将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财政部的账目也将接受专门机关的审查,中国政府肃清银行业腐败的行动已经正式拉开帷幕。

《远东经济评论》2002/1/31

中国金融监管的三个阶段

中国金融监管实录 2018.11.27 摘要: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相辅相成,在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周期的影响非常大,从而影响人们的预期,从而反作用于经济周期,政府部门根据每年经济周期不同时段,再调整金融政策,如此反复,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经济周期,这篇文章从经济周期入手,探讨金融监管与金融周期的相互作用,从而更深层次的认识经济运行状态。 一、经济周期、金融周期、金融监管 1.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和收缩。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主要反映了市场经济中经济参与者自发的行为及对未来预期变化引发的商业波动。一个金融周期可能涵盖若干个经济周期,并且两者在长时间紧密联系。 2.金融周期 金融周期的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现在的信用扩和收缩,从而导致经济“体温”的周期性波动,放眼现在,金融周期与房地产价格形成一种相互促进、互相强化的特性。每一轮房地产的涨跌起伏都与信用周期的周期性波动联系在一起,在机制是房地产作为信用抵押资产,随着其价格上涨下跌,进一步促进信用扩和紧缩。当前,宏观经济层面国家去杠杆政策加大,金融周期更多的体现在公司信用扩引发的公司债务方面,因为公司信用扩不具备可持续性,当经济增长承压,债务负担加重,资金链容易断裂,造成金融危机踩踏事件。 3.金融监管 金融周期受到信用扩与紧缩影响,更深层次的是受到金融监管影响较大。由于我国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货币派生的主要方式就是信用渠道,目前大家谈到的货币超发也

是信用扩的问题。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体系货币量为目标导向,信用派生导致经济过冷过热是货币政策的实际结果。叠加表信用和表外信用、各类围绕的监管的金融创新,大量业务由表转向表外,躲避表信用监管,使得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围极为广泛。但无论是表还是表外信用扩,实际都是金融监管的问题。 二、金融监管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金融监管直接影响的是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从而间接影响了金融周期,进一步对经济周期起到一定影响,就金融本身而言是作为经济的润滑剂存在的,因为其特殊性,行业本身对经营风险和收益的管理至关重要,主要原因如下: 1、由于金融业务“跨期收益”的特征,即从业人员获取收益可能存在即时性,但风险却是滞后的,长期风险的存在让其行业本身成为金融监管管理的重点,同时,金融监管本身政策的稳定性及可预期性,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绝对重要的作用。 2、从个人及企业层面来看,金融本身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微观金融个体的经营决策仅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做出,比如杠杆、高债务经营,现金流不健康,短期公司盈利可观,但整个系统而言,如果出现如此次去杠杆政策,微观个体风险很容易外溢,造成系统性风险,长此已久,给整个经济埋下隐患。 3、金融创新后的监管尤为必要,如P2P的监管,虽然金融创新等一系列活动可能会降低融资限制,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但同时也增加了大家对风险及对融资条件之间关系的认知难度,金融机构风险偏好进一步提高,风险积聚可能性提升。 三、金融监管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我们通过对二级市场走势,将经济周期划分为三段,从而间接反映金融监管的周期性运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金融监管导致金融周期循环反复,金融周期最终影响投资者对二级市场估值,二级市场走势更多的是金融监管变动的一个结果,并非原因。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要素构成1

编者按中国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观念、机制、 环境等,但不能忽视,传统的合规性监管、过于严格的金融管制、消极监管、 事后监管、忽视效率的监管等,已严重扼制了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的有效空间, 直接影响金融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如何使我国金融监管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探索建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又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体制, 切实做到完善监管理念、更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 迫任务。本文作者的思考有一定的启发性。 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 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金融监管的有效运行要有一个良好的金 融环境作条件,而这个条件能否具备则依赖T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 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多部法律与法规,但只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着严格的规定,金 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存在着严重的法律缺位。当金融机构监管的某一环节处于法 律的真空状态,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时,央行的监管无法可依,只能借助强制 性行政干预来解除金融风险,1997年海口城市信用社因挤兑出现支付困难时强制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乃至兼并一案仍历历在目。要改变这一局面我们现阶段 必须加强监管的法制化建设,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1、尽快完善主体法律。目前耍抓紧修改、整理和完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和《证券法》等金融法规;尽早出 台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监管法规和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退出(破产)法规,包 括《金融机构接管法》、《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机构临时性支付风险管 理法》、《金融机构兼并收购管理办法》等;制定《信贷资产保全法》和《外 资金融机构法》,按国际资本充足率框架,制定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框架,从而

金融监管现状问题

金融监管现状问题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多元化监管模式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在分业监管的实施中,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也使金融监管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实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体制框架,分别由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分业监管的体制在前几年对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纠正金融业的“三乱”,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其一,降低了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管成本。我国的存款类机构(银行、信用社)、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在资金融通、清算上都由人民银行管理,其外汇业务也由外汇管理局监管,在业务上有一定交叉,由于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交流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往往造成有的金融业务得不到有效监管,出现监管“真空”。或有的金融创新得不到监管当局的认可,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其二,限制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空间。全球金融正呈一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分业经营使我国银行不能开展综合业务,今后很难与国外银行平等竞争,制约了国内银行的发展步伐;其三,不符合国际金融业发展和监管趋势。目前,许多国家为适应金融一体化趋势,纷纷对过去的多元化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单一的监管机构,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事实表明,这种做法提高了监管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在我国,已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拆借、债券回购,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允

银行业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货币银行学 银行业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分析姓名:李建 学号: 1215124188 分数:

银行业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摘要:现代经济金融的发展越来越表明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客观的,金融自由早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传统的金融管制和金融深化阶段,金融监管趋向于政府直接管制,强制力对利率进行严管,结果反而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金融脆弱性”问题的存在,导致银行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引发银行体系危机、金融萧条,需要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本文主要从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原因、银行业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监管,方法及措施等方面,对银行的监管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举措。建议侧重中国银行业,目的在于实现好金融监管的安全与效率兼顾。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危机;风险;金融监管 一、为什么要对银行业进行金融监管 (一)现实原因:金融危机频发 2008年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至今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此次危机在给全球带来灾难性影响的同时,也凸显了金融监管的缺陷和不足。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在螺旋式复苏过程中再度面临减速风险。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再度放缓,新兴市场国家在高通胀背景下经济增速趋于降低。 警惕金融过度自由化。阿根廷在金融自由化之后经济获得了较快增长,但同时货币名义利率迅速上升,银行存款的上升远远低于贷款的上升,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放贷,不惜降低贷款发放标准,为投机性活动提供贷款的比重加大,进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1] (二)银行存在信用风险 银行事实上是一个信心游戏。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交易对手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业务中。 就整个市场而言,会有信息方面的问题,出借人对于借用人了解很少;也有动机的问题,看借用人是否愿意付高利息,而不是判断借用人是否有能力付利息,银行和金融机构在经济中扮演中间人的角色。银行面临中介风险问题。 我国自2010年以来,信贷资产总体质量上升,各机构不良贷款走向有所分化。但经济增速趋缓可能会使银行的信用风险隐患有所暴露。一些政府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同时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风险并未完全消除。[2] (三)银行存在较大的脆弱性 短借长贷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导致了金融机构内在的非流动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主要是金融资产而不是实物资产,这在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网络,银行业比其他产业更加脆弱和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要素构成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要素构成 编者按中国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观念、机制、环境等,但不能忽视,传统的合规性监管、过于严格的金融管制、消极监管、事后监管、忽视效率的监管等,已严重扼制了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的有效空间,直接影响金融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如何使我国金融监管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探索建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又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体制,切实做到完善监管理念、更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本文作者的思考有一定的启发性。 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金融监管的有效运行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作条件,而这个条件能否具备则依赖于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 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多部法律与法规,但只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着严格的规定,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存在着严重的法律缺位。当金融机构监管的某一环节处于法律的真空状态,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时,央行的监管无法可依,只能借助强制性行政干预来解除金融风险,1997年海口城市信用社因挤兑出现支付困难时强制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乃至兼并一案仍历历在目。要改变这一局面我们现阶段必须加强监管的法制化建设,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1、尽快完善主体法律。目前要抓紧修改、整理和完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和《证券法》等金融法规;尽早出台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监管法规和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退出(破产)法规,包括《金融机构接管法》、《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机构临时性支付风险管理法》、《金融机构兼并收购管理办法》等;制定《信贷资产保全法》和《外资金融机构法》,按国际资本充足率框架,制定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框架,从而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管提供法律基础。 2、尽快制订金融法律实施细则。主体法是纲目式的,对于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主体来说,更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并与金融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也要对原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进行清理,对不适应的条款进行废除或修订;还要对立法环境尚不成熟、近期不宜立法的有关金融业,先制定一个过渡性的暂行规定。 3、尽快建立独立的金融执法机制。目前银行对企业大量的金融违法违规行为无能为力,如果依法收贷只能是“赢了官司赔了钱”;更甚的是对于银行起诉,许多地方是“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裁决、裁决不执行”,这种现象助长了企业、个人不守信用,直接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为此,有必要尽快组建执法机构,专门受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诉讼案件,重塑我国公正、公开、公平的金融司法秩序。 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 1999年11月,随着处于世界金融垄断地位的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正式签署生效,标志着美国放弃维持近70年的“分业”

关于金融监管的研究

关于金融监管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7-11-01T19:42:22.8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作者:穆兰项圆心[导读]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离不开高效的金融体系,对金融体系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则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公开透明。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离不开高效的金融体系,对金融体系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则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公开透明。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金融监管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监管;意义;发展分析 一、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金融监督,二是金融管理。金融监管属于金融管制的范畴,参与金融监管的对象是监管当局,金融产品消费者和金融企业。由此我们可以将金融监管理解为金融监管是由监管当局指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金融市场配置机制,或者是间接地改变金融产品和金融产品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监管当局是进行金融监管的主体,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业是监管的客体。金融监管的目的是能把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有效的为公众利益和经济发展服务。具体的目标包括:一,优化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和组织性,使得货币市场在这种结构之下处于均衡或者是趋于均衡的状态;二,优化金融制度,提高金融制度的运行效率;三,确保金融安全,具体就是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这是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在追求金融安全时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它们既是金融监管的原因所在,也是金融制度和金融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金融监管保证金融安全是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对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来说,经济发展和增长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各个经济主体能够在金融市场上顺利融资,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对各种风险的适应性。在兼顾金融安全的条件之下还要能够保证金融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效率是指以尽量低的成本为条件,实现对金融资源的优化和最有效的利用,公平是指尽可能的发挥它最大的社会效益。最后,在保证前两者的条件之下对金融结构进行改革,保证金融结构的优化和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构成了金融结构的主体,金融监管保证了金融结构的有效性,在金融监管之下得到优化的金融结构通过充分动员和配置储蓄资源,来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金融监管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从金融监管的内容和范围来看,金融监管主要包括金融业务监管,金融风险监管,市场准入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等等。这其中金融业务监管是对经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和经营合规性,经营品种进行监管。金融风险的监管包括资产负债比例监管,最低实收资本金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等。市场准入监管是对金融机构的筹建设立和运营资格的监管,市场退出监管是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退出金融业等的管理;二是根据监管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可以将监管的内容分为金融业务监管和金融行政监管,金融业务监管是对存款准备金,银行业务咨询,账户开立,经营风险,信贷资产质量,信贷规模等的监督和管理;金融行政监管是指对金融机构的设立,撤并,更名,迁址法人资格审查等的管理;三是根据金融监管的性质可以分为合规性金融监管和风险性金融监管两大类。合规性金融监管包括金融机构的审批,信贷资金管理,章证牌照真实性检验等,风险性金融监管包括监测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资产风险性等等。 二、金融推动金融监管的发展 辩证来看金融监管对金融有两方面的影响,分为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两个方面。积极的影响方面,监管的变化可以导致创新的发生;适度的监管能够刺激金融的创新,并且金融监管可以避免过度竞争。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对早期的证券是没有施加监管的,这就导致了许多投机现象,对上市公司不施加金融监管就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所以这就印证了监管的必要性。同时,有效的金融监管能够保证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组织的功能,避免交易的风险。因为在金融行业内本身就存在当事人不是完全的了解交易商品的质量的情况,这种情况之下就容易发生金融欺骗。所以就有必要制定一个监管框架,再确定标准保持最低可信度的情况之下尽可能的减少交易的风险。正是有效的金融监管的存在才使得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从而推动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消极的影响方面,往往是将金融监管解释为金融创新的原因和动力,这为行之有效的行使金融监管制度设置了阻碍。 所以针对金融监管对金融行业存在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我们就有必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监管。对于积极的金融创新活动要采取消极的监管措施。现代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大规模应用再加之金融行业激烈的行业竞争压力让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这种创新的结果就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市场工具的多样性不断地显现,并推出更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这种情况下的市场主体和交易工具都已经成熟,所以作为监管部门就要“消极”的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的进行监管。而监管部门对于消极的金融创新就要进行“积极”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存在的趋利性,使得金融机构会通过某种金融工具来逃避金融监管而去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这就很可能导致市场调节的失败。消极的金融创新必然会抵消部分金融监管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所以就有必要制定出新的监管政策来应对金融创新。参考文献: [1]刘毅.自由与管制:金融管制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经济评论,2001.04. [2]李早航.现代金融监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蔡则祥,卞志林.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趋势.经济问题,2001.09. [4]江其物.论金融监管,财贸研究.2001(3). [5]陈学彬,邹平座.金融监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梁宝柱.金融监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穆兰(1995-01),女,江苏省淮安市人,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在读。项圆心(1996-04),男,江苏省盐城市人,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在读。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从风险性指标来看,在金融业发展的初期,分业经营相对于混业经营具有很大优势。从效率性的指标来看,混业经营相对于分业经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整个金融行业而言,混业经营模式能够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由于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完全放开,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可以自由地参与整个金融市场的竞争,而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效率。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性指标和效率性指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要发挥混业经营在效率方面的优势,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经营模式是由该国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决定的。 我国是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负责金融监管的金融监管格局。 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履行如下职责: ①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 ②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④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⑤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⑥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⑦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 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履行如下职责: ①研究和拟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有关证券、期货市场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并依法行使审批权或核准权。

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金融监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将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内外矛盾日益突现。我国金融监管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体制等方面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创造性地革新成为我国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 综合世界各国金融领域广泛存在的金融监管,我们认为,金融监管具有以下深层次的原因和意义: 金融市场失灵和缺陷。金融市场失灵主要是指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主要针对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所导致的垄断或者寡头垄断,规模不经济及外部性等问题。金融监管试图以一种有效方式来纠正金融市场失灵,但实际上关于金融监管的讨论,更多的集中在监管的效果而不是必要性方面。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制度性或其他的变化所引发的金融部门行为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有害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款人( 个人或集体) 必然会评价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安全性。但在受监管的金融体系中,个人和企业通常认为政府会确保金融机构安全,或至少在发生违约时偿还存款,因而在存款时并不考虑银行的道德风险。一般而言,金融监管是为了降低金融市场的成本,维持正常合理的金融秩序,提升公众对金融的信心。因此,监管是一种公共物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旨在提高公众金融信心的监管,是对金融市场缺陷的有效和必要补充。 现代货币制度演变。从实物商品、贵金属形态到信用形态,一方面使得金融市场交易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一方面导致了现代纸币制度和部分储备金制度,两种重要的金融制度创新。 信用创造。金融机构产品或服务创新其实质是一种信用创造,这一方面可以节省货币,降低机会成本,而另一方面也使商业性结构面临更大的支付风险。金融系统是“多米诺”骨牌效应最为典型的经济系统之一。任何对金融机构无力兑现的怀疑都会引起连锁反应,骤然出现的挤兑狂潮会在很短时间内使金融机构陷入支付危机,这又会导致公

强化金融监管的几点思考

强化金融监管的几点思考 金融监管薄弱是酿成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如何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要防患于未然,具有前瞻性、预见性 金融机构自身为了追求利润最大的经营目标,在经营过程中内在地存在一种冲动性和对市场的投机性,尤其在出现了一定的亏损以后,易于产生道德风险行为。基于这一客观事实,需要监管当局对其经营全过程进行周密的监管,并应根据其金融改革、发展和创新的进程对其监管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预见性。金融监管当局要根据审慎监管的原则,提前发现问题,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的出现。为此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按照审慎会计制度原则,实实在在地弄清楚银行的净资产;二是制定一套以审慎会计原则为基础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我国金融机构进行预警分析;三是对已经资不抵债,流动性出现问题的银行及早采取救助措施。 二、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是监管部门的主要监管手段 从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看,表现为重现场检查、轻非现场检查的倾向。当然,从过去的历史看,现场检查具有发现问题直接、解决问题快捷的特点,在我国中央银行的监管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今后随着金融深化及内外资金机构的增加和会计财务报表真实性、准确性的提高,非现场检查将愈加显示出必要性与重要作用。 由于非现场监管具有覆盖面宽、连续性强的特点,所以建立健全完善的非现场监管体系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和对现场检查的重

点提出参考意见;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并对金融机构潜在问题提出预测、预警;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报表、财务制度的完善,进而促进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另外,通过非现场检查收集到的数据反馈给地方政府和综合经济部门,对其经济决策发挥重要作用。 三、建立合规性检查和风险性监管相结合,以风险性监管为主导的监管体系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风险监管构成一国对金融机构监管体系的主体,而我国当前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由于监管水平不高,风险衡量标准尚不科学,大多还停留在合规性监管阶段,这种状况与不断深化的金融改革以及即将加入WTO是极不适应的。 所以,加强以预防为主的风险性监管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金融监管部门一是要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监管指标体系;二是加强建立健全风险监管的法律体系;三是加强监管队伍的素质教育,提高依法监管水平。 四、行业自律与金融监管 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进行金融监管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形式,并且对行业的成长发生很大的作用。如香港银行公会、美国的基金联合会、台湾证券投资顾问商业同业公会等均属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就我国金融机构而言,目前金融公会组织尚不健全,即使名誉上存在公会组织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银行公会的建立和健全,在行业内发挥自律作用可以大大减少国家在金融监督与矫正方面的成本,减轻宏观调控的压力,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

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及对策(最新整理)

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金融业因其具有特殊性质,是我国受监管最严厉的行业,这说明强化金融监管已成为我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当务之急。金融监管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之一。西方国家在长期的监管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技术,在此基础上,就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我们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之路。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体系监管体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频繁爆发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不得不改变金融监管的策略,将其监管的重点从合规性监管转向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预防从而增加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监管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管理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发展都离不开完备而有效的金融监管。系统、完备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最基础性的框架制度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深入,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逐步得到认可和强化,金融监管工作在改革中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金融行业正面临金融全球化的现实。如何正视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从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出发,深入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金融监管体系,是目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金融监管发展的历史进程描述 (一)9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统一监管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金融监管,除依法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取消外商银行在华特权外,主要任务是:整顿和改革私营金融业;打击投机活动,维护金融秩序。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相继建立。此时,中国证券市场尚未形成,而唯一的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下属性机构,四大专业银行与人保公司分工明确,不允许业务交叉经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重点是:配合监督、检查四家国有专业银行执行国家金融政策、业务分工和规章制度情况,并与金融投机和金融犯罪作斗争。

简述影响金融监管变迁的主要动因

1、简述影响金融监管变迁的主要动因 2、金融监管的严格时期采用的主要措施 3、什么原因导致各国逐步放松金融管制 4、简述金融监管变化的内在逻辑 1、简述金融监管目标的演变? 2.金融监管原则包括哪些方面? 3.金融监管工具包括哪些? 4.简述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的关系? 6.简述金融监管理念的发展。 1、简述金融监管必要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集团利益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金融监管理论的变迁规律。 5、试论金融监管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1、简述金融监管体制历史变迁过程的演变规律。 2.比较三种监管体制的异同。 3.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新趋势和新变化。 4.美国“伞式”功能监管的特点。 5.论述我国分业监管体制存在的合理性及面临的挑战。 1、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商业银行市场经营中所面对的主要风险及其监管 3.请对商业银行跨国业务的国际监管前景加以评价 4.商业银行市场推出监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证券发行审核制度包括那些类型 2.关联交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证券公司风险的特点有哪些 4.为什么要加强对证券公司市场退出的监管 1.保险机构市场准入监管中的资本金监管对正常经营活动有何意义4.简述保险机构市场退出的主要形式和程序

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包括金融监管当局监管、行业自律机构的监管、中介机构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非现场检查监管:监管机构通过收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资料和财务数据,运用技术方法研究分析金融机构经营的总体状况、风险管理状况、合规情况等,对其稳健经营情况进行评价。现场检查监管:由金融监管当局派人进入金融机构,通过查阅各类财务报表、文件档案、原始凭证和规章制度等资料,核实、检查和评价金融机构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管制寻租理论:由利用资源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许权从而损害他人利益,使自己获得大于租金收益的行为而形成的理论。 金融管制的辩证法理论: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当局之间存在一个金融管制-金融创新-放松管制或再管制-再创新的动态博弈过程。 分工型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不同的金融监管部门对国内金融机构进行分类监管的模式。 合作型金融监管体制:指在经济合作区域内,对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监督的一种金融监管体制。 保险机构偿付能力监管:主要包括三方面:偿付能力计算方法,真实水平的检查方法,偿付能力不足的处理。 持续性披露制度:公司信息公开制度,旨在通过完全公开公司信息,防止公司经营不当或财务制度混乱,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EAST系统:集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为一体的银行业现场检查信息支持平台,通过持续采集被监管机构的业务数据,建立专业的数据分析模型,进而对被监管机构的业务进行全面评估。 信息不对称监管理论:基于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体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政府监管是医病良药。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业务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程度较高,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会对某一个国家或者全球整个银行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的银行。

中美金融监管体制比较

摘要:本文从金融监管主体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中美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并将两者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在借鉴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基础上。中国应建立适合国情的金融监管体制。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比较 一、金融监管体制概述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施加影响的一整套机制和组织结构的总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基本要素:首先是体制参与者,即由谁监管和对谁监管,核心是金融监管机关的设置、职责职权的依法定位;其次是如何监管,即为实现金融监管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体制的各种参与者按照一定方式有规律地相互作用,以完成特定的目的。可见,对金融监管体制的研究涉及到对金融监管机关组织构成、职权的分析、金融监管机关对金融机构作用机制的分析等。 根据监管主体的多少,金融监管体制可分为一元化监管体制与多元化监管体制。前者是独家监管型,即只有一家执行金融监管的机关,实行高度集中的单一型监管体制。后者是多家监管型,即执行金融监管的机关为两家或两家以上共同分工负责进行金融监管。实行这种体制的国家根据监管权限在中央与地方的划分的不同,又可分为一线多元监管体制和双线多元监管体制。实行一线多元体制的国家或地区,金融健全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央一级又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关负责监管。这种体制实际上是以财政部和中央银行为主题开展工作。实行双线多元体制的国家主要是联邦制国家,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代表。其基本框架如下: 二、美国金融监管体制 在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制中,美国的监管体制被公认为是最健全、最完备、最具代表性的,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1999年金融服务法》(FinancialService8Actofl999),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金融服务产业的新纪元,美国金融监管也最终形成了现行的双线多元监管模式。这种新的监管体系顺应了金融服务业混合经营、金融集团的发展趋势,在制度上实现了金融监管的创新。由于美国处于世界头号金融强国的地位,因此。对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考察研究,将在构思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策略等方面提供诸多启示。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比较复杂,联邦和各州都有权对银行发照注册并进行监督,即实行双轨银行制度。在联邦一级,有财政部通货监理局、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三大银行监管机关。在州一级,各州都有各自的金融法规和银行监管机构。现分述如下: (一)通货监理局 通货监理局是美国资格最老的金融监管机构,它是根据(国民银行法)于1863年建立的。只有向该局注册的银行才能称为国民银行。通货监理局在技术上受财政部指挥。不过实际上它的活动与财政部没有正式联系_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通货监理局的主要职责是审查国民银行的注册和分支行的设置,审核银行的合并,收集国民银行业务的统计数据,并进行与国民银行体系有关的各项经济调研工作;制订相应的管理条例和法规,并组织贯彻执行;检查国民银行的资本营运、贷款结构和数量、存款安全程度和贷款利率水平等经营情况,对经营管理混乱或违反金融法规要求的,有权命令其停业,进行清理整顿,有权撤换国民银行的正副行长和高级负责人员。通货监理局每年需向国会报告工作情况。 (二)联邦储备系统 联邦储备系统是根据1913年(联邦储备法)成立的,该系统有以下3个机构: 1、联邦储备委员会 联邦储各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制定金融政策,此外还要规定金融规章、制度,监督管理下属的联邦储备银行和会员银行的业务。监督货币的投入与回笼:执行有关管制银行控股公司活动的法令,并作为联邦政府的代理人。

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综合世界各国金融领域广泛存在的金融监管,我们认为,金融监管具有以下深层次的原因和意义:金融市场失灵和缺陷。金融市场失灵主要是指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主要针对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所导致的垄断或者寡头垄断,规模不经济及外部性等问题。金融监管试图以一种有效方式来纠正金融市场失灵,但实际上关于金融监管的讨论,更多的集中在监管的效果而不是必要性方面。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制度性或其他的变化所引发的金融部门行为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有害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款人( 个人或集体) 必然会评价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安全性。但在受监管的金融体系中,个人和企业通常认为政府会确保金融机构安全,或至少在发生违约时偿还存款,因而在存款时并不考虑银行的道德风险。一般而言,金融监管是为了降低金融市场的成本,维持正常合理的金融秩序,提升公众对金融的信心。因此,监管是一种公共物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旨在提高公众金融信心的监管,是对金融市场缺陷的有效和必要补充。 现代货币制度演变。从实物商品、贵金属形态到信用形态,一方面使得金融市场交易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一方面导致了现代纸币制度和部分储备金制度,两种重要的金融制度创新。 信用创造。金融机构产品或服务创新其实质是一种信用创造,这一方面可以节省货币,降低机会成本,而另一方面也使商业性结构面临更大的支付风险。金融系统是“多米诺”骨牌效应最为典型的经济系统之一。任何对金融机构无力兑现的怀疑都会引起连锁反应,骤然出现的挤兑狂潮会在很短时间内使金融机构陷入支付危机,这又会导致公众金融信心的丧失,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将使一国国内金

金融监管学-教学大纲(双语)

《金融监管学(双语)》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110142A/B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 32 讲课学时:28 实验(上机)学时:4 学分: 2 适用对象:金融学、国际金融 先修课程:金融学概论、商业银行、银行经营管理、保险学、证券学、西方经济学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根据金融监管的最新发展趋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体系分为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金融监管理论、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实务和金融监管的协调五个部分,系统讲解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务,并结合最新实践,完善了金融稳定和金融协调同金融监管关系等方面的观点和思路,为金融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研究金融监管提供了一个基本线索和框架。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现代金融监管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掌握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理论讲清,要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注意利用我院的金融实验室。 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尽可能地去有关金融机构作现场了解。 对课后作业以及学生自学的要求:注意同实际联系的案例教学,重在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可请校外人员讲座。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金融监管导论 第一节金融监管的概念及必要性 一、金融监管的概念 二、对金融监管的理论理解 三、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第二节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手段 一、金融监管的内容 二、金融监管的手段 教学重点、难点:对金融监管理论的解释和掌握。 课程的考核要求:金融监管的概念。 了解:金融监管的含义、外延、内涵。各专家的定义。 理解:金融监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脉络。 掌握:相关金融监管的理论。 熟练掌握:金融监管的手段和内容。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有哪些作用? 2.简述金融监管与经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3.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什么? 4.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怎样才能形成有效的金融监管方法体系? 第二章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 第一节金融风险概述

浅析中国金融的监管体制

浅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浅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内?容简介: ?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我又为朋友编辑?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 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概?述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我又为朋友编?辑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概述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进?行监管、按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以及?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由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国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金融?监管是指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金融?业的经营进行监督?管理的行为。目前?,世界各国及地区?的金融监管体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为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摸索符合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即所?谓的“一行三会”?)为主的金融业分?立监管体制,并建?立了银、证、保三?方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国务院?是金融监管的主体?,它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发挥?监管的职能,发挥?着核心作用。20?1X年10月,经?修订的《中国

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财经管理学院论文 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

目录 摘要 (2) 引言 (2) 1.金融监管的定义 (2) 2.金融监管的对象与内容 (3) 3.金融监管的方式 (3) 4.金融监管的结构 (4) 5.金融监管的手段 (5) 6.金融监管的目的和原则 (6) 7.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7) 8.金融监管案例分析 (8)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11)

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进入混业经营时期,国内金融业正面临更大挑战,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有效性更为突出。本文主要从当前银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入手,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分析央行监管的效率,并提出对策建议。金融监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将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内外矛盾日益突现。我国金融监管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体制等方面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创造性地革新成为我国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金融监管主体中央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商业银行金融业监管机构微观运行机制金融监管问题 【引言】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如今, 在金融信息化、混业化不断加深, 金融自由化与深化不断推进, 金融创新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活跃, 金融风险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已成为十分必要的手段。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全面进入“后WTO过渡期”的加速调整阶段, 改革的速度和力度逐渐加快, 因此,通过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越来越成为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一.金融监管的定义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

第八章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 本章主要讲解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和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演变的基本情况和目前体制下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基本分工,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监管职责和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重要性,掌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和法定权力,掌握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 一、1992年以前的金融监管体制 1.1984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一方面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另一方面全面行使金融监管职责。 2.1984年1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成为我国的货币当局和全面承担对金融各业监管职能的金融监管当局。一直到1992年底,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基本上属于集中单一型监管体制。 二、分业监管格局的逐步形成和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二十年来,金融监管体制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 1.1992年12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成立,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管理证券业。证券委是国家对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管理的主管机构,证监会是证券委的执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证券经营机构的审批和归口管理。 2.1993年我国正式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作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目标,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明确规定。 3.1997年11月,国务院将中国人民银行对证券经营机构的监管权划归证监会。 4.1998年4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证券委与证监会合并组成了新的证监会,全面负责对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 5.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监管全国商业保险市场。至此,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监管的体制得以确立。 6.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统一监管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转变为“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三、现行体制下各监管主体的基本分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