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研讨心得

在实际教学中,是不是能够打破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呢?

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的学习,至于前后顺序怎样,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实际上,学生的学习顺序也一定不会是只有一种顺序合理,各版本教材还顺序不一致呢。所以教师完全有权力变动教学顺序,也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教学情况认真思考合理的教学顺序,而不是被动依赖教材或某些规定。

教材顺序:当然可以打破。不破不立。教材就是素材。不过,教材是专家精心编的,总有他的道理。有时候我们不太能体会其中的道理,会根据自己的当时想法改变教材顺序。当然,也没准我们当中也有草根专家,自己的认识已经超越了专家的认识。我觉得怎么改都可以,关键是,改动不是为了跟教材不一样,而是在从不同的侧面通过实践来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些章节我自己就有多次调整,这一年跟教材一样,下一年不一样,过两年又改变回来,其实这都是我们在实践中成长的过程。

关于教材资源是教材编写者考虑到广泛普适性,一般来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优质和典型资源,但并不一定是最适合我们的学生,因此,教师跳出教材资源,积极开发其他相关的替代性资源,对促进我们的教学质量也非常重要。事实上这也是“用教材教”的教材观的表现之一。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教案

送教时间: 送教课时: 教学目标: 1、锻炼舌头和口部各个肌肉的灵活性,帮助孩子学习发音。 2、按摩操是以按、摸、揉、捏、搓、弹等手法刺激穴位,从而使参与发音的各部分肌肉功能得到提高。 3、提高学生身体平衡能力 教学过程 口肌的训练: 1、“两操”的设计 两操分别是:按摩操和口舌操。 按摩操是以按、摸、揉、捏、搓、弹等手法刺激穴位,从而使参与发音的各部分肌肉功能得到提高。 按摩操分五个步骤: (1).抹口轮 (2)、捏下颜 (3)、擦下巴 (4)、揉面颊 (5)、轻拍面部,在舒缓的音乐中对口部进行按摩。 口舌操步骤: 第一节:张大嘴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一张一合; 第二节:伸舌头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一伸一缩; 第三节:顶舌头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用舌头顶两腮,左一次右一次; 第四节:舔牙床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用舌尖舔牙齿背后,一上一下;

第五节:卷舌头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用舌尖舔上牙膛,由前往后; 第六节:弹舌头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舌头由卷变为放平,反复做(如同发啦音的方式); 第七节:活动嘴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使嘴进行张一咧一撮一抿的变化练习。 2、口部模仿 主要锻炼舌头和口部各个肌肉的灵活性,帮助孩子学习发音。 口部模仿包括:张嘴、叩齿、打哇哇、伸舌头、舔上唇、翘舌等。 运动康复: 1、步行训练 独立步行必须具备正常的立位平衡反应、双侧下肢交替协调运动和一侧下肢支撑体重等基本条件。 对脑瘫患儿进行步行训练以前必须做认真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判断患儿步行可能达到的水平,如独立步行、拄拐步行还是终生依靠轮椅生活。 在做出判断以前应充分考虑到患儿发育的特点,尽最大努力争取达到独立步行。应当严格地设计训练方案,使其尽量接近正常的步态。 教学成果: 学生有一定的模仿能力,能做口舌操,模仿张嘴、叩齿、打哇哇、伸舌头、舔上唇,需增加活动量

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工作总结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下,我校的送教上门工作在2018年9月份正式拉开了帷幕。很荣幸,能够被校领导选为送教教师,在汪校长的主持和带领下,跟随我们学校经验丰富的郭路老师一起进行送教工作。经过半个学期的送教上门,我们的送教工作也逐步走上了正轨,在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我们之后的送教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学期,我们的送教上门工作风雨无阻,坚持每周送教一次,每次时长为两个小时,时间定为周二上午。我们根据学生情况为他开展了生活数学、生活语文、精细动作训练和绘画手工课程,郭老师主要负责生活语文和精细动作训练的教学,我主要负责生活数学和绘画手工的教学。 2018年9月6日,吉校长带领我们送教的教师进行了工作分析会,就送教上门的意义做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也讨论了送教上门的时间设置、课程设置等具体事项。2018年9月13日,在汪校长的带领下,郭老师我们三人第一次走入被送教学生的家里,对学生进行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估,随后与家长一同确定每周送教的时间。 回到学校之后,我和郭老师就开始为黄洋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2019年9月18日,送教上门工作正式开始授课,本学期送教上门总计11次,其中生活数学送教次数为10次,绘画手工送教次数为9次。生活数学本学期的授课内容主要为:数前概念,包括有、没有,大小、多少、同样多、上下、里外;认数1、2、3。绘画手工本学期的授课内容主要为:认识常见的绘画工具和颜色、涂色、简单的线条、简单的图形。 在本学期期末对黄洋进行测评,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综合的评定,黄洋对生活数学所学习的内容掌握率达到了100%;绘画手工方面掌握的不是特别好,在下学期要继续进行巩固练习。 “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虽然我们刚开始一个学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只要学生需要我们就会义无反顾把工作持续下去,继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努力探索一些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谈谈你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认识

谈谈你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认识对“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是智者,也不是仁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在此谈一谈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能与有不同见解的同仁商榷。“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式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教教材”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和书上的某种方法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是: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在教学实际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应该说,教教材是在教书,用教材是在教人。“教”是“用”的基础,“用”是“教”的超越,一种新的教学追求,不会“教教材”,谈不上“用教材教”。教材浓缩了许多编写专家的精华思想,内容大都是经典案例,而一线的教师根本不可能自己编写出能经得起推敲的同样经典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应该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要认认真地教教材。在“用教材教”大行其

道之时,再次提出“教教材”的不同观点,无疑是一种有益的争鸣。冷静思考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教材”的观点,实际上也承认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也并不反对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传统做法是“教教材”,课改理念主张“用教材教”。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应该说,教教材是在教书,用教材是在教人。“教”是“用”的基础,“用”是“教”的超越,一种新的教学追求,不会“教教材”,谈不上“用教材教”。以上就是本人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妥,请各位领导、同仁多多指教。

教师要用教材去教 而不是完全教教材

教师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完全教教材 1提出背景 我们的新版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材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现实,又应用于现实”的道理,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揭示数学问题是怎样从实际背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又怎样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教师也应该认真地钻研教材,通过自己在教学的实践中的教学经验,对教材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针对新教科版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0页简便计算例2的教学设计我提出一点自己的改进方法,这也是在我的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希望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体会。 2原题回放 新教科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0页的简便计算的例2,画面是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需要综合运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问题1: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 方法一: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 ①56+31+24=80+31=111(元) ②56+31+19=56+50=106(元) ③56+19+24=80+19=99(元) ④31+19+24=50+24=74(元) 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 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方法二:先算四本的总价,再减去一本的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 ①130-19=111(元) ②130-24=106(元) ③130-31=99(元) ④130-56=74(元) 其中第②③都符合要求,总价在一百元左右。 教师加以引导:看一看,还有哪些情况;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 3延伸和改进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时候还不是最简单的方法,还应该在继续一下,把最简单的方法在给同学们讲解一下: 这时我们可以用四本书的总价钱130元分别减去他们四个的单价后在和100元进行比较: ①130-19=111(元)————111-100=11(元)——多

要正确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

要正确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 (选自《基础教育课程》2008.11) 编者按: 在阅读了《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11期的?‘用教材教’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一教研主题的一组文章之后,王德久校长把杂志带到了教科室的办公室,希望教科室能够把这组文章刊登在校园网上,组织大家认真研修,在研修中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课堂,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促进大家交流,教科室把这组文章分篇整理,并在校园网主页的?处室专栏?和教科室的博客上同时刊登,希望大家在教科室博客上积极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用教材教”意味着生本和自主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尽管字面上没有多少差别,但是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教教材”,是把解读教材作为目的,其理论前提是“教材中心”。传统的课程观强调的是学科本位,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展开的。教师讲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不敢越教材这个“雷池”半步,教师一篇篇课文讲,学生一篇篇课文学,生怕有半点遗漏。教师教教材,总想把教材讲细讲透,自然也就总是感觉课时不够用,于是就加班加点,教师和学生都把时间和精力耗在了教材上。在师生的眼中没有教材之外更广阔的学习时空和

丰富的学习资源。教材成了至高无上的文本,师生都成了教材的“奴隶”。“教教材”,使学生误认“教材”就是“语文”,学语文就是为了考试;“教教材”,学生可能记住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但不一定读懂了课文,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教教材”,学生可能记住了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一大堆知识,但不一定形成了语文能力,拥有了语文素养。 “用教材教”,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教,是把教材作为素材和工具,而不是把教材当作目的,它体现的是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成教材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因此,教学的过程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基本材料或凭借,而不是唯一的凭借。教师除了根据地区实际和学生实际,对教材有目的地加工、取舍、改造、重组外,还要主动去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材料,去开发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用教材教”,师生都获得了自由和解放,成为驾驭教材的“主人”;“用教材教”,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可用的知识;“用教材教”,教师就会满眼无不是语文,就会让学生“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获得主动自主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说:“编课本的初衷,我想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掬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

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彬 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很多新意,相信课程专家用三天也解读不完。可一线教师并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听这些解读了,他们只关心一个更为切身的问题,面对新课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发生哪些变化,其中最关键的变化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虽然感觉过于功利了一些,但还是觉得比较实在。从个人的体会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最关键的是要求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够从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转变,相信新课程对课堂教学要求的其他变化也随之实现了。可是,这样的回答不但没有解决一线教师心中的困惑,反到让大家觉得更困惑了,平时自己拿着教材去上课,拿到就不是用教材教吗,怎么就变成了“教教材”了呢?当然,自己平时也的确是在“教教材”,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呀:你不教教材,那还需要用教材教吗;你用教材教,其目的也还是教教材呀? 一 你相信教材会出错吗?人尚无完人,就更别谈教材了,因此教材出错也是理所当然的,尽管我们并不希望教材出错。可是,当你发现教材已经错了,你在课堂教学中是捍卫已经出错的教材,还是鼓励学生勇敢地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并坚持与教材相左但却是正确的观点?这个问题看起来比前一个问题更简单,但却远比前一个问题难回答。从理论上讲,既然知道教材上的知识错了,当然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但在

实践中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教材上的知识错了,可那毕竟是教材上的知识呀,如果以后考到了这个知识点,虽然明明知道这个知识点错了,但只要你照着教材答上去,你还是会得分的;可如果你勇敢地在课堂教学中纠正这个知识点,并鼓励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点,可如果在考试中遇到了这道题目,学生如果用正确的知识点答题,究竟能不能得分就不一定了。所以,在理论上,教材肯定有对与错之分,而且课堂教学肯定是对正确的知识负责,而不是对教材负责;但在实践中,虽然教材有对与错之分,但课堂教学肯定是对学生分数负责,那就意味着遵循教材是肯定可以得分的,但对正确知识负责只是有可能得分,也有可能失分的,从保险的角度出发,可能遵循教材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可是,谁告诉你遵循教材就一定可以得分呢?这还需要告诉吗,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只要我拿着教材去找改考卷的教师,他是一定会给我分数的,哪怕我和他都知道教材上的知识错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明知错了,但还一定要给分数的现象呢,那是因为长期以来“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导致的,既然天下一统于同一本教材,那么教材也就在敢真理的代名词了。可是,在课程改革之后,当你再拿着教材去要分数时,就不一定有这么幸运了,因为改考卷的教师可能会拿出另外一本教材,而你拿的教材是错误的,但他拿的教材却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再以教材是怎么说为标准,就难以保证能够得分了。在这种情况下,让课堂教学对正确的知识负责,才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课堂教学可以借助于教材来展开,但并不能以教材为唯一依据来展开了。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总结

牵着蜗牛去散步,静候一路花开 残疾孩子凝聚爱心,自我参与到开展“送教上门”活动以来。差不多经过一学年 的努力实践探索,累了一点经验,其中的点点滴滴都饱含着我们对特殊儿童的一片爱 心和责任心,饱含着我们对特殊教育的付出和努力。现针对我组送教工作进行小结: 1、了解情况,简单评估 我们这组的送教对象共四名,其中孤儿院3名,在街上理发店的小孩一名。由于 小孩从没有接受过有效的教育,各方面发展相当迟缓,通过一般的交流、观察甚至评 估不能全面了解其情况。我们通过与福利院院长、家长沟通,大概了解了孩子的家庭 成员、成病原因、发病规律、治病经历、生理状态、生活习惯等相关情况。并结合学 校张贴的建议孩子送教方向设置课程。每堂课做到认真备课,教具准备得当,坚持自 带电脑用多媒体给他们上课。 2、走近身边,开启心门 家里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家长难免会心疼、觉得亏欠他,给其充分的溺爱,但由 于没有同龄孩子愿意与其玩耍,所以比较孤独,语言能力差,不愿意理人。也由于程 度过重,没有办法进行语言交流,给我们送教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我们只能慢慢来,播放儿歌、带各种玩具或食物来吸引他的注意力,争取跟他建立友好联系。经过不懈 努力、反复刺激,孩子们慢慢接受我们的到来,并从开始的从不正视、嘴巴紧闭,到 后来有了简单的眼神交流。 3、持之以恒,送教到位 爱心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必备的精神,在“爱与责任”的召唤下,我们每月至 少一次送教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孩童的心灵,让残疾儿童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福利院的三位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家庭的温暖,但他 们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也有着心理发展的需求,有着与人交流、享受关爱的需要。 但要让他在认知、感知等方面的水平有明显提高是相当困难的。我们注意因材施教, 从简单常识教起,运用游戏形式,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学 生的情绪,表扬、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学习意识、树立信心;生活自理能力的培 养也是送教上门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动作分解,每一个动作都重 复多次,更多的是手把手地教孩子,直到孩子能较为熟练地掌握。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 上周,刚刚从张老师处接手了两节三年级的科学课,并告诉我说,已经上好了第一单元,接下来准备上第三单元。 我翻开教材一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蚕”,各种观察活动都围绕蚕展开。 星期天,我特地去了乡下,想要一些小蚕或了解去哪里能搞到蚕种。这才发现,现在不是养蚕的季节,地里的桑树还没有发芽、长叶,所以,要看到真正的蚕必须等到五月份前后。于是,我果断地调整了教学内容,把第三单元水的测量调过来先上。 关于“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话题,已成为眼下课改的热门话题。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手中的圣经,教师是吟诵圣经的虔诚教徒,他们尊奉教材,唯恐和教材有所出入,所以执教者不可能或者说很难作出主观的改编。于是,许多有识之士针对教材出现的诸多实际问题,提出了“用教材教”的观点。这种观点,要求教师从教学宗旨出发,在不违背教学精神的前提下,尊重个性教学特征,更多地强调教学主观性。在当前教学条件下,可以说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从“教教材”到“用教教材教”,体现了教学的进步。 但是,前几天,我参加南通市小学科学六届二次学术研讨会,也听到了严清主任对此提出的批判,其主要理由是:教材浓缩了许多编写专家的精华思想,内容大都是经典案例,而一线的教师根本不可能自己编写出能经得起推敲的同样经典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应该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要认认真地教教材。 在“用教材教”大行其道之时,再次提出“教教材”的不同观点,无疑是一种有益的争鸣。冷静思考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教材”的观点,实际上也承认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也并不反对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进而思之,我们也可以用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融合。无论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两种观点都突出一个“教”字,也就是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在“有效教学”中备课形式的手写或电脑稿不应成为争论的焦点一样,“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本身也不应成为争论的焦点,毕竟这是教育改革中非主流的东西,只有教师具备了崇高的敬业精神,认认真真地钻研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才会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先进教学。cyf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教案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教案 为了保障因残疾等客观原因暂不适宜到学校进行教育的特殊学生 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根据上级部门有关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探索残疾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经验,努力实现我校残疾学生教育“全覆盖、零拒绝”。 二、服务原则 “送教上门”服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注重发展残疾学生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服务时间 服务时间:每个服务对象每月提供上门教育不少于2次,每次2个课时,每学期不少于20个课时,每课时30分钟。 四、服务对象

送教上门的服务对象为暂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教学能力的我校残疾学生。 五、服务形式 学校指派教师到学生家中开展教育指导活动。 六、领导小组及送教教师 组长:xxx 送教教师:xx、xxx等 七、经费保障 设立相应的“送教上门”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送教上门”服务教师的交通费、劳务费等补贴,购置相关教育教学设备费以及业务指导等费用。 八、工作要求 (一)送教上门服务学生纳入学籍管理,保证其正当的权益。

(二)送教上门时间及课时安排,须依据针对服务对象的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三)每次送教上门工作完成后,监护人需签字确认。 (四)送教上门是我校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途径之一。教务处按照要求落实相关工作。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和娴熟的业务水平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精心准备,保证质量。每次开展送教上门服务,要做好电子材料的拍照(摄)和存档。 xxxx年六月二日 篇二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相关要求,切实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施一人一案,保障所有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切实保障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根据残疾儿童少年的实际情况,结合“送教上门”的工作要求,特制定xxx“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 一、服务对象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于海军 【摘要】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即准确理解教材与课标的连接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有的教学环境出发。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用教材教教材创造性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处理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以往教材只要求讲知识点,而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新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接受式学习转向了探究式学

习。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灌进去的,背进去的,而应该是通过活跃的探究学习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首先,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以准确理解教材与课标的连接点为前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我们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前必须以课标为依据,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前提,认真研读教材和各种资料,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找准课标、教材的连接点,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这里有12个完全一样

的小正方形,如果用这12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拼?有几种不同的拼法?你能在头脑中拼一拼吗? 师: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算式直接写出12的所有因数吗?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教师将书上例题“你能找出3 6的所在因数吗”改为“你能写出12的所有因数吗”,这样一改,借助操作使学生自主获得12的所有因数,学生也很自然地想到可以用乘法来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其次,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用教材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即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 如教学《第几》一课内容时,教材所展示的排队买票的主题情景,对于农村学生比较陌生,很难使全体学生投入学习,我就将这个情景“转变”为中午排

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三年规划

送教中心三年规划 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中心 2016.3

送教中心三年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通知》和巴彦淖尔市教育局、巴彦淖尔市残疾人联合会发放的《关于在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我市适龄重度残疾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送教中心将积极努力开展为我市适龄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活动,争取把“送教上门”这项“惠民工程”做到实处,现将三年的送教工作做一个简单的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一直本着“让每一位残疾孩子都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理念,尽量实行“零距离”办学,积极探索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居家接受教育的工作经验,逐步建立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 二、服务对象 送教上门的服务对象是我市内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且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的(0—16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通过摸底排查,送教中心的服务对象将会越来越多。 首先,要在先前就开展过送教上门工作的旗县(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里继续坚持我们的“送教上门工作”。 其次,要针对临河地区和市福利院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进行送教

上门工作。 再次,结合全市重度适龄儿童少年的基本情况,开展其他旗县的送教上门工作。 最后,把送教上门工作在我市全面铺展开来。 三、工作职责 根据教育局、残联等部门排查出来的数字,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时间的统一安排,将我校的送教上门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并进行下去。 我们要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通过定时、定点、定量的上门教学,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通过智力评估、认知训练、沟通训练、肢体康复、听觉言语个别化训练等多种训练方式对他们进行全面的、适当的、生活化的教学服务,让他们学会自己生活。 在对孩子进行教学服务的同时,还要对其家长进行简单有效的康复训练的具体、实用的理论指导和肢体康复的手法指导。并带领专业的心理辅导师针对家长进行正面的心理疏导和健康、良好的心理教育。 另外,还要结合各地的师资情况,充分利用资源,辅导、培训当地的教师,尽最大力量为各旗县区、各单位培养新生力量,从根本上解决送教上门的师资紧缺的问题,使他们在今后送教上门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自食其力,逐渐成熟起来,并且让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一些。 四、师资保障

怎样理解“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

怎样理解“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习惯牵着学生的鼻子去学教材、“钻”教材,甚至去背教材。由于只重视知识结论的教学,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有嘴上功夫、笔下功夫,而无手上功夫。教材被神化了、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求打破这种观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即既让学生既知道“是什么”、“有什么”,还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怎么样”,通过对知识建构的过程性经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能力发展成为可能。教学不再以本为本、而是强调书本知识向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注重对教材的多样化解读。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通过学习了解足够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教学中予以实施才是啊!我认为以下内容是极其重要的: 一.正确理解“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很明确是以教材为中心,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搬运式的教学,教材怎么说,我就怎么讲,是对教材负责,是以教材为惟一的“孤本”,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结论,视“教”教材为静态过程,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就算完事了,因此是比较狭隘的。这样不仅学生接受的知识面小,学生也不容易理解知识,造成学生厌学。 而用教材“教”就不同了,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是解释教材,且是要用教材作“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教材,在这里是一条知识之“舟”,是一座能力之“桥”,是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用教材教使学生能从乏味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从枯燥的书本中解脱出来。用教材教能让学生从实际的经历,生活的实践中结合要学的知识,使学生乐学、想学、爱学。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 所以讲究对知识的颠来倒去的分析,看重教师传授到位与否与教学技巧,往往是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统率教书的。而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的同步和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注重举一反三,是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能力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前者是教书,后者教人。用形象比喻的话,“教”教材是一口井,是停靠的码头;用教材“教”是一条河是起帆的绿舟。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教学形态上或许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骨子里却有分明的界线。对教材的看法及对教材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底蕴。如果说,“教”教材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那么用教材“教”,则是教师的高本事了。教材,究竟是教的,还是用的。我认为,要

如何使用教材

教师究竟是被教材奴役,还是教材被教师奴役,这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之间的能力差异。根据课程标准编撰出来的教材,并不暖和来约束教师教学的,而是用来约束学生学习的。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中哪些应该重点掌握,哪些应该泛泛了解,在教材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指引。那么教师在教授教材时,自然应该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材的能力结合起来,在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丰富教材内容,在不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简化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地做到把教材当作帮助学生寻求真知的教学工具。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装寻求真知而使用教材,那就意味着教师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与解读教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跳出教材看教材的视角,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教材进行课堂化开发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虽然看起来是教材在奴役教师,但教师却因为教材的奴役而可以获得思想上的怠惰;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虽然看起来是教师在奴役教材,但却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按照教材知识逻辑,还是依循学生心理逻辑,这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之间的实践差异。如果把掌握教材当作课堂教学的目标,那么按照教材自身的知识逻辑来展开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一条捷径,尽管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在学习上牺牲自己的兴趣,但却可以换来学生对教材模仿能力的提升。可是,如果我们把教材当作是帮助学生寻求真知的工具,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简单地模仿教材,而是要通过教材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时,我们就可以跳出教材自身的知识逻辑,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来重新组合教材,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双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在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下,教师也成为教材的代言人,学生成为教材高峰的攀登者,通过磨损学生的兴趣换来教材知识的掌握;但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通过对教材的重组与重构,来帮助学生寻求真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科学解读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走向“用教材教”的第一步。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寻求真知,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并不是什么真知都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内掌握,也不意味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可是,究竟哪些真知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呢,究竟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哪些真知呢,这些并不是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了,而是在学科专家和学科教学专家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之后,以学科课程标准的方式来选择和界定的。因此,对课程标准的的深度解析,是对“用教材教”的目标的设定,自然也是对“用教材教”过程中基本原则的明确。 深度研判考试标准,是课堂教学走向“用教材教”的第二步。课程标准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以课程标准为标准,那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是低效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符合考试标准。从逻辑上讲,课程标准既应该是教材撰写的依据和准则,也应该是考试标准的依据和准则;在实践中,在撰写教材的过程中,虽然会遵循课程标准,但并不意味着教材会百分之百地体现课程标准,正因为不同的教材会各有千秋地体现课程标准,所以鼓励教师要跳出教材开展教学;同样的道理,在确定考试标准和编制考试试卷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课程标准,但由于对考试功能的界定不一样,考试对课程标准内容的侧重不一样,从而使得不同的考试标准和考试试卷,虽然都会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准则,但各自的要点与特征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可是,到最后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并不是看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适合程度,而是看课堂教学与考试标准的适合程度,因此教师研读课程标准有利于课堂教学明确方向,但具体的教学重点还有待于教师对考试标准的研判。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调研报告---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调研报告---乘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为了维护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公平权,切实提高他们的入学率,国家第一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xx—— 20xx)》、国家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xx——2020)》明确提出了实施送教上门的要求,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强调“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学校就读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通过提供送教上门或者远程教育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由此送教上门这一残疾人教育的补充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由于疫情此项工作一直未如期进行,直到开学我校立即着手开展了送教上门的实践。6月底,学校利用两天时间对建档立卡的残疾儿童开展了送教上门服务,后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对全区不适合入学的特殊儿童进行了情况调查。近两年来,茌平区特殊教育的送教上门工作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由此形成的初步经验、初步模式。送教上门服务也得到了全区绝大多数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及其家庭的欢迎和肯定。一、调研过程6月30日及7月3日,在保证本校的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每班抽调两人,分两大组进行送教。本次送教对象是建档立卡的未入学的残疾儿童,送教教师为学生们制定个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

教,小步子,多坡度,同时给家长送上部分特殊教育的方式、方法。7月8日、9日与12日我校利用假期采用教师自愿报名的方式对全区未入学的残疾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通过一线走访、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了解情况,形成了初步调研成果。二、调研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衡,全区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占全区残疾儿童近一半,而我校的师资也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如果单靠我校教师送教是远远达不到国家有关送教的标准。这也是我校送教上门工作的一大难题。2、对残疾儿童评估不足,虽然教师送教时都对残疾儿童做一个简单的评估,但未形成系统性的评估标准及评估结果,所以对送教的残疾儿童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类,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送教任务。3、缺乏专业的康复教师,由于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大部分都是重度的残疾儿童,对于康复的需求远远大于对于知识的需求。而参与送教的教师都是在教学一线抽调的,没有专业的康复知识与康复技能,因此不能满足家长与学生对于这方面的需求。三、对策措施1、充分利用特殊教育资源室。自2019年开始我校就一直致力于特教资源室的建设,近期我校更是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资源室的使用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在送教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资源室的教材教具、康复器械等增加送教的内容与形式,提高送教质量。2、适当增加教师送教的人数和次数。对建档立卡的残疾儿童我校制定了一周两次,一次一个半小时的送教方案。针对送教儿童制定个

关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思考

关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思考 洪泽县黄集九年制学校周雪飞 最近笔者一直在琢磨着“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意思和区别。从现在流行的“理念”层次看,什么是“教教材”,也许就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什么又是“用教材教”,也许就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根据实际灵活处理、调整、重组教材。 从理想状态来说,“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有区别的。“教”教材,是以教材为中心,教材怎么说,我就怎么讲,是对教材负责,是以教材为惟一的“孤本”,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结论,视“教”教材为静态过程,完成教材的“规定动作”就算完事,因此是比较狭隘的教学方法。 而用教材“教”,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解释教材,还要用教材作“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延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教材是一条知识之“舟”,是一座能力之“桥”,是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所以讲究对知识的颠来倒去的分析,看重教师传授到位与否与教学技巧,往往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而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的同步和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注重举一反三,是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能力培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各自所依据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教育效应是不同的。实际上是以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分界线,前者是对教材负责的“书本教学”,后者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前者是教书,后者是育人。用形象比喻的话,“教”教材是一口井,是停靠的码头;用教材“教”是一条河,是起帆的绿舟。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教学形态上或许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骨子里却有分明的界线。对教材的看法及对教材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底蕴。如果说,“教”教材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那么用教材“教”,则是教师的高本事了。教材,究竟是教的,还是用的?我认为,要提倡“用”,也就是用教材来“教”。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扩大视野,有助于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境界。教材是相对固定的,用教材“教”,就会考虑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施教,就会把学习对象放在中心地位,就会顾及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即使在备课中也会有不同的视角。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有生机的主要因素,教材的价值,从某种角度讲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智慧教学来实现的。在教材面前,有的教师除了可以上得头头是道之外,还有让学生想象、发展的余地,使教材成为“知识链”,而不是禁锢学生思想的盖子。有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这样一来,当然不能说学生毫无所得,但是,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见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见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也就落空了。 一个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材以内的东西,叫做“深挖洞”,还需要考虑与教材相关或与教材暂时无关但与学生未来有关的东西,可称为“广积粮”,在新课改轰轰烈烈推行的今天,仅仅吃透教材还不能称为高手,还要在用教材“教”上见功夫。 说到这里,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用教材去教? 笔者以为,首先要把握好教材,这是“活用教材”的前提。作为教师,应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并将这些基础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已有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应深入思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含义,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上的指导思想不同决定的。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

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 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所谓“超出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是替换教材的例子。为了说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

真正使用教材

什么是真正“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就是用好用活活用教材 教师如此热衷于改编教材,一方面说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于“用教材教”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对教材认识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在实践中,教师该如何真正落实“用教材教”呢?在我看来,“用教材教”至少包含3个层面的含义,即用好、用活与活用教材。 用好——尊重教材笔者曾经读过一个教师的备课反思:“虽然我每天课前都备课,但对教材挖掘得很不够。很多时候,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突然想起了还有另外一个内容应该补充,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只好课后查阅完再补充。该趁热打铁的时候老师没词了,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啊!”这是常态课堂中部分教师呈现出的真实图景。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徒留遗憾与尴尬。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教学离不开教材,“用教材教”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用活——理解教材用活教材,就是

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点亮教材细节。笔者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谈自己如何“由内而外地打磨数学课堂”,有时仅仅是在使用教材时“读一遍习题、加两个数据、换三道题目”,这些细节处理没有张扬的技法,有的只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有的教师潜心设计“小动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他们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填补教材“空白”。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间扩大了。这些教材空间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难度,同时也给主体间的有效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会,让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更多的联想意境和创造空间。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小数乘整数”一课,教材对竖式如何引出没给出具体的方法,从而留下了教学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妨在此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