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考试重点

复合材料考试重点
复合材料考试重点

1 复合材料定义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2RMC(聚合物基复合材)中聚合物的主要作用是:把纤维粘接在一起;分配纤维间的荷载;保护纤维不受环境影响。

3 无机凝胶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石膏、菱苦土和水玻璃等。

4 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作用:增加强度、改善性能

5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

6 颗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7 混合法则:纤维、基体对复合材料平均性能的贡献正比于它们各自的体积分数。

8 对于单向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抗张强度、泊松比、剪切强度等性能均符合混合法则

9 平行于纤维方向称为“纵向”,垂直于纤维方向为“横向”。

10 忽略热膨胀系数、泊松比以及弹性变形差等引起的附加应力,认为整个材料的纵向应变是相同的。

11复合材料初始变形后的行为四个阶段

1)纤维与基体均为线弹性变形;

2)纤维继续线弹性变形,基体为非线性变形;

3)纤维与基体都是非线性变形;

4)随着纤维断裂,复合材料断裂

12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第二阶段占比较大的比例,而脆性纤维复合材料未观察到第三阶段

13 短纤维一般指长径比小于100的各种增强纤维。

14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一层具有一定厚度(纳米以上)、结构随基体和增强体而异的、与基体有明显差别的新相

15 复合材料的界面虽然很小,但它是有尺寸的,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是一个区域,或一个带、一层,它的厚度呈不均匀分布状态

16 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中:

首先应考虑如何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间的浸润性;

还要保证有适度的界面结合强度;

同时还要减少复合材料成型中形成的残余应力;

调节界面内应力和减缓应力集中

17 碳纤维表面上涂覆(惰性涂层)和能与基体树脂发生反应或聚合的涂层,比较后发现,惰性涂层效果较好,活性涂层可能由于降低了相界面的浸润性而效果不良。

(浸润不良)将会在界面产生空隙,易产生应力集中而使复合材料发生开裂。

18 在复合材料成型过程中形成的(界面残余应力),会使界面传递应力的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

19 在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引入一层(可产生变形的界面层),在应力作用下吸收导致微裂纹增长的能量,从而抑制微裂纹的扩展。

20 对增强材料进行表面涂层处理

在增强材料组元上预先涂层以改善浸润性,同时涂层还应起到防止发生严重的界面反应

21 对复合材料来讲,材料组元之间相互浸润是复合的首要条件。

22 在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时,液态金属对增强材料的浸润性,直接影响到界面粘结强度。

23 纤维增强材料不仅是指纤维束丝,还包括纺织布、带、毡等纤维制品

24 GF(玻璃纤维)的分类一般按照玻璃原料成分、单丝直径、纤维外观及纤维特性等方法分类

25 GF对除HF、浓碱、浓H3PO4以外的化学药品及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26 GF的化学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成分中的SiO2及碱金属氧化物的含量。

27 GF的化学稳定性还受温度的影响

28 浸润剂的作用

◆润滑—保护作用

◆黏结—集束作用

◆防止GF表面静电荷的积累

◆使GF获得与基体树脂有良好的相容性及界面化学结合或化学吸附等性能

29 碳纤维是有机纤维经固相反应转变而成的纤维状聚合物碳。

(质量小、高强度、高模量、耐热性好、化学稳定性好)

30 气相法此法用于制造晶须或短纤维,不能用于制造长纤维

31 有机纤维碳化法此法用于制造连续长纤维。

32 一般以有机纤维为原料制造CF的过程:

有机纤维喷丝预氧化处理高温碳化石墨化处理

33 碳化硅(SiC)纤维属于陶瓷纤维

34 碳化硅纤维的性能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高温抗氧化性、优异的耐烧蚀性、耐热冲击性等。

35 CVD法碳化硅纤维适用于聚合物基、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36 纺丝液由浓硫酸(浓度为100%)与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组成,配成的液晶溶液称为明胶。配比为PPTA/硫酸=20/100,PPTA在浓硫酸中形成向列型液晶态,聚合物呈一维取向有序排列。

37 纺丝有湿纺、干喷和干喷—湿纺三种方法

38 聚合物链是由氢键作横向连结

39 芳纶纤维的化学链主要由芳环组成。这种芳环结构具有高的刚性,并使聚合物链呈伸展状态而不是折叠状态,形成棒状结构,因而纤维具有高的模量。

40 芳纶纤维当温度达487 ℃时尚不熔化,但开始碳化。

41 芳纶纤维具有良好的耐介质性能,对中性化学药品的抵抗力一般是很强的,但易受各种酸碱的侵蚀,尤其是强酸的侵蚀

42 芳纶可应用于先进复合材料、防弹制品、缆绳、建材、传送带、特种防护服装、体育运动器材和电子设备

43 晶须(Whiskers)是以单晶结构生长的直径小于3μm的短纤维。晶须是一种无缺陷的理想完整晶体,是目前已知纤维中强度最高的一种。

44 晶须一般都是一维线形针状体

45 用以改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提高断裂功、耐磨性和硬度、增进耐腐蚀性能的颗粒状材料,称为颗粒增强体

46 按照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基体不同,颗粒增强体可以分为颗粒弥散强化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和颗粒增强聚合物。

47 按照变形性能,颗粒增强体可以分为刚性(rigid)颗粒和延性(ductile)颗粒两种

48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取决于颗粒的形貌、直径、结晶完整度和颗粒在复合材料中的分布情况及体积分数

49.、原材料的选择原则

1)比强度、比刚度高

2)材料与结构的使用环境相适应

3)满足结构特殊性要求

4)满足工艺性要求

5)成本低、效益高

50、树脂选择:主要有热固性和热塑性树脂可供选择

51、注射成型法所得制品的精度高、生产周期短、效率较高、容易实现自动控制,除氟树脂外,几乎所有的热塑性树脂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成型。

52、金属基复合材料相对于传统的金属材料来说,具有较高的比强度与比刚度;

而与树脂基复合材料相比,它又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与耐热性;

与陶瓷基材料相比,它又具有高韧性和高冲击性能。

53、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构件的使用性能是选择金属基体的最重要的依据。

54、片层间距是微观的,属于结构复合材料,不包括包覆材料

55、爆炸焊接的特点是作用时间短,材料的温度低,不必担心发生界面反应。

56、在高压凝固铸造法中预制件的制造是其中的关键,该法适于批量制造陶瓷短纤维、晶须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零部件,形状、尺寸均可接近零部件的最终尺寸

57、在定向凝固过程中温度梯度和凝固速率这两个重要的凝固参数能够独立变化,可以分别研究它们对凝固过程的影响。

58、铝基复合材料的特点:密度低,基体选择范围广,热处理性好,制备工艺灵活。

59、镍基变形高温合金以镍为基体,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燃气腐蚀能力,用钨丝、钍钨丝增强镍基合金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其高温性能。如高温持久性能和高温蠕变性能

60、碳/碳复合材料:

?优点:抗热冲击、抗诱导能力极强;

有一定的化学惰性;

高温形状稳定,升华温度高;

烧蚀凹陷低,高温下强度和刚度可保持不变;

抗辐射,易加工和制造,重量轻。

?缺点:非轴向力学性能差,破坏应变低,空洞含量高;

纤维与基体结合差,抗氧化性能差;

制造加工周期长,设计方法复杂,缺乏破坏准则

61、碳纤维纱束的选择和纤维织物结构的设计是制造碳/碳复合材料的基础。

62、多向织物是研究的的重点,目前以三向织物为主,三向织物的细编程度越高,碳/碳复合材料的性能也就越好

63、碳/碳的致密化工艺:实质是用高质量的碳填满碳纤维周围的空隙

64、化学气相法包括脉冲法,等温法、热梯度法、压差法、等离子体辅助CVD法等

65、液相浸渍法设备比较简单,适用性广泛,它是将碳纤制成的预成型体浸入液态的浸渍剂中,通过加压使浸渍剂充分渗入到预成型体的空隙中,再通过固化碳化石墨化等一系列过程的循环缺点是要经过反复多次浸渍碳化的循环才能达到密度要求。优点是技术简单,容易制得尺寸稳定的制品

66、碳/碳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具有耐酸、碱和盐的化学稳定性。其比热容大, 热导率随石墨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大, 线膨胀系数随石墨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等。

67、碳/碳复合材料的李旭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 碳/碳复合材料的强度不仅不会降低, 而且比室温下的强度还要高。

68、陶瓷材料的优缺点:

优点:具有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耐磨性好,硬度高一级耐热性和耐腐蚀性好

缺点:脆性大

改进方法:通过往陶瓷中加入或生成纳米级的颗粒,晶须,晶片,纤维等,提高其人性,强度,模量。

基体:主要有氧化铝,氧化锆,氧化硅,氮化硅,玻璃陶瓷等。

69、化学气相沉淀法:缺点:不适用于大量制造大尺寸和形状复杂的制品,成本高。

70溶胶-凝胶法:

优点:均匀性可达到微米级,纳米级甚至分子级水平,集体成分易控制,加工温度较低

缺点:植被的复合材料收缩率大,导致基体常发生开裂

71、功能复合材料是指除力学性能以外而提供其他物理性能(并包括部分化学和生物性能)的复合材料

72、功能复合材料主要由一种或多种功能体和基体组成。

73、复合材料设计的目的: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也就是材料的优值。材料的优值:是由几个物理量综合起来对材料的使用性能进行评价的量

74、压电复合材料是将压电陶瓷相和聚合物相按一定连通方式,一定的体积/重量,及一定的空间分布制作而成,它可以成倍地提高材料的压电性能。

75、1-3型压电功能复合材料是指由一维连通的压电相平行地排列于三维连通的聚合物中而构成的两相压电功能复合材料

76、换能器是将机械振动转变为电信号或在电场驱动下产生机械振动的器件

77、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实例:金属填充材料的导电特性。

78、复合材料电导率不仅与金属填加物体积分数有关,与温度也有密切关系,从而显现出正温度效应和负温度效应

79、导电通路的形成现象:体系的电阻率突然下降

80、形成导电通路后的导电行为(导电机理)(1)通过导电粒子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产生传导,即“导电通道学说”。(2)除了粒子之间的接触,电子也可在分散于基体中的导电粒子间间隙迁移而产生导电现象,即“隧道效应学说”(3)由于导电粒子间的高强电场,产生发射电流,即“电场发射学说”。

81、聚合物基磁性复合材料主要由强磁粉(功能体)、聚合物基体(黏结剂)和加工助剂三大部分组成。

82、烧结行为的调整与控制内容:烧结开始温度要一致;升温过程中烧结收缩速度要协调;各梯度层的总烧结收缩量要平衡。

纳米材料导论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纳米:纳米是长度单位,10-9米,10埃。 2、纳米材料:指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他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3、原子团簇:由几个乃至上千个原子通过物理或化学结合力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微观或亚微观聚集体(原子团簇尺寸一般小于20nm)。 4、纳米技术:指在纳米尺寸范围内,通过操纵单个原子、分子来组装和创造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物质。 5、布朗运动:悬浮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 6、均匀沉淀法: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构晶离子由溶液中缓慢地、均匀地释放出来,再与沉淀组分发生反应。 7、纳米薄膜材料:指由尺寸在纳米量级的颗粒构成的薄膜材料或纳米晶粒镶嵌与某种薄膜中构成的复合膜且每层厚度都在纳米量级的单层或多层膜。 8、真空蒸镀:指在高真空中用加热蒸发的方法是源物质转化为气相,然后凝聚在基体表面的方法。 9、超塑性:超塑性是指在一定应力下伸长率≥100%的塑性变形。 10、弹性形变:指固体受外力作用而使各点间相对位置的改变,当外力撤消后,固体又恢复原状。 11、塑性形变:指固体受外力作用而使各点间相对位置的改变,当外力撤消后,固体不会恢复原状。 HAII-Petch公式: σ--强度;H--硬度;d--晶粒尺寸;K--常数 纳米复合材料:指分散相尺度至少有一维小于100nm的复合材料。 14、蠕变:固体材料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 15、热塑性:物质在加热时能发生流动变形,冷却后可以保持一定形状的性质。 大题: 纳米粒子的基本特性? (1)小尺寸效应: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颗粒性质的质变,由于颗粒尺寸的变小,所导致的颗粒宏观物理性质的改变称为小尺寸效应。 (2)表面效应: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着纳米粒子尺寸的减小而显著增加,粒子的表面能和表面张力也随着增加,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粒度减小,比表面积增大;粒度减小,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增大;表面原子比内部原子具有更高的比表面能;表面原子比内部原子具有更高的活性) (3)量子尺寸效应:当金属粒子的尺寸下降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或能隙变宽的现象。 (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宏观物理量具有的隧道效应。 纳米陶瓷具有较好韧性的原因? (1)纳米陶瓷材料有纳米相,具有纳米材料相关的性能,而纳米材料具有大的界面,界面原子排列相当混乱,原子在外力变形条件下容易迁移,从而表现出优良的韧性,因而纳米陶瓷也具有较好的韧性; (2)纳米级弥散相阻止晶粒长大,起到细晶强化作用,使强度、硬度、韧性都得到提高;(3)纳米级粒子的穿晶断裂,并由硬粒子对裂纹尖端的反射作用而产生韧化。

复合材料期末考试复习题(汇编)

1.复合材料的分类方法? 复合材料的分类方法也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按基体材料类型分类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有机聚合物(主要为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及橡胶)为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 金属复合材料以金属为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如铝墓复合材料、铁基复合材料等。 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以陶瓷材料(也包括玻璃和水泥)为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 按增强材料种类分类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有机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芳香族聚酯纤维、高强度聚烯烃纤维等)复合材料。 金属纤维(如钨丝、不锈钢丝等)复合材料。 陶瓷纤维(如氧化铝纤维、碳化硅纤维、翩纤维等)复合材料。 此外,如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增强同一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称为“混杂复合材料”。混杂复合材料可以看对免戈趁两种或多种单一纤维复合材料的相互复合,即复合材料的“复合材料”。 按增强材料形态分类 连续纤维复合材料作为分散相的纤维,每根纤维的两个端点都位于复合材料的边界处。 短纤维复合材料短纤维无规则地分散在基体材料中制成的复合材料。 粒状填料复合材料微小颗粒状增强材料分散在基体中制成的复合材料。 编织复合材料以平面二维或立体三维纤维编织物为增强材料与基体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按用途分类 复合材料按用途可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 2.举例说明复合材料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1>建筑工业中,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轻型结构房屋,建筑装饰、卫生洁具、冷却塔、储水箱、门窗及其门窗构件、落水系统和地面等。 <2>化学工业中,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防腐蚀管、罐、泵、阀等。 <3>交通运输方面,如汽车制造业中,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各种车身结构件、引擎罩、仪表盘、车门、底板、座椅等;在铁路运输中用于客车车厢、车门窗、水箱、卫生间、冷藏车、储藏车、集装箱、逃生平台等。

镁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镁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罗文昌2013121532 摘要:镁基复合材料因其轻量化和高性能而成为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最富竞争力和最有希望采用的复合材料之一。本文将综述镁基复合材料的不同制备方法及其对复合材料组织、结构、性能的影响,并提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镁基复合材料;基体镁合金;性能;应用;发展 1.引言 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希望材料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综合性能。复合材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不同形态的组分材料通过复合手段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材料。近年来,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目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已有很多,并在铁基、镁基、铜基、铝基、钛基等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镁基复合材料是继铝基复合材料之后又一具有竞争力的轻金属基复合材料主要特点是密度低、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高温性、耐冲击性、优良的减震性能及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铸造性能等;此外,还具有电磁屏蔽和储氢特性等,是一类优秀的结构与功能材料,也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最有希望采用的复合材料之一;在航空航天、军工产品制造、汽车以及电子封装等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根据镁基复合材料的特点,结合原有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材料工作者尝试了多种新的适合制备镁基复合材料的方法与工艺,对研制、开发镁基复合材料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镁基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相对于传统金属材料和铝基复合材料,有关镁基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研究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不够全面深入,力学性能数据分散性也比较大,仍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材料工作者对镁基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和疲劳断裂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围绕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做了一些工作。力学性能主要集中于复合材料的拉伸与压缩性能,时效特性,以及低温与高温超塑性等方面;物理性能有阻尼性能和储氢性能等研究内容。储氢镁基复合材料一般采用球磨法制备。高能球磨后,颗粒活化,镁颗粒与增强相颗粒以及颗粒内部的大量相界、微观缺陷的存在是材料具有优异氢化性能的主要原因。通过机械合金化工艺可以制备出具有优良储氢性能的复合材料,典型体系:Mg—Mg2Ni,而且若在研磨过程中辅以某些有机添加剂对提高材料的储氢性能有很大帮助,但较高的脱氢温度以及相对较慢的吸放氢速度限制了镁基合金实际应用。另外非晶态镁基复合材料的优良性能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兴趣。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镁基复合材料过硬的性能,镁基复合材料在在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镁基复合材料组织特征为增强体分布在基体合金中,同时引入了大量的界面以及高密度位错缠结,其晶粒度较基体合金也小,无论是高密度位错引起的位错强化,还是细化晶粒的作用都将提高和改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刚度等力学性能。另外,挤压变形、固溶时效以及其它一些工艺的运用和调整都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镁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减振性能)、电磁屏蔽性能和储氢特性,是良好的功能材料,还具备密度小、贮氢容量高、资源丰富等优点。镁基贮氢复合材料正被日益重视,主要制备方法有多元合金化、机械合金化、多元复合等。 3.镁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从近期发展看,镁基复合材料并没有大规模地应用于常规结构件中,但它们在航空航天和汽车电子工业中的众多构件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美国TEXTRON、DOW 化学公司用SiC /Mg复合材料制造螺旋桨、导弹尾翼、内部加强的汽

复合重点学习的材料重点学习的教学大纲纲要.doc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复合材料 二、学分、学时: 2 学分、 32 学时 三、教学对象: 06 级应用化学本科 四、课程性质、教学目标 《复合材料》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 础课程,选修。复合材料是包括多学科、多领域 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以恰当的比例分别对复合材料的各种增强材料、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以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的性能、制备、应用和发展动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使学生在已有的材料科学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学习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的性能、制备方法与应用,了解材料的复合原理,以及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从而丰富和拓宽学生在材料及材料学方面的知识。 五、课堂要求 要求认真随堂听课,认真阅读指定教材,广泛查阅有关复合材料方面的最新资料。按教学要求完成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并进行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绪论( 2 学时) 复合材料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今后的发展

方向;复合材料的分类;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复合材料的增韧增强原理;复合材料的特性;复合材料的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分类,了解复合材料的应用。 (二)材料的基体材料(6学时) 金属材料:金属的结构与性能、各种合金材料; 陶瓷材料:包括水泥、氧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 聚合物材料:聚合物的种类、结构与性能,复合材料选用聚合物的原则。 基本要求:掌握常用基体材料的种类、结构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三)材料的增强材料(6学时) 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 碳纤维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 陶瓷纤维、芳纶纤维、晶须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填料(高岭土、石墨、烹饪土、烹饪土、碳酸钙、化石粉等)的性能与应用。

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实验室(中材)

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7月9日被科技部列入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并于2011年4月25日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旨在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针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重大需求,围绕我国特种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性能测试及评价技术研究,并研究制定国际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引领和带动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 “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材科技及建材行业树脂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建立,并借助中材科技前身原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和苏州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三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四十多年的技术资源及人才优势,针对行业发展需要的关键问题、共性问题和技术发展趋势,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复合材料制造、评价、应用技术为目标,重点开展特种玻璃纤维新成份体系研究、玻璃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特种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特种纤维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及评价技术研究。 实验室建设期内成果显著,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军工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国防和行业科技奖,授权专利31项,申请专利18项。自主研发的一批新技术在复合材料风电叶片、高压复合气瓶、高温过滤材料及军工配套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在行业关键技术创新、辐射和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以下研究单元: (一)实验测试中心:包括材料成分分析、材料物理性能分析、复合材料热分析、材料性能评价等4个开放测试实验室,承担测试及性能评价技术研究,并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对行业开放; (二)基础技术研究部:包括材料性能评价技术、纤维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复合材料模拟和设计技术、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等4个研究室;针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三)应用技术研究部:针对特种纤维复合材料行业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复习要点 增强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高分子专业考试复习资料 现已完结,另有小抄版本稍后更新 第二章增强材料 2.2玻璃纤维 2.21分类 (1)根据化学组成(含碱量)分为:1%以下的无碱纤维,2%-6%的低碱纤维,10%-16%的有碱纤维。 (2)根据外观形状分为:长纤维、短纤维、空心纤维、卷曲纤维。 (3)根据纤维特性分为:高强度(S)、高模量(M)、耐高温、耐碱(G)、普通纤维。 2.2.1成分与作用:氧化硅SiO2:物质基础、骨架 氧化铝Al2O3 :降析晶和膨胀系数,提高稳定性和强度 氧化钙氧化镁:降低高温时粘度,促进熔化、澄清、提高拉丝速度 氧化硼B2O3 氧化铁Fe2O3 碱金属;助熔,提高流动性 2.2.2玻璃纤维物理化学性能: 物理性能:直径5~20微米,密度2.4~2.7 g/cm3;力学性能影响因素(P11);耐热性高,绝缘性取决于组成、温度和湿度 化学性能:直径越小,稳定性越低;碱金属氧化物含量越高,稳定性越低 2.2.3玻璃纤维及制品的生产工艺:(1)坩埚法(2)池窑法 2.2. 3.1池窑法:多种原材料按不同比例混合均匀送入池窑熔化成玻璃液,玻璃液经过澄清,降温后流入支路上的铂铑合金漏板。漏板上布满了100~4000个的小孔,玻璃被拉丝机从这些小孔中拉出,即成玻璃纤维。 池窑法的优点:省去制球工艺,简化工艺流程,效率高;池窑容量大,生产能力高;对窑温、液压、压力、流量和漏板温度可实现自动化集中控制,所得产品质量稳定;适用于采用多孔大漏板生产粗玻璃;废产品易于回炉。 2.3芳纶纤维:芳香族聚酰胺树脂纺成的纤维 分类:全芳族聚酰胺纤维;杂芳族聚酰胺纤维 2.3.1芳纶纤维的制备: 2.3.2芳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结构:线型刚性伸直链,分子间氢键,高度结晶,超分子结构 性能:优异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低密度,优良的减震性能,耐磨性、耐冲击性、抗疲劳性、尺寸稳定性,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低膨胀、低导热、不燃、不熔以及优良的介电性能。 2.4碳纤维 2.4.1分类: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纤维素基碳纤维;酚醛基碳纤维;其它有机纤维基碳纤维 2.4.2国产碳纤维存在的主要问题:1)原丝质量与国外比还存在差距。2)大部分国产碳纤维未经过表面处理,制成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偏低。3)尚未形成经济规模,价格太贵,成本组成不合理。4)品种单一、规格单一,碳纤维来源大部分依赖于进口。 2.4.3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基本步骤:1)纤维化,聚合物熔化或溶解后制成纤维;2)稳定(氧化或热固化),200~450o C空气中进行;3)碳化,1000~2000o C惰性气体保护,含碳量85~99%;4)石墨化,2500o C以上氩气保护,含碳量99%以上 2.4.4原丝的制备:a.聚合 加入共聚单体的目的:①使原丝予氧化时既能加速大分子的环化,又能缓和纤维化学反应的激烈程度,使反应易于控制;②并可大大提高预氧化及碳化的速度;③有利于预氧化过程的牵伸。共聚单体的种类:在众多的共聚单体中,不饱和羧酸类:如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丁烯酸、顺丁烯二酸、甲基反丁烯酸等占有重要位置。

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镁及镁合金虽具有密度低、比强度大、比刚度高和抗冲击性强等诸多优点。但是也有一些固有缺点,如硬度、刚度、耐磨性、燃点较低、不是一种良好的结构材料,使其应用受到相当大的制约。若向镁基体中添加陶瓷颗粒或碳纤维制成复合材料,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镁的力学性能,提高耐热和抗蠕变性能,降低热膨胀系数等。可作为复合材料增强相的颗粒有: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陶瓷、石墨和碳纤维等。制备镁基复合材料的工艺主要是:铸造法、粉末冶金法、喷射沉积法。铸造法 铸造法是制备镁合金复合材料的基本工艺,可分为搅拌混合法、压力浸渗法、无压浸渗法和真空渗法等。 搅拌铸造法(Stiring Casting) 此法是利用高速旋转搅拌器浆叶搅动金属熔体,使其剧烈流动,形成以搅拌旋转轴为中心的漩涡,将增强颗粒加入漩涡中,依靠漩涡负压抽吸作用使颗粒进入熔体中,经过一段时间搅拌,颗粒便均匀分布于熔体内。此法简便,成本低,可以制备含有Sic、Al2O3、SiO2、云母或石墨等增强相的镁基复化材料。不过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在搅拌过程中会混入气体与夹杂物,增强相会偏析与固结,组织粗大,基体与增强相之间会发生有害的界面反应,增强相体积分数也受到一定限制,产品性能低,性价比无明显优势。用此法生产镁基复合材料时应采取严密的安全措施。 液态浸渗法(Liquid infiltration process) 用此法制备镁基复合材料时,须先将增强材料与黏接剂混合制成预制坯,用惰性气体或机械设备作用压力媒体将镁熔体压入预制件间隙中,凝固后即成为复合材料,按具体工艺不同又可分为压力浸渗法、无压、浸渗法和真空浸渗

西工大-复合材料原理复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精品文档 1.为什么Nicalon sic 纤维使用温度低于1100℃?怎样提高使用温度? 从热力学上讲,C-SIO 2界面在1000℃时界面气相CO 压力可能很高,相应的O 2浓度也较高。只有O 2扩散使界面上O 2浓度达到较高水平时,才能反应生成CO 。但是温度较低时扩散较慢,因此C-SiO 2仍然在1000℃左右共存。 当温度升到1100℃,1200℃时,CO 的压力将会更高,此时O 2的浓度也较高,而扩散速度却加快。因而,SiC 的氧化速度加快,导致Nicalon 纤维在1100℃,1200℃时性能下降很快。 要提高Nicalon 纤维的使用温度,需降低Nicalon 纤维的游离C 和O 的含量,以防止游离C 继续与界面O 反应。 2.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是怎样产生的?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何影响? 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主要是由于从制备温度冷却到室温的温度变化△T 或是使用过程中的温度变化△T 使得复合材料中纤维和基体CTE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热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系统在界面强结合的情况下界面应力与△T 有着对应关系;在界面弱结合的情况下,由于滑移摩擦引起界面应力。 除了热物理不相容外,还有制备过程也能产生很大甚至更大的界面应力。如:PMC 的固化收缩,MMC 的金属凝固收缩,CMC 的凝固收缩等。 △CTE 限制界面应力将导致基体开裂,留下很多裂纹,裂纹严重时将使复合材料解体,使复合材料制备失败,或是使其性能严重下降,△CTE 不大时,弹塑性作用,不会出现裂纹。而对于CMC ,即使不会出现明显的裂纹,基体也已经出现了微裂纹。这些微裂纹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不会有很的影响,相反,这些微裂纹对CMC 复合材料的增韧有帮助,因为微裂纹在裂纹扩展过程中将会再主裂纹上形成很多与裂纹而消耗能量,从而达到增韧的目的。 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控制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金属基复合材料要求强结合,此时能提高强度但不会发生脆性破坏。均存在界 面化学反应趋势,温度足够高时将发生界面化学反应,一定的界面化学反应能增加界面的结合强度,对增强有利。过量的界面化学反应能增加界面的脆性倾向对增韧不利。因此,MMC 的界面化学反应是所希望的,但是应该控制适度。 具体原则有: 纤维表面涂层处理:改善润湿性,提高界面的结合强度,并防止不利的界面反应。 基体改性:改变合金的成分,使活性元素的偏聚在f/m 界面上降低界面能,提高润湿性。 控制界面层:必须考虑界面层的厚薄,以及在室温下熔体对纤维及纤维表面层的溶解侵蚀。纤维及其表面层金属熔体中均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因而,溶解和侵蚀是不可避免的。 4.为什么玻璃陶瓷/Nicalon 复合材料不需要制备界面层? 氧化物玻璃基体很容易与Nicalon SiC 纤维反应:SiC+O 2=SiO 2+C 这一反应可以被利用来制备界面层。 氧化物玻璃基体与Nicalon SiC 纤维还可能发生其它氧化反应,但由于需要气相产物扩散离开界面,因为其他热力学趋向很大,但反应驱动力相对较小。因上述反应生成的SiO 2 在SiO 2基玻璃中很容易溶入玻璃基体。如果使用的玻璃基体不发生饱和分相的话,反应的结果将在界面上生成C 界面层或纤维的表面层,因而不需要预先制备界面层,这就是玻璃陶瓷的最大优点。 5.复合材料有哪三个组元组成,作用分别是什么? 复合材料是由:基体,增强体,界面。 基体:是复合材料中的连续相,可以将增强体粘结成整体,并赋予复合材料一 定形状。有传递外界作用力,保护增强体免受外界环境侵蚀的作用。 增强体:主要是承载,一般承受90%以上的载荷,起着增大强度,改善复合材 料性能的作用。 界面:1.传递作用:载荷施加在基体上,只有通过界面才能传递到增强体上, 发挥纤维的承载能力,所以界面是传递载荷的桥梁。 2.阻断作用: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3.保护作用:界面相可以保护增强体免受环境的腐蚀,防止基体与增强体 之间的化学反应,起到保护增强体的作用。 6. 请说明临界纤维长度的物理意义? 能够达到最大纤维应力,即极限强度σfu 的最小纤维长度,称为临界长度Lc ,临界纤维长度是载荷传递长度的最大值。 L

复合材料试题B卷及答案

2014学年度第 一 学期课程考试 《复合材料》本科 试卷(B 卷)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 六 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闭卷; 2、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信息填写清楚;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试卷上,做在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 选择 题分,(30每题2分) 【得分: 】 1、复合材料中的“碳钢”就是( ) A 、玻璃纤维增强Al 基复合材料。 B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C 、碳纤维增强塑料。 D 、氧化铝纤维增强塑料。 2、材料的比模量与比强度越高( ) A 、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大。 B 、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大。 C 、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小。 D 、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小。 3、在体积含量相同情况下,纳米颗粒与普通颗粒增强塑料复合材料( ) A 、前者成本低 B 、前者的拉伸强度好 C 、前者原料来源广泛 D 、前者加工更容易 4、Kevlar 纤维( ) A 、由干喷湿纺法制成。 B 、轴向强度较径向强度低。 C 、强度性能可保持到1000℃以上。 D 、由化学沉积方法制成。 5、碳纤维( ) A 、由化学沉积方法制成。 B 、轴向强度较径向强度低。 C 、强度性能可保持到3000℃以上。 D 、由先纺丝后碳化工艺制成。 6、聚丙烯增强塑料的使用温度一般在:( ) A 、120℃以下 B 、180℃以下 C 、250℃以下 D 、250℃以上 7、碳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受吸湿影响,原因之一就是( ) A 、环氧树脂吸湿变脆。 B 、水起增塑剂作用,降低树脂玻璃化温度。

石墨烯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论文

摘要 碳纳米管、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高强度和高模量),是镁基复合材料理想的增强体。如何改善碳纳米管、石墨烯在镁基体中的分散性和提高界面结合强度,是制备高性能纳米碳/镁基复合材料的关键。采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工艺制备了石墨烯(GNS)增强的AZ91镁基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复合材料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采用粉末冶金+热挤压工艺+T4固溶处理分别制备了CNTs,MgO@CNTs(包覆MgO碳纳米管)、GNPs (石墨烯纳米片)和RGO(还原石墨烯)增强的AZ91镁基复合材料,研究了碳纳米管表面包覆MGO工艺,纳米碳材料(CNTs,Mg O@CNTs,GNPs和GO)含量对AZ91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增强AZ91镁基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伸长率和显微硬度分别为225MPa,8%和70HV,比AZ91镁合金基体的分别提高了39.7%,35.4%和31.8%;而以石墨烯纳米片为增强相时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伸长率和显微硬度分别为192MPa,7%和60HV,比基体的仅提高了18.7%,9.9%和13.5%;通过以上两组实验对比,氧化石墨烯增强镁基复合材料无论在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以及硬度上都是最好的。 关键词: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片、氧化石墨烯、AZ91镁合金

绪论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由碳原子以 sp2杂化方式形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是一种 只有一个原子层厚度的准二维材料,所以又 叫做单原子层石墨。因为具有十分良好的强 度、柔韧、导电、导热、光学特性,在物理 学、材料学、电子信息、计算机、航空航天 等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目前发现 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 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 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 将“彻底改变21世纪”。 镁呈银白色,熔点649℃,质轻,密度为 1.74g/cm3,约为铜的1/4、铝的2/3;其化 学活性强,与氧的亲合力大,常用做还原剂。 粉状或细条状的镁,在空气中很易燃烧,燃烧 时发出眩目的白光。但极易溶解于有机和无机 酸中。镁能直接与氮、硫和卤素等化合。金属 镁无磁性,且有良好的热消散性。质软,熔点 较低。镁应用相当广泛,比如镁是燃烧弹和 照明弹不能缺少的组成物;镁粉是节日烟花必 需的原料。 目前,镁基复合材料大都主要是以镁化合物、铸镁或者镁合金为基体,以SiC颗粒或晶须、Al2O3颗粒或纤维、碳(石墨)纤维、镁合金、Al18B4O33颗粒或晶须、镁化合物等为增强相。 石墨烯(Graphene,GN),作为纳米碳材料的“明星”成员,它们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其抗拉强度都可达到钢的100倍以上(大于50GPa),弹性模量可达到1TPa以上,远远超过纳米Si C的强度和弹性模量(420-450GPa),是迄今为止,强度和模量最高的材料之一,它们超强的力学性能可以极大地改善复合材料强度和韧性。此外,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还具有超强的高温稳定性(在无氧3000℃条件下可保持很好的结构稳定性)和优异的导电和导热性能,超强的高温稳定性使它们非常有利于作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镁合金具有热稳定性高、导热性好、电磁屏蔽能力强和阻尼性能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电脑、摄像机等电子产品中。在航空、航天方面,镁合金因密度小,比强度高可有效地减轻航

工程复合材料复习题

土木工程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复合材料 2、土工合成材料 3、比强度 4、混杂复合材料 5、纤维临界体积率 6、混合律 7、功能复合材料 8、结构复合材料 9、Ο95 10、纤维临界长度11、界面粘结系数12、韧性13、压缩韧度指数14、弯曲韧度指数15、韧度16、冲击韧性17、疲劳试验荷载循环特征值18、单体19、高聚物20、疲劳试验应力比21、链节22、土工材料抗拉强度23、加聚反应24、聚灰比25、缩聚反应26、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27、透水率28、导水率29湿热效应30相容性31物理相容性32化学相容性32润湿性32界面工程33复合材料界面34复合效应35诱导效应36蠕变37降解反应38交联反应39钢纤维的回弹率40改性沥青41沥青外掺剂(改性剂)42调和沥青43沥青稳定碎石44集料毛体积相对密度45集料视相对密度46集料有效相对密度47沥青吸收量48混合料的有效沥青含量49组合集料毛体积相对密度 二、是非题: 1、纤维复合材料其纤维含量越高,力学性能越好。() 2、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强度越高越好。() 3、因钢纤维不耐腐蚀,钢纤维水泥混凝土其抗氯离子侵蚀的能力差。( ) 4、镦头形钢纤维混凝土较长直形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好。() 5、钢纤维水泥混凝土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40mm。() 6、钢纤维水泥混凝土其砂率较普通水泥混凝土低。() 7、钢纤维水泥混凝土其水泥用量较普通混凝土低。() 8、钢纤维水泥混凝土其分散系数越小,表示钢纤维分布越均匀。() 9、钢纤维水泥混凝土从均匀性方面看其钢纤维长径比不宜超过60。( ) 10、钢纤维水泥混凝土采用坍落度评定其工作性。() 11、钢纤维与水泥基间界面孔隙率低于基体。()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试题

第一章 聚合物合金的概念、合金化技术的特点? 聚合物合金:有两种以上不同的高分子链存在的多组分聚合物体系 合金化技术的特点:1、开发费用低,周期短,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2、易于制得综合性能优良的聚合物材料。3、有利于产品的多品种化和系列化。 热力学相容性和工艺相容性的概念? 热力学相容性:达到分子程度混合的均相共混物,满足热力学相容条件的体系。 工艺相容性: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剥离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相容的共混体系。 如何从热力学角度判断聚合物合金的相容性? 1、共混体系的混合自由能(ΔG M )满足ΔG M =ΔH M -TΔS M <0 2、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参数χ 12 为负值或者小的正值。 3、聚合物分子量越小,且两种聚合物分子量相近。 4、两种聚合物的热膨胀系数相近。 5、两种聚合物的溶度参数相近。 *思考如何从改变聚合物分子链结构入手,改变聚合物间的相容性? 1、通过共聚使分子链引入极性基团。 2、对聚合物分子链化学改性。 3、通过共聚使分子链引入特殊相互作用基团。 4、形成IPN或交联结构。 5、改变分子量。 第二章 *列举影响聚合物合金相态结构连续性的因素,并说明分别是如何影响的? 组分比:含量高的组分易形成连续相; 黏度比:黏度低的组分流动性较好,容易形成连续相; 内聚能密度:内聚能密度大的聚合物,在共混物中不易分散,容易形成分散相;溶剂类型:连续相组分会随溶剂的品种而改变; 聚合工艺:首先合成的聚合物倾向于形成连续性程度大的相。 说明聚合物合金的相容性对形态结构有何影响?

共混体系中聚合物间的工艺相容性越好,它们的分子链越容易相互扩散而达到均匀的混合,两相间的过渡区越宽,相界面越模糊,分散相微区尺寸越小。完全相容的体系,相界面消失,微区也随之消失而成为均相体系。两种聚合物间完全不相容的体系,聚合物之间相互扩散的倾向很小,相界面和明显,界面黏接力很差,甚至发生宏观的分层剥离现象。 什么是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如何控制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结构? 微相分离:由化学键相连接的不同链段间的相分离 控制溶剂、场诱导、特殊基底控制、嵌段分子量来控制 *简述聚合物合金界面层的特性及其在合金中所起的作用。 特性:1、两种分子链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相区到界面形成一浓度梯度;2、分子链比各自相区内排列松散,因而密度稍低于两相聚合的平均密度;3、界面层内易聚集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其他添加剂、分子量较低的聚合物分子。 作用:力的传递效应;光学效应;诱导效应。 第三章 简述橡胶增韧塑料的形变机理及形变特点。 形变机理:银纹化和剪切带形变 特点:1、橡胶的存在有利于发生屈服形变;2、力学性能受形变机理影响 简述橡胶增韧塑料形变机理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形变机理的因素。 定量研究:高精度的蠕变仪同时测定试样在张应力作用下的纵向和横向形变 影响因素:树脂基体;应力和应变速率;温度;橡胶含量;拉伸取向 简述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并列举实例加以说明。 多重银纹化增韧理论:在橡胶增韧的塑料中,由于橡胶粒子的存在,应力场不再是均匀的,橡胶粒子起着应力集中的作用。(脆性玻璃态高聚物受外力作用发生银纹形变时材料韧性很差) 银纹-剪切带增韧机理:银纹和剪切到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ABS 拉伸过程中既有发白现象,又有细颈形成) 试比较橡胶增韧塑料和刚性粒子工程塑料的异同点。 1、增韧剂种类不同; 2、增韧的对象不同; 3、增韧剂含量对增韧效果的影响不同; 4、改善聚合物合金性能的效果不同; 5、增韧机理不同; 6、对两相界面黏结强度的要求是相同 第四章

复合材料原理复习题2009

2009年硕士研究生《复合材料原理》复习题 1.为什么Nicalon sic纤维使用温度低于1100℃?怎样提高使用温度? 从热力学上讲,C-SIO2界面在1000℃时界面气相CO压力可能很高,相应的O2浓度也较高。只有O2扩散使界面上O2浓度达到较高水平时,才能反应生成CO。但是温度较低时扩散较慢,因此C-SiO2仍然在1000℃左右共存。 当温度升到1100℃,1200℃时,CO的压力将会更高,此时O2的浓度也较高,而扩散速度却加快。因而,SiC的氧化速度加快,导致Nicalon纤维在1100℃,1200℃时性能下降很快。 要提高Nicalon纤维的使用温度,需降低Nicalon纤维的游离C和O的含量,以防止游离C继续与界面O反应。 2.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是怎样产生的?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何影响? 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主要是由于从制备温度冷却到室温的温度变化△T或是使用过程中的温度变化△T使得复合材料中纤维和基体CTE不同而导致系统在界面强结合的情况下界面应力与△T有着对应关系;在界面弱结合的情况下,由于滑移摩擦引起界面应力。 除了热物理不相容外,还有制备过程也能产生很大甚至更大的界面应力。如:PMC的固化收缩,MMC的金属凝固收缩,CMC的凝固收缩等。 △CTE限制界面应力将导致基体开裂,留下很多裂纹,裂纹严重时将使复合材料解体,使复合材料制备失败,或是使其性能严重下降,△CTE不大时,弹塑性作用,不会出现裂纹。而对于CMC,即使不会出现明显的裂纹,基体也已经出现了微裂纹。这些微裂纹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不会有很的影响,相反,这些微裂纹对CMC复合材料的增韧有帮助,因为微裂纹在裂纹扩展过程中将会再主裂纹上形成很多与裂纹而消耗能量,从而达到增韧的目的。 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控制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金属基复合材料要求强结合,此时能提高轻度但不会发生脆性破坏。 均存在界面化学反应趋势,温度足够高时将发生界面化学反应,一定的界面化学反应能增加界面的结合强度,对增强有利。过量的界面化学反应能增加界面的脆性倾向对增韧不利。因此,MMC的界面化学反应是所希望的,但是应该控制适度。 具体原则有: 纤维表面涂层处理:改善润湿性,提高界面的结合强度,并防止不利的界面反应。 基体改性:改变合金的成分,是活性的偏聚在f/m界面上降低界面能,提高润湿性。 控制界面层:必须考虑在室温下熔体对纤维及纤维表面层的溶解侵蚀。纤维及其表面层金属熔体中均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因而,溶解和侵蚀是不可避免的。

王万--镁碳质耐火材料的简介

镁碳质耐火材料的介绍 王万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主要介绍了镁碳质耐火材料的发展、性能原料及其代表性产品-MgO-C砖的工艺和应用。 关键词:镁碳质耐火材料镁碳砖发展性能 1.镁碳质耐火材料的发展及定义 1.1 镁碳质耐火材料的发展 随着冶金及高温工业的不断发展,新型耐火材料制品也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随着耐火材料质量的提高及品种的日益完善,促进了冶金工业及相关领域的进步。耐火材料的使用性能与任何材料一样,也是随着原料质量的提高、生产工艺的改进等相关过程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而不断的。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迫切需要一种耐火制品既能节省能源、又能提高炉衬寿命且适应现代新冶炼技术所要求的使用性能下,镁碳质复合耐火材料便应运而生。镁碳质复合耐火材料是适应冶金工业的需要,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研制、开发、生产和推广的一种新型复合耐火材料。镁碳质复合耐火材料由于其优良的使用性能从而使冶金工业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 1970年,日本九州耐火公司的渡边明,发明了镁碳质耐火材料。 镁碳质耐火材料在发明之初主要用于电熔热点部位,使超高功率电炉的炉衬寿命由老式碱性砖的2~3天提高到2~3周,从而促进了电炉炼钢生产率的显著上升。 1979年,镁碳质耐火材料开始用作转炉炉衬材料,实验证实,这种含碳制品同样适用于转炉,且同样能大幅度提高转炉炉衬的使用寿命 我国含碳制品的研究从80年开始,86年前后在全国各大、中、小钢厂全面推广使用,使我国很多钢厂的转炉炉衬的使用寿命迅速突破千炉大关。 1.2 镁碳质复合耐火材料的定义 镁碳质耐火材料是一种含碳的复合耐火材料。复合耐火材料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 性质的耐火氧化物(MgO、CaO、Al 2O 3 、ZrO 2 等)和碳素材料及非氧化物材料为原料,用碳素 材料作为结合剂而制成的一种多相复合耐火材料。镁碳质耐火材料是以高温烧结镁砂或电熔镁砂和碳素材料为原料,添加各种非氧化物添加剂,用碳质结合剂制成的不烧的一种复合耐火材料。镁碳质复合材料既可以保持原材料的某些特点,又能发挥组合后的新特性,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取长补短,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使用要求的性能。例如MgO-C砖耐火材料有效地利用了镁砂的抗侵蚀能力强和利用碳的高导热性及低膨胀性,补偿了碱性制品抗剥落性差的最大缺点。 2. 镁碳质复合耐火材料的性能 MgO-C质耐火材料作为一种复合耐火材料,有效地利用了镁砂的抗渣侵蚀能力强和利用碳的高导热性及低膨胀性,补偿了镁砂耐剥落性差的最大缺点。 2.1 耐高温性能 T M.PMgO=2825℃,T M.P石墨>3000℃,且MgO与C间在高温下无共熔关系。因而镁碳质

新材料科学导论期末复习题有复习资料版

一、填空题: 1.材料性质的表述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化学分析、物理分析和谱学分析是材料成分分析的三种基本方法。 3.材料的结构包括键合结构、晶体结构和组织结构。 4.材料科学与工程有四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使用性能、材料的性质、制备/加工和结构/成分。 5.按组成和结构分,材料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6.高分子材料分子量很大,是由许多相同的结构单元组成,并以共价键的形式重复连接而成。 7.复合材料可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两大类。 8.聚合物分子运动具有多重性和明显的松弛特性。 9.功能复合材料是指除力学性能以外,具有良好的其他物理性能并包括部分化学和生物性能的复合材料。如有 光,电,热,磁,阻尼,声,摩擦等功能。 10.材料的物理性质表述为光学性质、磁学性质、电学性质和热学性质。 11.由于高分子是链状结构,所以把简单重复(结构)单元称为链节,简单重复(结构)单元的个数称为聚 合度。 12.对于脆性的高强度纤维增强体与韧性基体复合时,两相间若能得到适宜的结合而形成的复合材料,其性能显示 为增强体与基体的互补。(ppt-复合材料,15页) 13.影响储氢材料吸氢能力的因素有:(1)活化处理;(2)耐久性(抗中毒性能); (3)抗粉末化性能;(4)导热性能;(5)滞后现象。 14.典型热处理工艺有淬火、退火、回火和正火。 15.功能复合效应是组元材料之间的协同作用与交互作用表现出的复合效应。复合效应表现线性效应和非线性效 应,其中线性效应包括加和效应、平均效应、相补效应和相抵效应。 16.新材料发展的重点已经从结构材料转向功能材料。 17.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一般是指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功能基团与聚合物骨架相结合的过程。功能高 分子材料的制备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①功能小分子固定在骨架材料上; ②大分子材料的功能化; ③已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功能扩展; 18.材料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催化性能和抗腐蚀性。 19.1977年,美国化学家MacDiarmid,物理学家Heeger和日本化学家Shirakawa首次发现掺杂碘的聚乙炔具有金 属的导电特性,并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陶瓷材料的韧性和塑性较低,这是陶瓷材料的最大弱点。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

重点试验室固定客座人员管理条例-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试验室

重点实验室固定、客座人员管理条例 一、国家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以国家高科技、国防建设的需求及学科前沿发展为引导,开展多结构、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满足高科技、国防建设的发展对高性能化、高功能化、高可靠性、低成本的先进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提供方向性、共性、关键性的理论依据和原理性技术支撑,和小批量、多品种、高技术含量的军用和民用关键急需复合材料。在加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的同时,继续推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信息和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不断开展其它基体的复合材料的研究,尤其重点逐步向多学科交叉平台发展,以期在多结构、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上有所作为。进一步加强来自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人员之间的融合和 交流,使实验室真正成为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平台,使实验室成为本领域国际著名的实验室 实验室主要以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凝聚态物理3个二级学科为支撑,结合实验室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金属基复合材料:主要研究铝、镁、钛基复合材料的设计、 制备、加工和应用过程的关键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继续加 强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制备科学、重熔与再生和成型 加工等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同时依据对复合材料长期系统深 入地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大力推进复合材料在航空、 航天和国防工业中的实际应用。 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主要研究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分子设计、 合成新方法、加工和应用过程的关键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 如功能聚合物分子设计理论、合成新方法、声隐身复合材料 消声瓦和复合材料螺旋桨等研究方向。 3、新型功能复合材料: (1)能源用复合材料:主要研究能源用新型功能复合材料的 制备、加工和应用过程的关键基础理论课题。 (2)遗态复合材料:主要研究将植物、生物的结构等自然结 构为模板,制备出各种具有特殊功能材料,并开展对转换机 理等问题的基础和前沿的探索研究。 (3)纳米复合材料:以纳米尺度特殊的结构和功能效应为基 础,开展聚合物基和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基础和应用基础 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