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和体裁的区别

题材和体裁的区别
题材和体裁的区别

题材和体裁的区别

解释一、

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题材是描写山村雨后农家劳动生活的情事。

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来分类,如有韵还是无韵,可以分为诗歌和散文;根据结构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如王建的《雨过山村》的体裁是诗歌,是唐诗中的七言绝句。

解释二、

前者指文章的内容,后者指文章的类别。

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题材是写山村的雨,体裁是诗。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它的题材是关于校园生活的。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借景抒情

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

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双调]清江引·秋怀(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

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象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6)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7)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

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析】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8)烘托

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析】诗人侧面写了“帆、鸟、海、树”,烘托出暮雨的细密和诗人浓浓的离愁别恨。

(9)匠心独运的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①层层渲染、铺垫。

江上看山(宋·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②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诉衷情(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③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画眉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

古代诗歌的体裁分类有哪些

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地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地诗).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地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地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地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地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地古风、新乐府.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字以上)、中调(-字)、小令(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地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地,单调只有一段.词地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地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地曲牌作为全套地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从诗歌地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地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地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地情感寄寓在后描写地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地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地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地感情,表达诗人地精神、品质或理想.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地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地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地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地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地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地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地句数、每句地字数、节奏、某些句子地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地“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地平仄(声调高低)、某句地押韵、用韵地要求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地诗体来写地,简单地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地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地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地意思就是依照一定地格律来写成地诗.律诗地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⑴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都押平声韵;

诗歌的体裁与题材

第一章诗歌的体裁与题材 教学目的:1、掌握诗歌体裁和题材的分类及辨识方法; 2、把握各种体裁诗歌的一般特征; 3、把握重点题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常见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的概念: 狭义:仅指唐诗,不包括词、曲;广义:包括诗、词、曲在内。 二、诗歌的体裁:(诗歌的外在形态) 1、广义的诗歌分为诗、词、曲。 2、诗的体裁分类: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3、词的体裁分类:(别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等) (1)按字数分类: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2)按段数分类: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三段为三叠、四段为四叠 (3)词牌和题目: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为词牌,赤壁怀古为题目。 识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注意:题目有时可以省略,但是词牌不可省略 4、曲的体裁分类:(别称词余、乐府)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套曲) (2)杂剧

(3)宫调、曲牌与题目:如《[南吕]四块玉闲适》、《[双调]大德歌冬》 南吕,双调是宫调,四块玉和大德歌是曲牌,闲适和冬是题目 注意:小令只有一个宫调一个曲牌可以没有题目; 套数是有一个宫调,不同曲牌的多支曲子组成的 5、如何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1)看句数和字数:不是4句或8句,为古体;每句不是5字或8字,为古体。 (2)看作者:唐以前作家为古体。 (3)看题目:题目最后一个字为歌、行、曲、引、吟的为古体诗。 (4)看4、6、8句最后一个字(8句的诗),如果不押韵一定是古体诗,如果押韵但是压的不是平声韵(第一、二声)为古体诗 (5)三四句不对仗,五六句不对仗(8句的诗)为古体诗 例子: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辨以下诗歌是古体还是近体: 桃花溪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猛虎行 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 (第二课时) 一、诗歌的题材:(诗歌的内在内容) 一般常见的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赠别诗、咏怀诗等等 二、具体分类:

作文的题材和体裁 (精选)

作文的题材和体裁 (精选) 作文的题材和体裁 一、四六级写作的要求 四级作文和六级作文的要求基本是相同的。 1.篇幅:120-150字 达不到字数要求的,要酌情扣1-5分; 90-99 扣1分,80-90扣2分,70-79扣3分,60-69扣5分;2.布局:三段式 只写一段为0-4分,只写两段0-9分; 3.评分标准: 2分--- 条理不清,思路紊乱,语言支离破碎或大部分句子均有错误,但多数为严重错误; 5分- 基本切题。表达思

想不清楚,连贯性差。有较多的严重语言错误; 8分- 基本切题。有些地方表达思想不过清楚,文字勉强连贯;语言错误相当多,其中有一些是严重错误; 11分- 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文字连贯,但有少量语言错误; 14分- 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文字通顺,连贯性较好。基本上无语言错误,仅有个别小错误。 例如: 1)有人认为机会是极少的 2)有人认为机会人人都有 3)我的看法 Sample 1 As to the opportunity, there is two different opinions: first, someone think the opportunity is little in their

life. Secondly, someone consider that opportunity is existing everywhere everybody has some kinds of chance. According to my life experiment and knowledge I agree with the second idea. There is chance for everyone in some unexpected case. But if you has no preparing for it, the opportunity will lose. Those who have many preparation and much knowledge, and some good virtue, may I quip the opportunity firmly. For example, two man are appealing for a job in a company, and there is only one vacant job for the only one of the two man. How, the two man has an opportunity to get the job but the boss certainly would accept the good one. So I think the opportunity is existing to every one, but more opportunity is belongs to who has knowledge, experience, encourage and confident. 该篇文章条理不清,思想紊乱,语言支离破碎,几乎没有正确的句子,得2分。 Sample 2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③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⑤题目·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

诗歌的体裁与题材()

古典诗词的体裁与题材 一.古典诗词的体裁 【诗】 古典诗歌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一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格律诗。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格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为其格律严密而得名。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故而又分别被命名为五律和七律。诗体分为四联,首颔颈尾,每联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这就是律诗最基本的结构。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在后详述),各联对句须押韵,首联出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一说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 【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 7、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元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是属于广义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只用,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天净沙·秋思》。 散曲的特点: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2)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 (3)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诗歌的几种分类

诗歌的几种分类: 1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2从体裁上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注: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五言体:秦始皇时的民歌《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就是使用五言。汉代的乐府诗如《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也是五言。文人作的五言诗,一般认为最早的要算班固的《咏史》。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础上每句增加一个字,在句子的节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拍群。由于不同节奏在诗中交错运用,就使句式更富于变化,更具有音乐感。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近体诗特点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3从题材上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战争诗、行旅或闺怨诗、送别诗等。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 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 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诗歌鉴赏方法 七、诗歌体裁和题材的区分

诗歌鉴赏方法 七、诗歌体裁和题材的区分 1、文学体载的种类: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3、诗歌体裁分类 ①诗歌可分为古诗(广义)和现代诗。 ②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广义的古诗还包括词和曲。 ③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 (1)古体诗:句数,字数,押韵,转韵。(时间划分在唐代以前的诗歌为古体诗歌)、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 ①古体诗,包括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四言、五言、四言、五言、杂言)杂言) (2)近体诗:句数,字数,押韵。(律诗、绝句) A:律诗:首、颔、颈、尾四联,对仗,押韵。 每首限定八句,律诗五言、五言七言: 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

十六字 B、绝句:双句押韵,不要求对仗。 绝句共四句,五言、七言。 (3)词:(词牌、题目)牌有定句,句有定数。) (4)曲:(曲牌、题目)散曲和套曲,杂剧、传奇。) 4、诗歌的题材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山水诗(代表人王维)边塞诗(代表人岑参)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5、诗歌的四个特点: 诗歌的四个特点: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6、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7、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教学文稿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③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⑤题目·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

文章体裁分类

文章体裁分类 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 一、诗歌:诗、词、曲、民谣等。 二、散文:描写出对社会、人生、自然界的特殊感悟。 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四、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可列入小说类) 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四大类 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 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 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有时评、社论、按语、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 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 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书等。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这犹如人们做衣服,必定要量体裁衣,选择一定的样式。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例如

神话、史诗、寓言、行情诗、叙事诗、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悲剧、喜剧、正剧、抒情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据和它本身的发展规律。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中国古典文学体裁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 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中国的抒情诗和散文(称为古文)最早而比较发达。 西方则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叙事诗和戏剧成熟较早,此外小说比较发达。

中国古代诗歌常识

中古国代诗歌常识 一、古诗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一般也称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从字数看,基本上有一句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如“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等等;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题目中一般有“歌、行、引、吟、曲、辞、弄、乐府”等标志性字眼(尤其隋唐时期的古体诗);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且不讲究押韵;如五言古诗有陶渊明《归园田居》,七言古诗有白居易《琵琶行》,杂言古诗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汉文人五言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和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诗),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尤其唐代)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新乐府: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中唐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并以新题写时事,故称新乐府。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五言、七言、杂言呈现,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2、近体诗是指隋唐及其之后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考试问到体裁,可具体回答为:五言(七言)绝句或五言(七言)律诗。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句押韵,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3、宋元明清时除了延续一部分前代的律诗和绝句外,更大量出现了词、曲及戏曲唱词,它们都属于近体格律诗。 ①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因句式长短不齐而叫做长短句、诗余;也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琴趣等。每首词都有一个乐调名,叫做“词牌”(即词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根据内容所起的题目。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如通常的小令;有的分两段,称双调,前段称上阕或上片,后段称下阕或下片;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②曲:又称为词余、乐府,代表是元杂剧和散曲合称的元曲。散曲是诗歌样式,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的体制相当于宋词的小令,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 二、古诗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其下又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等。 三、中国古代诗词最主要的派系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末宋初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

最新1 诗歌的体裁与题材

第一部分诗歌鉴赏复习 1 2 3 第一章诗歌的体裁与题材 4 教学目的:1、掌握诗歌体裁和题材的分类及辨识方法; 5 2、把握各种体裁诗歌的一般特征; 6 3、把握重点题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常见手法; 7 课时安排:2课时 8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问答法 9 教学过程: 10 (第一课时) 一、诗歌的概念: 11 12 狭义:仅指唐诗,不包括词、曲;广义:包括诗、词、曲在内。 13 二、诗歌的体裁:(诗歌的外在形态) 14 1、广义的诗歌分为诗、词、曲。 15 2、诗的体裁分类: 16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的发展轨迹:17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18 →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19 20 3、词的体裁分类:(别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等) 21 (1)按字数分类: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2)按段数分类: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三段为三叠、四段为四 22 23 叠 24 (3)词牌和题目: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为词牌,赤壁怀古为题目。25 识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26 注意:题目有时可以省略,但是词牌不可省略 27 4、曲的体裁分类:(别称词余、乐府)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套曲) 28 29 (2)杂剧 30 (3)宫调、曲牌与题目:如《[南吕]四块玉闲适》、《[双调]大德歌冬》 31 南吕,双调是宫调,四块玉和大德歌是曲牌,闲适和冬是题目 32 注意:小令只有一个宫调一个曲牌可以没有题目; 33 套数是有一个宫调,不同曲牌的多支曲子组成的 34 5、如何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35 (1)看句数和字数:不是4句或8句,为古体;每句不是5字或8字,为古体。

现代诗歌的体裁分类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体裁分类有哪些? 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体裁和类型

第二节体裁和类型 一、文学体裁概述 1、文学体裁的定义 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形象塑造、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呈现的表现形态,体裁是文学形式的要素之一。 2、文学体裁的种类与分类 随着文学的发展,在中外文学史上,出现了多种的文学体裁,为了了解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掌握,就很有必要把文学体裁加以归纳和分类,这样就产生了文学体裁的各种分类方法。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基本采用的文学体裁分类方法是所谓的“四分法”。四分法根据文学作品的体制和格局,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剧本四大类。 二、重要的文学体裁 1、诗歌及其特点 诗歌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最初诞生的时候是一种集体口头创作,并且是和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人们所谓的“诗乐舞三位一体”。“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现象表明,在刚开始的时候,诗歌并不具备独立的形式,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学的发展,诗歌才逐渐分化出来了。在中国古代,习惯把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作“歌”,现代一般把它们通称为“诗歌”。 诗歌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并且发展十分成熟的文学样式,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而稳定的特征。 第一,诗歌是最精炼的体裁。显而易见,在各种文体之间,诗歌是最精炼的形式。它的精炼性主要表现为:艺术形象的高度概括,反映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语言精炼,篇幅短小。 第二,诗歌是最富有音乐美的体裁。“诗”之所以同“歌”连在一起统称“诗歌”,说明诗歌和音乐本来是不可分的,不但最初的诗是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而且汉代的乐府、宋代的词、元代的曲都是配乐的,这就要求诗歌在听觉方面要具备美感。诗歌应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富于节奏感。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2014-05-12 希望石阅 25623 转 325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一、古代诗歌体裁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等。“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

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1高考诗歌鉴赏之题材和体裁

诗歌鉴赏课程 古诗词鉴赏从1999年后已经成为了上海高考的必考题型,但从历年考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系统地梳理古诗词鉴赏的相关知识和答题技巧有助于迅速提高学生解答这类题目的能力。 要读懂古代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所有的诗歌,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如下的四点特性。 ①高度的概括性:诗歌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它对社会生活的概括较其他文学样式更为突出。诗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一事、一物、一景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把对生活的看法压缩在短小的篇幅里,从而表现深刻的思想感情。在鉴赏时,要根据诗歌的概括性特点,把握事、物、景后面浓缩的思想感情。 ②生动的形象性:形象是诗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鉴赏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便活灵活现地点染出春色的灿烂,读者面对这个诗句,虽然头脑中浮现出的是有别于作者所捕捉到的生活画面,但是,读者已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验证了作者的用心。 ③强烈的抒情性:“诗言志”、“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这些都说明抒情是诗最根本、最重要的审美特性。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往往成为作者消胸中块垒的最有力的武器,因此,无论是写景诗、咏物诗,还是哲理诗、叙事诗,都必然要抒情、言志。在鉴赏的时候,一定要透过景、物的表征,把握作者所抒的情、所言的志。 ④鲜明的音乐性:语言的音乐性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表现。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朗读起来,节奏有快有慢,音调有高有低,音节有长有短,音韵回还往复。由于诗歌的音乐性,集中表现在韵律和节奏上,鉴赏古代诗歌时,就要仔细品味、反复吟咏,从中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韵律,加深对诗情、诗意的领悟。 一、诗歌的体裁和题材 (一)了解诗歌的体裁。 1、诗词曲基本知识。 (1)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古体诗是一种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束缚的,半自由体的古诗。 从教学角度来说唐代之前的诗歌全都是古体诗: 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汉朝、三国、魏晋、南北朝——乐府; 乐府诗,源于西汉。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引”“曲”“吟”等名称。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唐以后的非近体诗也是古体诗。 古体诗主要特点是:①字数不限②句数不限③用韵自由④对仗自由⑤平仄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主要包括律诗: ①四联(首、颔、颈、尾)八句;②五言或七言;③押韵;④对仗 绝句(4句)按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四种。 唐诗的体类 (1)大历十才子活跃在唐大历年间(766—779)的十位诗人。分别是: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其诗多为应景献酬之作,少部分诗刻画了动乱年代士人凄惶悲戚的情感,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情。诗风追摹谢朓,清空疏秀,语言洗练,艺术造诣较高。 (2)王杨卢骆体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其创作扭转了齐梁诗的绮靡之风。对唐诗的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古人对四人诗风有如此评介: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3)元白体指元稹、白居易浅切平易的诗风。 (4)元白张王指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主要指他们的乐府诗。四人均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重要成员。从诗风而言,元白较平易,张王则偏凝炼。 (5)韦柳体韦柳是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之合称。二人长于山水田园诗,诗风淡远。但风格有异,韦较为简古,柳则更为淡泊。

古代诗歌的体裁分类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体裁分类有哪些 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 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⑴ 都押平声韵;

文学文本的类型和体裁

第九章文学文本的类型和体裁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1、了解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特点及发展、演变的状况; 2、掌握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特点,难点是各种类型文学的发展、演变状况教学时数:12学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6学时) 根据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和文学反映现实方式的不同,可将文学作品划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逼真性。 (二)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虚幻性。 (三)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朦胧性。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在古代的文学活动中,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文学类型初步形成。 在近代的文学活动中,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象征主义分别成为其典型形态。 现实主义文学;理想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 在现代的文学活动中,文学类型出现了多向演变的态势。 第二节文学文本的体裁(6学时) 根据文学文本话语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可将文学文本分为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等不同体裁。 (一)诗 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与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二)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于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三)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于以人物台词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情感与境遇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