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工艺美术

唐代的工艺美术
唐代的工艺美术

唐代的工艺美术

关键词:丝织工艺釉陶工艺金属工艺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制度高度发展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唐代文化有相当高的成就手工业在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以及官府的重视下发展起来。手工业在盛唐时期的迅速发展,给隋唐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手工业中,与工艺美术有关的占很大一部分。城市作坊手工业成为初唐手工业的基本形态。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在中唐以后手工业的一部分逐渐脱离了农业,而成为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独立作坊。中唐以后城市作坊有织锦坊、毯坊、毡坊、染坊、纸坊、造船坊,以及酒坊、糖坊等。手工业作坊既是制造的场所,售卖的场所。同类商品生产的作坊和店铺在城市里都集中在一个街坊,称为“行”,长安城有二百二十行。手工业作坊之间成立了行会组织,行会组织的作用主要是调整各作坊之间的关系,避免竞争,并且负责和官府打交道,如纳税应官差等。手工业经济方面的这些新现象对于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并且,手工业向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影响了官办手工业。[3] 官办手工业在古代的手工业中特别是工艺美术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古代社会巨量财富集中在统治阶级手中,所以官办手工业的制作质量较高,往往代表着一时期工艺美术技艺最高的水平。而城市的独立手工业作坊的兴起和官府作坊的“劳役制”渐变为“工役制”是手工业和工艺美术在唐代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必然给工艺美术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唐代的工艺美术主要有染、织、刺绣工艺,金属工艺和陶瓷工艺。唐代工艺美术的新面貌的形成除了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外也是有与中外文的交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唐代丝织工艺发达,织物品种、名目众多,举其主要有锦、绫、绢、罗、纱、縠等。织物的图案花纹种类繁多,其中一些精美的织物织造精工,图案复杂,颜色绚丽多彩。唐代织物的图案由于防止工艺的技巧有较大的发展,大量采用纬线起花,改造提花机,使图案形式多样,内容也很丰富,既有传统内容的改进,又

有新创的形式,图案色彩也有很多变化。

织物图案的布局安排一般都比较满,这是唐代装饰的典型风格。一件织物上的纹样内容往往也有七八种之多。归纳其图案构成的形式,可分为并列式、散式和偶主题花纹、周围缀以附属性花纹等几种处理方法。并列式,构成形式比较简单,多是用同一花样并排重复出现,以联珠对鸟、对兽和团花等为一个纹样单元的较多见。这种形式早在南北朝时期织物中就又应用,但是那时的织物上并列处理的纹样由于受织造技术制约都比较单一,唐代织物总出现的纹样有所发展,它是在这个基础行,在几个单独纹样之间又添加了细碎花草或文字,打破单调的重复出现,丰富了装饰图案的内容,“联珠对狮纹锦”就较典型的作品之一。散装式,其主要表现是整个图案中看不出有主次之分,各种内容都较均匀地遍布于织物上,图案平稳平均,纹样疏密适度,既没有大的空白页没有过于密集的团簇,在几何纹样中表现尤为突出。有主题花纹、周围缀以附属性纹样图案,纹样构成较为活泼,有主有次,主次分明,有动有静,互相呼应,纹样内容多,在新疆出图的“花鸟纹锦”就是其代表作品,代表唐代丝织工艺较高的织造水平。

从唐代印染织绣的题材上看,开始侧重采用花鸟和一切祥瑞并附有生命力的内容,一种新鲜明快的气氛和汉代神秘沉着的作风相比,显得蓬勃有生气。由于受佛教影响,新奇福利的宝相花、莲花、卷草图案也广泛流行。至于以怪兽头为母体的珠圈装饰在唐代又得以发展,讲外来文化融入本土文化之中的趋势愈益明显。[1]

陶瓷工艺历史悠久,封建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成为陶瓷业取得新的成就的重要基础。继续烧造的青瓷普遍生产;初创的白瓷,其制作工艺已被熟练掌握,并有一定数量的烧制;其他单色釉瓷、花釉瓷、绞胎瓷等新的工艺都被创造出来。在釉陶工艺生产中,还出现富有时代特点、可谓成熟之作、代表盛唐气派的“唐三彩”。封建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给陶瓷工艺带来了新的气象。

白瓷,隋代时期就有缓慢发展,到唐代发展到真正成熟的时期。由于白瓷生产主要在北方,而有悠久历史的青瓷生产主要在南方,所以形成了当时“南青北白”的局面。河北境内的临城窑、曲阳窑,河南境内的巩县窑、鹤壁集窑、登封窑,山西境内的浑源窑、它们共同构成“北白”的局面。

三彩釉陶,其实是一种低温多彩釉陶,系用白色粘土做胎,以含铁、铜、钴、锰等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在釉里加入一定的炼铅熔渣和铅灰做助燃剂,经过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而成,因为三彩釉陶一般在每件器物上都含有深绿、浅绿、蓝、白、赭、褐等釉色中的三种或者以上,又只在盛唐时期流行,所以人们通常就将这种釉陶成为“唐三彩”。唐代盛行的三彩釉陶主要见于随葬冥器,很可能它就是在唐代厚葬之风昌盛的条件下蓬勃兴起的,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卓著。三彩釉陶以其色彩富丽华贵而成为智能是高级别的统治者才能用于陪葬的用品,所以主要流行在西安和洛阳。有一定地位或者家族势力的墓中才有大量出土。三彩釉陶在唐开元年间发展到极盛时期,产量大,烧制质量高,色彩绚丽,造型多样,其中三彩人物俑不仅人体结构准确,而且形态逼真传神。三彩釉陶中的生活器具,有瓶、壶、罐、钵、杯、盘、碗、盂、烛台、枕等十多种,造型变化也较多。除生活用器和各类俑外,三彩釉陶的建筑物亭台楼阁、花园中堆砌的假山水榭也很有特色。

在三彩釉陶艺术中,最有成就的应该数俑,牲畜中的骆驼俑、马俑,人物中的贵妇人俑、男女侍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等。它们的被塑造都蕴含着高超的技巧,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瓷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给金属工艺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由于刺激制作工艺的成熟机器原料来源比较广,制作远比金属器物简便,成本当然也比金属器物低廉,加上生产量大、种类多,很多金属器物自然被瓷器代替,只有一种器物因无法代替而继续发展,这就是青铜镜。铜镜的制作,早在战国时期已有较高的水平,并且普遍使用,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铜镜形式有所变化,装饰内容趋于丰富,唐代可说是铜镜制作和装饰的全盛时期,造型上突破了或圆或方的形式,创出了八棱、八弧、委角亚字等形式。纹饰组织也有很多突破。装饰技法,出传统的铸出花纹外,采用金银平脱、嵌螺甸等新手法,使装饰风格为之大变。

铜镜纹样的构图处理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标新显示生活的题材,还是受佛教、道教的影响的内容,都按一定形式布置完美,特别是花鸟、云龙纹样的处理。

金银器,进入封建社会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唐代,种类比较多,既有饮食用器,也有金银首饰。唐代金银器物制作都很讲究,造型多变化,大都既能实用又是欣赏品,装饰纹样也很规整严密,细致精神。大部分金银器的造型是吸收瓷器的造

型,有少部分明显地看出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金银器的制作以扳金和浇筑为主,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加工工艺,多用浮雕形式或者银胎鎏金方法,以引文线条刻镂纹饰,然后铺袱满地鱼子纹的纹样最为出色,显得十分成熟,作风也极繁丽,是典型盛唐装饰风格。[2]

盛唐百余年中,工艺美术的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如果说秦汉工艺还保留上古时代某些特征的话,那么隋唐时期则产生了一个飞跃,达到中国封建文化的巅峰。唐代工艺美术成就代表了古代的东方文明,对以后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这个飞跃主要表现在:工艺技术上的显著进步,装饰题材和装饰形象上的重大突破。说到底,还是人文思想跨越到一个历史的新高度上。唐王朝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各国艺术精华;在广收博采的同时又融会贯通。佛、道、儒家思想在唐代所形成的相互融合,体现在了工艺美术造型和装饰图案上。可以说,大唐文化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大唐的工艺美术正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表现方面。唐代工艺美术无论是在产量、品种、质量上,还是在造型、装饰、色彩上,都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应有水平,从而在国际上影响深远。[2]大唐的工艺美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

哈尔滨商业大学本科美术史论文

唐代工艺美术

学生姓名:刘灵慧

指导教师:孙贺

专业班级:产品设计三班

学号:201433030018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二〇一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参考文献

[1]徐思成《中国工艺美术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1版

[2]华梅《中国工艺美术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一月3版

[3]桑任新《中外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1版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国际交往频繁。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的工艺美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陶瓷、染织、刺绣、铜镜、金银器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唐代的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在设计和制作上都具有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饰新颖活泼、品种多样的风格特点。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 期。 唐代作为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的绚丽辉煌的时代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陶瓷:唐代早期的制瓷业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期以后,制瓷技术进步,瓷器质量提高,窑址林立,规模宏大。唐代这一时期的青瓷胎质细腻、釉层匀净﹑色泽温润,纹饰偏重造型﹑处理简练,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唐代晚期,以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时期,制瓷技术高度发展,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

美。唐代白瓷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白瓷釉色匀净,器形雍容饱满,胎体厚实细洁,瓷质坚硬。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唐代创造或发展了一些彩瓷,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为以后色釉和彩绘装饰开辟了新的天地。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唐三彩,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是一朵奇异的陶艺之花。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2)染织: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庶,商业﹑手工业昌盛,贵族生活奢侈注重享乐,服饰竞求华贵,这些都促进了纺织工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印染技术的进步。唐代染织工艺有蜡缬,绞缬,夹缬,碱印,拓印等印染方法。 (3)刺绣:唐代刺绣在前代的基础之上流行更广,制作工艺也有发展和创新,绣品做工精巧、色彩华丽,用途也更加广泛。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也有所发展和创新,除保留了传统的辫绣外,又创造出直针、缠针、套针、戗针、贴绢、锁绣、堆绫和缀珠等针法。戗针绣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绣品纹饰主要为花鸟,也有性格温驯的动物纹饰。

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颠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金银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造型别致、 纹样丰富多彩,而且制作也极为精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笔者根据多年研究 心得,就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地域纹饰特色等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中唐时期出现仿生金银器 唐代的金银器皿从种类上来说,可分为饮食器、日用器、装饰器、宗教器具、金银货币几大类,每一器类的形制都多种多样。唐代的金银器装饰纹样以动物纹和植物纹为主,动物纹饰姿 态多样、劲健有力,植物纹则显得多彩多姿、富丽堂皇。反映社会生活的狩猎、梳妆、乐舞等题材也大量涌现出来。唐代金银器的工艺也极其复杂、精致,已广泛使用锤击、浇铸、焊接、切削、 抛光、铆结、錾刻、镂空、镶嵌等工艺。唐代金银器皿的艺术设计是生活化的。其功能是以实用为主,实用和审美相互融合。造型和结构上体现岀合理的功能性和先进的科学性,装饰上在保留 金银本色的前提下,通过丰富多样的装饰纹样和装饰手法充分展现了金银之美。 唐代金银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初唐时期(公元618-683年),金银器的数量比较少、 种类比较单纯,器形和纹饰具有明显的西域、西亚一带风格。盛唐时期(公元684 - 755年),金 银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制作工艺逐渐简化,无论器物的形制还是纹样,外来因素逐渐减少甚至消 失。主要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铜器、陶瓷器、漆器的器形。与此同时,器物的纹饰由琐碎、纤细转向繁缛绚丽,外来纹样逐渐失去独立的地位,而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融为一体,使金银器的 装饰更趋完美、成熟。中唐时期(公元756- 820年),金银器的种类主要为饮食器具,但数量较 少,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仿生器物的岀现。晚唐时期(公元821 - 907年),金银器的种类 繁多、数量巨大,纹饰中宗教色彩浓厚,还出现了儒家经典中的人物故事图案。 饶州是唐代最大的银矿产地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代产贡银的府州有关内道一州、河内道二州府、河东道一州、 山南道一州、江南东道五州、江南西道十州、剑南道一州、岭南道四十七州。除关内道、河内道、河东道三地在北方外,其余诸道均在南方。《新唐书?食货志》也载:当时全国共有银矿35处,分布于28个州(府)。但多在南方。又云:“凡银铜铁锡之冶一百六十八,陕、宣、润、饶、衢、信五州,银冶五十八,铜冶九十六,铁山五,锡山二,铅山四“。除陕州外,其余五州均在南方, 其中江南西道饶州德兴场(今德兴县银山)是唐代最大的银矿产地。饶州,唐代属江南西道管辖,其地相当于今江西省东北部的上饶地区及景德镇地区,州治在今江西省鄱阳县城。《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饶州德兴县载:“本饶州乐平之地,有银山,出银及铜。总章二年(669年)邓远上列取 银之利。初唐时,民间采银较多。上元二年(675年)因置场监,令百姓任便采取,官司什二税 之。其场即以邓公为名。“每岁岀银达十余万两。从以上可知,唐代的银矿经营分为两大系统,

汉唐金银器与社会生活 齐东方

汉唐金银器与社会生活齐东方 主讲人简介: 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的考古、历史、文物、美术的教学与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唐代金银器研究》等三部,发表各种论著百余篇,主要包括吐谷浑余部历史的研究、三国至隋唐时期墓葬制度的研究、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古代马具的研究、古代玻璃器研究、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目前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重大课题“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边疆考古研究”、“古代中外关系史: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等课题。 专业:中国考古学、美术史。主从事三国至隋唐(三至十世纪)考古和中西交通考古、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 内容简介: 灿烂辉煌的黄金、白银,自古以来被视为珍贵财富的象征。中国古代金银器富丽华美、格调高雅。一件件巧夺天工的传世之作,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与灵感。透视出一个朝代的繁华与发展。黄金、白银的自然魅力和永恒价值,使古今中外的人们对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现代考古学挖掘的大量实物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金银器的制造和使用,曾出现过变幻莫测,叠宕起伏的变化。在古代社会中,金银器还担负着多种社会功能。它们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全文: 今天我讲这个题目是金银器,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叫汉唐盛世。那么这个汉唐盛世出土的文物也是最精彩的,在这些最精彩的文物当中,金银器又是最灿烂辉煌的,所以今天跟大家一起来探讨和鉴赏汉唐时期的金银器。金银器,由于它这种自然的属性,使它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所以每一个人,古今中外,都和金银器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联系,经济学家曾经把金银作为一种价值的尺度,商人把金银作为一种财富,艺术家呢,把金银作为一种精美工艺品制作的材料,那么对考古学家和我们在研究历史、研究文物时,金银器意味着什么呢,所以我想从以下这四个方面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个就是神秘与崇拜的象征,第二是艺术创造的新天地,第三个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第四个、社会运转的润滑剂。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来看一看汉唐时期的金银器物。 大家知道金银,它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在古代社会,它体现了货币、赋税、赏赐、供奉,赠送、施舍、悬赏、贿赂、赌博等等各种各样的功能,这样它就直接地参与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生活,成为社会运转的润滑剂,而且,金银给我们每一个人,影响都很大,甚至影响到我们汉语的一些词汇上,我们可以从一些成语和俗语当中看到和金银有关的一些东西,比方说在日常用语当中,我们在形容一种承诺的时候,叫“金口玉言”,在形容一种规定的时候,叫做“金科玉律”,形容时间宝贵叫“一刻千金”,形容文章写得好,叫“惜墨如金”,或者叫“点石成金”,我们读书呢,要想读得好,会有一个“书中自有黄金屋”,比如漂亮的小孩,我们叫“金童”,高贵的女孩,我们叫“金枝”,如果一个人从坏变好,就叫“浪子回头金不换”。可见金银的这种价值观念,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现在

工艺美术题库2(1)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试题三 1、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三个类型:半坡型、庙底沟形、马家窑型 2、宋代漆器最讲究的装饰手法是雕漆 3、四神(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4、六朝时期作为佛教的象征的:莲花纹、忍冬纹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主要以六朝:青瓷为代表 6、已知最早的玉龙出土在红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南部和辽宁省的西北部 7、秦汉陶塑首推西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 8、邢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内邱县,盛于唐时代,常见的装饰手法白底黑花 9、司母戊鼎是商时期的青铜器 10、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彩陶类型:半坡型、半山型、庙底沟形、马厂型 11、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12、长信宫灯出土在河北省满城县,它以青铜鎏金工艺制成 13、饕餮纹又称兽面纹,它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纹样 14、蛋壳陶是黑陶的别称 15、青铜器在西周时代开始出现长篇铭文 16、汉代砖瓦最有特色的是:画像石、画像砖

17、我国已知的最早漆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胎漆碗和漆筒,有6、7千年历史。 11、景泰蓝的制作工艺: 1、制胎。用红铜板制作各种器形。 2、掐丝。是把铜丝压成扁丝,根据装饰花纹,用白芨制成浆糊,将铜丝粘在铜胎上。 3、烧焊。在胎上喷水润湿,普遍撒一层焊药,进行烧焊,使铜丝铜胎牢结。焊结后入稀硫酸液中浸泡,洗净胎上杂质。 4、点蓝。根据装饰花纹的色彩要求,用小铁铲或玻璃管将各色秞料填在花纹轮廓里,先点地,后点化。最后一次点蓝完后加上亮白。 5、烧蓝。点完蓝后进行烧制,点一次烧一次,精品约点蓝和烧蓝反复三次以上。 6、磨光用粗沙石,细沙石、黄石及木炭等逐次打磨,使蓝料和铜丝平整。 7、镀金。为了增加光泽避免生锈,最后加以镀金。 12、描述长信宫灯及其设计思想: 是中国汉代青铜器。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宫灯灯体为青铜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长信宫灯将灯的实用功能、很净

论唐代艺术的特色

唐朝的美术气势宏伟、富丽堂皇、赋予想象,在技巧上也有不少的建树。另外在书法、工艺美术、建筑等各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唐朝时期完成的。总结唐代艺术的发展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一)建筑方面: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的《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其代表建筑为:永宁寺塔,广仁王庙,天台庵,南禅寺,佛光寺 (二)服饰方面: 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

唐代金银器的鉴赏

(四)唐代金银器的鉴赏古代最贵重的金属,无过于金、银。黄金性能稳定,在自然界以游离状态存在,其特性早就被古人掌握,七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白银在自然界以化合物的形式出现,需要对硫化银的加工提炼,才能得到,最早的银器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相比之下,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比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滞后二千年左右,考古发掘资料证实,至迟在商代,中国出现了黄金制品,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有金箔;郑州商代遗址出有夔凤纹残金饰件;北京市平谷商墓出土了金钏和金耳环。中国古代对银的使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银错铜兵器,而银制品的出现,则要到战国时期,如安徽省寿县出土了有“楚王室客为之”铭文的银匜,河南省洛阳金村也出土有“甘孝子”铭文的银匜。 古代金银器的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三大中心。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的金银器,不但出现时间最早,而且艺术水平也最高。南美洲印第安人安第斯文化、玛雅文化、印加文化创作的金银艺术品,虽然出现最迟,但其艺术成就堪与地中海地区生产的金银器相媲美。这两大区域金银器的辉煌,与金银用作宗教祭祀用品的推动有密切关系,纵观两地出土的极富艺术价值的金银器,都是围绕着神来创造的。中国古代金银器具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中国古代的琢玉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玉器具有绝地通天,沟通神灵的功用。商周时期,玉器被纳入礼制的规范,或供奉坛庙,成为祭祀天地、祖先的必备之物;或比于品德,佩饰于身,成为身份地位和品行操守的象征物。商周青铜器更是奴隶社会礼制和神权的典范,其辉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文明所难以比拟的。玉器、青铜器由于被赋予原始宗教和礼义规范的内容,受到王室、贵族的尊崇和提倡,从而得到飞速的发展,而金银器虽然在两汉以前已经出现,但由于缺乏人类意识形态中,观念上的推动力,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此外,汉代漆器、六朝青瓷的迅猛发展,也对金银器的制造有一定的制约。因此,在唐朝以前,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人们较多地注意它们作为稀有、贵重金属的经济价值,作为一种财富来拥有,制成金质货币“郢瑗”来流通,打成金饼、马蹄

工艺美术作业

第六章六朝的工艺美术 一、名词解释 1、夹纻 2、斑漆 二、简答题 1、六朝时期的青瓷装饰有哪些? 2、六朝时期的工艺美术受佛教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六朝画像砖和汉代画像砖的区别 4、简要分析“竹林七贤和xx”画像砖 第七章隋唐代工艺美术 一、名词解释 1、釉下彩 2、团窠纹 3、金银平脱 4、夹缬 5、灰吹法 6、碱xx 二、简答题 1、简述xx 2、简述唐代的xx装饰风格的演变 3、简述唐代陶瓷的装饰方法

4、简述唐代的印染方法 三、论述题 1、分析唐代雕塑艺术的特点。 2、唐代陶瓷与六朝、隋代的陶瓷相比在装饰方面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第八章宋代的工艺美术 一、名词解释 1.雕釉 2.窑变 3.犀皮 二、简述题 1.简述宋代各窑的特色 三、分析题 1.试分析xx的艺术特色 第九章元代的工艺美术 一‘名词解释 1.釉里红 2.雕漆 3.青花 4.戗金 二、简答题

1.简述xxxx元瓷的发展特点 2.简述元代xx兴盛的原因 3.简述xx在棉纺织工艺上的重大贡献 第十章明代的工艺美术 一、名词解释 1.斗彩 2.妆花 3.xx炉 4.xx 5.xx 二、简答题 1.简述xx工艺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 2.明代漆工艺专注《髹饰录》主要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漆工艺的创作方法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论中国古代青花瓷装饰中的绘画因素和风格 2.“明式家具”的定义、特点以及制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第十一章清代的工艺美术 一、名词解释 1.珐琅彩 2.铁画

二、简答题 1.粉彩和五彩的区别 2.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和时代风貌 3.简述清代家具的形成以及清式家具设计的得与失 三、论述题 1.分析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陶瓷的特点 2.论述清代的刺绣工艺不同体系的特色

浅谈唐宋美术特点

浅谈唐、宋、元的美术史 (李雪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03 2010441583) 【摘要】:唐、宋、元,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兼收并蓄、灿烂求备的时代。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历史流变已多有探讨,但将绘画发展纳入消费领域考察却鲜有人研究。事实上,绘画消费既是整个美术活动的目的和终点,又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和动机上的开端和起点。忽视绘画消费对绘画创作、风格演变、理论发展的决定作用,我们就难以解释一个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变迁。本文即通过对唐代绘画的特点和影响的分析,从另一层面探讨唐代绘画发展的内因,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一封建社会的绘画有其发展的一般特点。首先,绘画的消涨起伏与绘画艺术自身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当绘画成熟至可传达人们的不同意思。 唐代始于吴道子,成于李思训、李昭道的“山水之变”,其本质是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由精神而意境,不是垂直的历史线索的过渡,而是一个线索的分枝,是美学上的平行关系。山水画中意境问题的提出,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的转变,是在美学上的完善。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并把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元四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而且因为时代的特点,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增添了“逸”的概念。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虽然有审美之外的社会原因,但却因为这一契机在山水画意境的领域内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后世则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但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所以在南北分宗时,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回归历史的传统,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明清两代在山水的精神和意境方面已无能为力,在宋元的峰巅面前人们只有景仰和赞叹。为了挽回历史的颓势,董其昌打出了“复古”的旗帜。在一个过于强调笔墨和程式的时尚中,画家们只有穷毕生的精力“血战宋元”,人们只有通过“临”、“仿”、“抚”、“摹”来标识自己的传统渊源,确立自己的艺术价值。“四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为山水画创造的最后的辉煌,最终消失在晚清的暮色中。20世纪的黎明,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山水画也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在“反传统”的呼声中,阵营瓦解,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的实践去塑造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时候,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使画家对文化的关注转为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经受了生存的考验。“新山水画”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责任——表现新的生活,反映新的审美要求。“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再次提出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进入本世纪的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鉴赏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鉴赏 2009年01月06日 15:02:08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金银器历来普遍受人喜爱。古今中外,金银以货币、赋税、赏赐、供奉、观赏等多种功能,直接参与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而且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金银器的制作在中国古代出现过几次高潮,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其器物形制、纹饰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情况。 金银器是指以贵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物等,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金银饰品。黄金首先是作为实用器物的装饰出现在陶器上,早在商周遗址或墓葬就出土有金叶、金箔、金饰等。银器的出现略晚。到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皿已经出现。总体上讲,唐代以前的金银器发现不是太多。到了唐朝,金银器的生产空前发展,工艺水平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唐朝就不一样了,唐朝实际上金银器成为一个独立的制造部门,那么这个独立的制造部门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它纹样有它的独特性,它的造型有它的一套。这些东西一般在陶瓷器里或者在其他器皿里看不见。那么像唐朝的器物呢,常见的杯啊,碗啊,壶啊,还有匜啊,都有。但是,你比如同样是杯,它有好多种杯,比如有高足杯,有带把杯,还有一般我们也可以叫碗

的那种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和外国进行这种交往,最后外国的器物输入到中国,中国的工匠学习、模仿、创新,然后呢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这种器物。 宋代金银器的制作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类更加华丽、精细,另一类趋于朴素和简洁,适应了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胎体轻薄、制作简洁、小巧玲珑的器物逐渐增多,像端庄秀美的莲花杯、菊花碗、梅花杯等,寓意幸福繁荣和美好吉祥的瑞果、鱼藻、牡丹、童子戏球等纹样颇为盛行,图案更具写实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齐东方:当时像汴梁这个京城里面的妓馆酒楼里面都用银器作为食器,而且一般的一个人到那里随便吃一顿饭,他都是用银器给您上来。不过金银的商品化之后,它就导致了器物的制造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两点:第一与唐朝的器物相比,比较薄,相对粗糙一点。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呢,它既然要作为商品卖,它的纹样和造型就必须要满足大多数人喜爱的要求,所以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纹样一些造型一下就发展起来了。 元代的金银器继承了宋代的传统,有一些精品的器壁夹层、纹样高浮雕的技法更加精湛。人物故事题材更为广泛,出现了桂花树、玉兔捣药等可能取材于元代戏曲中流行的故事。到了明清,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更加讲究,雕、錾、锤、刻及镶嵌等技术发展到极盛,宫廷内金银器的制作注重华美巧妙。

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唐代工艺美术

1.唐三彩作为盛行于唐代的一种彩色铅釉陶器,以造型生动、装饰新颖、工艺精湛和釉色鲜艳而著称,占据中国古陶瓷史与美术雕塑史光辉的一页。本刊特约河南省博物馆王蔚波先生撰写有关河南唐三彩系列文章,为读者奉上介绍唐三彩的细致美文。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政治统一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兴盛,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各种民族相互融合,文化艺术群芳争艳。国力强盛促使工艺美术各方面的蓬勃发展,陶瓷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唐三彩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统治阶级生活走向奢侈和豪华。这种追求奢华、讲究排场的生活方式,也集中反映于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在随葬品的使用方面。在唐代东西两京的西安、洛阳一带,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庶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随葬。唐三彩当时作为一种明器,曾经被朝廷按照官职等级不同,规定随葬数量多少和体积大小,实际上很难得以遵照执行。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有关典章制度,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数倍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不例外,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 工艺两次烧造成就的釉色传奇 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开创一个新纪元。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也是两色釉并用。唐三彩成熟于唐代,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已烧制出绿、褐、黄等单色釉陶与瓷器,而且出现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北朝时期,尽管也出现黄绿彩釉陶瓷,其复色挂釉方法已接近三彩工艺,被视为唐三彩的萌芽或前身,然而它毕竟还不是三彩。唐代,多色彩釉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得到成功运用,为以后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三彩的生产工艺,主要经过选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开相等六个程序。它虽是陶器,却又与一般低温釉陶不同,而多是以白色粘土(高岭土)作胎,手模兼制,雕塑成型。器皿多采用轮制或模印成型,俑象则通过雕塑模制而成,小件或造型奇特者也有捏塑成型的,是两次烧成的烧造工艺。先将胚胎成型晾干,入窑经1000—1100°C高温烧出素坯;然后在已素烧冷却过的胎体上施以铅釉,第二次入窑经900°C低温釉烧而成。釉烧出来以后,人物俑还需要再开相。所谓开相,就是唐三彩中人物的头部多不施釉,白粉打底,饰以彩绘,细致刻画。其具体方法是先用毛笔在面颊和唇部涂点朱红,再以黑墨描绘出眼晴、眉睫、胡须和巾帽。足部也多不施釉,有的用墨涂抹,以示靴子。人俑颈部以上或手足部,即露出皮肤部位不施釉的原因,应该是考虑到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控制其色釉流淌,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而不施釉,待完全烧成后再开相,则可任意绘彩,

谈唐代绘画

《灿烂求备,异彩纷呈(一)》——谈唐代绘画 文/静远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唐太宗“柔怀万国”,贞观之治为邻近列国所仰慕。由于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儒、释、道“三教”并立,诗文、乐舞、书法、绘画以及文论莫不昌盛。唐代的绘画作为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笔,绘画名家辈出,见于史册者就达二百余人。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初盛唐的作品是“灿烂而求备”,指绘画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表现和包括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技术因素在内的完美统一,这也是对整个唐代绘画风貌的概括。 唐代确实是中国绘画建构模式的时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唐代的绘画已经分人物、山水、花鸟等科,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国画传统的核心是“意境”,“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都是意境的内涵素质,其艺术魅力就是画已尽而意不止,笔虽止,但意无穷。不单单在于用笔,技法,更重要的在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境界。画家们的艺术审美思想和审美取向,皆取源于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唐代绘画折射着儒释道思想的精髓,追求“天人合一”之境。佛、道理论不仅为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广阔的创造空间,而且直接促进画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儒家在于对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把绘画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的同时,指出其“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化作用。唐代张璪总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为后人所奉行,指出绘画是一种心灵化的艺术,造化和心源的凝合。唐代的画论、画史著作亦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与当朝绘画创作一道共同谱写了大唐绘画的辉煌乐章,完善了民族绘画体系。 一、人物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在唐代绘画中仍占主要地位,大体分为道释画、肖像画、仕女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无论是吴道子、阎立本、周昉、张萱还是带有西域画风的尉迟乙僧等,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代道释画兴盛,重要人物画家皆擅佛道壁画,当时宫殿、衙署、厅堂、寺观、石窟都有壁画装饰,气势恢宏,色彩灿烂,塑造的佛道故事中佛、菩萨、神仙等栩栩如生的形象,飞天凌空飞舞,表现天国世界的美好,画面的繁复与盛大既给人敬畏与向往,又给人以美感与享受。壁画艺术水平也非常高超,外型描画准确而生动。唐代卷轴画也开始兴起,并因便于创作、收藏、观赏而逐渐流行。 吴道子被后世尊称为“一代画圣”,被民间画塑匠人尊称为“祖师”,在道家中称为“吴真人”,擅画佛像、神仙、广阔的宇宙空间,亦擅画山水,在用笔技法上,笔法圆转飘逸,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兰叶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所创的风格样式被称为吴家样。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道壁画四百余间,神态各不相同,表现出神的世界、神的光明,感动人心,意境高远。他在长安兴善寺作画时,长安市民扶老携幼观赏、赞叹。神的美好、慈善开启了画者创意的源泉,净化了观赏者的心灵,令人心驰神往。 吴道子的几幅公认的代表作品如下:《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这幅画的内容是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

浅析唐代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浅析唐代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摘要文章从唐代美术的陶瓷、绘画、雕塑三个方面阐述了唐朝美术的总体风格,这对于了解唐代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唐代美术;中国美术;绘画;雕塑 1唐代的陶瓷 唐代手工业发达,工艺美术呈现新水平,陶瓷、染织、金银器、漆器、铜镜等在设计和制作上呈现出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样新颖活泼、品种丰富的特点。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瓷窑分布范围广,规模大。青瓷以南方浙江的“越窑”为代表,白瓷以北方河北“邢窑”为最佳,邢窑与越窑齐名,因而有“南青北白”之说。唐瓷器形趋于圆浑饱满,多仿瓜形、花形的造型,并且日渐向实用化发展。唐代瓷器纹饰以花卉为主,装饰方法繁多,有印花、洒花、堆贴、釉下彩和绞釉绞胎等。装饰纹样既有本民族特色,又大胆吸收融合外来精华,花鸟瑞兽题材占有重要位置。其中釉下彩是先在素胎上画彩,然后上釉,这是迈向彩绘装饰的开创性一步,在陶瓷装饰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朝的彩陶艺术也有了很大发展,最大的成就是人们后来所熟知的“唐三彩”。特别是“唐三彩”塑像,驰誉世界。从已经见到的“唐三彩”作品来看,体态健美,造型逼真,色彩辉煌艳丽,确实是工艺品的佳作。唐三彩,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以高岭土做胎料,经过挑选、舂料、淘洗、沉淀、侵润、揉捏等工序后,清除杂质,塑造出形象。器型施釉后入窑经过800~900℃的高温焙烧,彩釉和各种着色剂因高温熔化并向四周扩散流动,形成斑驳灿烂而富有变化的彩色釉。 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就是黄色和绿色的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那么到了唐代以后,就是说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唐代以后的各类低温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都是在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上发展起来的,如宋三彩,辽三彩等。 2唐代绘画 绘画在美术中,占主导地位。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出盛唐的作品是“灿烂而求备”。这也是唐代绘画风貌的概括。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表现技法日益成熟和完备。这是一个集前代之大成,开未来之风貌的时代。唐代绘画所达到的艺术水平大大超过了以前各代,它是古代绘画发展中的又一高峰,不仅为中国艺术增添了光辉,而且对世界美术也发生着重要影响。 ⑴人物画和道释壁画继先代之长而加以发扬;唐代是人物画的鼎盛时期,在各种绘画门类中仍占首位,人物画在表现重大政治事件,反映贵族生活情态,表现道

唐代仕女画的代表性画家及艺术特点

唐代仕女画的代表性画家及艺术特点。 表现贵族妇女的仕女画在初唐已有发展,进入盛唐后,成为人物画的主要画题题之一。这些丰腴肥美的妇人既是现实人物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审美要求的反映。盛唐时期的张萱和稍后的周昉是此类题材的代表性画家。 张萱,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时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以善画仕女婴儿而名冠当时。点缀景物亦穷其妙,特别在揭示人物的内心心理状态方面尤为突出。所作仕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容貌艳丽,体态丰腴肥。作品多以贵族游乐生活为题材,也有不少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画作。他不仅能够描绘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还能刻画出“金井梧桐秋叶黄”这种宫廷妇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 据画史记载,张萱的画迹流传不少,仅《宣和画谱》就载有四十七卷,其中三十多卷都是描绘仕女的。其中存世作品有《明皇合乐图》、《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唐玄宗时的虢国夫人和宫女们游春的场景。次图无背景,而是通过富有节奏的构图、休闲自得的人物神态、轻快细碎的乘骑步伐以及鲜丽柔和的人物服饰表现春游这一场景。《捣练图》,表现的是贵族妇女捣练、熨平、缝衣的场面,这种劳动并非普通的、日常的劳作,而是一种礼仪活动,代表着“女德”。此图构图十分完美,三组人物构成既独立又联系的画面。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周昉,《簪花仕女图》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全图分为四段,分别描写妇女们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的情形。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而不俗。《执扇仕女图》 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唐代仕女画的作者大都对宫廷贵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用墨设色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而又不却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位。细纱衣轻薄透明,肌肤丰韵、白皙。头饰闪亮。多层烘然、罩染、分染相结合和以色代线的手法都开启唐代工笔人物的新风。最重要的一点是唐人比较突出侍女体态的丰腴,因为那时以胖为美。:唐代仕女画的作者大都对宫廷贵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用墨设色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而又不却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位。细纱衣轻薄透肌肤丰韵、白皙。合和以色代线的手法都开启唐代工笔人物的新风。最重要的一点是唐人较突出侍女体态的丰腴,因为那时以胖为美。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在唐代人物画中,也许没有哪一种题材更像仕女画那样,可以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 在这一时代,魏晋士大夫所推崇的“秀骨清像”也已了无踪影。丰肥雍容中的雅致,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中晚唐以后,仕女的形象则丰肥失度,日渐缺乏生气。 唐代妇女的服饰与化妆变化多端,不论是“裙红妒杀石榴花”,还是“一抹浓红傍脸斜”,无不流露出繁荣与强盛。初唐长裙上宽宽窄窄的条纹,一直影响到隔海相望的日本。 唐代绘画与陶俑中仕女发髻样式、眉心装饰的花钿,种类达10余种,显现出贵族生活的精致与讲究。 唐代仕女画的气氛是轻松与美艳的,观者尽可以在艺术家们流畅舒缓的线条引导下,从容地

唐代绘画艺术特点

唐代绘画艺术特点 唐朝绘画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题材内容、作画技法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现存的《太宗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就是阎立本的杰作。 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最有成就的画家是吴道子,他是画工出身,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画圣”之称,现存的《送子天王图》,据说就是他的作品。在画法技巧上,吴道子在传统的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他还发展了梁朝张僧繇用的晕染法,于焦墨痕中,别施彩色,微分深浅,使画富有立体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景物逼真,是山水画北派之祖。 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滉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这些壁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壁画中的飞天,窟顶的藻井图案,也是富有独创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解放后在陕西西安附近发掘的唐朝淮安王李寿、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陵墓中出土了大批壁画。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场面宏伟,生动活泼,内容极其丰富,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这些壁画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参考资料: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中),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 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滉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耕地、收获、拉纤、伐木、射猎以及角抵、乐舞等。那些供养人画,更是当时历史的写真。这些壁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壁画中的飞天,窟顶的藻井图案,也是富有独创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中国唐代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全国的统一,特别是唐代中期的一百多年间,政治稳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这一时期是中国绘画史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当时涌现了大批的著名画家,有记载的就有200多人。画家不断吸收西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比较广泛。人物画越来越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产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宗教画也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可以说,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吴道子创作的人物很有特色,与东晋(公元317--公元420年)顾恺之不同,他改变了以前画风那种粗细一样的"铁线描",善于有节奏的"兰叶描"。突破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公元581年)的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吴道子善于把握人物传神生动,注意整体形象的塑造,所画女子壁画十分精彩。他的风格影响到日本、韩国等地。 唐代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才很多。唐代早期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来自西域的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唐代中期的张萱、周和后期的卢楞伽、孙位等,都非常有名。周的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唐代贵族妇女悠闲生活的一个片断,画面上共有五个贵妇人和一个挥着宫扇的宫女。这五个贵妇人的面容发式都很相似,她们有的在逗玩着小狗,有的在看手中采来的鲜花,有的在漫步,十分悠闲的样子,这是宫廷生活空虚、寂寞、平静的真实写照。妇女们身上的衣服色彩非常鲜艳华丽,周画得很逼真,连外面穿的很薄的纱衣,都画出了质感。唐代人物画家中

唐代金银器的外来因素

开放的政治环境和丝绸之路的畅通,造就了唐代对外交流的繁荣。唐朝以博大宽厚的气度与谦虚诚恳的心态同世界各国所进行的经济文化交流,其规模、层次和力度都堪称中国古代之最,大唐文化也因此而显示出强烈的 世界性。对此,唐代金银器表现得尤为明显。 唐代金银器的外来元素 谭前学《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年04月09日第 15 版)

唐朝既能以自身之强散发出强大辐射力,又因自身发展需要而产生巨大包容量。受到西方习俗的影响,唐代不仅大量使用金银器,而且由于大量吸收了粟特、波斯萨珊等西亚和中亚金银器发达地区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使得唐代的金银器呈现出了浓郁的异域色彩与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由于中西方在政治、宗教、艺术以及生活习俗上的差异,唐朝在接受西方器物及其影响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使器物的造型、纹样变得更适合中国人的使用和欣赏习惯。8世纪 中叶以前的唐代金银器明显受到中亚、西亚等地金银器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异域色彩。8世纪 中叶以后,逐渐摆脱了外来文化的直接影响,完成了金银器的中国化进程。 工艺——吸纳创新并举 战国、西汉时期,西方的金银器及制造工艺就开始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人们在对外来金银器制作技术和装饰工艺进行更多模仿和学习的同时,也试图将它们与中国传统的器形融合。唐代由于对外交流更为广泛,西方金银器物的捶揲工艺、造型艺术和装饰纹样在大量传入的同时也逐渐与唐代的创新融为一体,使中国古代金银器风格突变,并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在外来工艺中,对中国金银器影响最大的是捶揲工艺。捶揲工艺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 多年的西亚、中东地区,并大量用于金银器的成型制作。由于中国古代金银工艺长期受制于青铜铸造工艺,中国传统金银工艺也以铸造成型为主。虽然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在东周时期的金银加工技术中就已出现了捶揲技术,但此种技术一直未见广泛用于器皿成型制作。随着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规模展开,西亚、中亚等地的商人、工匠纷纷来华,他们在带来大量国外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包括金银器制造在内的不少工艺技术。由于金银均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捶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已知最早的玉龙出土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中,而琮是良渚文化玉器的代表性器物。2.朱碧山是 ____ 代著名 ____ 匠。 3.信期绣出土于湖南省 ____ 市,其时代为 ____ 。 4.铜鼓最早出现于 ____ 时期,而 ____ 代的作品最为精美。 5.古彩又称 ____ 彩,以 ____ 年间的作品最负盛名。 6.饕餮纹又称兽面纹,它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纹样。 7.龙泉窑以烧造青瓷釉瓷器著称,是南宋时期的重要窑扬。 8.魏晋南北朝植物纹样的代表是 ____ 纹和 ____ 纹。 9.最早出现于四周时期,而汉代的作品最为精美。 10.晋南北朝植物纹样的代表是散点花纹和卷革纹。 11.吉州窑的窑址在江西省的吉安,它鼎盛于宋代(南宋)时期。 12.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半山和马厂。 13.长信宫灯出土在河北省满城县,它以青铜瑬金工艺制成。 14.青铜是铜与锡合金。 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主要以六朝青瓷为代表。 16.长信宫灯出土在河北省满城县,它以青铜瑬金工艺制成。 17.料器雕,所谓料器其实就是玻璃。 18.邢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内丘县。盛于唐朝时代,常见的装饰手法有白地黑花等。19.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三个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型,它们分别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 20.“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时期青铜器。 21.我国已知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度遗址发现的木胎漆碗和漆筒,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22.秦汉陶塑首推陕西临潼的秦始黄兵马俑。 23.宋代漆器最讲究的装饰手法是雕漆。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9分)1.剔犀是雕漆的一种。(√) 2.“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作品。(√) 3.明清时代,吉祥图案极其流行。(√) 4.彩绘陶主要用于陪葬。(×) 5.汉代青铜器常常素面无纹。(× ) 6.彩绘是汉代漆器的主要装饰方法。(√) 7.典型的龙山文化以黑陶著称。(√) 8.开片即瓷胎中的裂纹。(√) 9.豆是青铜器特有的器形。(×) 10. 蛋壳陶是黑陶的别称。(√) 11. 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大批青铜器和漆器。(× ) 12. 青铜器在西周时代开始出现长篇铭文。(√) 13. 汝窑瓷器多带有精美的装饰。(× ) 14. 在敦煌出土过东魏的刺绣一佛二菩萨说法图。(√) 15.窑变指钧釉器物上的黑色斑纹。(× ) 16.祭红指明以来生产的一种红釉瓷器。(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