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49-1959)

新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49-1959)
新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49-1959)

学校代码10530 学号200919050130

分类号K27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

新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49-1959)

学位申请人李富强

指导教师罗玉明教授

学院名称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学科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日

The study of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during New China

(1949-1959)

Candidate Li-Fuqiang

Supervisor Luo-Yuming(professor)

Colleg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culture institute

Program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pecialization The Chinese modern economic history

Degree Master

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

Date June 10, 2012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

近代以降,在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下,水利建设总体呈衰败趋势。特别是民国政府时期,天灾人祸相交,国民政府不注重农田水利的修建,导致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分薄弱,给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亟须改善,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大力发动人民群众,健全组织机构,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资,通过对原有设施的修复、整修和新建,使我国农田水利得到了巨大发展。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即强调农田水利设施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建设,大型的、群众无力兴办的工程才由国家进行投资建设。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动员和资金投入更为集中,中央指出此后农田水利建设由合作社负责兴修,国家只在必要的时刻予以协助。

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以宣传鼓动、树立典范、推广经验等方式充分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合作社、人民公社的资金力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运动期间加强了对已修工程的管理和养护工作,保证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非常困难,对外还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但是,即使这样,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全国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1959年的10亿亩以上,十年猛增了八亿多亩,灌溉面积占总耕地的比例由新中国成立时的16.3%增加到60%以上。不仅如此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还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不可否认的是,五十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存在着不容回避的问题,如忽视实际盲目建设,疏于工程管理,造成建设事故的发生及人力物力的浪费,为今后的建设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本文试图通过对五十年代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的归纳,以探寻国家在群众动员、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实施,以求更深刻地考察和把握1949年到1959年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希冀对今后的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五十年代;农田水利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makes great efforts to nurture and develop the agriculture, and put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s the “central first document” for years,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especially the small construction of the farmlands and water conservancy. Agriculture is the bas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water conservancy is the lifeblood of agriculture”, the vicissitude of farmlands and water conservancy is directly rela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it has already become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the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Before our country founded, the country was under the rotten control of the nationalist party, and the scourge of war for years, so the infrastructural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s and water conservancy was extremely weak, the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e was needed to be improved. And added the influence of th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the food supply was very tense. When our country was founded, the national economy began to revival, and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e was still the first priority.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ccorded a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ork of water conservancy, led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 to have some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made a huge achievement. The infrastructure of farmlands and water conservancy had a great development during the years from 1949 to 1959.

During the revival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national policies about farmlands and water conservancy were mainly tend to resume and product the old infrastructure, and prevent the water problem, so it could reach the purpose of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It has a strong increase the enthusiasm of peasants build the irrigation works by agrarian reform.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also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works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During the time of “the first five plans”, the operation movement was widely spread in our country, it provided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country to develop a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the farmlands and water conservancy, and it help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e, suppor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ustry. I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re has

another tide of construction of the farmlands and water conservancy in our country, and millions of the people participated the movement, and it has achieved spectacular achievements.

It effective help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uppor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by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s and water conservancy in 1950s. Nevertheless, some places did not carry out the central committee documents in their real situation, they neglected the management, and it offered a profound experi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s and water conservancy. This article tries to conclude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s and water conservancy in 1950s, and I hope that it has some values to the academe.

Key words: the years in 1950s;the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s and water conservancy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绪论.. (1)

第1章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田水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

1.1 国民政府时期薄弱的水利基础 (4)

1.2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水旱灾害 (5)

第2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农田水利政策 (9)

2.1农田水利基本政策 (9)

2.2 农田水利政策的实施 (13)

第3章1949-1959年农田水利的发展历程 (21)

3.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21)

3.2一五时期 (25)

3.3 大跃进中期 (27)

第4章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及教训 (30)

4.1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 (30)

4.2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32)

结语 (35)

参考文献 (36)

致谢 (39)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0)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好坏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水利作为农业发展的保障更是不容忽视,所谓“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近代毛泽东主席更是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著名论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水利设施的配套下,我国农业的粮食产量有了飞跃的提高,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更是达到了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这亦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八年增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农田水利的兴衰与农业生产发展的起落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2012年国家公布的“一号文件”强调了要坚持不懈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指出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可见国家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十分重视。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兴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所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农田水利建设与国家的动员与投资、管理、养护息息相关,任何一个环节脱漏,都有可能影响到农田水利的建设,进而可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研究农田水利的建设,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选择了新中国成立后十年间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发展状况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希冀能对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研究有所裨益。

二、学术回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田水利又是农业发展的保障,我国学术界历来一直比较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研究,并且也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著作和论文。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主要集中在“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高潮及各个地区局部的农田水利建设,另外亦有学者从水利工程、政治学角度进行研究,但尚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限于篇幅,本人仅选对本文有理论指导和启发意义及与本文关系密切的研究成果作一阐述。

1987年《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编辑部编撰了《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1949-1957》、《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1958-1978》,属内部发行,为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水利政策的制订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来源。1999年3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了多为史料罗列的《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1949-1998)》一书,同年出版了《水利辉煌50年》,其中概述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农田水利的发展状况,然该书于学术研究相去甚远,倾向资料宣传。另外李锐的《大跃进亲历记》、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也以一定篇幅阐述了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关于学术研究论著方面,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姚汉源教授著《中国水利史纲要》,该书论述了上起公元前21世纪下迄1949年底历代兴修水利的史实,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在水利史研究的意义、某些发展规律及分期方面的看法;又198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水利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著了通史性质的3卷本《中国水利史稿》,其下册著述的时间也截止到1949年,对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的研究鲜有提及。2006年出版了刘俊浩著的《农村社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研究》,该著作主要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动员,对农田水利组织动员机制的绩效作了评价,倾向于政策研究。另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合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资料档案选编》系列,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是一套极具参考价值的丛书。

近年来也出现了以农田水利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有:从政治学角度分析的如华中师范大学谢丁的《我国农田水利政策变迁的政治学分析:1949-1957》(2006年)、罗兴佐的《论新中国农田水利政策的变迁》(《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8期);河南大学张艾平的《1949-1965年河南农田水利评析》(2007年)则主要系统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河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吴志军的《试论1957年冬-1958年春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北京党史》,2006年第1期)、李春峰的《“大跃进”的前奏:兴修农田水利建设运动》(《沧桑》,2010年第1期)、王瑞芳的《大跃进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得失问题研究述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第4期),这几篇文章对“大跃进”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概况、过程以及得失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李文、柯阳鹏的《新中国前30年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6期)则重点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的农田水利建设供给方式:大型水利工程由国家负责兴修,小型水利工程由合作社其后是人民公社依靠自身的资金和劳动积累解决。

从上述学术研究的回顾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研究集中在“大跃进”时期,在系统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方式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后10年间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历程及成绩的全面研究缺乏系统的梳理。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希冀借助所掌握的相关史料、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关期刊报纸及其他档案史料,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田水利的发展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考察,梳理农田水利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以期还原历史原貌,加深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二)、创新之处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从历史学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田水利的研究相对集中,无系统深入的探讨,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五十年代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进行理论分析。

(三)、不足之处

本文的写作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部分档案资料由于年代较远而查阅困难及个人的理论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实证举例不够充分,部分内容不够完善。

第1章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田水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水旱灾害频发,长期以来,粮食供应问题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古代统治者虽重视农田水利的发展,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生产力未出现革命性的变革,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型式以及勘测、设计、施工技术和水利管理水平,虽历代均有改进,但始终未能出现重大的突破”。①近代以降,通过努力吸收、利用西方先进水利技术,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但在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下,水利建设总体呈衰败趋势。特别是民国政府时期,天灾人祸相交,国民政府不注重农田水利的修建,导致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分薄弱,给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1.1国民政府时期薄弱的水利基础

民国时期除少数地区外,新水利建设寥寥可数。受日本侵略的影响,伴着国内的政治混乱,经济衰败,水利建设走了下坡路。这一时期废弃或缩小了不少古灌区,如:芍陂、练湖、陈公塘、蛮河、长渠、唐白河灌区、引漳灌区等等。都江堰灌区在清前期一度缩小到七十万亩,后来才恢复到二三百万亩。②如新中国成立前泰宁县“所有大小水利设施仅932处,且多是堆石坝、草木坝、提水车、木渡槽和毛竹输水管等临时性的、简易的小型水利工程,抗旱能力极低,有效灌溉面积2.063万亩,只占总耕地的8%;保证灌溉面积1.744万亩,仅占6.8%;旱涝保收面积1.732亩,只近6.8%。”③贵阳仅存有历代所建各种水利工程610处,可灌面积5.16万亩,其中主要是引水沟渠,引水流量达6.01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976万亩。小型平塘、山塘总蓄水量53.0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约1000亩,筒车80部。灌溉面积800余亩。国外、省外已经兴起的水力发电.动力机械提水,水库等新的科学技术与设备材料,在民国后期虽已有人跃跃欲试,但毕竟是一项空白,没有建成一处。④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只有极少数新型灌溉系统出现,例如陕西泾惠、消惠、洛惠等灌溉渠道的兴建。但由于统治集团兴建的目的是单纯追求农业利润,借此向农民进行更残酷的剥削,相对于灌溉渠则投资少、规模小。泾惠渠在1932

①周魁一:《农田水利史略》,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第130页。

②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08页。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泰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泰宁文史资料第12辑水利电力专

辑》,1988年,第23页。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阳文史资料选辑总第43辑》,

年放水时,灌溉面积只不过577,500亩。此外,由于灌溉方法不合理,部分土地盐碱化。新中国成立前,大河系的洪水治理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事,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低下的防洪能力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堪一击,洪水、干旱灾害时有发生,人民的生命财产每年都要遭到很大的损失。例如1933年8月,黄河大水,河南、河北、山东三省境内决口50余处,淹及5省66个县,受灾面积11,000余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4万人,死亡18,000余人。①

据载,湖北省襄阳县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所致,加上水利事业历史上多侧重城池堤防,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甚少,规模也小,且年久失修,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水利工程保障之农田仅41,500亩。②

实际上,由于国民政府专注于发动国内战争,其制订的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没有认真实施,结果后方农业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逐渐萎缩。河堤失修,千疮百孔,一触即溃。反动军队为了顽固抵抗,不仅不对河防加以修治,且在河堤上挖沟修壕、建筑工事,甚而决堤放水,恣意砍伐林木。如安徽省安庆分区江圩堤全遭敌毁,洪水来袭抢救无效,几乎全部溃决。③薄弱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发展条件更为艰难。

1.2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水旱灾害

我国绝大部分农业区处于季风带内,受季风影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因而易于发生春旱、秋旱和夏涝。由于历年季风强弱程度不同,造成了夏季雨量的变率较大,就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就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水旱灾害频仍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我国自公元前206年到1936年的2142年间,发生过较大水灾1031次,旱灾1060次,几乎每年平均就有一次水灾和旱灾。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等区的13省普遍遭旱,受灾县份共535县。灾民达 12,000万,农产品收获量平均不足两成,很多地方竟至颗粒未收。1931年全国大水,仅长江、淮河流域,被淹田亩12,000万亩,水稻损失占常年总产量的38%,棉花损失占常年总产量的24%。④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和人力,但是仍然不能将水旱灾害全部消除。1949年,受灾农田达12,795万亩,灾民约4000万人,其中大块重灾区共2800余万亩,最需要救济的重灾民约700万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并遭到战争破坏,

①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班同学著:《农田水利》,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58年,第5-6页。

②襄樊市水利史料征集出版工作委员会:《襄樊文史资料第14辑》,襄樊:襄樊市印刷厂,1995年,第

371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北京:社

会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5页。

以致百孔千疮,一触即溃;二是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沿江湖一带,封建集团只顾私利,以邻为壑,各自围垸,造成水路淤塞,使灾情进一步加重。”①1946年广东怀集发生春旱,“全县失收的耕地有28.7万亩,占总耕地的57%,挨饿人口有10.9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37.2%,饥民以野菜裹腹,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少农民在旱灾中丧生。”②1949年,我国多地发生严重灾害,其中北满旱灾,吉林、松江、黑龙江3省70余县,“入夏以来一月余未雨,有的已50多天未雨,禾苗干黄有许多已枯死,雨季如此干旱,为数十年未有之现象”。河北省灾情也极为严重,亢旱、淫雨、台风、洪水、蝗粘、冰雹等灾祸侵寻几遍全省,尤以水灾为重。截至1949年8月底的统计,全省132县中计受灾79县,摧毁禾稼2,700多万亩;毫无收成者1,400多万亩;减收5成以上者4,900,000亩。唐山专区及其附近一带的台风、海啸,摧毁房屋3000余间,整个专区盐滩冲去5000多万斤。其中不沿海的地区也严重受到台风影响,棉田吹落棉桃30%左右,谷穗已大部磨光,果实累累的果林,损失70-80%。此外虫灾遍及10个专区的89县,据不完全统计,受灾面积约有5,000,000亩。6月间曾先后落雹7次,受灾50县;献县文安等6县禾苗被毁者达30%至50%。当年9月,西北地区连绵阴雨,致使西安市塌房6000余间,压死33人,灾民达2000多户。陕西华县境内之沙河暴涨,冲毁堤坝面积宽60丈,数十村庄变成泽国,交通断绝,淹没土地60,000多亩。华北地区“由于雨量集中,河水流量过大,长期反动统治地区,河工年久失修,今年汛期提早,准备未及”而水灾严重,加上“对防汛工作未尽人事,有布置而深入检查督促不够,官僚主义作风作祟,麻痹疏忽,未能及时准备。”“华东地区如山东、皖北、苏北、皖南、苏南、浙江、福建等地受风灾、水灾,受灾田亩约共3400余万亩,歉收约195亿斤。”③

从下表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受灾情况:

年度

成灾面积(万亩)受灾人口(万人)减产情

况(亿

斤)合计水灾旱灾合计水灾旱灾

1949年12,787 12,787 4,555 4,555 114 1950年7,683 7,065 618 3,384 3,205 179 52 1951年5,663 2,214 3,449 3,034 1,044 1,990 63 1952年6,649 2,766 3,893 2,760 1,071 1,689

①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

354-355页。

②政协怀集县文史资料委员会、怀集县水电局:《怀集文史第九辑水利水电专辑》,怀集:怀集县印刷厂,

1991年,第5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北京:社会

1953年5,809 4,797 1,012 1,725 1,476 249 150 1954年17,764 17,275 489 6,315 6,223 92 177 1955年10,810 4,609 6,201 2,495 1,353 1,142 表来源:须愷:《中国的灌溉事业》,《中国水利》,1956年第10期。

由上表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受灾情况较为严重,而水灾又甚于旱灾。无情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同时也给新中国的粮食供给带来了很大困难。

“旧中国……在水利方面给我们的遗产……是薄弱的,特别是在国民党反动

统治的二十多年来,只破坏不建设,他们曾不惜牺牲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对

黄河任意扒口堵口,用作保存反动势力与进攻人民的工具。因之,各大河流,不

但治本问题没有解决,即防修工程亦十分薄弱,给人民遗留下严重的困难和灾

害。”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不仅饱受战争的破坏及自然灾害的打击,而且由于

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农业经济破

坏相当严重,粮食生产急剧倒退,供不应求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使得新中国成立

之初,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元气大伤。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困难局面和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解决几亿

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头等大事。要解决广大人民吃饭的问题,

就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但是由于上述频仍的水旱灾害,加上长期的战争破坏,使新中国成立初期农

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力遭到敌伪和国民政府的

摧残破坏,损失极巨。据统计,“华北区劳动力比战前(1936年)减少三分之一。

陕甘宁边区有三个乡,原有劳动力1,240个,因胡匪枪杀及移民带走,只剩劳动

力525个,减少了58%。”不仅如此,战争亦造成农业生产所需的牲畜锐减。“华

北地区在七七事变前有耕畜525万头,1948年仅有288万头,减少45%。山东亦

由七七事变前的410万头减至1948年的230万头,减少44%。东北在1945年“八

一五”以前,有354万头,1948年减至297万头,减少16%。”此外,“据1948

年华北地区武邑、冀、景、冠、馆陶、邱、恩、安国等8个县45个村的调查:

大车减少30%,犁减少11%,耧减少12%。太岳农具之损失按正常所需计算,尚

缺犁镜40%,大锄45%,小锄40%,镰40%,耙57%,全华北共缺锄750万张。”②

劳动力的极度缺乏,劳动工具的紧缺极大地削弱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粮

①《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编辑部:《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1949-1957》北京:《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

编辑部印,1987年,第9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北京:社

食产量的提高。

据统计,1949年粮豆作物总产为2264亿斤,比战前最高产量3000亿斤减产736斤,下降15.17%。小麦由465.89亿斤下降到276.17亿斤,减产189.72亿斤,下降40.72%。杂粮由1034.62亿斤下降到715.99亿斤,减产318.63亿斤。大豆由226.1亿斤下降到101.7亿斤,减产124.4亿斤,下降55.02%。由以上数据可知,减产绝对数最多的是杂粮,达318.63亿斤,大米、小麦、大豆也都减产了一百多亿斤;其中大豆下降的相对数量最大,比重为55.02%,其次是小麦,为40.72%。①

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薄弱的水利设施,给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生产条件敲响了警钟,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亟须改善,科学种田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以满足人民对粮食的需求及国家新生政权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由于国民政府时期衰败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上连年战争的破坏,使农业生产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不堪一击,农业产量根本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粮食产量的下降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权提出了严重考验,因此如何尽快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以发展农业生产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

第2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农田水利政策

1949-1959年,针对国家薄弱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党和中央在政策方面予以倾斜,这些政策从群众动员、农田水利的资金筹措到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以及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都做了具体指示,有效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不仅使农田水利建设运动中得到了足够的劳力和资金,同时也加强了对农田水利兴建工程的管理工作。

2.1 农田水利基本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首要的任务是恢复生产、安定社会,而控制水旱灾害、保证农业生产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增加农业生产,必须做好‘防止水旱灾害’这件事”。“对已有的水利设施每年都要修修补补,不修补就挡不住水灾。水在农业里头非常重要,现在我们指挥不了,以后要积极地做治本工作。”①1949年召开的各解放区联席会议上指出,水利建设的方针是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的目的,为保障与增加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应着重于防洪、排水、灌溉、放淤等工作。②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灾,国家于1950年发出水利春修工程的指示,指出“当年水利建设的方针仍以灌溉为首要任务之一,并强调要提高工程质量以保证经济效益。”③同年中央发布治理淮河的决定,指出应“蓄泄兼筹,已达根治之目的”,并采取“以工代赈与救灾工作相结合”。由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能够用于基本建设的财力极其有限。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家财政开支相当大一部分被国防费用占去。因此在财力供求悬殊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投资对农田水利的发展极为关键。是年全国农田水利的工作总方针指出应“有计划有重点地运用国家投资贷款,大量组织群众资金与吸收私人资本投入农田水利事业。”

早在1947年中国共产党即开始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已经在约有11,900万农业人口(总人口约13,400万)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④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年底,除一少部分地区外,全国广大新解放区

①陈云:《陈云文选(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0-143页。

②《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编辑部:《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1949-1957》,北京:《当代中国的水利事

业》编辑部印,1987年,第10页。

③《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编辑部:《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1949-1957》,北京:《当代中国的水利事

业》编辑部印,1987年,第369页。

④杜润生主编:《中国的土地改革》,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第265页。转引自吴承明,董志

的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通过土地改革,亿万人民从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土地的主人,因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的群众动员打下了基础。因此可以“广泛发动与组织群众,大力恢复兴修与整修农田水利工程。”“在渠道塘坝方面,要改善旧的和继续完成未完的工程,并组织群众大量发展中小型工程。”1951年国家提出应“帮助改善原有管理机构,加强灌溉管理,逐步达到合理使水,并建立与健全各种制度(如用水管理、工程审核、请示、报告及收费等制度)。在灌溉工程方面:一九五一年要求恢复扩大与整修灌溉面积一千三百万亩。在提水灌溉方面要大量发展水车水井、龙骨水车,有重点地发展抽水机。水车水井的发展以河北、平原、山东、河南为重点,要求发展水车十万辆,增打水井五万眼。抽水机以华东、中南两渠为发展重点,要求发展抽水机13,144匹马力。在经营方式上,以出贷给合作社互助组为主,对个体农民或戽水企业家也应照顾。有条件的省份可试办抽水站,以便吸取机械灌溉经验。①政务院关于一九五二年水利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从一九五一年起,水利建设在总的方向上是:由局部的转向流域的规划,由临时性的转向永久性的工程,由消极的除害转向积极的兴利。”②在此方针下,提出一九五二年水利的要求是:继续加强防洪排水,减免水灾,以保证农业生产;大力扩展灌溉面积,加强管理,改善用水,以防止旱灾并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强调根治水害与灌溉、发电等的结合。同时指出,各地应发动和组织群众力量,大量举办塘、堰、沟洫、小型渠道、井、泉和水土保持等比较简单而有效的水利工程。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随后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共中央于1953年底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内容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总路线的指导下,水利部强调水利工作是国家总路线的一部分,水利工作是增加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整个的农田水利工作是农业生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群众性的水利应该提起更高的重视,依靠群众,从多方面来解决减少旱涝灾害和增加农业生产的问题。中央指出一九五三年的农田水利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发展与管理灌溉和排水事业,以防干旱与内涝。“防旱抗旱运动中的农田水利工作,是国家的重要的经济建设事业之一,也是一个长期的群众性的事业建设,绝不应认为干旱问题在几年内便能解决,因此为要彻底克服干旱,必须从长期着眼,兴办永久性的工程。只有在遇有干旱的情形下,才可突击修复做那种可能的

①《揭开新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第一页——记一九五〇年农田水利建设》,人民日报,1950年10月23日。

②《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编辑部:《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1949-1957》,北京:《当代中国的水利事

临时的工程,以进行抗旱。”①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防旱抗旱运动中得农田水利工作归入国家重要的经济建设事业之一,并指出农田水利工作的长期性。解决旱涝问题,根据当时分散的小农经济特点,及国家财力和工业化的程度,以开展群众性的小型水利最为有效。②而群众性的小型水利,费省效宏,见效快,最适合当时群众的需要。据此水利部指定出1953年度农田水利工作的总方针:“今后数年内,各省水利部门在农田水利工作上,无例外地均应以发展群众性水利及加强灌溉管理作为领导重点,大型灌溉工程只可以选择投资少受益大的举办。所办的工程,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企业管理。今年各项农田水利工作的领导,都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经常进行检查,以改正工作中的缺点,为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打好基础”。③1955年,水利部提出“群众性农田水利要实行依靠群众和民办公助的方针。即要根据群众的需要,依靠群众的智慧、劳力和资金,并把技术交给群众。”④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党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后,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10月11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接着农业合作化运动就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年年底,全国合作社已经发展到一百九十多万个,入社农户七千多万户,占全国总农户60%以上。⑤在这种局面下,水利部指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仍然大大落后于农业生产发展和互助合作发展的需要。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使得农田水利建设有了更为强大的动员能力。1956年毛泽东致信周恩来说:“兴修水利,保持水土。一切大型水利工程,由国家负责兴修,治理为害严重的河流。一切小型水利工程,例如打井、开渠、挖塘、筑坝和各种水土保持工作,均由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大量地负责兴修,必要的时候由国家予以协助……”。⑥此后,直到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国家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集体化的力量,甚至对劳动力达到了无约束的使用,以致国家每年冬春季节都有成千上万的劳动大军在兴修水利,大跃进时期甚至出动了近亿人的劳动规模,形成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前所未有的高潮。

1956年初通过的中国农业的纲领性文件《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

①《1952年全国农田水利工作总结和1953年工作要点》,新华月报,1953年第6号总第四十四期。

②《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编辑部:《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1949-1957》,北京:《当代中国的水利事

业》编辑部印,1987年,第439页。

③《1952年全国农田水利工作总结和1953年工作要点》,新华月报,1953年第6号总第四十四期。

④《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编辑部:《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1949-1957》,北京:《当代中国的水利事

业》编辑部印,1987年,第236页。

⑤《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编辑部:《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1949-1957》,北京:《当代中国的水利事

业》编辑部印,1987年,第263页。

发展纲要(草案)》中,认为“兴修水利,保持水土”是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并指出:一切小型水利工程(例如打井、开渠、挖塘筑坝等等)小河的治理和各种水土保持工作,都由地方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负责有计划地大量地办理。①这样,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中小型水利建设逐渐成为农业增产、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合作社日益成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迅速发展,这种新的生产关系,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显示了组织起来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的优越性。

“一五”计划完成以后,中共中央在1957年9月为了更好地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到来,实现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决定集中大力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和积肥工作。1957年9月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特别指出,十几个受灾省区“今冬明春”应开展水利建设和积肥工作,掀起群众性的生产运动。11日,全国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讨论开展水利化运动,指出“这个运动不是由国家出多少钱,而主要是依靠群众,搞小型的水利工程。”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公布了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在全国掀起了讨论纲要的热潮。6月农田水利局编印的《第二个五年全国农田水利发展纲要(第一次修正稿)》中提出:“三年水利化,基本消灭普通水旱灾害。从1958年起两年突击,一年扫尾,苦战三年,到1960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水利化”;“三年内基本上初步控制水土流失”,“五年消灭缺水牧场”,“三年满足排灌机械的需要”。8月农业部召开北方地区农田水利工作会议。会议提出:继续贯彻“三主”方针,以小型为基础,中型为骨干,辅以必要的大型,中小结合,由点到面,由分散到系统,由一乡一社到中小河流域的综合开发,结合中小河流域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水电、水产和航运事业。再苦干一冬春,争取基本实现水利化。已经初步水利化的地区,则应当继续提高、巩固,实现十化;坡地梯田化,平原河网化;沟堑川台水库化,河道阶梯化;工程系统化;耕地园田化;提水机械化,水力电气化;水产多样化;荒山、荒坡、四旁绿化。争取在一二年内,根本消灭水旱灾害,全面实现水利化。可以看出,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国家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开始脱离实际。②中共中央1958年8月29日关于水利工作指示中说:“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斗争的巨大胜利,不仅坚定了广大农民人定胜天的信念,而且在打破社界、乡界、县界以至省界的大力协作中,发扬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自带工具口粮无偿地进入山区进行水土保持,到处去兴修水库、打机井、修渠道、开运河、挑水抗旱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51

页。

②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著:《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1949-199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第

等等,这些都是伟大共产主义风格的具体表现。”并提出:“只要再苦战两冬两春,全国现有耕地,基本上完成水利化是完全可能的。”

“大跃进”运动中的农田水利建设,在连续多年的冬春修筑中,出动劳力达上亿人,动工兴建之多和完成土石方数量之巨,均前所未有,全国很多大型水库和大型灌区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工兴建的,另外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更是数不胜数。这期间修建的大型枢纽工程如安徽的淠史杭、内蒙古的三盛公、北京的密云水库等在这些地区的灌溉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2.2农田水利政策的实施

2.2.1群众动员

新中国成立以后,计划经济体制随之形成,这一体制的确立,“使国家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唯一合法主体,从而否定了社会动员机制存在的合法性,由此形成了农田水利动员机制的单一格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动员和投资的唯一主体,国家动员,全民建设,国家或集体管理是农田水利运行的唯一模式。”①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一项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设施建设,非一人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需要集中集体的力量才能进行。因此党和中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注意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在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兴修运动中,通过制度安排以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在兴修过程中,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地采取了各种方式动员群众参与到建设中来。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群众动员过程中,注重领导和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按组包工,按方发粮,评分记工,及展开竞赛等方式调动群众积极性。如在恢复时期抗洪过程中,华东被淹田47,995,054亩,由于各级党政军负责干部亲自上堤,带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抢救出20,296,343亩,占被淹总数的42%。华中沙市堤防吃紧时,湖北农业厅长赶去督率抢险,由于首长负责,干部带头,创造了无数英雄的范例和可歌可泣的事迹。在河北文安口头村,女巡堤员王秀英签查千里堤,发现村西漏洞,即呼叫群众集合,在三小时内堵实。②平原省黄河河务局在动员群众方面做到了照顾生产,不误农时,按照各县全人口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动员民力;合理改进工资制度,实行包工包做、按方给资、多做多得的制度;对民工加强组织及政治动员工作,开展立功竞赛运动;在工程队开展评政治、评文化、评技术、评团结运动,高度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

①刘俊浩:《农村社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87页。

②《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编辑部:《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1949-1957》,北京:《当代中国的水利事

水利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2016年度中央及省级水利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概述 (一)政策背景 2009年,水利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在继续做好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县市区,实行重点扶持政策,通过集中资金投入,全面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据,以工程配套改造和管护机制改革为手段,以各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整体推进战略,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全方位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提高水肥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保障。 (二)项目内容 项目覆盖全省除青岛市、莱芜市的15个地市的84个县(市、区),2016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任务包括灌溉渠系工程、小型水源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及必要的机耕道路和

生产桥建设。 (三)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根据《关于提前下达第六、七批农田水利项目县2016年项目计划的通知》(鲁水农字…2015?40号)及《关于下达新增农田水利项目县2016年度项目计划的通知》(鲁水农字…2016?2号)文件,2016年省财政会同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总规模为196,4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29,200万元,省财政67200万元。 (四)绩效目标(总体目标) 基本完成县域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任务,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促进全县(市、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二、评价基本情况 (一)评价依据 按照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财农…2009?92号)、《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财农…2009?336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山东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鲁财预…2011?67号)、《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验收暂行办法》(水农…2011?692号)、《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鲁财农…2011?40号)、《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重

关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农田水利关系农民生产生活,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重要基础设施,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小型农田水利存在投入不足,而暴露出 许多问题。必须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职责,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农田 水利投入体系,进而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的工程老化,技术落后,用水浪费等问题。因此,对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方面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 引言: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旱灾频发,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农 田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经过广大农民群众长期不懈的努力,全国农田有 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为粮食产 量和农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田水利设施薄弱 目前,我国实际灌溉的农田只有0.47亿多hm2,其余都是“望天田”。而小型 农田水利设施都是20世纪建设的,具有标准低、配套不全特点,并进入老化和 效能衰减期。我国灌区工程配套率只有70%,工程完好率只达50%。其中有1/3 的小型农田因为缺水等原因成为中低产田。我国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但仍然 面临人工增大而耕地、农业用水不足、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的严峻局面。虽然相关 部门采取了措施,但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实。相关部门必 须改变水利设施薄弱和设施老化失修的问题[1]。 (二)群众投工投劳不足,严重影响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农村取消“两工”以后,群众出工投劳没有了强制性约束,再加上农业比较效 益逐步下降,农村劳力外出经商务工的较为普遍。多数村外出打工的人数占到劳 力总数的2/3,留守在家的少数青壮劳力也大都有自己的经营项目,真正务农的 微乎其微。很多地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原有工程也因得不到及时 维修,损毁严重。 (三)管理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首先,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边工程,土 沟土渠,渗漏十分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极低。目前,大部分的水利工程仍保持 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模式,始终保持着每年的彻底掏沟、除草、蓄水,呈现 的依旧是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状况,基本维持着灌溉自流化的现状。可是 现在,市场开放了,经济也发展了,原有的划段管理,分级管理、受益管理模式,都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利设施呈现分割状态,无法发挥水利工程整体配合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每户人在产业结构上各有不同,造成用水季节和用水量的不同,出现水利设施功 能的发挥不同步现象。靠整体发挥效益的水利设施,在独立系统下就失去原有的 功能和自身的发展,其结果是水库失修,河渠干涸,工程毁坏[2]。 二、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 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建立良好制定,调动农民

关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与改进对策的探讨

关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与改进对策的探讨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为解决农耕灌溉以及农村人畜饮水而专门修筑的农田灌溉工程、塘坝、蓄水池以及水井等系列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设施自然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关联,然而,目前水利工程在控制、管理和建设等环节中却呈现出日渐突出的、影响工程全局性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现状,接着给出可行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措施 abstract: the small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is mainly to solve the rural people and livestock farming irrigation and water and special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irrigation engineering, the small reservoir, reservoir and well, etc. series of engineering. the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facilities nature and farmers’produ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however,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trol,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link can be seen from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fluence the overall engineering problem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small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ituation, then the feasibility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given. keywords: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发表时间:2019-06-20T11:02:43.8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作者:夏亚明 [导读] 摘要:当前我国的水资源有着明显的分配不均现象,这在新时期的农村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 嘉善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中心浙江嘉兴 314100 摘要:当前我国的水资源有着明显的分配不均现象,这在新时期的农村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新农村快速发展,因此,需要有关人员对此工程的管理更加重视,致力于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逐步完善相关的监管体系,从而为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措施 引言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健全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能为农业有效地缓解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关工程管理人员,应对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认真探究,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出问题解决对策,从而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 1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必要性 1.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摄取食物的方式来维持生命活动,农业活动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供应能否满足人民的需求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大量的生活消费资料尤其是粮食或者蔬菜的供应,那么社会的发展就会停顿不前,国家的政治会动荡不安。无论是古代的“重农抑商”或者是现代的“三农发展”,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农业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保证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三农问题包括农业、农村、农民的三个问题,也是我国社会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只有加强对于农业形势的稳定发展,才能够促进其他行业的稳定发展。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认识到农业基础地位,把握农业的发展水平,不断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大对于农产品的正常供给,促进农业生产的合理开展,推动工业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朋友感受到改革开放、民族富强所带来的福利,形成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氛围。 1.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关乎农业生产质量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首先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资源的灌溉,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人们往往寄希望于风调雨顺来保证粮食的丰收。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人们可以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来保证农业防灾减灾水平的提升。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在丰水期蓄水、在枯水期放水,合理的调节水资源分布,稳定农业的生产,保证粮食作物得到合理的灌溉,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关乎到水资源安全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非常严峻,为了避免水资源危机,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够保证水资源不被污染。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于灌溉用水量的管理,通过将新增水源全部用于非灌溉面积来保证灌溉的效率,所以要加强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对策 2.1科学管理,强化新型看管模式 新时期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与管理,一定要引入科学的管理经验,明确管理责任,项目落成后,将小型的水利资产转交给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并对其进行使用权的证书颁发,重视管理工作,可以施行个人承包制,拍卖使用产权等,可以根据辽东山区的实际情况制订管理模式,推动周边居民使用水利工程的情况。当然也可以根据当前居民使用水利的特点,综合监管水利工程使用情况,遵照居民的实际使用的内容,制订农田水利管理条例,保证农田水利在项目落成后,可以正常使用,又能保障自身获得经济效益。 2.2明确产权,构建完善管理机制 在新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落成完善后,最长出现的问题就是产品不明,管理机制混乱等问题,所以相关的部门,要遵照新时代的管理方案,通过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明确工程中的产权归属,更要进行各项内容的详细划分,当水利工程项目完成后,工程的所有权就要移交给当地的政府或管理基层。只有完善产权的划分工作,管理部门才能更好的利用现代市场的运营之道,将管理工作的产权移交给承包者,承包者需按照管理条例对工程内容进行监管,通过自身设置的水费收集等工作维护自身的管理收益,并将收取的部分资金运用到设备的维护中,保证工程的继续运作与发展,当然,工程管理部门也要对承包者进行管理、维护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这样承包者才能增强管理责任意识,在工程的日常管理、维护、巡检中做出更完善应对措施,保障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 2.3建设高效率的管理队伍 在新时期,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是现代管理体制的核心。具体而言,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应参与编制,加强岗位福利、完善监督体系,积极选择专业管理人才,各方面协调合作,加强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从客观现实提供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整体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效率。 2.4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管理 (1)资金应用于特殊用途。目前,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支持,来源相对单一。因此,资金应该避免挪用。地方政府要加强水利工程在农业生活中的作用,对水利建设资金实行综合管理和监督。(2)筹募社会资金。地方政府要善于运用自身影响力,宣传水利工程建设,拓宽筹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3)农民的工作要提前做好。让农民知道水利建设对其切身利益的重要性,让农民参与建设,节约水利工程人力成本。只有项目得到资金支持,才能保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2.5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在小型农田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从上到下全面开展,无论是相关的政府部门,还是广大的农村群众,都能够加强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恰当的管理,保证水利工程的管理质量和管理

2016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

东源县2016-2017年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 东源县水务局 二O一六年八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组织发动社会各方力量,持之以恒地开展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具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持,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编制2016-2017年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办农水〔2016〕140号)及水利厅、市水务局转发的相关文件(粤水农水函〔2016〕1559)号、河水农水〔2016〕35号)的精神,我县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兴水惠民决策部署以及水利部关于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加快补齐补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增加资金投入,强化规划统筹,规范建设管理,重视运行管理,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构建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以及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持。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今冬明春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资约3.0068 亿元,其中省级投资2.0778

亿元、市县乡投资0.929亿元;计划完成工程总量:土石方280.795万方,砼7.6784万方。 (二)建设任务 1、中、小型灌区改造工程(中型2宗) 大力推进中小型灌区改造工程,为进一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通过多渠道筹集工程建设资金,计划对我县的4.3万亩的农田水利设施实施改造任务,工程总投资为0.4939亿元,完成三面光渠道70.84公里,计划完成工程量:土石方28.03万m3,混凝土2.45万m3。 2、山区五市中小河流2016年治理工程(11条河) 东源县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主要完成河源市东源县曾田河(曾田河段)治理工程、河源市东源县船塘河干流(船塘镇段)治理工程等11条河流,工程总投资约为2.3971亿元,疏浚河道80.78公里,新建/加固堤防120.78km。计划完成工程量:土石方251.1047万m3,混凝土5.0873万m3。 3、农村电灌(排)改造(42宗)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工商业及居民生活区、经济作物区、鱼塘等地区的排涝标准,使涝区内10年一遇24h暴雨产生的径流量地区按1天排干,水田按3天排干,农村灌溉标准提高到75%~90%以上,计划在今冬明春对我县42宗小型机电排灌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重建和改造,新建、改造泵站42座。工程总投资约为0.1158亿元,建成后新增/恢复灌溉面积0.091万亩,改善灌溉

浅谈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浅谈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发表时间:2019-05-09T10:02:14.04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9月下作者:严汪钧[导读] 本文针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管理,从存在问题和改革的角度简述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管理的措施。(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0)摘要:本文针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管理,从存在问题和改革的角度简述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管 理的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农田水利建设是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兴水利、除水害,针对我国当前农业和水利的突出问题、如何采取措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解决这些矛盾,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农田水利建设意义深远。 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改革,加快实施灌区管理机构定岗定员和工程维修养护定额的试点和推广,改革水价和水费计收机制,为工程良好运行和节约用水创造条件。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机制改革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1 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大部分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均修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地方政府和农民这两大“主体”对农田水利建设、维修、管护重视不够,职责不明、投入不足,造成农田水利持续发展缺乏后劲。家庭承包制改革之前30年兴修的水利工程,国家总投资共763亿元,而社队自筹及劳动积累,估计达580亿元。但近几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远滞后于现实需要。近年来,从重庆、成都大旱到2009年的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大旱,到2010年的西南五省区大旱。大范围干旱充分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等突出问题。 1.1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勘测、规划、设计仓促,经费不足,配套不全,施工条件简陋,工程质量差,后期又缺乏维修管理,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不少工程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普遍老化损坏,农田水利田间工程的现状更令人担忧,导致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大。因此,一方面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是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低。 1.2农田水利资金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近年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呈现下滑趋势,农田水利建设滑坡,既影响当前粮食增产,又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 1.3观念和管理方式滞后,在水务系统中,特别是处于基层的水利管理单位,还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习惯于工程建设严重依赖上级的行政命令,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1.4管理机制和养护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或灌区大多是上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加之经过长时间运行,由于管理和养护维修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设备老化失修、坍塌损坏严重、利用率低下、水资源损失浪费严重。 因此,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势在必行 2 实施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机制改革措施 2.1强化组织领导,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领导工作,区、县成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机构,明确目标和责任,落实有关政策,组织规划编制,抓好项目实施,加强监督检查,并明确分工,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同时,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指导和检查监督。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者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建设、使用维修、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 2.2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部门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改革部门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要整合国家现有的各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安排,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3加强调查研究,及早提出应对措施,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采取以区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每个区县都要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布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 2.4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的功能,同时转变领导方式,实行“一事一议”,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把握政策界限,按照工程性质和受益范围正确运用“一事一议”规定,实行民主决策。但决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削弱政府“统”的功能,而是改变过去的指令性干预方式为指导性引导方式。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承担起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技术服务、组织协调和编造调度的职责。 2.5 进一步深化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改革。加快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进一步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积极性,促使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经营走上以存量换增量、卖旧建新、良性运行、滚动发展的健康道路。 2.6 科学规划农田水利工程,调整农田水利的供给结构,实施科学规划。政府应从整体、长远角度对水利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推广各种先进适用的农村水利科技成果,尽快改变传统落后的农村水利技术和方法。针对农村水利的技术难点,研究开发合适、质优价廉的农村水利设备,建立农村水利技术开发、推广和服务体系。 3 结束语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是指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采用“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农户、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和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 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由财政部、水利部根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有关规划,用于支持规划治理范围内的重点地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建设的补助资金。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第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各省)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共同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要科学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合理确定年度建设任务,认真开展项

目评审,加强项目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和验收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第五条小农水专项资金、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项目、工程或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并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第六条各级财政要坚持“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加大政府投入与鼓励农户投工投劳结合起来,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逐步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省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等政策要求,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逐步扩大资金规模,增加投入。市、县两级财政也要切实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 第七条各省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要求,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切实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各省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开展省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同时,在县级以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以小农水专项资金为引导,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涉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论文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探讨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加强在建及竣工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方法等作了探讨,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央一号文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small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strengthe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comple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the method were discussed, a reference for related. key words: the central number one file;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management 0 引言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同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提出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一理念经过实践越发体现其准确性。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

国务院关于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2012年4月2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水利部部长陈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措施及成效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和14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和50%;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的60%-80%主要集中在汛期,连续几个丰水年或枯水年的情况时常发生;北方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占46%,耕地占60%,地区生产总值占4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国情,以及水旱灾害频发多发、水土流失严重和水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水利建设,战胜了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建成江河堤防近30万公里、水库8.7万余座,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立方米,

发展有效灌溉面积9.05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万平方公里,水电装机容量达2.3亿千瓦,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各项工作力度,推动农田水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农田水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不断增加。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出现的新问题,200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05]50号),设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新机制。“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通过水利口安排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达465.5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277%;中央财政其他专项资金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889.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约1600亿元;利用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约200亿元。国务院每年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地通过项目带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绩效考核等措施,“十一五”期间引导农民累计投劳143亿个工日。

浅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浅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关键词】:农田水利; 水利建设; 新农村 【论文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文章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

财农[2015]226 号关于印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使用管理 办法》的通知 财农[2015]226 号 农业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水利局: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管理,财政部、水利部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09〕335 号)、《中央财政统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农〔2013〕14号)、《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11〕463 号)等办法进行了整合修订,形成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水利部 2015年12月16日 附件: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是指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及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补助资金由财政部会同水利部负责管理。补助

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补助资金预算由财政部商水利部按规定程序下达。上年9 月底前按一定比例提前下达,当年在全国人大批准预算后90日内下达完毕。 安排农业部直属垦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补助资金,分别纳入农业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预算,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财政部、水利部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年度补助资金安排挂钩机制。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条补助资金使用范围包括: (一)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农田及牧区饲草料地灌排工程设施建设,农村河塘清淤整治,节水灌溉设备及量测水设施购置,必要的灌溉信息化管理及灌溉试验仪器设备购置,与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配套的田间机耕道、生产桥及10千伏以下(含10千伏)农业灌排电力配套建设,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护性耕作措施。 (三)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农田水利工程和县级以下国有公益性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支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支出,基层水利服务单位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所必要的仪器设备购置补助。 实施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的县(以下简称项目县)可在补助资金(不含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支出)中按不超过3%的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补助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管理等相关支出,省、市两级不得从补助资金中提取上述经费。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示范文本) 发包人(全称): 承包人(全称):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建设工程施工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工程内容: 工程项目一览表(附件1) 资金来源:财政补助资金及群众投劳筹资。 二、合同工期: 开工日期:2011年月日; 竣工日期:2012年月日; 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天。 三、双方一般权利和义务 1、发包人一般权利和义务 (1)组织施工预算中“投劳折资”部分的投工投劳的兑现,协调好投工投劳与专业施工队伍的配合; (2)搞好土地占用、青苗补偿等工作,使施工场地具备施工条件,在开工后继续负责解决以上事项遗留问题; (3)提供施工所需水、电线路,保证施工期间的需要;

(4)提供施工场地道路的通道,满足施工运输的需要; (5)组织质量监督小组,负责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进行监督。 2、承包人一般权利和义务 (1)遵守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施工场地交通、施工噪音以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的管理规定; (2)已竣工工程未交付发包人之前,承包人负责已完工程的保护工作,保护期间发生损坏,承包人自费予以修复; (3)保证施工场地清洁符合环境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交工前要清理现场; (4)接受发包方质量监督小组、乡人民政府、水务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进行监督指导。 四、质量标准 工程质量标准:合格。 质量标准的评定以国家或行业的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依据。因承包人原因工程质量达不到约定的质量标准,承包人承担违约责任。 五、隐蔽工程和中间验收 工程具备隐蔽条件的中间验收部位,承包人进行自检,并在隐蔽或中间验收前24小时以通知发包人验收。发包人组织质量监督小组,汇同乡人民政府负责人、水务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及时进行验收。承包人准备验收记录,验收合格,各部门参加人员在验收记录上签字后,承包人可进行隐蔽和继续施工。验收不合格,承包人在发包人限定的时间内整改后重新验收。 六、安全施工 1、安全施工与检查 承包人应遵守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有关管理规定,严格按安全标

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曹市镇穴堤、冒垴、谢仁、马路村为案例 一、驻带村的基本情况 小型农田水利直接关系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新中国建立以来,伴随着农村政策的变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走过了一条曲折复杂的道路。当前,农田水利仍是水利发展的短板,投入强度不够,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管护主体缺位。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这是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大好时机。按照市委统一安排部署,市委党校“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工作组进驻洪湖曹市镇穴堤、冒垴、谢仁、马路村,引导帮助四个村疏挖河渠,维修泵站,开展小型水利工程整治活动。驻带四个村地处洪湖市西北角,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前些年,这里成为省仙洪试验区的发祥地和主战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公路两旁大型排灌沟渠硬化建设基本完成;小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小沟渠经过国土综合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国家投入建设,硬化率逐步提高。据我们调查了解,驻带四个村现有小沟渠总长151700米,311条。其中已纳入国家土地平整项目实现沟渠硬化37600米,约占25%。 二、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驻带四个村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工程问题,二是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后者又影响前者。工程上的问题主要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主体在工程建设投入、建设管理、建后管护等方面责任不够明确,特别是没有形成稳定建设投入机制和管护机制,造成工程建设投入不足,管护主体缺位等。 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建于改革开放前,且以农户投劳为主,受当时的技术、资金影响,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率低,且

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

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06修订) 【法规类别】农田基建与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管理 【发文字号】财农[2006]124号 【失效依据】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布部门】财政部水利部 【发布日期】2006.08.11 【实施日期】2006.08.1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 行)》的通知 (财农[2006]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水利(水务)厅(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的精神,2005年,中央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并制定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民办公助”专项资金管理试点办法》(财农[2005]115号,以下简称《办法》)。为了提高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

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支持各地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财政部、水利部结合一年来《办法》的实施情况,对其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二○○六年八月十一日 附件: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的精神,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为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采用“民办公助”方式,对农户、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村组集体等自愿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财政给予补

关于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系(院)名称: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09广编一班 学生姓名:孙锦华 学号: 2011年5月

关于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摘要:本次调查主要以安阳市周边乡镇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此次调研,分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征程中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调研建议

引言 近年来,从重庆、成都大旱到2009年的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大旱,到2010年的西南五省区大旱,其频率似乎越来越快。频繁大范围干旱暴露出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大问题。华北、黄淮等地降雨持续偏少,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省出现不同程度旱情。 2010年12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研究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农村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文件”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库的加固、除险等”主题,规定土地出让金的10%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截至2011年5月10日,全国有17个省市遭受严重旱情,作物受旱面积达1.55亿亩,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