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和婴儿肝炎综合症

新生儿黄疸和婴儿肝炎综合症
新生儿黄疸和婴儿肝炎综合症

新生儿黄疸和婴儿肝炎综合症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为: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4周;③在生后的最初4-5天,大多数新生儿都有一个血清胆红素上升的高峰时期,从出生时脐血胆红素26μmol/L(1.5mg/dl),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1),至生后4-5天可达102-205μmol/L(6-12mg/dl)。即使在正常情况下血清胆红素水平也超过成人。成人胆红素>34μmol/L(2mg/dl)可以看到皮肤、巩膜的黄染,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胆红素>86-120μmol/L(5-7mg/dl)才出现黄疸。

现在,不少儿科使用的经皮黄疸仪测值与检测血清胆红素不同,和黄疸指数(正规医院基本淘汰)也是两个概念。经皮黄疸仪选择不同的检查部位,得到的测值并不相同。额部(头) 的胆红素值与血清胆红素值最为接近,是较为有效的检查部位,但本身存在差异。测值高低只能依全身临床情况仅供参考。

造成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主要强调新生儿肝功能欠成熟,肝脏对胆红素的转化能力有限,这是肝性因素。此外,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处于低氧环境,因此红细胞生成过多,出生后相对过剩,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多,生理性溶血也是一个导致生理性黄疸的重要因素,

这是肝前性因素。

出生15-20天黄疸不退,可以先停母乳3-7天左右(每天把母乳挤出来丢弃或给其他小儿吃也行),如停3-5天就开始退黄,可能是“母乳性黄疸”;如果停了一个星期不退,那就要考虑其他病理性黄疸,但这些必须要专业医师掌握。可以用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来概括了解,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多核巨细胞形成的一种新生儿疾病。主要表现为黄疸、预后较佳,多数病例为产程中或产后感染引起。少数病例与先天性代谢缺陷有关。部分病例病因不明。

2.病理性黄疸特点为: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05-221μmol/L(12-12.9mg/d1)、早产儿>257μmol/L(15mg/d1),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 (5mg /d1);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1)。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3.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婴肝征,实际上是一组肝内病变和临床征侯群:①于婴儿期内起病;

②黄疸(肝细胞性)③肝肿大、肝质地异常;④血清丙氨酸转氨酶(sALT)值增高。其病因复杂。一旦病因明确,则作相应病因诊断,不再称婴肝征。

根据发病机理,肝炎综合征黄疸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1)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破坏,释放的胆红素大大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而出现黄疸。血清中胆红素的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①血管外溶血(如大血肿)和同族免疫性溶血(如输血不当;Rh和ABO溶血)。

②重症感染皆可致溶血,如宫内感染主要的病原体为STORCH。S-梅毒Syphilis;T-弓形体Toxoplasmosis;O-其他—包括乙肝HBV、丙肝、柯萨奇病毒C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乳头瘤病毒HPV、人类细小病毒B19、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微生物;R-风疹病毒RV;C-巨细胞病毒CMV;H-单纯疱疹病毒HSV。一般认为只有孕早期的活动性感染才能引起胎儿

在宫内感染。此外,还常见于痘-带状疱疹病毒(VZV)、EB病毒(EBV)、腺病毒、ECHO 病毒、EB病毒、细小病毒B19和梅毒螺旋体、细菌感染(各种败血症、李司忒氏菌)、霉菌(毛霉菌、念珠菌)等,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亦可在产程中或产后感染,少数病因不明。

③肠肝循环增加,如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新生儿小肠对胆红素的回收增多而引起的黄疸;还有先天性肠管闭塞、巨结肠、幽门肥厚、饥饿等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吸收增加。

④血红蛋白肽链数量和质量缺陷,如α地中海贫血等血红蛋白病。红血球膜异常,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己糖激酶缺陷等。

(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结果造成间接胆红素在血中堆积;同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致使血流中直接胆红素也增加。由于血中间接、直接胆红素均增加,尿中胆红素、尿胆原也都增加。缺氧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肝炎、肝硬化、药物、甲低及酶缺陷引起的黄疸属于这类。

有关酶的缺陷引起的黄疸属肝脏摄取或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可以用酶诱导剂,预后良好。主要有:

①Crigler-Najjar综合征:即先天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缺乏。I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酶完全缺乏,酶诱导剂治疗无效,很难存活;Ⅱ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酶活性低下,酶诱导剂治疗有效。

②Gilbert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障碍,黄疸较轻,伴有UDPGT活性降低时黄疸较重,酶诱导剂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③Lucey-Driscoll综合征:即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黄疸,由于妊娠后期孕妇血清中存在—种孕激素,抑制UDPGT活性所致。本病有家族史,早期黄疸重,2~3周自然消退。

(3)阻塞性黄疸:胆汁排泄发生梗阻(可因肝内或肝外病变所致,常见为胆道梗阻),胆中的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而出现黄疸。在临床上可检测到血清中直接(结合)胆红素含量增加,尿中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却减少或消失。如先天性总胆管囊肿、肝外胆道闭锁、胆汁粘

稠综合征、肝胆肿瘤压迫、先天性非溶血性直接胆红素增高症(Dubin-Johnson综合征)等。另外,遗传代谢缺陷和代谢障碍等可同时有肝细胞损害,如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症、糖原累积病Ⅳ型、酪氨酸血症、二羧酸尿症、尼曼-匹克病(神经鞘磷酯酶缺陷)、高雪氏病(葡萄糖脑苷酯酶缺陷)、粘多糖病、特发性肝血色素沉着病、胆酸代谢异常等。

病毒性肝炎复习题 (2)

选择题(病毒性肝炎) A型题(最佳选择题。先列出题干,继以列出5个答案:A、B、C、 D、E。按题干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 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A.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C.丙型肝炎D.丁型肝炎E.戊型肝炎 2. 下列试验中反映细胞坏死严重程最有价值的指标是:A·谷丙转氨 酶B·谷草转氨酶C·白蛋白D·球蛋白E·凝血酶原活动度 3. 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B·粪口途径C·注射途径D·母婴传播E·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途径 4. 对HBeAg阳性母亲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处理,最好的方法是:A·丙种球蛋白B·乙肝疫苗C·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D·乙肝疫苗十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E·乙肝疫苗十丙种球蛋白 5. 某医务工作者在给一HbeAg阳性患者采血时,不小心刺破手指,下列哪项处理最为重要:A·立即酒精消毒B·接种乙肝疫苗C·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D·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疫苗E·定期复查肝功能和HBV-IgM 6. 当患者血清中只有抗-HBs、抗-HBc、抗-HBe阳性时应考虑:A·急性乙型肝炎B·慢性乙型肝炎C·重型肝炎D·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E·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 7. 对急性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A·谷丙转氨酶>10OOU/LB·肝性脑病C·深度黄疸D·肝脏迅速缩小 E·腹水、鼓肠

10. 下述哪项不是HBV的结构成分:. A·HBsAg B·HBcAg C·HBeAg D·HBV-DNAE·HBV-DNAp 12. HBV感染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物是: A·HBsAg B·抗-HB C·HBeAg D·抗-HBeE·抗-HBc 13. 针对HBV的特异性抗体申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抗体是: A·抗HBs B·抗HBc C·抗HBe D·抗HBx E·抗PreS1 14. 代表HBV复制的血清学指标是: A·抗HBs B·抗HBe C·HBeAg D·HBsAg E·抗PreS2 15. HBeAg是HBV活动性复制和有传染性的重要标记是因 为:A·HBeAg是HBV的核心成分B·它与DNAp和HBVDNA密切相关C·仅见于HBsAg时阳性血清中D·在血清中持续时间较HBsAg为E·HBeAg阳性者容易转为慢性 16. 下述抗HBe阳性时的临床意义描述错误的是: A·急性自限性肝炎时,与抗HBs同时出现,表现HBV复制减少B·说明HBV前C基因可能发生了突变 C·抗HBe长期存在时,提示HBV-DNA己和宿主DNA整合D·表示HBV复制程度低于HBeAg阳性时E·代表对HBV感染有免疫保护力 17. 有关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意义,哪项是正确的: A·抗 HAV-IgM可长期存在B·抗HAV-IgM阳性时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C·HBsAg阳性说明患者有传染性D·抗HCV阳性为既往感染 E·抗HBe是保护性抗体 : 1

婴肝综合症

婴肝综合症很常见,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或婴儿的肝功能不正常. 婴肝综合征由很多病因引起,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单纯庖疹病毒、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也可为巨细胞病毒、弓形体及各种细菌。见于新生儿及1岁内婴儿,可以在新生儿期发病而延续至婴儿期。 临床表现: 1、突出的表现是黄疸,起于新生儿期1-3周或生理性黄疸不退或退后复现,并逐渐明显,皮肤与巩膜(白眼珠)由黄色变成黄绿色。 2、肝脾肿大。 3、尿深黄,大便或白或黄。 4、患儿常有腹泻、营养不良。 本病可可导致肝功不好、易患佝偻病,严重的还会因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出血(如颅内出血)而致死。本病应注意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鉴别。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调查,因大多数学者已经倾向认为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可能是同一种病变的不同病理改变。并且临床实践已证实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特别是对于占大多数的以胆汁淤积和梗阻性黄疸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已可通过外科手段来进行胆道冲洗治疗,并且也取得较好的临床手段。所以对于胆道闭锁与婴肝综合征的区分已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以下简单介绍两者的鉴别方法,仅供判断病情和参考。 临床上的主要鉴别要点 ①黄疸:婴肝一般较轻,黄疸程度有波动性改变,而胆道闭锁则为持续存在,进行性加重。②粪便:胆道闭锁较早出现白陶土色大便且持续时间较长。值得注意的是在病程晚期白陶土样大便也可变淡黄,主要是因为肠液也含有大量胆红素所致。而婴肝可为间歇性出现的白色大便,可有黄色便。③体征:胆道闭锁者肝硬化、脾肿大多较肝炎者为重。④病程:胆道闭锁多于1岁内死亡,而婴肝可自愈或好转。当然婴肝也有发展为完全性胆道闭锁者。 血清胆红素动态观察 病程早期直接胆红素增高,动态观察示持续性升高,病程中晚期可表现间接胆红素也升高,提示肝功有损害。而婴肝早期即呈双相增高,甚至间接胆红素更高。动态观察时可见胆红素波动较大,并且有时胆红素会下降。 碱性磷酸酶测定 婴肝很少超过40U(King-Armstrong),并且持续时间短,可自行下降。而胆道闭锁则可明显升高并且持续存在并加重。血清甲胎蛋白(α-FP) α-FP为新生儿肝细胞所制造,生后1-3个月自然消退,肝炎时增殖的肝细胞使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增高,故甲胎蛋白的检测常呈阳性。用放射免疫扩散法连续定量测定,高峰大于4mg/dl时,可考虑为婴肝。胆道闭锁主要为胆管上皮增生,非肝细胞增生,不能合成α-FP,定性试验为阴性或弱阳性,定量测定值较低。两者差别较大。 其他有鉴别意义的辅助检查 (1)131I标记玫瑰红排泄试验:正常的同位素试剂静脉注射后由肝脏多角细胞摄取,并通过胆汁排至肠道。胆道闭锁患儿不能排至肠道而滞留在肝内。婴肝可非胆道完全梗阻,所以有排至肠道者应考虑婴肝可能。 (2)B超检查:婴肝时肝内外胆管及胆囊为开放性管腔影像。而胆道闭锁的肝外胆道不能探及。胆囊不显像或显著瘪小。肝常增大,有肝硬化表现,伴有脾脏肿大。因B超检查受检诊医生的技术水平影响很大,且有正常形态的胆囊也不能完全除外胆道闭锁的可能,这一点应引起注意。 (3)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患儿接受检查时需全麻成功率大约为40-50%。如PTC检查成功,可以明确地鉴别婴肝与胆道闭锁,并可了解肝内胆管结构,判断胆道闭锁的病理类型,并可选择手术方法。但由于本项检查危险性较大,成功率不高,已不作为临床的常规检查手段。 (4)ERCP检查。如成功,可较好地获得鉴别。但由于该项检查手段技术水平要求极高,无法广为普及。 另外有许多作者将十余项检查的结果列表进行综合评分,还有输入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程序打分,来判断胆道闭锁抑或婴肝。尽管采用各种手段但往往不能百分之百地作出最后判定。由于对于婴肝也应进行外科治疗。目前较为积极的做法为在了解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肝肾功、B超、CT等检查后,动态观察胆红素的水平变化和黄疸、大便色泽,经两周的非激素保守治疗后,如无好转或甚至加重者,应积极开腹探查。如术中证实为胆道闭锁则行肝门空肠吻合的根治手术,如为婴肝则行胆囊造瘘,术中采用肝内胆管及胆总管冲洗, 术后抗生素及糜蛋白酶液冲洗治疗的办法多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

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 1、发生概况: SIDS是指根据从目前的健康状况及既往史完全不能预测,且尸检后原因不明造成婴幼儿突然死亡的综合症,称为狭义的SIDS,把没有尸检的,称为广义的SIDS 。1986年WHO公布S IDS 的发病率为0.2%~0.3%,美国为0.2%,法国为0.1%~0.3、日本为0.05%、中国香港为0.06%,1993年前美国猝死婴儿每年多达5000~6000名,此后美国全面开展了教育活动,致使S IDS死亡率降低了30%。美国近来分析比较了1982~1994年S IDS的发病情况,表明1990~1994年SIDS的发病率降至1983~1989年的1/3。 据1991~1993年我国81个市县855万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监测结果表明,造成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一位死因是S IDS,城乡差别明显,其死亡率之比为1:5.5,资料分析中发现SIDS死亡率最高为位于北纬23°~35°的温带地区,其次为35°以北的东北、华北、西北工区,最低为23°以南的亚热带地区,三个地区的农村发生率分别为473.3/10万、210.0/10万、161.1/10万,差异十分的明显。湖北省武汉市妇幼保健院的调查表明,S IDS是造成婴幼儿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占7.1%。 2、发生原因: ⑴、婴儿猝死与气候有关 North Carolina研究表明SIDS发病率的升高与较低的气温有关,并且认为相对湿度或温度的变化是SIDS的重要因素。 ⑵、孕妇吸烟和婴儿被动吸烟增加了S IDS的危险性 美国对南加利福尼亚州不同种族间作了流行病学对比研究。结果在矫正后的被动吸烟与S IDS的关系中,总的OR为3.5(95%可信区间1.8~6.75)源于母亲的OR为2.28,父亲的3.46,其他同居成人的2.18。同量发现S IDS与被动吸烟呈剂量相关性。新西兰调查表明,在和母亲同床而母亲吸烟的婴儿中发生S IDS的危险性增加到4倍。澳大利亚、英国、瑞典的医学家发现,母亲吸烟可导致婴幼儿SIDS发病危险提高6倍。 ⑶、与呼吸系统病变有关 呼吸系统病变使呼吸驱动力下降,导致肺泡换气不足、缺氧或呼吸道阻塞,也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增加,致肺泡萎缩,通气换气障碍。慢性肺疾病患儿低氧血症也可造成SIDS。 ⑷与心血管系统病变可能有关 心律失常、Q-T波延长,患儿有房室结至希氏束传导通路纤维化,导致电生理不正常。而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炎为主要死因,凡得侵入人体引起全身疾病,也有可能使出生后的婴儿发生新生儿心肌炎。病情轻的患儿可无任何心脏方面的自觉症状,而病情重的则可突然休克,或几小时、几日内死亡。年龄越小病情越重,新生儿的死亡率最高。 ⑸可能为细胞免疫缺陷造成 因胸腺缺乏或发育不全,T细胞显著减少,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严重降低。此外,胸腺淋巴体质的人常伴有胸腺肥大,肾上腺萎缩,其免疫反应高,易发生变态反应。 ⑹与脑细胞受损和脑缺损有直接关系 1996年英国最新研究说明,对75名S IDS儿童发现其在呼吸和血压的部分脑组织中传递信息的神经介质比死于其他原因的儿童少一半以上。因而这些儿童大脑中传递信息的神经介质比死于其他原因的儿童少一半以上。因而这些儿童大脑不能起到支配呼吸的作用,从而导致呼吸突然停止。脑干功能障碍与S IDS可能有关。在美国召开的第四届SIDS国际会议中认为,婴儿脑干功能变化,致使婴儿睡眠中醒来的能力。这种正常的睡醒模式发生在2~3秒的瞬间,对脑干损伤婴儿来说,不能完成这一正常模式,导致入睡中夭亡。 ⑺其他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100076北京)北京航天总医院才玉娟综述 (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黄志华审校 婴儿肝炎综合征涵盖了在婴儿期发病、具有肝细胞性黄 疸、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及病理性肝脏体征(肝大或质地 改变)四大特点[t]。不同病因造成的婴儿肝炎综合征预后大 不相同,所以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明确病因至关重要。但 因多种因素可引起婴儿肝炎综合征,熟悉导致婴肝征表现的 可能疾病,有助于及时明确病因,从而正确判断预后,进行有 效干预。现作者就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综述 如下。 一、感染 1.TORCH这是一组新生儿常见的先天性感染,任何 其中因素均可致肝脏损害。①弓形体病:先天性弓形体感染 虽然以脑和眼损害为多见,但有约1/2出现黄疸和肝脾大, 可类似病毒性肝炎表现。②风疹:孕妇于妊娠早期感染风疹 病毒时,常可感染其胎儿,约20%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 有肝炎,于出生1~2dOp有黄疸、肝脾大、肝功能异常表现。 ③巨细胞病毒:巨细胞病毒通过直接损害宿主细胞和免疫损 伤引起肝细胞病变。CMV-IgM阳性或CMV-IgG从阴性转 阳性提示活动性CMV感染,分离培养出巨细胞病毒(通常 是从尿里)是确诊方法,临床上也开始使用试剂盒直接检测 标本中的巨细胞病毒抗原PP65测定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否活 动。Pellegrin等对30例肾移植受者检测巨细胞病毒的激活 情况,发现外周血白细胞中巨细胞PP65抗原阳性细胞的检 出和有无临床症状密切相关[2]。④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单纯 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新生儿肝衰竭非常典型,肝活组织检查 显示有病毒包涵体的坏死区域。 2.梅毒先天性梅毒可导致宫内发育迟缓,黄疸可能 在出生24h内出现,或在治疗后仍发展,可能会很严重。 3.水痘在分娩前14d内母亲感染水痘可能导致新生 儿发生水痘,在早产儿表现更严重,黄疸是重症的表现。 4.嗜肝病毒通常以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多见。 ①甲肝病毒:母亲在孕晚期感染甲肝病毒可引起新生儿甲 肝。甲肝病毒可以在小肠隐窝细胞繁殖,在肝细胞复制,复 制后的病毒经肝细胞排出到胆道,门脉区炎症和胆汁淤积比 其他病毒感染更明显,其发病机制倾向于认为与对肝细胞内 病毒的免疫反应有关。②乙肝病毒:在新生儿期的乙肝病毒 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经常是亚临床的,部分病例临床症状有黄 疸、肝大、粪色变浅等,发生肝功能衰竭罕见。HBsAg阳性 的母亲分娩婴儿出现上述症状,血清HBsAg阳性、HBV- DNA阳性提示感染,HBeAg阳性见于HBV复制活跃时。 ③丙肝病毒:输血和母婴垂直传播可导致婴儿感染丙肝病 毒,丙肝的垂直传播发生率为4%~7%。 5.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垂直传播的HIV新生儿很 少发生高直接胆红素血症,但肝脾大常见,黄疸和肝炎通常 发生在出生6个月左右[3]。?379? 6.细小病毒B19感染细小病毒B19感染非常普遍, 目前被认为是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重要致病因子,一般通 过呼吸道传播,也可经过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4]。在肝组织 中存在B19病毒受体,导致肝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可 能通过凋亡致肝细胞功能障碍。 7.人疱疹病毒一6型有报道1例3个月的患儿发生了 黄疸和急性肝衰竭,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出HHV-6型病毒。 目前应用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诊断 HHV-6感染最常用方法。 8.肠道病毒血症(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 大多数患有肠道病毒血症的婴儿在5周内出现症状,肝细胞 损害时可导致急性新生儿肝衰竭,患儿出现昏睡、黄疸,血清 转氨酶非常高,有严重的凝血障碍,易发生脑膜炎。 9.EB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包括EB病毒 侵袭引起的和免疫反_应造成的疾病,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 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可导致婴儿肝炎综合征表现。 10.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导致过度炎性反应,炎性因子 瀑布式释放,可能引起严重脓毒症,波及各个脏器,引起多脏 器损害,肝损害最常见。①李斯特菌:虽然新生儿李斯特菌 感染以脑膜炎为主要表现,但可引起肝脾大及黄疸,肝活组 织检查有弥散性炎症或点片状坏死,甚至会发生肝脓肿。② 结核杆菌:结核杆菌通过多种途径感染肝脏或脾脏,造成肝 脾损害,黄疽通常发生在重症患儿。 二、肝胆系统解剖结构异常 1.胆道闭锁本病类似于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表 现,有时鉴别诊断相对困难,预后较差,未经治疗者1年左右 死亡,75%患儿需肝移植【5]。有研究发现臣细胞病毒活动性 感染的比例高达5()%[6],病理学研究发现胆道闭锁患儿肝门 结缔组织和肝内胆管周围有CD68+和以CD4+、CI)8+T细 胞为主的淋巴细胞等浸润[7][“,胆管上皮间黏附分子 (ICAM)表达增强L…,还伴有细胞因子IL-2、IFN-7和TNF-a 产生,因此由病毒感染激发免疫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肝外胆管 的纤维化和梗阻的观点越发受到重视。胆道闭锁可能是多 种因素引起的围生期进行性病变,这种进行性病变使胆道闭 锁的诊断存在困难。动态十二指肠液检查及在B超下观察 婴儿哺乳前后胆囊收缩变化,是简便经济的鉴别诊断方 法㈨[1川。 2.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总管囊肿是d,JL常见的胆道 系统疾病,肝外胆管旱囊性扩张,新生儿和婴儿进行性黄疸 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是突出的临床表现。 3.自发胆道穿孔患儿出现腹痛腹胀、黄疸和发热,类 似于急性腹膜炎的急性重症,也可以表现为新生儿肝炎综合 征。 4.新生儿硬化性胆管炎本病在新生儿期即可出现肝万方数据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护理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护理探讨 【摘要】目的探析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方法,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2年的回访调查,记录相关的回访调查数据。方法对我院从2007年4月到2009年5月间收治的60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之后,护理人员从患者的休息、饮食、皮肤、用药以及患者的情绪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护理。结果经过3个月的护理之后,55例患者完全康复,4例患者经过再次治疗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案后康复,有1例患者因心脏病死亡,回访数据无效。结论护理人员在对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仅要注重用药护理,还要注重对患者的情绪等方面的护理,这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肝炎;病毒;急性黄疸;护理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学上的黄疸以及阳黄范畴[1],是一种湿热性的疫毒,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肝胆气机受阻,疏泄不正常,以及胆汁出现外溢所导致的病毒性肝炎。这种病毒跟人体的外感疫毒、肝气郁结以及肝风内动和瘀血阻络相关[2]。通过对我院从2007年4月到2009年5月间收治的60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之后,护理人员从患者的休息、饮食、皮肤、用药以及患者的情绪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护理,护理效果明显相关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07年4月到2009年5月间收治的60例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患者的相关资料如下:在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有26例;患者年龄在35-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6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35岁,最大的62岁;患者的相关病情符合2010年9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上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相关诊断标准。 1.2护理方法 1.2.1饮食护理首先从饮食上给予患者低脂肪含量、高糖性以及高蛋白质含量的清淡饮食,患者采用软食或者半流饮食的方法接受食物,以达到补脾缓肝地作用。由于肝气容易横逆犯脾,因此患者在饮食上要注重疏利,从而避免食物的腻滞,同时护理人员要告诫患者戒烟戒酒。此外,由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早期经常会出现食欲不振、反胃以及呕吐和厌油等方面的症状,因此要给予患者补充容易消化并且适合他们自己口味的食物,如护理人员可以给患者吃黄花菜(黄花菜根50g,水煎服,每日服用1剂),栀子仁粥(栀子7g、粳米80g煮粥食用),以及泥鳅炖豆腐等食物。患者应当少食多餐,不应吃的太饱,从而避免加重他们的肝脏负担。如果有患者出现腹胀以及产气过多等症状,可给其进食少量牛奶,患者喝牛奶时必须要用小汤勺一口一口的慢慢地喝从而达到减轻腹 胀的作用。除了以上食物之外,患者还要注意多补充水,加速小便,以达到加快毒素排泄的效果。 1.2.2皮肤护理由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胆盐沉着容 易刺激他们的皮肤神经末梢,从而引起患者出现瘙痒症状。因此做

新生儿黄疸试卷及答案

新生儿黄疸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空5分) 1、约60%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可于生后() A、生后1~2天出现黄疸 B、生后2~3天出现黄疸 C、生后2~4天出现黄疸 D、生后2~5天出现黄疸 E、生后2~6天出现黄疸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205μmol/L(12mg/dl) C、足月儿黄疸持续>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4周 D、黄疸退而复现 E、血清结合胆红素>17.1μmol.L(1mg.dl) 3、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生后2~5天出现黄疸 B、一般情况良好 C、足月儿14天内消退 D、早产儿4周内消退 E、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 4、母乳性黄疸出现黄疸的时间() A、多于生后1天 B、多于生后2~3天 C、多于生后4~7天 D、多于生后8~9天 E、多于生后10天 5、母乳性黄疸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多于生后4~7天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可>342μmol/L(20mg/dl)但尚无核黄疸报告 C、胆红素在停止哺乳24~72小时后即下降 D、胃纳差,体重不增 E、继续哺乳1~4月胆红素亦降至正常 6、新生儿出生3天后出现黄疸者,下列哪项不可能() A、败血症 B、新生儿肺炎 C、胆道闭锁 D、母乳性黄疸 E、新生儿溶血病 7、足月儿出生7天后出现黄疸,下列哪项诊断是不可能的() A、败血症 B、ABO溶血病 C、新生儿肺炎 D、胆道闭锁 E、母乳性黄疸 8、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者,应首先考虑() A、新生儿肝炎 B、胆道闭索 C、新生儿溶血病 D、败血症 E、母乳性黄疸 9、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者最常见的是() A、败血症 B、母乳性黄疸 C、新生儿肺炎 D、生理性黄疸 E、胆道闭索 10、患儿出生一天,足月顺产,24小时内出现黄疸,嗜睡,吸吮无力,肝脾肿大较轻。该患儿拟采用光照疗法光照需多长时间可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A、6~8小时 B、8~12小时 C、12~24小时 D、16~28小时 E、18~30小时 11、可使新生儿黄疸加重的因素下列哪项不正确() A、饥饿 B、缺氧 C、便秘 D、失水 E、低热

婴儿肝炎综合征诊疗常规

婴儿肝炎综合征诊疗常规 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简称婴肝征,是指一岁以内的婴儿(包括新生儿)出现黄疸、肝脏肿大和肝功能异常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此综合征的命名术语繁多,诊断名称各异,如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胆汁淤积性肝炎等。本综合征病因复杂,症状程度不一,预后悬殊。若能查出病因,就不再称婴儿肝炎综合征而改为病因诊断。 【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肝细胞损害 1.感染包括病毒、弓形虫、细菌、螺旋体等各类病原体感染。TORCH(即指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即CMV、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见,其中以CMV感染占首位。 2.遗传代谢性疾病如糖、氨基酸、脂类等代谢异常所致疾病。 3.中毒如药物、化学物中毒等。 (二)肝内胆管疾病如肝内胆管发育不良、肝内胆管囊性扩张、肝内胆管缺如等。 本病的发病机理随病因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如病毒感染为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损伤肝细胞;细菌感染为毒素等使肝细胞受损;肝内胆管疾病先引起胆汁淤积,再影响肝细胞代谢而产生病变。 【诊断】 (一)临床表现 起病多缓慢而隐匿。常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或退后又重现。 1.大便色泽可正常,多数随病情逐渐加深,呈浅黄色或白陶土色。尿色逐渐呈深黄色。 2.程度不同的胃肠道症状: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3.黄疸轻重不一,以中、重度常见。 4.肝脏肿大,淤胆重时呈进行性,质地变硬。可有脾脏肿大。 5.胆汁淤积时,肠内胆汁量减少或缺如,导致脂肪吸收不良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表现佝偻病、生长停滞、出血等。 6.TORCH病原体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除引起黄疸、肝脾肿大外,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肌张力下降、软瘫等)、眼病变(如白内障、视网 膜病)、紫癜等,并可伴随先天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小头及眼小畸形等。 7.遗传代谢性疾病时,可有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等相应表现。 8.病情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 (二)辅助检查 1.肝功能检查: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 (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

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和叩痛。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一般起病较缓,症状较轻。 2.慢性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 凡ALB≤32g/L,TBil>正常上限5倍,PTA60%~40%,CHE<4500U/L,四项中有一项

病毒性肝炎试卷

病毒性肝炎试卷(1) 姓名:分数: A1型题(每小题2分) 1 . 急性乙型肝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指标是() A HBsAg B 抗HBs C HBeAg D 抗Hbe E 抗HBc 2. 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可测() A. 抗-前S2抗体 B. HBsAg -DNA D. 抗-HBe E. 抗-HBcIgG 3. 下列指标表示复制,但除外() A. HBV-DNA B. PHSA-R C. DNA-P E. 高浓度抗-HBcIgM 4. Dane颗粒核心部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环状双股DNA B. DNA-P C. HBcAg D. HBeAg E. HBsAg 5. 急性乙型肝炎窗口期可检出的血清标记物是() B. 抗HBs C. HBeAg D. 抗HBc E. HBV-DNA 6.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 A. 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 B. 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 C. 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 D. HBsAg(+) HBeAg(+)抗-HBc(+) E. HBsAg(+)抗-HBe(+)抗-HBc(+)

7. 关于乙肝病毒基因组错误的是() A. L链有S。C。P。X 四个开放读码区 B. S区分为前S1,前S2两区 C. C区编码HBcAg及HBeAg D. P区编码DNAP E.前S2区编码PHSA-R 8.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基因组由单股RNA组成 B. HBV基因组由双股DNA组成 基因组由单股RNA组成 D. HDV是缺陷病毒,基因组由单股DNA组成 基因组由单股RNA组成 9.不属嗜肝DNA病毒科中的成员是() A. 鸭乙型肝炎病毒 B. 土拨鼠肝炎病毒 C. 黑线姬鼠肝炎病毒 D.地松鼠肝炎病毒 E. 乙型肝炎病毒 10. 关于肝炎病毒哪项是正确的() -IgM型抗体可长期存在正链有四个开放读码区 传播方式与HEV相似是一种RNA病毒 E. HEV含双股RNA 11.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抗-HEVIgG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和HDAg均呈阳性,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C. 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D. 单项抗-HBs高浓度阳性时,可排除乙肝 E.抗-HAVIgG阳性时可诊断为甲肝病毒感染 12. 下列试验中,哪项不是反应肝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是()

裴学义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经验

裴学义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经验 标签:名医经验;裴学义;婴儿肝炎综合征;清肝利胆方;益肝降酶方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种涉及多病因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类似于中医古籍记载的“黄疸”、“胎黄”、“胎疸”等病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著名老中医裴学义为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指导老师,自20世纪70年代起即从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根据本病的临床证候特点及预后、转归,创制了清肝利胆方和益肝降酶方2个经验方,在降低血清胆红素方面速度更快、幅度也更大,降低了长时间胆汁淤积、肝细胞损害加重所引发肝硬变的风险,改善了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预后,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笔者跟随裴老临证学习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多年,深受启发,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本病初期以黄疸为主,乃孕妇湿热之毒遗于胎儿,熏蒸肝胆,胆液外溢而发黄,色黄而明如橘黄,属阳黄证;孕妇气血素亏,胎儿禀赋不足,脾虚生湿,寒湿中阻,肝失疏泄,胆液外溢而发黄,色黄而晦如烟熏,属阴黄证;黄疸日久不愈,日趋加剧,色黄而黑,并伴脘腹胀满、胸胁痞块,则为毒邪深入,损及血脉,脉络阻滞,呈瘀血黄证。 恢复期大多数患儿黄疸逐渐消退,但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反复升高,裴老认为此期应为湿热毒邪未尽,相搏日久,壅塞肝经,肝失疏泄条达所致。 2 治疗思路及用药特点 在黄疸期,裴老选用清肝利胆方,重在健脾祛湿、清热利胆退黄。唯胆汁通畅,肝气方能疏达,则无肝郁日久,气血凝滞而致癥瘕、痞块之患。清肝利胆方基本组成为麦芽、茵陈、金钱草、通草、丹参、泽兰、黄柏等。方中以麦芽生发脾胃之气,消食化滞、疏肝解郁,脾气健运,肝气调达,水湿得化,热无所附,胆汁则循常道而黄疸自退;茵陈、金钱草可祛湿解热、利胆退黄;通草、黄柏清热利尿,引肝胆湿热下行入膀胱,从小便而出;丹参、泽兰活血行滞、疏通肝脉、利胆退黄。若患儿腹胀、大便稀溏,加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固护中焦之气;若以胆汁淤积为主,表现色黄晦黯、大便浅黄或灰白,属气机不畅、肝胆血脉瘀滞,加入青黛、血竭、明矾、琥珀清肝胆郁热、活血通经化滞;若出现腹壁膨隆、青筋暴露,肝脾肿大明显,加桃仁、红花、大腹皮、鳖甲等活血通络、祛瘀消癥。 在恢复期(黄疸消退、肝功能指标升高期),则选用益肝降酶方,意在祛湿解毒、活血通络、疏肝散结。益肝降酶方基本组成为青黛、紫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败酱草、虎杖、土茯苓、生铁落、白花蛇舌草等。方中药物均可入肝经,全方有清肝热、祛湿毒及凉血散瘀之功,对降低肝功能指标、恢复肝功能均有较好的临床作用。

治新生儿黄疸及肝炎综合征秘方

治新生儿黄疸及肝炎综合征秘方(方10首) 关键词:授权模式:无限制阅读次数:191 上一篇 下一篇 治新生儿黄疸及肝炎综合征秘方 茵瓦退黄汤 【来源】袁述章,《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茵陈,瓦松,穿肠草各10克,紫草5克,青皮,茜草各6克。另配青矾散(青黛、明矾),随汤送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 【功用】清热利湿,清瘀除浊,润燥退黄。 【方解】胎黄多以湿热为患,故方用茵陈清热利湿为主,配合瓦松,穿肠草,紫草凉血,利水,清湿热;青皮理气开郁;茜草化瘀,在胆道阻塞则瘀结内停,故配合青矾散,猪膏发煎治疗。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消瘀除浊,润燥退黄之功效。故用之每收显效。 【主治】新生儿黄疸、或胆道阻塞性黄疸。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证选用白鲜皮、茯苓皮、冬瓜皮、桑白皮、陈皮、马鞭草等药,或方中配琥珀面;猪膏发煎,随服。若腹胀重者。加虻虫,水蛭,丹参、红花;若便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或酒大黄等。 【疗效】临床屡用,每收显效。 婴儿利胆方 【来源】时毓民,《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茵陈,金钱草,郁金,赤芍各12克,当归、生山楂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黄3克(后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解】胎黄的发生,多因乳母湿热遗留于胎儿所致。方中茵陈,生大黄,金钱草有清热利湿之功,然《张氏医通》中提到,“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无不瘀血阻滞也。”故在方中加用生山楂,赤芍,当归,虎杖,以增强活血化瘀功效。近代药理证实,赤芍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扩张胆管;当归对动物实验性肝炎有保护作用;生山楂活血消食和胃,对肝胃不和有纳呆的患儿尤为适合。总之,全方配方既清热利湿,又活血化瘀。是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胎黄)的有效方剂。 【主治】胎黄(湿热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 【疗效】时氏治疗35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治愈率为%。停药后平均随访10个月,生长发育正常,病情无反复,疗效甚为满意,后经上海数百例患儿应用证实,效果甚佳。 清热退黄汤 【来源】时毓民,《中西医结合杂志》(1)1986年 【组成】茵陈,金钱草,萹蓄各12克,山栀,车前子(包煎)、广郁金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黄3克(后下),生甘草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同时配用西药强地松。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利胆。 【方解】方中用车前子清热利尿;萹蓄利尿通淋,祛湿退黄;金钱草利胆通淋,清利退黄,以上三药有加强茵陈,广郁金的利胆作用;山栀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大黄有清热解毒及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虎杖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通络,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再生及减轻炎症等,使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利胆之功,故有之多效。 【主治】婴儿肝炎综合征(胎黄)。 【加减】气虚者,加太子参12克;肝脾肿大,加丹参12克,川芎6克;病程后期,SCPR的高者,加田基黄12克,五味子3~克。 【疗效】治疗50例,治愈率为98%。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多例,均获得满意疗效。

新生儿黄疸和婴儿肝炎综合症

新生儿黄疸和婴儿肝炎综合症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为: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4周;③在生后的最初4-5天,大多数新生儿都有一个血清胆红素上升的高峰时期,从出生时脐血胆红素26μmol/L(1.5mg/dl),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1),至生后4-5天可达102-205μmol/L(6-12mg/dl)。即使在正常情况下血清胆红素水平也超过成人。成人胆红素>34μmol/L(2mg/dl)可以看到皮肤、巩膜的黄染,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胆红素>86-120μmol/L(5-7mg/dl)才出现黄疸。 现在,不少儿科使用的经皮黄疸仪测值与检测血清胆红素不同,和黄疸指数(正规医院基本淘汰)也是两个概念。经皮黄疸仪选择不同的检查部位,得到的测值并不相同。额部(头)的胆红素值与血清胆红素值最为接近,是较为有效的检查部位,但本身存在差异。测值高低只能依全身临床情况仅供参考。 造成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主要强调新生儿肝功能欠成熟,肝脏对胆红素的转化能力有限,这是肝性因素。此外,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处于低氧环境,因此红细胞生成过多,出生后相对过剩,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多,生理性溶血也是一个导致生理性黄疸的重要因素,这是肝前性因素。 出生15-20天黄疸不退,可以先停母乳3-7天左右(每天把母乳挤出来丢弃或给其他小儿吃也行),如停3-5天就开始退黄,可能是“母乳性黄疸”;如果停了一个星期不退,那就要考虑其他病理性黄疸,但这些必须要专业医师掌握。可以用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来概括了解,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多核巨细胞形成的一种新生儿疾病。主要表现为黄疸、预后较佳,多数病例为产程中或产后感染引起。少数病例与先天性代谢缺陷有关。部分病例病因不明。 2.病理性黄疸特点为: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05-221μmol/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修订

黄疸 1、败血症:支持点:(羊水Ⅱ°污染)出生3天,皮肤黄染1天。不支持点:无明显感染灶,无精神萎靡,无哭闹,无惊厥,无肝脾肿大表现。结论:待血培养结果回报后排除。 2、生理性黄疸:支持点生后第3天出现皮肤黄染。不支持点:24小时内出现皮肤黄染,黄染程度较重,我科经皮测胆红素:头/胸15.2/15。5mg/dl.结论:可以排除。 3.新生儿ABO溶血病:支持点:患儿母亲血型O型,生后第2—3天皮肤中度黄疸,巩膜黄染,经皮测胆头11.2mg/dl 胸11。2mg/dl高出正常范围,不支持点:患儿血型为O型(不详),无贫血外观,无肝脾肿大。结论:(待溶血三项结果回报后进一步排除)可排除. 4.婴儿肝炎综合征:支持点:生后36天皮肤中度黄疸,巩膜黄染,不支持点:非白陶土样便,肝功能示:ALT 2。2U/L,TBIL 223.2umol/L,DBIL 19.5umol/L,IBIL 203.7umol/L(是指一组于婴儿期((包括新生)起病、伴有黄疸、病理性肝脏体征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增高的临床症候群.以肝内病变为主,病因复杂,预后悬殊.如能查出病因,明确诊断,就不再称婴肝征。) 早产儿 1、早产儿(大于胎龄儿):支持点孕33+5周出生。不支持点出生体重2。0kg,其位于同胎龄平均出生体重第10到90百分位之间。结论:可排除。 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持点,常见于早产儿,不支持点,出生后无呻吟无气促,可进一步观察呼吸系统情况及行胸片检查,进一步临床排除。 肺炎 1、奶汁吸入性肺炎:支持点:鼻塞、喉中痰鸣,摄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强。不支持点:无呛咳史,现患儿呼吸现平稳,节律规则,三凹征(-)。结论:可排除。 2、毛细支气管炎:支持点:咳嗽、鼻塞、喉间痰鸣,双肺可及湿罗音。不支持点:现患儿无发热,无气促、喘憋,三凹征(-),摄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强.结论:可排除。 窒息 1、新生儿羊水吸入性肺炎:窒息史,羊水污染史,三凹征(—),无吐沫,进一步胸片明确。 2、脑损伤:支持点窒息史。不支持点现无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结论:动态观察神经系统表现及进一步作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 *患儿有窒息缺氧史,易合并缺氧性各脏器损伤,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呼吸暂停、电解质紊乱、低血糖、NEC等。 羊水Ш度 1、胎粪吸入综合征:支持点羊水Ш度胎粪污染。不支持点患儿呼吸现平稳,节律规则,三凹征(—)。结论:暂不考虑,继续临床观察及胸片等检查进一步排除. 2、咽下综合征:支持点羊水Ш度胎粪污染。不支持点暂未出现呕吐.结论:观患儿进食后胃肠情况待排除. 糖尿病母儿 1、低血糖症:支持点,母为“糖尿病”.不支持点,该患儿无低血糖表现,无反应差,无阵发性紫绀、震颤惊厥、眼球不正常转动、呼吸暂停、嗜睡、不吃等表现。结论:不能排除,进一步

婴儿肝病综合征诊治修订方案

婴儿肝病综合征诊治修订方案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年10月第22卷第5期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概念于1981年在小儿病毒性肝炎防治会议上提出并纳入小儿病毒性肝炎管理,198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学术会议制定了诊疗方案,对全国婴儿肝炎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能明确的病因逐渐增多,治疗手段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原有的诊疗方案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疗的需要。为此,在第七届全国小儿肝病学术会议上对婴儿肝炎综合征诊疗方案进行了专题讨论,根据大多数代表的意见形成了婴儿肝病综合征诊治方案(草案),会后草案又寄往主要有关单位进行了书面修改。现将经修正的方案公布,希望大家在使用中不断积累经验,以便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将来进行更好的修改和补充。 一岁以内婴儿未明病因引起的以肝功能损害及病理性肝脏体征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征候群,可伴有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或无黄疸。由于不同病因的预后和管理不同,因此应尽量明确病因。病因明确后应冠以具体诊断,如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等;只有病因仍有待明确或不能明确者,可继续冠以婴儿肝病综合征。 一、病因 1.感染:以病毒感染为主,包括嗜肝病毒及嗜肝病毒以外的其他病毒。嗜肝病毒以乙型肝炎病毒常见,其次为丙型肝炎(二者常因母婴传播感染)、甲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庚型肝炎等。其他病毒最常见为巨细胞病毒,其次为EBV、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肠腺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其他感染因素包括:细菌(如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李斯特菌等)和弓型体、先天性梅毒等。 6个月以内(尤其3个月以内)起病者,主要考虑宫内感染或产时感染;6个月以后起病者,需考虑生后感染。 2.先天性遗传、代谢缺陷: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半乳糖血症、酪氨酸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肝糖原累积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垂体功能低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及脂质代谢性疾病、溶酶体病、囊性纤维化、先天性胆汁酸代谢障碍、进行性家族性肝内淤胆、尼曼匹克病(C型)、高雪病(婴儿型)等。 3.肝内外胆管结构异常:如先天性肝外胆道闭锁、Alagille综合征、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畸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新生儿硬化性胆管炎和胆汁粘稠症等。 4.其他:血色病、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噬血细胞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病(含少见的新生儿红斑狼疮)等。 二、诊断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护理(20210201153314)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护理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疾病,患有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婴儿要极为小心的护理,注意事项也是颇多,不过大家都知道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护理方法有哪些吗?大家为了宝宝的健康很有必要了解清楚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护理方法有哪些吧! 应用乙肝疫苗做主动免疫 目前使用的有血源疫苗与基因疫苗,经应用比较,认为基因疫苗比血源疫苗更佳,用量小,安全性高(避免受到血源携带的其他极微量或未知微生物感染)。采用的方法是对HBsAg 阳性和HBeAg阳性的产母所生的婴儿按0、1、6程序(出生24h内、1个月、6个月)各接种1次疫苗。1 2个月时随访,测保护性抗体(HBsAb)。 用乙肝人类免疫球蛋白(HBIG)作被动免疫 1、对患有急性期或恢复期乙肝以及HBV携带的孕母分娩前3个月,每月注射1次HBIG , 每次200U。以期阻断宫内感染。 2、对上述孕母所生的婴儿于生后24h内,1月龄、6月龄各注射HBIG 100U以加强婴儿的保护。 3、乙肝疫苗和乙肝人类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应用:采用同时不同侧部位注射,可使95%婴儿得到保护。目前推荐使用的方法:出生后24h内、1月龄、6月龄时使用,作不同侧肌注。 3?5年进行加强接种1次。接种后6个月测HBsAg阳性示接种失败,如15个月仍阳性示慢性携病毒者,如15个月时HBsAg阴性,抗HBs阳性示婴儿得到保护。国内学者对宫内HBV 感染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经长期随访观察,发现虽然近期无效,但远期作用良好,大多数婴儿在2岁前HBsAg 转阴,接种乙肝疫苗HBIG 的婴儿HBsAg 转阴更快。...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原因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一直是为人父母的苦恼,但是了解清楚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原因后能够有效的进行预防,从而让自己的宝宝能够远离疾病,但是大家知道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原因有哪些吗?接下来妈妈网百科就来告诉大家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肝炎起病于满月之内,故感染可能发生于胎内,多数由病毒引起,常见的病原有:肝炎病毒(包括HAV、HBV、HCV、HDV、HEV)、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 )、疱疹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 病毒、腺病毒和EB 病毒,以及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及鼠弓形虫、细菌等各类病原体感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