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一剪梅》

公开课《一剪梅》
公开课《一剪梅》

《图文转换之漫画题》导学案

主备人:游雪娜复备人:余志勇班级:高三(1)班

一剪梅 公开课 教案

《一剪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 2、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词人炼字炼句技巧及诗歌意境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出现,中国的诗歌到唐代已经发展到了巅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独辟蹊径,创制、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抒发有了更多的空间。提到宋词,我们会想到苏轼、辛弃疾,但我们也不得不想到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她以其细腻深婉的词风给被男性话语占据的中国诗歌史带来了一份女子独有的细腻与灵气。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李清照的诗词,请大家回顾一下。(生:《如梦令》二首、《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夏日绝句》等)在这些词作中,我们发现,李清照工于造语,善于推陈出新,善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来表达情感、营造意境,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另一首婉约词作《一剪梅》,感受李清照的女儿情怀。

二、知人论世 1.知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闺中生活,风格婉转轻快,在经历了亡国丧夫之痛后,后期词作常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凄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论世: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缡(lí,古代妇女出嫁时所系的佩巾)未久,明诚即负笈(jí,书箱)远游。易安殊(很、特别)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从这里看,这首词是一首闺情词,主要表达的就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三、深情吟咏,感受词作的音韵美 1.请一位学生范读,教师点拨:单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应读得轻快短促,这样音韵美就更突出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学生齐读 问题设计:在朗读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大家想想,这首词的音韵美得益于哪些方面呢?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理解诗意,赏析意象,感受意境美 1.诗意解读,学生展示预习时根据预习修改的短文。 2.概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 明确: 词眼:闲愁——甜蜜的相思之愁 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圆月、西楼、落花、流水——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3.赏析上阕 ①《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这一句“精秀绝伦”在哪里?请大家结合意象和诗歌主旨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一剪梅 ,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下 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清照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欢迎阅读。 教学目的 : 1 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 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 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 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 这一文学 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 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 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 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 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 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 ,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 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 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 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 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 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 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 家一大宗矣 2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 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 《琅寰记》 说; 易安结缡末久, 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 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 《一剪梅》 是双调, 每段有四个乐句, 每句四拍, 形式上与七律相近, 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 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 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 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 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 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 教师范读 3 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 情并茂的朗读, 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 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 平声韵, 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 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 使节奏明快、 和谐、 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 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 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 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 (视觉、 嗅觉) 来表现秋的到来, 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 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湖南省邵东三中李和珍 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研习新课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一剪梅 公开课教案

16、一剪梅 教学目标: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 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 1、经典阐释法; 2、教学课时:2 教学步骤: 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餾缒纹词鹳鯽誥属报谈错鼹負冪驭賦协諗峡凄烧藺廳圹蛴農锬蓮鲈轄损冻鈺妈詩獻编潤崍膩琐嘜缔钢懇秃钽缗鰓续穌弪懟镯恺獵秆濱茲鲢寝雙挚脛積鈐数芈衅蔺恸鈳綿譫踪时历濱駿峽斃濺讧緱淺馮靂驤鲕來鰩尔樓挾电殇顎鴰。 李清照,(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四、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12下一页《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本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公开课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 李清照 教学目标: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3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导入新课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一首词:《一剪梅》。(多媒体显示课题作者) 二、复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找学生回答,然后明确)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怎样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今天我们就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李清照一首词《一剪梅》。 三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四、背景介绍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五、赏析词作 1、诗歌鉴赏思路:找意象——品语言——析表达——评感情 2、学生诵读,品味音韵美 《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3、播放示范朗读 4.、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1)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愁。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愁绪? 明确: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圆月、西楼、落花、流水 ②直抒胸臆的句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 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 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 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 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 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 》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 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于是,她一生的故事 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 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 星空。 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 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 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
1/7

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 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 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 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 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 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 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 《一剪梅》 是双调, 每段有四个乐句, 每句四拍, 形式上与七律相近, 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 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 意思或相仿或并列, 如“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甚至可用叠韵, 如“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 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 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明确: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 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 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 玉簟 雁 月 花 水 五、缘景明情: 1、“红藕香残玉簟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对作者的孤独 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季节的变迁, 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 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暑退秋来,竹席 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 系倒更为密切, 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 境呢?分析“雁”与“月”两个意象。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2/7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剪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 2、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词人炼字炼句技巧及诗歌意境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出现,中国的诗歌到唐代已经发展到了巅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独辟蹊径,创制、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抒发有了更多的空间。提到宋词,我们会想到苏轼、辛弃疾,但我们也不得不想到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她以其细腻深婉的词风给被男性话语占据的中国诗歌史带来了一份女子独有的细腻与灵气。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李清照的诗词,请大家回顾一下。(生:《如梦令》二首、《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夏日绝句》等)在这些词作中,我们发现,李清照工于造语,善于推陈出新,善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来表达情感、营 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李清照另一首婉约词作《一剪梅》,感受李清照的女儿情怀。 二、知人论世 1.知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闺中生活,风格婉转轻快,在经历了亡国丧夫之痛后,后期词作常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凄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论世: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缡(lí,古代妇女出嫁时所系的佩巾)未久,明诚即负笈(jí,书箱)远游。易安殊(很、特别)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从这里看,这首词是一首闺情词,主要表达的就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三、深情吟咏,感受词作的音韵美 1.请一位学生范读,教师点拨:单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应读得轻快短促,这样音韵美就更突出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学生齐读 问题设计:在朗读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大家想想,这首词的音韵美得益于哪些方面呢?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理解诗意,赏析意象,感受意境美 1.诗意解读,学生展示预习时根据预习修改的短文。 2.概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 明确: 词眼:闲愁——甜蜜的相思之愁 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圆月、西楼、落花、流水——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