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期末复习要点

免疫学复习要点(08SG-2 马磊)

★免疫的基本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

★免疫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

★免疫学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①免疫学诊断:免疫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兽医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血清学试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直接从某些标

本中检出病原微生物。还可用于检测相应抗体,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状态。

②免疫学预防:应用免疫接种可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据此可用疫苗来保护动物免受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

③免疫治疗:抗血清被动免疫可用作紧急治疗和预防。

★免疫系统的构成:

骨髓(造血器官,分化T细胞前体,B细胞前体,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器官)

法氏囊(禽类诱导分化B细胞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淋巴结(功能:过滤淋巴液,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再循环)

脾脏(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功能:血液滤过,滞留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产生吞噬细胞增强素)

外周免疫器官骨髓(产生抗体主要为IgG,其次为IgA,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哈德氏腺(可激发全身免疫系统,协调体液免疫)

免疫系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

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都具有吞噬功能)

粒细胞系统(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红细胞(可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抗体(体液免疫的主要物质)

免疫相关分子补体(非特异性杀菌物质)

细胞因子等(多种细胞产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具有吞噬作用。单核—巨噬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干细胞,在骨髓中经前单核细胞分化发育为单核细胞,进入血液,随血流到全身各组织,进入组织中随即发生形态变化。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一般不再返回血液。也很少分裂。单核巨噬细胞膜表面有许多功能不同的受体分子,介导促进巨噬细胞活化和吞噬功能。不具有特异识别功能。

★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①非特异免疫防御。外来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在激发免疫应答前就可被其吞噬清除,但少数可在胞内繁殖。

②清楚外来细胞。

③非特异免疫监视。

④递呈抗原。

★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①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②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反应原性,统称抗原性。

★构成抗原的条件:

①异源性(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间差异越大,抗原性越强。)

②大分子物质(分子质量>10000u的物质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③分子结构复杂(化学组成和结构越复杂,抗原性越强。)

④物理状态(球状>直链,聚合>单体:佐剂的添加。)

⑤适当的进入途径。(抗原分子只有完整的进入免疫活性细胞所在的场所,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抗原的类型:

(一)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分为①胸腺依赖性抗原②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二)根据抗原物质的性质,分为①天然抗原②人工抗原③合成抗原

(三)根据抗原的来源,分为①异种抗原②同种抗原③自身抗原④异嗜性抗原

(四)根据免疫原性,分为①完全抗原②不完全抗原

(五)根据化学组成,分为①蛋白质类②脂质类③多糖类……

(六)根据抗原存在部位,分为①表面抗原②深部抗原

(七)根据临床应用,分为①凝集原②沉淀原③病毒中和原④免疫保护性抗原⑤血凝素抗原

★抗体: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一)四肽链结构:单体由4条肽链构成,两条轻链(L链),两条重

链(H链)。根据H链恒定区结构的不同,分为5类:μ、γ、α、

δ、ε,由它们组成的免疫球蛋白分别称为IgM、IgG、IgA、IgD、IgE。

(二)可变区与恒定区:①可变区(V区),在多肽链的N端,约占

轻链1/2或重链的1/4。②恒定区(C区),在多肽链C端,占轻链的

其余1/2和重链的3/4。

(三)功能区:H链有V H、C H1、C H2、C H3等4个(或5个,多一个

C H4)功能区,其中IgG、IgA、IgD的H链有4个功能区,IgM、IgE的

H链有5个功能区。

(四)超变区(五)铰链区(六)连接链

★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其生物学作用:

①IgG为哺乳动物最主要的血清免疫球蛋白,“主力免疫”。血清中含

量最高(75%)。有调理吞噬、凝集、沉淀抗原、中和病毒和毒素的作

用,在体液免疫中效果最为显著。唯一可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

②IgA血清中主要为单体;粘膜表面为双体;还有三聚体等形态。分泌型单体,有抗菌抗病毒作用,为粘膜的主要体液防御因素,在局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初乳、唾液、泪、鼻气管分泌物、胆汁、胃肠道、泌尿道存在。在粘膜表面发挥其抗菌病毒作用,对呼吸、消化道侵入的病原微生物起重要作用。不能通过胎盘屏障,但初生动物可在母乳中获得。

③IgD主要见于人血清,含量少、个体差异大。

④IgM五聚体,分子质量最大。为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最早出现的Ig,“先锋免疫”作用。不能穿过血管壁,人工免疫或病原感染后首先出现,初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与Ag结合,主要表现为凝集反应,补反,对肿瘤免疫中IgM为细胞毒性抗体。①溶菌作用:IgM与细胞膜结合,由补体参与使细胞溶解(G—感染有意义)。

②调理作用:与细菌结合,易被吞噬细胞吞噬,补体参与使细菌死亡。

⑤IgE为单体,血液中含量最低,能介导速发型超敏反应。

★单克隆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如果把单个浆细胞从体内分离出来,使其大量增殖,形成一个群体,即单克隆。由此产生的抗体,就是结构相同,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细胞因子(CK):指一类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多肽或蛋白质分子,它不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和一般生理性细胞产物。

☆细胞因子主要有:①白细胞介素(IL)②淋巴因子(LK)③干扰素(IFN)④其他类型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①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以由多种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细胞产生。

②生物学功能多样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可作用于多种不同的靶细胞。

③生物学活力的高效性。细胞因子的半衰期短,在机体内含量低,活性高。

④合成分泌的快速性。细胞因子是一种分泌型多肽或蛋白质,当细胞因子产生细胞接受刺激作用后,迅速合成。

⑤生物学作用的双重性。具有免疫调节、刺激造血、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理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介导病理性作用,导致或

促进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①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经典途径;

②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细菌启动的MBL激活途径;共同的末端通路:攻膜复合体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

③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的替代途径。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①溶解细胞;②参与炎症反应;③调理吞噬作用;④加速清楚免疫复合物;⑤调节免疫应答。

★白细胞分化抗原(CD):是指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为不同谱系和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

★MHCⅡ→CD4→Th(辅助性T细胞)→B细胞→Ab(体液免疫)

MHCⅠ→CD8→CTL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Tc)→活化增殖→细胞因子

淋巴毒性T细胞(细胞免疫)

★MHCⅠ、 MHCⅡ分子的比较:

动物生来就具有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功能。

一、机体的屏障:

(一)皮肤与黏膜:

1、皮肤与黏膜的物理屏障作用:完整而致密的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具有非常有效的机械阻挡性屏障作用,可阻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

2、皮肤和黏膜分泌物的化学屏障作用:如皮肤附属器分泌的汗液、乳酸、脂肪酸;不同部位黏膜分泌的溶菌酶、胃酸等。

3、皮肤和某些腔道黏膜表面正常菌群的微生物屏障作用: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及释放抗菌物质等作用方式,阻止病原体在上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和生长。

(二)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及其血管内壁上的巨噬细胞组成。可阻止微生物和毒素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而侵犯神经组织。

(三)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可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胚体内。

二、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

(一)种类:1、吞噬细胞:①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②2、自然杀伤细胞(NKC);3、嗜酸性粒细胞;4、嗜碱性粒细胞;5、M细胞。

(二)功能:1、趋化作用;2、识别;3、吞入;4、消化杀灭。

三、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1、补体;2、乙型溶素;3、溶菌酶;4、干扰素。

四、炎症反应:是一种病理过程,也是一种防御和消灭异物的积极方式,它是动物机体对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能减缓或阻止病原体的扩散。

☆T细胞识别抗原的三个关键特征:

①高敏感性;

②高特异性;

③T细胞必须能从呈递过来的复合物中识别外来抗原或内软抗原,以启动合适的免疫反应。

★抗原提呈细胞(APC):指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处理后的抗原肽提呈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一类免疫细胞。

★专职免疫提呈细胞包括: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C)、B细胞、它们均可表达MHCⅡ类分子。

★CD8+T细胞能特异性的杀伤表达抗原的靶细胞,故又称细胞毒性T细胞(CTL,Tc)。抗病毒免疫、急性同种异型移植物排斥反应、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主要效应细胞,对多种免疫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

★Tc的主要功能是特异性的溶解靶细胞。溶解靶细胞的功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Tc中的膜性颗粒中含有多种大分子物质,如穿孔素、颗粒酶等。

②功能性Tc分泌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细胞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均参与Tc溶细胞过程。

★Tc溶解靶细胞的特点:

①抗原特异性;

②Tc与靶细胞的密切接触;

③Tc在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中自身不受到损伤,且一个Tc可反复杀伤多个靶细胞。

☆抗体的效应:

①中和作用;②调理作用;③激活补体;④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特征:

首先,再次免疫应答比初次免疫应答快速,B 细胞分泌的抗体总量也多。 其次,初次免疫应答时,一开始分泌的抗体主要是IgM ,因为静止时细胞仅仅表达IgM 。

第三,在再次应答中特异性抗体产生的平均亲和力高于初次应答。

总之,与初次免疫应答相比,再次免疫应答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时间快速、强度大和亲和力高。

临床应用:仅仅一次弱的初次免疫刺激未必能使动物获得足以

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强攻击力。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2—3次)

是诱导动物产生免疫保护力的重要前提。

★免疫类型:

天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等

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免疫血清、细胞因子等

获得性免疫

抗传染免疫 天然主动免疫——自然感染病原等

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抗原等

种免疫

天然免疫 个体免疫

★被动免疫:动物依靠输入其他机体所产生的抗体或细胞因子而产生的免疫力

★主动免疫:动物受到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后,自身所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力。

★母源抗体:通过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的抗体。

★含有抗体的免疫制剂:免疫血清、精制免疫球蛋白、高免蛋黄液等。

天然被动免疫: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通过胎盘或出生后通过初乳,从免疫的母体被动地获得抗体而形成的免疫。其持续时间较短,

仅为幼畜所有。 人工被动免疫:是指机体注射高度免疫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后所获得的免疫。持续时间很短(2—3周)但产生免疫迅速(数小时) 天然主动免疫:动物自然感染了某种传染病痊愈后或经隐性传染或通过预防免疫接种获得的对这种疾病的免疫力。其持续时间比较

长,有的可为终身免疫。如炭疽、猪瘟。

人工主动免疫:动物接种某种菌苗、疫苗或类毒素等生物制品后所产生的免疫叫人工自动免疫。

★活苗和死苗的区别及优缺点:

①弱毒苗的优缺点:

优点:1.仍保持原有的抗原性,并能在体内繁殖;

2.不需要佐剂,免疫期长,.不影响动物产品的品质;

3.可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对抵抗其他野毒有利。

缺点:1.贮存与运输不方便2.保存期较短。

②死疫苗的优缺点:

优点:1.研制周期短2.使用安全3.易于保存。

缺点:1.接种剂量较大2.免疫期较短3.需要加入佐剂4.只能激发体液免疫。

★使用疫苗注意的事项:

1.掌握疫情和接种时机

2.疫苗与流行的病原体型别一致

3.提高接种密度

4.合理的免疫程序

5.注意被免疫动物的体质及疫病情况

6. 注意疫苗的外观及理化性状

7.注意消毒灭菌

8.稀释后的疫苗要及时用完

9.注意抗菌药物的干扰 10.疫苗剂量及免疫次数 11.免疫途径:①注射免疫;②经口免疫;③滴鼻与点眼免疫;④气雾免疫;⑤静脉注射;⑥其他途径。

★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预防对策:(问答)

一、动物机体方面:

1.遗传因素: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控制,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

2.营养状况:

对策:饲喂新生产的饲料,特别是在夏季应注意添加多维生素,因为许多维生素在夏季容易氧化或被还原而失效。

3.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过高会干扰后天免疫,不产生应有的免疫应答。

对策:通过母源抗体水平的检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提倡活疫苗和灭火疫苗同时免疫的方法,使活疫苗中和一部分母源抗体后,使每个动物的抗体处于相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以后的抗体达到整齐一致。

二、环境因素:

1.应激反应: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环境因素的变化使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

增加,该激素能损伤T淋巴细胞,抑制巨噬细胞。

对策: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反应,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等。

2.卫生状况:

对策:做好消毒工作,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动物未引进前应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洗消毒2~3次,有动物后应定期进行带动物消毒。

三、疾病的影响:

1.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对策:认真观擦,发现疾病及时治疗,等疾病好转或动物健康康复后再进行免疫,非免疫不可者接种疫苗剂量应加大若干倍。

2.当地流行病原与疫苗血清型不同:

对策:针对血清型制作自家苗或使用多价苗,从而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3.野毒早期或强毒株感染:

对策:活疫苗和灭活苗联合应用,充分利用活疫苗产生IgG快,并具有IgG、IgM,而灭活苗产生IgG持久的特点,使它们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将病原拒之门外。

四、疫苗方面:

1.疫苗质量:

对策:从正规生产单位购买疫苗,保证疫苗效价和抗原含量以及疫苗的正常理化性状等,确保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

2.疫苗保存和运输:

对策:湿苗和冻干苗应低温冻结保存,灭活苗应于2~8℃下保存,严防冻结,确保免疫效果。

3.疫苗选择不当:

对策:要选择毒力相对较弱并且免疫原性较好的疫苗并合理掌握免疫剂量。

4.疫苗稀释剂:

对策:正确选择和使用合格的疫苗、稀释剂,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

5.疫苗的使用:

对策:各环节均应高度重视,按要求严格执行,不得自行改动,另行其实。

6.不同疫苗的相互干扰作用:

对策:尽量避免疫苗联合使用,二者要间隔1周以上接种。

五、免疫程序:

对策: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本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六、其他因素

1.饲养管理不当:

对策:加强饲养管理,如保证饲料质量等。

2.免疫方法不当:

对策:避免出现飞针现象,合理的接种方法和途径。

★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

①抗体:1.抗体的来源:不同动物的免疫血清,其反应性存在差异。

2.抗体的浓度

3.抗体的特异性与亲和力

②抗原:抗原的理化性质、抗原决定簇的数目和种类等均可影响血清学反应结果。

③电解质:可使免疫复合物出现可见的沉淀或凝集反应。

④酸碱度:血清学反应一般在PH6—9的范围内进行,超出范围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⑤温度:一般在15—40℃。温度过高会使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温度过低影响反应速度。

⑥时间:不同观察时间结果可能不同。时间因素由反应速度来体现。

★血清学反应类型(5种)及其概念:

①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在电解质参与下,抗原颗粒相互凝集成肉眼可

见凝集块的现象。

1. 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抗体

2. 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载体颗粒(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抗原-载体(2)反向间接凝集反应抗体-载体(3)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可溶性抗原+抗体+致敏载体

3. 协同凝集反应:葡萄球菌A蛋白-抗体+抗原

4. 抗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 抗原-不完全抗体+ 抗抗

②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物滤液、细胞或组织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电解质参与

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反应。

1.环状沉淀反应:炭疽环状沉淀诊断(Ascoli试验);

2.絮状沉淀反应:(最适比例法);

3.单向琼脂扩散:(抗体与琼脂融合,抗原扩散);

4.双向琼脂扩散:抗原、抗体在琼脂中对流;

5.对流免疫电泳:双向扩散+电泳;

6.火箭电泳:抗原点多个单向扩散+电泳;

7.免疫电泳:抗原泳动为条带后与抗体双向扩散。

③免疫标记技术:指用荧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等作为示踪物,对抗体或抗原标记后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并

借助于荧光显微镜、酶标检测仪等仪器对实验结果直接镜检或进行自动化测定。

④补体结合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能与定量补体全部或部分结合,则不再引

起指示系统的红细胞溶血,结果阳性。反之为阴性。

⑤中和试验:病毒抗原与相应中和抗体结合后,使病毒失去吸附细胞的能力,或抑制其侵入和脱壳,失去感染能

力,从而保护易感动物、禽胚或单细胞层,成为中和实验。

☆良好疫苗的要求:

①安全性好,没有明显的副反应。

②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保护率高),保护时间长(免疫期长)。

③稳定而易于保存。

④使用简便,易于大面积预防。

⑤制造容易,价格低廉。

(整理)免疫大题范围.

2012年《医学免疫学》简答和论述题重点 说明:本重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纯自己手工整理总结,并不代表期末考试范围,仅作为复习参考。<115(含115)以后为16章以后的内容,非重点> 1、如何理解免疫功能的“双刃剑”特点。 2、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答: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1)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前者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后者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 关淋巴组织。 (2)免疫细胞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 (3)免疫分子主要包括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3、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答: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和免疫监视; 异常表现:免疫缺陷病、超敏反应病、自身免疫病和形成肿瘤。 4、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重点) 答:①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等;②宿主方面因素:包括遗传因 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等;③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5、简述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的关系。(正考考题) 答: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共同表位引起交叉反应。 6、试述B细胞决定基和T细胞决定基与半抗原、TI抗原和TD抗

原有何关系? 答:(1)半抗原只具有B细胞决定基成分; (2)TI抗原含有多个重复的B细胞决定基成分; (3)TD抗原既含有B细胞决定基成分又含有T细胞决定基成分。 7、何谓异嗜性抗原?举例说明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答:异嗜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意义:(1)与疾病的发生有关。(2)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8、试比较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重点) 9、论述TD-Ag与TI-Ag的区别。(重点) 10、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可将抗原分成哪几类,并举例说 明。 答:(1)异嗜性抗原(2)异种抗原(3)同种异型抗原(4)自身抗原(5)独特型抗原。举例:略。 1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答:组成:骨髓和胸腺。 功能:(1)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是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12、简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学期末考试试卷

2018级 《免疫学》期末考试 所有答案请作答到“答题卡”,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单选,1分/题,共计30分) 1、免疫对机体() A、有益 B、有害 C、无益也无害 D、有害无益 E、正常情况下有益,异常情况下有害 2 、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可引起() A、反复感染 B、超敏反应疾病 C、自身免疫性疾病 D、肿瘤 E、免疫耐受性 3 、在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中,何种Ig 水平升高,提示有近期感染。( ) A、IgA B、IgM C、IgD D、IgE E、IgG 4、现代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B、机体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清除肿瘤细胞的功能 5、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时,可引起() A、自身免疫性疾病 B、肿瘤发生 C、免疫耐受性 D、超敏反应性疾病 E、反复发生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6、与载体偶联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变应原 B、完全抗原 C、半抗原 D、左剂 E、抑制剂 7、与外毒素有相同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抗毒素 B、细菌素 C、类毒素 D、抗生素 E、干扰素 8、关于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描述,下述正确的是() A、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B、抗体不一定都是免疫球蛋白 C、抗体是免疫球蛋白 D、抗体与免疫球蛋白无关 E、免疫球蛋白不是抗体 9、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部位是() A、Fab段 B、Fc段 C、CH2 D、CH3 E、VL和VH 10、破伤风紧急特异预防用() A、抗生素 B、细菌素 C、破伤风类毒素 D、破伤风抗毒素 E、干扰素 11、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发挥重要作用的Ig是() A、血清型IgA B、分泌型IgA C、IgM D、IgG E、IgD 12、不能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的物质是() A、细菌内毒素 B、酵母多糖 C、葡聚糖 D、凝聚的IgA E、免疫复合物 13、人类MHC定位于() A、第17号染色体 B、第7号染色体 C、第16号染色体 D、第6号染色体 E、第2号染色体 14、胸腺发育不良,哪种细胞产生不足() A、B细胞 B、T细胞 C、NK细胞 D、单核细胞 E、红细胞 15、人类最大的免疫器官是() A、胸腺 B、胰腺 C、脾脏 D、淋巴结 E、骨髓 16、发挥ADCC效应的细胞是() A、B细胞 B、Th细胞 C、NK细胞 D、T细胞 E、Tc细胞 17、抗体和补体都具有的生物学作用() A、特异性结合抗原 B、ADCC作用 C、免疫粘附作用 D、调理作用 E、过敏毒素作用 18、具有免疫记忆的的细胞主要是() A、巨噬细胞 B、肥大细胞 C、T细胞、B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NK细胞 19、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 A、IgM抗体显著升高 B、抗体产生快,维持时间长 C、潜伏期长 D、抗体浓度低,亲和力高 E、先产生IgG后产生IgM 20、妊初期母体被病毒感染后易发生胎儿畸形的原因是() A、胸腺发育未成熟 B、胎盘屏障发育未完善 C、皮肤屏障未发育完善 D、外周免疫器官发育未完善 E、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 21、灭活补体,血清标本需要加热() A、37℃30分钟 B、56℃30分钟 C、60℃30分钟 D、80℃30分钟 E、60℃20分钟 22、关于超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异常的免疫应答 B、均有补体参与 C、均有个体差异 D、均可导致组织损伤 E、不需抗原参与 23、不出现组织损伤的超敏反应类型是() A、I型超敏 B、Ⅱ型超敏 C、Ⅲ型超敏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均不是 24、IFN-γ的产生细胞主要是() A、巨噬细胞 B、Th1细胞 C、Th2细胞 D、成纤维细胞 E、活化的T细胞 25、不属于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 A、肾小球肾炎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血清病 D、过敏性鼻炎 E、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26、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错误的是() A、属于细胞免疫 B、无抗体参与 C、发敏迅速 D、T细胞介导 E、导致组织损伤 27、注射哪种物质属于人工自动免疫() A、破伤风抗毒素 B、青霉素 C、卡介苗 D、白喉抗毒素 E、人免疫球蛋白 28、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有( ) A、活疫苗 B、抗毒素 C、类毒素 D、外毒素 E、内毒素 29、ABO血型鉴定的试验属于() A、沉淀反应 B、免疫标记技术 C、凝集反应 D、中和反应 E、以上均不是 30、免疫活性细胞是指() A、NK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T、B淋巴细胞 E、组织细胞 二、填空题(2分/题,共计20分) 1、免疫系统由、、组成。 2、常用的活疫苗有、、等。 3、能通过胎盘的Ig是 ,有助于传染病早期诊断的Ig 。 4、补体的裂解产物C5a具有和作用。 5、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 6、人类重要的血型抗原是、。 7、CTL的主要作用是。 8、B-2细胞的的主要功能是、、。 9、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病的治疗。 10、由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称。 三、名词解释(6分/题,共计30分) 1、抗体: 2、HLA: 3、补体: 4、干扰素: 5、人工被动免疫: 四、问答题(20分/题,共计20分) I型超敏反应有哪些特点?如何防止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B052医学免疫学Ⅱ》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B052医学免疫学Ⅱ》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单选题 1.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是(C) A.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应发生慢B.不具有明显个体差 异 C.对变应原易产生IgE型抗体D.IgG或IgM 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 E.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 2.Ⅱ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是(E) A.IgG或IgM类抗体参与B.抗原位于细胞表面 C.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 D.以上都不是 E.以上 都是 3.Ⅲ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是(D) A.常在几分钟内发病 B.损伤过程与补体和抗体无关 C.主要由位于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引起D.主要由中等大 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引起 E.以上都是 4.Ⅳ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是(B) A.反应发生较快 B.反应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C. 效应与巨噬细胞无关 D.效应与B细胞有关E.皮肤反应与青霉素皮试一样 5.B细胞的功能有(E) A.产生抗体 B.提呈抗原 C.分泌细胞因子 D.表达 MHCII类分子 E.以上都有 6.B细胞发育成熟的免疫器官是(A) A.骨髓B.胸腺 C.脾脏 D.淋巴结 E.扁桃体 7.B细胞活化需要(A) A.抗原向B细胞提供第一活化信号B.抗原向B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C.Th细胞CD40分子提供第一活化信号 D.Th细胞CD4分子提供第二活化信号 E.干扰素作用 8.C3a的作用是(E) A.具有粘附作用B.具有酶的作用 C.参与C3转化酶的组成 D.参与C5转化酶的组成 E.具有过敏毒素的作用 9.CD4阳性T细胞一般是(A) A.辅助T细胞 B.杀伤T细胞 C.不分泌细胞因子的T细胞D.细胞毒性T细胞 E.高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 10.CD8阳性的T细胞的TCR识别的是(E) A.抗原抗体复合物B.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 C.膜攻击复合物 D.抗原肽和MHCII类分子复合物E.抗原肽和MHCI类分子复合物 11.HLAI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有(B) A.T细胞 B.B细胞C.NK细胞 D.以上都表达 E.以上都不表达 12.HLAI类分子是(C) A.由相同的二条α链组成的 B.类似免疫球蛋白 C. 其中一条链是α链 D.只表达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E.由TCR基因编码 13.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A) A.第6号染色体B.第12号染色体C.第20号染色体D.第8号染色体E.第1号染色体 14.IgG的特点是(A) A.含有四肽链的单体 B.由五聚体组成C.含有分泌 片 D.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E.不含铰链区 15.IgG分子中能与巨噬细胞Fc受体结合的功能区是(D) A.CL B.VL C.VHD.CH3 E.CH1 16.IgG重链绞链区位于(B) A.在CH1链内 B.在CH1和CH2之间 C.在CH2和C H3之间D.在CH3和CH4之间 E.在VH和CH1之间 17.Ig的类别与下列哪项有关(D) A.L链B.J链C.二硫键 D.H链 E.可变区 18.Ig根据其CH(重链恒定区)不同可分为(A) A.5类B.2类 C.3类 D.2型E.3型 19.MHCII类分子将抗原肽提呈给(B) A.B细胞 B.CD4阳性的T细胞 C.CD8阳性的T 细胞 D.NK细胞 E.红细胞 20.NK细胞的功能是(A) A.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靶细胞B.吞噬细菌 C.分泌 抗体 D.提呈抗原 E.特异杀伤带有抗原的肿瘤细胞 21.NK细胞功能是(D) A.吞噬病原微生物 B.产生IgE C.提呈抗原 D.通 过ADCC效应杀伤某些肿瘤 E.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22.Tc细胞释放胞浆内的颗粒含有(B) A.补体 B.穿孔素 C.组织胺 D.Ig E.粘附分子 23.TD抗原可以是以下哪种成分(D) A.小分子物质 B.抗原决定基C.细菌脂多糖 D.蛋 白质E.表位 24.TD抗原是(B) A.抗原决定基 B.胸腺依赖抗原 C.免疫佐剂 D.胸 腺非依赖抗原 E.半抗原 25.Th细胞在B细胞的免疫应答中的辅助作用表现为(D)A.提供免疫球蛋白B.摄取抗原C.递呈抗原给B 细胞 D.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活化信号 E.提供补体26.Th细胞在B细胞免疫应答中的辅助作用是(B) A.向B细胞提供第一活化信号 B.向B细胞提供第二 活化信号C.Th细胞CD4分子提供第一活化信号 D.Th细胞CD3分子提供第二活化信号 E.不包括细 胞因子的作用 27.TI抗原的特征是(C) A.引起强的IgG应答 B.通常是蛋白 C.引起抗体产 生不需T细胞参与D.引起抗体产生需T细胞参与 E.能够与TCR结合 28.T或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过程不包括(C)A.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产生 B.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 性识别C.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D.T、B细胞的 活化、增殖和分化 E.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29.T细胞发育成熟的免疫器官是(B) A.骨髓B.胸腺C.脾脏D.淋巴结 E.扁桃体B 30.半抗原(B) A.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 B.有反应性但没有免疫原性 C.有免疫原性,但没有反应性D.既没有免疫原性,也 没有反应性E.多数为蛋白质 31.半抗原是(D) A.单独能够引起免疫应答 B.是大分子物质 C.通常是 多肽D.本身不能单独刺激产生抗体 E.只有与载体偶 联才能与抗体分子结合 32.表达HLAII类分子的细胞是(C) A.NK细胞 B.静止T细胞 C.B细胞D.红细胞E. 浆细胞 33.表达HLAI类分子的细胞是(E) A.B细胞 B.单核细胞C.上皮细胞 D.T细胞 E.以上各细胞都有 34.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不经过(A) A.C1、C2 B.C3、C6C.C5、C7 D.C6、C8E.C7、C9 35.补体膜攻击复合物是(A) A.C5b6789 B.C4b2b3b C.C4b3b D.C3bB b E.C4b2b 36.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包括(E) A.介导的细胞溶解B.调理作用 C.引起炎症反应 D.清除免疫复合物E.以上都包括

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1分=20分) 1.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英国 D 美国 E印度 2.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 免疫耐受 E 自身免疫疾病 3.半抗原是指 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C.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D. 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E.以上均不是 4. 以下哪种细胞因子是Th2产生的: A. IL-2 B.IFN-γ C. TNF-α D. IL-4 E.IL-1 5.在阴性选择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是 A. 不能与MHC有效结合的双阳性细胞 B. 与MHC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细胞 C. 与MHC有效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D. 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E. 与MHC-自身肽有高亲和力的单阳性细胞

6.与HLA-B27阳性呈强相关的是 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强直性脊柱炎 D. 肾 小球性肾炎咳血综合症 E. 乳糜泻 7. 巨噬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 IgG Fc受体 B.C3b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甘露糖受体 E. 抗原识别受体 8. 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是 A Ig G B Ig M C Ig E D Ig D E IgA 9.免疫是指 A.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D.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 细胞的功能 10. NK细胞活化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AICD 1.C 2.D 3.D 4.E 5.E 6.E 7.C 8.A 9.D 10E 11.C 12.A 13.D 14.B 15.C 16.B 17.C 18.C 19.B 20.D 11.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 破伤风抗毒素 B. 人免疫球蛋白 C.人胎盘免疫球蛋白

《医学免疫学》期末及考研复习

五年制本科班《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名词解释: 免疫( immunity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或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适应性免疫( adaptive immunity )或获得性免疫( acquired immunity )或特异性免疫( specific immunity );初始淋巴细胞( naive lymphocyte );免疫细胞 ( immune cells or immunocytes );淋巴细胞再循环 ( 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归巢 (lymphocyte homing )。 2.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3.简述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性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与主要特点。 4.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第三章抗原 1.名词解释: 抗原( antigen,Ag );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与抗原性 (antigenicity) ;完全抗原 (complete antigen) 与半抗原 (hapten) 或不完全抗原 (incomplete antigen) ;抗原决定族( antigenic determinant)或表位( epitope );胸腺依赖性抗原(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 TI-Ag );异嗜性抗原 ( heterophilic antigen );同种异型抗原( allogenic antigen );自身抗原( autoantigen );外源性抗原 (exogenous antigen);内源性抗原 ( endogenous antigen );超抗原 ( superantigen,SAg );佐剂( adjuvant )。 2.简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3.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或: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因素有哪些?) 。怎样才 能获得高效价抗体? 4.简述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的种类有哪些? 5.简述 TD-Ag 和 TI-Ag 的主要区别。 6.SAg 与常规 Ag 有何区别。简述超抗原的作用特点。 7.能够活化 T、B 淋巴细胞的丝裂原分别有哪些? 8.请列表比较 T 细胞表位与 B 细胞表位的特性。请问 T 细胞表位与 B 细胞表位的 主要区别是什么? 第四章抗体 1.名词解释: 抗体(antibody ,Ab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互补决定区 ( 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调理作用( opsonization); 调理素( opsonin);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 ADCC );多克隆抗体( polyclonal antibody, pAb );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 , mAb )。 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题

名词解释前35个和问答题53-65重点 名词解释: 1.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正常情 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 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被 相应抗体或抗原受体的特定部位或特殊的化学基团。 4.交叉反应:抗原或抗血清(即抗体)除与相应抗血清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含有 共同抗体的其他抗血清或含共同表位的其他抗原发生的反应 5.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指在无种属关系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6. TD-Ag:指需在APC参与及T细胞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7. TI-Ag:指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须T细胞辅助的抗原。 8.抗体antobody (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 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或类似抗体结构的球蛋白。 10.调理作用opsonization:调理素与细菌及其它颗粒性抗原物质结合后,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 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1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 DCC):抗 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是指抗原在和抗体结合后,由于带有了表面标记,而引发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细胞的攻击,进而清除抗原。 1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 性抗体,称为McAb。 13.补体complement (C):在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溶菌 作用,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固称为补体。 14.免疫黏附作用:免疫复合物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红细胞结合,并通过血流运送到 肝脏而被清除,故称之为免疫黏附作用。 15.细胞因子cytokine (CK):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具有高效性, 多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糖。 16.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能力的细胞因子,分为β.y.α三种 类型 17.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类能使肿瘤细胞或肿瘤组织发生出血坏死的 细胞因子。 18.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是指不同谱系的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 同阶段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19. 免疫防御:是指机体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在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分强 烈,可引发超敏反应,免疫功能过低或缺陷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免疫学检验期末常考选择题 附带答案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 4.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6.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7.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A. IgM B. IgA C. IgG D. IgE E. IgD 【答案】C

免疫学期末复习参考

免疫学期末复习参考 第四章抗体 抗体概述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类似于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抗体(抗体,Ab):一种免疫球蛋白(Ig),其中b细胞被抗原刺激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该糖蛋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存在于体液中它以分泌型(sIg)和膜型(mIg)存在。 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α1、α2、β和γ球蛋白,抗体活性主要存在于γ球蛋白区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类似于抗体的球蛋白;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其不一定是抗体 第一抗体(1)的重链和轻链 重链的结构,450-550个氨基酸残基,五大类 IgG-γIgA-αIgM-mu(μ)* IgD-δIgE-ε(ε) 轻链,轻链是重链的1/2。约214个氨基酸κ型:λ型= 2: 1 (2)可变区和恒定区 1。在可变区(V区)的 重链和轻链的N-末端附近的大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在高变区(HVR),以及在V区中变化最剧烈的特定部分有3个L链和3个H链,也称为互补决定区的框架区。V区高变区以外的位置是2。恒定区(C区)的C端附近的其余氨基酸序列是相对稳定的(III)链区

位于CH1和CH2之间;对蛋白酶敏感,易于拉伸和弯曲 (iv)结构域 结构域:h链和l链可以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成几个球形结构。每个结构域包含约110个氨基酸 。本节总结了 1。抗体的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 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1)重链和轻链: ?1.重链-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根据氢链恒定区的结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 γ-免疫球蛋白;α—IGa;μ—IgM;δ—IgD;ε—IgE?2.轻链-由大约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根据L链的结构特异性,Ig分为κ型和λ型,比例为2: 1?(2)可变面积和恒定面积: ?1.可变区(V区):重链和轻链N端附近的大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为 ??高变区(HVR)和互补决定区(CDR):V区变化最大的区域是 ,其中重链和轻链各有3个特定位置,总共有6个区域可以与表位紧密互补。?骨架区:在V区高变区之外的区域稳定了高变区的结构;?2.恒定区(c区):重链和轻链c端附近的其余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不同类型ig的重链结构和长度相差 ?(3)铰链区:位于CH1~CH2之间,容易拉伸和弯曲?(4)结构域:每个结构域包含约110个氨基酸

免疫学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1)1、异嗜性抗原 2、McAb 3、ICC 4、CDR 5、MAC (2)1、TD-Ag 2、HVR 3、免疫耐受4、MHC 5、TCR复合体 (3)1. APC 2. ADCC 3. HLA 4. CK 5. 抗原决定簇 二、填空: 1.免疫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_______和_______。 2.抗原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特性。 3.补体裂解片段C3a、C5a具有趋化作用和____________作用。 4.T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__________。 5.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是__________。 6.位于HLA-Ⅱ类基因区,其编码产物参与内源性抗原加工递呈的基因是LMP和____。 7.根据TCR种类的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亚群。 8.NK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为_______和CD16。 9.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有单倍型遗传、共显性遗传、__________和________。

10.新生儿溶血症属于_______型超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_______型超敏反应。 11.动物免疫血清具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重性。 12.B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__________。 13.补体替代激活途径的C5转化酶是_____________。 14.HLA复合体位于第____染色体。 15.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____和______。 16.T细胞的协同受体为_______和_______。 17.在I型超敏反应中,新合成的介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血小板活化因子、细胞因子。 18.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有关的是____和____型超敏反应。 19.半抗原是指具有_________性,不具有___________性的物质。 20.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_______,在局部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Ig 是_____。 21.具有趋化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有C3a、_____、________。 22.经典的HLA-Ⅱ类抗原由DP、___、____基因编码。

免疫学检验复习考试重点总

2017年免疫学检验复习重点总结如下 0、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B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 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细胞:CD19、CD20、CD21、CD22 (成熟B细胞的mIg主要为mIgM和mIgD)同时检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B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细胞的标志是CD4;杀伤T细胞的标志是CD8;T细胞受体=TCR。T细胞和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CD4-CD8+= 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

殖。增殖试验有:形态法、核素法。 T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CD16(ADCC)、CD56。 测定人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则常采用YAC-1细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完整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170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革兰染色法在临床上常用于:( B ) A、鉴别细菌的血清型别 B、协助临床选择用药 C、诊断疾病 D、解释发病机制 2、测量细菌的常用单位是:( B ) A.mm B.μm C.nm D.pm 3、G+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是:( D ) A.脂类 B.蛋白质 C.糖类 D.肽聚糖 4、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理是:( A )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B.破坏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 C.干扰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D.破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5、关于菌毛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B.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C.成分是蛋白质 D.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6、细菌的繁殖形式是:( D ) A.接合 B.裂殖 C.胞子 D.二分裂 7、下列那种不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D ) A.色素 B.细菌素 C.抗生素 D.抗毒素 8、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C ) A.所有的G+菌 B.所有的性G-菌 C.大多数G+菌和少数性G-菌 D.大多数性G-菌和少数性G+菌

9、关于类毒素叙述正确的是:( D ) A.细菌崩解后释放出的毒素 B.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C.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D.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 10、下列哪种方法能最有效杀死芽胞( C ) A.干热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气灭菌法 D.间歇灭菌法 11、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和动物皮肤及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多不致病,其中致病的是:( A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腐生葡萄球菌 D、黄色葡萄球菌 12、乙型链球菌所致疾病是:( D ) A、支气管炎 B、肺炎 C、疖 D、扁桃体炎 13、化脓性病灶局限的原因,这是由于病原菌产生:( B ) A、透明质酸酶 B、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14、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无关的疾病是:( D ) A、蜂窝织炎 B、猩红热 C、急性肾小球炎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170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革兰染色法在临床上常用于:( B ) A、鉴别细菌的血清型别 B、协助临床选择用药 C、诊断疾病 D、解释发病机制 2、测量细菌的常用单位是:( B ) A.mm B.μm C.nm D.pm 3、G+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是:( D ) A.脂类 B.蛋白质 C.糖类 D.肽聚糖 4、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理是:( A )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B.破坏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 C.干扰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D.破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5、关于菌毛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B.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C.成分是蛋白质 D.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6、细菌的繁殖形式是:( D ) A.接合 B.裂殖 C.胞子 D.二分裂 7、下列那种不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D ) A.色素 B.细菌素 C.抗生素 D.抗毒素 8、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C ) A.所有的G+菌 B.所有的性G-菌 C.大多数G+菌和少数性G-菌 D.大多数性G-菌和少数性G+菌 9、关于类毒素叙述正确的是:( D ) A.细菌崩解后释放出的毒素 B.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C.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D.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 10、下列哪种方法能最有效杀死芽胞( C ) A.干热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气灭菌法 D.间歇灭菌法 11、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和动物皮肤及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多不致病,其中致病的是:( A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腐生葡萄球菌 D、黄色葡萄球菌 12、乙型链球菌所致疾病是:( D ) A、支气管炎 B、肺炎 C、疖 D、扁桃体炎 13、化脓性病灶局限的原因,这是由于病原菌产生:( B ) A、透明质酸酶 B、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14、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无关的疾病是:( D ) A、蜂窝织炎 B、猩红热 C、急性肾小球炎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5、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中毒性疾病是( A ) A、猩红热 B、淋巴管炎 C、丹毒 D、咽峡炎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BCD ) A.支原体 B.螺旋体 C.立克次体 D.放线菌 E.真菌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 BDE ) A.肽聚糖 B.荚膜 C.脂多糖 D.鞭毛 E.菌毛 3.G—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是:( ABCE ) A.脂多糖 B.外膜 C.脂蛋白 D.磷壁酸 E.肽聚糖

复习重点、试题-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复习1

一、名词解释 1、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病毒体:结构完整、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特指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释放到细胞外的成熟病毒颗粒,可短暂存活并感染新的宿主细胞。如HBV、HIV。 3、菌毛:某些细菌菌体表面比鞭毛更细、多、短而直的蛋白性丝状物。按功能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是细菌的黏附结构,构成细菌毒力,如淋球菌依靠菌毛黏附在尿道上皮细胞表面而致病;后者传递细菌遗传物质。 4、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双股环状DNA构成,控制细菌非生命必须性状。如控制性菌毛的F质粒,控制耐药性的R质粒,控制毒力的Vi质粒等。 5、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6、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后,病原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因其特殊的中毒症状。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7、Dane 颗粒:HBV是具有双层衣壳、直径为42NM的球形颗粒。因Dane于1970年在乙肝感染者的血清中首次发现,故又称Dane颗粒。其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外衣壳、内衣壳、核心。Dane颗粒为HBV有感染性的完整颗粒。 8、细胞因子: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有一类分泌型免疫分子。 9、正常菌群:存在于身体各部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是有益无害的,故称之为正常菌群,对人体有营养作用、生物拮抗作用、免疫协调作用和抗肿瘤作用。 10、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对“自己”物质耐受而排除“非己”抗原物质的生理过程。 11、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只含B细胞抗原决定簇,不需要T细胞协助,可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12、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芽胞可能存活。注射前的皮肤用酒精棉涂抹即为消毒。 13、真菌:一类不分根、茎、叶、不含叶绿素、具有细胞壁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按细胞结构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又称为霉菌)。如引起各类癣症的多细胞真菌;引起深部组织感染的单细胞真菌有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1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播散到其它组织中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脏器的化脓性感染,如肝脓肿、膈下脓肿等。 15、荚膜:某些细菌表面包裹的粘液性多糖或多肽类物质,可保护细菌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和补体、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是细菌的毒力构成因素之一。 如肺炎球菌、新型隐球菌因荚膜而具有致病性。 16、抗体: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分化成熟为浆细胞后,合成分泌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 1.抗原: 2.抗体: 3.ADCC作用: 4.超敏反应: 5.条件致病菌: 6.病毒的复制: 7.脓毒血症: 8.鞭毛: 9.细胞因子: 10.败血症: 二、单项选择题: 1.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2.正常人体无菌的部位是( ) A.外耳道 B.小肠 C.胆囊 D.眼结膜 3.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 A.链球菌 B.大肠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结核杆菌 4.识别与清除病原微生物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这一免疫功能被称为( ) A.免疫监视 B.免疫稳定 C.免疫防御 D.免疫耐受 5.T细胞表面标志不包括( ) A.CD2 B.CD3 C.MHCⅡ类分子 D.有丝分裂原受体6.MHC限制性是指( ) A.抗原与抗体结合受自身MHC限制 B.补体激活受自身MHC控制 C.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MHC限制 D.IgG调理巨噬细胞杀伤靶细胞受MHC限制 7.属Ⅰ型超敏反应( ) A.新生儿溶血症 B.血清过敏性休克 C. 血清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8.补体参与的超敏反应( ) A.Ⅰ型和Ⅱ型 B.Ⅱ型和Ⅲ型 C.Ⅲ型和Ⅳ型 D.Ⅰ型和Ⅲ型9.Ⅳ型超敏反应特征( ) A.IC沉积血管壁 B.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C.血管扩张水肿 D.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0. 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分解代谢产物 D.侵袭力和毒素11.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来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 B.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 C对侵入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D.生来就有

免疫学期末复习.

第六章 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异物刺激,使体内相应的免疫细胞对该特异性抗原表位进行识别,同时自身发生活化增值,分化为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从而有效地发挥免疫效应,最终将抗原破坏和(或)清除的全过程。 免疫反应: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是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征:特异性、排他性、多样性、记忆性、转移性、耐受性、获得性。 免疫应答的生理性和病理性表现 生理病理 非己抗原:正应答抗感染免疫正应答过强超敏反应 正应答过弱免疫缺陷病 自身抗原:负应答自身耐受正应答自身免疫病 肿瘤抗原:正应答抗肿瘤免疫负应答肿瘤生长 移植抗原:正应答移植物被排斥负应答移植物被保留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细胞免疫)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类具有高度多基因性和多态性的基因群,其表达产物为MHC分子。人类MHC分子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其编码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其基因表达产物为HLA分子。MHC分子主要的免疫学功能是作为抗原识别分子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

HLA I类分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主要识别并呈递内源性抗原肽,通过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起限制性作用。 HLA II类分子分布于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表面,主要识别并呈递外源性抗原肽,通过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起限制性作用。 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未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处理过的天然抗原,所以必须依赖于抗原呈递细胞将天然抗原加工处理为抗原肽后表达于细胞表面,由MHC呈递给T细胞供其识别。 抗原呈递 外源性抗原:并非仅指非己抗原,包括所有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如细菌、寄生虫等。★捕获方式:吞噬、吞饮、受体介导的内吞。 呈递过程: a.外源性抗原通过吞噬、吞饮等作用摄入细胞内,被细胞质膜围绕形成内体。 b.内体在酸性环境中被降解为12~20个氨基酸大小的片段,此片段称为外源性抗原多肽。 c.与此同时内质网中合成的MHC-II类分子进入高尔基体,通过分泌小泡将MHC-II类分子转运至次级溶酶体中,与外源性抗原多肽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 d.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受体)识别。内源性抗原:并非仅指自身抗原,是指存在于细胞内,须进行加工处理的抗原,包括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和癌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等。 呈递过程: a.内源性抗原泛素化,在泛素的引导下进入低分子量聚合蛋白酶体,将内源性抗原降解为8~12个氨基酸大小的短肽。称为内源性抗原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