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教案

长江三角洲教案
长江三角洲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能够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说明河流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教学重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河流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指导、读图、分析、比较、交流与合作、归纳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鱼米之乡”相关图片导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教师强调重难点)

三、自主学习(结合课文和长江三角洲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

1、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长江三角洲政区图)

2、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地形(长江三角洲地形图)

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特点。(相关气候图)

4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运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形图)

.3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表现

自学小结:

一、江海交汇之地

1、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___市、___省南部和___省北部。

2、位置:位于长江的____游地区,濒临______和______,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海港口众多。

3、地势:本区以为主,地势低平,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4、气候:属于__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语:长三角风景如何?这里最大的特征就是水特别的多,有水乡之称,下面我们来探讨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引导合作探究: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

河流的利弊?

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利: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提供了灌溉水源。

弊:易造成洪涝灾害。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3.议一议: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五、目标再现:学生为主体,谈收获;教师结语板书。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练习巩固

1.长江三角洲是驰名中外的()

A.温带水果之乡

B.鱼米之乡

C.亚热带动物王国D革命旅游胜地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的特征是()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一望无际

C.地势低平,湖泊河网密集

D.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50米以

3、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4、长江三角洲地区民居墙体高、房顶坡度大是为了()

A.通风防潮、利干排水

B.便于拆迁,适合游牧生活

C.防寒保温

D.房顶坡度大是为了防止冬天积雪过多

5、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纬度大致相同为什么我国江南是“鱼米之乡”,而阿拉伯半岛水资源匮乏()

A.地形因素

B.海陆位置

C.洋流影响

D.纬度位置

6.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福建省的北部及浙江的东北部

B.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江苏省东部

C.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D.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中部与南部及安徽省东北部

7.以下铁路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A.京沪线

B.沪杭线

C.京九线

D.京沪高铁

8、临沂的小明同学来到“鱼米之乡”看到的景观是()

A B C D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刘文婷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 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 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 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 乃至消除各国 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 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 1.2.1关税同盟理论 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 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同时,使本该用于该种产品的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说课(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说课(湘教版)《“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 的教学内容,主要由“江海交汇之地”、“我国最大地城市群”、“水乡地文化特色与 旅游”等三部分组成.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从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环节来进行探讨. 一、课程标准依据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说教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 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 热点地区.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1.本节第一个框题“江海交汇之地”.教材介绍了长江三角洲特殊的江海交汇位 置,并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突出了长 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的形成. 举例说明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由长 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优越性,重点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的便利交通 条件,说明了长江、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 的作用. 2.本节第二个框题“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主要是讲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大 的城市群,其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等方面,也体现 在交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交通、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 变. 3.本节第三个框题“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 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 力,旅游业发达. 三、说学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 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本章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一课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

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新课教学】 一、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 【承转】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6279665.html,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作者:汪飞何海军 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过程,结合前人对长三角产业同构和行政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形势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遇到的阻碍分析得出了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进行的一体化过程:而产业同构现象随着长三角产业的细化分工,将会逐渐缩小;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同构行政区经济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与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三个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加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从宏观(地区)层面要建立有权威的组织保障体系;中观(行业)层面要建立跨行政区的行业协会;微观(企业)层面要加快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制度整合。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综述 (一)长三角产业同构现象 原长三角各地争相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中,选择汽车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城市,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明显。许多学者从产业分工,主导产业选择等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进行了分析。陈建军(2004)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7、0.84、0.91,因而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在产业经济层面上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产业同构。靖学青(2004)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但他认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这样的宏观结构,并未发生在制造业这样的中观结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明显小于三次产业结构。尽管从相似系数来看存在相当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但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秀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 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二、新课教学: 1.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城市功能的新提升(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城市功能的新提升(最新)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内资源进一步融合。X在城市功能和首位度提升上,需要体现出反映国际城市发展趋势、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和X 城市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内涵。 第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在这个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中,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行动的关键区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北翼腹地,X正是北翼腹地的特大城市,应积极对接上海,做好长三角一体化总格局中的北部支点,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北部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X正在全面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建设,建成创新型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基地,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要素。在未来发展格局中,需要更加厚植科技创新和文化软实力,提升X在X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首位度,更广泛地发挥作为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的重要作用。 第三,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在空间格局上,X以其独特的通江达

海的空间优势,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龙头、X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未来的发展格局中,由于受到世界形势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整个长三角地区国际化发展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在向东部推进,而更应沿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思路,寻求更多方向上和更大格局中的开放空间。X作为特大城市,理应在强化与上海联系分工的基础上,提升在一些重要职能方面的首位度,作为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推动长三角国际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既构成X提升首位度的战略优势,也对X首位效应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新时代与国家新战略赋予了X首位城市更重要的使命担当,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首位度,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开放、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加有效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上,担当自己的责任。 紧扣优势产业打造原始创新高峰,提升X创新质效。当前,X正处于“创新扩散阶段”向国际知名“创新中心阶段”跨越的门槛时期,创新高度需再提升,下一阶段的关键是紧扣产业规划打造原始创新高峰,不断提升创新名城建设质量和水平,把指标提升转化为发展质效。第一,以基础科学研究为根基,提升高精尖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城市战略需求,加强基础性研究,深化源头式创新,围绕基础科学研究的各环节进行全链条无缝式设计,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

人教八年级地理下册7.2《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总结+练习(无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练习 一、江海交汇之地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温和湿润。 2.“鱼米之乡” 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古都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古都城市:南京、杭州。 (2)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等。 2、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综合型工业城市。该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且随着浦东的开放开发,该作用进一步增强。

3、城市群不同城市间的“同城效应” (1)依据条件:交通的发展,主要指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2)生活方式: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工作和生活,就想是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区域城市密度最高的是() A.长江上游 B.长江中游 C.长江下游 D.长江三角洲 2.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地区是()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长江中游地区 D.渤海地区 3.有人把长江比作一条“龙”,一条经济发展的“巨龙”,那么“龙头”是() A.上海 B.南京 C.扬州 D.苏州 4.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它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辐射和带动作用,以下对上海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B.是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 题的能力。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 间的关系。 2.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

作用。 【教学难点】 1.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 1.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 地理环境 一、选择题 读下面长江三角洲地区图,完成1~4题。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A.①B.②C.③D.④ 2.下列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铁路线⑤是京沪线B.湖泊⑥是杭州西湖 C.海洋⑦是东海D.苏州古典园林位于⑧省 3.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A.水陆交通便利B.科技发达,人才集中 C.能源丰富D.经济基础雄厚 4.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长江三角洲这块富庶之地。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处江海交汇处,水运发达 B.农业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C.经济发展水平高,形成以苏州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D.有周庄、乌镇、杭州西湖等著名景点 二、解答题 5.读下图,试分析回答。

(l)图示区域北部地区主要以_______地形为主。 (2)该区域地处沿海.R河口以南海岸线比以北海岸线_________。 (3)该区域城市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 (5)举例说明甲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6.读图“我国甲、乙两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区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大,请从地形及气候两方面加以表述,甲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乙地区______________。 (2)河流①和②的汛期都出现在夏季,但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不同,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3)甲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为把该地区的天然气资源运送到乙地区,而建成的能源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 (4)甲地区有一批技术人员计划乘火车经济南到上海参加业务培训,最简单的铁路线是___________。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同时,要加

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 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再次,提升内部功能板块的能级。为积极呼应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继续提升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增长极,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 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1.3 第三次浪潮 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突破了“长三角”的地域概念,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圈。其原因有二: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平台,外商把大上海区域视为投资的首选区域;第二,随着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朗,在南通、杭州等与上海联系紧密的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上海,此外,上海也积极进行与省外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对接。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成为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绊脚石。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以及各区域的信息不对称长期无法解决,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和远距离运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产业不能进行有效的细化和分工,不能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 2.2 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较弱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各个行政区政府比拼业绩使得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经济壁垒加强,加之缺少高层决策部门的统一调度,造成大量经济资源浪费。区域内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存在分割和封锁,使得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题 内容 长江三角洲地区——江海交汇之地学校石家庄市第23中学教师郭继红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册书属于中国区域地理部分,是在学完中国总论的基础上,对具体区域的综合认知。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南方地区的代表,是在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概况”之后,重点学习的一个热点区域。 本节内容体现了河流对一个地区发展的影响,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概括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特征,学会分析“鱼米之乡”的成因。 2.理解“江海交汇”的位置特点,学会简单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优越性。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 能力,熟练掌握区域研究的方法。 4.在课堂活动中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优越性。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正处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身边的环境比较熟悉。 学生已经了解“长江”、“北方地区”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基本掌握区域认知的一般方法。地理综合能力不成熟,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优越性”存在一定难度。 课前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地图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四人互动六环节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

情境导入 出示一组照片:公交站牌“棉五小区” 和“记忆中的棉纺厂” 提问:1.你知道“棉五小区”名称的由来吗? 2. 石家庄有哪些发展棉纺织工业的 有利条件? 提供两幅地图:“北方地区主要农产品分布” 、“华北平原上的冲积扇” 建立思路:石家庄位于滹沱河冲积扇上,这 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为棉花生产提供水 源。看来河流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是有重要影 响的。 导入:今天聚焦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看看这 里的河流又对该地区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选取生活情 境,导入新 课,激发学 生思考,产 生兴趣 自主学习提问: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展示课本相关地图,检查自学内容: 1.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和位置 2.归纳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河湖) 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鱼米之乡” 的条件。 相关知识点: 1.上海、苏南、浙北;位于长江下游 2.自然特征: 地势低平、气候湿润、河湖众多 3.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是我重要的稻米和 淡水鱼产区,因此被称为“鱼米之乡”。 课前按课本和学案预习 本部分内容, 通过回答问题,检测预习 效果 学生课前自 学为主,教 师适时提 示,为合作 探究环节积 累基础知识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学难点: 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教师:不错!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 著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进新课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认真领会,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指图说出长三角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对本区的地理位置作简要的评价。 3、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4、本区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 5、本区交通状况如何?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学习的是长三角的概况,题目难度都不大。学生读图看课文基本上都能解决。通过自学,学生对长三角的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锻炼了学习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学生指图介绍)1、纬度位置:30°N——32.5°N 2、海陆位置: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京杭运河、南北铁路干线,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学生指图介绍)3、本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4、本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同时,这里河湖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5、本区地处江河交汇之处,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京杭运河沟通南北,自古水运发达。京沪铁路和沪杭铁路交汇于上海,加上高铁和高速公路的迅速普及使得本区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流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都有哪些影响呢?(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讨论) (在老教师指导下完成) 【设计意图】

长江三角洲地区

年级高二班级学生姓名科目地理制作人______ 第三部分第四章长江三角洲地区学习目标 1.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越的地理位置2.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3.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上海4、理解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学习指导学习任务及检测 知识点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越的地理位置1.优越的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而形成的滨海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大致位于________附近,东临___和____,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海港口众多。长江三角洲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地区。区域面积约21.07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知识点二:发展的优势条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 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____________与_________的接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 、自然条件良好 属于我国东部__________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_______丰沛,地势平坦,________,港口岸线及________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 农业基础良好,_________________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______的区域。 4、经济体制完善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_________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_____。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_____的基础 6、科教文化发达 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力资源显著,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舟山渔场形成的原因:(1)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养分充足;(2)有台湾暖流和沿岸流在此交汇,使水流搅动,养分上浮;(3)长江水注入,带来有大量的养分。(4)市场需求量大;捕捞和养殖技术较高;政府政策扶持 知识点三:核心城市——上海1、核心城市—上海(121°E,31°N) (1)上海地处我国沿海和沿江(长江)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地带所构成的_____字形总体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具有强大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上海既有广阔的________(与之有经济联系的地域),又是辐射全球的世界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 文/陆平贵 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现状 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长三角”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大中小城市齐全、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区域内有6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22个中等城市,19个小城市,以及1396个小城镇。平均每 180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市,不足 7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建制镇。特别是在总长不超过 660公里的沪宁、沪杭、杭甬 3条铁路线上,密集分布着 20座城市,占区内城市总数的 37%,平均每 30公里一座城市,许多城市的郊区事实上已经连成一片。本区城市化水平在 45%以上,但是本区城市的集中度还不高,城市间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城市群职能结构。“长三角”区域内城市职能多样齐全,具有从国际到全国、区域、地方的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各类综合性、专业性、历史性(五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性的城市,加上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具备了强劲的发展潜质。如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逐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南京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科教与研发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是著名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宁波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港口与陆路物流的枢纽,东南沿海重要工业基地;南通是“长三角”北翼的江海门户,是以能源、原材料及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基地;舟山是港口旅游城市等等。 城市群空间结构。“长三角”地区已基本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了以沪、宁、杭等特大城市为核心的若干都市区。“长三角”各城市与上海的联系强弱从中心区向四周降低,大致形成一种圈层结构。但是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层次分布则并非完全是由中心向四周降低。因为上海外围地区还分布着一系列历史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二级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它们在经济发展水平、吸引投资能力、产业结构高度化等方面,超过了上海辖区内的一些卫星城镇,成为都市圈内颇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城市群经济规模结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根据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及综合实力,"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其人口不足"长三角"地区的20%,而经济总量、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却占30%左右,财政收入更是超过50%,处于龙头地位;第二层次包括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和宁波,2002年,这5 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均已超过200亿元;第三层次包括常州、南通、绍兴和嘉兴,这4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均在7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均在70亿元以上;第四层次包括镇江、扬州、泰州、湖州和舟山,这5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在700亿元以下、财政收入在70亿元。“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规模结构与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大致相当。 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 经济一体化是城市群崛起的条件,是加快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经济一体化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以各种要素与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联动互利、共同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城市发展模式日益面临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在区际乃至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群或都市圈在区域、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也可在国际的竞争与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城市群的内在本质特征就是区域内众多城市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没有城市群的崛起,从而就没有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加快城市建设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又是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器。脱离经济发展,就无法谈城市建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城市建设更应突破自身地域的局限,从整个区域的角度加以审视,必须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相匹配。中国已加入WTO,“长三角”城市群既面临全球化竞争,也面临国内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的挑战。这一态势,决定了“长三角”区域必须加快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的需要,同时又将对经济一体化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重要的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决定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因素。从“长三角”现状看,沪宁、沪杭“两条边”较强,两条城镇发展轴相对发达,就得益于沪宁、沪杭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发达:而宁杭“一条边”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2020年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江海交汇之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江海交汇之地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出示目标】(熟悉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学生齐读目标。 【情境导入】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片。这里有秀美的水乡景色,有静谧、古朴的园林和古镇,还有繁华热闹的现代化都市。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这块富庶之地。同学们想不想去人间天堂感受一下?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自主学习快乐收获】(学生独立完成,标记重难点)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49-52页,完成自主学习指导课程的自主探究部分; 2.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发现并记录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细读教材,勾画出重点、疑点内容。(分不同颜色进行勾画,并注意标注) 【自学检测】(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1.多媒体出示自主探究答案,学生更正并提出疑难问题; 2.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中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及重要城市。(图文结合,锻炼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回忆旧知】(通过回忆南方地区的旧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地,现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那么它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 1、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结合图文资料,探究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有哪些优越性。(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并适时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