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的各类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的各类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的各类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的各类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内银行虽然都陆续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也投入不少资金搭建了专业的风险管理平台,然而,这些体系与平台的实际运作情况如何?是否真正能经得起经济波动的严峻考验?对各种金融风险的反应是否足够敏感?这一切都有待实践的考验与印证。而在今年年中标准普尔发布的“银行业国家风险评估排行榜”上,中国内地的排名明显落后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这表明国内银行目前的信贷和风险管理系统尚不健全,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差。

那么,欲平稳绕过这“四大暗礁”,银行究竟需要练就怎样的一身驾驭风险的真功夫?又需要拥有怎样的一整套识别风险、善用风险进行盈利与创新的真本领?日前,记者为解答上述问题采访了部分业内专家。

规划力:制定风险管理战略迫在眉睫目前,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究竟处在何种阶段上?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上到底存在哪些缺失与不足?真正达成全面风险管理,银行都需要具备哪些充分和必要的条件?如果不认清这些问题,就匆匆上马风险管理系统或进行风险工具的选择,显然是不太明智的做法。为此,国内银行很有必要对自身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国际银行会议”上,毕博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高达飞分析了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上所处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满足监管机构日趋严格的合规性要求。第二阶段,以风险管理来控制各类业务风险,加强业务管理。第三阶段,将风险管理从后台拉到前台,利用风险管理来进行业务创新。“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尚处于第一阶段,正围绕着满足监管机构发出的风险控制指引而展开大量基础性工作。真正能将风险管理利用到体系框架上,再推展到金融创新上去的银行少之又少。”高达飞表示,“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上也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窄而深的风格,对某一项业务条线或品种,进行深入的风险分析与控制;一种是宽而广的风格,就是做一个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规划。

两种方法各有可取之处,应采取何种方法须视银行的具体情况而定。”

“若想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条不紊的管理,银行首先必须制定一套完整、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一步步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毕博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丁嵘峰直接指出了国内部分银行在制定风险管理战略时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战略普遍依据不甚明确,或者只是几千字的文章,或者是年度会议的发言稿,往往过于宏观而无法执行。这将导致银行的业务经营与发展,在风险管理上缺乏总体的战略指导。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来制定适合银行自身情况的、可执行和可跟踪的风险管理战略,就显得非常必要而迫切。”

对于风险管理战略的重要性,国内银行中也不乏有先知先觉者。民生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赵品璋表示:在经营风险日益复杂化的环境中,要有效地管理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各类风险事件,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围绕具体业务操作或业务管理的风控方式,而要从业务导向转向系统管理导向、转向专业化的流程作业,从简单的、自下而上式的风险控制转向高层级的、自上而下式的风险管理,转向专业化的、过程式的全面风险管理,通过清晰的管理层次和明确的专业控制标准提升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管理水平,通过流程管理和专业化作业实现对特定风险和个体风险的精细管理。

风险管理对于国内银行来说,无异于一场内部的综合变革,不仅包含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的变革,而且包含着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制度、管理组织和管理人才的变革。因此,综合各种管理变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战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银行需要认真全面地对内外部环境、竞争对手、自身的优劣势、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科学和系统化的分析后,再结合财务预测及风险分析,才有可能制定出完整可行的风险管理战略规划。这种高屋建瓴、统筹规划的能力,是国内银行首先要具备的。

执行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重在细节“我们和银行交流时,常听他们说,我们做了风险管理战略,也上了风险管理系统,但是,具体实施时为什么还有问题?”高达飞告诉记者,“的确,不少银行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领导对风险管理也高度重视,但是,他们却没有细化到部门的风险管理岗位职责,以及跨部门的职责分工,很多有关风险管理组织、人员、责任的细节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因此,业内专家认为,仅仅制定了风险管理总体策略还不够,银行还需要提供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予以辅助,才能将全面风险管理落到实处。这些政策包括一系列准则、规章、制度,这些应与各业务部门相关联,覆盖全行各个层面和各类业务流程,从整体上促进风险管理战略的落实。配套政策加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其所应达到的效果有四点:对风险管理流程各环节进行准确定义和描述,如风险的定义、风险报告制度等;对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作用和责任进行明确界定,这涉及到董事会/监事会的风险管理职能、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各业务线的职责以及职能部门的功能等;能够规范银行员工的行为准则,促进管理流程的文化内涵的形成;对风险管理的预期效果能够做出描绘和预期。

建行首席风险官朱小黄在介绍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表示:这次改革充分体现了垂直化、专业化管理以及联动制衡、权责利匹配的原则和要求。一是在体制上,按照集中管理模式,构建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形成覆盖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是在组织架构上,建立以纵向的“负责报告线”为主、横向的“报告线”为辅的两维报告路线。三是在机制上,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条线人力资源管理、业绩考核、授权管理等风险管理机制,细化和完善风险管理相关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四是按照客户导向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以促进发展为根本的增值型的风险管理。五是进一步调整充实风险条线人员力量,建立一支合格的专家型风险管理队伍,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由此可见,全面风险管理不仅涉及银行的每一个业务类型、职能层面,同时也是每一个银行员工的职责的一部分。将风险管理的职责落实到人,不断增强各个层面的执行力,银行风险管理才能真正得以保障。

应变力:上马风险管理系统需本土化“不少人认为,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就是引进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定量分析技术,以为通过计量模型就能够解决风险管理问题。这种认识非常片面。”建行前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现任批发业务总监顾京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文化、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风险管理计算机系统等要素。有效的风险管理,必然是上述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风险管理都不可能有效。因此,国内银行必

须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以理念文化培育为先导、以加强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为重点、以技术方法研发为支撑,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国内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亟待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方法水平。

“既不能因为数据质量相对不好,就裹足不前,放弃风险管理模型的研发;也不能盲从风险计量模型,忽视模型风险,忽略专家主观判断的价值。实际上,建立并逐步应用风险管理模型,会对数据质量提出要求,促进数据质量的改进。”顾京圃强调,国内银行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研究开发策略。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有显著差异,外国咨询公司只能参与,不能主导;二是风险管理模型需要不断更新换代,必须有一支专业团队持续不断研究和开发,外部咨询机构难以满足这一要求;三是若咨询公司主导研发,银行业务人员难以参与核心过程,不利于自身研发队伍的培养。只有坚持培养自己的专业研发队伍,才能保证风险管理的持续创新。

一些专家也向记者表示,是自行开发还是引进国外风险管理系统,这主要取决于银行自身的技术情况和开发条件,关键在于要适合本行需要,开发出比较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这样才能迅速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引进国外风险管理系统时,尤其要注意系统设计是否符合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系统所采用模型技术的权威性、可验证性以及可扩展性等。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银行都始终需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充分考虑操作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注意各种风险管理系统的整合性。以高效的信息系统和先进的风险分析技术,不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以此应对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这是每家国内银行都必须苦练的基本功。

全面风险管理,对于国内银行而言不啻是一道难度极高的永恒命题,需要银行具备极强的规划力、执行力、应变力,方能将各类风险挡在门外。因此,围绕风险管理所展开的种种改革与调整,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故而,推动力、忍耐力、持久力或许将是国内银行接下来更需拥有的素质与能力吧。中国银行的各类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3中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中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1公司治理机制仍不完善 目前,中国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已在内部建立健全了公司治理机制,建立“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公司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仍有部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3.1.1.1存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公司治理理论中的“内部人”控制,是指经理班子通过对公司经营管理权的控制,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外部人利益现象。现在我们要分析的是,在中国银行公司治理中,作为“内部人”的总行高管层,“非职业经理人”身份和干部管理体制决定了他们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也决定了他们虽然控制着银行的经营管理权,但绝不会轻易利用权力去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但大量的事实证明,银行的不良资产的较大比重集中在一线,而不良贷款的形成并非源于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而在于银行员工被利诱、拉拢和收买。银行案件多集中在基层机构的事实,也似乎证明了“内部人”控制发生了“层级性位移”,同时,也说明大型银行公司治理中多层级“内部人”控制问题是严重的。 3.1.1.2监事会尚未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我国公司治理制度属于平行式二元模式(不同于的传统的二元模式?),董事会与监事会均由股东大会产生,其法律地位平等,董事会只对股东大会负责无需对监事会负责,而监事会只有监督权并无决策权,更不能任免董事会成员,或否决董事会决策;另一方面,监事会成员都来自于股东和内部员工,而这些人在行政上受制

于董事会或管理层,其独立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其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3.1.1.3激励机制仍需进一步改进 科学激励机制的基础在于建立公正、公开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中国银行还尚未建立有效地董事、监事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董事会和监事会尚未对其成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奖励或处罚,从而难以对董事和监事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董事会也未普遍建立书面的、制度化的对高级经营层成员绩效进行评价的标准和程序,仅对每年高级经营层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认定,对高级经营层年度奖金的确定和发放也主要以任务完成情况为主,缺乏系统的立足长远发展的考核。 3.1.2缺乏明确合理的操作风险容忍度 所谓操作风险的容忍度,是指银行依据本行的风险偏好确定的可接受的操作风险敞口(暴露)。目前,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的风险容忍度方面存在两个问题: 3.1.2.1容忍度尚不明确 近年来,中国银行为了控制操作风险,普遍加强了操作风险管理、积极开展案件治理工作,但各银行的操作风险容忍度还不够明确,己确定了“适中”的风险偏好,但还未能依据此确定具体的风险容忍度,部分银行简单的把案件防控目标作为操作风险的容忍度。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风险容忍度应由董事会确定,并在全行逐级分解落实,容忍度应当逐步量化。容忍度不明晰的原因,一方面是操作风险的量化工作正在起步,损失数据收集正在开展或不能据以形成合理的风险管理标准,但主要原因是银行董事会对于此问题的重视和研究仍不够充分。 3.1.2.2容忍度过于严格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

中国银行的各类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的各类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内银行虽然都陆续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也投入不少资金搭建了专业的风险管理平台,然而,这些体系与平台的实际运作情况如何?是否真正能经得起经济波动的严峻考验?对各种金融风险的反应是否足够明锐?这一切都有待实践的考验与印证。而在今年年中标准普尔发布的“银行业国家风险评估排行榜”上,中国内地的排名明明落伍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这表明国内银行目前的信贷和风险管理系统尚不健康,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差。 那么,欲平缓绕过这“四大暗礁”,银行究竟需要练就怎样的一身驾驭风险的真功夫?又需要拥有怎样的一整套识别风险、善用风险进行盈利与创新的真本领?日前,记者为解答上述问题采访了部分业内专家。 规划力:制定风险管理战略迫在眉睫目前,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究竟处在何种阶段上?与国外优秀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上到底存在哪些缺失与不够?真正达成全面风险管理,银行都需要具备哪些充分和必要的条件?如果不认清这些问题,就匆匆上马风险管理系统或进行风险工具的选择,显然是不太明智的做法。为此,国内银行很有必要对自身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国际银行会议”上,毕广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高达飞分析了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上所处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满足监管机构日趋严格的合规性要求。第二阶段,以风险管理来控制各类业务风险,加强业务管理。第三阶段,将风险管理从后台拉到前台,利用风险管理来进行业务创新。“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尚处于第一阶段,正围绕着满足监管机构发出的风险控制指引而展开大量基础性工作。真正能将风险管理利用到体系框架上,再推展到金融创新上去的银行少之又少。”高达飞表示,“由于处于例外的发展阶段,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上也有两种例外的做法。一种是窄而深的风格,对某一项业务条线或品种,进行深入的风险分析与控制;一种是宽而广的风格,就是做一个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规划。 两种方法各有可取之处,应采取何种方法须视银行的详尽情况而定。”

中国银行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中国银行业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文/吴树鹏 2010年9月12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银行监管部门代表就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2010年11月的韩国首尔20国峰会则将会对巴塞尔协议III的内容进行最后表决。巴塞尔协议III的出台,可以说是继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通过之后,对金融业监管的又一里程碑事件。面对如何满足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世界各地区银行业的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资本充足率的问题 单就中国银行业来说,巴塞尔协议III的影响取决于两个主要方面: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以及中国银监会的要求。两者缺一可能无法判定巴塞尔协议新规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海外业务拓展的过程中,需要符合巴塞尔协议III或者东道国基于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是否实施巴塞尔协议III,具体怎样实施巴塞尔协议III还需要中国银监会的进一步指导。根据可以获得的公开信息,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主要的大型商业银行或者上市银行,其资本充足率都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巴塞尔协议III的下限要求,并不存在扩充资本的迫切需求。因此,如果只是单纯地满足巴塞尔协议III关于核心资本以及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短期内巴塞尔协议III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或者可以说影响甚微。此前有机构推测银监会正在考虑在2010年年底前采取更加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将资本充足率的整体水平由现在的11.5%提高到15%。考虑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同时势必将提高银行的经营成本,从而影响目前政府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巴塞尔协议III的详细实施方案要等到11月韩国首尔20国峰会最终批准后(极有可能在明年一季度)才能成型等因素,银监会在年底之前提出新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可能性不大。 未来中国银行业在实施巴塞尔协议III的过程中,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压力恐怕依然是资本充足率。可能这个问题看起来比较困惑。为什么在前面认为巴塞尔协议III带来的资本充足率压力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并不大,而这里又强调中国银行业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资本充足率?这是由于,资本充足率是否满足要求是一个时点判断。即在规定的时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满足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而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是一个过程,资本充足率的所有构成因子都是在变化的,因此当前时点的判断不能保证整体过程以及未来时点的合规性。就长远来看,中国银行业在未来实施巴塞尔协议III 的过程中,资本充足率的压力依然会很大。 资本监管是对银行监管的最重要外部约束手段,资本充足率的变化直接会影响银行的经营模式、业务构成、利润分布以及核心竞争力,而它取决于两个因素:资本和风险加权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需要提高资本或者降低风险加权资产。 提高资本可以通过对内和对外两种方式达成。对内,增加银行的经营利润,减少现金利润分配,以更多 基于目前国内银行表内业务占业务比重较大,以及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制度或将变化等因素,银行仍有再融资压力。

中国银行各部门职能

一、职能部门设置 (一)前台市场营销部门:营业部、个私业务部、公司业务部、电子银行部。(二)中台风险控制部门:风险管理部、审计稽核部、监察保卫部。(三)后台综合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会计部。 二、部门主要职责 (一)营业部1、负责办理总行对外经营的各项业务;2、负责办理本行内现金余缺调剂;3、负责全国及全省特约电子汇兑业务的数据收发、资金结算、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及同城清算;4、会同相关部门,开办新产品、新业务试点,协助做好新产品推广培训。5、拟订资金营运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负责全行资金营运管理,保持适度的备付金比例;6、负责内部资金利率调整;7、负责办理资金拆借、再贷款、贴现、再贴现、转贴现等业务;8、负责同业存放、存放同业管理;9、负责债券市场分析,制定债券市场业务开发规划,并组织实施;10、负责建立和完善资金交易业务台账,定期与财务会计部做好债券余额对账工作; 11、负责开发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同业间的资金融通业务。(二)个私业务部1、负责全行个人类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制定全行个人类业务发展规划和营销策略;2、负责组织开展个人客户营销,协调支行个人客户联合营销;3、负责个人类业务产品的整合和创新,产品品牌的策划和宣传;4、负责个人征信系统的运用和管理;5、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个人客户经理培训;6、制定代客理财业务规划,并组织实施;7、负责代收代付和保险代理等中间业务;8、拟订个人类业务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会同有关部门,对个人类业务相关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三)公司业务部1、负责全行公司类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制定全行公司类业务发展规划和营销策略;2、负责组织开展公司客户营销,协调支行公司客户联合营销; 3. 负责公司类业务产品的整合和创新,产品品牌的策划和宣传;4、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公司客户经理培训;5、负责制定公司类客户代客理财和财务业务规划,并组织实施;6、开展公司类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会同电子银行部开发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并据此建立公司类客户评价体系和营销服务体系;7、拟订公司类业务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会同有关部门,对公司类业务相关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四)电子银行部1、拟订全行信息管理系统、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开发、应用、安全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会同有关部门,对电子银行相关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2、负责电子化建设、应用软件系统的规划、开发、培训和维护工作,做好自行开发软件的产权管理;3、负责全行计算机网络建设规划的实施和网络的运行、维护和管理;4、拟订全行科技电子设备购置计划,负责科技设备的安装、维护和管理工作;5、负责组织开展电子银行和银行卡等产品的发售、宣传,协助分支机构开展市场营销;6、负责电子银行和银行卡新产品的测试、投产和应用推广,制定网络银行业务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7、负责银行卡消费积分、商户积分的统计等日常管理工作,联系沟通特约商户;8、负责处理电子银行和银行卡的业务投诉及相关问题;9、负责全行统计数据的调查、汇总、分析、报告工作;10、负责全行科技、电子银行系统其他事务管理。 (五)风险管理部1、负责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对风险管理业务相关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2、负责制定、调整本外币信贷计划,并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测考评;3、负责全行客户的统一授信管理、或有资产的管理;4、负责全行信贷资产质量监测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识别、分析、预警和控制各类风险;5、负责全行利率管理;6、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有关风险管理的培训;7、负责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推广应用和监控;8、负责抵贷资产的接收、出让、出租工作;9、负责可疑、损失资产的清收保全工作;10、负责办理由贷审委审批的信贷业务批复;11、负责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管理; 12、负责全行反洗钱工作;13、负责全行信贷审批责任认定工作;14、负责全行合同文本的管理审核,负责办理全行经济诉讼案件相关事务,切实维护本行正当权益;15、负责对法院已判决的法律文书,在法律规定期限内及时向法院申请执行。 (六)审计稽核部1、负责审计、稽核工作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检查,指导和管理全行的审计、稽核工作,安排审计、稽核工作任务;2、负责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牵头组织各业务主管部门对全行的内部控制情况开展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提出改进和处理意见,必要时及时报告董事会;3、负责对全行经营活动进行审计、稽核,实施审计处罚和审计复议;4、组织实施支行行长任期责任和离任审计;

中国银行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研究

Th e o ry Re s e a rc h 学论 理★★★★收稿日期:2010-12-10 作者简介: 安瑛晖(1967-),男,河北新河人,博士(后),高级工程师,兼职教授,从事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研究。中国银行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研究 安瑛晖1,2 (1.中国建设银行,北京100032;2.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610054)引言 现代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提供的金融服务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扮演着信息和金融中介的重要角色。同时,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风险,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与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践“三性”经营原则的根本[11]。因此,从实质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作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风险管理能力构成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价、风险处理等方法,防范、规避、分散或转移以及化解经营中的风险,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确保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安全[1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是指用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而设计的综合管理和控制结构,一般由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风险度量、风险报告和控制、风 险管理操作和风险管理系统等要素组成。 建立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基础上的包括风险管理文化与理念、风险管理和控制技术与策略选择等内容在内的广泛风险管理内容形成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健壮性与有效性直接左右和影响其风险管理绩效。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管理内容[11]。具体地讲,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竞争打破了地域界限,由此引发的破产现象呈永久性增加趋势,为了减少或避免资产的损失,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精确分析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拓展以及某些商业银行“惜贷”和“贷款集中”现象 的存在,中小企业放弃银行借贷融资方式,进入金融市场融资,这种“非中介化”或“脱媒”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很大冲击;由于商业银行同业竞争以及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使得存贷利差(Spread )越来越小,贷款的风险———收益平衡(trade-off )进一步恶化,从信贷经营角度讲,商业银行只有向风险管理要效益这一条路可走;信贷经营中的抵押品价值波动性增大,加大了信贷风险缓解技术的难度,直接影响风险缓解技术的实施绩效;从国际上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衍生产品迅速增长和显著膨胀,衍生产品或工具的在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控制风险变得更为艰难;与衍生金融工具一样,技术进步(包括业务经营的电子化、管理决策的现代化以及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技术的严密化、工程化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经营管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带来技术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当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不仅是商业银行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应对竞争、确保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外部监管机构为保证金融安全的监管要求。而且,监管标准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1988年颁布的《巴塞尔资本统一计量和最低资本要求协议(Basel Capital Standard M easurement and M inimum Requirement Accord )》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来说是一个里程碑;2001年,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作为新的国际标准,提出了最低资本需求、监管当局的检查监督以及市场纪律三大支柱,为各国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支持,对今后的风险监管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其他 摘要: 从某种角度上讲,银行就是经营管理风险的金融中介机构。在监管国际化以及入世的前提下,我国银行业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是当前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从银行经营管理、银行监管的国际化、西 方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分析入手,针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把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用“四维概念模型”指导我国银行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再造,为管理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四维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6-0060-05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