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现代化比较

中印现代化比较
中印现代化比较

中印现代化比较

中国和印度在同样贫弱的基础上,走上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印两国的现代化模式哪种更为成功?中印两国同为文明古国,同为发展中的大国,同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些年来有很多不同角度的对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中国的发展的确是一个奇迹,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另外一个世界大国的发展——印度。他们的发展模式跟中国不一样,但是他们也取得了成就。将中国和印度的发展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发展的区别,是否能对我们的发展进行借鉴。具体的我们可以从两国初始现代化的基础条件、经济的现代化、军事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等方面来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两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特点和相同之处,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是否具有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

一、中印现代化的初始条件的比较

在70年代时,中国和印度的情况很相似。两个国家的居民的收入非常低,国内投资的可能性很小,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很难。而由于工作机会少,又反过来导致了低收入,所以整个国家就陷入这个循环当中。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面积297.47万平方千米,仅为中国面积的30%。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14亿多,而在2001年3月1日的印度人口普查表明,印度人口已达10.27亿,已为当时中国人口的79%。印度人口的密度是中国人口2.56倍。庞大的人口压力压得印度几乎喘不过气来。如果说,人口是悬在中国头上的一把利剑,那么这把剑对于印度来说,更快、更锋利。可以说,人口问题对印度发展的制约比中国更明显。

印度和南亚绝大多数地区的气候都是热带季风气候,这一点和我国有点相似。我国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而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降雨量的季节分配严重不均,而这三种季风气候中,又以热带季风气候的降雨量的季节分配最为不均。印度每年有8个月吹来自亚洲大陆上的东北季风,有4个月吹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地处热带的印度受到东北季风影响,每年10月到第2年5月都十分干旱、土地龟裂,田野一片枯黄,不但农作物不能生长,就连人畜饮水都很困难。另外的时间又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遍地汪洋。印度第二大城市孟买,最大月平均降雨量竟超过600毫米,每到这个时候,孟买的大街小巷的洪水可以行船。南亚是世界上干旱和洪涝最严重的地区,而这种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发生。

中国虽然每年都有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但由于中国是个大国,一般不可能同时发生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可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印度则不同,这两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每次几乎都是全国性的。可以说,干旱和洪涝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最大自然灾害。

从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方面来说,与中国相比,印度也面临很大的劣势。众所周知,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尤其是煤、铁和石油三大资源。在世界各国中,以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矿产资源最丰富。这几国不但矿产品种齐全,而且储量大。例如我国的煤炭储量世界第二,铁矿的储量世界第三。我国的矿产储量世界第一的就有十几钟。而印度除铁、锰的储量在世界占一席之地外,其余大多数在世界都微不足道。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大大小小的民族有300多个,在这众多的民族中,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其中最大的印度斯坦族仅占全国人口的46.3%。与民族相对应的是众多的语言,印度被列为官方语言的就有10种。有人可能会说,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我们不要忘了,中国虽然有56个民族,但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而且内地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和汉族的差异并不是太大,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民族矛盾要比印度小得多。与民族问题相联系的是印度的宗教。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复杂的国家之一。目前,印度有80%以上的居民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

教的居民。宗教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既能带来有利的影响,也能带来负面的作用。长期困扰印度的一大问题就是它的多宗教,印度社会矛盾的爆发,几乎都是民族和宗教矛盾引起的。

二、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比较

1、中印两国的工业现代化的比较

要对中印两国工业现代化的比较首选必须明确工业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位子。要了解这些就要知道三大产业的区分,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在20世纪70年代时,中国和印度都面临这居民收入低导致的各种情况。尤其是一种恶性的循环之中,面对世界各国的发展现实,中印两国都实行的一定的政策,来打破这个循环。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方面,采取了吸引外资的策略,同时利用国内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工业生产中,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中国利用了本身具有的廉价劳动力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造就了工业的现代化的产生和发展。逐步的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发展格局。而这样的变化也逐渐地增加了中国的储蓄,进而进行投资,对中国的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不断发展的国内贸易也为打破这个循环做出贡献。由此,中国便跳出了我们刚才所提到的贫困循环。

与中国相比,印度处在一个更有优势的地位上。它有着同样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印度的英语水平较高,金融系统也更加完善。印度决定更多地关注高技能的劳动力,更多地发展了IT服务业,但是IT行业仅能雇佣1.6%的劳动力,大多数的家庭难以提高其收入。中国采取了经济学家所认同的发展模式:首先发展农业,然后逐渐实现工业化,同时发展服务业,这样使人们的收入从贫困逐渐过渡到中等收入水平。工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在印度,服务行业则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中国相比,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是其发展的主要约束。

2、中印两国的农业现代化比较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 劳动力极其丰富, 而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独立初期, 由于还有较多的荒地, 印度政府号召扩大对荒地的开垦, 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的产量和促进农业的发展。经过不断的开发, 印度的耕地面积有了显著的增长。随着荒地资源的开垦, 其供给逐渐变得枯竭。因此, 印度政府只有通过农业的技术革命, 采用“土地节约型”技术, 用相对丰富的劳动力去替代稀缺的土地, 实际上也就是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 采用大量生物、化学技术, 兼有少量机械化的技术, 充分提高土地生产率, 并充分利用劳动力, 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这条道路被称之为“绿色革命”。这是印度在借鉴了日本等其它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

印度根据自己的农业资源禀赋, 走出了一条以“绿色革命”和第二次“绿色革命”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印度的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70 年代就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 使印度从一个粮食常年进口的国家转变为粮食基本自给, 并有大量储备和少量出口的国家。

虽然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中国已经由一个吃不饱的农业过迅速成长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国,农业的从业人数也是世界上最多。但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之不然。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由于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

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最后,就是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我们的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三、中印两国的政治现代化的比较

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把印度看作西方以外的最大的民主国家,这基本上已是定论。印度在独立后实行经过改良的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已60多年,与其他实行同样制度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印度运转其制度比较稳定和顺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问题是同印度为运转这一制度所投入的大量资源相比,政府的效率并不高。再从深层次看,印度的议会民主制度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从独立时就继承的种姓、教派、土地、失业、贫困等重大社会问题,特别是贫困问题比较突出,因此仍面临重大的政治改革问题。

中国在解放后基本上采取了苏联模式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的凝聚力很强,中国共产党的严密的组织系统能保证党中央路线、方针的执行,执政效率是高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民主的长期缺失,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失误和曲折。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进一步改革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我们还可以形象地说,在独立后,印度人民是站起来了,但由于背上了英国殖民时期遗留下的沉重包袱,行走较为缓慢。中国人民由于经过人民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在站起来后走得比较快,但走过一些弯路。

由此可见,在21世纪中印两国同时崛起的过程中,两国都需要进一步推行政治改革。

四、中印两国的文化现代化的比较

文化虽然无形、不可言表,却无形之中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家行为。中国和印度,同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两国的人口总量占全球人口的1/3。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享誉全球,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印度的信息软件业极具竞争优势,使印度获得了“世界办公室”的美誉。中国的硬件设施完备,而印度经常断电、停水,硬件设施落后制约了其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印度的“宝莱坞”是继“好莱坞”后的全球第二大影片出口商。印度的歌舞极具特色,练瑜伽是西方流行的健身方式,印度的宗教、文学和艺术等都富有个性;中国有名的是太极拳、中国功夫还有与当下中国渐行渐远、尚待复兴的儒家学说等等。

印度的文化包袱过重,如种姓、迷信等在现在看来很没用的东西,在印度很多民众那里却相当有市场。印度的现代化很难与这些种姓、迷信等文化包袱结合,它们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的。总之,印度重宗教和精神,而轻物质与现实。

中国也是个文化包袱较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又被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战争、共产主义的推行还有文化大革命时的激荡等等,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满目疮痍。

印度人由于对宗教的信仰过强,而中国人实则无什么精神寄托,印度的历史包袱相对于中国来说更重,更难卸下。印度人重精神,而中国人比较实在,当中国人看到西方的工业化所带来的好处时,他们更容易放弃以前的传统,投奔向新的生活方式。因为中国的传统本来就是基于自身利益的,没有什么精神上的负担。而印度人则不一样,他们知道西方的文明是好的,但西方模式和自身所寄托的信仰来比,还是有差距的,接受了西方的模式,生活上虽然可以变得富裕、舒适,但精神上的寄托往哪放!而印度又是一个重精神、轻物质的民族,所以印度想走向西方的现代化还是比较困难的。

印度人重精神,印度人活在自我想象中的世界之中。如圣雄甘地,穿了一块布、拿着一根棒,怀着和平独立的理念,展开了全国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很多印度人都参与了此运动,

说明他们都认同这种理念,由此可见印度人富有理想、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只要能给下至家庭上至国家做出贡献,不管个人多苦多累,就算是死,也不能拖集体的后退,做一窝菜里的臭虫。中国是一个耻感国家,死要面子,如果因为自己的个人行为而给集体带来损失,那会成了他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从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等等举国体制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参与其中的士兵、农民工和志愿者的极大自豪感。他们把参与其中当作一次机会、一种荣耀,当然要听集体的话,尽力配合。

总之,今天中印的现代化发展都烙有两国的文化传统因素。印度的宗教文化包袱教重,发展教缓慢、谨慎,也更具可持续性;而中国的文化包袱没印度大,中国走的更加大胆,但前路是不明朗的。

参考文献:

1、严英龙:多元大国崛起改变世界格局——评《五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02期

2、陈峰君: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J];高校理论战线;1990年02期

3、廖迺成:加快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J];中国建材;1988年04期

4、沈亚波:中印两国经济改革的导入、特征和挑战之比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5、孙瑶:印度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工业化[J];南亚研究季刊;1997年02期

6、薛克翘:印度独立后思想文化的发展特点[J];当代亚太;2004年04期

7、谭晶荣:困惑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剖析——印度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08期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分析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 摘要: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分析全球化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特别分析了两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旨在促进和推动这两个文化大国全方位的发展与合作。 关键词:中国、印度、全球化、宗教文化、文化交流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交流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关系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印两国将在“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领域的合作。可以预计,在未来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可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有时是指狭义的宗教文化,更多的时候则是指广义的文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接轨,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印两大邻国之间的联系也前所未有的增强。2005年底,印度总统卡拉姆在新加坡访问时表示,中印之间因1962年边界冲突造成的伤疤已经痊癒,阻碍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问题正得到逐步解决,中印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将进入新的时期。 1.中国再次掀起“印度热”的新契机 从《战国策》、《国语》等中国典籍中发现所受印度文化影响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印文化交流已经进行了数千年。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也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季羡林先生因此总结道:“在全部世界史上,要举一个文化交流双方获利的例子,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属。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典范。”[1]从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看,“佛国之伟”使中国人仰慕西天,鼓动了中国高僧西进求法,进而推动中国出现“印度热”。但是在这之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式微甚至基本消失,中国对印度文化历经了漫长的淡漠阶段,中国人对印度本土的文化变迁也越来越陌生。特别是近代,印度的“亡国奴”形象虽然令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无限同情,但却无论如何不能激起他们的敬仰之情,“印度热”也就缺乏根基。研究中印文化关系的一些学者认为,从9世纪后“印度已不再对中国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了”[2]。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听到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创造

[中印,哲学]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史因诞生了两部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摩罗衍耶》,而被称为史诗时代。《薄伽梵歌》(以下简称《梵歌》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第六篇毗湿摩篇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演化成印度教的一部独立的经典。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缈,中国的思想界也呈现极大的繁荣,并且因先秦诸子思想竞相争鸣而被称为百家争鸣拍寸代。在早期中印哲学中,尽管它们的产生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相去甚远,但就其思想内容与义理来看不乏相似之处。如《梵歌》的梵(B rahm ark与老子的道,《梵歌》证悟之道与道家的境界说,《梵歌》的无执之行与老子的无为等,笔者将分别就以上三点剖析早期中印哲学义理之异同。 一、梵与道 梵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吠陀经典,彼时梵的概念主要集中在对多神的崇拜与祭祀中,表现为一种原始宗教性质的崇拜。《奥义书》在继承了吠陀时代梵的概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神以及宗教祭祀的地位,使梵的意义有了些新变化,梵成为更加抽象的绝对精神,并且成为一元论的世界本体。大体而言,此时的梵已经蜕变为唯一的至高无上、甚至不再成为外部世界的假象所限制的存在。如《歌者奥义书》:这整个世界都是梵。《白骡奥义书》:高于这世界的是梵。 二、智解与境界说 在印度哲学中,凭一般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梵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奥义书》时期的印度神学家们提出了宗教实践的途径以获得证悟与解脱:业解、智解、信解。业解是通过吠陀的宗教祭祀取悦神明,利用神明的力量使个人得到解脱;信解是通过苦修以净化灵魂,与自然合一,通过自然的神秘力量观证真实;智解贝}J是通过理性直观证得神与人的合一。《梵歌》对以吠陀祭祀为主要手段的业解进行了批驳,同时抬高智解的地位,认为证得梵的关键在于智慧。根据《奥义书》的智解传统,《梵歌》认为,真实是分层次的,对于不同的认识主体来说,认识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诸有若处黑暗,圣者适获光明,诸有若处白昼,圣者适见黑夜,大家看到的是黑暗,圣者贝}J看到了光明,大家看到的是白昼,那么圣者看到的贝}J是黑夜。这种认识层次说暗示了主体性的透显作用,是一种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依境界的方式讲的形而上学,其中义理直接影射出道家的境界说。首先,道家按照其义理,可以分为实有层和境界层,这两层(由于玄的作用)不能明确分开实有层,主要是指牵涉到是什么的问题,如儒家的仁就是实有层上的肯定,而道家却没有单独实有层的提法,道家是实有层与境界层结合在一起谈的。所谓境界层就是指如何做的问题,比如,道家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是境界层上的否定。而通过否定这些东西抽象出一个无的概念,从反面透显出实有层的位置。 三、无执之行与无为 有许多学者认为,《梵歌》中明确指出反对无为的思想,并且带有鲜明的行动主义思想。他们所依据的原文是《梵歌》中黑天对因生怜悯之心而想放弃战争的阿周那王子说的话:由于有为胜于无为,所以您一定要为之!然而实际上,《梵歌》中黑天所拒斥的无为并不是老子的那种无为。接下来笔者首先说明《梵歌》中推崇的行为与明确摒弃的行为,接着说明老子的无为,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大约是从2004年起,咔嚓酥就经常看到这种说辞,言必称印度的先进及孟买的发达。说依靠印度政治经济金融制度的先进,赶超中国简直是小菜一碟。仿佛印度的兴盛与中国的崩溃在朝夕之间。言之凿凿,万分恳切。咔嚓酥向来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无奈人微言轻,而且印度的发展确实旺盛蓬勃。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殃及整个世界,印度制度优劣的事实逐渐呈现,咔嚓酥终于能以事实为依据,公正谈论这个问题。 通常褒扬印度批判中国的观点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主的政治制度;二是开放的金融环境;三是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谈“民主”。“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现在的问题不是“民主”好不好,而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可咔嚓酥遍观西方世界,这种“民主”,没有。别再絮叨“民主”的定义与理论。现在贩卖的各种“民主”概念是西方人给的。我无法想象极度拥护推崇这种“民主”概念的西方社会为何会出现“次贷危机”,为何在“次贷危机”中还会有政府巨资救市而华尔街金融业者却派发“高额奖金”,为何卡梅伦会喊出“民主自由”是“骗人的把戏”,为何美国在中东“阿拉伯之春”运动中对示威民众采取两套标准,为何美国国税局持枪实弹征收个人所得税会没有法律依据,为何美国人民缴纳的个税会直接从政府账户直接转入银行家户头。太多的为什么,谁来解释。其实,卡梅伦着急了,说出了实话。 印度的政治制度是西方推崇的“民主政体”的典范。印度1950年建国,实行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总统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实际行使职权。议会分两院。上院议员任职六年。下院议员五年举行一次大选。司法独立。有四大主要党派。这是一个标准的“西方民主”式社会,本应该廉洁高效、发展迅速、安康富强。可事实恰恰相反,印度几乎有着世界上最低效的政府,最腐败的社会环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对印度的腐败,国际上曾这样描述:95%的钱被贪掉,剩下的5%,再把项目搞黄。比如说,想搞某个政府项目,国家投资100万,各级官僚先侵占95万,最后剩下5万雇佣项目涉及到的民众捣乱(宣称项目扰民,或者干脆做“钉子户”,

1950-2010年中印GDP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1970-2009年中印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1970年,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印度的1.49倍,人均GDP相当于印度的1.03倍。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印的差距开始逐年拉大,到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49847.13亿美元,而印度仅为12250.62亿美元,中国相当于印度的4.07倍。人均GDP方面,2009年中国初步核实数达到3744美元,印度为1022美元,中国是印度的3.66倍。 在近4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均GDP低于印度只有1986年、1987年和1990年,1985年与印度持平。其中1985年至1990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从1985年100美元兑换293.66元人民币贬至1990年的478.32元人民币(1985-1990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分别为2.9366、3.4528、3.7221、3.7221、3.7651、4.7832),而且1989年和1990年中国经济陷入低谷,年均增长率仅有4.1%和3.8%。 印度则在1991年开始经济改革,从以前的公私混合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印度经济改革以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受制于其国内社会环境、政治体制及民族特性的影响,与中国的差距则是越拉越大。当然,在西方的“赞扬”下,印度对未来仍一如既往的充满信心,向着超过中国的美丽肥皂泡继续如痴如醉的梦想着,前进着。 年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美元) 中国印度中/印中国印度中/印1970 114 111 1.03 918.57 614.7 1.49 1971 120 117 1.03 989.22 659.47 1.50 1972 133 124 1.07 1127 717.35 1.57 1973 159 145 1.1 1373.96 855.46 1.61 1974 162 160 1.01 1429.61 965.52 1.48 1975 180 163 1.11 1620.13 1004.37 1.61 1976 167 160 1.04 1525.43 1011.96 1.51 1977 186 182 1.03 1733.8 1174.21 1.48 1978 228 205 1.11 2165 1358.33 1.59 1979 277 222 1.25 2612.86 1503.17 1.74 1980 318 267 1.19 3033.9 1847.61 1.64 1981 301 278 1.08 2870.05 1970.78 1.46 1982 298 278 1.08 2812.68 2012.28 1.40 1983 314 296 1.06 3018.17 2195.55 1.37 1984 312 287 1.09 3106.9 2174.67 1.43

中印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印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印度世界上发展最有潜力和活力的国家,既想相互亲近,又心存 芥蒂。他们有放不下的过去,又有必须面对的现在,还有可以展望的美好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能很好地表达出中印之间的关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中,双方都有收获,并找到一种默契,为两个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和人民继续前行!放下过去,做好现在,憧憬未来,一心一意为本国人民,为亚洲人民,为世界人民,不谋求霸权才是印度的首选,有中国这样的近邻是他的福气!印度真正的对手不是中国,而是自己,如果一味为了迎合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而围堵中国,印度必将自食其果! 关键词:边界问题;中美俄博弈;军事竞赛;政治交流;中印贸易。 正文: 中印关系大致经过这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至现在,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特别是最近两年来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翻一番,突破了500亿美元,双向投资增长了10倍。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然而中印之间的特殊关系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总在一些问题上发生分歧,引起纠纷。 一、边界问题 历史上,中印边界原本没有什么争议,有喜马拉雅山作为天然屏障,中印历史上的习惯边界就是喜马拉雅山南麓。二十世纪以前,这一段边界从来没有明确划定过,也没有一块界碑,双方以模糊形态按照传统进行实际控制,甚至有双方都不管的地段。两国边界的长度也一直没有准确测量,大约有1700—2000公里。一直到英国占领印度,并不断实施侵占西藏的阴谋,才给日后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祸根。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000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0,000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

#中印电子战力量对比的思考与启示

中印电子战力量对比的思考和启示 姓名:赵红宙 电子战,也叫电子对抗,指敌对双方争夺电磁频谱使用和控制权的军事斗争。电子战的基本战斗原则是使用己方电子设备,截获、辨识、干扰、破坏敌方电子设备发出的电磁波,使敌方电子设备工作困难、性能降低、失效,直至被摧毁,同时保护己方电子设备工作正常,充分发挥战斗效能。电子战的基本形式是电子侦察、电子进攻、电子防护。包括电子侦察和反侦察、电子干扰和反干扰、电子欺骗和反欺骗、电子隐身和反隐身、电子摧毁和反摧毁等。 电磁波的特性,使电子战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时间上看,从战前的情报搜集到战后的战果评估,都需要电子战。从空间上看,电子战陆海空天无处不在,填满战场的所有空间。电子战带给人们全新的战争理念。它使现代战争既可以硬打击,又可以软控制。有效地使用电子战能使敌人侦察、进攻、防护失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 未来战场电磁环境复杂,电子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两个国家,中印之间的电子战较量也不可避免。中印电子战,哪方更胜一筹呢? 一、中印电子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中印电子战的必然性 第一,作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的重要形式,电子战必然会在中印战争中使用。

自从一战中德军成功的对联军实施电子干扰,到前几年美国对伊拉克实施“斩首行动”,电子战登堂入室,从配角变成了主演之一。在信息化条件下电磁环境复杂,使用电子战势在必行。电子战作为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空地一体战的基本组成部分必然会在中印战争中使用。 第二,随着两国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战必然会在中印战争中印使用。 电子战的出现和发展伴随着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电子设备器材的发展进行。无线电技术催生了通信对抗;雷达的发明和发展使雷达对抗出现;光电对抗伴随光电技术的进步而生;随着C4I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发展,出现了C4I和计算机网络的对抗;随着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未来战士将是武装到牙齿的“电子战士”。 信息化浪潮带动中印军事发展。中国正加快实现部队信息化改造。印度信息产业发达,将信息化技术使用于部队也是必然的。在这种形势下,电子战必然会在中印战争中使用。 (二)中印电子战的必要性 第一,战场环境使电子战成为中印战争的必要形式。 一是险峻的地理环境需要电子战形式的战争。“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横亘中印边境。恶劣的地形条件使常规战争从作战到保障都很困难。正因为此,我国取得对印战争胜利但还是被印度侵占了藏南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给后人留下深深的遗憾和隐患。电子战不受

中印发展模式的对比

中印发展模式的对比 中国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 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印度是后来成为西方殖民地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 但是,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以及对中国的殖民渗透,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在此后的 100 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 亚洲的复兴是从1950 年代开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出于对西方国家的“ 敌意”而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 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贫困 但是,当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对美国与欧洲的赶超,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 四小龙” 与“四小虎” 的经济起飞,给中国以巨大的冲击。 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面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印度最终也在1992年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结果,在进行转型后的10多年时间里,也发生了在印度历史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 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对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可以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一、中国和印度不同的发展模式 1、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道路不同 (1)历史遗产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印度在其改革开放以前所实行的则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根本制度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 (2)中国的产权改革 中国要想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要的任务便是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引入产权和私人企业制度。这项改革最初是从农村开始的,然而就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得以推行,从而成功地奠定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仅仅是在1978至1984年间,由于中国政府在农村进行了明确土地产权和其他一些产权的改革,就使中国农业产出提高了四十二个百分点。 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与产权改革与私人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综观今日之中国,什么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越好,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就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的越快;什么地方产权改革越是滞后,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就越慢,贫困的问题也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再分配可以缓解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可能还是在于产权和其他相关制度的改革。

中印国民性格比较

中印国民性格比较 雷柳青 中印是两个相邻的大国,但中印两国的国民性格相差巨大,用中国农村的俗话说就是“谈不拢”。我总认为: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印度人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我们从镜子中看到了我们的美丽和伟大,也看到了我们的丑陋和渺小! 印度人的国民性,我概括为:听天由命,得过且过,知足常乐,不思进取。印度的国民性深深地打上了种姓制度的烙印,10%的高种姓的统治者也许是例外,但90%的低种姓的民众,就是这样一副德性。由于宗教的影响深入骨髓,普通民众对于自己艰难困苦的处境,甘之若素,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生不过是轮回,今天自己吃苦受罪是前世造的业,是应该的,是命,不用去抗争,也不必去抗争,抗争也是徒劳。因此,他们不思进取,不想改变命运,也不嫉妒和仇恨富贵之人!从这点来说,印度教对于社会稳定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它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动力! 如果你深入到印度的农村或城市的遍地皆是的贫民窟,你会发现:普通民众过的是得过且过,知足常乐的生活。从住的方面来说,有钱的印度人住着豪华的别墅,大部分的贫民住的则是茅草房,或由铁皮、木板、塑料袋撑起的窝棚,昏暗、低矮、潮湿的几个平方米的地方,就是一家四五口甚至七八口人的全部房产!睡觉没有像样的床,吃饭没有像样的桌子,拉尿屙屎没有厕所(随便找个地方解决吧!),搭几个砖,架一个盆就是厨房!连电都经常没有,更不说风扇空调。你说经常40度以上的高温,这样的环境,一大家人怎么过呢?就是两夫妻要做爱也不方便啊!而印度人吃的又是什么呢:不论是什么菜,都一锅熬成糊糊状,加入咖喱粉,与饭一拌,用右手抓食。中国人一看:这样的东西也吃得下,为何不用筷子?或者汤匙?印度人口和中国差不多了,可粮食产量只有中国的一半还不到!人均200公斤粮食,无论如何也吃不饱啊?中国人均粮食400多公斤,每年还要大量进口粮食。其实,印度的劳苦大众,每天也就囫囵吃点,也没什么正经八儿的一日三餐!穿的当然也简单:男的一条花短裤,一双拖鞋;女的一条纱丽把身子一裹就行,反正印度常年不冷,也不用棉衣棉裤!周围的环境就不用说了:臭水横流,老鼠满地跑,蚊子满天飞……这一切见怪不怪,也就习以为常!对于这样的生活:印度的人的态度是忍受;中国人的态度是改变!印度人自己不想改变,也不想下一代改变,所以穷人的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或者与其送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去乞讨! 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不信神不信命,积极进取,追求完美。中国人是全世界唯一没有陷入过宗教狂热的民族!面对命运,中国人喊出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质问,朱元璋乞丐出身却当了皇帝,中国人相信努力能改变命运。因此,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能吃苦耐劳而又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的民族!有了这个优势,中国人就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建造了全世界最大面积的钢筋水泥楼房,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达8亿吨,水泥产量达24亿吨!占同期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同期印度的钢筋水泥产量分别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这样多的钢筋水泥用在什么地方去了?主要用于农村、城市建房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据说,中国人现在平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如果按印度穷人的标准,住50亿人没问题!中国人的吃,那叫吃出精彩!第一,中国人什么都了敢吃,讲究的是物尽其用:如蛇、蛙、鸟、龟各种野生动物,猪血、猪大肠、猪脑、猪肺……只要有营养,中国人就敢吃,只要能吃中国人就能开发出各种烹调方法。如猪血,中国人就有毛血旺、猪血米豆腐、血灌肠、猪血丸子等几十种烹调法。印度人虽然贫穷,但是一般不吃野味,各种动物的血、肠子等。当然,如果连保护动物也吃那就违法了!但物尽其用却是中国人的生存技能,如猪血本是废品,烹调出美食,既补充蛋白质又补铁,何乐而不为?第二,中国人的烹调技术全世界第一,每一种食材在中国人的手里都能烹调出无数种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不像印度人一样,什么都是一锅煮。只有追求完美,追求改变的民族才会开发出各种各样的烹调方法,才会吃出精彩!环境污染了,中国人就会改变,才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什么都忍受,活着还不如死了!中国人就是这辈子混得不好,也希望子女改变命运,因此对子女培养是格外的重视!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中国人太进取,却不能知足常乐,有了十万,想一百万,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活得够累!反过来想想也是:住那么大的房子有用吗?卫生都难搞;钱要那么多干吗,够用就好。见着野生动物就想抓着来吃,弄得野生动物都特别害怕中国人!人和自然不能和谐相处。印度人尽管没有吃,但野味坚决不吃!信印度教不吃牛肉,信伊斯兰不吃猪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虽然贫穷,但一不偷二不抢三不搞假冒伪劣,穷得有底线!中国人想发财想疯了,偷摸扒窃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什么都敢来!这没有底线了!这方面得向印度人学习。因此,印度人太知足不好,中国太进取也不好。相互学习一下就好了!

形势与政策之中印关系

浅谈中印形势 姓名:齐明明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号2010040141068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即中国GDP为15000亿美元,印度大约为6000亿美元。PPP比较印度是中国的50%强。中国超过60000亿美元,印度超过30000亿美元。但我从另外角度观察,印度的农业占GDP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粮食产量2亿吨左右,中国最高超过5亿吨,去年为4.7亿吨以上。另外在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上中国远远超过印度,中国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蔬菜,5000万吨水果,5000万吨水产品,另外各种肉类、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国都远远超过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产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类生产非常少。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得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罗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改善中印关系

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改善中印关系 一、中印关系的基本走势 中印关系2000年走出了自1998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由进行核爆所导致的双方关系的冻结期,开始恢复到正常轨道。2000年3月印度政府发表的《1999-2000年外交年度报告》指出,印度希望与中国发展一种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和互惠互利的合作;致力于通过对话解决两国间存在的重大分歧,以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关系。2000年5月28日-6月3日,印度总统纳拉亚南对中国进行访问并专程访问了昆明,旨在加强同中国的经济关系并促进贸易往来。他在与江泽民主席会谈时说,印中之间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共同利益,经济上有很大的互补性,文化上的交往和联系历史悠久。印中在国际事务中也有广泛和良好的合作,双方都坚定地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因此,印中之间不仅没有理由不能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应该永远成为好朋友和好的合作伙伴。江泽民主席也发表了对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四点意见:(1)增加人员往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2)扩大经贸合作,为两国关系的发展铺垫更加厚实的基础。(3)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努力,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4)登高望远,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1)2000年7月外交部长唐家璇访印,2001年1月李鹏委员长访印。中印双方军方的互访和交流也开始恢复。尽管中印间还存在一些分歧,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将会保持发展的势头,这一大的趋势不会逆转。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双方对国际多极化格局的发展趋势有共同要求,对冷战后的共同安全问题,即合作安全这一意识越来越牢固。中印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贸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两国有美好的过去,两国都是文明古国,有东方文明的共同点,有利于相互沟通等。 中印双方政治关系的改善带来了双方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印贸易额从1999年的19.88亿美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29.14亿美元,增长了46.6%。单是云南一省与印度的贸易额也从1999年的2761万美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4509万美元,增长了63%。云南省向印度出口的大宗商品有:黄磷、磷酸、有色金属、棕榈油等。从印度进口的大宗商品有:铬矿砂、铁矿砂、氧化铝、宝石、蓖麻油、茶叶、食品机械等。 二、周边环境的复杂化需要我们改善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是中国对外诸多双边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因为印度是我国三个最大的邻国之一。 稳定周边是我国对外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现在中国所处的外部周边环境更要求我们这样做。从中日关系看,日本的新世纪战略目标是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日本认为中国是其实现新世纪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与中国存在长期、直接、全面的竞争关系。在加强与美国同盟的同时,日本致力于改善日俄关系,加强与印度、越南的战略合作,其外交上对中国和平友好与战略竞争并重的色彩明显加重。此外日本追随美国推进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计划。从中俄关系看,尽管两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边界问题基本解决。为了牵制美国,俄加强了与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但作为外交上的战略平衡,俄又与中国周边的朝鲜、越南、印度甚至日本加强合作关系。东盟各国一方面有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过分强大怀有戒心。从中国的南部看,南海诸岛的归属问题还难以解决。“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仍然存在。在其发展不顺利,力量虚弱时,其政策可能向美日倾斜,借美日的力量制衡中国。 从印度方面看,美国改善了对印关系。随着克林顿总统2000年3月访问印度,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同年9月回访,使印美关系出现了新的动向。美国开始疏远传统盟友巴基斯坦,向印度实施倾斜政策,两国着眼于21世纪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从共同的民主观念出发,在经济、科技、地区安全、打击恐怖主义、最终消除核武器、消灭艾滋病等方面进行合作。双方在信息技术、环境保护、能源、制药等方面签署了20多项贸易投资合同与意向书,总金额达5 0亿美元。项目之多,金额之大,是两国关系史上从未有过的。印俄关系源远流长,非常成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很好。俄总统普京和印总理瓦杰帕伊签署了《战略伙伴宣言》以及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的11项协议,4项防务合作协议,l项政府间防务技术合作委员会议定书。印俄军事合作是双边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印军70%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摘要]中印关系源远流长,二者在亚洲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国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文从中印关系现状入手,阐述两国关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希望中印两国能在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以推动亚洲的腾飞。 [关键词]中印关系;问题;原因;前景 中印作为相邻的两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50年4月中印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如今中印关系已经走过了60年,在这60多年中,中印两国一路风雨走来,有过共同抵抗霸权主义的黄金时期,也有相互仇视甚至发生军事摩擦的紧张时期,从总体来看,中印关系一直处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之中,但是近来中印关系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1 当前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 2010年以来,我国和一些周边国家之间摩擦和矛盾上升,特别是2010年9月7日,日本在钓鱼岛附近撞击我国渔船并非法扣押我国渔民之后,两国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外交领域中都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望风而动。而10月24日至27日,印度总理辛格对日本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积极与日本联合构筑反华阵线,此举得到一些印度媒体与官员的支持。10月25日印度的官方喉舌《印度时报》在报道中说道:“现在是印度将东京建成防止中国扩张堤防的最有利时机。”另外,印度前外交秘书希巴尔称,“印度应趁目前的‘最好时机’与日本共筑一道障壁,以制约中国的发展,把中国‘将死’”。印度在中日关系十分敏感的时候与日本共同联手遏制中国,严重地阻碍了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 近年来,印度国内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是美国等西方大国一直以来借以遏制中国发展的论调,它们便不厌其烦地大肆热炒,过分强调中国崛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印度则一直是“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近来印度的很多官方人员极力鼓吹中国要入侵印度。印度的前国防部长穆拉亚姆•辛格•亚达夫宣称确信中国很快进攻印度,并警告印度政府不要轻视中国的威胁。据2010年11月11日环球时报报道,在亚达夫等人的推动下11月9日召开的印度议会中“印度人民院同意就中国入侵话题展开讨论”。印度的议会作为印度的立法机构,做如此毫无根据的讨论是对中国赤裸裸的挑衅。 印度还以中国的威胁为借口加大军备投入,对中国的安全形成威胁。据2010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

中印各方面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 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另外,印度的农业占GDP 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 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 的56%,印度占5 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 10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 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15 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20 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 一. 在陆军技术方面,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 25 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 力。 二. 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 己生产,当然IC 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但是印30 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 35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40 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 印度这些年发展很快,尤其是军事方面。但是我认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中印发展比较

中国和印度发展比较 近些年来有很多不同角度的对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中国的发展的确是一个奇迹,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另外一个世界大国的发展——印度。他们的发展模式跟中国不一样,但是他们也取得了成就。将中国和印度的发展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发展的区别,是否能对我们的发展进行借鉴。 在70年代时,中国和印度的情况很相似。这两个国家的居民的收入非常低,因此有很低的储蓄率,因此国内投资的可能性很小,这就意味着要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很难。由于工作机会少,又反过来导致了低收入,所以整个国家就陷入这个循环当中。为了打破这个循环,中国决定实行开放政策以获得国际订单。因为国内投资的不足,中国采取了吸引外资的策略,这样中国还可以利用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这种政策就使外国投资者来到了中国,并且在这里建厂,新的就业机会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工业生产中。因此居民的收入增加了,这样的变化逐渐地增加了中国的储蓄,进而进行投资,对中国的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不断发展的国内贸易也为打破这个循环做出贡献。由此,中国便跳出了我们刚才所提到的贫困循环。与中国相比,印度处在一个更有优势的地位上。它有着同样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印度的英语水平较高,金融系统也更加完善。印度决定更多地关注高技能的劳动力,更多地发展了IT服务业,但是IT行业仅能雇佣1.6%的劳动力,大多数的家庭难以提高其收入。中国采取了经济学家所认同的发展模式:首先发展农业,然后逐渐实现工业化,同时发展服务业,这样使人们的收入从贫困逐渐过渡到中等收入水平。工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在印度,服务行业则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中国相比,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是其发展的主要约束。 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相对落后的印度,只能通过寻求海外市场来支撑其第三产业。在印度的第三产业中,许多服务部门都承接了大量的跨国外包业务,这些外向型的经济部门岗位有限,而且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专业训练要求较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社会就业压力,事实上目前印度人口中60%仍滞留在农村。印度政府也认识到,无论是出于缓解就业压力的考虑,还是为了达到出口多样化的目标,都需要尽快提高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份额及其国际竞争力,没有制造业基础的第三产业,根本无法推动国内经济长期全面的发展。要吸收大量的农村人口就业,必须发展加工制造业。 根据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10年5月26日公布的《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占比情况》,可从中得出中国和印度在对外贸易总额、服务贸易金额和货物贸易的对比情况。 从上图可以得知,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上要强于印度,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影响力也大于印度。但是中国只是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从比较优势指数可以看出,中国从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政治经济文化

中印比较 1.政治 中印政治文化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均被西方称为“崛起国家”,中印的政治文化也伴随着国家崛起而逐步扩大影响。中国和印度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①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多元化特点显著。 ②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中印政治文化的差异性 政治文化对各自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习惯,决策思维模式,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际政治斗争中,政治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或工具,抑或被用来宣传、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的差异被认为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关系和冲突的动因之一。中国和印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外来影响,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中印两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①中印政治文化结构不同。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世俗主义与宗教教派(主 要是印度教)主义的博弈中。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从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 ②中印政治文化本质属性的差异。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中近乎全盘接 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也实行着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这是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政治价值 (一)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 2、人民民主专政 3、社会主义制度 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6、民主集中制 7、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8、依法治国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印度政治 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2011年11月23日07:30华声在线 最近网上有一帖子“印度最新人口12亿,将为1.2亿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这不免让身在教育行业大半生的笔者内心再起波澜。医疗、教育是国民两大基本的人权保障,可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用“国情”来搪塞。中国大陆的国人知情权有限,无关于特权阶层利益的知道的也许比自由的美国人知道的都多,可是一涉及特权阶层利益的想知道点就难了。笔者也不想用臆测的一家之说来娱乐读者。就整理一下被允许国人知道的信息,看看我们的那刀枪不入的国情究竟是什么国情吧! 全民免费医疗,听起来是很难的一件事。中国十三亿人口,似乎根本不现实。是这样吗?印度1947年才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就在1949年通过的宪法中确立了全民免费医疗的政策。虽然当时的全民免费医疗还未能完全落实,重大疾病还需要个人负担一部分,可是却规定先看病后补交费用,所以大多数困难患者补交不上的费用,也就都由政府买单了。人家经过与我们“新中国”同样的时间,全民免费医疗已经实至名归了。并且政府办的医院对于所有在印度的人都不收费,无论你是外国人还是印度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都享受免费医疗。我们的以人为本是折腾人,人家的以人为本是服务人。被咱们整天吹嘘的医疗保障政绩,是要国民先得忍着病痛,迟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自筹昂贵的医疗费,没钱就只能等死。筹到钱后也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且要被折腾个六门到底去报销。还常常被以没钱为由一推六二五,最终也只能报销实际费用中的一小部分。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国人大概不知道让许多国人蔑视的穷印度却已经几十年以前就做到有病先看病,治好病再谈钱,而且困难的国民,实际上还都由政府买单,医疗费用的麻烦都留给政府了。即便如此,人家也没有敢称“人民政府”! 德里大学一名社会学教授很为印度这种福利制度感到骄傲,他说:“谁都可能生病,但大部分起初只是得一些小病。如果小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则可有效防止发展成大病,这对于国家来说可以节省更多医疗支出,对于民众来说可以减少对其它相关开支的担忧。从长远来看,是一项小投入大回报的利国利民的好事,最终的结果是人民健康得以保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印度独立以来,尽管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排名仍不靠前,但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已增长了一倍,婴儿死亡率也下降了70个百分点。民选政府拼命讨好民众,印度财政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政府每年用于免费医疗的费用占政府支出的比例很大,但政府为了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一直在尽力而为。再说,政府的钱也是取之于民,现在以这种形式用之于民,也是用得其所。”他认为,人民的健康高于一切,政府应该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不惜代价、不遗余力。这与我们顽固地用“国情”搪塞国民的健康保障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许多中国特色的阿Q们甚至不惜到印度的犄角旮旯拍些设备简陋的医疗环境来给自己没有医疗保障找借口。笔者有时也比较理解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这样怎么活呀!与印度比我们的国人特色是什么?难道是没有被完全殖民过(中国只是半殖民地)? 印度虽然不太富裕,并且人口众多,但医疗保障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除了国家级医院、邦(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级医院之外还有各级医疗中心。据统计,印度共有1.2万所医院、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2000多个社区医疗中心和2.7万个诊疗所。固定数量的民众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这些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机构满足了大多数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印度的医疗体制也与大锅饭时代的中国不同,医疗保障照顾到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即遵循价值规律,又兼顾全体国民的福利体制。印度人认识到,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完全按商业化、市场化运作,难以实现医疗保障的公平,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印度医疗保障制度始终坚持“两手抓”:既扶持政府医院稳定运转,又鼓励私立医院健康发展。政府医院不以营利为优先目的,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很自然地“分流”到条件更好的私立医院。 政府设立的医院条件虽然相对较差,但这种差别是相对的,不是一些国民臆测的简陋得无法保障国民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距离全印医学院几公里远的私立阿波罗医院看上去就好像一座五星级宾馆,院子里绿草如茵,病房宽敞明亮,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私立医院拥有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很多医生持有英国皇家医学院等著名医学院校颁发的高级资质证书。在高水准的私立医院就诊,当然比公立医院费用高,但按照一般国际标准衡量,价格仍然是相对便宜的。因此常有大批西方国家的患者不远万里到印度求医。 200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印度同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3.41倍,印度以中国三分一的国土,负担与中国相当的人口,以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相同的时间内,都能为十多亿人口免费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哪怕这些福利再不完善,我们有脸再去找人家的瑕疵么?然而每当有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到教育与医疗问题时,国人的耳旁就时常响起官员们:全民免费义务教育不符合中国国情,全民免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