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教案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教案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教案

第六章 B 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由两大部分组成:内能和气体性质,本节是气体性质部分的第一节内容,在学习气体的状态参量时可以和之前的分子动理论形成密切的关联,压强的计算是本节的难点,它和力学部分的力的平衡、牛顿定律都有密切的关系,压强的计算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在学习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乃至拓展型课程中的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时都会涉及到压强的计算。本节在探究过程中的经历和收获将为下一节:气体的压强与温度的关系、体积与温度的关系的探究做好全方位的铺垫。

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有关压强的概念、液体的压强、连通器等物理概念、物理模型,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所必需的。

通过快速下压活塞点燃封闭容器中的硝化棉的学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气体的体积、温度、压强的变化,从而引入描述气体状态的三个参量。并与分子动理论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气体状态参量的微观解释。

通过向锥形瓶中气球吹气、瓶盖止漏的实验引发学生对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作出猜想。

通过DIS实验,对气体的压强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定量的研究,在采集到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并要求同学做进一步的交流、反思、改进。通过小组间、师生间对实验数据的交流、分析、处理,归纳得出一定质量气体等温变化过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即玻意耳定律。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控制变量、猜测实验与拟合证实、化曲为直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懂得物理定律是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小组实验,增强与同组同学之间相互协作能力,通过各小组的交流过程,学会表达与倾听,学会反思与质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定质量气体的状态由压强、体积、温度描述;并能从分子动理论角度知道温度与压强的微观情景

(2)理解气体压强计算的一般方法

(3)通过DIS实验采集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学会利用DIS系统研究气体不同参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实验,分析处理数据,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4)理解玻意耳定律的内容,能运用玻意耳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DIS实验进一步感受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多参量内在关系中的作用

(2)通过描绘P-V等图像,明白利用图像反映物理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懂得物理定律是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小组实验,增强与同组同学之间相互协作能力,通过各小组的交流过程,学会表达与倾听,学会反思与质疑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一定质量气体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定量关系的探究

2、难点:气体压强的计算

四、教学资源

1.信息化环境:

(1)计算机、实物投影仪、大屏幕

(2)学生用DIS(计算器+压强探头)实验系统、DIS专配注射器针筒

(3)学生机与教师机连接的教室局域网、本节教学内容的Mindmanager学习平台

(4)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教材

2.物理实验环境:

长气球和空锥形瓶,开孔矿泉水瓶和盛水杯

五、教学设计思想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力图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拓宽学习时空,促进学生以主体参与、相互协作的方式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学习,从而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等多个维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化学必学模块:《化学1》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章节:内容属于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二个主题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气体的共性、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气体摩尔体积、气体体积、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导出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微观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品质。通过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品质。 情感与态度:通过对物质体积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导学生研究事物时应抓住主要矛盾,从而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教具的应用,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2、内容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揭示了气体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是对物质的量的加深理解、巩固和运用,是以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基础。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量与宏观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摩尔质量的定义,故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建立微观与宏观联系的意识,为本节课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联系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的密切联系,并且在认知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中,有效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因素。本节若是直接给学生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 这个数值,学生只能会简单的计算,但涉及到一些非计算也就是理论应用的题目时,就会不知所措。比如,学生只知道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 ,却可能并不理解温度压强一定的情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一定值,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因此本课设计从引导学生发现1mol不同固体、液体、气体体积不同入手,然后从微观决定因素及宏观上的影响因素找原因,然后再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尊重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三、教学过程

气体的压强跟温度的关系

三、气体的压强跟温度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夏天给旧的自行车车胎打气,不宜打得很足,不然,在太阳下骑行,车胎容易爆裂;卡车在运输汽水等饮料时,由于太阳曝晒,一些质地较差的汽水瓶往往会爆裂。这些现象都表明气体压强的大小跟温度的高低有关。 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它的压强跟温度的关系。 查理定律 通过实验探索,我们初步得出一定质量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它的压强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结论。从实验数据描绘出的p -t 图象,基本上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图2-7),但是这样还没有反映出压强和温度间确切的关系。 最早定量研究气体压强跟温度的关系的是法国物理学家查理(1746-1823)。我们为了精确测量一定质量气体在体积不变时,不同温度下的压强,采用了图2-8所示的实验装置。容器A 中有一定质量的空气,空气的温度可由温度计读出,空气的压强可由跟容器A 连在一起的水银压强计读出。但温度升高后,容器A 中的空气会膨胀,由于压强计两臂间是用橡皮管相连的,它的右臂可以上下移动。移上时,受热膨胀后的空气就能被压缩到原来的体积。 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例如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会升高,温度升高多少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跟吸收的热量、物体的质量以及组成物体的物质性质有关。在研究时,可以先使一些因素保持不变,如在物质 相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物体温度升高跟所吸收热量的关系;接着再研究同种物质, 图2-8 图2-7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气体摩尔体积》优质教案1

第2节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气体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2)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宏观问题,加深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理解。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 五、教学过程

你能计算出在常温常压 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25℃和101kPa)下,人 每呼出的一口气中大约包 含多少个分子吗?(一般男 生3600mL,女生2500mL 左右) 附:板书设计 二、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有的体积 2、公式: Vm= 3、单位:L/mol (或L·mol-1) 和m3/mol(或m3·mol-1) 4、取值:不同温度、压强下气体的Vm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 22.4 L/mol 六、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活动内容 学生自行设计由气体体积计算分子个数的各种方法,得出引入气体摩尔体 积可使计算简化的结论。 使学生从对生成物气体体积的感性认识出发,结合理论推算,进行思考讨 论,从而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知识,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概念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食品加工厂 生产车间管理制度 目的:为了维持良好的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订以下管理制度。 范围:适用于生产车间全体工作人员。 一、早会制度 1.员工每天上班必须提前10分钟到达车间开早会,不得迟到、早退。 2.员工在开早会时须站立端正,认真听主任或班长的讲话,不得做一些与早会无关的事项。3.各条线的班长每天上班必须提前20分钟到达车间组织员工准时开早会。 4.各条线的班长在开早会时必须及时向员工传达前天的工作情况以及当天的生产计划,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 5.班长开早会时讲话应宏亮有力,多以激励为主,不得随意批评和责骂员工。 二、请假制度 1.如特殊事情必须亲自处理,应在2小时前用书面的形式请假,经主任与相关领导签字后,才属请假生效,不可代请假或事后请假(如生病无法亲自请假,事后必须交医生证明方可)否则按旷工处理。 2.杜绝非上班时间私下请假或批假。 3.员工每月请假不得超过两次,每天请假不得超过两人。 4.员工请假核准权限:(同厂规一致)(1)一天以内由班长批准;三天以内由车间主管批准; (3) 超过三天必须由生产部经理批准;(4) 连续请假按照累计天数依上述规定办理。 三、车间卫生管理制度 1、车间工作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理发、不得留长指甲和涂指甲油。 2、进入车间必须穿戴工作服(无钮扣,无外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章概念比较多,理论性比较强,而且都很抽象。学生接受起来难度比较大。本节若是直接给学生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 这个数值,学生只能会简单的计算,但涉及到一些非计算也就是理论应用的题目时,就会不知所措。比如,学生只知道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 ,却可能并不理解温度压强一定的情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一定值,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因此本课设计从引导学生发现1mol不同固体、液体、气体体积不同入手,然后从微观决定因素及宏观上的影响因素找原因,然后再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尊重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根据现代知识观分类,气体摩尔体积属于陈述性知识,依据陈述性知识的特点,教学设计应:第一、确定教学目标应以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为中心,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叙述学到的有关知识,以此检查它们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第二、设计教学内容要注重确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准联系点;第三、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第四、应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可以考虑教材呈现方式与讲解,利用电教手段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通过关键点的提问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运用及时地反馈进行针对性的补救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它是本章及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学习气体摩尔体积,为以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必备的基础知识。在这一节的学习中,要建立两方面的知识:一是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和相关的计算;二是初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 2、教学重点、难点 气体的摩尔体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且概念中要素又多,并且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也非常重要,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因此我确定对气体的摩尔体积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前两章分别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与能量变化》《碱金属》。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改变了学生初中原有的认识,学生已经能够从电子得失的角度来看问题了,也就是已经开始有了从实质上认识一个反应的意识;第二章元素化合物的介绍也和学生初中时简单记方程式方法有很大不同,而是按照结构决定性质的思路来进行学习。学生经过这两章的学习已经渐渐有了从实质去看问题的意识,但不强烈。对于本章本节课来说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只有感性上的认识,却很少关注物质的三态在微观上有哪些异同。对影响他们体积大小的因素也许会有比较朦胧的意识,但需要去挖掘。 四、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使学生在了解决定体积因素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计算。 B、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 (2)能力目标 通过对众多数据的对比、分析和推理,使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结、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

最新气体摩尔体积教案范文

1.2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大纲: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一)化学中常用的量 1. 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涵义。 二、化学基本计算 (二)掌握有关化学量的计算 1. 有关物质的量、质量、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微粒数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知识回忆]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利用物质的量把宏观物体的质量与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 [板书]粒子数r m 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 [导入]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我们都可以用摩尔质量做桥梁把它计算出来。若想要通过质量求体积,还需要搭座什么桥呢? [学生回答]还需知道物质的密度。V=m/ p [交流讨论]已知下列物质的密度,计算1mol这些物质的体积,并填表: (固体、液体密度为0时的测定值,气体密度为1atm、0时的测定值) ①相同条件下,1mol的固体、液体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相同条件下,1mol的气体体积要比固体、液体__________________ 。

③相同条件下,1mol的不同气体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启发]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讲述]那么我们就要从最根本出发,来探究一下不同状态的物质,体积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先请大家看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班的学生排队站在操场上,它所占据的面积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人数、间距、每个人的胖瘦 [引导]那么同学们认为物质所占据的体积大小应该和哪些因素有关? [回答]①粒子数多少②粒子本身大小③粒子间平均距离 [问题探究]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为什么?为什么气体容易被压缩?固体、液体、气体的某些性质差异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先自己思考,再与同学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固、液体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气体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一、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1、内因:①粒子数多少②粒子本身大小③粒子间平均距离 决定固体和液体体积的因素:①② 决定气体体积的因素:①③ 2、外因:温度、压强 [讲解]1、相同条件下,对于粒子数相同的不同液体或固体,它们粒子间平均距离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体积主要取决于粒子本身大小,而不同粒子本身大小不同,因此它们体积各不相同。 2、相同条件下,对于粒子数相同的不同气体,它们粒子间距离很大,约是粒子本身直径的 10 倍,因此粒子本身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体积主要取决于粒子间平均距离,而在相同的

教案-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第六章 B 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是气体性质,本节是气体性质部分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旨在探讨描述气体的物理量体积和压强所满足的关系,为之后学习查理定律做好铺垫。 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有关压强的概念、液体的压强、连通器等物理概念,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所必需的前期知识。 通过推注射器的活塞、瓶盖止漏的实验引发学生对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作出猜想。 通过DIS实验,对气体的压强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定量的研究,让学生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主要涉及“如何确保质量一定”、“如何保证温度一定”、“如何测量压强”、“如何测量体积”的方案设计)。然后使用DIS系统进行实验(先“通用系统”,再“专用系统”),在采集到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要求同学做进一步的交流、反思、改进。通过小组间、师生间对实验数据的交流、分析、处理,归纳得出一定质量气体等温变化过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即玻意耳定律。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控制变量、猜测实验与拟合证实、化曲为直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懂得物理定律是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小组实验,增强同组同学之间相互协作能力,通过各小组的交流过程,学会表达与倾听,学会反思与质疑。 最后,学生通过对“沉浮子”工作原理的解析(备用实验),体会气体实验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现“生活→物理→生活”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DIS实验采集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学会利用DIS系统研究气体不同参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实验,分析处理数据,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理解玻意耳定律的内容,能运用玻意耳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DIS实验进一步感受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多参量内在关系中的作用 (2)通过描绘P-V等图像,明白利用图像反映物理规律的方法 (3)通过化曲为直,体会研究非线性物理量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懂得物理定律是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公开课)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 汉台中学聂艳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正确理解和初步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 掌握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探究意识;2.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3.初步学会分析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投入,循序渐进寻求真理的探究意识;2.渗透抓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特殊到一般认识事物规律等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形成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逻辑推理过程;2.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3.学生探究意识的初步培养。 [教学难点]1.学生探究意识的初步培养2.固体或液体体积的决定因素 [教学设计思路]引入:已知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的公式关系和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公式关系,对于气体来讲,称其质量不如测其体积方便,那么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气体摩尔体积一、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探究一:在相同条件下,1mol 不同气体体积相同吗?1mol 固体和液体的体积相同吗?完成课本P13的“科学探究” 。(PPT展示) 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但1mol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探究二: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有哪些?结合ppt,回答问题。 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粒子的数目;②粒子的大小;③粒子间的平均距离 为什么1mol 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相同条件下, 1mol 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阅读课本P14相关内容回答。 探究三:影响气体粒子间距离的因素有哪些?结合ppt,回答问题。 气体的粒子间的距离的影响因素: ①温度对气体粒子间的距离的影响;②压强对气体粒子间的距离的影响 过渡:1mol O2、H2在标况下的的体积大约为22.4L,1mol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 系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A.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基础知识】 1.知道一定质量气体的状态由压强、体积、温度三参量描述;并能从分子动理论角度知道气体压强产生的微观情景 2.掌握气体压强计算的一般方法,掌握压强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3.学会用DIS实验系统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探究(图像拟合、简单误差分析) 4.理解玻意耳定律的内容,能运用玻意耳定律求解质量不变气体,与压强、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并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5.会读、画一定质量气体的P—V图。 【规律方法】 1.能将初中有关压强、大气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连通器原理、托里拆利实验等物理概念、物理模型、实验迁移到本节学习过程中。 2.会求固态物封闭气体的压强、液态物封闭气体的压强。 3.通过DIS实验进一步感受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多参量内在关系中的作用 4.通过描绘P-V、P---1/V图像,进一步增强利用图像描述物理规律的能力 作业4 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玻意耳定律)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个物理量不表示气体的状态参量() A.气体体积B.气体密度C.气体温度D.气体压强 答案:B 2.关于气体的体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质量成正比

B .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密度成反比 C .气体的体积就是所有气体分子体积的总和 D .气体的体积是指气体分子所能达到的空间 答案:D 3.气体对器壁有压强的原因是( ) A .单个分子对器壁碰撞产生压力 B .几个分子对器壁碰撞产生压力 C .大量分子对器壁碰撞产生压力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C 4.如图所示,大气压是1标准大气压(相当于76厘米水银柱),管内被封闭的气 体的压强应是( ) A .30厘米水银柱 C .50厘米水银柱 C .26厘米水银柱 D .46厘米水银柱 答案:C 5.如图所示,在玻璃罩内放入一个充气较多的气球,下列关于玻璃罩内 气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通过胶管抽玻璃罩内的空气,气球的体积减小 B .通过胶管抽玻璃罩内的空气,气球的体积增大 C .通过胶管向玻璃罩内充气,气球的体积增大 D .通过胶管向玻璃罩内充气,气球的体积不变 答案:B 6.如图所示,一气竖直倒放,气缸内有一质量不可忽略的活塞,将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封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壁无摩擦,气体处于平衡状态。现保持温度不变把气缸稍微倾斜一点,在气缸达到平衡后,与原来 相 50cm 30cm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及说明修订稿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 及说明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气体摩尔体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许昌二高冯涌单亚坤 教学目标:1,认识气体的共性,掌握气体摩尔体积概念; 2,通过建立“气体模型”研究气体摩尔体积,学习运用“模型方法”。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难点:“气体模型”的建立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大屏幕,体积为22.4L的木盒,香水

关于运用“模型方法”建立“气体模型”的说明: 我们在举办《中学化学史讲座》和编写化学史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化学史、科学史的着作,深刻体会到科学方法.... 的创新与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方法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方法应当和知识、能力一样,成为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当让学生充分体会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认识科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也是当今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新教材对“气体摩尔体积”内容的处理,渗透了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通过建立“气体模型”,解释了气体摩尔体积——气体的共性。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模型方法”内容,明确地将“模型方法”的运用作为本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既凸现了科学方法的教学,又使学生对气体的共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是设计这节课的基本思路。

本节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几个实例,如香味的扩散,动画演示液化气气化时体积膨胀约1000倍,热气球升空,氢气球在高空胀破等,说明气体分子的运动,分子间距大,热胀冷缩等气体的特性,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为整节课作铺垫。 第二阶段通过计算1mol气体标况下的体积,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并产生疑问,进而讨论得出分子间距相等的“气体模型”。再用大屏幕展示出描绘为质点位置固定、等距的“正方体”“气体模型”,以形象地加强、固化“气体模型”概念。这是本节课的中心。 但是气体分子“位置固定”不能解释香味的扩散,不符合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这样,得出的“气体模型”还要补充、修正,“固定的分子间距离相等”应改为“运动的分子间平均距离相等”。由此过程可以很典型地说明“模型”建立的过程,特别是强调“模型”来自于事实、数据,并要回到更广阔的实践中接受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建立、完善了“气体模型”,学生认识了气体的共性,“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就水到渠成,只需明确了。这时的练习,既落实了“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又使“气体模型”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了。 第三阶段是应用与扩展。四道习题既有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直接应用,也有“气体模型”的应用与发展,还有深入应用“气体模型”进行计算,对教材中的数据提出质疑的。其中将化学家道尔顿发现、提出原子论时所用的材料和思维的过程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批判地扬弃,使学生历史地认识了科学发展的辩证过程。最后一道题提供了三组数据(各种稀有气体的固体密度、气体密度及其比值),启发学生认识数据的意义,通过比较得出其规律,并综合运用“固体模型”和“气体模型”进行解释,重新认识“气化时体积膨胀约1000倍”。这道习题思维容量大,留给学生课下思考、讨论。

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初中物理 第一册教案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2、利用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 温度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吹一个气球,然后让气球复原,放进一个塑料瓶,并用气球口向外包住瓶口,再请这位同学吹这个气球,同学们一起观察前后两次现象:气球在空气中容易吹大,而放在瓶子里却不容易被吹大。 提问:气球在空气中容易被吹大,为什么放在瓶子里却不容易被吹大?(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当气球放在空气中,气球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而放在瓶子里后,气球受到瓶内气体压强的作用,二者压强的大小是不相等的,显然后者压强更

大。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瓶子里的压强变大了呢? 请同学们观察在吹气球过程中,瓶子里气体的什么发 生了变化?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瓶子里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那么,瓶内气体压强的变化是否是因为瓶子里气体的体 积发生了变化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 关系。 二、新课教学 在刚才的实验中,瓶子里的气体是被密闭的,现在我 们就以密闭的气体为研究对象,大家观察一下我们面前 的实验仪器——注射器,是否可以找到这样的气体?注射器里的气体就是实验研究的密闭气体。 1、实验目的: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2、实验器材:注射器(出口处用橡皮膜封住) 3、实验思路: (引导学生找出实验思路: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 关系”,就是研究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时,“压强”随之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气体体积增大时,压强如何变化? 当气体体积减小时,压强如何变化? 4、实验现象:

高中化学_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设计符合自己学生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②、借助图片演示,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理解各因素如何影响气体体积。③、能进行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判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气体摩尔体积。 ②、当堂巩固练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③、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投入,循序渐进寻求真理的探究意识。 ②培养分析推理能力,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特殊到一般认识事物规律等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初步培养。 2.教学难点: 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思维转化;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初步培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方法:以问题推进的小组内合作探究式教学 2、手段:动画、多媒体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气体摩尔体积 1.影响物质体积的三个因素 2.气体摩尔体积 (1)概念:。 (2)符号:。(3)数学表达式:。 (4)单位:。 3.标准状况(STP)下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剖析 (1)四条件:温度,压强,基准,对象。 (2)数值及单位:22.4 L·mol-1。 [思考探究] 在同温同压下,1 mol不同固体或不同液体的体积为什么不同?而1 mol气体的体积为什么相同? [典例] 1.下列物质的体积约为22.4 L的是() A.标准状况下1 mol H2O B.20 ℃、101 kPa时36.5 g HCl C.常温常压下17 g NH3

微课《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

气体摩尔体积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侯凌燕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课的内容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连接宏观气体体积与微观粒子数的纽带,不同条件下,粒子数、粒子自身大小以及粒子间的平均距离等微观因素,对不同状态的物质的体积影响不同,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在此环节的教学突破成为重点。 ★课的关键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课的教学过程 【课的导入】气体摩尔体积,是连接宏观气体体积与微观粒子数的纽带,在高中化学基础计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教学环节的重点就是学习气体摩尔体积这个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请看下表,探究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条件下,1mol某物质的体积。 表1:计算1mol下列物质在0℃、101kPa下的体积 【结论】在0℃、101kPa(即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提问】在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呈现了规律性,那固体和液体的体积是不是也有相应的规律性呢?请看下表。 表2 计算1mol下列物质在0℃、101kPa下的体积

【结论】1、在相同条件下,1mol气体所占的体积比1mol固体或液体所占的体积大很多; 2、在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各不相同,而1mol气体的体积却几乎相等。【思考】 1、相同条件下,不同状态的物质,体积大小不一样,且气体比非气态物质体积大呢? 2、从微观上讲,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有哪些? 【创设问题情境】请同学们想象下面几个例子: 1、将50个乒乓球与100个乒乓球分别密集摆放,谁的体积大? 分析:100个乒乓球体积大,说明物质体积与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有关,粒子数目越多,物质体积越大; 2、将50个乒乓球与50个篮球分别密集摆放,谁的体积大? 分析:50个篮球体积大,说明物质体积与构成物质的粒子自身体积大小有关,粒子体积越大,物质体积越大; 3、将各50个乒乓球一种密集摆放,一种球与球间隔10米,在操场上均匀分布,谁占的空间体积大? 分析:在操场上放置的乒乓球空间体积大,说明物质体积与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平均距离有关,粒子间平均距离越大,物质体积越大; 4、50个乒乓球与50个篮球,球与球的间隔均为10米,在操场上均匀分布,谁占的空间体积大? 【PPT】 粒子大小和粒子间的平均距离。当粒子数目相同时,对于非气态物质,由于粒子间平均距离较小,因此粒子自身大小成为影响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粒子并不相同,粒子本身大小不同,因此物质的体积不同。对于气体,由于构成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很大,气体分子本身大小与平均距离相比可以忽略,对于不同的气体,在压强和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相等,当粒子数相同时,气体的体积也就近似相等。 【投影】图片:构成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粒间的距离

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第六章c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子动理论和波意耳定律等知识后,对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气体的等容变化过程及其规律。从科学研究方法来看,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它在继承力学的许多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增添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外推法,并导致热力学温标的创立;建立微观气体模型对宏观规律获得本质的认识等。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理解气体的体积、压强和温度这三个状态参量和气体的状态变化之物理意义,并且要了解探究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使用DIS实验器材的一些必备技能。 通过气球加热后破裂等情景引入,使学生定性认识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其压强变化与温度变化的趋向相同。 通过对不同种类、不同体积的气体进行DIS实验探究,在计算机上得到p-t图像,并要求学生作图,然后通过对p -t图像的分析、讨论,理解压强随温度变化是线性的关系和图线在纵轴与横轴上截距的物理意义。

应用外推法合理外推图线,创建热力学温标,并得到查理定律。 本节课的学习体现出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学会应用DIS实验研究实际问题,应用物理思维方法进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促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定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温度间关系的图象表达,即p-t图像和p-T图像。 知道热力学温标,知道绝对零度的物理意义。 理解查理定律。 学会用DIS实验器材完成一定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温度间关系的 探究任务,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过程与方法 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DIS实验。 运用外推法建立热力学温标,并在对p-T图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查理定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由日常生活中的气体等容变化现象养成观察身边的物

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

高二新课固体液体和气体 §12.9 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 要点:巩固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知道气体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能用气体参量来叙述生活实例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气体压强、体积和温度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 考试要求:高考Ⅰ(气体的状态和状态参量,气体的体积、压强、温度之间的关系),会考 课堂设计:学生已涉及到了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本节可进一步从撞击、作用力、频繁等因素将气体压强转到宏观的决定参量温度和体积上来,并使学生认识到参量之 间是有联系和制约的,也能从一些生活事例中用气体状态参量的眼光观察和解 释。为降低难度,分别将相互关系分立讨论,再通过小结得到实用的定论。为 应付一般习题中的参量定性讨论,可介绍(PV/T=常量)式。 解决难点:在复习气体压强微观意义的基础上,将微观量转化为宏观的参量,继而结合学生的一些生活经验得出三参量之间的关系,并再在生活实例中应用检验,作为 定性了解可依据课本不再展开。 学生现状:用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来理解与温度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有困难; 用微观意义来理解参量的变化尚不适应; 用微观意义定性知道生活实例不知所措。 培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推理能力 思想教育:唯物主义世界观 课堂教具:针筒,气球 一、引入 【问】气体压强是如何产生的? 分析:大量气体分子频繁的碰撞器壁而产生的 【问】影响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分析:温度、体积 那么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温度、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存在呢?这就是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学生阅读《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关系》部分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实验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分析: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密封在注射气内质量一定的气体;实验的先决条件是: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结论:体积减小时,压强增大;体积增大时,压强减小。 【问】用气体分子热运动的理论即从微观方面解释这个实验结论。 分析:温度不变,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质量一定,体积减小,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多,即分子越密集,所以气体压强增大。 【问】如果压缩气体的同时,温度降低,还一定是“体积越小,压强越大”吗? 分析:温度降低,分子平均动能减小,所以压强不一定增大。 结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不变,体积减小,压强增大。PV=常量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教案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 昌平区第一中学增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概念的理解; 2.正确理解和初步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探究意识; 2.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3.初步学会分析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投入,循序渐进寻求真理的探究意识; 2.渗透抓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特殊到一般认识事物规律等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形成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逻辑推理过程; 2.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学生探究意识的初步培养。 [教学难点] 1.学生探究意识的初步培养 2.固体或液体体积的决定因素 [教学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以问题推进的探究式教学 学法指导:推理演绎、归纳总结 [教学用品] 电脑多媒体、22.4L体积模型、大针管、烧杯

[教学设计思路] 1.利用已有的物理公式V=m/ρ计算1mol的几种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对其进行质疑。 2.探究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动画演示) ①粒子的数目 ②粒子的大小 ③粒子间的平均距离(实验探究) 3.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的主要原因(动画演示)粒子的数目相同,粒子间的平均距离大小相对于粒子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的前提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的大小;不同的固体或液体的粒子大小不同,因此,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 4.相同条件下,1mol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的主要原因(动画演示) 粒子的数目相同,粒子的大小相对于粒子间的平均距离可以忽略不计,而相同条件下,不同的气体的粒子间的平均距离(统计的结果)基本相同,因此,1mol 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5.探究气体的粒子间的距离的影响因素(录像和动画模拟) ①温度对气体粒子间的距离的影响 ②压强对气体粒子间的距离的影响 6.纳总结,导出气体摩尔体积概念、表达式、单位等。 指出: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7.随堂检测 结合适当的练习,及时反馈并总结出使用22.4L/mol时的注意事项

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日期: ?

A.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基础知识】 1.知道一定质量气体的状态由压强、体积、温度三参量描述;并能从分子动理论角度知道气体压强产生的微观情景 2.掌握气体压强计算的一般方法,掌握压强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 3.学会用DIS实验系统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探究(图像拟合、简单误差分析) 4.理解玻意耳定律的内容,能运用玻意耳定律求解质量不变气体,与压强、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并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5.会读、画一定质量气体的P—V图。 【规律方法】 1.能将初中有关压强、大气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连通器原理、托里拆利实验等物理概念、物理模型、实验迁移到本节学习过程中。 2.会求固态物封闭气体的压强、液态物封闭气体的压强。 3.通过DIS实验进一步感受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多参量内在关系中的作用 4.通过描绘P-V、P---1/V图像,进一步增强利用图像描述物理规律的能力 作业4?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玻意耳定律)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个物理量不表示气体的状态参量() A.气体体积 B.气体密度? C.气体温度??D.气体压强 答案:B 2.关于气体的体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质量成正比 B.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密度成反比 ?C.气体的体积就是所有气体分子体积的总和 ?D.气体的体积是指气体分子所能达到的空间 答案:D 3.气体对器壁有压强的原因是( ) A.单个分子对器壁碰撞产生压力 B.几个分子对器壁碰撞产生压力 C.大量分子对器壁碰撞产生压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C 4.如图所示,大气压是1标准大气压(相当于76厘米水银柱),管内被封闭的气体的压强应是( ) A.30厘米水银柱?C.50厘米水银柱 C.26厘米水银柱 D.46厘米水银柱 答案:C 5.如图所示,在玻璃罩内放入一个充气较多的气球,下列关于玻璃罩内气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过胶管抽玻璃罩内的空气,气球的体积减小 B.通过胶管抽玻璃罩内的空气,气球的体积增大 C.通过胶管向玻璃罩内充气,气球的体积增大 D.通过胶管向玻璃罩内充气,气球的体积不变50cm 30cm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气体摩尔体积 教材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内容。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气体摩尔体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对学好化学计算、掌握气体性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中学化学许多反应都会涉及到气体,若要进行定量分析,运用气体摩尔体积能简化计算,给化学研究带来方便。并且气体摩尔体积为以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必备的基础知识。 气体摩尔体积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气体所占的体积是物质运动的外部现象,气体运动规律是物质运动的本质原因。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气体运动规律是气体所占体积的内因,外界条件是气体所占体积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通过认真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本质和现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反过来,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养成科学的世界观。并且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加深理解、巩固和运用有关概念,特别是深化了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已经掌握了微粒构成物质的初步知识,前一课时又学习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涵义和应用,知道了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以及微粒数的之间的换算方法,此时引入气体摩尔体积恰逢其时。物理课上学习的物质三态的变化,温度压强对气体体积的影响,都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知识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气体摩尔体积概念 (2)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物理: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含图详细讲解)

气体得压强与体积得关系 一、知识要点: 1.知道体积、温度与压强就是描述气体状态得三个参量;知道气体得压强产生得原因;知道热力学温标,知道绝对零度得意义,知道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间得关系及其两者间得换算. 气体得三个状态参量 (1).温度:温度在宏观上表示物体得冷热程度;在微观上就是分子平均动能得标志。 热力学温度就是国际单位制中得基本量之一,符号T,单位K(开尔文);摄氏温度就是导出单位,符号t,单位℃(摄氏度)。关系就是t=T-T0,其中T0=273、15K。两种温度间得关系可以表示为:T = t+273、15K与ΔT =Δt,要注意两种单位制下每一度得间隔就是相同得。 0K就是低温得极限,它表示所有分子都停止了热运动。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达到。 (2).体积:气体总就是充满它所在得容器,所以气体得体积总就是等于盛装气体得容器得容积。 (3).压强:气体得压强就是由于气体分子频繁碰撞器壁而产生得、压强得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内得分子数与分子得平均速率。若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大,分子得平均速率也增大,则气体得压强也增大。 一般情况下不考虑气体本身得重量,所以同一容器内气体得压强处处相等。但大气压在宏观上可以瞧成就是大气受地球吸引而产生得重力而引起得。 压强得国际单位就是帕,符号Pa,常用得单位还有标准大气压(atm)与毫米汞柱(mmHg)。它们间得关系就是:1 atm=1、013×105Pa=760 mmHg; 1 mmHg=133、3Pa。 2、会计算液体产生得压强以及活塞对封闭气体产生得压强. 例如:(1)液体产生得压强得几种图形

(2)活塞对封闭气体产生得压强得几种图形 气缸内气体得压强(大气压P0活塞重量为G,砝码重量G1,汽缸重量G2) / /S /S P6=P0+(F-G)/S P7=P0-G2/S 3、学生实验:探究“用DIS 研究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得气体压强与体积得关 P= P 0 - pgh 0 +pgh P= P 0 - pghcos θ P= P 0 P= P 0 - pgh P= P 0 +pgh P= P 0 -pg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