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人和名教

魏晋名人和名教
魏晋名人和名教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

学术思想,与时消息。随着门阀士族的兴起,以玄学为代表的新的哲学思想迅速流行。在注重章句注疏的两汉经学日趋繁琐的时候,玄学提出的“得意忘言”,将士大夫从繁琐的考据中解放出来,不再拘泥于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是注重文本内在的精神世界;在思想上,玄学通过重新阐释《老子》,《庄子》,《周易》等经典,辨析“有”,“无”等哲学概念,揭露名教礼法的虚伪,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发挥。玄学,又称“形而上学”,是用纯思辨的方法来阐述对经验之外的各种问题的看法。玄学的基本特征是“儒道兼综”,其中心议题是通过“有无”,“本末”,“体用”,“一多”等关系的四边推理,来论证自然和名教的统一。这里的“名教”是指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而“自然”则是指支配自然界变化的那种和谐的自然规律。玄学从正始年间王弼,何晏调和儒道,到竹林七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发展到东晋,又回归到了名教即自然。这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文化发展的螺旋上升。下面就具体来谈谈玄学在不同时期的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魏晋时期,“名教”

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研究和思考的主题。门阀士族地主阶级迫于实践和理论的需要,一方面,他们接过老庄自然无为的思想,用来打破两汉以来封建礼教的拘束,以为他们所代表的门阀士族阶级的放荡纵欲的生活寻找理论根据。另一方面,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他们对于封建伦理规范,又不能采取完全漠视的态度。因此,他们不得不对“名教”与“自然”给以新的理解和论证,不得不致力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从而出现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辨。魏晋时期,第一个力图从理论上说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是夏侯玄。他说:“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强为之名”(张湛:《列子·仲尼》)。视“自然”为“道”,为“体”,“名教”为“用”,这种用“体”“用”关系去说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开了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去理解“名教”与“自然”关系的先河,标志着对“自然”与“名教”关系探讨的深入。“自然”与“名教”之辨从此作为玄学思潮的一条主线,贯穿于玄学发展的始终。名教本于自然———对名教的本体论论证正始时期,何晏、王

弼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晋书·王衍传》记载: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人“被置于优先的地位。由于“无”为本而“有”为末,那么与无相应的自然秩序就处于与有相应的道德秩序之前。同样,纯粹天然的自然人性就处于理性的礼乐生活态度之前。这不仅导致人生价值的广义转换,也导致思维方法的大转换,这就是将本体论与伦理学结合起来,对道德的根源与合理性依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名教、自然之辨不仅提高了道德哲学的思维水平,而且将传统道德理论开始奠基于本体论基础之上。祖述老庄,立论被置于优先的地位。由于“无”为本而“有”为末,那么与无相应的自然秩序就处于与有相应的道德秩序之前。同样,纯粹天然的自然人性就处于理性的礼乐生活态度之前。这不仅导致人生价值的广义转换,也导致思维方法的大转换,这就是将本体论与伦理学结合起来,对道德的根源与合理性依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名教、自然之辨不仅提高了道德哲学的思维水平,而且将传统道德理论开始奠基于本体论基础之上。被置于优先的地位。由于“无”为本而“有”为末,那么与无相应的自

然秩序就处于与有相应的道德秩序之前。同样,纯粹天然的自然人性就处于理性的礼乐生活态度之前。这不仅导致人生价值的广义转换,也导致思维方法的大转换,这就是将本体论与伦理学结合起来,对道德的根源与合理性依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名教、自然之辨不仅提高了道德哲学的思维水平,而且将传统道德理论开始奠基于本体论基础之上。

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辨内容提要名教与自然之辨是玄学思潮的主题。关于此,汤用彤、陈寅恪、唐长孺、牟宗三、余英时和庞朴等方家均有专题研究。这里,笔者试图把名教与自然之辨拆解为名实、情礼、古今、天人四个理论层面,逐一解读。本文除了不可避免地要涉诸儒道关系外,立论的主旨则在于揭示名教与自然之辨的基本论域、内在理路及其所由产生的历史语境。颠倒的社会塑造了颠倒的人格。生当魏晋乱世的玄学名士,他们对名教的矛盾心态和人格行为的不统一,有着真切的历史内涵。我们不应无视而是应该充分揭示这种真实的矛盾——矛盾的真实,并由此来完整地把握名教与自然之辨的思想意味。从何晏、王弼到嵇康、

阮籍,再到向秀、郭象,这是玄学思想发展的“三部曲”,名教与自然之辨在这三段中也展现为一种逻辑递进关系。然而,这种逻辑演进并不明显,而玄学家们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讨论又多有重叠之处。而且,由于名教与自然范畴的歧义性以及名教与自然之辨在玄学思想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实乃涉诸语言、人性、社会和宇宙等诸多方面。由是,本文选择了共时性的结构性的话语分析,同时尽可能兼顾历史性的说明。玄学家的名教与自然之辨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议题,多是当代哲学关注的理论问题,玄学家以其对这些问题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丰富了人类思想的宝库,给后人以宝贵的启迪。(一)引言魏晋之际,经学式微,玄风振起。玄学名士们清谈雅论,旷达风流,煽起了一股颇具异端色彩的思想潮流。作为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潮,玄学当然不是无主题变奏,或无主题的变相说法所谓多主题。那么,玄学的思想主题是什么呢?应该说是名教与自然之辨。名教与自然之辨是玄学对魏晋社会的时代课题的理论解答,是玄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终点,规定与凸显了玄学思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位。当然,

名教与自然概念其来有自,在先秦时代即已形成。但是,把二者的关系自觉而明确地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议题的,当是魏晋玄学。与中国传统思想上其他概念术语一样,名教与自然这对范畴也具有模糊性与歧义性。这里有必要对历史上自然与名教概念的内涵分别进行简略的梳理,以期为魏晋玄学名教与自然之辨的真实意味提供一个大致的座标。传统上的“自然”概念至少有四种含义:其一,指自然界或自然现象,吕坤《呻吟语·天地》:“阳亢必旱,久旱必阴,久阴必雨,久雨必晴,此之谓自然。”其二,指非人为、无意识的本然状态,《老子》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其三,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

似乎认可“孝慈”的话,但没有象魏晋玄学那样把儒家的仁义忠孝作为行不言之教的目的和结果来明确加以强调。晋人戴逵曰:“儒家尚誉……其弊必至末伪,道家去名……其弊必至本薄。”76 这用来概括儒道对名教问题上的偏失,是恰如其分的。在名实关系上,玄学承续了老庄的运思方法,也继续了他们的偏颇。他们这种对包括道德

语言在内的人类语言普遍的不信任态度,虽有其历史的根由,但却在理论上导致悖论,从而丧失现实的可操作性。这不是由于混淆语义层次而导致的所谓“语义悖论”,77而是一种真实的矛盾。语言是人的本质的外化与延长,“人类总是用语言的方式来拥有世界”。78 自从产生了语言,思想就离不开它的物质外壳语言,道德规范和共识也主要不是以前语言和非概念化的样态存在和形成的。诚然,人类的语言有其局限,甚至会给思想观念带来误导和混乱,但玄学家们对语言的怀疑并不隐含着对语言进化的预期,这就使他们自身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他们对语言的不信任恰是在语言中形成和表达的,他们在理论上要废言、不言、行不言之教,可在实践上又挥麈谈玄,悬河泻水,成为一代言家高手,清谈领袖,这一如声称“知者不言”79 而又留下“五千言”的老子。又就不言之教而言,道德确会为权力的兜售者和权力的追逐者所滥用与败坏,但取消道德的外在规范与教化则几无异于取消道德本身。关于此,玄学家试图从人性层面寻求解答。(三)情与礼——越名任心人性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就儒家关于人性及人的本

质的观点而言,虽然漫衍杂多,但其理论的重心都在于论证道德教化的合理性。儒家创立者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80 他把后天的习染作为人类差异的成因而加以强调。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先天具有仁义礼智等“善端”,所谓“仁义礼智根于心”,81 这是经由凸显人的道德属性来论证教化的可能性。荀子主张性恶论,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82 这是通过把人性中的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动物属性导致作为万恶之源来论证教化的必要性。当然,孟子的性善不是讲人性的至善,因为若果如此,人将无需教化,他曾说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83 荀子的性恶也不是指人性纯恶,因为那样的话,人则不可救药,荀子所谓“途之人可以为禹”84 无疑暗示了人性中孕含成圣的潜质。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性三品,把人性划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但他的着眼点则是在“中民之性”,他认为“中民之性”兼具善恶,“两有贪仁”,85 这在理论上就兼顾了道德教化的必要和可能。汉代儒者多持性善恶混说,如刘向、扬雄、郑玄等。及至宋明理学家,他们把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这也是一种性善恶混说。儒家的人性论是服从于

道德教化的需要,或者说教化的提出是基于对人

性的确认。道家则不同,他们既否认仁义礼智为

人性的内容,又把纵情嗜欲排除于人性之外,而

只承认维持人的生物性存在和物种延续的最低

限度欲求的实在性,并认为人性先天完满自足无

需借助后天外力来存养或改造。他们以此来否定

外在的礼乐教化。可以说,道家才是纯粹意义上

的性善论者。86 玄学家继承了原始道家的人性

论而又有所变通。玄学的“自然”范畴,

其含义之一指人的内在本性的自然。他们认为,

文教礼俗,礼乐教化是有害于自然圆满之人性

的。在这个意义上,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则表现为外在的道德规范与内在的人类本性的

关系。他们主张“越名任心”,“越名教而任自然”。

向秀、郭象说:人待教迹而后仁义者,非

真性也。夫率真性而动,非假学也。故矫性伪情,

舍己效物而行仁义者,是减削毁损于天性也。87 嵇康更明言: 推其原也,六经以抑引为主,

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

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

不须犯情之礼律。故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

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88 教

化,仁义,《六经》,是迷乱至醇天性的诱饵,钳

制自然情欲的枷锁,故要越名任心。嵇康说: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

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

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

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

无措也。89 ?任何一种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伦

理规范,?都或多或少是以牺牲个人的自我幸福

来调整人们间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共同体的

和谐。?而汉儒的伦理学说除了上述的一般共性

外,又以假想的神学上帝为根据,以维护特权阶

层的权力与利益为旨归,以遏制百姓的欲望和侵

夺其利益为手段,颇具禁欲主义色彩。名教由人

自已创造,反过来作为人的异己力量又与人对

抗,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alienation)。黑格尔

讲绝对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讲宗教的异化,马

克思讲劳动的异化,而中国历史上的名教,实乃

道德的异化。玄学家把社会外在的名教与人性内

在的自然对立起来,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这似是把人首先理解为一个感觉体,?把感性因

素理解为人性的基本因素,这似乎是感性的觉

醒,理性的飞升。90 ?可是,玄学家理解的自然人性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又应怎样才能一反道德的异化而还返人的自然天性呢?何劭《王弼传》载: 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91 何晏认为,理想的人格应无喜、怒、哀、乐之情。王弼则认为,凡圣之分不在乎情之有无,而在于圣人能够“体冲和以通无”,“应物而无累于物”,虽有欲而不为欲迁,虽有情而似无情。这样,人的喜、怒、哀、乐就不会以名教的褒贬为转移。嵇康认为,人应“涤情荡欲”,92 “心无措乎是非”,“情不系于所欲”。阮籍也提倡“恬淡无欲”。93 向秀、郭象则认为,人既应去除心中的是非善恶之别,又应忘怀喜、怒、哀、乐之情,还得泯灭滋味声色之欲,坐忘现象界的一切差别,“玄同彼我”,“玄同光尘”,“玄同死生”,“玄同万物”。这样,便不会矜名逐利,尚名好高,彰名丧真,而达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

化为体而无不通”94 的理想境界。由此看来,

名教纲常的禁欲,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玄

学的少私寡欲,其用意之一则是为

了避免名教对人性的诱惑。?玄学家在宏扬自然

人性的同时,又差不多掏空了人性的自然内容。

向秀在《难养生论》中虽然曾承认人的生理欲求

是自然之理?,但他又认为应该节之以礼。他说: ?夫人含五行而生,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感而

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但当节之以礼耳。

向秀的这种说法已游离出玄学思潮的主调而更

接近于儒家。?玄学家们蔑弃外在的礼仪教化,?而提倡因任内在的道德情感。而且,他们还

认为,只要人们不假外求,任其真性,自然就能

达到仁、义、忠、信等道德规定。嵇康在《释私

论》开篇伊始提出“越名教任自然”,他说: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

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

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

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

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

非无措也。这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以对名位、德名的无所“矜尚”为前提,

以“是非无措”,“大道无违”为目的。那么,?这

个无违之“道”又指什么呢?他在同篇说: 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仁心无

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

后为也。?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

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具也。?

言无苟讳,而行无苟隐。不以爱之而苟善,?不以

恶而之苟非。心无所矜,而情无所系,体清神正,

而是非允当。忠咸明天子,而信笃乎万民。?

?原来,“心无所矜”,“显情无措”的结果是达乎“贤”、“信”,这就叫“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

违乎道者也”。嵇康的这一思想,也表现在其他

著作中。《太师箴》说: 浩浩太素,阳曜阴

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厥初冥昧,不虑不营,

欲以开物,患以事成,犯机触害,?智不救生,宗

长归仁,自然之情。故君道自然,必托贤明,茫

茫在昔,罔惑不宁。《声无哀乐论》说: ?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

枯槁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

涤尘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

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从嵇康的话语

表达来看,他并不一般地否定建立在宗法等级制

度之上的伦

理道德。他认为,主观上不矜乎名教,是为了客

观上达于名教,“情不系于所欲”方能“审贵贱

而通物情”;惟其“傲然忘贤”,故而“贤于度会”;

要想“怀忠抱义”,必须心“不觉其所以然”。“越

名教而任然”的理论归宿则是回归名教。

向秀、郭象则用“迹”(所当然)和“所以迹”(所

以然)?来表述人性与名教的关系。他们说: 仁者,兼爱之迹;义者,成物之功。爱之非仁,

仁迹行焉;成之非义,义功见焉。95 所

以迹者,真性也。夫任物之真性者,其迹则六经

也。况今之人事,则以自然为履,六经为迹。96

仁义,《六经》之“迹”是人性之“所以迹”的

外现,自然之履留下的足迹便是名教。向秀,郭

象认为,人们不应当慕求外在的仁义之“迹”,

而应因任人心之“所以迹”,“彼我同于自得,斯

可谓善也”,97“任其天性而动,?则人理亦自全

矣”,98“善于自得,忘仁而仁 ,99“质全而

仁义著”。100 那么,为什么人要自足其性便

可以最终实现仁义呢??向秀、郭象对此作了明确

的回答,他们认为仁义就是人的内在品性。他们

说: 夫仁义者,人之性也。101 夫仁义

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102 这样,玄

学家在人性方面,?初而否定了桎梏自然人性的

外在的仁义,终而又认定仁义是人的内在规定

性。玄学家关于仁义是人之性情的说法似乎回到

了儒家孟子,?但又有所区别。孟子提出性善论是

为了论证后天存养与教化的合理性,而玄学家的

人性理论恰恰是为了否定它。玄学家主张取

消人的是非善恶等道德意识和观念,认为因任人

的内在的道德本能而为便可实现仁义忠孝。由此

看来,玄学家是在标榜一种道德无意识。弗洛伊

德在精神分析中强调“无意识”(unconscious),

认为这是一种被遗忘的意识察觉不到的经验,一

股包含了欲望、冲动和本能在内的巨大潜流,在

人格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有些属于

“前意识”( preconsious ),通过与语言的联

系便可进入意识领域。103?而我们称之为玄学家

的无意识则与此多有区别,这种无意识不是来自

后天被压抑的经验记忆而是一种先天秉赋,不是

非道德甚或反道德的欲望冲动而是一种道德性

的本能和动力,他们未详及由无意识到意识的转

变过程,但他们认为与语言相联的道德意识的形

成正是道德真义的丧失。《晋书·阮籍传》载:

籍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藏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其,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名士阮籍,葬母不拘庸常礼俗,而情则至真至纯。阮籍这类“方外之人”的行止,正是玄学家的名教态度的绝好注脚。可是他们这种任凭道德无意识自然流露而对礼仪准则无所顾忌的行为,却被末流狂生所追慕仿效,再度形式化为时髦的名士风度,他们“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或濯脚于稠众,或溲便于人前,

或停客而独食,或行酒而止所亲”,104成为毁方败常的无耻之尤。玄学家倡导的自然在现实中无补于名教的净化,反而助长了世风的颓败。这说明,在人性中如果确有道德无意识的话,其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的,它替代不了道德观念、规范和教化在确定共同的行为选择边界及约束和规范个人的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认知功能和实践功能。此外,宗法专制社会的道德规范虽然有若干自然人性的依据,但总体来讲是人类本性的异化,有颇多违逆自然人性之处。而且,这些道德指令自

身颇多抵牾,执行起来往往强调其中政治性内容(如忠)而把直接反映血缘关系的规定放在次一级考虑(如孝),这就越发不尽情理。而玄学家们把这些规范认定为道德无意识的内容,必然有违人的自然天性,其所谓“越名任心”也就必然流于虚幻。嵇康临刑前在狱中曾作《家诫》,教导其子要“执信”、“守节”、“临义让生”,做“忠臣烈士”。果然,后来嵇康本人被司马懿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105的罪名杀害,而其子嵇绍遵父遗嘱,在荡阴之难中,为保卫有杀父之仇的司马氏家族的晋惠帝而尽了“死节”。历史老人给嵇氏父子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裴希声在《侍中嵇侯碑》中称颂嵇绍说: 夫君亲之重,非名教之谓也,爱敬出于自然,而忠孝之道毕矣。106 其实,嵇绍既不自然地违背了孝道,又因此而忠得非常不自然。

名教自然之辩摘要:自然名教关系,是魏晋玄学讨论的极其重要的一个命题。名教自然之辩与有无之辩、才性之辩、言意之辩并列为魏晋玄学中的四对最重要的哲学命题。名教自然之辩,是魏晋玄学的基本问题所在。就整体言,玄学思潮的发展方向,总的趋势是一步一步地调和

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使之合为一体。具体而言,是沿着王弼(儒道调和)——嵇康(儒道对立)——郭象(儒道合一)这一路向行进的制约这一行程的直接动因是魏晋时期政治上的剧烈变动带来的现实需要。关键词:自然;名教;名教出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独化名教观念与自然观念,不是魏晋时期开始提出的,圣人(孔子)贵名教,老庄明自然,由来久矣。时至汉代,有其是东汉时期,这两种观点都有了新的发展,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辩。魏晋玄学家的历史使命就是将名教与自然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结合起来,为世人提供伦理价值根据。探求名教与自然之辩的产生原因、发展进程以及内在实质,不仅对于了解魏晋玄学,而且对于了解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名教自然关系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

正是指一种至无状态下整体性的和谐。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表明各事物虽然按照自己独有的性分生化,但彼此间又有一种协同相连的和谐关系,统一于天地大化之中。自然的和谐由此得来,社会人事的和谐亦由此得来。而“神器

独化于玄冥之境”则指国家政治即名教也按玄冥独化的原则实施,是独化于玄冥之境在政治上的自然体现。为此郭象融合儒道两家性分论,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的结合入手,提出了安分而性分自足的思想。即物之大小皆有自性,皆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人是否感到快乐,只取决于自己是否尽其本性,保持个体的独立和尊严,而不在于违反自然,泯灭自性,强与外物为齐,追求那些自己无法达到的目标。人们只要安于性分,自足知足,任性而行,则无需刻意遵守仁义礼乐、忠信孝悌而能自然合乎规范,因为这些规范本身即来自人之本性。相反,如果因为名利权位等人为地外在因素的诱惑,致使人之物欲膨胀,不知自足,迷失本性,自然与社会、政治的和谐即被破坏,名教也就失去了自然的基础而愈加远离天人之理想。基于此点,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自不可矫情逆心,自作聪明,

强为天下主宰,推行一系列有为之举,而应“不治治之”,即以无心顺应自然,不为物性人情,使百姓自得其性,尽其性分,如此才为治道之本,得天下百姓之心,实现各种关系的自然和谐。由此点出发,天下即可于不治之中达到至治,名教

统治也不治不觉地在自然而然状态下完成。至此,名教与自然的合一终于得以实现,而长期争论不休的自然名教先后本末问题也得以消弭。可以看出,郭象通过性分自足之说,发挥了自然名教本无冲突之旨,对阮嵇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既有继承,又有修正。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名教自然关系的演变有一个大致的线索。何晏、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结束了两汉神学化名教的一统天下,使道家自然原则成为名教的理论基石,这使得东汉末年濒于危机的名教重新焕发了它的活力。但这一理论也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它强调的崇本息末令人感到儒道在他那里尚未完成有机的统一。阮籍、嵇康出于对社会政治的丑恶现实的激愤,抓住这一矛盾把自然与名教对立起来,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嵇康鉴于当时黑暗政治而竖起这一旗帜,阮籍则以放浪不羁的行为从实际生活中践履了这一主张。但东晋名士却以放浪形骸为作达,引起裴頠等人的不满和指责。裴頠以其《崇有论》对践踏名教的风气做了有力的批判。他也是名教自然之辩的重要人物。继裴頠之后,郭象以其敏感的洞察力感觉到了社会的稳定是离不开名教所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5211409 ,王敏) 摘要:对魏晋文学及魏晋风度的简略阐述 关键词:魏晋风度,魏晋文学 谈到魏晋风度 ,首先得谈它独特的历史背景。自汉末以来 ,大规模战乱不已 ,先是董卓之乱 ,接踵而来的是三国鼎立 ,魏晋易代 ,八王之乱 ,永嘉南渡 ,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遍 野的惨象。魏晋士人们流离失所 ,辗转四方 ,寻求栖身之所 ,过着朝不保夕的寄寓生活。面对天翻地覆 ,人命如蚁的社会现实 ,生性敏感多思的士人 ,心中的哀伤和悲痛可以想见。他们把这种哀伤和悲痛沉淀 ,转换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和询问 ,转换成对生与死的思索 , 在他们的诗中“,忧生之嗟”随处可见(如《古诗十九首》、曹操《短歌行》) 。同时 ,汉末以来的正统儒学受到反拨 ,面对“白骨蔽平原”的社会现象 ,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逃避态度 ,已不能令魏晋士人满意。况且 ,越来越僵化的礼教 ,成为上层集团统治人的工具 ,阻碍人的真性情、真道德的表达 ,魏晋士人们要求冲破这种束缚 ,展示个人独特魅力。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兴起 ,从哲学思想上给当时的士人以指导 ,打破了礼教在人们头脑中的僵化作用 ,使当时的士人追求一种自然、超脱、玄远和神明 :一种“大人先生”式的飘逸境界。对这种境界的追求 ,外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 ,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吏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教案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或主题语。 2.按下面的要求策划一个班级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的: 活动形式: 3.如果班上要举行风流人物诗文朗诵赛,请你设计活动步骤(至少三条) 4.学校要求办一期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为这次板报写三个栏目。 5.参加了这次活动,你从这些风流人物的身上学到了哪些品质?6.你认为要要想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该具备哪些品质?7.请写出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并说说他的“风流”之处,且对你有何影响? 8.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无数风流人物。在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就有不少,如:孔子、孟子、诸葛亮、刘备、曹操、辛弃疾、李白、范仲淹、曹雪芹、陈涉……现在请你协助出一期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黑板报,相信你一定表现很出色。 A、黑板报共有三个板块,请依照已拟好的栏目再拟出第三版栏目。要求结构、字数都相同。 第一版:品读古名人名言 第二版;评述古名人功过

第三版: B、第一版中是对名人名言的品读鉴赏,请选取某一古名人的一句名言,加以品味,并写上简单的批注。[示例]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批注:劝诫世人不能忽视细小的事情,语重心长。名言:批注: C、第三版是对古名人得失的评价,请你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段评论性的话,在黑板报上刊出。要求有观点有分析,不超过80个字。 9、、请为“话说古今风流人物”的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 10、题目: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请写出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并说说他的“风流”之处,且对你有何影响? 人物姓名: “风流”之处: 对你的影响: 11、在这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参与到这次活动之中,也一定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1)简单说说你们的活动过程:(至少四个以上)(2)如果你来主持本次活动,你会采取哪几种形式来开展活动:(说出三种以上) 12、襄樊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位襄樊籍的文化名人。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正像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来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这种生命精神在《世说新语》这部记载名士轶事的笔记小品中有着生动的表现。收入这部笔记中的大都是汉末以来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最典型的则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轶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综合性活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教学设计 姬家一中张新娟 [教材安排] 本单元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课题。它是在体现了历史巨人的风采,如陈涉、唐雎、诸葛亮等反映古代名人生活的的基础上。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与延伸,探寻伟人的足迹,学习英雄的精神。改变学生心目中只崇拜歌星、影星、球星的狭隘的偶像观,经历一次人生价值观的洗礼,让他们走进民族文化,从古代、近代、当代文明中,感受风流人物的精神和功绩,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偶像观、人生价值观、理想主义世界观以及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本单元还可以充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筛选、归纳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人文素养,体现新课堂的是开放的课堂、生活的课堂、自主的课堂。 [学情分析] 第六单元学习学生已简单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可以去同古人作心灵对话,理解他们特殊的思想情感,从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学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搜集、提炼、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他们也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谈古论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等局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所偏差,只知“一斑”,而未“窥其全豹”。利用这一活动正确引导他们的评古论今兴趣,强化搜集、提炼信息及自主学习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跨跃时空去探寻人物,学生很感兴趣,但是落笔时不知从何写起。看出学生对人物了解感悟体会不深,这需要慢慢修养,但诸如选材、拟题、运笔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本课也在针对学生写作中弊端进行研讨,并探索改进措施,提高课堂实效,改变作文课堂常是无效或是效果小的状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讲述和评论风流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2、通过对各种建功伟业分类,思维能力;3、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学会筛选整理能力。4、通过讲述、评价风流人物及其业绩,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述、评价、朗诵等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通过才华展示,锻炼语言实际运用能力;3、通过写风流人物,与风流人物对话交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并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风流”,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和英雄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唯物史观;2、激起对风流人物的景仰、渴慕之情,培植理想主义信念和远大抱负。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和全面的看待任务和事物的素质;4、引导学生从杰出人物的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5、通过对本地历史风流人物的探访,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通过学生对风流人物精神品格、丰功伟绩、不平凡的经历等的了解,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树立目标后拼搏进取的精神,同时,处理信息的能力。

魏晋风度(自由的历程)

自由的历程 ——魏晋风度的前世今生 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有那样一个时代叫作魏晋;在卷帙浩繁的文学典籍中,有那样一种文学叫作魏晋文学;在文脉悠远的中华文化中,有那样一种气度叫作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一种向往自由的新的人格境界的开辟,是儒学与道学矛盾与融合的演绎,也是“风清骨俊”审美意识的彰显。魏晋风度在人格上,哲学上,美学上都独树一帜,反映了中华民族,尤其是士阶层,开始自觉走上追求自由的历程,开一代风气,长一朝精神,为时人感悟,为后人景仰。魏晋风度作为那个时代的标签,其意蕴却未止于当时,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历久弥新。 本文将从分析魏晋风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进而从人格,哲学,美学三个方面发掘魏晋风度的精神实质——追求人的纯粹的自由,从而尝试探讨魏晋风度对当今时代的影响和意义。 一.先说个大概——魏晋风度的时代背景与代表人物 魏晋两朝所在年代为公元220—420,前后历200年。汉末以来,社会动荡,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人民死伤无数,白骨蔽野。降及曹魏,统一北方,然曹操多猜忌,文士多有折损。正始之后,司马代曹,以名教治天下,名士去其半,文人噤声。 这一时代充满了战争——三国鼎立互相征伐,政治斗争——曹植与曹丕的帝位之争,朝代更替——司马代曹,以及民族危机——五胡乱华。这一时代在历史学家眼里定然是不折不扣的乱世,但从另一角度去看,由于统治阶级忙于政治斗争,未对意识形态做出严格规定,于是造就了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大发展,形成了风采熠熠的魏晋风度。 魏晋之时,有太多因素造成个体的非正常死亡——战乱、瘟疫、政争等等,因此魏晋文人把这种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体验转化,升华为诗歌、晏游、饮酒,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反映内心的忧伤和恐惧,表达向往自由和追求超脱的人生理想。 魏晋的故事须由魏晋名士来演绎,魏晋一代,大致包含了五个文人群体: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这五个群体虽然政治抱负不同,但在文脉上一脉相承,在人格追求上也以清隽飘雅而相契合。 二.师法自然,放诞不拘——魏晋士风与人格 在政治黑暗,礼教束缚的年代,出现了文人集体失语的现象,但魏晋文人的特点就是不说话也不会停止对假礼教的批判与反抗,不会停止对自由人格的永恒追求。在魏晋名士眼中,自由就是顺从自己的天性,任性而为,随心而动。这源于他们对生命最细致的体察,“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阮籍《咏怀诗》其四),这是对人世短促的感叹,既然人生苦短,那就顺势而为,出世隐逸,寄身自然;“乘云御飞龙,歔欷叽琼华”(阮籍《咏怀诗》其七十八),表面上游仙崇道,实则是追求自身从现实的解脱。从文学主旨看无论是感叹,忧伤亦或游仙,都归结为对自然无为的复归,对自身解放的呼唤。 然而,让魏晋文人成为魏晋名士,让魏晋士风成为魏晋风度,师法自然还不够,真正让魏晋名士别具一格的是他们放诞不拘的人格特质,魏晋的名士无论从仪容仪表上还是从生活践行上都体现了这一点。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魏晋名士生活状况和心理情境的绝佳材料。 魏晋名士大都注重仪表,男子傅粉也不是奇事,但真正的雅士绝不粉饰。“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新语·容止》),明帝怀疑何平叔傅粉,便亲自试验,发现其出汗后面色更为皎白。美男子嵇康“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

20XX高考满分精选作文(重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XX高考满分精选作文(重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17年辽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认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2017年重庆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穿越百年的芬芳记忆 “你是谁,读者,百年之后读着我的诗?”一个头缠白布、身着素衣的老者向我走来,默默微笑着,“我无法从春天的财富里为你送来一朵鲜花,无法从远方的云彩里为你送来一缕金霞,打开门向四周看看,从繁花盛开的园里采撷百年前消失的鲜花的芬芳记忆,让欢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光……” 泰戈尔就这样一步一步向我走近,在我的耳边低语,告诉我奉献的美丽——它如一抹春日的阳光,亲吻着每一个生灵。

在熹微的晨光里,叶儿轻轻晃动,飘摇在秋风里。“落叶在泥土里迷失自己的时候,才融入到森林的生命里去了。”你说着,用手托住一片黄叶。叶儿一生的意义便在于此,在深秋的晚风中,用一种辉煌的告别方式来终结自己的生命,为大地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零落成泥,不奢求什么回报,它只是记住了大地对它的哺育之恩,也渴望用自己的生命予以报答。正因为如此,叶子才得到了永生,飘散在诗人缠绵的笔墨里,一幅幅书卷里…… 秋日的凄凉过去,是春日的繁花似锦。那枝头含苞的花蕾,抑或层层叶片之间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竞相争艳着。“泥土饱受污辱,却以花朵作为回报。”你让我捧一坯土,我闻到了泥土里散发的阵阵幽香。 土壤虽忍受着人们的摒弃,却毫无怨言,经历雨滴的拍打,冷风的肆虐,终于在和煦的春风里,吐纳一地的芬芳,在人们的心头弹奏着潺潺的乐章。也许,世间某些外表丑陋不堪的事物,它们也一直在默默奉献着,一直在为世间的美好而努力着。 “生命是上帝赋予的,我们唯有献出它时,才真正拥有它。”你依旧微笑着,向我讲述永恒的真谛。是不是世间万物亦如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只有在学会付出之后,才能够得到回报;予人方便之后,才能够予己方便。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为他人奉献的时候,我们才会收获——收获喜悦与幸福,也收获他人的付出。此时,我们才能拥有一份厚重的生命,才真正拥有了它,不是吗? 流连在繁花盛开的院落里,我采撷了一朵在奉献的雨露滋润下盛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教案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教案 河北远洋希望学校景玉姣 【活动目标】 1.通过讲述、评价、辩论风流人物及其业绩,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讲述和评论风流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3.激起对风流人物的景仰、渴慕之情,培植理想主义信念和远大抱负。【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生对伟人求学经历、创业经历、精神品格等的了解,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树立目标后拼搏进取的精神,同时,处理信息的能力。难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深化和发展。 【教学理念】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综合练习法,并注重了学生自我评价方式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音画结合情境导入 看三国演义图片剧照,倾听《三国演义》主题曲,用壮阔的画面和雄厚的音乐把学生思想引入特定的情境中。 师导语: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主自强、不畏强暴的唐雎;为报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少立大志、后又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陈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国家危难之时,坚决反抗侵略的英雄辛弃疾;被誉为“旷古烁今第一才子”的苏轼……古今多少事,多少英雄豪杰都付笑谈中。这些“千古风流人物”对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堂课,来感受风流人物的风采吧! 学生集体朗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诗词和毛泽东的诗词(多媒体投影显示)。 研讨:什么叫“风流”?什么样的人物堪称“风流人物”?他们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风流人物”特点:(1)、建功立业的人物(2)、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人物(3)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的人物。 二、多媒体出示题目,明确四大环节。 题目:《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板块:1、数风流人物2、说风流人物3、评风流人物4、写风流人物 第一环节:展示英雄排行榜——数风流人物 让各小组把课前活动准备的十位英雄人物列举出来,并提示:

高三叙事作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_800字

高三叙事作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_800字 雪,美,美得是那么纯粹。 雪,白,白的是这样无瑕。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吟雪者甚多,但唯有*的《沁园春*雪》有 “横绝六和,扫空万古”的胸襟与气魄,北方雪景,挥洒自如,历史 伟人,褒贬不一,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像奔驰状起伏之高原。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当代的英姿则站在了 风口浪尖上。雄浑壮阔的画面而又妖娆美好,气势磅礴。这是一首雪 的赞歌;这是一幅祖国壮丽河山的画卷;这更是一篇革命英雄为人民 幸福而奋斗的篇章。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个句惊天之语,言有尽 而意无穷,堪称点睛之笔,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留露了对光 明前途的无比信心。那一刻思绪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 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它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纯美。 它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 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伟人。 它使我们认清了一个民族。 十几年前,一位苦苦寻求救国之路的青年,写出了《沁园春*长沙》。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十几年后,当年的青年找到了光明大道,写下了《沁园春*雪》,给出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答案。两次之间,主旨相连,一问一答,遥相呼应。正是十年的求索,十年的磨砺才生出的绝妙。 难怪如此华美,如此壮阔,如此锋锐。

这才是真正的指点江山;这才是真正的激扬文字;这才是真正的 神来之笔。它是诗中的,是千古绝唱。 想想几十年前的中国,再看看今天的中国,奥运梦圆北京,世博 落户上海。重读*的《沁园春*雪》更加被它雄浑的气魄,开阔的意境,壮丽的画面,博大的情怀所感动,更加感到字字千钧,句句写实。它 的预言成为现实。今天的中国“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正在迎接五 周宾客,今天的中国更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 华儿女正在振兴中华,实现强国梦而努力拼搏,历史将继续证明——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话说风流人物教案

大作文话说风流人 学生活动物 教学目标: 1、客观细致地观察人物,并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或烘托映衬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2、指导学生“高立意、精选才”进行写作。 教学重点:立意决定选材 教学难点:用“我”的心灵思考人物——有独到的视角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写前准备】活动二选一 活动一:风流人物谁与争锋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讲讲自己心目 中古今中外最喜欢、最敬佩甚至崇拜的一个人物:他也许是侠肝义胆的英雄,也许是聪明 过人的智者,也许是才华横溢的文人,也许是呕心沥血的科学家……说说他们的动人故事, 讲讲他们的伟大业绩,把他们卓越的精神品质说出来,为我们健康茁壮地成长增添力量。 活动二:风流人物诗文朗诵会 在班上开一个古今中外风流人物诗文朗诵会,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诵,感受一颗颗伟 大的心灵。 【素材直通车】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4、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5、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8、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生活是这样美好,活他一

千辈子吧!——贝多芬 9、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10、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居里夫人 活动三、读季羡林的《九十述怀》(节选) 要求,用“”画出文中烘托映衬的文字,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燕园风光旖旎,四时景物不同。称之为人间仙境,也不为过。在这两年中,我几乎天天都在这样瑰丽的风光中行走,可是我都视而不见,甚至不视不见。未名湖的涟漪,博雅塔的倒影,被外人称为奇观的胜景,也未能逃过我的漠然、懵然、无动于衷。” 尽管美景连连,但是季老却“无动于衷”,突出了他专注于《唐史》的研究精神。 【写前指导】 “像那样生活”写前指导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人类历史长河中,许多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深刻的精神财富,他们折射着人性温暖的光辉,带给我们生活的启迪,精神的鼓舞。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读的书,把你最喜欢的人物写在作文本上,并用一段凝练的语言,表述对他的敬重和赞美。 大屏幕显示示例:袁隆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专注于田畴,播撒着智慧,收获着富足,又淡泊着名利。而他的小提琴美妙的声音响在了每一株稻谷中------ 二、让学生仿写这句话,然后让一组学生(10个左右)读自己写下的这句话,师生作适当的点评,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富含感情而又凝练的语言,抒发对“风流人物”的赞美。 师引导学生再来分析大屏幕的示例:“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专注于田畴,播撒着智慧,收获着富足,又淡泊着名利”是对袁隆平精神的赞颂;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而他的小提琴美妙的声音响在了每一株稻谷中------”与第一句话有什么关系?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并明确:末句是作者的独特思考,另辟蹊径。当人人都在赞叹袁隆平的贡献和高尚精神时,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表达,于是选取了袁隆平的爱好——拉小提琴来写,巧妙切入,新颖独到。让读者从小提琴的声音中听出袁隆平对生活的热爱和理解,那种淡泊名利的精神不是更深刻吗? 三、师问:思考一下,刚才同学们展示的对“风流人物”的精神歌颂中,谁展示出自己独到的思考?思考后进行评价。 (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激发彼此的灵感,为下面的写作张本)

魏晋名士

魏晋名士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消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正统的儒家训导成了他们的耳边风,礼教习俗成了他们的多余,功名富贵被他们看谈,毁誉生死被他们堪破,醉酒和清谈是他们的人生第一要务,只一个顺其自然,循其本性。然而他们又并非市井无赖,愚钝顽徒,他们都有着较深的文化根底,他们谈玄论道驾轻就就熟,口灿莲花妙笔生辉,有的还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过令人敬仰的宏篇佳构或妙曲精绘,后人称他们为“魏晋名士”。连劝告青年人莫读中国书的鲁迅也对他们刮目相看,以一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长文来探究名士行为的原因。多亏一部《世说新语》,把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才没使它们被历史的烟灰埋没,才让后人能够一睹名士风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是在世说新语中多次出现的人物,当然是名士者流。他于雪夜忽忆起友人,便兴致勃勃乘船前往,船行了一夜到得友人家门口,却是“不前而返”,因为他已经尽兴,没有必要再登堂入室,风雅得很。王子猷还有两个风雅故事:一个是他暂住别人家空宅,便急急忙忙在宅前宅后挖土种竹,有人讥他是多此一举,他却摇头晃脑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一是他乘船去京城办公事,见岸上有位吹笛的名士,于是当即停船把那位名士唤来船上,为他连吹三曲,他仍不厌足却不着一句评语,然后任其开路。公务肯定耽误了,但是王子猷觉得欣赏优美的笛声比忠于职守更重要。其实,王子猷当官也是当得莫名其妙,因为对于名士来说,官位可是不祥之物,是粪土。“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桓问:‘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虽然当了“骑兵参军”的官,却对所司何职,战马多少匹之类的职权内问题一问三不知,还引用孔夫子的话来跟长官恶搞。还有一次,顶头上司对王子猷说:“你任职这么久了,近期内我会提拔你。”王子猷却不表示感谢也不回答,而是抬头望着对面的山吟咏道:“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可见王子猷并不想当官,当官只是他游戏人生的材料而已。王子猷应当还玩过许多“游戏”,世说新语记不得那么多。 阮籍不但是名士,还是一个文学家,中国文学史有“竹林七贤”,阮籍便是七贤之一。魏晋名士都嗜酒,阮籍也难免,李白有诗云:“古来贤者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魏晋名士倒确实因饮酒而留芳。“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只因为有足够的酒,阮籍才去求步兵校尉一职,酒比官位更重要,嗜酒如命可见一斑。“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与猪共饮可谓闻所未闻,“诸阮”中当然有阮籍在。阮籍因酒而非礼的故事也有记载:“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共眠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醉后竟睡在人家的美妇身边,却是“终无他意”,可谓“君子好色而不淫”,虽然是喝醉了酒。阮籍不醉的时候也常常非礼,例如,阮籍的嫂子有一次回娘家,阮籍竟不顾当时的忌讳去送别,还和嫂子肩并肩谈笑风生走在路上,有人讥讽阮籍这一行为,阮籍的回答是“礼岂为我辈而设也!”。再就是阮籍丧母,有位叫裴楷的去吊唁,却见阮籍披散着头发盘腿坐在床上而不哭。裴楷倒是礼貌性的大哭了一场。后来裴对人解释说:“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而且守丧期间,重孝在身的阮籍不遵礼数照旧饮酒食肉而“神色自若”,把孔子倡导的以孝治天下的规则抛到了九霄云外。不但如此,阮籍还极端傲视权贵:“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不拘礼节,独立特行,被阮籍演释得确是淋漓尽致。 “竹林七贤”中还有个嵇康也很有名。魏晋名士都喜好相互品赏各自的容貌和气质,并且极尽形容夸张之能事。“嵇康身长七尺,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颂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可见嵇康是个美男子,大帅哥,并且风流倜傥。嵇康的才学也煞是了得,说是有个叫钟会的名士写了一篇论文,非常想要嵇

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

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也随之而变,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也开始了,魏晋风度随之而至。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叶朗曾说过:“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一、魏晋风度的产生 “魏晋风度”一词,应该出自鲁迅先生1927年7 月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以率真、坦荡、放浪、淡定、自然、旷达作为其注解,皆无不妥。它是一种美学观,也是一种人格范式,所谓真名士自风流。美学上,表现在作品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结构严密、刚健郎畅的美”;人格上,知识分子崇尚个性、自由,保持自己的尊严,“诗文言志”,不曲意奉承政治当权者。与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作的墓志“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晋是政治黑暗而混乱的时代,也是人觉醒的时期,士子思想活跃,个性意识增强,其主要标志是生命意识的觉醒。三国纷争,紧接着是司马氏的篡权,百姓流离失所,士子无所依归,生活在这样动荡的社会中,人们感到生死无常,生命如海中孤舟,随时有覆灭的危险。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的:“汉末魏晋六朝时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高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种复杂的情形成就了后人所盛誉和向往的“魏晋风度”。在阮籍、嵇康身上,他们惊世骇俗、天马行空的思想,特立独行、自由奔放的个性,便是“魏晋风度”的最好注脚。 二、魏晋士人的价值取向魏晋士人身处极端动荡的社会之中,生命常常一纵即逝,且又被繁复的礼教所束缚。 在如此背景下,魏晋士人寻求精神的自由解放,体现在现实中就是一种放达不羁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拘于礼法,不泥于形迹,心系自然,真实率性,以此来追求达到内在精神上自由之极境。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酷性灵的礼教

大学入学征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盼望着,盼望着,大学的脚步近了。”经历了高考的轰轰烈烈,我们即将以最饱满的精神姿态迎来美好的大学生活。犹记得初上高中时的我懵懵懂懂,如今却已经是一个准大学生了。对于我来说,大学,是高考的终点,同时也是我人生的新起点。 走向大学,意味着我们的思想也即将从纯真走向成熟。在我看来,高考结束后的这个暑假,正是提升自我的绝佳时期。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我正在向成为一名司机的路上努力奋斗,在教练的教导与提醒中,我从最开始的厌恶与害怕,变得逐渐开始喜欢上开车,也开始学会享受开车的这个过程。除此之外,我还开始慢慢学习做菜,做菜的步骤繁琐又无趣,我却在途中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他们平常不仅要工作,还要照顾我的生活起居,我不禁感到愧疚又感动——愧疚他们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却没能帮他们做什么,感动他们为我做的一切。 大学,应该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我想每个人都知道,大学,不是努力的终点,而是奋斗的起点。在大学,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对于从小就对数学非常感兴趣的我,我十分幸运地进入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经济统计学。我相信,进入大学后,我将对数学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同时,我也会尽最大努力去学好它。在大学,作为学生的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为未来打好基础,好好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另外,除了学习,在大学还有着丰富的课余生活。当我进入大学后,我会积极参加各种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我相信,在那里,我可

以交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共同去体会大学的多姿多彩。当然了,在大学,我们也要擦亮眼睛,避免交友不慎,让自己陷入危险的深渊。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守内心,沉着走好自己的路,那么在大学,我们一定会学到让自己受益终生的道理。 在大学这个偌大的地方,有人庸庸碌碌,平凡度过一生;也有人勤奋努力,走向更大的舞台。所以你看,我们的未来,都是由我们的一言一行来决定。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做的,是多看书,多读书,培养始终学习的习惯,多多汲取来自外界的信息,并把它转化成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沮丧,我们会失败,但请你要始终记得——“年轻允许失败,尝试就是胜利”。成功与失败,欢喜与悲伤,一切都随着大学之门一起向你们敞开。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无论我们以前怎么样,到了大学,大家都会在同一起点上,这里将是我们人生中最崭新、最能展现自我的地方。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把握今天,展望明天。你要相信一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世说新语与魏晋名士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乃至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他们以清谈玄理不问政事的生活方式,以清净明澈的心灵,以恣情任诞、率真放达、自然适意的性格演绎着千古流传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观相辅相成。 在《世说新语》一书中,记载了魏晋士人的言行轶事,充分体现着魏晋士人独特的言行风范和精神特质。这些正是魏晋士人在乱世之下对汉儒为人准则的反叛,更是他们在乱世的环境中痛苦内心的折射。魏晋士人那优雅的风致、脱俗的气质、明澈的内心、诗意的神韵、浓浓的诗情,那率真任性、自然适意、任诞放达的性格,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高三作文800字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高三作文800字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留下了许多风流往事。当我们在为历史上的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加赞赏的同时,也要为新世纪的杰出人物点赞。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于敏,先前致力于基础研究,后来从事氢弹研究工作。开始这一项工作意味着于敏将要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而且繁重的研究任务可能会使他难以承受。但是他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祖国的核武器事业中。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漫长的岁月中一步一步地夯实基础,集聚各方力量,终于在我国核武器研究历程中创下了不可逾越的辉煌。于敏本人也获得了201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了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不畏艰难险阻的人敢于正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一步步接近胜利的顶峰。 江一燕,本来在娱乐圈还小有名气,她却放弃拍戏的机会,投身于偏远的农村支教,大力兴办公益事业。有人认为她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炒作。但是我们想想,一个活跃于荧屏上的当红明星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花在山区贫困的孩子身上,几十年的坚持怎能轻易被炒作二字抹杀?她的这种做法是让我们敬佩的,她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泰戈尔曾经说过:上天完全是为了磨练我们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障碍。是啊,只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才有机会看到挂在天空那一抹绚丽的色彩。 马云在上小学和初中时成绩平平,一点都不起眼,高考后又复读了一年,之后上了一所普通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做了一名老师,但他并不甘于自己的命运,于是他选择了创业,做过翻译工作,成立电脑公司。虽受到过多次打击,但他并未低头,几经周折后马云创办了阿里巴巴,开启了他事业的辉煌之旅。2016年他成为了亚洲首富。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要敢于拼搏,敢于迎接未知的挑战,这样才能看到远方最美丽的风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真正的君子,是拥有坚定的意志与博大的胸怀。坚定的意志可以让我们朝着自己的梦想和事业前进,宽阔的胸怀可以使我们放眼世界,志存高远。如果缺乏了这两样东西,那么这个社会终究不可能涌现那么多令我们鼓舞或感动的故事,就不可能出现那么多璀璨明星般的人物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所以说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啊!

从《世说新语》中的“酒”与“药”看魏晋名士

从《世说新语》中的酒与药谈起 ——魏晋名士及其“洒脱”人生简析 摘要:魏晋名士指的是生活与三国、两晋晋时期的名士。此间名士迭出,形成一个非常活跃、影响极大的阶层,虽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仍在流动变化之中,但具有一些比较一致的特征,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里显得特别突出,且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或曰“魏晋风流”,至今人们对此并不感到陌生。而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对于文人学士来说,天下愈乱,愈见士至;天下越黑,越见士节。汉末魏晋名士正是处在天下大乱且黑暗的历史时代,故名士之宏志、气节也更加张扬或也更隐晦。魏晋名士实际上是一批生活于魏晋期间的精神贵族,是高扬生命意识、崇尚清逸自然、具有非凡才情、洞识人生玄理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自觉追求完美的人格,表现出与世俗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①。他们自建安至东晋末年的两百余年中,在混乱黑暗的社会中闪出耀眼亮丽的色彩,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键词:酒、药、魏晋名士、魏晋风度 ①

一、学术史回顾 关于魏晋风度,学术史上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其中罗宗强先生在他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是从玄学这个思想领域对魏晋士人的心态以及作为作出的探讨;范子烨先生的《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则是全方位的解读了那个时代的文人生活和文化现象;而余英时先生则是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从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上用了三章(这三章分别是: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主要探讨的就是魏晋时期的士人及魏晋时期的思想与文化;再者如王晓毅先生所著《中国文化的清流》,又是从政治史的角度将魏晋风度的内在精神做出了阐释。 由于魏晋时期文化的大繁荣和魏晋士人之独特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者进行研究,对于前人之探索与研究自己了解的还太少,但感觉对于魏晋风度和魏晋名士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文化史和思想史方面,对于他们的放诞不羁和潇洒风流的生活态度虽然都有提及,但没有集中阐述,特别是对“酒”和“药”这两个在魏晋士人生活乃至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色还没有较为全面的探讨。在本文就着重想要通过对《世说新语》中所提及的魏晋士人之与“酒”、“药”的密切关系来简单谈谈魏晋名士之“洒脱”人生。 二、酒与药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酒是最有魔力的饮料。从不知年代的远古起,人类就如痴如狂地醉心与它了。在地中海北岸,古希腊人用最动人的神话塑造了自己的酒神狄俄索斯,又在每年葡萄收获的季节,载歌载舞地狂欢着向他献祭,感谢和祈求他带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①。而生活在黄河、长江两岸的华夏先民,虽然没有古希腊人那么浪漫,但依然也把自己的厚爱献给了美酒: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琴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诗·小雅·鹿鸣)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诗·大雅·既醉》) 酒在古代先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在其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①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居瑢《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 【摘要】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文化表现,它产生于曹魏末年,延续至晋。“魏晋风度”是对魏晋时期士人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的概括,精准地指出了这种文化的本质与内涵。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风度玄学文化审美 谈及中国哲学与文化,我们势必会提及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宗白华先生曾说过:“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①叶朗也说过:“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② 魏晋风度的产生与发展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准确地说,应当是开端于正始,即所谓的正始名士们。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大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他们放纵情感,无拘无束,借助不同常人的处世方式表达着对苦难社会的关注与无奈。 经司马武帝执政后,到元康、永嘉时期,内乱仍频。此时门第世家开始只关心自己一家一姓一族之得失,而置国家存亡于不顾;只图以清谈博得名声,进而得到高官厚禄;不再关注社会与人生,只言玄远,以示其超逸脱俗之风貌。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他们无论是顺应当时的政治环境以求得性命的委曲求全,还是纵情于山水以求得精神的解放与暂时的麻痹,由于对人生境遇的恐惧,他们的情感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异常焦灼矛盾的状态中。外表尽管表现得轻视世俗、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于现实与人生,异常矛盾与无助。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魏晋风度与魏晋玄学 谈及魏晋风度,就不能不谈到魏晋玄学,因为它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即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当时,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追求虚无与玄远,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名为“清谈”。《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率性而为,不事修饰,追求率真的人生,体现出了一种逍遥放旷的风流气象。阮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是何等的率真烂漫;阮籍的“性至孝”与丧母后的吐血又是何等的至真至纯;而嵇康在行刑前,“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又是何等的洒脱与傲岸。 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体悟宇宙的无为之制。正是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