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性数值模拟

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性数值模拟
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性数值模拟

第39卷第12期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 o l .39 N o .12

2014年12月

E a r t h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G e o s c i e n c e s D e c. 2014

d o i :10.3799/d q

k x .2014.174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油气专项(N o s .2011Z X 0520-008,2011Z X 05020-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o .41374125).

作者简介:袁超(1987-),男,博士在读,主要从事核测井方法基础研究二核测井数据处理及应用.E -m a i l :v i p y

u a n c h a o @163.c o m 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性数值模拟

袁 超1,李潮流1,周灿灿1,张 锋2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测井与遥感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3

2.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在随钻地层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响应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随钻条件下地层模型,模拟研究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性.模拟结果表明:随钻和电缆测井相同条件下中子孔隙度响应变化趋势相同,随钻中子孔隙度曲线反映孔隙度灵敏程度高于电缆测井,但其测井响应受钻铤影响较大;探测深度与地层孔隙度有关,文中条件下探测深度和纵向分辨率分别为28c m 和19c m ;在水平井和大斜度井中,测量方位对中子孔隙度曲线影响较大;相对倾角α越小,中子孔隙度曲线过渡区域中点越接近地层界面;α小于60?时,中子孔隙度曲线受围岩影响可忽略.关键词:随钻测井;中子孔隙度;响应特性;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 E 132 文章编号:1000-2383(2014)12-1896-07 收稿日期:2014-03-04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o fR e s p

o n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N e u t r o nP o r o s i t y L o g g i n g W h i l eD r i l l i n g

Y u a nC h a o 1,L i C h a o l i u 1,Z h o uC a n c a n 1,Z h a n g F e n g

2

1.R e s e a r c hD e p a r t m e n t o f W e l l -L o g g i n g a n dR e m o t eS e n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R I P E D ,P e t r o C h i n a ,B e i j i n g 100083,C h i n a

2.S c h o o l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Q i n g

d a o 26658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l o g g i n g w h i l e d r i l l i n g (L WD )p l a y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e v a l u a t i o nu n d e rL WD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 i t h a s a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s t u d y t

h e l o g g

i n g r e s p o n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M o n t eC a r l om e t h o d i s e m p l o y e d t ob u i l d f o r -m a t i o nm o d e l i n g u n d e r L WD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t h e r e s p o n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s s i m u l a t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r e v e a l t h a t t h e c h a n g i n g

t r e n d o f p o r o s i t y r e s p o n s e o f n e u t r o n l o g g i n g w h i l e d r i l l i n g i s s i m i l a r t o t h a t o fw i r e l i n e u n d e r t h e s a m e 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p o r o s i t y c u r v e i nL WD t o p o r o s i t y i s h i g h e r t h a nw i r e l i n e ,b u t t h e 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l o g g i n g r e s p

o n s e o f L WD i s a f f e c t e d s e v e r e -l y b y t h e d r i l l i n g c o l l a r .T h e d e p t ho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s r e l a t e d t o f o r m a t i o n p o r o s i t y ,a n d t h e d e p t ho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v e r t i c a l r e s o l u t i o nu n d e r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s i n t h i s p a p e r i s 28c ma n d19c m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h i g ha n g l e a n dh o r i z o n t a lw e l l s ,t h e e f f e c t o f m e a s u r e m e n t a z i m u t ho n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c u r v e i s s l i g h t .W h e n t h e r e l a t i v e d i p αi s l o w ,t h em i d p o i n t o f t r a n s i t i o n a r e a o f 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c u r v e i s c l o s e t o t h e b o u n d a r y s u r f a c e .I f αi s l e s s t h a n 60?,t h e e f f e c t o f t h e a d j a c e n t f o r m a t i o no n p o r o s i t y c u r v e c a nb e i g

n o r e d .K e y w

o r d s :l o g g i n g w h i l e d r i l l i n g ;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r e s p o n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 近年来,

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不断增加,随钻测井技术发展迅速(秦旭英等,2003;邹德江等,2005;张辛耘等,2006),中子孔隙度测井是随钻过程中的必测项目,在地层评价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洪有密,2007).T i t t m a n e t a l .(1966)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利用基于贴井壁测量的超热中子测井仪确定地层孔隙度;由于利用单个探测器记录超热中子确定

地层孔隙度受井眼条件影响很大,D a v i s e ta l .

(1981

)利用2个热中子探测器,通过不同位置处热中子计数比值获取地层孔隙度;W r a i g h t e ta l .(1989)利用斯伦贝谢的C D N 测井仪器实现联合中子孔隙度和地层密度进行地层评价;随后,H o l e n k a

e t a l .(1995

)将中子孔隙度测井应用到随钻环境中,安装在钻铤上的测井仪器在转动过程中实现中子孔

第12期袁超等: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性数值模拟隙度的方位测量.但是,传统的中子孔隙度测井仪器

都是采用化学中子源,对工作人员和环境都存在潜

在危害(R e i c h e l e t a l.,1995),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开

展了脉冲中子发生器的中子孔隙度测井方法及应用

的研究(F r i c k e e ta l.,2008;彭琥,2008;张锋等,

2010a;A n t o n e ta l.,2011).随着技术的发展,脉冲

中子孔隙度测井实现了随钻测量(W e l l e r e ta l.,

2005;R o b e r t s a n dK o p a l,2010),在随钻地层评价中

发挥重要作用.

国内外学者曾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开展对随钻中

子孔隙度测井的模拟研究,X u e ta l.(2007)研究了

在层状介质中密度测井和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

性;X u e t a l.(2009)研究了利用A m-B e二C f-252及

D-T三种不同中子源进行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

的差异;M e n d o z a e t a l.(2005)研究了泥浆滤液侵入

对随钻补偿中子孔隙度测量的影响;A f o n s od eA n-

d r

e e t a l.(2004)研究了在泥岩中随钻和电缆中子孔

隙度测井值差异的原因,并用巴西6口井实际资料

验证.国内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模拟研究与国外尚

有一定差距,张锋等(2010a)二张锋和袁超(2010)分

别研究了利用D-D和D-T中子发生器进行补偿中

子孔隙度测井响应,并与利用A m-B e中子源响应对

比;王新光和张锋(2009)二张锋等(2010b)研究了在

空气钻井和欠平衡钻井条件下中子孔隙度测井响

应;于华伟等(2008)研究了水平井中岩屑对补偿中

子孔隙度测井的影响,并针对C N241型仪器初步给

出校正图版.但是在前人模拟研究中未全面考虑随

钻二实际水平或大斜度地层模型二脉冲中子发生器等

条件,本文将建立随钻条件下的地层模型,模拟研究

利用脉冲中子源的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及探测

特性,并研究在大斜度井中不同相对倾角条件下的

测井响应特性,为随钻脉冲中子孔隙度测井解释提

供理论基础.

1测井原理及计算模型

1.1测井原理

设中子孔隙度测井中近二远探测器源距分别为

r1和r2,由中子在空间分布规律可得近二远探测器

处热中子的通量Φt(r1)和Φt(r2)分别为(黄隆基,

1985):

Φt(r1)=L2t

4πD t(L2e-L2t)e-r1/L e-e-r1/L t

r1

,

Φt(r2)=L2t

4πD t(L2e-L2t)

e-r2/L e-e-r2/L t

r2

,(1)

式中:D t为热中子扩散系数;L e和L t分别为快中

子和热中子的减速长度.

则近二远探测器热中子计数比值为:

R t=Φt(r1)

Φt(r2)=

r2

r1

e-r1/L e-e-r1/L t

e-r2/L e-e-r2/L t.(2)

一般情况下,L e>L t(常见地层,L e=2L t),

e-r/L e>e-r/L t,又因为在测井中采用正源距,当r很

大时,e-r/L e>>e-r/L t,因此可忽略e-r/L t,则:

R t?r2r

1

e-r1/L e

e-r2/L e=

r2

r1e-

(r1-r2)/L e.(3)

从上式可看出,热中子计数比值与中子减速长

度有关,

而中子减速长度取决于中子所经过路径的

图1单个中子与物质的随机作用过程

F i g.1R a n d o ma c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o n en e u t r o nw i t hm a t e r i a l s

作用过程:1.非弹性散射;2.裂变;3.种子俘获;4.中子逃逸;5.光子

散射;6.光子逃逸;7.光子俘获

物质;在随钻测井过程中,由于其地层模型不同,中

子减速经过路径不同,与直井条件下的电缆测井响

应存在很大差异.

1.2蒙特卡罗数值模拟方法

本文蒙特卡罗数值模拟是基于通用的二模拟三

维空间中连续能量的中子二光子和电子联合输运的

程序M C N P(B r i e s m e i s t e r,2000).该模拟方法建立

一个概率模型或随机过程,根据粒子已知的分布函

数,对粒子与原子核发生碰撞时的位置二能量二运动

方向二反应类型二源分布等方面进行抽样.M C N P通

过模拟追踪大量粒子与原子核微观作用的平均结

果,来反映粒子在物质中的输送过程.

以一个中子射入物质后与元素原子核的随机作

用过程来说明蒙特卡罗模拟的过程,如图1所示.中

子在1号点发生碰撞,根据中子与物质的作用分布

函数,抽取随机数确定反应类型,在本例中抽取非弹

性散射反应,放出非弹性散射伽马及中子;在2号点

与原子核发生(n,2n)反应,其中一个出射中子射出

7981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9

图2 蒙特卡罗计算模型示意图

F i g .2S c h e m a t i c d i a g

r a mo fM o n t eC a r l o s i m u l a t i o nm o d e l 物质,另一个中子在3号点被吸收,并产生一个光子在5号点与物质发生散射作用离开物质,单粒子作用历史结束.M C N P 通过跟踪大量粒子的作用历程,

最终确定测井过程中发射中子与仪器二井眼二地层等物质元素原子核发生作用的宏观效果.

1.3 计算模型

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三维地层模型,模拟不同条件下利用脉冲中子源发射的快中子经过地层减速到达近二远热中子探测器的计数,研究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性.

数值计算建模条件为:地层为层状模型,尺寸为150c m?150c m?150c m ,

地层中心在原点处,地层由地层1和地层2两部分组成,地层界面在Z =0处;井眼直径为20c m ,井眼内充满淡水,井眼轴线经过原点;测井仪器直径为5.2c m ,中子源采用D -T 脉冲中子发生器,发射脉冲为40μs ;近二远热中子探测器都利用长度为10c m 的H e -3管,

源距分别为30c m 和60c m ;测井仪器偏心置于钻铤中,钻铤直径为17.145c m ;钻铤上偏心开两个泥浆通道,直径都为3.536c m ,

且泥浆通道内充满淡水;井眼与Z 轴的夹角为相对倾角α,仪器相对Z 轴转动的角度为测量方位角β,计算模型横截面和纵截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

2 随钻与电缆测井响应差异

利用图2所示的计算模型,地层1和地层2都

采用同样的饱含水砂岩地层,即地层为各项同性介质,改变地层孔隙度为0%二5%二10%二15%二20%二

25%二30%二35%和40%;

模拟计算随钻和电缆测井条件下近二远探测器热中子计数(模拟电缆测井条件下测井响应时计算模型中不存在钻铤),得到热中子计数比值随孔隙度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随钻和电缆测井相同条件下,中子孔隙度响应变化趋势相同,

热中子计数比值

图3 随钻与电缆测井中子孔隙度响应关系对比

F i g .3C o m p a r i s o no f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r e s p

o n s eb e t w e e n L WDa n dw i r e l i n

e

图4 随钻和电缆测井中子孔隙度绝对灵敏度(a )和相对灵敏度(b

)随孔隙度变化曲线F i g .4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a b s o l u t ea n dr e l a t i v es e n s i t i v i t y t

o 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i nL WDa n d W L l o g g i n g 都随孔隙度增加而增加;但地层孔隙度小于10%时,电缆测井计数比值大于随钻测井,地层孔隙度大

于10%时,

随钻测井计数比值大于电缆测井.8

981

第12期袁超等: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性数值模拟

中子孔隙度绝对灵敏度反映利用热中子计数比值确定地层孔隙度的敏感程度,灵敏度越高,对孔隙度越敏感;相对灵敏度取决于仪器结构参数,相对灵敏度越大,孔隙度测量受本因素的影响越大.中子孔隙度绝对灵敏度S A和相对灵敏度S R分别定义为:

S A=?R?φ,S R=1R?R?φ.(4)式中:R为热中子计数比值;φ为中子孔隙度值.

根据式(4)及图3中的响应关系数据,可计算得出随钻测井和电缆测井中子孔隙度的绝对灵敏度和相对灵敏度随孔隙度的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随钻测井和电缆测井中子孔隙度绝对灵敏都随着孔隙度增加而减小,说明随着中子孔隙度的增加热中子计数比值反映中子孔隙度的灵敏度下降;随钻测井中子孔隙度的绝对灵敏度大于电缆测井,表明随钻测井确定孔隙度敏感程度大于电缆测井;随钻测井中子孔隙度的相对灵敏度大于电缆测井,这是由于随钻测井中存在钻铤,测井响应受其影响较大.

3探测特性研究

3.1探测深度

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曲线受目的层二围岩层二相对倾角及测量方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为反映单因素影响变化及研究简便起见,研究探测深度时相对倾角α取0,即井眼与地层界面垂直.

利用同样的计算模型,地层1中子孔隙度为10%的饱含淡水砂岩的目的层,地层2等效中子孔隙度为40%的泥质围岩层,模型中泥质围岩层是由骨架二泥质和孔隙3部分组成,体积百分比分别为15%二80%和5%,孔隙内饱含淡水,泥质组分包括高岭石二伊利石二蒙脱石二绿泥石和石英,且每种组分的体积百分比为20%;定义仪器测量参考点为近二远热中子探测器中点处,测量参考点从Z=-50c m 移动到50c m,移动间隔为3c m;模拟钻井过程中从泥质围岩层钻向砂岩目的层的过程,在每个测量参考点处记录近二远热中子探测器计数,将模拟计算的热中子计数比值利用图2中的响应关系转换为视中子孔隙度,得到视中子孔隙度模拟计算值随测量参考点位置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

从图5中可以看出:(1)当前3个与后3个点仪器测量点均值的差值相对变化量小于5%时,认为仪器全部响应于该地层,因此仪器在Z=-20.2c

m 图5α=0时视中子孔隙度模拟计算值与测量参考点关系曲线

F i g.5R e l a t i o no f s i m u l a t e dv a l u eo f a p p a r e n t p o r o s i t y a n d

r e f e r e n c e p o i n t f o rm e a s u r e m e n tw h e nα=0

处全部响应于砂岩目的层,在Z=27.9c m处全部响应于泥质围岩层;探测深度与地层孔隙度有关,地层孔隙度越大,探测深度越浅;(2)仪器在全部响应于砂岩目的层或泥质围岩层时,其测量中子孔隙度的浮动值分别为1.1%和2.3%,这是由于在泥质围岩层对中子减速能力强,到达探测器热中子计数减少,计数统计性下降;(3)根据中子孔隙度响应曲线由砂岩目的层变化到泥质围岩层的过渡区域,并扣除井眼尺寸,得出在文中条件下探测深度约为28c m.

3.2纵向分辨率

利用与图2相似的计算模型,模型中有两个垂直于Z轴且沿Z轴方向厚度为10c m的中子孔隙度为10%的砂岩目的层,其余地层等效中子孔隙度为40%的泥质围岩层;相对倾角α=0,移动测量参考点从Z=-40c m到Z=60c m,移动间隔为2c m;固定下部砂岩目的层中心位置在Z=0处,移动上部砂岩目的层,改变其间隔为13二16二19二22和25c m,在每个测量参考点处记录近二远热中子探测器计数,将模拟计算的热中子计数比值利用图2中的响应关系转换为视中子孔隙度,得到不同砂岩目的层间隔条件下视中子孔隙度模拟计算值随测量参考点位置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6所示.

仪器纵向分辨率即最小可分辨厚度,指仪器能识别出夹在两个厚地层之间夹层的最小厚度,或能在测井曲线上划分开的两个地层最小距离(黄隆基等,1996).图6中黑线为模拟计算的中子孔隙度曲线,红线为模型中设定的砂岩目的层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两个砂岩目的层间距小于19c m时,仪器

9981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9

图6仪器穿过不同距离砂岩目的层时中子孔隙度响应曲线

F i g.6P o r o s i t y r e s p o n s e c u r v ew h e n t o o l t r a v e l s t h r o u g h t a r g e t s a n d f o r m a t i o n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i n t e r v a l s

穿过两个薄层时在模拟计算的中子孔隙度曲线仅显示为一个层,不能区分两个砂岩目的薄层;当两个砂岩目的层的间距大于19c m时,模拟计算的中子孔隙度曲线可明显地显示出两个层,因此本文研究条件下随钻脉冲中子孔隙度测井的纵向分辨率为19c m.

4不同地层相对倾角条件下测井响应

利用图2中的计算模型,地层1和地层2分别为中子孔隙度为10%的砂岩目的层和等效中子孔隙度为40%的泥质围岩层,改变相对倾角α为0二10?二20?二30?二40?二50?二60?二70?二80?二85?,在不同相对倾角条件下使测井仪器由砂岩目的层穿过地层界面到泥质围岩层,在每个测量参考点上记录不同测量方位β=0二45?二90?二135?和180?方位上的近二远探测器热中子计数,将模拟计算的热中子计数比值利用图2中的响应关系转换为视中子孔隙度,得到相对倾角为10?和85?时中子孔隙度模拟计算值随测量参考点在井轴上不同位置的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并得到测量方位β=0时不同相对倾角条件下中子孔隙度模拟计算值随测量参考点在井轴上不同位置的变化曲线,如图8所示.

从图7和图8中可以看出,当相对倾角α较小时测量方位对中子孔隙度曲线影响较小,当α较大时不同测量方位中子孔隙度曲线差别很大;α越小,中子孔隙度曲线从泥质围岩层向砂岩目的层的过渡区域中点越接近地层界面,如:α=0时,过渡区域为30c m,响应曲线中点基本上能反映界面位置;α

=

图7相对倾角为10?(a)和85?(b)时仪器穿过地层界面不同测量方位中子孔隙度响应曲线

F i g.7P o r o s i t y r e s p o n s e c u r v e o f d i f f e r e n tm e a s u r e m e n t a z-

i m u t h w h e nt o o lt r a v e l st h r o u g h b o u n d a r y s u r f a c e

w i t h r e l a t i v e a n g l e o f10?a n d85?

85?时,过渡区域为370c m,响应曲线中点偏离地层界面170c m;相对倾角α大于60?时,对中子孔隙度

0091

第12期 袁 超等:

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性数值模拟图8 不同相对倾角条件下仪器穿过地层界面时中子孔隙

度响应曲线

F i g .8P o r o s i t y r e s p o n s ec u r v e w h e nt o o lt r a v e l st h r o u g

h b o u n d a r y s u r f a c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r e l a t i v e d i p

s 响应曲线影响很大;α小于60?

时可以忽略影响.5 结论与讨论

(1

)随钻和电缆测井相同条件下中子孔隙度响应变化趋势相同,但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受钻铤影响较大;通过中子孔隙度灵敏研究表明,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曲线反映孔隙度灵敏程度高于电缆测井,这主要是由于随钻过程中存在钻铤,使中子源发生出的中子经过钻铤后能量降低的缘故.

(2)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探测深度与孔隙度有关,孔隙度越大,地层含氢指数越大,中子穿过地层的距离越小,探测深度越浅;文中条件下,探测器深度为28c m ,纵向分辨率为19c m.

(3

)在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中,测量方位对中子孔隙度曲线影响较大;相对倾角α越小,中子孔隙度曲线过渡区域中点越接近地层界面;α大于60?时,中子孔隙度测井曲线受围岩影响较大;α小于60?时影响可忽略.

(4

)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环境比较复杂,钻铤和钻井速度会影响计数统计性,钻铤对热中子的减速及吸收作用会使探测器计数大大降低,钻井速度会影响探测器计数的累加;而且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还受井眼和地层环境的影响,后续研究中注重钻铤二钻井速度及井眼和地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R e f e r e n c e s

A f o n s od eA n d r e ,C .,M a i n i e r iV i e i r ad aC u n h a ,A.,

B o o n e n

,P .,e t a l .,2004.AC o m p a r i s o n o f L o g g i n g -W h i l e -D r i l l i n g

a n d W i r e l i n e N u c l e a r P o r o s i t y L o g si n S h a l e sf r o m W e l l s i nB r a z i l .S o c i e t y o fP e t r o p h y s i c i s t s a n d W e l l -L o g

A n a l y

s t s ,N e t h e r l a n d s .A n t o n ,N.,R o b e r t s ,L .P .,I n a n c ,F .,e t a l .,2011.N e u t r o nP o -r o s i t y M e a s u r e m e n t sU s i n g aP

u l s e dN e u t r o nG e n e r a t o r a n dL i -6G l a s sN e u t r o nD e t e c t o r s .S o c i e t y o f P e t r o p h y

s -i c i s t s a n d W e l l -L o g A n a l y

s t s ,C o l o r a d o .B r i e s m e i s t e r ,J .F .,2000.M C N P TM -A G e n e r a l M o n t eC a r l o

N -P a r t i c l e T r a n s p o r t C o d e .S o c i e t y o f P e t r o p h y

s i c i s t s a n d W e l l -L o g A n a l y

s t s ,L o sA l a m o s .D a v i s ,R.R.,H a l l ,J .E .,B o u t e m y

,Y.L .,e ta l .,1981.A D u a l P o r o s i t y C N L L o g g i n g S y s t e m.S o c i e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n g

i n e e r s ,S a nA n t o n i o ,T e x a s .F r i c k e ,S .,M a d i o ,D.P .,A d o l p

h ,B .,e ta l .,2008.T h e r m a l N e u t r o nP o r o s i t y U s i n g P

u l s e dN e u t r o nM e a s u r e m e n t s .S o c i e t y o f P e t r o p h y s i c i s t s a n dW e l l -L o g A n a l y s t s ,E d i n -b u r g

h ,S c o t l a n d .H o l e n k a ,J .,D a v i d ,B .,E v a n s ,M.,e t a l .,1995.A z i m u t h a lP o -r o s i t y W h i l e D r i l l i n g .S o c i e t y o f P e t r o p h y s i c i s t s a n d W e l l -L o g A n a l y s t s ,P a r i s ,F r a n c e .H o n g ,Y.M.,2007.L o g g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s 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P r e s s ,D o n

g y i n g

,249(i nC h i n e s e ).H u a n g ,L .J .,1985.T h e o r y o fR a d i o a c t i v e W e l lL o g g i n g .P e -t r o l e u m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 ,B e i j i n g ,150-151(i nC h i n e s e ).H u a n g ,L .J .,H u ,Q.D.,Y a n g

,R.L .,e t a l .,1996.T h i nB e dR e -s p o n s e o fN G SL o g s .W e l l L o g g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20(5):313-319(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M e n d o z a ,A.,P r e e g

,W.E .,T o r r e s -V e r d i n ,C .,e ta l .,2005.M o n t e C a r l o M o d e l i n g o

f N u c l e a r M e a s u r e m e n t si n V e r t i c a l a n d H o r i z o n t a lW e l l s i nt h eP r e s e n c eo fM u d -F i l t r a t e I n v a s i o n a n dS a l tM i x i n

g .S o c i e t y o f P e t r o p

h y

s i -c i s t s a n d W e l l -L o g A n a l y

s t s ,N e w O r l e a n s ,L o u i s i a n a .P e n g ,H.,2009.R e v i e wo nP r o g r e s s o fR a d i o a c t i v eW e l l L o g

-g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i n2000-2008.W e l lL o g g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33(1):1-8(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Q i n ,X.Y.,X i a o ,L .Z .,S u o ,B .F .,2003.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 L o g g i n g -W h i l e -D r i l l i n g a n d 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g r e s s i n E x p l o r a t i o nG e o p h y s i c s ,26(4):313-322(i nC h i n e s e 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R e i c h e l ,N.,E v a n s ,M.,A l l i o l i ,F .,e ta l .,1995.N e u t r o n -G a mm aD e n s i t y (N G D ):P r i n c i p

l e s ,F i e l dT e s tR e s u l t s a n dL o g Q u a n l i t y C o n t r o l o faR a d i o i s o t o p e -F r e eB u l k D e n s i t y M e a s u r e m e n t .S o c i e t y o f P e t r o p h y

s i c i s t s a n d W e l l -L o g A n a l y

s t s ,C o l o m b i a .R o b e r t s ,L .P .,K o p a l ,M.M.,2010.F o r m a t i o n A b s o r p

t i o n E f f e c t s o n L WD P u l s e d T h e r m a l -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M e a s u r e m e n t s .S o c i e t y o fP e t r o p h y s i c i s t sa n d W e l l -L o g

1

091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9卷

A n a l y s t s,P e r t h,A u s t r a l i a.

T i t t m a n,J.,S h e r m a n,H.,N a g e l,W.A.,1966.T h eS i d e w a l l

E p i t h e r m a lN e u t r o nP o r o s i t y L o g.J o u r n a l o f P e t r o l e-u m T e c h n o l o g y,18(10):1351-1362.d o i:10.2118/118 0-P A

W a n g,X.G.,Z h a n g,F.,2009.E f f e c t o fD r i l l i n g F l u i dD e n s i t y o n 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i n U n d e r b a l a n c e d D r i l l i n g.W e l l L o g g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33(3):293-298(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W e l l e r,G.,G a l v i n,S.D.,E l-H a l a w a n i,T.,2005.A N e wI n t e-g r a t e dL WD P l a t f o r m D e l i v e r s I m p r o v e dD r i l l i n g E f f i-c i e n c y,W e l l P l a c e m e n t,a n dF o r m a t i o nE v a l u a t i o nS e r v-i c e s.S o c i e t y o fP e t r o l e u m E n g i n e e r s,A b e r d e e n,U n i t e d

K i n g d o m.

W r a i g h t,P.D.,E v a n s,M.,M a r i e n b a c h,E.,e t a l.,1989.C o m-b i n a t i o n F o r m a t i o n D e n s i t y a n d 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M e a s u r e m e n t sW h i l eD r i l l i n g.S o c i e t y o fP e t r o p h y s i c i s t s a n d W e l l-L o g A n a l y s t s,D e n v e r,C o l o r a d o.

X u,L.B.,G a r d n e r,R.P.,Y i n,H.Z.,2007.R e s p o n s e so fN u-c l e a rT o o l s i nL a y e r e d M e d i a.S o c i e t y o fP e t r o p h y s i c i s t s a n d W e l l-L o g A n a l y s t s,A u s t i n,T e x a s.

X u,L.B.,H u i s z o o n,C.,S c h u l t z,W.,2009.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 S o u r c eE f f e c t s o nN e u t r o nP o r o s i t y R e-s p o n s e f o r L o g g i n g-W h i l e-D r i l l i n g M e a s u r e m e n t s. P e t r o p h y s i c s,51(3):185-198.

Y u,H.W.,S u n,J.M.,Y a n g,J.Z.,e ta l.,2008.T h eE f f e c to f

C u t t i n g sB e d o nC o m p e n s a t e dN e u t r o nL o g i n t h eH o r i-z o n t a lW e l l s.W e l lL o g g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32(4):300-303(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F.,G u o,J.F.,W a n g,X.G.,2010a.M o n t eC a r l oS i m u-l a t i o no fN e u t r o nP o r o s i t y R e s p o n s eu n d e rt h eC o n d i-t i o no fA i rD r i l l i n g.J o u r n a l o f J i l i nU n i v e r s i t y(E a r t h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40(1):209-214(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F.,J i n,X.Y.,H o u,S.,2010b.M o n t eC a r l oS i m u l a t i o n o n C o m p e n s a t e d 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L o g g i n g i n L WD

w i t hD-T P u l s e d N e u t r o n G e n e r a t o r.J o u r n a lo f I s o-t o p e s,23(1):15-21(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s t r a c t).Z h a n g,F.,Y u a n,C.,2010.M o n t eC a r l oS i m u l a t i o no nC o m-p e n s a t e dN e u t r o nP o r o s i t y L o g g i n g w i t h D-D N e u t r o n

G e n e r a t o r.W e l lL o g g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34(3):227-232

(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X.Y.,W a n g,J.N.,G u o,Y.J.,2006.A d v a n c e sa n d T r e n d si n L o g g i n g W h i l e 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W e l l L o g g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30(1):10-15(i nC h i n e s ew i t h

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Z o u,D.J.,F a n,Y.R.,D e n g,S.G.,2005.T h eL a t e s tD e v e l o p-m e n t o fL o g g i n g W h i l e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P e t r o l e u m I n s t r u m e n t s,19(5):1-4(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s t r a c t).

附中文参考文献

洪有密,2007.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49.

黄隆基,1985.放射性测井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50-151.

黄隆基,胡庆东,杨荣利,等,1996.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薄层研究.测井技术,20(5):313-319.

彭琥,2009.2000-2008年放射性测井技术进展评述.测井技术,33(1):1-8.

秦绪英,肖立志,索佰峰,2003.随钻测井技术最新进展及其应用.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6(4):313-322.

王新光,张锋,2009.欠平衡钻井条件下钻井液的密度对中子孔隙度测井的影响.测井技术,33(3):293-298.

于华伟,孙建孟,杨锦舟,等,2008.水平井内岩屑层对补偿中子测井的影响.测井技术,32(4):300-303.

张锋,郭建芳,王新光,2010a.空气钻井条件下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的蒙特卡罗模拟.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40(1):209-214.

张锋,靳秀云,侯爽,2010b.D-T脉冲中子发生器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的蒙特卡罗模拟.同位素,23(1):15-21.张锋,袁超,2010.利用D-D中子发生器进行补偿中子孔隙度测井的模拟研究.测井技术,34(3):227-232.

张辛耘,王敬农,郭彦军,2006.随钻测井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测井技术,30(1):10-15.

邹德江,范宜仁,邓少贵,2005.随钻测井技术最新进展.石油仪器,19(5):1-4.

2091

随钻测井系统机械结构论文【论文】

随钻测井系统机械结构论文 1电磁波电阻率随钻测量系统 1.1系统工作原理及组成 电磁波电阻率随钻测量系统主要由发射天线、接收天线、电路仓体和对接结构等几大部分组成。天线系统采用“四发双收”的方式和结构,工具上端和下端各有2个发射天线,工具中部设有2个接收天线。工具侧壁设有测量控制电路仓体,工具中心设有泥浆通道,两端的公扣和母扣端有数据对接系统,用来实现与上下相邻工具之间数据交换与供电的功能。电磁波电阻率随钻测量是一种重要的电阻率测井方法,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钻井液中都能够进行测量。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在穿越地层时产生的衰减和相位移。由于穿越不同的地层会导致产生不同的衰减和相位移,通过测量电磁波的衰减和相位移就可以确定地层的介电常数和电阻率。电磁波电阻率随钻测量系统就是利用这一原理,由发射线圈向地层发射电磁波,再由不同的接收线圈接收电磁波,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的相位差和幅度比来确定地层的电阻率。 1.2技术难点

电磁波电阻率随钻测量系统受结构尺寸的影响,设计空间小,机械结构较为复杂,强度和可靠性要求高,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设计难点: 1)设计空间小,受工具直径尺寸的限制,中心预留泥浆通道后,可供使用的空间极为有限,对机械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限制。 2)机械结构较为复杂,工具设有4个发射天线,2个接收天线,天线内设有线圈,需要与控制电路进行连接通讯,整体结构较为复杂。 3)系统处于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下,并且要传递钻压和转矩,对工具的强度和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系统工作在流动的高压泥浆中,系统内部的电路控制系统和天线线圈需要进行隔离绝缘处理,对整个系统的密封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3解决方案

FEWD无线随钻测井系统介绍及应用

FEWD无线随钻测井系统介绍及应用 摘要:FEWD是一种无线随钻地质评价测量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随钻测井。本文针对利用该FEWD形成的随钻测井技术,介绍了该技术涉及到的常用井下仪器组合、常用钻具组合,并以哈利伯顿公司的FEWD的地质参数无线随钻测量系统应用为例,介绍了该技术在国内油田上的应用情况,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一、引言 FEWD(Formation Evaluation While Drilling)是随钻地质评价测量系统的简称,主要功能是随钻测井,由测井传感器、定向工程参数传感器、钻具振动传感器等部分组成,可以实时获得地层自然伽玛、电阻率、补偿中子孔隙度、岩石密度四道地质参数和井斜角、方位角、磁/高边工具面角等工程参数,同时仪器自动记录井下钻具的震动情况,当井下钻具的振动超过允许的范围时,井下仪器优先将该钻具剧烈振动的信息传递至地面,以警示施工人员采取措施减振、预防井下复杂情况或井下事故的发生。FEWD的一项重要功能即随钻测井,哈利伯顿生产的FEWD无线随钻测井系统将地质参数测量传感器与定向工程参数传感器组合在一起,组成随钻测量/测井系统,除实时测量定向施工所需要的工程参数外,还可以实时提供井下地质参数。目前已应用于油田测井工作中,效果显著。 二、主要应用技术 1.钻井工具介绍 和常规钻井技术和导向钻井技术相比,地质导向钻井技术除了使用的仪器有较大的区别外,在使用钻井工具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是在导向钻井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所用的一些工具自然也包含了导向钻井所用的工具,同时也包含其它的通用钻井工具。 FEWD施工过程中主要以动力钻具为钻进工具的导向钻具组合为主,根据施工的需要,需要在小范围内对轨迹进行微调有时也采用可变径稳定器为主的旋转导向钻具组合。FEWD随钻测井施工,配合导向马达工艺技术和高效钻头,构成全新钻井工艺模式,能实现各井眼轨迹工艺段的连续作业施工。 2.自动化钻井技术 自动化钻井技术主要有六个环节:地面数据实时测量(主要用地面仪器仪表)、井下数据随钻测量、数据实时采集(由相关计算机(井下或地面)完成)、数据综合解释及决策指令(应用人工智能优化钻井措施)、地面操作自动化(铁钻工/自动排管机等)、井下操作自动控制(钻头自动导向)在以上留个环节中,井下随钻测量是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关键技术,目前主要应用MWD/LWD/FEWD/DWD

国内随钻测井解释

1国内随钻测井解释现状及发展 在国内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开展大斜度井和水平井测井资料的可视化解释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测井解释识别地质目标的精度,通过实时解释、实时地质导向有助于提高钻井精度、降低钻井成本、及时发现油气层。 未来的勘探地质目标将更加复杂,以地质导向为核心的定向钻井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多。伴随新的随钻测井仪器的出现,应该有新的集成度高的配套解释评价软件,以充分挖掘新的随钻测井资料中包含的信息,使测井资料的应用从目前的单井和多井评价发展为油气藏综合解释评价。因此,定向钻井技术的发展及钻井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必将使随钻测井技术的应用领域更加关泛。 2 提高薄油层钻遇率 提高薄油层水平井油层钻遇率必须加强方案研究及现场调整、实施两方面研究。方案设计包括对油层的构造、沉积相、储层物性、电性特征、油气显示特征综合研究。现场调整、实施包括对定向工具的认识及现场地质资料综合分析、重新调整轨迹后而实施的设计。 一口水平井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地质、钻井工程两方面的因素。地质设计及现场提出的方案要充分考虑工程的可行性。只有加强综合研究,根据油藏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轨迹,才能提高油层钻遇率。 目前,在石油、天然气等钻井勘探开发技术领域,水平井作业中,使用随钻测井工具、随钻测量工具和现场综合录井工具。随钻测量工具、随钻测井工具位于离钻头不远的地方,在钻机钻进的同时获取地层的各种资料和井眼轨迹资料,包括井斜、方位、自然伽马、深浅侧向电阻率等。现场综合录井工具获取钻时、岩屑、荧光、气测录井等,这样利用随钻测量工具、随钻测井工具测得的钻井参数、地层参数和现场综合录井资料推导出目的层实际海拔深度和钻头在目的层中实际位置,并及时调整钻头轨迹,使之顺着目的层沿层钻进,尽量提高砂岩钻遇率。

SLB随钻测井技术及应用

随钻测井(LWD)技术及应用 WZ11-1 N
宋菊 随钻测量技术 Apr-16-2009
1 Initials 4/18/2009

主要内容
随钻测井简介 VISION Scope 作业要点
环境随钻测井影响
2 Initials 4/18/2009

随钻测井仪器
振共磁核
电缆测井仪器
CMR
proVISION sonicVISION StethoScope TeleScope
随钻测井可以实现 的测井项目
侧向电阻率 电磁波传播电阻率
DSI
PeriScope seismicVISION
geoVISION Xceed/Vortex
3 Initials 4/18/2009
谱获俘、马格西、规常
EcoScope
试测力压层地 像成率阻电 率阻电向侧
波声
MDT
岩性密度 光电指数 中子孔隙度
PEx
元素俘获,自然伽马 声波 地层压力 俘获截面 核磁 地层界面 图像
AIT ECS
HRLS
随钻测井能够完成几乎全部测井项目
FMI
97%以上的随钻测井不再需要重复电缆测井 以上的随钻测井不再需要重复电缆测井

传达独立的地层评价
电缆测井 随钻测井
97%以上的随钻测井不需要重复 相同项目的电缆测井
4 Initials 4/18/2009

随钻测井的价值
决策
决策/ 决策/ 产量
储层增产地质导向
增 值 方 向
地层产能和渗透性
储层产能 储层评价
R Φ R Φ R Φ MR,
孔隙度, 饱和度, 岩性, 孔隙度 饱和度 岩性 流体
西格马
实 时 数 据 构造
随钻测井服务 Φ
地 元 地层元素 地 元 地 元
Rt Rxo
孔 密度 隙 光电 度 指数
ΦISO
向 导 质 质 质 质 地 地 地 地
流度 流 流 流
e e e Perm
V
地层信息
Sc op e
实时测井 EcoScope
GVR (RAB) ARC ADN
马 伽马 伽马 伽马能谱
pe co riS Pe e op Sc tho Ste
N ISIO ProV
Sonic VISION
Te le
测量工具
实时可视化
感应 电阻 率
侧向 电阻 率
试 试 试 测试 力 力 力 压力 层 层 层 地层
振 振 振 共振 核 核磁
测 测 测 测 探 探 探 探 界 界 界 界 边 层 地 地 地 地
西格马
中子
密度
波 声波 声波 声波
成像
遥 测
实时解释
LWD测量的项目 测量的项目
测量项目
5 Initials 4/18/2009

国外随钻测井发展历程

国外随钻测井发展历程 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是工程技术服务努力追求的目标,就此而言, 随钻测井相对于电缆测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随钻测井资料是在泥浆滤液侵入地层之前或侵入很浅时测得的,更真实地反映原状地层的地质特征,可提高地层评价精度。随钻测井在钻井的同时完成测井作业,减少了井场钻机占用时间,从钻井-测井一体化服务的整体上节省成本。在某些大斜度井或特殊地质环境(如膨胀粘土或高压地层)钻井时,电缆测井困难或风险大以致不能进行作业时,随钻测井是唯一可用的测井技术。因此,随钻测井既提高了地层评价测井数据的质量,又减少了钻井在用时间,降低成本。 在过去的近20年里, 随钻测井技术快速发展, 目前已具备对应电缆测井的所有技术,包括比较完善的电、声、核测井系列,以及随钻核磁、随钻压力等等。同时, 全球随钻测井业务不断增长, 已成为油田工程技术服务的主体技术之一,其业务收入和工作量大幅增加。可以预期,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向复杂储集层纵深发展, 随钻测井技术将更趋完善, 电缆测井市场份额将更多地被随钻测井所取代。 一、随钻测井发展历程 随钻测井技术的发展可追溯到1930年前后,当时电缆测井技术开始出现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早期,Dallas地球物理公司的J.C.Karaher用一段长4-5英尺的绝缘线将钻头与钻柱绝缘,在每根钻杆内嵌入绝缘棒,用一根导线在绝缘 棒中间穿过,通向地面,通过这根导线传输信号。 用这种方法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测量到连续 的电阻率曲线。1938年采集到第一条LWD电阻率 曲线[1],这是用电连接方式传输数据的第一条 LWD曲线(图1)。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仅有的几个专利文 献表明,许多发明家和研究组织继续致力于实时 的、可靠的随钻测量系统的研究,遗憾的是,LWD 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非常缓慢,技术上很难突破。 在测井技术发展开始的50年时间里,在石油工业

随钻测井

随钻测井 一、随钻测井的引入 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钻井之后必须进行测井,以便了解地层的含油气情况。一般来说,测井资料的获取总是在钻井完工之后,再用电缆将仪器放入井中进行测量. 遇到的问题: 1、某些情况下,如井的斜度超过65 度的大斜度井甚至水平井,用电缆很难将仪器放下去 2、井壁状况不好易发生坍塌或堵塞 3、钻完之后再测井,地层的各种参数与刚钻开地层时有所差别.(由于钻井过程中要用钻井液循环,带出钻碎的岩屑,钻井液滤液总要侵入地层 二、随钻测井的概念 随钻测井(因为它不用电缆传输井下信息,所以也称为无电缆测井):是在钻开地层的同时, 对所钻地层的地质和岩石物理参数进行测量和评价的一种测井技术. 首先,随钻测井在钻井的同时完成测井作业,减少了井场钻机占用的时间,从钻井—测井一体化服务的整体上又节省了成本。 其次,随钻测井资料是在泥浆侵入地层之前或侵入很浅时测得的,更真实地反映了原状地层的地质特征,可提高地层评价的准确性. 而且,某些大斜度井或特殊地质环境(如膨胀粘土或高压地层)钻井时,电缆测井困难或风险加大以致于不能作业时,随钻测井是唯一可用的测井技术。 另外,近二十年来海洋定向钻井大量增加。采用随钻定向测井,可以知道钻头在井底的航向,指导司钻操作;可以预测预报井底地层压力异常,防止井喷;可以提高钻井效、钻井速度和精度,降低成本,达到钻井最优化 (现代随钻测井技术大致可分为三代)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以前属于第一代 可提供基本的方位测量和地层评价测量在水平井和大斜度井用作“保险”测井数据,但其主要应用是在井眼附近进行地层和构造相关对比以及地层评价;随钻测井确保能采集到在确定产能和经济性、减少钻井风险时所需要的测井数据。 ●20 世纪90 年代初至90 年代中期属于第二代 过地质导向精确地确定井眼轨迹;司钻能用实时方位测量,并结合井眼成像、地层倾角和密度数据发现目标位臵。这些进展导致了多种类型的井尤其是大斜度井、超长井和水平井的钻井取得很高的成功率。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到目前属于第三代 称为钻井测井(Logging for Drilling) ,提供界定地质环境、钻井过程、采集实时信息时所要求的数据。

随钻测井技术

随钻测井技术发展水平 引言 据统计,近十年来,世界上有关随钻测井(LWD)技术和应用的文献呈现出迅速增多的趋势。这反映了西方国家开始越来越多地重视LWD/MWD。这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产生的结果。一方面石油工业界强烈需要勘探和开发业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增加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MWD/LWD有许多迎合石油工业需要的优势,如随钻测井时,钻机不必停钻就能获得大量地层评价信息,节省了宝贵的钻井时间,从而降低了钻井成本。MWD提供的实时信息可即时使用,如可用于预测钻头前方地层的超常压力、预测复杂危险的构造,给钻井工程师警报提示,迅速采取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率。近几年里,大斜度井和水平井迅速发展,海上石油的开发受到重视。在这样的井中测井,常规电缆测井难以进行,挠性管输送测井和钻杆传送测井成本十分高,现场操作困难。LWD是在这类井中获取地层评价测井资料的最佳方法,此外,LWD信息还能指导钻头钻进的方向,引导钻井井迹进入最佳的目标地层。 随钻测井(LWD)技术是在钻井的同时用安装在钻铤上的测井仪器测量地层电、声、核等物理性质,并将测量结果实时地传送到地面或部分存储在井下存储器中的一种技术。该技术要求测井仪器应能够安装在钻铤内较小的空间里,并能够承受高温高压和钻井震动;安装仪器的专用钻铤应具有同实际钻井所用的钻铤同样的强度;还应具有用于深井的足够功率和使用时间的电源。 LWD是随钻测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MWD除了提供LWD信息外,还提供井下方位信息(井斜、方位、仪器面方向)和钻井动态和钻头机械的监测信息。MWD探头组合了LWD探头、方位探头、电子/遥测探头,一般放在钻头后50-100英尺的范围内,一般来说,MWD探头越靠近钻头越好。LWD探头提供地层评价信息,用于识别层面、地层对比、评价地层岩石和流体性质,确实取心和下的点。方位数据用于精确引导井迹向最理想的储层目标。钻井效率和安全性通过连续监测钻井而达到最佳。 目前的随钻测井技术已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能进行电、声、核随钻测量的探头系列十分丰富,各种型号的、适用于各种环境的随钻电阻率、密度、中子测井仪器进入MWD 市场。哈里伯顿的PathFinder随钻测井系统包括自然伽马、电磁波电阻率、密度、中子孔隙度、井径和声波等。斯仑贝谢公司的VISION475测井系统包括声波(SI)、电阻率(RAB)、阵列电磁波电阻率(ARC5)及密度中子(ADN)等。Sperry Sun公司的三组合测井系统包括SLIM PHASE4电阻率仪、SLIM稳定岩性密度仪及补偿热中子仪,还测量伽马射线。在地层评价的许多方面LWD已经可以取代常规电缆测井。世界各地的MWD作业实践已经表明,随钻测井对于经济有效的测井评价,相对于常规电缆地层评价有明显优势。 发展MWD/LWD技术,应用MWD/LWD成果已是西方钻井/测井相关公司的热点研究领域。必须承认我国自行研究和开发随钻测井技术是一片空白。本报告将深入地调查国外随钻测井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水平现状,应用情况,预测发展趋势,分析LWD市场,分析LWD风险,供管理决策和研究人员参考。

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性数值模拟

第39卷第12期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 o l .39 N o .12 2014年12月 E a r t h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G e o s c i e n c e s D e c. 2014 d o i :10.3799/d q k x .2014.174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油气专项(N o s .2011Z X 0520-008,2011Z X 05020-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o .41374125). 作者简介:袁超(1987-),男,博士在读,主要从事核测井方法基础研究二核测井数据处理及应用.E -m a i l :v i p y u a n c h a o @163.c o m 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性数值模拟 袁 超1,李潮流1,周灿灿1,张 锋2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测井与遥感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3 2.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在随钻地层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响应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随钻条件下地层模型,模拟研究随钻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特性.模拟结果表明:随钻和电缆测井相同条件下中子孔隙度响应变化趋势相同,随钻中子孔隙度曲线反映孔隙度灵敏程度高于电缆测井,但其测井响应受钻铤影响较大;探测深度与地层孔隙度有关,文中条件下探测深度和纵向分辨率分别为28c m 和19c m ;在水平井和大斜度井中,测量方位对中子孔隙度曲线影响较大;相对倾角α越小,中子孔隙度曲线过渡区域中点越接近地层界面;α小于60?时,中子孔隙度曲线受围岩影响可忽略.关键词:随钻测井;中子孔隙度;响应特性;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 E 132 文章编号:1000-2383(2014)12-1896-07 收稿日期:2014-03-04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o fR e s p o n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N e u t r o nP o r o s i t y L o g g i n g W h i l eD r i l l i n g Y u a nC h a o 1,L i C h a o l i u 1,Z h o uC a n c a n 1,Z h a n g F e n g 2 1.R e s e a r c hD e p a r t m e n t o f W e l l -L o g g i n g a n dR e m o t eS e n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R I P E D ,P e t r o C h i n a ,B e i j i n g 100083,C h i n a 2.S c h o o l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Q i n g d a o 26658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l o g g i n g w h i l e d r i l l i n g (L WD )p l a y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e v a l u a t i o nu n d e rL WD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 i t h a s a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s t u d y t h e l o g g i n g r e s p o n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M o n t eC a r l om e t h o d i s e m p l o y e d t ob u i l d f o r -m a t i o nm o d e l i n g u n d e r L WD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t h e r e s p o n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s s i m u l a t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r e v e a l t h a t t h e c h a n g i n g t r e n d o f p o r o s i t y r e s p o n s e o f n e u t r o n l o g g i n g w h i l e d r i l l i n g i s s i m i l a r t o t h a t o fw i r e l i n e u n d e r t h e s a m e 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p o r o s i t y c u r v e i nL WD t o p o r o s i t y i s h i g h e r t h a nw i r e l i n e ,b u t t h e 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l o g g i n g r e s p o n s e o f L WD i s a f f e c t e d s e v e r e -l y b y t h e d r i l l i n g c o l l a r .T h e d e p t ho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s r e l a t e d t o f o r m a t i o n p o r o s i t y ,a n d t h e d e p t ho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v e r t i c a l r e s o l u t i o nu n d e r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s i n t h i s p a p e r i s 28c ma n d19c m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h i g ha n g l e a n dh o r i z o n t a lw e l l s ,t h e e f f e c t o f m e a s u r e m e n t a z i m u t ho n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c u r v e i s s l i g h t .W h e n t h e r e l a t i v e d i p αi s l o w ,t h em i d p o i n t o f t r a n s i t i o n a r e a o f 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c u r v e i s c l o s e t o t h e b o u n d a r y s u r f a c e .I f αi s l e s s t h a n 60?,t h e e f f e c t o f t h e a d j a c e n t f o r m a t i o no n p o r o s i t y c u r v e c a nb e i g n o r e d .K e y w o r d s :l o g g i n g w h i l e d r i l l i n g ;n e u t r o n p o r o s i t y ;r e s p o n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 近年来, 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不断增加,随钻测井技术发展迅速(秦旭英等,2003;邹德江等,2005;张辛耘等,2006),中子孔隙度测井是随钻过程中的必测项目,在地层评价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洪有密,2007).T i t t m a n e t a l .(1966)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利用基于贴井壁测量的超热中子测井仪确定地层孔隙度;由于利用单个探测器记录超热中子确定 地层孔隙度受井眼条件影响很大,D a v i s e ta l . (1981 )利用2个热中子探测器,通过不同位置处热中子计数比值获取地层孔隙度;W r a i g h t e ta l .(1989)利用斯伦贝谢的C D N 测井仪器实现联合中子孔隙度和地层密度进行地层评价;随后,H o l e n k a e t a l .(1995 )将中子孔隙度测井应用到随钻环境中,安装在钻铤上的测井仪器在转动过程中实现中子孔

世界各大测井集团仪器编码表

世界各大测井集团仪器编码表BAKER ATLAS WIRELINE (贝克休斯公司-电缆测井) 3DEX 3D Induction Logging Service (三维感应) AC BHC Acoustilog (井眼补偿声波) CAL Caliper (井径) CBIL Circumferential Borehole Imaging Log (井周成像测井)CDL Compensated Density Log (补偿密度测井) CN Compensated Neutron Log (补偿中子测井) DAC Digital Array Acoustilog (数字阵列声波测井) DAL Digital Acoustilog (数字声波测井) DEL2 Dielectric Log - 200 Mhz (介电测井-200兆赫) DEL4 Dielectric Log - 47 Mhz (介电测井-47兆赫) DIFL Dual Induction Focused Log (双感应聚聚测井) DIP High Resolution 4-Arm Diplog (高分辨率4臂地层倾角)DLL Dual Laterolog (双侧向测井) DPIL Dual Phase Induction Log (双相位感应测井) EI Earth Imager (地层成像仪) FMT Formation Multi-Tester (地层多功能测试器) GR Gamma Ray (伽马仪) HDIL_BA High-Definition Induction Log (高分辨率感应测井)HDIP Hexagonol Diplog (六臂倾角测井) HDLL High-Definition Lateral Log (高分辨率侧向测井)ICAL Imaging Caliper (井径成像仪) IEL Induction Electrolog (感应-电测井)

随钻声波测井技术综述

随钻声波测井技术综述 随钻测井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在1978年研究出第一套具有商业价值的随钻测井仪器。在那以后,随钻测井在国外取得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我国对随钻测井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钻声波测井也是如此。 1发展随钻测井的意义和随钻声波测井发展现状 随钻测井(LWD)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先进技术。它集钻井技术,测井技术和油藏描述等技术于一体,在钻井的同时完成测井作业,减少了钻机占用井场的时间,从钻井测井一体化中节省成本[1]。跟常规电缆测井相比,除了节省成本外,随钻测井有如下优势:(1)从测量信息上讲,随钻测井是在泥浆尚未侵入或者侵入不深时测量地层信息,泥饼和冲洗带尚未形成,所测得到的曲线更加准确,更能反映原始地层的真实信息,如声波时差等。(2)从对钻井的指导作用来讲,随钻测井可以提前检测到超压地层,以指导钻井泥浆的配制,提高钻井安全系数。它也可以根据测井信息,分析出有利的含油气方向,确定钻井方向,增强地质导向功能。(3)从适应环境上讲,在大斜度井,水平井或特殊地质环境(如膨胀粘土和高压地层),电缆测井困难或者风险大以致不能进行作业时,随钻测井可以取而代之。目前在海上,几乎所有钻井活动都采用随钻技术[2]。 正因为这些优点,作为随钻测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随钻声波测井近年来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总体而言,国外无论在随钻声波测井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仪器研发方面都比较成熟,而国内近年来也对随钻声波测井的相关难题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具体而言,从上世纪90年代起,贝克休斯、哈里伯顿、斯伦贝谢三大公司就率先开始了随钻声波测井的研究,并逐渐占领随钻测井的国际市场份额。APX随钻声波测井仪,CLSS随钻声波测井仪,sonicVISION随钻声波测井仪的相继出现,更加巩固了他们的垄断地位。在国内,鞠晓东,闫向宏[等人在随钻测井数据降噪[3],存储[4],压缩[5],传输特性[6]和电源设计[7]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车小花[7],苏远大[8]等人对隔声体设计的隔声效果和机械强度分析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此外,唐小明,乔文孝,王海澜等人在随钻声波测井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2随钻声波测井仪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随钻声波测井仪有贝克休斯的APX,哈里伯顿的CLSS和斯伦贝谢的sonicVISION。以贝克休斯的APX测井仪为例,介绍一下仪器工作原理和结构。 APX测井仪的结构如下图1所示。从右到左由上部短节,声源电子线路部分,全向声源,声波隔离器,接收器阵列,接收器电子线路部分,下部短节等组成,全长9.82m (32.3ft),其中声波测量点到底部短节的距离为 2.83m(9.3ft),最短源距为 3.26m (10.7ft)。 其工作原理为:位于钻铤上部的声源发射器以最佳频率向井眼周围地层发射声能脉冲,在沿井壁及周围地层向下传播的过程中被阵列接收器接收到首播信号,接收信号后,系统首先用先进的嵌入式技术,将接收到的声波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采用有限元等方法将数字信号转换为声波时差(data)值。最后将原始声波波形数据和预处理的声波波形数据存储在精心设计的高速存储器内或者以实时方式通过钻井液脉冲遥测技术传输到地面[9]。

贝克休斯随钻测井技术介绍

贝克休斯随钻测井技术介绍
贝克休斯随钻测井 技术介绍
1
随钻测量(MWD)
旋转倾斜角
– 旋转钻井过程中的井眼倾斜角
旋转方位角
– 旋转钻井过程中的井眼方位角
方向原始数据
– 用于对钻柱轴向磁场干扰进行修正
振动粘滑动态
– 轴向振动 – 横向振动 – 粘滑振动
2
3
2008年5月28日
1

贝克休斯随钻测井技术介绍
高速数据传输 (aXcelerate)
原始信号的形状清晰且容易 确定 泵噪音和反射作用导致到达 地表传感器的信号失真 对泵噪音的消除使得对井下 脉冲发生器信号的识别成为 可能 动态优先级提升(DPP)算 法可消除反射作用和表面噪 音 对信号进行最终过滤,并采 用自适应相关器恢复井下脉 冲发生器的原始信号
4
高速数据传输 (aXcelerate)
3比特/秒的实时数据 密度具有足够分辨率 能确保图像重要特征 的识别 增加至6比特/秒的数 据密度可产生清晰的 图像,可确保特征识 别以及实时倾角选择
5
伽马射线、电阻率和中子放射性测量(OnTrak, LithoTrak)
伽马射线
– 用于识别砂层或页岩 – 用于计算地层倾角
Gamma 伽马射线 Ray
6
2008年5月28日
2

贝克休斯随钻测井技术介绍
伽马射线、电阻率和中子放射性测量(OnTrak, LithoTrak)
伽马射线
– 用于识别砂层或页岩 – 用于计算地层倾角
电阻率 Resistivity
MPRTEQ
电阻率测量
– 对碳氢化合物或水进行识别 – 通过后处理(MPRTEQ)计算 含水饱和度 – 增强地层导向功能
7
伽马射线、电阻率和中子放射性测量(OnTrak, LithoTrak)
伽马射线
– 用于识别砂层或页岩 – 用于计算地层倾角
Density & 密度与孔 Porosity 隙度
电阻率测量
– 对碳氢化合物或水进行识别 – 通过后处理(MPRTEQ)计算 含水饱和度 – 增强地层导向功能
中子放射性测量
– 确定孔隙度和识别天然气 – 图像可用于构造解译 – 用于计算井径仪
8
伽马射线、电阻率和中子放射性测量(OnTrak, LithoTrak)
伽马射线
– 用于识别砂层或页岩 – 用于计算地层倾角
电阻率测量
– 对碳氢化合物或水进行识别 – 通过后处理(MPRTEQ)计算 含水饱和度 – 增强地层导向功能
中子放射性测量
– 确定孔隙度和识别天然气 – 图像可用于构造解译 – 用于计算井径仪
9
2008年5月28日
3

随钻测井

内容摘要 摘要:随钻测井是在钻开地层的同时实时测量地层信息的一种测井技术,自1989年成功投入商业应用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与电缆测井对应的所有技术,包括比较完善的电、声、核测井系列以及随钻核磁共振测井、随钻地层压力测量和随钻地震等技术,随钻测井已成为油田工程技术服务的主体技术之一。随钻测井(LWD)技术的萌芽只比电缆测井晚10年。由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的制约,随钻测井技术在前50多年发展缓慢。其业务收入和工作量快速增长。勘探开发生产的需要仍是随钻测井继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作为一种较新的测井方法,随钻测井技术仍有许多有待发展和完善的方面,尤其是数据传输技术、探测器性能、资料解释和评价等。 关键词:随钻测井 LWD 研究进展

第一章随钻测井技术现状 迄今为止,随钻测井能提供地层评价需要的所有测量,如比较完整的随钻电、声、核测井系列,随钻地层压力、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以及随钻地震等等。有些LWD 探头的测量质量已经达到或超过同类电缆测井仪器的水平。 1.1随钻测井数据传输技术 多年来,数据传输是制约随钻测井技术发展的“瓶颈”。泥浆脉冲遥测是当前随钻测量和随钻测井系统普遍使用的一种数据传输方式。泥浆脉冲遥测技术数据传输速率较低,为4~10 bit/s,远低于电缆测井的传输速率,这种方法不适合欠平衡水平井钻井。电磁波传输数据的方法也用于现场测井,但仅在较浅的井使用才有效。哈里伯顿公司的电磁波传输使用的频率为10Hz,在无中继器的情况下传输距离约10000 ft。此外,声波传输和光纤传输方法还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 1.2随钻电阻率测井 与电缆测井技术一样,随钻电阻率测井技术也分为侧向类和感应类2类。侧向类适合于在导电泥浆、高电阻率地层和高电阻率侵入的环境使用,目前的侧向类随钻电阻率测井仪器能商业化的只有斯伦贝谢公司的钻头电阻率仪RAB及新一代仪器GVR。GVR使用56个方位数据点进行成像,图像分辨率比RAB有较大提高。感应类在导电性地层测量效果好,适合于导电或非导电泥浆。新型随钻电磁波电阻率的仪器结构相似,使用多个发射器和多个接收器,测量2个接收器之间的相移和衰减,工作频率相近,只能使用有限的几种频率才能消除钻铤等背景影响而测量到地层信号,如低频20、250、400、500 kHz,高频一般都使用2 MHz。 通过比较随钻电阻率测井和电缆电阻率测井曲线之间的区别可知,在储层内部二者相差不大;在界面处由于受地层界面表面电荷、钻井液侵入等影响,随钻电阻率数值远大于电缆测井数值;在界面附近,二者电阻率数值还受地层界面表面电荷、钻井液侵入井眼轨迹与地层倾角之间的夹角大小影响。 井眼轨迹与地层倾角之间的关系对电阻率有较大的影响,有效地控制井眼轨迹能大大降低钻井成本和提高效益。同时根据电阻率响应特征和其他测井曲线正确地划分地层界面,能有效地提高测井解释精度及为工程施工提供更好地依据。 1.3随钻声波测井 现场服役的随钻声波测井仪器使用的声源有单极子、偶极子和四极子,如贝克休斯INTEQ公司的AP既使用单极子也使用四极子声源,斯伦贝谢公司的Son-icVision使用单极子声源,哈里伯顿Sperry公司的BAT是偶极子仪器。这些仪器可测量软/硬地层纵/横波速度和幅度,测量数据一般保存在井下存储器内,

测井新技术进展综述

测井技术作为认识和识别油气层的重要手段,是石油十大学科之一。现代测井是当代石油工业中技术含量最多的产业部门之一,测井学是测井学科的理论基础,发展测井的前沿技术必须要有测井学科作指导。 二十一世纪,测井技术要在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的三个领域寻求发展和提供服务:开发测井技术、海洋测井技术和天然气测井技术。目前,测井技术已经取得了“三个突破、两个进展”,测井技术的三个突破是:成像测井技术、核磁测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测井技术的两个进展是:组件式地层动态测试器技术、测井解释工作站技术。“三个突破、两个进展”代表了目前世界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也要开展“三个突破、两个进展” 的研究。 一、对测井技术的需求 目前我国油气资源发展对测井关键技术的需求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复杂地质条件的需求、油气开采的需求、工程上的需求。 1)复杂地质条件的需求我国石油储量近90%来自陆相沉积为主的砂岩油藏,天然气储量大部分来自非砂岩气藏,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油田总体规模小,储层条件差,类型多,岩性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物性变化大,薄层、薄互层及低孔低渗储层普遍存在。这些迫切需要深探测、高分辩率的测井仪器和方法,开发有针对性、适应性强的配套测井技术。 2)油气开采的需求目前国内注水开发的储量已占可采储量的90%以上,受注水影响的产量已占总产量的80%,综合含水85%以上。油田经多年注水后,地下油气层岩性、物性、含油(水)性、电声特性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识别水淹层、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多相流监测、计算剩余油(气)层产量等方面的要求十分迫切。 3)工程上的需求钻井地质导向、地层压力预测、地应力分析、固井质量检测、套管损坏检测、酸化压裂等增产激励措施效果检测等都需要新的测量方法。 二、测井技术现状 我国国内测井技术发展措施及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方面走引进、改造和仿制的路子;另一方面进行自主研究和开发。下面分别总结一下我国测井技术各个部分的现状: 1)勘探井测井技术现状测井装备以MAXIS-500、ECLIPS-5700及EXCELL-2000系统为主;常规探井测井以高度集成化的组合测井平台为主;数据采集主要以国产数控测井装备为主;测井数据的应用从油气勘探发展到油气藏综合描述。 2)套管井测井技术现状目前,套管和油管内所使用的测井方法主要有:微差井温、噪声测井、放射性示踪,连续转子流量计、集流式和水平转子流量计,流体识别、流体采样,井径测量、电磁测井、声测井径和套管电位,井眼声波电视、套管接箍、脉冲回声水泥结胶、径向微差井温、脉冲中子俘获、补偿中子,氯测井,伽马射线、自然伽马能谱、次生伽马能谱、声波、地层测试器等测井方法。测井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测井工艺水平、仪器的质量和科技人员对客观影响因素的校正。测井数据的应用发展到生产动态监测和工程问题整体描述与解决。 3)生产测井资料解释现状为了获得油藏描述和油藏动态监测准确的资料,许多公司都把生产测井资料和其它科学技术资料综合起来。不仅测得流体的流动剖面.而且要搞清流体流入特征,因此,生产测井资料将成为油藏描述和油藏动态监测最重要的基础。生产测井技术中一项最新的发展是产能测井,它建立了油藏分析与生产测井资料的关系。产能测井表明,生产流动剖面是评价完井效果的重要手段。产能测井曲线是裸眼井测井资料、地层压力数据、产液参数资料、射孔方案和井下套管设计方案的综合解释结果,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油层参数预测井眼流动剖面。生产测井流量剖面成为整个油层评价和动态监测的一个重要方法。 4)随钻测量及其地层评价的进展随钻测井(LWD)是随大斜度井、水平井以及海上钻井而发展起来的,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已成为日趋成熟的技术了。如今随钻测井已经拥有了

【CN209855772U】一种434英寸集成随钻测井系统【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273123.0 (22)申请日 2019.03.04 (73)专利权人 北京捷威思特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华昌 路1号1号楼1、2、3层 (72)发明人 刘瑞 冯东堂 刘志仁 张延雷  赵彦峰 柳春茹 白晓 高立军  (51)Int.Cl. E21B 47/00(2012.01) E21B 47/12(2012.01) E21B 49/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4-3/4英寸集成随钻测井系统(57)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4-3/4英寸集成随钻测井系统,是一种自动控制的随钻测井系统。本系统包括随钻井下仪器、地面采集系统和软件系统,随钻井下仪器包括截止短节、集成随钻通讯电源短节、上扶正器、集成随钻测量仪器、下扶正器、旋转导向单元。地面采集系统包括工控机、远程安全采集面板、接线盒一、接线盒二、司显显示器、立管压力传感器、钩载传感器、深度编码器、随钻旁通控制器、负脉冲发生器。集成随钻测井系统,可以在钻具旋转钻进状态下,实现导向的功能。并且此钻井系统具有双向通讯功能,地面通过旁通控制器和负脉冲发生器向井下旋转导向单元发送指令,调整导向方向及力量,实现自动导向、 控制钻进轨迹的目的。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209855772 U 2019.12.27 C N 209855772 U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09855772 U 1.一种4-3/4英寸集成随钻测井系统,包括井下随钻仪器、地面采集系统和软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采集系统包括工控机、远程安全采集面板、随钻旁通控制器、负脉冲发生器、接线盒一、接线盒二、立管压力传感器、深度编码器、钩载传感器、司显显示器,立管压力传感器、深度编码器、钩载传感器通过接线盒一与远程安全采集面板连接,司显显示器通过接线盒二与远程安全采集面板连接,远程安全采集面板与工控机连接,随钻旁通控制器的输出端与负脉冲发生器的输入端连接,工控机与随钻旁通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井下随钻仪器为由多个测量仪器及辅助仪器上下串联连接组成的井下仪器串,随钻井下仪器串中各仪器输出的信号经泥浆脉冲传输到地面采集系统; 所述井下随钻仪器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截止短节、集成随钻通讯电源短节、上扶正器、集成随钻测量仪器、下扶正器、旋转导向单元,其中集成随钻测量仪器包括方位探管、主控及存储模块、电阻率主体、随钻压力模块、随钻伽马模块,各仪器之间通过带有导电环的连接扣进行连接。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