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力比多的精神分析与美学思考

文学作品中力比多的精神分析与美学思考
文学作品中力比多的精神分析与美学思考

收稿日期:2005-09-18

作者简介:张广奎,男,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英诗与诗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

第21卷第4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4月V ol.21N o.4

Jour nal o f Xuzho u I nstitute of T echno lo gy

A PR.2006

文学作品中力比多的精神分析与美学思考

张广奎

(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 许多文艺作品离不开对爱情的描写,这正是由于力比多是社会的普遍存在。力比多与作家和作品以及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以至于从一定层面上说力比多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从精神分析上讲,此类作品中存在着性的亲和力。从美学上讲,性亲和力在作品里的形成过程又是审美活动和美感享受的过程。

【关键词】 力比多;文学作品;精神分析;美学

【中图分类号】 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704(2006)04-0001-04

一般说来,社会生活既包括人类的社会实践,又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生活。而文学作品是人类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反映。换句话说,文学作品既是

真实社会实践的反映,也是或更是人类精神及其活动的反映。具体地说,它是精神通过实践,和精神通过虚拟的实践的反映。性,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理所当然,成了,也应当成为文学作品内容的一部分;否则,文学作品就没有充分、全面地反映人类的实践与生活。

正如我们所知,在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里都有性爱的描述,从一个层面上说,这说明了人们对性的普遍关注和兴趣,以及性在文学和生活里的普遍存在。事实上,性的冲动(英文为libido ,汉译名:力比多)是许多文学作品产生、存在和流传的生命力。因为它是社会的普遍存在和大众的普遍关注。

一、力比多的社会普遍存在

根据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Freud)所说,一个人从婴儿时候起就有了性欲。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把“性”列为人生的第一需要,“睡眠”次之,“食”又次之,“衣”居第四(陈梦韶、谢南佳译著《择偶的艺术》,北新书局,上海,1936年,第95页)。世界每秒钟开出4片美国处方性药万艾可(英文名VIAGRA ,中文译名“伟哥”)(阮芳赋著《性的

报告》,中医古籍出版社,北京,2002年,第335页),更说明了人们对性的普遍关注。而性医学的科研结果也表明: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力比多

,不超过十

年,他的生命就会死亡 。力比多,使地球和人类充满生机和欢乐,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很多层面,也几乎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撇开儿童的性潜伏期不谈,很多青少年的理想(如成为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等)的底层和背后(即在id -本我的层面)暗含着一个朦胧附带的但又不可缺少的理想或欲望,那就是他要拥有一个非常漂亮或潇洒的异性,这就是力比多—性欲的冲动。它暗示着力比多是许多成功和理想的浅层动因之一和对成功自我要求回报的一种;它有时存在于本我之中 ,有时存在于自我(ego )!之中。所以,弗洛伊德在《论文学与艺术》中说到,人类的幻想是普遍存在的,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欲望。具有动力的欲望根据幻想者的性别、性格和环境可天然地分为两类,首先是富有野心的欲望,它被用来抬高主体的地位。其次,就是性的欲望。在成熟的女性身上,力比多占有几乎排除其它的优势地位,因为她们的野心通常被性的倾向所同化。在成熟男性身上自我中心与野心勃勃的欲望是与力比多相伴随的,而且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参见常宏等译《论文学与艺术》

1999:101-102)。换句话说,野心勃勃的欲望总是有一部分转化为性的欲望,即力比多释放的欲望。此外,性,作为人们的生理需求,更是普遍存在,更容易理解了。

在大众的日常生活里,先不论家庭生活,人与人尽管可能没有性的接触,但是目光的交流,语言的交换等交际活动都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或抚慰力比多;或者说,异性的出现,特别是漂亮、潇洒异性的出现,会使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产生性的亲和力,从而使力比多成为社会黏合剂的一种。于是,力比多就当然充斥于整个社会。因此,性作为人的必需,又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它必然导致普遍存在的力比多也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既然作家作为社会的一员,作品作为社会的反映,那么力比多又是怎样影响或左右作品的主体-作家的呢?

二、力比多与作家

“艺术家(含作家和诗人等)#常因性经验(和性冲动)?的激发而创作。”%作家作为普遍幻想的人类社会的一员也同样被力比多所充斥。根据以上弗洛伊德对人类幻想的分类,由于大部分的作家没有纯粹的第一种野心勃勃的欲望,他们更多的是拥有性的欲望,最多拥有和力比多可关联的一部分野心勃勃的欲望。作品的主体—作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带着力比多的冲动走进作品,然后带着力比多的满足,即欲望的精神实现再走出作品而成为作品的客体,从而把作品的主体让位给读者。作家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作品如果被读者认为是成功的,纠其原因是他通过反映、或变相地反映自己的精神愿望和生活,通过理想化或潜意识地理想化自己的欲望,反映或理想化了社会群体的理想和欲望,道出了作家作为社会大众一分子的心声,他的作品带有普遍性和共性。对于大部分文学作品来讲,这种心声大都是性的困惑、性的经验和性的渴望。对于作品本身来说,这种困惑和渴望又来自作品的母体(或主体)—作家本人。尽管有时候从表面上看来作家的创作来源是移花接木,或直接来源于非本人的思想或素材,但是,这些素材肯定与作者本人的思想或他的欲望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或者说,这种素材激起了他的欲望,唤起了他心灵的激荡,于是产生了创作的欲望,这也就成了作品产生的直接原因。而这种原因大都可以归结为性的欲望-人的第二种幻想,或潜意识的性的欲望(subco nscious libido)。所以说,对于相关的文学作品来说,力比多是作家创作的动力之一。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在诗歌里对爱情的赞美和向往,莎士比亚又几易情人和他在作品里对爱情和情人的描写,连毛细血管都充满性的美国诗人金丝伯格(Allen Ginsber g,1926-1997)和他的诗作,在中国古代堪称“第一奇书”的《金瓶梅》的作者和他对性的大胆描写等无不说明力比多是许多作品的成因和作品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也正如中国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所说:“在我的作品里有很多的美女,那是因为在现实里我的周围没有美女。”&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作家把欲望寄托在作品里了,作家确实是带着力比多去创作,在作品里他可以得到精神上欲望的满足,而这种欲望又大都来自力比多。尽管我们也可以理解此话为一种幽默与机智,甚至可以理解为玩笑,但更让人相信的是,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这也道出了许多作家的心声。以次,讲话者一方面释放了自己,另一方面,取悦了听众。毕竟,性仍是人们难以启齿,但又无法回避的东西。

但是,力比多在文学作品里的地位是什么呢?它又是怎样在作品里运作,又是怎样关联着作者,作品里的人物和读者的呢?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三、性的亲和力与美学思考

综述以上观点,性与很多文学作品在大多数情况下和很大程度上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作品里的人物本来就应当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而力比多又是社会的普遍存在和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性的描写在一个真正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就成了整个艺术描写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同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情感和思想意识,对于人物的自然渲染有着它的特殊的作用和特定的意义。力比多,在相关作品里从作家到作品的产生,再到读者这个过程中,是一个节点,一条不可缺少的暗线,一个背后的支撑点,统文学作品于一体,连作者、作品和读者于一线。这种力量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性的亲和力。

这是一种以力比多为动力,在作品内部形成的,一个隐形的,包括作者在内,由作者创造,读者触发的,多层面的亲和力。它包括它和作者的关系,作品内部人物的关系,它和作品外作者的关系,以及作者、读者和作品内部的关系。正是这种性的亲和力的存在,从而产生了以力比多为中心的凝聚力,进一步把作品和读者凝聚到一起。也就是说,作者往往带着力比多,或潜意识地带着力比多去创作,于是在作品里就会自然形成性的亲和力。这种导致性的亲和力的力比多,对于作者来说,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之一和作品问世的主要动因之一;对于作品本身来讲,它又是作品内人物和事件的中心和黏合剂,使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对于读者来说,它又是一块磁

铁,激发着读者的力比多,并吸引着读者把作品看下去。

可这样的过程,即性的亲和力在作品里的形成过程,从美学角度上讲,也正是审美活动或美感活动的过程。它是一个从力比多的欲望-对美和美感的追求及美的价值的取向,到作品性亲和力的形成-美的形成,美的欣赏与美的判断的过程。在这个美感活动中,此类文学作品包含了美学中全部的美感心理要素:感觉与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而这些要素正是大部分相关文学作品所必须包含的因素,因为它们里面的人物是人,它们的读者-审美的主体也是人,更因为这些要素正是人所通常拥有的基本品质,也因为美感是大众所不断追求的,是主体与审美对象相遇时产生的全身心动感。而文学作品中人们对力比多的追求正是审美主体-作者或读者,与审美对象-作品中的人物(有时是完全的想象)相遇时由力比多引起的,主体所产生的全身心动感。

总之,从作者到作品的问世再到读者以至作品的流传,对于许多相关文学作品来说,力比多都充斥其中并在作品内部形成性的亲和力。同时,此过程也是审美活动或美感活动的过程,它反映了大众对美的追求和美的享受。

四、作品分析

对于许多相关的文学作品来说,我们都可以对它们从力比多的角度进行分析。现以电影《泰坦尼克号》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里的三个匣子为例,做如下简要的分析。

1.《泰坦尼克号》

很多人都看过根据美国作家舒特斯曼的小说《泰坦尼克号》(T itanic)或其同名小说而改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对于这部轰动一时的影视文学作品,两处对性的描写给大部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杰克在路丝的要求下为她做人体写生的场景。二是杰克和路丝在货舱的汽车驾驶室里做爱的镜头。请看这两个场景描写的一部分:

“露丝走了出来。身着黑色拖地纱袍的露丝……,流露出勾人魂魄的魅力。杰克拿着炭笔的手悬停在半空,他被露丝的如此丽质惊呆了,心中涌出一种冲动……露丝缓缓地退下了黑纱袍,……露丝一丝不挂地展现在杰克面前……心爱的姑娘赤裸着站在离自己伸手可以触摸到的地方,难以抑制的欲望袭上了杰克,他本能地有了某种反应,呼吸立刻急促了起来……”

“货舱。汽车的车身在摇动。车窗的玻璃上已经是雾气迷蒙。一支裸露的胳膊用力地向上伸着,张开的手掌痉挛地在窗玻璃凝结的雾气上留下几道痕迹……车内,杰克和露丝赤裸着身体,紧紧地拥在一起。刚才剧烈的动作使得汗水浸透了他们全身。此刻,他们还在喘息。露丝的手依旧紧紧地搂着杰克光裸的背脊,似乎那种偷吃禁果的陶醉仍未消失……”

为什么这两个场景会给观众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其实就是力比多的作用。在作品内部,虽然从形式上看,这两处并不是高潮。但事实上,从读者自我心理的定向来看,第一个场景,路丝能把自己的裸体展现给自己所爱的人,这是一个质变,质变的动因就是力比多是对美的追求,路丝已经从心理接受了杰克。然后,力比多继续发展、扩张,在汽车驾驶舱里做爱的情节,使力比多达到高潮,(也可以说力比多使爱情达到高潮),继而产生了作品亲和力的高潮和审美活动的高潮。不管是作品的作者,作品里的人物,还是观众或读者,通过力比多的逐步发展,都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得到了从感觉与知觉、想象与情感等许多方面的美感享受。这是整个故事的凝结点之一,这是力比多发展的极至,是力比多线索的极至和审美主体美感享受的过程。当故事发展到最后活人和死尸都同时漂浮在海面上的时候,作品的性亲和力完全瓦解,但是从美学角度上讲,它又达到了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深入到了“真”与“善”的层次。此时,所有的观众开始转向理性的思索。但是,性的亲和力在经过低谷后,随着理性思索的结束,这种亲和力会经常重新使观众产生力比多,回忆起此情此景,有的会保持一生。这都是力比多的作用,也充分说明了力比多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和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2.三个匣子

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的三个匣子的问题上,他认为三个匣子分别代表三个女人。我认为,三个匣子分别代表三个选择者不同程度的力比多。摩洛哥亲王选择金匣子,上面写着“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他选择了金匣子,说明他的非性欲望是最大的,鲍西娅—摩洛哥亲王力比多的目标指向和延伸,只是他所期望得到的一部分,甚至是他得到其它东西的手段,所以他的力比多最低,因此,金匣子所代表的力比多程度最低,所包含的美感因素最少,当然,所获得的美感也最少。阿拉贡王子选择了银匣子,上面写着“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他所应得的东西。”,“应得的东西”要比“众人所希求的东西”少得多,而和铅匣子上的“把他所有的一切作为牺

牲”又多的多,所以,对于选择者来说,他所得到的东西应至少多于鲍西娅—力比多的延伸。自然,他也就没有充分展现他的力比多,于是,银匣子,作为力比多的象征,所代表的力比多的程度屈居第二,美感享受也第二。巴萨尼奥选择了铅匣子,上面写着“谁选择了我,必须准备把他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那就是说凡是选择铅匣子的人,肯定是不顾一切,愿意牺牲一切,全心全意地去只选择鲍西娅而不包含其它的选择和欲望,他的心里也只有鲍西娅,他没有野心勃勃的欲望,性的欲望和对美的追求排斥了其它所有的欲望。因此,他的力比多最高,铅匣子也就成了力比多美感程度最高的象征了。

从摩洛哥亲王到阿拉贡王子再到巴萨尼奥,从金匣子到银匣子再到铅匣子,这是一个力比多和美感逐渐增强的过程,这是一个性的亲和力和美感逐渐完美和加强的过程,直到力比多胜利-铅匣子被选,审美活动也到达高潮。这时,读者和剧中人都松了一口气,力比多走向低谷,性的亲和力也随之进入低潮,直到安东尼奥破产和夏洛克要求按合同赔偿为最低谷,力比多和性的亲和力受到理性(即道德)的压抑。然后,随着法庭案情的发展,力比多再次高涨,鲍西娅装扮成法学博士判夏洛克败诉受罚,性的亲和力再次高涨。但从全文来讲,三个匣子是构成性亲和力的主题,铅匣子的被选是性亲和力和美感活动的高潮,它是连接作者、作品和读者的纽带,也是这种性的亲和力使作品更具有人文价值,也更体现了包括作者和大部分读者在内的审美主体的价值取向。

五、结论

总之,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蕴涵力比多的能量,包含着性的亲和力;其过程也是人们审美活动和对美感追求与享受的过程。童话里的公主与王子,诗歌对爱情和异性的歌颂与描述,散文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电视剧和小说对性爱的大胆表现等等,都说明了性亲和力无处不在,和力比多的生命力之强。这种性的亲和力在相关的文学作品里构成了作者和作品的和谐,导致了作品的产生,形成了作品内部人物的协调和作品内容的向心性,促成了作者和作品、读者和作品的交流和交融,以至最后建构成以力比多为动力,性的亲和力为手段,文学作品为中心,美感追求为目标,包括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一个文学作品的美学有机体。

对于蕴涵力比多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我们都可以从普遍存在的力比多出发去分析。它包含着性的亲和力,它需要力比多的生命力,去使作者创作作品,去使作品而为作品,去使读者阅读、享受作品。《泰坦尼克号》和《威尼斯商人》里的“三个匣子”是如此,孟的诗歌“面桃花”,米洛斯的艺术作品“维纳斯”也会是如此。

注释:

性无能和性冷淡并不代表没有性的欲望。

孙琴安:《性文学十讲》。

本我,在弗洛伊德理论中,完全处于无意识中的心理状态,它是产生本能冲动和要求直接满足原始欲望的根源。

!自我,在精神分析学中指有意识的最直接地控制思想和行为,与外部世界联系也最多的那部分自我。

?本文所涉及的文学作品系指爱情或涉及异性关系的文学作品。

#作者加释。

?作者加释。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作家出版社,1986。

&引自金镛2002年6月在中山大学所作的报告:http://w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4566498.html,/zy

引自网站htt p://bo okar t.y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4566498.html,/co urses/4F70/deconstr uct ion.ht ml。译文不妥之处作者已作修改。

引自网站http://bo okar t.y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4566498.html,/co ur ses/4F70/deconstr uction.html

参 考 文 献

[1]Scanzoni,J.and T.Po lonko,(1989)T he Sex Bond.Califor nia:SAG E Publicat ions,Inc.

[2]M arko witz, F.and M.A shkenazi,(1999)Sex,Sex uality,and the Anthr opolog ist.Illino is:L ibr ar y of Co ngr ess.

[3]Stev ens,H.and C.How let t,[ed.](2000)M o der nist Sex ualit ies.M anchester,U K:M a nchester U niver sity Pr ess.

[4]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伊夫·塔迪埃.史忠义译.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M].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6]孙琴安.性文学十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下转第22页)

合图案变为可以给人们带来关照和庇护的吉祥纹样

人们细致并深入的研究考证。

(见图5),而关于它的最为本初的确切意义,仍要待

注释:

转引自陆思贤《神话考古》,原文见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仰韶文化研究[M].文物出版社,303-308.

引自《庄子·逍遥游》

参 考 文 献

[1]蒋书庆.破译天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2]陆思贤.神话考古[M].

[3][美]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德]格罗塞著.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张万夫.汉画选[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Analysis on Meaning of"bird beck fish"Lines

on China Colored Ceramics

WANG Wei-duo

(S uzhou University,Suz hou,Jiangsu,)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cer am ics have a verity of lines in w hich"bird peck fish"line is special and interesting.So meone thought it sig nifies an attack in a tr ibe.The author considers it is o ne type of lines just like bird line and fish line w hich means reliving fo r the new life and tribe is prosperous."Bir d peck fish"line has dev elo ped,but its ancient m eaning is still further to be sur veyed.

【Key words】 "Bird Peck Fish"lines;T atto o;Reliving;Ancient regions

(上接第4页)

[7]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弗洛伊德.韦尔立等译.性欲三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9]弗洛伊德.常宏等译.论文学艺术[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10]米歇尔·福柯.佘碧平译.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11]阮芳赋.性的报告[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

[12]http://boo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4566498.html,/cour ses/4F70/deco nst ructio n.html.

[13]http://w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4566498.html,/zy/flash.php fid=134.

[14]T he V ital L ibido in L iterat ur e Wo r ks U nder P sy choanalysis and A esthetics.

The Vital Libido in Literature Works Llnder Psychoanalysis and Aesthetics

ZHANG Guang-kui

(Xuzh ou Ins titu te of Techn ology,Xuzh ou,Jiangs u221008)

【Abstract】 Sex is contained in many literature w or ks,in w hich libido is a kind of vitality.From the views o f aesthetics and Freud's psychoanaly sis,sex ual affinity co ntains in m any w orks,w hile the process of form ation o f sexual affinity is the one of the activity o f aesthetic judg ment and appreciation.

【Key words】 libido;liter ature;psy choanalysis;aesthetics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4)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3秋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作业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学校:津南分校 姓名: 学号:131200145 任课:吴学清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忽视了儿童的纯真天性。这既和我们长期形成的教育体制有关,也暴露了我们的作者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致使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缺失。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以儿童本位思想作为创作宗旨,题材应具有多元化和多元故事结构,而且应勾勒符合儿童价值取向的典型人物和群体肖像。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了解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 1.儿歌《小小的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其所著儿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儿歌的语言清新优美,其意境也很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仙境,在这个仙境里有“弯弯的月儿”,有“闪闪的星星”,有“蓝蓝的天”,这些事物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陶醉其间。 2.童话《大林与小林》 《大林与小林》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儿童文学家张天翼所著。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被它深深

吸引。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双胞胎。大林好吃懒做,变成了一个寄生虫,最后饿死在金子堆里。小林勇敢正直,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同时写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光明而顽强不屈的斗争。虽然这是一个写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童话,但是现在的孩子读来,却一点都不感到有距离,书中的各种人物,大林、小林、鳄鱼小姐、狐狸平平、绅士狗皮皮、蔷薇公主、四四格等形象呼之欲出,是一本值得每个孩子放进书架的书。这部童话主要说明两点,即知足者常乐和金钱不是万能的思想。 3.严文井的《严文井童话》 创作了《南南和胡子伯伯》《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著名童话的严文井,与陈伯吹并称为我国两大儿童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他第一次写童话是1938年到达延安两年后,觉得“我们现在的斗争和工作正是为着未来的孩子们”,便用童话记下了自己“朦胧而幼稚的幻想和爱憎”,一口气写成9篇,后集成《南南和胡子伯伯》一书。他在延安时期还写了《大雁和鸭子》《皇帝说的话》《希望和奴隶们》等童话。1949年创作的《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以及1950年出版的《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劳动在生命形成和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获得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1957年出版的中篇童话《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影响广泛,译本曾在英、苏、朝鲜等国出版,并被拍摄成电影。这一时期,严文井还陆续发表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5)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 1.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 5.遇到半开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要针对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简明扼要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为论据。 (3)围绕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结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词原句进行分析论证。 (4)答案句数根据分值在6~12句之间便可,语言要简明,表意要清楚。 (二)简答题组织语言的方法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干的指令,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做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答题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层、段、中心内容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一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何谓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1.重要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 ⑦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2.重要句子①语义较为丰富、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解题思路: (1)结合语境,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找到对应的信息点,加以概括总结。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08-11T09:11:18.920Z 来源:《赤子》2009年第10期供稿作者:贺孝恩(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 563002)[导读]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摘要:精神分析美学派别的基本思想及对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鲁迅先生对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接受;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先生创作主题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先生创作艺术表现手法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鲁迅创作;影响 1 精神分析美学派别的基本思想 精神分析美学派别产生于20世纪初,奠基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Custay Jung,1875~1961)在许多方面修正、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二人的主要美学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1)无意识学说和三重人格结构。过去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正常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意识支配的,弗洛伊德在自己精神医学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确认存在着一个无意识的心理领域,建立了系统的无意识学说。无意识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它是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创造的根本动力,只不过这种动力深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人自己不能觉察。在无意识学说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的理论,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指的是原始本能的我,主要由性本能等原始冲动组成,完全是无意识、非理性的,能量和活力最大。本我实行的是快乐原则,也就是说人在潜意识里把快乐当作自己生命的最高的、唯一的价值准则。自我指的是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里的,他必须调节、压制自己的本能活动,使自己不违背现实社会的要求,这种压制,不是废弃快乐原则,最终是指向快乐。超我又称内部道德机构,它使一个人把本能的能量全部转移到对至善至美事物的追求上。实际上,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基石就是潜意识和人的性本能,正如弗洛伊德自己说的那样: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1](2)艺术的本质是原欲的升华。弗洛伊德认为作家创作是白日做梦,是替代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性本能的需要;艺术的价值就是为原欲提供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对艺术作品的形象进行了大量的精神分析,由此奠定了精神分析的审美方法和美学思想。李醒尘先生认为弗洛伊德对美学的贡献主要有三:“第一,促进了对艺术和审美领域中无意识现象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第二,引发了对情欲、性与文艺和审美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第三,他有关梦和幻想的研究,直接推动了有关形象思维问题。”李醒尘先生的观点对下面论述正题至为重要,这里暂且不展开论述。(3)艺术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象征。这是荣格对弗洛伊德美学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2]由于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和文学有先天的血缘关系,它们都关心着同一个对象——人的心灵,它们都力求去洞悉隐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秘密;同时,精神分析作为系统理论,它本身有不可辩驳的合理因素,作家们在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人的本身、人物的感觉和精神状态。他们在写作技巧上突出表现为意识流写法,劳伦斯、茨威格、海明威、福克纳……这些著名文学大师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深浅不同地显现着精神分析色调。 2 鲁迅先生对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接受 鲁迅先生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可以通过他的文章略知一二,在《故事新编》序言里他说:“…虽然也不过取了弗洛特(弗洛伊德)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3]在《听说梦》中他写道:“《东方杂志》记者在《读后感》里也曾引弗洛伊特,以为‘正宗’的梦,是‘表现各人的心底的秘密而不带社会作用的’。但弗洛伊特(弗洛伊德)以被压迫为梦的根柢——人为什么被压抑的呢?这就和社会制度、习惯之类连结了起来,单是做梦不打紧,一说,二问,一分析,可就不妥当了。记者没想到这一层,于是就一头撞在资本家的朱笔上。但引‘压抑说’来释梦,我想,大家已经不以为忤了罢”。[4]鲁迅先生的这些话表明在批判的基础上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并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鲁迅先生主要是通过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厨川白村来系统了解精神分析学思想的。厨川白村(1880~1923),本名辰夫,他潜心研究弗洛伊德的学说,注意文学与潜意识的关系。鲁迅于1924年翻译了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走出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等作品,从而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鲁迅之所以对弗洛伊德感兴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他早年学医的经历有关。作为医学院的的学生,他一定会对精神病学产生兴趣,他早年翻译了日本小说家森欧外的《沉默之塔》,接受了一些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自称他开始写小说“所依仗的全在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5]“这一点医学上的知识”,也明显是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2)与他那段时间苦闷的生活有关系。鲁迅早年的婚姻家庭生活和人生理想都受到了很大的挫折,长时间生活在苦闷之中。弗洛伊德的思想正好符合那段时间他的创作心态:用文学创作来排遣自己的苦闷压抑。(3)与反封建有关系。鲁迅先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由于长期受到封建压制,人格产生了严重的扭曲变异,而弗洛伊德的某些思想恰能作为反人性压制提倡人性解放的利器。 3 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先生创作主题的影响 3.1鲁迅文学作品对潜意识和梦的描写 鲁迅先生早期的小说大多带有精神分析的影子,他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刀”去解剖潜藏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贫弱的、黑暗的、被严重压抑而异化了的呻吟着的灵魂。这与西方现代派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狂人日记》中一文,鲁迅基于弗洛伊德的学说,凭借他的医学知识,通过对狂人病态的错觉、幻象、妄想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压制潜藏在人心灵深处的对于“吃人”的惊悸、恐惧心理。狂人正是由于本能欲望受到了不合理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压抑而发狂,他的狂是潜意识与社会意识格格不入的结果。《阿Q正传》中阿Q 的: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色欲的奇怪想法。以及他对男女相会时“怒目而视”,在冷僻处从后面扔石块的行径,都应该视作他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压抑而扭曲的性心理行为。但潜意识中强大的性本能心理又使他对女人有强烈的渴望,他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掩盖自己的性饥渴,从而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摸过尼姑的手指上的油腻感使他难以入睡。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是潜意识与现实的社会意识矛盾冲突中产生的畸形儿。《白光》中的主人公陈士成深受功名利禄的腐蚀,科学考试失败的强烈刺激和沉重打击使他产生了幻觉和幻想,灵魂出窍,在一道“摇曳飘忽”的白光引领下,他四处挖掘,最终葬身在万流湖中。这一道“白光”正是陈士成被科学制度极度异化了的潜意识,因为只要考中功名,应能当京官或地方官,享尽荣

试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一)

试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粹和谐思维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标准、规律的科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美学学科,但却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粹,对于丰富中国现代美学,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和之美 所谓“中和”,是指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易传》中有关“中和”的论述不下三十处,其中凡带“中”的卦艾都是吉卦、吉艾。“凡吉占都是因为能‘正中’、‘得中’、‘中正’、‘黄中通理’等”。这说明当时人们对“中和”、“执中”、“尚中”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执中”、“尚中”的中和思维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演化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除了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外,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和思维的理论基础。“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采取“适度”原则,反对“过”与“不及”。从哲学视角看,中和思维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表现。辩证法认为,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度两端的关节点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因此,凡事必须掌握“适度”的原则。中和思维正是对“度”的正确把握。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孔子明确提出了“中庸之德”的观点。《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在孔子的影响下,荀子一也主张根据“中庸之道”来修身养性,培养中和思维。 从美学的视角看,“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审美标准。《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主张执两用中,注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在做人方面,孔子认为“中和”是君子应有的美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Lzl在艺术创作方面,孔子评价《关唯》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实现了“中和之美”。《乐记》把“中和”作为音乐的审美标准,认为“中和”是音乐的本质,以“中和”为美;“乐者,天地之中和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和之美”成了中国历代艺术家推崇的审美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相比,西方古代也有讲“中和之美”的学者,只不过时间稍晚于中国。德漠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虽然也谈及过“中和”问题,但未能展开。在古希腊,对“中和”或“中庸”研究最深刻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他明确指出:“过度与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他还说:“人们对于优秀成果的评论,习惯说增一分则过长,减一分则过短。这就是说过度与不及都是对优秀的破坏,只有中道才能保持它”。川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之美”与中国传统的“中和之美”十分相似,反映了人类审美思维方式的共性。但西方的中道思维未能传承下去,后来被西方近代的“对立思维”所取代。而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却一直延传到今天。因此,可以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显著特色。 二、协调之美 所谓“协调”是指事物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各种相关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或和谐是世界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就是说,物以和为常,协调和谐是万物共存的一种稳定秩序,认识了“和”,也就认识了事物的规律,认识了规律(常),人就变聪明了。《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荣亡”;“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善以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必须遵循

现代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现代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高考对文学鉴赏的总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讲只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一、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的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物征。譬如鲁迅笔下的河又、孔乙己、祥林嫂,茅盾笔下的吴孙甫,曹禺笔下的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都是著名的文学形象。平时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所做的人物性格分析,实际上就是做的鉴赏文学形象的工作。 高考在现代文阅读中提出:“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要求已有许多年,但是,近若干正面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还只有2001年春季考试中心一道题。我个人觉得,在强化文学鉴赏能力考查的现在,就越应重视它,因为考的可能性在增大。 二、鉴赏文学形象的目标 鉴赏文学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1]高等教育 司玉笙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空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不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蓬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啊,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化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说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 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

中国的传统美学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影响 中西方历史进程不同、文化源不同,对美的认知异然 “美学”一词源于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18世纪,随着西方哲学和科学的蓬勃发展,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门类开始确立。鲍姆加登于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的康德、黑格尔等人赋予美学更进一步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借助西方美学系统理论,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西方谓之的“美学”理论,但对美的本质、美的意识的感觉、情感,乃至悟性、性情的理解和诠释,在儒家、道家的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中却比比皆是,这种理学体系至今保持完整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对事物本质、意识的认知,古籍《易经》、《尚书·洪范》、《论语》、《大学》、《诗经》等皆涵盖其中。客观世界的主观意识起点高,主观世界的客观意识视野广,传统文化中以儒家、道家为主导的哲学理论延续至今,与西方哲学体系中建立的美学理论有所不同,这就是中国学者理解西方文化及美学理论较容易,西方学者真正明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相当不易的道理。 当然,文化本身不是用来比较的,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中。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着眼现实世界,认知中西文化的优秀与伟大,使之坚守与传承,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快乐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所

在。深入探究美学的意义,真正理解人类哲学思想的建立与发展,从意识形态的演变、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促进社会进步和美学理论的完善提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追求的特点。 中西文明的历史进程、哲学体系不同,宗教、伦理及社会制度的发展不同,所以对美的本质的认知、审美意识、审美对象有明显的区别,其皆因文化源不同。 西方文明是海育文明的结果。旧石器时代,人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只有图腾,图腾是禁忌符号。对美的感知是“牙饰”。新石器时代以后,人们开始感觉有神的存在,神存在于大自然,也是大自然本身。神应是美的,光明的。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的地中海文化,城邦的建立、氏族的解体、商业的兴起,这是人世之事,孕育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伦理意识。人凭借对自然的感知,创造出诸神,并将神人形化。男神,健壮的身体,发达的四肢,刚毅的面容;女神,丰盈的体态,柔美的线条。神是美的,古希腊的几何学(点、线、面)对处于萌芽状态的美学意识之美的形态认知,体现在诸神的雕像和为其建造的神庙中。哲学理念的建立,使其显示出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和超越自我的精神。由此建立的古希腊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第七卷给出著名的“洞穴之喻”,极为形象地阐明这一抽象的二元论哲学概念。柏拉图认为,在我们生活的可见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超越可见世界之上的更为真实的理念世界。没有走出“洞穴”的囚徒喻指常人,走出“洞穴”来到理念世界的人喻指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 珍惜生命坚守生命 最近,我读了赵泽华的《坚守生命》,深深地被她人生的历程所震撼。通篇,我看到的是“痛”,读懂的是坚强。她带着伤残的肢体,历经人生磨难,顽强地与命运奋争,追逐着美好的憧憬,坚守着生命。 19岁,正是女孩青春美丽的季节,她却遇到一次车祸。当她在昏迷了七天七夜后醒来,发现自己失去了一条腿。面对伤痛,她知道,今后的生活中,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她以顽强的毅力抗争,立志不虚度自己的生命,一定要让生命再度健康美丽。在需要家庭温馨的时候,三位亲人又离开了她。她的身心带着遍体鳞伤,在人生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迈出着坚实步伐。她说:所有的磨难都是命运慷慨的馈赠;都是为了成就我的生命而来,即使它一千次地将我摔倒在地,也是为了让我在一次次地跌倒和爬起中学会站立和懂得站立的尊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赵泽华不愿意依附于别人而活,她坚定地以自己的方式独立行走于天地之间。生活的艰辛,就像一座山、一条河,突然横亘在她的面前,她的选择是必须跨越。有时,人们认为女性的翅膀不够强大,天空也不够开阔,这其中既有历史的、社会的因素,也有女性自身的局限。但是,这一切,都不是一个女性自甘软弱、自甘无为、自甘平庸甚至自甘堕落的理由。她独自承担所有的苦难;像丹柯那样,把自己的心高高擎过头顶,化作黑暗中一支照明的火炬。如她所说,“暴风雨折不断雄鹰的翅膀”,一条腿,照样在生命的旅途上大步行走。她出席了党的十六大,获得“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在岗位上不停的耕耘,成为残疾人的良师益友。我理解她,她正如所写的书名一样:坚守生命。 现在的青年人,太多愁善感了,生活中的一点坎坷就带来情绪上的低落,动不动就悲观失望,甚至感到生命没有意义。我要告诉青年人的是:如果你读了《坚守生命》这本书,你就对人生有新的领悟。你就明白:人的一生要有信念,要开阔视野,珍惜自己,要使自己的生命在时代的潮流中激起浪花。你就应该展示才华,用自己的人生为这个时代填上绚丽的一笔。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阎刚先生这样评论:“纤笔一枝谁与似?直面厄运,体验危难,超越极限。比起一些被苦水淹到喉咙眼透不过气来的苦情书、血泪账式的传记文学来,这部作品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比起那些闪电式的采访然后铺陈其事厚厚的一本食之无味的光荣榜、流水账式的报告文学来,它更具文学品格。从史、理、文综合成就方面着眼,赵泽华的这部新作毫不逊色于时下的纪实文学。” 欧?亨利小说的赏鉴

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

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 引言: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成为人们前进的指引,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可贵价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在课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能够增加人文知识,获得艺术享受,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人物、情节、语言,都有着它们公认的、不可多得的优点,能够让你直接获得写作的启发,促进你的思考,能够激发你的创作灵感,从而提高你的语文的综合水平。可以说,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适当地阅读优秀的、具有相当价值的文学作品,有百利而无一害。 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只浅谈一个内容,即当我们面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应该如何着手,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使我们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收获地阅读。正确的阅读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由于今天的讲座的性质,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中,基本上以小说为实例。 一、揣摩并提炼深刻的主题 释义: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的、贯穿一部作品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一句话,它往往是小说的灵魂。没有主题的小说是不存在,只是有的作品,在主题展现上更加明显,更鲜明。在阅读中,应养成揣摩并提炼作品主题的习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这对理解全文有很大的帮助。 实例:[美]海明威《老人与海》(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84天未捕到鱼了,同行都远离他,最崇敬他的孩子也离开了他。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乘船出航到很远的地方,竟然捕捉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大马林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老人被它拖了两天两夜,还不断被它掀起的大浪摔倒在船上,被它牵走的钓索勒得背脊生痛,两手血肉模糊。当时老人只要割断绳索就可以摆脱困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靠喝冷水、吃生鱼片加大体力,最终制服了大鱼,猎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在归途中,又被成群的鲨鱼轮番侵食。桑提亚哥拼出全力搏斗,最终还是输给了鲨鱼。当他回港上岸时,老人带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惫不堪的身躯,因为大马林鱼被鲨鱼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传挽美学的独特品格众其当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独特品格人生当代价值 论文摘要: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在于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又是体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也体现于对于当代审美与文化、社会与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 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等多方面因子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发展的表现上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它有它的独特性与根源性。”因而,由此而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 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生成的一种很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的思想体系。中国美学的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这一特质是深契于美学的根本精神的。美学在其实质上只能是存在的诗性之思。 一、人生哲学: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总是与人学思想有着血脉相关的联系,正如许复观所指出:中国文化特征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讲、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讲、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谈起 作品的构成因素 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古今中外的说法各不相同。西方结构主义美学将作品分为符号层、形象层、深层结构层;现象学美学将作品分为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中国人一般把作品分为言、象、意三层。笔者认为言、象、意三层次说最切合文学作品实际,简单明快,易于理解,易于把握。这里我们就这一分法略作一些解说。 言——语言层 1、音韵、节奏的意味; 2、字词的暗含意; 3、语气与文体。 言——语言,相当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音乐艺术中的声音、旋律,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学由语言组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外形式,因而也是读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桥梁和通道。 (一)有音和义两方面。 这两方面都参与了文学的艺术建构,成为文学的艺术性的构成因素。 1、美包括音韵和节奏两方面。 2、文学中字词除了字面直接意义外,往往还有暗含义(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 引申义、联想义等) 3、在语言层面,还应该注意把握的是语气(在叙事作品中表现为叙事语调)和文 体。语气能传达发言者或叙述人的情感态度,文体能体现作者的创作个性,创 造特殊的意味。 象——形象层 运用语言的直接任务在于描绘、创造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1、抒情性作品里表现为意象、意境、氛围; 2、在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为人物、情节、环境(背景)、景物等。 意——意蕴层 1、表层意蕴, 2、深层意蕴。 言、象、意的抽象,是人们对文学作品人为的拆解,是运用理性所进行的逻辑分析,其结果是将整体化为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如七宝楼台的雕梁画栋,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然而合在一起却通体皆活,俨然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生命体。这个活的生命不是诸具体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按照系统论的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所以当诸因素融合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就具有了超越各具体因素之外的系统质、综合质。正如人的生命体由各器官组成,但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又远远超越各生理器官的具体功能。 系统质、综合质主要表现为风格、神韵、气势、色调、基调、格调、趣味等等。(中国式的整体、直觉、模糊) 艺术因素的组合不是自发的,艺术整体的建构不是自动的,而是人为的,是作家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获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手段,是艺术效果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是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主要的有:结构的安排、叙事角度的选择、象征、情节的提炼、隐喻、夸张、变形、白描、写意等手法的采用等等。(西方式的分解到最小的部分,各个因素的功能分析。)要透彻地理解作品,还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和技巧。 作家要创作出优秀作品,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时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敏的感受力(过敏叫神经质,轻则称多愁善感),对人生有深刻的悟性、有洞察能力、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并善于构思,会融思想感情于形象、声音等感官对象中,最后,是具备过人的语言塑造能力,熟悉特定体裁的妙处。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目录 一.《狂人日记》赏析 二.《阿Q正传》赏析 三.《凤凰涅槃》赏析 四.《荷塘月色》赏析 五.《子夜》赏析 六.《家》赏析 七.《雷雨》赏析 八.《骆驼祥子》赏析 九.《断魂枪》赏析 十.《再别康桥》赏析 十一.《死水》赏析 十二.《金锁记》赏析 十三.《雨巷》赏析 十四.《围城》赏析 十五.《边城》赏析 十六.《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 十七.《小二黑结婚》赏析 十八.《王贵与李香香》赏析 一.《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

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

第二节中国儿童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第二节中国儿童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1、叶圣陶《稻草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稻草人》是中国第一本为儿童写的童话集,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造的路。”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童话现实主义精神的开篇之作。 2、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现代著名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短篇小说《包氏父子》,儿童文学作品《大林和小林》《罗应文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金鸭帝国》《大灰狼》。 3、冰心《寄小读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品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被誉为《美文》的代表。 4、洪讯涛《神笔马良》 洪讯涛,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神笔马良”之父。他与叶圣陶、张天翼齐名,是中国“童话十家”之一。 5、柯岩《帽子的秘密》 柯岩,作品诗集《“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永恒的魅力——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戏剧集《相亲记》《双双和姥姥》,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他乡明月》《妈妈不知道的事情》《红蜻蜓》《CA俱乐部》。 6、金波《推开窗子看见你》 金波,作品《林中的鸟声》《饮一杯月光》《听海》《又见榴花如花》。 7、林焕彰《妹妹的红雨鞋》 林焕彰,作品《牧云初集》《斑鸠与陷阱》《童年的梦》《小河有一首诗》《妹妹的红雨鞋》。《林焕彰儿童诗选》。 8、董宏猷《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著有《董宏猷文集》,长篇小说《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小说集《长江的童话》,诗集《帆影》,散文集《白壁赋》。 9、高洪波《我喜欢你,狐狸》 高洪波,笔名向川。作品儿童诗集《大象法官》《吃石头的鳄鱼》《鹅鹅鹅》《喊泉的秘密》《飞龙与神鸽》《我喜欢你,狐狸》,散文集《捕鼠记》《悄悄话》,品论集《鹅背驮着的童话——中外儿童文学管窥》《说给缚斯的情话》《我想》。 10、沈石溪《狼王梦》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 11、周锐《拿苍蝇拍的红桃王子》 周锐,作品《拿苍蝇拍的红桃王子》《鸡毛鸭》《哼哈二将》《周锐童话集》《大个子老鼠和小个子猫》《书包里的老师》《小西游记》《涂涂改改的梦》《水浒怪转》《爸爸的红门》。 12、秦文君《男生贾里》 秦文君,作品《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十六岁少女》《孤女俱乐部》。 13、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 黄蓓佳,作品儿童长篇小说《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 第三节外国儿童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1、《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家。

文学作品赏析

《兰亭集序》思想内容的赏析论文 09教育1班孙微 09231219 摘要:《兰亭集序》表现了王羲之对老庄思想、儒家思想有选择的吸收。他否定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之说,又崇尚道家虚静无为的审美理想;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和谐生活,曾积极用世;他同时又受到当时普遍存在的感伤情绪的影响,文章的后半部分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老庄思想;儒家思想;感伤情绪 一、绪论 《兰亭集序》以其“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艺术价值和传奇的真迹下落之谜吸引了很多人,同时,以其巨大的文学魅力吸引着众多研究者。《晋书·王羲之传》云:“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可见,这篇序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王羲之的思想及对人生、生活的基本态度。本文就着重探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申之“志”。 《兰亭集序》和一般的序一样,包括叙事和议论两部分。首先前一部分写兰亭环境之美,文人宴游修禊之乐。后一部分则是论叙人生情趣各异,求乐却是相同的,抒发作者对死生的感慨,同时说明感慨的原因及作序的目的。这部分集中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是最值得研究的部分。 这一部分反映了王羲之反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相对主义的观点,同时反映出对庄子部分思想的推崇以及浓厚的儒家思想成分。由于王羲之处于东晋那样一个思想极复杂的年代,他的思想中不仅有道家儒家思想,还杂有佛义及当时士大夫阶层所普遍具有的感伤悲观情绪,同时,王羲之作为东晋的清谈名士,必然深受玄学影响。这样种种思想交汇融合,使王羲之的思想非常复杂,因此在《兰亭集序》中也就表现出了深刻复杂的思想。 二、思想内容论述 (一)《兰亭集序》和老庄思想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就是明确地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