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食品化学816

安徽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食品化学816
安徽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食品化学816

1、以淀粉为原料制备果葡糖浆的工艺过程及所使用的酶

答:商业上采用玉米淀粉为原料,首先使用淀粉酶淀粉水解,液化淀粉,使其粘度迅速下降,再用葡萄糖淀粉酶进行水解,得到近乎纯的D-葡萄糖后,最后使用葡萄糖异构酶将葡萄糖异构成D 果糖,最后得到58%D-葡萄糖和42%D-果糖组成的玉米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的D-果糖含量达到55% ,它是许多软饮料的甜味剂。

2、简述蛋白质的功能性和食物来源。

答:功能:

①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

②构成新组织和修补更新组织;

③提供能量;

④赋予食品重要的功能特性;

食物来源:

①动物蛋白:肉、禽、鱼、蛋、乳类为优质蛋白,营养价值高;②植物蛋白:大豆蛋白好,谷类蛋白有限制氨基酸;③微生物蛋白:木耳、菇类。

3、简述淀粉老化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淀粉老化及其机理(简述引起面包心变硬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面包心变硬及其机理)

答:

(1)温度:老化的最适宜的温度为2~4℃,高于60℃低于-20℃都不发生老化。

(2)水分:食品水分活度在30~60%之间,淀粉易发生老化现象,水分活度在10%以下的干燥状态或超过60%的食品,则不易产生老化现象。

(3)酸碱性:在PH4以下的酸性或碱性环境中,淀粉不易老化。

(4)表面活性物质:在食品中加入脂肪甘油脂,糖脂,磷脂,大豆蛋白或聚氧化乙烯等表面活性物质,均有延缓淀粉老化的效果,这是由于它们可以降低液面的表面能力,产生乳化现象,使淀粉胶束之间形成一层薄膜,防止形成以水分子为介质的氢的结合,从而延缓老化时间。

(5)膨化处理:影响谷物或淀粉制品经高温、高压的膨化处理后,可以加深淀粉的α化程度,实践证明,膨化食品经放置很长时间后,也不发生老化现象,其原因可能是:a.膨化后食品的含水量在10%以下b.在膨化过程中,高压瞬间变成常压时,呈过热状态的水分子在瞬间汽化而产生强烈爆炸,分子约膨胀2000倍,巨大的膨胀压力破坏了淀粉链的结构,长链切短,改变了淀粉链结构,破坏了某些胶束的重新聚合力,保持了淀粉的稳定性。由于膨化技术具有使淀粉彻底α化的特点,有利于酶的水解,不仅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也有助于微生物对淀粉的利用和发酵,因此开展膨化技术的研究不论在焙烤食品和发酵工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4、简述造成维生素损失的加工方法

答:1、清洗与整理:①(整体)水洗:果蔬的维生素损失少②切分后水洗:水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多③整理去皮:造成一定的维生素损失,因皮和皮下组织的维生素含量高④叶子菱蔫:维生素的含量下降,尤其是B族和VC。

2、烫漂与沥滤:虽可引起损失,但又是食品保藏中的一种方法,可钝化-些破坏维生素食物酶。( 1 )烫漂的目的:①钝化酶:在冷冻和脱水前;②驱除组织中气体:在高压灭菌装罐前。(2 )烫漂可造成果蔬中水溶性维生素的沥滤损失:由切口表面的抽提、沥滤;水溶性维生素的氧化和加热破坏。(3) 影响因素:①食品单位质量的表面面积:表面面积越大,损失越多②产品的成熟度:成

熟度越高, VC和BI保存越好③烫漂类型:维生素损失顺序,沸水>蒸汽>微波④烫漂时间和温度:时间越长,损失越大;短时间高温好⑤冷却方法:空气冷却损失最小。

3、冷冻:冷冻本身对维生素损失的影响很小。( 1 )预冻结处理:主要损失是去皮、修整、烫漂的沥滤损失。(2 )冻结和冻藏:温度在-7~ -18°C以外,可大大降低VC的损失。(3) 解冻:对水溶性维生素影响较大,随解冻时的渗出物流失,主要损失VC、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

4、脱水:脱水前须经过清洗、整理、烫漂等过程:

(1 )热能干燥:日光干燥、烘房干燥、隧道式干燥、滚筒干燥,维生素损失较多10 ~ 50% , VA和胡萝卜素对脱水时的氧化破坏非常敏感。(2 )冷冻干燥、真空干燥:对维生素无不良作用,最不稳定的是VC ,高温快速比低温缓慢干燥的损失低,硫胺素对温度最敏感。

5、加热: VC和VB1对热最不稳定, VB2、烟酸、生物素VK等通常较稳定:(1)热加工的有益作用:①杀菌、灭酶,有利食品保存;②提高蛋白质消化率;③破坏某些嫌忌成分;④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2 )热加工期间均由维生素的损失,这取决于:①食品和维生素的不同;②热加工的温度和时间关系(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损失越大) ;③传热速度;④食品的pH ;⑤加热期间的氧量;⑥有无金属离子催化剂。(3)方式:烹调(烧、烤、煎、炸、蒸煮、炖等)、烫漂、杀菌(搅动高压蒸汽灭菌损失小)、巴氏消毒(高温短时间加热),均有维生素的损失。

6、食品添加剂: (1 )氧化剂:溴酸钾,面粉的改良剂,对VA、VC和VE有破坏作用(有抗氧化性)。

(2) 漂白剂:亚硫酸盐或SO2,防止果蔬褐变,可破坏硫胺素;但可作为还原剂保护VC。(3 )发色剂:亚硝酸盐,肉类的发色和保藏,破坏VC、胡萝卜素、VB1和叶酸。

7、辐射:是用原子能射线对食品原料及其制品进行灭菌、杀虫、抑制发芽和延期后熟的食品保藏方法。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减少食品营养素的损失。辐射对维生素有一定影响。( 1 ) VC 对辐射敏感:损害程度随辐射剂量的增大而加剧,与辐射时水分解的自由基发生反应。( 2 ) VB1对辐射不稳定,约破坏63% ,其他B族维生素受辐射的影响都小。(3 )脂溶性维生素对辐射敏感: VE>胡萝卜素> VA>VD>VK。

8、包装:保持食品的质量和卫生,不致使包括营养素在内的食品原有成分受到损失,以及方便贮运、促进销售、提高食品商品价值等。纸、塑料、金属和玻璃是包装容器的四大支柱材料。对光和氧敏感的维生素, VC、VB2、VE等真空遮光包装。

9、贮存:低温、隔氧、避光等方式对维生素保存有利。

10、碾磨:是谷类特有的加工。由糠、胚芽等的分离引起,维生素在谷类的糊粉层和胚芽中含量最多。( 1 )富强粉:出粉率低,维生素含量显著下降40% ~60%。(2 )大米:加工程度越精,维生素含量越低。

5、什么酶促褐变?论述果蔬褐变的机理及防止果蔬褐变的措施有哪些。

答:

酶促褐变定义:较浅色的水果、蔬菜在受到机械性损伤(削皮、切片、压伤、虫咬、磨浆、捣碎)及处于异常环境变化(受冻、受热等)条件下,在酶促催化下氧化而呈褐色,,称为酶促褐变。

机理:果蔬的酶促褐变是指多酚氧化酶引起的褐变。多酚氧化酶催化果蔬中的酚类物质发生羟基化反应和氧化反应生成邻_苯醌类化合物。邻~苯醌类化合物进- .步氧化和聚合形成黑色素。黑色素的形成是导致香蕉、苹果、桃、马铃薯、蘑菇、虾和人类(雀斑)产生不期望的褐变的原因。

措施:防止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的方法有:

①加热使多酚氧化酶失活。

②去除果蔬中的O2,即进行脱气处理。

③添加抗坏血酸、亚硫酸盐和巯基化合物等还原性物质。它们能将邻~苯醌还原成底物,从

而防止黑色素的形成。

④添加EDTA、抗坏血酸、亚硫酸钠和巯基化合物使酶失活。其中抗坏血酸能破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部位中的组氨酸残基,而EDTA、亚硫酸钠和巯基化合物能除去酶的活性部位中的Cu2+。

⑤降低pH。pH低于4时,多酚氧化酶的活力大大降低。

6、简述酶促褐变机理,如何防止酶促褐变

答:酶促褐变的实质是:是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台物的结果酶促褐变的预防措施

(1 )热处理:热烫、巴氏杀菌和微波加热90-95C ,维持几秒钟

(2 )酸处理:多数酚酶的最适pH为6-7 , pH<3.0基本失活,所以降低pH就可以抑制酶促褐变,常用V.C、柠檬酸、苹果酸来降低pH。一般柠檬酸与亚硫酸钠混用, 0.5%柠檬酸+0.3%VC (3)二氧化硫及亚硫酸钠:在pH=6时,效果最好, 10ppm的二氧化硫足以使酚酶失活,但考虑到挥发,反应损失等,一般增加为300ppm ,残留低于20mg/kg.添加此类试剂会造成食品褪色和维生素B: 1被破坏

(4)驱氧法;使用抗坏血酸,浸涂在果蔬表面,其可螯合Cu ,还原醌,它比醌更容易氧化。(5 )底物改性:使酚形成甲基取代物。

7、某些热带水果常因褐变而遭受损失,其褐变的机理及防止措施有哪些

答:热带水果中含有多酚氧化酶,而多酚氧化酶可以催化一元酚羟基化形成的邻二酚可以在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被氧化生成邻-苯醌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进一步氧化和聚台形成褐黑的成分。整个过程包括二个方面:首先的酚类在酶的催化下氧化成醌类,其后是非酶促的氧化聚合作用,形成有色的大分子。

防治措施:消除氧气和酚类化合物可以防止褐变。抗坏血酸、亚硫酸盐和巯基化合物都具有还原性质,它们能将多酚氧化酶催化的反应的最初产物邻苯醌还原,从而防止黑色素的形成。另外,使多酚氧化酶失活的抑制剂及措施、降低温度、降低pH值等也能防止水果在加工中的褐变。

8、简述油炸过程中油脂的化学变化

答:油炸基本过程:温度150CL以上,接触油的有O2和食品,食品吸收油,在这一复杂的体系中,脂类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缩合等反应。

①不饱和脂肪酸酯氧化热分解生成过氧化物、挥发性物质,并形成二聚体等。

②不饱和脂肪酸酯非氧化热反应生成二聚物和多聚物。

③饱和脂肪酸酯在高温及有氧时,它的a-碳、β-碳和Y-碳上形成氢过氧化物,进一步裂解生成长链烃、醛、酮和内酯。

④饱和脂肪酸酯非氧化热分解生成烃、酸、酮、丙烯醛等。油炸的结果:色泽加深、黏度增大、碘值降低、烟点降低、酸价升高和产生刺激性气味。

9、简述热处理造成蛋白质变性后,蛋白质性质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答:热处理是对蛋白质影响较大的处理方法。适度热处理造成蛋白质变性后,蛋白质性质所发生的变化有:

①结构伸展,集团暴露,蛋白质易被消化酶消化

②抗营养因子失活

③防止食品风味质变和维生素的损失

④除去与蛋白质结合的不良风味物质

过度热处理后,会导致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变化,营养受损;脱硫。脱酰胺,异构化水解等化学变化,有时甚至会伴随有毒物质产生。

10、酶制剂应用于食品加工的优点有哪些

答:

酶制剂:由生物工程生产的用于工业生产的混合酶体。生产加工工程中使用酶的优点包括:

①它们是天然的和无毒的;

②它们一般催化一种指定的反应而不造成不需要的副反应;

③在很温和的温度和pH条件下它们是有活性的;在低浓度时它们是有活性的;

④通过调节温度、pH和酶用量可以控制芳允的速度;

⑤在反应进行到期望程度后可使酶失活。

微生物生产酶制剂有许多优点:

①从理论上讲,可发现一种微生物生产任何一种酶;

②微生物能生产大量的和不同的酶;

③有许多微生物酶是胞外的,易于回收;

④生产微生物酶所需原料是容易得到的;

⑤微生物有很高的生长速度和很高的酶产量。

11、请写出生物有氧呼吸的电子传递练,并给出ATP产生的步骤

答:电子传递链

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26ATP)

第一阶段C6H12O6——酶(细胞质基质)→2丙酮酸(C3H4O3)+4[H]+能量(2ATP)

第二阶段2丙酮酸(C3H4O3)+6H2O——酶(线粒体基质)→=6CO2+20[H]+能量(2ATP)

第三阶段24[H]+6O2——酶(线粒体内膜)→=12H2O+能量(26ATP)

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大+12H2O+大量能量(30ATP)

12、乳化剂的功能

答:①乳化剂与淀粉结合防止老化,改善产品质构;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增进面团的网络结构,强化面筋网,增强韧性和抗力,使蛋白质具有弹性,增加体积;

②乳化剂有对结晶物质结构的改善,稳定气泡和充气作用;降低液体和固体表面张力,使液体迅速扩散到全部表面,是有效的润滑剂;破乳消泡作用;提高乳浊液的稳定性。

③乳化剂能稳定食品的物理状态,改进食品组织结构,简化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改善风味、口感,提高食品质量,延长货架寿命,广泛应用于焙烤、冷饮、糖果等食品行业。

12、论述美拉德反应的利与弊,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控制美拉德反应

答:通过美拉德反应可以形成很好的香气和风味,还可以产生金黄色的色泽;美拉德反应不利的一面是还原糖同氨基酸或蛋白质( pro )的部分链段相互作用会导致部分氨基酸的损失,尤其是必需氨基酸(Lys) , 美拉德褐变会造成氨基酸与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损失。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 (1 )降低水分含量(2 )改变pH ( pHs6) (3)降温( 20*C以下) (4)避免金属离子的不利影响(用不锈钢设备) ( 5)亚硫酸处理(6 )去除一种底物。

13、油脂类食品加工保藏不当,容易产生酸败哈喇味,论述其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如何预防油脂酸败。

答:

哈喇味形成的原因:食油中含有一种亚油酸成分,容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这种现象叫“油脂氧化”,哈喇味就是油脂氧化酸败的结果。产生酸败的主因是油脂发生了水解和氧化反应。水解一般是由脂酶催化而使油脂水解为甘油、单双甘油脂和游离脂肪酸。可通过加热精炼等方式破坏或消除脂酶,达到防止水解反应的目的。经过精炼的油脂中不含水和脂肪酶,很少发生因水解而导致变质现象;而油脂的氧化是造成油脂变质的主因。

油脂氧化(作用)机理:油脂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氢过氧化物,根据油脂氧化过程中氢过氧化物产生的途径不同可将油脂的氧化分为:自动氧化、光氧化和酶促氧化。

①自动氧化:自动氧化是一种自由基链式反应。

(1 )引发期:油脂分子在光、热、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产生自由基,如RH+Mx+-→R:+H++M(x-1)+ ;

(2)传播期:

(3)终止期:

②光氧化:光氧化是不饱和脂肪酸与单线态氧直接发生氧化反应。

单线态氧:指不含未成对电子的氧,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称为双线态,有两个未成对电子的成为三线态。所以基态氧为三线态。

食品体系中的三线态氧是在食品体系中的光敏剂在吸收光能后形成激发态光敏素,激发态光敏素与基态氧发生作用,能量转移使基态氧转变为单线态氧。

单线态氧具有极强的亲电性,能以极快的速度与脂类分子中具有高电子密度的部位(双键)发生结合,从而引发常规的自由基链式反应,进一步形成氢过氧化物。

光敏素(基态) +hv→光敏素* (激发态)

光敏素* (激发态) +3O2-光敏素(基态) +1O2

不饱和脂肪酸+ 1O2→氢过氧化物

③酶促氧化:自然界中存在的脂肪氧合酶可以使氧气与油脂发生反应而生成氢过氧化物,植物体中的脂氧合酶具有高度的基团专-性,他只能作用于1, 4-顺,顺-戊二烯基位置,且此基团应处于脂肪酸的w-8位。在脂氧合酶的作用下脂肪酸的w-8先失去质子形成自由基,而后进一步被氧化。大豆制品的腥味就是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形成六硫醛醇。

④氢过氧化物的分解和油脂的酸败:氢过氧化物极不稳定,当食品体系中此类化合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开始分解,主要发生在氢过氧基两端的单键上,形成烷氧基自由基再通过不同的途径形成烃、醇、醛、酸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异味,产生所谓的油哈味。

油脂的抗氧化(预防)方法:

哈喇过程的早期阶段的一定时期以后才产生羟基,我们称之为羟基产生的”滞后期”。羟基产生的滞后期与食品内在的抗氧化活性有关,氧自由基, H2O2 ,羟基等参与了食品的氧化,最后导致哈喇。要避免油脂被氧化,按上述反应历程,必须从清除参与反应的氧或清除弓|发氧化反应的自由基着手。在油脂中添加自由基吸收剂(抗氧化剂) , 阻止氧化反应的发生。如今普遍使用的抗氧化剂有BHA(丁基羟基茴香醚)、BHT(二丁基羟基甲苯)、PG (没食子酸丙酯)及TBHQ (特丁基对苯二酚)。

14、什么是DHA和ARA

答:DHA和AA :人称脑黄金。

DHA、AA属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由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转化而成,能提升婴儿智力发育指数、提升视力敏锐度,对婴儿脑部及视力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孕期及新生儿期时DHA 和AA迅速集中在大脑当中,视网膜感光听你也有丰富的DHA ,主要通过胎盘或母乳来提供。因此,早产及缺乏母乳的宝宝体内DHA情况选用适台的配方奶粉。另外宝宝每天最少要摄入100毫克的DHA。而奶粉、食物中无法满足宝宝对DHA最低需求,妈妈需要为宝宝再额外

摄入DHA。

15、维生素原

答:这些物质本身不是维生素,但是可以在生物体内转化成维生素,这些物质称为维生素原。

16、固定化酶的定义,有何优点?

答: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呈闭锁状态存在的酶,能连续的进行反应,反应后的酶可以回收重复使用。

优点:

(1)可以多次使用,而且在多数情况下,酶的稳定性提高。

(2)反应后,酶和底物和产物易于分开,产物中无残留酶,易于纯化,产品质量高。

(3)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可实现转化反应的连续化和自动控制。

(4)酶的利用效率高,单位酶催化的底物量增加,用酶量减少。

(5)比水溶性酶更适合于多酶反应。

17、蛋白质的发泡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答:( 1 )起泡性是指蛋白质在气液界面形成坚韧的薄膜使大量泡并入并稳定的能力。

(2 )影响蛋白质起泡性的因素:

①蛋白质结构:具有良好起泡性的蛋白质能够快速地扩散到气水界面,在界面上发生吸附、定向、伸展,并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形成粘弹性的界面膜。

②蛋白质浓度:-般来说,蛋白质浓度在2%~8%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起泡力有所增加,蛋白质浓度越高,形成的泡沫越坚硬。

③pH: -般来说,在等电点具有较高溶解度的蛋白质,在等电点时的起泡力与泡沫稳定性都优于其他PH点。④盐类:一般来说,蛋白质被盐析时显示较好的起泡性,而被盐溶时则显示交叉的起泡性。

⑤糖类:蔗糖、乳糖和其他糖的加入会损害蛋白质的起泡力,但由于黏度的增加会改进泡沫的稳定性。⑥脂类:脂类对蛋白质的起泡力和稳定性都是不利的。

⑦温度:在蛋白质不发生变形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增加起泡力上升;当可导致蛋白质变性时,温度对蛋白质的起泡性具有不确定性。

⑧起泡方法:为了形成足够的泡沫,搅拌、搅打时间和强度必须足够,是蛋白质充分的展开和吸附。

18、简述食品中维生素损失的常见原因

答:维生素含量的原料体内在变化受收获后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体内的水解酶及氧化酶活性变化不同,如果酶活增高,维生素的损失较大;预加工,热烫与热处理及后续加工中维生素也有较大损失;加工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和食品的其他组分对维生素的影响。

19、写出米氏方程,并说明米氏常数的意义

答:

Km的意义:米氏常数的意义:①V=1/2Vmax时,Kn=1/2[S],即Km为反应速度等于最大速度一半时的[S]。Km为酶的特征性常数,单位为mmol/L。不同酶有不同的Km值,同一酶催化

不同底物则有不同的Km值。各同工酶的Km值也不同,可借Km值鉴别之。②Km可以表示酶和底物的亲和力。③Km可以判断酶作用的最适底物。

20、食品中矿物质元素有哪些营养性

答:

①是构成鸡体组织的重要原料。如钙、磷、镁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磷和硫是构成体蛋白的重要成分。

②与蛋白质协同维持组织细胞的渗透压,以保证体液的正常移动和储留。

③是维持机体内酸碱平衡不可缺少的物质。

④是体内许多酶的激活剂或组分。

⑤各种矿物元素,尤其是钾、钠、钙、镁等离子保持适宜比例,是维持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必要条件。

21、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起哪些作用?近年,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常发,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

答:

作用:

①能够改善食品的品质,提高食品的质量,满足人们对食品风味、色泽、口感的要求;

②能够使食品加工制造工艺更合理、更卫生、更便捷,有利于食品工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规模化;

③能够使食品工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在极大地提升食品品质和档次的同时,增加其附加值,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危害;

①致癌问题。如某些人工甜味剂、着色剂等经动物试验证实有致癌作用。如奶油黄色素可诱发大鼠肝癌,甜味剂甘精和苯脲也能引起动物肿瘤。近年来还发现发色剂亚硝酸钠与肉、鱼等食品中的胺类发生反应,形成有强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

②急、慢性中毒问题。由于制造添加剂时所用原料不纯而污染一些有毒化合物,引起人们的急、慢性中毒。

避免:在选择食品时,应当注意挑选优质、信誉较好的生产厂家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能够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管理规定。而那些质量低劣的地下作坊,生产出相当一部分产品则属于滥用或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人体若长期大量摄入这些成分则有害无益。

谨慎起见,不要过多食用(或饮用)方便面、火腿肠、罐头、饮料等此类速食产品,以避免积蓄作用带来的不良反应。

22、蛋白质的消化率

答: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蛋白质占摄入蛋白质的百分比,是反应食物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以及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的程度的指标。一般采用动物或人体试验测定。蛋白质消化率越高,被机体吸收的数量越多,其营养价值越高。

23、油脂自动氧化过程及其机理,什么是自动氧化以及影响氧化的因素以及如何防止。答:油脂自动氧化3阶段:

第一阶段吸氧很少,质量改变很小,称为诱导期(引发期) ;

第二阶段吸收大量的氧,质量显著变劣,称为增殖期(传播期) ;第三阶段吸氧趋于缓慢以至停止,称为终止期。

油脂自动氧化机理:不饱和脂肪酸的氢键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进一步分解为小分子的醛、酮、酸等。

反应机理:

(1)引发(慢)

自动氧化: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易发生自动氧化,氧化产物进一步分解为低级脂肪酸、醛、酮、( 氢过氧化物、环氧化物、二聚物等)产生恶劣臭味,这种现象叫油脂的自动氧化。

影响油脂自动氧化速度的因素有:

( 1 )脂肪酸组成:

A.V双键多> V双键少> V双键无

B.V共轭> V非共轭

(2)温度:温度升高,则V升高,例:起酥油, 21~63°C内,每升高16*C ,速度升高2倍。

(3)光和射线:光促进产生游离基、促进氢过氧物的分解,(B、y射线)辐射食品,辐射时产生游离基, V增加,在贮存期易酸败。所以,油脂食品宜避光贮存

(4)氧与表面积:VoxA脂VopO2

(5)水分:影响复杂AW=0.3~0.4 V小AW=0.7~0.85 V大

(6)金属离子:重金属离子是油脂氧化酸败的催化剂, A可加速氢过氧化物分解B直接作用于未氧化物质, C促进氧活化成单重态氧和自由基。

防止措施:

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食品生产中可以采取一定措施:

①选择稳定性高的油;

②低温油炸;

③添加抗氧化剂能有效防止和延缓油脂的自动氧化作用的物质;

④清去食品微粒、清洗设备。

酚类化合物,可以提供一个氢原子与游离基作用,生成新的酚游离基,它的稳定性很高,不能产生游离基链反应,终止了脂肪游离基氧化反应,所以可以抑制脂肪的氧化。

24、如何选择抗氧化剂

答:选择抗氧化剂要考虑以下因素:

(1)抗氧化剂的效力及安全性

(2)同食品混合的容易程度

(3)效果持久性

(4)对pH的敏感性

(5)是否产生变色

25、简述影响食品中脂类氧化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

①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更容易氧化,双键的位置、数量和几何形状都会影响氧化速率,

顺式酸比反式酸更容易氧化,共轭双键比非共轭双键活泼;

②游离脂肪酸与相应的酰基甘油:游离脂肪酸的氧化速度略大于已于甘油酯化的脂肪酸;

③氧浓度:大量氧存在的情况下氧化速率与氧浓度无关,当氧浓度较低时,氧化速率与氧浓度近似成正比;

④温度:随着温度的上升,氧化的速率增大;

⑤表面积:氧化速率直接与脂暴露在空气中的表面积成正比;

⑥水分:氧化速率取决于水分活度,低水分含量的干燥食品中( Aw<1) ,氧化速率非常快,当水分活度增大时,氧化减慢直至最低值,但当水分活度又升高时,氧化速率再次加快;

⑦物质分子的定向、物理状态、乳化状态、分子迁移率与玻璃化转变,主氧化剂、辐射能和抗氧化剂的存在等

26、必须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答:机体必需但又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称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2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答:指多肽链主链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旋或折叠,从而形成有规律的现象,如2_螺旋、β-折叠、β一转角、无规卷曲等,维持二级结构的力是氢键,不涉及氨基酸残基的侧链构象。

28、SFI

答:固体脂肪指数,指脂肪中固液两相比例。

29、碱性食品

答:碱性食品的划分不是根据口感,而是根据食物在人体内最终的代谢产物来划分的。如果代谢产物内含钙、镁、钾、钠等阳离子,即为碱性食物。

30、发色团(Chromophore)

答:在紫外或可见光区(200~800nm)具有吸收峰的基团被称为发色团,发色团均具有双键。

31、为什么小麦粉能做面包而米粉不能做

答:在各种谷物粉中,只有小麦粉可以和成光滑有粘弹性的面团,而各种丰富多采的面制品也是以此为基础加工成的。小麦粉中含有两种特殊蛋白: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前者决定了面粉的粘性,后者决定了面粉的韧性和弹性,二者按一定比例组合就构成了面粉中独有的面筋,面筋在和好的面团内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从而赋予了小麦粉独有的特性。

32、请举出一例说明发酵食品往往具有高营养价值

答:能发酵的食品,说明不含抗生素,比如酸奶,它用的牛奶是没有抗生素的牛奶,质量好。经过发酵的酸奶,里面的营养物质都变的利于人体吸收了,另外,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酶,还可以起到美容,调节肠胃等功能。

33、蛋白质在食品中有哪些功能性质?举例说明蛋白质功能特性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答:蛋白质在食品中的功能性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化性质可溶性蛋白质溶于水应用举例:蛋白质饮料的制作;

(2)蛋白质的胶凝作用应用举例:肉和奶酪的制作;

(3)表面性质

①乳化性质应用举例:香肠和蛋糕的制作;

②起泡性质应用举例:冰淇淋和蛋糕的制作;

(4)风味结合蛋白质可作为风味物质的载体应用举例:油炸面圈。

34、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性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营养变化?

答: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主要分为4个方面:

(1)水化性质:取决于蛋白质与水的降相互作用,包括溶解度、保水性、溶胀性、粘度等

(2)表面性质:蛋白质的表面张力,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成膜性。

(3)组织结构化性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例如弹性、沉淀、凝胶作用、蛋白质结构重组等;

(4)感观性质:颜色、气味、口感、咀嚼性能等。

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营养变化:

(1)在加热条件下的变化:

有利的方面:

①蛋白质变性,肽链松散,容易受到消化的作用,提高了消化率和氨基酸的生物有效性;

②钝化蛋白酶、酯酶、多酚氧化酶等,防止食品在保藏期间不发生色泽和风味变化;

③抑制外源凝集素和消除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

不利的方面:通过发生分解、氨基酸氧化、氨基酸键之间的交换、氨基酸新键的形成等,引起氨基酸脱硫、脱酰氨和异构化,有时伴随有毒化合物的产生。

(2)冷冻冷藏低温条件下的变化:蛋白质的冷冻变性,食品的保水性差,质地、风味变劣。

(3)碱处理条件下的变化:蛋白质的浓缩、分离、起泡和乳化、或者使溶液中的蛋白质连成纤维状,经常要用到碱处理。蛋白质经过碱处理后发生缩合反应,通过分子之间或者分子内的共价交联生成各种新的氨基酸;同时也会发生氨基酸异构化反应,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性质。

(4)氧化处理下的变化:蛋白质和含硫氨基酸和含苯环的氨基酸容易氧化。

(5)脱水条件下的变化:蛋白质的湿润性、吸水性、分散性和溶解度会发生变化。

(6)辐照处理下的变化:蛋白质的含硫氣基酸和含苯环的氨基酸容易发生分解,肽链断裂。

34、酶的专一性

答:用酶催化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作用一种或-类极为相似的物质。不同的反应需要不同的酶。酶的这种性质称为酶的专一性。

35、皂化值

答: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游离酸性成分和皂化酯成分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36、简述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区别

答:

①直链淀粉一般由1000个左右的葡萄糖结构单元以a-1 , 4糖苷键结合而成,其并不是呈直线型,而是呈螺旋状。

②直链淀粉遇碘变蓝色是由于碘分子进入直链淀粉螺旋形成的空隙中形成蓝色包裹物。

③直链淀粉溶于热水,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可以全部被酶解为麦芽糖。

④支链淀粉所含葡萄糖结构单元比直链淀粉多,可多达百万个,其不只有a-1,4糖苷键,还含有a-1 , 6糖苷键。

⑤支链淀粉遇碘变紫红色,它也不溶于水,在水中形成糊状液,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只有60%被酶解为麦芽糖。

37、酶与一般催化剂想比有何共性?有何特性?

答:

共性:

(1)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

(2)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特性:

(1)高效的催化性:酶是高效催化剂,能在温和条件下,大大加速反应。

(2)高度的专-性:用酶催化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作用一种或-类极为相似的物质。不同的反应需要不同的酶。酶对底物的专一性通常分为:

①绝对专一性,只作用于种底物产生一定的反应。

②相对专一性:这种酶可作用于类化台物或-种化学键。

③立体异构专一性:酶对底物的立体异构要求称为立体异构专-性。

(3)酶活性的不稳定性:酶的作用要求一定的pH、温度等较温和条件,强酸,强碱,重金属等因素都可以使酶失去催化活性。

(4)酶活性的可调节性:酶的催化活性受多方面控制,控制的方式很多,如抑制剂, 共价修饰,酶原激活等。

38、平衡相对湿度

答:在一定的总压下,湿空气中水汽分压P与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Ps之比的百分数

39、α-淀粉与β-淀粉

答:二者的区别在于a-淀粉酶是一种内酶,可以跨越淀粉分子的a- 1 , 6键到分子内部进行随机切割,所得的产物为a型的麦芽糖和环糊精,它使碘色消失的速度较快,但还原糖较慢; β-淀粉酶则是一种外酶,不能跨越a- 1 , 6键,只能从淀粉的非还原末端2个2个地进行切割,所得的产物为型的麦芽糖和界限糊精,它使碘色消失较慢,但还原糖较快,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能水解a- 1 , 4键和都不能水解a- 1 , 6键。

40、β-环糊精

答:β-环糊精是淀粉在由芽孢杆菌产“生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作用下生成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通常含有6 ~ 12个D-吡喃葡萄糖单元。其中含有7个葡萄糖单元的分子称为β环糊精。

41、ω-3脂肪酸

答:即n-3脂肪酸,指第一个不饱和键在第三和第四个碳原子之间。主要是a-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42、氢化油

答:氢化油,也被叫做“植物奶油”“植物黄油”“植脂末”。目前,在面包、奶酪、人造奶油、蛋糕和饼干等食品焙烤领域广泛使用。氢化油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酸,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风险。

43、脂肪氧合酶

答:脂肪氧合酶亦名脂肪氧化酶(lipoxidase),为含铁的一种氧化还原酶,催化不饱和脂肪酸,如白细胞中花生四烯酸的氧化,进而形成参与炎症反应的物质。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安溪卫校药学专业生物化学期末考试卷选择题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蛋白质中氮的含量约占 A、6.25% B、10.5% C、16% D、19% E、25% 2、变性蛋白质分子结构未改变的是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三级结构 D、四级结构 E、空间结构 3、中年男性病人,酗酒呕吐,急腹症,检查左上腹压痛,疑为急性胰腺炎,应测血中的酶 是 A、碱性磷酸酶 B、乳酸脱氢酶 C、谷丙转氨酶 D、胆碱酯酶 E、淀粉酶 4、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 A、能加速化学反应速度 B、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C、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D、反应前后质和量无改 E、对正、逆反应都有催化作用 5、酶原之所以没有活性是因为 A、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 B、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 C、酶原是普通的蛋白质 D、缺乏辅酶或辅基 E、是已经变性的蛋白质 6、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A、酶浓度 B、底物浓度 C、温度 D、溶液pH E、以上都是 7、肝糖原能直接分解葡萄糖,是因为肝中含有

A、磷酸化酶 B、葡萄糖-6-磷酸酶 C、糖原合成酶 D、葡萄糖激酶 E、己糖激酶 8、下列不是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形式是 A、机械能 B、热能 C、ATP D、电能 E、化学能 9、防止动脉硬化的脂蛋白是 A、CM B、VLDL C、LDL D、HDL E、IDL 10、以下不是血脂的是 A、必需脂肪酸 B、磷脂 C、脂肪 D、游离脂肪酸 E、胆固醇 11、一分子软脂酸在体内彻底氧化净生成多少分子ATP A、38 B、131 C、129 D、146 E、36 12、没有真正脱掉氨基的脱氨基方式是 A、氧化脱氨基 B、转氨基 C、联合脱氨基 D、嘌呤核苷酸循环 E、以上都是 13、构成DNA分子的戊糖是 A、葡萄糖 B、果糖 C、乳糖 D、脱氧核糖 E、核糖 14、糖的有氧氧化的主要生理意义是: A、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得能量以供急需的有效方式 B、是糖在体内的贮存形式 C、糖氧化供能的主要途径 D、为合成磷酸提供磷酸核糖 E、与药物、毒物和某些激素的生物转化有关 15、体内氨的主要运输、贮存形式是 A、尿素 B、谷氨酰胺 C、谷氨酸 D、胺 E、嘌呤、嘧啶 16、DNA作为遗传物质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NA分子含有体现遗传特征的密码 B、子代DNA不经遗传密码即可复制而成

食品安全课程大纲-

《食品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 英文名称:Food Safety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一个涉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类健康与种族繁衍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本课程是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以食品安全科学理论,管理法规和控制措施为指导思想,以食品加工过程和供应链为主线,针对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内容包括食品原料的安全,食品生产及加工过程的安全,食品包装的安全性,食品流通领域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与卫生的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和制度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适于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学生,学习本课程必须先修的课程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先修课程。课程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编写模式,将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食品加工危害因素的来源及污染过程,学会贯彻和运用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和卫生控制基本原则,掌握食品安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学科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1章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讲解食品安全性的定义及内涵,我国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国际食品安全形势和突出问题,主要包括: 1.1 食品安全性的定义及内涵 1.2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影响因素 1.3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监管现状 本章要求:重点掌握食品安全性的定义和内涵,国内外食品安全形势及其突出迫切问题。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化学 英文名称:Food Chemistry 总学分:2.5 总学时:40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0(另设)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学生了解食品材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与性质,食品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这些组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和作用对食品色、香、味、质构、营养和保藏稳定性的影响。 本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加工与保藏的理论和技术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食品加工、保藏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打下一个较宽广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食品主要组分的结构、性质和在加工保藏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营养和保藏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掌握控制这些变化的要求和方法。 水部分学习和掌握食品中水和非水组分的相互作用、水的存在形式、水分活度和食品稳定性的关系等。 碳水化合物部分学习和掌握主要的单糖、低聚糖和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等)的结构及其在食品中的功能,以及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反应。 脂类部分学习和掌握食品脂质的命名与分类、物理性质(同质多晶现象)、化学性质(脂解、自动氧化、抗氧化剂、热分解)和脂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对食品感官品质、安全及保藏稳定性等的影响。

蛋白质部分学习和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食品相关的功能性质(水合、溶解、粘度、凝胶化、组织化、乳化、起泡)、蛋白质变性以及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和控制。 酶部分学习和掌握酶的基本概念、酶在食品材料中分布、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和控制酶活力的方法、酶的固定化及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食品加工保藏中重要的酶(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脂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脂肪氧合酶)的性质和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作用、影响和控制等。 色素部分学习和掌握天然色素(叶绿素、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花色苷、黄酮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的结构、性质和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变化、作用和控制。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1章绪论 1.1食品化学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作用及发展概况 1.2食品化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和学习方法 第2章水 2.1水和非水组分的相互作用、结合水的概念 2.2水分活度的定义、测定方法及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 2.3食品材料的吸附等温线 2.4水分活度和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第3章碳水化合物 3.1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结构 3.2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 3.3食品加工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反应:水解反应、脱水反应、热降解反应和褐变反应 3.4单糖和寡糖在食品中的功能:亲水性、与风味物的结合、食品风味物的形成

2019暨南大学考研食品化学考试大纲

2019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食品化学 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食品化学》是报考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暨南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食品成分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能针对食品品质的变化,分析有关食品化学方面的原因,基本了解最前沿的食品化学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方面100分 (2)应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知识应用题等方面5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4小题,10分) 填空题(30小题,30分) 简答题(5小题,50分) 综合性答题(4小题选答3小题,60分)。 三、考查范围 水 掌握水和冰的结构和性质、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水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食品中水的类型(自由水、结合水)、定义和特点、理解水分活度和水分吸湿等温线的概念及意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冻结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 掌握氨基糖、糖苷、糖醇、糖酸、糖醛酸、低聚糖等概念;单糖、低聚糖的

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焦糖化反应的主要历程和应用;Maillard反应的主要历程、应用和控制、Maillard反应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淀粉的老化、糊化;多糖(果胶、纤维素、其它多糖胶体)的结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功能特性);了解功能性低聚糖、膳食纤维的生理活性。 脂类 掌握交酯、酸值(酸价,A V)、皂化值(SV)、碘值(IV)、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羰基价、同质多晶现象等概念;脂肪酸及三酰基甘油酯的结构、命名;脂肪的物理性质(结晶特性、熔融特性、乳化等),脂肪自动氧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机理,油脂加工化学的原理及应用,反式脂肪的形成及其危害。 蛋白质 掌握氨基酸的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蛋白质的结构、维持蛋白质构象的键力,蛋白质的变性及其影响因素;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营养变化及其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主要食物蛋白的特性;了解蛋白质的改性方法。 维生素和矿物元素 掌握主要维生素(A、D、E、C、B族)的生理功能、加工方法对维生素的影响;矿物质钙、铁、锌等的生理功能及食物因素对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加工对矿物质的影响。 酶 引起食品褐变的酶的种类、酶促褐变机理及控制;风味酶。 色素 掌握常见食品天然色素(吡咯色素、多烯色素、花青素、黄酮类色素、单宁、儿茶素等)的结构、理化性质、在食品加工贮藏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在食品中应用的常见天然色素;食用合成色素的优缺点,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 风味化学 掌握夏氏学说、基本味感、味感互作、酸、甜、苦、辣、咸、涩、鲜等的味感物质及其特点;常见植物性食品(含食用菌类)、动物性食品的呈味特点;掌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2018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 0710生物学 专业名称考试科目指导教师合作导师071005微生物学 01.微生物生理学 02.微生物分子生物学 0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04.农业微生物学 05.真菌学①1001英语 ②2001生物化学 或2006植物生理学 ③3001微生物学 黄勃 胡丰林 祁克宗 汪维云 张应烙 071007遗传学 01.分子遗传学 02.细胞遗传学①1001英语 ②2001生物化学 或2006植物生理学 ③3028遗传学 或3023细胞生物学 蔡永萍 孟艳 071009发育生物学 01. 动物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①1001英语 ②2001生物化学 ③2028遗传学 或3023细胞生物学 陈大华 071009细胞生物学 01.动物干细胞发育调控 02.细胞工程 03.细胞分子生物学①1001英语 ②2001生物化学 或2006植物生理学 ③2028遗传学 或3023细胞生物学 孟艳 蔡永萍 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 02分子生物学 03多肽与蛋白质化学 04 酶学与代谢调控①1001英语 ②2001生物化学 或2006植物生理学 ③3023细胞生物学 或3002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 李培金 徐家萍 张欣 范军 071011生物物理学 01.生物信息学与分子育种 02.生物物理化学①1001英语 ②2001生物化学 或2006植物生理学 ③3002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 或3023细胞生物学 张欣 范军 0710Z1动物病原生物学 01.动物病原菌致病机理 02.动物病原与宿主互作机制①1001英语 ②2001生物化学 或2022兽医病理学 ③3033兽医微生物与免疫 祁克宗 0710Z4农业与生物信息学 01.农业与生物信息处理 02.作物信息技术 03.动物信息技术①1001英语 ②农业信息学 ③生物信息学 李绍稳0713生态学 专业名称考试科目指导教师合作导师 071300 生态学 01.分子与化学生态 02.农业生态学 03.环境生态学①1001英语 ②2001生物化学或2019化学生态学 ③3029生态学或3030环境生态学 花日茂 司友斌 郜红建 Michael L Thompson 毛景东

《食品贮藏与保鲜》教学大纲

福建省晋江晋兴职业中专学校 《食品贮藏与保鲜》教学大纲 (总学时:80学时)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课程设置体现了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加强学科交叉、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它是在一门关于食品贮藏保鲜技术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本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物流工程方向是主干课程,此外,食品质量与安全、热能与动力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也可选修本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食品贮藏保鲜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课程通过大量的实例介绍主要动、植物原料及其加工食品贮藏保鲜的实用技术,力求体现食品科学发展的特点。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食品的品质基础、食品贮藏保鲜原理、食品贮藏保鲜方法、鲜活和生鲜食品贮藏保鲜、加工食品贮藏、食品流通中的保鲜技术等。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及简单的热力计算方法;掌握单级、双级压缩制冷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其热力计算方法;了解各种制冷设备的结构、作用等;掌握食品冷却、冻结、气调保鲜的原理与方法,了解食品冷却、冻结、气调保鲜的设备与工作原理;了解食品冷库的简单设计和设备选用;掌握食品冷藏链的概念;了解冷藏运输的基本手段。 三、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食品贮藏的意义和任务、食品的分类和贮藏特性、食品贮藏科学的发展简况,以及我国食品贮藏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章食品品质基础(自学) 知识点

第二节食品的香气 第三节食品的滋味 第四节食品的质地 第五节食品的营养成分 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自学了解食品的品质的评价指标及其组成。 作业:书上的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章食品贮藏保鲜原理 知识点 第一节食品贮藏中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第二节食品的败坏 第三节食品败坏的控制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食品贮藏中品质的变化及影响品质变化的因素,从而了解控制食品品质变化的因素。 作业:书上的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食品贮藏保鲜方法 知识点 第一节食品低温保鲜 第二节食品气调保鲜 第三节食品物理保障 第四节食品化学保鲜 第五节食品生物保障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食品各种贮藏保鲜的原理、方法、特点、应用实例。 作业:书上的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鲜活和生鲜食品贮藏保鲜 知识点

食品工艺学教学大纲

食品工艺学教学大纲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Food (供四年制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使用) 前言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食品工艺学是运用食品科学原理研究食品资源的选择、加工、包装、保藏及流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生产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人类提供卫生安全、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种类繁多、食用方便的食品的一门科学。食品工艺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食品加工原理和食品加工过程及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方法,并能正确运用食品加工技术原理,分析、解决食品加工中的主要问题,掌握食品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中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其控制方法,深入了解食品原辅料的性质对加工过程的影响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主要教学方式有多媒体课堂讲授、讨论、录像、实验、自学、工厂参观见习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加工技术。 使用教材:汪志君,韩永斌,姚晓琳,食品工艺学,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实验教材:马俪珍,刘金福,食品工艺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考核方式:考试占60%,平时占40%。 参考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数理论学时数内容 0 2 绪论 0 4 食品加工原辅料 0 3 食品加工保藏原理 7 6 肉制品加工工艺4 6 乳制品加工工艺8 9 果蔬制品工艺0 6 粮谷制品加工工艺0 6 调味品加工工艺 7 9 软饮料工艺 4 6 酒酿造工艺 食品工业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 3 0 30 60 合计 90 共计

浙江工业大学849食品化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浙江工业大学2020年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849 食品化学专业类别: 学术学位 专业学位 适用专业:083200食品科学与工程;095135 食品加工与安全;086000生物与医药(原085231食品工程) 一、基本内容 《食品化学》考试科目是报考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硕士和“食品加工与安全、生物与医药(原085231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考生应根据大纲的要求全面系统的了解有关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掌握食品成分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能针对食品品质的变化,分析有关食品化学方面的基础原因,了解最前沿的食品化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绪论 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 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食品化学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水 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及其在食品中的作用 食品中水含量的表示方法 食品中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 水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水活度的定义及其与食品稳定性、食品腐败的关系 食品贮藏过程中水分活度的控制与应用 冰与食品稳定性关系 食品中水分的转移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掌握旋光度、旋光率、差向异构体、单糖、氨基糖、糖苷、糖醇、脱氧糖、低聚糖、半缩醛羟基、焦糖化反应、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果胶质环状糊精、氨基多糖等概念碳水化合物在食品中的作用 单糖的性质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低聚糖的生理功能 多糖(果胶、纤维素、其它多糖胶体)的结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淀粉改性的方法 第四章脂类 掌握酸值(酸价,AV)、皂化值(SV)、碘值(IV)、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羰基价、氢化、酯交换等概念 脂肪对人类的作用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脂肪酸及三酰基甘油酯的结构、命名 脂肪的物理性质(结晶特性、熔融特性、乳化等) 脂肪自动氧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油脂加工化学的原理及应用 油脂在贮藏与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作用与控制措施

安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别构酶 溶解Tm 呼吸链 酮体 半不连续复制 二、填空题 1、天然蛋白质会有(---α螺旋---)(---β转角---)(---β折叠---)、(β凸起)等二级结构 2、核酸最高紫外吸收是(260nm),蛋白质是(280nm) 3、酶的活性中心两个功能部位是--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4、具有递氢作用的维生素有(---维生素B2---)和(---维生素PP---) 5、解释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被公认的学说是(---化学渗透学说---)其主要论点是认为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起---质子泵作用--- 6、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构成核酸 7、脂肪酸氧化过程中,细胞液中的长链脂肪辅酶A需要极性的---肉碱---分子转运才能进入线粒体内氧化,而在脂肪酸合成时,线粒体中的乙酰CoA需要经过---三羧酸---转运系统进入细胞液 8、哺乳动物体内AA代谢产生的氨经转运至---肝---生成溶解度较大的尿素,再由---肾脏---排除体外 9、作为Pr翻译时的模板,mRNA被阅读的方向是---5'端到3'端---,

肽链合成的方向是---N端到C端--- 10、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Pr合成的启始AA是---甲硫氨酸--- 三、是非题 1、AA在小于等电点的溶液中向阴极移动,而在大于等电点的溶液中向阳极移动T 2、双缩脲反应肽和蛋白质特有的反应,所以二肽也有双缩脲反应F 3、X射线衍射分析说明核酸中的碱基平面与螺旋轴互相平行F 4、与mRNA的ACG密码子相对应的tRNA的反密码子是CGU(T) 5、核酶cRibotyme与核酸酶均是能水解核酸的Pr F 6、没有氧直接参与的TCA,所以该循环在无氧条件下也能进行F 7、戊糖磷酸途径为原核生物合成提供ATP和NADPH T 8、嘌呤核苷酸合成中的主要中间物是IMP,嘧啶核苷酸合成中的主要中间产物是乳清酸T 9、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是Pr T 10、DNA复制时,后随链的合成需要引物,前导链的合成不需要引物F 四、选择题 1、在下列AA中,不引起偏正光旋转的是(A) A、Gly B、Ala C、Leu D、Ser 2、决定tRNA携带AA特异性的关键部位是( A )

(完整版)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加工技术 学时:共72学时,理论课程46学时,实验课26个学时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教材和参考书:《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工艺学》 一、课程学时分配 理论课课时分配

实验课课时分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了各类食品的加工技术和加工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专业课,通过对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技能练习,使学生在获得广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常见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的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本课程共计7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6学时,实验26时。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 使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基本技术和加工原理,在参教学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生产,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产品开发、资源利用、工程设计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食品生产与开发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果蔬贮藏与加工工艺、畜产品加工工艺、发酵食品工艺、焙烤制品工艺、饮料工艺、实习训练,等 就业面向:食品加工领域的生产与管理工作。

四、主要教学章节 绪论 一、食品加工概述 二、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项目一果蔬食品加工技术任务一罐制品加工技术 一、罐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罐藏容器 三、果蔬罐头加工技术 四、常见的质量问题与控制 专项实训一糖水桃罐头的制作 任务二干制品加工技术 一、干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干制方法与设备 三、干制技术 四、干制品的包装与贮藏 专项实训二干制胡萝卜粒的制作 任务三糖制品加工技术 一、糖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糖制品分类

安徽农业大学2020年普通专升本专业课考试大纲-《生物学概论》

安徽农业大学2020年普通专升本招生考试 《生物学概论》科目考试大纲及参考教材 考核知识点 (一)生命科学发展历程 1.生命的基本特征 2.生物科学与人类 3.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4.生物科学发展概述 (二)生命的物质基础 1.生物体的元素组成 2.生物小分子 3.生物大分子 (三)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新陈代谢 1.细胞的分子组成 2.细胞的结构 3.细胞的新陈代谢 (四)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 1.细胞的增殖 2.细胞的分化 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五)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1.高等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2.高等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3.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 (六)生物的信息传递 1.细胞的信息传递 2.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 3.激素系统的信息传递 (七)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 1.细胞的有丝和减数分裂 2.孟德尔定律 3.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4.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5.基因组计划及基因组学 (八)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1.基因突变 2.染色体畸变 3.基因工程的原理及应用 4.转基因生物的安全 (九)生物的进化 1.物种形成 2.生物的分类 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十)生物与环境 1.生态系统的结构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生物多样性及其研究层次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参考教材: 《生命科学导论》第2版;张惟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题型及分值分布(满分150分) 1、名词解释(5题×5分/题=25分) 2、单项选择题(15题×2分/题=30分) 3、多项选择题(5题×3分/题=15分) 4、判断题(15题×2分/题=30分) 5、简答题(4题20分) 6、论述题(2题30分)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2015)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2015) 一,《食品化学》教学目的 食品工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目前约有300多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食品与工程类专业。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及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化学的发展。如电子自旋共振光谱的应用,促进了脂类的自动氧化及自由基方面的研究;ICP-MS 及EXAFS 等新技术的应用,提示了食品中无机离子的存在状态及营养性或有害性的机理,形成了食品金属组学;食品营养的分子机理水平上研究成果,形成了营养基因组学及功能成分组学;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应用基础化学研究,形成了食品微波化学等。总而言之,近年来食品化学研究已引起了各国化学、食品及医学届的广泛关注,已有较多研究进展,为新资源食品的开发、传统食品工程化、新工艺及新包装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及科学支撑;与此同时食品中一些安全隐患因子也不断被发现,引起了消费者广泛关注。这就赋予《食品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应该是: 1),从食品学科角度,介绍大宗食料中主要成分的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在加工贮藏中变化,并将这些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变化机理与水产品中表征性成分进行比较,让学生既有较宽的食品化学基础,又能从食品的三个基本属性:安全性、营养性和享受性的协调方面让学生了解食品中成分与三者的统一;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和所在高校的优势专业,在讲课的过程中对某些产品的化学进行必要的介绍。 2),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简要介绍新资源食品、传统食品、新工艺及新包装材料的一些安全隐患因子的化学特性及危害性,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3),加强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等知识与食品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是涉及食品学科的应用化学,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多代人应用了基础学科的科学成果,创造性地应用在食品学科中,解决了食品学科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食品学科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食品化学》。因此在《食品化学》教学中,不能就《食品化学》的教材照本宣科,应适时将基础理论与某些食品化学的进步及成果相联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尤 其是近年来食品中无机离子的存在状态及活性功能的机理、多种营养成分相互之间在在加工及贮藏条件下的变化、食品营养的分子机理及营养基因组学、各类热加工化学等研究成果内容应结合相应的章节教学进行介绍。 4),开设综合性及创新性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10多届学生的《食品化学实验》开设情况,本次《食品化学实验》内容,除单项内容按老师准备好的材料及药品,按其菜单式操作步骤完成实验,交出报告外,还将开设综合性大实验或自主开设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食品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内容将在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网页中另附)。 中 国 海洋大学 食 品 学 院

考研《食品化学》考试大纲

考研《食品化学》考试大纲 暨南大学2016考研《食品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食品化学》是报考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暨南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食品成分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能针对食品品质的变化,分析有关食品化学方面的原因,基本了解最前沿的食品化学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方面100分 (2)应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知识应用题等方面5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4小题,10分) 填空题(30小题,30分) 简答题(5小题,50分) 综合性答题(4小题选答3小题,60分)。 三、考查范围 水 掌握水和冰的结构和性质、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水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食品中水的类型(自由水、结合水)、定义和特点、理解水分活度和水分吸湿等温线的概念及意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冻结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 掌握氨基糖、糖苷、糖醇、糖酸、糖醛酸、低聚糖等概念;单糖、低聚糖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焦糖化反应的主要历程和应用;Maillard反应的主要历程、应用和控制、Maillard反应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淀粉的老化、糊化;多糖(果胶、纤维素、其它多糖胶体)的结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功能特性);了解功能性低聚糖、膳食纤维的生理活性。 脂类 掌握交酯、酸值(酸价,A V)、皂化值(SV)、碘值(IV)、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羰基价、同质多晶现象等概念;脂肪酸及三酰基甘油酯的结构、命名;脂肪的物理性质(结晶特性、熔融特性、乳化等),脂肪自动氧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抗氧化剂的抗氧化

食品包装学教学大纲

附件3: 12151305《食品包装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二、课程简介 食品包装学属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计划在第七学期进行。 本课程应先修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机械等课程,再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因为食品包装是食品加工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又是产品变为商品的第一道工序。 本课程主要讲授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包装原理、食品包装技术、包装设计、各类食品的具体包装方法、包装标准和法规,并反映当代国际有关食品包装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最新技术成果、发展方向和标准法规及技术规范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近年来食品包装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掌握食品包装基础知识,为与食品包装相关的科研、设计、生产、商贸流通和管理等工作服务。 三、课程性质 食品包装是以食品为核心的系统工程,涉及食品科学、包装材料、包装技术方法、标准法规、质量控制及包装设计等相关知识领域和技术问题。食品包装学属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四、课程教学目标 学习食品包装学是为了掌握用于食品包装的包装材料的性质、基本包装工艺、不同食品的包装方法,了解包装设计的基本知识及包装法规,使包装技术更好地为食品储藏加工服务。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通过对包装的定义,功能,分类等介绍使学生的本课程的知识构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认识到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实际意义,以达到拓宽视野,增强知识面,提高兴趣,了解食品包装之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目的。 【授课内容】 讲授包装在食品中的重要地位;包装的定义、作用、分类及国内外发展状况;怎样搞好食品包装。【本章重点和难点】 包装的功能;包装与环境及资源的二重性 【思考题】 1、作为一个食品包装工作者,我们应该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2、包装的定义及分类 3、食品包装在食品工业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食品包装用纸材及其制品 【教学目标】通过对纸类包装材料与其容器的包装特性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纸包装材料及其包装容器制品的种类。掌握常用纸、纸箱之包装性能及适应场合.注意食品用包装纸质材料的卫生与安全。 【授课内容】 第一节纸类包装材料的特性及其质量指标 纸类包装材料的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 第二节包装用纸和纸板 瓦楞纸板的包装特性 第三节包装纸箱 瓦楞纸箱优点及其箱型结构 第四节包装纸盒及其它包装纸器 纸盒的种类与选用 【本章重点、难点】 1、纸类材料基本术语(机械力学性能、阻隔性、其他加工使用性能等) 2、常用纸、纸箱之包装性能及适应场合 3、瓦楞纸箱的结构设计 【思考题】 1、纸的包装特性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食安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总学时:56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24)学分:3.5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开课学期: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机体损伤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食品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操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食品中化学性毒物的来源、毒作用机制及危害预防等内容,并对其引起的毒性作用进行评价,与《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免疫学》知识互通、互为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食品毒理学发展趋势,理解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掌握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本章重点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难点为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 第二节食品毒理学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 一、任务

二、研究内容 三、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 第四节食品毒理学发展及展望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俗语,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础知识。 2.本章重点毒物概念、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生物学标志、剂量、剂量-反应关系、联合度作用、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难点为剂量-反应关系及据此判断化学物毒性大小。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 一、毒物 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 三、毒作用生物学标志 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 一、剂量 二、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 第三节联合作用 一、联合毒作用分类 第四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制 一、毒性参数 二、安全限值 第三章食品中化学物资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物膜的基本功能、外源化合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食品中化学毒物的来源,理解影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因素及意义,熟悉和掌握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运的过程及各种转运方式的特点,生物转化的概念,I相反应、II相反应的概念、类型。 2.本章重点为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运的

####食品化学与营养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美拉德反应初始阶段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利用模拟实验测定美拉德反应初始阶段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美拉德反应即蛋白质、氨基酸或胺与碳水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美拉德反应开始,以无紫外吸收的无色溶液为特征。随着反应不断进行,还原力逐渐增强,溶液变成黄色,在近紫外区吸收增大,同时还有少量糖脱水变成5-羟甲基糖醛(HMF),以及发生键断裂形成二羰基化合物和色素的初产物,最后生成类黑精色素。本实验利用模拟实验:即葡萄糖与甘氨酸在一定pH缓冲液中加热反应,一定时间后测定HMF 的含量和在波长为285nm处的紫外消光值。 HMF的测定方法是根据HMF与对—氨基甲苯和巴比妥酸在酸性条件下的呈色反应。此反应常温下生成最大吸收波长的550nm的紫红色物质。因不受糖的影响,所以可直接测定。这种呈色物对光、氧气不稳定,操作时要注意。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分光光度计、水浴锅、试管等。 试剂:均以相应的AR级试剂配制。 1.巴比妥酸溶液:称取巴比妥酸500mg,加约70mL水,在水浴加热使其溶解,冷却后转移入100mL容量瓶中,定容。 2.对—氨基甲苯溶液:称取对—氨基甲苯10.0g,加50mL异丙醇在水浴上慢慢加热使之溶解,冷却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加冰醋酸10mL,然后用异丙醇定容。溶液置于暗处保存24小时后使用。保存4-5天后,如呈色度增加,应重新配制。 3.1mol/L葡萄糖溶液。 4.0.1mol/L甘氨酸溶液。 四、操作步骤 1、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 1.0mol/L葡萄糖溶液和0.1mol/L甘氨酸溶液,编号为A1,A2,A3,A4,A5。A 2、A4调pH到9.0,A5加亚硫酸钠溶液。5支试管置于90℃水浴锅内并记时,反应1h,取A1,A2,A5管,冷却后测定它们的258nm紫外吸收和HMF值。 2、HMF的测定:A1,A2,A5各取2.0mL于另三支试管中,加对一氨基甲苯溶液5mL。然后分别加入巴比妥酸溶液1mL,另取一支试管加A1液2mL和5mL对一氨基甲苯溶液,但不加巴比妥酸液而加1mL水,将试管充分振动。试剂的添加要连续进行,在1~2min内加完,以加水的试管作参比,测定在550nm处吸光度,通过吸光度比较A1,A2,A5中HMF的含量可看出美拉德反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3、A3,A4两试管继续加热反应,直到看出有深颜色为止,记下出现颜色的时间。 五、注意事项 HMF显色后不稳定,比色时要快。 实验二、方便食品中淀粉α-化程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 掌握淀粉糊化的测定方法,了解提高淀粉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熟悉碳水化合物常规的实验方法。(二)原理 对于淀粉性食品,糊化度的高低是衡量其生熟程度的指标,而糊化度的高低可用淀粉的α-化程度来表示。淀粉在糖化酶的作用下可转化为葡萄糖,且其糊化度越大,α-化程度越高,转化生成的葡萄糖的量就越多。用碘量法测定转化葡萄糖的含量,根据滴定结果计算α-化程度。 C6H12O6+I2+NaOH——→C6H12O7+NaI+H2O I2(过量部分) +2NaOH = NaOI+NaI+H2O NaOI+NaI+2HCl =NaCl+ I2+H2O I2+Na2S2O3 = NaI+ Na2S4O6 (三)材料与试剂 1. 实验材料:膨化食品、方便米饭、方便面等常见淀粉含量比较高的食品。 2. 试剂: 糖化酶:11-12波美度的生麦芽汁30-40mL 稀释至100mL。 0.1M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0.1M的碘标准溶液:1.28克碘和3克碘化钾溶解后移入100毫升棕色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置于避光处待用。 10%硫酸溶液。 1M盐酸溶液。

食品化学考试大纲(博士)

江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化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食品化学要求学生掌握食品主要组分的结构、性质和在加工保藏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营养和保藏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控制这些变化的要求和方法。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水部分要求掌握食品中水和非水组分的相互作用、水的存在形式、水分活度和食品稳定性的关系等。10-20% 碳水化合物部分要求掌握主要的单糖、低聚糖和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等)的结构及其在食品中的功能,以及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反应。20% 脂类部分要求掌握食品脂质的命名与分类、物理性质(同质多晶现象)、化学性质(脂解、自动氧化、抗氧化剂、热分解)和脂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对食品感官品质、安全及保藏稳定性等的影响。10-20% 蛋白质部分要求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食品相关的功能性质(水合、溶解、凝胶化、风味结合、乳化、起泡等)、蛋白质变性以及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和控制。20% 酶部分要求掌握酶的基本概念、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抑制反应动力学、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和控制酶活力的方法、食品加工保藏中重要的酶(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脂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脂肪氧合酶)的性质和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作用、影响和控制等。20% 色素部分要求掌握天然色素(叶绿素、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花色苷、黄酮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的结构、性质和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变化、作用和控制。10-20%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1、名词解释(英文):10%; 2、问答题: 90%.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食品化学王璋等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4301326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修读学期 5 学分 2 学时32 课程英文名称Food Additive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先修课程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食品添加剂》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原理、分类使用等基础知识,了解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性质、化学结构、毒理学性质、功能特点、作用原理、使用方法和应用范围等内容,学会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为今后进一步运用食品添加剂知识从事食品产品开发、食品质量管理与监督等工作打下基础,为培养工科应用型人才扩宽专业知识面和应用食品添加剂从事食品生产与管理的适应能力。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的重要组成,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而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背景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合理合法地利用食品添加剂进行食品开发、生产与研究,对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因此,本课程的设置对培养食品工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基本知识,学会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提高食品营养,简化食品加工方法,改进工艺,提高质量,培养学生在食品工程领域运用食品添加剂从事产品开发、质量分析与质量监督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此外,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学生学习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等前期课程的基础上,主要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09年华中农业大学816食品化学答案

09 一:名词解释 1.等温吸着曲线:在恒定温度下,表示食品的水含量(g水/g干物质)与它的水分活度之 间的曲线成为等温吸着曲线(MSI)。即以食品水分含量为纵坐标,以水分活度为横坐标作图,所得曲线即为等温吸着曲线。 2.脂肪同质多晶现象:化学组成相同的固态脂肪,可以有不同的结晶结构,但融化后生成 相同的液相,这种现象称为脂肪的同质多晶现象。 3.嗅感:指悬浮于空气中的食品中挥发性的呈香物质的颗粒对嗅觉器官的刺激而产生的感 觉。 4.乳化容量:是指乳状液发生相变之前,每克蛋白质能够乳化油的体积(ml). 5.香味增强剂:能显著增加食品香味的物质,其本身不一定具有香味,但通过对嗅觉神经 的刺激,可以大大提高和改善食品的香味。 6.氧合作用:肌红蛋白和分子氧之间以配位键结合形成氧合肌红蛋白的过程,而亚铁原子 不被氧化,这种作用被称为氧合作用。 7.疏水相互作用:当水与非极性基团接触时,为减少水与非极性实体的界面面积,疏水基 团之间进行缔合,这种作用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8.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骨架部分氨基酸残基有规则的周期性空间排列, 即肽链中局部肽段骨架形成的构象。常见的二级结构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等。 9.维生素原:原来没有维生素活性,但在体内能转变成维生素的物质称为维生素原。如胡 萝卜素就是维生素A原。 10.改性淀粉:天然淀粉经过适当的化学处理,物理处理或酶处理,是某些加工性能得到改 善,以适应特定的需要,这种淀粉被称为改性淀粉。 二.填空题 1.结合水,游离水 2. α,羧基 3.α型、β'型、β型;β型>βˊ型﹥α型 4.酪蛋白、明胶、琼脂、卡拉胶,海藻酸盐 5.有机溶剂,红 6.酸,协同增效 7.豆类及马铃薯块茎等食物中,马铃薯 8.水分子,流体剪切速度变化 9.糊化,老化 10.不溶性基质,不溶于水 11.半数致死量,LD50为2400mg/kg的食品添加剂 12.Vc,烟酸 13.W/O,O/W 14.磷脂和部分蛋白质,游离脂肪酸以及部分的胶质和色素 15.大于,最强的 16.大,亚硫酸盐 17.亲水性,粘稠度 18.亚硝酸盐 19.氢过氧化物,哈喇味 20.高温油炸淀粉类,较高 三.选择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