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教案

大众传媒教案
大众传媒教案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大众传媒

授课班级:2010文管专业

授课时间:2010——2011第一学期任课教师:张丽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教学进度表

第1周次教学内容:

一、授课章节:第一章总论三节第二章报纸五节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和教授,掌握新闻、大众传媒、大众传播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报纸的特性及业务等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大众传媒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报纸的实务流程

四、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五、板书设计:

传媒新闻传播大众传播

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媒与当代社会

六、教学步骤:

1、引入:从熟悉的传媒领域入手,引入对传媒领域的全面了解。

2、讲授新课:新闻的定义

信息社会的特征

新闻价值要素与新闻传播的要求

传播媒介

传播层次媒介观

当代媒介技术的融合和媒介组织

新闻与大众传媒传媒理论

报纸的定义及分类

报社的实务流程及二次销售

3、巩固练习:讨论大众传媒领域的各个理论知识点,对报社的实务进行演绎

4、授课小结:大众传媒是促进当代社会科技发展及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领域报纸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及未来发展

5、课后作业:查阅资料,并以实地调查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传媒领域的了解

七、课后总结:学习大众传媒,首先要掌握整个传媒领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报纸是大众传媒领域中的主要载体

第 2 周次教学内容:

一、授课章节:第三章杂志(五节)第四章图书(三节)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杂志和图书的定义、功能及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点、难点:杂志实务及图书出版

四、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讨论

五、板书设计:

杂志

历史、现状、实务及展望

图书

出版现状

六、教学步骤:

1、引入:大众传媒领域中,除报纸以外,诸如杂志、图书等作用的介绍。

2、讲授新课:

杂志的历史、现状、实务及展望

图书的出版现状及过程

3、巩固练习:讨论和分析,认识杂志、图书等媒体的实务流程

4、授课小结:杂志与图书在大众传媒领域及当代社会传播中的作用

5、课后作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杂志、图书等实务

七、课后总结:杂志与图书同报纸一样,在当代信息社会中发挥着作用。

第3周次教学内容:

一、授课章节:第四章图书(二节)第五章通讯社(五节)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图书出版过程中新技术的影响,通讯社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实务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图书与新技术,通讯社实务

四、教学方法:观摩、讲授、讨论

五、板书设计:

图书出版与新技术的影响

通讯社

六、教学步骤:

1、复习引入: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有哪些对图书出版有所影响?

2、讲授新课

图书出版与新技术

通讯社的历史、国际现状、业务、网络时代的通讯社发展

3、巩固练习:讨论、回答引入的问题,分析通讯社的实务及发展

4、授课小结:新技术对图书出版业的形式及经营构成的影响通讯社的业务流程的掌握

5、课后作业:观摩、调查通讯社及现代图书出版业

七、课后总结:大众传媒领域里,新技术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流程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理论教案

第 4 周教学内容:

一、授课章节:第六章广播(六节)第七章电视(二节)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和掌握广播的传输系统、新闻事业及经营管理,电视的基本原理等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广播的经营管理、电视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五、板书设计:

广播

传输新闻事业经营管理

电视

电视基本原理

六、教学步骤:

1、复习引入:作为大众熟悉的媒体,广播和电视是一个怎样的系统?

2、讲授新课

广播的传输系统

新闻事业:采访,写作

广播产业经营管理

世界广播业的发展趋势

电视媒体概论

电视基本原理

3、巩固练习:具体演绎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实践环节。

4、授课小结:广播与电视作为系统来说,是一个科技支撑,并逐步走向数字化。

5、课后作业:去广播电视台进行参观调查。

七、课后总结:广播电视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正逐步走向经营产业化。

第5周次教学内容:

一、授课章节:第七章电视(三节)第八章电影(五节)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电视媒体的特性及发展趋势、电影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和制作流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电视媒体的特性、电影的制作流程

四、教学方法:观摩、讲授、讨论

五、板书设计:

电视

媒体特性发展趋势

电影

历史、现状及制作流程

六、教学步骤:

1、复习引入:电影与电视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讲授新课:

电视媒体的特性电视节目发展趋势

电影概述、发展、现状及制作流程、未来趋势

3、巩固练习: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4、授课小结:电影与电视存在着媒体的差异,未来存在着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5、课后作业:与影视艺术系学生合作,观摩电影的制作流程

七、课后总结:影视艺术制作的原理及未来数字化和其他科技对影视艺术的影响

第6周次教学内容:

一、授课章节:第九章互联网(四节)第十章电子音像出版物(三节)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和掌握互联网及电子音像出版物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网络媒体传播实务、电子游戏

四、教学方法:观摩、讲授、讨论

五、板书设计:

网络媒体

传播实务及发展

电子录音、录像,电子游戏

六、教学步骤:

1、复习引入:从对熟悉的网络应用引入互联网知识的学习。

2、讲授新课:

网络媒体概说

网络媒体的发展脉络

网络媒体的传播实务

网络媒体发展中的问题与展望

录音制品

录像制品

卡拉OK及电子音像

3、巩固练习:运用学习到的网络知识联系生活中互联网的应用

4、授课小结:互联网应用及发展的诸多方面,录音、录像制品的特性及科技成分

5、课后作业:进一步了解互联网知识,尤其着重对电子游戏等新兴领域

七、课后总结:互联网是大众传媒领域中重要方面,也是影响日益加大的一个领域,对电子游戏等新兴领域的认识和掌握,技能的开发需要加大。

第7周次教学内容:

一、授课章节:第十一章新媒体、新技术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新媒体、新技术的特质及功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数字通信、数字音频、视频,流媒体、互动电视

四、教学方法:观摩、讲授、讨论

五、板书设计:

数字通信

音频、视频技术

流媒体技术与网络电视

互动电视

新媒体

六、教学步骤:

1、复习引入:从对新媒体的认识引入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2、讲授新课:

数字通信、数字音视频技术、流媒体技术与网络电视、互动电视的现状与未来、新媒体

3、巩固练习:讨论、观摩新媒体——虚拟演播室等资料片,谈谈自己的认识

4、授课小结:新媒体对大众传媒领域的引领和影响,数字音视频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对人生活领域的改变

5、课后作业:观摩、查阅、调查更多新媒体资料

七、课后总结: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大众传媒领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理论教案

第8周次教学内容:

总复习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合作探究】2: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3、繁荣:

多彩的现代传媒教案

《多彩的现代传媒》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视、报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书籍报刊和观看电视获取信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看电视和读书的习惯。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电视、报刊等现代传媒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选择观看有益的电视节目并正确处理看电视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准备视频、音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家里都有很多电器,其中电视就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电器之一,你喜欢看电视吗?为什么喜欢? 2.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看电视。 3.教师小结:看电视不仅让我们欣赏到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给我们带来欢乐,还能使我们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开阔我们的视野,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情,可以说通过电视我们能了解整个世界。 二、新课学习 1.电视里看世界

本主题活动主要包括“电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合理安排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电视节目”“采访电视台,了解节目的录制过程”三部分的内容。 活动一:电视是我们生活的好伙伴。 本环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一幅观看“神五”升天的情境图、有关电视资料的信息窗、电视重要作用的四幅图片和一个文本框。看电视是学生最熟悉和喜爱的,关于电视的话题,学生肯定会滔滔不绝。教师要注意强调并引导学生说话有条理,能分类总结。主要让学生认识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二:合理安排“我”的电视节目时间表。 本环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一幅讨论图和有关“我的电视节目时间表”的空白表格。电视作为现代传媒之一,确实为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恰当地处理电视与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养成科学看电视的好习惯。 活动三:采访电视台,了解节目的录制过程。 本环节的教学内容包括电视节目的情景图和学生创编节目的两幅图片。此体验活动的设置,主要让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听、去想,了解节目录制的过程和电视人制作电视节目的辛苦,同时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空间。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分工,自己编排录制一期节目。最后,评选出最佳导演奖、摄影奖、创意奖等奖项。 2.读报纸、看杂志 本主题活动由“图书、报刊小调查”“报纸的来历”“争创书香家庭”“收听广播”四部分的内容组成。 活动一:图书、报刊小调查 本环节的教学内容包括生活中读书看报的三幅情境图和两个调查内容。课前开展调查时,除了教材设计的两项内容外,可以调查家庭报刊杂志、音像制品数量,计算家庭人均拥有图书数量;也可调查学校图书馆藏书数量等等。调查完毕要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活动二:报纸的来历 教材呈现的是报纸从编辑到出售的全过程示意图。目的是通过本次调查活动体会报刊编辑、出版发行等人员的辛苦,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活动三:走近广播 教材呈现的是有关广播的一个常识资料库。广播被称为“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媒介亦译作媒体,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媒介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印刷手段的报刊媒介、电子手段的广播、电视媒介,以及现在的因特网新媒介。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主要是依托第一媒介,即印刷媒介——报刊来完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年历程,中国的传媒业也迎来了与祖国共同成长发展的花甲之庆。 这六十年间,传媒业的发展举世瞩目,成就辉煌。仅以报纸为例。1950年全国出版各类报纸336家,期发总数230万份;到2008年增加到1943家,期发总数达到21154.79万份。一个甲子的时间,报纸增加了1803家,增长了12.88倍;期发总数增加20924.79万份,增长了90.98倍。中国传媒业这种跨越性的、超常规的发展,生动地显示出支撑传媒业发展的共和国社会制度和基本国策的正确、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长以及人们对传媒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改革和开放推进传媒业有序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繁忙的经济恢复和紧张的经济制度改革向传媒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宣传和报道的繁重任务,传媒自身也在改革和发展的洪流中大踏步地向前推进。 新闻批评与报纸监督,从提高认识、形成制度到初杀腐败、形成风气,

是新中国传媒工作最初7年的又一亮点。1950年初, 1989年,江泽民明确把文艺工作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扩展为新闻宣传工作方针。李瑞环提出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要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移到面向群众上来”,“要改革新闻宣传内容”,“要改革新闻宣传的形式”。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使新闻宣传向新闻基本规律进一步回归。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 新科技革命为传媒业注入发展动力 香港回归前,笔者奉派去香港执教,看到一所大学有5000台电脑,惊羡得不得了。如今中国传媒拥有的电脑设备总体上好于香港新闻界。这表明党和政府对传媒业的重视,也展示出中国传媒60年来经过艰苦奋斗业已达到的现代化水平。 虽说党和政府对中国传媒业的生产条件与技术装备是重视的,但中国报刊业告别纸与笔的时代、中国电子传媒进入世界前列、互联网和手机在内的中国新兴传媒同全球同步前进,还是最近20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决定采取广播卫星覆盖全国的方针,试验卫星和实用卫星先后上天,并开始长期租用国际通讯卫星的转发器,用卫星传送电视节目。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 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 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 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 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呢? 邸报:《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Lesson 18 changes of mass media

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 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 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 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 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 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 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 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 而生,大众媒体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 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这两份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业萌芽时期的报刊之最: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 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在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处于起步阶段。 ①《中国丛报》是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一份英文月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进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进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奇异的魅力;明白得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阻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关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庞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进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进展对中国社会进展的阻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确实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显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庞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显现:要紧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时期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阻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主动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入侵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格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荣的角色,但其主动作用依旧不容忽视的,其本身确实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主动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进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布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要紧舆论工具,还显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大众媒体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这两份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业萌芽时期的报刊之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在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处于起步阶段。 ①《中国丛报》是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一份英文月刊,主要介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情况,《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知识结构: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报刊业走向繁荣本课介绍了哪几种大众媒体形式?(报刊、电影、互联网);教 材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作用,列举了一些报刊名称。 【起步阶段】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①等。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作用: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发展阶段】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作用:且多反映社会思潮。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作用: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作用: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作用:(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作用: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人民日报》既是广大 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标要求: 1、 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 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检测】 【自主学习】阅读p72 — 75并思考: 1、 列举大众传媒的四种媒介 2、 列举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 列举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知识构建】 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 1)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英文刊一一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刊一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创办最 早的中文报刊。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的报纸。 2)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 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 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新 青年》,成为宣 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1949) 中共先后创办的《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 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 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 3、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 容比较丰富。 4、 改革开放后 授课课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课时 新授课 学习目标及 重难点 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教案正式版

说课教案: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高中)一、教材分析:第五单元是从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众传媒三个方面,介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第三节选取了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以点带面, 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的历史变迁,同时揭示出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2)掌握影视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及其特点,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学法指导: 1、社会调查法 2、自主学习法 3、互动学习法 四、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直观感知,观察领悟→③师生互动,理性探讨→ ④活动教学,协作交流→⑤整合教材,总体把握→⑥反馈创新,拓展迁移 情境导入:播放《天龙八部》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目的: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问题1:从录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是如何传递信息?而我们今天还有哪些更先进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呢?学生回答后,显示三组图片,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当今社会三大重要媒介手段:报刊、影视业、网络自然地引出本课课题-- 多媒体展示: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合作探究1: 阅读教材自主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目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接着我用多媒体显示报刊业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发展-繁荣)具有代表性的报纸,目的:诱使学生探讨不同时期的报纸对当时的作用。然后进一步深入分析思考 合作探究2: 报刊业有哪些社会功能?答案提示: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通达民情,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要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方法】 本课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而且比较有趣味性,应锻炼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历史知识和思想意识相结合。 【自主学习】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 中国电影历程: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190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京剧《》;

1931年,中国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现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文革时期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走向辉煌。 电影媒介的特点: 1. 时效性不强; 2. 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 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1.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 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 国家的政策支持。 三、互联网的兴起 思考:互联网有何好处? 1. 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 费用低廉; 3.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16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进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进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奇异的魅力;明白得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 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阻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关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庞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进展。难点:大众媒体的进展对中国社会进展的阻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确实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显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庞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显现:要紧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时期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 国汉学家郭实腊 1833年 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 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 1872 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 《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阻碍最大的中文报刊。 “申报纸”,成为新 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主动作用。 【合作探究】 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 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 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入侵 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格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荣的 角色,但其主动作用依旧不容忽视的,其本身确实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 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主动作用,这是不可 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 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 刊。 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每周评论》 20 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 、《红色中华》、《新 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布发行 的报纸。 1938年 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 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 路线、政策和方针的要紧舆论工具,还显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 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 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要紧报 刊之一。 1948年 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产生, 1949年 3月, 迁至北平(今北京),作3、 进展 (1) (2) (3) (4) 华 日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本课概述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本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主要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第二目“影视事业的发展”则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目“互联网的兴起”叙述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它与以往的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的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在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一课一练-多彩的现代传媒 鲁人版

2.多彩的现代传媒 一、请你填一填。(每空1分共10分) 1.()、()、()、()等现代传媒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是现代社会中最广泛、最直观的信息传播媒体。 3.报刊、()也是现代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读报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项主要内容。 4.除了电话、电视和报刊杂志,()也是重要的通信方式之一。 6.我最喜爱的电视栏目是(),我最喜欢看的报刊是()。 二、你能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吗?(每题1分共5分) 1.在《大风车》节目中,()塑造的“金龟子”形象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A.田燕南 B.刘纯燕 C.张静 2. 广播是由()编辑和录制节目,然后由发射台将节目信号转变成一定频率的电波发射出去。 A.广播电台 B.电视台 C.发射台 3.()可以收听许多广播电台的节目。 A.收音机 B.录音机 C.点读机

4.看电视的最佳距离()。 A.2.5~8米 B.1米 C.半米 5.电波通过各个地方的()接转和放大,覆盖发射到一定的区域,这个区域里的收音机就可以收听节目了。 A.差转台 B.广播电台 C.发射台 三、我会判断(每题1分共5分) 1.我国的电视事业发展很快,现在,一些偏僻的山村,也能收看到电视节目。() 2.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3.通过收音机我们可以随时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 4.现在的平板电视、液晶电视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影响。() 5.现在的报纸太多了,看完了就可以随便扔掉。 ( ) 四、请你说一说 1.请说说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分) 2.为什么要养成科学看电视的好习惯?(3分)

高中历史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7 新人教版 必修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 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多彩的现代传媒教学反思

《多彩的现代传媒》教学反思 本课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多彩的现代传媒》的第一部分《电视里看世界》。 本课教学认知目标是使学生认识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对促进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行为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具备选择健康电视内容进行娱乐的能力,并能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情感目标是要促进学生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更加理解、尊重家长。 为达到活动目标,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我精心设计了每个环节,“电视是我们的好伙伴”“科学看电视”“我是节目主持人”等活动一气呵成,寓教育于活动中。 教学中,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导出课题。然后通过电视是我们的好伙伴,让学生了解电视在人们生活中有很多的作用,促进我们地成长。再通过看电视引起地风波,引出生活中学生们看电视遇到的问题——小学生看电视的利与弊,进而展开辩论。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出合理收看电视的“金点子”,掌握了科学收看电视的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如何科学、合理的收看电视的认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选择健康电视内容进行娱乐的能力,并能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电视给我们生活、学习带来的乐趣。 新课程强调“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本节课,我以课堂活动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给予了学生活动的机会,活动的权利,活动的空间,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在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中感受真理,获得真知;更使品德教学蕴涵了新的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 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但我相信,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学习,我会和新课程一起成长的。

浅谈现代传媒的特点和发展以及未来走向

实践(调查)报告 浅谈现代传媒的特点和发展以及未来走向 所在系部: 所在班级: 作者姓名: 目录

摘要 (1) 正文 (1) 一、传媒属性概述 (1) 1.传媒定义 (1) 2.传媒分类 (1) 2.1第一类媒介 (1) 2.2第二类媒介 (1) 2.3第三类媒介 (2) 2.4第四类媒介 (2) 3.传媒管道 (2) 二、现代传媒的特点以及发展 (2) 1.现代传媒的特点 (2) 1.1存在形态的开放性 (2) 1.2蕴含内容的复杂性 (2) 1.3信息含量的海量性 (3) 1.4存在形式的兼容性 (3) 1.5传播方式的渗透性 (4) 1.6影响效果的交互性 (4) 1.7传播速度的及时性 (4) 1.8信息覆盖的广泛性 (5) 2.现代传媒的发展 (5) 2.1经济领域 (5) 2.2政治领域 (6) 2.3大众文化领域 (6) 2.4生活方式领域 (6) 三、未来走向 (6) 四、实践报告总结 (7) 摘要

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可以直观到的现象,因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广泛传播的符号形式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并且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在一切社会中,符号形式(即语言的表达、手势、动作、艺术品等)的生产和交换现在是并且始终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特征。自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人类推向现代社会以来,技术手段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符号形式的生产、复制和传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以致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传媒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报刊、书籍、广播、广告、电视、录像机、网络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 关键词:传播的关系符号形式普遍特征 ' 正文

一、传媒属性概述 1.传媒定义 传媒,就是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收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 传媒是准确及时全面数据发现和传播;实验工具;调查手段。 传播媒体可以是私人机构,也可以是官方机构。传播管道有纸类(新闻纸,杂志)、声类(电台广播)、视频(电视、电影)还有现代的网络类(电脑视频)。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其作为术语,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 2.传媒分类 传媒按照类型来分类,可以将传媒分为四大类传媒。 2.1第一类传媒 利用手势、旗语、烽火等直接简捷直观的互动方法接收彼此信息的方式,是传统的原始的传媒的一种,它的特点是直观快速,但受自然界条件的局限性较大,如天气、光线、自然障碍物等。 2.2第二类传媒 包括信件、绘画,文字、符号、印刷品、和摄影作品等。在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中,信息的接收者要靠视觉感官接收信息,信息的发出者则开始使用一定的传播设施和工具。 2.3第三类传媒 无论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接收者,都必须借助传播设施。这类传媒包括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手机通讯,等等。 2.4第四类传媒 互联网传媒,之所以单独的将互联网传媒列为第四类传媒,是因为它的传媒方式和信息载体是有别于第三传媒的。传统意义上的传媒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约束性和空间限制性,但只要接触过星之传媒的人都知道,网络传媒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是其它媒介所不及的,它既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又可以第一时间在任何地点使用,其便捷性是有目共睹的。它也正是未来传媒的主发展平台。 3.传媒管道 传媒的管道有: 纸类(例如新闻、报纸、杂志等印刷在纸上的媒体),声类(例

山东人民版思品五上多彩的现代传媒WORD版教案1

《多彩的现代传媒》 山东人民版小学五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天涯若比邻第二课多彩的现代传媒 课时建议:2——3课时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19日星期一第三节课 单元概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运用一些常用的通讯工具与他人交流,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仪和法律法规。让学生体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的获取知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让学生了解飞速发展的通信事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地球似乎变小了。 “多彩的现代传媒”。学生接触较多的通信方式还有电视、广播、报刊等内容,教材通过多种情景进行呈现,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模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体会通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快捷与便利。 课题多彩的现 代传媒 年级五教材版本 山东人民 版 课程内容 使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运用一些常用的通讯工具与他人交流,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仪和法律法规。让学生体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的获取知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教学目标1. 认识电视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能开阔人们的视野。

2.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看电视的习惯。 3. 通过了解电视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和自己编排节目,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实践能力。目标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我是中国人”第13条内容标准“体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多彩的现代传媒”由“电视里看世界”和“读报纸看杂志”两个主题活动组成。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回顾和感受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电视制作过程,体会电视制作人员的辛苦,学会有选择的观看电视,养成科学看电视的良好习惯;了解报刊的种类,学会选择有益书刊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知道报刊发行的基本程序,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1. 搜集资料,我们从电视里能知道些什么。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好《我的电视节目时间表》表格。 3. 请学生搜集信息了解电视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学生分析 从学生感兴趣地猜谜语入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导出课题。然后通过电视,让学生了解电视在人们生活中有很多的作用,促进我们地成长。掌握了科学收看电视的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如何科学、合理的收看电视的认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选择健康电视内容进行娱乐的能力,并能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电视给我们生活、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学设计思想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出合理收看电视的“金点子”,掌握了科学收看电视的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如何科学、合理的收看电视的认识,

社会生活变迁教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探讨其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比较分析图片和资料,掌握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社会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并探讨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②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次了解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 ②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对西方所传入的东西,必须结合中国实情: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给予否定。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特点、原因 难点: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社会生活的变迁是随着时代政治、经济、思想变化而变化的,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键是从这一系列变化中探讨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我们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晚清和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授新课】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不平衡性 展示材料:“当上海女子已经开始整烫头发、足着高跟鞋的时候,河北三河县妇女头上还戴着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还缠着一双‘三寸金莲’;当北平的贵族妇女已经着贴身旗袍时,在甘肃还有三十年前上海时兴过的大镶滚袖衣。”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这种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特点,并简单地让学生分析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 2.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引导学生从分析服装的变化得出另一特点。 三、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政治:政府政策的推动 经济:经济的发展 思想:思想启蒙的影响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从社会习俗变化的各个方面中选择服饰的变化作为一条主纵线,联系古今中外,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并且从中总结规律。分别从唐、宋、明清、晚清服饰的变化,简单复习唐、宋、明清、晚清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另外以20世纪社会习俗变迁作为一条横线,辅以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利用总结出的规律分析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横纵交织,最后总结出整个近代社会生习俗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