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哲学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哲学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2020长春市事业单位备考:哲学之唯物主义的基本

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并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缺乏科学的根据与论证,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它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在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促进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上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缺陷:一是机械性,用机械的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二是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而不是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三是不彻底性,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坚持的是唯心

主义的历史观。归根到底,这种唯物主义者看不到人类实践的伟大作用,没有科学的实践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唯物主义的分类不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指不成熟的唯物主义,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有其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 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部分均以总体的体系的方式存在。要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出发,从对象及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从对象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把物质归结某种且体的实物,如水、火、气等.这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猜测;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近代自然科学发现的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或基本粒子。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却犯了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特殊概念混同于哲学的具有普遍性的物质范畴的形而上学错误,不仅经不起原子可以再分的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而也经不起“物质消灭了”的唯心主义观点的攻击。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作为行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弊端。(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即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3.新旧民主主义的异同: 1领导阶级:旧民主革命主要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 2主要思想:旧主要思想是三民主义。新主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3背景:旧和新分界线是1919年五四运动。旧资产革命时代,新无产阶级 4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对旧有统治阶级的革命最终建立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建立无产阶级民主专政。 相同点①社会性质相同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任务相同 都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③革命性质相同 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4)领导力量相同。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5)所属革命相同。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 4.怎样看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而且在有些情况下,精华与糟粕又互相结合,良莠混杂,瑕瑜互见。一般说来,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从我们今天可以继承的角度考虑,大体上可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一些传统道德在今天看来,基本上属于精华部分;另一些传统道德,由于完全同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相结合,可以说全属于糟粕部分;同时,也有不少的传统道德,往往是精华和糟粕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既不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观点整理

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注意:如果考查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相关知识或者人民群众的相关知识,答题要点主要体现为: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

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的。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美国物理学家卡泼勒曾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物理学进行过比较,他认为“‘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下列对卡泼勒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老子的思想为现代物理学提供了哲学指导 B.老子的思想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理论源泉 C.老子的哲学思想与量子论有相同的科学价值 D.老子“道”的观念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A、B、C的说法不符合事实,说法错误,均应排除;老子的“道”和“气”与“场”的概念类似,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 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矛盾的性质不同。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 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 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人的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 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的特点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和他人需要。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贡献) 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的自我价值(索取)。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1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2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 不可知论2. 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历史观的基本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承认世界统一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学观点—否认世界统一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于精神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2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 3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 4直观性缺乏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 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无限持续的时间、无限延伸的空间中,按照固有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管纷繁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第二、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反对;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的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试验 1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有区别。形而上学:有区别无联系。相对主义:有联系无区别 23.论述:唯物辩证法与的对立和分歧。说明坚持唯物发。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对立表现在: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联系。形而上学--孤立)2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物--发展变化,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 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政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3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 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他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统一性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2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结合起来的正确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结合起来的哲学原理。因为内因是根据,所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为主;因为外因是条件,所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因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必须把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在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外因论’只讲外因。不讲内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引进的错误;只讲内因,不讲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 观点的答案 篇一 :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受其客观规律支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分别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且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是,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 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主要作用。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

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历史上的每个个人,都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只是作用有大有小、作用的性质有促进和阻碍。但是,必须明确,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谈谈对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之间关系的理解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和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价值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 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动机和决定目的,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考点突破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3.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二、重难点提示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核心突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由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来区分的,而不能从两个词语的表面意义来理解。如: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 学者:“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文中的学者就是按照字面意思,把唯物主义理解为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或贪图享受的物质主义;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轻物重人、追求社会道德信仰的理想主义,因而是错误的。 要点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重要提示】 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械运动,所以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即把自然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方法推广为哲学的分析方法,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观却是唯心的,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重要提示】 唯心主义从根本方向上来说是错误的,但并不能说其一无是处。如唯心主义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唯物主义的发展。正是唯心主义的不断攻击,才使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断进步。近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微粒,而当科学证明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时,唯心主义就嘲笑和攻击唯物主义说,原子不见了,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的大厦垮塌了。唯物主义正是在应对这种攻击的过程中,修改自己关于物质的定义,最终获得了关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的科学认识。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三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及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二,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 类社会的进程; 2 .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 .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 .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 学历史唯物主义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的含义 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的含义 ——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受其客观规律支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 规律分别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且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是,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与经济基础;(3)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 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主要作用。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历史上的每个个人,都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只是作用有大有小、作用的性质 有促进和阻碍。但是,必须明确,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谈谈对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之间关系的理解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和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1)价值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价值规律。(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3)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动机和决定目的,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从雇佣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追逐尽可能多的剩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学历史唯物主义 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的含义 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的含义 ——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 考研笔记 真正第五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 (1)哲的字义解释 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 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 (2)哲学的字义解释 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哲学的真正含义 (1)什么是哲学? 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 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 (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 原因: 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 A、知识体系(真理) B、意识形态(信念) (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 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 (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 (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 (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

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部分均以总体的体系的方式存在。要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出发,从对象及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从对象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11.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和革命的两种形式。 12.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它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矛盾。 13.在客观历史行进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14.社会历史研究不是一个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三、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这一问题有很强的想象能力,但没有一个理性的把握。要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自己总结,本框内容比较复杂,要详细分析,并要控制好课堂纪律。 (一)导入: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回答:“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 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不同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二)进入新课: 一、唯物主义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分歧): 对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⑴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解决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