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量评估方法

工作量评估方法
工作量评估方法

关于工作量评估方法

为能清楚阐明论点。先举两个例子。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故事里乌龟是正面人物,而兔子作为反面人物受人讥讽,其中的寓意教育人们做事要像乌龟一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如果换个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则会有不同的结论。兔子在整个赛跑过程中做了两件事,那就是赛跑和睡觉;乌龟则仅做了一件事,就是不停地赛跑。如果我们试把时间延长(即看看它们在赛后又做了什么),可以想象乌龟由于比赛的疲劳,而跑回家呼呼大睡了;兔子呢?由于比赛中同时也保养了精神,赛后可以做其它更多自己想做的事。由此,不难得出整个过程兔子的效率更高。另外,乌龟并不擅长跑步,却安排它去参加这场比赛,其效率必然极低,把这种现象映射到企业管理中去,也颇发人深思。

试看一个说明工作效率与工作饱和相矛盾的例子:某工厂的一位计算机技术人员,现场发生了微机故障,从他的办公室到达故障点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其一是步行,需要10分钟;其二是骑自行车,只需2分钟。我们设步行到现场的为甲,骑车到现场的为乙,最后统计:两人去处理同样的一个工作,甲用了30分钟,而乙只用了15分钟,(这里是假设两人故障的修复时间相同,但事实上甲这类人在故障修复中要花更多的时间)。乙在剩下的15分钟又可以做其它更多的事情,单从这点出发,甲与乙在工作成效上就不仅是1:2的差距了,而是1:N(即甲做一件事的时间,乙做了N件事)的差距。但在现实中,甲往往成了“工作量饱满、劳动模”的象征;而乙却常常恰好相反,这是管理人员认识上的一大误区,长此下去必然带来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

工作效率由员工的自身因素决定,但如何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仍是管理上的问题。首先是工作分配的合理化,它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让乌龟去赛跑,显然是不合理,所以对工作的合理分配是提高效率的首要条件,这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密不可分,要求管理人员不仅清楚了解管辖围的工作容,而且要对被管理人的基本情况有清楚的认识。

工作分配合理后,那如何主动去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呢?竞争是个好方法,奖惩也是个好方法,另一种就是让员工自身有好的素质,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提高效率便成为很自然的事。前两种方法是被动的,也是目前企业管理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而第三种方法突出了“人自身的因素,希望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包括综合知识和技能知识),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那么我们说,从主观上他会自觉主动地提高效率,从效率中求饱和,再从饱和中追求效率。这样看来采用这种方法,不仅仅能提高效率,而且同时无形中也解决了效率与饱和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通过主观能动性来提高效率,关键就是如何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问题,这个素质并非仅仅指的员工的技术知识水平,更重要的还包含道德修养、情操和理想等一些深层次东西。目前企业对员工的素质教育,仅仅是偏重于技能知识的教育,认为员工只要有好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便有了效率,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素质的提高在于两方面:①个人专业技能及社会知识要丰富,这是效率的基本前提;②同时应丰富其它的各类知识,如自然知识及人文知识等等。企业管理中在对提高员工素质方面应该投人更多,这样可以更快的从被动地提高工作效率转变为主动地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谈了工作效率问题。现在再来看看工作量问题。评价一个人工作饱和度高不高(注意这里是针对同一个工作),答案就只有两种:低效率饱和度高;高效率饱和度低。可见效率与饱和度存在着矛盾。而“工作饱和”的含义应该是指员工的有效工作时间与规定的劳动时间相等或近似相等,这里的工作时问是指有效的工作时间,强调“有效”二字,“有效”就包含效率和成效的意思。这又体现了效率与饱和度有统一的一面。而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常常忽略“有效”的重要性,虽然这种“忽略”往往并不是有意的,自然也就无确评价如何才算是工作饱和,于是便出现了“整天忙个不停的员工就一定是个好员工”的谬论。所以如何科学地去看待工作饱和度其实也是管理上的问题,它要求管理人员自身具有好的素质及高的效率,这样才谈得上被管理的人有好的素质及高的效率。

效率与工作饱和度两者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统一面是指它们都能反映工作的成效;对立面是指它们又互相制约,存在着矛盾关系。解决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可概括为一句话:从效率中求饱和,从饱和中求效率,即正确的判断工作饱和度应从效率人手,在饱和状态下再去探索如何提高效率,两者交替前进.使企业管理不断完善、进步,更加高效快速的推动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

调查背景:随着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大,员工人数相应增加本应是正常现象。但由于各部门工作职责描述带有人为可操作性,导致部门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各岗位职位说明书看似工作饱和,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本应一人可完成的工作,偏偏设置成两个岗位,无形中又让企业承担了本可节约下来的人力成本。老总要求我对总公司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量是否饱和、工作流程是否能再优化、工作效率如何进行调研。要求采集相关数据,以了解目前人员增加是否合理。

附件是我公司的相关材料说明及大概的工作思路,但因这项工作工程比较大,涉及比较广;需要各处室配合;可能给被调查部门造成工作压力,各处室有可能配合度不高;做得不好,可能造成压力而且只是走形式;目前没有杠杆进行参照等情况,所以目前比较难操作。专家能否给点建议:人力资源部如何对企业员工工作饱和度进行调查?

咨询一:我还是认为最好不要一开始就把摊子搞太大,先从重点岗位入手,会事半功倍。

做好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础工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小企业更是应从小抓起!我目前觉得需要了解现况,如各层人员比较制度的标准/各分部人员比例是否达到标准,再计算成本总公司全部人员的比例标准,以作对比各处室规划及定岗定编标准及近期每月人员比例,处室人员目前编制与标准的差异,地区人均效能和公司的人均效能……,从而依据以上数量比较分析出初步数据,确定初步的可能岗位超编现象,从而再进一步采集数据,确定需进行观察的岗位。

咨询二:用各种可行,并有确凿历史数据的方法选择重点岗位为突破点。

例如:

1、工作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岗位;

2、通过各公司同岗位比较,人均生产率差异最大的岗位;

3、通过各公司同岗位比较,绩效差异最大的岗位;

我目前初步的想法是我要选择重点岗位,以重点岗位为突破点,因为总公司岗位很多人数也有300多人,绝对没有办法一个个的去审,所以想从历史的数据中查看,分析是否可能存在问题,然后才能选择重点岗位。而这重点岗位的选择还要经初选和再选等选择好后再准备以下步骤的操作细节:

1、审核公司岗位说明书是否齐全;

2、齐全的话再了解是否依岗位说明书招聘人员,即现有人员的岗位职责与说明书是否匹配;如若不匹配那说明书就是摆设;

3、在发现基本匹配后,我想结合岗位说明书,把再选的调查岗位,请在岗人员及其直接上属分别写出这岗位实际人员的工作容。这涉及到问卷的设计,目前我还没想好,但是可能会分为专项工作/本职工作和突发工作。也会结合部门每月的工作计划分解至此人工作容,再结合工作总结,了解计划与实施的差异,这点估计可以看出工作条理性和岗位与现实的差异;

4、什么日志法还是现场观察法等和3并行使用……。

而在确定需调查的岗位后,因岗位相同但职责不一定相同,所以人均生产率没有标杆参照,因此打算通过部门主管的绩效考评分数及评价选择相同岗位但绩效好/中/差三者进行跟踪,这一点主要是给工作效率高低的评估提供依据。

如果说是调查各岗位的工作量是否饱和,恐怕没什么人不抵触,应该考虑换种名目。我觉得应该以工作分析的名义进行。这样就是企业的流程改造了,变革太大,会引起人事变动的,所以开始应该由重点岗位分析入手。

建议:

1、以流程再造为主线,分业务种类进行流程整合,同时也对各岗位有所了解;

2、以部门职能、职位描述进行修改为辅线,对现状进行详细文字描述;

3、人力资源部要对以上两条线进行整合,提出职位整合建议,并与部门经理、总监一起研讨,明确各职位整合情况。

这是个系统工程,全部的环节是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审计。因此要分段进行。

现在要做好第一步是对现在情况的调查,我的想法也只是限制在这环节里,等这些全部OK,才对各部门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审计,所以是前路茫茫啊。

咨询三:我去年曾做过类似的工作,但是采取的方式是:

1、到各单位时说明是核对岗位人员人数,编写岗位说明书。集团公司对各二级单位在岗人数应准确掌握,大家也因明确各级岗位职责的目的,而不抵触,各二级单位易配合。

2、直接与各单位主管领导接触,由其提供相应的岗位、人数和职责草稿,然后借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到现场去与相关人员(主要是核心人员、组长、线长等)沟通。借此机会也掌握岗位人员编制是否合理,工作人员素质能力等基本信息。

做此项工作本身就是件大工程,我前后用时半年,才完成。为保证工作质量,其中反复几次到各岗位摸底。若你仅需大致测定各岗位工作饱和度,可以先对所有岗位进行梳理和分类,筛选得出各类核心关键的岗位(标准对企业发展价值贡献大,必设的岗位)进行,(我公司最后筛选出100个岗位进行),然后有针对的开展后面的工作,当然到现场之前,你应准备完善,做好问题提纲或相应的表格,当天的工作情况,一定要当天整理好并录入,日清日毕,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工作质量。你形成的报告,我想应从分类岗位的整体平均人员匹配程度和工作饱和状况入手,同时也应列出代表性的岗位情况作为应证。最终要将你的想法和改进意见提出。

个人认为,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工作围了,依靠一个部门、几个人恐怕任务艰巨……这项工作围大到足以当成一个项目来做了,应与咨询公司合作进行薪酬设计时机,再次对岗位进行了清理。

咨询四:根据提供的情况,列了个步骤:

一、收集资料,工作准备充分

1、HR方面需要提供的资料:总公司及各分公司的组织结构图、所有职位说明书、岗位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实际在职人员及其岗位、储备人员及其岗位、绩效汇总等;

2、财务方面需要提供:单位时间(比如1年)总公司和各分公司的工资表、各分公司的销售报表等;

3、行政方面需要提供关键流程图;

4、设计工作量调查问卷。

二、发现问题,找出重点岗位

1、各岗位职位说明书是否全面,规;

2、分析总公司及各分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3、总公司及各分公司所有岗位是否定岗定编;

4、调查各岗位实际人数与规定编制是否相符;

5、招聘计划是否合理;

6、实际人员储备是否在人力资源计划围之;

7、各分公司相同岗位横向比较人均生产率(不含储备人员);

8、关键流程中的关键岗位分析是否到位;

9、以岗位来分析绩效走势;

10、抽样,以问卷形式调查部分人员工作量;

11、必要时可以用观察法抽查几个岗位,并做抽查记录。

三、原因分析,寻找问题根源(略)

四、调查结果,采取行动措施(略)

五、总结经验,扩大调查围(略)

咨询五:我也来随便说几句:

一、该项目工作量大,要争取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其次是争取各部门管理者和员工的参与配合。

员工的主动参与才是审计岗位的关键。在审计岗位职责时,各部门的管理者以及员工是主体,只有他们才最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

二、调查时要注意方法的选择

我们大多使用的是面谈及问卷方式,但员工在面谈时往往会有抵触情绪,或害怕说错会受到上级的责备;再是不清楚这项工作能为他带来什么;还有是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于是在向工作访谈人员描述自己的工作容和情况时,故意夸大其岗位的复杂程度、技术难度以及工作量,从而使得获取的信息不客观、不准确、不全面。

同时要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方法和问卷。

三、对现有工作说明书的审核

要结合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分析。应先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部门和岗位的调整和优化,然后再进行岗位工作分析。

同时审核现有工作说明书在用语上够不够准确,描述够不够规。为了确保专业水平我们可以聘请专业的咨询顾问,或参考专业的说明书。

四、引进岗位价值评价

在对岗位职责进行审计的同时,也要对现有岗位和其它岗位进行评估,具体办法相信以你的博学多才,运用起来一定是得心应手的了,什么岗位参照法、分类法、排列法、评分法和因素比较法等等。

可以使用定性分析方法进行审计分析。

步骤一:各类岗位信息的初步调查

1、浏览企业组织已有的各种管理制度文件,并和企业组织的主要管理人员进行交谈,对组织中开发、生产、维修、会计、销售、管理等岗位的主要任务、主要职责及工作流程图有个大致的了解。

2、准备一个较为粗略的提纲,并确定几个关键的工作岗位和事件,作为深入访谈和重点观察分析的参考、指南。

3、列出各岗位的主要任务、特点、职责、要求等。

步骤二:工作现场的初步观察

1、对预先确定的关键或不太熟悉的工作岗位、现场进行初步观察。

2、工作现场的初步调查的目的是使分析者熟悉工作现场的工作环境、条件,了解工作人员使用的工具、设备、机器,一般的工作条件、工作容、工作环境特点及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和工作职责。

3、对复杂或不太熟悉的工作设备、流程、环境及条件亲自进行观察了解,便于进一步分析。

4、最好由熟悉相关工作岗位的人员或由任职人员的上级陪同参加现场观察,便于了解个工作岗位的情况,并可随时得到有效的咨询。

步骤三:深入访谈

1、确定深入访谈的对象,主要是该岗位的实际担任者,如技术开发、维修、销售人员等,他有责任完成此工作岗位的各项任务,对调查人员了解岗位信息最为直接详尽;其次,应选择职工中的典型代表作为访谈对象,如部门经理;当然,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总经理、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等。

2、根据初步的调查、了解和所应收集的岗位分析信息要求,制定较为详细的结构化访谈提纲。比如,针对电脑光驱维修这一岗位,就可以提出这样的访谈问题:光驱维修一般包含哪些程序?每一维修程序具体应做些什么?作为一个光驱维修人员应掌握哪些知识?作为一个光驱维修人员的心理、生理、及手脑技能主

要应有哪些要求?工作中需要哪些人的配合?疲劳情况怎么样?维修工作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有什么要求?……

3、第一次的谈话对象最好是基层的管理者,他们能更好地提供有关工作的情况,并能将职责与岗位很好地联系起来。其次,是从事某一岗位的具体工作人员。在这个访谈的过程中,要不断与关键管理岗位的人员沟通。

4、每天的谈话对象最好不要超过两人,谈话时间每人不超过三小时,谈话过程中最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便于分析。

5、针对某一关键事件,如顾客投诉公司的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召集各部门关键人员进行座谈,就可以深入了解开发、生产、维修、销售等岗位的职责要求及存在的问题等。

步骤四:工作现场的深入观察

1、深入观察工作现场,主要是为了澄清、明确或进一步充实通过前期调查和访谈获得的信息。

2、深入观察工作现场之前,应拟定需明确的有关问题、信息,如想弄清:每人每天能维修多少台光驱?维修质量怎么样?一般工作多长时间后会出现疲劳现象?等等。

3、深入观察工作现场,最好仍由最初陪同观察和访谈的基层管理人员一同参加观察。

4、深入观察,不应仅仅停留在观察上,应工作人员多交流,并不断咨询相关人员。最好有录音机进行记录。步骤五:岗位信息的综合处理

这一阶段的工作较为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对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必要时,还需要用到诸如计算机、统计分析等分析工具和手段。

1、对根据文件查阅、现场观察、访谈及关键事件分析得到的信息,进

2、行分类整理,得到每一岗位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2、针对某一岗位,根据岗位分析所要搜集的八点信息要求,逐条列出这一岗位的相关容。形成该岗位初步的文字资料及认识。

3、岗位分析者在遇到问题时,还需随时与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某一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步骤六:完成岗位审计,并形成新的岗位说明书

1、召集整个岗位分析工作中所涉及的人员,并给每位分发一份岗位说明书初稿,讨论根据以上步骤所制定的岗位说明书是否完整、准确。讨论要求仔细、认真,甚至每个词语都要认真斟酌。岗位分析专家应认真记下大家的意见。

2、根据讨论的结果,最后确定出一份详细的、准确的岗位说明书。

步骤七:检查反馈,不断改进。

补充说明的情况:

1、我们要作这个调研的主要是对总部的岗位进行调研。从业务方面来说总部只是花钱的部门,他没有直接营利的业务。所以岗位评估没有办法按人均效能进行。所以没办法独自核算自负盈亏;

2、有定岗定编要求,但储备人员多,且目前人员应该超过原本预计;

3、各处室的考核用KPI进行,其中财务指标的一项是要求所有费用不得超过预计的10%,否则此项为0分。因此在人员招聘方面HR部门会结果各处室的费用预算进行审核;

4、在作为调研时,题目是“流程审计”,并不会直接以工作饱和度为题目;

5、这调研是非人力部进行,而是别的部门操作。因此难度更大;

6、目前只是老板有这种想法,但是是否重点岗位会工作量不饱和还不知道。因此我们选择岗位的要点是人员增长比较快,比预计的超编多,工作计划和工作分配不合理等因素为基数。大概要求检查是50%的岗位。

岗位工作量调查,也称为岗位工作饱满度测试,是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了解在岗员工工作状况的主要手段,也是企业进行定岗定编的重要依据。但很多企业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感觉非常棘手,往往半途而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操作方法,导致调查结果形式各异,无法比较:二是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对调查结果不能进行有效判别:三是受制于本单位人员能力素质和管理制度,调查结果不能反映岗位真实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咨询管理经验,总结出一套容易操作的岗位工作量调查方法,能够较好地应对以上问题。这套方法首先是从工作分析入手,明确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并将职责细化为日常的工作步骤,然后对这些工作步骤的完成时间进行统计,与预先设计好的岗位工作判定标准进行对比,结合岗位任职人员的能力素质,对各岗位的工作量进行评估判断,最后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和未来经营目标,对岗位设置合理性进行评判,提出相关岗位职责调整方案以及岗位编制建议。本文重点讨论岗位工作职责明晰以后。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是根据岗位工作量、岗位工作结构和岗位工作强度来确定相应标准,以此作为判断岗位设置是否充分以及岗位是否需要调整的依据。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如下: 1、岗位工作量标准工作量百分比法:工作量饱满度=岗位有效工作时间/平均正常工作时间×100%统计工作时间一般以日、周、月或年为单位,如岗位年实际工作饱满度=岗位年实际工作日/年有效工作日×100%。一般饱满度达到70%以上时,说明岗位工作量饱满。岗位工作量饱满度判别标准如下很饱满:90%以上;饱满:70%-90%:基本饱满:50%-70%,不饱满:50%以下。 2、岗位工作结构标准按照日常性、阶段性和临时性工作划分,日常性工作是指依据现有组织目标和职能展开的工作,日常性工作量/总工作量×100%,比值在50%以上,说明岗位设置依据充分,一般日常性工作应占总工作量的60%以上。

岗位工作量测评分析报告(模板)

岗位工作量测评分析报告 一、目的 为适应汽车产销下滑的行业形势,相应配合上级单位对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总体要求,同时为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优化组织架构,合理利用人工成本,特开展此项工作。 二、测评范围 公司职能及辅助岗位。 三、测评时间 *年*月*日-*年*月*日。 四、采用方法 工作量化分析法,即根据各岗位所写的岗位说明书,将职责细化为日常的工作步骤,对工作步骤完成的时间进行统计,与预先设计好的岗位工作判定标准进行对比,结合岗位任职人员的能力素质,对各岗位的工作量进行评估判断。 五、基本情况 1.测评部门 综合管理部(食堂、司机除外)、财务部、采购部、质量部、技术部(行政专员)、制造部(技能岗位除外),测评人员共计52人。 2.结合工作情况,将工作分为日常性、阶段性、突发性工作;年岗位工作量统计,1天按8小时,1周按5天,一年按250天计算,即50周。 3.本月共31天,周六、周日放假合计8天,本月实际出勤天数23天(按标准工作时间计算),共10166H。 六、公司整体数据分析 总体来说,本次员工岗位工作量测评虽有些方面不尽人意,但作为推行的一项管理措施,基本上没遇到较大的抵触,测评人员也算比较配合。 (一)工作日志完成情况 工作内容:通过近半个月的工作日志的核对,工作内容与岗位说明书一致。 (二)岗位工作结构占比 1.职能岗位工作结构 图标 2.辅助岗位工作结构 图标 根据部门评定后的数据可看出职能岗位日工作量饱满度范围为:50%-100%,日常工作量占总工作量比例范围为:48.92%-89.85%;辅助岗位日工作量饱满度范围为:71.25%-133.75%,日常工作量占总工作量比例范围为:55.30%-95.19%;测评岗位主要以日常性工作为主。 (三)工作日志数据、岗位测评填报数据与考勤数据对比

工作量评估方法完整版.完整版.docx

关于工作量评估方法 为能清楚阐明论点。先举两个例子。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故事里乌龟是正面人物,而兔子作为反面人物受人讥讽,其中的寓意教育人们做事要像乌龟一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如果换个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则会有不同的结论。兔子在整个赛跑过程中做了两件事,那就是赛跑和睡觉;乌龟则仅做了一件事,就是不停地赛跑。如果我们试把时间延长(即看看它们在赛后又做了什么),可以想象乌龟由于比赛的疲劳,而跑回家呼呼大睡了;兔子呢?由于比赛中同时也保养了精神,赛后可以做其它更多自己想做的事。由此,不难得出整个过程兔子的效率更高。另外,乌龟并不擅长跑步,却安排它去参加这场比赛,其效率必然极低,把这种现象映射到企业管理中去,也颇发人深思。 试看一个说明工作效率与工作饱和相矛盾的例子:某工厂的一位计算机技术人员,现场发生了微机故障,从他的办公室到达故障点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其一是步行,需要10分钟;其二是骑自行车,只需2分钟。我们设步行到现场的为甲,骑车到现场的为乙,最后统计:两人去处理同样的一个工作,甲用了30分钟,而乙只用了15分钟,(这里是假设两人故障的修复时间相同,但事实上甲这类人在故障修复中要花更多的时间)。乙在剩下的15分钟又可以做其它更多的事情,单从这点出发,甲与乙在工作成效上就不仅是1:2的差距了,而是1:N(即甲做一件事的时间,乙做了N件事)的差距。但在现实中,甲往往成了“工作量饱满、劳动模范”的象征;而乙却常常恰好相反,这是管理人员认识上的一大误区,长此下去必然带来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 工作效率由员工的自身因素决定,但如何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仍是管理上的问题。首先是工作分配的合理化,它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让乌龟去赛跑,显然是不合理,所以对工作的合理分配是提高效率的首要条件,这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密不可分,要求管理人员不仅清楚了解管辖范围内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对被管理人的基本情况有清楚的认识。 工作分配合理后,那如何主动去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呢?竞争是个好方法,奖惩也是个好方法,另一种就是让员工自身有好的素质,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提高效率便成为很自然的事。前两种方法是被动的,也是目前企业管理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而第三种方法突出了“人自身的因素,希望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包括综合知识和技能知识),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那么我们说,从主观上他会自觉主动地提高效率,从效率中求饱和,再从饱和中追求效率。这样看来采用这种方法,不仅仅能提高效率,而且同时无形中也解决了效率与饱和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通过主观能动性来提高效率,关键就是如何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问题,这个素质并非仅仅指的员工的技术知识水平,更重要的还包含道德修养、情操和理想等一些深层次东西。目前企业对员工的素质教育,仅仅是偏重于技能知识的教育,认为员工只要有好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便有了效率,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素质的提高在于两方面:①个人专业技能及社会知识要丰富,这是效率的基本前提;②同时应丰富其它的各类知识,如自然知识及人文知识等等。企业管理中在对提高员工素质方面应该投人更多,这样可以更快的从被动地提高工作效率转变为主动地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谈了工作效率问题。现在再来看看工作量问题。评价一个人工作饱和度高不高(注意这里是针对同一个工作),答案就只有两种:低效率饱和度高;高效率饱和度低。可见效率与饱和度存在着矛盾。而“工作饱和”的含义应该是指员工的有效工作时间与规定的劳动时间相等或近似相等,这里的工作时问是指有效的工作时间,强调“有效”二字,“有效”就包含效率和成效的意思。这又体现了效率与饱和度有统一的一面。而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常常忽略“有效”的重要性,虽然这种“忽略”往往并不是有意的,自然也就无法正确评价如何才算是工作饱和,于是便出现了“整天忙个不停的员工就一定是个好员工”的谬论。所以如何科学地去看待工作饱和度其实也是管理上的问题,它要求管理人员自身具有好的素质及高的效率,这样才谈得上被管理的人有好的素质及高的效率。

如何做好岗位工作量调查

如何做好岗位工作量调查 岗位工作量调查,也称为“岗位工作饱满度测试”,它是公司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了解本单位在岗员工工作状况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各单位进行定岗定编的重要依据,它对各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很多单位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往往感觉非常棘手,经常因推行困难而不了了之或半途而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操作方法,导致调查结果形式各异,无法比较;二是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对调查结果不能进行有效判别;三是受制于本单位人员能力素质和管理制度的制约,调查结果没有反映岗位真实情况。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岗位工作量调查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也就大打折扣。笔者根据以前项目上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岗位工作调查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可以较好地应对以上提到的问题,并得到了客户认可,现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这套方法是从工作分析入手,首先明确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并将职责细化为日常的工作步骤,然后对这些工作步骤的完成时间进行统计,与预先设计好的岗位工作判定标准进行对比,结合岗位任职人员的能力素质,对各岗位的工作量进行评估判断,最后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和未来经营目标,对岗位设置合理性进行评判,对相关岗位职责提出调整以及对岗位编制提出建议。在上述步骤中,明确岗位工作职责是属于工作分析的范畴,在很多文章中均有阐述,因此不作为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是从岗位工作职责明晰以后入手,重点讨论如何进行岗位工作量调查。 一、设定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 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从岗位工作量、岗位工作结构和岗位工作强度入手,根据经验数据,确定相应标准,以此作为判断岗位设置依据是否充分以及岗位是否需要调整的依据。如下表所示:

软件开发工作量估算和报价

1.软件开发价格估算方法 软件开发价格与工作量、商务成本、国家税收和企业利润等项有关。为了便于计算,给出一个计算公式: 软件开发价格=开发工作量×开发费用/人·月 开发工作量 软件开发工作量与估算工作量经验值、风险系数和复用系数等项有关: 软件开发工作量=估算工作量经验值×风险系数×复用系数 软什开发工作量的计算,曾有人提出以源代码行或功能点来计算,这些方法实施起来均有不少难度。目前国际上仍旧按以往经验的方式加以计算,国内各软件企业也是采用经验的方式加以估算工作量。 为了更好地规范估算方法,建议可按照国家标准“GB/T8566-2001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所规定的软件开发过程的各项活动来计算工作量。 工作量的计算是按一个开发工作人员在一个月内(日历中的月,即包括国家规定的节假日)能完成的工作量为单位,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人·月”。 特别要提醒的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既包括了通常所讲的软件开发,也应包括各类软件测试的活动。 估算工作量经验值亦会存在较大风险,造成软件危机的因素很多,这也是一个方面的因素。特别当软件企业对该信息工程项目的业务领域不熟悉或不太熟悉,而且用户又无法或不能完整明白地表达他们的真实的需求,从而造成软件企业需要不断地完善需求获取,修改设计等各项工作。因此:

l≤风险系数≤ 根据我们对软件企业的了解,超过估算工作量经验值的一半,已是不可接受,所以我们确定“”为极限值。当然这既要看企业的能力,也要看用户能接受的程度。 估算工作量经验值是软件企业承担一般项目来估算的,但如果软件企业已经采用“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并己建立起能够复用的构件库(核心资产库),或者已有一些软件产品,仅作二次开发,从而使软件开发工作量减少。因此: ≤复用系数≤1 根据国内外软件企业在实施基于构件开发方法(软件产品线)的经验数据,提高工作效率达到25%(最高值)。 开发费用/人·月 软件企业的商务成本、国家税收、企业利润、管理成本和质量成本。均可摊分到各个软件开发人员头上。 开发费用/人·月=(P+Q+R)×S×τ 人头费主要是员工的工资、奖金和国家规定的各项按人计算的费用。其总量在软件企业中的商务成本占70%-80%。 P=B× 国家规定的公积金7%,医疗保险金12%,养老金22%,失业金2%(即通常所说的四金),另外还有按工资总额计征的工伤保证金%,生育保证金%,残疾基金%,工会基金2%,累计为%。B为平均工资,即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物质奖励等多项总和,除以企业员工数,分摊到每个月。

人力资源如何进行岗位工作量调查

如何进行岗位工作量调查 岗位工作量调查,也称为岗位工作饱满度测试,是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了解在岗员工工作状况的主要手段,也是企业进行定岗定编的重要依据。但很多企业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感觉非常棘手,往往半途而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操作方法,导致调查结果形式各异,无法比较: 二是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对调查结果不能进行有效判别: 三是受制于本单位人员能力素质和管理制度,调查结果不能反映岗位真实情况。 笔者根据多年的咨询管理经验,总结出一套容易操作的岗位工作量调查方法,能够较好地应对以上问题。这套方法首先是从工作分析入手,明确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并将职责细化为日常的工作步骤,然后对这些工作步骤的完成时间进行统计,与预先设计好的岗位工作判定标准进行对比,结合岗位任职人员的能力素质,对各岗位的工作量进行评估判断,最后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和未来经营目标,对岗位设置合理性进行评判,提出相关岗位职责调整方案以及岗位编制建议。本文重点讨论岗位工作职责明晰以后如何进行岗位工作量调查。 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 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是根据岗位工作量、岗位工作结构和岗位工作强度来确定相应标准,以此作为判断岗位设置是否充分以及岗位是否需要调整的依据。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如下: 1、岗位工作量标准工作量百分比法:工作量饱满度=岗位有效工作时间/平均正常工作时间×100% 统计工作时间一般以日、周、月或年为单位,如岗位年实际工作饱满度=岗位年实际工作日/年有效工作日×100%。一般饱满度达到70%以上时,说明岗位工作量饱满。 岗位工作量饱满度判别标准如下 很饱满:90%以上; 饱满:70%-90%: 基本饱满:50%-70%, 不饱满:50%以下。 2、岗位工作结构标准 按照日常性、阶段性和临时性工作划分,日常性工作是指依据现有组织目标和职能展开的工作,日常性工作量/总工作量×100%,比值在50%以上,说明岗位设置依据充分,一般

软件评估报告

德米萨ERP评估报告

目录 1 评估描述 (3) 1.1评估目标 (3) 1.2软件供应商简介 (3) 2项目可用性 (4) 2.1业务单据基本流程 (4) 2.2操作性 (4) 2.3交互功能 (4) 2.4定制化 (4) 3软件成本 (5)

1 评估描述 1.1评估目标 公司新项目需求,Iphone二手手机翻新销售项目,为了能使用符合业务流程的软件ERP应用功能,考察了德米萨进销存旗舰版ERP套件,主要评估业务上是否够正常处理Iphone项目的业务流程。 1.2软件供应商简介 上海德米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幻仙石软件有限公司)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评定和审核的双软企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软件企业。公司按照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和制度组建,公司创始团队最早于2002年从事政府机构软件定制开发与服务,从2007年起专注企业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陆续推出“德米萨”系列智能办公管理软件,并于2009年起开始正式面市销售,迄今已积累各行各业大量客户群。公司拥有一支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多年实战经验的团队,集合了一批世界上优秀的技术人才和资深的企业管理专家以及信息安全专家,公司高层领导及骨干员工均从事软件行业十余年,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企业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服务,在中国企业信息化的浪潮下,德米萨信息科技逐渐走向成熟,规模日趋壮大。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及骨干员工均有多年从事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大型企业管理软件研发、实施等从业经历,具有丰富的管理咨询和技术服务经验,近90%的员工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应用维护、技术咨询和信息安全工作。

工作量考核方案

工作量考核方案 工 作 量 考 核 方 案 (拟定稿) 说明: 一.本包括考核制度和考核量表两部分。. 二.考核量表主要是测评教务处学生助理员的绩效,同时作为教 务处学生助理工作组工资发放的参考依据。 三.附考核流程图如下: 四、本制度每学期期末考试周前接受所有老师和教助意见并及时完 善,制度完善并施行前应专门召开集体会议,公开解释制度具体细节的构建理由和含义。最终解释权归教务处学生助理工作量评估小组。 五、本制度提交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学生助理工作组备案。

教务处学生助理考核制度 第一章 第一条总则考核的目的是通过客观评价教务助理的工作能力、态度,优化教务 处助理队伍,并客观合理地安置教务助理,做到人岗匹配,并以考 核结果为参考,发放教助的年终薪酬。 第二条本规定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定义如下: (一)能力考核---------通过工作行为,观察、分析、评价教助具有的工作能力。 (二)态度考核---------通过对教助的工作努力情况和工作热情进行观察和评 价。 (三)业绩考核---------对教助分担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四)360度考核法----即全视角绩效考核法,通过不同的考核者(老师、同学、 其他教助等)从不同的角度来全方位考核教助工作情况。 (五)KPI法------------即关键业绩指标,选取一些关键的、与教助队伍目标实 现关系比较紧密的工作内容作为考核项目。 (六)考核者-------------老师、同学以及其他教助。 (七)被考核者----------2007-2008学年度教务助理。

(八)考核执行者--------教务助理工作组。 第三条考核原则 (一)考核标准尽可能量化; (二)考核标准的制定以教助管理条例为依据,按照教务 处的标准制定。 第四条每位教务助理一学期工资标准在400元左右浮动,教务助理最后所 得工资根据考评结果而定。 第五条考核方法是360度考核法,由教务助理所在办公室老师,其他办公室 教助(即同事)共同参与,实行打分制,考核表由教务助理所在办公室老师填写,同时参考其他办公室教助(即同事)意见,运用KPI法确定绩效考核标准。 第二章考核流程与实施 第一条教务助理工作组开会讨论确定最终考核制度; 第二条由教助工作量评估小组整理制度材料,交给教务 助理工作组审核, 最后上交教务助理管理老师审批; 第三条制度执行,由各办公室老师对本办公室教助进行 考核; 第四条由教助工作量评估小组进行汇总,按分数列出等级,确定薪酬;

工作量的评估方法

工作量的评估方法 1.软件开发价格估算方法 软件开发价格与工作量、商务成本、国家税收和企业利润等项有关。为了便于计算,给出一个计算公式: 软件开发价格=开发工作量×开发费用/人·月 1.1开发工作量 软件开发工作量与估算工作量经验值、风险系数和复用系数等项有关: 软件开发工作量=估算工作量经验值×风险系数×复用系数 1.1.1估算工作量经验值(以A来表示) 软什开发工作量的计算,曾有人提出以源代码行或功能点来计算,这些方法实施起来均有不少难度。目前国际上仍旧按以往经验的方式加以计算,国内各软件企业也是采用经验的方式加以估算工作量。 为了更好地规范估算方法,建议可按照国家标准“GB/T8566-2001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所规定的软件开发过程的各项活动来计算工作量。 工作量的计算是按一个开发工作人员在一个月内(日历中的月,即包括国家规定的节假日)能完成的工作量为单位,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人·月”。 特别要提醒的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既包括了通常所讲的软件开发,也应包括各类软件测试的活动。 1.1.2风险系数(以σ来表示) 估算工作量经验值亦会存在较大风险,造成软件危机的因素很多,这也是一个方面的因素。特别当软件企业对该信息工程项目的业务领域不熟悉或不太熟悉,而且用户又无法或不能完整明白地表达他们的真实的需求,从而造成软件企业需要不断地完善需求获取,修改设计等各项工作。因此: l≤风险系数≤1.5 根据我们对软件企业的了解,超过估算工作量经验值的一半,已是不可接受,所以我们确定“1.5”为极限值。当然这既要看企业的能力,也要看用户能接受的程度。 1.1.3复用系数(以τ来表示) 估算工作量经验值是软件企业承担一般项目来估算的,但如果软件企业已经采用“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并己建立起能够复用的构件库(核心资产库),或者已有一些软件产品,仅作二次开发,从而使软件开发工作量减少。因此: 0.25≤复用系数≤1 根据国内外软件企业在实施基于构件开发方法(软件产品线)的经验数据,提高工作效率达到25%(最高值)。 1.2开发费用/人·月 软件企业的商务成本、国家税收、企业利润、管理成本和质量成本。均可摊分到各个软件开发人员头上。 开发费用/人·月=(P+Q+R)×S×τ 1.2.1P(人头费) 人头费主要是员工的工资、奖金和国家规定的各项按人计算的费用。其总量在软件企业中的商务成本占70%-80%。 P=B×1.476 国家规定的公积金7%,医疗保险金12%,养老金22%,失业金2%(即通常所说的四金),另外还有按工资总额计征的工伤保证金0.5%,生育保证金0.5%,残

企业如何进行岗位工作量调查

企业如何进行岗位工作量调查 岗位工作量调查,也称为岗位工作饱满度测试,是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了解在岗员工工作状况的主要手段,也是企业进行定岗定编的重要依据。但很多企业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感觉非常棘手,往往半途而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操作方法,导致调查结果形式各异,无法比较: 二是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对调查结果不能进行有效判别: 三是受制于本单位人员能力素质和管理制度,调查结果不能反映岗位真实情况。 笔者根据多年的咨询管理经验,总结出一套容易操作的岗位工作量调查方法,能够较好地应对以上问题。这套方法首先是从工作分析入手,明确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并将职责细化为日常的工作步骤,然后对这些工作步骤的完成时间进行统计,与预先设计好的岗位工作判定标准进行对比,结合岗位任职人员的能力素质,对各岗位的工作量进行评估判断,最后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和未来经营目标,对岗位设置合理性进行评判,提出相关岗位职责调整方案以及岗位编制建议。本文重点讨论岗位工作职责明晰以后如何进行岗位工作量调查。 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 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是根据岗位工作量、岗位工作结构和岗位工作强度来确定相应标准,以此作为判断岗位设置是否充分以及岗位是否需要调整的依据。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如下: 1、岗位工作量标准工作量百分比法:工作量饱满度=岗位有效工作时间/平均正常工作时间×100% 统计工作时间一般以日、周、月或年为单位,如岗位年实际工作饱满度=岗位年实际工作日/年有效工作日×100%。一般饱满度达到70%以上时,说明岗位工作量饱满。 岗位工作量饱满度判别标准如下 很饱满:90%以上; 饱满:70%-90%: 基本饱满:50%-70%, 不饱满:50%以下。 2、岗位工作结构标准 按照日常性、阶段性和临时性工作划分,日常性工作是指依据现有组织目标和职能展开的工作,日常性工作量/总工作量×100%,比值在50%以上,说明岗位设置依据充分,一般日常性工作应占总工作量的60%以上。如果日常性工作低于50%,说明岗位工作量不稳定,会出现时而饱满,时而不饱满的情况。 3、岗位工作强度分布标准 如果岗位工作量在一段时间内的总量正常,但主要集中某段时间,造成这段时间工作量出现了波峰(一天工作量达到10小时以上),而其余时间出现了波谷(一天的工作量不足4小时):或者持续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且这样的工作日占全年有效日的30%以上,应认为工作强度分布不均。 进行岗位工作量调查 一般来说,每个岗位的工作可以划分为日常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和临时性工作。日常性工作指每天重复做的工作,阶段性工作指每周/月/季/年做的工作,临时性工作指上级单位/领导或相关部门临时安排或突发性的工作。根据岗位工作职责,填写工作调查问卷,将岗位职责细化为日常的工作步骤,对每一工作步骤进行现场观察并统计完成每一步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对照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对岗位工作饱满度进行初步判断。以某公司产品调运计划岗为例,如表1所示。

软件工作量评估报告

XXXX软件成本评估 1. 概述 我们认真地阅读了软件的用户指南,与XXXX电脑部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查看了软件的操作界面。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软件的功能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每个功能模块所需的编码工作量进行估算,再进一步地以此为依据,推算出整个软件生命期的工作量。 2. 编码工作量估算 本次评估的软件有两个,分别是《X软赠券电脑发放管理系统》和《X软联销资源管理系统》。为了更准确的估算出软件的工作量,我们对每一个软件功能模块所需工作量给出了三个估计值,分别是:1)悲观工作量(Epi):这是一个最保守的估计,可能在编程人员技术不熟练,对业务理解不够,或有其他影响其正常工作的因素存在的情况上发生。 2)正常工作量(Eni):这是一个正常的程序员可能付出的工作量估计。 3)乐观工作量(Esi):这种情况可能在程序员技术相当熟练,对业务相当了解,且以前可能有类似项目开发经验的情况下所需的工作量。

针对每一项功能模块,其最终的工作量估算值按以下公式计算:Ei = (Epi + 4 × Eni + Esi)/ 6 下面的表1是对X软赠券电脑发放管理系统的编码阶段的工作量估算,表2是对X软联销资源管理系统的编码阶段的工作量估算。 表1:X软赠券电脑发放管理系统的编码阶段工作量清单 表2:X软联销资源管理系统的编码阶段工作量清单

上述两个软件的编码阶段的工作量合计为: Ec = Ec1 + Ec2 = 151.67 + 1631.67 = 1783.34(人.小时) 3. 软件生命期工作量估算 为便于估算,我们假定《X软赠券电脑发放管理系统》和《X软联销资源管理系统》均按照瀑布模型开发。 瀑布模型将整个软件生命期划分为计划与需求、产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单元测试、集成与测试、移交等六个阶段,各阶段所占工作量如表3所示。 表3:瀑布模型阶段分布百分比 根据上表,编码与单元测试阶段仅占全部工作量的24%,因此《X

软件开发实施项目工作量评估明细表

项目工作量统计表 项目名称:推进OA系统应用,强化业务整合 一、推进OA流程应用工作量 序号阶段工作内容人员 配备 人·日 1 项目准备现有系统配置情况检查 系统相关模块的基本数据情况检查 制定实施阶段计划,约定每个阶段的时长,准 确划分各阶段时间节点 预定培训实施期间培训日期安排 3 9 2 系统配置建立相关组织结构 建立相关角色 调整全局配置项 建立权限分配方案 2 12 3 流程调研落实需要上线的流程列表,这些流程主要包 括:党委发文流程、纪委发文流程、公司发文 流程、部门发文流程(报告、函、请示、通知)、 公司收文流程,以及:用印申请流程、出差申 请流程、会议管理流程等 培训流程图的标准画法 收集流程图,交流流程信息、修改流程图、流 程图定稿 4 36 4 设定流程建立流程,谁提交,谁批准,谁执行 建立流程表单,及相应说明 建立流程处理签 建立存档管理,配置相关归档目录 建立权限管理 5 85 5 模拟调试对所有流程进行模拟测试,特别是各个重要公 文流程,必须进行遍历测试 根据模拟测试发现的情况,对流程设置进行检 讨和调整 4 72 6 管理员培训对流程管理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流程异常情 况处理、流程微调技巧 2 8 7 用户培训根据项目实际整理培训资料 落实培训人员、场地、时间安排 三场用户培训,需用户积极配合协调 2 8 8 系统启用建立起与系统运行相适应的管理规章制度 发布正式启用系统的通知 系统检查与实施补充 问题收集、反馈、调整 2 12 9 项目收尾项目回顾 权限收回 2 2 合计244

二、新功能开发工作量 序号阶段工作内容人员 配备 人·日 1 需求调研、分析了解用户业务,获取用户对功能、性能等方面 的需求 4 20 2 需求确认用户方、开发方对需求进行审核确认 这些功能包括:安全认证、电子印章、规章制 度管理、业务整合 2 10 3 总体设计系统初步设计 2 10 4 总体设计评审用户方、开发方对总体设计审核确认 2 2 5 详细设计对系统功能、操作界面、处理逻辑、数据库、 代码体系等进行详细设计 2 20 6 详细设计评审开发组对详细设计方案审核确认 1 3 7 编程、单元测试编写程序、单元测试 系统管理(设置,备份还原) 操作人员管理及权限管理 2 24 安全认证 2 70 电子印章 2 64 规章制度管理 3 81 业务整合(初步) 2 20 业务整合(深入) 4 120 8 集成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编程与测试可以交 叉进行 4 24 9 安装调试到用户现场安装调试开发好的系统,并与用户 一起试走业务流程,对系统进行功能确认测试 3 21 10 系统初始化将系统初始化;准备业务基础数据并录入系 统; 2 12 11 用户培训对用户操作人员、系统管理人员进行详细培训 1 4 12 项目跟踪与总 结 系统bug控制,操作指导 2 12 合计517 工作量总计:761人·日

如何评估测试工作量

场景一:合同前的工作量估算 场景描述: 软件开发网 (1)没有实施过CMMI2级 (2)合同未签,需要给客户报价 (3)有客户的概要需求,有类似的项目数据可供参考 (4)需要估计整个项目的总工作量,以便于估算总成本,给客户报价 软件开发网 估算步骤: (1)寻找类似的历史项目,进行项目的类比分析,根据历史项目的工作量凭经验估计本项目的总工作量; (2)进行WBS分解,力所能及地将整个项目的任务进行分解; (3)参考类似项目的数据,采用经验法估计WBS中每类活动的工作量; (4)汇总得到项目的总工作量; (5)与第(1)步的结果进行印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估计结果。 场景二:基于详细需求的经验估计 场景描述: (1)只有详细需求,没有历史数据 估算步骤: (1)WBS分解,将任务分解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可以执行的颗粒度;WBS分解时要识别出所有的交付物、项目管理活动、工程活动等。 (2)采用经验法估计每个活动的工作量; (3)汇总得到:每个阶段的工作量、项目的总工作量。 其他说明: 在该场景下,只使用了经验法,无法对结果进行印证,难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场景三:由编码估算整体 场景描述: (1)有类似项目的历史数据 (2)有编码活动的生产率数据 (3)有详细需求 (4)实施了CMMI2级,但是没有积累历史项目的工作量分布数据软件开发网 估算步骤: (1)产品分解,将系统分为子系统,子系统分解为模块; (2)WBS分解,将任务分解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可以执行的颗粒度;WBS分解时要

识别出所有的交付物、项目管理活动、工程活动等。 (3)建立WBS分解中的活动与产品元素的映射关系,识别出WBS中哪些活动可以采用模型法估算; (4)估计产品元素的规模,可以采用代码行法或功能点法,并估计每个产品元素的复杂度、复用率等; (5)根据历史的编码阶段的生产率数据和产品元素的规模估计、复杂度、复用率等采用模型法计算每个产品元素的编码工作量; (6)根据历史的类似项目的数据及估算人的经验估计其他活动的工作量,可以采用经验法。(7)汇总得到:每个阶段的工作量、项目的总工作量。 其他说明: 在该场景下,混合使用了经验法与模型法,这2种方法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印证。 场景四:由总体印证基于WBS的估计 场景描述: (1)有类似项目的历史数据 (2)有类似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生产率数据(含管理工作量) (3)有详细需求 (4)实施了CMMI2级,但是没有积累历史项目的工作量分布数据 估算步骤: (1)产品分解,将系统分为子系统,子系统分解为模块; (2)估计产品元素的规模,可以采用代码行法或功能点法; (3)累计出整个产品的总规模,并估计产品总体的复杂度、复用率等; (4)根据类似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生产率数据和产品的总规模、复杂度、复用率等采用模型法计算总的开发工作量; (5)WBS分解,将任务分解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可以执行的颗粒度;WBS分解时要识别出所有的交付物、项目管理活动、工程活动等。 (6)根据历史的类似项目的数据及估算人的经验估计所有活动的工作量,可以采用经验法。(7)汇总得到:每个阶段的工作量、项目的总工作量。 (8)与第(4)步得出的工作量进行比较印证,如果偏差不大,则以第(7)步的结果为准,如果偏差比较大,要仔细分析原因,可能的原因举例如下: 类似项目的生产率数据不适合本项目; WBS分解的颗粒度不够详细; 估算专家的经验不适合本项目; 具体任务的估计不合理; 针对原因,对估算的结果进行调整,使其趋向合理。 其他说明: 在该场景下,对于项目的总工作量有2个结果或者多个结果,这些结果可以互相印证,以发现估算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是估计更加合理。

工作量的评估方法

羀工作量的评估方法 肄1.软件开发价格估算方法 袅软件开发价格与工作量、商务成本、国家税收和企业利润等项有关。为了便 于计算,给出一个计算公式: 膂软件开发价格=开发工作量×开发费用/人·月 螇1.1开发工作量 莇软件开发工作量与估算工作量经验值、风险系数和复用系数等项有关: 芄软件开发工作量=估算工作量经验值×风险系数×复用系数 羂1.1.1估算工作量经验值(以A来表示) 螈软什开发工作量的计算,曾有人提出以源代码行或功能点来计算,这些方法 实施起来均有不少难度。目前国际上仍旧按以往经验的方式加以计算,国内各软件企业也是采用经验的方式加以估算工作量。 蒅为了更好地规范估算方法,建议可按照国家标准“GB/T8566-2001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所规定的软件开发过程的各项活动来计算工作量。 蚄工作量的计算是按一个开发工作人员在一个月内(日历中的月,即包括国家 规定的节假日)能完成的工作量为单位,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人·月”。 蚃特别要提醒的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既包括了通常所讲的软件开发,也应包括各 类软件测试的活动。 袀1.1.2风险系数(以σ来表示) 袇估算工作量经验值亦会存在较大风险,造成软件危机的因素很多,这也是一 个方面的因素。特别当软件企业对该信息工程项目的业务领域不熟悉或不太熟 悉,而且用户又无法或不能完整明白地表达他们的真实的需求,从而造成软件企业需要不断地完善需求获取,修改设计等各项工作。因此: 肃l≤风险系数≤1.5 蒃根据我们对软件企业的了解,超过估算工作量经验值的一半,已是不可接受,所以我们确定“1.5”为极限值。当然这既要看企业的能力,也要看用户能接受 的程度。

常用的工作量评估方法

常用的工作量评估方法在测试项目管理中或编写测试计划时,经常需要对某个测试工作进行工作量的预算,很多时候都是凭个人的工作经验进行估算的,如能结合一些常规的估算方法,有助于估算的精确度。 以下是网上找到的一些常规的估算测试工作量的方法: 1、Ad-hoc方法 这种方法下的测试工作量不基于任何确定的期限。工作一直继续直到达到一些由管理或市场人员预先定下的时间表。或者,一直到用完了预算的经费。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非常不成熟的组织,并且时常有100%的错误差数。 2、开发时间的百分比法Percentage of development time。 这个方法的基本前提是测试工作量依赖于开发时间/开发工作量。首先,开发工作量使用例如LOC或FP方法被估算出来,然后使用一些探索性的方法来限制测试的工作量。这种方法变化比较大而且通常基于以前的经验。 通常预留项目的总花费时间的35%给测试。?5-7%给组件和集成测试?18-20%给系统测试?10%给接收测试(或回归测试等) 3、类比法(经验值法或历史数据法) 根据以前或相似项目(主要在项目性质,领域,规模上有相似)所积累的经验或历史数据来估算工作量。类比法估计结果的精确度取决于历史项目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度,因此,用好类比法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组织建立起较好的项目后评价与分析机制,对历史项目的数据分析是可信赖的。需要收集以下相关的历史数据:?在设计和实现阶段花费的时间?测试工作的规模,例如用户

需求的数量,页面数,功能点?数据样式,例如实体,字段的数量?屏幕或字段数量?测试对象的规模,例如KLOC 4、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估算法 将项目或产品分解为具体的工作,然后分别对各个工作进行时间估算,最终求和得出项目或产品的测试工作量/时间。 5、Delphi法 Delphi法是最流行的专家评估技术,在没有历史数据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减轻估算的偏差。Delphi法鼓励参加者就问题相互讨论。这个技术,要求有多种相关经验人的参与,互相说服对方…… Delphi法的步骤是:1、协调人向各专家提供项目规格和估计表格;2、协调人召集小组会各专家讨论与规模相关的因素;3、各专家匿名填写迭代表格; 4、协调人整理出一个估计总结,以迭代表的形式返回专家; 5、协调人召集小组会,讨论较大的估计差异; 6、专家复查估计总结并在迭代表上提交另一个匿名估计; 7、重复4-6,直到达到一个最低和最高估计的一致。 6、PERT估计法 PERT对各个项目活动的完成时间按三种不同情况估计:一个产品的期望规模,一个最低可能估计,一个最高可能估计。用这三个估计用来得到一个产品期望规模和标准偏差的Pert 统计估计。Pert 估计可得到代码行的期望值E,和标准偏差SD 1.软件开发价格估算方法 软件开发价格与工作量、商务成本、国家税收和企业利润等项有关。为了便于计算,给出一个计算公式:

工厂岗位工作量评估框架

目录第一部分工作量评估概况 一、工作量评估概况及实施过程 二、工作量评估目标 三、评估的定义及有关数据说明 四、评价指标和标准 第二部分各岗位工作量评估汇总 一、各岗位工作量评估结果汇总表 二、基于评估结果的建议 第三部分各岗位工作量评估 一、技术质量部(5人) 1、质量工程师(1人) 2、检验组长(1人) 3、质量管理(1人) 4、技术员(1人) 5、检验员(1人) 二、制造物流(44人) 1、组长(2人) 2、装配副组长(1人) 3、质量工程师(1人) 4、销售管理(1人) 5、质量管理(1人) 6、技术员(1人) 7、检验组长(1人) 8、检验员(1人) 9、班长(3人) 10、模具工(5人) 11、叉车工(1人) 12、机修工(2人) 13、操作工(8人) 14、包装工(14人) 15、清洁工(2人)

第一部分工作量评估概况 一、工作量评估概况及实施过程 岗位工作量评估实施的目的是,通过工作量负荷的评估,掌握各岗位工作量分布状况,合理划分工作流,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可信和公平的依据。 工作量评估以7-8月作为旺季的工作负荷率,11-12月作为淡季的工作负荷率,然后进行加权平均作为该岗位的全年平均综合工作负荷率。 二、工作量评估项目的目标 1、辅助工岗位中操作工、叉车工、包装工为将要实行计件计酬的方式,不属本次的评估对象;除此之外,属于本次评估的其他各岗位,有日班、或两班班次的,各个班次均进行评估。 2、针对负荷率未达饱和标准的岗位,着重从工作流程设计、人力资源的充分整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合理分配员工工作负荷,提高班组整体运行效率。 3、为了做到评估结果的全面、准确,尽可能的降低误差率,评估采用员工个人自评、上级主管确认、现场观测相结合的形式,以期能全面、客观、准确的反映员工的日常工作负荷情况。 三、评估的定义及有关数据说明 为便于阅读,现对评估报告中涉及的定义及数据进行说明: 1、岗位工作量负荷率:制度工作时间(8小时)内纯劳动时间所占比率。定义如下: 岗位工作负荷率=纯劳动(规范劳动)时间/制度工作时间

员工工作量的评估和管理

POLICY NO: 5.6.17 EV 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AFF WORKLOAD OBJECTIVE To ensure that all employees has access and opportunity to liaise with management in relation to their workload if they perceive it to be excessive. POLICY STATEMENT The Town acknowledges that excessive workload, whether real or perceived can be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stress related psychological illness. Date Adopted: 21 December 2004 Date Amended: - Date Reviewed: - Date of Next Review: December 2009

GUIDELINES AND POLICY PROCEDURES FOR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MPLOYEE WORK LOAD – POLICY NO 5.6.17 The Town is committed to affording all employees the opportunity for review of workload on request and will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should intervention be required. Employees are encouraged to discuss workload issues with their line management, but if they are unable to resolve the issues, a formal process will be undertaken. This action can be initiated by any employee providing they are willing to fully participate in the workload evaluation and subsequent processes. Those un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for any reason, must submit a written outline of issues pertaining to workload and reasons why they perceive the load excessive. They may also nominate a peer to represent their interests. Employees may also raise workload issues with their supervisor or Executive Manager,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representative, or directly with the CEO if they feel unable to address the issue with the above channels. The Town's Managers and Supervisors will ensure that those who seek workload evaluation will not be victimised or compromised in any way by their actions. The workload reviews will be supervised by the Manager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results and actions required will be forwarded to the CEO for ratification. Action will be taken against any level of management who is found to be discouraging or preventing employees from accessing an independent workload review. As a matter of course, all employee duty statements and workloads will be reviewed annually as part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process. Workload Evaluation Process A review of the Job Purpose, Duties,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s) and Performance Measures will be carried out by a manager or supervisor from a different division, section or team as deemed appropriate and approved by the CEO. The employee will keep a work diary for two weeks (or longer if deemed appropriate) relating to tasks carried out, phone calls, meetings and customers interfaces. This will be evaluated against the job purpose, KPIs and Duty statements. An audit of the skills and training required to undertake the identified tasks and actions will be carried out at this stage,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skills in dealing with customers and pe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