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复习知识点及习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四大发明

1、数学

(1)《九章算术》

1)内容:采用了⑧_______计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2)意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⑨_______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算术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1)发展: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为⑩_______。明清时期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2)特点:制作简单,价廉物美,运算如飞

2、天文历法

(1)天文

1)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11《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3)创制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2)历法

1)夏朝有了历法○12《_______》,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郭守敬编订○13《_______>,其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一)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艺术

1、汉字

(1)起源: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2)形成:○19_______形成完整体系。

(3)演变: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20_______、楷书的脉络。

(4)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

(1)发展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21_______。

(2)功能:兼具审美功能与○22_______功能。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26的基础。

(2)楚辞:屈原的○27《_______》是其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28_______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4)唐诗

2、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繁荣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井生活丰富;面对两宋之交天下分裂、战乱频仍的现实,一批有识之士希望振奋人心。

2)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情感。

3)代表:○32_______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有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1)形成:散曲与○33_______合成为元曲。

2)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3)代表:○34_______、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3、明清小说

(1)背景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经济: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5_______扩大。

(2)代表

1)长篇小说:○36《_______》、《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

2)文言短篇小说:《警世通言》、《喻世明言》、《警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即“三言”、“二拍”);《聊斋志异》。

3)讽刺小说:○37《_______》。

(三)绘画与戏曲艺术

1、中国话

(1)起源: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成熟: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3)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38”_______”。

(1)演变

1)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2)春秋战国: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

3)元朝: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了○43_______。

4)明朝: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

1)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2)道光年间:形成○44“_______”的局面,京剧出现。

3)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

4)民国以来:京剧逐步走向世界。

练习题

1、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2、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B.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4、古代中国的发明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生活体验。下列与发明火药密切相关的活动是

A.耕作B.采矿C.铸造D.炼丹

5、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6、《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lei si),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7、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②重视实用技术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④注重以实验事实为根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

9、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所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B.《老子》C.《庄子》D.《离骚》

10、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11、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看后庭花”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2、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 李煜

B. 李清照

C. 陆游

D. 辛弃疾

13、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14、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B.金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C.隶书字形规范,是秦朝通行的官方文字

D.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笔画平直稳重

15、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A B C D

17、下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9、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名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一、近现代科学技术

1、近代科技产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是近代科技产生的前提和根本推动力。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也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有利于近代科技的发展。

(2)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为近代科技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欧洲先进国家保护、奖励科技发明,改革教育制度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这些都推动了近代科技的产生和发展。

(3)思想:思想的解放为近代科技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文艺复习对人文主义的宣扬、宗教改革对教皇的否定、启蒙运动提倡理性,强调自由平等,抨击专制、等级制度,这些都为近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4)个人努力:科学家们面向现实,重视实验,崇尚理性的科研精神,也有利于科技的发明和发展。

2、近现代科技发展的概况

(1)近现代科学

练习题

1、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4、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A.日心说

B.量子论

C.经典力学

D.相对论

5、“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6、20世纪初,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的科学家是

A、普朗克

B、麦克斯韦

C、玻尔

D、爱因斯坦

7、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8、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A.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9、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蒸汽机B.计算机

C.牛顿经典力学D.达尔文进化论

10、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的历史学习不像初中的那么简单,高中历史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理解好每个知识点。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画成就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这门学科需要背的内容很多,要想记得牢,就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下面是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赶快收藏吧!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主张“性善论”。 荀子: 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百家争鸣的大集团。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的历史学习不像初中的那么简单,高中历史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理解好每个知识点。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一、诗歌、小说和戏剧 (一)(18世纪)浪漫主义 1、特点: ①富有幻想和激情,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 ②崇尚民主自由 2、背景: ①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年代 ②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③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3、代表作: ①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被喻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特色: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 创作特点: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 ②英国雪莱:《西风颂》,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③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④法国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4、影响: ①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②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③尽管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改变世界的愿望落空,但仍给人鼓舞; ④为欧洲文坛树立一面光辉旗帜。 (二)(18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1、特点: ①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 ②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 ③追求人道主义理想 ④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 ⑤热衷于塑造与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 2、背景: ①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②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 ③文学上人们不满足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要求描写现实生活 3、代表作: ①法国巴尔扎克(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③法国司汤达:《红与黑》 ④英国狄更斯:《双城记》 4、影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他们的作品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19世纪中叶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直接行动。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复习知识点及习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四大发明 1、数学 (1)《九章算术》 1)内容:采用了⑧_______计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2)意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⑨_______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算术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1)发展: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为⑩_______。明清时期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2)特点:制作简单,价廉物美,运算如飞 2、天文历法 (1)天文 1)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11《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3)创制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2)历法 1)夏朝有了历法○12《_______》,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郭守敬编订○13《_______>,其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一)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艺术 1、汉字 (1)起源: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2)形成:○19_______形成完整体系。 (3)演变: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20_______、楷书的脉络。 (4)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 (1)发展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21_______。 (2)功能:兼具审美功能与○22_______功能。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26的基础。 (2)楚辞:屈原的○27《_______》是其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28_______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4)唐诗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具有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被认定为当时国内船体最大的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22日成功打捞出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沉船的出发地有可能是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港的泉州 B.沉船上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定制的瓷器 C.沉船地点位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 D.沉船上有大量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 2.下面为元朝对外贸易交往情况表,其中最能说明当时() 城市物品商人 北方大都 外国输入:珠玉、药材、珍禽异 兽、食品中国输出:丝绸和瓷器中国、阿拉伯和欧洲商人 南方泉州、广州、 庆元 A.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C.对外交流海陆交通发达 D.阿拉伯失去东西方交流中转作用 3.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对古希腊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起到巨大作用。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开始不断入侵东罗马,使拜占庭学者

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发展 4.1583年,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广泛搜集资料,整理来华传教士的文件、信札、 报告,以及各类翻译成西文的中国书籍,同时参考了大量已出版的欧洲中国学著作, 费时两年,于1585年出版了西班牙文的《大中华帝国重要物及习俗史》,简称《大 中华帝国史》。该书的编纂宗旨是() A.以全球史观的眼界审视历史发展 B.把中国的情况全面介绍给欧洲人 C.收集情报为澳门殖民统治者服务 D.满足扩大对清朝输出商品的需要 5.当我们研究美国历史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提到近代非洲黑人因奴隶贸易被贩卖到美洲的事实。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持续到二战后 B.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国家是英国 C.英国黑奴贸易的目的是给美洲的工厂提供劳动力 D.黑奴贸易为欧洲带来大量的资本,造成非洲的落后 6.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 象表明当时()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知识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 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 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齐物”、“逍遥”。法家韩非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发明概况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发明:西汉。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1、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 指南针发明: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火药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实践有关。使用:唐末用于战争。作用: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国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是相对封闭和狭隘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 源自于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人们在对待自然和社会问题时必须保持一种谦虚、尊重和和谐的态度,以便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涉及到人类 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阴阳五行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五行之说为主要内容,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诸如“物极必反”、“有所不为”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命运观 中国古代的命运观认为,人的一生受到命运的支配,表 现为“生有命,死有时”,人类生存与命运密不可分。古人认为,人的命运由天、地、神、人以及前世今生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因此必须求助于神仙、佛菩萨等超自然的力量来化解人生难题,摆脱命运的羁绊。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始终受到宗族、氏族等传统关系的影响,交替出现的封建、中央集权和分权等政治体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制度的差异。 1.封建制度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基于宗法制度,以宗族和氏族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封建王朝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共同组成部分,汉朝的王莽时期和北魏的孝文帝时期等是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 2.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体制之一,它在唐朝和宋朝等时期得到了完善和发挥。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评定了科举制度,注重法律制度和官员选拔,达到了统治国家和士族的目的。 3.分权制度 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格局上。在分权制度下,诸侯互相对立,独立行政,但又不能脱离中央政府的掌控和统一。 三、中国古代的外交和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的外交和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中外关系的发展路径和变迁。中国古代的外交和文化交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外贸易 中外贸易是中国古代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印度和西域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交织纵横,货物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学案 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课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 1 -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 7 -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 15 - 单元复习总结................................................................................................................ - 22 -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标解读时空坐标 1.从史料实证 角度了解印欧 人和亚欧游牧 民族迁徙的基 本事实。 2.从唯物史观 角度认识古代 人类的迁徙对 区域文化形成 的影响。 知识点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种族起源 (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 (2)印欧人制造了马拉战车。 2.早期迁徙 (1)概况 ①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这一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②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

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①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②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③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④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 ⑤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知识点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迁徙概况 (1)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②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2)3—6世纪 ①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②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③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④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2.迁徙影响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vs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制定的《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中的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2.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形成这一文化特色的根源是() A.宜居的城市环境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经济的持续推动 D.地理位置的优越 3.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4.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猛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5.张骞在给汉武帝的汇报中建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骞的探险计划() A.推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 B.论证了北击匈奴的重要性 C.荒诞不经,纯属个人的想象 D.没有看到途中匈奴的威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单元知识清单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发展历程》 一、易混易错点整理 1. 的研究成就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的真正开端;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2.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如何? (1)牛顿力学反映的是运动的客观规律,相对论反映的是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否定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深刻揭示了和的本质属性。 (2)相对论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概括在相对论之中,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3)总而言之,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3. 和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在对物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对人类的生活、思维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4.欧洲生物学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宗教神学的精神独裁,而是当时水平低。宗教神学的是其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5.把生物进化作为科学进行探讨,并首次提出系统的进化学说的是19世纪初的。 6.进化论在殖民主义时代成为激励和奋发图强的理论武器,但它并不完全适用于的发展规律。 7.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不等于信息技术的产生,电子计算机的产生是诞生的基础。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 8.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的广泛应用,这是力学和力学发展的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的广泛应用和无线电通信的实现,这是现象的研究和经典电磁场理论取得重大突破的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如技术、技术、技术等,它们离不开20世纪的发展所奠定的基础。 二、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近代科技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的关系 1.近现代科技的产生与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发展的结果。(1)经济: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是近现代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2)政治:资产阶级的建立,为科技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欧洲先进国家保护、奖励科技发明,改革教育制度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这些都推动了科技的创新与发展。(3)思想:解放为科技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①对人文主义的弘扬,对教皇权威的否定,都极

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构建民权政府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D.主张平等自由 答案 A 2.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1400年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C 3.《九十五条论纲》:所以他们进入天堂,要靠经历许多艰难,而不靠人平安的保证。据此可以推断材料()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主张因信称义 答案 D 4.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答案 D 5.某西方学者指出:“所谓国政者,故合众人之意见,寄于一人之身,假手以行之也。故国家行政,除代众人兴利除弊外,不得妄作好恶,致戾舆情。”这一论断侧重于() A.抨击君权专制B.主张天赋人权 C.反对等级制度D.强调民主科学 答案 A 6.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伏尔泰的主张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太祖在位期间,其亲信干将王彦升因骚扰宰相王溥而被逐出京师;宠将史珪诬陷国子监丞、知德州梁梦升迫害武将郭贵,宋太祖不仅没有治梁氏的罪,反而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上述材料反映出宋 太祖的治国之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崇文抑武 D.守内虚外 2.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并 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制的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低级官员,都由王安石精心挑选。 王安石这一举措( ) 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 B.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 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 D.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3.辽朝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有了北枢密院,皇帝才得以通过这一机构把政令贯彻到北、南二府以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这表明辽朝( ) A.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 B.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

C.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 D.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 4.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出榷场的设置( ) A.主要服务于辽国文化需求 B.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C.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D.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5.下表是1262年元朝中书省的官吏任职情况。这说明元朝( ) 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 不花(蒙古) 忽鲁不花(蒙古) 史天泽(汉) 耶律铸(契丹) 塔察儿(蒙古) 王文统(汉) 赛典赤(回回) 廉希宪(畏兀儿) 粘合南合(女真) 阔阔(蒙古) 张文谦(汉) 张启元(汉) 杨果 (汉) 商挺 (汉) A.汉族地主是重要统治基础 B.民族关系平等友好 C.中枢权力由汉族官僚把控 D.中央地方分权制衡 6.中国古代,农民重视用粪肥田,在汉唐时期,北方的肥料技术已趋于完备;唐宋之后,南方的肥料技术却有后来居上之势;明清时期,南方的肥料技术达到了传统时代的顶峰,并开始辐射到北方地区。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 A.南北方经济差距比较大 B.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 (一)对中国 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 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及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三)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2.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才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条件。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既呈现出灿烂辉煌,世界领先的一面,又有明显不足的一面,如重实用、轻理论和发展动力不足。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双重的:明清以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其长期繁荣;明清时期则开始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点整理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2.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曲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三种主要文学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元曲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3.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特色各具,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 4.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发展为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的结果。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反映。 5.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京剧也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新剧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word文档

一、单选题 1.牛顿在其《原理》序言中阐述了他探讨自然现象的方法:“从运动现象来研究自然力,而后从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自《原理》问世300以来,我们已经见证了牛顿研究方法的罕见的成功。这说明牛顿的方法与理论() A. 可适用于解释和预见部分自然现象 B. 体现出实验与数学计算结合的特征 C. 在实践中被证明它的实际价值有限 D. 足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2.1935年,厄瓜多尔政府在距其海岸1000公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设立了达尔文纪念碑,纪念达尔文考察这一群岛一百周年,碑文写着:“达尔文于1835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登陆。他在研究当地动植物分布时,初次考虑到生物进化问题,从此开始了这个悬而未决的论题的思想革命。”其“思想革命”的意义在于() A. 凸显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B.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3.英国物理学家秦斯说:“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该理论() A. 挑战封建神创说 B. 揭示宇宙运行规律 C. 否定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 D. 深化微观世界认识 4.下列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A.相对论的提出 B.量子理论的创立 C.生物工程技术的形成 D.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5.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 物体高速运动时,运动物体上的时钟变慢 B. 物体高速运动时,运动物体上的尺子变长 C. 时间是绝对独立于空间的不断流逝着的长流 D. 完成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6.马克思《资本论》直接引用达尔文“进化论”,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他高度赞扬进化论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作为我研究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材料表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A. 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B.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

高中历史 文化模块复习资料汇编 新人教版必修3

历史必修三文化模块复习资料汇编 一、百家争鸣合儒家的形成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 主要学派:儒家、道家(__)、法家(韩非)墨家(墨子) 2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三)历史评价: 1 性质特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突出了古代中国特有的民本思想。 2作用: a 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推动了文化主流思想儒家形成 b 推动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统地位形成(一)前提条件(西汉时期) 经济上:西汉时“文景之治”,经济发展,但土地兼并严重 政治上: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文化上:西汉初年推行“黄老思想”不利于思想统一 主观上: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寻求新的治国之道,董仲舒改造儒学,以“天人三策”被汉武 帝采纳 (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概况: 1董仲舒:著作《春秋繁露》把道家、阴阳五行思想糅合到儒家之中,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 神仙体系) 2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主张: a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b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 “君权神授”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c 经济上主张:“限民名田”,抑制土地兼并 d 提出“三纲五常”出世道德标准,并主张“孝 道”为“天经”“地义”。 3 汉武帝的举措: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起用儒生参与国政 b 兴办太学、立“博士”,传授“五经”、“学而又则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c设立郡县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 (三)历史影响: 1 西汉儒学特点:儒学神化体系形成。糅合道家、 阴阳家思想,用“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把君权、神权、父权、夫权贯穿一起的神学体系。 2 作用: a 标志儒学成为传统思想主流意识形态,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 保证中央集权,儒生参政,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僚素质 c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形成,巩固儒家文化的地位 三宋明理学---“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儒学哲学体系

苏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