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纳米粒子的介绍及应用

荧光纳米粒子的介绍及应用
荧光纳米粒子的介绍及应用

荧光纳米粒子的介绍及应用

写在前面的话:

荧光探针(fluorescent probe)在化学传感、光学材料及生物检测和识别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实现上述功能的一种主要的技术手段。但以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为主的荧光探针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最近,无机发光量子点、荧光聚合物纳米微球、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等荧光纳米探针的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有机荧光试剂的缺陷,为生物分析提供了新的发展领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此我想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大家觉得我有什么地方说错的话,欢迎批评指正!让我也从中受益!

1、荧光纳米粒子的分类

荧光纳米粒子是指可以发荧光的半导体纳米微晶体(量子点)或将荧光团(Fluorophore)通过包埋、共价键连接以及超分子组装等方式引入有机或无机纳米粒子中,并让纳米粒子承担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的检测、标记等功能。与传统的荧光染料相比,荧光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亮度和光稳定性,也能更加容易地实现水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另外,随着纳米制备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对纳米粒子的尺度的精确控制及对粒子功能化手段的日臻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荧光纳米粒子满足了化学传感器、生物探针等领域的要求。目前荧光纳米粒子主要有无机发光量子点、荧光高分子纳米微球、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三大类。

1.1.量子点

量子点(quantum dot, QD)又可称为半导体纳米微晶体,是由数百到数千个原子组成的无机纳米粒子,是一种由 II-VI 族或者 III-V 族元素组成的纳米颗粒。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是CdX(X = S、Se、Te)。量子点粒径很小,它们的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连续能带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立能级结构,因此光学行为与一些大分子很相似,可以发射荧光。量子点的体积大小严格控制着它的光谱特征。量子点的晶体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分布于表面的原子就越多,而表面的光激发的正电子或负电子受钝化表面的束缚作用就越大,其表面束缚能就越高,吸收的光能也越高,即存在量子尺寸效应,从而使其吸收带蓝移,荧光发射峰也相应蓝移。可见,相对于其他传统的荧光染料而言,量子点由于其量子尺寸效应,粒径不同或组成材料不同即可发射不同颜色的荧光。由于量子点潜在的应用前景,研究者在量子点的制备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目前,量子点的制备方法根据其所用材料的不同,有以下两种方法:一、在有机体系中采用胶体化学方法以金属有机化合物为前体制备量子点,二、在水溶液中直接合成。在有机体系采用胶体化学方法制备量子点的研究中,Bawendi等将金属有机化合物注射入热的有机溶剂中,在高温下制备出具有单分散性的CdSe量子点。后来,人们使用无机物来钝化颗粒表面,发展了核壳结构的量子点。peng等人以CdO或Cd(Ac)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与S、

Se、Te的储备液混合,一步合成了性能良好的CdS、CdSe、CdTe量子点。Nie等以此法合成了CdSeTe量子点,其荧光发射最大的波长为850 nm,量子产率高达60%。该法不但克服了先前合成方法中需要采用(CH3)2Cd作为原料的缺点,而且所合成的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高、尺寸分布窄、波长覆盖范围广。此外,Reiss等人在Peng的基础上以CdO为前体在HDA-TOPO混合体系中合成CdSe,然后以硬脂酸锌为锌源,在CdSe的表面包覆一层ZnSe,首次合成了CdSe/ZnSe核壳结构的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高达85%。另外,也有研究者采用在水溶液中进行量子点的合成,Weller等人以六偏磷酸钠及巯基乙酸、巯基乙胺等巯基化合物为稳定剂,以Cd(ClO4)2?6H2O为镉源合成了水溶性的CdS、CdSe、CdTe量子点。该法操作简单、可制备的量子点种类多、所用材料价格低、毒性小,且量子点表面修饰有可直接与生物分子偶连的羧基或氨基等官能团。然而,采用在水溶液中合成量子点的方法存在着量子产率不高、尺寸分布较宽等缺点。所以,目前人们仍较多的采用在有机体系中进行量子点的制备。

1.2. 高分子荧光纳米微球

高分子荧光纳米微球开始是以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类、聚丙烯酰胺类为微粒主体,表面键合或吸附荧光素(Fluorescein,如FITC等)、罗丹明(Rhodamine,如 Rhodamine 6G)、菁色素(Cy染料)等荧光物质的荧光纳米微球。因为单个纳米粒子可以键合多个荧光分子,所以荧光强度有所增强。但由于荧光分子没有被保护在高分子材料中,仍然受外界氧化或光漂白的影响,荧光的稳定性并没有提高。

近来,Kawaguchi等采用细乳液聚合的方法,开发出一种用聚苯乙烯内包铕与β-二酮类荧光配合物的高分子荧光纳米微球。这种高分子材料的表面键合有羧基,可以标记具有氨基等活性基团的生物分子。同样,采用细乳液聚合的方法还可以制备包埋其它染料的荧光高分子纳米微球,但是,由于该类高分子材料比重较小,在溶液中难以离心沉淀,分离非常困难,所以只能制备直径比较大的微粒,粒径一般在100 nm以上。而这又造成纳米颗粒在水中易聚集,并且它在有机溶剂中高分子又极易溶胀从而导致微粒内的荧光分子发生泄漏。

1.3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是由功能性的内核、可生物修饰的硅壳以及修饰在硅壳表面的生物分子构成,具有明显核壳结构的一类新型的纳米颗粒,其内核材料可以是有机荧光染料、稀土发光材料、量子点等。由于该类型的纳米颗粒采用油包水(W/O)反相微乳液方法成核,通过硅烷化试剂在微乳液中水解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硅壳进行包壳,所以采用不同的硅烷化试剂可以制备出表面带有不同官能团的核壳型生物纳米颗粒。通过对纳米颗粒的表面进行各种生物大分子的修饰,如:肽片断、抗体、生长因子等,可以实现对特异性细胞的识别、分离和检测。于是,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温和的合成条件、可重复合成及细胞毒性小等优点已在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复合荧光二氧化

硅纳米粒子在细胞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细胞的染色、识别和分离、细胞内 pH 的检测及基因转染等方面。

目前,常用的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制备方法主要有反相微乳液法和改进的Stober 水解法。反相微乳液法是近年来制备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一种最为经典的方法。在其制备机理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发现微乳颗粒不停地做布朗运动,不同颗粒的互相碰撞使微反应器内增溶的物质迅速交换、传递并发生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和光引发反应等。这种再交换需要胶团在相互碰撞时产生一个大的孔洞,使胶团的表面化学剂膜的曲率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可以阻止已在反应器内生成的颗粒发生物质再交换。微反应器内的粒子一经形成,表面活性剂分子就附着在粒子表面,使粒子稳定并防止其进一步长大。由于微反应器的直径只有 0~100 nm,不同微反应器内的晶核或粒子间的物质交换受阻,从而可以通过控制微反应器的大小来控制生成粒子的尺寸,最后形成大小可控的核壳纳米颗粒。

改进的 Stober 水解方法也常用于制备硅壳荧光纳米颗粒。Stober 水解方法指利用TEOS 的水解及缩合反应,形成 SiO2 的方法。早在 1968 年就有采用 Stober方法合成单分散二氧化硅颗粒,VanBlaadere等首次报道了采用 Stober 方法合成大小在几百个纳米的有机荧光染料嵌入的硅壳荧光纳米颗粒。Hooiswen等采用改进的Stober 水解方法制备了大小在20-30 nm 的硅壳荧光纳米颗粒,整个制备过程包括了两部分,一是首先将有机荧光染料共价修饰在硅的前体上,形成一个荧光染料富集的内核,二是将硅溶胶-凝胶单体加入到硅壳包被的荧光染料内核中,通过 TEOS 的水解及缩合反应后的包壳。通过该方法可以制备大小均匀的硅壳荧光纳米颗粒。另外,他们采用这种方法也分别制备了覆盖了紫外到可见区的荧光染料为内核的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包括Alexa350,N-(7-(dimethylamino)-4- methylcoumarin-3-yl),Alexa 488,异硫氰酸荧光素, 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Alexa 555,Alexa 568,得克萨斯红,Alexa 680和 Alexa 750 为内核材料的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2荧光纳米粒子在生命科学中应用

2.1荧光纳米粒子直接用于生物检测

荧光纳米粒子作为一种荧光探针已被广泛应用在生物标记及医疗诊断领域。近年来国外已涌现出多家研制和开发荧光纳米粒子生物荧光标记的公司,如NanoTech-Ocean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正逐步展开,也出现开发纳米荧光探针相关产品的一些公司,如武汉的珈源公司就提供各种可用于生物的量子点探针。基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要实现荧光半导体纳米粒子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关键在于对荧光纳米粒子的表面结构和功能的准确控制,而且纳米粒子表面必需具有亲水性官能团。为了使TOPO 法合成的油溶性量子点转移到水相,主要采用表面包覆和表面置换两种方法。例如,在量子点表面包覆SiO2 壳层,Alivisatos 等利用巯基硅氧烷(MPS) 置换量子点表面的TOPO 分子,然后进一步将硅氧烷水解缩聚使微粒表

面形成一种稳定的SiO2 壳层。通过水解有机硅氧烷还可以形成具有胺基、脲丙基和羧基等活性官能团的SiO2 壳层。自1998 年Alivisatos和Nie 等提出用半导体纳米粒子作生物荧光标记的最初构想以来,基于荧光量子点的生物偶联得到蓬勃发展。荧光量子点用于生物偶联主要依靠纳米粒子表面的活性基团如羧基、胺基、醇基和巯基等。主要是利用纳米粒子表面活性基团与生物分子之间形成共价偶联、静电吸附、疏水作用和硅烷偶联等。归纳起来,荧光纳米粒子与生物分子偶联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化学反应,即通过表面修饰有羧基或氨基的水溶性纳米晶与生物分子中的氨基或羧基形成酰氨键,实现偶联。该方法通常用于较复杂的研究体系,如抗源-抗体之间的识别、活体标记及特异性标记等。另一种是静电吸附方法,带电荷的纳米粒子可以与带相反电荷的生物分子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附偶联,该方法适用于简单体系。纳米粒子与抗体偶联后,利用抗源-抗体间的特异性识别,可以将不同荧光纳米粒子修饰在底物上,并对底物进行跟踪。迄今为止,纳米粒子和生物分子的偶联物已经在DNA 杂化、免疫检测、受体诱导的细胞内吞作用和生物组织成像等方面得到应用,而且纳米粒子作为新一类的荧光标记材料已经逐步发展到活体细胞成像。

将纳米粒子直接用于生物检测主要优势是利用纳米粒子的高荧光稳定性,可以在几十分钟到数小时研究细胞的过程中进行实时跟踪检测;可以用多种颜色的纳米粒子同时对细胞内或细胞表面进行多个靶向目标研究;将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有惰性物质壳层,使纳米粒子对细胞的毒性低于有机染料带来的毒性。另外,人们还合成了近红外发光的纳米粒子(NIR-QDs),如HgTe 纳米粒子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和近红外发射波长,为活体基因表达和酶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2.2荧光编码

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及生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诸如基因表达、药物发现及临床诊断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识别种类繁多的生物分子需要大量的平行标记编码,而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标记方法已达不到同时标记并定位区分不同生物分子的要求,需要发展更有效的平行标记编码。由于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峰窄,而且不同颜色荧光可以被同一单色光源同时激发,决定了它们是发展平行标记编码的良好材料。2001年Science报道了Nie和他的同事们将量子点用于标记生物分子,进行DNA 测序的研究,并取得初步成功。他们巧妙地将不同数量、不同荧光特征的量子点组合进的高分子小球中,从而形成具有不同光谱特征和亮度特征的可标记到生物大分子上的微球。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大小和组成,可使荧光颜色在近紫外到近红外之间变化。只需要5-6种颜色结合6种发光强度的纳米粒子进行不同组合,得到的纳米粒子微球就可以形成10000-40000 个可识别的编码。理论上如果将纳米粒子的发光强度增大到10种以上,则可以提供100万种以上的编码,可对相同数量的DNA 或蛋白质分子进行编码标记。

3.前景展望

随着量子点和复合荧光纳米粒子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荧光纳米粒子将替代现有有机荧光染料,实现对基因组及蛋白质组研究的高灵敏度和高通量检测分析,最终在癌症等人类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造福人类。

纳米标记材料荧光碳点的制备探析论文

纳米标记材料荧光碳点的制备探析论文 纳米标记材料荧光碳点的制备探析全文如下: 近年来,半导体荧光量子点因其优良的光电性能在生物、医学及光电器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用于生物和医学领域最成熟的 量子点,大多是含重金属镉的CdTe,CdSe和CdS等量子点,限制了 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因此,降低和消除荧光量子点的毒性,一 直是研究者密切关注的课题.直到2006年,Sun等用激光消融碳靶物,经过一系列酸化及表面钝化处理,得到了发光性能较好的荧光 碳纳米粒子—碳量子点(CQDs). 作为新型荧光碳纳米材料,碳量子点不仅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与小尺寸特性,还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水溶性好、廉价及很低的 细胞毒性,是替代传统重金属量子点的良好选择.水溶性碳量子点因 其表面具有大量的羧基、羟基等水溶性基团,并且可以和多种有机、无机、生物分子相容而引起广泛关注,这些性质决定了碳量子点在 生物成像与生物探针领域有更大的应用前景.ZhuH和王珊珊等将 PEG-200和糖类物质的水溶液进行微波加热处理,得到了具有不同 荧光性能的碳量子点,虽然利用微波合成碳量子点可以合成修饰一 步实现,但是与水热法相比荧光量子的产率并没有显著地提高.目前,该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碳量子点形成与其性能的机 理特别是光致发光机理、如何简单快速的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碳量子 点以及碳量子点如何成功高效地应用于实际之中. 本文采用单因素法分析影响荧光碳量子点合成的几种因素,寻求高性能荧光碳量子点的最佳合成条件,并比较微波法和水热法合成 荧光碳量子点的优劣,为制备出高性能荧光纳米标记材料性能提供 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科学方法. 1实验部分 1.1试剂与仪器

二氧化硅生物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

第33卷第4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3 No.4 2007年8月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Aug.2007 文章编号:1007-1032(2007)04-0496-04 二氧化硅生物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 谢文刚a,b (湖南农业大学a.理学院;b.东方科技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摘要:以荧光染料(联吡啶钌配合物)为核,二氧化硅为外壳制备了荧光纳米颗粒.电镜检测结果显示,合成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粒径为(20±3) nm,分布均匀,形态规则.对荧光纳米颗粒进行生物修饰得到荧光探针,以DNA碱基配对原则为基础建立检测DNA的方法,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研究玻片上的荧光信号和荧光强度.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定量检测到4.4×10-8 mol/L的目标DNA3,而且可定性检测目标DNA3、单碱基错配DNA4及随机序列DNA5,为发展DNA检测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荧光纳米颗粒;核酸探针;DNA检测 中图分类号: O644 文献标识码:A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silicon dioxide biological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XIE Wen-gang a,b (a. College of Sciences;b. College of Orient Science Technology,HNAU,Changsha 410128,China) Abstract:The Fluorescence-doped silicon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in a microemulsion system of triton-100 /cyclohexane/ ammonia hydroxide and characterized by techniques of electron microscopy.Nanoparticles were modified with biotin-DNA1 in order to obtain fluorescence probe.A method to monitor target DNA3 was set up on the basis of princile of DNA base complementary. Fluorescence signals were monitored by laser-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for the detection of surface-bound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arget DNA3 of 4.4×10-8 mol/L can be monitored by this method,which can also identify target DNA3 and single base unmatched DNA4 and random DNA5 effectively.The method potentially serves as a useful platform in a number of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where accurate and sensitive gene analysis is critical. Key words:biological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nucleic acid probe;DNA detect 生命体内痕量活性物质的分析与检测对获取生命过程中的化学与生物信息、了解生物分子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阐释生命活动的机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1-3].生物荧光纳米颗粒的成功研制为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最佳的单分子研究提供了条件.生物荧光纳米颗粒的粒径为1~100 nm,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尺寸量子效应和化学反应活性,使其与生物体有特殊的相互作用,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可实现对SmIgG+ B淋巴细胞、HepG 肝癌细胞、WA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细胞和白血病特征细胞等的识别[4-5].但生物荧光纳米颗粒在DNA检测方面的应用鲜有报道[6].为此,笔者利用微乳液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并对其进行生物修饰,以DNA-DNA的特异识别与结合作用为基础,以三明治结构为模型(勿需对检测对象进行标记) ,研究了生物荧光纳米颗粒在DNA检测中的应用,旨在为发展新型DNA检测技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联吡啶钌配合物([Ru(II)(bpy)3]2+.6H2O,Fluka 公司),链霉亲和素(美国Sigma公司),DNA片段(上海生工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合成).所用DNA的序列如下: 收稿日期:2007-01-10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基础科学基金(62020206002)作者简介:谢文刚(1966-),男,湖南吉首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

水溶性荧光纳米银簇的合成与表征

前言 已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1959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光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范曼质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达到我们的要求?他说:“至少依我看来,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这是纳米技术的灵感的来源。 纳米(nanometer),是一种长度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大约是三四个原子排列起来的宽度。纳米材料又称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纳米粒子一般是指尺寸在1 - 100 nm间的粒子,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纳米科学技术(nano - technology),是指用数千个分子或原子制造新型材料或微型器件的科学技术。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纳米科学技术将使人们迈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1]。 纳米科学是一门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集于一体的新兴科学,主要包括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和纳米生物学等。21世纪将是纳米技术的时代,随着其制备和改性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诸多领域将会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机械、电子、光学、磁学、化学和生物学领域有关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科学技术的诞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特别是能源、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 金属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贵金属金、银、铜为代表,其中因为纳米银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表面能催化性能和电导热性能,以及优良的抗菌杀菌活性,在无机抗菌剂、催化剂材料、电子陶瓷材料、低温导热材料、电导涂料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得到最多的关注,如在化纤中加入少量纳米银,可以改善化纤制品的某些性能,并使其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在氧化硅薄膜中加加少量的纳米银,可以使得镀这种薄膜的玻璃有一定的光致发性。 纳米银团簇就是将粒径做到纳米级的金属银单质。纳米银粒径大多在25 nm 左右,对大肠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数十种致病微生物都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不会产生耐药性。纳米银杀菌具有广谱抗菌、强效杀菌等一系列特点,能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比抗菌素效果更好。10 nm大小的纳米银

荧光碳点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145 1?荧光碳点概述1.1?荧光材料概述 荧光材料的主要发光机理就是在材料受到光照或者是外电场的刺激之后电子跃迁从基态到激发态,最终电子在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将多余的能量通过光的形式进行释放,想要荧光材料在实际应用中有好的发光效果首先需要保证荧光颗粒有良好的分散性并且颗粒度要保持均匀。目前在市面上所研究的荧光粉粒通常是微米级的,尺寸统一。但是想要荧光材料在医学、生物等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那么需要的颗粒尺寸要求则更小。荧光材料按照材质分类可以分为无机和有机荧光材料,如果按照物质的状态分析可以分为气体、液体以及固体,如果按照激发方式来分类的话主要可以分成电致发光、光致发光、X射线发光以及阴极射线发光材料等几种,通过荧光材料不同的性质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2?碳点简介 近30年以来碳纳米材料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门方向,在碳材料中富勒烯、石墨烯等材料的发现者均获得了诺贝尔奖,除了以上两者之外坦纳米管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及研究。在2004年来自美国卡罗莱纳大学的Scrivens研究组的研究人员从通过琼脂糖电泳对电弧制备放电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的纯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具有荧光性能的碳纳米材料。在2006年,美国克莱蒙森大学的科学家Sun等通过将石墨粉进行热压处理之后和粘合剂的混合物作用下制备碳靶,然后将其进行激光烧蚀之后得到了没有荧光性能的碳纳米粒子,之后将所得到的粒子通过硝酸的回流氧化处理之后,用PEG1500N进行表面钝化处理,得到了具有荧光性质的碳纳米粒子,由此第一个提出了碳点的概念,这是突破性的研究,由于碳家族其他成员较高的应用价值使得碳点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关注。 2?实验部分2.1?试剂与仪器 本实验中所使用的草酸购于天津市润金特化学品有限公司,尿素和二甲基亚砜购于上海阿拉丁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实验室所用水均为超纯水,所使用的试剂全部为分析纯试剂。所使用的微波炉仪器为家用格兰仕微波炉,生产厂家为广东格兰仕微波炉电气公司,型号为G70F20CN3L-C2。 2.2?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 在干净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准确称量的1.8g草酸以及0.6g的尿素,于锥形瓶中加入25mL超纯水,然后进行磁力搅拌15min,直到草酸和尿素完全溶解之后将溶液放入到560W的微波炉中加热10min,将锥形瓶取出之后冷却到 室温,在于锥形瓶中加入20mL的超纯水,超声5min,用滤膜过滤之后除去滤渣,所得到的滤液就是碳量子点的水溶液。将所得到的水溶液进行冷冻干燥称重,然后将其溶于超纯水中来对细胞的毒性以及完成细胞成像测试。 3?结果与讨论 3.1?草酸及尿素质量比对碳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碳量子点的合成具有较高的产率,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在反应过程中草酸和尿素的不同质量比对最终碳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通过提高尿素的含量对于碳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并其主要原因是伴随着在反应中尿素的加入量不断的增加,氮的含量也就随之增加,碳点的量子产率不断的增加。其中的所掺杂的氮主要是石墨型的氮,对于荧光量子产率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根据实验结果显示草酸和尿素的质量比为3∶1的时候荧光量子产率达到最大值,为9.5%,如果在该比例基础之上继续增加尿素的比例,其产量不仅不会升高反而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氮含量的增加,对碳点的结构造成了影响,因此改变了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3.2?碳量子点的荧光性质 通过对碳量子点性能的检测发现温度范围在10~80℃条件下碳点具有比较好的温度敏感的荧光性质。在温度逐渐上升的情况之下,在410nm处其荧光强度大约减小了25%,而其荧光强度会伴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恢复到原始的数值。将各个温度下的荧光强度和10℃时作为荧光强度参比作为对照,发现相对荧光强度和温度之间存在着比较好的线性关系,在加热以及冷却的过程当中其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为0.980和0.990。碳量子点的荧光强度的荧光强度对温度发生线性响应的原因主要是碳量子点的表面含有大量的含氧基团以及在氢键的共同作用之下导致的,因此这也说明了该碳量子点的研究应用于温度荧光传感领域是由广阔的发展前景的。 4?结束语 通过研究表明碳量子点的相对荧光强度和温度之间的线性响应关系比较好,说明了在研究和温度相关的荧光传感领域该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细胞成像等领域以其生物毒性比较低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现峰,芦静波,王学梅.温敏性碳量子点的快速制备、荧光性质及细胞成像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18(2):198-203. 课题资助:山东检验检疫局科研项目SK201642,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2017IK236。 荧光碳点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冯真真?1 孙儒瑞2?罗晓3 1.山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山东?青岛?266500 2.海南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海南?海口?570311 3.龙口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山东?龙口?265700 摘要:目前荧光碳点是备受关注的碳纳米材料之一,以其良好的生物兼容性以及简单的制备方法等在环境检测、生物成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荧光碳点的制备和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对该领域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荧光碳点?制备?性质

荧光上上转换纳米粒子做近红外荧光探针

荧光上上转换纳米粒子做近红外荧光探针 由于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上的需求,光学成像技术在生物成像的应用方面发展迅猛,各种新手段、新材料、新方法不断涌现。近年来,随着各种功能强大的荧光探针的快速发展(如半导体纳米粒子、荧光蛋白、荧光有机分子等),光学成像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生物体内成像研究。但是,由于需要光作为成像的信息源,生物组织对光的高散射和高吸收成为制约光学成像技术在生物体内成像的主要障碍。一般来讲,生物组织对可见区(350-700nm)和红外区(>1000nm)具有最强的吸收。相反,生物组织对近红外区(650-1000nm)光的吸收最少,因此近红外光可以穿透生物组织的距离最大。采用近红外荧光探针可以对深层的组织和器官进行探测和成像,这是可见区荧光探针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在设计新一代荧光探针时必须考虑如何将探针的激发光和发射光调控到近红外区。 迄今为止,近红外荧光探针的种类非常有限,几乎全部属于有机荧光染料,而有机荧光染料作为生物体内荧光探针有很多缺点:第一,有机荧光染料容易被光漂白,不能长时间使用;第二,有机染料不适合同时多色成像,大多数染料只能被特定的波长有效激发,需要多个激发光源才能实现多色显示;第三,激发和发射波长不够稳定,容易随周围环境(如PH、温度等)而变化。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人们正在发展用无机荧光纳米半导体粒子(量子点)来作为新一代荧光探针。与有机荧光染料相比,量子点具有很多优势:首先,量子点具有宽带吸收峰和很窄的发射峰,通过控制粒径可以得到从紫光到近红外的各种发光;其次,具有很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发光稳定,不易被光漂白;并且,量子点容易实现修饰,可以在表面修饰各种有机分子和生物分子,进行生物检测和成像,一个量子点还可以修饰很多靶向分子。目前,发射近红外光的CdTe, CdS,HgS和CdSe 量子点已经作为近红外荧光探针应用在近红外生物细胞和组织成像研究上。然而,目前采用的这些量子点在生物成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量子点的毒性,如量子点中含有的Cd, P和Hg等均对生物体有很大伤害。此外,量子点需要高能量的紫外或近紫外光激发,在采集荧光探针信号的同时,生物组织在高能量光源的激发下的产生自身荧光也会极大干扰荧光探针的信号,造成信噪比变差,从而不能检测深层生物组织的信号。长时间暴露在高能光源下还会造成生物组织的光损伤、蛋白质破坏和细胞死亡等。因此,开发新一代近红外荧光纳米粒子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制备方法简便,绿色无污染,原料成本低。 2.发光稳定,不会被光漂白。 3.荧光量子产率高。

Ag@SiO2复合纳米粒子对自组装染料单层的表面增强荧光

Ag@SiO2复合纳米粒子对自组装染料单层的表面增强荧光 张若虎王著元宋春元杨晶崔一平*1 东南大学先进光子学中心江苏省南京市 210096 摘要:报导了一种使用Ag@SiO2核壳结构复合纳米粒子增强固体基底表面待分析物的荧光的新颖简单的方法。制备了壳层厚度分别为约3 nm和约15 nm的Ag@SiO2纳米粒子,作为增强剂使用。将增强剂滴加在自组装了孟加拉玫瑰红染料单层膜的固体基底表面上,与滴加之前进行比较,可以获得显著增强的荧光。使用壳厚约3 nm的纳米粒子,最大增强因子约为27倍;使用壳厚约为15 nm的纳米粒子,最大增强因子约为11.7倍。实验研究了壳层厚度和增强剂的表面密度对增强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对基于荧光的表面分析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物理电子学表面增强荧光荧光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urface Enhanced Fluorescence from Fluorophore-assembled Monolayer Using Ag@SiO2 Nanoparticles Ruohu Zhang, Zhuyuan Wang, Chunyuan Song, Jing Yang and Yiping Cui* Advanced Photonics Center,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PR China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Abstract A new and simple procedure to enhance the fluorescence of the analytes on the surfaces of a solid substrate is demonstrated based on Ag@SiO2 nanoparticles. Two kinds of silver-silica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with shell thicknesses of ~ 3 nm and ~ 15 nm are prepared and used as enhancing agents, respectively. By simply pipetting drops of the enhancing agents onto the Rose Bengal monolayer-attached substrate surfaces, an enhancement of ~ 27 times is achieved using the Ag@SiO2 nanoparticles with ~ 3 nm shells while ~ 11.7 times is obtained using those with thicker shells, compared to the non-enhanced control sample. The effects of shell thickness and surface density of the enhancing agents on the enhancement a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potentially helpful in fluorescence-based surface analysis. Keywords physical electronics; surface enhanced fluorescence;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1 概述 荧光检测是医疗诊断和生物技术领域中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1]。在最近十几年间,表面增强荧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并且在很多体系中实现[2-4]。当荧光染料分子处于金属纳米结构表面附近,大约5到20 nm之间时[5-8],荧光强度可能显著增加至高达上千倍[9],同时伴随有荧光寿命减小及光稳定性提高等效应[10]。关于表面增强荧光的增强机制,一般认为有两种效应存在[11-17],即激发场的增强和等效量子效率的提高。 在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研究中使用的金属材料与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中使用的类似,一般为金和银贵金属[18-19]。最近包括铜、锌、铝、镍、锡、铁和铬等其它金属材料也开始得到应用[20-26]。不同的纳米结构先后被提出,如岛状膜、纳米球、纳米三角形、纳米棒、纳米球壳及不规则形状的金属纳米结构[9,27-32],使得表面增强荧光的应用范围被大大扩展,包括DNA检测[8]、RNA传感[33]、免疫检测[34]和无标 1作者简介:张若虎,男,博士生,从事生物光子领域的研究工作,zhangruohu1@https://www.360docs.net/doc/a4236786.html,; 崔一平,男,博士,教授、博导,从事信息光电子、全光通信器件、生物光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cyp@https://www.360docs.net/doc/a4236786.html,。 1

硅壳包被的核壳型量子点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细菌计数的应用

DOI :10.3724/SP.J.1096.2012.20033硅壳包被的核壳型量子点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 及其细菌计数的应用 傅昕*1,2 张何1黄可龙21(湖南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湘潭411104) 2(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沙410083)摘要以氧化镉和硬脂酸锌为前驱体,合成了CdSe/ZnS 核壳型量子点(QDs )。采用反相微乳液技术,在温 和条件下实现了硅壳包被的CdSe/ZnS 荧光纳米颗粒的成功制备。在戊二醛的交联作用下,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为目标细菌、荧光纳米颗粒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高灵敏的、简单快速的细菌计数的方法,并 借助荧光显微镜成功地进行成像探测研究。通过考察荧光纳米颗粒与细菌的孵育时间、包入硅壳的核壳量子 点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最优化条件下,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102 5?107CFU /mL ;检出限 为500CFU /mL ;线性回归方程为Y =494.96749X -1194.25738(R =0.9960)。本方法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有效克服了传统平板计数方法和基于有机染料的荧光检测方法存在的缺陷,提高了灵敏度。将此法用于6种 实际样品的细菌数量测定, 检测结果与平板计数方法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在3.1% 8.2%之间,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硅壳包被的CdSe /ZnS 荧光纳米颗粒;反相微乳液技术;荧光探针;细菌计数 2012-01-10收稿;2012-03-16接受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1005067)、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No.11JJ4015)资助。 *E-mail :fuxin1129@hotmail.com 1引言 量子点(QDs )是一种由Ⅱ-Ⅵ族和Ⅲ-Ⅴ族元素组成的纳米颗粒。与传统的有机染料荧光探针相比,量子点具有激发光谱宽、发射光谱对称、半峰宽窄,发射波长可调以及光化学稳定性高等特点,在 生物学、医药学、食品和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 4]。由于裸量子点(如CdSe )易受杂质和晶格缺 陷的影响,其量子产率很低,化学家们经过多年努力,在核表面覆盖另一层晶体结构相似、带隙更大的半 导体材料(如ZnS ), 使量子点表面无辐射重组位置被钝化、减少激发缺陷、消除非辐射驰豫,使荧光量子产率和光热稳定性都得到显著的提高[5,6]。然而,目前高性能的核壳型量子点均是在有机溶剂中制备 的,具有疏水性,在与生物分子相连时需进行表面基团转换。而二氧化硅材料具有制备简单、易于表面 进一步修饰及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成为当前最佳的包裹材料之一[7 10]。 细菌(尤其是病原菌)的检测涉及食品安全检验、疾病诊断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传统的细菌检测方法,灵敏度低、费时耗力,不能满足当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要求。近年来发展的酶联免疫法[11]、PCR 法[12]和流式细胞计数法[13]等新方法,也存在仪器昂贵、样品需富集等局限性。而荧光检测方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些缺点,有利于快速、有效地对原始样品进行细菌计数[14]。虽然已有一些用量子点标记抗原和酶特异性检测病原体的报道,但是快速进行细菌总数测定的研究还很少。而硅壳型量子点荧光标记技术比传统有机染料荧光标记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光稳定性,可用于细菌的快速、灵敏的定量检测。本研究以氧化镉和硬脂酸锌代替有机金属为前驱体,合成了CdSe/ZnS 核壳型量子点,采用反相微乳液技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表面带氨基和磷酸基团的硅壳包被的CdSe/ZnS 荧光纳米颗粒的成功制备。在戊二醛的交联作用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为目标细菌,建立了一种高灵敏的、简单快速的细菌计数方法。本方法适用于食物或环境细菌污染程度、疾病感染程度的快速检测。2 实验部分2.1仪器和试剂 F -25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JEOL JEM -1230型透射电镜(TEM ,日本电子株式会第40卷 2012年8月分析化学(FENXI HUAXUE )研究报告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第8期1169 1174

几种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几种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碳基纳米材料是指分散相至少有一维小于100 nm的碳材料。分散相可以由碳原子组成,也可以由其它原子(非碳原子)组成。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碳基纳米材料有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荧光碳点及其复合材料。碳基纳米材料在硬度、耐热性、光学特性、耐辐射特性、电绝缘性、导电性、耐化学药品特性、表面与界面特性等方面都比其它材料优异,可以说碳基纳米材料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物质所具有的特性,如最硬—最软,全吸光—全透光,绝缘体—半导体—良导体,绝热—良导热等,因此具有广泛的用途。 发展制备这些材料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这些材料不同的纳米结构对性质的影响,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能源和生命分析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本论文工作中,以碳基纳米材料为主体,以微波水热、溶剂热等液相合成策略为手段,从探索纳米材料的结构、表面性质与其性能的关系出发,构建功能化碳基纳米材料,以满足在能源和生命分析应用中的要求。 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微波辅助原位合成石墨烯/聚3,4-乙烯二氧噻吩复合物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本工作中我们报道了一个新颖的微波辅助原位合成石墨烯/聚3,4-乙烯二氧噻吩复合物的新方法。首先,石墨烯氧化物(GO)和3,4-乙烯二氧噻吩单体(EDOT)通过两者间的吸附作用形成GO/EDOT复合物。 然后,在微波加热条件下,GO表面吸附的EDOT单体被GO氧化聚合为聚3,4-乙烯二氧噻吩,同时GO转化为石墨烯,进而形成石墨烯/聚3,4-乙烯二氧噻吩(G/PEDOT)复合物。产物中不含过量的EDOT或GO,从而保证了复合物的纯度。 本研究还对该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循环伏安和恒电流充放电技术

荧光纳米粒子的介绍及应用

荧光纳米粒子的介绍及应用 写在前面的话: 荧光探针(fluorescent probe)在化学传感、光学材料及生物检测和识别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实现上述功能的一种主要的技术手段。但以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为主的荧光探针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最近,无机发光量子点、荧光聚合物纳米微球、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等荧光纳米探针的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有机荧光试剂的缺陷,为生物分析提供了新的发展领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此我想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大家觉得我有什么地方说错的话,欢迎批评指正!让我也从中受益! 1、荧光纳米粒子的分类 荧光纳米粒子是指可以发荧光的半导体纳米微晶体(量子点)或将荧光团(Fluorophore)通过包埋、共价键连接以及超分子组装等方式引入有机或无机纳米粒子中,并让纳米粒子承担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的检测、标记等功能。与传统的荧光染料相比,荧光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亮度和光稳定性,也能更加容易地实现水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另外,随着纳米制备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对纳米粒子的尺度的精确控制及对粒子功能化手段的日臻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荧光纳米粒子满足了化学传感器、生物探针等领域的要求。目前荧光纳米粒子主要有无机发光量子点、荧光高分子纳米微球、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三大类。 1.1.量子点 量子点(quantum dot, QD)又可称为半导体纳米微晶体,是由数百到数千个原子组成的无机纳米粒子,是一种由 II-VI 族或者 III-V 族元素组成的纳米颗粒。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是CdX(X = S、Se、Te)。量子点粒径很小,它们的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连续能带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立能级结构,因此光学行为与一些大分子很相似,可以发射荧光。量子点的体积大小严格控制着它的光谱特征。量子点的晶体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分布于表面的原子就越多,而表面的光激发的正电子或负电子受钝化表面的束缚作用就越大,其表面束缚能就越高,吸收的光能也越高,即存在量子尺寸效应,从而使其吸收带蓝移,荧光发射峰也相应蓝移。可见,相对于其他传统的荧光染料而言,量子点由于其量子尺寸效应,粒径不同或组成材料不同即可发射不同颜色的荧光。由于量子点潜在的应用前景,研究者在量子点的制备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目前,量子点的制备方法根据其所用材料的不同,有以下两种方法:一、在有机体系中采用胶体化学方法以金属有机化合物为前体制备量子点,二、在水溶液中直接合成。在有机体系采用胶体化学方法制备量子点的研究中,Bawendi等将金属有机化合物注射入热的有机溶剂中,在高温下制备出具有单分散性的CdSe量子点。后来,人们使用无机物来钝化颗粒表面,发展了核壳结构的量子点。peng等人以CdO或Cd(Ac)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与S、

[荧光,纳米,标记]纳米标记材料荧光碳点的制备探析

纳米标记材料荧光碳点的制备探析 近年来,半导体荧光量子点因其优良的光电性能在生物、医学及光电器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用于生物和医学领域最成熟的量子点,大多是含重金属镉的CdTe,CdSe 和CdS 等量子点,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因此,降低和消除荧光量子点的毒性,一直是研究者密切关注的课题. 直到2006 年,Sun 等用激光消融碳靶物,经过一系列酸化及表面钝化处理,得到了发光性能较好的荧光碳纳米粒子碳量子点( CQDs) . 作为新型荧光碳纳米材料,碳量子点不仅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与小尺寸特性,还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水溶性好、廉价及很低的细胞毒性,是替代传统重金属量子点的良好选择. 水溶性碳量子点因其表面具有大量的羧基、羟基等水溶性基团,并且可以和多种有机、无机、生物分子相容而引起广泛关注,这些性质决定了碳量子点在生物成像与生物探针领域有更大的应用前景. Zhu H和王珊珊等将PEG - 200 和糖类物质的水溶液进行微波加热处理,得到了具有不同荧光性能的碳量子点,虽然利用微波合成碳量子点可以合成修饰一步实现,但是与水热法相比荧光量子的产率并没有显著地提高. 目前,该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 碳量子点形成与其性能的机理特别是光致发光机理、如何简单快速的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碳量子点以及碳量子点如何成功高效地应用于实际之中. 本文采用单因素法分析影响荧光碳量子点合成的几种因素,寻求高性能荧光碳量子点的最佳合成条件,并比较微波法和水热法合成荧光碳量子点的优劣,为制备出高性能荧光纳米标记材料性能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科学方法. 1 实验部分 1. 1 试剂与仪器 葡萄糖( AR,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聚乙二醇( PEG - 200,AR,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硫代乙醇酸( TGA,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CS( 大连鑫蝶) 、牛血清蛋白( BSA 99%,德国默克公司) 购自武汉凌飞生物科技公司) ; 盐酸( HCl,AR,信阳市化学试剂厂) ; 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 Na2HPO412H2O,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二水合磷酸二氢钠( NaH2PO42H2O,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氢氧化钠( NaOH,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荧光分光光度计( LS55 型,PerkinElmer,American) ;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仪( U - 3010 型,Hitachi,Japan) ; 纯水仪( UP 型,上海优普实业有限公司) ; 台式电热恒温干燥箱( 202 - 00A 型,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 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 VERTEX70 型,德国BRUKER 公司) ; 透射电子显微镜( JEM -2100UHR STEM/EDS 型,日本) ; 微波反应器( Milestone, Italy) ; 电子天平( METTER - TOLEDO,梅特勒- 托利多仪器( 上海) 有限公司) ; 电动搅拌器( DJIC - 40,金坛市大地自动化仪器厂) ; 智能恒温电热套( ZNHW 型,武汉科尔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数显恒温水浴锅( HH - S2s,金坛市大地自动化仪器厂) ; 紫外灯. 所有光谱分析均在室温下进行. 实验中所用水为电阻率大于18 Mcm 的高纯水. 紫外- 可见吸光光度计设置为: 夹缝2 nm,扫描速度600 nm/min,扫描范围200 ~ 600 nm; 荧光分光光度计设置为: 激发波长为350 nm,扫描范围为350 ~ 650 nm,扫描速度600 nm/min.

碳纳米颗粒的放射性_99m_Tc标记

文章编号:1007-4627(2008)03-0305-06 碳纳米颗粒的放射性99m Tc标记 诸 颖1,2,李玉峰1,2,张小勇1,2,李晴暖1,李文新1,# (1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医药研究室,上海201800;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 要:探索了影响氯化亚锡还原法制备碳纳米管和不同粒径纳米碳黑的99m Tc标记化合物的多种因素,在给定实验条件下,99m Tc的标记率能够稳定达到90%以上。细胞培养液中标记物的放射化学纯度在2.5h中保持在(86±4)%范围内。制备的标记化合物满足碳纳米颗粒细胞摄取率测定和细胞毒性机制研究的实验要求。实验结果提示,99m Tc标记过程是基于还原得到的低价Tc在碳纳米颗粒表面上的物理吸附机理。 关键词:99m Tc标记;多壁碳纳米管;纳米碳黑 中图分类号:R817.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纳米科技研究的重点逐渐向生命科学转移。研究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即纳米科技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以及纳米材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带来的危害。纳米医药和纳米生物安全性研究都离不开纳米颗粒和生命体的相互作用,而纳米颗粒在生命体内的摄取、吸收、定位、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则是了解这种相互作用的重要基础。 纳米颗粒不同于普通分子的特异性质,使得常规的化学或物理的检测分析技术要完成纳米材料精确定量测定,特别是在生物组织或细胞中的测定非常困难。在纳米颗粒和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常常采用荧光标记技术来示踪纳米材料[1—3]。但是荧光标记技术本身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荧光素进行化学修饰的过程较为复杂,如荧光信号不稳定、容易淬灭和定量分析的精确度欠佳等。更为重要的是荧光素属于分子量比较大的染料分子,它们和纳米颗粒结合预期会改变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从而导致随后的实验结果发生畸变,这种不希望有的影响已经为一些研究者所注意[4—6]。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由于易于探测、检测灵敏度高、结果可靠和几乎不受外界干扰等特点,为纳米材料在生命系统中的检测和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我们[7—10]和其他研究组[11—16]曾报道了富勒烯衍生物[[7—10],单壁碳纳米管[11—13],多壁碳纳米管(MWN Ts)[14]和碳黑[[15,16]的放射性标记以及标记物在哺乳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使用过的放射性核素有99m Tc[7,8,14—16],67Ga[8], 125I[10,11],111In[12]和64Cu[13]等。 这里介绍MWN Ts和纳米碳黑(NCB)的放射性99m Tc标记化合物的制备以及影响标记率若干因素的初步探索结果。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MWN Ts长度为几十μm,直径40—100nm,由深圳纳米港有限公司以CVD方法生产。MWN Ts用常规酸处理方法纯化后放置在A EDP (12氨基212甲基21,12二膦酸)溶液中,然后通过强超声(300W,20k Hz)5h将其切短并功能化。将所得到的混合液离心(4000rotations/min),弃去溶液中少量的不溶MWN Ts。将澄清液以1∶10的  第25卷 第3期原子核物理评论Vol125,No.3 2008年9月Nuclear Physics Review Sep.,2008  ①收稿日期:2007210230;修改日期:2007211227 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475109,1077516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2006CB705605);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基金资助项目(0552nm033,0652nm016,0752nm021) 作者简介:诸 颖(1981-),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纳米生物效应和安全性研究。 # 通讯联系人:李文新,E2mail:liwenxin@https://www.360docs.net/doc/a4236786.html,

荧光纳米粒子的介绍及应用

【专题】荧光纳米粒子的介绍及应用 荧光探针(fluorescent probe)在化学传感、光学材料及生物检测和识别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实现上述功能的一种主要的技术手段。但以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为主的荧光探针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最近,无机发光量子点、荧光聚合物纳米微球、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等荧光纳米探针的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有机荧光试剂的缺陷,为生物分析提供了新的发展领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此我想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大家觉得我有什么地方说错的话,欢迎批评指正!让我也从中受益! 1、荧光纳米粒子的分类 荧光纳米粒子是指可以发荧光的半导体纳米微晶体(量子点)或将荧光团(Fluorophore)通过包埋、共价键连接以及超分子组装等方式引入有机或无机纳米粒子中,并让纳米粒子承担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的检测、标记等功能。与传统的荧光染料相比,荧光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亮度和光稳定性,也能更加容易地实现水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另外,随着纳米制备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对纳米粒子的尺度的精确控制及对粒子功能化手段的日臻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荧光纳米粒子满足了化学传感器、生物探针等领域的要求。目前荧光纳米粒子主要有无机发光量子点、荧光高分子纳米微球、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三大类。 1.1.量子点 量子点(quantum dot, QD)又可称为半导体纳米微晶体,是由数百到数千个原子组成的无机纳米粒子,是一种由II-VI 族或者III-V 族元素组成的纳米颗粒。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是CdX(X = S、Se、Te)。量子点粒径很小,它们的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连续能带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立能级结构,因此光学行为与一些大分子很相似,可以发射荧光。量子点的体积大小严格控制着它的光谱特征。量子点的晶体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分布于表面的原子就越多,而表面的光激发的正电子或负电子受钝化表面的束缚作用就越大,其表面束缚能就越高,吸收的光能也越高,即存在量子尺寸效应,从而使其吸收带蓝移,荧光发射峰也相应蓝移。可见,相对于其他传统的荧光染料而言,量子点由于其量子尺寸效应,粒径不同或组成材料不同即可发射不同颜色的荧光。由于量子点潜在的应用前景,研究者在量子点的制备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目前,量子点的制备方法根据其所用材料的不同,有以下两种方法:一、在有机体系中采用胶体化学方法以金属有机化合物为前体制备量子点,二、在水溶液中直接合成。在有机体系采用胶体化学方法制备量子点的研究中,Bawendi等将金属有机化合物注射入热的有机溶剂中,在高温下制备出具有单分散性的CdSe量子点。后来,人们使用无机物来钝化颗粒表面,发展了核壳结构的量子点。peng等人以CdO或Cd(Ac)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与S、Se、Te的储备液混合,一步合成了性能良好的CdS、CdSe、CdTe量子点。Nie等以此法合成了CdSeTe量子点,其荧光发射最大的波长为850 nm,量子产率高达60%。该法不但克服了先前合成方法中需要采用(CH3)2Cd作为原料的缺点,而且所合成的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高、尺寸分布窄、波长覆盖范围广。此外,Reiss等人在Peng的基础上以CdO为前体在HDA-TOPO混合体系中合成CdSe,然后以硬脂酸锌为锌源,在CdSe的表面包覆一层ZnSe,首次合成了CdSe/ZnSe核壳结构的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高达85%。另外,也有研究者采用在水溶液中进行量子点的合成,Weller等人以六偏磷酸钠及巯基乙酸、巯基乙胺等巯基化

荧光探针

荧光探针(fluorescent probe)在化学传感、光学材料及生物检测和识别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实现上述功能的一种主要的技术手段。但以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为主的荧光探针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最近,无机发光量子点、荧光聚合物纳米微球、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等荧光纳米探针的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有机荧光试剂的缺陷,为生物分析提供了新的发展领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此我想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大家觉得我有什么地方说错的话,欢迎批评指正!让我也从中受益! 1、荧光纳米粒子的分类 荧光纳米粒子是指可以发荧光的半导体纳米微晶体(量子点)或将荧光团(Fluorophore)通过包埋、共价键连接以及超分子组装等方式引入有机或无机纳米粒子中,并让纳米粒子承担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的检测、标记等功能。与传统的荧光染料相比,荧光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亮度和光稳定性,也能更加容易地实现水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另外,随着纳米制备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对纳米粒子的尺度的精确控制及对粒子功能化手段的日臻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荧光纳米粒子满足了化学传感器、生物探针等领域的要求。目前荧光纳米粒子主要有无机发光量子点、荧光高分子纳米微球、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三大类。 1.1.量子点 量子点(quantum dot, QD)又可称为半导体纳米微晶体,是由数百到数千个原子组成的无机纳米粒子,是一种由II-VI 族或者III-V 族元素组成的纳米颗粒。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是CdX(X = S、Se、Te)。量子点粒径很小,它们的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连续能带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立能级结构,因此光学行为与一些大分子很相似,可以发射荧光。量子点的体积大小严格控制着它的光谱特征。量子点的晶体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分布于表面的原子就越多,而表面的光激发的正电子或负电子受钝化表面的束缚作用就越大,其表面束缚能就越高,吸收的光能也越高,即存在量子尺寸效应,从而使其吸收带蓝移,荧光发射峰也相应蓝移。可见,相对于其他传统的荧光染料而言,量子点由于其量子尺寸效应,粒径不同或组成材料不同即可发射不同颜色的荧光。由于量子点潜在的应用前景,研究者在量子点的制备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目前,量子点的制备方法根据其所用材料的不同,有以下两种方法:一、在有机体系中采用胶体化学方法以金属有机化合物为前体制备量子点,二、在水溶液中直接合成。在有机体系采用胶体化学方法制备量子点的研究中,Bawendi等将金属有机化合物注射入热的有机溶剂中,在高温下制备出具有单分散性的CdSe量子点。后来,人们使用无机物来钝化颗粒表面,发展了核壳结构的量子点。peng等人以CdO或Cd(Ac)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与S、Se、Te的储备液混合,一步合成了性能良好的CdS、CdSe、CdTe量子点。Nie等以此法合成了CdSeTe量子点,其荧光发射最大的波长为850 nm,量子产率高达60%。该法不但克服了先前合成方法中需要采用(CH3)2Cd作为原料的缺点,而且所合成的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高、尺寸分布窄、波长覆盖范围广。此外,Reiss等人在Peng的基础上以CdO为前体在HDA-TOPO混合体系中合成CdSe,然后以硬脂酸锌为锌源,在CdSe的表面包覆一层ZnSe,首次合成了CdSe/ZnSe核壳结构的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高达85%。另外,也有研究者采用在水溶液中进行量子点的合成,Weller等人以六偏磷酸钠及巯基乙酸、巯基乙胺等巯基化合物为稳定剂,以Cd(ClO4)2?6H2O为镉源合成了水溶性的CdS、CdSe、CdTe量子点。该法操作简单、可制备的量子点种类多、所用材料价格低、毒性小,且量子点表面修饰有可直接与生物分子偶连的羧基或氨基等官能团。然而,采用在水溶液中合成量子点的方法存在着量子产率不高、尺寸分布较宽等缺点。所以,目前人们仍较多的采用在有机体系中进行量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