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词《秋声赋》原文翻译

欧阳修的词《秋声赋》原文翻译
欧阳修的词《秋声赋》原文翻译

欧阳修的词《秋声赋》原文翻译

本文是作者欧阳修晚年所作,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是宋代文赋的典范,是诗人对于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

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

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注释

欧阳子:作者自称。

方:正在。

悚(sǒng)然:惊惧的样子。

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淅沥,形容轻微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以,表并列,而。萧飒,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明河:天河。

秋之为状:秋天所表现出来的意气容貌。状,情状,指下文所说的“其色”、“其容”、“其气”、“其意”。

惨淡:黯然无色。

烟霏:烟气浓重。霏,散扬。

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

日晶:日光明亮。晶,亮。

栗冽:寒冷。

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

赏析

内容仅供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同步练习 一、选择正确答案 1.下面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善射(shàn)自矜(jīn)家圃(pǔ) B. 睨之(lì)发矢(shǐ)颔之(hán) C. 忿然(fèn)酌油(zhuó)覆其口(fù) D. 杓(sháo)沥之(lì)遣之(qiǎn) 2.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创办了小报“百草园”。 B.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C.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D. 他来到北海边,细心观察: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叫了。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经过大家一番苦心孤诣的开导,他终于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B. 十年不见了,老李激动地对我说:“我俩真是有缘啊,这是我们第三次萍水相逢了!” C. 经过严谨的论证和长期的测试,董事长心血来潮地决定:新产品于下个月投放市场。 D. 庖丁解牛的神技,说穿了,也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4.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陈康肃公/善射 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C. 尔/安敢轻吾射 D.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5.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公亦以此自矜以我酌油知之 B. 吾射不亦精乎汝亦知射乎 C. 睨之久而不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 公亦以此自矜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6.选出对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但微颔之(点头) B. 但手熟尔(只) C. 尔安敢轻吾射(竟然) D. 孰为汝多知乎(谁) 7.不包含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A. 汝亦知射乎? B. 尔安敢轻吾射! C. 无他,但手熟尔。 D. 以我酌油知之。 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的正确意思是() A. 见陈尧咨在射箭,微微点着头替他数靶数。 B. 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头赞许他的射技。 C. 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不禁点头称赞。 D. 卖油翁见到陈尧咨射箭很准,点头示意。 9.对课文《卖油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本文用记叙卖油翁对答陈尧咨的对话和酌油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B. “微颔”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称许。 C. 课文对卖油翁酌油记叙详细,对陈尧咨射箭写得简略,这样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D. “睨之”表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蔑视。 10.下列对文章《卖油翁》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详写了陈尧咨射箭,略写卖油翁酌油。 B. 文章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20200522181250)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2)平生于书 (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4)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2)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 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2)辄以水沃面:(3)食不给:(4)乃至被谗受贬: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完整word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文人竹枝词缘起

文人竹枝词缘起 摘要:竹枝词最初是地方的民间歌谣,在唐代文人参与创作之前民间唱“竹枝”的活动十分盛行,后经文人的加工逐渐成为文坛上异军突起的一种诗歌体裁,并最终成为文坛上一朵耀眼的奇葩。 关键词:竹枝歌;文人竹枝词 竹枝词在没有受到文人关注之前,其最初的原始形态是地方的民间歌谣。在唐代文人参与创作之前,唐人的诗歌作品里已经多次出现唱“竹枝”的字眼,可谓“竹枝词”源于民歌的鲜活例证。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其一云:“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顾况的《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有“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的诗句。张籍《送枝江刘明府》也有“向南渐觉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白居易也有“壶浆椒叶器,歌曲竹枝声”、“幽咽新炉管,凄凉古竹枝”的诗句,这些诗句都从侧面证实了民间唱“竹枝”活动的盛行。 晚清林相棠为冯雨田《佛山竹枝词》所作的序中曾言及文人竹枝词与《诗经》的关系道: 《诗》以三百篇为宗,至唐而称盛。凡言情绘景,各已登峰造极,后人何用蹈其蹊径?惟《竹枝词》一格,描写方

言谚语,风土人情,于天趣性灵,兼而有之。洵足别开生面。 [1] 文人竹枝词的产生是以《诗经》为源头的诗歌体裁在各方面都已登峰造极情况下的产物,受其影响也是情理中事,但这仅是从竹枝词的源流关系上认为文人竹枝词源于《诗经》开创的诗歌传统。若从其内容而言,竹枝词也深受《诗经》的影响。袁学澜在《姑苏竹枝词七言绝句一百首并序》中曾对竹枝词与《诗经》的关系作过比较,如: 窃闻之,诗有六义,《竹枝词》主于陈风土风物,及山 川古迹,则其义近于风赋。起兴于昆虫草木,托言于儿女闺房,以取况君臣朋友之际。则其义近于比兴,阐扬忠孝节义之行,表彰隐逸循吏之事,以为世劝。则可与雅颂同风焉。 [2] 袁学澜将竹枝词的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与《诗经》的六义相比附,认为竹枝词不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有寄寓箴讽、以为世劝的社会功能,从而使这种体裁拥有了深刻的社会内涵。 竹枝词从当地的民歌一跃成为文人学者喜爱的文学体 裁样式,并吸引了大量文人参与创作,功劳当首推刘禹锡,周作人在谈及竹枝词的历史时曾言: 说起竹枝的历史,大家都追踪到刘禹锡那里去,其实这当然古已有之,关于人的汉有刘子政的《烈女传赞》,关于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 (教师)

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一)《书林纪事》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 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 1

六一居士传(教师版)

一、课题:六一居士传(粤教版教材《选修2》P22--23) 二、学习目标:1、结合作者介绍,了解欧阳修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 2、识记并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翻译全文; 3、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4、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5、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那豁达开朗、淡泊以明志的积极思想。 说明:目标1、2、3是本课学习的基础和重点,目标4、5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2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和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欧阳修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著有《五代史伶官传序》、《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等。他与宋祁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素材积累: 欧阳修苦读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 虚心求教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修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炼,含义倍增。 文章背景:见《全优课堂》第31页。 2、注音: 初谪.(zh?)颍.水(yǐng)更.名(gēng)讥诮.(qiào)涿.鹿(zhuō) 轩.裳(xuān)珪.组(guī)庶.几(shù)悴.(cuì)暇.(xiá) 恻.然(ca)骸.骨(hái)夙.愿(sù)佚.(yì)难彊.(qiǎng) 3、初步感知课文: 这篇自传文,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对理想中“六一”之乐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应该归老后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 (二)学习新知 第一课时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切记字字对译。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翻译的字词,用圆圈圈起来,然后在小组讨论时解决。小组都解决不了的字词,请写在疑难卡上,每段注意一些重点句子。在此基础上,解释下面文段中加点的字词。扫除文字障碍后,概述各段大意。 六一居士初谪.(被贬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表并列的连词,又)衰且.(连词,表递进,而 且)病,将退休 ..(古:退,辞退官职;休,颐养天年;今:职工因年老或残废而离开工作岗位)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第一段大意:交代更号原因。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 篇一: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 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 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 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 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 巴逾传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其一)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作品赏析 《竹枝词九首》 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 此诗为 《竹枝词九首》 中的第一首。 一 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 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 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 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 四句笔 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来” 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 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北人”即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 文言文二则 类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最新版】

类文阅读-22 文言文二则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 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说一说,匡衡身上有哪些你值得学习的品质呢? 【参考答案】 1.C

2.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3.本文写了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到大户人家帮佣只为借书这两件事。 4. 示例:匡衡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恒心与毅力值得我学习。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小时候死了父亲。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荻(dí):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苇叶,秋天开紫花。④闾(lǘ)里:乡里。⑤文字:文章。 1.“家贫无资”的“资”意思是。当这个字表示“供给;提供”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 2.“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A.他从小时候开始写诗歌文章时,个子就和大人一样高了。 B.他从小时候起开始写诗歌文章,下笔就和大人一样镇静了。 C.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水平已经和大人一样高

关于读书的故事名人名言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 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0、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1、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12、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 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13、读一本 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 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 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卢梭 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8、读书是易事, 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9、与其用华 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20、知识是珍 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21、知识就是力 量——培根 22、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
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23、无限相信书 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的故事 1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 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 笔记。 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 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2 毛泽东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 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 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 及其他许多书刊。 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 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 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 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 得体会。 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 标点符号。

高考精短文言文阅读题训练精编

高考精短文言文阅读题训练精编 一、晏子教太卜 景公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臣能动地。”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晏子曰:“吾言之,恐子之死也;默然不对,恐君之惶也。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晏子出,太卜走入见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也。”陈子阳闻之,曰:“晏子默而不对者,不欲太卜之死也;往见太卜者,恐君之惶也。晏子,仁人也。可谓忠上而惠下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臣能动地动:______________ (2)地固将动也固: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厕线句子。 3、联系全文,说说太卜为什么说他能“动地”?

4、晏子处理太卜一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蒋琬二三事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愤愤,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愤愦矣。复何问耶?”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三国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作事愦愦愦愦:__________ (2)杨敏曾毁琬毁: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用简洁的话概述短文所写的三

件事。 4、蒋琬正确处理这几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谒者操以入操:_________ (2)因夺而食之因: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用简洁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 4、阅读这篇短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四、介之推不言禄

初中文言文(勤学篇)阅读及其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学习专题)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

词的发展史

词的发展史 通常我们了解的词的定义是这样的: 词,又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文体。其特点可以用明代徐师的话来概括:“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1. 词是可以用来演唱的;2. 词的字数是有限定的,这种限定规范到了句; 3. 词是讲究平仄押韵的。 但是从词的别称中,众人往往有所误解。 比如:长短句。大部分人理所当然的从这个别称中推断词皆是杂言的。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根,因为现存词中齐言词本不罕见。 例如竹枝词: 竹枝 唐?白居易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得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再如:诗余。 对别称“诗余”的理解有两点需要指出的。 第一点同长短句。 第二点和第一点有联系,即认为与近体诗的每句五言或七言这种齐言形式不用的是,词的句子言数可多可少(宏观上看),类似于近体诗句的断截和充盈,故词是由诗(尤指近体诗)发展而来,存在一个正与变的关系。 这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若是以近体诗为正,词为变,那么就存在一个附属关系和先后关系,可这两点在词本身来看都不甚明显。第二,从文艺形式发展的角度看,独成一体的文艺形式的发展都有一个一般规律:渐变而成,而非附属于谁就可迅速发展的。 所以现在的诗词研究领域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这种观点了,可这种观点为何长期流行于诗词界至今呢?在之后的讲解中我会一一对此作出解答。 刚才的种种是我们从词的定义中能读出的信息。下面我对词本身做一些常识性的介绍。 词的分类: 1. 若以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五十八言以内)、中调(五十九言~九十言)和长调(九十一言以上,最长达二百四十言)。 2. 若以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等九种。 3. 若以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名的来源很多。一般来说可能本身就是曲子的名字,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等;也可能摘自某首词的几个字,如《忆秦娥》、《忆江南》、《如梦令》等;亦可能是词本身的题目,即词牌即词题,如《踏歌词》、《浪淘沙》、《渔歌子》等。值得一提的是,同一词牌往往对应诸多变体(词谱),不同词牌可能也对应同一种词谱。 词题:在词牌后用以点明词作主旨的题目。一般取全词中心主旨或取首句某个词或词组。 词谱:又名调,即词的格式。包括词牌名,词牌对应词的每句字数,各句押韵及换韵情况,各字平仄规定。以下是《虞美人》的词谱。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

课外文言文阅治学、劝学

课外文言文阅读《劝学篇》(五篇) (一)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乡里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划线字: A.家贫无资()B.教以书字( ) C.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 D.或因而抄录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二)师旷论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三)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送东阳马生序》《欧阳修苦读》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文)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④因⑤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节选自《欧阳修苦读》)注释:①孤:幼年失父。②荻:草本植物,似芦苇。③闾里:乡里、邻里。④或:有的时候。⑤因:趁机;借……机会。 13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 ②走.送之______ ③未尝.稍降辞色______ ④不敢稍逾.约______ ⑤太夫人以.荻画地______

13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35.在原文中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136.甲乙两文中主人公所面临的相同处境是什么?各自怎么解决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33.①借②跑③曾经④超过⑤用 134.①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②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 135.分层在“既加冠”前。第一层:写少年时得书之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第二层,从师之艰,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谦恭。136.家贫无书。借书抄书。处境再艰难也应该创作条件努力读书。

文言文练习

(六十一)割肉相啖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①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③。”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①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②革:更,另。③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的豆酱。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4. 解释加点字词: 其涂姑子 2.“觞”在句子“引觞满酌”中作本义讲,但在文中“觞数行”一句中词性发生了改变,应作讲为妥。 3.文中表明作者态度的一句话是: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a42471105.html, 4.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六十二)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①攫:jué夺取。②羞:同“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讥笑。⑥戟手:戟,jǐ。戟手,即“叉手”。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已索予甚于 2.下列句子句式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 不知为尔物也。 B. 我若富贵当尔偿。 C. 世人好利甚于我。 D. 何哂之有? 3.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 (若)皆若己所固有我若富贵当尔偿 B. (之)遇物即攫之旁有哂之者 C. (于)世人好利甚于我岂不又贤于彼哉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a42471105.html,

湖北省宜昌市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

湖北省宜昌市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基础知识 (共18题;共100分) 1. (3分)读一读,抄一抄。 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气。 2. (6分)词语积累 描写秋的四字词语: 秋高气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分) (2019四上·汕头期末) 下列词语中有一个下划线字的读音是正确的()。 A . 笨拙(zhuō) B . 妄想(wàn) C . 挨揍(còu) D . 莲藕(ǎo) 4. (1分)选出下列组词正确的二组是() A . 绕(围绕)挠(阻挠) B . 掏(掏气)淘(淘醉) C . 蜡(蜡月)腊(腊烛) D . 豪(自豪)毫(毫不利己)

5. (1分)工作了六个月后,新的主管发现自己在工厂里并不受欢迎。他询问一位工人:“汤姆,为什么这儿的人不喜欢我?我离开以前的工厂时,工人们还送我一把银茶壶呢。”“只送一把银茶壶?”汤姆坦率的说:“天哪,你现在要是离开这儿,我们会送你一套金茶具。”汤姆的话,表明工人们什么?() A . 有情有义 B . 坦率真诚 C . 豪爽大方 D . 讨厌主管 6. (1分)“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句话中的“幸运”指的是()。 A . 出版发表了许多剧本、小说。 B . 能同时得到鼓励和警告。 C . 慈祥的母亲经常对“我”说“精彩极了”。 D . 严厉的父亲经常对“我”说“糟糕透了”。 7. (1分)下列句中,不是比喻句的是() A . 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B . 浪潮犹如千万匹齐头并进的战马,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C .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8. (1分)这首诗,写_______之景,抒发_______之情。一句写梧叶,“_______“,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A . 秋夜所见;羁旅思乡;送寒声 B . 秋夜所见;羁旅思乡;挑促织 C . 冬夜所见;羁旅思乡;送寒声 9. (1分)《松鼠》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欧阳修苦读》阅读答案

小编整理:欧阳修苦读,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苦读》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对《欧阳修苦读》一文有更深的理解。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答案】 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通过《欧阳修苦读》阅读参考答案,同学们是否觉得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还不够深刻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抓紧时间改正吧。

嘉善、嘉兴历代咏渔竹枝词

嘉善、嘉兴历代咏渔竹枝词 [清]孙圃魏塘竹枝词典故 网带湾头理钓竿,四鳃缩项尽登盘。 风情那及西施乳,莫怪吴王吐鲙残。 [注释] 西施乳:吴人呼河豚为西施乳。 选自《魏塘竹枝词》 [清]周斌柳溪竹枝词渔俗 三月三日风日和,网船赶会花梢多。 郎自拉绷侬把橹,风前袅袅赛夷婆。 [注释] 赶会:三月三日,(浙江)王江泾极盛网船会。赛夷婆:本乡花梢船,胜于邻乡斜塘夷婆船。 选自《柳溪竹枝词》 [清]周斌柳溪竹枝词护生 四腮缩项漫相夸,二月东风上菜花。 休捕坐鱼撄法网,有人门外送冬瓜。 [注释]四腮:松江鲈。缩项:鳊鱼。菜花:鲈鱼之异名,春间最美。坐鱼:即田鸡,南宋禁食。送冬瓜:捕者剖冬瓜,实之名为“送冬瓜”。 选自《柳溪竹枝词》 [清]张燕昌鸳鸯湖棹歌一百首护生 蘋花香送木兰桡,一叶湖心趁晚潮。 网得双鱼怜比目,移船载放放生桥。 [注释] 放生桥: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市)郡城东。 选自《鸳鸯湖棹歌》 [清]孙圃魏塘竹枝词放生 推恩水族乐输租,一任悠然隐藻蒲。 我是笠檐蓑袂客,持竿只好向江湖。 [注释]“推恩”句:自东水关口至罗星台通行河道,约里许,曹宗伯勋纳课,禁人网罟,名鱼乐所,俗呼放生河。 选自《魏塘竹枝词》 [清]黄燮清长水竹枝词 钓舟来去白洋湖,湖畔青青长荻芦。 羡煞渔村三月味,桃花土蚨菜花鲈。 [注释]土蚨:即土布鱼,学名沙塘鳢。桃花时最佳。 选自《携李诗系》

[清]朱仕玠瀛涯渔唱 鸣蛩几日吊秋菰,出网鲜鳞腹正腴。 顿顿饱餐麻虱目,台人不羡四腮鲈。 [注释] 蛩(qiong):蟋蟀。麻虱目:鱼名,形状如鲻鱼,细鳞,夏秋盛出,台湾人以为贵品。四腮鲈:松江鲈鱼。 选自《瀛涯渔唱》 [明]文湛渔家竹枝词爱情 阿侬家住太湖边,出没烟波二十年。 不愿郎身作官去,愿郎撒网妾摇船。 选自《携李诗系》 [元]沈懋嘉当湖竹枝 十里清波湖面长,鱼床蟹簖水风凉。 瞢腾醉倒渔哥子,自挂蓑衣晒夕阳。 [注释] 簖(duan):以竹或苇编成栅,置于河流中拦捕鱼、蟹的渔具。瞢(meng):目不明。 选自《携李诗系》 [清]马谷寿鸳湖竹枝词 渔妇摇船渔子撑,渔翁劈竹绕湖行。 都因水阔难围簖,好事从来断不成。 选自《鸳鸯湖棹歌四种》 [清]薛时雨魏塘竹枝词 卖鱼桥边人买鱼,家家水阁上灯初。 郎买鲈鱼好佐酒,侬买鲤鱼好传书。 [注释]传书: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选自《藤香喷馆诗钞》 [清]孙圃魏塘竹枝词 香罗细葛整裾襦,门上家家鬼画符。 已插榴花悬艾叶,还须泾畔觅菖蒲。 [清]马寿谷鸳湖竹枝词 五月五日荡龙舟,今年可胜去年游。 去年摇旗押船尾,今年打鼓立船头。 [清]周斌柳溪竹枝词 远寻泾上采菖蒲,浓醮雄黄酒满壶。 醉吊灵均休痛哭,劝郎长佩健人符。

竹枝词发展史概要

《竹枝词发展史》摘要整理 沙月 【说明:为竹枝词作史,前所未有。孙杰教授的《竹枝词发展史》是中华竹界首部史籍,其在竹枝词发展历史上将会开创一个全新的纪元。相关摘要系沙月依一家之浅见所作,并未全面涵盖作者本人卓越的研究成果,仅供竹友参考。】 序 1、竹枝词取材相当广阔,写作活泼自由,是一种颇接地气、可唱可读、雅俗共赏的同题系列作品。 2、从现存文献资料来考察,竹枝词至少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保存下来的作品大约在7万首以上。 3、现代学术界关于竹枝词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 4、它是一种由刘禹锡等人奠定、上端接连着屈原《九歌》、下端连接着民间歌谣与地域风土人情的文学样式。是受民歌影响而撰写的新辞。 5、历代竹枝词写作队伍的主体都是文人,甚至不乏名家大家,他们试图从民间引入活水,借以振衰起弊。与各地域文学相辅相成。自元代杨维桢以来,竹枝词

就充当了地域文学发展的重要角色。 6、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小序: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绝。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附于末。后之聆巴歙 ,知变风之自焉。 7、据两唐书所述,竹枝词起源于楚歌,时间是刘禹锡任朗州司马(806-815)期间。此时,刘十余篇竹枝词佚失了。 前言 1、以下是丘良任等四人编撰的《中华竹枝词全编》漏收的作品 荆江渔父竹枝词九首和夔师□侍郎韵为荆师范作者:项安世 第一歌头缓缓催,且看渔父寿图来。 天明转向牙旗外,六千里地绣屏开。 二歌渔父寿杯宽,荆江亭下到临安。 更将海水都斟却,浅得蓬莱始好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