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哲理选择题集锦

诗文哲理选择题集锦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2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1)(4)

B、(2)(3)

C、(1)(3)

D、(2)(4)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B、⑴⑵⑶ C、⑴⑵⑷D、⑵⑶⑷

10、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14、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1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6、"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17、"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18、"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

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

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

19、"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

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

20、"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A、物质是运动的

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1、"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

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

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22、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3、"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⑴⑵B、⑴⑶C、⑵⑶ D、⑵⑷

2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6、"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

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27、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8、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29、"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3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

A、超前反映

B、如实反映

C、特殊形式的反映

D、歪曲、虚幻的反映

31.“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蕴含的哲理是

A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B 矛盾即对立统一

C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反映的哲理有

①事物是运动变化的②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④任何事物都有两点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这首诗主要说明()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4、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35、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1)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2)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3)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4)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1)(2)

B、(1)(3)

C、(1)(2)(3)

D、(1)(2)(3)(4)

36、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A.吐故纳新,革故鼎新—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画龙点睛—重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时机D.瑕不掩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37、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

①理在事先一一断章取义②形存神存一一心外无物③掩耳盗铃一一削足适履④沧海桑田一一刻舟求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8、节俭是美德,奢侈是恶行。与“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蕴涵哲理关系不大的是:

A.“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

B.“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

C.“数千金拮据而成,数十金零星而尽。”——淸·朱永顺

D.“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甩则知荣辱。”——春秋·管子

39、下列古语或诗词中与“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蕴含哲学思想相同的是: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报

③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④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40、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并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诗句中与此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A.若非一身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唐·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涛沙》)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41、中国式过马路,是指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一种现象,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有人表示:“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④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细如愁

A.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42、.“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A.物质的运动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B.要尊重自然,珍爱自然,尊重规律

C.世界观不同,方法论也不同

D.自然界的发展是有限的,人类是无限的

4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下列与此诗句哲理相近的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生活上,这一思想对很多人有借鉴意义: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杂事的困扰。在哲学上,这一思想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45、下列观点既唯物又辩证的是:

①万物独化,物各自生②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③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6、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发表了题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蕴涵的主要哲理一致的是:

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③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④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7、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下列诗句反映的哲理与其一致的是:

A.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B.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

C.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江泽民)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

48、下列与“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相一致的是:

A.富贵福祥,将厚吾之主也(北宋·张载)

B.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唐·韩愈《进学解》)

C.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D.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49、朱熹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下列观点蕴含的哲理与之相符的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勤迈万里路,善交八方友③君子欲钠于言,而敏于行④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0、唐朝诗人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下列说法中与该诗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①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④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1、下列诗句与漫画《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犯错误》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C.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52、往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一根稻草,马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马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又添加一根·····一直往马儿身上添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了马身上后,骏马竟不堪重负瘫倒在地。这在社会研究学里,取名为“稻草原理”。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与下列选项一致的是:

①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②一叶落而天下知秋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3、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道”?曰“近思”。-----《格言联璧》金兰生这告诉我们:

A.只有学会回避矛盾才能解决问题

B.只有善于突破陈规才能收获成功

C.只有把握认识的反复性才能获取真理

D.只有把握事物间的对立统一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54、.“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控制环境”。下列说法中与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B.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D.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55、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56、下列诗句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D.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57、李克强在谈到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政府错位、缺位问题时强调,要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不该管的事坚决放掉,避免“拍脑袋”决策。下列成语与“拍脑袋”决策蕴含的哲理一致的一组是:

A.抱薪救火随机应变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C.画蛇添足闭门造车

D.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5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名旬。下列选项与该名句哲理相一致的是:

A.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9、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下列诗句中与此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60、“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风满楼

B.纸上得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61、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下图漫画《船过不去,我当然对桥很有意见》相一致的有:

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②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取胜…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③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