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基于水库坝面的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水库坝面的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水库坝面的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基于水库坝面的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1.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1.1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历程

1893年,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Becqurel)就发现,光照能使半导体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光生伏特效应”,简称“光伏效应”。

图3 光伏发电实例3

1930年,德国科学家肖特(Walter Schottky)提出Cu2O势垒的“光伏效应”理论。同年,德国科学家朗格首次提出用“光伏效应”制造“太阳电池”,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

1941年,奥尔(Aall)在硅上发现光伏效应。

1954年,美国科学家恰宾和皮尔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首次制成了实用的单晶硅太阳电池,效率为6%。同年美国科学家韦克尔(Weichel)首次发现了坤化镓有光伏效应,并在玻璃上沉积硫化镉薄膜,制成了第一块薄膜太阳电池。

1957年,硅光伏电池效率达8%。1958年,光伏电池首次在空间应用,装备美国先锋1号卫星电源。

1959年,第一个多晶硅光伏电池问世,效率达5%。1960年,硅光伏电池首次实现并网运行。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全球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燃料能源正在一天天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同时全球约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这之中太阳能以其独有的优势而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廉价、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时,假如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可达5.6×1012千瓦小时,相当于世界上能耗的40倍。正是由于太阳能的这些独特优势,20世纪80年代后,太阳能电池的种类不断增多、应用范围日益

广阔、市场规模也逐步扩大。

20世纪90年代后,光伏发电快速发展,到2006年,世界上已经建成了10多座兆瓦级光伏发电系统,6个兆瓦级的联网光伏电站。美国是最早制定光伏发电的发展规划的国家。1997年又提出“百万屋顶”计划。日本1992年启动了新阳光计划,到2003年日本光伏组件生产占世界的50%,世界前10大厂商有4家在日本。而德国新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大大推动了光伏市场和产业发展,使德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光伏发电发展最快的国家。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等国,也纷纷制定光伏发展计划,并投巨资进行技术开发和加速工业化进程。世界光伏组件在1990年——2005年年平均增长率约15%。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更加迅速,1999年光伏组件生产达到200兆瓦。商品化电池效率从10%~13%提高到13%~15%,生产规模从1~5兆瓦/年发展到5~25兆瓦/年,并正在向50兆瓦甚至100兆瓦扩大。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降到3美元/瓦以下。2006年的光伏行业调查表明,到2010年,光伏产业的年发展速度将保持在30%以上。年销售额将从2004年的70亿美金增加到2010年的300亿美金。许多老牌的光伏制造公司也从原来的亏本转为盈利。

1.2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

光伏发电系统分为独立光伏系统和并网光伏系统。独立光伏电站包括边远地区的村庄供电系统,太阳能户用电源系统,通信信号电源、阴极保护、太阳能路灯等各种带有蓄电池的可以独立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

图1 光伏发电实例1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是与电网相连并向电网输送电力的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分为带蓄电池的和不带蓄电池的并网发电系统。带有蓄电池的并网发电系统具有可调度性,可以根据需要并入或退出电网,还具有备用电源的功能,当电网因故停电时可紧急供电。带有蓄电池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常常安装在居民建筑;不带蓄电池的并网发电系统不具备可调度性和备用电源的功能,一般安装在较大型的系统上。

图2 光伏发电实例2

1.3全球光伏发电现状及分析

从1998年开始,世界光伏发电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年增长率保持在30%~40%。2004年更是创造历史的新高,增产率达到67%,年产量达到1253MW。2009年全球装机猛增,见表1-1.

1.4光伏发电现状及趋势分析

1.4.1国内光伏发电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中国地处北半球,南北距离和东西距离都在5000公里以上。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西藏日辐射量最高达每平米

7千瓦时。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与美国相近,比欧洲、日本优越得多,因而有巨大的开发潜能。

中国太阳电池的研究始于1958年,1959年研制成功第1个有实用价值的太阳电池。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1971年3月首次成功地应用于我国第2颗卫星上,1973年太阳电池开始在地面应用,1979年开始生产单晶硅太阳电池。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光伏发电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经过30多年的努力,21世纪初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有2次跳跃,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国内先后引进了多条太阳电池生产线,使中国的太阳电池生产能力由原来的3个小厂的几百千瓦一下子上升到6个厂的4.5兆瓦,引进的太阳电池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投资主要来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家工业部委和国家大型企业。第二次光伏产业的大发展在2000年以后,主要是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国际项目/政府项目的启动和市场的拉动。2002年由国家法改委负责实施的“光明工程”先导项目和“送电到乡”工程以及2006年实施的送电到村工程均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这些措施的有力拉动下,中国光伏发电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日渐明朗。到2007年年底,中国光伏系统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100MW),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企业达到50余家,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达到290万千瓦(2900MW),太阳能电池年产量达到1188MW,超过日本和欧洲,并已初步建立起从原材料生产到光伏系统建设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特别是多晶硅材料生产取得了重大进展,突破了年产千吨大关,冲破了太阳能电池原材料生产的瓶颈制约,为中国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是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受益于太阳能产业的长期利好,整个光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但也存在诸如投资盲目、恶性竞争、创新不足等问题[5]。2009年6月,由中广核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百世德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和比利时Enfinity公司组建的联合体以1.0928元/度的价格,竞标成功我国首个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甘肃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场项目,1.09元/千瓦时电价的落定,标志着该上网电价不仅将成为国内后续并网光伏电站的重要基准参考价,同时亦是国内光伏发电补贴政策出台、国家大规模推广并网光伏发电的重要依据。

1.4.2国内光伏发电产业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势

有关专家指出,虽然中国光伏之路前景广阔,但在现实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光伏发展荆棘满路,如果在光伏发展之中我们注意不到这些问题,那么势必会影响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想实现平价上网,还需要光伏发电达到市场化竞争程度。但现在光伏发电的成本还是很高的,

这就限制了光伏发电的商业化运行。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曾说,目前光伏装机投资成本每千瓦约18000元左右,而常规火电的投资成本约每千瓦3000~4000元,光伏电价是常规火电电价的3倍以上,成本太高是光伏规模化发展的重大阻碍。二是就中国光伏产品的市场现状来说,硅材料的源头在国外,硅材料95%依靠进口;主要市场目前也在国外,95%的光伏产品销往国外,国内市场与生产能力相比,十分狭小,大约仅为产能的5%。这种现象就像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在第二届亚洲光伏峰会上所说的:“中国沿袭…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中国的这种严重依赖进出口的模式加大了贸易风险。此外多晶硅产能有过剩的倾向,行业的调控和规范有待加强。三是光伏技术研发投入有限,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新一代的薄膜太阳电池的商业化进程缓慢,聚光电池、新型太阳电池科研投入不足,比外国落后很多,后劲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滞后的根源,要想达到光伏生产方式的转变,掌握技术的主导权是相当重要的问题。四是光伏技术的滞后使环保问题与高能耗问题凸显。据任东明介绍,中国光伏产业能耗高,国际先进水平130~150kWh/kg,国内200~300 kWh/kg;另外光伏产品还存在环保问题,国内还不能达到全物料循环、清洁生产,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废弃物,势必会给脆弱的环境带来压力。五是政策细化不到位。光伏企业服务和监管滞后也是光伏产业存在的一大问题。“中国现在实际上面临的是细的政策没有到位,第一,光伏的振兴规划还没有公布;第二,上网电价还没有出台;第三,金太阳工程补贴资金不足,企业不赚钱;第四,电力公司的服务和监管严度差,企业出台的标准有很多和国际惯例不相匹配,而且给用户增加了很多负担。”王斯成在第二届亚洲光伏峰会上表示,国家现在制定目标是2020年达到20GW,相当于以前1.6GW的目标已经提高十几倍,但是相比于日本的28GW目标还是很低的,各个省没有光伏发电目标,各个大的光伏发电企业也没有一个有效的细化的规划目标,这就让国家在制定长远规划目标缺乏科学的依据。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六日国家三部委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随后又公布了具体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并计划在2-3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各种利好都给中国光伏发电产业注入了强劲的生命活力!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光伏发电整体竞争力能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光伏发电电力供应量在国内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能够达到更高水平,从而更加有力的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2011年8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今年7月1日前后核准的光伏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分别定为1.15元/每千瓦时和1元/每千瓦时。这给光伏行业带来新的契机,同时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各地光照资源条件存在差异,采用“一刀切”的光伏上网电价,会造成未来一段时间西部地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增速明显超过东部地区的现象。

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力争使太阳能发

电装机容量达到1.8GW(百万千瓦),到2050年将达到600GW(百万千瓦)。预计,到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装机将占全国电力装机的25%,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将占到5%。预计2030年之前,中国太阳能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以上。

1.4.3全球光伏发电产业的展望

目前,国际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已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产量增幅稳定,生产成本和市场售价平稳下降。在中国,“绿色奥运”、“村村通”等工程的实施,将使光伏电池在国内的销售急剧增长。预计今后10年光伏组件的生产将以20%~30%甚至更高的递增速度发展,快速发展的“屋顶计划”、各种减免税政策和补贴政策以及逐渐成熟的绿色电力价格,均将为全球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光伏发电必将逐步由边远地区和农村的补充能源向全社会的替代能源过渡。预计21世纪中叶,光伏发电将成为人类的基础能源之一。

1.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2.1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原则

本节将详细叙述光伏发电系统设计的原则.设计步骤和内容,以及光伏发电系统容量设计中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和技术条件等。在进行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之前,需要了解并获取一些进行计算和设备选择所必需的基本数据,如光伏发电系统安装的地理位置,包括地点、纬度、经度和海拔;该地区的气象资料,包括逐

月的太阳能总辐射量、直接辐射量及散射辐射量,年平均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最长边续阴雨天数,最大风速及冰雹、降雪等特殊气象情况等。要求所设计光伏发电系统具有先进性、完整性、可扩展性、智能化程度,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和经济[1]。

(1)先进性,随着国家的对可再生能源的日益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是新能源战略的发展趋势。根据当地太阳日照条件、电源设施及用电负载的特性,利用太阳能资源建设光伏的发电统,既节能环保,又能避免(远离市电电源的用电负载)采用市电铺设电缆的巨大投资,是具有先进性的电源建设方案。

(2)完整性。太旭能光伏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组件、蓄电池、控制器、逆变器等部件,光伏发电系统可以独立对外界提供电源,与其他用电负载和市电电源配套,形成一个完整的离肉和并肉的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应具有完善的控制系统、储能系统、功率变换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并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完整性。

(3)可扩展性。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光伏发电系统功能也越来越强大。这就要求光伏发电系统能适应系统的扩充和升级,光伏发电系统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应为并联模块结构组成。

(4)智能化程度。所设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应不需要任何人工的操作,控制器可以根据太阳能电池组件和蓄电池的容量情况控制负载端的输出,所有功能都由微处理器自动控制,还应能实时检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状态,定时或实时采集光伏发电系统主要部件的状态数据并上传至控制中心,通过计算机分析,实行掌握设备的工作状况。

光伏发电系统总的设计原则是在保证满足负载的用电需要的前提下,确定最少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和蓄电池容量,以尽量减少投资,即同时考虑可靠性及经济性。

2.1.1设计需考虑的因素及地理气象条件

在进行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之前,需要了解并获取一些进行计算和选择必需的基本数据:光伏发电系统现场的地理位置,包括地点、纬度、经度和海拔;该地区的气象资料,包括逐月的太阳能总辐射量.直接辐射量以及散射辐射量,年

平均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最长连续阴雨天数,最大风速以及冰雹、降雪等特殊气象情况。

一、地面太阳能辐射资源及气象地理条件

太阳照在地面光伏电池方阵上辐射光的光强受到大气质量、地理位置、当地气候、气象、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光伏发电系统时,应考虑太阳辐射的方位角和倾斜角、峰值日照数、连续阴雨天数及最低气温、冰雹等。

1.光伏阵列的方位角与倾斜角

在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中,光伏阵列的安装方式对光伏发电系统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光伏发电系统的整体效率。光伏阵列的安装方式有固定式和自动跟踪式两种形式,其中自动跟踪式包括单轴跟踪装置和双轴跟踪装置。

与光伏阵列相关的有下列两个角度:光伏阵列方位角,光伏阵列的倾斜角。光伏阵列的方位角是方阵的垂直面与正南方向的夹角(向东偏设定为负角度,向西偏设定为正角度)。在北半球,光伏电池组件朝南正南(即方阵垂直面与正南的夹角为0°)时,光伏阵列的发电量是最大的。光伏阵列的倾斜角是光伏电池组件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

对于固定式光伏发电系统,一旦安装完成,光伏阵列的方位角与倾斜角就无法改变。而安装了跟踪系统装置的光伏发电系统,光伏阵列可以跟随太阳运行轨迹而移动,增加了光伏阵列接受的太阳辐射量。

地面应用的光伏发电系统,光伏阵列平面要朝赤道,相对地面有一定倾斜角。倾斜角不同,各个月份阵列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差别就很大。因此,确定阵列的最佳倾斜角是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有的观点认为阵列倾斜角等于当地纬度为最大,但是这样使得夏天光伏电池组件发电量往往过盈而造成的浪费,冬天时发电量又往往不足而使蓄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也有观点认为所取光伏阵列倾斜角应使全年辐射量最弱的月份能得到最大的太阳辐射量为好,推荐光伏阵列倾斜角在当地纬度的基础上再增加15°~20°;国外设计手册也提出,设计月份应以辐射量最小的12月(在北半球)或6月(在南半球)作为依据,这样往往会使夏季获得的辐射量过少,从而导致光伏阵列全年得到的太阳辐射量偏小。在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中,由于受到蓄电池荷电状态等因素的限制,要综合考虑光伏阵列平面上太阳辐射量的连续性、均匀性和极大性;对于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通常总是要求在全年中得到最大的太阳辐射量,通常选倾斜角为当地纬度值。

2.全球太阳能辐射总量

在设计光伏发电系统容量时,当地全年太阳能辐射总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参加数据,应通过气象部门了解当地近几年甚至8~10年的太阳能辐射总量年平均值。通常气象部门提供的是水平面上的太阳能辐射量,而光伏电池一般都是倾斜安装,因此还需要将水平面上的太阳能辐射量换算成倾斜面上的辐射量。太阳能辐射数据可以从县级气象台站取得,也可以从国家气象局取得。从气象局取得的数据是水平面的辐射数据,包括水平面总辐射、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水平面散射辐射。

2.1.2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容量设计

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容量设计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设计的光伏阵列容量要

满足平均天气条件下负载的每日用电需求,因为天气条件有低于和高于平均值的情况,所以要保证光伏电池组件和蓄电池在天气条件有别于平均值的情况下协调工作。蓄电池在数天的恶劣气候条件下,其负荷状态(SOC)将会降低很多、在光伏阵列容量的设计中可无须考虑尽可能快地给蓄电池充满电,如果这样,就会导致一个很大的光伏阵列容量,使得系统成本过高,而在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光伏阵列的发电量会远远大于负载的使用量,从而造成光伏电池组件不必要的浪费。蓄电池的主要作用是在太阳辐射低于平均值的情况下给负荷供电。在随后太阳辐射高于平均值的天气情况下,光伏电池组件就会给蓄电池充电。另外,由于各类负荷的特性及使用状况各不相同,设计考虑这些因素时比较复杂,原则上需要对每个发电系统单独进行计算,对一些无法确定数量的影响因素,只能采用一些系数来进行结算。

在某些情况下设计光伏阵列容量要满足关照最差季节的需要。在进行光伏电池组件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设计的光伏阵列容量输出要等于全年负载需求的平均值。在那种情况下,光伏电池组件将提供负载所需的所有能量。但这也意味着每年都有将近一半的时间蓄电池处于亏电状态。蓄电池长时间内处于亏电状态将使得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整个系统的维护费用也将大幅度增加。光伏阵列容量设计中较好的办法是使光伏阵列能满足光照最恶劣季节里的负载需要,也就是要保护在光照情况下蓄电池也能够被完全地充满电。这样蓄电池全年都能达到全满状态,可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费用。

如果在全年光照最差的季节,光照度大大低于平均值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按照最差情况考虑设计光伏阵列大小,那么所设计的光伏阵列在一年中的其他时候就会远远超过实际所需,而且成本高昂,这时就可以考虑使用带有备用电源的混合系统。但是对于很小的系统,安装混合系统的成本会很高;而在偏远地区,使用备用电源的操作和维护费用也相当高,所以设计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就是选择成本效益最好得方案。

总之,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要本着合理性、实用性、高可靠性和高性价比(低成本)的原则,做到既能保证光伏发电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充分满足负载的用电需要,同时又能使系统的配置最合理、最经济,特别是确定使用最少的光伏阵列功率,协调整个系统工作的最大可靠性和系统成本之间的关系,在满足需要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节省投资,达到最好得经济效益。

2.1.3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

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光伏应用方式。并网型光伏发电包括如下几种形式:①不可调度式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②可调度式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③并网光伏发电混合系统

对于上述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任何一种形式,通常选倾斜角值为当地的纬度值。但对于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最佳倾斜角的选择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需要考虑光伏电池组件安装地点的限制,组件倾斜角的选择还要考虑建筑的美观度,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倾斜角进行小范围的调整,而且啊啊啊啊啊啊这种调整不会导致太阳能辐射吸收的大幅降低。对于不可调度式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系统中没有使用蓄电池,光伏阵列产生的电能直接并入电网,系统采用的并网逆变器是单向逆变器,因此系统不存在光伏电池组件和蓄电池容量的设计问题,光伏系统的规模取决于投资大小。

可调度式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使用了蓄电池蓄能,在并网运行方式下,控制系统按电流源的P/Q控制模式控制蓄电池出力,实现交换功率控制、削峰填谷控制。停电的时候,变为离网运行模式,控制系统变换为按电压源的V/F控制模式,以恒频恒压方式输出功率给负载供电。系统蓄电池的容量可以适当选择,因为蓄电池只是在电网故障的时候供电,考虑到实际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蓄电池的自给天数可以选择1~2天;该系统通常使用双向逆变器并行工作模式。

(1)将市电和光伏发电并行工作。对于本地负载,如果光伏电池组件产生的电足够负载使用,光伏电池组件在给负载供电的同时将多余的电能馈入电网。

(2)如果光伏电池组件产生的电能不够用,则将自动启用市电给本地负载供电。

(3)如果市电发生故障,即市电停电或者是市电供电品质不合格,电压超出负载可接受的范围,系统就会自动从市电断开,转成离网工作模式,由蓄电池和逆变器给负载供电。一旦市电恢复正常,即电压和频率都恢复到允许的正常状态以内,系统就会断开蓄电池,转成并网模式工作。

除了上述系统外,还有并网光伏混合系统。它不仅使用光伏发电,还使用其他能源形式,比如风力发电机、柴油机等。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负载保障率。系统是否使用蓄电池,要据实际情况而定。光伏电池组件的容量同样取决于投资规模。

2.2光伏发电系统配置

2.2.1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配置

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光伏阵列、直流防雷汇流箱、充放电控制器、蓄电池组、逆变器、交流配电柜、防雷系统、监控系统等组成;其中光伏电池组件的配置根据容量大小、电池类型、电池型号、光照条件以及所在地等综合考虑进行确定;直流汇流箱根据光伏发电系统容量的设计进行选择,逆变器以及交流配电柜的配置根据负载确定;防雷系统根据防雷要求进行不同的设计;监控系统根据光伏发电系统容量以及需求进行选配,如图 8-1所示。对于不需要长距离输电,不需要升压变压器。

2.2.2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配置

并网型光伏系统的配置主要有光伏阵列、直流防雷汇流箱、逆变器、交流配电柜、防雷系统、监控系统、保护设备等组成;由于要并入电网需要对并网光伏系统进行监测以及控制,对逆变器要求具备相应的功能;对于大型的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必须配置监控系统,如图8-2所示。对于市电接入,不需要升压变压器。

3.光伏阵列

3.1太阳能光伏阵列的性能指标

太阳能电池方阵的基本特性同样要用在IEC标准条件下的开路电压U oc、短路电流I sc、最佳工作电压U m、最佳工作电流I m、最佳输出功率P m、填充因子FF以及光电转换效率η等参数来表示。

η=U m I m/P o A a=FFU oc I sc/P o A a*100%

式中,P o为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太阳能。按IEC标准,在25°C、AM1.5时的光

谱条件下,P o=100mW/cm2。Aa为方阵面积,通常是指方阵边框的实际面积。此时的效率即为方阵的效率。

由组件合成方阵时,将有电压损失和电流损失,因而将有输出功率的损失。方阵的功率损失主要来源为组件的特性不一致、串并联的二极管和接线损失等。方阵的功率损失因子也可以称为光伏方阵的组合因子ηa,当有n个组件被组合

为方阵时,其组合损失因子可以表示为:ηa=Pm/∑

=

n

i

P m i 1

式中Pm-方阵的实际输出功率;

Pmi-n个组件中每个组件的输出功率。

(1)“热斑”效应太阳能电池方阵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方阵可能由于外部扰动影响而被遮挡(或其中部分损坏),但阵列的其余部分仍处于阳光暴晒之下;也有可能出现某一块太阳能电池被遮挡,这样局部遮挡的太阳能电池或组件就必然要由其余没有被遮挡的那部分太阳能电池或组件来提供负载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功率,这就使得某些太阳能电池如同工作于反向电压下的二极管一样,其电阻及压降将很大,从而吸收功率导致发热,显然这容易损害甚至损坏太阳能电池,由于有局部高温出现,人们通常把这类故障称为“热斑”现象。

在一个电池方阵中,如果被遮挡的部分是并联部分,那么问题较为简单,只是该部分贡献的电流将减小而已。但如果被遮挡的部分是串联部分,如图3-35所示,则问题严重多。一方面这会使整个回路的输出电流减小为该遮挡部分的电流,另一方面,被遮挡部分的太阳能电池将作为耗能器件,以发热方式将其他未遮挡太阳能电池串所产生的多余能量消耗掉,而且长时间的阴影会造成组件出现“热斑”效应,局部温度的升高很可能烧坏太阳能电池组件。

为避免这种“热斑”的产生,通常采用旁路二极管或阻塞二极管的方法,如图3-36所示。这样,旁路二极管可防止串联电路中个别太阳能电池由于被遮挡而损坏,同时也避免了由于阵列通过该被遮挡的太阳能电池放电而造成功率的损失。当阵列中某一并联支路由于被遮挡而导致与阵列解放时,由于该支路的阻塞二极管可防止阵列通过该解列支路放电,因此也可有效防止阵列中该并联支路所有相串联的太阳能电池被损坏。

总的来说,这些二极管具有两个功能,一是防止那些被解列的太阳能电池或组件损坏,其二是防止阵列中有部分太阳能电池元件被解列时整体效率严重降7低。

图3-37给出了太阳能电池方阵未被遮挡阵列的特性曲线以及被遮挡部分太阳能电池的特性曲线比较,其工作点为两个曲线的交点,可以看出,方阵输出的功率有可能仍是很大的。实践表明,旁路二极管和阻塞二极管的运用对于改善阵列的特性及保持其效率是十分有效的。

(2)输出功率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取决于瞬时的日照强度,因此人们不能像对传统发电机那样给出其确定的额定功率。对于光伏阵列这种特殊的发电形式我们这样来定义其功率输出能力,即用当它处于满日照(日照强度为100mW/cm2)时所发出的峰值功率来表征,其单位为峰瓦,记为Wp.通常市场上光伏组件的价格也是按其峰值功率来给定的,即元/峰瓦。

一个确定光伏阵列的实际输出功率与安装地点的气候条件有关,并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光伏阵列的所有特性数据都与阵列的最大功率点有关,它们都是建立在假定效率为恒值(即与入射光照强度无关)的基础上的,因而也只是一个近似值。由于日照时间和气候的变化,实际所得的平均功率和最大功率之间的差异往往是非常大的。通常而言,平均功率值大概是最大功率值的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而传统发电机的平均功率是不会大幅度地偏离其额定功率的,在对传统的

发电机和光伏阵列发电系统之间进行经济性比较时,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异。

3.2光伏阵列的建模及工程计算

光伏电池的单二极管等效电路

I光伏电池特性及模型

针对光伏电池特性的研究和文献国内外有很多[1~5],理论和技术均已成熟。根据光电学

原理,光伏电池数学模型可分为单指数模型和双指数模型,文献[3、4]中已经有详细的说明。按照文献[5]对光伏电池等值电路模型的分类有三种,其中最为精确,应用最广的是第三种,如式(1)所列。

(1)

()

Rsh

IRs

V+

-

?

?

?

??

?

??

?

-

+

=1

1

AKT

IRs

V

q

exp

I0

-

IL

I

根据工程应用要求实用性和精确性相结合的特点,根据文献[6]的近似方法可以得到式(2)。其中有两个近似系数K1、K2 可以由式(3)和(4)确定。

I=I sc-K1×I sc{exp[V/(K2V oc)]?1}

K1 = (1?I m/ I sc) exp[?V m/(K2V oc)]

K 2 =(V m/V oc -1 )[ln (1 I m/ I sc)]1-

由于光伏电池的特性与光强和温度有关,所以式中V m 、V oc 、I m 、I sc 是随温度和光强变化的。 按标准取参考光强S ref =1000W/m 2,取参考温度T ref =25℃,实时的温度、光强与参考值的差 表示为ΔT=(T ref -T ),ΔS=(S ref -S)。根据文献[6]中的方法,已知实时光强和温度与参考值 的差值,可以推算出新的光强和温度下的电池I-V 曲线。根据文献[6]中给出的典型工程参数 可以得到式(5)~(7),这就得到了完整的光伏电池模型。文献[6]的仿真结果表明(2)~

(7)表示的太阳能电池模型,对光伏电池特性的拟合精度可以满足通常的工程要求。本文 也对其精度进行仿真比较,结果符合世界上多数光伏电池厂商提供光伏电池参数要求。

()???? ???-?+=Sref S T Vocref Voc 21ln 0028.01

()???? ???-?+=Sref S T Vmref Vm 21ln 0028.01

I sc = I m = S (1? 0.0025ΔT ) / S ref

1.2 光伏阵列模型

因为单个光伏电池产生的电压很小, 所以在实际中很少应用单个光伏电池, 而是将许多 光伏电池相互串联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冲击力、耐腐蚀的光伏模块。相应地, 再将许 多模块集中到一起通过串联增加电压, 并联增加输出电流, 以便向负载提供更大的功率, 从

而形成光伏阵列。当若干个光伏电池串、并联在一起时,因受到光强、温度以及连接阻抗等 因素的影响,输出的电流和电压已经不能简单的用电源串、并联原理来计算,必须考虑到光 强、温度系数以及串、并联因素等。

本文应用文献[7]中确定温度和光强对输出电压和电流的影响系数的方法和相关工程参

数,经过推导得出工程实用的光强和温度同时对光伏电池输出电压或电流的影响系数关系式 K v 和K i 。再将这些系数关系与文献[8]中给出的光伏阵列与串、并联光伏电池函数关系相结合, 得出构建能实时采集环境数据的光伏阵列模型。其中,文献[8]中有关光伏电池I-V 曲线拟合 部分是采用经验值拟合的,不适合工程应用。本文将1.1节中提出的拟合模型与文献[8]中方 法相结合,得出光伏电池动态拟合模型。推导过程如下:

如果按标准取参考光强和温度,光伏电池的运行光强和温度与参考值的差有以上定义为 ΔS 、ΔT 。那么变化的环境温度对光伏电池输出电压和电流的影响系数分别由式(8)和(9) 表示。其中系数β、λ是根据不同参考温度、光强和不同的电池特性进行测试来确定,如果 取标准参考温度和光强时,通常取值范围为:β=0.003~0.004,λ=0.06~0.07。由于变化 的光强促使光伏电池的光伏电流和运行温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输出电压的变化。当光强变 化时,其对输出电压和电流的影响系数可以由式(10)和(11)表示。其中系数α也是根据 不同参考温度、光强和不同的电池特性进行测试来确定的。这里给出标准参数下的工程实用 计算公式α=ΔT/ΔS,本文取文献参数0.2。

C TV = 1+ βΔT (8)

C TI = 1?λΔT / S ref (9)

C SV = 1?αβΔS (10)

C SI = 1? ΔS / S ref (11)

如果综合规算光强和温度同时对电压或电流的影响,可以定义影响系数为K v =C TV C SV 和K i =C TI C SI ,那么它们的取值公式可由式(12)和(13)表示。从而可以得到光伏电池运行 电压和电流的输出值与参考值间的关系函数式见式(14)和(15)。

K v =1?8×10?4ΔS +4×10?3ΔT ?3.2×10?6ΔS ΔT (12)

K i =1?1×10?2ΔS ?6×10?4ΔT +6×10?6ΔS ΔT (13)

V out = K v V ref (14)

I out = K i I ref ? I 0 (15)

考虑到串、并联因素等对光伏电池输出电压和电流的影响,根据(Sandia )IV 跟踪程 序[8]原理给出串、并联因素对输出电压和电流的影响系数A v 、A i 的公式,见式(16)和(17)。 由式(14)~(17)可以推导出式(18)和(19)。

A v = V ref /V out ?1 (16)

A i = I out ? I ref (17)

A v = 1/ K v ?1 (18)

A i = (K i ?1)I ref ? I 0 (19)

光伏阵列由众多光伏电池模块串、并联而成,如果定义串联模块数为N S ,并联模块数为 N P ,可以根据以上给出的串、并联因素的算法,以及文献[8]中给出的光伏阵列外电路特性, 得出完整的光伏阵列模型。定义V BO 为光伏阵列输出电压,I C 为光伏模块输出电流,I d 为采 集光伏阵列外电路负载电流,那么光伏阵列模型可以由式(20)~(23)表示。其中式(22) 是光伏电池I-V 曲线拟合模型,是根据1.1 节中给出的式(2)~(7)所得,在仿真时由底 层语言编辑的运算模块来实现。

()[]

?-=dt Id Ic Np Cp Vbo *1

(20)

V = V BO (1+ A v ) / N S (21)

I = f (V ) (22)

I c = I + A i (23)

4.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电能变换技术

4.1直流-直流变换技术

4.1.1基本原理

直流变换电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实现直流变换的主电路,另一部分是

实现直流变换的控制电路。直流变换电路的功能是,直流变换的主电路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将不可控的直流输入变为可控的直流输出。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其输入通常是太阳能电池或储能装置如蓄电池组等。因为这种电路的作用相当于某一直流电压为负载供电时,在其中间串入一个可控开关,通过有规律地控制开关的通与断,将输入斩开很多缺口,从而达到控制负载两端直流电压平均值的目的,故这种电路也被称为斩波电路。

在直流变换电路中,输出直流电压平均值的大小是可以控制的。若假定输入电压是固定不变的,则可以利用控制开关的开通和关断时间ton和toff来控制输出电压的平均值。为了说明开关式变换电路的工作原理,给出如图5-2所示的直流-直流变换电路基本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2中输入直流电压为U1,可变输出平均电压为Uo。控制输出电压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开关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开关S在每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间即可控制平均输出电压Uo的大小,其波形如图5-2(b)所示。这种方法称为脉冲宽度调制(PWM)法或称为定额调宽法。开关的导通时间ton 与开关周期Ts之比定义为开关的导通占空比δ,即

δ=ton/Ts

式中,ton为开关每次接通的时间;Ts为开关通断的工作周期(即开关接通时间ton和关断时间toff之和)。改变开关接通时间和工作周期的比例,Uo的平均值也随之改变。因此,随着负载及电源的电压变化,自动调整ton和Ts的比例便能使输出电压维持不变。

改变接通时间ton和工作周期Ts比例亦即改变脉冲的占空比的这种方法,称为“时间比率控制法”(Time Ratio Control,简记为TRC)。

实现TRC 控制有三种方式,即脉冲宽度调制方式、脉冲频率调制方式和混合调制方式。

(1)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简记为PWM)脉冲宽度调制方式指开关周期恒定,通过改变脉冲宽度来改变占空比的方式。因为功率开关器件开关周期恒定,因而滤波电路的设计容易。在实际应用中,PWM是应用最多、最成功的调制方式。

(2)脉冲频率调制(Pulse Frequency Modulation,简记为PFM)脉冲频率调制方式是指导通脉冲宽度恒定,通过改变开关工作频率来改变占空比的方式,因为ton/Ts可以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化,输出电压的可调范围较PWM方式更大。当然,滤波电路要能适应较宽的频段,因而,滤波器体积较大是其不足之处。

(3)混合调制混合调制方式是指导通脉冲宽度和开关工作频率均不固定,彼此都能改变的方式,它是以上两种方式的混合。如果ton和T都可变化,在频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得到非常大的输出电压调节范围,因此,用来制作要求能宽范围输出电压的实验室电源非常合适。

实现直流-直流变换的电路其具体的结构形式有多种,按照输入与输出是否有隔离措施来看,可以分为隔离型与不隔离型两种。其中隔离型变换电路是从不隔离变换电路派生发展而来的。典型的不隔离型变换电路有压降型变换器(Buck)、升压型变换器(Boost)、降-升压型变换器(Buck-Boost)以及库克变换器(Cuk)等;隔离型变换电路为了实现输入和输出的电隔离,功率变换主电路往往包含高频变压器。根据隔离变压器的工作模式,可分为单端和双端两种,其中典型的单端变换器可分为单端正激(Foward)和单端反激(Flyback)变换器,典型的双端变换器可分为推挽、半桥和全桥变换器。

本节首先讨论降压型、升压型、降-升压型和库克型等不隔离型变换电路,然后讨论单端正激、单端反激、半桥和全桥型四种隔离型直流变换电路。

4.1.2直流-直流变换器的控制与驱动

(1)直流-直流变换器的控制电路

①控制电路的功能控制电路的作用是向驱动电路提供一对前沿陡峭,相位差180°,对称和宽度可变的矩形脉冲列(有时还要求彼此绝缘;对于单端变换器而言,只要一组脉冲列),通过这一对脉冲电压的有和无、脉冲的宽与窄、脉冲宽度的变化量和输出电压变化量的关系及从一个脉宽变换到另一脉宽的速度等关系来实现设计目标。具体地说,控制电路需具备的基本功能如下。

a.要有足够的电路增益。在输入电网电压以及负载电流允许的变化范围内,使变换器输出电压达到规定的精度(往往还包括温度漂移和时间漂移)。

b.获得规定的输出电压值以及调节范围。

C.实现输出电压的软启动。

d.实现输入电压的软启动。

e.负载发生过流或短路时应能限制变换器的输出电流或切断电源输出,以对负载和稳压电源提供保护。

f.当稳压电源输出过电压时,应能迅速切断输出以对负载提供保护。

g.大多数场合下要求控制电路实现输入和反馈输入之间绝缘。

②控制电路的结构形式如前文所述,控制电路通常采用时间比例控制技术,脉宽调制(PWM)和脉频调制(PFM)是两种常见的形式,因而,控制电路的结构也按上述形式分为两类。PWM型控制电路的控制电路款图如图5-28所示。

时钟振荡器产生恒定频率的脉冲作为时间比较的基准,“电压/脉宽转换”电路(简称V/W电路)将电压信号转换成脉冲宽度信号,V/W电路的输入控制电压由误差较大电路检测电源输出电压的误差信号并经过比较放大后提供;V/W电路输出的一组脉冲列经分频电路分频,变成1,3,5,7,9……以及2,4,6,8,10……两列彼此交替出现的脉冲,送至驱动电路,以激励高压开关管使稳压电源输出电压达到要求。

PFM型控制电路款图如图5-29所示。

它和PWM型控制电路的差别仅在于;PWM型电路必须要有恒频振荡器和V/W 电路,而PFM型电路则一定要有恒定脉宽发生电路,以及“电压/频率转换”电路(简称V/F电路)。

两种电路的控制方式是;

PWM型控制电路;Uo增加——脉宽减小;Uo减小——脉宽增大。

PFM型控制电路;Uo增加——周期增加;Uo减小——周期减小;

(2)直流-直流变换器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的主要功能是

4.2直流-交流变换技术

5.1控制芯片MC9S08JM60简介

1.MC9S08JM60评估板概述

MC9S08JM60评估板是一款以学习HCS08系列微控制器为应用目标的评估板。MC9S08JM60评估板(简称MC9S08JM60EVB)包含MC9S08JM60(以下简称JM60)最小系统、SCI、LED、蜂鸣器、按键、写入调试接口。评估板配套资料提供了部分硬件模块的以用于实际系统开发中。

开发环境可使用CodeWarrior6.0,可选配写入器。

2. MC9S08JM60芯片概述

HCS08系列MCU是Freescale 8位微处理器的主流产品,应用非常广泛。MC9S08J系列单片机是HCS08系列单片机大家族中具有USB接口的一类,MC9S08JM60是MC9S08J系列中的一个型号,MC9S08JM60单片机具有多种封装形式,它们分别为44脚、48脚、64脚等,在相同管脚数目的情况下还有宽脚和密脚之分,本评估板使用64引脚宽脚封装。

MC9S08JM60单片机的主要特点概述如下:

①4K片内RAM;60K片内Flash程序存储器;256B USB RAM,具有在线编程能力和保密功能。

②时钟发生器模块,具有PLL电路,可产生各种工作频率;内部总线频率最高可达24MHz。

③增强的HCS08 CPU结构;最高支持32个中断源。

④51根通用I/O脚,包括37根多功能I/O脚和14根专用I/O脚;部分I/O 口有可选择的内部上拉电阻,并且可以选择引脚的驱动能力。

⑤两个增强型串行通讯口SCI;两个串行外围接口SPI;两个集成电路内部通信接口IIC;两个16位双通道定时器接口模块(TIM1和TIM2),每个通道可选择为输入捕捉、输出比较和PWM;一个模拟信号比较器ACMP;12路12位AD转换模块;8位键盘唤醒口;一个实时时钟计数器模块;一个计算机工作正常(COP)复位模块。

⑥一个USB2.0全速设备,速度可达12Mbps。

⑦优化用于控制应用;优化支持C语言。

3.实物图及逻辑结构图

图5.1 实物图

图5.2 逻辑图

5.2 基于MC9S08JM60 DSP 的控制系统 MC9S08JM60采样电

路驱动

电路阵列输出电压电流

蓄电池电压电流

直流负载电压电流 交流负载电压电流 PWM0

PWM1PWM2

PWM3

ADC

图5.3

接线图为:

图5.4

由MC9S08JM60 DSP 产生的PWM 信号分别为PWM0做Q1驱动信号;PWM1为Q2和Q3驱动信号(Q2和Q3信号互补);PWM2为逆变电路BOOST 部分Q5的驱动信号;PWM3为逆变电路全桥T6、T9和T7、T8的驱动信号(T6、T9和T7、T8的驱动脉冲互补)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oc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2020年4月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关键词: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研究,设计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简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现状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状况如下。(1)学生无法及时准确选题选题初期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在前期及时、清晰且全面的了解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也不能准确的选择合适的题目,导致了学生在选题时仅考虑到个人兴趣,盲目的进行选题,未根据自己个人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些学生可能会错失选题的时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内容: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现状 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状况如下。(1)学生无法及时准确选题选题初期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在前期及时、清晰且全面的了解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也不能准确的选择合适的题目,导致了学生在选题时仅考虑到个人兴趣,盲目的进行选题,未根据自己个人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些学生可能会错失选题的时间和机会。(2)论文各阶段需要提交大量文件,师生无法及时交流首先,学生必须先提交论

文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同意开题后,方可继续完成论文。然后,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将完成论文的阶段性成果提交给导师,方便导师及时了解学生论文完成的进度,以便导师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论文。如今,很多大学的论文指导方式仍旧以纸质文件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一会导致资源浪费,也会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导致沟通不畅。(3)统计论文选题工作复杂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其中,有很多重复的工作量,处于管理工作的各级人员需要统计学生选题状况、毕业论文完成状态以及答辩成绩等信息,在这样大量的工作状态下,就会产生失误。而毕业论文对于学生来也十分重要,关系能否毕业问题,责任巨大,不容有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意义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以远程在陷上选题,将复杂的工作流程简单化,也会减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中不必要的压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功能。(1)缩短毕业论文题目审核时间审核毕业论文题目是为了防止出现选题过大、不切实际或与专业特点不相关的现象。各教学单位在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审核已提交的论文题目,若论文题目不合条例,审核不通过,需要单位给指导教师反馈是否通过的信息,之后审核过的信息,需要由教师通知给学生,学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兴趣选择毕设题目,督促学生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通过系统可以在线随时随地审核,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_毕业论文

毕 业 论 文 题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学院 __________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___ 专业 _________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___ __

摘要 本系统采用C8051F020为控制核心,实现了模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功能。该系统主要通过太阳能储蓄电能,通过正弦波脉宽调制技术(SPWM)控制全桥逆变将直流电变为交流电,再经过变压器将电压变为所需的电压。该系统具有最大功率追踪(MPPT),输出电压与给定参考电压频率、相位同步,欠压、过流保护,欠压保护的自动恢复等功能,且具有LCD屏幕显示功能。 关键词:C8051F020 SPWM MPPT 欠压过流保护 Abstract This system uses C8051F020 simulation of solar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to control the core functions. The system is mainly electricity through the solar savings by 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 (SPWM) control full-bridge inverter direct current into alternating current, and then through the transformer voltage into the required voltage. The system has the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 output voltage with a given reference voltage frequency and phase synchronization, undervoltage, overcurrent protection, undervoltage protection, automatic recovery, and the LCD screen display Keywords:C8051F020 SPWM MPPT Under-voltage over-current protection

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及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毕业设计论文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及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

诚信声明 本人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2、据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毕业设计(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 3、我承诺,本人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 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及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 一、基本任务及要求: 1)基本数据:额定功率 600=N P KW 连接方式 Y 额定电压 V U N 690= 额定转速 min /1512r n N = 相数 m=3 功率因数 88.00=?s c 效率 96.0=η 绝缘等级 F 极对数 P=2 2、本毕业设计课题主要完成以下设计内容: (1) 风力发电机的电磁设计方案; (2) 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 (3) 电机主要零部件图的绘制; (4) 说明书。 进度安排及完成时间: 2月20日——3月10日:查阅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撰写开题报告 3月13日——4月25日:毕业实习、撰写实习报告 3月27日——5月30日:毕业设计 4月中旬:毕业设计中期抽查 6月1日——6月14日: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6月15日——6月17日:修改、装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并将电子文档上传FTP 6月17日——6月20日:毕业设计答辩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绪论 .. (1) 1.1 开发利用风能的动因 (1) 1.1.1 经济驱动力 (1) 1.1.2 环境驱动力 (2) 1.1.3 社会驱动力 (2) 1.1.4 技术驱动力 (2) 1.2 风力发电的现状 (2) 1.2.1 世界风力发电现状 (2) 1.2.2 中国风力发电现状[13] (3) 1.3风力发电展望 (3) 第2章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 (5) 2.1 风力发电系统 (5) 2.1.1 恒速恒频发电系统 (5) 2.1.2 变速恒频发电机系统 (6) 2.2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的总体设计 (10) 2.2.1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的特点 (10) 2.2.2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的结构 (10) 2.2.3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运行控制的总体方案 (20) 第3章风力发电机的设计 (27) 3.1 概述[11] (27) 3.2 风力发电机 (28) 3.2.1 风力发电机的结构 (28) 3.2.2 风力发电机的原理 (29) 3.3 三相异步发电机的电磁设计 (29) 3.3.1 三相异步发电机电磁设计的特点 (30) 3.3.2 三相异步发电机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差异[2] (30) 3.3.3 三相异步发电机的电磁设计方案 (31) 3.3.4 三相异步发电机电磁计算程序 (3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毕业设计

(BIPV)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系统设计建议书 示范项目名称:XXXXXXXXX示范项目 二〇一〇年十月

目录 第1章项目概况 (1) 1.1 项目地理情况 (1) 1.1.1 地理位置 (1) 1.1.2 供电要求 (1) 1.2 项目建筑类型(BIPV) (2) 第2章一般光伏发电系统的价格构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原则与原理 (2) 3.1 总体设计原则 (3) 3.1.1 视觉美观性 (3) 3.1.2 太阳辐射量 (3) 3.1.3 电缆长度 (4) 3.2 方案设计原理 (4) 第4章光伏系统监控设计 (6) 第5章效益分析 (7) 5.1 发电量计算与节能减排量分析 (8) 5.2 资金投入与效益分析 (10) 第6章某太阳能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雄厚的集团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超强的项目管理能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 卓越的设计团队................................................................................................................................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 “一揽子交钥匙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6.5 增值服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在节能方面为万达服务过的项目 .. (20) 第8章附录《政策分析》 (21)

(完整版)个人博客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编号: 审定成绩:先锋软件学院2011届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个人博客系统 分院:软件工程分院 学生姓名:________ 印聪___________ _ __ 专业:软件设计与开发 班级:0805 学号: 指导教师:魏伟华

填表时间:2011年6月

先锋软件学院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自查表 学生姓名印聪专业软件设计与开发学号 导师姓名魏伟华职称导师每周指导次数每次:小时题目名称个人博客系统 作息时间上午8时~ 12 时下午 1时~ 5 时 晚间 6时~ 9 时 个人精力实际投入日均工 作小时 10 周均工 作小时 缺席天数出勤率%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已完成主要内容% 待完成主要内容% 自己写好自己写好

存在问题 自己写好 工作措施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

(上面要不要空行啊?)摘要 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动态网页技术也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应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开发博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博客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发表文章、浏览文章等功能,用户通过Internet可以发表一些自己撰写的文章以和其他网友进行交流。博客系统主要实现了文章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打破传统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方式的新尝试。 本系统的开发设计实现采用ASP技术,系统后台使用Microsoft的Access 2000数据库,并通过使用ODBC技术访问。 本文对博客系统进行整体分析,明确了系统的可行性和用户需求;根据模块化原理,规划设计了系统功能模块;在数据库设计部分,详细说明了系统数据库的结构和数据库的完整性、安全性措施;程序设计则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提出系统的程序设计思路,对前台与后台功能的程序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述;系统测试部分,具体分析测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实现系统功能。最后,对系统作以客观、全面的评价,并对进一步改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博客;ASP ;Access 2000 ;ODBC

光伏毕业论文参考

目录摘要1 ABSTRACT 2 1 绪论3 2 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原理及组成4 2.1 太阳能电池方阵4 2.1.1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5 2.1.2 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及区别5 2.1.3 太阳能电池组件5 2.2 充放电控制器6 2.2.1 充放电控制器的功能7 2.2.2 充放电控制器的分类7 2.2.3 充放电控制器的工作原理8 2.3 蓄电池组9 2.3.1 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对蓄电池组的要求9 2.3.2 铅酸蓄电池组的结构10 2.3.3 铅酸蓄电池组的工作原理10 2.4 直流-交流逆变器11 2.4.1 逆变器的分类11 2.4.2 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对逆变器的要求12 2.4.3 逆变器的主要性能指标12 2.4.4 逆变器的功率转换电路的比较14 3 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影响因素16 3.1 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设计原理17 3.1.1 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软件设计17 3.1.2 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硬件设计19 3.2 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影响因素20 4 总结21 致谢参考文献 摘要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本文首先介绍了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原理及其组成,初步了解了光生伏打效应原理及其模块组成,然后进一步研究各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系统中的作用,最后根据理论研究成果,利用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出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以及研究系统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光生伏特效应;太阳能电池组件;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

小型风力发电机动力结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概述 1.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数千年来,风能技术发展缓慢,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一部分才重新有了长足的发展。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对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以及远离电网和近期内电网还难以达到的农村、边疆,作为解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一种可靠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全球都面临着能源枯竭、环境恶化、气温升高等问题,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能源安全问题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风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是一种永久性的本地资源,可为人类提供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她安全、清洁,没有燃料风险,更不会在使用中破坏环境。为此,世界各国都在加快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以缓解越来越重的能源与环境压力,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利用以煤炭为主。在当前以石化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3.8%,石油占18.6%,天然气占2%,其余为水电等其它资源。在电力的能源消费中,也是以煤炭为主,燃煤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但是,能为人类所用的石化资源是有限的,据第二届环太平洋煤炭会议资料介绍,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和采掘速度计算,全球煤炭资源还可开采200年。此外,石油探明储量预测仅能开采34年,天然气约能开采60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供需矛盾加剧,如果不趁早调整以石化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势必形成对数亿年来地球积累的生物石化遗产更大规模的挖掘、消耗,由此将导致有限的石化能源趋于枯竭,人类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不利于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电力部己制定“大力发展水电,继续发展火电,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新能源发电”的基本原则,把风力发电作为优化我国电力工业结构跨世纪的战略发展目标①。 表1-1 1996-2005年世界风电市场增长 从表1-1可以看出,世界上的风电能源增长的非常迅速,10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9.77。截止2005年底,全世界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机总装机容量达到59237 MW ,是1996年装机容量的9.76倍②。

土石坝-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南沟门水库枢纽布置 及粘土心墙坝设计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班级工113 学生胡健 指导教师王瑞骏 2015 年

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类型 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毕业设计的目的,本设计的课题来源于南沟门水库枢纽的工程实际,本设计的课题类型属于设计类。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选题目的: (1) 本设计主要解决南沟门枢纽布置,以及粘土心墙坝的设计; (2) 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创造性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的全面人才。 2.选题意义: (1) 南沟门水利枢纽主要向延安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及当地城乡生活用水,改善灌溉条件,并利用供水进行发电;南沟门水库工程工程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境内,由葫芦河南沟门水库、洛河引洛入葫马家河引水枢纽和输水隧洞三部分组成,该水利枢纽工程为Ⅱ等大(2)型工程,其永久泄水建筑物导流泄洪洞、溢洪道按2级建筑物设计,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00年一遇。南沟门水库位于洛河支流葫芦河下流,距黄陵县城约20公里。水库坝址距河口3km,控制流域面积5443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约99.9%,工程由拦河坝、泄洪洞、引水发电洞、泄洪道组成。马家河引水枢纽位于洛河中游洛川县西北约12km的马家河村,距下游交口河水文站约38km,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1548平方千米,占洛河流域总面积的42.9%。引洛入葫输水隧洞洞长6.115km。 (2) 由于延安市境内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是陕西省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规划建设的延安石油化学工业区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延安石油工业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区建设步伐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日益尖锐,修建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不仅可以解决延安石油工业区用水问题、灌溉条件等问题,而且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粘土斜墙土石坝本科毕业设计

粘土斜墙土石坝本科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 粘土斜墙土石坝 1.综合说明 1.1枢纽概况及工程目的 某水库工程是河北省和水利部“八?五”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该工程是以供水、灌溉、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为主的大型控制枢纽工程。青龙河流域水量充沛,控制流域面积6340km2,,多年平均径流量9.6亿m3,是滦河流域较大的一条支流。但由于降雨、径流的年际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必须修建大型控制工程调节水量,丰富的水资源才能得以充分开发利用。 水库按满足秦皇岛市生活、工业用水和滦河中下游农业用水的需要设计,工程规模是:正常蓄水位141 m,调节库容7.09亿m3,水库库容系数0.77,水量利用系数为70%。坝后式电站装机容量20Mw。 根据《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SDJ12-78的规定,一期工程为二等工程,大坝为II级建筑物,正常应用洪水为100年一遇,非常运用洪水为1000年一遇。辅助建筑物按Ⅲ级设计,临时建筑物按Ⅳ级设计。 1.2水库枢纽设计基础资料 1.2.1地形、地质 1地形:见1:2000坝址地形图。 2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水库位于高山区,构造剥蚀地形。青龙河侵蚀能力较强,沿河形成不对称河谷,由于构造运动影响,河流不断下切,形成岸边阶地、陡岸。 流域内地形北高南低,平均高程与500m,最高峰海拔1680m。河道蜿蜒曲折,河谷宽度400~100m不等,河道比降1/400~1/600。 库区两岸基岩出露高程大部分在200米左右,库区左岸非可溶性岩层分布广泛,其中主要由绢云母、千枚岩、石英、砂质页岩组成。透水性较小,也没有发现沟通库内外的大断层。库区可溶性岩层分布于青龙河右岸,从隔水层分布、熔岩发育情况分析,水库蓄水后向邻近河流渗透的可能性很小。经过对库区断层的分析,水库向外流域及下游渗漏的可能性很小。库区外岩层抗风化作用较强,库岸基本上是稳定的。 3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位于坝区中部背斜的西北,岩层倾向青龙河上游,两岸山体较厚。河床宽约300米,河床地面高程85m,河床砂卵石覆盖层平均厚度5?7米,渗透系数K1×10-2厘米/秒。 水库坝址选在青龙河下游的山谷河段上,共选出2条坝线,经过比较,确定第一坝线,出露岩性为大红峪组石英砂岩与板状粉细砂岩互层,岩石坚硬、构造简单、渗透性小。坝址区为剥蚀??中低山地形,河流经坝址处急转弯向北流向下游,由于受乔麦岭背斜控制,岩层倾向上游,呈单斜构造状。 坝线区河谷呈不对称“U”字形,较开阔。右岸下游形成半岛状,因河流侧向侵蚀,使右岸形成陡壁,近于直立,已查明的小段层有6-7条,软弱夹层有13条;左岸山坡平缓,覆盖着31m厚的山麓堆积物,有断层一条。河床坝基岩石构造较为发育,开挖揭露出断层40余条,其中相对较大的有10多条。

(完整版)个人博客系统毕业设计论文40121149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摘要 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 动态网页技术也应运而生 本文介绍了应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开发博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博客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发表文章、浏览文章等功能 用户通过Internet可以发表一些自己撰写的文章以和其他网友进行交流 博客系统主要实现了文章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是打破传统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方式的新尝试 本系统的开发设计实现采用ASP技术 系统后台使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 并通过使用ODBC技术访问 本文对博客系统进行整体分析 明确了系统的可行性和用户需求;根据模块化原理 规划设计了系统功能模块;在数据库设计部分 详细说明了系统数据库的结构和数据库的完整性、安全性措施;程序设计则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 提出系统的程序设计思路 对前台与后台功能的程序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述;系统测试部分 具体分析测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实现系统功能 最后 对系统作以客观、全面的评价 并对进一步改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博客ASP SQL Server 2008 ODBC 目录 1 系统概述 3 1.1项目背景3 1.2系统开发的意义 4 1.2.1发布想法 4 1.2.2博客的用途4 1.3 系统开发的目标 5 1.3.1任何拥有博客的人都可以做到5 1.3.2 访问博客系统的人 可以做到 5 1.4系统概述5 1.5 系统的开发方法 6 2 系统分析8 2.1 可行性分析8 2.2 需求分析8 2.2.1 管理员登录8 2.2.2 文章管理9

2.2.3 系统信息管理9 2.3 系统的主要技术分析9 2.3.1 ASP技术概论9 2.3.2 ASP工作原理10 2.3.3 ODBC技术10 2.3.4 硬件设备及操作系统11 2.3.5 系统开发平台11 2.4 数据分析11 2.5 数据流图12 3 数据库设计13 3.1 数据库技术概述13 3.2 数据库选择13 3.3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13 3.4 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15 3. 4.1 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15 3.4.2 数据库的安全性16 4 系统设计17 4.1系统总体设计17 4.2公用模块的编写17 4.2.1数据库连接文件17 4.2.2用户登录和注销17 4.3客户界面的设计与实现17 4.3.1 界面头设计17 4.3.2 界面尾设计18 4.3.3首页设计与实现18

重力坝毕业设计

第一章设计基本资料及任务 第一节设计基本资料 一、枢纽任务 本工程同时兼有防洪、发电、灌溉、渔业等综合利用。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1.75万kW,装3台机组。正常蓄水位为110.5m,死水位为86.5m,三台机满载时的流量为405m3/s。采用坝后式厂房。工程建成后,可增加保灌面积90万亩,减轻洪水对下游城市和平原的威胁。在遇P=0.02%和P=0.1%频率的洪水时,经水库调节后,洪峰流量可由原来的18200m3/s、14100 m3/s分别削减为6800 m3/s和6350 m3/s;水库蓄水后形成大面积水域,为发展养殖业创造有利条件。 二、基本资料 1、规划数据 本重力坝坝高86.9m,坝全长368m,溢流坝位于大坝中段长度73米,非溢流坝分别接溢流坝两侧各147.5m,坝顶宽度8m,坝底宽度80.5m,坝底高程28m,坝顶高程114.9m,正常蓄水位110.5m,死水位86.5m。 坝址处的河床宽约120m,水深约1.5~4m。河谷近似梯形,两岸基本对称,岸坡取约35o。 2、工程地质 坝基岩性为花岗岩,风化较深,两岸达10m左右。新鲜花岗岩的饱和抗压强度为100~200MPa,风化花岗岩为50~80Mpa。坝址处无大的地质构造。 3、其他资料 - 1 -

(1)风向吹力:实测最大风速为24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为20m/s,风向基本垂直坝轴线,吹程为4km。 (2)本坝址地震烈度为7度。 (3)坝址附近卵砾石、碎石及砂料供应充足,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三、表格 表1比选数据 - 2 -

表2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四、参考文献 1.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水利电力部编 2.水工建筑物任德林河海大学出版社 3.水工设计手册泄水与过坝建筑物水利电力出版社 4.混凝土拱坝及重力坝坝体接缝设计与构造水电部黄委会编 第二节设计任务 一、枢纽布置 (1)拟定坝址位置 - 3 -

小型家用风力发电机毕业设计

小型家用风力发电机毕 业设计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摘要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风力发电也逐渐成为了时下的朝阳产业。本论文详细阐明了小型独立风力发电系统的设计方案,对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和电能的变换及继电控制电路做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为,风力发电机组带动单相交流发电机,然后通过AC—DC—AC 变换为用户需要的标准交流电,并且考虑到风力的不稳定性,在系统中并入蓄电池组,通过控制电路的监控实现系统的控制,保证系统在风能充足时可蓄能,在风能不充足时亦可为负载供电。系统的运行状况采用继电控制电路监控和切换。 本论文的重点在于继点控制电路的设计,并对各种不同风力情况下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全面而严谨的分析,最后电气控制部分进行了系统仿真。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组;整流——逆变;继电控制 目录

引言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能源消耗逐渐增加,全球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与日俱增,从而造成气候异常、灾害增多、恶性疾病的多发,因此,能源和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由能源问题引发的危机以及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可以说,对风力发电的研究和进行这方面的毕业设计对我们从事风力发电事业的同学是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一章绪论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储量极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它和存在于自然界的矿物质燃料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同,它不会随着其本身的转化和利用而减少,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矿物质燃料储量有限,正在日趋减少,况且其带来的严重的污染问题和温室效应正越来越困扰着人们。因此风力发电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风力发电概述 1.1.1风力发电现状与展望 全球风能资源极为丰富,技术上可以利用的资源总量估计约53×106亿kWh /年。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近20年来风电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发展速度惊人。而风能售价也已能为电力用户所承受:一些美国的电力公司提供给客户的风电优惠售价已达到2~美分/kWh,此售价使得美国家庭有25%的电力可以通过购买风电获得。 2004年欧洲风能协会和绿色和平组织签署了《风力12——关于2020年风电达到世界电力总量的12%的蓝图》的报告,“风力12%”的蓝图展示出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解决世界能源问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按照风电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2008~2012年期间装机容量增长率为20%,以后到2015年期间为15%,2017~2020年期间为10%。其推算的结果2010年风电装机亿KW,风电电量×104亿kWh,2020年风电装机亿KW,风电电量×104亿kWh,占当时世界总电消费量×104亿kWh的%。 世界风电发展有如下特点:

土石坝毕业设计_说明

前言 1、设计任务书及原始资料是工作的依据,因此首先要全面了解设计任务,熟悉该河流的一般自然地理条件,坝址附近的水文和气象特性,枢纽及水库的地形、地质条件,当地材料,对外交通及有关规划设计的基本数据,只有在熟悉基本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选择建筑物的类型,进行枢纽布置、建筑物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因此,应把必要的资料整理到说明书中。通过对资料的了解和分析,初步掌握原始资料中对设计和施工有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和关键问题,为以后设计工作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次设计内容及要求: (1)坝轴线选择。 (2)坝型选择。 (3)枢纽布置。 (4)挡水建筑物设计:包括土坝断面设计、平面布置、渗流计算、稳定计算、细部构造设计、基础处理等。 (5)泄水建筑物设计:溢洪道或导流洞设计(仅选其中一项),以水利计算为主。选取溢洪道设计。 (6)施工导流方案论证(选作内容)。仅作简单的阐述。 3、工程设计概要 ZH水库位于QH河干流上,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990km2,库容5.05×108m3。水库以灌溉发电为主,结合防洪,可引水灌溉农田71.2×104亩,远期可发展到10.4×105亩。灌区由一个引水流量45m3/s的总干渠和4条分干渠组成,在总干渠渠首及下游24km处分别修建枢纽电站和HZ电站,总装机容量31.45MW,年发电量1.129×108kw·h。水库防洪标准为百年设计,万年校核。

枢纽工程由挡水坝、溢洪道、导流泄洪洞、灌溉发电洞及枢纽电站组成。摘要:土坝设计渗流计算稳定计算细部结构

第一章基本数据 第一节工程概况及工程目的 本水库建成后具有灌溉、发电、防洪、解决工业用水和人畜吃水等多方面的效益,是一座综合利用的水库。水库近期可灌溉农田71.2×104亩,远期可发展到10.4×105亩。枢纽电站和HZ电站,总装机容量31.45MW,年发电量1.129×108kwh。除满足农业提水灌溉用电外,还剩余50%的电力供工农业用电。防洪方面,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990km2,占全流域面积的39%,对下流河道防洪、削减洪峰、减轻防汛负担也有一定的作用,可将下游10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6010m3/s 削减到3360m3/s,相当于17年一遇;可将50年一遇洪水流量6000m3/s削减到2890m3/s,相当于12年一遇。另外,每年还可供给城市及工业用水0.63×108m3。 由于市库区沿岸山峰重迭,村庄零散,耕地不多,故淹没损失较小。按库区移民高程770m统计,共需迁移人口3115人,淹没耕地12157亩,房屋1223间,窑洞1470孔。

光伏发电系统_毕业设计

1. 引言 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都离不开能源。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利用某些自然资源得到能,因而,把具有某种形式能量资源以及由它加工或转换得到的产品统称为能源。前者叫自然能源或一次能源,如矿物燃料、植物燃料、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后者通常又把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称为新能源,其围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又称为常规能源。 值得注意,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从广义的角度看都来自太阳能。由大气、陆地、海洋、生物等所接受的太阳能都是各种自然资源的源泉。矿物燃料是古生物长期沉积在地下形成的,它的形成源自远古的太阳能。[9]水的蒸发和凝结,风、雨、冰、雪等自然现象的动力也是靠太阳,因而水能、风能归根到底都来自太阳能。生物质能是通过光合、光化作用转化太阳辐射能取得的。由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水的吸水作用产生潮汐能。 世界上最丰富的永久能源是太阳能。地球截取的太阳能辐射能通量为1.7ⅹ1014kW,比核能、地热和引力能储量总和还要大5000多倍。其中约30%被反射回宇宙空间;47%转变为热,以长波辐射形式再次返回空间;约23%是水蒸发、凝结的动力,风和波浪的动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能量不到0.5%。地球每年接受的太阳能总量为1ⅹ1018kW·h。这相当于5ⅹ1014桶原油,是探明原油储量的近千倍,是世界年耗总能量的一万余倍。 太阳的能量是如此巨大,正如通常所说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太阳辐射能的通量密度较低,大气层外为1353W/m2.太通过大气层时会进一步衰减,还会受到天气、昼夜以及空气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太阳能对地球又呈现间歇性质,时高时低,时有时无。太阳能须加有储热装置,这些都使太阳能利用系统的初期投资变得昂贵。综上所述,太阳能利用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1)总能量很大,但太阳能通量密度较低; (2)是可再生的能源,但又具有间歇性; (3)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4)太阳能本身是免费的,有效利用它的初期投资较高; (5)太阳能热利用较容易实现热能能级的合理匹配,从而做到热尽使用。

土石坝设计说明书

前言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独立承担专业工程技术任务重要。通过毕业设计可以进一步培养和训练我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及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毕业设计,我们能够系统巩固并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和掌握有关的资料、规范、手册及图表,培养我们综合运用上述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对土石坝设计计算的基本技能,同时了解国内外该行业的发展水平。 这次我的设计任务是E江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土石坝),本设计采用斜心墙坝。该斜心墙土石坝设计大致分为:洪水调节计算、坝型选择与枢纽布置、大坝设计、泄水建筑物的选择与设计等部分。

1 工程提要 E 江水利枢纽系防洪、发电、灌溉、渔业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该水利枢纽工程由土石坝、泄洪隧洞、冲沙放空洞、引水隧洞、发电站等建筑物组成。 该工程建成以后,可减轻洪水对下游城镇、厂矿和农村的威胁,根据下游防洪要求,设计洪水时最大下泄流量限制为900s m /3,本次经调洪计算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时,下泄洪峰流量为672.6s m /3。原1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1680s m /3,水库消减洪峰流量1007.4s m /3;其发电站装机为3×8000kw ,共2.4×104kw ;建成水库增加保灌面积10万亩,正常蓄水位时,水库面积为17.70km 2,为发展养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该工程建成后发挥效益显著。 1.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根据SDJ12-1978《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区部分)》之规定,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根据其工程规模﹑效益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划分为五类,综合考虑水库的总库容、防洪库容、灌溉面积、电站的装机容量等,工程规模由库容决定,由于该工程正常蓄水位为2821.4m ,库容约为 3.85亿m 3,估计校核情况下的库容不会超过10亿m 3,故根据标准(SDJ12-1978),该工程等别为二等,工程规模属于大(2)型,主要建筑物为2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临时性建筑物级别为4级。 1.2 洪水调节计算 该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2级建筑物土坝堆石坝的防洪标准采用100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水电站厂房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临时性建筑物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标准。 根据资料统计分析得1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设Q =,/16803s m (p=1%), 200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为校Q =2320m 3/s ,(%05.0 p )。

网上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网上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论文1.1 项目开发背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也有人称为数字化时代,在这数字化的时代里,学校的教学管理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Internet技术持续迅猛的发展,也给传统的办学提出了新的模式。通过设计和建设网络拓扑架构、网络安全系统、数据库基础结构、信息共享与管理、信息的发布与管理,从而方便管理者、老师和学生间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以现代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主要是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作为新型的办学模式,它们具有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极为宝贵的特性,可以为新型办学模式的建构提供理想的环境。在此开发的大学信息学院管理信息系统,旨在探索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办学模式。通过这种新的模式,为信息学院营造一种新的办学环境,使管理突破时空限制,扩大教学规模,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水平,使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基于这些优点,信息学院委托计算机系统研究所以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共同开发“大学信息学院管理信息系统”。 1.2 项目开发的目的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提高考试工作效率和办学水平,实现现代化大学的运行机制和高水平的管理,体现大学计算机学院自己的特色,使数字化学院建设成为一流信息学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字化校园”的整体概念来统一规划、组织和建设学院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和数字化校园体验系统。在这个概念下,统一设计和建设网络拓扑架构、网络安全系统、数据库基础结构、信息共享与管理、信息的发布与管理等。 开发后的数字化学院管理系统包括学院概况、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学科与专业、招生与就业、数字化教学、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校园体验和办公自动化九部分。

小型风力发电机毕业设计论文

小型风力发电机毕业设计 摘要 基于开发风能资源在改善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意义,本论文对风力发电机的特性作了简要的介绍,且对风力发电机的各种参数和风力机类型作了必要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对风力发电机的原理和结构作了细致的分析。首先,对风力发电机的总体机械结构进行了设计,并且设计了限速控制系统。本课题设计的是一种新型的立式垂直轴小型风力发电机,由风机叶轮、立柱、横梁、变速机构、离合装置和发电机组成。这种发电机有体积小、噪音小、使用寿命长、价格低的特点,适合在有风能资源地区的楼房顶部,供应家庭用电,例如照明:灯泡,节能灯;家用电器:电视机、收音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 关键词:风力发电限速控制系统小型风力发电机

Abstract Exploiting wind energy resour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energy structure. In the discourse,the characters of wind generator are introduced briefly,while parameters and types of wind generators are also narrated. Base on these,the theory and constitution of the wind generator are meticulously analyzed. Firstly,Has carried on the design to wind-driven generator's overall mechanism, And has designed the regulating control system. What I design is one kind of new vertical axis small wind-driven generator, by the air blower impeller, the column, the crossbeam, the gearshift mechanism, the engaging and disengaging gear and the generator is composed. This kind of generator has the volume to be small, the noise is small, the service life is long, the price low characteristic, suits in has the wind energy resources area building crown, the supply family uses electricity, For example illumination: The light bulb, conserves energy the lamp; Domestic electric appliances: Television, radio, electric fan, washer, electric refrigerator. Key words:Wind power generation, Regulating control system, Small wind-driven generator

土石坝枢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毕业设计论文

土石坝枢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毕业设计目录 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书 (3) 一、工程概况 (3) 二、施工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施工工期 (3) (二)坝址地形、地质及当地材料 (3) (三)气象水文 (3) 1、各月最大瞬时流量 (4) 2、各时段设计流量 (4) 3、典型年逐月平均流量 (4) 4、设计洪水过程线 (4) 5、坝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4) 6、水库水位与库容关系曲线 (4) 7、坝区各种日平均降雨统计表 (4) 8、坝区各种日平均气温统计表 (5) (四)施工力量及施工设备 (5) (五)施工导流 (5) 三、设计任务 (5) 说明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工日分析 (6) 2、施工导流..............................................................................................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导流标准 (7) 2.2导流方案、施工分期、控制进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导流方案 (8) 二、拦洪度汛方案 (8) 三、截流和拦洪时间 (9) 四、各期工程量、施工平均强度计算 (9) 五、确定封孔蓄水和发电日期 (9) 六、大坝蓄水期间安全校核 (9) 七、大坝控制进度 (9) 2.3导流工程规划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导流洞规划 (8) 二、汛期大坝拦洪校核 (8) 三、围堰主要尺寸、型式及布置 (8) 3、主体工程施工......................................................................................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土石坝施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施工强度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