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2粒子模型物质由粒子构成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2粒子模型物质由粒子构成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2粒子模型物质由粒子构成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第4章

物质的粒子模型

物质由粒子构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很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认识固、液、气体粒子大小的实验过程中,学习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知道物质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 难点:

由物质的宏观现象推断物质的微观结构 三、教学准备

高锰酸钾晶体、依次编号为A —H 的8个50ml 烧杯、玻璃棒、注射器、清水、油、汽油各一杯、空气、氧气、二氧化氮气体各一瓶、放大镜、滴管、蒸发皿、香水。

学生活动记录纸

练习

1.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由数量的、体积十分的粒子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的粒子构成。

2.思考问题:太阳光线斜射进入房间,你会看到有很多的灰尘颗粒在飞舞。请问这些灰尘颗粒是一个个的粒子吗?为什么?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_5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要点详解 知识点1 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1.分子的构成 (1)水的电解模型如图所示。 水电解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成原子和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的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4)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不同的分子 (1)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不同的分子能构成不同的物质。如水由水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 (3)同种原子在直接构成物质时,如果原子的不同,所形成的物质结构就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也就不同。 例1 (上海市闵行区模拟)对于如图,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氢分子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知识点2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的大小 (1)原子的半径:一般在m数量级。 (2)直观感受分子、原子的大小: ①1mL水约有20滴水,一滴水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②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乒乓球就要放大到地球那么大。 ③铅笔留下的黑色笔迹是碳原子的堆积,一个句号竟有1018个碳原子。 结论:原子很小,分子也很小。单个的分子和原子无法用肉眼看到,也无法用放大镜和光学显微镜看到,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 (1)1个氢原子的质量:1.674×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kg;1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kg。 (2)1个氢分子的质量:3.348×10-27kg;1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7.307×10-26kg。结论: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 说明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分子与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的质量(体积)比原子大。但不是所有分子的质量(体积)都比原子大。 例2 (丹东中考)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D.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易错点拨 易错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3 (毕节中考)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C.水降温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D.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综合应用 例4 下图是电解水(水→氢气+氧气)模型图,据图填空。 (1)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最终变成了和,这说明发生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这一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水分子已经变成了其他分子,水分子已经不能再保持水的(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在这个模型图中,可以看到一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在这一变化中保持不变,

模型制作教案

教案 ~ 学年第学期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教师所在单位:

课程名称:模型制作 课程所属院(部):艺术学院 课程代码:BK0216013 授课班级: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 □其他 课程性质:该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应用课程。本课程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模型制作的原理、方法、步骤和不同材料的性能,以及不同模型制作的工艺流程。使学生在今后产品设计学习时,能够将自己构想的设计图,选用恰当的材料进行制作,提升学生的手脑结合的能力。 总学时:总80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践62学时 总学分:5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构成比例:平时成绩*30%+末考成绩*70% 使用教材:桂元龙,李楠.产品模型制作及材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9月. 主要参考书目: [1] 闫冬云.手工制作[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9. [2] 钱志屏.泡沫塑料[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

[3] 张文兵. 陶瓷模型制作[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 [4] 刘志强. 立体思维: 从雕塑到模型[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5] 贺松林,姜勇,张泉. 产品设计材料及工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6] 王所玲. 家具制造实训[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4. 课时授课计划

课次序号:1 一、教学题目:泡沫塑料成型实验 二、教学课型:理论课+实践课 三、目的要求:该实验项目要求学生了解泡沫塑料的性质以及加工工具的使用手法,理解泡沫塑料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并能熟练运用泡沫塑料这种材质来塑造产品模型。 四、重点和难点:该实验项目是模型制作实验的入门课程,重点是对泡沫塑料模型的外形塑造,难点是如何准确地理解和塑造塑料模型的结构形体.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实践 六、参考资料: 1. 钱志屏.泡沫塑料[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 2. 闫冬云.手工制作[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9. 七、作业: 泡沫模型制作 八、授课记录: 九、授课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让学生了解制作泡沫模型的流程,并能运用工具动手制作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

课题B4.1.1骨骼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构成;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知道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知道骨硬而结实,可以生长。 2、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拼图。 3、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教具人体骨骼模型 教学过程一、启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课间最喜欢做的运动是什么? 2、谈话: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活动的呢?其实一部分答案就在 我皮肤下面,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就是骨骼。(板书) 二、探究: (一)、探究骨骼结构特点 1、摸一摸:一个小组摸一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并汇报。 2、汇报:谁能说说你摸到的骨头的位臵及数量? 3、导入: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 资料包,也许会对你认识骨骼有所帮助,愿意试一下吗?请双击 桌面文件夹1. 4、学生再汇报:有什么收获:①骨头数量②骨骼概念 板书:206 块人体骨架 5、游戏:看谁摸得对(老师说骨骼名称,学生摸骨) 6、导语:大家学得真快,想不想自己独立地组成完成一幅人体 骨骼图?请打开文件夹2,自己拼骨骼图,看谁拼得多. 7、导语:拼得开心吗?都拼了几幅?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你说 一块骨头或一群骨头能不能称为骨骼?为什么?? (二)、了解骨骼内部结构及作用: 1、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骨骼的数量、位臵,那你想 不想了解它的内部构造和作用呢?请打开桌面文件夹2,双击 ?骨骼的作用?文件,自学里面的内容,一会儿汇报。 2、汇报:通过刚才的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特点:硬、结实、可生长,骨髓造学细胞。 作用:支撑、运动、保护。 3、谈话:你能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骨骼人会怎么样? 三、拓展: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有关骨骼的许多知识,那么你还想不想了解 有关骨骼更多的知识呢?请打开文件夹3自主学习。 二次备课 教学后记

《模型制作》教案-胡校峰课件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模型制作班级 14环艺1、2班,14室内6、7、8班授课学期: 2015 ~ 2016 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胡校峰 教研室:室内设计 教学分院(系):设计分院

完成课时登记表

课题模型制作的基本概念课次:1 重点内容:模型制作的基本概念 模型的种类 模型制作的工具与材料介绍 1:简易裁切工具材料训练 难点内容:模型的属性与价值 模型的特点 讲授方法与实验方法:讲述,实例分析与讲解,提问,师生互动。作业:要学生们准备好模型制作的工具与材料。

课题:第一章第二节模型制作方法与实践课次:2 重点内容:模型制作的工具与材料 难点内容:模型制作的工具与材料的应用 讲授方法与实验方法:讲述,实例分析与讲解,教师先做示范演示,学生再按要求做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练习。 作业:练习1:简易模型训练制作训练基础:用A3卡纸,制作:1、50个高、宽为1CM的窗户,2、50个高为3CM、宽1.5CM,顶部为半圆形的窗户。要求:裁切工整,并保持纸张整洁、干净。不得有折痕、破损、污迹等。

课题:第一章第三节易加工材料的单体模型制作训练一课次:3 重点内容:纸质模型制作练习:1、特点介绍:适宜构思的训练,常作为短期实体建筑的模型。2、读懂立体图(三视图)3、立面展开图4、模型的尺寸与比例 难点内容:制作工艺:1、画制作图2、工具材料的正确使用3、模型的裁切方法4、模型的组装(卡纸模型具有制作简便,材料加工方便、粘接容易、在表现质感方面容易进行模拟处理等特点。纸质模型容易受潮而产生变形,不宜长期保存。) 讲授方法与实验方法:讲述,实例分析与讲解,教师先做示范演示,学生再按要求做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练习。 作业:练习2:用纸材料完成一个简易建筑模型制作练习。

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考纲要求】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和含义;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知识网络】 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特征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构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成成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特征:同分子的特征相似 物质原子质子(带正电) 构成原子核(带正电) 结构中子(不带电) 构核外电子(带负电) 成 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 离子分类阴离子 【考点梳理】 考点一、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性质”是指化学性质。分子有什么化学性质,由这种分子聚集成的物质就有什么化学性质。如一氧化碳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所以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分子的聚集状态决定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水分子间距离很小时水呈液态,水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水呈气态,水分子规则排列,不能自由移动时水呈固态(冰)。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或原子团构成。 2.分子基本性质: (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一滴水(约0.05 g)中约有1.7×1021个水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且不断运动,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用此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等。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如氢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而水分子不能与氧分子反应。 【要点诠释】 用分子理论解释物理、化学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变; 通电氢气+氧气,在此反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

4物质的粒子模型(答案)

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 1.物质存在的状态称为物态。常见的物质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 2.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3.物质的粒子模型 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由数量巨大的、体积十分微小的粒子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粒子构成。 ②物质的粒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粒子运动越剧烈。 ③物质的粒子之间都有间隙。 4.两种不同的物质相遇,它们的粒子互相进入对方粒子间的间隙中,这种现象称为扩散现象,表明物质的粒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科学家以粒子模型分析物质的三种状态: ①固态:粒子排列有序,结构紧密;粒子之间的间隙很小,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粒子不能自由移动,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②液态:粒子排列不很整齐,结构较紧密;粒子之间的间隙大,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小;粒子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移动。 ③气态:粒子排列不整齐,结构松散;粒子之间的间隙很大,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几乎没有;粒子可自由移动。

6.固体、液体和气体粒子之间的间隙相比,气体粒子之间的间隙最大,固体粒子之的间隙最小。因而,在相同的条件下,固体、液体和气体受压时,气体最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7.气体粒子不断地撞击容器内壁,产生气压。在同一空间里,气体粒子数量越多,气压越大;温度越高,粒子运动越剧烈,气压越大。 8.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大气,气体粒子不断撞击地球的表面,从而产生大气压。 9.无液气压计可以用来测量大气压强。当大气压强增大时,气压计内金属盒的厚度会减小;当大气压强减小时,气压计内金属盒的厚度会增大。金属盒厚度改变,带动指针转动,从而显示气压的改变。 10.物体在水中沉或浮是由物质的种类/物质的密度决定的。 11.质量相等、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一般不相同;体积相等、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同。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质量也大,其质量与体积之比相同。 12.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密度=质量/密度。密度的单位是克/厘米3(g/cm3)和千克/米3(kg/m3)。 13.要测一块长方体固体的密度,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宽、高,再用电子天平测出它的质量,然后用质量除以体积就可以得到它的密度。 14.当固体、液体和气体放在一起时,密度小的物体浮在密度大的物体之上。例如木块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木材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15.热空气的密度比冷空气的密度小,这是因为空气受热时,空气粒子的运动剧烈,使粒子之间的间隙增大,密度减小。热空气会浮在冷空气之上,这就是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16.物体受热时,粒子运动加剧,粒子之间的间隙相应增大,形成了物体受热膨胀的现象。物体遇冷时,粒子之间的间隙减小,物体收缩。 17.如果加热程度相同,气体膨胀最明显,液体次之,固体最不明显。 18.受热时,双金属片会弯曲,原因是不同金属的膨胀程度不同。恒温器利用双金属片受热弯曲的原理,控制电路的开关,从而控制温度。 19.人们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设计成不少元件或产品,如:温度计、日光灯、双金属片恒温器等。热胀冷缩也造成危害,如电线不拉紧是为了防止天冷电线收缩时,不至于因两端固定而被拉断,类似的例子还有路面留伸缩缝、蒸汽管中间有伸缩管等。

高一通用技术《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教案

高一通用技术《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教案 高一通用技术《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教案 高一通用技术《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教案 制作模型 [教学内容分析] 1.制作模型或原型是设计方案物化为产品所经历的制作和试验过程,是技术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节内容是技术设计成果的生成过程,是全书教学内容的归宿。前两节模型和工艺的学习,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本节内容又在实践中加强了学生对各种技术操作要领和方法的体验和领悟。 2.制作模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已设计好的方案,制作出台灯的模型或原形,并对其加以润色。台灯案例贴近学生实际,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模型的制作过程,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学生从中可以体验和领悟到技术操作的要领和方法,体验技术设计的艰辛,感悟技术设计的魅力。 3.动手制作模型需要大量的时间,在给定的课时内完成本节内容是比较紧张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模型制作的步骤,以制作模型为主线,结合前几节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练习与课后作业,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如:讲完第六章,就让学生参考课本152页-153页第一组方案绘制模型草图与各部件设计图;学习“模型”时,让学生进一步改进完成设计图;学习“工艺”后,让学生完成材料、工具的选择,并安排好简单工序。考虑到时间和安全因素,电子线路由教师提供。 4.本节是动手操作实践的章节,但也隐含着思想与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鼓励学生创新。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教师应加强巡视和指导,并强调操作的安全性。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课前要求学生完成台灯的设计方案,画出各部件设计图,选择相应的材料及设计简单的制作步骤,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由于各方面原因(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差异。而台灯的制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艺流程,零部件较多,初学者对装配顺序不易把握,此外,零部件加工的精确度也影响到模型的装配。所以在指导学生确定制作模型时,要让学生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积极地参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做好小组分工,并做好安全防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学习加工工艺。 2.加深对模型作用的认识。 3.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的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 4.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的产品模型或原型。 5.模型制作成功后,能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加深对设计过程的理解。 2.通过模型制作过程,改进加工工艺,在制作中有创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产品的润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合作意识,增加团队精神; 3.热爱设计,热爱动手进行模型制作。 [重点难点] 重点:模型的制作 难点:零部件加工及组装

物质由微粒构成

物质由微粒构成—分子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是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气这一章的内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凭着生活经验,能确信氧气的存在。这节内容所接触的是抽象的分子,正如学生对空气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及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也为将来化学学习垫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3)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构成物质世界的粒子初探

构成物质世界的粒子初探 作者:延国浩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7年第06期 粒子物理的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已经被人类发现的粒子多达400多种,为了物理研究的方便,科学家们按照粒子与各种相互作用的不同关系,将粒子分为参与强相互作用的强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轻子和用来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媒介子三大类。质子是最早发现的强子,强子又分为介子和重子两类。强子的内部由夸克组成,夸克有6种,分别为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顶夸克。 电子是最早发现的轻子,随后电子中微子、μ子和μ中微子、τ子和τ中微子成为目前发现的六种轻子中的其他五个。每一种中微子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反物质,中微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太阳内部核反应产生大量中微子,每秒通过我们眼睛的中微子数以十亿计。大多数核物理过程都伴随着中微子的产生,例如核反应堆发电(核裂变)、太阳发光(核聚变)、天然放射性(β衰變)、超新星爆发等。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探究构成物质世界的粒子问题时,需要联系的知识主要有核反应、核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定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德布罗意波长、微观粒子的动能、动量等。 例题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领导、联合美国、俄罗斯等地研究机构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于2006年正式启动,并于2012日3月8日宣布,发现一种新的中微子震荡。利用你在高中物理知识中学到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在大亚湾核电站中,核反应堆释放的核能被转化为电能,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中子轰击重核发生裂变反应,释放出大量核能。核反应方程式是核反应堆中发生的许多核反应中的一种,其中n为中子,X为待求粒子,a为X的个数,则X为,a=。以mu、mBa、mKr 分别表示235092U、141056Ba、9236Kr核的质量,mn、mp分别表示中子、质子的质量,c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则上述核反应过程中放出的核能ΔE=J。 (2)中微子的性质十分特别,因此在实验中很难探测,利用中微子与水中的核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中微子与水中的发生核反应,产生中子(10n)和正电子 (+0+1e),即中微子+11H→10n++0+1e,可以判定中微子的电荷数为。上述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与水中的电子相遇,与电子形成几乎静止的整体后,可以转变为两个光子(γ),即 +0+1e+-0-1e→2γ,已知正电子和电子的质量都为9.1×10-31kg,反应中产生的每个光子的能量约为J。

八年级科学下册2_1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案新版浙教版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教材分析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位于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一章第二节,本课题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和原子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金瓯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对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角度得到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的结构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②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在与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同 时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②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或图片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的贡献,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五)教法学法 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堂课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形式,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 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 ③分组讨论法:针对有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文字,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学法指导 ①小组合作法:上课之前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纸桥模型设计与制作 教案

纸桥模型设计与制作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纸桥模型设计与制作”,通过组织学生上网查资料、调查、观察,让学生了解桥结构、设计、建造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设计和动手制作桥模型并进行研究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范例展示和演示,引发学生对相同材质不同构造的桥模型产生不同受压能力的现象产生兴趣,并将学得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模型设计之中,亲身尝试和体验创造的乐趣。并通过竞赛活动的形式,看到别人的长处,积极参加集体讨论,取长补短,让学生在初步学会设计和制作技能的同时,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纸桥模型的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学生的调查、观察、研究、思考,从结构、材料、工艺三个方面进行模型的设计和制作。难点是模型设计、拼装,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分析思考,逐步学会使用多角度的思维方法设计作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不同造型的桥梁及特点。 ②初步了解平面示意图画法。 ③学会正确画出作品的示意图和结构图,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 ④初步学会从作品的功能、结构、材料、工艺四个方面进行作品设计。 ⑤初步学会按图制作作品,初步养成技术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不同造型的桥,初步学会用草图表达自己的构思设计。 ②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评价,能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进行修改,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设计。 ③学会按给定的材料,按设计草图制作好模型并参加比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体验劳动创造美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②通过作品的设计、探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③通过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作品设计、制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平面图设计技能。 2、难点:纸桥模型结构设计和制作工艺流程设计。 四、【教学器材】 1、教具:多媒体课件、承压试验模型 2、学具:铅笔、尺、量角器、剪刀等。 五、本单元为2课时 六、【教学流程图】 模型存在的问题 改进的方法 展示竞赛

三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科教版)【DOC范文整理】

三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科教版) 学科科学册数一课型新授总第课时 课题入学教育备课时间8月31日 主备教师石初珍参与教师三年级全体科学教师 教学目标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 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 教学重点了解学习任务和内容。 教学难点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教具学具调查表格 教法和 学法指导举例、讲授、交流、谈话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活动 一、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二、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确定新的6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三、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活动 四、说说自己的愿望。 上课要求 )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说话,走动,有问题举手发言 )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 )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对当天学习内容及时进行复习,不懂就问。对即将学习新内容进行预习。 安全教育 教师要热情鼓励,肯定、赞许学生的愿望。 五、小结: 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粒子

第 1 页 共 1 页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粒子 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离子、原子(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分子用化学式来表示。 分子的基本性质:小、轻、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基本性质的运用:“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溶解、升华、挥发、液化、气味等。注意: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加速。“分子之间有间隔”解释:体积变化、三态变化、溶解、热胀冷缩等。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对于中性粒子(原子、分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对于任何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得电子带负电(粒子失电子后不一定带正电,得电子后不一定带负电)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 42-、CO 32-、NO 3-、OH -、ClO 3-、PO 43-、NH 4+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③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阳离子:Na + Mg 2+ Al 3+ 、H+ NH 4+2+ *阴离子:O2- 、OH - S 2-、Cl - SO 4 2- CO 32- NO 3-、PO 43-、ClO 3- 总结:(1)分子既能构成非金属单质(如:H 2、O 2、N 2、等),又能构成非金属化合物(如HCl 、CO 2、H 2O 、NH 3、等)。(2)原子只能构成单质(如所有金属、稀有气体、碳、金刚石、石墨、硅等)(3)离子只能构成离子化合物(常见盐、碱、碱性氧化物都属离子化合物)判断离子化合物的方法:凡 含金属元素或NH 4+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4)不带电的粒子:原子、分子、中子;带正电的粒子:阳离子、质子;带负电的粒子:阴离子、电子。

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表格式)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上期)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一)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

第2讲构成物质的粒子

第2讲构成物质的粒子 1.(2012年广东揭阳)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 ..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20 mL酒精和2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 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2.(2012年广东广州)有一些物质,它们中的一些原子集团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下列物质中含有原子集团的是()。 A.NaCl B.NaNO3 C.CaCl2D.KCl 3.(2011年广东清远)下列关于Na、Na+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Na+比Na稳定;④质量几乎相等;⑤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⑤B.②④ C.①③④⑤D.全部 4.分析下列各组微粒结构示意图,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A.都属于阳离子B.都属于阴离子 C.属于一种原子D.属于一种元素 5.(2010年广东湛江)将深色的衣服和浅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会使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深色染料中的()。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原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C.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6.(2010年广东揭阳)“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为搜索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还用了许多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不同分子性质不同D.分子间有间隙 7.(2010年广东)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铝锭难被压缩,因为铝原子间没有间隙 B.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很小 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 8.(2011年广东揭阳)从下列图片中不能 ..获取的信息是()。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C.水分子受热运动速率加快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9.(2010年广东湛江)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的,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有关这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易失去电子 B.相当于一个氢分子的质量 C.不显电性 D.在周期表中可与氢元素占同一位 10.(2012年安徽)取一张滤纸条,等间距滴10滴紫色石蕊溶液,然后装入玻璃管中(如下图所示),两端管口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后观察到图示现象。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2?知道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3?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4?认识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二、教学重点 1?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可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三、教学难点 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仰望星空,我们难免会浮想联翩:地球比月亮大,木星比地球大,太阳又比木星大, 那么宇宙中最大的星球究竟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沉思:大的对立面就是小,那么这 世界上最小的微粒又是什么? 很多人像你一样,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惘。事实上,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这些问题已整整思考了 两千多年。直到今天,科学家还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着。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知道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等特性。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分子及其他一些微观粒子板书: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课件显示:水的汽化和水的电解实验装置

讲述:水的汽化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变成新的分子,是物理变化 而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提问:你能用直观的方法表示上面两种变化的区别吗? 课件显示:水分子电解模型 提问:从上述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讲述: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提问:从上述水的两种变化的模型中你能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吗?还能说 出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吗? 讲述:物理变化一一分子本身不变,可以是分子间地距离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读图:下面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讲述:一杯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的。 读图:各种各样的物质 填图:水由____________ 构成 金刚石由一一构成 铜由_____________ 成

微粒的模型和符号》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知识点归纳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常见的符号有电路元件符号,交通符号,物理量符号,天气现象符号等)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一个公式、一个复杂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则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化学变化: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 物理变化:只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硫、碳、磷、硅)及稀有气体 6、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 2、汤姆森--“西瓜(葡萄干面包)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 3、卢瑟福--“核式(行星绕太阳)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发现原子核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5)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6)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三、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3、元素是同位素原子的总称,同位素原子是一种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4、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四、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现象: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大量白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