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类型及其特征的分析

地形类型及其特征的分析
地形类型及其特征的分析

地形类型及其特征的分析、判定、以及描述

关于地形类型及其特征的分析、判定、以及描述等内容既是高中地理的核心基础知识之一,也是能够体现学生基本能力的热门考点之一。

地形特征的描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般从地形类型及比例:以什么为主(一般不超过两个、主要地形区分布);

地势特征(地势变化、相对高差大小、山脉走向);

特殊地表形态(沙地、沼泽、岩溶地貌、冰川地貌等);

沿海的一般还要描述海岸线的曲直等。

常见的判定地形类型及其特征的方法和依据主要有以下五种命题形式。

一、依据等高线判读地形特征。

等高线本身就是反映地形本质特征的,因此在试题中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形式来命题是最常见的。这类题型的突破关键在于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掌握五种基本地形的分布特征: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密集;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密度不大;

高原: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在边缘较密集,顶部较稀疏;

盆地:等高线形状大致呈闭合状态,周高中低。

有些等高线地形图,在地势起伏很大的地区会省略多条等高线,使其看似稀疏,实则十分“密集”。有时会被误认为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形。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养成良好的等值线地图的阅读习惯和步骤即:

一看数值范围,并确定等高距;二看形状;三看递变规律;四看疏密;五关注特殊点,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例1. (09福建文宗)

右图为某地等高线分布示意图,读图

分别说出图中A、B两地的地形类型

并指出该地区的地形特征。

例2. (2012福建高考)

读图,描述该区域地形特征

例3. (08年四川高考题)

图7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①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

二、依据等温线的分布特点推测地形特征

如何依据等温线的分布来推测地形的特点呢?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等温线与地形的关系:

①一般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②等温线数值变化反应地势的变化;

③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可反映地表的坡度状况;

④陆地上的等温线发生弯曲变形多是受地形影响,且等温线的延伸(凸出)方向与地

形的走向大致一致。

理清了二者的关系,地形特征可以说是跃然于等温线地图上了。

例4. 读我国某地七月等温线分布图,描述图中①、③两点之间的地形特征。

三、依据河流水系特征推定地形特征

我们应该知道,河流的流向以及干支流等水系的分布特点是由地形、地势决定的,因此可以依据河流的流向和水系的分布特征来推测地形、地势的特征:

例5. 读某地水系和绿洲分布图,

简述该地区地形特征

例6.(08年全国卷)

读图,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

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四、通过文字叙述推测地形地势特点

例7. 甘肃省民勤县历史上曾是一片泽国,因石羊河冲积而成。而今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从东、北、西三面合围民勤。据此判断石羊河的流向是

A.自北向南B.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D.自东向西

五、依据其它类型图推测地形特征

例8.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地形特征全面的“描述”,在实际考试中答案未必要求面面俱到,要因题而变否则不但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还有可能出现偏差。如何做到因题而变呢?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是看题干的设问要求是什么?因为“阐述”包括多层面的含义,每个层面的答题要求不同,采分点自然也就不同,有的答案只有几个字、一句话,有的则要答出很多条,这就要看题干中的设问是怎么要求的了。设问要求是用行为动词来体现的,常见的行为动词除了“描述”之外还有“指出”、“说出”、“简答”、“简述”、“说明”、“分析说明”、“概括、归纳”、“简析”、“比较”等等;二看材料所给的信息有什么?材料所给信息一般都是试题的采分点不能忽略。

答案:

例1.A地为高原、B地为山地;

地形特征:地形以高原、山地和平原为主,

地势为西北、东南两面高,中部低,起伏大。

解析:首先看两地等高线均呈闭合状态,且海拔高度均大于500米;但A处顶部等高线稀疏,且面积较大说明顶部地表比较平坦;边缘密集说明边缘较陡,因此确定其地形类型为高原;B处顶部面积小,且等高线密集因此B地为山地。试题要求指出地形特征,我们只需答出地形的类型以及地势的分布特点即可。图中的中部等高线在200米以下,且分布稀疏,因此中部为平原。

例2. 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比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比较弯曲,多岛屿。

例3. 地形以山地为主;北部为高山地区,南部为狭窄的平原,地势北高南低,高差悬殊(山高坡陡)

解析:从等高线数值范围看最低小于200米,最高8000米以上,高差极大。由于图中只给出一条200米等高线,看似十分稀疏,同时也看不出等高距是多少,但在这样一个国土面积狭窄的国家里海拔由不足200米陡增到8000米以上,假设等高距为200米一条,图中也得有40多条,可见密度之大。因此我们推断该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但是由于该题的设问中要求是“简述”,因此不但要答出地形类型,还要指出各类地形、地貌的分布状况。此外图中还给出几座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山峰,这是材料有所指属于这个国家地形的标志性特征,也可以算作是这一地区的特殊地貌,因此这一点也作为得分点例 4. ①与③之间为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地地形;地势由东向西逐渐增高;坡度向西越来越陡,且高差较大。

解析:按照等值线地图阅读的步骤:首先看①、③两点之间的气温范围大致是24℃-16℃之间,温差较大,说明地势高差较大;其次看①、③两点之间的等温线形状大致呈南北延伸的条带状,说明地形也是呈南北延伸的条带状;再次看递变规律是向西气温递减,说明向西地势陡增;最后看疏密,向西等温线变得更加密集,说明向西坡度越来越陡。

例5. 该地区的地形为山麓冲积扇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地表平坦。

例6. 地形类型为盆地;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例7. C

解析:石羊河的流向是由地势决定的。由材料可知水乡泽国的消失是沙漠侵吞的结果,而沙漠肆虐又是由水资源枯竭引起的。石羊河是一条内流河,水资源的枯竭应该是从下游开始的。巴丹吉林沙漠从东、北、西三面合围说明河流上游在南部,地势是南高北低,河流的流向是自南向北。答案为C。

例8. 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例9.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

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试讲稿

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 面积广大》试讲稿 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试讲稿 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初中地理组的***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视频,来共同欣赏祖国山河的美好。 师:通过观看视频,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在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师:A 同学回答得很全面。陆地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地形。 二、新课教学 师:接下来,同学们阅读“中国的地形类型图”和“中国的地形分布图”,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它们呈现出什么特点?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因为我国的地形类型齐全,纵横交错、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师:下面结合中国地形的分布,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 的一些地形。 师:同学们读图说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及其大致位置。 师:B 同学你来说说。 师:回答得很好。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 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山巔白 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 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国的三大平原及其主要分布区? 师:C 同学观察得很认真。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主要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 中。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国的丘陵和盆地呢?

地形特征的描述-高三专题复习

地形特征的描述 【高考聚焦】 例1、下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答:AA′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个宽阔河谷(盆地)。BB′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V”形)河谷(峡谷)。CC′剖面显示的是丘陵地中的河谷。该小区域山地(低山、丘陵)中分布着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 【学法导航】 地形特征的描述模式: 1.以ХХ地形为主(最多写2种) 2.地势高低(哪边高哪边低,走向) 3.起伏大小(相对高度大小) 4.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 5.特殊地形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海岸线平直) 1、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特殊地貌. 2、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 3、海拔高度 4、分布特点5.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注意:也有只考查地势特征的题目,地势特征应从“起伏(高差)、坡度”等方面描述。熟悉世界主要地区的地形特点及部分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 例2:简答德国的地形特点。 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地;中部为宽谷山地,北部为平原。

答案分析: 地形种类:巴伐利亚高原、阿尔卑斯山地、宽谷山地、平原; 地表起伏:地势南高北低; 分布特点:南部为……,中部为……,北部为…… 【课堂精练】 (09年全国卷Ⅱ第36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下图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答案:(1)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赤道从背部穿过 (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西临太 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高峰。 10年上海卷 (十四)读有关厄立特里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6分) 39.归纳厄立特里亚的地势特征,并根据地势判断该国从东南部到西北部气温变化趋势. 39.中部高,东、西部相对较低(2分);东南地势低气温高,中部地势高气温相对较低,西北部地势下降气温随之升高(1分)。

答题模板:地形特征和地貌特征

地分成因地貌特点图示

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地形,称风蚀蘑菇。它是由于近地面的风沙流的含沙量较大,对岩石下部侵蚀较强而形成的。 如果风蚀蘑菇顶部岩石的重心和基部岩石不一致,则上部岩石很容易坠落下来。坠落下来的大石块如在地上不稳定,当刮大风时,则能随之摇摆,称为摇摆石或风动石。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称为风蚀柱。 雅丹(风蚀垄槽):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区域,有些雅丹地形的沟深度可达十余米,长度由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在垅脊顶部常有白色盐壳,又称白龙堆。 风蚀洼地与风蚀谷: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以后,形成宽广而轮廓不太明显的风蚀洼地。它们多呈椭圆形,成行分布,并沿主风向伸展。单纯由风蚀形成的洼地,规模较小,一般直径只有几十米,深度仅1m 左右。一些大型风蚀洼地,是在流水侵蚀基础上再经风蚀改造而成,深度可达10m 左右。 荒漠区有时一次暴雨能把地面侵蚀成很多沟谷,风就沿着沟谷吹蚀,沟谷进一步扩大,成为风蚀谷。风蚀谷无一定形状和走向,宽窄不均,蜿蜒曲折,有时为狭长的沟壕,有时又为宽广的谷地。在陡峭的谷壁下部,常堆积着崩塌的岩屑堆,谷壁上有时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窝。 风蚀残丘:经长期风蚀后,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来的小块原始地面称为风蚀残丘。它的外形各不相同,以桌状平顶较多,亦有成尖峰状的,高度一般在10~30m 不等。在较软弱的水平岩层地区,经风力长期吹蚀,塑造成一些顶平壁陡的残丘,远远望去,好似废毁的千年城堡,谓之风蚀城堡。中国西北荒漠地区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有许多风蚀城堡。 当然,风成地貌并不局限于干早区,在半干早区和大陆性冰川边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某些砂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都可形成风成地貌。 我国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气候干旱少雨、风力强大而频繁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西北内陆的巨大山间盆地或高原上的盆地内。世界各地风成地貌的分布都受气候控制,也称为干旱区(或干燥区)地貌。 三、地质灾害及原因分析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描述地形特征试题

高考地理综合题专题2——描述地形特征 典型例题一:(共32分)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水田旱地草地园地城镇陆地水域滩涂未利用地 48.08 14.47 0.34 0.21 9.65 7.96 0.35 0.22 199 1 41.87 9.89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 200 8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3)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析R河三角洲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典型例题二:(13分)盐湖位于省南部市南郊区,是省最大的湖泊,自古以产盐著名。盐湖所处的位置是盆地最低处,南东北三面是巍峨的中条山和吕梁山,西面是黄土台源丘陵。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3分)

(2)从地形、水文、气候方面分析盐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5分) (3)指出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5分) 典型例题三:(14分)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N国的地形特征。(5分) (2)简述N国森林资源丰富,却大量进口木材的主要原因。(3分) (3)分析N国重视发展水电的原因。(6分) 典型例题四:(26分)图9示意世界某区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河流域有大面积的黑土区,干流建有多个梯级水电站。W国曾是原联的工业基地和粮仓。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W国有关方面签署协议,可在甲河流域大规模种植粮食。 (1)说出甲河流域的地势特点,并指出判断依据。(4分) (2)说明甲河径流量主要来自N市以上河段的自然原因。(6分) (3)分析甲河流域与新疆相比发展种植业更为有利的条件。(8分) (4)简析甲河的梯级开发对W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8分) 典型例题五:(22分)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 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 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 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 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 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 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 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 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 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 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 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 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 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 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 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 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 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

【精准解析】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11类大题规范答题专训之一+地形特征类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11类大题规范答题专训之一 地形特征类 地形特征类题目,一般以区域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地形类型的判断、地形特征的描述以及地形对气候、河流的 影响等。 (2017·北京高考·T3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8 分) 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8分) 考 生 样 卷 阅卷评卷员①得分()最终得分 () 评卷员②得分()

打 分 误差>2分,则三评评卷员③得分( ) 【尝试作答】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北部为山地,面积小,多流水侵蚀地貌;(2分)南部为平原,面积大,多流水堆积地貌;(2分)地势是北高南低;(2分)冰川地貌广布。(2分) 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应从地形类型和分布、地势高低起伏状况、海岸线的形状及特殊地貌角度分析。可总结出下表: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地形 类型 平原、高 原、山地、 丘陵、盆地 ①地形以……为主②……地形主要分布在……(哪里)地势 高、低①地势哪里高,哪里低,地势自哪里向哪里倾斜 ②地形崎岖(或平坦)或地面起伏大(小)海岸 线平直、弯曲 海岸线平直或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冰川地貌发育1.读我国西北地区地形图和等高线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简述图示区域地形地势特征。 【解析】地形地势需要从地形类型和地势分布特征两个方面去解答。分析图中等高线可知,地势东南低,西部和北部高,由北部和西部向东南部倾斜,地势起伏较小;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和数值(200米以上地形为丘陵和山地;500米以上,边缘陡峭,中间平坦,为高原)可知地形为丘陵、山地。 答案: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地势北部、西部高,由北部和西部向东南部倾斜,地势起伏较小。 2.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并说出①②两地地形类型。 【解析】注意地形特征既要描述本区最主要的地形类型,又需要指出地势分布特征。据等高线的分布可判断地势。根据①②两处的等高线分布,①处海拔低于200m,且有河流流经,为河谷平原;②海拔高于500m,判断为低山丘陵。 答案:以山地、丘陵(山区)为主,西高东低(相对高度较大),海岸线

地形特征描述模板

地形特征描述模板 分析角度答题模板 地形类型地形类型以(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为主。地形分布(在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 地势起伏总体起伏大小,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等。有时还要说海拔高低,如果是山脉还要说出山脉走向。 海岸线有明显海岸线的地形图,有时还要说出海岸线的曲直情况,是否多岛屿。 典型地貌该区域有哪些特殊或典型的地貌形态(黄土地貌、冰川地貌、喀斯特地 貌、峡谷、三角洲、冲积扇等) 【示例】欧洲地形的主要特点 (1)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2)主要可划分为三大地形单元,北部、南部为山地,中部为波状起伏的平原。 (3)冰川地貌广布,地形破碎,海岸线曲折。 典题示范 图2-1中A、B地区为高原。读图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 图2-1 解题(1)确定位置: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陆地轮廓形状确定所在位置

分析(2)地形差异:地形的差异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特征两方面分析 答题要领 (1)A高原必须体现“起伏和缓”“西高东低”的特点 (2)B高原必须体现“地面崎岖”“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 [答案] A(德干)高原起伏和缓,B(云贵)高原地面崎岖;A(德干)高原西高东低,B(云贵)高原西北高、东南低。 规范演练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丹位于亚洲南部,是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的内陆国家。农业是不丹的支柱产业,农业人口占该国总就业人口的63.3%。水力发电和旅游业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图2-2为不丹等高线地形图。 图2-2 简述该国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图2-3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图2-3 简述该国的地形、地势特点。

教案:《地形多样》

2.2.1《自然环境——地形多样》 教学目标: 1、掌握五种地形类型以及如何区分。 2、通过地图,能够描述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的特征。 3、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我们江山市的本地情况进行比较,思考我市的地形种类 及所能够发展的相应行业。 教学重点:五种地形类型的名称和特征 教学难点:按照因地制宜的思路,分析每种地形上能从事的行业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图片展示:某人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始旅行前往西部山区 (思考)这位旅客沿途经过的土地形状是否相同? 从外貌上面我们可以怎么来进行描述? 学生活动:略(通过对土地的外部形状和海拔高度上进行描述) 教师总结:通过一些同学们的描述,我们可以简单的对什么是“地形” 进行概括——即土地的形状。 问:那么世界上的地形的类型总共有哪几种呢?(导入) 新课教授(板书)自然环境——地形多样 一、地形类型 师:通过阅读书本,世界的地形种类总共有几种?它们的名称分别为? 生:山地、丘陵、高地、平原和盆地五种。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外貌和海拔两个角度来描述下每种地形的特征? 学生活动:观察书本第31页进行总结 (板书)二、地形特征

播放五种地形类型的图片,丰富学生们的视野 师:观看完有关五种地形类型的图片,那么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我们进行一个连线活动。 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教师进行根据地形的特征进行分析 (板书)三、地形与生产活动 转折:同学们思考下,这五种不同的地形上面,人们能够从事哪些行业的发展? 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发言 山地:可以发展林业、旅游业 丘陵:可以开发梯田、种植茶叶和一些经济果树 高原:发展畜牧业,草原旅游业 平原:种植业 师生活动:书本P31,在教材附录中的《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以下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并说一说它们各自所在的大洲。 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能够准确找出它们的位置 问:同学们大概观察下,这些世界地形之最分别是哪些?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高原——? 2、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高原分别是——? 3、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师生活动:这里有一副《中国地形图》,大家一起来找找,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地形? (略)

(七年级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 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的 l.掌握五种地形类型的基本特征和世界主要山脉、平原的分布;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和主要海底地形。 2.在学习地形的类型及分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在景观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图上识别出主要地形类型。 3.通过丰富多样、雄伟壮丽的各种地形形态的介绍,激发学生认识自然奥秘,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五种地形类型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难点是五种地形类型的区别。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景观图:五种地形类型,自制投影片:海底地形示意图,海底地形剖面图。 教学提纲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一、地形及地形类型 1.地形 2.地形类型及分布 二、世界各大洲地形的特点 三、海底地形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以你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说明,地表是如何起伏不平地变化的?(学生可根据旅游的经历,电影、电视片中的情景说出地表的起伏变化。)过渡:正像刚才同学所举的诸多例子一样,地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出

现了壮丽多样的自然景象。那么,形态各异的地表形态可以划分为几种地形类型呢?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这节课就来讲述这个问题。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板书) 一、地形及地形类型(板书) 1.地形 [教师讲述] 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 2.地形类型及分布 [教师讲述] 人们根据地形的特点不同,通常把地形划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地形类型。 [展示景观图] 五种地形类型。 [练习] 仔细观察五种地形类型,看一看各自叫什么类型,之后填写下表。 [练习] 翻开教材第33页,完成“想一想”中的练习。 [教师总结] 五种地形类型的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特点,可以用上页表来

五类基本地形山地.

五类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 我国幅员广大,地形类别复杂,但是总结起来,在多种多样的地形类别中,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一)高寒多雨的山地 山是指有顶峰、山坡和山麓三部分的高地。高度一般高出当地平原500米以上,一般比高(即相对高度)大于300米。山地是山分布的地区,如果山地呈带状分布时,称为“山带”。山脉则是具有明显走向的山地;如果山地具有明显走向的峰线时,称为“山岭”。所以,山岭可以是不长的,因而山岭和山脉不同。几条走向相同的山脉组成一个山系。这样,山带和山系之内就可以有丘陵、盆地、河谷间杂其间。例如长白山是一条山脉,而南岭就不能称为山脉,而只能称为山地,这是因为南岭没有明显的走向。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达33%,因此,山地开发是我国科学研究上一个主要课题。 山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多雨和寒冷。一般来说,地势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因此,高山上终年有冰雪,每形成冰川地形。中等山地(中山)又每成为雨量中心地区。例如安徽黄山就是长江中游的雨量中心区之一。这是因为山下气流沿山坡上升时,气温变冷,相对湿度变大,终至成云致雨。因此,山地上一般具有多云雾和多雨的特点。这也是河流多发源于山地的原因。 人们按照山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就可以把山地再分出高山、中山和低山来。一般把在雪线(终年积雪的界线)以上的山地称为高山;雪线以下,高寒多雨,林木草坡茂盛地区称为中山,也是河源地点;山地气候和平原区或丘陵区差别不大的,多雨的不高山地称为低山。由于山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各个山地雪线、林木上限线、截留雨量高度线都有很大不同。所以,我国各地的高山、中山、低山标准也不相同。例如在南方山地上,600米高处即可截留

地形多样(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二课自然环境地形多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几种地形的主要特点,知道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2、了解亚洲地形的特点和地形类型的分布情况,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辨别各种地形,熟悉世界重要地形单元,提高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地形图中分层设色的读解。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世界地形多样性的了解,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世界的归属感及兴趣。 二、教学重点 1、五种不同类型的地形特征 2、亚洲地形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三、教学难点 了解相关地形区的特点和亚洲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情况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三种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那么什么是地形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看的同时思考一下什么是地形?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地形是形容地表的形态,并找出图片的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等不同的地形 【评价点拨】学生议论回答,教师评价后说明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称为地形,地形可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二)比一比,图片中的五种不同的地形,有什么差异和特点? 【评价点拨】学生讨论后,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举例讲解五种地形的概念。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长条状延伸,形成山脉。它排列有序,脉络分明,仿佛是“大地的骨架”。世界上著名的山脉有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这些山脉,说明山脉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在陆地上排列有序,脉络清晰,像大陆的骨架) 高原:高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不大,边缘陡峭。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巴西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青藏高原) 丘陵:地形起伏和缓,海拔500米以下。我国著名的丘陵有: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江南丘陵。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平原地区。(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世界上著名的平原: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亚洲的西伯利亚平原、欧洲的东欧平原。)

高考地理地形地势特征的分析与答题方法

命题规律 根据近年问答题的设问,一般有以下类型: 1. 特征问题; 2. 区位问题; 3. 分布规律; 4. 评价问题; 5. 意义问题; 6. 措施 7成因问题。 一、特征描述。 (一)地形特征的描述模式: 例1:描述我国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 1地形以高山为主,多峡谷,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3喀斯特地地貌发育。 例2:(2011年全国文综卷,36题)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左图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 (2)、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答案:①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②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 例3:(2010年全国文综新课标,36题)左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 答案: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oC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oC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例4:(宜昌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调考试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分析该流域内的地势特征及布哈河河流水系特征。(12分)

答案:地势特征:河流由四周流向中间;公路沿中间湖泊修筑表明四周高中部低(或地势自四周向中部降低)。(4分) 水系特征:①布哈河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以该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是注入青海湖的最大的河流;②布哈河位于青海湖的最大河谷中,支流多,流域面积大;③北边支流多,南边支流少;④布哈河位于青藏高原北侧,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所以河道较窄、较浅;B 以上河段河道较弯曲,B 以下河段较平直。(8分 例5:根据材料和图1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0中A 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度,7月平均气温24.6度。 (3)说明图示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12分) 答案:西北部 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 东南部 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例6:读图6,完成下列问题: 41°00′N 42°00′ 41°30′ 河 流 图 例 200 等高线 /m 00′E 30′E ° 00′E 图10 我国某地区略图

海底地貌类型

4、海底地貌submarine landform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 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4 米,位于太平洋

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①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3 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②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③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脊翼区随洋壳年龄

第1课时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案1

第1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地形构成的特点 2. 了解地形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对祖国地形特征的了解,增强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山区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课前准备 1.教师为每一学生准备等高线地形图(教材中) 2.实物投影仪 3.学生准备水彩笔、尺子、铅笔 4.有关地质灾害的录像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设计 一、地形类型多样 1.地形复杂多样 活动1:阅读教材的景观图片,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学生:简单地讨论,比较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如: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顶部高耸,坡度很陡。 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辽阔,水草丰茂。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水乡泽国”。 四川盆地——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2.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活动2:读教材图“山脉走向示意”,熟悉山脉走向的含义。 活动3:读教材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完成下表。 走向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南北走向 弧形山脉 教师:请同学们用彩笔在教材山脉图上分别将同一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如,先把天山、阴山、燕山连成一线,将昆仑山、秦岭、大别山连成一线,… …,观察形成的图形。(教师在黑板上板画,并用不同的彩粉笔连接山脉) 学生: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 活动4: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交织成网,高原、盆地、平原就镶嵌在网格中。阅读教材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中找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在表格中。 两侧的地形区[来源:学.科.网] 山脉[来源:学科网ZXXK] 西侧东侧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横断山 横断山 两侧的地形区 山脉 南侧北侧 天山 昆仑山

高考地理地形地势特征的分析与答题方法

命题规律根据近年问答题的设问,一般有以下类型: 1. 特征问题; 2. 区位问题; 3. 分布规律; 4. 评价问题; 5. 意义问题; 6. 措施 7成因问题。 一、特征描述。 (一)地形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的基本内容(思路模板)考题呈现方式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类型 1.地形类型(平原、丘陵、山地、 高原、盆地、谷地等);2.主要局 部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特征(起 伏大或小)3.最高点最低点;4、 若图中以山地为主,则需描述山 脉走向。等高线地形图; 河流流向。 地形以____ 为主; ____方位以____地形 为主:地势起伏大(或 和缓); 地势____方位高,(反 方位)低(或由方位 向反方位倾斜); 山脉呈方位—反方位 走向 地势起伏地势高低及其变化 例1:描述我国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 1地形以高山为主,多峡谷,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3喀斯特地地貌发育。 例2:(2011年全国文综卷,36题)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左图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右图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2)、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答案:①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②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 例3:(2010年全国文综新课标,36题)左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 答案: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oC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oC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例4:(宜昌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调考试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分析该流域内的地势特征及布哈河河流水系特征。(12分) 答案:地势特征:河流由四周流向中间;公路沿中间湖泊修筑表明四周高中部低(或地势自四周向中部降低)。(4分) 水系特征:①布哈河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以该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是注入青海湖的最大的河流;②布哈河位于青海湖的最大河谷中,支流多,流域面积大;③北边支流多,南边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

成。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地形类型及其特征的分析

地形类型及其特征的分析、判定、以及描述 关于地形类型及其特征的分析、判定、以及描述等内容既是高中地理的核心基础知识之一,也是能够体现学生基本能力的热门考点之一。通过对近些年来的各级、各类试题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常见的判定地形类型及其特征的方法和依据主要有以下五种命题形式。 一、依据等高线判读地形特征。 一般从地形类型及比例(以什么为主,一般不超过两个、主要地形区分布); 地势特征(地势变化、相对高差大小、山脉走向); 特殊地表形态(沙地、沼泽、岩溶地貌等); 沿海的一般还要描述海岸线的曲直等, 等高线本身就是反映地形本质特征的,因此在试题中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形式来命题是最常见的。这类题型的突破关键在于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掌握五种基本地形的分布特征: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密集;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密度不大;

高原: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在边缘较密集,顶部较稀疏; 盆地:等高线形状大致呈闭合状态,周高中低。 有些等高线地形图,在地势起伏很大的地区会省略多条等高线,使其看似稀疏,实则十分“密集”。有时会被误认为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形。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养成良好的等值线地图的阅读习惯和步骤即: 一看数值范围,并确定等高距;二看形状;三看递变规律;四看疏密;五关注特殊点,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09福建文宗) 解析:首先看两地等高线均呈闭合状态,且海拔高度均大于500米;但A处顶部等高线

稀疏,且面积较大说明顶部地表比较平坦;边缘密集说明边缘较陡,因此确定其地形类型为高原; B处顶部面积小,且等高线密集因此B地为山地。 试题要求指出地形特征,我们只需答出地形的类型以及地势的分布特点即可。图中的中部等高线在200米以下,且分布稀疏,因此中部为平原。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答案: 地形类型:A地为高原、B地为山地 参考答案:地形特征:地形以高原、山地和平原为主,地势为西北、东南两面高,中部低,起伏大。 2012福建高考: 描述该区域地形特征: 北部以山地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比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比较弯曲,多岛屿。 第二、依据等温线的分布特点推测地形特征。如何依据等温线的分布来推测地形的特点呢?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等温线与地形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