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发酵过程的因素”知识梳理及典例解析

“影响发酵过程的因素”知识梳理及典例解析
“影响发酵过程的因素”知识梳理及典例解析

“影响发酵过程的因素”知识梳理及典例解析

曾小军(江西省泰和县第二中学343700)

一、知识梳理

(1)温度

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也能影响生物合成的途径。温度还会影响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以及菌种对营养物质的分解吸收等。

(2)pH

pH能够影响酶的活性,以及细胞膜的带电荷状况。还会影响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分解等(3)溶解氧

在发酵过程中菌种只能利用溶解氧。因此,必须向发酵液中连续补充大量的氧,并要不断地进行搅拌,以提高氧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

(4)泡沫

发酵过程中,通气、搅拌、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及培养基中某些成分的分解等,都有可能产生泡沫。过多的持久性泡沫对发酵是不利的。

(5)营养物质的浓度

发酵液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特别是碳氮比、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浓度,会直接影响菌体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二、典例解析

例1.谷氨酸棒状杆菌扩大培养时,培养基应该

A.C∶N为4∶1

B.C∶N为3∶1

C.隔绝空气

D.加大氮源、碳源的比例

【解析】扩大培养是发酵工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它的目的是给接种准备足够的菌种,以缩短微生物生长的调整期,缩短培养周期。那么,在什么条件下菌体繁殖速度快?是否与生产的培养条件相同?可以说,在不同条件下,菌体的繁殖速度是不同的。比如,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比无氧条件下繁殖速度快,因为这时能量的利用率高。而对于谷氨酸棒状杆菌来说,繁殖速度快慢的影响因素是碳氮比。在碳氮比为3∶1时菌体繁殖速度受到抑制,大量产生谷氨酸,而碳氮比为4∶1时,菌体大量繁殖,合成谷氨酸减少。对于空气,谷氨酸棒状杆菌是需氧型微生物,不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所以不能隔绝空气。至于D选项的加大碳氮比例,由于没有原比例和加大后的比例,此说法是十分不明确的。【答案】A 例2 .谷氨酸除用于制造味精外还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及配制营养注射液,应用前景广阔。光明制醋厂转产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结果代谢产物没有谷氨酸而产生乳酸及琥珀酸,其原因是

A.温度控制不适B.通气量过多

C.pH呈酸性D.溶氧不足

【解析】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产生谷氨酸,受温度、pH、溶氧、通气量与转速等发酵条件的限制。当发酵液的pH为酸性时,谷氨酸棒状杆菌会产生乙酰谷氨酰胺;当溶氧不足时,生成的代谢产物就会是乳酸或琥珀酸。【答案】D

醋糟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因素研究_马海乐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年第10期 收稿日期:2009-07-30 基金项目:镇江市国际合作项目(GJ2007010,GJ2008010);镇江市工业攻关项目(GY2007002)。作者简介:马海乐(1963-),男,陕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E-mail :mhl@https://www.360docs.net/doc/a48413266.html, 。 0引言 醋糟是利用粮食原料生产食醋过程中排放的有机废弃物,长期以来都作为垃圾被填埋。人们对醋糟的利用有过不少研究[1~3],大多着眼于作为饲料或食用菌栽培料。但前者烘干成本过高,后者处理量少,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对醋糟的处理,既是制醋行业的一大难题,又是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一大难点。 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制氢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新领域,该技术能够高效降解有机质,并且发酵 以后的底物能够用作有机肥料[4,5]。因此,将有机废弃物用于厌氧发酵制氢,既能解决有机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又可获得清洁能源──氢气。目前采用各种有机废水和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生物发酵制氢的研究已有很多,其中包括利用糖蜜废水、酿酒废水、植物淀粉生产废水、纤维素微晶以及城市有机固体垃圾等发酵产氢[6~10]。 樊耀亭等人以牛粪堆肥或活性污泥作为天然混合产氢菌来源,分别对啤酒糟、玉米秸秆、芝麻饼、玉米芯等进行厌氧发酵,均得到了较好的产氢效果[11~13]; 醋糟厌氧发酵制氢的影响因素研究 马海乐1,2,3,刘瑞光1,3,王振斌1,2,3,顾顺1,3,R uihong Zhang 4,3 ( 1.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2.江苏省农产品生物加工与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镇江212013; 3.美国加州大学—中国江苏大学生物质能联合研究中心,江苏镇江212013; 4.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Davis ,CA 95616,USA )摘要:以预处理后的牛粪为接种物,以醋糟为发酵底物进行厌氧发酵产氢试验,研究了底物预处理方法、发酵温度、 底物浓度、初始pH 值、微量金属元素添加量对产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体积分数0.7%的HCl 静置处理24h 为最佳预处理方法,且在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温度35℃,底物浓度175g/L ,初始pH 值6.0)下,微量金属元素营养液添加量为2%时,产氢效果最好,累积产氢量为46.91mL/g TS 。关键词:醋糟;厌氧发酵;氢气;响应面法;优化中图分类号:TS209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1jissn ·1671-9646(X )·2009·10· 006Research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Vinegar Residue by Anaerobic Digestion M a Haile 1,2,3,Liu Ruiguang 1,3,Wang Zhenbin 1,2,3,Gu Shun 1,3,Ruihong Zhang 4,3 ( 1.School of Food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China ; 2.Jiangsu Provincial Research Center of Bio-process and Separation Engineering of Agri-products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China ; 3.Joint Bio-energy Research Center of Jiangsu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China ; 4.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Davis , CA 95616,USA ) Abstract :Vinegar residue was digested with culture from the enriched cattle manure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 to produce hydrogen.The effect of pretreatment method of vinegar residue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initial pH and supplement of trace metals on the hydrogen yield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pretreatment method were that vinegar residue was placed in 0.7%HCl for 24h ,and maximal hydrogen yield 46.91mL/g TS was obtained under fermentative temperature 35℃,substrate concentration 175g/L ,initial pH 6.0and trace metals solution supplement 2%.Key words :vinegar residue ;cattle manure ;anaerobic digestion ;hydrogen 第10期(总第187期)农产品加工·学刊 No.102009年10月 Academic Periodical of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Oct. 文章编号:1671-9646(2009)10-0026-04

甜酒酿的发酵制作以及发酵工艺中影响因素的研究(四组)

甜酒酿的发酵制作以及发酵工艺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原理: 甜酒酿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过程酿制而成的。由于酵母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因此必须先用糖化菌如根霉、毛霉等把淀粉分解成单糖或双糖。甜酒酿即是在糖化菌和酵母菌共同作用下酿制而成的。 实验器材和试剂: 1.试剂:市售甜酒药、糯米、NaOH溶液、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 2.器材:电子天平、电饭锅、淘米箩、恒温培养箱、锥形瓶、一次性塑料碗、保鲜膜、分光光度计、pH计等。 工艺流程及操作: 1.工艺流程 2.主要操作要点 2.1浸米、洗米 将糯米注人清水(使水浸过糯米为宜),浸泡10~24 h,时间与温度有关,浸泡至用手碾碎即可。将浸泡好的米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并沥干. 2.2蒸饭 将沥干的糯米放人蒸米锅蒸架上蒸.待煮沸后再蒸30 min,要求达到“熟而不糊,透而不烂,疏松易散,均匀一致”.蒸煮便于淀粉糊化和原料灭菌. 2.3淋饭冷却 将蒸熟的米饭用冷开水冲冷,使其降温到35℃左右,同时使饭粒松散.冷却速度越快越好,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淀粉老化,不利于糖化和发酵. 2.4接种 根据糯米量,按一定比例称取甜酒药,将其均匀的拌入冷却的米饭内,留取少量备用,然后将米饭松散的放在塑料杯内. 2.5搭窝 将落杯好的米饭搭成“v字形凹窝,表面上洒少许剩余的酒药,然后将杯口封上保鲜膜.搭窝有利于通气均匀、糖化菌的生长和甜酒液的渗出. 2.6恒温培养 在24~32℃范围内进行恒温发酵,时间为48-80 h,待“v”字形的凹窝内渗出大量的甜酒液时,即可品尝食用.

指标测定方法: 1.发酵液pH的测定:用pH测量仪测定 2.总糖含量的测定:取发酵液1 mL,加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1 mL和饱和碳酸钠溶 液1 mL,水浴加热10 min,冷却后加入蒸馏水4.5 mL。在550 nm处测定吸光度并与葡萄糖的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定量。 实验方案: 1、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酒药作为菌种使用,是甜酒酿发酵的原动力,其添加量直接影响制品品质.因酸度和甜度是影响口味的重要因素,故选择接种量在0.5%~3%之间(各浓度间隔0.5),28℃发酵72 h,以酒酿酸度、总糖含量及感官评分为指标,考察接种量的影响. 2、时间对发酵的影响 发酵时间影响甜酒酿的风味成熟度,故采取酒药接种量为1. 5%,28℃发酵,时间控制在0~80h之间,每隔12h测样,考察酸度、总糖含量及感官品质的变化。 每组取样后存到冰箱里,最后一块测葡萄糖浓度,pH当时测。品质只取三个时间的样。为了保证足够的取样量,我们设置2碗样品来专门用来取样测pH和葡萄糖,另设一碗专门用于品质测定,所以需要3个碗。 另外,为了保证这个实验的成功,我们做一组平行实验,再加3个碗,处理跟上表完全一样。PS: 糯米总量:600g;塑料杯:12个; 实验结果和讨论: 思考题 1.甜酒酿发酵过程中需要哪些菌?它们各自起什么作用?它们的生长条件和特点是什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 与实证分析,周杰琦) 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 糊的概念(郑玉歆,1999)。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都尤为重要。荷兰学者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投入、 能源、自然资源等)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Solow 剩余。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有的学者认为,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素,如数据测量误差、模型变量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周期波动的干扰等。然而,Jorgerson 和Griliches(1967)却认为,Solow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由上可见,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 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2003)测算的结果为1.4%,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2.68%,郭庆旺等(2005)测算的结果为0.891%。不过,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表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为了使本文后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与其它研究更具可比性、允许采用多种方法估测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后面的实证结果能够得到清楚的解释,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内涵做出更为全面而广泛的解释。笔者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刨除了资本、劳动、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和作用之外,其它所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有机综合体。本文所指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包括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非体现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如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研究开发投入、创新活动、政策法律等),还包含了与资本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紧密联系的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如投资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教育进步所引起的劳动者素质提高)。按照体现型技术的理论,技术进步可以体现在要素投入质量上的改进。就资本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资本设备在设计、质量和功效方面的改善。对劳动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知识技能的改进。此外,随机因素和数据测量误差也包括在全要素生产率当中。 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的类别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动率、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等等。技术进步变化率不能完全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指新的知识和技能、新生产工艺、新采用的设备或改进的旧设备、研究开发以及新组织管理框架等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引起人们劳动生产率、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变动率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技术效率刻画了生产中现有技术的使用状况,Farrell(1957)首先提出了技术效率的估测方法,Farrell(1957)的技术效率是指在给出一定要素投入下,某企业的实际

[沼气,废弃物,固体]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的脱硫技术分析

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的脱硫技术分析 0引言 随着工农业废弃物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沼气是一种特殊的生物质能源,因为它的低位发热值较高,所以其经常被用作汽车燃料,还有一些被用作动力能源(如水泵和发电机),也有被用作化工原料(如合成有机玻璃脂和制造甲醛和甲醇等);还有一些国家的沼气净化技术较高,如瑞典将净化后的沼气直接并入国家气网使用。因此,沼气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绿色能源被开发利用,这种新兴的产业也被人们越来越重视。由于沼气来源于厌氧发酵工艺,因此这种工艺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产业化应用,不仅能缓解当前存在的能源危机问题,而且能很好地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各种厌氧发酵微生物在厌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消化的过程中会产生沼气,此时也伴随有H2S的产生。因此,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其中CHQ和CO2的含量较高,H2, H2S, NH 的含量比较少。发酵原料的种类、各种原料的相对含量、厌氧发酵的条件(温度、时间、pH等)以及厌氧发酵的各个阶段都是影响沼气成分的因素。 硫化氢(H2S)是一种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性气体,其物理性质上最大的特点是无毒和有强烈的臭鸡蛋气味。另外,大气中H2S的存在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H2S在化学性质上能与许多金属离子反应,产物是硫化物沉淀,而这些产物又不溶于水或者酸,所以其对铁等金属类物质有很强的腐蚀性。除此之外,当沼气燃烧时,H2S会被氧化成亚硫酸,从而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也会严重腐蚀设备、管道和仪器仪表等。因此,在利用沼气之前必须将其中的H2S去除,而国家对沼气中H2S含量的标准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超过0. 02g/亩。目前,最常用的脱除H2S的方法有干式脱硫、湿式脱硫和生物脱硫。 1.干法脱硫 干法脱硫的具体反应过程是首先通过物理吸附将H2S吸附在吸附剂的表面,然后是吸附剂与H2S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单质硫的过程。因为干法脱硫所使用的脱硫剂大多数是粉末状或者颗粒状,其整个过程是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下进行的,所以脱硫过程不会对设备和管道等产生腐蚀和结垢的影响。干法脱硫的适用范围是含有较低浓度H2S的气体,其优点在于脱硫工艺设备比较简单及工艺技术方面比较成熟。因此,干法脱硫工艺在工业上应用较广。目前,最常用的干法脱硫方法有氧化铁法、氧化锌法、活性炭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 1.1氧化铁法脱硫 氧化铁沼气脱硫法是使用较早的一种方法,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了,而此时煤气工业也孕育而生。氧化铁法脱硫的反应原理:常温下沼气到达脱硫机床的表面,此时沼气中的H2S与Fe20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产物为Fe2S3和Fe2;之后,含硫的脱硫剂再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Fe2 03和SO这也说明了这种脱硫剂是可再生的,可以循环使用很多次;但是如果脱硫剂表面的空隙被大部分覆盖以后,氧化铁脱硫剂就失去了活性。由此可见,影响脱硫效果的因素有沼气的流速和沼气与脱硫剂接触的时间。 氧化铁法脱硫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方程式的反应速率很大,要将沼

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

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三阶段论——1979年由Bryant提出 1) 水解阶段: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在水解发酵菌作用下转化为糖类、挥发性脂肪酸VFA、(较高级有机酸)氨基酸、水和二氧化碳; 2) 酸化阶段(产酸产乙酸阶段):挥发性脂肪酸在产氢产乙酸菌作用下转化成H2、CO2、乙 酸: CH3CH2COOH→CO2↑+CH3COOH+H2↑ 3) 产甲烷阶段:最后两组生理不同的产甲烷菌,有共同的产物: 4H2+CO2→CH4↑+2H2O —— (28%)CO2被还原的反应 2CH3COOH→2CH4↑+2CO2↑ —— (72%)乙酸脱羧的反应 ,CH3COOH脱羧。 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 (1) 温度。存在两个不同的最佳温度范围(55℃左右,35℃左右)。通常所称高温厌氧消化和低温厌氧消化即对应这两个最佳温度范围。 甲烷菌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差,根据其生存的适宜温度范围,甲烷菌可分为两类,即中温甲烷菌(适宜温度33-35℃)和高温甲烷菌(适宜温度50-53℃)。当温度超出适宜温度范围时,厌氧消化反应速率则急剧下降。厌氧消化的允许温度波动范围为±1.5-2.0℃。当波动范围为±3℃时,就会严重抑制消化速率。当波动范围超过±5℃时,就会使有机酸大量积累而破坏厌氧消化过程的正常运行。 (2) pH值。厌氧消化最佳pH值范围为6.8~7.2。 产酸细菌对酸碱度不及甲烷细菌敏感,其适宜的pH值范围较广,在4.5-8.0之间。产甲烷菌要求环境介质pH值在中性附近,最适宜pH值为7.0-7.2,pH6.6-7.4较为适宜。在厌氧法处理废水的应用中,由于产酸和产甲烷大多在同一构筑物内进行,故为了维持平衡,避免过多的酸积累,常保持反应器内的pH值在6.5-7.5(最好在6.8-7.2)的范围内。 (3) 有机负荷。 ① 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有机负荷通常指的是容积负荷,其直接影响处理效率和产气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有机负荷的提高,产气量增加,但有机负荷的提高必然导致停留时间的缩短,即进水有机物分解率将下降,从而又会使单位质量进水有机物的产气量减少。 ② 厌氧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转取决于产酸和产甲烷速率的相对平衡,有机负荷过高,则产酸率有可能大于产甲烷的用酸率,从而造成挥发酸VFA的积累使pH值迅速下降,阻碍产甲烷阶段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导致产甲烷作用的停顿,整个系统陷于瘫痪状态,调整恢复起来非常困难。

酸奶发酵影响因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8413266.html, 酸奶发酵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高婵 来源:《现代农业研究》2016年第12期 [摘要]酸奶的发酵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原料奶、清洗剂的残留、培养温度与接种量、噬菌体和抗生素残留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只有严格控制这些因素,才能保证酸奶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酸奶;发酵;影响因素 酸奶发酵离不开菌种,酸奶生产的发酵过程就是菌种生长的过程,通常以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亚种德氏乳杆菌混合制成酸奶发酵菌种。这些菌种在整个生产发酵的过程中分解原料奶中的乳糖产生乳酸,从而让原料奶pH值降低到酪蛋白的等电点,使原料奶成功加工成酸奶,即原料奶中的蛋白质凝固形成凝乳状态。同时这些菌种还会使乳糖产生外多糖,让生产的酸奶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在整个过程的进行中还会产生酸类、乙醛和丁二酮等增加风味的物质,进而使酸奶的入口感觉更加良好,味道独特。酸奶的生产发酵过程受条件、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大,因为这个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本文从原料奶、清洗消毒剂残留、培养温度与接种量、噬菌体和抗生素残留5 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 1 原料奶的影响 牛奶是菌种的培养基,牛奶的质量直接影响菌种的生长。菌种产酸的多少与牛奶中乳糖含量有关,必须有足够的乳糖才能产生足够的乳酸来酸化牛奶,而且牛奶为菌种的生长提供碳源。蛋白质也是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蛋白质变性后,结构发生改变,与细小的脂肪球形成立体网络结构,将水包裹在网的里面形成酸奶的凝乳结构,而且部分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为菌种生长提供氮源。 另外,牛奶的新鲜程度也很重要,如果牛奶在加工前已经发生轻微的酸败,乳糖被有害菌消耗,不但会使供给菌种的糖量相对减少,而且由此产生的乳酸还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变性。变性的蛋白质稳定性差,在杀菌时容易粘到杀菌机内壁,降低牛奶中蛋白质含量。 2 清洗剂和消毒剂的影响 在牧场或奶站的挤奶设备的清洗和乳品加工厂的CIP清洗中,清洗剂和消毒剂被广泛应用。常用的清洗剂有氢氧化钠和硝酸,常用的消毒剂有二氧化氯、次氯酸钠等含氯化合物和双氧水、过氧乙酸等过氧化物。这些物质如有残留,会不同程度地抑制菌种的生长。残留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 2.1 无意识残留

工业工程第一章生产与生产率管理答案

《基础工业工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生产与生产率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D 5.D 6.A 7.B 8.C 9.D 10.D 11.C 12.B 13.A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率就是产出与投入之比。因为生产率实际上就是衡量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尺度。生产率高低表明每一元钱的资源能够得到多少元钱的产出。产出与投入的比值越大,即生产率越高,意味着用同样的资源消耗能够生产较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样的产品,而花的成本较少。较高的生产率表明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说生产率是一个衡量上蹿下跳的效益的指标。 2. 1)提高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2)提高生产率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 3)提高生产率可以增强获利能力、增强竞争力。 4)生产率提高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3.生产率管理是一个较大的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容包括根据系统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和调节。 4.生产率测评的意义:生产率测定是生产率提高的前提,生产率的定义是进行生产率测定的依据;生产率测定是提高生产率系统过程的中心环节。 生产率测定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生产率的变化,通过测定取得定量数据,有了鉴别和评价的依据,生产率的提高才不是一句空话。 5 1)按生产系统投入资源或要素分类 ⑴单要素生产率含义:生产过程的总产出与某一种资源的投入比; ⑵多要素生产率含义:生产过程或系统的总产出与几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投入量之比; ⑶总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含义:生产过程或系统的总产出与全部资源投入量之比; 2.)按生产系统运作结果分类 ⑴狭义生产率含义:只考虑直接的资源投入产出结果的各种要素生产率; ⑵广义生产率含义:生产系统从投入到产出转换过程的总绩效或效能。 3)按生产测评方式分类 ⑴静态生产率含义:某一给定时期的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

关于索洛残差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思考

关于索洛残差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思考 摘要:本文认为索洛提出的残差法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在理论上虽然具有可行性,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科学性的问题。笔者对中国1952-2004部分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索洛残差法计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平稳性检验并论证了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不具可信度,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TFP)索洛残差经济增长 一、对索洛残差法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思考 易纲、樊纲、李岩指出,索洛的主要的理论缺陷来源于以资本存量代替资本服务。这样难以对资本进行准确的估算,另外在实际中资本往往有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而新旧资本的使用效率也不一样,因此会高估全要素生产率。笔者却认为不仅如此,运用索洛残差法估算全要素生率的可行性值得商榷,因为该方法实质是求残差,而具体使用时又往往是通过计量的方法获得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这里面本身已经存在一个计量的随机误差项,如此计算出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缺乏准确性,如果回归样本数过小,其计算数值根本不具有代表性。 克鲁格曼认为,如果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技术进步的话,亚洲各国的技术进步几乎为零。而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也越来越多倾向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过低,我国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资本的投入。笔者当然同意这种现状的存在的确可以部分解释计量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过低。本文将采用索洛残差的一般方法,根据面板数据,来试图构建一个关于经济增长的大样本回归,以此测算我国及各省各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分析实证结果证明索洛方法的应用性值得商榷。 二、模型和测算 笔者采用索洛模型 在数据上,笔者采集了1952-2004年的GDP,L,K。由于我们更多地关注1978年之后的生产函数形式,从1952起至1978,每隔3年取一次数据,在回归时将他们与1978年之后的数据视为连续数据,这样就相当于加大了1978年之后

温度对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影响

温度对厌氧发酵工艺的影响参数 温度不仅影响着厌氧发酵的产气速度,也影响着产气量,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产气速度和产气量与温度呈现正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发酵周期、产气时间和发酵启动时间在缩短。 一般来说,甲烷菌有3个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分为:低温(10℃~30℃)、中温(30℃~40℃)和高温(50℃~60℃),所以对应着3种优势微生物种群:嗜冷微生物、嗜温微生物和嗜热微生物。相应的厌氧处理工艺分别为:低温厌氧发酵、中温厌氧发酵和高温厌氧发酵。 1、温度对厌氧消化期的影响 厌氧消化的发酵周期(发酵周期意味着在相同时间内消化处理废弃物的量,直接反映了厌氧消化效率。一般在实际生产中,以产气量达到总气量的90%以上即可认为发酵基本完成,为一个发酵周期。)、产气时间和发酵启动时间和温度有很大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发酵周期、产气时间和发酵启动时间都在缩短。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提高发酵的环境温度,加快厌氧消化的启动,同时也可以缩短水力滞留期,处理更多的料液,提高产气量。 2、温度对厌氧发酵产气量和产气速度的影响 由表4和表5可见,温度不仅影响着产气速度,也影响着产气量,在一定温度范围,产气速度和产气量与温度呈正相关。但是,发酵原料总的产气量却不受温度的影响,所以,在厌氧发酵中要尽可能的提高发酵环境的温度,提高产气速度和产气量,从而利用更多的废物料,变废为宝。

3、温度对厌氧发酵产甲烷含量的影响 由表6可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厌氧发酵沼气特性是不同的,在它们都进入发酵启动时间时,以高温条件下,甲烷气体含量最高。因为存在底物的驯化适应阶段,该试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温度条件与产气性的关系,无法定量地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4、温度突变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发酵温度的突变会对厌氧发酵产生影响。当温度在±3℃的变化时,消化速度受到抑制;当温度在±5℃的急剧变化时,产气量就会迅速降低,甚至会停止产气。一旦温度条件得到恢复,厌氧发酵也会恢复工作。有研究表明:温度突降后,产气量几乎降为0,总挥发性脂肪酸(VFA)和乙酸、丙酸含量快速积累,pH也随之下降。但系统较高的缓冲能力使得pH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不影响反应器的运行。所有这些参数在温度恢复后经过一段时间均能恢复至温度变化前的状态。 基于温度对厌氧发酵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的生产中,尽可能地在优势微生物种群活动范围内提高厌氧发酵的环境温度,同时应注意温度的变化。 (1)尽可能以高温厌氧发酵系统来处理环境污水,虽然存在温度较难控制和系统的不稳定等不利因素,但较之中温和低温发酵,仍然具有很多优势,如能加速菌群的繁殖,促进复杂有机原料的水解反应,较高的甲烷生产率。 (2)加强保温技术的研究、保温材料的研制和推广工作。

酵母发酵的影响因素

酵母发酵的影响因素 在面包的实际生产中,酵母的发酵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温度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加,酵母的发酵速度也增加,产气量也增加,但最高不要超过38℃~39℃。一般正常的温度应控制在26℃~28℃之内,如果使用快速生产法则不要超过30℃,因为超过该温度,将发酵过速,面团未充分成熟,保气能力则不佳,影响最终产品品质。 2 pH值 PH值:面团的PH值最适于4~6之间。 3 糖 糖的影响:可以被酵母直接采用的糖是葡萄糖,果糖。蔗糖则需要经过酵母中的转化酶的作用,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后,再为发酵提供能源。还有麦芽糖,是由面粉中的淀粉酶分解面粉内的破碎淀粉而得到的,经酵母中的麦芽糖酶转化变成2分子葡萄糖后也可以被利用。 4 渗透压 渗透压:渗透压是指为阻止渗透作用所需要加给溶液的额外压力,外界介质渗透压的高低,对酵母的活力有较大的影响。是因为酵母细胞的外层的细胞膜是个半透膜,即具有渗透作用,故外界介质的浓度会直接影响酵母的活力,高浓度的糖,盐,无机盐及其他可溶性的固体物质都会造成较高的渗透压力,抑制酵母的发酵。其原因是当外界介质浓度高时,酵母体内的原生物渗出细胞膜,原质浆分离,酵母因此被破坏,而无法生存。在这方面,干酵母比鲜酵母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当然也有一些酵母在高浓度下仍可生存,并发酵。 在面包生产中,影响渗透压大小的主要是糖,盐这两种原料。当配方中的糖量为0%~5%时,对酵母的发酵不起抑制作用,反而可促进酵母发酵作用。当超过6%时,便会抑制发酵作用,如果超过10%时,发酵速度会明显减慢,在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麦芽糖中,麦芽糖的抑制作用比前三种糖小,这是因为麦芽糖的渗透压比其他糖要低。 盐的渗透压更高,对酵母发酵的抑制作用更大,当盐的用量达到2%时,发酵即受影响。

一种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模式

经济科学·2010年第1期 一种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模式 雷 明 孙曙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本文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率的传统测度方法给出了一种恰当扩展。在广义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我们将TFP的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管理方 法的改进以及这两者的匹配度的变化上。结果表明,和技术水平一样,组织管理 方法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引进了组织管理方法和技术水 平二者之间的匹配度,本文提供了理解TFP变动的新的视角。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进步管理效率匹配度 一、引 言 有关TFP变化率的问题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兴趣。不仅仅是企业,很多国家及地区也一直密切关注如何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提高生产量。特别是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欠发达国家与地区,一直在被低生产率问题困扰。国外学者对TFP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之后,在TFP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国内学者现在所用的分析理论和方法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国学者柯布和道格拉斯(Cobb和Douglas,1930)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早研究了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纳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但他提出的生产要素仅包括资本和劳动,没考虑其他要素的投入。戴维斯(Davis,1954)指出了TFP的内涵,并认为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能源等均应作为投入要素。索罗(Solow,1957)将技术进步引入到生产函数中,并分离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到了“增长余值”。丹尼森(Denison,1967)在索罗增长余值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并分解了资本投入量与劳动投入量。乔根森和格里利谢斯(Jorgenson和Griliches,1967)指出了丹尼森(Denison,1967)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新的资本投入测定方法,克服了丹尼森方法中的内部不一致性。此后,乔根森采用比丹尼森更精确的方法对1948至1979年美国经济增长进行了估算。在TFP研究初期,多数学者采用增长核算法来测量TFP。 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如法雷尔(Farrell,1957)首次通过构造确定性的生产前沿面来测量技术效率。艾格纳等(Aigner et al. 1977)首次采用包含随机误差的随机生产前沿模型。库珀等(Cooper et al. 1978)首次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法。马姆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方法也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它是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而提出的。1982年,凯夫斯(Caves)等提出了由东奎斯特(Tornqvist)推算出Malmquist

厌氧发酵指标测定方法

COD的测定(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 试验步骤: 1、取1ml滤液(5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过滤)于50ml容量瓶中定容(稀释倍数由滤液 SCOD的浓度而定,通常是稀释至1000-2500mg/L,选择消化液Ⅰ),从中量取3ml于消化管(注意干燥)中,每个样品做3个重复;同时以同量的蒸馏水代替样品,做空白试验。 2、依次加入1ml掩蔽剂、3ml消化液(注意准确)、5ml催化剂(每加入一种试剂后都要 摇匀),旋紧密封塞,混匀。 3、放入已预热到165℃的消解炉中,消解22min,冷却。 4、将样液移至150ml锥形瓶中,用蒸馏水冲洗消化管(至少洗3次,共约30ml),冲洗液 移入锥形瓶中。 5、加3滴邻菲罗啉指示剂,用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黄到蓝突变成红褐色为 终点,记录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用量(样品的记为V1,空白对照的记为V0)。 6、滴定使用0.05 mol/LFeSO4:先配0.2mol/L FeSO4,然后稀释得到(量取250mL0.2mol/L FeSO4于1000mL容量瓶即得0.05 mol/LFeSO4,标定后使用) 标定方法:准确吸取10.00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C(1/6K2Cr2O7)=0.2500mol/L)于250mL 锥形瓶中,加水稀释至55mL左右,缓慢加入5mL浓硫酸,混匀,冷却后,加入2-3滴邻菲啰啉指示剂,用0.05 mol/LFeSO4滴定,溶液的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至红褐色即未终点。 C[FeSO4]=0. 25*10/V 计算: COD(mg·L-1)=(V0-V1)×C×8×1000×50/V2 V1——滴定样品消耗的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0——滴定空白消耗的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2――水样体积,mL,本试验中V2=3mL C——硫酸亚铁标液的浓度,mol·L-1 50――水样的稀释倍数

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探讨 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一——生产车间的原因 1、人员问题: 集中表现在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员工结构不合理,员工稳定性较差,员工士气低落,纪律松散,总之都可以总结为:不会做或不愿做。 2、设备工装问题: 集中表现设备维护保养不善导致故障率高,机修人员的工作重心是维修而不是保养预防,坏哪才修哪,修好了这里坏那里,一天忙个不停,必然会导致设备生产时的停停敲敲。 3、现场物流问题: 仓库与收发衔接不好,配料效率低;收发人员对生产开始与中途生产配合度不高,导致待料;物料整理不好,标识不清,导致停工会翻找等等。 4、工艺品质问题: 生产工艺,品质标准不明确,经验错误未加预防而重犯,成功经验未能总结推广。。。。这些现象不但导致没有生产效率,还会导致错误作业。 5、现场管理问题: 现场混乱导致物料的大量查找与重复搬运,工作场所与工作台面混乱阻碍生产作业顺畅进行,任务分解不合理,很多作业员上班时间内并未有效的工作。 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二: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原因 1、计划管理问题: 出货计货——生产计划——物料进度/外协进度计划,各种计划间缺乏衔接,生产负荷,车间负荷,工序负荷间缺乏平衡,必然导致生产停停走走。生产前期工作缺乏充分准备,生产指令缺乏合理性,让生产流程的衔接性,平衡性遭到破坏,生产过程与进度缺乏有效控制,导致作业计划无法落实,也无法针对异常进行有效的补救。 2、运作问题: 运作流程经常脱节,计划和车间,车间与班组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大大妨碍了管理效率;各单位间缺乏协调,配合,服务意识,也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人力的给生产效率带来障碍。 3、工作方法与习惯: 管理干部未能在工作中摸索,总结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水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立法(如:工作优先级原理,报备管理,抗干扰管理)未能科学分权与分责管理,有效分挥下属的作用,必然导致:忙,盲,茫(匆忙,盲目,茫然) 4、异常处理: 各种异常未能及时终止,(尤其是品质异常),并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让生产陷于停顿,管理人员未能认真进行生产巡查,无法大巡查中发现问题,就更谈不上指导与解决问题了,生产瓶颈总是得不到补强,同样的生产障碍接二连三的出现在生产过程中。 5、单位生产领袖的匮乏: 每个生产干部的都应该是该单位的精神领袖,具备引导与推动下属全力以赴完成工作的组织能力,这样就要求管理干部得处处带好头,做好榜样,示范作用。长此以往必能形成“战斗力”,对于怕吃苦,怕吃亏,爱计较个人得失的干部来讲,是不可能做好单位的生产领袖的。因此,基层干部队伍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影响生产效率的本质之一:不是外因的外因 1、订单问题: 具有高难度,需要成本,高代价的订单太多,会挫伤了生产员工的干劲与士气,零碎的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

1.4 实验研究目的,技术路线 我国目前的农作物发酵制沼气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大型项目的运行经验相对较少。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农作物资源种类不同,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有较大的差别,加之我国不同地区年平均气温差别较大,使我国农作物厌氧发酵制备沼气的大型项目难有统一的设计参数标准。对于不同的大型沼气项目,必须结合项目实际的农作物种类和物性、气候条件、供热条件、沼液和沼渔的消纳和后续处理工艺、农作物的价格和最大运输半径、原料的储存和供料方式、发电机组的选型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使项目实施后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我国农作物制备沼气技术的应用现状,结合本文研究的农作物制备沼气项目实际案例,本文的研究目的为:;研究发酵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产气率,提出合理估算农作物(主要是黄瓜藤)和粒径的方法,为项目实例提供工艺选择、系统设计和经济性计算提供可靠依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农作物破碎预处理的特点,为合理计算破碎预处理能耗提供计算方法。 (2)研究了黄瓜藤的鲜活度对发酵产气量和产气速率等因素的影响。 (3)不同投配率对发酵产气量和产气速率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厌氧发酵反应的持续反应,同时还研究不同投配率对于pH值的影响。 1.5 论文章节安排 本论文共包括六章内容。 第一章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能源消费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以及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厌氧发酵反应制备沼气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参数。

第三章阐述农作物的破碎原理,从中说明粒度与能耗间的关系,并且从能耗的角度分析不同粒度的颗粒的耗能情况。 第四章针对需要采用实验方法对各个因素进行研究,确定实验的数据测量的方法以及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的注意事项,防止实验失败。 第五章实验采用定制CSTR厌氧反应器对黄瓜藤在中温条件下进行厌氧消化反应实验,研究系统的稳定性能和产气性能。 第六章作出对课题的总结和展望,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不足之处和以后还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各工艺条件对发酵的影响(一)

各工艺条件对发酵的影响 发酵条件控制的目的就是要为生产菌创造一个最适的环境,使我们所需要的代谢活动得以最充分的表达,积累更多的代谢产物。影响L-苏氨酸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培养基、温度、pH、溶氧等。 1、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 发酵培养基必需满足微生物的能量、元素及特殊养分的需求: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子等。 (1)碳、氮、磷的平衡:C/N直接影响菌体的生长和代谢,如果C/N偏小(氮源丰富),会导致菌体生长过剩,易造成菌体提前衰老自溶;C/N过大,菌体繁殖数量少,发酵密度低,细菌代谢不平衡,不利于产物的积累。磷是核酸与磷脂的成分,组成高能磷酸化合物及许多酶的活性基,磷不足影响菌体生长。在代谢方面,适量磷有利于糖代谢的进行;磷酸根在能量代谢中起调节作用。另外,在一定范围内,磷酸盐对培养基pH值的变化起缓冲作用。(2)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低浓度有诱导作用(迟滞期产生各种酶),高浓度会起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培养基过于丰富,会使菌体生长过盛,发酵液黏稠,影响传质。 (3)碳源的种类和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碳源的种类对发酵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性质,即快速利用的碳源(速效碳源)和缓慢利用的碳源(迟效碳源)。速效碳源(如葡萄糖)能较快地参与微生物的代谢,合成菌体、产生能量、合成代谢产物等;迟效碳源(如蔗糖)不能被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需要微生物分泌胞外酶先将其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因此菌体利用缓慢。 速效碳源(葡萄糖)的特点: 优点:吸收快,利用快,能迅速参加代谢合成菌体和产生能量。 缺点:有的分解代谢产物对产物的合成会产生阻遏作用。 碳源的浓度对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有着明显的影响。以葡糖糖为例,它对糖代谢中的一个关键酶——葡糖糖氧化酶(GOD)的形成具有双重效应,即低浓度下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下有分解代谢产物阻遏效应。为避免初始培养基中渗透压过高,一般采用中间补糖的方法控制碳源浓度。 发酵过程中补糖过量,碳代谢流在糖酵解途径中过量,必须分解部分氧化副产物(如乙酸、乳酸、其它氨基酸等)来维持碳代谢流平衡,易造成碳源浪费,糖酸转化率低。同时,因补入糖造成pH下降,为维持平衡补氨量增多,而菌体利用有限,极易造成无机氮升高,对菌体产生不良影响。补糖量不足,菌体生长、产物合成受限。尤其是对数生长期,缺糖还会造成菌体过早衰老,后期活力低,产酸下降。 (4)氮源的种类和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无机氮源或以蛋白质降解产物形式存在的有机氮源可以直接被菌体吸收利用,这种氮源叫做速效氮源,反之为迟效氮源。前者包括氨基态氮的氨基酸或者铵盐形式的硫酸铵和玉米浆等,后者包括黄豆饼粉、花生饼粉、棉籽饼粉等。

厌氧发酵工艺

环化系环测1001 李园方 厌氧发酵 1前言 餐厨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相的主要来源。餐厨垃圾以蛋白质、淀粉类、食物纤维类、动物脂肪类等有机物质为主要成分, 是能源和肥料潜在的资源。餐厨垃圾含水率高达75% ~ 90%, 渗沥液易通过渗透作用污染地下水, 产生出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1] 。另外, 餐厨垃圾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如果处理不当, 将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宁波市于2009 年6月建成了一座餐厨垃圾废水厌氧 发酵工程, 经过2个月的调试运转, 于2009年8月开始正式运行。现将该工程情况介绍如下。 2废水概况 餐厨垃圾经提油处理和加工成饲料的处理后会产生大量有机废水, 该工程废水处理量约为110m3 d- 1, 其水质pH 为3. 5 ~ 4. 0, CODC r 80 ~ 1602废水概况餐厨垃圾经提油处理和加工成饲料的处理后会产生大量有机废水, 该工程废水处理量约为110m3 d- 1, 其水质pH 为3. 5 ~ 4. 0, CODC r 80 ~ 1603工艺流程根据工艺流程, 餐厨垃圾废水制沼气及发电主 要为以下三个步骤。 3-1厌氧发酵调试阶段 活性污泥的培养及驯化对反应器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本项目的

接种污泥取自宁波骆驼沼气站(该沼气站以猪粪为原料)。 ( 1)污泥驯化初期(时间10天)。投入一定量的接种污泥, 再加入稀释后的废水( CODCr < 10 g L- 1 )一起投入改进型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UASB )中, 调节pH 至中性, 使污泥恢复活性。 ( 2)污泥驯化中期(时间30天)。投入一定量的接种污泥, 餐厨垃圾废水稀释为50% ( CODC r 40~ 80 g L- 1 ) , 出水水质良好。污泥性质基本稳定,上清液澄清透明。这表明, 活性污泥开始驯化, 适应餐厨垃圾废水。 ( 3)污泥驯化后期(时间20天)。餐厨垃圾废水提高到进料COD 浓度80~ 120 g L- 1, 保持一个 水力停留期。随着餐厨垃圾废水投加量的增加, 出水COD有所提高, 但仍能保持较高的COD 去除率。较长时间稳定的去除率表明, 污泥已基本适应餐厨垃圾废水的特性, 活性污泥驯化完成。 3-2厌氧发酵阶段 该工程采用2000m3 的改进型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进行厌 氧发酵制沼气, 发酵装置外观见图1。该反应器处理效率高, 耐负荷能力强, 出水水质相对较好, 沼泥生成量小, 具有防堵防爆的特点, 其 结构、运行操作维护管理相对简单, 造价也相对较低。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和聚凝性能的污泥在下部形成污泥层, 运行一段时间后, 出水悬浮物增加, 需要按时排泥。 该工程设计为连续投料的工业化生产工艺路线。厌氧发酵启动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