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

解读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
解读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

解读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

初入苗寨,我们总会沉迷于满目的流光溢彩。精美的头饰,神奇的木质吊脚楼,还有琳琅满目的民族风情小物件……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苗族服饰一直是众多学者青睐的对象。黔东南地区是苗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的博物馆。

苗族服饰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贵州凯里的西江千户苗寨博物馆里陈列着最具代表性

的男女服饰,简朴的男装,精致的女装,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这些挑中带绣、染绣结合的服饰花团锦簇,流光溢彩,充分展示了苗族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民族文化。

苗族服饰如同穿在身上带在头上的一部部美丽的史诗,字里行间透露着率真与热烈,服饰的图案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象,有表达意向与区别族类、支系的作用。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方式,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体现。用色上她们善于选用多种色彩的强

烈对比,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构图上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需求。形式上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做工相对简洁,供日常穿着之用。

普通的苗族服饰,不同地区也有所差别,如千户苗寨的服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湘西的苗族服饰多流行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而海南型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较少。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苗族服饰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苗族服饰具有极强的审美性与艺术价值,从色彩上来看,强烈的对比色彩的运用是中国吉祥图案典型的用色特点。浓烈而鲜艳,朴实中带着真诚与唯美。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到刺绣、蜡染、裁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苗族女性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

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亲手制作信物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则不需要更多华丽的语言,只需一针一线的传达。

苗族的刺绣和蜡染图案,特别讲究“规整”与“对称”,就是挑花刺绣的针点和蜡染时的染距都有一定的规格,一定的变化规律,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图案结构严谨,给人以整齐、紧凑感。尤其是挑花刺绣图案,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圆心,坐标轴不论沿横向还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许多图案,不仅整个大的组合图案对称,而且大图案与小图案之间也是对称的。同时很讲究图案的色彩搭配,强调色彩与图案的完整与统一。苗族服饰除了实用价值外更可以作为收藏的精美艺术品。无论从形制的设计、色彩的搭配、图案的运用上都颇有研究。从头饰到服装都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苗族服饰与现代服饰设计

提到中国的传统服饰,人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唐装。中华文明有着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原始社会开始,服饰工艺就开始出现并一步步发展起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如何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创继唐装之后本土民族服饰的潮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实现中国风走向世界必须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加入民族元素。苗族服饰文化是中华灿烂文

化中的一支独秀,带有典型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历经几千年的变革而依然保持着独立的民族性和特色,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通过对苗族服饰的领悟,对苗族元素的提取,进行本土化设计是一条可选之路。

在国际时装节上,国内外的大师们通过取形延意的表达,充分利用苗族元素,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服饰,也获得了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喜爱,如图所示。另外各大高校服装专业的学生们也从苗族服饰中找到灵感,设计出一批批优秀作品并投入市场检验。这些新鲜血液的涌入不但为服饰业的发展也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宣扬找出了新

的出路。

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很多程度上需要在创新的基

础上发展,继承是基石,创新是动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颁发后,各个地区和民族都在为自己民族艺术的发展做出努力,越来越多的政策法规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民俗活动开始开展。事实证明只有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可以融入现代人生活的传统艺术才更有生命力,才会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_2

报告编号:YT-FS-7087-53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xx年7月7日至20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

贵州传统村落-黔东南

第一批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乡则里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谷坪乡银潭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高仟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乡排莫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哨乡翁座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所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上郎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下郎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坝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蝉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高场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高兴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青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大稼乡邓蒙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顺乡平甫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岑扣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高青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滚大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归欧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九江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平架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三团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高寅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贡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吝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雷洞瑶族水族乡金城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蚕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冲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登岑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高近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流芳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寨头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孟彦镇芒岭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高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纪登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绍洞村

苗族服饰演讲稿

苗族服饰——花中奇葩 苗族的历史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图画艺术来表达的。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这主要表现在苗族的刺绣图案里。苗族老人对苗族少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时,常指点着服饰图案而说。苗族叙事性服饰图案不仅长盛不衷,而且十分丰富发达,可谓到了以服饰再现历史的地位,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它们包括缅怀祖先的创世图案、祭祀图案和记载先民悲壮历史的战争迁徙图案。在黔东南苗族服饰里,大量使用着“蝴蝶妈妈”、“姜央射日月”、“天地”、“黄河”、“长江”、“骏马飞渡”、“江河波涛”、“平原”、“城池”、“洞庭湖”等母题图案,这些图案均显示着苗族历史发展的轨迹。 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他们的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平日着便装,节目或姑娘出嫁时着盛装,无论服装还是头饰,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苗族刺绣十分美丽,技法有12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 苗族刺绣有一种极常见的人骑龙或骑水牯纹样,体现了苗族人民英勇无畏的气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间艺术中的骑龙、驯龙、双龙的各种图案,再现了人们对龙敬而不畏的心理。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绣或盘绣或挑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凤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苗族刺绣另一特色是借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空间。挑花也称数纱绣,是苗族特有的技艺,不事先取样,利用布的经纬线挑绣,反挑正取,形成各种几何纹样。挑花就是借助色彩和不规则几何纹样的搭配,形成多视角的图案,从而达到“则看成岭近成峰”的立体与平面统一的视觉效果。 刺绣是苗族妇女的特长,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苗族刺绣图案色调多种多样,松桃地区以花、鸟、虫、鱼为主,喜欢用粉红、翠蓝、紫等色,较为素净。黔东南多以龙、鱼、蝴蝶、石榴为图案,喜欢红、蓝、粉红、紫等颜色。黔中地带喜欢用长条、长方、斜线等组成几何图案,喜欢大红、大绿、涤蓝等颜色。古藏衣上刺绣的蝴蝶纹,是苗族纹饰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装饰文化,除了蝴蝶纹绚丽的因素外,还与苗族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蝴蝶妈妈相关。在苗族人的心目中蝴蝶妈妈、大宇鹡鸟是苗族的始祖,是创业者,把这些蝴蝶、鸟纹绣在衣服上用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这些图案还有明显的阴阳结合、创造生命的寓意。表达了苗族祖先对自然、宇宙、对生命起源的理解和认识。 苗族的银饰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

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

关于赴西安等地学习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报告

关于赴西安等地学习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报告雅砻文化大观源赴内地学习考察组 (2011年4月) 地委、行署: 为了全力打造山南雅砻文化大观源,全面落实张庆黎书记等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借鉴内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根据2010年12月29日自治区关于雅砻文化大观源专题会议精神,经地委、行署批准,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和山南地区行署办公室、雅砻文化大观源办公室、文化局、旅游局、乃东县和雅砻文化产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组成的雅砻文化大观源赴内地学习考察组一行8人,于3月19日至4月1日赴陕西、云南、海南、江苏四省,对西安大唐芙蓉园、丽江市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迪庆普达措国家公园和独克宗古城、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和槟榔谷、江苏灵山梵宫等文化旅游景区进行了学习考察。 此次学习考察,地委、行署高度重视,所到地(市)大力支持,特别是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给予了有力协助,确保了学习考察活动顺利、圆满完成。学习考察前,其美仁增书记、赵宪忠专员十分重视,对此次学习考察提出了明确要求;行署副专员云丹召集考察组人员对此次学习考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目的和任务、具体事项和考察要求进行了部署、强调。学习

考察中,考察组人员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带着重托,本着对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高度负责的态度,每到一处,都仔细看、虚心听、详细问、认真记,并召开考察小结会和总结会,找差距、讲感受、谈体会、想思路。一路行来,考察组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感受颇深、触动很大,为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学习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此次学习考察,考察组对所到之地谋划文化旅游产业的理念和举措深受启迪,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气魄、手笔和力度无不赞叹,深感内地文化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十分明显。2010年,大唐芙蓉园所在的曲江新区游客量达2500多万人次、综合收入20多亿元,其中大唐芙蓉园进园游客达200多万人次、创收2亿元左右;丽江市接待游客910万人次、综合收入112.5亿元,其中玉龙雪山游客量达235万人次、创收2.1亿元;迪庆藏族自治州接待游客603万人次、综合收入61.57亿元,其中普达措国家公园游客量达68万人次、创收1.25亿元;三亚市接待游客883万人次、综合收入139.64亿元,其中南山文化旅游区游客量达313万人次、创收4.2亿元;无锡市滨湖区接待游客1010万人次、综合收入100.6亿元,其中灵山梵宫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创收5亿余元。“十一五”期间,这些地方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速,文化旅游业对加快当地城镇化建设步伐、

美丽黔东南

我美丽的家乡——黔东南 剑河县城关二小王钺 长期以来,黔东南就像一位藏在深闺的仰阿莎,足不出户,无人知晓,自卑腼腆。而如今,开放、美丽、神秘、自信的黔东南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世界。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有云台山等全球唯一的喀斯特特征名山。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拥有四季之美的美称。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森林覆盖率达62.2%,被称之为“天然氧吧”。走进黔东南,就好象进入了绿色世界,苗岭深处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及剑河百里阔叶林,很少有人迹化自然的痕迹。原始森林茫茫苍苍,珍禽异兽自由出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 黔东南的自然景观,可谓奇、秀、险、雄,它们与本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传统文化是融为一体。 黔东南,苗侗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68.4%。这里有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当你来到这里,你会感觉到这不是空间的转移,而是时光在倒流。在这里还保存着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绿树成荫。村寨来客,热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拦路、

拦门的礼仪。穿着盛装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动人的歌声表示欢迎,相与同乐。洒脱粗旷的小伙子吹起芦笙芒筒,迎客进寨。 黔东南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传统节日数以百计,异彩纷呈,犹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风情博物馆。黔东南是“芦笙的故乡”“歌舞的海洋”,芦笙与歌舞交相辉映,已成为闻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丝万缕的芦笙金曲,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场面,风情别致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苗族银饰、挑花、刺绣、蜡染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文化的光芒。 黔东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尤其以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显得更为突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县城、全国绘画艺术之乡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等等,数不胜数。民族民间节日丰富多彩,被称为民族民间的歌池舞地,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确定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之一,被人们誉为“是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是我们疲惫心灵最后的家园”。 黔东南是贵州一颗“真山、真水、真情”旅游圣地的璀璨明珠,一个山川秀美、民风古朴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当你走进黔东南,你便走进了人间仙境,当你离开黔东南,你带走的便是一张张的名片。我美丽的家乡,黔东南欢迎你。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 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 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 1、 语言 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 文字 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 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这些大多为口头文学,没有实际的书面文学,很容易丢失,此外还有祭祀词、叙事诗等,如《张秀眉之歌》反映咸同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等率苗众起义斗争的悲壮事迹:……有个张秀眉/天下好儿郎/手持百斤刀/吼声如雷响/杀我张秀眉杀不完/苗家繁殖如鱼崽/以后我还要回转/苗家又要站起来…… 台江,这里有丰富而独特的口头文化遗产,尤以苗族古歌著称。古歌是一种古老的叙事诗,它叙述了苗族祖先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和苗族祖先繁衍生存、生产生活的发展史,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苗族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是人类罕见的珍贵遗产。 三、台江苗族的风俗习惯 1、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刻: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如今的必修课,它要紧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所以唱出的歌也基本上取自日子反映日子,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看、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普通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励,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别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降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励)普通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具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操纵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所以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要紧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日子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眨眼,别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味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小姐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别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要紧表如今: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足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如今他们惟独在传统节日、喜庆的生活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要紧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拢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少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励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咨询,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特别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个地方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差不多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乏的感受,向来连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

关于苗族服饰的介绍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 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饰的典籍当推《淮南子》,在《齐俗篇》中有“三苗首”的记载。这条记载描述的是“三苗”时代苗族先民用麻掺头发盘于头顶的风俗。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烂”。《隋书·地理志》载“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饰状况。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述历史。苗族的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才有如此优秀的,民族特色极强的苗族服饰艺术。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是避邪的神物,更可得到吉祥幸福。银饰是贵重的东西,由它联想起来的是富有。所以,贵重的东西即是富和美。戴上这些银饰,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看来都是很美的。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叮当着响。重的可达8 -10 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雷山、黄平、台江、凯里等地苗族的上衣绣饰极美并缀满各种银饰。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上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上衣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许多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有的称其为“长命锁”、“银压领”等。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黄平革家少女其项饰也十分丰富,有戒指项圈,每个戒指又附一银片蝴蝶。有柱式拧丝项圈,月牙形银片项圈,下面坠有各种造型不同的银铃,行走起来,胸前一片银光,叮当作响。

苗族、土家族文化介绍

苗族,(越南文:Mèo;泰语:???? / ???;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 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在逃避战争和躲避朝廷的追杀中,为了隐秘行踪,担心苗族文字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掉烧掉,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 (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 和HONGB. 其中青苗人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苗族自治州:恩施州、湘西州、文山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 苗族自治县: 苗族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 外国: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 蚩尤的读法:蚩尤chī yóu,。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 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 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 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 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传说中蚩尤性情豪爽、刚直不阿、打仗勇往直前,充满武将帝 王阳刚之美,不愧为一代盖世豪杰。后来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把他论为妖魔、邪 神形象。 蚩尤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 苗族文明始祖、中国工业鼻祖-----------蚩尤 苗族歌后----阿幼朵苗族、籍贯: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爱好:唱歌、跳舞、服装设计文化:现在就读北师大单位:中央民族歌舞团 宋祖英—苗族1966.08.13降临湘西古丈县岩头寨乡老寨村 刘媛媛苗族红旗歌手————<五星红旗> 土家族文化

凤凰古城考察报告

凤凰古城 考 察 报 告 姓名:肖梦文 班级:政教10101班 学号:201002020130 考察时间:2013.04.09--2013.04.11 指导老师:杨建华、刘爱芳、朱放良 考察地点:凤凰九景、山江苗寨、 南方长城

凤凰古城考察报告 一、前言及考察目的: 依照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考察<三>的要求,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有一次外出的教学考察任务,为了更好地将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我班同学,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湖南省凤凰县进行了教学考察。了解到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特别是对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即苗家文化的较深入理解。过去凤凰古城是中国文化的净地而现在凤凰古城已经不是单纯的古文化的汇集地了,而是聚集着古今文化与中西文化。所以通过考察凤凰古城,我们深入地熟悉了中国文化,并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了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体系的认识和比较,更加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使我们较好地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接纳西方文化,以增进中西方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个人与社会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比较思考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好地把握与运用中西文化的比较方法去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考察过程及方法: 总体上本次考察采取实地考察,经过班委与带队老师慎重考虑与前期准备,考察计划如愿以偿。在班委的认真组织下,班委通过比较分析以集体名义联系到了常德中国旅行社,采用包团的形式进行教学考察。本次考察开始之前我提前大家查阅相关资料,积极了解凤凰古城的概况及有名景点,对其进行了观赏,提前做好了相应的考察准备。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全程跟随当地导游,认真听取导游人员的讲解和

黔东南各县历史文化资料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省东南部。下辖16个县市,首府市。全州辖1市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15县,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炉碧、金钟、洛贯、黔东、台江、三穗、岑巩、锦屏、黎平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7个街道办事处,94个镇,110个乡(其中17个民族乡)。截止2012年,黔东南州户籍人口459.2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47.27万人,有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土家族等33个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8.27%,其中苗族人口占41.57%,侗族人口占28.99%。 黔东南总面积3.0337万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公里,南北跨度24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9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别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节日活动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苗族的"划龙船"和武术,侗族的被誉为"橄榄球"的抢花炮等。 黔东南素有"歌舞海洋"的别称。苗族的"飞歌"和"游方歌",还有"古歌"、"酒歌"、"大歌",其调式不一。侗族的歌有合唱歌曲,也有独唱歌曲,特别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侗族"大歌"。 民族舞蹈主要有被称为"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踩鼓舞,有芦笙舞,侗族的"多耶舞"。

黔东南苗族服饰图案色彩的视觉感知与象征

美术学 151 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 2012 · 10我们对物体的感知是通过视觉对物体的色彩与形态观察获得的。在视觉中,首先刺激眼睛的是光与色彩,然后才是物体的形象和肌理。对色彩的感知,是色光对视觉神经刺激的综合反应。 一、视知觉中的色彩感知视觉色彩的三要素是色彩的光感要素、存在要素、视觉心理要素。光感要素即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色相(H)即色彩的相貌,也 就是色彩的样子,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长相一般;明度(v)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明度高的色彩亮,明度低的颜色暗;纯度(c)又称彩度,指单一色相色彩加入其他色多少的程度,加得多,纯度低,加得少,则纯度高。色彩的存在要素指的是色彩存在的方式,如色彩的形状、大小、肌理等。色彩的视觉心理要素是人看色彩时产生的感受,如色彩的冷暖感、软硬度等。 生活中我们对色彩的感知无所不在,色彩原本也只是一种物理现象,本身并不具备情感、性格、冷暖、象征等属性。生活中人们却赋予了色彩寓意、情感和意义。这源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淀了很多的视觉经验和感知。如红色象征喜庆、热情;蓝色象征清爽、智慧;绿色象征青春、活力、希望、生命;白色象征纯洁、神圣;黑色象征严肃、庄重,等等。 人赋予了色彩情感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波斯人把深蓝色当作思维的象征,而把浅蓝色当作生命之花;罗马人把紫红色作为权力的标志;印度人则把黄色视为圣洁的象征;在古代中国,黄色是帝王的色彩,象征着神圣和至高无上的权力等。色彩所形成的不同视觉感知,影响着我们对美的理解。苗族人民习惯用斑斓的色彩美化生活,在其传统的服饰图案中可感受到他们对色彩的独到感知和理解。 二、苗族服饰图案的色彩感知 苗族服饰因其独特的款式、图案,以及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色彩,一下就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苗族服饰无论盛装或便装,极重色彩搭配的装饰性。高纯度、强对比为其用色特点。服饰图案色彩的搭配十分讲究,同一幅图案纹样,色彩的配置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样,无论表现什么内容,苗族妇女都喜爱用红、蓝、绿、白、金、银等颜色。在大红的底子上,饰以各种层次的明度、纯度的绿色纹样;或在绿色的底上,饰以各种红色的纹样。有的以红色为主调,有的以绿色或蓝色为主调。在色彩的运用上,善于使用高反差、强对比的色彩搭配效果,充分体现色调的单纯、艳丽、明快和强烈的特点。 用少数颜色创造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效果,是苗族服饰图案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简约的用色观,源于“五色论”,即青、赤、黄、黑、白五色。“五色论”中,将黑、白称为色,将黄、赤、青称为彩。 苗族人喜用红色,认为红色为最美、最有生命力的颜色,刺绣中用的最多的也是红色。苗族服饰图案的配色,正是我国古代传统审美观的延续和体现。 在用色进行装饰上,苗族妇女有自己独到之处,比如对各种色的巧妙搭配,对比色、互补色的使用,色彩搭配的规律和色彩的过渡等。图案以大红、粉红、翠绿、蓝、白等为主。以白、黄、红为主,施以绿、蓝色配之,图案就会呈现出两组色彩学中的对比色的配置,画面效果古朴而热烈。苗族妇女这种纯意识的、无师自通对民间色彩的运用,使得图案纹样形象更为生动。苗族刺绣图案的用色,尽管在图案中很难找到单种色彩,往往几种颜色交叉使用,但总能令人强烈地感觉到主次的搭配。例如黔东南台拱地区,妇女盛装时衣袖上图案的色彩以大红色为底色,主题龙纹以果绿为主,果绿、深绿、墨绿、蓝、黄等色为辅进行搭配,整个图案主题突出,色彩层次鲜明(图1)。再如,施洞地区装饰盛装的衣服绣片图案,主题纹样用深红与橘红形成大色块,然后用其他彩色线包边,在紫黑色亮布的衬托下显得艳丽却不花哨。苗族图案的用色,完全属于民间色彩学,这种配色的方法,不受外界所谓的固有色、条件色及色彩的构成规律的限制。它是苗族妇女的主观感受和民族审美观,在图案上大胆用色,呈现出强烈、古朴、神秘的色彩特征。 三、苗族服饰图案色彩的象征性表达 苗族服饰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服饰成为了记录本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载体,图案的色彩在服饰中具有了象征民族精神、历史和文化的符号。 1.沉重的迁徙历史的象征性表达 距今约5000多年前,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居住黄河下游和江淮一带。后因部族战争的失败,受到排挤,不得不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迁徙,最终形成许多支系,在贵州黔东南、湘西以及滇、桂、蜀、琼等偏远山区定居下来。苗族远古迁徙中先民悲伤的情绪、对故土的思念及迁徙的经过,都以在服饰上刺绣各种彩色图案的方式记录下来。流传在黔东南苗族民间的故事中记载了这一历史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位苗族女首领兰娟,采用在衣服上绣图案这一彩线记事的方法,记录了南迁的过程。过黄河时她绣一条黄线,(转第155页) 黔东南苗族服饰图案色彩的视觉感知与象征 ◆ 彭咏 谢筱冬 【内容摘要】色彩是人类共同的感情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色彩传达着不同的信息。文章从色彩情感的角度分析了苗族服饰图案的色彩特征及对色彩的认识、理解和运用,探寻了色彩的寓意、情感、冷暖及象征性,解读了色彩的象征性为民族文化载体的重要方式,体现了苗族深厚文化底蕴,加深了对苗族悠久而绚丽的色彩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苗族 服饰图案 色彩 视觉感知 象征性 图1 苗族服饰图案 图2 苗族龙图案 图3 苗族服饰图案

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节日

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民族节日 境内苗族节日集会既是历史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娱乐文化和民族心理素质展示的平台,也是苗族历史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娱乐文化和民族心理素质传承的载体,透过节日集会这个平台,可以看到苗族模塑共同心理素质和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术家的轨迹,触摸到苗族历史文化跳动着的脉搏。 境内苗族节日种类繁多,一年四季都有,按性质分类,有祭祀性、生产性和娱乐性节日三大类。按时间编排,农历正月有春节、“大年”;二月有“敬桥节”、“姊妹节”、“翻鼓节”;三月有“姊妹节”、“三月坡节”、“种棉节”;四月有“四月八敬牛节”;五月有“端午节”、“龙船节”;六月有“吃卯节(吃新节)”;七月有“吃新节”、“七月半(中元节)”;八月有“中秋节”、“吃新节”;九月有“重阳节”,十月有“苗年”,冬月有“苗年”,腊月有“除夕”等等。 “姊妹节”苗族称为“努嘎良” ( 意为吃“了却心愿之饭”,原为已婚姑娘们的活动,后来发展成为未婚青年的社交游乐活动 ) ,是清水江流域中游沿岸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施秉的双井、白洗、马号、台江施洞、榕山、老屯、五河、剑河革东、温泉、柳利等地,除施秉白洗、剑河革东在农历二月十五过外,其余的均在农历三月十五过,其中以台江施洞地区的民族特色最为浓厚。“姊妹节”一般持续三天。节日里,每户苗家都要做一种经过染色分甑蒸熟后再和在一起的“五彩糯米饭”,有红、黄、白、兰、绿、黑等色,晶莹透亮,清香悦目。三月十五日清晨,老屯、榕山、施洞这一带,家家备好酸汤鱼、血豆腐等传统佳肴和芳香四溢的自酿米酒、五彩糯米饭,等待客人们来临。夜幕降临的时候.姑娘们各自从家里带来美酒佳肴和姊妹饭,集中到比较宽敞的某一家里,摆上条桌,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青年朋友们,揭开了姊妹节集会活动的序幕。过节这几天,未婚姑娘的父母要及早置办酒肉,备上一两筐糯米饭,给姑娘们款待情人。过节前两天,已出嫁的姑娘们也陆陆续续在赶回娘家来与未婚姐妹共度佳节,同时在游方场上探望过去的歌伴,以“了却心愿”。第三天,未婚姑娘们提着盛满自己深情厚意和姊妹饭的竹篮,伫立在村边路旁,等待着送别情人。机敏多情的姑娘们在送情人的饭篮里悄悄地埋藏着自己的心事,有的挂着竹钩,有的藏着松叶,有的藏着椿芽或树桠、蒜苔。挂上竹钩的,意味着要买把伞来酬谢;藏着椿芽的意味着可以成亲;包着树桠或蒜苔的,暗示着断交。 种棉节是 20 世纪初叶到 70 年代中期盛行于都柳江中上游和丹寨排调一带苗族的—个生产性的节日。三月底四月初,这带苗族聚居的每个自然村寨,几户一起带上腊肉、鸡蛋、美酒和彩色糯米饭,挖好一片土质肥沃、向阳通风的轮耕地来种植棉花。新过门还未“坐家”的新媳妇们也要邀约三五个至亲姐妹,一起到婆婆家过“种棉节”。四月初的卯日或辰日,各家邀请家族亲友,挑着肥鸡、鲜鱼、腊肉、禽蛋、五彩糯米饭、美酒和炊具,扶老携幼,前往种棉。来到棉地后,老人杀鸡宰鸭,准备吃食,青年人挖土点种棉花。播种之前,长者手抱大红公鸡,领着一对披红挂彩、头戴锦鸡毛和各种花草的童男童女“花神”,登上用蛋壳、花布、彩纸和各种花草装饰的“花台”中央,摆上美酒和五色糯米饭祭献“花神”。棉花种完后,人们就地用餐,席间,老人们高唱《种棉歌》、《四季歌》等古歌,祈求“花神”保佑丰收。年轻人过节,其意不在吃喝而另有所求。他们或三三俩俩出没于林荫之内斗唱飞歌,或嬉戏于花丛之中对唱情歌,倾诉衷肠。对唱之中姑娘们边唱边将亲手编织的精致花带塞在情人手里,小伙子亦边答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 本报告共分为10大部分:1、布依族民族简介,2、布依族民族建筑,3、布依族节日,4、布依族歌舞,5、布依族服饰,6、布依族饮食、7、布依族体育运动,8、布依族婚俗、9布依族神话传说、10布依族宗教信仰。 一、布依族民族介绍: 布依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总人口2545059人(1990年),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布依族的先民,一般被认为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从民族语言、古称、自称及地理分布考察,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后来由于长期分居,经济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产生了差异,便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 二、布依族民族建筑: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建筑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苗族特色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苗族特色 先来看一下苗族服装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这是苗族银饰 服饰分类一般分有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记载,凡八十三种。另有考察资料称百余种。 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饰用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妇女盛装银饰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女装上衣多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以挑花为主,兼用蜡染。贵阳、安顺、安龙等地的花溪式女装,其披领酷似一面旗帜,俗称「旗帜服」,花饰也多。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 这是湘西型,这是黔东型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