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规划中的交通区域协调

战略规划中的交通区域协调
战略规划中的交通区域协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3399704.html,

战略规划中的交通区域协调

作者:温巍

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23期

摘要:本文以重庆长寿区规划为案例,探讨了战略规划中的交通区域协调设计思路,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战略规划交通区域协调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96-02

1 交通区域协调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的形成已不可避免,国家已相继批复了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一系列城市群规划。“城市群”概念是对传统区域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调整,协调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

城市战略规划作为指导城市未来数10年综合发展的规划项目,应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大局观。为有效应对城市群的发展需求,有必要将区域协调作为城市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篇章,而交通区域协调更是其中的关键,本文以重庆市长寿区战略规划深化工作为例,对城市战略规划中交通区域协调的规划方法进行剖析。

2 交通发展策略

长寿区紧邻重庆主城区,在两江新区成立、城市互动以及产业转移等外部因素作用下,长寿区的区位优势变得更加明显。两江新区的龙盛片区与长寿仅一山之隔,主城北拓的战略步伐客观上拉近了长寿与主城融合发展的时空距离。同时,长寿区地处1h经济圈内,也是联系渝东北与渝东南的重要节点,在加快与重庆主城一体化发展之时,长寿极有可能代表重庆主城,承担向两翼辐射的门户地位职能。因此,长寿区未来将成为重庆沿江城市带中的重要节点,交通优势十分突出,为了充分发挥交通优势,提高区域协调的效率,有必要首先制定科学的交通发展策略。

在长寿区的已编规划中,普遍提出“加强与主城交通联系、重视公交、打造货运系统、强调人性化”的交通发展策略,本次规划在交通发展趋势研究基础上,对原有规划提出的交通发展策略进行总结、优化,突出“区域协调”,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交通需求。

(1)积极融入主城,实现交通一体化。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范恒山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范恒山 ? 2012-06-13 16:37:22 来源:解放日报2012年6月3日 人物小传:范恒山,经济学博士,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参与许多重大文件的起草,主持了大量重要发展改革、区域发展规划和专项方案的制定,以及一些重大理论与政策课题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著、编、译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不断细化、实化和差别化,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区域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国家将着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阶段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距较大,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政策进一步细化、实化、差别化,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各个地方的发展问题。 自觉地、系统地研究制定区域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举措。大体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国家通过调整工业布局来推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的时期。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沿海与内地布局畸轻畸重的格局,同时,基于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国家提出了调整沿海内地工业布局的战略举措,并通过这一布局调整来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代表性的论断是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两个必须”: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根据这一战略思想,国家投资明显向内地倾斜。这个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格局得到初步改观,直到现在,内地的发展仍在倚赖这个基础。理论界一般称这一阶段为生产力均衡布局或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考虑到当时沿海的综合条件较好,在区域发展方面采取了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举措。在这方面,代表性的论述是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和“两个大局”观。经过努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而沿海地区的发展又从整体上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理论界通常把这一阶段称为梯度推进或不均衡发展战略阶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为此,从“九五”时期开始,中央把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1999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至此,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这个体系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简单说就是“四句话”,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后来我们所概括的“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一般称为“四大板块”战略。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理论界把这一阶段叫做促进协调或趋向协调发展阶段。 但是,对于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我国来说,四大板块的划分从地理空间尺度来看仍然偏大,有必要根据实际情

交通规划的分类与层次划分

一、为什么要学交通规划 二、交通规划定义、分类与层次划分 三、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与一般程序 四、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 五、《交通规划》课程特点与学习要求

二、交通规划定义、分类与层次划分 1、什么是交通规划? 规划: (1)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2)做规划。 ——《现代汉语词典》

1、什么是交通规划? 所谓交通规划,是指根据特定交通系统的现状与特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及交通需求发展对交通系统交通供给的要求,确定特定时期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及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方法,以达到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与节能、环保的目的。 基础、任务、目的

2、交通规划分类与层次划分 法定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专题规划 根据交通规划涉及的对象和范围,通常分为两大类型: ◆区域交通系统规划(或称区域综合运输规划)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或称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区域交通系统规划 主要是指五大运输方式的发展规划,包括: ◆公路交通系统规划 ◆铁路运输系统规划 ◆航空运输系统规划 ◆水路运输系统规划 ◆管道运输系统规划

区域交通系统规划综合运输体系构建 ?区域运输系统规划是国土规划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化(即专业规划) ?国土规划是指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指对国进行的综合性战略部署,也是对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是以法律形式执行的强制性规划,国土规划必须经过所在地(省、市、县等)的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县级以上国土规划必须报请国务院批准才能实施。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 办法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建城[2010]13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天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规划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日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

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 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第四节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四节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知识清单一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 1.交通运输 (1)概念:作为一个服务部门,利用运输工具将货物或旅客送达目的地,使其空间位置发生转移。 (2)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现状: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通车里程迅速增加;城市地下铁路和轻轨铁路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2.交通布局 (1)概念: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包括交通线网的布局和站点、码头的布局两个密切联系部分。 (2)作用:通过合理布局,实现运输合理化,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知识清单二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知识清单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决定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 2.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 交通运输工具 指火车、汽车、飞机、船舶、管道;其中管道既是运输方式,又是运输工具。 “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发展 (1)“一带一路”。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如下图:

(2)“一带一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望向东南亚部分国家转移,资源密集型产业可以向中东欧油气丰裕国家及矿产资源丰裕的中亚国家转移,而中国可以扩大对这些国家资本、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部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产业(如机电产品、部分装备制造产品),则有望向以中东欧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工业化后期国家转移,实现技术的互通有无。 任务清单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情境探究 [情境] 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2017年我国高速公

2017年高速公路智慧交通企业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2017年高速公路智慧交通企业三年发展战 略规划 一、未来三年的发展计划 (2) (一)发展战略 (2) (二)经营目标 (2) 1、整体经营目标 (2) 2、业务经营目标 (3) (三)公司内部管理计划 (4) 1、技术创新 (4) 2、人才体系建设 (4) 3、项目管理 (5) 4、公司治理与内部管控体系 (5) 5、符合行业特点的资金管理模式 (5) (四)再融资计划 (6) (五)股权激励计划 (6) 二、计划实施的假设条件和困难 (6) (一)假设条件 (6) (二)可能面临的困难 (7) 三、上述业务发展计划与公司现有业务之间的联系 (8)

一、未来三年的发展计划 (一)发展战略 近年来,国内智能交通工程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透明度日益提高,结合行业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未来两年的业务发展目标和战略如下: 公司在立足核心业务的同时,利用公司在既往案例实施中积累的经验,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提供稳定、可靠、兼容的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并以主业为依托,积极、稳妥地扩大智能交通技术服务等业务板块的规模。同时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从上游向智能交通核心设备生产拓展,从下游进入智能交通服务应用等领域,从而推进公司业务从智能交通向智慧交通的升级,顺利使公司从智能交通的领军企业过渡到智慧交通时代的领军企业,并努力成为对社会、股东、客户、员工负责任的上市公司。 (二)经营目标 1、整体经营目标 公司将充分发挥多年来在行业内积累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公司占有优势地位的智能交通工程领域,坚持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提供高质量的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以令客户满意的服务创造新的业务机会,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保持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解析学习资料

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解析 作者:赵巍 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出: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内已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与城市功能相匹配,构建可持续发展、高标准、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持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交通发展目标。本文旨在解析综合交通枢纽的内涵与特征,研究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交通枢纽与综合交通枢纽 枢纽,《辞海》的解释为“比喻冲要的地点,事物的关键之处”。以此类推,交通枢纽自然是交通的“冲要地点”和“关键之处”。一般认为,交通枢纽地处于两条或几条干线运输方式的交叉点上,是交通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枢纽从宏观上,指交通节点所处的区域或城市,即交通枢纽城市;微观上,指交通节点上办理客货中转、发送、到达的多种运输设施(包含线路、站场、交通工具、信息等)的综合体。 交通枢纽的形成受区位、政治、经济、人口、社会等因素发展的影响;反过来,交通枢纽对于地区之间的联系、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又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大城市、大工业中心、大型海港或河港、空港往往都会形成交通枢纽。交通枢纽城市按汇集的主要运输方式可分为:铁路公路河海枢纽,如上海、天津、汉堡、纽约;铁路公路内河枢纽,如南京、武汉、莫斯科、法兰克福;铁路公路航空枢纽,如北京、东京、巴黎;内河公路枢纽,多为中小城市。 综合交通枢纽是由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干线所组成的交通枢纽。随着城市规模大型化、人员流动高度化、城市土地资源短缺、城市交通流量密集,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效率成为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城间交通之间的衔接关键节点,其规划发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服务解决方案

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服务解决方案 1概述 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服务是借助专业团队对交通信号控制方面进行挖掘,以更加有效地缓解目前由于机动车数量过快增长而造成路网交通运行压力增大,道路硬件资源增长严重失衡这一问题。具体服务内容包括: ?对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及相关技术进行总结,规范信号优化工作流程,落实责任,建立统一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交通信号管理模式,保证交通信号合理运行,满足各种条件下道路交通参与者的通行需要。 ?通过对相关路口进行周期性调查,及时发现存在不足并予以改善、跟踪,从而不断提高其运行水平。 ?通过路口排查和调研,对有条件进行协调控制的路口设计协调控制方案,降低协调控制路口的行车延误,提高交叉口服务能力。 ?以周报、月报和专项分析报告总结归纳工作开展情况及完成效果,有计划性的回检评价历史优化路口,提炼可取之处及考虑不周的地方,对未来将有可能发生变化的交叉口或路段有一定预测性。 2服务内容 2.1交通信号管理基础工作 (1)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及相关技术总结 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及相关技术的总结包括对交通信号控制相关理论的总结和对现今主流信号控制模式及方法的总结2部分内容。 ?对交通信号控制相关理论的总结 包括对信号控制涉及的相关参数的总结、对通过能力的总结及对信号路口对车流停滞作用的总结3部分内容。 ?对现今主流信号控制模式及方法的总结 包括对单点信号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对交通信号子区划分的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对主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对同类型交通信号路口协调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对长距离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以及

对区域协调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六大类涵盖点、线、面三个层次的信号控制与协调方法的相关技术理论的总结。 在对交通信号控制相关理论的总结基础上,根据各地市信号路口特点,重点对适用该地信号控制特点的信号控制模式及方法进行总结。 ?单点信号控制 主要包括单点定时信号控制、单点感应信号控制和单点自适应信号控制三种方式。针对信号控制路口常用的单点信号控制方法有Webster等方法。 ?交通信号子区划分 主要基于距离原则、车流特征原则、周期原则的子区划分原则及其相关的关联度判断方法、合理周期范围判断方法的划分方法总结。 ?主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 主要包括单向绿波协调控制、对称双向绿波协调控制、非对称双向绿波协调控制的方法。针对不同地市信号控制路口不同的流量特征可选用相对应的主干道信号协调控制方法。 ?同类型交通信号路口协调控制 主要针对信号路口饱和度同类型及其基础上的潮汐特征同类型进行交通信号路口同类型的判定分析,归纳与其相对应的信号控制适用方法。 ?长距离交通信号协调 主要对相邻路口间距离较长的信号路口及交通信号路口数较多的整体距离较长的协调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针对长距离交通信号协调的分类归纳相对应的协调模式及方法。 ?区域协调控制 交通区域协调控制是二维上的控制,它通过将绿波协调控制的路口利用组合叠加的方式,对各信号控制路口的信号周期、绿信比以及路口间的相位差进行优化,以减小延误、提高路网通行效率的信号控制方法。当前交通信号区域协调控制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结合调控的协调方法、基于延误的协调方法和基于绿波带优化的协调方法。 通过全面深入的了解信号控制的基础理论及信号控制主流模式及技术方法,掌握前沿技术,归纳出适用性强的主流核心技术规范,为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提供

桂林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桂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发展基础 (5) 一、发展基础 (5) 二、存在问题 (9) 第二章发展形势及要求 (12) 一、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节点的要求 12 二、打造与国际旅游胜地相匹配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要求 13 三、构建“桂粤湘黔”四省交界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 (13) 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13)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6) 一、指导思想 (16) 二、规划原则 (16) 三、发展目标 (18) 第四章规划建设重点 (23) 一、全面推进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的建设工作 (24) 二、空铁引领,建设区域性对外综合交通系统 (27) 三、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创建“公交都市”,畅通城市交通 35 四、构筑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桂粤湘黔”区域性物流中 心 (38) 五、基本建成桂林市智慧交通系统 (39)

第五章保障措施 (43) 一、加强规划的协调与评估 (43) 二、完善交通专项规划 (43) 三、加快综合枢纽规划 (44) 四、加快城乡交通系统均等化发展 (44) 五、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 (45) 六、建设“公交都市”和“绿色交通示范城市” (45) 七、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6) 八、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47) 第六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48) 一、环境影响分析 (48) 二、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 (50)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51)

前言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攻坚时期;是提质增效升级、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全面加快交通运输法治建设的重要时期。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我市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十三五”时期的交通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桂林市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航空、陆路和水路衔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和运输组织衔接效率,强化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功能,打造“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综合交通节点城市。 《桂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交通运输部建设“综合、绿色、安全、智能”四个交通的规划建设要求,全面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效益和运输管理效率,全力打造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我市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节点城市;全力开创我市综合交通运输新局面,实现我市交通运输与城乡社会的协同和可持续发展。

3. 区域交通系统规划

3. 区域交通系统规划 3.1港口 港口的发展要强调充分依托珠江三角洲水网,加强航道整治和疏浚建设工作,完善港口的集疏运网络,积极拓展港口陆向腹地,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港口运输能力扩大的需求。将黄埔新港作业区规划为以内贸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区,结合广州萝岗区与广州石化建设物流仓储基地、集装箱装配基地等。主要的客货运港口有: 【黄埔新港码头】规划新建9#集装箱泊位,其它现有码头陆域布局原则不变,都是在现状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造。1#泊位为专业散装粮食泊位,规划经技改后接卸能力为200万吨,综合通过能力达350万吨;2#泊位为散装化肥专用泊位;3#~5#泊位为杂货泊位;6#~9#泊位为集装箱专用泊位,集装箱通过能力可达80万TEU,将逐步发展成为以内贸集装箱运输为主的作业区。 【西基码头】规划成为广州港的专业化煤炭码头,主要为港区后方的恒运、黄埔电厂及珠三角地区小型燃煤电厂提供煤炭运输服务。现状2个3.5万万吨级的卸船泊位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卸船能力已达600万吨,与新沙港1#泊位共同承担煤炭装卸任务,可以满足今后煤炭运输量增长需求。 【广石化油码头】包括2个2.4万吨级泊位,原作为接卸广石化进口原油的码头,由于广石化进口原油运输方式改变(改为管道运输),现承担恒运、黄埔两电厂所需燃油的接卸和广石化成品油装船业务。码头的规模与平面布置维持现状可以满足未来年需求。 【东江口岸】由于未来年黄埔老港客运码头将被取消,东江客运口岸作为广州东部地区唯一的对外口岸,承担着广州东部地区对外水上客运任务,因此规划将其列为广州市市级水上客运港之一。规划用地规模约为22公顷,岸线长度840米,码头水深-6米。 【穗港客运码头】是面向港澳地区的客运码头,规划仍将保持面向港澳的特色。随着东 部产业的扩展壮大以及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国际人员往来会频繁,穗 港客运码头在国际人员交流中的作用会扩大。 3.2铁路 (1)广深铁路 规划新建广深铁路第四线,实现客货分流。广深铁路市郊列车广州站至南岗站线路全长约30km,拟通过现状沿线铁路站场的改造,担负起城市公共交通功能,初步拟定10座车站,在黄埔区境内设有横沙、石化总厂,在萝岗区内有笔村、南岗站。 【笔岗站】为市郊铁路中间乘降站,站场总面积约9公顷。

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研究

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在我国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密集地区作为国家经济做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将成为引导城市化深入、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而区域交通设施的协调将是城镇密集地区协调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表明,协调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空间的合理布局,加强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合作,引导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是政府可以充分发挥作用领域。可以预计,对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的研究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城市交通设施研究的一个重点。 1.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特征与交通 1.1 珠江三角洲城镇与交通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2001年末,珠江三角洲户籍人口2336.8万。按照"五普"统计,2000年珠江三角洲总人口达4150万,有5个城市人口达到700万(包括香港)。 经过20余年的发展,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01年,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8363.94亿元,比2000年增长12.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04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310元。三产业比重为5.3:49.5:45.2。 2001年珠江三角洲有设市城市23个,建制镇369个,城镇密度达到94个/平方公里。设市城市中有特大城市2个,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6个,小城市7个,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与香港、澳门联系紧密,城乡一体、类型完备的城市群。2001年,按非农户籍人口比重计算,珠三角城市化水平达48.7%,按"五普"人口统计,城市化水平已达72.7%。 在城市空间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城镇连绵发展,城市经济活动一体化初具规模的都市地区,行政界限在大部分地区已经只是管理上的界限。 同时,珠江三角洲也是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以广州为中心,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相

楚雄市交通运输规划

第一章楚雄市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楚雄市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北,地跨北纬24°13′~26°30′、东经100°43′~102°32′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自古为“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通道”。东邻禄丰县,南连双柏县,西与南华、景东县接壤,北同牟定县毗邻。境内东西距93公里,南北距82公里。楚雄市人民政府驻地鹿城,地处昆(明)畹(町)公路线上,东距云南省会昆明162公里,西距大理178公里。全市国土面积4433平方公里,辖省级楚雄经济开发区和15个乡镇,153个村(居)民委员会,2834个村(居)民小组,有汉、彝、回、白、苗等22个民族。201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万人,其中彝族人口人,占总人口的%。 楚雄州是滇西八州市的交通走廊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全州的经济发展而且对振兴滇西经济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楚雄州位于滇西咽喉要道、东接昆明、北联四川、西靠大理州、南邻普洱和玉溪市,为滇西客货集散地。 楚雄州是中国通往印度洋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云南省滇中经济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产业基地、冶金基地、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及进出口加工基地,是连接滇中经济区和滇西经济区的桥梁。

自然条件 楚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呈倾斜葫芦形,最高山峰为西舍路哀牢山脉的小越坟山,海拔2916米,最低点在礼社江与彝家拉河、石羊交汇处,海拔691米,鹿城中心海拔1773米。楚雄山脉皆属哀牢山系东麓支干余脉,基本呈西北、东南走向。 楚雄境内有红河、金沙江两大水系。红河水系穿越市境西南部的礼社江,为元江上游,发源于大理州巍山县,经南华县入境,其支流有马龙河、三街河、白衣河、五街河、邑舍河、碧鸡河、自雄河。金沙江水系以龙川江为楚雄市坝区主要河流,发源于南华天申堂,自西向东流,于吕合入境,经牟定、元谋县入金沙江。主要支流有紫甸河、西静河、河前河、寨子小河、青龙河、苍岭小河。红河水系在境内的径流面积为322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6%;金沙江水系在境内的径流面积1092平方公里,占24%。全市年均降水量亿立方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地下水量亿立方米。2002年年降水量毫米。境内水能理论蕴藏量万千瓦,可开发量为万千瓦。鹿城花果山矿泉水和石涧矿泉水含游离二氧化碳、偏硅酸等化合物,有锶、锂、锌等21种微量元素,日可采量250吨。 楚雄市属北亚热带冬干夏湿季风气候区,地处高原,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具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冬春降水偏少;2002年度年平均气温。 土地以紫色土、水稻土、红壤和黄棕壤为主,紫色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900~2300米的东部坝区,占土地面积的%;水稻土占耕地面积的62%;红壤占%;黄棕壤分布于海拔2300米以上的冷凉地带,土层较厚,占8%。? 境内矿产资源储量较多的有煤、油页岩、金、铜、铅、锌、石灰石。褐煤储量8870万吨,无烟煤储量1993万吨。油页岩储量万吨,铅锌矿石储量87万吨。石灰石分布广,此外还有楚石(大理石)、石棉等。楚雄境内常见木本植物有40多种,草本植物20多种,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目录 前言 一、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 (一)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 (二)综合交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发展方针和目标 (一)发展方针 (二)“十五”发展目标 (三)2010年发展设想 三、“十五”综合交通建设重点 (一)铁路 (二)公路 (三)沿海港口 (四)内河航运 (五)民航 (六)管道 (七)城市交通 四、“十五”综合交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 (二)广开资金渠道,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交通价格改革 (四)推进交通运输技术进步 (五)扶持西部地区交通发展 前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继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 本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的重点专题规划,是指导和组织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和未来形势的分析,“十五”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方针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主要的政策措施等内容。 一、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

(一)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消除交通运输严重的“瓶颈”制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加投入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推进了交通运输的改革与发展,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落后被动的局面初步扭转。综合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有: 1、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的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和装备技术水平,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和铁路提速成为九十年代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形象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2000年末,铁路营业里程6.8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6000公里,其中复线里程2.16万公里,电气化里程1.5万公里,分别比1995年增加4700公里和53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1.27万公里,公路已通达99%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分别比1995年提高1.9和10个百分点;民航机场129个,比1995年增加11个,航线1120条,比1995年增加323条,航线里程151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39万公里;输油(气)管道2.5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7800公里;内河千吨级以上航道7855公里,比1995年增加1140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646个,比1995年增加164个。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使交通运输在满足运输需求、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提高运输质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铁路运输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公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港口压船压港减少;民航干线运输基本适应需求。2000年全社会货运总量135亿吨,比1995年增加11亿吨,货物周转量43359亿吨公里,比1995年增加7629亿吨公里;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146亿人,比1995年增加29亿人,旅客周转量12188亿人公里,比1995年增加3186亿人公里。城市交通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全国668个设市城市中有613个城市有公交设施,公共交通车辆21万辆,地铁线路120公里,出租汽车79.1万辆;城市道路长度15万公里,道路面积18亿平方米。总体上,运输紧张状况有较大程度的缓解。 2、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开始得到发挥。从“八五”开始着手建设的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骨架已初步形成,由铁路、公路、内河和沿海港口组成的煤炭运输通道,以沿海主要港口为龙头、后方各种运输方式为集疏运的外贸货物运输通道,以沿海和长江港口为重点的原油、铁矿石运输通道运输能力大幅度增加,运输效率不断提高,通过高速公路建设、民航运输发展、特别是铁路的提速,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客运快速通道框架基本形成,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客货运输依赖单一或少数运输方式的运输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开始得到较好发挥。2000年与1980年相比,货物周转量中,铁路比重由48%降为31.4%,公路比重由6%上升为13.8%,水运比重由42%上升为53.2%,管道比重仍维持1.6%左右;旅客周转量中,铁路比重由60.6%降为36.8%,公路比重由32%上升为54.2%,水运比重由5.7%降为0.8%,民航比重由1.7%上升为8.2%。公路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铁路、水运的长距离、大运量的优势得到了较好发挥。 3、交通运输改革取得进展。运输管理体制与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铁路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提出“网运分离”的改革方案,公路、内河和海上运输基本实现“政企分开”,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通过重组、改制,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建立。交通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运输价格改革稳妥推进,公路、内河水运等运输方式运价基本与市场接轨。不同行业与多种经济成分参与运输经营,运输市场竞争机制正在建立,运输质量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用户已开始有可能通过运输市场选择经济、合理和服务质量高的运输方式及运输企业。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项目名称:**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点击次数:6339 承接时间:2004-8-24 项目大类:综合交通规划 项目小类: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项目规模:城市用地规模为167.7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207.7万人 委托单位:**市规划局 合作单位: 主管所长: 主管主任工: 项目负责人: 主要参加人: 项目简介: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定位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带状分片组团”式城市格局。 问题引导和目标引导的协调统一成为战略研究技术思路的主要特点,在目标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同时在问题分析中认识目标,最终实现问题和目标的协调统一,这成为战略研究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思路。 在**交通发展战略中,重点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交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策略、综合交通网络结构方案。

在**市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两个整合、两个优先、两个引导”的城市交通发展的总策略,并提出适合不同功能分区的交通发展策略和交通系统网络结构。提出简化战略模型分析和典型截面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城市交通供需面临的挑战。 详细介绍: 1、项目概况 在《**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和《**特色风貌带空间结构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定位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带一城一区”呈“带状分片组团”式城市格局。作为城市空间拓展和结构整合的重要支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一方面需要提高服务功能,创造优质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如何发挥交通系统的引导作用也成为空间布局发展成功的关键。 如何实现交通的引导和服务?如何深化空间发展战略?如何协调片区综合交通网络?成为** 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起因和目的之所在。 2、项目的技术路线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特点需要其研究需要不同于以往的技术思路,问题引导和目标引导在技术路线的确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研究中需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于当前的发展形势、城市基本特点的充分认识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把握,是确定合理发展目标的保障之一。另一方面,城市面临的种种前景,决策涉及的种种因素都需要进行取舍,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中的取舍面临很大的难度和风险,目标的正确确立将有助于从繁杂中寻找方向,实现技术思路上的化繁为简,保障项目的进行。问题引导和目标引导的协调统一成为战略研究技术思路的主要特点,在目标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同时在问题分析中认识目标,最终实现问题和目标的协调统一,这成为战略研究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思路。 在**交通发展战略中,基于以上的技术思路,重点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交通发展面临的挑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得到改善,设施装备水平较大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交通运输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任务,需要加快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总需求。为明确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综合交通网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通过在地理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机组合、衔接,形成网络布局,构成了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构建一体化整体最优的综合交通系统为目标,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地理特征,对各种运输方式按照其经济技术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突出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网络总体规模与构成、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以及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从局部最优上升到整体最优,进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和发展规划的依据。本规划已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能源、工业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今后,将根据交通运输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有关容进行修订和调整。 一、综合交通网现状评价 (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底,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达

北京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综合交通体系 来源: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网站日期:2005-04-12 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任务 与国家首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功能相匹配,建设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动态满足交通需求的,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的优化,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支持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以“高效便捷、公平有序、安全舒适、节能环保”为发展方向,2020年,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公共交通成为主导客运方式,出行的选择性增强,出行效率提高,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和改善,交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1)交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大幅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实施区域差别化的交通政策,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扭转交通结构逐步恶化的趋势,使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主导交通方式。 (2)突出交通先导政策。根据“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加大发展带的交通引导力度,积极推动东部发展带综合交通运输走廊的建设,构筑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以及交通枢纽为主体的交通支撑体系。 (3)优化完善中心城路网体系,全面整合既有交通设施资源,挖掘现有设施潜力,大幅度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大路网密度,完善路网“微循环”系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合理确定中心城的土地开发强度与建设规模,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 交通发展指标 预计2020年,全市民用机动车拥有量达到500万辆左右,全市出行总量将达到5200万~5500万人次/日。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占客运出行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27%,提高到50%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及地面快速公交承担的比重占公共交通的50%以上。 交通发展策略 (1)发挥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根据城市总体布局,积极推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TOD),优先建设联系新城的大运量快速公共客运走廊,依托走廊发展新城。高标准编制新城的道路、公共交通、场站枢纽、交通管理等专项规划。 (2)加强京津冀北区域城市间的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完善区域航空、铁路、公路网络,促进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区域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与城市交通系统良好衔接,实现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引导城市空间与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