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儒家文化系统下社会心理结构的偏好选择_源于阿罗悖论的启示_谷继建

基于儒家文化系统下社会心理结构的偏好选择_源于阿罗悖论的启示_谷继建
基于儒家文化系统下社会心理结构的偏好选择_源于阿罗悖论的启示_谷继建

在大多数教科书中阿罗悖论是根据阿罗对于社会福利函数的应用发现的: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慰藉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阿罗用比较高深的数学证明了这个悖论,首先它假设每个人在各种社会状态上的偏好是严格的,即没有人在任意两个状态之间感到无差异,每个人的偏好都具有“传递性”。他假设1、2、3代表三个人,a 、b 、c 代表三种社会状态,其次按照偏好对每一对可能的社会状态进行投票,社会的偏好次序则按“大多数规则”进行推理,结果整个社会的投票结果是:社会偏好a 优于b 、偏好b 优于c 、偏好c 优于a!

[1]

高鸿业也论述了可以

不受阿罗悖论限定的“独裁”社会,最后的结论是阿罗所说的“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姑且不论阿罗的推理和结论,笔者就从重大自然灾害的些许案例出发寻求阿罗悖论的应用,并提出一些改进和修补。

阿罗悖论产生以来受到很多质疑,原因在于阿罗证明其悖论成立时就限定了一系列假设:每一个选民的影响力都一样,票票同价,不可独裁,社会的偏好不可只反映一人或少数人的偏好;选民是理性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排序的限制,例如不能排除多峰偏好者;对个人偏好要有回应,如果每位选民都认为A>B ,选举结果也要显示A>B ;选举结果对于A

和B 的排序,只由A 和B 的相对顺序决定,与任何第三者无关,此假设特称为不相干议案的独立(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选举结果须前后一致,具递移性,如已投出A>B 及B>C ,则须有

A>C ,此即为理性假设;所有选举结果都应依排序得

出[2]。鉴于此,本文对人们偏好选择论述的方面性,拟采取以下结构形式,把阿罗的六个假设条件浓缩为四个,即三个条件合并为:偏好在回报性的基础上可以传递且排序。依照阿罗的假设条件,这里借以重大自然灾害的有关案例进行论证,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为大家提供一点国人偏好选择的认知,并非见到哪个特定的江苏女孩、莎朗斯通之流和“范跑跑”的生命渴望论就要骂骂咧咧,但从儒家文化构造内核上看,她们的行为和言论不可原谅,然而冷静下来,以偏好选择的理论来逐步分析国人偏好选择的问题,对于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行为和言论也许会多几分理性认识。

一、阿罗悖论假设前提与社会发展状态

阿罗论证社会福利函数的社会发展状态条件是什么,还没有多少学者给予准确的探究。阿罗(Arrow )1921年生于美国、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1951年出版了《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采用数学的公理化方法对通行的投票选举方式能否产生出合乎大多数人意愿的领导者或者说“将每个个体表达的先后次序综合成整个群体的偏好次序”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被后人称之为“阿罗悖论”,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高度繁荣的社会状态,无论是信息化、个人生存意识还是国家的治理信息渠道是比较完备的,阿罗处的社会状态是完全信息,只要个体稍微对社会信息浏览就能做到,所以它假设“没有人在人以两个状态之间感到无差异、社会偏好次序按照‘大多数规则’和每个人的偏好具有‘传递性’”,暂时把后两个假设条件放在后边详细论述,它们比第一个条

收稿日期:2008-11-04

作者简介:谷继建(1980—)男,讲师。E-mail :gumuran2006@https://www.360docs.net/doc/a513920990.html,

基于儒家文化系统下社会心理结构的偏好选择

———源于阿罗悖论的启示

谷继建

(重庆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重庆402160)

要:阿罗悖论的前提假设条件有六个,把它拿过来放到中国实际中来分析和应用,可以归纳为四点;文章用阿罗

悖论分析一些中国化的事件,并着重(大部分)用重大自然灾害展示的典型案例对阿罗悖论的应用范畴和条件假设作些许修正。

关键词:胁迫偏好;社会状态;社会心理结构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70(2009)03-0120-05

第11卷第3期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1No.3

2009年6月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Jun.2009

件更为复杂。

1.同类社会发展状态是否让人感到差异

周海鸥关于《揭开社会选择的神秘面纱》中论述的很详细,其内涵条件就是论述的同类社会甚至同类地域情况下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的关系,并且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偏好的时候全部定义在同类社会发展状态,没有突破这个限度,所以我们力求有新的思维。这就是完全信息、能力信息和盲点信息这三种信息下对应的偏好问题:胁迫偏好,霸王条款下的物品和交易,或者商场里不能拆分的水果组等;中性偏好,对物品不存在明显选择偏好或者偏好随时变化即见一个爱一个式的选择女人;幻想偏好,玩笑说:若买彩票中了500万,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又道:一个四川农民感慨道:狗×的地震好凶吆,老子出来的时候看到几个外国人,还以为把老子震到国外去了呢。“范跑跑”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对生命渴望到达一个极点,但忘却了、抑或是抛弃了他身份的大众意识和权力公众道德心理制衡,更没有体会到社会权利、自由、道德和政治的关联性,把自我个体看成是孤立的、绝对利己的理性经济人,他的做法就是一个完全信息下的胁迫偏好问题,很多事情他无法做主,但他却没有尊重社会大众的道德观,人们可以指责部分不合乎大众要求的行为和观点,却不能简单的一骂一打,否则,灾难之后就不会有新的进步。同种状态社会甚至同样的处境和信息源竟然差别很大,的确需好好思考。不管阿罗悖论正确与否(适用于此),有人认为在不伤害别人的条件下,生命至高无上,事故突然来临就要顾及自己的安全,动物世界如此,人类也如此;有人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社会价值的大小,即牺牲生命换来的社会效益,拿自己的生命与产生的社会效益作比较。

上述两种观点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在一个个体主体意识形态上。灾难中则不同,虽然不是主体的主动选择偏好,但胁迫偏好逼迫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地震中被撤职的绵阳北川县片口乡党委书记、安县塔水镇龙安社区支部书记、广元市商务局长和副局长、青川县小荆村党支部书记、茂县公安局长、车管所所长等,让后来人做事情的时候都要思考非主体意识问题,要考虑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力的胁迫偏好给自己行为规范带来的影响。

部分民众、官员甚至外国友人本来处于能力信息范畴之内,但因为这个时候的社会是一个认知高度统一、信息高度通畅、情绪非常高涨的端口,原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不仅仅是读书人)的人们发现自己从一个不太关心或不关心社会事件的人,忽然变得与地震密不可分,灾难场面的情绪化推动全社会认同感无形中提升了一个档次:部分官员在灾难中的表现值得肯定,他们在完全信息下转化了自己能力信息的行动范围,将灾难的损失最小化;与他们对应的是一部分临阵脱逃、忘记职责能力信息官员甚至是盲点信息官员(只有生存本能,没有职责和社会价值信息概念)被开除公职,实际上就是在社会形成一种心理,人除了生存还要有对社会(职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负责的心理,社会发展历程逐渐告知人们,社会人处在一定时期要学会把自己的能力信息转化成完全信息,“随着个人获得信息的增加,人们对持续获益的途径会有更清楚的理解,达到社会理性选择的可能性也会不断增加。”[4]社会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对待这部分官员,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心理,这种作用力根本无法用规范衡量;国外友人(包括这次支援灾区的军队)从在自己所认知的、能力范围内获得的信息变得豁然开朗,发现中国形象和社会状况有别于原信息,在自己的能力信息内重新组合,变成了相对于以前能力信息(代表一种不足和缺陷)的完全信息;所有电视台尤其是央视铺天盖地、无所不包的传递着灾难信息,拥有电视机、收音机等接收设备的地区,不存在对灾难认知的盲点,人们从盲点信息转化为能力信息甚至完全信息,他们的偏好选择在无形中受到了胁迫(在此是很有意义的),上述例子中幻想偏好仍然存在,中性偏好则显得比较弱化。

简而言之,同类社会状况下,人们对选择的偏好仍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和未知,阿罗悖论在这一点上几乎失去作用,尤其是这次大灾难中不同国家、地域的人们来到汶川后的偏好变向。

2.不同社会发展状态是否让人感到无差异

这个标题重点论述不同的社会发展状态对无差异的感觉,基本上不重构无差异曲线,原本无差异曲线就是西方经济学悬而未决的问题,笔者的学术水平还达不到对其重构的能力,也不打算对其进行重构。发达的西方社会其社会心理结构是离散性的,并且还比较稳定,信息差别较小。我们说信息差别是指信息的获取、体验、存量等,很大程度上符合偏好假设的完全性、可传递性和非饱和性等,这是阿罗所在的社会状态现实,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他自己的内在逻辑推理“依据”,他判断社会偏好的假设是无可厚非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个社会状态的人具有完全信息,但是回过头来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状态,对偏好的假设不能视为社会个体的信息完备、序数偏好人际比较和严格单峰条件,那个“可乐男孩”被压在石头底下,看到救他的人张口就说:“叔叔,我要可乐,冰镇的。”看似玩笑的话,为什么能在这么严肃时说出?他所处的一个正常社会突然变成一个废墟,而

基于儒家文化系统下社会心理结构的偏好选择——

—源于阿罗悖论的启示

他在生存的刹那间很可能没有丢掉自己的完备信息①,认为可乐还是大量存在的,并且依照自己的偏好选择可乐且是冰镇的,这个时候的偏好选择是不是单峰的,他当然不知道。实际上,这个时候是无峰状况。这是同一个社会状况下的不同境遇。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同各时代、不同社会状态的社会进行偏好选择探讨的时候就是另一番情景。

与我们同步生存、发展的有完备资本主义、非完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向资本主义或其他社会形态过渡且带有原始、封建因素的社会形态,在这个信息化的地球村,不同地域却存在掌握信息的不同状态:完全信息,就是除大众信息能够获得外,还要包括部分不公开的内部消息;能力信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典型表现,高校存在这种案例;盲点信息,封闭山区村民把发免费发放的安全套吞下去或者套在鼻子上。

在此,需要对这三个概念一一加以解释,以免有生造概念之嫌,也是吸取黄有光先生“一元就是一元原则”之“悲惨遭遇的教训”。

完全信息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生存环境下,利用自己信息获取渠道的所有可能性得到最大信息量和被动接受的信息量的总和。

能力信息只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生存环境下,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信息获取渠道的所有可能性得到最大信息量,而不受被动信息的干扰。

盲点信息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生存环境下,哪怕是信息社会,但其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信息获取渠道的信息量相当有限,形成很多盲点。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信息状况全部在一个社会生存状态之下、同一个时代的不同地域和环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刘惊铎曾说:“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增长与满足之间存在错位现象,在物质生活资料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出现了精神缺场问题,一些人的身心健康出现失衡,生活角色同一性发生变化,在有些人群中出现了人格迷失现象等,……这种生存状态会在多元、多向叠加的复杂性情形下持续存在较长的时期。”[3]

但是,阿罗悖论的一个隐性限制条件是说不能把不同社会条件下人的偏好放在一起进行人际比较,于是我们提出商榷:中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的“和为贵”、“君子自强不息”、“不患寡、只患不均”等理念一直在传承,也没有随着时代和社会形态的变迁发生本质改变,如果分析偏好问题,这个非正式制度能不能被忽视?回答如果是肯定的,那么偏好的选择源来自哪儿?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如果回答是否定的,这个意识形态分析也要纳入到偏好的选择范畴,既然纳入了偏好的范畴,不同社会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人际可比性甚至历史可比性,不过也得像阿罗等人一样加上一系列的限定条件。

其实,新制度经济学中非正式制度的许多理念都可以在部分不同社会形态进行比较,一定程度上阿罗先生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分子,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也是与阿罗的新制度经济学的部分观点进商讨,即不同社会发展状态不一定让人感到无差异。当不同社会状态让人感觉偏好无差异时,阿罗悖论在一个点上要作大幅修改了,所以我们对自己的三个信息概念很有信心。

二、阿罗悖论变体与中国社会心理结构

前言部分已经说明了阿罗悖论要在中国应用②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灾害反映的特殊问题,中国数千年儒家文化形成的社会心理结构跃然纸上,构成了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在一些环节需要阿罗悖论做些许修改,接下来的环节是论述中国心理结构,并且在这样的心理下阿罗悖论怎样做到不失自己内涵,又能分析中国社会实践。

1.中国社会心理结构

社会心理结构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他是由男女大众心理复合力凝变的产物,所以在此要略略区分社会心理结构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结构,既然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人类个体身上有机地统一着男性和女性意识,但并不完全同意荣格的“男女共同体”理论,尽管中南大学副教授杨雨女士以中国男性文人作品的弃妇情结与妻妾情结作为赞同荣格的案例,很值得商榷,中国男性“女性化倾向”是在极其个别领域和环节才出现的独特现象,但这种现象又不能仅仅归纳为男性意识和心理的女性化,也应该考虑部分男性民主思想和对女性生存地位的思考与呼唤(比拟化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性别心理倾向),故而,在社会心理论述中会对男女心理结构差异对社会心理结构的修正问题有所提示。男性心理结构独特特征是自古以来慢慢在“天皇老子”的观念下逐渐形成,与女性的些许特征很不相同,我在拙文《母权,一种社会逻辑:母系氏族、经济渗透力、权力非持平和女性阴柔美建构历程》中从历史长河的社

①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没有社会的信息是完全的,尤其是被扭曲的信息让社会大众的信息变得不够理性,但是我们仍然要遵循经济学的发展规律,为了分析的需要就把这种状态成为完全信息。

②当然我们首先要承认阿罗悖论的正当性,虽然国内外学界对此异议颇多,但似乎一直没有真正击破阿罗悖论的内核,我们也不打算对阿罗悖论吹毛求疵,只是着眼于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修正。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会心理渐渐积淀基础上论述了女性在一种思维、逻辑的形式上构成阴柔美偏好,这种由“女神”到“女奴”的过程中,“三从”要求妇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四德”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女性的漫漫黑夜中女性阴柔美已见雏形。而男性的心理结构是高高在上,“中国历史就有所谓成王败寇之说。侥幸做了皇帝,老子天下第一,没有做皇帝,也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如项羽面对秦始皇的威武所宣称的‘彼可取而代之!’或如陈胜吴广等人找发

动起义的理由时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也好、陈胜吴广也罢,他们不是在说个人是平等的,而是说皇帝不是天生的,它并不是哪个人的专利,别人做得,自己也做得,哪一天自己做了皇帝,也盛气凌人。”[5]这种心态下的偏好选择处于游离状态,很不稳定,尤其是群体性的情绪性波动,很容易改变社会的偏好,“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社会偏好似乎顷刻就瓦解了,可以断定在儒家经典文化氛围下人们偏好的不可预测性特别强,甚至些许历史事件就很容易改变偏好方向,选举关口的陈水扁“3·19”枪击事件显示:台湾民主制是儒家文化中对偏好难于界限的突出表现,“不管你怎么样,老子就是不选你”,哪怕利益在无形中受损,也不像欧美国民那么理性和经济,至于原因可以参考中国社科院沈杰的《中国社会心理嬗变:1992~2002》,所以阿罗悖论在中国的应用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2.阿罗悖论变体

阿罗悖论的变体是怎么样的以及怎么变的,以上述思路继续探讨。对阿罗悖论的前提假设进行改造:在政治和文化双重制约下,每一个选民的影响力都一样(微乎其微),票票同价(微乎其微),不独裁(政治社会向民主社会过度),社会的偏好不可只反映一人或少数人的偏好;选民是理性的,不排除群体非理性;选举结果对于A 和B 的排序,只由A 和B 的相对顺序决定,与任何第三者无关,文化道德力不作为第三者;偏好在回报性的基础上可以传递且排序,多限于熟人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自古以来没有脱离过政治强制约,当然包括社会和个人的偏好,甚至文化都是显性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皇权政治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心理无形中成了偏好的航向标,所以普选下的民主(台湾相当典型)趋势是在影响力一样、票价相同的选民,而又非独裁的情况下,儒家文化下的偏好选择呈现出了不可预测性,虽然很多情况下选民从自己的理性①出发,但是无法排除

儒家文化下群体赌气性行为出现的群体非理性,这个群体非理性很容易改变整个社会选举的偏好构成,甚至改变政治对偏好的导向,选举结果很容易被文化道德力说服使偏好变向。古代社会常把辩士作为职业人员,就是利用这一点让对方(包括对方个体、群体)偏好发生突然性转变,这在国外案例是不多存在的,可见文化道德力在儒家文化系统下对偏好(无论个体还是群体)的影响不可忽视,于是就要进一步讨论社会结构问题带来的偏好在回报性的基础上可以传递且排序问题。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熟人社会是对中国社会体制和人际偏好的精辟概括,所以在“乡土中国中人们很少流动,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乡土。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6]。陌生人社会的特征是:我们的健康、生活以及财富受到我们从未而且也永远不会谋面的人的支配。我们打开包装和罐子吃下陌生人在遥远的地方制造和加工的食品,我们不知道这些加工者的名字或者他们的任何情况。……作为个人对于生活的很多方面———使用机器和机器制造的物品———都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被机器束缚着,因此我们的生活也掌握在那些制造和运转机器的陌生人里[7]。

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特征对比显然很多情况下不能混为一谈地满足阿罗的前提假设,尤其是陌生人社会,偏好在回报性的基础上可以传递且排序的群众基础和实施条件明显不显示、不充分,在熟人社会恰恰满足阿罗悖论的这个条件尤其是有族长或类似族长体制存在状况下,这个条件很容易满足,陌生人社会做事情讲究回报是可能的,流动性和陌生化使传递和排序几乎不可能,中国的熟人社会滞留乡土情结很容易做到回报(有时候回报性因素要次于情感因素、道德因素等其他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排序和传递(在中国甚至这样的情况会传至下一代),所以我们改造了阿罗悖论的一个前提,就是要限制在熟人社会范畴之内,阿罗悖论在我国社会的实用性就顺利得多。

三、阿罗悖论结论性回顾和展望

阿罗悖论的前提假设条件是通过他本人在本社

①不管这儿的理性出自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还是个人小恩小惠的立场,因为按照西方经济学观点,只要经济人从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

就是理性的。

基于儒家文化系统下社会心理结构的偏好选择———源于阿罗悖论的启示

会认知结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所以应用阿罗悖论分析中国实际问题,就按照中国社会实际对其前提假设进行改造,运用新的假设条件分析社会问题,分析偏好选择和社会问题时无法简单地照搬阿罗悖论,更不会简单地对类似“范跑跑”跑的无影无踪(自愿还是被迫是不一样的悖论构造)加上一句简单的定性,也不会对社会民主进程中的种种政治现象过于吹毛求疵或者不理解,更要懂得如何在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下运用阿罗悖论原理及变体分析、解决问题,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并且可以大胆地预测,在改造而又不失阿罗悖论精髓和原貌的基础上,阿罗悖论在我们社会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364.

[2]韦伯韬.票是怎么投下的[J].中国统计,2004(8).

[3]李昂.“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系列之一[N].中国青年报,2004-05-18.

[4]李培林.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出路[J].社会学研究,2001(6).

[5]魏敦友.上帝、皇帝和人格平等——

—法治的文化心理初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6.

[6]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

[7]劳伦斯·弗里德曼.美国法简史[A].高鸿钧.清华法治论衡(第4辑)[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7.

Preferences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Based

on Confucian Culture System

——

—Inspirations from the Arrow Paradox

GU Ji-ji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402160)

Abstract:Arrow paradox has6premises,four of which will be applied i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realities of China.This paper uses Arrow paradox to analyze some Chinese events,and typical natural disasters especially Wenchuan Earthquake in an attempt to redefine its application category and revise its certain premises.

Key words:coerced preferences;social conditions;soci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责任编辑:孟青]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四章 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四章社会角色 本章学习目标 角色的含义 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 角色的行为模式 角色学习 角色扮演 角色冲突 角色偏差 性别角色差异 个人的社会属性通过人们的社会认同高度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那么个体的人是怎样与整体的社会发生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就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角色问题。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我们可以将社会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社会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像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角色的概念为我们弥合以个体和以群体或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研究途径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 一、角色的含义 角色(role)最初是由拉丁语rotula派生出来的,这一概念最初在学术著作中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的《论表演哲学》一文中,

当时他就提到了“角色扮演”的问题。但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角色”一词才被专门用来谈论角色问题。在此之前,角色一直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时社会的缩影。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这样写到:“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而美国社会学家米德(R.H.Mead)和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则较早地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社会角色呢?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莱威(M.J.Levy)将角色等同为社会地位,他在《社会结构》一书中将角色定义为“由特定社会结构来分化的社会地位” ;纽科姆(T.M.Newcomb)在其《社会心理学》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本身,他认为“角色是个人作为一定地位占有者所做的行为”;林顿在《个性的文化背景》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期望或规范,他认为“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角色理论研究者彼德尔(B.J.Biddle)将角色视为行为或行为的特点,他在《角色理论:期望、同一性和行为》的著述中强调,“角色是一定背景中一个或多个人的行为特点”;森冈清美把角色分为两种,把地位分为“群体性角色”与“关系性角色”。以家庭为例,所谓“群体性角色”是观察家庭内的各个位置与家庭群体的整体关系时的概念.如户主、主妇、户成员的区别那样;所谓“关系性角色”是从家庭关系角色来观察各个位置时的概念,如妻子对于丈夫、儿子对于母亲那样。这样,如把家庭成员数作为n 的话,一个位置就会伴随(n-1)个关系性角色;台湾的社会心理学家李长贵把社会角色定义为“个人行动的规范、自我意识、认知世界、责任和义务等的社会行为” ;安德列耶娃把角色要素分为下面这样三个方面,即社会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待系统,这个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相互作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特殊期待系统,也就是说,角色是个体与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的外

圣彼得堡悖论概述

圣彼得堡悖论概述 圣彼得堡悖论是决策论中的一个悖论。 圣彼得堡悖论是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的表兄尼古拉·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在1738提出的一个概率期望值悖论,它来自于一种掷币游戏,即圣彼得堡游戏。设定掷出正面或者反面为成功,游戏者如果第一次投掷成功,得奖金2元,游戏结束;第一次若不成功,继续投掷,第二次成功得奖金4元,游戏结束;这样,游戏者如果投掷不成功就反复继续投掷,直到成功,游戏结束。如果第n次投掷成功,得奖金2的n次方元,游戏结束。按照概率期望值的计算方法,将每一个可能结果的得奖值乘以该结果发生的概率即可得到该结果奖值的期望值。游戏的期望值即为所有可能结果的期望值之和。随着n的增大,以后的结果虽然概率很小,但是其奖值越来越大,每一个结果的期望值均为1,所有可能结果的得奖期望值之和,即游戏的期望值,将为“无穷大”。按照概率的理论,多次试验的结果将会接近于其数学期望。但是实际的投掷结果和计算都表明,多次投掷的结果,其平均值最多也就是几十元。正如Hacking(1980)所说:“没有人愿意花25元去参加一次这样的游戏。”这就出现了计算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矛盾”,问题在哪里? 实际在游戏过程中,游戏的收费应该是多少?决策理论的期望值准则在这里还成立吗?这是不是给“期望值准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 矛盾对于人们认识随机现象、发展决策理论和指导实际决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圣彼得堡问题对于决策工作者的启示在于,许多悖论问题可以归为数学问题,但它同时又是一个思维科学和哲学问题。悖论问题的实质是人类自身思维的矛盾性。从广义上讲,悖论不仅包括人们思维成果之间的矛盾,也包括思维成果与现实世界的明显的矛盾性。对于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悖论的研究,历来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圣彼得堡悖论所反映的人类自身思维的矛盾性,首先具有一定的哲学研究的意义;其次它反映了决策理论和实际之间的根本差别。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模型与实际问题进行比较,但决策理论模型与实际问题并不是一个东西;圣彼得堡问题的理论模型是一个概率模型,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模型,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统计的“近似的”模型。在实际问题涉及到无穷大的时候,连这种近似也变得不可能了。 实验的论文解释 丹尼尔·伯努利对这个悖论的解答在1738年的论文里,提出了效用的概念以挑战以金额期望值为决策标准,论文主要包括两条原理:1、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占有多多益善,即效用函数一阶导数大于零;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效用函数二阶导数小于零。 2、最大效用原理: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

社会心理学 12答案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样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择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按照“大五”人格理论的观点,与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交往相关的人格维度是b A.神经质情绪稳定性B.外向型 C.开放性D.愉悦性宜人性 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映时所显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典型心理品质。 大五人格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 1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2宜人性:随和,信任,直率,利他,谦虚,移情 3尽责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4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5开放性:想象,审美,修养,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2.对科学研究的假设的三个要求不包括 ...c. A.必须是可证伪的 B.必须是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达的 C.必须简单D.必须区别于常识 3.按照Abramson艾布拉姆森的归因风格理论,乐观型的人经常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b A.外部、稳定、整体的因素B.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 C.外部、稳定、局部的因素D.内部、稳定、局部的因素 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人的内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或推论 共变原则:在许多情况下,一个结果总是与一个原因相联系,没有这个原因时,这个结果不发生,我们就将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 排除原则:如果情景原因足以引起行为,就排除个人归因,反之亦然。 归因的非期望性(非顺从性):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期待,或不为社会所公认,就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社会心理学试题教程文件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可以从1924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算起,该书的观点是: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人在场和他人行为。这本书的作者是 A.麦独孤 B.奥尔波特 C.莫雷诺 D.勒温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____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问题。A.莫雷诺 B.瑟斯顿 C.麦独孤 D.奥尔波特 3.在社会心理学诸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强调____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庭动力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A.早期经验 B.成年 C.中年 D.老年 4.“群体动力学”,“群体中的心理气氛”等术语的创始人是 A.维纳 B.莫雷纳 精品文档

C.麦独孤 D.勒温 5.“在战斗中的我军战士真勇敢”,这表现出的是 A.价值观 B.态度 C.行为 D.理性 6.把沟通者观点不仅当作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把它评定得比实际上更接近自己的态度,这种效应叫 A.同化效应 B.对比效应 C.接受幅度 D.拒绝幅度 7.在进行态度测量时,琼斯和西格尔(1971)为解决个体自我报告法被试不说真话的问题,应用了 A.假路线技术法 B.生理记录法 C.行为观察法 D.量表法 8.研究发现,由低可信性沟通者说服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时间推移而增加。这种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是 A.睡眠者效应 B.对比效应 C.新近效应 D.折扣效应 9.美国心理学家对芝加哥市场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以提供优惠券或消费券为特征的广告或推销活动,实际上是____了顾客对那种商品的依赖。 A.稳定提高 B.提高 C.没有提高 D.减弱 10.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往往最后一次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更强烈,这是 A.优先效应 B.新进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11.行动者制造了一个做出实际成绩必然遇到的非常真实的障碍,如果失败,人们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是归因为外在的因素。这种现象是自我归因中的 A.自我障碍 B.习得的无望 C.观察者效应 D.安慰剂效应 12.常常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助人行为决策阶段是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B.正确地解释情境 精品文档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两大悖论及其启示-精品文档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两大悖论及其启示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发生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是1856年出版的。在本书中托克维尔主要阐述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其中他提出了两个很有名的悖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和“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本文主要对两大悖论阐述了个人的理解,并试析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对当今中国的启示。 一、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18世纪法国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法国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托克维尔在书中写到:“随着被统治者与统治者精神上发生的这些变化,公共繁荣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所有迹象都表明了这点: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的更快。”[1]那么为什么这种繁荣的景象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呢?!托克维尔本人的答案是这样的:“尽管财政管理已经像其他部门一样完善,它还保留着专制政府固有的毛病。”[2]“政府努力促进公共繁荣,发放救济金和奖励,实施公共工程,这些每天都在增加开支,而收入却并未按同一比例递增;这就使国王每天都陷入比他的前任更严重的财政拮据中。和前任一样,他不断使他的债权人收不回债;像先王一样,他像四面八方举债,既不公开,也无竞争,债权人不一定能拿到定期利息;甚至他们的资本也永远取决于国王

的诚意。”[3]当时的法国人为政府购买公债,利息则绝不会在固定的时期获得的。为政府建造军舰,维修道路,给政府的士兵提供衣物,而他们所垫出的钱是没有偿还担保,也没有偿还期限的。就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政府变得更加活跃,发起过去连想都不曾想的各种事业,终于成为工业产品的最大消费者,成为王国内各项工程的最大承包人。” “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的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个方面推促自己的毁灭。”[4]以上是托克维尔作者本人对上述悖论的解释。从他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明白,这里所指的“繁荣”,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每个人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里面所指的“繁荣”,其实归根结底是上层阶级,即教士、贵族等特权阶级的富裕生活。而在社会等级最底层的,属于第三等级的农民、资产阶级、律师等人们并没有真正的从中受益。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法国社会等级的第三等级的人们只是为他们上一等级的人们创造了“繁荣”。因为国家通过各种方式集收人民的财产,尤其是用卖债券的方式集资,为上层阶级提供了美好生活。其实,单从这一悖论的层面出发,我们会发现反对国家的都是有钱人,可以说是资产阶级。正因为有钱他们才会去买国家债券,从而陷入“搞冒险贷款”一样的境地。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1.社会心理学定义是什么?奥尔波特怎样定义社会心理学? 2.系统社会心理学著作何时出现?科学社会心理学创造人是谁? 3.什么是角色扮演? 4.什么是社会测量法? 5.近代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趋向是什么?它们有何不同? 6.试述实验社会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一单元:社会认知 1.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功能有哪些? 2.影响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举身边示例分析人们日常是如何自我增强的? 4.举例说明自我过程的类型? 5.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6.试述自我监控水平与印象管理的关系? 7.试述印象管理对社会互动的意义? 8.就印象管理一节的学习,谈谈个人的感受。 9、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10、什么是晕轮效应?它对我们认识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11、人们通过哪些线索形成对他人的知觉? 12、我们怎样构建自我概念? 13、简述印象管理的策略。 14、什么是人际知觉,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15、社会认知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 16、试述Heider、 Weiner 、Kelly的归因理论,并比较Weiner、Kelly的归因理论。 17、人们在归因中会犯什么样的偏差? 18、什么是态度?为什么研究态度? 19、态度研究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其要点如何? 20、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1、态度改变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22、态度测量有哪些方法?其优缺点如何? 二单元:社会影响 1.什么是民族文化?举例说明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关系? 2.在文化人类学看来,文化影响具有甚麽样的特性? 3.文化通过哪几个层次影响人们?与其对应的学科是甚麽? 4.文化心理学最关注的对象是甚麽? 5.描述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6.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化理论的看法. 7.什么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它有何不同? 8.试述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它对我们的认知活动有甚麽样的影响?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中国人应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0、什么是从众?Sherif和Asch是怎样研究人类从众行为的? 11、试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2、什么是社会促进?为什么会有社会促进现象发生? 13、试述去个性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14、想象你是一个非常非常棒的群体中的一员——有积极影响的群体。这个群体是否获益于有效的领导?它是否证实了某些在本章中讨论过的原理,如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去个性化、群体极化、群体思维或是少数派影响。 三单元:社会关系 1、什么是偏见?人们为什么会有偏见?怎样克服偏见? 2、什么是侵犯行为?分析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与条件。

埃尔斯伯格悖论

埃尔斯伯格悖论(Ellsberg Paradox) 埃尔斯伯格悖论的提出 1926年,拉姆齐(F.P.Ramsey)借助部分信念提出了主观概率的思想,可以对个体的概率进行数值上的测度,并且把主观概率和贝努里(D.Bemolli)的效用决策相结合,给出了一个主观期望效用决策的公理性轮廓。1937年菲尼蒂(B.De Finetti)论证了概率论的逻辑规律能够在主观主义的观点中严格地被确立,决策或者预见有着深刻的主观根源,为主观效用决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4年,萨维奇(L.J.Savage)由直觉的偏好关系推导出概率测度,从而得到一个由效用和主观概率来线性规范人们行为选择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他认为该理论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理性人的行为选择应该和它保持一致性。在他的理论中,有一个饱受争议的确凿性原则(The Sure-Thing Principe),它表明行为中间的优先不取决于对两个行为有完全等同结果的状态,只要两个行为在某种情形之外是一致的,那么在这种情形之外发生的变化肯定不会影响此情形下行为人对两个行动的偏爱次序关系。 1961年,埃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在一篇论文中通过两个例子向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挑战。他的第一个例子是提问式的,表述如下:在你面前有两个都装有100个红球和黑球的缸I和缸Ⅱ,你被告知缸Ⅱ里面红球的数目是5O个,缸I里面红球的数目是未知的。如果一个红球或者黑球分别从缸I和缸Ⅱ中取出,那么它们分别被标为红I、黑I、红Ⅱ和黑Ⅱ。现在从这两个缸中随机取出一个球,要求你在球被取出前猜测球的颜色,如果你的猜测正确,那么你就获得$100,如果猜测错误,那么什么都得不到。为了测定你的主观偏好次序,你被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偏爱赌红I的出现,还是黑I,还是对它们的出现没有偏见? (2)你偏爱赌红Ⅱ,还是黑Ⅱ? (3)你偏爱赌红I,还是红Ⅱ? (4)你偏爱赌黑I,还是黑Ⅱ? 埃尔斯伯格发现大多数人对问题1和问题2的回答是没有偏见。但是对问题3的回答更偏爱于打赌红Ⅱ的出现,对问题4的回答是更偏爱于打赌黑Ⅱ的出现。 他认为,按照萨维奇的理论,假定你赌红Ⅱ,那么作为一个观察者将实验性地推断你是认为红Ⅱ的出现比红I的出现更有可能。同时你打赌于黑Ⅱ,则可推断你认为黑Ⅱ比黑I更有可能发生。但是,我们根据概率的知识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黑Ⅱ比黑I更有可能出现,那么红I一定比红Ⅱ更有可能出现,所以,不可能从你的选择中推断出概率,也就是说你的行为选择根本不是在概率的启迪性判断下做出的,因此,在不确定情形下,主观概率不能赋值,没有概率测度能被确定。 埃尔斯伯格给出的另外一个例子直接针对确凿性原则,表述如下: 在一个缸里装有30个红球和60个不知道比例的黑球和黄球。现在从缸中随机取出一个球,要求人们对下面两种情形下的四种行为进行选择。 1.行为I是对红球的一个赌,当一个红球被取出可以得到$100,其他颜色的球被取出则什么都得不到; 2.行为Ⅱ是对黑球的一个赌,当一个黑球被取出可以得到$100,其他颜色的球被取出则什么都得不到。 3.行为Ⅲ是对红球或者黄球的一个赌,当红球和黄球被取出可以分别得到$100,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哲学悖论1:上帝悖论

上帝悖论 上帝悖论意为“上帝不是万能的”。几个世纪前,罗马教廷出了一本书,书中用当时最流行的数学推论,导出“上帝是万能的”。一位智者针锋相对地问:“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如果教廷回答说能的,那上帝不能搬动他创造的那块石头,所以上帝在力量方面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廷回答说不能,那么上帝不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所以上帝在创造力方面不是万能的。 理论来源 说法一: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者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来攻击天主教。就是:“让上帝造一块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这话听起来很好,恨不得给他鼓掌放花。因为天主教宣称上帝全知全能,所以如果上帝能造出这块石头,则他连块石头都搬不动还称什么全知全能。而如果上帝造不出来这种石头,那他连块石头都造不出来还称什么全知全能。所以上帝必定不是全知全能的。 说法二:几个世纪前,罗马教廷出了一本书,书中用当时最流行的数学推论,导出“上帝是万能的”。一位智者针锋相对地问:“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如果教廷回答说能的,那上帝不能搬动他创造的那块石头,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廷回答说不能,那么上帝不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所以上帝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由此那位智者导出“上帝不是万能的”。 宗教解释 目前为止,在宗教徒中,最普遍,也最被认同的观点是:上帝是全能的,所以“不能举起”是毫无意义的条件。其他的回答中,大致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矛盾的,就像“正方形的圆”一样。 但在无神论者看来:“这仍是一种循环论证、强词夺理的论辩,没有任何意义。首先假定了“上帝是全能”,再从中推出“上帝不是全能”,这是明显的循环论证套路!另外,无神论者也指出,“正方形的圆”并非悖论。事实上,边长为0的正方形,和半径为0的圆就是同一样东西。“正方形的圆”可以自圆其说。” 当然,也有的宗教性回答,“上帝自可一分为二,一号上帝搬不动的石头交给力气大的二号上帝来搬。”其实解答的方向在于对于上帝的认知。根据《圣经》的启示,《圣经》中描述的上帝是有性格、有目的的、有情感的,具有情感性与目的性导致上帝自身必然存在“喜好”,也就是说有些事情是他不会去做的。比如:《圣经》指出上帝无法撒谎、上帝是公义的、上帝是爱。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那么上帝当然有权利原则永远不做某些事情。其次,我们对于“悖论”的理解,是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试想蚂蚁能理解莫比乌斯环是立体的吗?所以要真正的提出一个本质意义上的“上帝悖论”,提问者本身必须先具备上帝层面的属性与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社会心理学-A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变迁 c 社会互动 d 社会化 a 创新性 b 开放性 c 实用性d 独立性 a 抽样调查 b 个案调查 c 观察访谈 d 典型调查 a 玛格丽特·米德 b 本尼迪克特 c 卡丁纳 d 马林诺夫斯基 a 角色互动 b 角色规 c 角色丛 d 角色知觉 a 定势b 社会刻板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a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 b 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c 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d 以交往为手段 a 环境压 力 b 角色不兼容 c 信息过多 d 个人差异 a 媒介性b 对象性c 统合性d 压迫性 2.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具有综合性、( )、层次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3.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中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 4.由于文化决定理论的片面性,到后期,林顿、( )等人将文化决定理论改造成文化相对理论。 5.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 7.不属于人际关系的特点的一项是( )。 8.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 9.态度的基本特征有( )、在性、持久性三个方面。

a 经典条件反射 b 经验在参照 c 认知不协调理论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a 服从心理b 选择心理c 从众心理d 集群心理 a 观看效应 b 从众 c 竞争与协作 d 共做效应 a 人际冲突 b 目标冲突 c 认识冲突 d 情感冲突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次级群体 二 多项选择题 既有稳性又有外显性 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 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以上都是 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的方向发展 加强了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行为科学的联系 研究课题广泛地面向实际,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研究 摆脱了假说的验证,进入实证化阶段 间接性 标准化 匿名性 性 真实性 10. “当一个刺激有规律地出现在另一刺激之前,那么前一刺激的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后一刺激出现的信号”,这属于( )。 11.群体心理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社会群体心理、( )和民族心理。 12.在群体中的共同活动,由于成员间的相互激励作用,可能比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更有效率。这属于( )。 13.不属于从冲突起因上来划分群体冲突的是( )。 14.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 )。 2.属于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的动向的论述是( )。 3.问卷法是一种被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调查技术或工具,其特点是( )。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一、单选题 1. (1分) 第一份专业经济心理学的专业杂志是哪一年创办的?() ? A. 1902 ? B. 1908 ? C. 1975 ? D. 1981 2. (1分) 以精神分析法研究经济心理学的是()。 ? A. 考托瑙 ? B. 拉扎斯菲尔德 ? C. 阿尔布 ? D. 迪希特 3. (1分) 关于性别角色的论述,下列哪位学者的观点最接近中国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基本观念?() ? A. 本尼迪克特 ? B. 奥尔波特 ? C. 霍尼

? D. 帕森斯 4. (1分) 感知觉异常;逻辑思维紊乱;奇怪想法与信念;情感迟钝或倒错;明显怪异行为;明显退缩或社会隔离;兴趣、动机、意志力明显减退;学习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生活懒散、个人卫生或修饰明显受损等这些特征,是()的初期症状。 ? A. 躁狂抑郁症 ? B. 抑郁症 ? C. 精神分裂 ? D. 走火入魔 纠错 5. (1分)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的横向结构属于()。 ? A. 差序格局 ? B. 团体格局 ? C. 交换格局 ? D. 情感格局 纠错 6.

(1分) 下列哪位社会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做过出色的跨文化研究? ? A. 奥尔波特 ? B. 霍尼 ? C. 米德 ? D. 海德 纠错 7. (1分) 下列心理学家中被认为是经济心理学的创立者的是()。 ? A. 弗洛伊德 ? B. 冯特 ? C. 塔尔德 ? D. 阿尔布 纠错 8. (1分) 考托瑙对经济心理研究的集中体现是《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他认为经济心理研究的重点应该是()。 ? A. 经济行为

? B. 决策行为 ? C. 心理预期 ? D. 非理性行为 纠错 9. (1分) 谨小慎微、敏感多疑、拘谨呆板、优柔寡断、心胸狭窄、求全责备、顾虑重重、自我克制、苛求自己、责任心过重、好玄想等这些特征是()的表现。 ? A. 癔病性人格 ? B. 强迫人格 ? C. 反社会型人格 ? D. 分裂人格 纠错 10. (1分) 拉扎斯菲尔德则主张在经济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以()作为研究的重点。 ? A. 经济动机 ? B. 消费行为 ? C. 消费潜意识 ? D. 经济习惯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答: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古代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主要依据主观思辨和猜测去阐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一时期理论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直接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历史变化的时期,真正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有三大理论来源,及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上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科学,进入确立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3、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

学》。 4、为社会心理学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理论是哪些? 答:一条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另一条来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等级是由人内在的心里气质决定的。 5、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答: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 6、什么是社会认知?它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1、直接性;2、整体性;3、选择性;4、防御性;5、惯性。 7、社会认知有哪些途径? 答:社会认知往往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来进行。分为以下途径: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4、人际距离。 8、什么是自我知觉? 答:认识自己,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叫自我知觉。 9、什么是社会印象?它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印象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基本特点:1、间接性;2、综合性;3、固执性。

王尔德经典悖论

除了诱惑之外,我可以抵抗任何事物。(I can resist everything except temptation.) 生活里有两个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There are only two trage dies in life:one is not getting what one wants and the other is getting it.) 邪恶是好人发明出来说明那些奇异而有魅力的人的神话。(Wickedness is a myth invented by good people to account for the curious attractiveness of others.) 每个伟人现今都有有信徒,而传记总由叛徒来写。(Every great man nowadays has his disciples,and it is always Judas who write the biography.) 教养良好的人处处和他人过不去,头脑聪明的人处处和自己过不去。(The well bred contradict other people.The wise contradict themselves.) 当神想惩罚我们的时候,他们实现我们的祈祷。(When the gods wish to punish us ,they answer our prayers.) 一个好的名声,就像好的意向一样,在很多个举动的形成,在一个举动中推动中失去。(A good name,like good will ,is got by many action and lost by one.) 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不知道任何东西的价值。(A cynic is a man who knows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and the value of nothing.) 把人分成好的与坏的是荒谬的,人要么是迷人要,或者乏味。(It is absurd to divide people in to good and bad .People are either charming or tedious.) 女人是用来被爱的,不是用来被理解。(Women are meant to be loved,not to be understood.) 公众是惊人的宽容,可以原谅一切除了天才。(The public is wonderfully to lerant .It forgive everything except genius.) 诗歌可以拯救一切除了印刷错误。(A poet can survice everything but a misprint.)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I don not want to eran my living .I want to live.) 比讨论更坏的唯一事情是不讨论。(The only thing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没有比冷静更让人恼火的。(Nothing is so aggravating than calmness.) 声望是我从未经受的侮辱之一。(Popurlarity is the one in sult I have never suffered.) 真理很纯粹,可决不简单。(The turth is rarely pure and never simple.) 奚落是庸才对天才的颂歌。(Ridicule is the tribute paid to the genuis by the mediocrities.) 没有伟大的艺术家是看事物真实的样子,如果他这样他就不再是艺术家。(No great artist ever sees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 ,If he did he would cease to be a artist.) 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同时把艺术家隐藏起来。 自传体是批评的最高形式,也是最低形式。 死亡和庸俗是十九世纪仅有的无法用巧辩逃避的东西。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读书太多,甩以不再聪慧,思考太多所以不再美丽。 有些作品很有耐性,长时间以为也没被人了解,原因是这些作品为一些还未有人提出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这些问题在答案出现了很久很久以后才出现。 那些自称了解自己的人,都是肤浅的人。(只有肤浅的人了解自己) 只有聪明的女人才会犯骇人听闻的错误。 艺术并非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艺术。 任何的艺术作品都无法表达观点,观点属于人,而非艺术家。 评论开始发挥影响之际也就是它不再是评论家的时候,评论的目的是写下作者自己的心情,而非改正其他人的杰作。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犯罪并非是低级,但是低级都是犯罪。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2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02-06 09:34:57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光环效应 ? B. 首因效应 ? C. 定势 ? D. 社会刻板效应 得分:5 知识点:3.2 社会印象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 A. 环境压力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 B. 个人差异 ? C. 信息过多 ? D. 角色不兼容 得分:5 知识点:4.3 利他动机与利他行为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 A. 社会变迁 ? B. 人际关系 ? C. 社会化 ? D. 社会互动 得分:5 知识点:1.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4. 下列哪些内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5分) 若从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可分为遗传、()、心理与社会四个方面。 ? A. 经济 ? B. 生物 ? C. 文化 ? D. 政治 得分:5 知识点:8.2 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5. (5分) 民族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和传承的生活方式与()之和。它是一个民族形成、存在以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 A. 生活风俗 ? B. 生产劳动 ? C. 思想观念 ? D. 语言文字 得分:5

知识点:7.1 社会群体概述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6. (5分) ? A. 蒂博特 ? B. 谢里夫 ? C. 海曼和凯利 ? D. 梅顿和纽卡姆 得分:5 知识点:2.2 社会心理学的具体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 A.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B.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不属于参照范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人最核心的需求有三种,分别是生存、关系和成长,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

05 统计学中的悖论精粹

统计学中的悖论精粹 (一) M:吉斯莫先生有一个小工厂,生产超级小玩意儿. M:管理人员由吉斯莫先生、他的弟弟、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5个领工和10个 工人组成.工厂经营得很顺利,现在需要一 个新工人. M:现在吉斯莫先生正在接见萨姆,谈工作问题. 吉斯莫: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00元.你在学徒期间每周得75元, 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 M:萨姆工作了几天之后,要求见厂长. 萨姆:你欺骗我!我已经找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 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

吉斯莫:啊,萨姆,不要激动.平均工资是300元.我要向你证明这一点. 吉斯莫:这是我每周付出的酬金.我得2400元,我弟弟得1000元,我的六个亲戚每人得250元,五个领工每人得200元,10个工人每人100元.总共是每周6900元,付给23个人,对吧? 萨姆:对,对,对!你是对的,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可你还是蒙骗了我. 吉斯莫;我不同意!你实在是不明白.我已经把工资列了个表,并告诉了你,工资的中位数是200元,可这不是平均工资,而是中等工资.

萨姆:每周100元又是怎么回事呢? 吉斯莫:那称为众数,是大多数人挣的 工资. 吉斯莫:老弟,你的问题是出在你不懂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区别. 萨姆:好,现在我可懂了.我……我辞 职! 统计学的解说可能是极富悖论性的,常常被完全误解.关于吉斯莫工厂的故事揭示出,误解产生的一个共同根源是不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中值)和众数之间的差别. “平均”这个词往往是“算术平均值”的简称.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统计学的度量指标.然而,如果有少数几个很大的数,如吉斯莫的工厂中少数高薪者,“平均”工资就会给人错误的印象. 读者还可考虑一些类似的引起误解的例子.譬如,报纸上报道有个人在一条河中淹死了,这条河的平均深度仅只2尺.这不使人吃惊吗?不!你要知道,这个人是在一个10多尺深的陷坑处沉下去的. 一个公司可能报告说它的策略是由股东们民主制订的,因为它的50个股东共有600张选票,平均每人12票.可是,如果其中45个股东每人只有4票,而另外5人每人有84张选票,平均数确实是每人12票,可是只有那5个人才完全控制了这个公司. 还有一个例子:为了吸引零售商到一个城里来,商会吹嘘道:这个城市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非常高.大多数人看到这个就以为这个城的大多数市民都属于高收入阶层.可是,如果有一个亿万富翁恰好住在该城,其他人就可能都是低收入的,而平均个人收入却仍然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