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 版)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 版)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 版)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 版)

一、范围

本规范包括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筛查(策略及方法)、诊断依据和诊断原则。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及诊断。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一)脑的动脉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分别为颈内动脉系和椎_基底动脉系。

颅外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无名动脉。

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

(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三种类型之一,是最常见和最具有危害性的疾病。以血管内膜形成粥瘤或纤维斑块为特征,并主要累及大动脉(弹力型动脉——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和中等动脉(弹力肌型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中膜弹性减弱,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等)和四肢坏疽等。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规范。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LDL: 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BI: 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BMI: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TCD: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osound)。

CT: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A: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MRI: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DSA: 数字减影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IMT: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

(一)筛查的合理性

动脉粥样硬化普遍存在于人群中,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而不伴随任何临床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和肾动脉,病程中可以出现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使相关器官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在一定情况下,它会突然以心肌梗死、脑卒中/TIA、局部组织缺血等不同形式发作,甚至危及生命。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疾病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急性或慢性的脑血管疾病。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半数以上在疾病的早期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就可能已存在各种临床或亚临床状态的并发症。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有助于其早期诊断,从而提高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预警和防治水平。因此,推荐对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进行筛查。

(二)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和风险人群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指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的、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因素。

脑动脉粥样硬化往往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并不一定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存在,虽不能预测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但将增加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概率。

在成年人(>45 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可定义为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

1.脂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主要指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增高,其中尤其胆固醇起关键作用,LDL 的氧化修饰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启动因素。

2.高血压:高血压主要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产生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时间早且程度重,一般好发于血管分叉处和弯曲处。

3.糖尿病(血糖异常):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胰岛素水平可刺激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生长,而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可损伤内皮细胞。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富含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后者参与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吸烟:吸烟(或烟雾暴露)可增加多种黏附因子的表达,并造成血小板功能障碍,进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5.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有家族聚集现象,多种基因均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家族中一人或多人罹患脑血管疾病将明显增加其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6.年龄: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 45 岁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呈明显上升趋势。

7.大量饮酒:大量饮酒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影响纤维蛋白原活性,激发血凝过程,增加乙醛对LDL 的氧化作用。此外,大量饮酒亦对于血压有不良影响。

8.肥胖症、不良饮食习惯:肥胖症(高BMI 者)、不良饮食习惯(比如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如肉类或油炸食物)多伴有脂代谢紊乱,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9.运动:规律的体育运动可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血压,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脂代谢并有助于减轻体重。缺乏规律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指每周坚持3 次及3 次以上,每次至少30 min) 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10.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血管损伤性氨基酸,可直接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功能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三)筛查时间

对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宜尽早开始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

(四)筛查策略

在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中,宜对就诊和查体的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进行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

(五)筛查方法及筛查内容

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对就诊的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内容包括:

1.病史采集:询问并记录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询问病史时应注意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以下症状: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不清、言语不利、肢体无力(偏侧)、肢体麻木(偏侧)、行走不稳等;如存在上述临床症状,应继续询问发作诱因、发作次数、发作性质和部位。

2.体征:除一般体格检查及神经科查体外,需要采集的相关体征:(1) 测量双臂血压:血压的测量方法与测量步骤见附录一。(2) 颈动脉听诊:颈动脉听诊的操作方法见附录二。(3) 眼底检查:眼底检查方法见附录三。(4) 踝臂指数:ABI 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见附录四。

(5) 体质指数:BMI 的计算方法见附录五。(6) 测量腰围:腰围的测量方法见附录六。

3.实验室指标:血常规;生化检查[血糖、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尿酸等];凝血四项;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糖化血红蛋白。

4. 颈动脉超声及TCD: 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见附录七。

5.影像学检查:根据需要进行CTA、MRA、DSA、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等检查。(1)CTA:颈动脉超声及TCD 发现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无造影剂过敏史,可行CTA 检查。(2) MRA: 颈动脉超声及TCD 发现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体内无顺磁性物质(如金属

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可行MRA 检查。

(3) DSA:颈动脉超声、TCD、CTA/MRA 检查发现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需要进一步评估及手术治疗,建议行DSA 检查。(4) 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需要进一步了解斑块性质、管腔结构,需要与其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鉴别时,建议行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

五、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适用]

(一)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

1.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

2.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压相差>20 mmHg(l mmHg=0.133 kPa)。

3.颈动脉超声发现CIMT 增厚,斑块形成:或颈动脉超声及TCD 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等脑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4.影像学检查(CTA/MRA/DSA/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可见脑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5.ABI<0.9。

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需同时符合以下 3 项:1 或1+2;3、4 或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 为支持性证据。

(二)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标准

1.脑动脉粥样硬化1 级:(1)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2)颈动脉听诊无阳性发现;且双臂血压相差<20 mmHg。(3) 颈动脉超声仅发现CIMT 增厚,或有3 个及3 个以下斑块(斑块性质为均匀回声、规则斑块),且颈动脉超声及TCD 未发现血管狭窄。(4) CTA/MRA/DSA 仅见动脉硬化改变,未见血管狭窄及闭塞。(5) ABI≥O.7。

需同时符合以下三项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 1 级:(1)+(2);(3)、(4)或(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 为支持性证据。

2.脑动脉粥样硬化2 级:(1) 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2) 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压相差> 20 mmHg。(3) 颈动脉超声发现CIMT 增厚,有 3 个以上斑块或任一斑块性质为不均回声或不规则斑块:或颈动脉超声及TCD 发现轻度血管狭窄。(4) CTA/MRA/DSA/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可见动脉硬化改变,并提示斑块形成,且发现任一血管轻度狭窄。

(5)0.4≤ABI≤0.6。

需同时符合以下三项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2 级:(1)或(1)+(2);(3)、(4) 或(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为支持性证据。

3.脑动脉粥样硬化3 级:(1) 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2) 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压相差> 20 mmHg。(3) 颈动脉超声发现CIMT 增厚,斑块形成,且颈动脉超声及TCD 发现

任一血管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或发现任一血管闭塞。

(4) CTA/MRA/DSA 可见动脉硬化改变,并提示斑块形成,且发现任一血管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或发现任一血管闭塞。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发现任一血管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或发现任一血管闭塞,并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5)ABI<0.4。

需同时符合以下三项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3 级:(1)或(1)+(2);(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 为支持性证据。

(三)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风险分层

1.脑动脉粥样硬化低风险:(1)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2)颈动脉听诊无阳性发现,且双臂血压相差<20 mmHg。(3) 颈动脉超声仅发现CIMT 增厚;或有3 个及3 个以下斑块(斑块性质为均匀回声、规则斑块);或颈动脉超声及TCD 发现轻度血管狭窄。(4) CTA/MRA/DSA/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可见动脉硬化改变,并提示斑块形成:或发现任一血管轻度狭窄。

(5)0.4≤ABI<0.9。

需同时符合以下三项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低风险:(1)+(2);(3)、(4)或(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 为支持性证据。

2.脑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1) 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2) 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压相差>20 mmHg。(3) 颈动脉超声发现CIMT 增厚,且有 3 个以上斑块;或任一斑块性质为不均回声或不规则斑块;或任一斑块性质为溃疡型斑块:或颈动脉超声及TCD 发现任一血管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或颈动脉超声及TCD 发现任一血管闭塞。

(4)CTA/MRA/DSA 可见动脉硬化改变,并提示斑块形成,且发现任一血管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或发现任一血管闭塞。MRI 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发现任一血管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或发现任一血管闭塞:或发现任一斑块性质为溃疡型斑块,并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5) ABI<0.4。

需同时符合以下三项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1)或(1)+(2);(3)、(4) 或(3)+(4);除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5)为支持性证据。

六、推荐意见

建议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监测并综合控制已存在的危险因素,依据筛查结果制定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

本规范专家组名单:

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执行主任:武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参加讨论专家名单(按姓氏首字拼音排列):毕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曹云峰(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董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方向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冬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秀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华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黄小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黄一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吉训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小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卢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

院);马青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孟繁花(北京通州潞河医院);孟庆伟(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欧阳取平(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彭斌(北京协和医院);朴月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任怡(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石富铭(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石进(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宋海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徐东(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逢春(北京市海淀医院);张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拥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赵秀欣(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

主要执笔人:马青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任怡(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附录一

(资料性附录)

血压的测量方法与测量步骤

一、血压的测量方法

病人检测血压前30 min 内禁止吸烟和饮用咖啡,并在安静环境下休息5-10 min。

二、血压的测量步骤

1.医师将血压计汞柱开关打开,汞柱凸面水平应在零位。

2.病人可取仰卧位或坐位,肘部和血压计应与心脏同一水平(坐位时应平第四肋软骨:仰卧位时平腋中线)。被测上肢(通常为右上肢)裸露、伸开并外展45 度。

3.将血压计袖带缚于上臂:气囊中部应对准肱动脉,袖带松紧以恰能放进一个手指为宜,袖带下缘应距肘窝横纹2-3 cm。

4.将听诊器膜型体件置于肘窝部、肱二头肌肌腱内侧的肱动脉搏动处,轻压之(听诊器体件不应塞于袖带与上臂之间)。

5.旋紧与气囊相连的气球充气旋钮,并开始充气。气囊充气过程中应同时听诊肱动脉搏动音,观察汞柱上升高度。待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后,汞柱再升高20~30 mmHg。

6.松开气球上的充气旋钮使气囊缓慢放气,同时医师应水平注视缓慢下降的汞柱凸面水平,下降速度以2-4 mmHg/s 为宜,心率缓慢者应减慢下降速度。

7.确定血压数值:按柯氏分期法,汞柱下降过程中,当听到第一次肱动脉搏动声响时汞柱凸面所示数值为收缩压(第一期),随着汞柱下降,搏动声音逐渐加强(第二期),继而出现吹风样杂音(第三期),然后声音突然减弱而低沉(第四期),最终声音消失(第五期)。声音消失时汞柱所示数值为舒张压。用同样的方法测血压二次,取两次检查值的平均值为血压值并记录。

8.血压检测完毕,将气囊排气,卷好气袖并平整地放人血压计中,然后倾斜血压计使玻璃管中汞柱完全进入水银槽后,关闭汞柱开关和血压计。

附录二

(资料性附录)

颈动脉听诊的操作方法

一、颈动脉听诊的操作方法

一般让患者取坐位,用钟型听诊器听诊。

二、正常动脉音及杂音的识别

1.正常动脉音:在正常情况下仅在颈动脉及锁骨上动脉上可听到与S1、S2 相一致的两个心音,称正常动脉音。

2.杂音的识别:如发现异常杂音,应注意其部位、强度、性质、音调、传播方向和出现时间,需要考虑患者姿势改变和呼吸等对杂音的影响。(1) 如在颈部大血管区听到血管性杂音,应考虑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的典型杂音发自颈动脉分叉部,并向下颌部放射,出现于收缩中期,呈吹风样高音调性质。这种杂音往往提示颈动脉血流异常和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病变。

(2) 若在锁骨上窝处听到杂音,则可能为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见于颈肋压迫。(3) 颈静脉杂音最常出现于右颈下部,它随体位变动、转颈、呼吸等改变其性质,故与动脉杂音不同。如在右锁骨上窝听到低调、柔和、连续性杂音,则可能为颈静脉流人上腔静脉口径较宽的球部所产生,这种静脉杂音是生理性的,用手指压迫颈静脉后即可消失。

附录三

(资料性附录)

眼底的检查方法

一、眼底的检查方法

眼底检查宜在暗室中进行,检查时患者背光而坐,眼球正视前方。检查右眼时,医生站在患者的右侧,右手持眼底镜,用右眼观察眼底;检查左眼时则相反。从离开患者5 cm 处开始寻找并逐渐窥人瞳孔,观察时候眼底镜要紧贴患者面部,一般不需要散瞳。

二、正常眼底的识别

正常眼底可见视乳头呈圆形或椭网形,边缘清楚,色淡红,视乳头中央区域的生理凹陷清晰,动静脉伴行,动脉色红,静脉色暗,动静脉比例为2:3。检查后应记录视乳头的形状大小、色泽、边缘以及视网膜和血管情况。

附录四

(资料性附录)

踝臂指数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一、ABI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先测量双侧肱动脉收缩期血压并取其平均值,若两侧血压差值>10 mmHg 则以高值作为肱动脉收缩压,再测量双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取其中的高值作为踝部收缩压,最后用选定

的踝部收缩压除以选定的肱动脉收缩压,所得的值即这一侧的ABI。双侧的ABI 均需测量,选择较低的ABI 值。

二、ABI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度

正常:≥0.9:轻度:0.7-0.8:中度:0.41-0.6:重度:≤0.4

附录五

(资料性附录)

体质指数的计算方法

一、体质指数(BMI)

BMI 是临床上衡量成年人肥胖程度的简易指标之一。

二、BMI的计算方法

BMI= 体质量(kg)/身高(m2),即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

三、体质指数评价方法

见表1 体质指数评价方法。

附录六

(资料性附录)

腰围的测量方法

1.被测者直立,在测量时身体应尽量保持静止状态,双臂适当张开下垂,双脚合并,体重均匀分担在双脚,露出腹部皮肤,测量时平缓呼吸,勿收腹或屏气。

2.腰围的测量是在肚脐上缘上 1 cm 的水平面上进行。测量时皮尺刻度下缘距肚脐上缘1cm 处,水平环绕一周。测量时皮尺贴近皮肤,但避免紧压使皮尺陷入皮肤内,检查皮尺是否水平时,最好有助手在场。

3.检查者目光与皮尺刻度在同一水平面上,记录读数,具体数值精确到0.1 cm。

附录七

(资料性附录)

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

[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适用]

一、颈动脉超声检查部位

对双侧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和双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进行检查。每次超声检查时需严格测量并准确记录供统计分析应用。

二、颈动脉超声的检查步骤

1.颈动脉的超声检查:(1) 采用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检测,右侧白无名动脉、左侧从颈总动脉自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总动脉、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全程、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2) 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外膜。

(3) 纵切面分别在颈内颈外动脉分叉水平上、下方1-1.5 cm 范围内测量颈总动脉远段(分叉下方)、颈动脉球部(窦部)、颈内动脉近段(分叉上方)直径和颈总动脉远段CIMT(需在无斑块位置测量)。观察上述部位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鉴别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见表1 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鉴别。

(4)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观察动脉血流充盈状态。(5)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远段)、颈内动脉球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存在血管狭窄时计算颈内动脉狭窄段与颈总动脉(或狭窄远端)流速比值,分析血流频谱特征。

2.椎动脉的超声检查:观察双侧椎动脉从开口处、椎间隙段、枕段全程的血管形态、走行、起源,测量并记录椎动脉椎间隙段管径及血流速度。

3.锁骨下动脉的超声检查:检测双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处至椎动脉分支水平血管结构特征,测量开口处血流速度。

三、颈动脉超声评价标准

(一)颈动脉超声的斑块评价标准

1.CIMT 及斑块的界定: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CIMT≥1.0 mm 为增厚,局限性CIMT≥1.5 mm 定义为斑块。

2.斑块的评价方法:(1) 根据斑块声学特征评价为:①均质回声斑块:分低回声、等回声及强回声斑块;②不均质回声斑块:斑块内部包含强、中、低不同回声。(2) 根据斑块形态学特征评价为:①规则型:如扁平斑块,基底较宽,表面纤维帽光滑,回声均匀,形态规则;

②不规则型:如溃疡斑块,表面不光滑,纤维帽回声不连续,形成“火山口”样缺损。

(二)颈动脉超声的血管狭窄评价标准

1.颈内动脉狭窄的超声评价标准:目前国际常用的标准是2003 年美国放射年会超声会议公布的标准,见表2 颈动脉狭窄的超声评价标准。

2.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评价标准:椎动脉狭窄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常用的参考标准见表3 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超声评价标准。

3.椎动脉闭塞的超声评价标准:(1) 椎动脉全程闭塞:颅外段全程无血流信号。(2) 椎动脉节段闭塞:起始段血流信号消失,椎间隙段侧支动脉血流信号。(3) 椎动脉颅内段闭塞:颅外段血流信号存在,CDFI 显示无“中心亮带”特征,频谱多普勒显示低速单峰形(无舒张期血流)。

文章摘自《中华医学杂志》2014 年12 月23 日第94 卷第47 期P3705-3710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主要指由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硬化所致的脑梗死,既往称为脑血栓形成。本症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好发于中老年患者。 【诊断要点】 一、一般症状 1.好发于中老年有动脉硬化症及高血压患者。 2.常伴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及有家族史者。 3.起病:多呈卒中样起病。 4.病程:可表现为一过性或可逆型(TIA或PIND)、进展型或完全型。 5.前驱症状:可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等。 6.先兆症状:可反复多次TIA发作。 二、定位症状与体征 1.颈内动脉受累征:交叉性失明——偏瘫二联征,交叉性霍纳(Horner)——偏瘫二联征,发作性晕厥——偏瘫二联征,精神障碍——偏瘫二联征。多数常有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偏瘫或失语,并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进展呈痴呆状,少数可无症状。 2.大脑前动脉受累征:主干受损常有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记忆障碍、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皮质支受累常表现为对侧下肢的皮质型感觉及运动障碍、精神障碍、遗忘、虚构、大小便失禁等;深支受累可致对侧面、舌及上肢轻瘫,常有额叶性共济失调。 3.大脑中动脉受累征 主干受累呈现大面积额、颞叶梗死而有典型三偏综合征,主半球尚有失语症,甚而有严重脑水肿颅高压综合征或发生脑疝。皮质支受损:上半部分支多表现对侧以面、舌、上肢为重的感觉、运动障碍,主侧可有运动性失语症;下半部分支,则表现为对侧同向性的下或上象限盲及感觉性失语、失用等征。 深支受累不论是内外分支均以腔隙梗死为多见,常表现纯运动性卒中或感觉运动卒中等“一偏”或“两偏”征,亦可伴偏盲征。 4.脉络膜前动脉受累征:可表现大脑中动脉的三偏征及失语征,同侧瞳孔扩大及对光反射迟钝及偏听偏身感觉过敏,忽略症及偏瘫侧血管运动障碍、肢体水肿等。 5.后交通动脉受累征:产生丘脑外侧,丘脑下部及底丘脑相关综合征。如多汗、血管运动障碍、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内分泌障碍及偏侧投掷运动。 6.大脑后动脉受阻征

关于脑动脉硬化

关于脑动脉硬化 关于脑动脉硬化 (1) 脑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医解析 (1) 中医治疗脑动脉硬化 (2) 脑动脉硬化治疗三步曲 (3) 如何发现脑动脉硬化? (3) 脑动脉硬化吃些啥好 (4) 練習太極拳對於預防動脈硬化症有良好效果 (5) 脑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医解析 脑动脉粥样硬化归属于中医痰凝、血瘀范畴,系本虚标实之病。对其中医治疗,应采取化痰软坚、行气散结、活血化瘀的方法,调整脏腑功能,使气血畅通,津液流通,痰瘀消散,才可使已胶结之痰浊瘀血、日久坚凝之斑块软化消散。常用治疗选穴如下: 一、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又是络穴及八脉交会穴,能联络 表里经,通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通于三焦经,有疏肝理气、行气活血、平肝潜阳的作用。 二、人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有通经调气的作用。针刺该穴可使 颈动脉段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变,亦可能直接改变颈动脉段血管壁物理形态,同时改善脑供血。 三、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通于督脉。可调整头部的阴 阳气血,疏通经络,补益脑髓。 四、足三里穴:为足阳明经穴,具有健脾益胃,强壮机体的作用, 艾灸足三里具有调整脾胃、祛湿、化痰涤浊的功能。 五、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具有降痰浊、行气血、化瘀 滞、泄热通腑的作用,与足三里配伍共奏健脾祛湿、化痰之效。诸穴合用使气血灌注周身,心、肝、脾、肾、脑功能正常,达到了涤痰开窍、补益脑髓、通调心脉、活血化瘀的功能,起到了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中医治疗脑动脉硬化 所谓脑动脉硬化是指脑血管的慢性与增生性改变,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据美国统计,在脑血管死亡的人群中,半数归因于脑动脉硬化。病理改变可分三型:动脉粥样硬化、弥漫性小动脉硬化,微血管玻璃样变与纤维化,分别与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较为密切,但相互之间又都关系,其他常见病因为肥胖、吸烟、运动太少、内分泌紊乱,遗传等。 脑动脉硬化除了容易并发各种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外,由于严重、广泛的血管硬化、狭窄常可引起局部或全脑血流量减少,而使脑组织缺血、萎缩;脑部细微动脉的硬化,还易引起多发性微栓塞。 当脑功能受到广泛影响并出现特有的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1)神经衰弱征候群:头晕、头痛、失眠、多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特别是近期记忆)、思维能力缓慢、活动能力下降。 (2)脑动脉硬化性痴呆:主要表现为精神情感障碍。不能准确计算和说出时间、地点、人物,出现明显性格改变,如情感淡漠、思维迟缓、行为幼稚、不拘小节,有时其举动象平常所说的“老顽童”,严重者还可出现妄想、猜疑、幻觉等各种精神障碍。 (3)假性球麻痹(“球”指脑干的延髓):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出现难以自我控制的强哭强笑,哭笑相似分不清、吞咽困难伴呛咳及流涎等。 (4)帕金森综合征:面部缺乏表情,直立时身体向前弯,四肢肌强直而肘关节略屈,手指震颤呈搓丸样,步态小而身体前冲。 [治法]:活血通络,滋阴补肾 丹参18玄参15麦冬12生地18石菖蒲10川芎15当归18 黄精18牛膝10姜黄10枸杞子18夏枯草18 [加减]: (1)肢体麻木,加鸡血藤30 (2)腰膝酸痛,加杜仲18川断15 (3)四肢颤动不定者,加珍珠母30(先煎)龙齿30(先煎)

如何预防脑动脉硬化

如何预防脑动脉硬化 1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因为不良刺激及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发病。故预防脑血管病首先应注意控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与疲劳。 (2要注意节制饮食,做到有规律、有限度、有范围。祖国医学认为,饮食气辛窜而辣者,可助火散气;气重而甘者多助湿生痰,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诱发脑血管病。故应注意节制饮食,做到定时定量,不要吃得太饱和过咸,少吃肥肉、辣椒、生葱、大蒜等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3生活有节律,劳逸应适度,因为过劳则伤气,过逸形肥而脏弱,均易发生脑血管病。故从事脑力劳动及进入中老年之后,要注意劳逸结合,可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诚如《庭训格言》所述:“平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节饮食,慎起居,实为却病之良方也。” (4要注意节制性生活,保肾精。房事过度可致肾水亏虚,肝木失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发生脑血管病。所以,应注意节制性生活,保护肾精。 (5要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排便时用力过猛,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而发生脑血管病。因此,血压偏高或有脑血管病先兆的中老年人,应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秘结。 c,饮食方面的内容: 1.限制盐摄入量盐摄入量较高的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也高。临床试验表明,限制高血压病人的盐摄入量,可明显降低一部分人的血压。据WHO资料,人群中每日食盐平均减少5g,则舒张压平均下降0.532kPa(4mmHg,在限盐的同时增加膳食钾的量,降低钠/钾比值,使<2~3,食盐每日以3~5g为宜,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2.劝阻吸烟和限制饮酒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最好不抽烟、不饮酒、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硬化症在吸烟者比非吸烟者严重广泛,且病变的程度与吸烟量有密切关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侧支循环;综述中图分类号:R7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38(2014)09-926-05 DOI :10.3969/j.issn.1006-2238.2014.09.065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姚德斌综述,万慧审校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存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其中约60%-80%[1]为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病因。颅内、外 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可出现脑梗死、TIA 或者无症状脑梗,但由于侧支循环的存在,梗死是否出现、梗死面积的大小以及临床症状的轻重及临床预后的转归都有很大的区别,急性脑卒中时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改善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恢复神经功能、治疗方案的个性化选择、临床预后的评估及其减少卒中复发都有重大意义。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现状 1.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复杂多样,病因不同,急性期治疗措施、二级预防的方法、预后的评估都有很大差异性。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是Adams 等[2]提出的经典TOAST 病因分型。TOAST 分型标准分为: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⑵心源性栓塞型;⑶小动脉闭塞型;⑷其他明确病因型;⑸不明病因型。2011年高山[3]提出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也就是CISS 分型,其主要根据影像学结果对各亚型特别是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进行了分型,将病因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卒中、穿支动脉疾病、其他病因和病因不明这5种类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为常见原因。 基于CISS [3]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又分为4种亚型,包括穿支动脉闭塞、动脉到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型机制。穿支动脉的闭塞主要以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最常见,动脉到动脉的栓塞主要是动脉易损斑块脱落随血液流动栓塞远端动脉,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主要是颅内大动脉或颈部 动脉明显狭窄,伴微栓子或者血流动力学变化。 当上述机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生时,缺血脑组织中心区已坏死,坏死周边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这一区域内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称为缺血半暗带,此时如能恢复血供,神经元细胞功能仍然可恢复正常,若缺血继续加重,细胞进入膜衰竭,细胞膜上Na +-K +-ATP 泵和线粒体功能衰竭,钙和水流入细胞内,细胞内钙超载,血脑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均增加,形成血管源性水肿,成为梗死扩大部分。在缺血半暗带外周还存在一个区域为损伤反应区[4],或者称相对缺血区(过渡区),即广义的半暗带或慢性半暗带,从缺血10h 至14d 持续存在于病灶边缘。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恢复缺血半暗带血供。 1.2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治疗主要的措施迄今为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都是非常有限的,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措施就是溶栓治疗(动静脉)。但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窄,一般在3h 以内,原则上不应超过6h ,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且有缺血-再灌注损伤风险;其它途径是改善血液流变学,如抗血小板、抗凝、降纤脑保护等。近年来,侧支循环作为改善脑血流灌注的一条新途径,可以使缺血区周边的正常血管血流灌注到缺血区,不依赖于已狭窄或栓塞血管血流,从而增加脑缺血区血液循环的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提高微循环的缺血耐受,减轻微循环障碍,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改善预后,降低复发风险。2 脑侧支循环 2.1 概念侧支是指连接邻近树状动脉群的动脉血管结构,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通过改变血流路径而达到对闭塞血管供血区提供逆向血流灌注的作用。脑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的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通过其他血管(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 ·综述与讲座·

脑梗塞的病理基础及预防诊治

脑梗塞的病理基础及预防诊治 一、病因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根据栓子来源可以分为: 1.心源性:占60%~75%, 常见病因为慢性心房颤动,栓子主要来源是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及附壁血栓脱落等,以及心肌梗死、心房粘液瘤、心脏手术、心脏导管、二尖瓣脱垂和钙化,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静脉反常栓子)等。 2. 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肺静脉血栓或凝块、骨折或手术时脂肪栓和气栓、血管内治疗时血凝块或血栓脱落等;颈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女性多见);肺感染、败血症、肾病综合征的高凝状态等可引起脑栓塞。 3. 来源不明:约30%的脑栓塞。 二、脑梗塞的前期症状 大部分的脑梗塞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生活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三、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1.呈突然起病,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二天内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体的其他部分。 2.多数不伴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脑疝危险。 3.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累,出现对侧偏瘫(程度严重)、偏侧麻木(感觉丧失)、同向偏盲,主侧半球(通常为左侧)受累时可表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发生失用症。 4.颈内动脉:可引起同侧眼失明,其他症状常常与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闭塞后出现的症状体征难于鉴别。

脑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

脑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 动脉硬化 - 来源:爱心中医药资讯网 所谓脑动脉硬化是指脑血管的慢性与增生性改变,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据美国统计,在脑血管死亡的人群中,半数归因于脑动脉硬化。病理改变可分三型:动脉粥样硬化、弥漫性小动脉硬化,微血管玻璃样变与纤维化,分别与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较为密切,但相互之间又都关系,其他常见病因为肥胖、吸烟、运动太少、内分泌紊乱,遗传等。 脑动脉硬化除了容易并发各种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外,由于严重、广泛的血管硬化、狭窄常可引起局部或全脑血流量减少,而使脑组织缺血、萎缩;脑部细微动脉的硬化,还易引起多发性微栓塞。 当脑功能受到广泛影响并出现特有的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1)神经衰弱征候群:头晕、头痛、失眠、多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特别是近期记忆)、思维能力缓慢、活动能力下降。(2)脑动脉硬化性痴呆:主要表现为精神情感障碍。不能准确计算和说出时间、地点、人物,出现明显性格改变,如情感淡漠、思维迟缓、行为幼稚、不拘小节,有时其举动象平常所说的"老顽童",严重者还可出现妄想、猜疑、幻觉等各种精神障碍。(3)假性球麻痹("球"指脑干的延髓):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出现难以自我控制的强哭强笑,哭笑相似分不清、吞咽困难伴呛咳及

流涎等。(4)帕金森综合征:面部缺乏表情,直立时身体向前弯,四肢肌强直而肘关节略屈,手指震颤呈搓丸样,步态小而身体前冲。[治法]:活血通络,滋阴补肾 丹参18 玄参15 麦冬12 生地18 石菖蒲10 川芎15 当归18 黄精18 牛膝10 姜黄10 枸杞子18 夏枯草18 [加减]: (1)肢体麻木,加鸡血藤30 (2)腰膝酸痛,加杜仲18 川断15 (3)四肢颤动不定者,加珍珠母30(先煎) 龙齿30(先煎) (4)失眠者,加酸枣仁18 远志9 (5)抽搐者,加全蝎9 广地龙12 病情分析: 1,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以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2,要注意劳逸结合,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下棋,旅游等.这些活动可以使血流畅通,增强体质. 3,吸烟可引起血管硬化,长期大量饮酒可促使动脉硬化,所以应戒烟和少饮酒. 意见建议: 4,合理的饮食对动脉硬化的预防是有效果的,避免食用量脂脉或胆固醇的食物.瓜果蔬菜,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则应注意补充. 5,要认真坚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这些慢性病的发展可促进脑动脉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赵文娟, 安中平, 王景华, 宁宪嘉, ZHAO Wen-Juan, AN Zhong-Ping, WANG Jing-Hua, NING Xian-jia 作者单位:赵文娟,安中平,ZHAO Wen-Juan,AN Zhong-Ping(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300060), 王景华,宁宪嘉,WANG Jing-Hua,NING Xian-jia(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刊名: 山东医药 英文刊名:SHANDONG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2011,51(9) 被引用次数:11次 参考文献(7条) 1.Han SW;Kim SH;Lee JY A new subtype classific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based on treatment and etiologic mechanism[外文期刊] 2007(02) 2.Pinto A;Di Raimondo D;Tuttolomondo A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n ischemic stroke treatment[外文期刊] 2009(14) 3.Adams RJ;Albem G;Alberts MJ Update to the AHA/ASA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外文期刊] 2008(05) 4.O' Regan C;Wu P;Arora P Statin therapy in stroke prevention:a meta-analysis involving 121,000 patients 2008(01) 5.Amarenco P;Bogousslavsky J;Callahan A 3rd High-dose atorvastati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外文期刊] 2006(06) 6.Park SY;Lee JH;Kim CD Beneficial synergistic effects of concurrent treatment with cilostazol and probucol against focal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in rats[外文期刊] 2007(07) 7.Miida T;Seino U;Miyazaki O Probucol markedly reduces HDL phospholipids and elevated prebeta1-HDL without delayed conversion into alpha-migrating HDL:putative role of 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3 in probucol-induced HDL remodeling[外文期刊] 2008(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武柏林急性百草枯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影像学及实验研究[学位论文]2011 2.周贵勤.陈宗涛.卢喜卫.刘涛外伤性脑梗死37例诊治分析[期刊论文]-陕西医学杂志2008,37(9) 3.梁志静.高路急性脑梗死48 h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期刊论文]-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z1) 4.耿琛琛.田树旭.袁媛.米沅内皮细胞脂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1,18(8) 5.李珊四氢喋呤对高胆固醇血症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学位论文]2004 6.李姗替米沙坦和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学位论文]2010 7.李宝民.LIH Bao-min经血管内治疗脑梗死[期刊论文]-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2) 8.李京.曹锐.胡文忠.朱宏勋.LI Jing.CAO Rui.HU Wen-zhong.ZHU Hong-xun化痰祛瘀汤对脑梗死急性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影响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6) 9.辛辉.安毅aVR导联ST段抬高对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7) 10.张蕊.聂玲.曹国荣.辛辉.ZHANG RUI.NIE LING.CAO GUO-RONG.XIN HUI瑞舒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期刊论文]-齐鲁医学杂志2011,26(4) 引证文献(11条)

治疗老年人脑动脉硬化症

治疗老年人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是由于脑血管内出现脂质代谢障碍而引发的一种疾病,是病人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A反不V。反DPLQ 一、头痛:脑动脉硬化症患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经常出现头痛或头晕,其症状时轻时重,无规律可循。。X8不分7子F称A 二、有睡眠障碍: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大都会出现睡眠障碍,常表现为长时间无法入睡、时睡时醒、醒后极难入睡等。4用3QP RBW 三、常健忘: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记忆力会明显减退,尤其对数字、日期等遗忘得特别快。分、法品应ISV良。 四、出现老年环:老年环是指人的眼角膜边缘出现的灰白色膜类脂环。它的出现是脑动脉硬化使角膜周围的胆固醇、中性脂肪和磷脂等物质发生沉淀的结果。 五、耳垂常出现皱纹:人的耳垂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对缺血十分敏感。当人患脑动脉硬化症时,耳垂就会因缺血而出现皱纹。良P1JHB法0O名 六、情绪波动大: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大多会表现出情绪波动大、易激动、喜怒无常等症状,这是由于其脑部供血量减少引起的。J化S化F成类NH3 七、手指震颤:手指震颤是脑动脉硬化症最典型的症状之一。该病患者会在握笔写字时,手指出现轻微的震颤。I0子法不分分药LP 由于脑动脉硬化症是诱发脑卒中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该病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治疗脑动脉硬化症:A 量不法反。O 一、支持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应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同时应坚持吃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法H 二、药物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可适当地服用镇静类药物(如安定、利眠宁等)、血管扩张类药物(如烟酸、地巴唑等)和改善大脑代谢类药物(如谷氨酸、脑活素、银杏叶制剂等)。具体的用药原则应咨询医生。Y成应44RGJMW 三、饮食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患者最好采用饮食疗法进行治疗。下面4款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食疗方可供患者选用:反4分、法A0化良, 1、首乌泽泻粥:39K法,0用称分J 原料:何首乌、泽泻各15克,粳米80克。1W、分D2JDO品 制用法:将何首乌、泽泻研成细末,将此细末与粳米一起入锅加清水煮粥。此粥可每日代替早餐食用。不品JM应C。FS4 2、泽泻山楂粥:B成V用C良法9化R 原料:泽泻20克,鲜山楂50克,粳米100克。、I不用16品0类用 制用法:将泽泻研成细末,将山楂去核、捣成泥状,然后将泽泻末与山楂泥和粳米一起入锅加清水煮粥。此粥可每日代替早餐食用。、O量6,6L 7B 3、泽泻荷叶粥:6类分称成、XBYX 原料:泽泻、枸杞子各15克,鲜荷叶1张,小米100克,白糖适量。化用 制用法:将泽泻研成细末,将荷叶洗净、去掉荷叶的蒂及边缘待用。先将泽泻末、枸杞子和小米一起入锅,并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将荷叶盖在锅中的水面上,加热煮粥。粥熟后可加入适量的白糖调味。此粥可每日早、晚各吃一次。 4、枸杞鸡蛋羹:应G称YY9N成法称 原料:鸡蛋2个,枸杞子、海带丝各15克,食盐适量。LZA1V名D7名4 制用法: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枸杞子和海带丝后加适量的清水和食盐搅匀,入锅蒸熟即可。此羹可每日吃一次,应连吃3个月。 脑动脉硬化是因为血脂高,尤其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高,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形成的。所以饮食上对于高胆固醇,高脂的食物就应该尽量少吃,多吃水果蔬菜。如果比较肥胖还应该减肥,适度的体育锻炼。平时可以多吃木耳,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药物可以用尼莫地平,丹参滴丸,环扁桃酯,都可喜,脑益嗪等等都可以改善脑部血循环. 脑动脉硬化症指脑动脉硬化后因脑部多发性梗塞、软化、坏死和萎缩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动脉硬化性痴呆、假性延髓麻痹等慢性脑病。 脑动脉硬化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一般治疗:应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避免情绪激动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对出现痴呆精神障碍和行动不便的病人要加强生活护理; 2、饮食治疗:控制动物脂肪、高胆固醇摄入,如限制蛋黄、肥肉、动物内脏等,避免高糖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及海带,控制体重,戒烟戒酒; 3、药物治疗:改善脑的血液循环药如维生素E、银杏叶制剂和许多中成药等;降低血脂药如亚油酸制剂;活化神经细胞药如三乐喜、A TPCTP等;同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疾病等。 总胆固醇值增高者(高血脂),可选用下列药物: 首乌片内含卵磷脂及大黄根酸,可引起轻度腹泻,使胆固醇排泄量增加。用法: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此药因易致腹泻,有慢性腹泻者宜慎用。 脉安冲剂由山楂、麦芽组成,有消食化积功能。用法:每次1袋(18克),每日2次冲服。服药后偶有泛酸、胃内不适、轻泻等副反应,胃酸过多或有溃疡病者宜慎用。 脉康由安妥明、芹菜籽及槐花米组成,有降脂、降压及改善血管脆性的作用。用法:口服每次1片(0.3克),每日3次。用后偶尔会引起肝功能损害,原有肝功能减退者用时宜小心。 安络宁由安妥明铝盐、何首乌、丹参、瓜萎、葛根、决明子、山楂及维生素C等中西药组成。适用于高脂血症伴冠心病或高血压的病人,有一定降脂和改善胸闷等症状的作用。用法: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用后偶见肝功能损害原有肝功能减退者慎用或不用。 非诺贝特是一种较强效的降脂新药。用法: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用后可引起轻度肝功能损害,少数病人出现胃肠道症状或血清尿素氮暂时性轻度增高,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原有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孕妇禁用。 益多酯是安妥明的衍生物,有明显的降脂作用,还有很强的抗微血栓形成和降低血尿酸作用。用法:口服每次1粒,每日2次。偶见胃部不适、血清尿素氮增高,有溃疡病和肝、肾功能有损害者慎用。 呋喃甲氢龙为蛋白同化激素,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降脂效果明显。用法: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对肝脏功能有损害,并可使血糖增高,原有肝脏疾病或糖尿者慎用。 降脂平由安妥明、烟酸、肝乐、维生素B6、康力龙等组成,有降脂及降压作用。用法: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本药降脂效果明显,但对肝脏有轻度损害。 烟酸肌醇酯是烟酸的酯类,对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有一定作用。用法: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可有轻度恶心或面部潮药等副反应。 安妥明降脂效果明显。用法:口服每次1片,每日3-4次。可有胃肠道副反应及暂时性肝功能减退,原有肝脏病者应用要小心。 血脂康该药是从红曲中提炼制成的血脂调节剂,含有洛伐他汀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能明显降低TC、TG及LDL-C水平,对HDL-C有轻度升高作用。血脂康可使粥样斑块病变有不同

脑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

脑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 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管径500μm以上的脑部大、中动脉, 东方人Willi’s环周围主要脑动脉病变严重,并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以往认为,小动脉主要承担和调节血管阻力,高血压主要引起小动 脉硬化,近来发现正常时脑主要动脉占整个脑血管阻力20%~30%, 慢性高血压时可达50%,长期高血压必然导致脑部主要动脉壁粥样 硬化损害。 一、治疗 1.患者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选用脑活化剂吡拉西坦(脑复康)、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喜德镇)、维生 素E和阿米三嗪/萝巴新(都可喜),钙通道拮抗药如尼莫地平、氟桂 利嗪(氟桂嗪),血管扩张药如麦全冬定、川芎嗪,以及银杏制剂等 对症治疗,患者有焦虑、抑郁症状可对症治疗,睡眠障碍可短期应 用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改善脑功能。 2.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可选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盐酸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等,颈动脉腔狭窄>75%可行颈动 脉内膜切除术,预防脑血栓形成。 二、预后 脑动脉硬化症一般预后良好。但由于其既可单独存在,又有以后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故患者的预后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或糖尿病 等原发病,以及继发性脑卒中的预后相关。 (1)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治法:填精补髓充脑。偏于阴虚者滋阴,偏于阳虚者温阳。 方药:偏于阴虚者左归丸加减。本方重用熟地以填人身阴精之源;辅以枸杞、山萸肉增强滋阴填精之力;鹿龟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

鹿角胶补阳,龟板胶滋阴,共奏填精补髓充脑之功;菟丝子配牛膝强 腰壮骨,山药滋益脾胃。若虚热较甚者,可加黄柏、知母、地骨皮 滋阴清热。偏于阳虚者右归丸加减。本方附子、肉桂加血肉有情之 品鹿角胶,温补肾中元阳,填精补髓益;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杜仲俱为滋阴填精之品,更加当归补血益精之功,然方中附桂刚燥,不宜久服,可改用巴戟天、仙灵脾等温润之品,以期助阳而不伤阴。若遗精频频,可加芡实、桑螵蛸、复盆予以固肾涩精;若眩晕较甚, 无论阴虚、阳虚均可加用龙骨、牡蛎、磁石以潜镇浮阳。 (2)中气不足,气血虚弱 治法:补气养血益脑 方药:归脾汤加减。本方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当归甘温养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安神益脑;远志交通心肾、宁心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 气血药滋腻碍胃。如此则气血得复,眩晕自止,若偏于血虚者,可 加用熟地、阿胶、枸杞以助补血之功。 (3)阴阳失调,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清脑。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以天麻、钩藤、石决明为平肝熄风眩晕之要;黄芩、山栀清热泻火,使肝风肝火平熄;益母草利水,牛 膝下行,杜仲、桑寄生补肝益肾,夜交藤、茯神以养心安神。方中 可加用菊花,白蒺藜、夏枯草,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功。若肝火较盛者,可加龙胆草清肝火。 (4)脾肺气虚,痰浊中阻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熄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化痰熄风而止眩晕,二药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燥湿, 治痰之本;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姜枣调理脾胃,使痰消风熄,眩晕 自愈。若眩晕甚者且呕吐频频,可加代赭石、胆南星、竹茹镇逆止呕。

腔隙性脑梗死的定义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据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病因 1.高血压 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为45%~90%。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小动脉血管壁变性,使得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尤其是慢性高血压超过21.3/12.7kPa (160/95mmHg)时。且舒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 2.动脉硬化 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关联。有观测证实基底节、囊区腔隙病灶的供血动脉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即节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也有人发现髓质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变,及血管管腔的狭窄,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3.糖尿病 糖尿病可导致远端肢体、肾脏、视网膜、周围神经和脑神经的小动脉梗死性病变,糖尿病时血的凝固性和黏度增高、血小板黏附性增强,但糖尿病对脑的小血管病变的作用尚未明确定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尚缺乏糖尿病和腔隙性

脑梗死有联系的证据。研究也仅确认糖尿病与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有关,而与单发的无关。 4.栓子 (1)心源性栓子风湿性心脏病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脱落。 (2)动脉源性栓子包括有或无溃疡的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性血管病、夹层动脉瘤的血栓脱落。尤其是升主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脱落形成的栓子,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5.其他因素 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吸烟、饮酒和脑局部血流改变等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主要临床体征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而共济失调少见。 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基本采用临床、病理及CT扫描相结合的方法

脑梗死

脑梗死 定义 又称缺血性卒中, 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流行病学 150万~200万/年新发脑卒中病例;年发病率(116~219)/10万人;年死亡率(58~42)/10万人;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 脑的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包括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前 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液供应大脑半球前3/5。 2.椎基底动脉系统 (后循环) 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液供应 大脑半球后2/5、丘脑、脑干、小脑。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2.高血压hypertension 3.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4.血脂异常Dyslipidemia 发病机制 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斑块形成---斑块破裂—胶原暴露—血小 板激活、聚集—血栓形成 2.血液成分变化 3.血流动力学改变 病理 1.超早期(1~6小时):线粒体肿胀、星形细胞足突水肿 2.急性期(6~24小时):细胞结构的破坏 3.坏死期(24~48小时):局部水肿 4.软化期(3天~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 5.恢复期(3~4周):胶质瘢痕形成(小病灶)、中风囊形成(大病灶)

病理生理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极敏感,阻断血流30s脑代谢发生改变,1min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5min即发生梗死。 缺血性脑损伤的级联反应: 1.脑缺血→局部神经元蛋白合成停止,膜离子转运停止→神经元去极化→钙离 子内流→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大量释放→加剧钙离子内流,神经元去极化→加重细胞损害. 2.钙离子内流→酶激活→导致细胞骨架,线粒体和细胞膜破坏 3.自由基生成增多成,NO合成→加剧神经元损害 4.细胞因子,粘附因子刺激引起局部炎症→加剧微循环障碍 5.细胞凋亡基因的激活→细胞程序性死亡→缺血半暗区与坏死区融合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 缺血半暗带存在侧支循环和部分血供,有大量可存活神经元。如血流恢复,脑代谢改善神经细胞仍可恢复功能。保护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 脑梗死分期 通常按病程分为 1.急性期(1~2周) 2.恢复期(2周~6个月) 3.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临床表现 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急性起病的肯定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一侧或双侧运动损害,一侧或双侧感觉损害,共济失调,失语,失用,偏盲,复视,凝视麻痹。 伴随的非特异性症状:头晕,眩晕,局部头痛,双眼视物不清,构音障碍,认知障碍(包括精神混乱),意识障碍,痫性发作。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预防与控制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预防与控制 冠县卫生防疫站高血压防治中心作者:郝建国 2009-7-16 11:01:49 点击:次发表评论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文章号:W030482 【摘要】目的为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大限度的控制或消除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努力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通过对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析,并针对核心环节的危险因素,实施可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结果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AS、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②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或有血栓形成,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核心环节。③脑动脉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VEC损伤激活血小板,启动ICP 和ECP,是触发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的“启动条件”;血流状态异常是使血小板易于活化,血细胞易于粘附、聚集和凝固成血栓的“环境条件”;血液凝固性增高是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抗凝或纤溶活性减低,血液易于凝固形成血栓的“物质条件”。④ 有效地控制AS、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预防或减少VEC损伤,防止血小板活化或聚集;改善或消除异常血流状态;消除HCS,维持血液凝血与抗凝机制的平衡,是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核心措施。结论在积极治疗、控制和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病因的基础上;保护或提高VEC 抗损伤和修复损伤的能力,防止局部凝血机制“启动”;进行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和治疗,阻止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聚集及形成血小板血栓;改善血流缓慢和减少湍流,消除局部血液凝固的“环境”条件;进行抗凝治疗,消除局部血液凝固的“物质”条件,保持血液凝血与抗凝的平衡状态;就能最大限度的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发生。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凝固;预防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血管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的缺血、缺氧性坏死,并引起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⑴的急性脑血管病。CI约占脑卒中的75%,病死率平均为10%~15 %,致残率高达75%,重度残疾者约占40%以上;且极易复发,复发性脑梗死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的40%~60%,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降低CI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1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其次是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较少见的病因有脑动脉炎,如巨细胞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结节性动脉炎、梅毒性动脉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引起的感染性血管炎;以及高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或椎动脉壁剥离、滥用“可卡因及海洛因”等药物、烟雾样血管病及偏头痛等。血液学异常如血液高粘度和血液高凝状态等也可以是少见的原因⑴。2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条件和机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或有血栓形成,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核心因素。2.1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动脉壁粥样斑块内新生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或因斑块纤维帽破裂血液流入斑块内,形成斑块内血肿,使斑块突然增大,导致狭窄的动脉完全闭塞⑶。2.2 脑动脉血栓形成脑动脉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脑动脉血栓形成常见于:①颈内动脉系统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②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在流动状态时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形成通常发

脑梗死分型完整版

一根据缺血时间分型 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 —tack , TIA):症状、体 征持续时间<24h。 ⑵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aldeficit ,RINE):症状、体征持续>24h, <3周。 ⑶小卒中(minor stroke):症状、体征持续<1周。 ⑷大卒中(major stroke):症状、体征持续>1周。根据缺血时间分型的方法 始于CT'可世之前,曾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此方法需在患者发病后数周方能完成分型,对发病几小时内的早期患者无诊断价值,故有其局限性;同时小卒中与大卒中分型的临床意义也不十分明确。 二、根据影像学改变分型 (1) 梗死灶面积<1. 5 cm 为腔隙性梗死(1acunarinfarcts ,LACI)。 (2) 梗死灶面积1. 5?3 cm为小梗死。 (3) 梗死灶面积>3 cm为大梗死。 (4) CT检查未见相应的低密度改变者为阴性。在多数情况下,患者发病数 天后其CT检查才能清楚地显示出病灶范围,故对超早期患者进行准确的影像学分型较为困难。

三、根椐病因分型 TOAS 分型。 (一)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 artery atheroscle . rosis ) 具有颅 内、颅外大动脉或其皮质分支因粥样硬化所致的明显狭窄 (>50 %), 或有血管堵塞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1)临床表现:包括如失 语、 忽视、意识改变及运动障碍等皮质损害,或脑干、小脑损害体征; 间歇性跛行、同一血管支配区域的TIA 、颈部血管杂音或搏动减弱等 病史支持该亚型的诊断。 ⑵ 头部影像学(CT 或MRI )表现:大脑皮质、 脑干、小脑或半球皮质下梗死灶直径>1. 5 cm 。(3)辅助检查:颈部 血管彩色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显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 窄>50%,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的可能。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血管 造影无异常所见或改变轻微,则该型诊断不能确立。 (二) 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 ) 由来源于心脏的栓子致病。临 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若患者于发病前有 1根以 上血管所支配区域的TIA 或脑卒中,或存在系统性栓塞,则支持心源 性栓塞型的诊断,应可以确定至少有一种栓子是来源于心脏 (表 1)。 应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栓塞或血栓形成。对于存在心源性栓 塞中度危险因素且无其他病因的患者,应定为“可能”心源性栓塞。 安1心漁性桂塞型脑卒中患吉的高度珏中度危睦因秦 (三) 小动脉闭塞型(small — artery occlusion ) 此亚型在其他分型 方法中被称为腔隙性梗死。临床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包括纯运动性 卒中、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综合征、 构音障二尖耕狭窄越携趣 房魅 〔*草纯性曲斷、 近期心肌腴死H 問內、 护张费心站病 左室奎柠 段性楚动不能 心帛縊港稱 左室血检 左葩显附览血栓 屮倩因寧 _______ _____ 二 貳 — 无";師的二尖霜狭咿 屈司阳动脉瘤 卵圆建未酬 屛扑 粗地性!】;序 城红歯性血栓性心内號岚 託血件心力薙竭 斥宅輩节穫性运动不良 心脏 牛物轿膜

脑动脉硬化与脑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脑动脉硬化与脑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治疗脑动脉硬化与脑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治疗脑动脉硬化与脑血栓形成主要由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 ;和血管内壁增厚沉积凝聚;炎性损伤血管内壁及退行性改变,阻塞血流通过,使大脑长期缺氧缺血,引发一系列症状,在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引下发生脑梗塞.所以必须及早防治,防止脑血管病发生. 脑血栓堵塞血管 75%以上出现症状,阻塞越大症状就越严重.所以必须尽早清除血栓,疏通血管,改善大脑供血,延缓动脉硬化,降低危害因素,预防血栓脱落形成脑梗. 预防: 控制血压血脂与血糖,经常检测,发现问题早防早治;心态平和,生活规律,低盐低脂清谈饮食,多喝水,少烟酒,多吃蔬菜水果,减肥,加强运动锻炼. 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脂与血糖,把血压控制在合理水平;可根据情况,合理用药. 2:口服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一日一次,每次 100150mg. 3: 降脂溶栓,疏通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危害因素;最好服用中药调节,效果明显,副作用小;如《脑血通口服液》等,也可口服它汀类药物,但有一定副作用.《脑血通口服液》(中医处方药)纯中草药组成;活血化瘀,舒经活络,溶栓醒脑,降血压,降血脂,降低血液粘度,缓解动脉硬化,恢复动脉弹性,改善血液循环,清除血液中的杂质,有效预防脑溢血,脑血栓,脑梗发生;特别对脑血栓偏瘫(脑硬)效果突出,填补了溶栓时间窗后的溶栓,康复临床治疗空白,大大提高疗效,减少致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服药 6---8 疗程,血栓可消失) 4: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态平和,低盐低 1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