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梁焊接发展历程

中国桥梁焊接发展历程
中国桥梁焊接发展历程

中国桥梁焊接发展历程

君子兰

⒈中国钢桥发展概况

常见的钢桥型式有:梁桥(I型板梁、桁梁、箱梁),拱桥(系杆拱、下承拱、上承拱、中承拱),以及悬索桥和斜拉桥等。大跨径公路钢桥主要是悬索桥(图 1 a)和斜拉桥(图1b);铁路钢桥多为梁桥和拱桥。图1c为低塔斜拉公铁两用梁桥。按造桥方法,钢桥可分为:

a b

C d

图1 焊接钢桥的几种桥型

a---西陵长江大桥(公路桥);b--- 南京长江二桥(公路桥);

c---芜湖长江大桥(公铁两用桥);d---贵州北盘江大桥(铁路桥)

铆接桥(工厂制造和工地拼接均为铆接)、栓焊桥(工厂制造为焊接,工地拼接为高强度螺栓

连接)和全焊桥(工厂制造和工地拼接均为焊接)。栓焊桥和全焊桥统称为焊接桥。

我国仅在长江上已有各种型式的桥梁29余座,其中接近半数为钢桥。“万里长江成了中国当代桥梁的展台。”(北京日报,2002.07.17)。关于焊接钢桥,可以公路桥为对象作比较,按大跨径悬索桥的跨径L≥600m,大跨径斜拉桥L≥400m,进行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中国已建成大跨径悬索桥7座,大跨径斜拉桥10座;同时期国外建成的大跨径悬索桥有10座(其中日本6座),大跨径斜拉桥有15座(其中日本6座)。按跨径大小排序〔1〕〔2〕,在世界上建成的全部悬索桥中排名前十位的焊接钢桥中,中国有2座:江阴长江大桥(L=1385m)排名第四,香港青马大桥(L=1377m)排名第五;日本明石海峡大桥L=1990m,居首位;丹麦的Great Belt大桥L=1624m,排名第二。而在全部斜拉桥排名前十位的焊接钢桥中,日本的多多罗大桥L=890m,居首位;中国有6座桥,排名第三、四、五、六、七和第九(南京长江二桥L=628m,排第三位;武汉长江三桥L=618m,排第四位)。其中“不少已跻身‘世界级’桥梁,展示出中国当代建桥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北京日报2002.07.17)。

1996年布达佩斯国际焊接钢桥会议中,日本东京大学伊藤教授在题为“东亚焊接桥的技术进展”〔2〕(p.67)中讲了日本的情况,并着重评述了中国钢桥的发展,“中国当前正在蓬勃开展经济工作,条件允许,也需要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大规模建设永久性基础设施。在建设大跨度索承载桥(cable-supported bridge)方面,中国仅次于日本,也有显着的成就。”“(中国)目前正在非常积极地开发焊接桥梁。”“关于焊接桥,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正努力开发几百米跨径的全焊结构。”实际上他还并不完全了解中国的发展情况。这时中国已经建成第一座全焊钢桥,即西陵长江大桥(L=900m,单跨悬索钢桥,1996年)。当然,这较之世界上第一座全焊悬索钢桥Severn大桥(英国,1966年,L=987.6m)晚了30年。在〔2〕中,伊藤教授提到:“日本钢结构的生产超过了其它所有国家”,“研究开发了多种用于日本钢桥的焊接技术,但迄今为止,关于工地焊接方面似乎还有些保守。”这说明当时日本还未全力开发全焊钢桥。看来,中国焊接钢桥已经开始疾步赶上并进入了世界的先进行列。为了便于了解,将我国近50年来有代表性的钢桥按建成年代排序,如表1所示。所谓有代表性,不涉及任何方面评价问题,而是为说明各时期桥型、钢材及钢梁制造安装方法等的演变。

中国焊接钢桥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设计、冶金、焊接各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密切配合,经历了几个阶段,努力不懈地试验研究,攻克一个个难关,才可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中国钢桥是从建设铁路桥起步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是采用铆接制造技术。采用的钢材是低碳钢。60年代初,开始栓焊钢桥的研制,并于1962年和1964年分别建成雒容(L=44.62m)和浪江(L=61.44m)两座试点钢桥,取得了初步经验。

修建成昆铁路时,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于1965年组成“栓焊梁战斗组”,集合有铁路系统内外19个单位共68人。其中,清华大学与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担负焊接试验工作,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负责超声波探伤开创工作。以成昆铁路建设为契机,中国开始进入了栓焊钢桥时代。成昆铁路全线共建成栓焊钢桥44座122孔,用钢量1.2万吨(16Mnq),高强螺栓100万套。“栓焊结构基本上代替了铆接结构,是我国钢桥技术的一次重大改革,并为我国钢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实践的经验,起到了促进作用。”〔3〕

我国在70~80年代,桥梁用钢的质量不理想,同时也存在对焊接技术可靠性的疑虑,

而妨碍焊接技术在桥梁钢结构上的应用。1966年列为当时重点工程的枝城长江大桥(701桥),为三跨连续桁梁铁路桥,L=160m,原设计为栓焊梁。专为该桥开发了新桥梁钢 15MnVNq,并进行了全部的焊接性和焊接工艺试验;但最终仍将栓焊结构改变为铆接结构。只当15MnVNq钢经过不断优化,并将白河大桥作为试验桥取得成功后,才在1992年应用于九江长江大桥,建成L=216m公铁两用三跨连续系杆拱栓焊钢桥(最大板厚为56mm)。

进入90年代,经济发展对交通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和跨江河、跨海湾通道的建设,迫切要求修建大跨度钢桥。同时,我国冶金技术在不断进步,优质低合金高强钢有了长足发展。除了山海关和宝鸡两个桥梁厂,大型船厂如沪东造船厂、江南造船厂、武昌造船厂及广州造船厂等均有条件承担大跨径钢桥的制造任务,并且已经成功地制造出高质量的焊接钢桥。

1991年开始,上海率先先后建成三座斜拉式栓焊公路桥:南浦大桥(1991年,L=423m,结合梁)、杨浦大桥(1993年,L=602m,结合梁)、徐浦大桥(1996年,L=590m,混合梁)。

正在建设的上海卢浦大桥,L=550m,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钢拱公路桥。1996年、1997年相继建成全焊结构的单跨钢箱梁悬索桥:西陵长江大桥(L=900m)、虎门大桥(L=888m)。以后陆续建成江阴长江大桥、汕头 石大桥、武汉长江三桥、宜昌长江大桥、武汉军山长江大桥、天津塘沽海河大桥及南京长江二桥等多座公路大桥。在建中的润扬长江大桥南汊大桥,L=1490m,为我国当前跨距最大的公路悬索桥。铁路钢桥也有明显进步,建造了诸如九江长江大桥、孙口黄河大桥、长东黄河二桥、芜湖长江大桥等公铁两用栓焊钢桥或铁路专用栓焊钢桥;而且结构型式由源于铆接钢梁的节点栓接到焊接整体节点,栓焊比例由初期“少焊多栓”发展到全焊整体节点,钢材由16Mnq发展到14MnNbq,钢板厚度由24mm 发展到56mm。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被铁路系统“誉为继武汉、南京、九江长江大桥之后我国桥梁建设的第四座里程碑〔4〕。”这样,中国自90年代开始了焊接钢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这表明,如实际有需要,中国完全具备条件有能力建设大跨度或超大跨度焊接钢桥。

2. 中国焊接钢桥的若干技术进展

2. 1 桥梁钢的开发与优化

我国在发展焊接钢桥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国产钢材(表1),钢的强度级别主要是屈服点σS≥345Mpa级,如16Mn(Q345)。少数大桥应用了σS≥420Mpa级的15MnVN。也采用过国外的钢材,钢的强度级别均相当于Q345,如SM490C、Fe510D、StE355之类。

5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采用的是前苏联提供的低碳钢,牌号为CT.3 (相当于Q235)。60年代,南京长江大桥建桥初期,使用的也是前苏联提供的低合金钢,牌号为Нл2(σ

S=290~390Mpa),但仅供应少量后就停止了。从此开始了自力更生。鞍山钢铁公司全力以赴地开发16Mnq钢,以解南京长江大桥的“燃眉之急”。开始时,成材率很低,钢的质量不够

理想,也不够稳定;但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改善,并成为国内各个钢厂长时期的基本产品。

16Mnq钢就是这样诞生的。

在制造成昆铁路栓焊钢梁时,使用了国内几个钢厂的16Mnq钢,曾遇到钢板严重的碳偏

析情况。标准规定碳的含量上限为0.20%,而有的钢板碳含量高达0.24%。在工型杆件角焊

缝埋弧焊时,焊缝产生热裂纹。不得不进行焊丝的优化工作,用H03MnTi焊丝代替H08A,焊

剂HJ431也作了优化,结果才得以使用这批钢板。〔3〕

1985年以前,由于16Mn钢的生产工艺改进较小,钢的质量与国外同类钢材差距较大,

钢中硫含量高,非金属夹杂物多,钢材性能低,特别是低温冲击韧性差,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因而,冶金部组织力量在“六.五”期间进行了科技攻关。在冶炼方面,采用了喷射冶金、

稀土处理、微合金化等措施;在轧制方面,采取了控制轧制、热机械控制处理(TMCP)、水

幕冷却等新工艺,使16Mn钢的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主要指标达到了当时国外同类钢材的

水平。〔5〕表2列出新冶炼工艺的效果。将优化的16Mn钢与近些年应用的几种同类钢材作

对比,列于表3,从表3可见,优化的16Mn钢的韧性确已得到明显改善。

1966年初,为满足枝城长江大桥的需要,鞍山钢铁公司开始开发15MnVNq。针对设计的

最大板厚为38mm,屈服点σS≥420Mpa,确定正火供货,以保证韧性。起初,经过焊接性和

焊接工艺试验,发现,正火的15MnVNq对焊接热循环敏感,过热区韧性降低幅度比较大,必

须进一步优化。1976年,15MnVNq的优化工作取得了成果,并应用于白河大桥。该桥为单线

铁路桥,三跨连续桁梁,L=128m,作为试验桥已运营多年。15MnVNq钢的优化,实际是利用

先进冶炼工艺尽可能降低硫和磷的含量,并适当降低碳含量,表4列出部分数据。

②Q345C、D、E按GB/T1591-94供货,为多批统计数据。

九江长江大桥所确定的焊接方法主要是埋弧焊。为了与优化的15MnVNq匹配,焊丝和焊剂也应进行优化,表5列出焊丝与焊剂的匹配结果。所谓焊丝优化,就是尽量降低焊丝中的S(≤0.01%)、P(≤0.015%),适当减少C。这种优化的焊丝,在钢号尾部附以“E”。在孙口大桥、芜湖大桥建造时也作了焊丝优化工作:H08A→H08E;H10Mn2→H08Mn2E;H08MnA→H08MnE 。这些焊丝目前正在广泛应用于钢桥的制造中。

显然,钢材的“优化”,实际就是提高钢的纯度。在今天的冶金技术看来已不是问题。兹再列举一些润扬长江大桥使用的Q345D钢几个具体批号的数据,如表6所示。比较表6和表4,显然,当时“优化”的结果远未达到当前所用钢种的性能水平。其实国外也经历过这种情形,在文献〔2〕(p.130)中写有:法国“在发展了连铸并同时采用电磁扰动,精炼除硫,促进了优质厚钢板的发展,无层状撕裂的缺陷。层状撕裂,只是一个过去的幽灵”。我国钢材的性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似乎还有质量稳定性问题,尤其是低温韧度常有低值出现,还需进一步改善。

表6 Q345D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山海关桥梁厂2002年数据)

eq

在16Mn微合金化优化工作的基础上,于1994年修订完成〈低合金高强度钢〉国家标准GB1591-88,代之以GB/T1591-94。与此同时,武汉钢铁公司逐渐将14MnNbq钢定型,并于1994年开始在京九铁路京杭运河桥(L=64m,1孔)上使用多年。14MnNbq钢开发成功表明我国冶金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可以保证钢的高纯净度和性能要求。表7和表8是芜湖长江大桥14MnNbq钢板供货技术条件[WJX(ZB)36-1997]。在表7、和表8中同时列出GB/T1591-94 标准关于Q345E级钢的技术条件,以资对比。

*

可见,14MnNbq较Q345E对钢的成分的控制更严,对低温韧性的要求也更高,而实际供货的质量也确实达到了这个要求。不仅如此,从防脆断设计方面考虑,还研究完成了14MnNbq 钢板脆性断裂抗力试验〔7〕,如宽板拉伸试验、四点弯曲试验、落锤试验等,取得钢板厚度与设计温度、焊缝韧性要求的关系式,为大桥防脆断设计提供了一定依据。

2.2 关于焊缝强韧性标准

在焊缝强韧性控制上的贡献是提出了一个新概念“韧强比”(toughness to strengh ratio)。这个新概念“韧强比”曾经1998年5月28日北京“14MnNbq钢材、焊接材料及焊接工艺”评审会讨论,并写入铁道部科技司文件‘科技工函〔1998〕109号’。

防脆断设计是焊接钢桥设计中应予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规定缺口冲击韧性标准是一个颇为令人为难的问题。几乎每一座大型焊接钢桥都会讨论这个问题。另外,焊缝强度应不应该有上限?国内外一般只要求焊缝强度不低于母材强度即可,没有规定焊缝强度上限。但考虑到高强度钢的屈强比总是随强度提高而提高,因而对应力集中的敏感性也随之增大,所以,认为焊缝强度应该有上限。曾规定焊缝的“超强值”。例如规定:坡口焊缝屈服点超出母材屈服点的数值不得大于100Mpa。但不仅理论根据和试验根据不够充分,执行起来也常有矛盾。芜湖长江大桥曾为此在两年间展开了两次认真的讨论,在宜昌长江大桥、桃

夭门大桥等大桥焊接工艺评审时也议论过韧性标准问题。

防脆断设计要考虑断裂准则。断裂准则是用来鉴定结构是否符合断裂特性要求的一个标准,总的来说,断裂准则与断裂特性或断裂状态(即弹性断裂、弹-塑性断裂、塑性断裂)有关。对于大多数大型复杂结构(桥梁、船舶、压力容器等),一定水平的弹-塑性是合适的,这就是所谓“屈服准则”(Yield Criteria, YC)。对应于弹性断裂状态,是为“平面应变极限准则”(LC)。实际上,现有大部分规范多选择了屈服准则。

所谓“韧强比”,是指冲击功A KV与屈服点σS之比,令R A代表韧强比,即

R A = A KV / σS

满足屈服准则(YC)条件的韧强比要求值R A( Y) ,根据断裂力学可表达为:

R A( Y) = 0.0016 δ+ 0.01 这样,韧强比直接与板厚δ大小联系起来。在图2中标示的一条斜线,是英国桥梁规范BS 5400所给冲击韧度计算公式的计算值,取安全系数倒数α=0.59,应力集中系数K=2 。显然,完全符合屈服准则。在图中还标有①、②两个点,分别是芜湖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二桥关于焊接接头冲击韧度的设计要求。南京长江二桥,板厚δ=14mm,σS≥345Mpa,试验温度 T= - 20℃, A KV≥27J;芜湖长江大桥,板厚δ=50mm,σS≥345Mpa,试验温度T= -30℃, A KV≥48J 。如计算韧强比,南京二桥:R A(Y) =0.032,实际规定的R A =0.078;对于芜湖长江大桥: R A(Y) =0.09,R A =0.14(焊缝实际验收时提高到R A =0.15)。可见,设计的规定大大超出屈服准则的要求,安全裕度很大。

图2 屈服准则的应用与“韧强比”

为了保证“韧强比”规定值的要求,在提高强度同时必须相应提高韧度值。但对焊缝而

言,由于焊缝的实际韧度常随其强度提高而降低,如图3所示,要求提高焊缝强度同时又要提高韧度,是有颇大难度的;因而一般应采取适当限制焊缝强度上限的方法,即限制焊缝超强来保证韧强比的规定要求。焊缝强度上限决定于韧强比规定值。由图3可知,采用“韧强比”作为控制指标,概念明确而易于实施。

图3 焊缝韧度与焊缝强度σSW的关系(据宝鸡桥梁厂实验数据) 关于韧度A KV,只要根据设计确定的最大板厚δ求得韧强比和最低屈服点σS,即可确定韧度最低要求值。实际上,目前一些大桥的设计所确定的韧度要求值A KV都远高出计算的数值,例如南京二桥,按屈服准则A KV≥11J,实际规定A KV≥27J,偏于安全。

关于最低设计使用温度T,国内多采用桥址环境温度T S(50年间气象资料给出的最低温度)减去5℃,即T=T S-5℃。例如,长江下游最低气温可按-15℃算(南京芜湖附近历史上遭遇的最低气温为 -13.1℃),则知南京二桥、润扬长江大桥的最低设计温度T = -20℃.

2.3 焊接钢桥的制造技术

我国桥梁钢结构由早期的铁路桥的简单工型杆件、箱型杆件到当前悬索桥和斜拉桥的复杂的正交异性板(orthotropic bridge deck)之类结构,对焊接技术的要求提高很多,各钢桥制造单位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地完善和革新制造技术,工艺装备和工艺水平在不断提高。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制造高质量焊接钢桥的条件,完全能够保证钢梁有高的制造精度(例如表9,另参见〔4〕)和焊缝力学性能。

这首先是因为各制造厂十分重视并有能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全面控制质量:

⑴技术准备----包括技术文件、施工图和制造工艺方案、工装准备、焊接工艺试验和

工艺评审、焊工考核以及准备材料等。

⑵先期加工----组焊前的加工准备,包括材料复验、号料、预处理(喷丸除锈及喷漆)、切割下料、坡口加工、制孔、弯曲成型、矫正及零件制造等。

⑶组装焊接----包括部件组装、焊接及工序间检验、变形矫正及磨修等。

⑷成品验收----包括箱梁整体组装和预拼装、清理、涂装、验收检查及发运等。

对于钢箱梁制造,各单位均采用精确下料工艺,可以做到无余量切割。大都装备有先进的数控火焰切割机(包括龙门式多嘴切割机)、数控等离子切割机以及数控等离子水下钻割机等。可以在切割下料同时加工出坡口,并可保证尺寸、精度。为钢管拱的制造配备有钢管相关线自动切割机。

工艺装备是钢桥制造的基本设备。目前承担大桥制造任务的单位,都能在最短时间里设计和制造出来合用的各种胎具,例如,U型肋(trough)机器样板翻转钻孔胎、U型肋与桥面板焊接用的反变性焊接胎、纵隔板组焊胎、板单元自定位组装胎以及最大的胎具—钢箱梁主拼装胎架等。主拼装胎架既是钢箱量的组装胎架,又是成桥的预拼装胎架。

钢箱梁的制造需分成“节段”(section) 在工厂制造,箱梁节段在工厂制造完成时,需进行预拼装,以检查尺寸和线形。然后再分解成独立节段,并按计划将节段运送至工地进行拼装成桥。节段大小和重量须适应运输的要求。例如,厦门海沧大桥为三跨连续钢箱梁悬索桥,箱梁总长1108m,梁宽36.6m,梁高3.0m,需分成94个“节段”进行制造,每一节段重达127.4t~206.6t,其中标准节段长12m、重157.5t 。所有节段拼装之后需保证成桥的线形要求,纵向要保证所有节段的锚板吊点中心均在规定半径尺寸的圆弧上,横向也要保证规定的拱度。图4 为钢箱梁节段在工地吊运和拼装的情况。

a b

图 4 钢箱梁工地吊装(厦门海沧大桥)〔8〕

a---吊运;b---拼接

早期制造钢箱梁时,没有专用胎具,采用国外早期使用过的“倒装法”。当前采用正装法“多节段连续匹配组装法”,焊接和预拼装同时完成。这当然需要很大的场地,并且要布置的非常合理。主拼装胎架纵向线形按桥梁的设计线形设置,横向预设上拱度。板单元组装定位须在无日照时进行。这种多节段连续匹配组装法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工艺装备方面尚有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之处,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当前,定位板(“马”)的使用尚不能完全避免,应尽可能减少。

焊接方法的应用与早期也有很大不同。已经不再仅仅是手工电弧焊定位、埋弧自动焊完成焊接任务的情况。在公路斜拉桥和悬索桥钢箱梁制造中,高效率焊接方法的应用受到重视,应用最多的为CO2自动焊和半自动焊和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例如,据润扬长江大桥的统计,CO2自动焊和半自动焊应用比例已达75%,埋弧焊则约占15 %,其余为焊条手工电弧焊。其它各厂的情况大体相似。而对于桁梁结构形式的铁路桥或公铁两用桥,主要焊接方法仍是埋弧焊,例如,1995年建成的孙口黄河大桥,埋弧焊约占70%,CO2焊接法仅占约3%;2000年建成的芜湖长江大桥,埋弧焊方法约占60%,CO2焊接法约占15%。为了根部熔透和背面成形,广泛应用了陶质衬垫。已经配备有焊枪可摆动的CO2自动焊机、用于U形肋与桥面板角焊缝的双头CO2自动焊机等。但与国外相比较,中国高效焊接方法的应用还比较单一,主要是CO2焊接法和埋弧焊接法。国外很重视高效焊接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常用TIG焊实施根部焊道的单面焊双面成形来代替衬垫焊;除使用Ar/CO2(82/18) 混合气体,还开发了新的混合气体,即Ar/He/CO2/O2四种气体相混合的混合气体,并已应用于焊接钢桥。另外,在U形肋与桥面板焊接时则采用了六头自动焊机。焊接机器人已在国外应用于桥面板构件的焊接。在这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

在焊接材料方面,一个突出的变化是药芯焊丝的应用逐渐增多,例如,宜昌大桥焊接中,CO2焊接时完全使用药芯焊丝,用量为210吨,占该桥用钢量的1.9%。军山大桥的情况相同,药芯焊丝占该桥用钢量的1.8%。目前,高韧性和工艺性能优异的焊接材料的开发和稳定供货,是进一步提高焊接钢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及焊接质量,今天的焊接钢桥远非早期钢桥可比。除了建立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先进的工艺装备和工艺水平,重要的还有两点:一是严格的标准;二是必要的制度。

关于标准方面,可用无损探伤标准为例。可对比世界第二大桥丹麦的Great Belt大桥(The East Bridge of the Great Belt Link,1996年建成)和中国润扬长江大桥北汊桥所执行的标准(表10和表11)。显然,中国的标准要比丹麦的标准严得多(如此严格是否合理待斟酌),且实际执行结果很好,可参见表12。其中所谓“一次合格率”就是“第一次探伤合格率”。特别要说明的,第一次探伤发现的缺欠主要是内部气孔或夹渣,很少见到未熔合或裂纹之类缺陷。我国近些年建成的大桥的焊接质量都是这种情况,可参见〔4〕。而Great Belt大桥的探伤结果,却发现有裂纹和未熔合之类“危险缺陷”存在;各周探伤发现的缺陷几乎都是“危险缺陷”,其“周缺陷率”最高可达3%(〔2〕p.107,Fig.8)。

表10 Great Belt大桥的无损探伤标准

U形肋与桥面板间角焊缝的熔透质量是正交各向异性板质量的重要标志。

Great Belt 大桥关于熔透度的规定,如图5所示: U形肋板厚为6mm或7mm,根部不熔透最大值允许为2 mm,或熔透度要求为 67%~71% 。

中国则规定熔透度≥80%。润扬长江大桥北汊桥实际统计126块生产试板,熔透度达到95%以上。

5 Great Belt 桥U形肋角焊缝〔2〕

表12 首批14个梁段主要焊缝的探伤结果统计(润扬大桥北汊桥)

国内近几年建成的大桥在制造中对于U形肋角焊缝的焊接工艺,均曾下过功夫,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来解决如何获得最大的熔透而又不致发生烧穿的问题,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工艺效果稳定性的问题仍需不断完善。

关于制度,有两方面值得一提,一是工艺评审制度,另一是监理制度。

工艺评审,一般有“钢箱梁制造验收规则”评审,“焊接工艺试验”评审,“板单元制造”评审,“钢梁节段制造”评审,“钢梁总拼“评审等。

监理的工作总结起来则是“三控一管一协调: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组织协调。最主要的是严格把住质量关。有的大桥将钢箱梁制造程序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称为“停止点”),如:①底板装焊,②纵、横隔板、锚腹板装焊,③桥面板装焊,④风嘴、附件装焊,⑤拉索导管、检查车吊点、吊装线标记及装船单签认;监理要求在每阶段结束时立即停止作业,备齐资料向监理报验,监理签认后方可继续作业。

关于监理的工作,实际上并非仅仅“旁站监督”来控制质量;因为监理都是专家,

还常常能起到参谋的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帮助解决技术问题,有时还能参与试验研究等。

⒊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3.1 标准与选材问题

首先是焊接钢桥的制造标准,还没有现代大跨径公路钢桥的制造标准;目前仅有“铁路钢桥制造规则”TB10212-98,其内容已不适应需要,应尽快进行修改。

其次,应制定新的适用的专用桥量钢标准,以指导正确选材。当前,设计工程师选材时使用的标准是GB/T1591-94“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该标准是按冲击韧性进行质量分级,分为A、B、C、D、E等级别。各级别所定冲击试验温度仅仅表明其质量级别,并非该级别钢的可使用温度;不了解这一点时,常误解为该钢的最低容许使用温度。其实,以Q345C钢为例,虽然C级钢的规试验温度为0℃,但并非不可应用于更低的温度下。由表3见,武汉军山长江大桥采用的Q345C钢,在-23℃试验, A KV =50~260J,有比较大的韧性储备,完全可以代替Q345D应用于 -20℃的使用条件下。日本有些标准对具体焊接结构的选材有参考意义,如表13所示。由此表可以看到,日本标准JIS G3106对于SM490B与SM490C所规定的试验温度完全相同。能不能由此得出结论:B级钢和C级钢只能用于同样的使用温度下。显然是不正确的。通过宽板试验可以确定钢材的容许最低使用温度。中国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数据积累。但如果能有具体钢材的系列温度冲击试验数据(钢厂能提供最好),也可看出来其适用温度。在考虑安全可靠性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性。一个大桥用钢量一般超过1万吨,以Q345D和Q345C为例,每吨钢价格相差约150元以上,如果可以选用Q345C,与采用Q345D 相比,至少百万余元人民币就可能省下来。

表13 钢材冲击试验温度及其最低容许使用温度(储罐)

3.2 缺陷判定与返修问题

普遍感到为难的问题就是“缺陷”返修。尽管一次探伤合格率比较高,但需处理的“缺

陷”的总量还是一个不小的数目。问题是:返修是否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相反,有时一旦

处理不好还可能产生新的缺陷,甚至遗留隐患。

据IIW 第V委员会,有两类质量标准,示意如图6 ,即Q A标准和Q B标准。

Q A属于质量的常规优质管理标准,有较高的质量期望值。能满足Q A要求时应属于优质

品,否则,则为非优质品。在质量上存在不完善性、不完美性或不健全性,即质量有所欠缺,

定义为“缺欠”(imperfection)。缺欠不必修补。现有大多数规范或标准均属于这一类。

Q B属于质量的最低合用验收标准,可认为是质量的最低容许界限。低于Q B标准时,意

味着“缺欠”已不能满足工程的使用要求,或报废,或返修后再进行验收。凡不符合使用要

求的“缺欠”或对“合用性”(Fitness-For-Purpose)构成危险的“缺欠”,定义为“缺陷”

(defect)。在缺乏工程判据情况下不能判定“却欠”为“缺陷”,此时将“缺欠”按“缺陷”

去处理就未必正确。但是,目前还未有适用于桥梁钢结构的缺陷判定规范。这个问题似有必

要尽快解决。

图 6 两类质量标准(IIW-V)

参考文献

1.史永吉,面向21世纪焊接钢桥的发展,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一册,1999

2.PROCEEDI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LDED STRUCTURS in particular

WELDED BRIDGES, BUDAPEST , HUNGARY 2/3 September, 1996

3.成昆铁路技术总结委员会,成昆铁路,第四册,桥梁,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80

4.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芜湖长江大桥有限责任公司,芜湖长江大桥钢梁制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5.王永达、谢仕柜,低合金钢焊接基本数据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6.李克中、陈伯蠡等,15锰钒氮桥梁钢埋弧自动焊焊接材料的研究,铁道学报,1989

7.钱维平等,14MnNbq钢的断裂抗力及其表述,材料开发与应用,2000,03. 8.潘世建、杨盛福,厦门海沧大桥建设丛书,摄影专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后记:在编写本文时,得到了山海关桥梁厂、宝鸡桥梁厂、武昌造船厂、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以及厦门路

桥建设投资总公司的许多帮助,在此致以感谢之意。

君子兰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

术获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革命先行者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 是近代中国主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元任、任鸿隽、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科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征文名称:纪念建国60周年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建上千年来封闭的大门,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遭受着各国列强的欺辱与蹂躏。在艰难的生存斗争中,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找一条脱离苦海的道路。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此次运动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中国带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次,俄国十月革命也给困顿中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清凉的气息,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走向了政治舞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早期,各种思潮在中国的土地上蔓延,在比较了各种主义的发展前景后,中国共产党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此后与各种思想斗争中,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带领中国走向强盛的一支中坚力量。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以后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可是这也并不代表着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初期,也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刚成立的新中国留给共产党的是一堆烂摊子,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需要我们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使我们国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这是一个宏伟而又艰巨的任务,西方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些经验,但更多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为了找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多次的探索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也会有惊喜和收获。一个国家能否快速的发展起来,需要决策者们英明的大脑和智慧。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摸索着一条道路,也犯过很多的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但没有加快国家的发展,反而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在不断的对失败的总结中,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197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中国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是中国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在这一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

焊接发展史

公元前3000多年埃及出现了锻焊技术。 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的殷朝采用铸焊制造兵器。 公元前200年前,中国已经把握了青铜的钎焊及铁器的锻焊工艺。 1801年:英国H.Davy发现电弧。 1836年:Edmund Davy 发现乙炔气。 1856年:英格兰物理学家James Joule 发现了电阻焊原理。 1859年:Deville和Debray发明氢氧气焊。 1881年:法国人 De Meritens 发明了最早期的碳弧焊机。 1881年:美国的R. H. Thurston 博士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了全系列铜-锌合金钎料在强度与延伸性方面的全部实验。 1882年:英格兰人Robert A. Hadfield发明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奥氏体锰钢获得了专利权。 1885年:美国人Elihu Thompson 获得电阻焊机的专利权。 1885年:俄罗斯人 BenardosOlszewski 发展了碳弧焊接技术。 1888年:俄罗斯人H.г.Cлавянов发明金属极电弧焊。 1889—1890年:美国人C. L. Coffin首次使用光焊丝作电极进行了电弧焊接。1890年;美国人C. L. Coffin提出了在氧化介质中进行焊接的概念。 1890年:英国人Brown 第一次使用氧加燃气切割进行了抢劫银行的尝试。1895年:巴伐利亚人 Konrad Roentgen 观察到了一束电子流通过真空管时产生X射线的现象。 1895年:法国人 Le Chatelier 获得了发明氧乙炔火焰的证书。 1898年:德国人Goldschmidt发明铝热焊。 1898年:德国人克莱菌.施密特发明铜电极弧焊。 1900年:英国人Strohmyer发明了薄皮涂料焊条。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焊接的发展史

焊接技术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在人类早期工具制造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当时的埃及等文明地区,都能看到焊接技术的雏形。古代的焊接方法主要是铸焊、钎焊和锻焊。中国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制造的铁刃铜钺就是铁和铜的铸焊件,其表面铜与铁的熔合线蜿蜒曲折,接合良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曾侯乙墓中的建鼓铜座上的盘龙是分段钎焊连接而成的,与现代软钎料成分相近。战国时期制造的刀剑一般是加热锻焊而成的。据明朝宋应星所着《天工开物》记载:中国古代将铜和铁一起入炉加热,经锻打制造刀、斧;用黄泥或筛细的陈久壁土撒在接口上,分段锻焊大型船锚。在古埃及和地中海地区,公元前1000年人们就已经能够通过搭接的方法制造金盒及铁质工具。到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早叙利亚大马士革曾用锻焊方法打造兵器。但古代焊接技术长期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使用的热源都是炉火,温度低、能源不集中,无法用于大截面、长焊缝工件的焊件,只能用以制作装饰品、简单的工具和武器。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焊接技术起源于1880年左右电弧焊方法的问世[6]。表1.1列出了现代焊接史上重要方法和技术的出现时间、发明人及所属国家。 表1.1主要焊接方法的发明时间、发明人及所属国家[6]

注:表中的发明时间以焊接方法首次具有工业实现意义为起点,而非该方法的原理初次被发现。 纵观现代焊接方法和技术发展史,与其工业革命的发展息息相关,可根据方法的起源时间,将其归纳为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电力的发展和应用。工业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弧焊、电阻焊方法正是起源于这一阶段。虽然目前工业上使用的这两类焊接方法已有了很大进步,但不容置疑的是这一阶段奠定了焊接技术发展的第一块基石。 在1881年的巴黎“首次世界电器展”上,法国Cabot实验室的学生,俄罗斯人NikolaiBenardos在碳极和工件引弧,填充金属棒使其熔化,首次展示了电弧焊的方法。1890年,Benardos用金属棒代替碳棒作为电极并获得专利。但瑞典人OscarKjellberg在使用该方法修理船上的蒸汽锅炉时注意到,焊接金属上到处是气孔和小缝,焊缝不能隔绝空气,根本不可能让焊缝防水。为了改善方法,他发明了涂层焊条,,于1907年6月29日获得专利(瑞典专利号27152),大大改善了焊接质量,是手工电弧焊进入了实用阶段。随后,美国的诺布尔里用电弧电压控制焊条送给速度,制成自动电弧焊机,从而成为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的开端。在电弧焊的基础上,能产生更集中、更炙热能源的等离子焊接也被发明,利用它可以提高焊接速度,减少线能量。在随后的发展中,电弧焊方法得到不断创新和改进。1930年美国的罗宾洛夫发明使用焊丝和焊剂的埋弧焊,焊机机械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四十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适应航空界铝、镁合金的合金钢焊接的需要,钨极和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相继问世。1953年,苏联的Lyubavskii和Novoshilov发明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促进了气体保护焊的应用和发展。随后如混合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气体保护焊和自保护焊也相继诞生。 首例电阻焊要追溯到1856年。JamesJoule成功用电阻加热法对一捆铜丝进行了熔化焊接。1887年,电阻焊被美国的汤姆森发明,并且应用于薄板的缝焊以及点焊;20世纪20年代由于闪光对焊方法焊接棒材和链条的出现,电阻焊真正进入了实用阶段,。1964年Unimation生产的首批用于电阻点焊的机器人在通用汽车公司使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xx 新xx成立前夕的 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

中国焊接行业的现状

中国焊接行业的现状、发展及展望(讨论稿)(本文所有权、版权归中国焊接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前言 在进入21世纪的前夜,美国的焊接同行们围绕着“美国焊接工业应对21世纪挑战”的主题展开了大规模的研讨。他们广泛、深入地探讨了焊接在未来20年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以《焊接工业展望》为主框架的一系列分析报告。 我国焊接界的有识之士亦对我国焊接行业如何跨入21世纪予以了异常关注。以林尚扬、关桥两位院士为首的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工作组开展了《我国制造业焊接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在过去的三年里,项目工作组进行了艰难的调研,在掌握国内、外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焊接行业的现状和主要挑战,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提出了内涵丰富、极具战略意义的研究报告。 这项工作得到了焊接行业的高度关注。2004年3月,中国焊接协会、中国焊接学会组织了由我国焊接行业权威专家参加的焊接行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专家对两位院士的报告予以了高度评价,同时对今后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极其宝贵的建议。 本文旨在根据研讨会专家们的建议,在两位院士报告的总体框架下,重点探讨行业层面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挑战和对策。 ?目录 一概述 二机遇及挑战 (一)中国焊接行业的现状 (二)未来的市场需求 (三)主要挑战 1 焊接行业的“创新与学习” 2技术创新能力 3行业支撑体系 三对策分析及建议 (一)创新能力建设 (二)焊接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完善 (三)焊接标准体系的完善 (四)焊接认证与合格评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 焊接认证体系的完善 2合格评定程序的建立(五)焊接信息体系建立 四结语

钢桥焊缝残余应力与变形分析

钢桥焊缝残余应力与变形分析 一、概述 钢桥是指上部结构主要承重部分是用钢材制成的桥梁,它自重较轻,跨越能力大,抗拉、抗压、抗剪强度高,可用于复杂桥型和景观桥。在工程中,经常能见到的钢桥类型有:梁桥(I型板梁、桁梁、箱梁),拱桥(系杆拱,箱形拱、桁架拱),索桥(悬索桥和斜拉桥)。 我国迄今已建造了3600余座各式钢桥。仅在长江上已有各种型式的桥梁30余座,其中接近半数为钢桥。关于焊接钢桥,可以公路桥为对象作比较,按大跨径悬索桥的跨径L≥600m,大跨径斜拉桥L≥400m,进行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中国已建成大跨径悬索桥7座,大跨径斜拉桥10座;同时期国外建成的大跨径悬索桥有10座(其中日本6座),大跨径斜拉桥有15座(其中日本6座)。按跨径大小排序,在世界上建成的全部悬索桥中排名前十位的焊接钢桥中,中国有2座:江阴长江大桥(L=1385m)排名第四,香港青马大桥(L=1377m)排名第五;斜拉桥排名前十位的焊接钢桥中,日本的多多罗大桥L=890m,居首位;中国有6座桥,排名第三、四、五、六、七和第九(南京长江二桥L=628m,排第三位;武汉长江三桥L=618m,排第四位)。 钢桥是由钢板、型钢等组合连接制成基本构件,如梁、柱、桁架杆件等,运到工地后再通过安装连接组成整体结构。连接在钢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钢桥中部件的连接方法主要有铆钉连接、螺栓连接和焊接三类。 焊接是现代钢桥最主要的连接方法,它是对钢材从任何方位、角度和形状相交都能方便使用,一般不需要附加连接板、连接角钢等零件,也不需要在钢材上开孔,不使截面受到削弱。因此,它的构造简单,节省钢材,制作方便,并易于采用自动化操作,生产效率高。此外,焊接的刚度较大,密封性较好。常见的焊接方法有电弧焊、栓钉焊,电弧焊又常分为手工电弧焊、埋弧焊和气体保护焊。焊缝连接中按焊体钢材的连接方式可分为对接接头、搭接接头、T型接头、角接接头等形式。 但焊接也存在着它不足的一面,焊缝附近钢材因焊接的高温作用而形成热影响区,其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发生变化,某些部位材质变脆;焊接过程中钢材受到不均匀的高温和冷却,使结构产生焊接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影响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使用性能;焊缝可能出现气孔、夹渣、咬边、弧坑裂纹、根部收缩、接头不良等影响结构疲劳强度的缺陷。 二、残余应力与残余变形 1、残余应力与残余变形的定义

(完整word版)新中国监狱发展历史

新中国的监狱工作,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一)创建阶段的概况(1949年~1954年) 新中国的监狱工作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创立发展起来的。1951年5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公安部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会议专门研究了组织罪犯劳动改造的问题。由毛泽东同志亲自修改和审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转发的《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指出:“大批应判徒刑的犯人,是一个很大的劳动力,为了改造他们,为了解决监狱的困难,为了不让判处徒刑的反革命分子坐吃闲饭,必须立即着手组织劳动改造工作。”根据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所作出的《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各地迅速建立了罪犯劳动改造机构,大规模地组织罪犯参加国家基本建设,如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垦荒、开矿及从事手工业、农业、副业等项生产。通过大规模地组织罪犯劳动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监狱关押的罪犯坐吃闲饭、监管场所拥挤、监狱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确立了改造罪犯的基本途径。 (二)创建阶段的基本特征 我国监狱工作创建阶段的基本特征是:(1)全党高度重视,迅速将一大批罪犯投入劳动改造之中;(2)确立了监狱组织管理体制;(3)基本上解决了监狱面临的困难。 昨日在普通高中招生咨询会举行中,如何填报志愿成为众考生家长最关注的问题。 二、初步发展阶段 (一)初步发展阶段的概况(1954年~1966年) 在总结新中国监狱工作创建阶段经验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于1954年9月7日颁布实施。以此为标志,我国监狱工作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劳动改造条例》明确规定了我国监狱的性质、任务、组织机构,监狱工作的方针、政策,监狱的刑罚执行,改造罪犯的方法、手段以及监狱的经费等。《劳动改造条例》把我国监狱工作创建的成功经验用法规加以总结,使监狱工作及时、准确地纳入了法制的轨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我国监狱工作无论在罪犯的改造上还是在监狱生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在罪犯改造上,我们成功地把日本战犯

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史

中国史上的广播事业 发展需要新事物,而新事物的存在必然造就发展。自然,中国的新闻事业也不例外。 广播电视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19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理论,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赫兹关于电磁波理论的确证,以及1895年俄国的亚历山大、波波夫和意大利的马可尼的无线电接收装置的试验成功,为无限电传播奠定了理论和实证的基础。1 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回望:从天才的设想到活生生的现实;从实验室的阳春白雪到百姓家的寻常物件,在中国新闻历史的进程中,留下的是前辈们一串串凝重而坚实的足迹。随着新闻事业最早的表现形态——报刊出现后,中国的新闻事业便开始萌芽。邸报的诞生,外报的出现,这一切都增加了中国新闻史的阅读空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新闻史上已经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产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史无前例;邵飘萍无限雄壮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民报》的在革命时代的空前意义等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但社会始终在发展,新闻以纸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外界事物的需求。信息来的那么迅猛,无论是社会改革、国家革命还是经济发展,无一不时刻有着新信息的出现。而报纸,虽然有日报的每天出新,有大容量的可观版面,但毕竟需要撰稿、编辑、印刷、出售等一系列繁琐的流程。在这种情况下,时代迫使人们接受一种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媒介,而广播则是这个时期欣欣向荣的产物。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运用无线电通讯的国家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秋天,当时的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开办无线电训练班,聘请意大利海军教官葛拉斯培养无线电报务人员。同时购置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洋海军的舰艇上,我国开始使用无线电报。不久,这些军用设备就推广到了商务活动领域,但是无线电广播则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期间才出现并主播得以运用的。2 1922年12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电台主要报道美国、欧洲等国际新闻,中国内地地方新闻及娱乐。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1926年10月1日创办的哈尔滨官办无线电台。播出的内容主要是钱粮行市以及新闻、音乐、演艺等。1927年3月18日,我国第一座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正式播音,主要播送商业行情、时事新闻及中国音乐。以上三个广播电台都可称为是中国的“第一个”,虽然性质有所不同,但从内容上却都是新闻和娱乐。我认为这是所有广播都无法背离的中心。但新闻和娱乐似乎平分秋色,没有任何侧重点。当国人发现外人创办广播电台时,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他们新奇地看着这些变化,熟知后便开始模仿,所以,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无法出新。外国人播什么,他们便播什么,他们不知道人们(也就是听众)的内心想听什么。再让我们来看看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广播:经济大萧条期间,许多家庭卖掉了家具也舍不得卖掉收音机,广播里的娱乐节目是民众在艰难困苦中的一贴良药。3可见广播的娱乐性十分突出。我们从中便可看出,美国人知道根据自己的现况播送听众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陈式化。而那个时代,我们中国需要什么?难道仅仅是千篇一律的新闻、娱乐吗?我觉得更应该是开启人们思想的推动力吧!当然,美国广播的发展先于我们不可否认,这也就更加说明了成熟的广播可以跟随时代的步伐。从以上两个中美同一时期的例子来看,广播内容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同时也可看出这个国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中国在那个年代还是国家动荡、前途无落的状态。当国家有了一些发展,人们不用再去担忧是否有战争,不用担忧衣食住行时,自然会想到娱乐。于是广播的内容便会随着人们的要求而变化。 1摘自《外国广播电视史》P1 2摘自《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P317 3摘自《视听传播史论》P70

钢桥连接

钢桥连接 1020104403 土木1014 彭一龄 一、钢桥的连接方式 1.焊接 焊接是现代钢桥最主要的连接方式。栓焊桥(工厂制造为焊接,工地拼接为高强度螺栓连接)和全焊桥(工厂制造和工地拼接均为焊接)。栓焊桥和全焊桥统称为焊接桥。 ⑴优点 焊接刚度较大,密封性较好;对钢材从任何方位、角度和形状相交都能方便使用;一般不需要附加连接板、连接角钢等零件;一般不需要在钢材上开孔,不使截面受削弱。 ⑵缺点 焊接塑性和韧性较差,脆性较大,疲劳强度较低;焊接附近钢材因焊接的高温作用而形成热影响区,其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发生变化,某些部位材质变脆;焊接过程中钢材受到不均匀的高温和冷却,使结构产生焊接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影响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使用性能;焊接可能出现气孔、夹渣、咬边、弧坑裂纹、根部收缩、接头不良等,影响结构疲劳强度。 2.螺栓连接 螺栓连接分为普通螺栓连接和高强螺栓连接。普通螺栓连接用普通扳手拧紧,通过螺杆承受剪力和杆件孔壁压力或者螺杆受拉来传力;高强度螺栓连接用高强度钢材制成并经热处理,用特制的、能控制扭矩或螺栓拉力的扳手拧紧,使螺栓用较高的预拉应力值,相应的高度夹紧被连接的板件,使部件接触面产生很大的摩擦力,主要通过摩擦力或者板件间的预压力来传力。 ⑴优点 安装方便,特别适用于工地安装连接;普通螺栓便于拆卸。适用于需要装拆的结构连接和临时性连接;高强螺栓强度高、对螺孔加工精度要求较低、连接构件间不宜产生滑动、刚度

大。适合构件间的工地现场安装连接。 ⑵缺点 需要在板件上开孔和拼装时对孔,增加制造工作量;螺栓孔会削弱构件截面;被连接板件需要互相搭接或另加角钢或拼接板等连接件,多费钢材。 ⑶普通螺栓连接 ①C级螺栓连接 经过未加工的圆钢制成,材料性能属于4.6、4.8级,采用Q235BF。尺寸不很准确,孔径比螺栓直径大1~2mm,结构装配和螺栓装拆方便,比较适用于承受拉力。受剪性能较差,各个螺栓受力较不均匀。常用于承受拉力的安装螺栓连接、次要结构和可拆卸结构的受剪性能、安装时的临时连接。 ②A、B级螺栓连接 采用45号钢或35号钢,材料性能属于8.8级,螺杆经过加工,表明光滑尺寸准确,按尺寸规格又分为A、B两级。直径d≤24mm,长度l ≤150mm和10d,为A级;直径d>24mm,长度l >150mm和10d,为B级。加工精度高、尺寸准确和杆壁接触紧密;可承受较大的剪力、拉力;抗疲劳性能较好;连接变形较小。但制造、安装较费工,价格昂贵,目前在钢桥中很少采用,已经被摩擦型高强度螺栓代替。 ⑷高强度螺栓连接 高强螺栓的杆身、螺帽和垫圈都用抗拉强度很高的钢材制成。 ①摩擦型 高强度螺栓的摩擦连接是用拧紧高强度螺栓使部件间产生摩擦力来传力的连接方法。由于它是以较大的面积来传力,所以有效的缓解了螺孔附近的应力集中现象,从而耐疲劳性能和接头的刚度显著提高。孔径比螺栓直径大1.5~2mm,靠螺栓拧紧力所提供的摩擦力作为抵抗外载方式。产生急剧变形(主滑动)时的荷载作为设计强度标准。整体性和刚度好、变形小、受力可靠、耐疲劳,但是螺栓的高强度没被充分利用。 ②承压型 承压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孔径比螺栓直径大1~1.5mm,靠被连接板件间的预压力作为抵抗外载方式。以杆身剪切或孔壁承压破坏时的荷载作为连接受剪的极限承载力作为设计强度标准。螺栓的高强度得到充分利用,设计承载力>摩擦型,但是整体性和刚度差,变形大。 3.铆钉连接 铆钉连接在受力和设计上与普通螺栓连接相仿。钢结构中一般用热铆,即把预制的一端带有铆钉头的铆钉加热到1000℃左右,插入铆钉孔,然后用压缩空气铆钉枪连续锤击或压铆机挤压形成另一端的钉头。

中国科技发展史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史的文章 1."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 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 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 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2.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而依然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答案是:靠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的动力。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作用是什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还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需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用这些精神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使之成为大家的自觉追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docx

精品文档 主讲人:韩大元上一讲主要讲述宪法的具体功能。这一讲,则着重讲述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 的宪法发展历程。《共同纲领》的宪法作用中国人民经过 100 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胜利。革命胜 利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同定下来并规定新中国成立 后的大政方针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当时,人们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根本法性 质的文件。由于当时没有条件制定正式的宪法,1949 年 9 月 29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体、政体、经济制度以及文化、教育、民族、外 交等政策,它是一部符合全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国家大法,是一部人民民主的建国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并且它是由代行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职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因此,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法律效力上看,它 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首部宪法诞生 1954年 9 月 20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宪法。它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经过长期革 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千百年来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的事实。 《宪法》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已在中国建立,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 于人民。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确认了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的存在,同时规定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 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规定了其他 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制度。这一切都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宪法的首次修改 1975年 1 月 17 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面修改了我国首部宪法, 通过了 1975 年宪法。 1975 年宪法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把“文化大革命”中的许 多错误理论和做法加以法律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国家生活的最高准则。这部宪法在内容上规 定了大量极“左”的内容,大幅度缩小了公民基本权利、自由的范围。1975 年宪法的条文数量及文字也被锐减,仅 30 条,共 4300 余字,而且法律用语逻辑含混。(摘自《法制宣传手册》) .

焊接发展史

焊接发展史 从公元前3000多年埃及出现了锻焊技术至今焊接历史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3000多年埃及出现了锻焊技术。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的殷朝采用铸焊制造兵器。公元前200年前,中国已经掌握了青铜的釺焊及铁器的锻焊工艺。 1801年:英国H.Davy发现电弧。 1836年:Edmund Davy 发现乙炔气。 1856年:英格兰物理学家James Joule 发现了电阻焊原理。 1959年:Deville和Debray发明氢氧气焊。1881年:法国人 De Meritens 发明了最早期的碳弧焊机。 1881年:美国的R. H. Thurston 博士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了全系列铜-锌合金釺料在强度与延伸性方面的全部实验。 1882年:英格兰人Robert A. Hadfield发明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奥氏体锰钢获得了专利权。 1885年:美国人Elihu Thompson 获得电阻焊机的专利权。 1885年:俄罗斯人 Benardos Olszewski 发展了碳弧焊接技术。 1888年:俄罗斯人H.г.Cлавянов发明金属极电弧焊。 1889—1890年:美国人C. L. Coffin首次使用光焊丝作电极进行了电弧焊接。 1890年;美国人C. L. Coffin提出了在氧化介质中进行焊接的概念。 1890年:英国人Brown 第一次使用氧加燃气切割进行了抢劫银行的尝试。 1895年:巴伐利亚人 Konrad Roentgen 观察到了一束电子流通过真空管时产生X射线的现象。 1895年:法国人 Le Chatelier 获得了发明氧乙炔火焰的证书。 1898年:德国人Goldschmidt发明铝热焊。 1898年:德国人克莱菌.施密特发明铜电极弧焊。 1900年:英国人Strohmyer发明了薄皮涂料焊条。 1900年:法国人 Fouch 和 Picard制造出第一个氧乙炔割炬。 1901年:德国人Menne 发明了氧矛切割。 1904年:瑞典人奥斯卡.克杰尔贝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焊条厂—ESAB公司的OK焊条厂。 1904年:美国人Avery 发明了便携式钢瓶。 1907年:在美国纽约拆除旧的中心火车站时,由於使用氧乙炔切割节省工程成本的20%多。 1907年:10月瑞典人O. Kjellberg 完善了厚药皮焊条。 1909年:Schonherr 发明了等离子弧。 1911年:由Philadelphia & Suburban气体公司建成了第一条使用氧溶剂气焊焊接的11英里长管线。 1912年:第一根氧乙炔气焊钢管投入市场。1912年:位於美国费城的Edward G. Budd 公司生产出第一个使用电阻点焊焊接的全钢汽车车身。大约1912: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了生产著名的T型汽车,在自己工厂的实验室里完成了现代焊接工艺。 1913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波利斯 Avery 和 Fisher完善了乙炔钢瓶。 1916年:安塞尔.先特.约发明了焊接区X射线无损探伤法。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电弧焊修理了109艘从德国缴获的船用发动机,并使用这些修理后的船只把50万美国士兵运送到了法国。 1917年:位於美国麻萨诸塞州的Webster & Southbridge 电气公司使用电弧焊设备焊接了11英里长、直径为3英吋的管线。 1919年:Comfort A.Adams组建了美国焊接学会(AWS)。 1924年美国焊接协会活动时纪念照片 1919年:C.J.Halslag 发明交流焊。 1920年:Gerdien发现等离子流热效应。 1920年:第一艘全焊接船体的汽船 Fulagar号在英国下水。大约1920年:开始使用电弧焊修理一些贵重设备。大约1920年:使用电阻焊焊接钢管的生产方法(The Johnson Process)获得了专利。大约1920年:第一艘使用焊接方法制造的油轮Poughkeepsie Socony号在美国下水。大约1920年:药芯焊丝被用於耐磨堆焊。 1922年:Prairie 管道公司使用氧乙炔焊接技术,成功地完成了从墨西哥到德克撒斯的直径为8英吋,长达140英里的原油输送管线的铺设工作。1923年:斯托迪发明堆焊。 1923年:世界上第一个浮顶式储罐(用来储存汽油或其他化工品)建成;其优点是由焊接而成的浮顶与罐壁组成象望远镜一样可升高或降低的储罐,从而可以很方便的改变储罐的体积。 1924年:Magnolia 气体公司使用氧乙炔焊接技术建成了14英里长的全焊结构的天然气管线。 1924年:在美国由H.H.Lester首先使用X光线照相术,为Boston Edison 公司的发电厂检验蒸汽压力为8.3Mpa 的待安装的铸件质量。 1926年:美国Langmuir发明原子氢焊。 1926年:美国Alexandre发明CO2气体保护焊原理。 1926年:由美国的A.O.Smith公司率先介绍了在电弧焊接用金属电极外使用挤压方式涂上起保护作用的固体药皮(即手工电弧焊焊条)的制作方法。 1926年:铬钨钴焊材合金获得了第一份关於药芯焊丝的专利。 1926年:美国人M.Hobart和 P.K.Devers获得了使用氦气作为电弧保护气体的专利。1927年:由Lindberg单独驾驶Ryan式单翼飞机成功地飞过了大西洋,该飞机机身是由全焊合金钢管结构组成的。 1928年:第一部结构钢焊接法规《建筑结构中熔化焊和气割规则》由美国焊接学会出版发行,这部法规就是今天的《D1.1结构钢焊接规则》的前身。 1930年:Georgia 铁路中心为了在两条隧道中铺

钢桥制作焊接工艺解析

xxxx大桥制作和焊接工艺技术交底 一、工程概况 xxxx位于湖北黄石水道上游,是沪蓉高速公路湖北省东段(武黄高速公路和黄黄高速公路)和国家高速公路联网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湖北段的公用过江通道,也是湖北省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湖互通A匝道第四联桥跨布置为:31.2m+40m+40m+31.25m。上部结构采用等截面单箱双室的钢结构连续箱梁。钢箱梁沿匝道中心线全长142.38米。 花湖互通D匝道第五联桥跨布置为:37.5m+50m+37.5m。上部结构采用等截面单箱双室的钢结构连续箱梁。钢箱梁沿匝道中心线全长124.84米。钢箱梁为单箱双室断面,梁宽13米,高1.8米,两侧个悬臂长2.5米,根部高0.5米,端部高0.2米。纵向每2米设一道悬臂梁,钢箱梁顶板兼做桥面承重结构。 二、钢箱梁下料工艺 1、钢结构的下料工艺(以A匝道第四联跨为列进行讲解) A匝道的总体概况为:A匝道钢箱梁为单箱双室断面,梁宽10.5米,高1.6米,两侧个悬臂长2.0米,根部高0.5米,端部高0.2米。纵向每2米设一道悬臂梁,钢箱梁顶板兼做桥面承重结构。A匝道全桥位于i=3.467%及i=3.5%的纵坡段上,竖曲线半径为4000m。整个曲线由XY平面内的圆弧曲线(桥梁中心线为R=30000mm),以及竖曲线R=4000000mm。根据A匝道的起点设计高程、终点设计高程确定起点、终点的直线方程。在竖曲线平面内的透影方程为F1(Y)=A1(Y)+A,叠加竖曲线内的圆弧方程R=4000000,再叠加预拱度曲线方程得到腹板曲线方程。总体下料见下:钢桥的总体排版见排版图纸,具体的型式见下:

(一)A匝道顶板定宽为1800+2200*4=10600mm 桥面的总宽度为10500mm。根具焊缝的排版原则:焊缝相互错开200mm以上,与腹板错开200mm以上。 钢箱梁顶板的排版示意图 钢板的平板对接按照埋弧自动焊接工艺卡进行。现场对接坡口为不带钝边30O坡口。注意:1、所有埋弧自动焊工厂对接坡口、现场对接坡口必须采用半自动切割。施焊前必须仔细清理坡口以及坡扣两侧50mm范围内的油污、铁锈。呈金属光泽。 2、所有的平板对接焊缝均为一级焊缝,必须加引弧板和收弧板。焊剂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烘烤。焊接质量标准按照JTJ041-2000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钢桥底板下料:底板的宽度为6548,采用的钢板宽度为2000、2200、2400各一块,按照有关焊接规范要求,焊缝相互错开200mm以上。下料工艺、焊接工艺和顶板相同。排板示意图纸见下: 钢箱梁底板排版示意图 下料完毕后,,相互偏差不大于3mm。用钢卷尺拉对角线检查。具体排版见CAD排版图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