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 技术指南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    技术指南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    技术指南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试 行)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为指导各地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

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 70, EV70)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组24型变种(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

EV70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具有肠道病毒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病毒呈球形,直径22nm~30nm,基因组为单链RNA,蛋白外壳呈对称排列的20面体,无包膜。病毒在敏感细胞胞浆内繁殖。EV70的分离培养需用人胚肾细胞、人胚结膜组织或HeLa细胞较难分离。不同流行期病毒基因常有变异,可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CA24v 也属微小RNA病毒科,生物学特性基本同EV70,可用HeLa细胞等多种传代细胞培养,易分离。曾引起亚洲、中南美等地区大流行。

CA24v和EV70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均耐酸、耐乙醚、耐碘苷。75%的酒精是有效的消毒剂。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

(二)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4.流行特征

该病曾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多次流行。1969年本病首先在西非加纳暴发流行,沿西海岸迅猛蔓延到非洲大部分国家,几乎同时,印度尼

西亚、新加坡、日本、印度等也暴发流行,很快波及亚洲大部分国家及欧洲、中东国家,澳州、美洲也有流行报道。1971年我国首次发生该病的流行,除边远地区外,遍及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此后,在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国家、地区及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与肠道病毒70型(EV70)可以同时或先后引起流行。

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医院门诊的交*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三、病例的诊断和治疗

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可参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疗方案》(附件1),进行诊疗。

四、疫情报告

出血性结膜炎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报告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病例及暴发疫情时,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

五、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重点调查分析引起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阐明疾病传播的特点,以提高疫情控制措施的针对性。

六、实验室检测

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或流行时,各地可根据实验室条件,开展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学检测工作,掌握流行毒株的特征。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检测可参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2)。

七、预防控制措施

该病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做好病例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公众做好个人预防,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一)对病人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二)病人病后7~10天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三)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污染。如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

(四)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强化晨检制度,工厂等集体机构要建立健康检视制度。一旦发现病人,应要求病人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

(五)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和消毒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检治病人后,必须认真消毒双手,未??程中所使用的仪器、物品要擦拭消毒。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专辟诊室或诊台接诊病人,避免交*感染。

(六)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劝阻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可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

(七)平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

(八)一般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等方式,进行该病的群体预防。

附件:

附件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疗方案

附件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实验室检测方案

一、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一般实验室检查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作出临床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1.1本病易导致流行或暴发,以夏秋季常见。

1.2患者多有明显的接触感染史。健康人可经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而感染。

2.临床表现

2.1临床症状: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粘液性。

2.2体征:眼睑红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结膜下点、片状出血。早期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弥漫散在细小点状着染。

3.实验室检测

3.1结膜细胞学检查见单核细胞反应为主,以排除细菌性感染。

3.2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病毒,并应用微量中和实验鉴定为CA24v或EV70(见附件2)。

3.3结膜细胞涂片或细胞培养物涂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查见CA24v或EV70抗原(见附件2)。

3.4双相血清学检查,病人恢复期血清抗CA24v或抗EV70抗体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见附件3)。

(二)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结膜细胞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

根据病原学检查分离出CA24v或EV70病毒;或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出病毒抗原;或双相血清学检查,患者恢复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升高≥4倍,结合临床诊断进行确诊。

(四)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1和2;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1、2和3.1;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1、2及3.2、3.3、3.4中任何一项。

(五)鉴别诊断

与流行性角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衣原体性结膜炎相鉴别。

1.流行性角结膜炎:常由腺病毒8、19、37等亚型感染引起。潜伏期5~12天,接触传染,传染性强,可暴发或小范围流行,常年均可见散发病例。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史。结膜明显充血、水肿,滤泡增生,少数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结膜下出血。水样分泌物,常伴伪膜形成。耳前淋巴结肿大。起病7~10天内,出现浅层点状角膜炎,2周左右角膜中央出现数目不等的上皮下圆形浸润斑点,影响视力。角膜损害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后消失或遗留云翳。

2.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潜伏期1~2天,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Koch-Weeks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属接触传染,表现为结膜充血、水肿,粘液脓性分泌物,一般不波及角膜?结膜可出现小点状出血。

3.衣原体性结膜炎:由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潜伏期3~4天。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乳头增生、穹隆部布满滤泡??泌物或污染的游泳池水引起。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

二、治疗

临床上可用抗病毒眼液如0.5%病毒灵眼液,5%吗啉双胍眼液,鱼腥草滴眼液,开始时每小时一次,3天后逐渐减少次数,晚间涂更昔洛韦眼膏或抗生素眼膏。有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加用表皮生长因子眼液或眼表面润滑剂或人工泪液促进上皮修复及保护上皮。

有前房炎症时加用散瞳剂或非甾体抗炎药。

中药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桑叶、薄荷等热熏敷或提取液滴眼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

眼分泌物多时,可用温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清洗结膜囊。

抗生素、磺胺药可以作为预防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用药。

三、预后

该病病程呈自限性,自然病程为1~3周,一般预后良好,但偶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附件2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实验室检测

一、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1.患眼结膜囊泪液、分泌物是分离CA24v、EV70的主要标本。标本采集应在起病1~3天以内。

2.用灭菌棉拭子涂擦翻转的上、下睑结膜并拭取泪液立即投入装有灭菌生理盐水或Eagle液或0.5%水解乳蛋白Hanks液2mL的小试管中,贴好标签,置冰壶内携至实验室或低温(-20℃~-70℃)冻怼?/SPAN>

(二) 病毒分离

1. 取出标本,无菌条件下揉洗棉拭子,压挤出标本液,加10%青霉素、链霉素(原浓度青霉素、链霉素各1万u/mL),置4℃作用4h后用作病毒分离。

2.细胞培养用生长单层的HeLa细胞或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或其他敏感细胞,生长液为10%牛血清Eagle液,含青霉素100u/mL,链霉素100u/mL,pH7.2-7.4。

3.倾去细胞管内生长液。每细胞管接种标本液0.2mL吸附10min。每份标本液接种4个细胞管。加维持液(含2%牛血清的Eagle 液,PH 7.2~7.4)0.8mL/管。余标本液置-20℃或-70℃冻存。细胞对照管4管,每管加维持液1.0mL。 37℃温箱静置培养。每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3-4天更换维持液一次,连续观察7天。

4.细胞管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圆缩、分散、胞浆内颗粒增加,最后细胞自管壁脱落,为分离阳性结果。细胞病变

达“+++ - ++++”时,将细胞收留冻存于-20℃或-70℃,备TCID50滴定及病毒鉴定。第1代培养见可疑细胞病变时继续传代,待细胞病变稳定出现后-20℃或-70℃冻存。第1代培养培养7日不出现细胞病变时连续盲传2代,如仍无细胞病变则分离结果为阴性。 (三)病毒TCID50滴定

1.阳性细胞管冻融3次。2000rpm离心10分钟,吸取上清,加 Eagle液10倍系列稀释为10-1至10-8病毒液,各加入细胞板内,每孔25μl,每稀释度4孔细胞。

2.每孔加细胞悬液25μl,同时设细胞对照(25μl稀释液

+25μl细胞悬液), 37℃培养7天,观察细胞病变。

3.按Reed-Muench法计算出分离病毒株的TCID50。

(四)病毒鉴定(微量中和实验)

1.将CA24v或EV70的标准血清稀释至20个单位(例如:血清效价为1:160时,进行1:8稀释)。

2. 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加入20个单位的标准抗血清

25μl和100个TCID50病毒25μl,37℃作用1小时,最后加入HeLa或其它敏感细胞悬液25μl。同时设以下对照:

(1)病毒滴PAN>病毒25μl,从第二孔开始进行倍比稀释病毒最后每孔加稀释液25μl及细胞悬液25μl;

(2)阳性对照:加100个TCID50病毒25μl、稀释液25μl和细胞悬液25μl;

(3)阴性对照:加稀释液50μl和细胞悬液25μl;

(4)阴性血清对照:每孔加 100个TCID50病毒25μl、不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25μl和细胞悬液25μl;

(5)将细胞板轻轻摇匀,37℃、5%CO2温箱培养7天。

3.观察细胞病变,以完全病变为判断标准,不发生细胞病变的证明其病毒能被标准血清所中和,以此鉴定病毒。

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法

(一)眼结膜细胞涂片

1.用棉拭子取结膜细胞,涂于清洁的玻片上,室温干燥,冷丙酮于4℃固定10min。

2.一个患者标本作两个涂片,分别用抗CA24v及抗EV70单克隆抗体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查结膜细胞中的病毒抗原。

(二)细胞培养物涂片

1.眼拭子标本接种于细胞培养管中,出现可疑细胞病变时,取其中一管用毛细吸管吹打下细胞,经PBS洗涤做细胞涂片,室温干燥,冷丙酮固定。

2.分别用抗CA24V及抗EV70单克隆抗体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查病毒抗原,既可以确定分离是否为阳性,又可以及时鉴定出病毒型别。

(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法

1.上述结膜细胞涂片或病毒分离涂片,分别加适当稀释的抗CA24v及抗EV70单克隆抗体,将玻片置于37℃湿盒内30min。

2.取玻片用pH 7.2-7.4的PBS洗涤3次,每次3min-5min。 3.加适当稀释的抗鼠IgG荧光素结合物,置于37℃湿盒内30 min。

4.取出玻片,同上法用P.B.S洗涤3次,加50%中性甘油P.B.S封片镜检,在荧光显微镜下细胞浆内见黄绿色荧光为阳性。 5.在实验中设阴性或阳性对照。

(三) 血清学检查

1.发病1~3天内采取患者急性期血清,发病后2~4周采取恢复期血清,分别-20℃冻存备检。

2.双份血清1:5稀释,56℃,30分钟灭活。

3.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将上述血清从1:5开始倍比稀释至

1:1280,每孔量为25μl。

4.每孔加100个TCID50病毒25μl,37℃作用1小时,加细胞悬液25μl,置37℃、5%CO2温箱培养7天。以完全病变为判断标准,与哪型病毒中和即判断为该型病毒感染。

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以不产生细胞病变的血清最高稀释度的倒数为终点效价。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防范措施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防范措施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一、预防控制措施 该病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做好病例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公众做好个人预防,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一)对病人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二)病人病后7~10天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三)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如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 (四)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强化晨检制度,工厂等集体机构要建立健康检视制度。一旦发现病人,应要求病人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 (五)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和消毒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检治病人后,必须认真消毒双手,未对双手消毒前,不得再接触其他病人。诊疗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物品要擦拭消毒。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专辟诊室或诊台接诊病人,避免交叉感染。 (六)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劝阻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可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 (七)平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 (八)一般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等方式,进行该病的群体预防。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控制措施: 预防措施 1.卫生教育,宣传个人爱眼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 2.重视公共卫生,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 病人的隔离与消毒: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

红眼病的预防

“红眼病”就是传染性结膜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潜伏期短,为18至48小时,病程发展快。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本病全年均可发生,通过接触传染,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泳池浴池水、公用玩具等。因此,本病常在幼儿园、学校、医院、工厂等集体单位广泛传播,造成暴发流行。 红眼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红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粘附在角膜表面时,可有暂时性视物模糊或虹视(眼前有彩虹样光圈),一旦将分泌物擦去,视物即可清晰。如果细菌或病毒感染影响到角膜时,则畏光、流泪、疼痛加重,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红眼病发病急,一般在感染细菌1~2天内开始发病,且多数为双眼发病。传染性强,本病由于治愈后免疫力低,因此可重复感染(如再接触病人还可得病),从几个月的婴儿至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可能发病。流行快,患红眼病后,常常是一人得病,在1~2周内造成全家、幼儿园、学校、工厂等广泛传播,不分男女老幼,大批病人感染。 幼儿红眼病的治疗: “红眼”宝宝能传染给其他人,在宝宝“红眼”之后要立即隔离,并且不中断地治疗。如果忽视对“红眼”宝宝的治疗,严重时会由急性结膜炎转变成慢性结腰炎,到那时,治疗起来麻烦不说,宝宝的眼睛会更加痛苦。在治疗的时候,要注意这些方面: 1.“红眼”宝宝的眼睛里分泌物很多,会让宝宝的眼睛很痛苦,这时医生会建议爸爸妈妈用生理盐水每天冲洗“红眼”宝宝的眼睛,

广东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方案版

广东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方案(2017年版) 一、背景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由于该病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一旦发生流行将会给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为加强我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工作,提高防控能力,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的 (一)掌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 (二)掌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谱变化特点。 (三)及时规范处置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 三、监测定义 (一)病例定义。 1.急性结膜炎病例。 因环境中感染性(如细菌、病毒及衣原体等)因素所致突发结膜充血者。患者自觉眼痒、异物感、灼热感、眼分泌物增多,检查见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结膜囊内有分泌物,分泌物呈脓性、黏液性或水样,部分出现结膜下出血,角膜点状浸润。 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病例定义参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217-2008)。 (1)疑似病例。 同时具备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者即为疑似病例: 1)流行病学史。 本病易导致流行或暴发流行,以夏秋季常见,流行期间无季节性;患者多有明显的接触感染史,通过眼一手、物、水一眼的途径接触传染。 2)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黏液性。体征:眼睑红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结膜下点、片状出血。早期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弥漫散在细小点状着染。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的结膜细胞学检查见单个核细胞反应为主者即为临床诊断病例。 (3)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之一者即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1)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病毒,并应用微量中和实验鉴定为EV70或CA24v。2)结膜细胞涂片或细胞培养物涂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查见EV70或CA24v抗原。3)双相血清学检奎,患者恢复期血清抗EV70或抗CA24v抗体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 (二)聚集性和暴发疫情。 1.聚集性疫情。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工厂、医院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或急性结膜炎病例异常增多。 2.暴发疫情。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工厂、医院等集体单位发生20例及以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学校红眼病防控应急预案

红眼病防控应急预案 “红眼病”即传染性结膜炎,又叫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被传 染上红眼病的患者,会出现双眼发烫、疼痛、怕见光、眼睛睁不开等症状,日 常生活变得非常不方便。为提高学校预防和控制红眼病的能力和水平,做到早 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在 师生中传播、蔓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组织实施各项防控工作制度和措施,防范红眼病在学校内发生 传播。开展红眼病基本常识和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教职工防范意 识和防范能力;广泛开展爱校卫生运动,加大对校园环境的整治力度;认真落 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消毒等制度;强化报告意识,完善防控、停课的应急预案。 二、成立红眼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三、全体教职工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对于可能发生的病情做出快速反应。 1、要早发现。要坚持实行晨检制度。在本学期的日常安全检查记录本上做好 记载,每天早晨由班主任到班级中检查学生到校情况;每天保证两小时以上 的教室通风时间;加强对教室、餐厅等校内场所的消毒工作,尤其是学生接 触的公共教学设施、公共用具要加强消毒,及时消除校内外垃圾堆和卫生死角;建立缺课登记制度,班主任要及时落实学生缺课的原因,并对生病学生 进行跟踪了解。 2、要早通知。出现红眼病时,要第一时间隔离学生,同时及时告知学生家长。 3、要早隔离。对疑似病人和患者要及时隔离,并通过家长将其送往医院诊治。当一个班级出现红眼病患者,其他同学就得及时预防,勤洗手或者适量的使 用一些眼药水。红眼病患者必须痊愈后方能返校习。 4、要早治疗。发现红眼病患者,必须及时通知家长将学生送往医院治疗。(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晨检、消毒、隔离制度,重点实施对眼睛不适的学生进行检测,对因 健康原因缺勤者由班主任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和病症排查,必要时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红眼病报告 1、学校召开红眼病防控专题会议,指定病情汇报责任人,三个年级组长负责 每天将红眼病病情汇报给德育处。 2、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及相关科室平时要加强日常工作,各负其责。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知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知识(普及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1969年首先西非加纳暴发流行,1971年我国首次暴发流行。80、90年代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特点为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常造成大范围爆发流行。多发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自然病程短、无特殊治疗药物、预后较好、极个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1、病原体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新型肠道病毒70型(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 2、传染源 患者眼部分泌物及泪液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部分患者的咽部、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患者眼部分泌物-手-健康人眼或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物品-健康人眼传播。患者的手、毛巾、手帕、脸盆以及病人用过的洗脸水、衣服、被褥上都会含有病原体,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健康人的眼睛(包括病人自己的健眼),便把红眼病传播开来。 3、流行特点 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易在学校、工厂、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地方爆发流行。结膜炎后一段时

间人群虽有一定免疫力,但时间很短,容易再次感染。在自然灾害期间,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红眼病就更容易蔓延。 4、临床表现 起病急,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潜伏期短,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发病两周后传染性最强;刺激症状重;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 5、主要体征 眼睑充血水肿,睑球结膜重度充血,常伴 有结膜下出血,出血可为点状、线状或片状, 多在上方球结膜下,重症患者出血可累及整个 球结膜。睑结膜多有滤泡形成,严重者可有假 膜形成。轻度病变的患者,角膜可不受累,但 是中重度患者可出血角膜的上皮及上皮下病 变,表现为角膜上皮点状脱落,荧光素染色可 见散在点状或成簇状,上皮下或浅基质层出现混浊,甚至炎症累及前房导致前葡萄膜炎。有些患者的角膜上皮病变可反复发作,引起视力下降。多数患者有耳前淋巴结或颌下淋巴结的肿大、触痛。极个别患者可伴发脊神经麻痹的表现如下肢运动麻痹或瘫痪。 6、诊断 夏秋季节一个地区、单位集中出现多数急性结膜炎患者或医院门

红眼病

红眼病相关知识 俗称的“红眼病”是传染性结膜炎,又叫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其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夏季节多见。红眼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眼病,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因此,本病常在幼儿园、学校、医院、工厂等集体单位广泛传播,造成暴发流行。 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5天,一般为1~2天,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如共用毛巾、手帕、浴巾等,还可借助水传染,如游泳池水等。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充血、点片状结膜充血、伴眼球异物感、流泪、眼痛等症状。“红眼病”主要在夏秋季流行,居住条件拥挤、环境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等都会加速该病传播。 红眼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红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粘附在角膜表面时,可有暂时性视物模糊或虹视(眼前有彩虹样光圈),一旦将分泌物擦去,视物即可清晰。如果细菌或病毒感染影响到角膜时,则畏光、流泪、疼痛加重,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红眼病发病急,一般在感染细菌1--2天内开始发病,且多数为双眼发病。传染性强,本病由于治愈后免疫力低,因此可重复感染(如再接触病人还可得病),从几个月的婴儿至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可能发病。流行快,患红眼病后,常常是一人得病,在1--2周内造成全家、幼儿园、学校、工厂等广泛传播,不分男女老幼,大批病人感染。“感染上红眼病,最起码也要治疗一个星期”眼科医生说染上了“红眼病”其实非常麻烦,并不是由你的体质强弱就能决定你恢复得好慢。1)为此,医生建议要是得了红眼病后要积极治疗,一般要求要及时、彻底、坚持。一经发现,立即治疗,不要中断,症状完全消失后仍要继续治疗1周时间,以防复发。 1. 治疗可冲洗眼睛,在患眼分泌物较多时,宜用适当的冲洗剂如生理盐水或2%硼酸水冲洗结膜囊,每日2--3次,并用消毒棉签擦净睑缘;也可对患眼点眼药水或涂眼药膏;而用湿毛巾包在眼睛上冷敷或是用冰块冰敷都有一定效果。 2. 如为细菌性感染,可根据检查出的菌种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根据病情轻重,每2--3小时或每小时点眼药1次。常用眼药水有10--20%磺胺醋酰钠,0.3%氟哌酸,0.25%氯霉素眼药

春季红眼病的预防与治疗.doc

春季红眼病的预防与治疗 小朋友们好,我是中二班的王老师。王老师想考考你们,春季大气温暖,加强预防是防治小儿红眼病的根本途径,尽量不要带或少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小儿已感染上红眼病,一、应进行适当隔离,不要让患儿串门,暂时不要去幼儿园,不要到理发店、浴池,以免疾病蔓延;二、患儿使用过的毛巾、手帕和脸盆要煮沸消毒,晒干后再用,并为患儿准备专用的洗脸用具;三、教育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做到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眼屎多时,要用干净手帕或纱布拭之; 四、饮食清淡,多食蔬菜、新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五、开放患眼,不能遮盖,否则眼分泌物不能排出,反而加重病情。 孩子一旦患上红眼病,应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诊治,若治疗不彻底可变成慢性结膜。 小朋友们好,我是中二班的王老师。王老师想考考你们,春季大气温暖,加强预防是防治小儿红眼病的根本途径,尽量不要带或少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小儿已感染上红眼病,一、应进行适当隔离,不要让患儿串门,暂时不要去幼儿园,不要到理发店、浴池,以免疾病蔓延;二、患儿使用过的毛巾、手帕和脸盆要煮沸消毒,晒干后再用,并为患儿准备专用的洗脸用具;三、教育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做到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眼屎多时,要用干净手帕或纱布拭之; 四、饮食清淡,多食蔬菜、新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五、开放患眼,

不能遮盖,否则眼分泌物不能排出,反而加重病情。 孩子一旦患上红眼病,应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诊治,若治疗不彻底可变成慢性结膜。 小朋友们好,我是中二班的王老师。王老师想考考你们,春季大气温暖,加强预防是防治小儿红眼病的根本途径,尽量不要带或少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小儿已感染上红眼病,一、应进行适当隔离,不要让患儿串门,暂时不要去幼儿园,不要到理发店、浴池,以免疾病蔓延;二、患儿使用过的毛巾、手帕和脸盆要煮沸消毒,晒干后再用,并为患儿准备专用的洗脸用具;三、教育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做到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眼屎多时,要用干净手帕或纱布拭之; 四、饮食清淡,多食蔬菜、新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五、开放患眼,不能遮盖,否则眼分泌物不能排出,反而加重病情。 孩子一旦患上红眼病,应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诊治,若治疗不彻底可变成慢性结膜。 小朋友们好,我是中二班的王老师。王老师想考考你们,春季大气温暖,加强预防是防治小儿红眼病的根本途径,尽量不要带或少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小儿已感染上红眼病,一、应进行适当隔离,不要让患儿串门,暂时不要去幼儿园,不要到理发店、浴池,以免疾病蔓延;二、患儿使用过的毛巾、手帕和脸盆要煮沸消毒,晒干后再用,并为

沙眼与红眼病的预防教案

沙眼与红眼病的预防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沙眼与红眼病。 2、使学生知道沙眼与红眼病的主要症状、致病原因、传染途径和预防方法。 3、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感染沙眼与红眼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沙眼和红眼病。 难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感染沙眼与红眼病。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谜底:眼睛) 2、眼睛是心灵之窗,如果没有了眼睛,就看不见;如果眼睛得了疾病,就会给生活带来不便。 3、请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眼睛进了一粒沙尘的感受? 4、是呀,眼睛进了一粒沙尘都那么难受,更何况得了沙眼与红眼病,怎样预防沙眼与红眼病? 5、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沙眼与红眼病的预防 (二)讲授新课: 1. 什么是沙眼与红眼病? (1)沙眼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眼病,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2)俗称的“红眼病”是传染性结膜炎,又叫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2.沙眼与红眼病是怎样引起的呢? (1)沙眼是接触了沙眼衣原体引起的,这种衣原体通过手、毛巾、手帕、脸盆、玩具等传给别人。 (2)红眼病是眼睛感染细菌引起的,多发于夏秋季节,在集体场所如集体宿舍、学校、单位、公共场所、家庭、游泳池等处流行。 3.沙眼与红眼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1)沙眼的主要症状:眼睛发痒、流泪、眼屎多、眼睛里总好像有什么东西去不掉。 (2)红眼病的主要症状:一般双眼先后发病,眼结膜充血发红,眼屎多,严重的眼痛、畏光、流泪、眼皮肿胀。 4.沙眼与红眼病有什么危害? (1)沙眼的危害:多揉眼睛也会发红,发红后视力受到一定的影响,看东西既不清楚,也不能持久。如果不及时治疗,日子久了眼皮会朝里面翻,睫毛会向里面长,这时怕光,流泪的现象也越来越厉害,东西也看不清,甚至还有失明的危险。 (2)红眼病的危害:发病急,传染性强,可重复感染,流行快,患红眼病后,常常是一人得病,在1~2周内造成全家、幼儿园、学校、工厂等广泛传播,不分男女老幼,大批病人感染。 5、预防沙眼与红眼病的办法: 一般来说,沙眼与红眼病是因为不注意用眼卫生而被传染的,所以要预防沙眼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AHC)是非功过969年新发现的一种眼病,系有肠道病毒70型所引起,现已波及世界各地,成为目前人类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本病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并可并有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等特点。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通过水或直接接触传染。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无性别差异。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该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极少数病例尚可出现虹膜炎的改变。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简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为中国法定丙类传染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1971年我国首次暴发流行本病,除边远地区外遍及中国各省市,包括香港、台湾。此后80年代、90年代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及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本病特点为潜伏期很短,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 [1]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本病病原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新型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 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sakie virus A24 ,CA24v)。两种病毒形态相同,皆为球形,直径20~30nm。蛋白质衣壳呈立体对称二十面体,有32个子粒,无外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在宿主细胞胞浆内繁殖复制。病毒耐酸、耐乙醚,对一般常用消毒剂、脂溶剂抵抗,对紫外线、氧化剂、高温干燥敏感。世界范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地区分离出的病毒常为EV70,亚洲地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分离的病毒以CA24v为多。EV70和CA24v两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两者不能区别。病因世界各国在本病流行时,都分离出一种新型的微小核糖酸病毒。该病毒直径约20~30毫微米,球形、RNA单股病毒。耐酸、耐乙醚、对碘苷抵抗;对热敏感,加热到50℃分钟即能灭活。能在Hela细胞及人胚肺细胞培养基上生长。该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某些毒株经脑内或脊髓接种猴子时,可使猴子产生神经损害,或下肢驰缓性麻痹,作为本病的病原是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中的肠道病毒70型所致。近来发现另一种肠道病毒柯萨奇A24型也能引起同样临床病变。中国历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中各地区也都分离出EV70或CA24v,或两种病毒同时流行感染。临床诊疗中用75%酒精消毒是最可靠的消毒方法。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病学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通常的人患上红眼病,如不及时隔离、治疗和预防,在一两天内全家受感染,有时甚至一两周造成全班、全单位、全村流行。大流行期间曾造成一些城市停课、停产、停市,给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染。主要通过患眼,手,物品,手,健眼,患眼,水,健眼的方式进行传播,前者为家庭、同学、同事之间的传播方式,如接触患者或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与患者公用洗脸毛巾、脸盆等,或者接触患者摸过的东西,如门把、生产工具、娱乐玩具等;后者为污水、家庭之间的传播途径。本病每于夏秋季节流行,多见于成人。自然病程短,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疗法。预后良好,但印度、新加坡、泰国、美国及我国均有个别病例在结膜炎后出现下肢运动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结膜炎后一段时间人群虽有一定免疫力但中和抗体滴度升高频率低,仍易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五一中心小学 为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的能力和水平,规范学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的防控应急处置工作,普及防治知识,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工作,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预防措施,开展人感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和家长了解人感染“红眼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强化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组织管理 1、建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相应机构,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和部署学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工作,具体负责监督、协调和联络、控制疫情的措施、落实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各项具体工作。 2、成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汪涛 副组长:曾讲德熊伟刘亚兰陈刚胡长旺 成员:全体教职工 3、领导小组职责

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制定本单位防控工作方案,建立预防人感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相关人员、物资、技术保障机制,收集、分析、汇总上报有关信息,提出相应处理建议。完善专项应急预案,明确疫情报告人,负责学校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程序规范、及时、有效。 4、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 要高度重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工作,按照应急方案要求完善领导和组织责任制,积极配合卫生、疾控等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利用校园广播站、板报等平台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师生科学饮食和卫生安全意识,敲响人感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的警钟。 (二)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消除疾病发生与传播的隐患 一是要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制度和措施.改善环境卫生。 二是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源的管理,严防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加强对水源的监控与检测,教育学生不喝生水。 三是要积极做好教室、食堂、厕所等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通风、消毒与清洁卫生工作,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三)加强宣传教育,切实落实措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鼓励学生开展阳光体育锻炼。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避免接触“红眼病”症状病人。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不共用脸盆毛巾

预防红眼病安全教案

预防红眼病安全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红眼病的病因,症状,预防。 2、教育学生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文明习惯。 【教学重点】:预防红眼病。 【教学难点】:红眼病的病因,症状。 【教学准备】:上网查找有关红眼病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案例导入 1、近来病例 2、交流对红眼病的认知 二、学习 1、红眼病是有什么引起的? 2、患红眼病有哪些感觉? 3、红眼病传播有何特点? 4、患了红眼病要注意些什么? 5、怎样预防红眼病? 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作适当的提示。 师小结:我们弄清楚了关于红眼病的几个问题,重点是第4和第5个问题。严格按要求去做就可免遭红眼病的危害。一旦染上红眼病,一定要按我们今天学得去做,不能勉强上学,否则,既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又容易传染给其他同学。 三、巩固提问 1、怎样预防红眼病? 2、得了红眼病后应怎么办?

认识和预防流行性感冒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有关内容,让同学们清楚当前是流感发生的多发性季节病,认识流感的重要性,一旦遇到感冒发烧应该及时治疗,掌握流感的主要症状;.使学生了解流感有关知识并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防护。 2、明确流感可防可控可治的客观依据,消除惊慌恐惧心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3、掌握明确科学的防护措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流感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交流生病史。 2、引出学习主题并板书 (二)了解病症 1、什么是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约每隔十年发生一次变异,继之会发生世界性大流行。是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发病后全身症状严重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流感一年四季都可流行,一般多在冬春季节,而大流行多数从夏季开始。而我国南方每年的3月至7月的是发生季节性流感的多发性季节,目前我市也逐渐进入季节性流感高峰期。 流感发病突然,发病率高,常呈暴发流行并多次反复。病人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流感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起病急,症状为高热、畏寒、头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全身酸疼,体温高达39—40℃,2—5天后热退,开始出现呼吸道症状。 流感类型 1、单纯型:最常见,症状如上所述,病程约一周。 2、中毒型:全身中毒型症状严重,具有脑炎、脑膜炎或中毒性心肌炎等临床表现。 3、肺炎型:老幼患者及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易发生本型流感,可由流感病毒引发,也可继发于细菌性肺炎。 (三)辨析 1、给学生看一些片段和图片,从视觉上认识流感。 2、判断这样的病症是否属于流感?为什么? 第(1)天该同学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

红眼病预防知识普及

红眼病预防知识普及 简介 俗称的“红眼病”是传染性结膜炎,又叫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本病多由风热毒邪,时行疠气所致。红眼病发病急,一般在感染细菌1-2天内开始发病,且多数为双眼发病。传染性强,本病由于治愈后免疫力低,因此可重复感染(如再接触病人还可得病),从几个月的婴儿至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可能发病。流行快,患红眼病后,常常是一人得病,在1-2周内造成全家、幼儿园、学校、工厂等广泛传播,不分男女老幼,大批病人感染。

红眼病 红眼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红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粘附在角膜表面时,可有暂时性视物模糊或虹视(眼前有彩虹样光圈),一旦将分泌物擦去,视物即可清晰。如果细菌或病毒感染影响到角膜时,则畏光、流泪、疼痛加重,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红眼病的主要感染途径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最常见为眼--手--眼的传播。另外接触病人用过的毛巾、手帕、洗脸用具、电子游戏机、电脑的键盘等,或到病人接触过的泳池、浴池等地方游泳、洗浴,都有可能感染此病。 红眼病的预防方法: ①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洗手液或肥皂洗手。避免用手揉擦眼睛十分重要。 ②易流行季节,最好去正规并且消毒条件完善的游泳池游泳,严禁红眼病患者进入游泳池。 注意事项 切断传播途径 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因此,预防红眼病也和预防其他传染病一样,必须抓住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身体抵抗力3个环节。积极治疗红眼病患者,并进行适当隔离。红眼病治疗期间,尽可能避免与病人及其使用过的物品接触,如洗脸毛巾、脸盆等。尽量不到公共场所去(如游泳池、影剧院、商店等)。对个人用品(如毛巾、手帕等)或幼儿园、学校、理发馆、浴室等公用物品要注意消毒隔离(煮沸消毒)。个人要注意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有条件时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眼药水点眼。

什么是红眼病

什么是红眼病? 医学上称红眼病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引起本病的常见病原体有流行性感冒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腺病毒。红眼病发病较急,潜伏期1—3天,多为双眼发病,病人自觉流泪、异物感、灼热感,眼睛结膜充血,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由于分泌物多,常使上下睫毛粘在一起,早晨起床睁眼困难。先是眼睛发红、发热、又痛又痒,眼皮里好象进了沙子似的不舒适;还怕光、流泪,令人很难受。 红眼病是怎样传播? 一个“红眼病”人往往会让很多人“眼红”。因为“红眼病”人的眼睛分泌物里藏有大量的细菌或病毒,“红眼病”人所用过的毛巾、脸盆、洗脸水和手帕,以及他们的手指上都有大量的病菌,所以凡是“红眼病”人接触过的物品,诸如枕头、棉被、衣服、门把手、电话机、遥控器等等都沾有这些病原体。正常人使用了“红眼病”人用过或摸过的东西,或者同“红眼病”人握了手,再去揉自己的眼睛,就会受到感染,眼睛很快便会“红”起来。所以如果发现自己周围的小环境里有“红眼病”人,得赶快提高警惕,别乱摸物品、勤洗手,别揉眼睛。现在的大型工厂都是流水线作业,如果流水线上有同事患有红眼病的话,很容易通过流水线传给后面的同事,所以患病期间应该请假隔离治疗。痊愈之后再上班。 患了红眼病,该如何处理? 红眼病患者也不必太过于紧张,可以到医院进行正规的治疗,可以选择有效的抗生素眼药水点眼,常用的有0.3%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及氯霉素等,睡前涂用抗生素眼膏,如红霉素、环丙沙星、金霉素等;激素类的眼制剂可联合应用以促进炎症的消退、缓解急性期的症状。治疗急性病毒性结膜炎,要选用0.1%疱疹净、0.4%盐酸吗啉双胍、无环鸟苷等抗病毒眼制剂治疗,同时应合并应用抗生素眼药,以防混合感染。每次点药前需将分泌物擦洗干净,以提高疗效。当炎症控制后,为预防复发,仍需点眼药水1周左右,或应用收敛剂,如0.25%硫酸锌眼药水,每日2—3次,以改善充血状态,预防复发。另外,患者也不要与别人合用同一只眼药水以防交叉感染。 红眼病的预防措施。 “红眼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做好消毒和个人防护措施。如与病人接触,要注意洗手消毒,不和病人共用毛巾、脸盆等;家庭或集中环境中有患病者应该严加注意消毒及隔离治疗,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处理(例如:病人逗留过的工厂车间、食堂、宿舍、流水线的台面以及公共洗手间等);去公共游泳池游泳前后可以滴眼药水进行预防;个人养成勤洗手、不揉眼的良好卫生习惯。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预防性地使用氯霉素等眼药水。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医学参照)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2001-11-23发布 200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1969年以来世界范围暴发流行的新型急性传染性眼病,病原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sakie virus A24,CA24v)。本病接触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对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本病属丙类传染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秀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f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和人员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一般实验室检查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作出临床诊断。 根据病原学检查,分离病毒阳性或病人恢复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增高≥4倍或ELISA检测EV70或CA24vIgM抗体阳性,结合临床诊断进行确诊。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性强,一旦出现病人,往往导致流行或暴发流行。此病全年均可发病,在我国以夏秋季为常见。病人多有明显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史。3.2 临床症状及体征 3.2.1 潜伏期短,起病急。1~2h内眼部即眼红、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畏光、流泪、刺激症状明显。双眼同时患病或一只眼发病后很快波及另一只眼。3.2.2 眼睑水肿,睑结膜、球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点状、片状结膜下出血。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粘液性。 3.2.3 裸眼检查角膜不易发现异常。荧光素钠染色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上皮层见多发点状剥脱。 3.2.4 睑结膜、穹窿部结膜滤泡增生。 3.2.5 耳前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 3.2.6 本病自然病程为1~3周,一般预后良好,但偶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者。 3.3 实验室检查 3.3.1 结膜细胞学检查呈单个核细胞反应。结膜囊普通细菌培养阴性。3.3.2 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EV70或CA24v(见附录A)。3.3.3 双相血清学检查。病人恢复期血清抗EV70或抗CA24v抗体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或4倍以上(见附录B)。 3.3.4 结膜刮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病毒抗原。3.4 病例分类

学校、幼儿园如何预防“红眼病”

学校、幼儿园如何预防“红眼病” 红眼病,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俗称,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急性传染病,很容易在集体单位发生爆发流行。该病以眼睑红肿、结膜出血等为主要症状,多为双眼同时或先后起病。发病后表现为眼结膜充血、怕光、分泌物增多,眼睑可水肿,患眼常有异物感,刺激感、烧灼感或痒感;夏秋季发病较多,常可通过与有眼污染物的手及与病人共用毛巾、脸盆、玩具、游泳等经接触传播。急性期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2天,很少超过3天,具有自限性,要注意用眼卫生,多注意休息,病程一般为一周。 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红眼病后,应采取以下措施: 1、隔离病人,患病学生应立即回家进行隔离治疗,至少隔离至症状消失。由于实际情况,不能及时回家隔离的学生,应开辟独立的教室,避免与其他正常的学生接触,要做好隔离教室的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为避免与其他学生发生接触,对发病人数较多的班级可采取错时上下课,疫情较重的班级建议停课。 2、做好晨检工作。老师在进行晨检过程中,应避免用手接触患病学生,以免引起交叉感染。接触患病学生后,应立即洗手。 3、学校教室要加强开窗通风,搞好环境卫生。教室地面、课桌椅、门把手、等学生容易接触的物品可以用氯制剂稀释液进行消毒。 4、幼托机构要做好日常性消毒工作,严格分盆分巾,儿童使用

过的玩具应每日用氯制剂稀释液消毒,毛巾、被褥、课本等读物可在阳光下曝晒消毒。 5、学校暂时禁止一切集体活动,停止使用公共教室,直至疫情平息。 6、学校要加强健康教育,教导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强调手卫生,要勤洗手,不要用手揉眼睛。患病学生回家后,物品应单独分开使用,使用过的毛巾等可以经煮沸或阳光下曝晒消毒。 (关于停课建议。由于该病极易传染,且流行速度快,短期内容易在集体单位爆发流行,因此,对发病人数较多的班级(三分之一以上),建议进行停课,以保护疫情未波及到的班级,停课时间一般为3天,由于其潜伏期一般在3天以内,因此停课的目的是对所有学生进行医学观察,以区分感染者和未感染者,停课之后要严把晨检关,发现病人后应立即隔离。)

红眼病地预防健康教案

红眼病的预防健康教案 一、教材分析: 《红眼病会传染》是小学民防第二册第九课的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学生都有过遇见过红眼病的情形,教材联系实际生活,把红眼病的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主要知道“什么是红眼病”,“红眼病的症状”,“红眼病的传播”,“预防红眼病的方法”和“得了红眼病怎么办”。本课教材通过故事会,安全侦察兵,平安小课堂,平安在我心,拓展小园地等几个部分,介绍红眼病有关的知识。同时为了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故教材知识的呈现尽可能用故事和可爱的人物的讲解。 学生能通过故事会,了解及其主要症状,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明白生活中容易引起红眼病的因素及预防红眼病的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预防红眼病,知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安全意识也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本册课本主要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和教师都了解过红眼病,所以学生对于红眼病的认识有一定的经验,但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还不能系统的认识红眼病及其主要症状,在预防红眼病方面,也还属于一知半解。 同时由于不同家庭的孩子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都有较大的差异,很多引起红眼病的因素会被忽略,所以很有必要让孩子们相互交

流,来总结出预防红眼病的方法,从而每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1、体会预防红眼病的重要性。 2、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行为技能训练 1、了解预防红眼病的方法。 2、学会科学地预防红眼病。 (三)知识经验积累 1、知道红眼病的一般症状、流行及传播特点。 2、知道怎样预防红眼病。 四、教学重点 掌握预防红眼病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学会主动预防红眼病。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应急预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应急预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特点: 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红眼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眼病,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易在学校、工厂、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地方爆发流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一、目的: 为提高我市预防和控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能力,杜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的危害,保障游泳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本游泳池正常秩序,特制定并启动应急预案,预防和控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二、处理原则: 坚决贯彻执行“预防为上、分级控制、依法强制,及时处置、分级管理”的工作原则。强化“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处置原则,务实、高效、科学、有序地预防和控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蔓延。 三、组织机构 成立“游泳池防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范工作的指导、督促与检查。 预防管理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陈娴 副组长:吴婷 成员:黄剑芳、等 具体职责分工: 陈娴:负责游泳池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的全面工作。 吴婷:负责防治工作中物力、人力的落实工作。 张芙蓉:负责数据资料归纳、上报以及家长沟通工作。 黄剑芳:负责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过程中的消毒指导工作。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生活中要做好预防措施。以下是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接种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生活有规律。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像有的人通宵玩牌、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冲浪,劳累过度,

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5、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切莫讳疾忌医。尽量减少与病患者接触,与病人接触时需戴多层棉纱口包,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要尽快诊断和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对发病的房间要及时消毒,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食醋熏蒸来进行预防。 预防传染病安全常识传染病是由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一、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第三,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第四,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第五,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