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术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术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为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会计学术论文文献综述,谢谢你的阅读。

会计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篇一

围绕国际会计准则前景的较量与对策

1995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 与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IOSCO)订立协议,规定:如果IASC能在1998年完成制定一套核心国际会计准则的任务,并得到IOSCO技术委员会的批准,该组织将把这套准则作为跨国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准则。时至今日,IASC的任务已基本完成,IOSCO尚未决定是否接受IASC制定的核心准则,而有关制定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的讨论已演化为一场改组IASC的较量。这场较量的背景是什么?围绕这场较量有哪些动向?这场较量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希望引起会计学术、实务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广泛重视。

一、动力

什么是国际会计?崔和默勒(Choi and Mueller,1992)认为,可有四种定义:(1)国际比较会计;(2)跨国公司及跨国交易的会计;(3)国际金融市场的会计需求和(4)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如果将国际金融市场的会计需求也并入跨国公司和跨国交易会计的话,实际上只有三种定义。有人认为,国际会计协调的目的是形成一个世界会计(World Accounting),特别是制定出一套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

为何要进行国际会计的协调,并制定出一套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呢?一般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建立国际通行会计准则的势头为何这么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 跨国上市

最近几年,公司跨国上市、跨国发行债券成为一种潮流,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特殊形式。很多发展中国家采用“欧洲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另一些国家则直接到国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其结果,全球证券投资快速增长,如在1994年,全球证券投资增长746亿美元,1995年则猛增1486亿美元。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增长势头减缓。与此同时,全球直接投资也发展迅速,从1994年以来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以中国为例,在大力发展本土证券市场的同时,也挑选了一些企业到香港、纽约、伦敦和新加坡等地上市,开辟了企业融资的新路子,与国际证券市场的交流也增加了。这必将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必将增加证券监管国际合作,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压力。

(二) 跨国并购

从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案件急剧增加。1998年全球并购金额达24,∞0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50%,比1996年增长了2倍。其中美国占16,o∞亿美元,金融业占40%。近年来,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交易时有报道,比较著名的有奔驰汽车与克莱斯勒汽车合并、英国石油与美国阿莫科石油合并、法国雷诺汽车与日本日产汽车合并等。最大的一个购并案是德意志银行与美国信孚银行合并,以8,200亿美元总资产创世界第一大银行(霍学文、刘洁,1999)。并购活动的国际化也推动了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进程。

(三)区域经济合作

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另一个重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合作。这方面最主要的进展就是欧共体的发展。从1999年1月1日起,欧盟15国中的11个成员国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欧元先是作为帐面货币使用,3年后用于现金交易。要注意两点:第一,欧盟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欧盟的生产总值占全球的31%,超过美国(占27%);欧盟的外贸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达20%,也超过美国(18%)。第二,统一货币的国际地位将提高。各国的外汇储备政策、进出口政策等预计都将会作出相应调整。这种发展必然加速欧盟内各国的会计协调,以及欧盟与其他地区的会计协调。

(四) 金融危机

人类在莺歌燕舞的情况下,很难引起什么大的思维。一是有危机,二是有案件,整个发展才有声有色。会计史也是这样。否则,会计和审计不可能达到现在的状态。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机确确实实对于建立一套国际通行的规则,包括国际会计准则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还有一点,就是人的因素。队32的声势与其领导人的水平很有关系。新任秘书长卡斯伯格(Carsberg)教授曾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技术委员会成员,也曾是牛津等全球一流大学的著名教授。上任后,他顺应历史潮流,又凭借本人在各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尤其是与IOSCO的合作,工作开展得非常出色。

二、动向

根据刘威(1999)的观点,自1973年成立以来, IASC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73至1989年的制定主体准则阶段;1989至1995年的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阶段;1995年起的制定核心准则阶段。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后,有四个动向值得关注。

动向之一:IASAC与IOSCO的协议1995年7月,IASC与IOSCO 订立协议,其内容是:如果IASC能在1995年(后改为1998年)底前完成制定一套核心会计准则的任务,并得到I。王D技术委员会的批准,该组织将把这套准则作为跨国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准则。这套准则由五大类,四十个项目组成(刘威,199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发布后,列入核心准则的项目已经基本完成。IOSCO已经向IASC承诺,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完成后,IOSCO将尽快进入对该核心准则的审核程序(见章程,1999)。

除核心准则外,IASC还于1997年成立常设的准则解释委员会,以准确地解释和应用已颁布之国际会计准则,在缺乏权威性指南的情况下,该委员会根据队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理论体系》,及时地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可能产生歧义的方面进行解释。至1999年1月,该委员会已颁布16号准则解释。

IASC的努力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认可(刘宝慧,1999)。

1.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如英国、荷兰、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马来西亚、香港等)的证券交易所允许外国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其中巴黎证券交易所还允许国内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

2.在1998年10月3日的华盛顿会议上,西方七国财长及央行行长表明支持IASC的努力,并呼吁IASC在1999年初完成制定一套国际认可的会计准则的任务。

3.英国《金融时报》1998年10月19日报道:世界银行要求5大会计师事务所坚持亚洲公司必须遵循国际会计准则,否则拒绝在报表上签字。还指出,“世行的行动可能会加速形成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全球财务报告规则以及由国际会计师公会所制定的更严格的审计规则。这也会给当地的管理机构,特别是银行带来压力”。

动向之二:美国的立场

IASC与IOSCO的协议一出台,不谐合之音就响起。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来自美国的反对声。早在1997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列维特就曾发表一份声明,强调国际会计准则要能获得普遍认可(实际上主要是得到美国的认可),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核心准则; (2)必须高质量,即能导致可比、透明、充分的信息披露,于投资人有利;(3)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kvitt,1997)。此后,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投资管理研究协会、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等分别就什么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发表了意见(见葛家洒,1999),美国会计学会主办的刊物《会计天地》1998年第1期还设专栏,发表了六篇讨论文章。

1998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举办国际会计准则研讨会,美国FASB成员、著名国际会计学家默勒教授在发言中明确提出,美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上花的钱比全球各国所花的钱都多,而且美国制定的准则比其他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详细、先进,因此,“不希望让他人搭便车(Fm Ride)”。

对于美国的立场,队伍现任主席恩尼沃尔森认为:美国有关机构

建议跨国上市公司按美国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美国会计准则是根据美国证券市场的特定情况制定的,不能要求各国企业都按美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国际会计准则是由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经过严格的程序和充分的咨询制定的,更适合各国跨国上市公司的需要。世界各国的企业都按美国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表,这是很难想象的。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见陈毓圭,1998,第44页)。他还希望,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内的国际组织各成员在审核国际会计准则时,能够本着公允、公正的精神,多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着眼,使国际会计准则真正成为国际上通行的、权威的会计标准(见章程,1999)。

动向之三:四加一小集团(G4+1)

IASC的正式成员是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但是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已不受注册会计师协会一家控制,而是政治过程的产物。核心准则要能成为国际认可的准则,没有这些准则制定机构的支持是不行的,因此,IASC在忙于其核心准则项目的同时,又与对其影响最大的四大英语国家(即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四加一小集团(G4+1)。自1997年以来,(G4+1)寻求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一致,并且已经发布了6个讨论稿,为制定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作准备(博伊默,1999)。由于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受这四个英美法系国家的制约,所以,G4+1表面上是IASC 与这四个准则制定机构之间达成谅解的渠道,实质上是这些国家希望首先将所谓的国际通行的准则限制在这四大国认可的范围内。

动向之四:队伍的改组

从美国不买IA曰:的帐,到四加一小集团的形成,种种迹象表明,能否建立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已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较量,如这种准则的制定机制应是怎样的? 如何分配各方面在这一机制中的权利? 据此,队伍于1998年12月提出了一份报告:《塑造IASC的未来》(Shaping IASC for the Future,以下简称“IASC报告”),建议对IASC作彻底的改革。其要点是:

1.将IASC的目标定为制定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而不是将国际会计准则仅仅作为国际协调的工具,以提供高质量、透明、可比、于

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

2.通过成立准则制定委员会(Standards Development Committee),为各国准则制定机构提供一个合作的条件,使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维护本国主权的同时,能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中发挥重要作用。

3.扩大IASC理事会(IASC Board)中专业团体及地区的代表性。

4.成立一个有效和独立的基金会(Board of Trustees),其职责是任命称职、诚实、客观和信守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理论体系》的人士,组成IA缸理事会和准则制定委员会。

5..建立一个更详尽、公开的准则制定程序,包括公开讨论技术问题和制定中的准则、实地试验、就IASC的计划公开质询、延长IASC 文件征求意见的时间、公开IASC结论及反对意见的根据等。

以上报告的征求意见稿一发出,各国及国际组织即开始提出各种意见。其中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Financial Accounting Foundation,FAF)及FASB于1999年初提出了题目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发展之见》(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A Vision for the Future)的报告(以下简称“FAF/FASB报告”)。这两个组织的主席还在1999年3月10日致信IASC秘书长(Jenkins, Johnsion,1999,以下简称“FAF/FASB信”),对“IASC报告“提出了详尽的意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会主席克特莱(kirtley)和总裁迈兰根(Melancon,1999)也于今年4月21日回信IASC秘书长,对“IASC 报告”提出了详尽的意见。美方与IASC争论的主要问题,将在本文下半部分论述。概言之,根据IASC建议和美方的修改意见,未来的IASC无疑是美、英、澳、加等国准则制定机制的翻版。但是,这种产生于各国主权范围内的准则制定机制能否在跨国组织中行得通?人们将拭目以待。

三、争议

(一)有无必要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有没有必要制定全球适用的国际会计准则既是一个理论之争,又是一个权利之争。理论之争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长”。支持者的意见已在以上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

迫切性部分述及。反对者认为,因为各国政治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所以,统一会计准则是以削弱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代价的,就象买衣服,“一种尺码不合众人身”(One Size Not Fit All)。权利之争指谁将主导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二)由谁来制订国际会计准则前一段的发展已经表明,新国际会计准则能否顺利出台已演化成一场政治较量,即除非改变IASC的组织结构和工作程序,新国际会计准则是不可能出台的,或者说,即使出台了,其权威性也将大打折扣。以一个新的准则制定机制取而代之已成必然趋势。与美英等国早期准则制定组织相类似,目前IASC是由注册会计师主导的。改革趋势之一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将成为一个广泛参与的政治过程,即其机制将更趋向于美、英等国目前已形成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

1973年成立的IASC,总部一直设在英国伦敦,所以,二十多年来一直是英国人主导的。对于新的IASC,英国的如意算盘十分简单:“这一剧本是我写的,因此,戏应由我来导,由我来主演。”美国人认为,本世纪世界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几乎就是美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尤其是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是最先进的,美国在准则上花的钱最多,制定的准则也最先进、最详尽,所以不愿放弃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主导地位。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美国人不取得主导地位,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制是不可能脱胎而出的。除美、英两国外,另一个是欧共体,他们也提出要成立一个会计准则委员会,这必然与英国发生争议。对此,英国方面呼吁欧共体不要另起炉灶了(就现在信息,欧共体已表态,不再另行制定。-编者注)

(三)IASC新的组织结构应是怎样的既然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将趋向于或初始于美国的机制,则其组织结构也必然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相类似。“IASC报告“提出的模式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基金会(The Board of Trustees),它主要是一个筹资机构;第二层次是理事会(The IASC Board),它是批准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力机构;第三层次是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The Standards Development Committee),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独立专家组成,它负责制定国际

会计准则并批准准则解释委员会的解释。

在以上组织中,争论较大的是如何分配理事会和准则制定委员会的权利。根据“IASC报告”,理事会将有权通过或否定准则制定委员会提出的准则,而且也有权调整准则制定计划。“FAF/FASB信”则认为,应授予准则制定委员会在制定准则方面的充分自主权,相反理事会应成为一个咨询性质的机构。该信认为,准则制定委员会应由熟悉技术问题的专家组成,能深入讨论各种技术问题,并根据讨论结果投票决定是否颁布某项准则。授予理事会否决准则制定委员会已批准之准则的权利,以及调整准则制定计划的权利,有可能降低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因为理事会成员不可能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一样,参与准则制定的全过程,也不一定熟悉某一准则的所有细节。给理事会这种权利可能演化成根据所代表国家或团体意志而非按技术上合理性投票的机制。“FAF/FASB信”认为,“IASC报告”,实质上是将未来的准则制定委员会视为现在的准则筹划委员会,不同之点可能是未来的准则制定委员会是常设的,而现在的准则筹划委员会是根据需要筹组的。此外,“FAF/FASB信”认为,给准则制定委员会充分的独立自主权还将提高准则制定的效率,提高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的积极性。

显而易见,如果按美国人的想法做的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的组织结构将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几乎完全相同,即IASC基金会等于(美国)FAF,IASC理事会等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IASC准则制定委员会等于(美国)FASB。

(四)如何分配IASC主要机构的席位新IAS二三个主要机构:基金会、理事会、准则制定委员会的席位应如何分配呢?“队S二报告”,提出了选择上述委员会成员的标准,包括:(1)技术上称职;(2)出于公众利益,而不是代表局部利益;(3)信守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理论体系》;(4)地区的代表性;(5)专业团体的代表性,(6)资本市场的代表性(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

“FAF/FASB信”原则同意以上标准,并认为,为达到这些标准,可采取两种措施,即(1)授予准则制定委员会以在不受商业利益趋使下批准准则的充分独立自主权; (2)任免理事会成员的机制应避免各方面代

表性的左右。然而,在大唱这些高调的同时,“FAF/FASB信”又提出,以上三个机构的席位一部分应当是轮流的,另一部分应当是固定的。而且具体地提出,资本市场规模大、在技术人员方面贡献大、而且比较信守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理论体系》的国家应当有固定的席位。甚至提出,不给美国这样资本市场规模如此大的国家以新IASC基金会、理事会及准则制定委员会的固定席位几乎是不现实和不合理的。

(五) 国际会计准则怎样获得各国法律支持

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在相当程度上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对于主权国家来说,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将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如果是强制性的,新的国际会计准则能否兼顾各国政治、法律、经济制度等的特殊性?通过什么途径变成各国准则?如果是非强制性的,新国际会计准则的作用有多大? 国际会计准则核心准则协议是与IOSCO签定的,那么,核心准则即便已获IOSCO批准,这些准则是否还需各国证券监管机构或相关法律批准,才可转化为这些国家的法定要求呢? 果真如此的话,在准则制定权不属证券监管机构的国家,又如何将核心准则转化为本国法定要求呢?

(六)与证券市场披露制度存在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具体可分为两个问题:一是涉及IASC制定的准则如何转化为各国法定要求问题,这已在上面述及;二是各国证券监管机构还能不能在准则规定之外,提出其他披露要求。有不少专家估计,全球通行会计准则是不可能制定出来的。即便能制定出,也不过是一个不很具体的妥协的产物,很难兼顾各国特殊性,结果,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及相关的法律可能依然会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提出大量的披露要求。这种披露要求如果非常具体而且是刚性的,则必然对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这样,国际会计准则的作用会否因此而降低?改组队32和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初衷会否因此而不能实现呢?

(七)成本由谁来承担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显然需要大量经费。这些成本应如何来分摊?“IASC报告”提出,筹资工作将主要靠理事会及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FAF/FASB信”,则提出,筹资任务不应与理事会及准则制定委员会的组成挂钩,而应由I-AS己基金会来承担,

而且应尽可能拓宽财源,包括各国证券交易所、各种基金会、国际组织等。

四、对策

(一) 密切关注改组IASC的动向

笔者觉得,这个问题不仅是学术之争,也是一场政治较量。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确确实实有可能冒出一个所谓的新秩序。一旦产生一个好象是各国都普遍接受的会计准则,然后要各国接受,即便这些准则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但如果我们不执行,取得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商业信贷可能变得更加困难,或成本将更高,我国企业去境外上市也可能举步维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IASC改组放在一定的政治高度来认识。笔者甚至觉得,就象当初成立联合国那样(当时,我们争取到了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如果IASC真的将改组的话,中国应该积极地去争取一定的位置。

(二)积极参与IASC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这几年,财政部在参加ME和其他相关组织的活动方面已采取了许多积极步骤,而且已取得丰硕成果。我国已加入IASC,并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其理事会的工作。还参加了好几个IASC准则筹划小组的工作。最近又派原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汤云为教授去伦敦,参加IASC的工作。笔者觉得,我们应派更多的人去参加IASC各准则筹划小组的工作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笔者也认为,在我国会计学术、实务和政府主管部门已产生一批专业和外语水平都很高的人才,应当将他们作为我国会计界的代表,参加国际会计组织的具体工作,以扩大我国会计界的影响。对其重要性,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尽管我们现在钱不多,但说说道理还是可以的。因为世界舞台总有两面性:一是谁有钱谁说话算数,实际上就是“金元政治”二是,谁有道理谁说话有影响。

(三)加快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这个问题,IASC和美国FASB等机构正在做大量的研究。我们也应当加快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当前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正确处理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税收法规、资产评估准则等的关系?如何分配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如何制订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的会

计准则?如何调动会计学术、实务和政府主管部门的优秀人才,参加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建立怎样的机制确保所制定会计准则的质量?如何使会计准则在财会人员乃至广大经济管理人员心目中扎下根,并认真执行?

(四)认真研究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各种棘手的会计问题参加国际会计组织,我们就需要研究许多复杂的问题。同样,对国内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各种棘手的问题,我们也应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笔者有些感叹的是,多年来,我国会计界重复性的无价值研究太多。以现金流量表为例,1987年美国颁布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以来,在我国各类杂志、报纸上,关于现金流量表的文章有无以计数,其中,有几篇有新思想的呢?笔者认为,我们要减少无效的劳动,多做一些有益的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以下即为几例:

1.企业会计选择权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颁布之前,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并不稳健,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传统财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束缚。新制度和准则赋予公司更多选择权。执行结果如何呢?从上市公司1998年年报情况看,执行结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公司会计选择仍不很稳健;个别公司则利用选择权,将亏损集中在一年,“大亏一把”(Big bath),以在第二年给人以“扭亏为盈”的错觉;还有不少公司则借新准则和制度的集中出台之际,以追溯调整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为名,集中处理多年积累下来的潜亏数。显然,如若允许诸如此类的情况继续存在下去,选择权将成为歪曲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手段,这是有悖于制定会计准则并给企业以选择权的初衷的。如何改变滥用选择权的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2.公允价值问题。应否及能否以公允价值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是90年代国际会计界争论的热点之一。原因包括(1) 受知识经济的影响,在高新技术为主的生产企业、金融服务业、广播电信业、娱乐业中,无形资产对企业的价值已远超过有形资产; (2)资产重组、企业兼并和收购等业务在不断增加,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企业无形资产价值,以及企业整体公允价值的评价是否正确; (3)各类金

融工具纷呈,使对各种金融资产和企业的价值起伏不定,转瞬即逝,今人难以置信。

我国很多会计准则在制定时,也无法将公允价值排斥在外。问题在于,不少企业在改组上市、重组等的过程中,将资产评估作为操纵财务数据的工具,使人们对不少公司报表的真实性丧失信心。如何将公允价值的观念正确地运用到我国的特定环境,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

3.非法行为和非规范交易行为的会计与披露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速度是相当快的,结果,法律法规的建设难以眼上形势发展;即便已建立了法律法规,其具体完备的程度也远远不够。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许多非法或非规范的交易行为,如企业间的相互借贷、委托资产管理、企业租赁或委托经营等。对于这些行为,应该如何规范?如何核算?如何报告披露?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4.制度造成的会计信息扭曲问题。我国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扭曲有些是由制度所造成的。长期以来,坏帐准备计提范围过窄、比例过低,使企业应收款项可实现价值严重高估便是明证。目前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严重扭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工成本严重低估。其具体表现形式是纳入人工成本的费用很少,而由制度规定实际要付给职工的大量费用却未正式进入人工成本,如企业在职工住房、退休养老、医疗、交通、津贴、奖励等方面的支出有相当部分未正式进入人工成本。此外,还有大量没被明确记录反映的职工灰色收人。诸如此类制度造成的会计信息的扭曲值得我们认真深入研究。

(五)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判断水平我国现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给予企业更大的选择权,同时新业务不断涌现,会计技术和准则已变得相当复杂。注册会计师判断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如果注册会计师稍不小心,将面临相当大的风险。这几年,注册会计师的压力很大,有关注册会计师的案件也在增加。这客观上要求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执业水准和判断能力。如何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能力,这需要认真深人地研究。

(六)加快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充足的、合格的会计后备人才,是中国会计职业发展的长远之计。教育的目的是面向

未来的,但教育的过程却是滞后的。因此,我们一定要以超前的意识,不断深化高校的教学改革,不断拓展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同时掌握国内和国外的会计理论、方法与准则;要转变教学的思路,改变当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实干精神;要注意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引入到课堂中,大大缩减简单的、重复性方法所占教学和习题的时间,增加课程的含金量,培养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合格的会计审计人才。

(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近几十年来,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一直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其影响难以估量。会计学术、实务和政府主管部门都要充分认识这方面发展的意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以达事半而功倍之效,使我国会计理论、实务、准则的水平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的步伐,使会计在微观和宏观经济管理中发展更大的作用。

会计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篇二

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思考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非常重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已建立了各自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我国于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部分地充当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色,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并以此取代《企业会计准则》,已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由来及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西方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在此之前,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职业团体及一些著名会计学家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因是:(1)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落后于客

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融资租赁、物价变动影响和国际结算等。因此,迫切需要许多新的会计技术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2)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这样,与会计准则有关的一些重要的会计文献往往观点不一,甚至于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严厉批评。正是为了解决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给会计实务带来的新问题,纠正会计实务中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出现的分歧,为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 70年代中期率先展开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等文件形式予以发布。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都先后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发布了一系列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实践证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

2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性。

3可用来评估已发布的会计准则,既可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和完善,给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而且还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对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4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据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5通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会计准则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从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来看,它是由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1997年起陆续公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两部分构成。前者又称基本会计准则,是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所依据的基本会计规范,就其功能来说,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者即为国际会计惯例所指的会计准则。这种将会计准则所依据的理论体系,没有采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而是采取基本会计准则形式的做法的确值得探讨。笔者认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应采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主要理由是:(1) 基本准则一般是粗线条、抽象化的,侧重于对一些基本会计概念的简要描述,有的条款不可避免让人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而概念框架则可以对这些概念所隐含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加以充分论述和详细说明,即使一些深奥的理论问题,也会变得易于理解。(2)我国的基本准则是会计准则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会计理论说明,虽然可以回避概念之争,但由于不可能有充分论证,容易让人误解为以“长官意志”代替学术争鸣;而概念框架只是制定和理解会计准则的理论指南,是独立于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并不具有强制性,实际上,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也就是对有关的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并指明主流观点的过程。(3)以准则的形式表达会计基本理论,也会使基本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的重复、矛盾难以避免,这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已经屡见不鲜;而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代基本会计准则,既可以摆脱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又能解除会计实务界无所适从的困惑。(4)从国际会计惯例上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是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独立于会计准则予以发布,这种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探索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上,有的同志主张将《企业会计准则》修改完善,不搞另起“炉灶”。对此观点,笔者不能苟同。不能否认,《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加快传统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步伐,发挥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尤其是从时代背景上来分析,当年以基本会计准则的形式表达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要比采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效果好。毕竟当时国人中懂西方会计的较少,能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涵义的更是寥若晨星,而一场疾风暴雨式的会计改革又势在必行,在这种条件下,也只有用基本准则的形式进行会计理论的说明,才能收到? 掳牍Ρ兜男Ч?H欢??敝两袢眨?孀盼夜??酶母锏牟欢仙罨??坏?峒苹肪撤⑸?颂旆?馗驳谋浠0年会计改革风雨洗礼的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的素质更是今非昔比,加之由于《企业会计准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内容大部分亟需修改,此时,废止《企业会计准则》,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而代之的时机,应该说已十分成熟。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1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会计本质。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首先予以明确。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之所以没有会计本质的论述,可能是因为在西方国家,“信息系统论”已得到会计界的普遍认可。我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会计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无论是“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都未得到普遍认可。(2)会计基本假设。对于会计基本假设,西方往往在公告的背景资料中结合会计环境进行简单的提及,未进一步深入地加以阐述。但实际上,会计假设是基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而提出的,是会计核算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它又包括基本假设和技术假设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中,基本假设对财务会计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必须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中。(3)会计对象。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只对会计要素进行详细论述,对会计对象不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会计对象一直是我国会计界争论的热点话题,将其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原因在于: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报表设置哪些要素,设置多少个要素,这都必须限制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受到会计对象的制约,如果只? 峄峒埔?夭惶富峒贫韵螅?椿峒贫韵蟛幻魅罚??氐纳柚镁突崾?タ凸鄣囊谰

荩?蚰岩员Vて浜侠硇浴?4)会计目标。对于会计目标,西方各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立足“决策有用观”。事实上,无论是“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都各有其存在的特定经济环境。“决策有用观”适宜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而“受托责任观”则适合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可以明确辨认,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不是通过资本市场而是直接往来形成的经济环境。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发达,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主要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国家作为委托方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将我国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是比较恰当的。(5)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通向会计目标的桥梁。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决定了我国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应是可靠性而并非是相关性。此外,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财务报告等问题,均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加以阐明。

2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及名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应由同一机构来制定及发布,这一点似乎已为我国会计界所普遍认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任务大多由民间团体来承担,但按照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现实条件,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则应由政府部门即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及发布。原因是:(1)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且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国家是我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而由政府部门来制定会计准则,则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需要最为直接的手段。(2)在我国,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协调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在我国,至少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民间团体都不具备协调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能力。废止《企业会计准则》,而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而代之,还要涉及到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表达问题。西方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称谓不尽相同,如美国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之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考

虑到既要为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普遍理解和接受,又能体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关系,还要反映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本质,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或“会计理论框架”的名称来表达。?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关于制定中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6,(12)

[2]陈国辉等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1998,(5)

看了"会计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的人还看:

会计学术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术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为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会计学术论文文献综述,谢谢你的阅读。 会计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篇一 围绕国际会计准则前景的较量与对策 1995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 与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IOSCO)订立协议,规定:如果IASC能在1998年完成制定一套核心国际会计准则的任务,并得到IOSCO技术委员会的批准,该组织将把这套准则作为跨国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准则。时至今日,IASC的任务已基本完成,IOSCO尚未决定是否接受IASC制定的核心准则,而有关制定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的讨论已演化为一场改组IASC的较量。这场较量的背景是什么?围绕这场较量有哪些动向?这场较量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希望引起会计学术、实务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广泛重视。 一、动力 什么是国际会计?崔和默勒(Choi and Mueller,1992)认为,可有四种定义:(1)国际比较会计;(2)跨国公司及跨国交易的会计;(3)国际金融市场的会计需求和(4)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如果将国际金融市场的会计需求也并入跨国公司和跨国交易会计的话,实际上只有三种定义。有人认为,国际会计协调的目的是形成一个世界会计(World Accounting),特别是制定出一套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 为何要进行国际会计的协调,并制定出一套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呢?一般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建立国际通行会计准则的势头为何这么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 跨国上市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规范

会计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写作规范 文献综述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 一、目的和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对本科学生进行专业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工作能力。 (一)目的 1.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继承和借鉴前人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 2. 使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科技文献的种类,掌握查阅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在大量搜集、阅读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和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并撰写设计(论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要求 1.专业文献综述属教学实践环节,学生须在第七学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前完成。 2.每篇文献综述要求2 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篇,近三年的文献数量占文献总量的2/3以上。 3.专业文献综述应由学生本人用计算机排版打印(A4纸),统一封面和格式(由教务处统一印发)。 文献综述是本科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列入毕业设计(论文)归档资料;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本科生不能获得开题资格。 二、内容与特点 文献综述是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确定后,通过大量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原始文献资料,就与该选题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一种简要评述性论文。其特点包括: (一)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二)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三)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总之,文献综述应论述选题的全貌,包括历史概况、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管理会计应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1)理论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善目前学术界关于管理会计与纺织业的联动研究。当下关于此领域的研究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学者们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尤其是管理会计方面的实证研究,不同的学者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一些学者从管理评价报告、管理缺陷及管理鉴证报告的角度来衡量,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因个人量化的标准不同,结果可比性较差;本文选取全面合理的指标,构建更加全面的分析框架,客观衡量管理会计和纺织业的联动,为管理会计在国内纺织业的应用与创新方面的研究增砖添瓦。 (2)现实意义。成功的会计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快速成长,而懈怠于财会控制将导致企业的重大损失。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结果认为50%的企业破产是由财务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冲突造成的发展困境引起的。巴林银行、中航油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在其财务丑闻曝光后,犹如一座大厦瞬间崩塌,原因就是忽视了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创新。本文以纺织业的管理会计发展为样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管理会计在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有利于为管理会计在纺织业行业的进一步运用提供参考意见。 二、论文综述(综述国内外有关选题的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究究管理会计,主要从管理会计的定义、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下面将重点梳理其中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英国学者Simmonds(1981)最早提出管理会计的概念,他给出的定义是“准备和分析有关企业自身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用以建立和控制企业战略”。Simmonds (2010)认为管理会计就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收集并分析相关管理会计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企业和其竞争对手,企业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指导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后期的研究也认为管理会计能够提供企业所需的这些信息。Dixon r& Smith d(2012)尝试将管理会计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其中重点考虑到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动态性,认为提供与战略相关的信息对于企业进行业务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通过分析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希望利用其潜力改进战略评估过程中的信息流。David norton (2015)通过绘制战略地图将企业战略目标分解至改进平衡计分卡的六个最新的具体战略维度,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领域。Tayles(2016)通过在麦高乐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会计组织的结构重建思考 电力企业想达到自身经营效益和外部社会效益的双赢,不仅要以优质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还需要改革自身的组织结构,以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果。重建后的组织模式围绕着会计的业务流程而展开,职能单元则是为业务流程的有效运行提供服务支持。因此,基于会计业务流程而重构的会计组织其实是一种二维的组织结构———流程维和职能维,一方面需要建立与会计业务流程相适应的流程小组;另一方面,各个会计业务流程小组统归于会计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实现相关的职能。流程小组目的在于满足与业务流程相关的录入、处理和控制等相关工作,服务中心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和提供有关的会计专业人员并参与解决流程上的执行问题,在纵向上保证组织内进行核算与管理的系统性。图2显示的是在ERP环境下,基本财务数据的采集工作由各个业务部门自身所设的数据处理中心完成,故需要在每个独立的业务部门下设立数据录入员,数据审核记账员和数据文档管理员这三个职位,分别负责部门数据的录入、审核记账和存档等基础财务工作。图3显示的是会计部门在以流程为中心重组后只需要设立AIS 系统部(主要负责ERP系统财务模块的使用和数据库的维护及管理)及财务小组(主要负责对有关要素进行管理和监督等职能)。 重建后会计组织的结构特征 (1)以流程为中心。会计组织的传统分工有两个基本的假设:其一,相对于组织任务的多样复杂性,雇员的工作能力往往被视为是不能匹配的;其二,组织中的管理层被视为控制中心,对部门业务活动行使管理职能,对应到会计部门,部门内的分工越是详细其相互牵制力就越大,从而内控就越强。这两种假设强调对员工的控制,均将员工视作低能、懒惰和不负责任的人,管理者的作用就是监督和控制员工。建立在这两项职能基础上传统会计组织模式所获得的利益远远低于所花

会计诚信国内外文献综述

会计诚信国内外文献综述 会计诚信是会计行业最基本的行为规则之一。 它对保障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规范商业行为的合法操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家在有关会计诚信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会计诚信国内外文献综述会计职业道德论文。 原标题会计诚信问题研究综述 提要会计诚信问题是会计行业致力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社会各界日益关心的热点话题。 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当今国内外学者对会计诚信问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总结出目前会计诚信问题的研究特点,为进一步深化此类研究提供参考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会计诚信;研究动态;会计理论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会计诚信问题的研究起初大都集中在伦理学方面。 美国欧文出版公司在1989年的《财务会计》序言中提出伦理是最基本的会计原理从伦理学实用性的角度将会计失信行为分为违背伦理的和社会认可的两种类别。 将理性的经济理论界定为不加约束的放任政策,正是由于它的消极影响,才误导了会计伦理。 之后他又和其他学者创建了小鸡游戏模型,对注册会计师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和从伦理学的角度得出了伦理的相对主义是产生企业报表不真实的重要因素之一。 认为伦理与会计责任都有自私向无私转变的趋势,应扩大对会计责任的定义范围,对会计伦理教育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伦理教育在会计行为中的重要性。 又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如果过于重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就会引发企业不诚信问题。 和经过回顾伦理学的实证研究结果,得出伦理行为会受到来自不同激励方式的影响,从而导致部分人为了追求个人效益而选择相悖于伦理的动作。 除了伦理学方面的研究,国外专家也从其他角度讨论了会计诚信问题。

2023年最新的会计信息论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文献综述

2023年最新的会计信息论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文献综 述 [摘要]本文试图梳理国内外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企业价值关系的相关文献,旨在促进企业披露更详尽的环境会计信息,更好地承担环境责任,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环境会计;企业价值;信息披露 目前国内学者大都将环境会计信息归于社会责任信息或自愿性信息,对其和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但是社会责任信息和自愿性信息包含的内容太广泛,难以突出环境信息的作用。因此本文单独将环境会计信息梳理出来,分析其研究现状,研究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促进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1国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动态 1.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涵的变迁 早在1996年JerryG.Kreuze和GaleE.Newell就把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整理为:与企业有关的环境法规的简要介绍;企业现在和未来可能负担的环境责任与环境义务;与环境事故有关的详细信息;企业解决环境问题的计划或策略;环境责任对企业财务状况可能带来的影响。同年著名学者M.AliFekrat、CariaInclan、DavidPetroni从另一个层面阐述了环境会计信息包含的内容:会计和财务方面的信息;环境诉讼方面的信息;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其他方面的信息。Patten和Cho(2023)依据表述形式的不同将环境会计信息分为货币性环境会计信息和非货币性环境会计信息,并采用评分法,分别对环境敏感性和环境非敏感性行业关于两类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2023年Susan和Hughes选取美国不同行业的51个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1992年和1993年的数据为例,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企业的会计年度报告。

会计文献综述及关键文献分析

会计文献综述及关键文献分析引言: 会计作为一门重要的商科学科,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本文将对会计文献进行综述,并分析其中的关键文献,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会计领域研究进展的视角。 一、会计文献综述 1. 会计理论文献 会计理论文献是会计学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了会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范等内容。例如,美国会计学家韦伯斯特(Webster)提出了财务会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现代财务会计的基础。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对会计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费雪(Fisher)的货币理论和马歇尔(Marshall)的边际效用理论等。 2. 会计信息披露文献 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向外界提供财务信息的过程,对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会计信息披露文献中,研究者通常关注信息披露的质量、时效性和透明度等方面。例如,美国学者戴维斯(Davis)等人研究了信息披露对企业绩效和市场反应的影响,为企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会计准则文献 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实践的法规和规范,对于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作用。会计准则文献主要关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其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例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相关文献对其制定和实施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关键文献分析 1. Watts和Zimmerman的“信息经济学方法” Watts和Zimmerman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是会计领域的经典之作。他们提出了“信息经济学方法”,通过对经济契约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运用,解释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和行为。该文献对于理解会计政策选择的背后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2. Ball和Brown的“信息内容理论” Ball和Brown的《事件窗口理论与财务会计信息的反应》(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是会计信息披露领域的经典研究。他们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内容,研究了财务会计信息对市场反应的影响。该文献对于了解财务会计信息的价值和市场反应具有重要启示。 3. FASB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近年来会计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美国金融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Fair Value Accounting Standards)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相关文献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企业和监管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结论: 会计文献综述及关键文献分析是了解会计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会计理论、会计信息披露和会计准则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会计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同时,关键文献的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为会计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会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浅析新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文献综述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会计工作中的一个主要概念,在会计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研究。 (一)本课题国外研究状况 由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近期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就笔者通过检索所知,国外还没有进行过相关研究。国外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 1967年12月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s)发布的1967年总括意见中“要求企业对应付债务使用现值法进行摊销”。这可能是美国现有会计文稿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最早记录。 威廉姆R•司可脱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分析了美国现行以公允价值为导向的准则,并指出:财务报告中有很多项目在用公允价值,而且还在增加。许多传统项目只是部分应用了计量观,如成本与市价孰低、长期负债、最高价值测试。在成本与市价孰低和最高价值测试中,减值的资产在价格上涨时不会再转回。 2000年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经过长达15年的研究之后,发布了第7号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公告为使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计算公允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 199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高级项目主管黛安娜在题为“金融资产和负债一一公允价值还是历史成本”的文章中指出,事实上没有人怀疑市价基础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的矛盾只在会计计量应当以哪一天的市价为基础。而历史成本信息以资产取得和负债发生时的市价为基础,公允价值则建立在当前的市价基础上。 艾哈默德和塔克达选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股票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152家银行控股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净资产中其他项目的利率敏感性之后,未实现损益的变化对银行的股票报酬的影响为正并且显著。在正常情况下,已实现损益对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的影响也为正且显著;但在资本充足率比较低或资产报酬率比较低时,已实现损益对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的影响显著性比较低。该研究表明投资者更关心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信息。 (二)本课题国内研究状况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已经出台,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兴趣,我国很多学者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归纳起来,我国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 1、从新旧规则的对比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进行研究 马建威在《财会经纬》2006年第8期上发表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旧准则比较研究》,在该文中,作者认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体系取得了实质性的趋同。为此,从多个方面对就新旧“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基于经济学角度对新旧准则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提出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新规则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进行探讨 余海宗、陶钰梅在《河北会计》2006年第10期发表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一文,该文首先分析非货币性交易的制度规范及其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主要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企业会计的可能影响。

会计学文献综述(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 专业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大学 2013年

文献综述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 一、前言 会计信息从产生到现在,会计信息质量就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目前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早己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课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是会计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出切合实际的措施,更成为会计理论研究中一个重大课题。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会计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社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也倍加关注。然而,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军的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制度环境的不健全,市场的有序公平竞争尚未形成,导致相关利益主体不择手段得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计舞弊行为也因相关主体对利益的追逐愈演愈烈。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使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失去真实、可靠的基础,造成投资者、债权人的错误判断、分析和决策,使他们受潜在的投资风险,给掌握权力的人提供贪污腐败的可乘之机,使国家、集体的利益受到损害。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研究并加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都是完全必要及时的,对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需要从战略高度予以认识、予以重视,国家对此要有整体的安排和部署。 二、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概念 1、会计信息的概念 会计学中对会计信息的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也有十几种,其中王开田的观点得到大多数认得赞成。他在《会计行为论》中写道,“会计信息是信息的一个种类,它包括财务信息和成本信息,它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引发的企业资金运动的状态、方式的客观描述,是资金运动在会计行为主体头脑中的映象,或是对企业资金运动的表征。它的作用关键在于使其使用者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

会计文献综述模板

会计文献综述模板 会计文献综述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其目的在于对某一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以期为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下是会计文献综述的模板: 一、引言 本文旨在对会计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首先介绍了会计的定义和作用,然后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接着,本文重点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伦理、会计审计和国际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现状。最后,本文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二、会计的定义和作用 会计是一门研究财务信息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收集、记录、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财务信息,以便于管理者和投资者做出决策。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决策者所需的财务信息,并为其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会计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会计领域的研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但现代会计的起源可追溯至15世纪的意大利,其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会计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伦理、会计审计和国际会计准则等方面。 四、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成果和现状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对于决策者而言的准 确性、可靠性和有用性。当前,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的可比性、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等方面。 五、会计伦理的研究成果和现状 会计伦理是指会计师在从事会计活动时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 职业操守。当前,会计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的建立和维护、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和职业道德的监管和惩戒等方面。 六、会计审计的研究成果和现状 会计审计是指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透明度进行审查和验证的 过程。当前,会计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质量的提升、审计规范的制定和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七、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和现状 国际会计准则是指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和规范。当前,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等方面。 八、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 未来,会计领域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伦理、会计审计和国际会计准则等方面。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安全等方面也将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会计学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专业名称:会计学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2012年4月

文献综述 一:国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1.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刘峰以四川红光实业公司为案例,从我国现有的制度安排角度进行剖析,提出了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观点,他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不仅仅是一部《会计法》或相应的会计技术规范的颁布与执行所能解决的,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如民事赔偿制度的建立,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等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举。蒋义宏:《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本书主要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为研究对象。它首先以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视角观察和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其次,研究了IPO公司盈利预测信息失真问题;接下来研究的是从亏损到扭亏会计信息失真的两个极端;再次是研究配股管制下的会计信息失真;最后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 2、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王跃堂、孙铮、陈世敏提出会计信息对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是有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仅有赖于会计改革建立高质量的会计标准,而且离不开为执行改革机制提供有效的执行支撑系统,如出台的高质量准则与经济环境的融合性,证券市场监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涉足会计市场的中介机构的积极培育与严格规范。 3、关于会计需求的研究。潘琰、辛清泉通过对机构投资者信息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财务报表仍然是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但目前年报要求披露的信息,尤其是会计信息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欠缺的主要是前瞻性信息、经营性信息和盈利预测性的会计信息。 4、关于披露时间的研究。关于国内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时间方面的实证研究也有较多的成果。其中,Haw系统地对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时间进行研究,以考察成熟市场国家的披露规律在中国新兴市场对应领域的表现。他们发现了与成熟市场类似的“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披露规律,即有好消息公司比有环消息公司倾向于早披露年报,而亏损公司最迟公布年度报告;公司的报告时

文献综述范本。。。。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 【3黑,加粗,居中】 文献综述 【1黑,加粗,居中,文字间加2空格】 班级:会××—×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以上四行均为4宋,加黑,居中】 201×年×月×日 【4宋,加黑,居中,用阿拉伯数字】

指导教师评定意见【小2黑,加粗,居中】

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研究 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会计国际化是指会计实务从一国的范围内跨越国界而走向世界(常勋,2003),它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两个方面。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就是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对各利益主体产生的经济影响以及各利益主体为获取最大利益而采取的一切行为。以下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从巴其阿勒的《簿记论》中关于物品计价“宁高勿低”的论述,到英国《公司法》中规定资产负债表必须“真实与公允”的思想,再到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经济后果的直接阐述,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会计准则是具有经济后果的,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便是影响经济资源配置,从而直接导致国际间财富的转移(迈克尔·查特菲尔德,1989)。 20世纪70年代,Stephen A.Zeff(1978)最早正式提出财务报告经济后果的概念,他指出,经济后果指财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会计报告会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的决策,而不仅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Watts和Zimmerman(1990)引入经济学的契约理论,指出会计准则之所以有经济后果,主要是存在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因为无论是报酬契约、债务契约还是政治成本,通常都以公司盈利为考察的主要依据,而在同一会计准则下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净利润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对公司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也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影响公司价值。William R.Scott(2006)

企业筹资风险防控 会计学专业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普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论文(设计)题目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筹资风险防控 学院会计学院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届别 2012届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日期二O一二年一月

文献综述 前言 本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是《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筹资风险控制》,企业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的可变性。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生了筹资风险,因此,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金过程中,必须了解筹资风险的成因,加强对筹资风险的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的规避和防范。近年来,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特别是在保证中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但和大企业相比它们的筹资能力处于明显的劣势筹资成本也较高,在竞争中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多。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筹资问题应获得更大的关注与扶持,同时,中小企业自己应提高企业风险意识,选择适当的筹资策略,做好企业筹资风险防范工作,提高企业的筹资风险应对能力。 正文: 为了解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和成果,作者在网上收集浏览了大量相关文献,广泛阅读学术期刊和相关专著,整理归纳了有关中小企业筹资风险的源头研究和防控策略。

1国外关于中小企业筹资风险的研究 外国针对中小企业筹资方面的研究较早,早期以杜兰特为主的企业融资理论学派和后面承接的以MM理论为中心的现代企业融资学派主要研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本利得之间关系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进入70年代后,诸多学者开始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Paul Burns认为以免除个人纳税义务鼓励民众将这笔钱投入中小企业发行的股票的税收来帮助中小企业筹资。而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迈耶认为,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金融机构是主要瓶颈,适当刺激现有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 加拿大经济评论家Hany Thomas对加拿大的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贷款的见底是和市场或金融上的困难相关的。银企关系研究的代表人物Jensen Meckling从委托代理角度进一步研究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发现由于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 Hull Myers在研究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的时候,发现了企业融资优序理论,即企业的经营者在融资方式选择的优选次序为:内部融资优于外部融资,债务融资优于外部权益融资。 2国内关于中小企业筹资风险的研究 薛杰远在自己的文章《关于中小企业筹资风险防范方面的几点分析》中提出虽然中小企业由于快速发展和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小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得到重视,但我国的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中小企业的筹资风险管理研究有待加强。 孙永鹏则是在发表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的文章《中小企业的筹资现

以《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为例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这方面的图书馆书本资料较少。因此,所参资料大部分为电子期刊及图书.其中,所参电子期刊大部分源于CNKI数据资源。查询期刊时检索词为“融资偏好”,鉴于该问题的时效性,只选取了2005年之后的文章。在对文献进行综述时,按照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状况以及相关综述和评价这个顺序进行划 分,分别阐释. 一、相关文献介绍 1.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1952)发表了题为《企业债务与权益资本计量方法的发展和问题》的演讲,把当时的融资思想归纳为三种类型:净收入理论、净营业收入理论和传统理论.净收入理论认为企业增加负债,提高财务杠杆,可降低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债务资本为100%时的资本结构是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净营业收入理论认为当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进行债务融资时,即使能够维持债务成本,也会带来企业权益资本风险的增加,进而造成权益资本成本上升。因此,企业负债比例的提高不会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企业的总价值固定不变,并不存在最佳的资本结构.传统理论认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会导致权益成本的上升,但在一定限度内,债务的低成本能与权益成本的上升相抵消,企业就能获得因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降低所带来的好处。但是一旦超过限度,债务的低成本将无法抵消权益资本的增加,而且债务成本也会随着企业

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大,从而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升加快。因此,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下降转为上升的转折点上,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该点上的负债比例就是最佳资本结构。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其经典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融资和投资理论》中提出,无企业税MM 模型,即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企业总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即风险相同但资本结构不同的企业,其总价值是相同的。Modigliani和Miller(1963)在《企业所得税和资本成本:一项修正》中提出有公司税MM模型,即负债杠杆对企业价值和融资成本确有影响.如果企业负债率达到100%,则企业价值最大,融资成本最小,即最佳资本结构应该全部是债务,不需要发行 股票。 米勒(1976)在《债务与税收》一文,为了探讨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同时考虑公司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在内的模型。米勒均衡理论模型的基本结论是:个人所得税的存在,会在某种程度上抵消负债的节税利益,但是在正常税率的情况下,负债的节税利益并不会完全消失.因此,米勒模型认为企业负债率越高,则企业市场价值越 大。 在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以及不对称信息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Myers 和Majluf (1984)在《财务学刊》杂志的《资本结构之谜》一文中提出了“啄食”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公司融资顺序有较明显的先后之分:所需要的资金首先依赖于内源资金;在内源资金不足,需要外部资金注入时,债权融资成为次优选择;而外

会计类文献综述范文字

会计类文献综述范文字 文献综述是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该领域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可以更好地认识前沿研究动态,理清研究思路,指导后续研究,提升研究水平。在会计类研究中,也同样需要进行文献综述,下面将针对会计类文献综述范文进行分析和总结。 1.《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国际研究情况综述》 该文献综述主要针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综述,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特点,阐述了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热点。 综述首先介绍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和内涵,特别强调了税务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随后,文献综述分析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环节,并从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了综述。最后,文献综述对当前国际上主要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该文献综述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企业经营决策者、税务从业人员和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清晰,阐述思路清晰,细致入微,体现了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2.《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综述》

该文献综述主要针对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评价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首先介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和内涵,强调了信息质量对决策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随后,文献综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和比较,讨论了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此外,该文献综述还重点讨论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告等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各因素对信息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机理,深入揭示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 该文献综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为从事会计研究和实践的专业人士提供了深入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为企业和投资者等相关方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文献综述与展望》 该文献综述旨在对会计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了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展望和建议。 该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了信息

会计文献综述解析

《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课程论文题目“物价变动会计”文献综述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学 年级2014级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价变动会计”文献综述【摘要】: 物价变动会计问题作为当今的三大会计难题之一,近年来这一难题仍未解决,本文在回顾物价变动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模式选择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情况及差异,通过阐述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对我国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基础;主要模式 世界上各国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是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扩大而产生和兴起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人类处于高通胀时期,物价的剧烈波动使得各国不得不考虑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现实适用性,因为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前提是币值不变假设,在通货膨胀时期,这一假设很显然是不能成立的。继续使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带来的将是资产成本的严重失真,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信息也将失去对投资者的指导作用,从而阻碍整个经济的发展。鉴于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影响深远,各国致力于改进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因此提出了物价变动会计的概念,会计理论学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但是在这些理论中,物价变动会计无论是在基本的名称、概念、还是模式的选择、报表的调整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其理论仍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完全没形成一个科学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标准,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对实务的指导,本文就对已有的研究理论进行以下梳理总结,希望能得出一些有益的发现,为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构建做些参考。 一.国外物价变动会计研究综述 国外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马克出现了暴跌,德国人出于资本保全的目的,自发地使用重置成本计算盈亏,表明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物价变动的影响,并在想法消除这种影响,但这时尚没有系统的计量方法和公允的标准模式,因此,被认为是物价变动会计的萌芽阶段。 (二)理论探讨阶段 最早对物价变动会计进行理论性探讨的是美国。 1918 年,利文斯顿米德尔迪克[1]在该年第 25 期《会计学杂志》的“财务报表应该反映货币价值的变动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_开题报告_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1论文题目 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案例分析 2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 企业资本运营是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纵观当今世界各大企业的发展历程,资本运营都起到过相当关键的作用,并且往往成为它们实现重大跨越的跳板和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在我国,近年来不少企业也将资本运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获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了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的瓶颈,认识到资本运营同生产经营一起,构成了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可以预见,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特会越来越大。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为背景,比较全面描述了国内外资本运营的现状,深入地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以及对于国外资本运营经验的借鉴和教训的吸取。 在研究领域发展方面,国外对资本运营的研究和运用都多于我国。在中国,资本运营是一个经济学新概念,它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投资管理学科基础的理论学科。资本运营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一门课程。它是将公司财务管理、公司战略管理、技术经济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综合起来,依托资本市场相关工具,以并购和重组为核心,以企业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标,通过资本的有效运作,来促使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资本运营概念虽然产生时间短,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广泛地进行资本运营。事实证明,如何有效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资本运营课程在我国研究也比较热门。 3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资本运营观念在不断影响着企业管理者们。在资本运营的大潮面前,许多企业也在跃跃欲试。但从我国资本运营的实际来看,进行资本运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