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

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

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

《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

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

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

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

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

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

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

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如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

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

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

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

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

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①交通发达,运销便捷;

②陆羽《茶经》,直接鼓吹;

③僧道生活,间接刺激。这也代表大陆一部份学者的看法。

这三点,特别是交通条件,无疑都是唐代茶业蓬勃兴起的重要原因。不过,我们强调交通或把交通条件放在首位,并不是说其作用

和影响,就比陆羽倡导和僧道生活的影响更大。事实上唐代茶业的

勃兴,是诸多条件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相传茶叶是神农发现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虽然没有经过考证,但有一点

是明确的,茶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的历史一样漫长。早在原始社会,茶叶就已经作为可交换的物品进行流通,而在西夏时期,茶已经作

为贡品走进了帝王雅室。到了战国时期,茶叶的生产已经具备一定

的规模,相应的文字记载也开始出现,在《诗经》之中就有一章专

门记载茶。汉代,随着佛教地位的大幅度提升,茶叶作为“坐禅”

的专用饮品茶,“荡昏寐”,“净尘心”有助于修行的饮料,而且

是用以标榜俭朴的所谓“素业”,其地位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五代

十国基本发展到了全民喝茶的状态,这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和贡茶的发达密切相关,由于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 ⑴茶饮的广泛盛行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比屋之饮",也就是家家户户都饮茶的意思,可以照见唐代国都长安等地饮茶的普遍程度。除了"两都并荆渝"之间以外,饮茶之风也是同样盛行,这种情况以《封氏闻见录》中记载的最为典型,"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茶饮已经深入民间,成为生活之必需。 茶叶文化的通俗和高雅,代均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大众茶饮和宫廷茶饮之外,还有一个僧侣圈。这些人中有不少是陆羽的师友,如智积,怀海和尚,灵一和尚,及皎然、齐己等。是陆羽的茶艺老师,由于陆羽的烹茶技术提快,烹出的茶汤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积和来到了非陆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这也说陆羽从智积和尚的高超烹茶艺术中得到了精髓并有了新的发展。 茶与佛教的缘份很深,到了唐代这种缘份联系得更加紧密了。近年来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茶饮之间的特殊关系。 ⑵文人介入,诗文吟颂 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在唐诗中,有关茶叶的作品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齐已的《谢 湖茶》、皎然的《访陆处士羽》等。这些茶诗的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国茶叶历史的宝贵资料。 ⑶茶叶专著的出现 众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后陆羽撰写的《茶经》三卷,是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标志着

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茶的源流 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字)而解之。”我国有关茶的记载的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所以我国也称 得上是茶的起源地。后来有陆羽的《茶经》、宋徽宗赵佶的《大观 茶论》等都对茶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书中均有关于“茶”的条目。诗人 李白、陆游、袁枚、苏轼等都有记录茶的诗篇。 中国茶的用法发展 1药用 在我国,饮茶之始,是“食饮同宗”。我们祖先仅把茶叶当做药物,他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 水煮成羹汤,供人饮用。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有 “得荼而解毒”之说。经过后人长期实践,发现茶叶不仅能解毒, 而且配合其他中草药,可医治多种疾病。《神农本草》记载有“茶 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茶味道较苦,但经常服食的话则有利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明代顾元庆在《茶谱》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痤、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世 界最早的茶叶专著——陆羽《茶经》、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 都有相关记载。 2食用 食用茶叶,就是把茶叶作为食物充饥,或是做菜吃。《晏子春秋》中就有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子就将茶作为下饭的菜食用。东晋郭璞《尔雅》注疏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做羹饮。”上述为古代的食茶之说, 流传至今还有一些原始形态的茶食,如擂茶。在湖南、江西、福建、

广东、浙江、江苏等地都有浓郁的吃擂茶风习。擂茶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鲜茶叶)做成,故又名“三生汤”。实际上,“三生”也并不仅仅只有三种食物,原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故其还有“五生汤”“七宝茶”等名称。还有一种叫做“姜盐豆子茶”:取适量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用开水沏泡即成。豆子茶是十分古老的一种食茶,在广大的南方水乡地区,都能寻见它的影子。不过流行在江南地区的豆子茶只能算半原始的食茶了,若要追寻它更古老面貌,或许,至今还保存在湘西等地的侗族中的“豆子茶”,是最可借鉴的。 3饮用 饮用就是把茶作为饮料,或是解渴,或是提神。中国的饮茶,在秦统一巴蜀之前就已经在巴蜀兴起了。巴蜀的茶事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华阳国志》中云:“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荼、密……皆纳贡之。”材料中记载了西周初年,巴蜀向周朝进贡的物品,其中就有茶。秦汉至西晋这一阶段,巴蜀茶事进一步发展,达到繁盛时期。在西汉成帝时王褒《僮约》中就有所反映:“脍鱼炰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反映了当时成都一带,饮茶已成风尚,在富豪之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器具。并且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巴蜀的茶风的对外传播也包括向北方传播。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汉时,茶是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才传到了当时的京城长安。由于上层社会对饮茶的崇尚,饮茶之风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也发展起来。 饮茶方法的演变 1唐代烹茶 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唐朝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到唐代中期饮茶已蔚然成风。陆羽写出了《茶经》,创制二十四器,还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感受到在饮茶过程中置身于美的境界之。唐代饮茶开启了品饮艺术的先河,使饮茶成为精神生活的享受。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文化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1.茶叶与旅游业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有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趋向于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我国拥有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资源。中国的茶园大多被优美的自然环境所环抱,将这一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有机结合,可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要。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层境界。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发展茶文化产业园 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建设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名优茶发展研讨”、“茶文化艺术节”、“斗茶大赛”等。 3.发展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4.发展茶文化教育与培训 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

茶文化调研报告

茶文化调研报告 茶与茶文化研究报告 (学年度2013-2014) 校别:南春中学 指导老师:李文虹 班级:高二(1)班 组长:洪史聪 组员:刘锐兵谢宗倍陈文鉴陈俊佳叶泽坤肖淑林蔡思青 一、背景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所以我们组对“茶与茶文化研究”这个课题非常感兴趣,也有信心做好这个课题。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使大家更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意义:使我组成员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课题研究涉及的内容范围:市民 二、问卷调查分析 茶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 1.您的职业? A.学生40% B.商人21% C.公司职员9% D.公务员5% E.自由职业者15% F.其他10% 3.您平时喜欢喝茶吗? A.非常喜欢20% B.喜欢25% C.一般55% 4.您喜欢喝什么茶? A.红茶15% B.绿茶15% C.乌龙茶10% D.普洱茶5% E.铁观音20% F.龙井15% G.减肥茶20% 5.您周围哪些人群有饮茶习惯? A.家人55% B.朋友20% C.同学15% D.同事20% .请问您饮茶的理由是什么? A.有益健康10% B.着迷于茶文化4% C.喜欢茶的香气味道6% D.没有理由,随便喝喝0% E.为了待客应酬20% 7.你更注重茶的功效还是口感? A.功效50% B.口感30% C.都注重20% 8.你了解中国的茶历史吗? A.了解10% B.知道一点42% C.完全不了解48%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 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

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唐代以前的有关茶的神话、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

《中日茶道文化》期末考试

《中日茶道文化》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初传播到了日本。(1.0分)1.0 分 A、6世纪 B、7世纪 C、8世纪 D、9世纪 2传统日本茶道强调的外庭院、内庭院和茶室中,茶室代表()。(1.0分)1.0 分 A、俗世界 B、凡世界 C、清静的世界 D、内心的世界 3《大观茶论》的作者是()。(1.0分)1.0 分 A、赵煦 B、赵顼 C、赵桓 D、赵佶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5“お茶壺道中”主要表现了当时日本人对茶的()。(1.0分)1.0 分 A、蔑视 B、喜爱 C、敬畏 D、反感 6多神教的文化容易导致人产生()。(1.0分)1.0 分 A、罪的文化 B、恥的文化 C、罚的文化 D、荣的文化 7日本茶道中,最严格或最基本的形式是()。(1.0分)1.0 分 A、真 B、行 C、草 D、法 8日本文化中的“南蛮”指的是()。(1.0分)1.0 分 A、琉球人 B、印度尼西亚人 C、荷兰人 D、西班牙人 9茶树发源于中国的()。(1.0分)1.0 分 A、海南岛 B、中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10日本武士道的泯灭之美认为()。(1.0分)1.0 分 A、死的意义高于生 B、死的意义低于生 C、死在某种意义上阻断了重生 D、死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重生 10对于抗炎症有良好的功效的是()。(1.0分)1.0 分 A、绿茶 B、红茶 C、乌龙茶 D、花茶 11日本人将中文的()称为茶碗。(1.0分)1.0 分 A、饭碗 B、茶杯 C、茶碗 D、以上都正确 12斗茶盛行于()。(1.0分)1.0 分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3()最先将连歌的形式运用于茶道。(1.0分)1.0 分 A、村田珠光 B、武野绍鸥 C、千利休 D、古田织部 14《茶之书》的第四章内容是()。(1.0分)1.0 分 A、道教と禅道 B、茶室 C、茶の宗匠 D、人情の碗 15日本文化中的朦胧之美主要是和()相关的。(1.0分)1.0 分 A、霞 B、雾 C、烟 D、水 16関ヶ原の戦い中()最终取得了胜利。(1.0分)1.0 分 A、近卫前久 B、织田信长 C、丰臣秀吉 D、德川家康 17唐代诗人卢仝在其诗作《七碗茶诗》中说第()可以“通仙灵”。(1.0分)1.0 分 A、四碗 B、五碗 C、六碗 D、七碗 18冈仓天心的四部代表作《东洋的觉醒》《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茶之书》,完成于()。(1.0分)1.0 分 A、1902年-1906年 B、1906年-1912年 C、1912年-1916年 D、1916年-1922年 19受到《易经》等影响,日本文化崇尚()。(1.0分)1.0 分 A、稳定 B、淡泊 C、逻辑 D、变化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第一高峰期,那么唐代茶文化有什么饮茶方式呢?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一起来看看。 中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筒”,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虽然出现的时间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这些器具陆羽曾在《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证明唐代都

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方法煮出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代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罗细,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唐代茶文化的茶具介绍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质地细腻,佼佼者就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堪称是茶器中的国宝,集中表现了唐代茶器的兴盛。事实上,唐代的茶具从质地看,可分为金银瓷石玻璃等多种,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它使人们感到清爽,令神经活跃,得到喜爱。茶作为一种饮品,发起于神农氏时期,重闻于周公旦,发扬于宋唐时期,推广于明清,它的地位出一种生活实用食物进化为人们拿它品赏并体会意境,到现在为止,有三千年的历史。茶及茶文化的开启与兴盛是中华文明的一项载体,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 茶文化的弘扬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现代茶文化方兴未艾。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 1. 茶文化历史文物古迹不断发现而得到保护 近20年来各地的考古调查发现、挖掘出土的有关茶的文物、古迹不断有报道,例如:在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御用的金银茶具,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发现了唐代贡茶院遗址、金沙泉遗址和一些茶事摩崖石刻。在福建建瓯,发现并考证了记载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80字全文。在河北宣化出土的古墓中发现有辽代的古茶具和不少有关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在云南镇沅千家寨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大片的野生茶树群落,这些考古发现,对研究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纷纷建立 这些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的建立,为弘扬中华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国内外茶文化学术交流与研讨,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各种茶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频繁开展 1989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1990年在杭州联

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一、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 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 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 “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饮 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 从饮茶所属人员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 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人们对茶“溺 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 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二、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 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 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 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出现了包括茶学专著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 《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亦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

煌成就。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 茶诗。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唐 至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学著作的大量出现,为茶抹 上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茶画。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箫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阎立 本另绘有《斗茶图》,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的饮茶风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图》大约是当时宫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现。张莹的《明皇 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佚名的《宫乐图》描绘宫廷 妇女集体饮茶的场面。这些画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描绘得 比较具体、细腻。此外,杂著中也大量出现茶的内容。可见茶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自己的笔 为茶文化的繁荣而辛勤耕耘。 四、饮茶仪规和茶道的出现,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 饮茶发展,有所规则,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主要体现在《茶经·六之饮》中。“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 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除了普通饮茶仪规外,唐代已经 形成宫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众茶文化圈、僧侣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饮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规则。 茶道的创立则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 茶道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茶道”这个词而已。诗僧皎然首次提 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过程归纳为3个层次。卢仝又在《走笔谢孟 涑议寄新茶》中生动描绘了饮茶的7个层次。刘贞亮将茶叶功效概 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 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 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刘贞亮的茶十德比较具体,包含了茶叶对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礼仁”,“以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 之中的。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 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 较大的争议。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东晋常璩在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 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 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 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 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 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 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 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 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 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

尔雅中日茶道文化满分答案

茶的现象已完成成绩: 50.0 分 1 【单选题】唐代诗人卢仝在其诗作《七碗茶诗》中说第()可以“通仙灵”。 A、四碗 B、五碗 C、六碗 D、七碗 我的答案:D 得分: 0.0 分 2 【单选题】宋代主要以()为主。 A、煮茶 B、煎茶 C、点茶 D、泡茶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 分 3 【判断题】中日两国传统中对于茶的推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七碗茶诗》的广泛传播,日本几乎人尽皆知。() 我的答案:√得分: 0.0 分 4 【判断题】茶叶最早被人发现并利用主要是作为一种香料使用的。()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茶的著作已完成成绩: 75.0 分 1 【单选题】《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用茶叶来()。 A、解毒 B、充饥 C、预防疾病 D、烘焙草药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 分 2 【单选题】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初传播到了日本。 A、6 世纪 B、7 世纪 C、8 世纪 D、9 世纪 我的答案:B 得分: 0.0 分 3 【判断题】唐代人陆羽著有《茶经》三卷,被尊为茶圣。()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4 【判断题】正式茶碗的大量出现始于宋朝。()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茶的分类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茶的六色不包括()。 A、红 B、黄 C、青 D、蓝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 分 2 【单选题】乌龙茶中的大红袍主要产于()。 A、安徽 B、福建 C、广东 D、江西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 分 3 【判断题】中国品种最多的是绿茶。()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4 【判断题】白茶属于弱发酵茶。() 我的答案:√得分: 25.0 茶的作用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中国茶饮的三大要素是指()。 A、好境、好沏、好茶 B、好境、好火、好茶 C、好水、好沏、好茶 D、好水、好火、好茶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 分 2 【单选题】白族饮茶的风俗中,三道茶依次是()。 A、苦茶、甜茶、回味茶 B、甜茶、苦茶、回味茶 C、苦茶、甜茶、五味茶 D、甜茶、苦茶、五味茶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 分 3 【判断题】中国文献中,“茶艺”二字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的典籍中。()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4 【判断题】海派功夫茶冲泡的铁观音第一道是不能喝的。()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中国茶的理论研究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斗茶盛行于()。

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据考证,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 煮茶法。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 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 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 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唐皇宫每年4 月也举办盛大的“清明茶宴”,法门寺地宫1987年出土的13件金 银茶器,就是唐代皇帝供奉的。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 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 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 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 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 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才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李白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他告诉了我们,好酒配好樽、美食配好器才能相得益彰。同样的,“茶”与“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两者之间其实就是文化与器 用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发展。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几乎成为行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朝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他二人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所作《凡将篇》、杨雄所作《方言》,一个从药用角度,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了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能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因此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的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以及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茶文化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一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湛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联的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如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 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2020超星大学生网课《中国茶道》章节测试答案

2020大学生网课《中国茶道》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习题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1 茶道起源于哪个国家?() A、中国 B、日本 C、韩国 D、印度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2【单选题】2“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处() A、封氏闻见记 B、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C、茶经 D、大观茶论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3【单选题】4、陆羽亲自设计的技术之道包括( ) A、茶园生产、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B、茶园生产、茶叶加工 C、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D、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4【单选题】7、“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出自于当代茶圣() A、张天福 B、吴觉农 C、陈宗懋 D、庄晚芳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5【单选题】8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具有哪种品德() A、性俭 B、忠贞 C、长寿 D、仁和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6【单选题】9、关于“茶道”一词描述不正确的() A、茶道是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茶饮质量技术标准。 B、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和美仪式 C、茶道包括技术之道、仪礼之道、修身之道。 D、唐代皎然首次提出了以“精”为技术标准,以“俭”为道德规范的茶道理念。我的答案:D 得分: 5.0分 7【单选题】11、日本茶道的四规是() A、和、敬、俭、真 B、怡、清、和、真 C、和、敬、清、寂

D、清、敬、怡、真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8【多选题】13、茶具备以下哪几种典型的文化特征() A、示礼至和乐 B、富贵风流 C、检德可行道 D、洁性不可污 我的答案:ACD 得分: 5.0分 9【多选题】14、茶渗透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有() A、以茶待客 B、以茶馈赠 C、婚嫁喝茶 D、祭祀茶礼 我的答案:ABCD 得分: 5.0分 10【多选题】15、《茶经》中主要在哪些部分描述涉茶所用器具(): A、二之具 B、三之造 C、四之器 D、七之事 我的答案:AC 得分: 5.0分 11【多选题】16、关于中日茶道参与者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日茶道在民众中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B、日本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C、中国茶道更具有民众性 D、在日本成为合格的茶人并不需要严格的长时间培训 我的答案:ABC 得分: 5.0分 12【多选题】17、下列属于中日茶道的相同点() A、中日茶道都是“礼”的重要表达形式 B、中日茶道都是将“和”所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C、中日茶道都是以“和、敬、清、寂”为“四规” D、中日茶道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我的答案:AB 得分: 5.0分 13【多选题】18、对于人们在茶事活动中“静、净、敬”的描述正确的是() A、“静”既指环境,又指内心。“茶中静品”是怡养心灵的理想方式 B、“静、净”的品茶会让人不思进取。 C、“净”指用水洗去内心的纷“争”,净则清,清则明。 D、“敬”即如若“苟且”,则“鞭”之。对自然、生命心怀恭敬,才能不虚度年华,珍惜分秒。 我的答案:ACD 得分: 5.0分 14【多选题】19、中日茶道差异的主要原因() A、两者的传承方式不同 B、两者的操作方式不同 C、两者的思想体系不同 D、两者的表达形式不同

细说中国唐代的茶文化

细说中国唐代的茶文化 细说中国唐代的茶文化 唐辩论佛理、华物在。它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力习俗。茶对于博中出了诗最强盛、经济最发达、文化等茶,博茶”,江苏洞最繁荣 的时代,作“碧螺博华”。为当时一茶具。茶华博叶、所种的个世 界性的大国,赋诗。卢华,修身养性唐王朝的政治、经济、高的金 中物自由。三是宫文化影响让人啜英咀华博物,自不免要涉远远超 出国界。国家的茶文化活动更博物碗茶》诗则统一、交通的发达以 及南北八十两中博。受寺文化交流唐代中华物饮茶更为嗜好的密切,都为茶叶的生着我国茶道华物,使精神开释产和传播提供了条:一 是佛教华庭山水月院件。陆羽《茶经》涵更博中他们既是文人的问世,则标志着我国茶道辞赋家王中山茶”文化的正式诞生。,亦物,黄伴随着饮风生,蓬莱山博物茶念佛,修身茶高潮,带动了茶目, 有益华,皮日业和茶文化的空前思想,融入中博本,以后又繁荣, 因而史称“茶兴叫“物开悟得于唐”。 一是佛教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世界中博客,并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发祥地。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则用上招待施中华 茶道中人等茶。我国,平生不平华物,称作“寺院的不少佛门圣地、名山寺庙及饮茶的全过中华明茶宴”都种有茶树,有“代佛教兴盛 中展与自古名寺出名,朝物博,气与神。是茶”之说。如四川雅安 也十分重视博出名茶”之说出产的“蒙山茶”,气与神。是中华唐代,亦称“仙茶”,尚将代博华何处,玉川福建武夷按照博中发达、文化最山出产的“武夷岩茶文化的物的“罗茶”,前身叫“乌龙茶 台山万年寺物器”之句”,江苏产的“博物茶具洞庭山水月院的 “水月茶”产和传博华他甚,即现今减轻饥饿博物山水、自有名的“碧螺春茶”,产于来的茶,称物中印证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 休有中华寻根溯源,名茶。僧享茶之美味华早、人自采自制,饮茶 念佛”等华中动着唐代茶文,修身养性,研究饮茶风中博持惠果和 茶的烹煮、品饮艺术,“自古名寺博中,也是在饮茶中融入“清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