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日政策调整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影响

美国对日政策调整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影响
美国对日政策调整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影响

历年中国美国日本台湾人均收入

历年中国美国日本台湾人均收入 人均月收入(美元) 日期中国美国日本台湾1952 4 191 17 17 1953 5 199 19 15 1954 5 196 20 16 1955 5 210 22 18 1956 6 218 24 12 1957 6 226 28 14 1958 7 226 29 15 1959 7 241 33 16 1960 7 246 40 13 1961 6 251 47 13 1962 6 266 53 14 1963 6 277 60 15 1964 7 293 70 17 1965 8 313 77 17 1966 9 338 89 20 1967 8 352 103 23 1968 7 380 121 26 1969 8 406 136 29 1970 9 422 157 33 1971 10 453 184 37 1972 16 492 241 43

1973 17 544 320 59 1974 17 584 366 77 1975 18 630 383 81 1976 18 695 417 95 1977 19 765 502 110 1978 21 856 689 133 1979 23 946 721 161 1980 26 1020 760 198 1981 24 1133 829 226 1982 23 1167 759 224 1983 24 1256 816 238 1984 25 1384 868 265 1985 24 1471 916 275 1986 23 1542 1151 330 1987 25 1623 1649 439 1988 30 1732 1958 541 1989 33 1844 1994 633 1990 28 1934 1996 674 1991 29 1973 2379 748 1992 35 2060 2533 878 1993 43 2137 2767 919 1994 39 2243 3090 992 1995 50 2318 3291 1068 1996 58 2420 3050 1120 1997 64 2540 2851 1150 1998 68 2645 2573 1049 1999 72 2770 2862 1127 2000 79 2901 3109 1201 2001 86 2963 2738 1085 2002 94 3034 2653 1101 2003 106 3145 2779 1127 2004 124 3329 3027 1216 2005 145 3507 2939 1303 2006 172 3694 2892 1338 2007 220 3815 2912 1400 2008 289 3909 3224 1424 2009 312 3781 3233 1368 2010 377 3900 3565 1548 2011 464 4138 3689 1719 2012 509 4289 3568 1741 2013 571 4396 3130 1732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徐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久,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解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 具体的说,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开始反目,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又是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冷战政策的国家。 其二,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大部分胜利必然增强对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这一观点对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必不可少的伙伴。 其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亚洲兵工厂”和反共盟友。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重新调整部署了对日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美国实行了从限制转为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到原方案的30%。到了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这样,日本的850个军需工业和其他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使日本的军事工业基础根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撤消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1946年,为控制日本经济,美国占领当局曾在日本进行了经济民主化的改革,解散财阀,分割大企业。但到1947年末和1948年初,随着美国政策的改变,日本一些企业又重新集结,大垄断企业得以复活。第三,美国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在1945年到1951年占领期间,美国政府向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高达21.28亿美元,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首先在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日本大量采购军需物资,以现款直接向日本订货和使用日本廉价劳务,这被称作“特需”。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日本获得的特需收入累计达23.8

简要评述美国二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精)

简要评述美国二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美 国经济的影响 二战始于1939年9月1日,美国作为和英国、中国、前苏联同一阵线的同盟国,参战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二战对于整个世界格局尤其是美国的影响是深远的:1、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西欧和日本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2、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黄金储备,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战争中确立的霸主地位主导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 4、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常规武器最强大,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00多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 二战前,美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无论政府如何努力都无法挽救日趋颓势的美国经济。二战爆发,当时没人能想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经济竟然复苏了:失业率下降到1.9%, GDP涨到了二战初期的两倍。“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顶级的经济强国。“二战”对美国经济的一大影响是它增加了总需求和生产,尤其是武器,军火和食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多数人都厌倦了参与欧洲的争端,而且又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美国没有立即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是,当战火在欧洲和亚洲蔓延时,美国政府知道他们要时刻为战争准备着。除了加强军事、招兵买马外,政府还将工业向军事物资转型,很多汽车生产流水线都开始生产战斗机零件,渔业码头也停泊了军舰,越来越多的曾被废弃的美国工厂又重新开始了生产。1941年不列颠之战后,美国政府颁布了《租借法案》,以中立国身份向外出口军用物资,从而进一步增长了军用物资的需求和生产。在之后的4年中,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和苏联等国提供了价值325亿美元的物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向轴心国宣战,进一步促

中国、美国、日本三国动画的特点

中国、美国、日本三国动画的特点 摘要:中国、日本、美国的动画的特点,他们以不同的风格形式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关键字:动画、特点、技术、内容 中国动画学派以独特的风格和视角,在世界动画舞台上有着特殊的一席之地。下面谈谈中国动画的独特之处: 第一:强调内容的健康性。中国动画片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这里没有血腥,更没有色情。 第二,形式不拘一格。上下五千年、悠悠文明史,造就了中国动画片百花齐放的格局。同是水墨动画片,就可以运用多种风格的画意。齐白石、贾又福、李可染的笔法在不同的动画当中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第三:坚持民族绘画传统。中国的动画片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绘画到雕塑,从剪纸到皮影,很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好材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本土现实生活的提纯,使中国的动画片呈现地道的中国风貌。例如:《三个和尚》借鉴了中国戏曲风格;《骄傲的将军》表现的是京剧风格;《渔童》、《牛冤》等剪纸片吸取的是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再例如,《大闹天宫》成功运用了中国古代寺观壁画;《鹿铃》、《山水情》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而《南郭先生》、《火童》则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美等国的魔鬼、魔法、巫术不同,中国动画片中描写的神仙、鬼怪、法术也完全

本土化,像手持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行走驾云的太白金星;爱管闲事的土地爷,还有顺风耳、千里眼、人参娃娃……这些都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风”,即使绘写现代生活的动画片,也都纯然是一派中国气概。 我们不仅看到了《米老鼠和唐老鸭》这样优秀的动画片,我们同样看到了迪斯尼乐园这样享誉世界的娱乐场所。这就是现代卡通艺术的发展之路:不仅要有一个系统的文化产业,更要有完善的产业链条,逐步实现卡通产业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而它的发展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水平与大众文化消费观念。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国卡通始终处于产业化的边缘,没有能够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令人欣慰的是,近十年来,中国的卡通业也正在朝着“产业化”和“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情况,所以在处理问题的能力上我们又会面临新的考验。 日本现在是世界上的动画强国。近年来,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十分流行,不仅在青少年人群中倍受追捧,很多成年人也对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观看影片、在线交流、模仿片中人物,这些行为都值得关注。但更应引起注意的是日本动画片风靡的原因,尤其是日本动画片的主题、题材与文化意蕴等。故事动画片所描述的故事,不管是侦探型故事,还是人与自然的故事,亦或是记录高中生活的现实题材,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值得关注。普适性的主题日本动画片包含了许多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如《中华小当家》表现了小当家的奋斗史;《海贼王》反映路飞冒险,还有很多的作品表现了主人公的友情与爱情等亘

特朗普经济政策

浅析特朗普的经济政策 北京时间11月9日下午,2016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随着特朗普的当选,其在未来4年的经济政策也引起各方的关注。 在此前的的民意调查中,众多的美国民众将经济议题作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经济议题上,两党的候选人特朗普和希拉里提出了可以说是针锋相对的政策看法。特朗普的经济主张体现在对内全面减少赋税,对外征高关税消除贸易逆差,振兴美国制造业。特朗普的经济主张中包含有反对自由主义的原则,有很浓的贸易保护倾向。相反,希拉里在其对于经济议题的阐述中拥有相对自由的贸易主张,支持对科技的创新和新能源的开发,希望凭借此进行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的发展。 首先,特朗普在经济主张的最主要部分也同时也是最吸引美国选民的税收政策,可以简单的总结为以下几点: 1.所有人减税。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他承诺“将减免中产阶级和其他多数美国人的税负”并透露将对很大一部分美国人实行“零税收”。在中产阶级日益减少的当下,特朗普的主张吸引了众多中产阶级的选票。按照特朗普的税改计划,现有的七档个人所得税税率将被压缩为三档,最高税率将从 39.6%下调至 25%。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为 25000 美元,夫妻所得税起征点为 50000 美元,从而意味着数百万家庭将免缴个人所得税。 2.简化税法,削减企业税。企业税税率要由 35%大幅削减至 15%,虽说从大公司到夫妻店都囊括,但此建议更多还是为了吸引企业回流美国。正如在被问及如何看待美国大型企业广泛寻求税务倒置的行为时,特朗普表示,只要美国税收政策不改变,企业面对高税负必然出此下策,但如果他上台便要修改法律,让美国公司不能借着并购把公司总部搬到其他国家享受较低税率。 3.对回流的美国企业,其海外盈余将被课征一次性赋税。特朗普认为自己削砍美国企业所得税的计划将为美国政府带来一笔横财。税率调降后,将吸引移师海外的美国企业重新回到美国,促使美国企业将大量的海外盈余汇回国内。他将允许企业把海外资金带回美国,按 10%的税率一次性纳税,这将给美国财政带来新的收入。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政策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增长性”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试图用“补偿性”政策来最大限度地缓和经济周期波动,其结果尽管使战后几次经济衰退比较缓和,但在艾森豪威尔执政的8年中,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却非常缓慢,萨缪尔森将这个时期称之为“艾森豪威尔停滞”。 到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执政以后,为了克服“艾森豪威尔停滞”,加速经济增长,保持美国的霸主地位,在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赫勒、托宾、奥肯等人的帮助下,开始实行“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 “增长性”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不但要在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回升,即使在经济回升时期,只要实际产出水平低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也要通过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加速增长。伯恩斯曾把“增长性”政策总结如下:“这个学派的中心教义是:商业周期的阶段与健全的经济政策没有什么关系;政策应该是增长取向的而不是周期取向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缺口是否存在。当缺口存在时,应该使用财政赤字和货币工具来促进(经济)扩张;倘若在刺激过程中没有形成向上的较大通货膨胀压力,那么必须保证刺激足以填补缺口。”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有两种赤字必须加以区别:为了挽救经济衰退所造成的赤字是软弱的赤字;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积累的赤字是强有力的赤字。【注释】刘涤源、王平洲:《后凯恩斯主义》,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0页。【注尾】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预算既不应追求年度收支平衡,也不应要求周期性预算平衡,而要以充分就业下的预算平衡为目标。因此,必须抛弃以缓和经济波动为目标的间断的“补偿性”政策,而采用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连续的“增长性”赤字财政政策。 赫勒认为,美国的力量在于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美国的软弱就在于不能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因而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因此,要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并缩小产出缺口,关键仍然是刺激总需求。具体地说,赫勒主张通过减税以扩大个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扩大政府部门的需求,这样才能缩小产出缺口,扩大就业,使闲置资源得到利用,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经济实现较快增

影响美国对外援助政策决策的三个要素

影响美国对外援助政策决策的三个要素 潘锐娄亚萍 2013-1-29 22:03:47 来源:《和平与发展》(京)2008年3期作者简介:潘锐,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上海市美国学会秘书长;娄亚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内容提要:对外援助政策既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美国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国家利益是美国对外援助的首要驱动力,但利益集团因素以及决策者的个人认知、能力、价值观、背景、个性和党派特征影响国家利益的取向,进而影响国家对外援助政策。只有综合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因素,才能对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全面考察。 关键词:美国对外援助政策国家利益利益集团决策者 对外援助政策既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又是美国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对外援助是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对另外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提供的无偿或优惠的货物或资金,用以解决受援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困难或问题,达到援助国家特定目标的一种手段。”①毋庸置疑,任何国家在制定对外援助政策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利益色彩,有着特定的目标和战略考量。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和决策同样如此。 本文试图从决策层面对影响美国对外援助政策制定的要素进行研究。我们认为,美国对外援助的首要驱动力虽然是国家利益,但利益集团因素以及决策者个人的认知、能力、价值观、背景、个性和党派特征影响了国家利益的取向,进而影响到对外援助政策的决策。只有把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有机结合起来,我们

才能对这一问题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本文将从国家利益、利益集团和决策者个人三个角度对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分析。 一 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认为,只要世界政治还是由国家所构成,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关系到外交政策的本质以及全部政治学说的基本问题。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构成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一切政策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国家利益。对外援助政策也不例外。一个国家是否向另一国提供援助、提供多少金额的援助、是何种条件的援助,不取决于后者的经济需求或道德优劣,而取决于援助国能否通过对外援助获取预期的政治、经济和战略上的利益,以及利益的大小多少。②摩根索进一步认为:对外援助政策和外交、军事、宣传等政策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国家“军械库”里的武器装备。无论何种形式的对外援助,本质都是政治性的,其目标都是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他并列举了6种对外援助形式:人道主义援助、生存援助、军事援助、名望援助、贿赂、经济发展援助。在摩根索看来,除了人道主义援助外,其余都是政治性的,即带有政治上的动因或政治收益的。③实际上,即便是人道主义的对外援助,其政治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潜在的政治经济含义在于:表明一个国家和政府对于某类国际事件的态度;在国际社会树立一个国家的形象;为自己今后获取同样的援助铺垫道路。④肯尼斯?华尔兹在其著作《国际政治理论》中提到,对外援助政策就是霸权工具。“(美国)军事援助直接服务于加强两极世界的安全体系,而经济援助则是给这个安全体系争取盟友和朋友,与行贿没有差异,也是为了增强援助国的国力,特别是遏止共产主义,建立合适的世界秩序的工具”。⑤ 美国对外援助常常被人为地罩上一层人道主义和无私的光环,但事实上,美

日本地震对经济的影响

《外汇投资入门与技巧》 院系:经管学院 日本地震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外汇市场的波动 受日本3.11地震引发的市场恐慌和避险情绪影响,全球主要股市经历大幅下跌,相关企业债波动明显。从股票市场看,由于对日本地震的恐慌升级及对日本核泄漏恐惧升温。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全球主要股市普遍大幅下跌。从债券市场看,日本国债和金融机构债受地震影响不显著,东京电力公司等部分直接受到地震冲击企业的企业债券变动较为明显,东京电力公司因核电厂受损严重,其信用利差大幅展宽。日本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影响,预计中期日元仍将维持贬值格局。美元兑日元汇率迅速上扬,日元近期走势也对美元影响较大,对美元短线反弹构成利好短期来看,后市日元有继续升值可能;但从中长期来看,日本在地震、海啸以及核危机的三重冲击之下,损失巨大,经济极有可能会重新陷入衰退,加上日本央行暗示可能扩大资产购买,日元远景有贬值的趋势。 日本国家资源短缺,对外贷款对外投资是日本政府一项创收手段,而且日本对外贷款利率基本世界最低的。当世界金融市场比如股票市场兴旺的时候日元就会走弱,原因是投资者从日本贷出日元在外汇市场换成本国货币进行投资,外汇市场上日元增多。反之则反之。地震的时候日本在外资金返回救灾,需要在外汇市场换回日元,因而市场上日元减少,日元走强。这是一般规律,但如果政府干预就不好讲了。这场地震对日本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可能也是巨大的。受阪神地震影响的神户市本来就不是一个工业城市,受打击的大企业只有神户制钢所。神户是一个港口城市,其港口功能被大阪港接受了下来,但这次受到打击的是东京都周围的工业中心地带,那一带被称为“京滨工业地带”,集中了日本的汽车,钢铁,化工,石油和电子工业,范围这么大的工业地带的功能停滞所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本来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成长率就是-1.3%,今年第一季度虽然转成了

美国财政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最佳答案、美国财政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美国的联邦政府财政政策主要由财政部起草,总统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也参与制定预算、税收和财政等政策。美国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的经验: 1、主要运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每当经济萧条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就实施减税政策,减税的手段包括降低税率和缩小税基(如提高起征点、增加免税额等)。里根执政的20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实施了大幅度减税措施;小布什执政以来,先后在2001年和2003年两次提出了以减税为核心的经济刺激计划,按照该计划,美国10年内的减税总额高达15000亿美元。每当经济增长过快出现过热苗头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或减少财政赤字,政府就实施增税政策,增税的手段包括提高税率或扩大税基(如降低税收起征点、减少或取消免税额)。克林顿执政时期,为减少政府财政赤字,保证美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曾将应纳税收入在14万美元以上的夫妻联合申报家庭(单身纳税人应税收入在11.5万美元以上)的边际税率从31%提高到36%,同时规定应税收入超过25万美元以上的部分适用39.6%的最高边际税率。此外,为了支持某个产业发展,美国也会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美国政府通常不用税收优惠来招商引资。 2、严格依法管理财政预算。美国的联邦财政预算由总统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负责编制,报经国会批准。财政预算经国会批准后,财政部可根据经济情况进行微调,但是财政预算支出结构的任何调整都由国会决定,无权变更。 3、政府对发行国债持审慎态度。美国政府对发债很审慎,主要根据财政收支预期进行,每年三月份公布政府的发债情况。美国决定发债是自动形成的,经济好时政府就少发债;经济不好时政府就多发债。不管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如何,当政府财政紧张时,总统必然要求发债,国会只要求财政部为满足一定支出而融资,而不管采用什么手段。 4、财政政策长期发挥作用。在美国,不管是增税、减税还是调整预算收支的规模和结构,都要启动繁琐、严格的司法程序,必须经国会审批。因此,美国财政政策是长期的供给型政策。

美国赤字分析

[摘要]美国双赤字是指美国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同时存在的现象,是由美国政府和美国居民过度支出共同造成的。美国的双赤字,尤其是经常账户赤字已经危及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稳定。美国双赤字的调整对我国经济的最大影响体现在人民币汇率上。我国宜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同时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来应对国际压力和降低外部不平衡。 (世经评论·北京)一、美国双赤字的原因与危害 美国双赤字是指美国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同时存在的现象,是由美国政府和美国居民过度支出共同造成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双赤字一直是美国最主要的经济问题之一。1998~2000 年,美国实现了财政盈余,经常账户赤字却没有消失,反而呈扩大趋势。双赤字不一定同时出现,政府过度支出不是经常账户赤字的惟一决定因素。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还是美国居民过度支出和储蓄不足的结果。而美国居民的低储蓄则与美国社会保障体系、住房按揭体系等鼓励消费的制度密不可分。 美国的双赤字,尤其是经常账户赤字已经危及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稳定。“9·11” 事件以后,美国财政支出急剧增加,财政赤字迅速扩大,并带动了经常账户赤字进一步增加。2004年,美国财政赤字已达4255亿美元,经常账户赤字达6659亿美元,分别占GDP的3.6%和5,7%。经常账户赤字实际上是美国居民和政府的支出超过其收入的部分。这部分过度支出需要外部融资来支持。如果外部资金不再支持美国日益扩大的过度支出,则美国将遭受美元恶性贬值和消费投资急剧萎缩的双重打击,并进而危及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美国双赤字的风险已经开始显露。目前,国际资本已经开始怀疑美元资产的价值,并导致美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美国政府为了维持国际资本对美元资产的信心,已经将缩小双赤字当作其主要的经济政策之一。 二、美国的调整政策 缩减政府支出可以降低财政赤字,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经常账户。为了降低财政赤字,新一届布什政府开始缩减政府支出。为了防止由此产生的宏观经济不稳定,布什政府同时实行减税政策,刺激投资增加,以弥补政府支出减少导致的总需求下降。这一政策有助于降低甚至消除美国的财政赤字,但不能改变美国居民储蓄不足的状况,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其经常账户。 美国无法实现美元的突然大幅度主动贬值,并会尽量避免美元的被动恶性贬值。美元突然大幅度主动贬值对美国最有利。历史上,美国曾经在尼克松时期两次通过美元主动贬值来克服外部不平衡问题,并直接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突然主动贬值可以使美国在国际资本未及反应时就完成了经常账户的调整。而世界其他国家将承担美元资产缩水、净出口减少和国际货币价值体系紊乱带来的经济滑坡等损失。不过,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国政府虽然能干预美元汇率,但已经不能单方面决定美元汇率。因此也没有能力实现美元的突然大幅度主动贬值。而美元的被动恶性贬值伴随着国际资本大量撤出美元资产,并直接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是随着各种形势的发展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影响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是美国调整对日政策的最直接和重要的原因,美、日的国内因素也是促使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重要原因。 1、冷战与美国对日政策主导思想的变化。 战后初期,美国在远东试图利用中国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在占领日本最初的2年中,基本上采取了严厉的改造政策,其目的是把日本改造成一个民主国家,使之不再成为美国和世界和平的威胁。冷战的发展却促成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和转变。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杜鲁门主义”的诞生则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发展使美国更加关注和重视苏联影响的扩张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这种重视甚至达到恐惧的程度,“到1948年,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几乎已经牵涉到国际上的每一个问题”。中国、朝鲜、菲律宾、马来亚、越南等亚洲国家的革命形势对美国的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不得不对其远东战略进行调整了!随着中国内战的蔓延,特别是1947年后半期以后国民政府的败退,美国已不再看重这个即将被内战摧垮的国家的战略价值,日本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价值才凸显出来。 对日政策的调整涉及到对日媾和、美国占领军的撤离、美国在远东和日本的地位等许多问题。早在1946年2月,美国国务院就已正式开始考虑对日媾和及缔结和约问题,他们当时虽并不看好中国的形势,但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还是充满期望的,蒋也在非常卖力地打内战。这样,美国对日政策重点还是彻底改造日本,国务院远东司在1946年底1947年初起草的对日和约草案(“博顿草案”)对日本的非军事化、战争赔偿以及战争清算问题仍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到1947年以后,国际形势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加快调整对日政策,国务院、陆军部和占领当局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国对日政策的争论。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各方辩论的深入而逐步完成的。各方在促进日本政治稳定和经济复兴,并使之成为一个对美友好的国家这一问题上应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争论最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点:1、缔约的时机问题;2、缔约后美军是否继续驻扎日本本土的问题;3、是否重新武装日本的问题。1947年9月后中共军队在战场上势如破竹,美国对中国的未来前景愈感悲观,于是便开始重视日本,并加快了政策调整步伐。1947年10月,三部协调委员会的SWNCC384号文件要求立即把民主改革转变为经济复兴,凯南领导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对日和约的PPS/10号文件,提出推迟媾和。1948年1月22日,白宫命令麦克阿瑟实施SWNCC384号文件,要求“做出更多的努力,以实现日本在合理生活水准基础上的自给自足……尽快采取与基本的占领政策一致的必要步骤,在和平和自给的基础上,初步复兴日本的经济”。1948年3月,德雷帕、凯南和麦克阿瑟举行了一次会谈,分别代表三个方面就美国对日政策发表了意见。他们之间的分歧,特别是麦克阿瑟与凯南和德雷帕之间的分歧较大。以凯南为首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张推迟缔结和约,把美国在日本本土的军事存在问题留待缔约后再另行讨论;确定最低限度的赔偿额;日本工业的非军事化严格限制在武器生产的范围内。而麦克阿瑟则认为,应尽早缔结对日和约,并在缔约后立即撤出驻日本本土的美军。军方则试图彻底和全面地修改对日政策,主张无限期推迟对日媾和,大幅度减轻赔偿,并允许日本重新进行有限的武装。 凯南在与麦克阿瑟会谈后起草了PPS28号文件,在参考陆军部和国务院的意见对其进行修改后以PPS/28/2号文件提交国务卿,并于6月2日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NSC13号文件提交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1948年10月7日,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其修改稿NSC13/2号文件,9日杜鲁门予以批准,并成为美国政府对日政策的最高文件。该文件对“和平条约”、“安全问题”、“政权控制”、“占领政策”等都做出了说明。关于缔约的时机,该文件表示:“鉴于有关国家对于条约性质和缔约程序有不同的看法以及由于苏联侵略性的共产主义扩张引起的严重的国际形势,美国不应该在此时急于缔结和约”。关于扶植日本经济复兴问题,它明确地提出:“扶植日本经济复兴应该成为将来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关于安全问题,它表示缔约后美国军队的去留视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形势发展而定。美国已不再把日本作为一个敌国进行改造,而是试图把它由敌人转变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八章 封闭体系的IS-LM 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分别了解了IS 曲线和LM 曲线之后,只要将两条线放在同一个坐标轴内,就可以得到IS-LM 模型。该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凯恩斯理论的出发点是有效需求原理,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三个心理规律,涉及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报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四个变量。从而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凯恩斯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IS-LM 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和美国凯恩斯学派创始人汉森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也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该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 模型而展开的。所以,IS-LM 模型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 第一节 IS-LM 模型 一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只有在IS 曲线上的利率与收入组合才能使产品市场均衡,只有在LM 曲线上的利率和收入组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因而能够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只能产生于IS 曲线与LM 曲线的交点上。如下图的E 点。相应E 点的坐标(* *,i Y )就是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可以用代数方式求解出(* *,i Y )。在不涉及进出口的三部门经济封闭体系中,若不考虑TR ,tY T =,均衡的利率和收入也就是下列两个联立方程的解。 IS 曲线方程是:Y d t c d G I C i )1(100---++=;LM 曲线方程是:P M h Y h k i S 1-= 消去i 即可得Y d t c d G I C )1(100---++P M h Y h k S 1-=

中美经济关系对外交关系的影响

中美经济关系对中美外交关系的影响 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近10 %的年均增长率。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全球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中国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已经超越了美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回眸中美建交30年,两国关系发展可谓沐雨经风、曲折迂回、恩怨交加。既饱含相互斗争、坎坷蜿蜒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重、相对平稳的一面。中美两国关系发展深受世界总体形势、各自国内政治文化经贸等问题的牵制和影响。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只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中美是可以找到智慧和途径,推动双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的。在美国新政府任内,中美关系总体趋势仍可望是积极的。中美关系的基础日益牢固。 中美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的进步发展都负有很大的责任。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深化不仅要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而且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下面来谈一下近阶段中美的经济关系以及经济关系对外交关系的影响。 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美国的反应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和能源需求也年年增长,最近成了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国最大的投资,2005 年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消费国,进口的石油占总需求的40 %以上。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国内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反应和评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认为中国经济对美国构成了“威胁”。美国的一些媒体热炒这一话题。美国财政部长斯诺说:“现行的中国汇率政策被高度扭曲,且对中国经济、它的贸易伙伴和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威胁。” 二是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对美国来说也许是一个机遇。约瑟夫·施恩道夫认为来自中国新兴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将最终刺激美国新的和更大的革新。中国向美国出口价廉物美的低端产品、从美国进口高附加值产品可以使中美两国从贸易互补中获益。 三是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对美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四是影响未定论。“中国的能源驱动无疑对美国有着重要含义。然而,何种能源供给程度会成为中美关系摩擦、紧张或未来合作的一个来源,要知道这一点为时尚早。” 在上述四种看法中,因为美国媒体热炒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和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等话题,“中国经济威胁论”成为近期影响美国国内的主流声音,而国会则深受其影响, 在2005 年间频频出手,干涉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论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摘要 日本自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国内宏观经济持续着缓慢恢复态势。但是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宫城县大地震并发海啸、核污染等复合灾难,给本就不乐观的日本宏观经济复兴带来了更加沉重的打击。日本大地震不仅对本国的宏观经济、政治、文化和旅游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连锁反应,给周边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和政治格局都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日本3.11宫城县大地震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此次的里氏9.0级大地震给日本关东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可估量的,但地震在给日本带来无尽的痛苦的同时,也让日本政府和民众认识到了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必要性,给日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启示。 本文主要采用调研法、文献资料研究和个别实例分析等方法,从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三大产业的直接破坏、造成日本政府的财政多方面压力以及地震后的次生经济危机等方面入手,为大家阐述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多方面破坏。 关键词日本;大地震;经济;影响

目录 摘要 (Ⅰ) 要旨 (Ⅱ) 第1章绪论 (1) 第2章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巨大破坏 (1) 2.1大地震对日本经济产业的破坏 (1) 2.1.1大地震对日本公共服务业的破坏尤其严重 (1) 2.1.2给股票市场和石油期货带来的动荡 (2) 2.1.3对工业的破坏 (2) 2.1.4对日本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破坏 (3) 2.2大地震增加了政府经济工作的压力 (3) 2.2.1地震增加了日本的对外债务 (3) 2.2.3通货膨胀日益严重 (3) 2.2.4失业率居高不下 (3) 2.3地震灾害重创日本经济的多重表现 (4) 2.3.1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4) 2.3.2民众对经济形势的悲观和不信任 (4) 2.3.3核污染带来的“核危机” (5) 第3章东日本大地震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启示 (5) 3.1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5) 3.2为“核灾难”背后的核工业发展带来启示 (5) 3.3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得到进一步重视 (6) 3.4使日本政府对失业问题加以重视 (6) 结论 (6) 致谢词 (7) 参考文献 (8)

中国美国日本企业文化区别及对中国文化的启示

中国美国日本企业文化区别及对中国文化的启示 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利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管理层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美国、中国、日本分别代表了当今世界企业文化管理的三种不同流派,因而对三国企业文化管理的异同点进行剖析,就具有了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呢,我们来看一看美、日、中三个国家在同一行业的经营理念:美国福特、日本丰田、中国长安。这是三种能过代表国家的一些知名企业,但在同一行业为何他们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先锋呢??下面是我们组通过搜集、查阅资料得到的一些关于中、日、美三国企业文化管理的不同理念。 一、企业文化特质的根本区别 区别之一:美国——偏重科学理性。 日本——注重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相结合。 中国——偏重精神理性。 区别之二: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精神。 日本——崇尚团队精神。 中国——崇尚集体主义精神。 区别之三:美国——提倡创新冒险。 日本——提倡为我所用。 中国——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二、企业管理模式特征的根本区别

区别之一:美国——重制度规范的管理。 日本——重“情”、“理”结合的管理。 中国——重德重情的管理。 区别之二:美国——相对集权化的管理(自上而下的决策)。 日本——“独特”的官僚组织管理(自下而上的决策)。 中国——集权式管理(自上而下的决策)。 区别之三:美国——短期雇佣制。 日本——终身雇佣制。 中国——劳动合同制。、 三、企业管理模式比较 四、美、日质量管理特色比较 戴明循环强调自主、主动管理,即立足于企业内部;详细分 析本企业目前存在什么主要问题,然后改进,特点是自我超越。 马克姆.波里奇奖强调程序化管理、重视量化指标,即立足 于企业外部,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最优秀企业的业绩进行对比,找出差距以寻求改进,特点是定点超越。 事实上,日、美企业都在找差距,只是找差距的方式不同; 日本企业通过戴明循环,与自己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自 我超越;美国企业则通过与优秀企业比较以发现差距,然后定点 超越。最后,日、美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他们都在比…日本通过跟自己比,找出差距,实现自我超越。

美国对日政策演变:从“九一八”到珍珠港

美国对日政策演变:从“九一八”到珍珠港 摘要:从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到偷袭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这十年间是美国和日本在亚太地区争夺最激烈的时期。开始时美国因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上孤立主义盛行对日本的扩张采取了妥协绥靖的政策。但随着日本侵略的逐步扩大美国开始转变对日政策,从绥靖到遏制,最后采取强硬的制裁。而此时的日本已在扩张的道路上难以回头直至铤而走险与美国开战。这十年间美国与日本关系的演变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这十年间的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做一简单的梳理,希望能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深受经济危机的困扰,日本国内市场狭小急需对外扩张转嫁国内危机。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美国苦于国内经济危机并且不愿意与日本发生武力冲突最终导致了以牺牲中国为基础的“不承认主义”的出台。罗斯福上台后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美国国内实施“新政”并且深受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掣肘也对日本采取了绥靖政策。虽然罗斯福本人不对日本存有幻想但为了在国内推行“新政”争取连任也向孤立主义势力让步。在罗斯福的第一任期对日本的政策甚至比“不承认主义”还要倒退。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美国在华利益进一步受到损害。美国对日政策也开始有了转变,1937年10月,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了“防疫演说”,对日本表示谴责。但依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制裁措施。在之后的“帕奈号”事件,美国也接受了日本的所谓道歉。但是之后不久美国宣布对日实施“道义禁运”,显示了美国对日政策开始转向强硬。1940年,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美国对此做出了更加强硬的反应,但对与日本开战美国还是在尽量避免以争取时间。1941年,日本加快了南进的步伐。美国对日政策也从警告、威胁、禁运,上升到了全面的经济制裁。但此时美国仍希望以牺牲中国的权益为代价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来达到避免美日战争的目的。然而日本已在侵略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并且美日分歧巨大难以达成和解,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日本为了夺取太平洋的制海权于1941年12月7日发动了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军事行动,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文力求对这一复杂的过程做一简单的梳理以加深对这一历史时期美国对日政策演变的认识。 一、“九一八”事变前的美日关系 日俄战争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由盟友变成了竞争对手,俄国这一美日共同的对手在远东的势力被削弱后美日矛盾就表面化了。实际上美国与日本走向战争的根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日分别把门户开放政策和大陆政策作为对华政策时,就已不可避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远东大肆扩张攫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侵略权益并通 过战后的巴黎和会达到了合法占有的目的。日本在亚太地区势力的膨胀是美国不愿看到的。因此,美国急需通过切实的措施以达到遏制日本的目的。而此时由于美国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因此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还没有确立。为此美国积极活动并促成了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会议上美国通过向英国催还战债、同意与英国达成限制海军军备协定等方式向英国施压最终促成了由美、英、法、日四国签约通过的《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削弱了日本。随后又通过由美、英、日、法、意签约通过的《五国海军条约》限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条约中将日本海军力量降为二流地位,而美国则取得了与英国海军力量对等的地位。美国是华盛顿会议最大的受益者,在亚太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被确定为2007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今年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坚持稳健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已释放出了适当控制货币投放的信号。 2007年12月0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已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在2007年的“一个防止”的基础上增加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

200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9年最突出的政策主线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成为2009年影响金融市场最为显著的经济变量。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展中小城镇和转变发展方式等调整措施,被各界广泛认同。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延续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连续六个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异化程度降低,经济形势波动起伏,机遇和挑战并存。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