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下列对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描写诗人面对街灯和明星所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

B.第二节作者想象天上街市中的珍奇物品,含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第三节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骑牛来往的动人情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厌弃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D.第四节描绘作者想象牛郎织女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

(3)诗中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有何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看得仔细、清楚。

B.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

C.联想自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D.表明作者态度亲切,用语客气,为人谦虚。

(4)下列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清新、活泼。

B.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首诗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作者美好愿望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无关。

D.这首诗的主题是消极的,它表明了作者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答案】(1)D

(2)逗号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而此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3)B

(4)B

【解析】【分析】(1)D项“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错误,应该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作者改造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用以象征他们的生活的幸福美好,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故选D。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3)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读者好像在作者的带领下在欣赏。故选B。

(4)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故选B。故答案为:(1)D;

(2)逗号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而此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3)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理解。逗号把句子切分为意群,表示小于分号大于顿号的停顿,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作用的分析。诗中多次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似乎是作者与读者在谈话,让人感到亲切真实;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2.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1)阴阴;又

(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

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其中的“阴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据此可作答。

(2)“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阴阴;又;

⑵“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⑵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

(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答案】(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解析】分析:

(1)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此处描

绘夏季景色,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故答案为:(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2)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课内古诗词的整体意境的把握、重点词语的赏析两个知识点,这两个题均为典型题均有方法技巧可循,难度不大。

7.诗词赏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________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案】(1)寓情于景;断肠

(2)深秋晚景图

【解析】【分析】(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写景,“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所以说前三句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借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所以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

(2)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夕阳照耀的古道上。由此可概括为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深秋晚景图。

故答案为:⑴寓情于景;断肠

⑵深秋晚景图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写作手法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所写景物及表达的感情。

⑵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①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①蒹葭:芦苇。

(1)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赏析“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的妙处。

【答案】(1)前两句是景物描写,描绘了秋天月夜凄凉的景象,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表现离别感伤的情绪。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友人的思念(离梦)比作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生动含蓄地写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通过“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等词语,写出了了一种秋天月夜之景的苍凉。为全诗奠定了离别感伤的感情基调。

(2)“离梦杳如关塞长”离别之梦遥远的如同边塞那么长。把“离梦杳”比作“关塞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故答案为:⑴前两句是景物描写,描绘了秋天月夜凄凉的景象,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表现离别感伤的情绪。

⑵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友人的思念(离梦)比作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生动含蓄地写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注意注意分析诗句描写的内容,分析渲染的氛围,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并分析情感。

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解析】【分析】(1)“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的意思是: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诗中所绘是在秋季,有山有水,描绘了一副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本诗所写景物“冷晴湾”“青山”,景色明朗,尤其要注意的是诗人用了一个“闲”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的惊喜、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⑴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⑵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0.古诗阅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行;早春

(2)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解析】【分析】(1)这首七言律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生意盎然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诗结构上全诗以“行”为线索,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2)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抓住“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景物的特点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⑴行;早春

⑵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容易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描绘的情景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

行作答。注意语言的连贯、流畅,想象要合理,语言要优美。

11.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答案】(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这句诗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据此可作答。

(2)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据此可作答。本题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故答案为:⑴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⑵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理解句意,从意境上进行分析,注意方法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安要求作答。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加以理解。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夏寒”的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这里是因为

松树生长的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鉴赏,解答时要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作答。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意思是: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牛羊”、不是衣冠的“童稚”很显然是描写乡村生活。牛羊自在的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所以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⑴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⑵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结合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平时对王维本人的诗作要多积累,对他的作品特点也要略知一二。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

(2)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答案】(1)李白

(2)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

(3)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解析】【分析】(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2)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3)在最后两句诗中,诗人把明月人格化,说是要明月把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带给朋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故答案为:⑴李白

⑵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

⑶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明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结合诗意,明确意象。诗人常借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⑶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结合具体诗句,明确诗句所用修辞,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答案】(1)偶;城阙

(2)示例1:我赞同。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

示例2:我不赞同。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我赞同。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我赞同。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城阙(què):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城阙”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颈联和尾联伤别离。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

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据此理解作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故答案为:⑴偶;城阙;

⑵示例1:我赞同。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示例2:我不赞同。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我赞同。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我赞同。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5.诗词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________,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截,歌以咏志。

(1)诗中“竦峙”的意思是________

(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滄”两句,动静相村,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答案】(1)高高耸立

(2)D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语境中解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竦峙:高

高耸立。竦:通“耸”,高。

(2)“‘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所以“真实景象”错。故选D。

故答案为:⑴高高耸立;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身亡所寄亡:________ ②奈何忧崩坠乎奈何:________ ③若躇步跐蹈跐蹈:________ ④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答案】(1)天果积气/ 日月星宿/ 不当坠耶? (2)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 (3)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4)C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此题要注意句式的整齐性。译为: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亡”:同“无”。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下列对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描写诗人面对街灯和明星所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 B.第二节作者想象天上街市中的珍奇物品,含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第三节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骑牛来往的动人情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厌弃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D.第四节描绘作者想象牛郎织女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 (3)诗中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有何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看得仔细、清楚。 B.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 C.联想自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D.表明作者态度亲切,用语客气,为人谦虚。 (4)下列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清新、活泼。 B.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首诗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作者美好愿望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无关。 D.这首诗的主题是消极的,它表明了作者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解析(1)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解析(1)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唯有垂杨管别离》,完成下面小题。 唯有垂杨管别离 许多年后,我常常想起病房里的岳老师与那个七岁的小病号。 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这两人并不相识。岳老师曾经是一家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家小学已经关闭多年,所以这时的岳老师事实上已不再是老师了;小病号则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他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住院的日子令人感觉灰败,如果不是飘进病房的柳絮通告了春天的来临,病人们全然没有注意到病房外的绿意。 作为医院的老病号,在单调重复的日子中,岳老师与小病号自然而然地相识了。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后来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因为常跑医院,我与岳老师有些交集,他们的故事便进入了我的视线。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带来的诸多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当她给小病号讲课的时候,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 每一天,只要两个人输液一结束,岳老师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故意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小病号毕竟年龄尚小,顽皮好动,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他便经常答不上来岳老师的问题。比如那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二十遍。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像是活生生地在小病号的身体里打了结,一到考查的时候,他死活就背不出来,岳老师愈发伤心。 到了最后,连小病号自己都愤怒了。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痛苦地抽泣起来,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小病号更多。岳老师自己的病本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见缝插针地给他讲课。病房里的教学最常见,瘦骨伶仃的小病号躺在病床上认真听,憔悴的岳老师坐在一旁小声讲。这场景神圣却也让人心酸。“既然没死,就得活出意义。”岳老师对我说。 但是,她和他还是终有一别。——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已经决定,要带他转院,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岳老师夜夜失眠。 深夜,她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说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年8月4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 《春》一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无微不至 〔日本〕星新一 大厦群起伏连绵,像群山般伸向远方,远天的白云之间,现出了夏日初升的太阳,阳光照进了房间。这是一座八十层公寓的第七十二层的一个房间,床上躺着一个男人,他就是这屋子的主人,名叫特鲁,在宇宙旅行保险公司工作。 太阳升得更高了,窗边的玻璃雕刻品亮晶晶的,把太阳光反射到墙上,在镶着自动日历钟的2050年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圆圆的光点。 射入的阳光渐渐增强,由于窗上蓝色大玻璃的反射,使热气透不进屋子,只能让光线照射进来。因为室内有某种装置,使得气温全年都保持适当,而且,让含有微微花香的新鲜空气充满屋子的各个角落。花香可根据不同季节和人的喜爱而变化,现在是夏季,按特鲁的爱好,混合着百合花香的新鲜空气,从角落里静静地飘散出来。 墙上日历钟的时钟指着八点了,一阵轻轻的响声过后,接着从圆花瓶形状的银色扩音器里放出了音乐,并且还响起了温柔的说话声。“喂,到起床时间了,起床吧,……” 时钟与所有的装置都联系着,录音带上的“话”反复了三次,特鲁没有什么表示,于是“话”停住了,墙壁之中响起了轻轻的齿轮转动的声音。 天花板上静静地降下了一双“手”,这种用软塑料制成的、被人们称为“手”的装置,不论哪一家都有。 “还睡吗?上班要迟到了。”与“话”音同时,“手”掀开了被子,抱起特鲁,送进了浴室。特鲁象木偶一样被摆弄着,进入了自动打开的浴室门后,“手”把特鲁放到喷头下面,这时从墙壁上伸出的一只小“手”在他脸上涂上了脱毛膏,只用了五秒钟时间就把胡子完全溶化了,丝毫也不伤害皮肤。 那只大的“手”也在灵活地活动着,从特鲁身上脱下宽大的睡衣扔进旁边的电子洗衣机。 “来洗一下淋浴吧。”随着“话”音,温度适当的水喷了出来,旋即就像是骤雨一般消失了。于是干燥的热风吹来,一瞬间,特鲁皮肤上的水全都被吹干了。 这一切刚完,喷雾器轻轻洒出香水,“手”又给他穿上了洁白的服装。 “早餐已备好,请来这边。”与“话”音同时,“手”把特鲁送到餐室椅子上,这里的桌上已摆好从厨房运来的早餐、咖啡、牛奶等等,香气四溢。 “请吧。”与此同时,电视屏幕上映出了当天的新闻摘要三分钟,然后三面的墙壁又飘送出轻快的音乐,在阳光照射下,在清爽的空气中回荡。 音乐弱了下来,“话”音道:“如您不吃那就撤掉了。” 一切都合乎每天所要求做的在进行着,特鲁也不按旁边的电钮,不表示是否同意,所以传送机便按程序开动了,桌上的食器叮当地碰撞着移进了厨房。 音乐再次增强,烟卷装置来到面前停了下来,只要一拿起烟卷这个装置就会自动点火,但特鲁今天早晨好像不想伸手拿烟。 乐曲变换着响了好一会。 时钟指着8时50分了。

(完整版)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篇目 第4课 观沧海 作者: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宋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 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晩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春天的?请简要概括。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说说句子的妙处。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B.本文引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选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这句诗的意思是吹到脸上的风,使杨树柳树不感到寒冷。 C.第四段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春花的生机和美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全汇总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全汇总第一单元 1.《春》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一、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温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空(节选) 郭沫若 美哉!美哉! 天体于我, 不曾有今宵欢快! 美哉!美哉! 我今生有此一宵, 人生诚可赞爱! 永恒无际的合抱哟! 惠爱无涯的目语哟! 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 你看那双子正中, 五车正中, W形的Cassiopeia(仙后座) 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英仙座) 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 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仙女座), 低低地垂在西方, 乘在那有翼之马的 Pegasus(飞马座)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 斗柄,好像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 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 拼一个长醉不醒! 【注】双子、五车、天船、积尸都为星座名。 (1)下列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 B.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C.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D.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 (2)诗人发挥新奇美好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请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3)请认真阅读下面这节小诗,以“仰望星空”为题目仿写几句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答案】(1)B (2)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3)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诗歌把春芽写成孩童,如“一觉醒来/伸出/稚嫩的手”。诗人的想象丰富将春芽沐浴阳光写成“抓住天边/那一弯/飘动的彩虹”,将春芽吮吸雨露写成“穿进/用美梦/磨成的针”。 故答案为:⑴ B; ⑵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⑶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清楚时局的内容诗关键;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⑶做好本题要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写作方法,理解诗人的赞美、喜悦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doc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春》 1、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课文中都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副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答: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2、作者把存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 答: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这三种人的不同特点:“处她”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健壮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3、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两个“盼望着”表现出作者急切而欣喜的心情,“脚步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答:“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缴嫩的,绿绿的” 运用定语后置,读起来节奏短而快,突出了小草的特点。写出了小草情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的感受。 ③.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答:“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枪,点出了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野草的情态。 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答:连用三个比喻句,写出了春雨的形态万千和细密的特点,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济南的冬天》

1、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它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答;特点“温晴”写了济南四腿的小山,雪景,济南的水 2、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答: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睛”,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 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3、品味语言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答:“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那山水比成人,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一些趣味,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答:拟人的修辞。将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周围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济南的可爱,突出济南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山的热爱。 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答:“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写出了夕阳映射下的雪景,更加富有美感。 《古代诗歌四首》 1、反复诵面读《观沧海》.体会这首诗质朴刚健、音调整佛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怎样的感觉。 答:诗中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沧海、洪波,日月、星汉”是远观之景。景物浩大,眼界开阔。胸怀宽广,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 2、《闻王品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答:诗人选取的这两个景物,一是表现了事情发生的季节为春季,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给人一种画面感,三是运用其象征的意义,“杨花”飘忽不定,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的哺叫如“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杯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背诵内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背诵内容汇总 第4课 观沧海 作者:曹操 [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 [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光.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儒家肯定生命和道德都是有价值的.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第16课《诫子书》 作者: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⑴“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⑵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 黄晕.(yùn) 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