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小肠结肠影像学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Ⅳ级: 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其中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 1.CT: (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 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 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 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DTPA增强扫描: 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 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 (2)小脑星形细胞瘤: 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影像解剖及概述 肠系膜由双层腹膜构成,包括小肠系膜、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和阑尾系膜。其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网、神经丛、脂肪、纤维组织及间皮巨噬细胞,还可能含有某些胚胎组织结构残余。小肠系膜是腹膜的宽阔的扇形反折,将空肠和回肠连接到腹后壁。 肠系膜在CT图像中表现为:小肠袢中央含脂肪的区域,内部可见明显的圆形或线样高密度空肠或回肠血管。通常还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cm的淋巴结。正常肠系膜脂肪的密度类似于皮下脂肪(-100~-160HU)。横结肠系膜CT上表现为从胰腺勾突延伸到结肠壁边缘的含脂肪区。乙状结肠系膜起自盆腔后壁,内含乙状结肠和直肠上血管。由于肠系膜内含有丰富脂肪,除了在极度消瘦的病人中,CT几乎能显示所有的肠系膜异常。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肠系膜结构扭曲,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口服对比剂有助于区分肠管和肠系膜肿物。MRI: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脂肪抑制T1WI梯度回波图像能较好显示肠系膜病变。但是肠管运动和呼吸运动会影响图像质量,需要应用胃肠道低张药物(肌肉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及呼吸门控成像。 在肠系膜病变中可以看到的异常CT表现有:软组织密

度肿块、小结节、脂肪密度轻度增高(水或血液进入脂肪组织)、脂肪坏死(坏死越彻底其密度值越接近水)、纤维索条影、钙化、脂肪环征、肠系膜血管的充盈缺损等。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病理特点,也提示者不同的疾病过程。 炎性病变 多普勒超声能判断肠炎性病变是活动期还是静止期。CT 能通过观察肠壁的强化行为监控活动性炎症或充血的肠段。受累肠管的供血血管可能会扩张,导致血供增加。即使供血血管的大小和形态没有发生改变之前仍可以通过肠管的强 化和灌注特点来判断肠壁是否充血。 ①炎性肠系膜水肿:CT表现为肠系膜水肿增厚、可见散在条片状影、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加,节段性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腹膜后脂肪相对正常。当发现肠系膜水肿时要特别注意肠系膜根部,以除外局部肿瘤阻塞肠系膜血管导致的继发性水肿。鉴别:肠系膜广泛转移。 ②系膜间脓肿:脓肿早期平扫为软组织密度样肿块增强无强化。当脓肿液化坏死后由结缔组织包绕。平扫脓肿中心为低密度周边密度较高,增强可见环状强化。邻近血管受压移位,部分可见气体密度。 ③肠系膜脂膜炎:是肠系膜特发性慢性炎症,常常累及肠系膜尤其是其根部,有时也累及结肠系膜。主要导致肠系膜收缩和缩短,引起小肠扭转和固定。肠系膜脂膜炎表现为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修订稿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 表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胶质瘤 二、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少突胶质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Ⅳ级:I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 【影像学表现】 1.CT: (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 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 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cm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 2.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 T1WI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增强扫描: 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

第11节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第11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的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疾病,也是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临床上以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严重者发生休克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近年来随着VLBW儿病死率 的下降,NEC的发病率逐渐增多。据美国统计,活产儿NEC发病率为1%0-3%0,占NICU 患儿的2%-5%;90%以上为早产儿,病死率为13. 1 /10万,占发病人数的20%-40% NEC 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随胎龄和体重增加而减少。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一些早产儿出生率低的国家,NEC发病率很低,如日本仅为0. 27%。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本病的病死率为10%-50%。 [病因和病理生理] 1964年Person首次报道NEC,但至今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目前一般认为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其中涉及多个“I",包括早产(immaturity) ,感染(infection)、摄食(ingestion)、缺血(ischemia) ,氧合不足(insufficient oxygenation) ,损伤(injury)、血管内置管(intravascular catheter)和免疫因素(immunological factor)。所有因素都是通过影响肠猫膜血液供应、勃膜局部缺血,致使肠道蠕动减弱,食物在肠腔内积聚,影响肠道功能并导致细菌繁殖,但哪个因素起主要作用,有不同的意见。 1.早产由于肠道功能不成熟、血供调节能力差、胃酸低,肠蠕动弱,食物易滞留及发酵,致病菌易繁殖,而肠道对各种分子和细菌的通透性高;肠道内SIgA低下,也利于细菌侵人肠壁繁殖。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NEC的主要病因是早产及早产儿的一系列并发症,如窒息、肺透明膜病(HMD)、动脉导管未闭(PDA)、呼吸衰竭等,感染和喂养不当参与了NEC的发生。超过20%的NEC病例中早产为其单一的致病因素。应用体外培养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发现,未成熟的人类肠道细胞与成熟的人类肠道细胞相比,在细菌脂多糖、白细胞介素一1(IL-1)的刺激下,前者产生更多的IL-8,IL-8的mRNA表达比足月儿的肠道细胞的表达旺盛,说明未成熟的人类肠道在炎症因子刺激下较成熟的人类肠道更易产生炎症反应,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在病理生理方面解释为何早产儿较足月儿易发生NEC。早产儿一氧化氮(NO)生成减少,也是易发生NEC的原因。国内报道88. 6%的NEC早产儿病例合并RDS、休克、败血症。另外,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在NICU住院的合并NEC的早产儿与对照组比较,呼吸暂停、增加奶量过快和合并感染是早产儿发生NEC的三个最危险因素。 2.感染及其炎症反应有不少研究认为感染和肠壁炎症是NEC的最主要病因。有研究观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 一、质瘤胶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约占颅脑肿瘤的。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40%-50 % 17%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小脑。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Ⅳ级:I-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I 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良性”另一种为三类法,即“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其中I良性、Ⅱ级相当于“”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多发但25%-30%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良性”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1.:CT (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水肿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增强后扫描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常无明显强化,环状强化。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病灶密度不均匀,以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强化不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一的瘤结节小脑星形细胞瘤:(3) ,,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囊性者平扫为均匀以上。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2:.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钙化在T1WIT2WI DTPA增强扫描:Gd—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T2WI为低信号,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 瘤。小脑星形细胞瘤:(2) 床孙其豪)较多见(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29,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 . 信号更低。为高信号,囊变区T1WI 为低信号,T1WI T2WI —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亦可轻度强化。注射Gd 【鉴别诊断】;、淋巴瘤等鉴别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脑脓肿近期发病的脑梗死、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鉴别。小脑星形细胞瘤尚需与 髓母细胞瘤:二、 。2%-6%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75%主要见于儿童,。发生在15 岁以下,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几乎全部发生在小脑,主要在小脑蚓部。最好发生脑脊液转移此瘤,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对放射线敏感。【影像学表现】 1显示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边界清晰。.CT 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约半数的肿瘤四周有水肿。均匀

小肠结肠疾病考试重点

一、肠梗阻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发生阻碍。 (一)病因与分类 各类肠梗阻可相互转变。如单纯性→绞窄性,不完全性→完全性梗阻其它分类:急性or慢性 (二)病理生理变化

肠管局部变 化 机械性完全性 肠梗阻 梗阻部位以上肠蠕动增强,液体、气体聚集,肠管扩张、膨胀, 可使肠管血运发生障碍,有血性渗出物 绞窄、穿孔形成腹膜炎 麻痹性全肠管扩张 慢性肠梗阻肠壁可代偿性肥厚 全身病理生 理变化 电解质紊乱、酸 碱失衡 脱水、休克、代谢性酸中毒或低氯低钾性碱中毒等 感染和中毒梗阻肠管内细菌大量繁殖 休克体液丢失+感染+中毒+酸碱失衡引起 呼吸功能障碍腹胀→膈上升→影响呼吸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机械性肠梗阻肠扭转麻痹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 肠型和蠕动波腹胀不均匀腹胀不对称腹胀均匀腹腔渗液,移动性浊音+ 单纯性/绞窄性? 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 全身轻度脱水征重病容,脱水明显 发病渐起急骤,易致休克 腹痛阵发性伴有肠鸣音持续、剧烈 呕吐高位频繁、胃肠减压后可缓解出现早、频繁胃肠减压后不缓解 呕吐 物 胃肠液可为血性液 触诊腹膜刺激征(-)可及肿胀肠袢腹膜刺激征(+)腹部不对称隆起或触及孤立胀大肠袢肠鸣 音 亢进、呈气过水音不亢进,或消失 腹穿阴性可有血性液 X线有液平有孤立、胀大的肠袢(位置固定)

机械性/动力性? 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 腹痛阵发性绞痛,绞窄为持续性剧痛持续性胀痛,较轻 呕吐明显(除结肠梗阻外)不明显 腹胀除低位结肠梗阻外,可不明显显著,全腹 肠鸣音亢进减弱、消失 X线梗阻近端部分肠管胀气,液平大、小肠均完全扩张 高位/低位? 高位(空肠以上)低位(回结肠)腹痛部位中上腹中下腹 呕吐早、频晚、少或无 呕吐物多为胃内容可吐粪性物 腹胀不明显明显 X线检查无明显液平,环形皱壁-鱼骨刺状,弹簧圈阶梯状液平;结肠:结肠袋

小肠肿瘤教学提纲

小肠肿瘤

小肠肿瘤 小肠肿瘤是指从十二指肠起到到回盲瓣止的小肠肠管所发生的肿瘤,小肠位于胃部和结肠之间,有大约6米长。小肠占胃肠道全长的75%,其粘膜表面积约占胃肠道表面积的90%以上,小肠与结肠之长度比为4∶1,粘膜面积比为10∶1,但二者肿瘤的比大致为1∶40。人体小肠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对摄入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但是小肠肿瘤的发生率仅占胃肠道肿瘤的5%左右,小肠恶性肿瘤则更为少见,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最常见的小肠的恶性肿瘤包括:腺癌、淋巴癌、恶性肉瘤和类癌瘤四种。小肠肿瘤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一般与肿瘤的类型、部位、大小、性质及是否有梗阻、出血和转移有关。 Freund综合小肠肿瘤发生率低的原因有以下一些:肠内容物为碱性且通过较快,减少了肠粘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和机械性刺激;小肠内细菌量少,因而致癌物质的形成减少;存在保护性酶,使潜在的致癌物质被解毒;含有高浓度的免疫球蛋白A,可中和潜在的致癌病毒;胚胎发育中肠的形成较晚,避免了不典型组织的种入。

小肠肿瘤多见回肠,其次空肠,最次为十二指肠。小肠肿瘤少见,约占消化道肿瘤的1-5%。少见的原因为:⑴小肠为碱性能⑵小肠细菌少⑶特定的酶含量高⑷运动快⑸分泌高浓度IgA ⑹小肠集合淋巴结多,以T 淋巴细胞为主,免疫功能强。 小肠肿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腺癌沿肠壁浸润生长,引起小肠狭窄,形成小肠肿瘤。 2.阑尾是盲端,回肠末端叫狭窄弯曲。 3.由胰腺,结肠和胃癌直接蔓延,也可从远处淋巴管或血行播散而来,如卵巢癌、黑色素瘤等。 病理 恶性大于良性。恶性:平滑肌肉瘤、腺癌、恶性淋巴瘤、淋巴肉瘤。良性: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腺瘤、淋巴瘤、错钩瘤。 良性肿瘤 1、平滑肌瘤:腔内型腔外型壁间型。 2、脂肪瘤:回肠多见、单发,侵犯粘膜下或浆膜下,向肠外突出。 3、腺瘤:回肠多见,空肠、十二指肠少,多见向肠腔内生长,带蒂。 4、纤维瘤:粘膜或浆膜下纤维结缔组织。 5、血管瘤:来源于粘膜下血管丛或浆膜下血管丛,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 恶性肿瘤

(整理)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

1、脉络丛乳头状瘤: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好发于儿童,儿童多见于侧脑室而在成人多位于第四脑室,肿瘤在侧脑室者多位于三角区, 肿瘤在CT平扫时脑室明显增大其内有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边缘清楚而不规则,可见病理性钙化,有时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肿瘤多为单侧,极少为双侧,位于侧脑室内者以三角区居多,位于后颅凹者多伴有幕上脑积水。肿瘤多局限于脑室内,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肿瘤多呈实质性,和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的分界见于脑室系统及脑桥小脑角等处 脉络丛乳头状瘤主要表现为脑积水而产生的颅高压症状。这主要由于肿瘤过多地分泌

脑脊液,阻塞脑脊液循环,或是由于肿瘤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粘连所致。 2、间质瘤: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间质肿瘤,多\肿瘤好发于胃体部,其次是胃底部和胃窦部。在胃肠道中占2.5%,多见于中、老年人,很少发生在40岁之前,60~70%发生于胃,20~30%发生于小肠,比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肿瘤多见,平滑肌源性肿瘤不表达CD-117蛋白,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胃肠道间质瘤已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提出 肿瘤有包膜,故一般边界清晰。肿瘤起源于胃粘膜下,多呈膨胀性生长,分腔内型、腔

外型和混合型(同时突向腔内外),以腔外型多见。最大径小于5 cm的肿瘤,多为良性,一般呈类圆形,平扫密度多数均匀,增强呈中度均匀强化;最大径大于5 cm的肿瘤,多为恶性,一般呈分叶状,平扫密度多数不均匀,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区,有的可与胃腔相通,增强多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少数恶性肿瘤可侵犯邻近脏器及腹腔淋巴结。 间质瘤恶性者可通过血行和种植转移,或直接侵犯到肝脏、腹膜和肺等部位,淋巴结转移少见。 间质瘤应与进展期胃癌和胃淋巴瘤鉴别。进展期胃癌主要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管壁僵硬,管腔狭窄,常有梗阻征象,局部侵犯明显,伴有胃周、肝门区及腹腔淋巴结肿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