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

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
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

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

欧明俊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历代传诵不衰,几至家喻户晓。评论者亦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当代亦有不少鉴赏和研究文章,对其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做了全面精到的评析。笔者注意到,历代论者多是从艺术性方面,称赞其“模写之工,转折之妙”(楼昉《崇古文诀》卷十八),或欣赏其“清丽激壮”(刘壎《隐居通义》卷五)的风格,而对其中丰富的文化意蕴分析不够。实际上,《秋声赋》不仅仅是一篇纯美的文学作品,它更是一篇优秀的典型的“文化散文”,深含文化信息。若读不出其中的“文化味”,便谈不上真正读懂《秋声赋》,也是对其价值的轻视。有鉴于此,本文不做常规的艺术分析和审美鉴赏,只重点解读其文化意蕴,希图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秋声赋》开头写道:“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欧阳子”是作者自称,姓氏后加“子”字,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如孔子、孟子、荀子等。赋中作者也自称“子”,如汉代扬雄《解嘲》中自称“扬子”,后来苏轼《前赤壁赋》中也自称“苏子”。“欧阳”为复姓,此处只能说“欧阳子”而不可说“欧子”。可见中国古代姓名文化的特点。欧阳修写自己正“夜”读书,而不是“昼”读书,也是有讲究的。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阴、阳是贯通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正反两极相互对立,相互消长,交替变化,构成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易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字可概括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生长为阳,收藏为阴;盛为阳,衰为阴;光明为阳,黑暗为阴;乐为阳,悲为阴。《秋声赋》实为悲秋赋,秋与悲、夜是搭配一致的,皆属“阴”的一面。为什么写

听到声音从“西南”来,而不是从其他方位来呢?这也是有原因的。《礼记·乡饮酒义》说:“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西南”是秋开始的方位,声自西南来,意谓秋天已开始降临了。秋声来了,作者为何“悚然”而听之呢?悚然,意谓惊惧的样子,听到秋声而心感惊惧,说明作者怕听秋声,因秋天是肃杀衰败的。自古文士多悲秋,由自然之秋很容易联想到生命之秋、人生之秋,春去秋来,花开花谢,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作者时年已五十三岁,已步入生命的“秋季”,又是文人,特别敏感,故乍听秋声即生发悲伤之情。接下写到,听秋声“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枚”,形如筷子的小木棍,两端有小绳,古代行军,令士兵将枚横衔于口中而系于头后,以防喧哗。《汉书·高帝纪》载:“章邯夜衔枚,击项梁定陶,大破之。”作者为何联想到兵事呢?因古代秋季是用兵季节。秋声如行军队伍逼近,愈感杀伐之

气渐盛。

接下分别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描写秋“状”。“其气栗冽”,写秋气凛冽,寒意逼人。“栗冽”,犹凛冽,《诗经·七月》云:“一之日觱发(bìb ?),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即一月,周历一月即夏历(农历)十一月,“二之日”即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这是古代历法常识,不可不知。《诗经》中的“栗烈”本是描写冬天景象的,这里用来描写秋天景象,说秋气寒冷,刺人肌骨,以加强“悲”的效果。此处点出“气”字,为下文做铺垫。文中用“惨淡”、“栗冽”、“寂寥”等词语,描摹出秋天的衰飒悲凉景象,以表达作者悲伤的心理感受。下文,“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秋气肃杀,余威所至,草木色变零落。古人以为,大自然中弥漫着一种“气”,它随四季变化而变化,春天是阳和之气,秋天是肃杀之气。肃杀的秋气摧败万物,一叶落而知秋至,敏感的文人们便咏出一支支哀婉的“悲秋”之

歌。此文描摹秋状,追溯秋声之源,又写了秋声的影响,最后归结为秋天的肃杀之气。行文至此,主要笔墨是对自然之秋的描绘,下面即展开联想,对肃杀秋气做了“文化描绘”: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

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

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作者分别从官制、四时、五行、五音、五方等方面借题发挥,大事渲染,以突出秋气之肃杀、秋声之悲凉,为正面议论和抒情做了有效的铺垫。秋主肃杀,《周礼·秋官》唐贾公彦题解云:“秋者,遒也。如秋义杀害收敛藏于万物也。”《礼记·月令》载,孟秋之月,“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因此,古代多称与律令、刑狱有关之事为“秋”。如“秋官”,为《周礼》六官之一。《周礼》按天地、四时之名命官,“司寇”掌刑法、狱讼,

分属于四时之秋季,为“秋官”。后世又称刑部长官为“秋卿”。司法、监察官员及官署称“秋宪”,又刑法也称“秋宪”。刑部别称“秋曹”,刑律法典称“秋典”,刑部也称“秋典”。古时,审决死刑犯亦在秋天,清代于秋季复审死刑案件,称“秋审”。“秋杀”,即指秋刑。古人以阴阳配合四时节令,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所以作者说:“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古代用兵多在秋季,《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吕氏春秋》论天人四时感应,秋与刑杀有关,故《孟秋》、《仲秋》、《季秋》三纪均论兵。《汉书·刑法志》也说“秋治兵以狝”。狝(xiǎn),本指秋季打猎,此处亦即“以征不义”的意思。所以说秋季,“又兵象也”,即战争的征象。金、木、水、火、土,称“五行”。“金”,《礼记·月令》云:“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古人将五行分属四时,秋天属金,所以称秋天为金天、金行(xíng)、

金秋、金素、金商;秋风,又称金风、金吹(chuì);秋气,又称金气;秋天的威力,称“金威”;秋之神,称作“金神”。作者议论道:“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义气”,《礼记·乡饮酒义》云:“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义”为“五性”即仁、义、礼、智、信之一,与“五行”中的“金”相配,对应秋季。这里的“义气”,即上文“乃一气之馀烈”的“气”,也就是下句所说的“肃杀”之气。《汉语大词典》将此处“义气”解释为“刚正之气”,不妥。“肃杀”,严厉摧残的意思。“心”,指本性、意志。此两句意思是:这就是所说的天地之义气,常常是以肃杀作为本性、意志。亦即秋气,肃杀之气也。“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指自然界,“春生秋实”,春天生长,秋天结果实。《汉书·律历志》云:“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秋天万物成熟,成熟即既老、过盛,即衰败

零落之始。《汉书·五行志》云:“金,西方,万物既成,杀气之始也。”所以此处“秋实”,不是赞美秋季的成熟丰收,而是感叹秋季是过盛、衰败的季节。“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写秋季与音乐方面的搭配关系。“商”是五音(五声)之一,古代用五音即宫、商、角(ju é)、徵(zhǐ)、羽分配五时(五节)、五方,秋对应五行的“金”、五方的“西”、五音的“商”。西方是秋天的方位,故西方又称金方、金天、金庚,西郊又称金郊,西方的田野又称金邱,西方之气又称金精,西方之神又称金神。商属金,主西方之音。秋对应五音的“商”,故秋季又称商秋、商日、商序、商节、商素,秋末又称商暮,秋意又称商意,秋气又称商气,秋声又称商声,秋风又称商风、商吹、商信、商飚,秋云又称商云,秋叶又称商叶,秋花又称商葩。商音凄厉、悲凉、哀怨,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对应。接下去写到,“夷则为七月之律”。“夷则”,古代十二律之一,据《礼记·月令》,

十二律指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古人以十二律分配一年四季十二月,故称秋季为“秋律”。七月为律中“夷则”。《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农历七月为秋季的第一个月,称“孟秋”。《史记·律书》云:“七月也,律中夷则。夷则,言阴气之贼万物也。”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白虎通》曰:“夷,伤也;则,法也。言万物始伤被刑法也。”夷则是七月的音律,与商声代表西方的声音一样,都是写“肃杀”的秋气。“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进一步解释“商声”两句。“商,伤也。”商、伤同音,以声为训。“夷,戮也。”夷、戮同义,以义为训。《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其音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金在藏(按:藏即脏)为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秋于行为金,于音为商,于声为哭,哭即悲伤,商音凄

厉。面对秋景,听秋声,作者自然联想到“商”,生出悲伤之情。所以说“商,伤也”。春生秋实,春长秋成,秋季万物成熟,成熟即老,天人感应,人成熟衰老,走向死亡,易生悲伤,所以说“物既老而悲伤”。夷,有诛锄、削平之义,夷与戮合成“夷戮”一词,意即杀戮。所以说,“夷,戮也”。秋季万物成熟,成熟即过盛,秋气肃杀,万物凋谢,故曰“物过盛而当杀”。

秋季又对应五色的“白”。秋为金,其色白。《淮南子·时则训》云:“孟秋之月……天子衣白衣,乘白骆,服白玉,建白旗。”高诱注云:“白,顺金色也。”古代把天地八方分为八门,西南方称白门。《淮南子·地形训》云:“西南方为编驹之山,曰白门。”高诱注云:“西南月建在申,金气之始也。金气白,故曰白门。”秋于色为白,故以秋霜喻指白发,秋鬓喻指苍白的鬓发,秋发即指白发。所以,作者写到“黟然黑者为星星”,感叹由黑发青年变成白发老年。

五时、五音、五方、五行、五色、五性、五声相配,可列表如下:

由表中可以看出,五时的秋是与五音的商、五方的西、五行的金、五色的白、五性的义、五声的哭相配的。所以,作者写了“刑官”、“兵象”、“金”、“义气”、“商”、“西方”、“星星”这一系列相联系的事物和说法,着力渲染秋天的肃杀之气,突出悲秋主题。

作者将初秋写得如季秋,更胜过季秋,如此肃杀凄凉,可怖可怕,是夸张写法,意在突出悲伤感叹之情。天人感应,四时感应,自然生命节律与人的生命节律相对应,自然四时的变化引起人的心理变化。张衡《西京赋》云:“夫人

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秋属阴,故人易生凄惨之情。《晋书·乐志上》云:“夫人受天地之灵,蕴菁华之气,刚柔递用,哀乐分情,经春阳而自喜,遇秋彫而不悦。”春与秋相对,春生秋成,春仁秋义,春爱秋严,春德秋刑,春喜秋怒。人由春天引发生机、青春、朝气、希望、欢乐等联想。秋的季节特征是衰败、凋谢、萧条、肃杀、冷落、凄凉,秋天则引发衰退、残缺、悲伤、忧愁等联想,《秋声赋》是悲秋赋,是悲怆交响曲。自然之秋,也是人的生命之秋。故“秋方”喻指人的晚年、暮年,南朝宋颜延之《庭诰》云:“吾年居秋方,虑先草木。”隋卢思道《劳生论》云:“余年在秋方,已迫知命。”又“秋姿”喻指老态,李贺《伤心行》云:“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由秋之为“义”专以肃杀,引出自伤衰老的主旨。自然之秋,一年四季中只是一季,人的一生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无时非

秋。自然之秋,是有声之秋,应时而变,自然而然,本不可怕,人的一生,忧心劳形,自为戕贼,无时非秋,是无声之秋,最为可怕。

此赋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自然界的四季,生、长、收、藏,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自然之秋,成熟肃杀,令人感叹。可人生之秋、生命之秋呢?生命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重复的,流年逝水,青春老去,一去不复返。生命之秋,中动精摇,病痛衰老,走向死亡,更令人悲伤叹息。

欧阳修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终年六十六岁。这篇赋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初秋,时作者五十三岁,已至生命之秋季。这年二月,他免知开封府,转任给事中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与韩绛、江休复同为御试进士详定官,心境不佳。作者早年颇有抱负,立志革新,为人刚正,直言敢谏。仁宗景祐三年(1036),他写有《与高司谏书》,直斥谏官高若讷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的

卑劣行径。作者即因此事,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仁宗庆历四年(1044),作者又写有《朋党论》,反击保守派对范仲淹等革新派人物的诬蔑,次年即被降为滁州知州。作者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又屡遭贬斥,于是产生了全身避祸思想,作于滁州的《醉翁亭记》中就已不见早年的锐气。生活、思想上的变化必然反映到作品中来,其晚年的作品常有怀旧感伤的成分,流露出养性保身、清心寡欲的情绪。写作此赋前,作者曾有长诗《夜闻风声有感奉呈原父舍人圣俞直讲》,其中写道:“夜半群动息,有风生树端。飒然飘我衣,起坐为长叹。……霜露本无情,岂肯私蕙兰。不独草木尔,君形安得完?栉发复新白,鉴容销故丹。风埃共侵迫,心志亦摧残。”试拿此诗对照《秋声赋》,可以看出其主旨极为相似。写作此赋这一年,作者在《与王懿敏公仲仪》一信中说:“自去岁秋冬已来,益多病,加以目疾,复左臂举动不得。三削请洪,诸公

畏物议不敢放去,意谓宁俾尔不便,而无为我累,奈何奈何!然且告他只解府事(按:指开封府事)必可得。不过月十日,且得作闲人尔,少缓汤火煎熬。有无限鄙怀,不能具述。”第二年,又有《与王懿敏公仲仪》一信云:“某自罢府,又一岁有余,方得《唐书》了当,遽申前请,恳乞江西,前后累削,辞极危苦,而二三公若不闻。近年眼目尤昏,又却送在经筵,事与心违,无一是处,未知何日遂得释然,一偿素志于江湖之上,然后归老汝阴尔。”这两封给友人王素的信中,道出作者当时的身心状态。后在嘉祐七年(1062)《读书》一诗中也写到:“自从中年来,人事攻百箭。”“形骸苦衰病,心志亦退懦。”“人事”的明枪暗箭,使得作者变得“退懦”怕事。作者晚年有感于仕途坎坷、人生艰难,对外界事物哪怕是一点风吹草动都特别敏感,所以在深夜读书时,听到声自西南而来,就立刻显出惊恐的情绪。愁乃心上之秋,作者百感交集,悲从中来,遂

作此赋。这篇赋情调低沉哀婉,是作者当时心态的真实记录,寄寓了身世之感。

《秋声赋》由自然之秋写生理之秋,更是人生之秋、心理之秋,是作者宦海沉浮、饱经忧患的人生感叹,是疲惫心灵的倾诉。作者是文人才子,最不擅长政治,却最喜谈政治,最看重、最感兴趣的却不能如愿,一次又一次的仕途挫折,对作者是一次胜过一次的心灵戕害。苏轼旷达超脱,再多再大的打击也能坦然面对,欧阳修则沉溺感情中,无法超脱。《秋声赋》是悲秋赋,更是伤心赋。

文人多弱质,不如武人强壮,故多敏感、感伤。此赋是文人柔弱感伤心理的典型体现。宋玉《九辩》起首即写道:“悲哉!秋之为气者,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宋玉以来,“文士悲秋”便成为一种文学传统,“悲秋”成为诗文反复吟咏的主题。此赋又是宋人柔弱内敛文化心态的生动写照。宋代积贫积弱,国力不振,长期被动挨打。宋人无力如唐人向外扩张,建功立业,张扬个性,

只得向内发展,修身养性,宋代理学大谈心性,而不讲功名事业,实质上是弱者的哲学。李泽厚《美的历程》将中晚唐至宋代文艺与盛唐文艺相比,说“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所言极是。宋人心理柔弱,崇尚“老”、“瘦”风格,壮年时即老气横秋。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年仅四十岁,即自称“苍颜白发”的“醉翁”。苏轼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年仅三十九岁,即自称“鬓微霜”的“老夫”。宋人名、字、号中“老”、“翁”、“叟”的有不少,如王齐叟、侯彭老、吕渭老、李彭老、李莱老、家铉翁、文及翁、魏了翁、刘辰翁等。宋婉约词发达,名位显达者如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名将如岳飞、辛弃疾等,皆写过感伤缠绵的词作,可见柔弱的文化心态。《秋声赋》是典型的“心境”文学,它写出个人感伤的“心境”和“意绪”,更写出时代的感伤“精神”。

秋、西、金、商、白、夜、刑、杀、

忧、悲、衰、老、病、退、消极,皆属“阴”,《秋声赋》是典型的“阴文化”散文。

秋声赋

《秋声赋》练习检测 班级:姓名:学号: 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与唐代的、,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字词注音: 悚然而听()淅沥萧飒()鏦鏦铮铮()烟霏云敛()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呼号愤发()丰草绿缛() 渥然丹者()黟然黑者()为之戕贼()虫声唧唧() 三、实词整理: 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2)物过盛而当杀 (3)黟然黑者为星星 2、说明句中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欧阳子方夜读书 (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3)百忧感其心 (4)万事劳其形 3、解释其他重点字词: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2)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3)乃其一气之余烈 (4)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6)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7)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8)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9)欧阳子方夜读书 4、解释虚词: 而(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5)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 (6)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者(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以(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2)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之(1)盖夫秋之为状也 (2)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四、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商,伤也 4、夫秋,刑官也 5、胡为而来哉? 四、翻译句子: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试题单位:职务:姓名:得分: 一、判断题(30分) 1.新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应该远离居民住宅区、远离人群聚集区。(×) 2.《保障法》规定不得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用于与公共文化服务无关的商业经营活动。(√) 3.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 4.公共文化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应当符合美观、大方的要求和国家规定的标准,无需考虑成本问题。(×) 5.国家鼓励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6.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可根据现实情况建设配套公共文化设施,不需提前规划。(×) 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8.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不应享受任何补助。(×) 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军队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军营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军民文化融合。(√) 10.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符合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和特点,有利于发挥其作用。(√) 二、单项选择(40分)

1.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自年3月1日起施行。(C ) A.2015 B.2016 C.2017 D.2018 2.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建立公共文化设施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和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的。(A ) A年报制度 B.月报制度 C.财务制度 D.管理制度 3.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设施时,应当遵守,爱护公共设施,不得损坏公共设施设备和物品。(B ) A.法律法规 B. 公共秩序 C.社会秩序 D.使用方法 4.公益性文化单位应当完善、丰富服务内容,创造条件向公众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艺演出、陈列展览、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阅读服务、艺术培训等,并为公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C ) A.服务理念 B. 设备种类 C. 服务项目 D.服务宗旨 5.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或者提供培训服务等收取费用的,应当报;收取的费用,应当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B ) A.街道办 B.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C. 村委会 D.社区 6.国家统筹规划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库,实现基层网络服务共建共享。(B ) A.优势互补 B. 标准统一 C. 城乡结合 D.各自特点 7.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A )

秋声赋(作业)

Z32秋声赋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B.欧阳修有《欧阳文忠公集》存世,著名作品有《醉翁亭记》《捕蛇者说》《秋声赋》等。 C.欧阳修乃北宋文坛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D 欧阳修乃史学大家,他一人独著《新五代史》,并与入合著《新唐书》。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B A.悚然(sù) 萧飒(sà) 淅沥(xī) B.栗冽(liè)吹拂(fú) 肃杀(sù) C.杀戮(lù) 戕贼(qiāng) 黟然(mò) D.飘泊(bó) 丘墟( xū) 渥然(w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 B.烟霏云敛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缛:繁茂。 D.物既老而悲伤悲伤:伤心。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天空 B 如赴敌之兵兵:兵器 C.有动于中中:内心 D.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灵:机灵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 B.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晶:亮 C.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中心 D.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结果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初淅沥以萧飒萧飒:形容风声。 B.其色惨参淡,烟霏云敛敛:收,聚。 C.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意:大意。 D.丰草绿缛而争茂绿缛:碧绿繁茂。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星月皎洁,明河在天,明河:银河 B.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异:不同 C.草拂之而色变拂:掠过,拂拭 D.黟签黑者为星星黟然:黑黑的样子 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悚然而听之忽奔腾而砰湃 B . 百忧感其心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C.其触于物也天之于物 D.初淅沥以萧飒丰草绿缛而争茂 9.下列句子中虚词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B A.佳木葱茏而可悦而:连词,表并列 B.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而:连词,表修饰 C.常以肃杀而为心以:介词,凭借 D.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之:结构助词“的”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08年1月,小朱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与一家外资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得劳动合 同。公司为了提高小朱得工作技能,2009年1月,该公司把小朱送到日本进行专门培训3个月,并与小朱签订了培训协议。协议约定,在接受培训后,小朱必须再为公司工作4年,在这4年里小朱如果要离开该公司,必须赔偿该公司培训费用4万元。但就是,公司与小朱并没有重新修改劳动合同得期限。2011年1月,小朱与该公司得劳动合同到期,小朱提出双方终止劳动合同,而该公司却认为双方签订了培训协议,小朱得服务期还未满,小朱应继续为该公司工作.如果小朱一定要离开该公司,就应该按照培训协议得约定赔偿该公司培训费用4万元.小朱认为自己与公司得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合同当然应该自然终止,不知道自己就是否要依据培训协议承担赔偿责任?若要承担应承担多大得赔偿责任? 答:⑴应依据培训协议承担赔偿责任。本案中得小朱与该外资公司签订得培训协议就是合法有效得,小朱在劳动合同期满而服务期未满时要求终止劳动合同,就是违反培训协议得,应按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向该公司支付违约金。违约金得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得培训费用。⑵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得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得培训费用。本案例中有约定得服务期,应按服务期等分出资金额以劳动者已履行得服务期递减支付,小朱接受培训后为公司工作了两年,应向公司支付50%得违约金,即支付2万元违约金.? 案例二 张某自2004年起一直在某公司工作,先后与单位多次签订固定期合同,最后一次与单 位签订固定期合同时间为2007年1月31日至2008年2月1日。劳动合同到期前,公司口头通知张某合同不再续签并要求张某于合同到期前一天到人事部办理离职手续,张某表示知道,劳动合同到期后,张某未找到公司办理离职手续。张某到单位正常打考勤卡并到办公室坐班,10多天后,公司领导发现张某还在公司继续上班,觉得奇怪,怎么还来上班,随即让她到人事部办理手续。不久,张某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起诉,要求单位支付自2004年在该公司工作开始起算得经济补偿金计1万余元。劳动争议仲裁委员裁决,公司应当按照张某在该单位得连续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得工资得经济补偿金.问题:请分析公司败诉得原因。公司应采取何种预防措施以防止这种现象再次发生。 答:⑴公司败诉得原因:①连续工作年限与补偿有效期。根据劳动合同法关于补偿条款得规定及其解释细则,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得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得标准向劳动者支付。但还有补偿有效期得问题.如果就是一年一签订劳动合同,则在补偿得方面,很难认定为连续工作而无法主张长时间得补偿.但就是2008年2月1日合同到期后,由于企业未能及时书面通知张某解除劳动关系,而张某在合同到期后依然继续上班,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可以视为企业与张某按照上一期合同约定继续履行一期合同(不超过一个月得)。 ②劳动合同法偏向于保护劳动者,无固定期合同签订就是偏向劳动者一方。由于2008年以后,企业与张某可以视为两期合同,故而张某有权要求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企业不予签订得,应当按照不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对劳动者予以补偿,而这样一来,本来应当就是断开得劳动关系被连续化,张某就可以主张自2004年以来得补偿金了。③关于终止劳动关系。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得,用人单位应当以书面形式告之劳动者,其中,提前解除得,必须提前30天或支付一个月工资标准得代通知金,而劳动合同到期则只要提前书面告之即可。单位在与张某解除劳动关系得时候,既没有书面通知,也没有主动找其办理手续,致使张某“有机可乘”。⑵企业规避这一问题:①及时把握劳动合同得时效,对于到期合同应当及时处理,就是续签还就是解约要提前做好准备,切不可马虎了事,延期过了合同期而未能及时处理。②任何关于合同变更,劳动关系变更问题都需要书面通知,包括传真,文件等,口头通知不具备相应得效力。

秋声赋原文注释及翻译

秋声赋 朝代:宋代作者:欧阳修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余曰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解读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解读 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多次提出的议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它列入立法规划的第一类项目。本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履职伊始,就把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立法工作作为重要任务之一。2014年4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成立了由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组,制定了立法工作方案,正式启动立法工作。此后,起草工作机构先后赴陕西、广东、云南、四川、新疆等地开展调研,召开了10多次座谈会、研讨会,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在深入实际了解情况、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认真研究讨论、借鉴地方立法和国外有益的基础上,当年底形成了法律草案稿。此后,教科文卫委员会多次听取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人大和政府的意见,并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对法律草案稿进行了反复修改。2015年3月,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第二十二次全体会议,对法律草案稿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并于5—6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方反响积极,普遍认为法律草案稿已经较为成熟,符合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此后,起草工作机构对各方意见再次研究、反复论证、充分吸收、协商沟通,对法律草案稿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2015年11月,教科文卫委员会专门听取了中央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12月2日,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第三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一、立法的必要性 我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各项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发展公共文化事业,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迫切需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这是推动宪法深入实施、补齐文化领域立法“短板”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公共文化事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文化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立法总体思路 制定本法的总体思路:一是坚决贯彻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将党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意志体现在法律中。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三是坚持政府主导,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管理、提供、保障等工作中的职责。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共建共享。五是确

《秋声赋》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

《秋声赋》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下面,为大家提供《秋声赋》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或作者: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

社保法全文解读

2011新施行社会保险法全文解读 2011年03月08日来源:人社部 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称《社会保险法》)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5号主席令予以颁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社会保险法》对各项社会保险作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和规范,将党中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转化为根本性、稳定性的国家法律制度,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第二,《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社会保险法》规范了社会保险关系,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强化了政府责任,明确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确定了社会保险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使社会保险制度更加稳定、运行更加规范,使相关各方、特别是广大劳动者有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并必将带动一系列单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实施,从而使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全面进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三,《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为推动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制保障。《社会保险法》不仅对社会保险工作是极大的促进,也将对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社会保险法》确立了广覆盖、可转移、可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从法律上破除了阻碍各类人才自由流动、劳动者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流

《秋声赋》详解

《秋声赋》详解(091019) 欧阳子方.(正在)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悚然..(惊惧的样子)而听之,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听到有来自西南方向的声音,我惊惧地仔细倾听, 曰:“异哉!”初淅沥..(细雨声)以.(连词,而)萧飒..(形容风声),忽奔腾而砰.湃.(同“澎湃”), 说道:"奇怪啊!" 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 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属相击声音),金铁皆鸣; 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 但闻人马之行声。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 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 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 (情状)也: 我说:"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什么而来呢?秋天总是这样: 其色惨淡..(黯然无色),烟霏.(很盛的样子)云敛.(收,聚);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亮); 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 其气栗冽..(寒冷),砭. (治病的石针,引申为刺)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碧绿繁茂)而争茂,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 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掠过,拂拭)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草木被秋风拂过便凋零变色,树木遇到秋风叶子就要脱落。

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自查报告

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自查报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我局按照省、市、县工作安排部署,认真做好宣传贯彻工作,根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转发《**省文化厅关于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暨公共文化领域中央重点改革任务贯彻落实情况督查准备工作的通知》,现将我局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自正式实施,我局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宣传贯彻工作领导小组,局长肖兵任组长,分管副局长赵良田、罗雪梅、何志宏任副组长,文化股、新闻出版股、宣传股、广播电视台等相关业务股室具体负责贯彻实施,同时制定了工作方案、召开了实施动员大会,并明确了职责分工。 二、强化举措,贯彻落实 (一)认真学习,广泛宣传。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原文学习《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及通过空中大课堂学习4次,参训人员500余人次,并开展了讨论交流,增强基层文化工作者依法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法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自觉性。并通过“四下乡”、“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作为宣讲的重要内容之一,向社会群众发放公共文化服务方

面的宣传资料12000余份,同时通过**电视台予以宣传报道,开设普法专栏,让更多的**老乡了解《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逐步增强文化自信。2018年,我局计划将该法纳入普法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运用电视网络媒体、社区宣传等多种方式方法,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该法,并计划在元旦、春节等重要传统文化节庆日开展普法宣传。 (二)基础设施及文化队伍建设情况。坚持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全力推进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阵地建设,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全面形成。有县文化馆1个,设有美术书法摄影、舞蹈培训、非遗保护等功能室16个,并成功创建成国家二级文化馆。有县图书馆1个,藏书15.9万册,设有电子阅览室、综合阅览室、盲人阅览室等服务窗口6个,并成功创建成国家二级图书馆。有县博物馆1个,设置县博物馆展厅、县博物馆参议会馆展厅等常设展览两个,展出文物及图片600余件(张)。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6个,提升打造省级示范综合文化站6个。建成**文化广场、两江广场、滨江广场等城乡镇综合文化广场37个,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 个。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520个(其中:行政村456个,社区书屋64个),特殊教育书屋5家,平均藏书达2000册以上。培育舞龙队、舞狮队、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队300余支,文艺爱好者1.2万人。 (三)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县的文化活动在各个层面得到广泛开展。2017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题

第一次考核 案例分析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 王某与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自2005年2月1日起至2008年2月1 日止,双方约定试用期为6个月。2005年6月18日王某向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向公司索要经济补偿金。公司认为王某没有提出解除合同的正当理由,且解除合同未征求公司意见,未经双方协商,因而不同意解除合同,并提出如果王某一定要解除合同,责任自负,公司不但不给予王某经济补偿金,还要求王某赔偿用人单位的损失,即在试用期内培训王某的费用。试分析: 1.王某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是否需要说明理由?为什么? 2.王某是否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为什么? 3.用人单位应否给予王某经济补偿金?为什么? 4.王某应否赔偿用人单位的培训费用?为什么?参考答案: 1.不需说明理由。 王某在2005年6月18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尚处于试用期内,我国《劳动法》未规定在试用期内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须说明理由。因此王某不需要说明正当理由。(3分) 2.可以单方解除。 试用期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考察期,双方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因此王某可以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不用与用人单位协商,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 3.用人单位不应给予王某经济补偿金。

因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是王某提出的,且不属于双方协商解除,我国劳动法没有规定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需给予经济补偿金,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不适用劳动法中有关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4.王某不应赔偿用人单位的培训费用。 劳动法规定的承担赔偿责任的条件是当事人有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当事人本身有过错。王某在试用期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未违反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没有过错行为,依法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次考核 答:? 1.用人单位拒不到庭并不影响劳动争议仲裁的进行。?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36条规定: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执行。?工会组织参与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表现为工会通过调解、仲裁等制度系统参与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的处理。? 2.在企业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以依法要求企业承担责任;在职工认为企业侵犯其劳动权益而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工会有权对职工的争议行为给予支持和帮助。?

秋声赋

《秋声赋》练习检测答案一、文学常识:(2分)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二、文言词汇整理:(64分)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清明:清朗明净(2)物过盛而当杀当杀:必定衰败(3)黟然黑者为星星星星:点点白发2、说明句中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作状,在夜里(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名作动,结果实(3)百忧感其心感:使……有感触(4)万事劳其形劳:使……劳累3、解释其他重点字词:(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悚然:惊恐的样子(2)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疾走:快跑(3)乃其一气之余烈余烈:余威(4)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心中。摇:损耗。(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戕贼:伤害(6)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但闻:只听说(7)其气栗冽,砭人肌骨砭:刺(8)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浓密的样子(9)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4、解释虚词:而(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表修饰连词(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表并列连词,并且(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表并列连词,并且(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表承接连词,就(5)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表承接连词,就 (6)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表修饰连词者(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表定语后置,助词(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代词,代指头发(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表判断语气,助词以(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以,并列连词,相当于“而”(2)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以:介词,把(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以:介词,凭,用之(1)盖夫秋之为状也之:表去独,不译(2)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之:代词,指代秋风(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之:助词,的(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之:去独,不译三、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5分)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判断句)3、商,伤也。(判断句)4、夫秋,刑官也。(判断句)5、胡为而来哉?(介宾前置句)四、翻译句子:(13分)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2分)——听到有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不禁惊恐地侧耳倾听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3分)——各种忧伤的事情使他的心绪生发感触,无穷无尽的事情让他的身体疲惫劳累,在内心有所触动,就必然会损耗他的精气。3、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3分)——更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那些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当然就会使他那红润青春的面容变得像枯木一样苍老,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出现星星白发。4、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3分)——(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欣欣向荣;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草被秋风拂过便变了颜色,树遭遇秋风便叶子飘零。5、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2分)它们之所以衰败零落是因为秋气的余威。

秋声赋课堂练习题(带答案和解释)

秋声赋课堂练习题(带答案和解释) 【2012优化方案练习】语文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模块秋声赋 一、语段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4题。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草拂之而色变 A.悚然而听之 B.丰草绿缛而争茂 C.物过盛而当杀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表转折。 2.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解析:选C。“星星”古义为点点白发,今义为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A项,“惨淡”古今义均为默然无光;B项,“寂寥”古今义均为寂静、空旷;D项,“愤发”古今义均为激昂。 3.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解析:选D。文中没有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商,伤也”不

《秋声赋》文言文整理

《秋声赋》 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1、第一段文言要点: ⑴欧阳子方夜读书①正在;②夜,名词作状语,夜里 ⑵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句式)①从;②定语后置 ⑶悚然而听之①修饰 ⑷其触于物也①代词,它;②到 ⑸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①快②跑 ⑹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①只 (7)四无人声,声在树间①数词作名词,四周 2、第二段文言要点: ⑴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①句式:判断句; ②何,何故 ⑵盖夫秋之为状也①那; ②主谓间,不译;③呈现 ⑶其色惨淡,烟霏云敛①色彩;②聚集 ⑷其容清明,天高日晶①容颜 ⑸其气慄冽,砭人肌骨①秋气;②刺 (6)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①所以; ②发出 ⑻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①承接; ②承接 ⑼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①用来……的; ②是; ③句式:判断句 3、第三段文言要点: ⑴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①句式:判断句;②在;③属于;④在;⑤属于 ⑵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①这;②把;③作,作为 ⑶天之于物,春生秋实①古义:自然;今义:天空;②对于;③名词作动词,结出果实 ⑷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①所以;②代词,指秋天; ③代表;④是,属于 ⑸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①句式:判断句;②已经 ⑹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①句式:判断句;②经过,过了;③形容词作名词,繁盛期 4、第四段文言要点:

秋声赋

秋声赋 教学目标: 1、重点实词、虚词分析 2、“秋声”赏析 3、欧阳修内心情感分析 教学重难点: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隐含的内心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PPT 导入: 请同学们看一幅画,猜这是什么字,为什么? 只是甲骨文的秋字,禾苗茁壮成长谓之“秋”,可见,秋在远古时代是喜悦丰收的象征。而到了后来,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越来越清冷,越来越凄厉,越来越悲伤。这是怎样演变过来的。我们让唐宋八大家之首,超级文学明星苏轼、曾巩等人的导师“六一居士”欧阳修老先生为我们从文化层面讲解一下。 一、齐读“夫秋,刑官也……物过盛则当杀。” 1、在这段堪比天书的文字里,欧阳修从中国文化的哪几方面来论述秋的内涵? 明确:官制、四时、五行、音律。 现在你明白为何秋后问斩了吧。因为从官制上来说,秋是刑官在掌权,刑官在此,此时不斩更待何时。现在你明白为何“沙场秋点兵”了吧,在五行上,秋属金,又有征伐之像,再加上春生秋实,秋天粮草充足,正适合远征。在音乐上秋天的音乐的琴弦上也染上一层哀伤,因为从“都来米”上掐指一算,宫商角徵羽与东南西北、春夏秋冬一排工作表,秋天属于商这一音调,恰好是凄厉的调子。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秋天都变得悲悲戚戚哀哀伤伤了。 2、请用原文两个字来形容秋天的内在心性 明确:肃杀 3、秋在骨子里是肃杀的,这种肃杀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又会使秋有怎样一副意气容貌呢?文章哪一部分是描绘秋天的外在状态的呢? 齐读第二段第一部分,概括秋的外在状态——秋状 色彩——黯淡,形态——清明,气息——寒冷,意态——萧条,色气意冷飕飕的,这通过文意都可以理解,但“其容清明,天高日晶”似乎并不哀伤,我们可以回顾《登高》的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假如无前面的色淡气冷,那天高日晶或许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感,但此情此景之下,天越高,人越渺小,内心就越哀伤,景象都是一体的。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秋之为状,都是“噫嘻悲哉”的。 4、到这里,我们有没有感觉欧阳修写作文逃题了,题目是《秋声赋》,顾名思义就是“秋天的声响”,但他花了三分之一的笔墨描摹秋的心性,秋的悲戚之状。谁能找到理由把逃题的分数拉回来。

《社会保险法》基本养老保险解读

《社会保险法》基本养老保险解读 2010年10月28日,《社会保险法》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5号主席令予以颁布,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使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对于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保险法》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在5项社会保险制度中,养老保险作为覆盖面最广、建立时间最长、基金总量最大的一个险种,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社会保险法》中也用了最多的篇幅进行阐述。 第十条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解读】本条系关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和缴费义务人的规定。 1、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目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此外,2008年2月,国务院决定在山西、浙江、广东、上海、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总体思路是: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同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2、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义务人 (1)以职工身份参保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是国际上普遍的做法。 (2)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的。由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灵活就业人员是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的人员,包括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律师、会计师、自由撰稿人、演员等自由职业者等等。 3、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 目前,我国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实行的是退休养老制度,由各机关单位各自负责,退休后,根据工作年限按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退休金,资金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 第十一条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 【解读】本条系关于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和主要筹资渠道的规定。 1、制度模式。 (1)现收现付制,即基本养老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保险费收入全部用于当期养老金的支付,以支定收,实现现收现付。 (2)积累制,即建立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投资取得收益,个人退休后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其个人账户的积累额。 (3)部分积累制,即现收现付制度和部分积累相结合,在现收现付基础上,建

始闻秋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始闻秋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作于公元836 842年之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聆朔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公元836年,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 文学鉴赏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月令》,菊

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作者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