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路上-关键事件法名词解释

赢在路上-关键事件法名词解释
赢在路上-关键事件法名词解释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名词解释复习汇总

1.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被管理者运用产生经济效益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体力、智力

与心力等人力因素的总和及其形成基础,包括知识、技能、能力与品性素质等。P7

2.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评、合同管理与薪

资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P18

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能够实现目标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

源部署和管理行为。(选:这个定义突出了四个含义:重要性;系统性;战略性;目标性)P28

4.职能人力资源管理:根据组织的任务目标,按照既定的人力资源配置职能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特点

在于他的规范性、专业性、从属性。

5.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开发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文化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

与发展战略,对既定的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P45

6.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指组织为了一定的组织目标,通过培训、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等多种形式,

促进员工与组织共同成长,提高组织绩效,进而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特点:前瞻性;服务性;全局性;系统性;弹性;动态性。)(和在一起可能出简答题)P50

7.工作设计:根据组织目标要求与工作者个人需要而采取的对工作特点、工作方式、工作关系与工作

职能进行规划与界定的过程。

8.工作轮换:是让员工从一种工作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工作岗位,保证工作流程不受严重损失。

9.工作扩大化:是扩大原有的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与任务,是工作任务与职责数上的增加。

10.实践锻炼法:是通过把被开发者派往到特定工作环境与岗位中,接受某种影响与见识,进而达到提

高思想觉悟、能力素质或者技能的目的。

11.工作分析:是对组织中某个特定工作职务的目的、任务、职权、隶属关系、工作条件、任职职格等

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以便对该职务的工作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完成该工作所需要的行为、条件、人员的过程。(简化定义:又叫职务分析,是对组织中某项工作的内容和工作规范进行描述和研究的过程。) P79

12.工作日志法:任职者在规定时限内,实时、准确记录工作活动与任务的工作信息收集的方法。P89

13.人员招聘:是指组织为了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通过各种信息途径,

找寻、吸引那些组织内部或外部的,有能力、有兴趣到需要岗位任职的人员,并从中选出适宜的人员加以录用并合理配置的过程。P119

14.人员测评:也称人员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

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简化:人员素质测评,即通过科学的方法,运用适当的工具,甄选优秀人才。)P131

15.人员配置:指的是人与事的配置关系,目的是通过人与事的配合及人与人的协调,充分开发利用员

工,实现组织目标。P144

16.员工培训与开发:是指组织根据组织目标,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培养

和训练的学习行为,使员工不断更新知识、开拓技能、改进态度、提高工作绩效,确保员工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本职工作或更高级别的工作,从而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P158 17.深度素质培训与开发:是指为了适应企业当前和未来竞争环境的需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吻合

的、长期的、持续的培训和开发体系,是以素质能力建设为主的职业培训体系,能实现能力培养与潜能开发的有效结合,推动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使人力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永续资源。P175

18.绩效: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结果、工作行

为、工作态度或工作能力。P196

19.绩效考评:是指在考评周期结束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选择相应的考评主体和考评方法,对员工

或团队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作出评价。P19

20.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通过系统思考、持续沟通与改进,推动团队或个人有利于目

标达成的行为,形成组织所期望的利益和产出的过程。P197

21.关键事件法:将员工在考评期内表现出来的非同寻常的良好行为或非同寻常的不良行为(或事故)

记录下来,根据记录的特殊事件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P203

22.薪酬:就是我们所指的广义“工资”,也就是指直接的物质回报部分,是组织对员工所做出的贡献,

包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技能、经验等所支付的直接或间接的货币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内容。P227

23.股权激励:通过赠与员工股票等方式让员工的薪酬与组织未来股票价格和经营业绩密切相关,从而

使员工为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实现员工与所有者利益兼容。P253

24.弹性福利:是指在固定的福利费用预算内,企业针对不同层次员工的个性化福利保障需求,有针对

性地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福利项目供员工选择,使每个员工的福利保障需求得到最大满足的福利项目组合。

25.激励:含有激发动力,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26.员工关系: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下,雇主与员工及团体之

间形成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

27.员工关系协调: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职能管理者,通过执行员工关系管理的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的制度,实施相关的管理行为,正确处理组织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的活动。

28.经济人假设:人的本性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

29.社会人假设:驱使人们工作的最大动机不仅来源物资需要,也来自于社会,心理各方面需要。

30.复杂人假设:即权变人,假设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的发展,生活条件及所在组织的变

化,人们的需求随之发生变化。

31.观察法:通过观察,把有关工作各部分内容,原因,方法,程序,目的等信息记录下来,把所获得

的岗位工作信息进行整理。

32.访谈法:是通过访问任职者,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内容,为什么这样做与怎样做,由此获取岗位工

作的资料的方法。

33.个人履历档案分析技术:通过对被评价者的个人背景,工作与生活经历进行分析,来判断其对未来

岗位适应性的一种人才评估方法,是相对独立于心里测验技术,评价中心技术的一种人才评测技术。

34.排序法:按照员工绩效的优劣程度,通过比较,确定每个人的相对等级或者名次。

35.量表法:将绩效考评的指标和标准制作成量表,依此来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评。

36.序列法:对组织所有职务从整体上按其重要性或相对价值进行比较并排序,以确定职务的高低。

37.因素比较法:将职务与标准职务进行比较来确定其相对价值和工作薪酬的定量方法。

38.分数法:也称计点法。先将职务分解为构成要素,再以各个要素为依据,将职务与标准相比较,比

较的结果用数据来表示,然后将各种要素,分数合计起来,形成该职务的总分数,这一总分数就是该职务的相对价值。

39.周边绩效:指与周边行为有关的绩效。

40.法定福利:指根据国家政策,法律和法规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的具体配套福利,用以保障或

改善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维持家庭收入和帮助家庭渡过难关。

41.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

42.双因素理论: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简称。首先,引起工作满意的因素是内在的或心理因素;其

次,引起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外在的或物质的因素;再次,工作满意的因素一般决定态度的短期改变;最后,工作满意的因素,由于可以满足个人心理成长的需要,称为激励因素,工作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43.公平理论: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

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总总比较来确定自己所得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44.ERG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三类,存在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存在需求:关系到机体的存在

或生存,包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组织为使其得到这些因素而提供的方法。存在需求: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求。成长需求:指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求。

45.心里测验:是对行为样本组的测量,通过观察被测量者的代表性行为,根据已定的标准对被测者的

心理特征进行客观推论的一种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答案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47题,47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名词解释(47小题,共47分) 1、()自由水 答案:包括毛细水和重力水。毛细水不仅受到重力的作用,还受到表面张力的支配,能沿着土的细孔隙从潜水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重力水在重力或压力差作用下能在土中渗流,对于土颗粒和结构物都有浮力作用。 2、()土的液相 答案:土的液相是指存在于土孔隙中的水。它和亲水性的矿物颗粒表面有着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按照水与土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可将土中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类。 3、()土的气相 答案:指充填在土的孔隙中的气体,包括与大气连通和不连通的两类。与大气连通的气体对土的工程性质没有多大的影响,当土受到外力作用时,这种气体很快从孔隙中挤出;但是密闭的气体对土的工程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在压力作用下这种气体可被压缩或溶解于水中,而当压力减小时,气泡会恢复原状或重新游离出来。 4、()土的固相 答案:土的固相物质包括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是构成土的骨架最基本的物质。 5、()次生矿物 答案: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新矿物,如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次生二氧化硅、粘土矿物以及碳酸盐等。 6、()土的灵敏度 答案:保持原来含水量不变但天然结构被破坏的重塑土的强度比保持天然结构的原状土的强度低,其比值可作为结构性的指标,即灵敏度。 7、()结合水 答案:指处于土颗粒表面水膜中的水,受到表面引力的控制而不服从静水力学规律,其冰点低于零度。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8、()土的结构性 答案:土的结构性是指土的物质组成(主要指土粒,也包括孔隙)的空间相互排列,以及土粒间的联结特征的综合。它对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重要的影响。土的结构,按其颗粒的排列方式有:单粒结构、聚粒结构、絮凝结构等。土的结构在形成过程中,以及形成之后,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观《偷袭珍珠港》有感

观《偷袭珍珠港》有感 《偷袭珍珠港》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拍摄的,本片忠实再现了日军偷袭珍珠港 的始末。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观《偷袭珍珠港》有感 珍珠港事件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皇家海军的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 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夏威夷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这次袭 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部由美国和日本联合制作的影片,细致地呈现了双方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每一步,包括外交、军事和情报的发展。影片在观点上不偏不倚,极其客观;在细节上不厌其烦,忠实史实。在当时美国时时密切注视日军一举一动的背景下,在当时日本四处出兵疲 于奔命,而美国则是以逸待劳,不注重工作中的细节,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下,使日 军在其眼皮底下迅速的摧毁美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珍珠港,而且是在几个小时之内,美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在查阅了历史之后,就可以清楚的明白,珍珠港在美军中的 重要地位。当日本天皇决定要展开攻击时,但美军高级将领却不把这当成一回事;他们 虽然拦截了日军的通讯,得知了日军可能进行突袭的消息,但多数人都对此不屑一顾,密电的内容也没及时进行上报,即使在突袭当天美军一个士兵发现了雷达上不寻常的 飞机群,美军将领仍然认为那是自己的飞机。就是由于不重视细节,忽略了重要的信息,最后终于爆发珍珠港事件,使美军在毫无戒备下,损失惨重,太平洋舰队几乎全 军覆没。 再看日本。在偷袭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想到了每一个细节,做 好了周密的计划,不仅在外交方面麻痹美国人,还在电报等方面误导美国侦查部门, 其实日本要跨越茫茫太平洋直接袭击美国本土而不被发现,可谓难上加难,但是他们 却轻易的就做到了,甚至就在偷袭前夕,美国方面都还在说日本不可能跨越太平洋的,所以日本人的严谨、注重细节从他们的袭击准备中又一次体现无疑,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既一举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从而控制环太平洋的主动权,他们确实也做到了,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受的打击之大,可能还超过了他们的预期,美国本土弥漫着一 股失败的情绪。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一封小小的电报,就能改写历史,联系到我们实际的工 作和学习中,一个错误的数据,可以导致整个报告成为一堆废纸;一个标点的错误,可

事件抽样法

《小学生行为观察与指导》作业之三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事件抽样——同伴互动行为 观察者姓名: 被观察儿童姓名: 小雨(化名) 儿童年龄:9岁儿童的性别:女观察情景: 站前小学 观察主题: 小学生的社交行为表现 观察目标: 通过实践抽样法研究小学生课堂上的社交行为 观察日期: 2011年10月31日星期一开始时间: 上午10:45结束时间: 上午11:10简要描述观察地点的物理特点和社会特点: 今天我们观察的是二年级的一节体育课,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接力赛。户外的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大家在操场上运动,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很高班级的总体氛围也很活跃。 目标行为描述(OBD)和解释: 事件抽样

OBD1:【开始时间上午10:45结束时间上午11:00】 体育老师集合同学开始上课后,先叫大家做准备活动进行热身。小雨排在第一排的最右边离老师较远,一直在和身边的黑衣服女生(小黑)讲话,直到老师走过来提醒才停止交谈。 接着老师将男女生分成两组开始接力,此过程中小雨与小黑还有另一名紫衣服女生(小紫)开始嬉戏打闹,不一会儿,小雨被小紫绊倒,三个女生在地上拉扯了一会儿,小雨站起来归队。对面不断有男生跑过来,第一个男生跑过来之后,小雨拍了拍那个男生的脑袋: “你跑得好快啊!”第二轮接力又开始了,小雨依然和小黑小紫玩耍,没过多久小雨对小黑说: “你找人帮我代跑一下。”就离开了大部队,和另外一名胖胖的灰衣服女生去了厕所。第二轮比赛结束之后,两个女生才回来。不过灰衣服女生像受了委屈,哭着回来,小雨拉着她到老师那边,老师叫她们两个归队进行第三轮接力。 解释1: 小雨在体育课上表现比较活跃,和同伴之间交流很频繁,甚至上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身边的小黑和小紫和小雨关系较亲密,整堂课三个人几乎一直呆在一块儿,小雨在和两个女生打闹过程中绊倒也没有发生争吵。小雨个性比较活泼,她不仅和女生关系不错,和男生也有友好的交流。不难看出,小雨还是个比较独立的孩子,具体表现在: 她在上厕所之前没有找老师事先请假,而是直接叫同伴找人代跑,独自离开了班级大部队,一同去了厕所的小灰情绪不对后,拉着她去找老师。从这些行为和细节上可看出,小雨和班中同学的关系都比较好,而且喜欢在活动中掌握主动权,叫人代跑,拉着灰衣服女生去找老师均表现出了孩子的强势和独立。 OBD1:【开始时间上午11:00结束时间上午11:10】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得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与利用有教育意义得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得一种方法。 5、《学记》: 就是中国古代得教育专著,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得许多规律,对今天得教育活动仍有巨大得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 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学制就是由国家制定得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就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方面得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得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与创造美能力得活动。 11、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就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得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她们自已去学习得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她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利用她人得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得思想品德得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得,为大多数人赞同得言论与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得动向与集体成员得言行,成为个人与集体发展得一种力量,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主要手段。

33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情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 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 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容:教师职 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 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 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 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 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 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 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 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 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 的教育规律。 7、格拉底法*: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格拉底法”,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名词解释答案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 博弈均衡:指博弈中的所以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

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古诺解:在分析两个寡头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决定问题上,假定两个厂商都准确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成本为零,并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制订能够使得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双寡头竞争的最终结果是每个厂商生产市场容量的三分之一,市场的这一产量称为古诺解 规模报酬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比例变化时带来的产量变化。 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基尼系数:在洛伦兹曲线图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 机会成本: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 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网络广告 是指利用互联网这种载体,通过图文或多媒体方式发布的,旨在推广产品、服务或站点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一种由广告主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在网络上发布的有偿信息传播。2.电子支付 是指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用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体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 3.客户关系管理(CRM) 是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活动自动化,使企业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为目的一种管理经营方式。它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软件技术。 4、移动电子商务 是指移动用户利用移动接入设备(手机、笔记本式计算机)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Internet 上从事的网上商务(电子交易)活动,是与无线上网技术相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用户可以获取信息服务,进行购物、交易、交纳各种费用等。 5、EDI 是指将商业或行政事务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文档数据格式,以及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的方法。简而言之,也就是按照商定的协议,将商业文件标准化或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或自动处理。 6、支付网关 是网上银行和Internet间的接口,是将Internet上传输的数据转换为网上银行金融机构内部数据的设备,通常由第三方商家提供。 7、网络证券 是指投资者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国内外各交易所的即时报价,查找国际国内与投资者相关的经济金融信息,分析市场行情,并通过互联网上的开户、委托、支付、交割和清算等证券交易全过程,实现实时交易。 8、物流管理 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各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是指观察者期待某种预选行为的出现,尔后对其进行观察记录,以期了解某种特 定行为出现的条件和过程。 优点: (1)对事件发生的过程记录完整,便于以后分析; (2)事先对观察要点有设计,故记录比较客观; (3)比较适合探究事件的状态 (4)需要长期观察,比较适合做系统研究 缺点: (1)封闭式观察,只限定某些特定行为,不是每次观察都有收获 (2)只观察当下,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无法关注。 事件取样法举例: 幼儿助人行为观察 幼儿姓名时间地点过程以及结果被助人反应教师反应助人者感觉王丫丫 李小二 张小三 ……

课题名称:幼儿生活自理独立性观察研究 目的:当今幼儿缺乏独立能力,依赖性强,通过对幼儿生活自理方面吃饭行为的独立性观察, 帮助幼儿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其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象:从某幼儿园抽取大、中、小各一班,每班抽取20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方法:事件取样观察法 观察内容:对儿童生活自理方面的吃饭行为进行观察,儿童是否需要老师的督促,是否能够 自己独立完成 观察地点:幼儿园各班级中。 观察时间:每周一、四从吃饭前5分钟开始观察至幼儿吃饭结束。共持续两周 观察记录表: 编号姓名1234备注01张×√ 02李×√ 03王×√ 04刘×√ 备注: 能独立地把饭吃完,不需要老师的督促 (4) 需要老师在三督促才能自己把饭吃完 (3) 自己吃一点,需要老师喂一点 (2) 自己不吃,需要老师喂 (1) 评价:通过对儿童生活自理方面吃饭行为的独立性观察,发现儿童在吃饭方面的独立性问题, 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帮助儿童培养独立性,减少依赖,利于儿童今后的发展。 整个过程注重儿童的吃饭独立性行为,观察行为确定,节省观察时间 但是观察结果不宜进行定量研究,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内进行观察,对儿童独立性的其 他方面了解不充分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总结

1 教育学▲▲▲ 2 教育质的规定性▲▲▲▲ 3 教育者▲▲ 4 受教育者▲▲ 5 教育中介机构系统▲▲ 6 广义教育▲▲▲ 7 狭义教育▲▲▲ 8 科教兴国▲▲ 9 国兴科教▲▲ 10 教育目的▲▲▲ 11 体育▲ 12 智育▲ 13 德育▲ 14美育▲ 15教育制度▲▲▲ 16 学校教育制度▲▲▲ 17 双轨学制▲▲▲▲ 18 单轨学制▲▲▲▲ 19分支型学制▲▲▲▲ 20 课程▲▲ 21 课程方案▲▲ 22 课程标准▲▲ 23 教科书▲▲ 24 课程目标设计▲▲ 25 课程内容设计▲▲ 26 教学▲▲ 27 教学任务▲▲ 28教学过程▲▲ 29 教学原则▲▲▲▲ a 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 理论联系实际 c 直观性 d 启发性 e 循序渐进 f 巩固性 g 发展性e 因材施教 p.s. 这个有可能单独拿出一条考名词解释也有可能全部都考出大题 30 教学方法▲▲ 31 教学方式▲▲ 32 教学手段▲▲ 33 教学模式 34教**略 35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方法▲▲▲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读书指导法 d 练习法 e 演示法 f 实验法 g 实习作业法 h 讨论法I 研究法/p.s. 这个同样是挑选出一个考名词解释全部出大题的可能几乎为零36 个别教学制▲▲▲▲ 37 班级上课制▲▲▲▲ 38 分组教学制▲▲▲▲ 39 备课 40 上课 41教学评价 42德育▲▲▲▲ 43德育过程 44 德育方法▲▲▲▲▲ a 说服 b 榜样 c 锻炼 d 修养 e 陶冶 f 奖惩 p.s. 这个也是挑选出一个进行名词解释的考核值得注意的是德育方法的每一小点都由可能被考到 45 班主任▲▲▲ 46 教师的“角色从” ▲▲▲▲ p.s. 关于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劳动的价值这两点的分点比较容易出简单题因此就不在名词解释里面点出来了 47学校管理 48 学校管理体制 49 校长负责制▲▲▲ 50 学校管理目标 51 教学管理 51 教师管理 52 学生管理 53 总务管理 54 学校管理法制化 55 学校管理人性化 56 学校管理校本化 57 学校管理信息化 老规矩▲表示特别重要没有▲并不代表不会考到 中教史 1 学在官府▲▲▲ 2大学与小学 3 国学与乡学 4 六艺▲▲▲ 5 稷下学宫▲▲▲ 6 六经 7 明人伦 8 性恶论

2014年社会保障学之名词解释

2014年社会保障学之名词解释

生育社会保险 生育社会保险是妇女劳动者因怀孕、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医疗服务和现金补助的制度。 无过失补偿原则 无过失补偿原则是指在行为人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仍然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法律对受害方或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社会保障分配 社会保障分配是指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安排征缴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成社会保障制度所设定的目标我名种活动。 美国共同基金 美国共同基金,是指将基金聚集在一起,由一些投资专家操作基金的营运,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基金分散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各种渠道,以取得最高投资收益为目标。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面向农民、以社队集体为单位、由集体和个人共同集资、并为本乡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 工伤社会保险 工伤社会保险是由国家和社会统一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劳动者因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或由于特殊工种而引发的职业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停工羁绊生活保障及家庭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 灾难救助 灾难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及其他特定灾害等袭击,并因此而陷入生活困

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援助,以帮助其度过特殊困难时期的一种社会救助。。 失业社会保险 失业社会保险,是指失业社会保险是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其因非个人原因而失去工作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向其提供一定物质援助或现金补助,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医疗社会保险 医疗社会保险,是指医疗社会保险就是在被保险人因健康原因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并失去经济来源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按照有关立法,对受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一定的收入补偿的保险制度。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名词解释答案

重庆科技学院20___ /20__ 学年第 学期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卷) 课程名称: 选课课号: 适用专业/年级: 抽(命)题人: 考试方式: 卷面总分: 分 一.名词解释 (共50题,100分,每小题2分) 1.1 [库中题号:010050] 2分 单位面积通过的电流强度。 1.2 [库中题号:010049] 2分 指在同一注入压力下,某小层的吸水量占全井总吸水量的百分数。q i =%1001002?=?++Si S S Si Si n 1.3 [库中题号:010048] 2分 产生γ射线的装置叫伽马源,通常用137 S C 作伽马源。 1.4 [库中题号:010047] 2分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自发地释放出一种子带电粒子(α或β),蜕释成另某种原子核,同时放射出γ射线的过程叫核衰变。 1.5 [库中题号:010046] 2分 电阻距很不,(L=0.05m )且电极锒嵌在极板上的电极系,它由A0.05M 2组成的电极系叫微电西半球电极系。 1.6 [库中题号:010045] 2分 1立方厘米物质中所有原子核的微观俘获截面之各称作宏观俘获截面。 1.7 [库中题号:010044] 2分 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相接触,在浓度差的作用下,离子进行扩散,形成的电位,叫扩散电位。 1.8 [库中题号:010043] 2分 介质传播声波的快慢,单位时间传播的距离(米数)。 1.9 [库中题号:010042] 2分

成对电极在不成对电极的下方的梯度电极系。 1.11 [库中题号:010040] 2分 一个中子和一个原子核发生弹性散射的几率叫做微观弹性散射截面。 1.12 [库中题号:010039] 2分 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压力大的一方的液体中的离子除非流体一起向压力低的一方进行迁移,由于形成正负电荷的分别富集,这种作用形成的电位称为过滤电位。 1.13 [库中题号:010038] 2分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一米的时间,是声波速度的倒数。 1.14 [库中题号:010037] 2分 水溶液中所含盐的多少。 1.15 [库中题号:010036] 2分 成对电极间距离小于单电极与其相邻的成对电极间的距离,且成对电极位于单极的上方,这种电极系叫顶部梯度电极系。 1.16 [库中题号:010035] 2分 其定义为 L S =6/2R , 其中R 为减速距离,它是中子起始位置和变为热中子的位置间的直线距离,L S 为减速长度。 1.17 [库中题号:010034] 2分 用由两个屏蔽电极一个主电极组成的电极系测量地层电阻率的测井方法。 1.18 [库中题号:010033] 2分 孔隙体积占岩石体积的百分比。 1.19 [库中题号:010032] 2分 在井内由三个电极构成的测量电阻率的装置。 1.20 [库中题号:010031] 2分 声系由一个射换能器一个接收器构成的声速测井仪。 1.21 [库中题号:010030] 2分 从产生热中子起到其被俘获吸收为止,热中子移动的直线距离叫扩散距离(Rt ),扩散长度定义为 6/R =Le 2t 。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事件取样法 (2)

事件取样法就是指观察者期待某种预选行为的出现,尔后对其进行观察记录,以期了解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条件与过程。 优点: (1)对事件发生的过程记录完整,便于以后分析; (2)事先对观察要点有设计,故记录比较客观; (3)比较适合探究事件的状态 (4)需要长期观察,比较适合做系统研究 缺点: (1)封闭式观察,只限定某些特定行为,不就是每次观察都有收获 (2)只观察当下,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无法关注。 事件取样法举例: 幼儿助人行为观察

课题名称:幼儿生活自理独立性观察研究 目的:当今幼儿缺乏独立能力,依赖性强,通过对幼儿生活自理方面吃饭行为的独立性观察,帮助幼儿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其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象:从某幼儿园抽取大、中、小各一班,每班抽取20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方法:事件取样观察法 观察内容:对儿童生活自理方面的吃饭行为进行观察,儿童就是否需要老师的督促,就是否能够自己独立完成 观察地点:幼儿园各班级中。 观察时间:每周一、四从吃饭前5分钟开始观察至幼儿吃饭结束。共持续两周 观察记录表: 备注: 能独立地把饭吃完,不需要老师的督促 (4) 需要老师在三督促才能自己把饭吃完 (3) 自己吃一点,需要老师喂一点 (2) 自己不吃,需要老师喂 (1) 评价:通过对儿童生活自理方面吃饭行为的独立性观察,发现儿童在吃饭方面的独立性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帮助儿童培养独立性,减少依赖,利于儿童今后的发展。 整个过程注重儿童的吃饭独立性行为,观察行为确定,节省观察时间 但就是观察结果不宜进行定量研究,只就是在特定的时间与场所内进行观察,对儿童独立性的其她方面了解不充分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得教育:从广义上说,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得教育:就是指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得就是正规教育,也就就是具有层次结构得、按年龄分级得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得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得各种不同类型与层次得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得,其核心概念就是“人力资本”,它指得就是人所拥有得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她类似得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得能力,它就是资本得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得一部分。 11、校风:就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得统一体,就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得。 12、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作为复杂整体得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得变化过程,特别就是指个体得身心特点向积极得方面变化得过程。 13内发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也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14、外铄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外铄论得基本观点认为,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得结果。 16、发展关键期:就是指身体或心理得某一方面机能与能力最适宜于形成得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得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就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得生理解剖上得特点,如机体得结构、形态、感官与神经系统等得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就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得一种状况,指个体得生理与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得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就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得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得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得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按环境得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 20、人得价值:就是指人在世界中得地位得到肯定,人得作用得到发挥,人得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得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就是人得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得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得:广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得期望。狭义得教育目得就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得总得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