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死亡的政治学意义--对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再诠释 -

恐惧死亡的政治学意义--对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再诠释 -
恐惧死亡的政治学意义--对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再诠释 -

现代政治观念:由来、悖谬与挑战

——以恐惧死亡为分析理路

郭台辉

摘要:人类演化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如何避免对死亡的恐惧。政治独立于宗教并致力以群体力量克服死亡恐惧是古希腊经验主义政治观念产生的界标。霍布斯承接亚里士多德对死亡恐惧的解释,在理论上开启现代政治观念的源头。现代政治通过克服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获得其观念的认同,但在现实中却衍生三个悖谬:恐惧死亡是现代政治产生的来由但也成为政治统治的借口;民族国家是解决冲突的最高诉求但往往制造更多的政治性死亡;制度设计是抑制死亡恐惧的最优选择但却未减弱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当代全球风险社会出现的新死亡恐惧对现代政治观念构成新的挑战,成为政治理论的新议题。

对于什么是死亡,从古至今许多思想家有着大量不同的解释,但他们都表明,死亡是生命的绝对他者,是主体无法理性地施加任何意义的虚无,从而暴露了一切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局限性,因此面临死亡的人和继续生存的人都对死亡充满恐惧。因此寻求避免群体性死亡的方式尤其是由暴力带来的死亡恐惧是推动人类历史变迁的主旋律,而霍布斯以降的现代政治观念恰恰是源于直面克服死亡恐惧的功效,从而取代遮蔽死亡恐惧的中世纪神学政治。这显然是人类智慧创造和观念进步的文明成果,但其内在逻辑是如何形成的呢?这种观念的形构与变迁给现代社会带来什么问题?在当前全球风险社会时代现代政治观念遭遇什么新死亡恐惧的挑战?这种勾勒有利于给现代政治学的发展与政治学者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考。

一、克服死亡恐惧:现代政治观念的来由

死亡问题是人类最为古老的文化问题,而如何避免对死亡的恐惧更是人类演化史中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然而,恰恰是这个难题催生了人类早期的宗教活动、神话习俗和艺术,而后来随着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进一步诞生了更多具体的知识领域和学科分支,以便更精细地解决人们恐惧死亡的问题。一般而言,对于如何避免死亡恐惧的问题基本上有三种策略:一是犬儒主义策略,即把肉体与灵魂分开并制造不朽的假象以遮蔽对死亡的恐惧,如宗教;二是理性主义策略,即理智地承认并直面死亡的恐惧,但把个人的死亡恐惧巧妙地转换成集体的死亡威胁,并以群体的力量排除对死亡的恐惧,如政治、法律制度等;三是科学主义策略,即把死亡作为一种可以用科学方法减少发生的自然现象,并探究死亡的原因和规律,如生物学、医学、心理学。

政治作为一种用于避免死亡恐惧的理性主义策略,主要用于如何把个人的死亡恐惧感转换成集体不朽的建构过程,而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把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于宗教神学、哲学和自然科学,并明确探究克服死亡恐惧方式的经验知识,开创了经验主义政治学的先河1。亚里士多德首次批判柏拉图企图通过“灵魂从身体的开释”的理念论来遮蔽死亡恐惧的观点,公开承认人类的死亡恐惧感。因为“死亡是终结,而且对于死者来说,一切东西都随着他个

1洪涛:《逻格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282页。

人的死亡而丧失了其全部价值”1。但他更进一步指出,正邪、荣辱问题是高于生死的,过城邦政治生活的公民可以依靠道德力量和勇气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城邦作为一种政治空间代表永恒和不朽,暗含着秩序和确定,用于消除代表短暂、死亡和不安全的时间。城邦把部分个体变成公民,公民构成并巩固城邦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公民既各自确保其下所有个体生命的安危,又需要共同确保城邦整体的存在和不朽。同样,公民用勇气抗击自城邦之外自然和人为的死亡威胁,用美德和善追求城邦本身的正义,克服贫穷、疾病尤其是暴力造成的死亡威胁。因此,亚里士多德通过城邦-公民的相互依存关系,把政治视为经验实践活动中用于克服死亡恐惧的最高艺术。或许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解释亚里士多德“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的至理名言。

然而,为什么在漫长中世纪的人们不是理性选择避免死亡恐惧的方式,而是采用“若不能死就不能生”这样一种渴望死亡的方程式?这是因为,基督教统治的世界是统领于柏拉图的解释,并通过严格等级的宗教礼仪制造出一种“灵魂不死”的假象,认为所有个体都可以超越生物性死亡而由灵魂获得再生。中世纪所有政治的制度设计和组织延续都是为了维持这种假象以逃避时空的有限性,并通过这种假象来转化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固然,一旦对死亡的恐惧程度远远超乎假象所能掩饰的力度,假象及其所维系的外在制度组织就出现结构性危机而土崩瓦解,相应地,人们迫切需要克服死亡恐惧的新方式。因此,中世纪后期的教会政治无法解决类似于黑死病和长期战乱这些大灾难带来的社会恐慌,这促使霍布斯承接亚里士多德对死亡的理解及其降服死亡恐惧的政治理论资源,发明“利维坦”这种国家政治,直接克服而不是遮蔽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正如列奥·施特劳斯所言,自然欲望与对死亡的恐惧这两个对立统一的公理是霍布斯建构其政治哲学的支点。2自然欲望主要表现为获得他人对自身利益和价值的承认即虚荣自负,而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自私自利、贪得无厌和残暴无情的,这就决定了虚荣自负的满足必须诉诸于强制暴力。其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对方肉体的存在,而是以死亡为胁迫,因为死亡意味着一切欲望的终结,为了保全生命的未来存在,一切自然欲望都不得已屈居其次。这样必然产生冲突,即“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在冲突过程中,或许强者置弱者于死地或弱者俯首称臣,或许在势均力敌而两败俱伤时双方握手言和,强者的虚荣心虽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在不断进行冲突时“也面临着来自别人同样的威胁”,他也不得不作出屈尊的选择。因此,冲突双方对肉体伤害的痛苦感觉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这必须诉诸于两条路径的选择:武力或凭借契约。强者为了保住其来之不易的优势和荣誉的承认,不是一直把对手从肉体上消灭,而是把这种承认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就产生了主仆关系型的专制国家。但更多的是,势均力敌的敌对双方都为丧失生命的恐惧所震撼,都认识到他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对方而是由冲突带来的死亡,从而双方被迫放弃部分欲望,作出让步和妥协,达成共识,并以法律制度方式解除冲突并建立契约型的政治国家。在霍布斯看来,后者是现代国家的理想形态。这样,“使人们倾向于和平的激情是对死亡的恐惧”3,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并维护人们的和平与安全则是现代国家产生的合法性来源和全部道德基础。显然,作为启蒙思想集大成者的霍布斯是典型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他抛弃中世纪“灵魂不死”的神学政治,直接利用恐惧死亡这一人类最大弱点为逻辑起点,强调通过由所有人同意的政治国家有足够的力量排除其公民对死亡的恐惧感,从而成为现代政治学之父。他的逻辑推论成为引导后来所有现代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原点,而国家主权的绝对性和国家安全的至上性成为现代国家政治制度安排和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原则。

1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2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3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6页。

可见,霍布斯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人们在感情上都不可避免地恐惧死亡,而创造政治和国家这种理性设计的“人造物”就是用来直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维护人的生命安全,从而抛弃柏拉图和基督教制造的灵魂不朽假象。然而,在对待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的政治方式上,霍亚二人有着很大的不同:1、政治来源不同,从而政治与恐惧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同。对于乐观的亚里士多德来说,政治是城邦公民一种内生性的美德,是人类过至善群居生活的最高技艺,因此过群体生活的人类天生能降服对死亡的恐惧;对于悲观的霍布斯来说,政治是不依靠自然力量而是依据人们对死亡恐惧的理性判断和选择,以平等的方式缔结契约并建构至高统治权力的过程,是一种外生性的统治和管理机器。2、政治共同体成员的资格不同。古希腊城邦是少部分具有勇气和美德的成年男子才有资格成为公民,他们积极效忠和捍卫政治共同体;霍布斯强调的是,所有人都以自由为交换成本而受到国家法律平等的庇护,全部享有相同的公民身份并消极服从政治共同体的安排。3、对政治共同体正义性的理解不同。城邦政治的正义性在于按公民对共同体的贡献大小公平分配权利,需要接受德性和善的评价,而在霍布斯把正义、善、道德均置于政治之下或之外。正是这些不同,霍布斯把古典的城邦政治话语结构性地转换成为现代的国家政治话语。这既是既往(承接古典政治文明的成果)开来(为现代以安全生存为核心的政治科学奠定基础),但同时也是产生现代性问题的政治源头。

二、死亡恐惧的复出:现代政治观念的悖谬

霍布斯的政治观念是典型的人本主义,他建立的现代政治理论大厦(利维坦)及其道德基础(自然权利)是从个人对死亡恐惧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觉醒出发,按照个人“自我保全”的原始本能和自由意志而演绎的。因此,对死亡的恐惧和“自我保全”是所有人渴求政治共同体呵护的根本原因,而利维坦国家是政治设计的结果。也就是说,现代政治的根本任务是克制领土国家范围内所有公民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群体性暴力导致的死亡恐惧,而通过宣扬国家主权、利益和安全高于一切的现代民族国家实现对外防御和对内威慑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制度结构安排调节国家社会关系确保国家稳定和平。然而,现代政治观念在三方面引出导致更大死亡恐惧的悖谬性后果。

首先,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是现代政治观念具有合法性认同的惟一原因,但往往成为统治权力的最好借口。尽管政治在亚里士多德(城邦)与霍布斯(利维坦国家)那里都强调一个共同体内部的和平稳定,而共同体之外和之间都是不属于政治范畴的“自然状态”。但是,在克服死亡恐惧的问题上,两种政治观念有着根本的差异。城邦政治不仅是公民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提高防御能力的共同体,而且本身还培育公民美德和追求至善的公共生活,具有手段和目的的二重意义。霍布斯恰恰颠倒了死亡恐惧与政治产生的因果关系,认为理性的个人是由于害怕死亡才不得不交出自然权利,以此获得在政治国家内寻求庇护的公民身份。因此,现代政治是因死亡恐惧而产生并保障人身安全为目的一种手段,本身没有任何目的可言。相应也被抽离其道德评价的可能性,失去了正义和善等美德的价值追求,只剩下维护国家整体安全这种赤裸裸的工具性目的。政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仅从对暴力造成的死亡恐惧来理解。因此,霍布斯对政治学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在理论上把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古典政治转变成手段本身即为目的的现代政治。这对现代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一方面,失去至善追求和道德评价的现代政治从此成为克服死亡威胁的纯粹工具理性,进而成为统治者借用公共资源争夺和维持政治权力的手段。另一方面,由死亡恐惧而产生的威胁程度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不一样,因此政治国家在安全防御制度、方式和策略上不一致并随时调整其手段。这种调整不仅不受制于任何规范化和普遍化的伦理道德约束,而且相反,服膺于政治的现代伦理道德均对此调整进行美化和修饰,使政治权力披上合法化的外衣。当然,在现代政治实

践中,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感经常是由政治共同体的统治者或统治阶级杜撰出来的假象,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可资利用的方式来缓和内部的紧张斗争或延续其自身统治,而死亡威胁是最能激发民众内在潜能并拥护既定政治统治的有效手段。总之,克服死亡的恐惧是现代政治观念、行动和制度寻求其合法性的最深层次来源。

其次,为了解决内部和平稳定问题,现代国家不仅设计一整套制度框架,还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式消除各社会的差异性,但对国家效忠的公民却仍然对统治者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唯恐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一方面,现代国家在建设过程中通过权力整合和规范国家-社会关系,使国家更有能力统一管理社会,使其基础性权力如意识形态、军事、法律等的威慑力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确定社会所有人都平等获得国家的统一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维护稳定时还同时在三个维度着力:在文化上,运用国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宣称国家共同体的同一性和不朽,用统一的民族或种族文化取代甚至清除差异的地方文化;在经济上,刺激国内资本主义市场和工业的发展,确保国家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中的经济影响力和军事威慑力;在政治上,集束地方暴力机构和破坏地方组织的自主性,确保民族国家稳定垄断暴力和国家认同。然而,尽管如此,公民并没有因为统一管理的强大民族国家而解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埃利亚斯指出其原因:“垄断性地控制暴力”的现代国家解除地方自治、自主维护安全的传统防范机制,国家的普遍意志和价值聚集并取代所有个体的具体意志和价值。1这意味着国家拥有对内镇压与屠杀和对外掠夺与战争的绝对权力,而个体没有能力抵制国家的暴政行为。同样,一旦国家没有能力保障外来入侵,失去自我保护的地方组织更为摧枯拉朽地瓦解了,社会所有人均以个体的形式直面死亡的恐惧。因此,交付自然权利的个体以公民身份进入民族国家之后,仍旧对统治者的政治权力保持一种高度警惕和不信任感。其根本目的在于,确保所有公民委托的权力所构成的国家主权不走向专制和暴政,以此消除由政治权力运作本身带来的死亡威胁。由此产生了现代政治的悖论:本来因生命受到死亡威胁才进入政治国家的公民反而还须恐惧由政治权力运作和斗争产生的死亡。

最后,民族国家是抵制来自外部死亡威胁的最大保障,但也是引发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政治性死亡的罪魁祸首。人类恐惧死亡主要是因为死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绝对空无,而霍布斯的贡献恰恰是,创造出一个囊括一切意义的绝对存在即强大的政治国家,在特定领土范围内降服死亡的绝对威胁。辖区内所有放弃各自自由权力的个体均以享有国家赋予平等权利的公民的方式,把每个人对死亡的恐惧凝聚成一种超大规模的集体力量,并且全部毫无保留地效忠于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政治共同体——现代国家,为国家安全奉献一切甚至生命。相应地,国家动员一切资源和力量保障所有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利用集体的力量排除来自共同体外部人为的死亡恐惧,把为国家利益而献身的公民视为英雄典范而加以不朽的学习和颂扬。由此,公民与国家之间浑然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统一体关系。这样,现代西方世界生长出一种惯性思维:在无序的国际社会中,民族国家成为保障国民安全的最重要和唯一的后盾,因此,确保民族国家的安全,增强国家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战斗力,首当其冲成为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成为设计社会发展蓝图和人们美好生活前景的前提要件。然而,非常玩味的是,在霍布斯思想中保留一种维护国家内部和平而不顾及国家间“自然状态”的紧张,而正是这种紧张使现代政治的现实变迁完全抛弃了启蒙思想家们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正如霍布斯的追随者卡尔·施密特所言,政治成为“敌友关系的划分”,政治的核心要在“把肉体上消灭对方作为极端的敌友关系中”去寻找2。这使以民族国家为主宰力量的现代政治导演惨绝人寰的现代历史悲剧,产生更大规模的死亡恐惧。在国内方面,不

1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Ⅱ)[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8-122页。

2施特劳斯:《政治的概念》评注[C],刘小枫选编:《施米特与政治法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页。

仅各阶级因统治权力的争夺而产生集体性暴力和长期战乱,各民族因独立问题和各种族因信仰问题而互相残杀,而且统治阶级内部因权力分配问题而大动干戈;在国际方面,国家与国家之间因争夺领土和资源问题而长期发动大规模战争或以死亡相威胁。毋宁说,这两方面带来的大量政治性死亡愈发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得以彰显。科学技术在军事装备中的运用,研发出各种超地域和大范围的杀伤性武器,产生大量骇人听闻的死亡事件。民族国家所储存的核武器是当代世界最为典型的一种死亡恐惧。当今时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这种可以使全球生物集体毁灭的核威胁才能维系世界的和平,甚至成为当今能保障人类和平的最主要力量之一。然而,世界的和平或战争完全取决于“现时代的武器装备、地理学和军事组织”1。这表明,由恐惧死亡而产生的现代政治已成为人类悲剧的元凶,而由屠杀和战争导致的大规模政治性死亡是现代政治本身独特世界观和认识论的产物,是“现代文明必然带来的结果”。2

三、新死亡恐惧的骤显:现代政治观念的挑战

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是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导致大规模政治性死亡的区域性战争和冲突仍有发生。因此,人们并没有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毋宁说反而益发意识到生活囿于一个充满死亡威胁的世界。这是因为,除了现代政治本身产生的死亡恐惧之外,人类开始面临新的死亡威胁,即现代化进程带来的严重后果,而这种新威胁对启蒙思想家所奠定的现代政治观念构成严重挑战。正如贝克所言,随着现代化积累的文明成果逐渐为其负面后果所抵消,现代化进程出现自我对抗、自我改变和自我毁灭,社会开始进入“自反性现代化”阶段。3正是这种现代化的自反性特征使人们大量产生新的死亡恐惧,主要体现为:所有民族国家研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军事武器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人们在晚近三十年开始警觉到,潜伏于军事、资本和消费市场等领域的科技,如核能源、生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等带来的死亡威胁在空间上没有地域性差异,在时间上没有可以预见性。相反,由科技负面后果所产生的不安全因素伴随着食品、空气、水等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随时随地都可能引发大规模不明原因的突发性死亡或面临死亡的危机。这些危机通过现代发达的通讯网络瞬时传遍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从而触发全球性的死亡威胁。更不用说,2001年的9·11事件使世界最强大的国家都遭遇恐怖袭击并造成数以千计的死亡。此后,恐怖主义危机更加剧全球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感,虽然所有国家政府有着共同的反恐合作意愿和措施,但仍然给人们的生活施加更多的不安全感。

如果说诸如海啸和瘟疫这些来自自然界的死亡威胁不是当前全球化时代所特有的,那么,来自科学技术和恐怖主义这些自反性现代化后果中不可预测的死亡威胁却是史无前例的。显然,当代人类对死亡的恐惧难以延用柏拉图和基督教的灵魂不死假象来作犬儒主义掩饰,因为随机发生的死亡使人们不可能无视或超脱这种恐惧感;这些死亡威胁无法激发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公民勇气和美德来排除,因为产生死亡威胁的敌人不仅来自“外邦”(其他国家、地区、组织或个人),不是来自下层的“奴隶“或“自由人”(工人、农民或商人),而是来自于公共或私人领域的任何空间(如自杀性爆炸)以及维系自身基本生活的任何质料形式,如空气、水、食品等;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感也难以诉诸予现代社会的科学主义策略,因为现代发达的生物医学技术尽管有能力探究各种死亡的原因并告知减少死亡概率的科学方式,但囿于技术的限度而无能力解决一些致命性疾病,更乏力于防不胜防的恐怖袭击。既

1 Thomas C. Schelling(1966), Arms and Influe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p.254.

2加藤节:《政治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3参阅贝克、吉登斯、拉什:《自反性现代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然过去各种避免死亡恐惧的策略均难以奏效,人们开始把眼光转而集中于政治领域。那么,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是否能够继续诉求于霍布斯推崇的利维坦国家呢?贝克指出:现代化的风险表现为对动植物和人类生命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成为带有一种新型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非阶级化的全球性危险”。1这种全方位的新死亡威胁已经远远超乎民族国家-公民关系结构的控制范围,“我们时代的主要问题被视为凌驾于政治之上的威胁”2。因此,国家不得不重新把对死亡的恐惧抛回给个人,并意图让他们以个体自我的方式解决全球的系统性危机。这样,饱受死亡恐惧的人们似乎又回到了霍布斯那个“自然状态”的假设中。

既然已经无法借用避免死亡恐惧的既定政治形态,那么,是否继续延用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假设,建构一个能够降服全球风险的全球利维坦(世界主义政府),还是按照人们恐惧死亡的新政治需求而重构现代利维坦(国家)的理念和结构功能?倾向于前者的代表是作为新康德主义者的罗尔斯,他试图采用启蒙思想家的自然状态假设和契约论原则来设计一种规避全球风险和实现全球正义的“万民法”;贝克更倾向于改造现代国家,他认为现代性可怕的后果主要是由民族国家封闭的权力容器及其相互倾轧的恶性竞争所导致,而全球风险社会的政治创造意味着有创造力和自我创造力的政治,既不培育和恢复旧有敌意,也不从中吸收其权力和资源,而是根据风险社会的现实主义原则,把民族国家结构改造成具有全球关怀的“世界主义国家”。3

然而,在全球风险社会中,不管这些政治构想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和争议,但已表明,具有理性、创造性和反思能力的当代政治理论家们既没有在各种死亡威胁中退缩,也不试图制造各种“不朽”假象。毋宁说,他们与第一代启蒙思想家那样具备足够的历史视野和理论勇气,正在发挥“政治学的想象力”。他们对新问题和新挑战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开始转变现代正统政治学的观念、视野、视角、方法和主题,不仅重新审视政治与克服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回归政治直接克服死亡威胁的本源目的,而且致力于探索使人们更幸福地过群体生活的政治观念。

(郭台辉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1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2弗兰克·福里迪:《恐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3Ulrich Beck(1997),The reinvention of politics : rethinking modernity in the global social order, London: Polity Press. 1997,p.2.

关于心态演讲稿范文5篇

关于心态演讲稿范文5篇 最没好的事,开头往往是最困难的,当你在面对恶劣的环境时,那请你改变你的心态吧!那样你就有别样的境况。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心态演讲稿范文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关于心态演讲稿范文(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曾经看过一个节目,是两个80后的对话。其中一个小伙子说:“我前年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工资非常低,到现在都还跟女朋友住在租来的地下室里。同学请我们吃饭,根本不敢去,因为没钱请别人。这样的生活状况,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而另一个人听了之后却说:“你的生活很幸福啊!第一,社会竞争如此激烈,那么多同学都没留在北京,你却留了下来;第二,大四的时候那么多人分手,你女朋友还跟你在一起;第三,总有人请你们吃饭,说明人缘很好。”为什么对于同样一件事,一个感到很悲惨,另一个却感觉很幸福呢?这是因为两个人的心态不同,所思考的角度也不同。 性格决定命运,是骨架;细节决定成败,是血肉;而心态决定你对人生的诠释,是羽翼,只有同时拥有这三样,才能真正自由翱翔湛蓝,辽阔的天空。 从高一到高二,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高一之初,我懵懂彷徨,面对着陌生的高中,正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尔后,我就确定了人生方向。但我在向那个方向前进时,可谓是举步艰难。对于那些预期而来的作业山,我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却依然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一回到教室,就看到桌子上那些“嚣张”的作业地主们,好像在对我说:“小子,干活了,快点拿起你的‘农具’!”每每面对这幅情景,我表现的十分烦躁,火冒三丈。一气之下,我把的手中的“农具”一摔,吼到:“去你的,我不干了。”可惜,作业地主们直接凉嗖嗖地给你一句:“那你就等着长大后喝西北风吧!”一句话,我满腔的怒火就被浇灭了,认命地捡起“农具”干活。此时的我,正所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到了高一暑假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作业是我族人创造的吧!我这个堂堂造物者居然被“被造物者”给奴役了。我不甘心,一股雄雄斗志涌上心头,我要“起义”,推倒

走向一种科学技术政治学理论

走向一种科学技术政治学理论——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政治效应的观点 【摘要题】本文评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当代科学技术是一种新控制形式的观点。作者指出,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存在种种不足,但是他们较深入地探讨了当代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提出一种独特的科学技术政治学的理论,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当代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政治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政治效应 【正文】 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问题是科学技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外,围绕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即科学技术政治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着力研究当代科学技术的消极政治效应方面,提出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观点,即当代的科学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政治恐怖手段而变成一种新的统治或控制形式。下面我们将评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这方面观点。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已经涉及科学技术的社会政治效应问题。他认为,当科学认识的观念被应用于自然时,它只是推动科学的进步,当它被应用于社会时,它反转过来成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1]现代科学越发展、越复杂,它的方法对自然理解得越好,就离人本身越远,越成为片面的、封闭的、与人无关的东西。技术的情形也一样,“技术的专门化破坏了整体的形象”,“它把现实世界撕成碎片,使整个世界的梦幻烟消云散”。[2]卢卡奇实际上把科学技术当作物化的形式来加以批判,认为资产阶级一方面将科学技术当作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将它们变成人对人统治的有效手段;科学技术成了资产阶级的帮凶,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越发展,工人受剥削受压迫就越厉害,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矛盾异化现象的一个祸根。在这里,卢卡奇显然注意到了资产阶级将科学技术变成统治工具的事实,分析了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沿着卢卡奇的思想传统,对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这成了其科学技术观的一个主题。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了,但这种控制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作为代价的,即科学技术既是人控制自然的工具,反过来变成人对人统治的手段。在他们看来,在当代社会,统治的原则已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那种基于野蛮力量的统治让位给一种更巧妙的统治,即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命令被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技术已经成为新的控制形式。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提出的基本论断是“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统治的基本原理”,因为人运用理性工具不断征服自然,以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作为合理性活动的准则,这本身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统治欲。而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由于科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答案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家)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政党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

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 王永香李景平(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结合霍布斯的人性论、自然状态和国家学说,本文论述了其社会契约思想。霍布斯强调个人的自然权利,却最终推 演出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绝对主权者。研究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政治哲学精髓。 关键词:霍布斯人性论自然状态社会契约作者简介:王永香(1985—),女,汉族,重庆人,博士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李景平(1958—),男,汉族,陕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基金项目:(11B22055)政治 思政探讨在欧洲近代思想史上,霍布斯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本文详细梳理了其社会契约思想,通过研究发现,其社会契约思想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一、缔结社会契约的原因 对于缔结社会契约的原因,霍布斯认为这源于人们对“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的恐惧,渴求建立一种和平安全的政治社会。霍布斯认为人类本性中存在两种最基本的激情:欲望和嫌恶。人类在本性上总是欲求对自己有利的,逃避对自己有害的。人生的“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不断发展”[1]。因此,霍布斯认为人类本性即 “永无休止的权势欲”。在自然状态中,人们的自然权利都是相同的,即“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生命的自由”[2],由于在自然状态中没有法律及其他任何公共权威存在,人们可以自由追逐有利于自己的一切,人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大致相等,人们也希望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获得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权势,而物质产品相对匮乏,每个人在自由追逐权势时必然和他人发生冲突,自我保存的最好方法就是先发制人,这样每个人都卷入了对权势的争斗之中,这就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的形成,“相互的恐惧就会使我们相信,我们必须从这样一种状态中摆脱出来,寻求联盟”[3]“这一方面要靠人们的激情,另一方面则要靠人们的理性。”[4]通过社会契约摆脱这种战争状态。 二、社会契约的缔结 由于人类具有自我保存的天性,会理性地要求摆脱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由此理性地形成了某些一般原则,“自然法是正确理性的指令,它为了最持久的保存生命的可能,规定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5]这种自然法的第一法则就是寻求和平、信守和平,利用一切可能办法来保卫自己。第二法则,即每个人都应放弃自然人对一切事物的权利要求,且当每个人要求他人满足自己的自由权利时,也必须满足他人提出的同等要求。 缔结契约的人们让渡出在自然状态下的权利,即所谓的契约的缔结,并且“一个人不论在哪一种方式之下捐弃或让出其权利之后,就谓之有义务或受约束不得妨害接受他所捐弃或允诺让出权利的人享有该项权益。”[6]人们应力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引出第三法则:遵守和履行所订立契约。“这种契约所以有约束力,并不是在于其本质,而不过是由于畏惧毁约后所产生的某种有害后果。”[7]然而霍布斯认为“没有武力,信约便只是一纸空文”[8]他认为只有建立一个具有强制力和威慑力的公共权力来震慑所有人,才能使人们平等履行契约。 “在正义与不义等名称出现之前,必须先有某种强制权力存在”[9]要形成这种公共权力“那就只有一条道路: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付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10] 人们在订立契约之后所保留的就是与自我保存、生命安全相关的基本权利,“人们也必须为了自己的生命而保留某些权利,如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11]除此之外,人们所能做的就只是在公共权力所代表的统一人格控制下履行责任和义务。而代表着人们统一人格的某个人或某个组织也就成了他们统一人格的代理人。当自然状态下的一切人在相互同意基础上让渡出权利并交付给某个人或某个多人组成的集体,形成某种统一的人格,公共权威得以确立,从而可以使人们成功摆脱自然状态,这些统一于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成了国家, “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12]。霍布斯将国家分为三种形式:君主国家、民主国家和贵族国家。霍布斯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国家形式。“最绝对的君主制对国家来说是最好的条件。” [13]主权者没有与臣民缔约,不受契约约束。同时,臣民不能反对主权者。“已经按约建立一个国家的人,由于受信约束缚必须承认某一个人的行为与裁断,按照法律,不得到这人的允许便不能在自己之间订立新契约,在任何事物方面服从另一个人。”[14]因而契约一旦形成,国家一旦形成,臣民就应当完全服从主权者,主权者在行使臣民赋予其权力时就拥有了绝对自由。霍布斯不仅给予主权者使用权力的绝对自由,也赋予其绝对权力,“也就是说他(它)拥有主权或绝对权力,这种权力只受国家力量限制,而不受别的东西限制。”[15] 三、对霍布斯社会契约思想的分析(一)人性论基础 霍布斯社会契约思想源于其关于人性及由此而推出的“自然状态”的假设,正如黑格尔所说“在霍布斯的学说里,至少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即在人性、人的欲求、嗜好等等的基础上设定了国家的本性和机体。”[16]因而人性论在霍布斯的社会契约中占有重要地位。或许这种人性论和自然状态的假设性前提是毫无历史根据的,就连霍布斯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许有人认为这种时代和这种战争状态从未存在过,我也相信决不会整个世界普遍出现这种状况”[17]但是,这种假设性前提的历史真实性问题并不会影响到霍布斯政治思想的逻辑和价值。对此,斯特劳斯指出“霍布斯不是在描绘一个真实的历史,而是在把握一个典型的历史”,从一种不完美的状态出发,从人的本性,由人自身的能力自然地推出社会是人类运动的必然结果,人类有能力创造和控制这个社会。[18] 霍布斯的人性论表现出强烈个人主义色彩,他指出人在单纯 21--

演讲中的恐惧心理如何克服

演讲中的恐惧心理如何克服 绝大多数人对于当众讲话都感到紧张恐怖。看来,紧张是绝大部分讲话者面对听众时首先遇到的最大障碍。怎么才能克服紧张心理呢?为你整理了一些资料,供你参考。 1、演讲者在上讲台前,应充满自信,自我放松 法拉第不仅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他在演讲方面取得的成功,曾使无数青年演讲者钦佩不已。当人们问及法拉第演讲成功的秘决时,法拉第说:“他们(指听众)一无所知。”从此,这句格言就作为法拉第的演讲秘决而流传于世。对不少演说家的成长产生过不小的影响。法拉第是一个谦逊诚恳的人,他说的这句话决没有贬低和愚弄听众的意思。他只是启示演讲者,必须建立演讲获得成功的信心。事实上,不少演讲者对听众作了过高的估计,以致对自己的演说缺乏必要的自信。本来演讲者对自己演讲内容的熟悉程度是任何一个听众都无法相比的。“他们一无所知”就意味着你根本没有必要去担心听众知道你在演讲的某个地方出了问题,某个地方卡了壳,你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讲,即使讲错了,只要你能随机应变,不动声色地及时调整,听众是听不出来的,何况,即使高明的专家听了出来,也只会暗暗钦佩你的灵活机智,对你会有更高的评价。 演讲人在胸有成竹地走上了讲台之后,还应学会自我放松。如果总想着如何博得听众的掌声和赞扬,老想着怎样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观上患得患失,自然会越讲越紧张。演讲者不妨这样告诉自

己:我是来演讲的,我是来向听众宣传真理的,只要听众能接受我的观点,赞成我的主张,我就达到了目的。至于别人怎样评价我,我不必介意。在这种坦诚相待,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演讲者注意用眼神和听众交流,尤其可以用目光注视听众中一部分还在认真倾听你的演讲,并点头、微笑的人,这些听众既然是抱着友好的态度与你合作,那么你不妨把他们看自己平日熟识的朋友,而正在进行的演讲只是在与朋友聊天。 2、演讲者事先应做好充分准备 演讲者应尽量做到使演讲稿的质量更高一些,演讲词记得更熟一些,口语和态势语的设计更精细一些,表达起来更有把握一些。如有条件,不妨找两三个朋友充当听众,自己给他们试讲一番,让朋友多提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如是演讲比赛,则要精确地计算时间,宁短勿长。除此之外,演讲者还应早点到会场,熟悉会场环境、音响效果、噪音指数、光线强度等,了解观众的大体情况,如观众的人数、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甚至可到听众中间去找人聊聊。这样做可以使演讲者感受到演讲只不过是一次扩大了的谈话,听众只不过是谈话的对象。这样,在正式演讲时,就能消除陌生感。另外,还可以分析一下前面一位演讲者的优处和不足,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增强自信心。 3、演讲者应认识到紧张感是演讲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绝大多数的演讲者在演讲中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伴有紧张感,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语言大师,如林肯、田中角荣、邱吉尔,他们的

政治学学习感悟

政治学学习感悟 “政治”一词一直贯穿于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以为对它不陌生,本学期学习了政治学课程,聆听了曹文振、弓联兵两位老师的讲解,将政治上升到一门学科,始觉自己才疏学浅。下面,结合课堂、课余学习以及工作、生活实际,浅谈一下我对政治学的理解和学习本门学科的感悟。 一、何为政治学 谈到政治学,我们必须先明确何为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正直”即政治,它是一种需由贤人从事的行为,正如柏拉图认为必须由哲学家来掌握政权;政治是一种权术,是指主体利用法律、制度等手段进行的治理行为;政治包含一种特殊的人际关起,一种强制性的权力关系;政治还是一个决策过程,通过对税收等政策的决策维护国家的正常发展运行……概括起来,我认为,政治是指政府等政治主体为维护统治、维持国家、团体正常运转进行的社会治理行为,它是社会关系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其内涵和外延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政治学是将政治上升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更加系统、辩证、细分的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等政治相关领域。它起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前的时代,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认为是政治学的创始之作,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在相当程度上指出了后来西方政治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而西方政治学引进我国,则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洋务运动时。 二、为何要学习政治学 身为一名公务人员,每天忙于繁琐的公共事务,虽从事的与政治有关,但从未系统、宏观、深入的考虑过政治。课程中,老师给了勾勒了一副政治学蓝图,不仅传授了政治学知识,还启发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 第一,关于自由。自由并不是简单的没有束缚,而是在有序规范下的一种相对自由。原始时代没有现在相对完善的制度,那不叫自由,是野蛮。所以我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发展到文明时代的产物。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一个小团体可以没有制度,依靠相互间的关联关系维持正常运转,但当其发展到150至200人时,就必须由制度来规范其运转,所以大公司都有比较完善的公司章程。与此可见,制度规范对团体运行的重要性,一个团体、社会、国家,也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才能正常有序运转,而团体、社会、国家的稳定有序是获得自由的前提。 第二,关于批判的看问题。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值不值得提倡”这一问题。大禹治水是我们从

高一政治学习方法指导

高一政治学习方法指导 可能大多数同学认为政治是一门枯燥无味、使人异常烦恼的一门学科,但是大家知道,政治这门学科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是一门必考的科目,当然相对于高中的理科生是不用愁的。在此,我就如何学好政治课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升入高中以后,多数同学可能都感到高中政治比初中政治难学了,其实并不是这样,高中政治相对于初中政治来说,高中政治更具有学科化的特点,每一年级都是一个学科,因此相对增加一些难度,但如果你肯下工夫,并方法得当的话,相对来说就不会太难了,逐渐也会对这门学科增加一些兴趣,就会觉得政治其实和别的学科一样好学、一样有趣。 升入高一,面对众多的学习课程,除了拥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加上刻苦的努力外,还应根据学科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针对高一政治学科特点,现总结以下五个环节的学习方法。 我认为,要学好政治首先是要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死”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定要准确全面把握,要死掉;“活”指要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尽一切可能的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其实经济学、哲学就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花钱吗?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就是经济,而且花钱这个活动中就涉及分配、消费、储蓄、保险、股票、第三产业等诸多经济学的问题,我们在网上交流就涉及第三产业、信息化、工业化的问题,所以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充满兴趣,主动地去感知政治、研究政治,而不是被动地去背政治。要相信知识获得的同时,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正因为政治着重能力的培养,但又作为高考的一个科目,因此我们在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把厚书读薄。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记忆不读书”两个基本原则,二者合而为一,具体体现在勾画书本上。凡是勾了的就背,不勾的就不背,就这样把范围缩小,提高了学习效率。 熟练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就是

政治学原来简答题答案

1. 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 2)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管理政治观。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 术。 3. 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是实现和维护特定阶段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第二,它强调一切借助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第三,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 4.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 ,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 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 、“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 5. 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 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等级制度等。 6.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如何理解权利这一概念? 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最后,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驶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7. 政治权利具有哪些特征?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 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知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8.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力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 代的发展变化?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力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如宗教,免受专制逮捕,自由言论、自由选举等权利。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如受教育权利,居住、健康、选择职业和保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权利。 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 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9. 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1)自由权:公民的自由权主要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此外,还包括迁徙自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 、“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2011—11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学术沙龙 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周建茹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摘要:霍布斯是着名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家.他从人性论出发,以一个虚构的自然状 态为起点,提出了自然法,自 然权利的基本原则,进而通过社会契约论,建立了他的国家学说.虽然,他的国家学 说的结论是君主专制主义的 是极其保守的,但我们还要认识其理论中的进步因素,对其社会契约论进行全面的 分析和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自然法;自然权利;社会契约论 中图分类号:D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73—02 社会契约论在l618世纪是主导西方世界的基本政治 价值观.托马斯?霍布斯,是十七世纪英国着名的政治思想家 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被西方学术界称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奠基 者.霍布斯是在近代第一个全面阐述社会契约论的人.他"已 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 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研究他的政治学说,对于深入 理解西欧近代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对于正确评价他的 思想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订立的原因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体系从人性的原则出发研究国 家的起源,通过逻辑推论探求国家的本质,进而推演出主权,主 权者和人民在国家中的权利和义务. 霍布斯认为社会契约订立的原因是他的"永久战争"状态.人们为何要缔结社会契约,建立国家,进入一种文明的政 治社会?在霍布斯看来,这源于人们对"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 争"的自然状态的恐惧.那么自然状态为何会沦为人人为战的 战争状态?这又是基于霍布斯对人类本性的假设,即利己主义 的人性论而得出的推论.霍布斯认为,人的好恶都是以是否有 利于自我保存为转移的,这是人的活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 人的本性是自利的或者说是自私的.他说,人类做出一切活动 皆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两种最为基本的激情:欲望和嫌恶. 霍布斯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 目标不断地发展,达到前一个目标不过是为后一个目标铺平 道路.基于这种人生幸福的观念,霍布斯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 论:"因此,我首先作为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倾向提出来的便是, 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的权势欲.造成这种情形 的原因,并不永远是人们得陇望蜀,希望获得比现已取得的快 乐还要更大的快乐,也不是他不满足于一般的权势,而是因为 他不事多求就会连现在的权势以及取得美好生活的手段都保 不住."这样,"永无休止的权势欲"就成了一种普遍的人类本 性.

真正高层次的人,都懂得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演讲稿】

人最大的困难在于战胜自己 阻碍人成功的最大障碍 往往不是来自于外界 而是来自于自己 有时候,明明已经找到成功之路 却因总给自己设限,而平庸于世 核心在于——我不相信、我不敢 很多人往往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决定的,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能够战胜自己,不断精进,能力一定会提高。这也适用于昨日弟子们所学习的演说模式策略。怕演说,在中国人的特性中很是常见,面对众人讲话时,害怕、结巴、颤抖......都是源于训练的还不够,自信还不够、勇气还不够! 我们的能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能力一定会提升。为此,我们必须自我突破,多加练习,不断琢磨创新,为自己的演说模式框架“添砖加瓦”,让四大演说模式成为人生舞台上的绝杀。 今日,王康老师带领弟子们进行了四大演说模式的通关,并由王琨老师、张龙老师、宋涛老师、王康老师、福爸老师作为评委,进行梦想演说PK、自我介绍PK、感恩演说PK、竞选演说PK,决出四大演说模式冠亚季军,鼓励弟子们不断挑战和超越。 相信人有无限的可能性,拿出勇气去挑战,这种人生态度非常重要。 在看到这些6-12岁的孩子们勇敢地站上舞台,进行演说时,我们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内心的恐惧是什么?从小到大,哪些恐惧从未突破,延续至今? 我是否努力想战胜恐惧?效果如何? 我是否因为不会演说,而错失大把良机?如果我会演说,人生将有什么不同? 自我介绍需要演说、竞选职务需要演说、上台领奖需要演说; 领导团队需要演说、问题解释需要演说、节目主持需要演说; ... ... 同时,公众演说是建立自信最快,最好的方法。当你学会公众演说后,就能快速突破自我,拥有超人般的自信,绽放无限的个人魅力。所以,演说无处不在,需要从小抓起。少年时期,拥有良好的演讲口才,机会便比同龄人多100倍,早早奠定了成功的根基。 梦想演说模式 问候一下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大家现在好!我是王琨老师的弟子李思达,李是李世民的李,思是思想的思,达是发达的达。

政治学意义的批判及审视

政治学意义的批判及审视 不管是古希腊思想家,还是近代欧洲思想家都不否认这一点,即制度的生命力来自于适应并认同这套制度的现代公民,为此,制度应该有塑造公民的能力,这种塑造一表现为规范,二表现为教育。对于前者来讲,通过制度规范那些人成为公民以及公民拥有的权利和规范;对于后者来讲,则是通过教育把国家所秉持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从而培育出认同国家、遵循制度、接受信仰的合格公民。而在其中,公民教育即是一个典型的形式。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大家当一致同意,少年的教育为立法家最应该关心的事业。邦国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使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及其生活方式。”)因此,从政治学意义上讲,教育既是文化传递和再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公民培育的社会化过程。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教育的最基本使命就是传播核心价值,规范人们心灵,从而创造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因为“国家是一种组织,它的运转是由那些已经在历史过程中把自己的统治地位制度化了的利益和价值来推动的”。所以,美国学者杜威就明确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必须拥有通畅、便捷和有效的核心价值传播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教育是重要的正式机制和力量。如果换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①完善的教育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个教育体系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的分配、传播和保护所产生的作用,使得文化资本的功能得到发挥以及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从理想状态讲,这种教育既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按照人的心智成长的规律来设计和安排;同时也是塑造合格的公民的过程。公民的培育应该全过程地贯穿于心智的培养之中,并尽力使心智的培育能够很好地配合公民的培育。所以,公民教育不是一个人群教育另外一个人群的问题,而应当是一种全民和全社会的教育,涉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现代社会系统中所有的人都有必要接受公民教育。具体来说,除了学校等公民教育正式途径以外,、乡村等非正式场合的公民教育也是重要部分。因为对普通公民来说,日常生活场景更为重要,更容易受到朋友或熟人的经验、他人的生活际遇,以及媒体所传递信息的影响,其教育的形式更有效,更容易出成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公民教育就是公民日常场景当中的教育形式。并且,对于现代国家来讲,公民教育所蕴含的文化资本要转化为有效的国家治理绩效,就必须通过国家与社会体系共同传递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使其接受和认同国家遵从的核心价值、基本观念、生活形态和社会理想。而这种分配的过程既是核心价值和基本信仰分配给

新高一政治学习方法指导

新高一政治学习方法指导 新高一政治学习方法指导一、 政治课本与时事政治相结合 考生如果完全按照书本上的原话作答,已不能得高分。这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又要懂得结合实际生活,用 探究的眼光去组织答题,对考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面是否广泛是一 个挑战。如去年考查的网络购物,以及结合奥运会志愿者谈建设和 谐社会,这些问题都是热点问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政治学科很早就提出“题目在书外,观点在书内”思想,也就是说,政治题目的背景材料是随处可取的,千变万化,你想指望背一 背就能应付,不大可能,但,既然观点在书内,也就是说,千变万 化的材料要考的依然是书上的知识点,也就是说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我们只要平时认真听课,把课本上的知识熟练把握、理解透彻,经过一定的训练,便能做到。 高中政治也与初中很不一样。背的成分少了,灵活运用的成分多。大部分题都是要求运用课本上的原理去分析时事。首先,当然还是 课本。必须把课本上的每一条原理都记清楚,原理后面的阐述和举 例也很重要。各个不同的例子是对应哪个原理的要分清楚,这在选 择题中很可能会用得上。经济学比较简单,只要把原理背熟,把分 析题的基本思路记清楚就行。哲学需要多想。学哲学永远没有止境,往往越想就会有越多的体会,理解也会越透彻。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要把原理分清,哪些是世界观,哪些是方法论,尤其 不要混淆。可以看一些参考书,看看书上是怎样分析的,要从哪个 角度下手,怎样表述。学哲学尤其要注意和时事结合起来。平时看 到一则新闻就可以想想,它可以体现怎样的哲学观点或者是可以用 什么观点去分析,经常这样问自己,做题时下手就会快得多,角度 也比较准确。政治学要特别注意不同术语间的区别,记的时候尤其 要强调准确,因为有可能差一个字这个说法就完全不同了。?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

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1)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 的“王道”和“霸道”。(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善治的精神是什么?(1)契约观念,契约观念的要素: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2)效率精神,包括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1) 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2) 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与上述两方面因素相联系,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

摆脱恐惧的演讲稿

摆脱恐惧 (第一个音乐) 大家好,我是一本书,一本书的首页前两个字是我的名,我姓周,叫周序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摆脱恐惧 今天,其实站在这么一个舞台上,我们很多同学都会羡慕,也会想,要是我去讲肯定会讲得比他更好听,但是他不管面对失败还是最后的成功,却已经站在了舞台上,而你依然是个旁观者。这里面的核心元素,不是因为你能不能演讲,不是因为你有没有演讲才能,而是你不敢站在这个舞台上来,我们一生有多少事情,是因为我们不敢所以没有去做? 以前我的内心也充满了恐惧…… 就说高中的那个时候,我们就有演讲比赛,那个时候我就想报名,那天晚上我回到寝室,很激动地和我室友说,我说:“鸭腿鸭腿,我要报名参加演讲比赛,给我的鼓励好不好”。当时他正在玩游戏,他转过来是这么和我说的,他说的话我至今难忘,他说:“(打舌)什么?呵,队长,你不要以为你长得很帅就可以光天化日下去吓人,我告诉你,就你这种标准的普通话,这种老套的表达水平,要是能拿奖,只有两种原因:第一,要么观众疯了,第二,要么评委傻了。送你一句话:呵呵,不可能。” (捶胸)听了这话之后,(轻调)我感觉好像有把刀插进我的心脏一样。那一刻我我害怕、我恐惧、我胆怯,而更多的是伤心,连室友都不相信我,我还能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那一刻我甚至想挖个地洞跳进去,我甚至想钻回娘胎。最后我没有去参加比赛,也没有去看那场比赛,也许是因为我不敢,但更多的是我内心充满了恐惧......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事会遇到这样的人,有时候你明明你做的对,有人嫉妒你。你做错了,有人嘲笑你。你做少了,有人鄙视你。你做多了,有人责怪你。你高高在上,有人说你不接地气。你和蔼可亲,有人说你智商不够。因此我们学会了自卑,因为自卑所以你就会害怕,你害怕失败,你怕别人的眼光,你会觉得周围的人全是抱着讽刺打击侮辱你的眼神在看你,在盯着你,因此你不敢去做,所以你用一个本来不应该贬低自己的一个元素,在贬低自己,当你失去了勇气的时候,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门都被关上了啥!(语气词) 在高中的时候,我为什么没有谈恋爱呢?难道我不想吗,不是不是。我首选就把自己给看扁了,我在想我要去追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就会说:“你这头猪,你居然敢追我?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要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除了上吊和挖个地洞跳进去。”我

四、政治学及其意义

第4讲政治学及其意义 一、什么是政治学 政治研究是对权力和拥有权力的人的研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这个定义中,权力概念是广义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我们讲的政治学,是狭义的,主要关注国家和政府权力形成及其分配。 二、研究的内容 政治理论关注的问题是:国家是什么?政治哲学把这个问题扩展为:国家应该是什么?而政治“科学”则问道:国家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第2页。 政治学主要关注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府和公众的政治活动、各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思想和理论。最核心的问题是:国家权力或者社会公共权力如何形成、如何分配、如何行使。 政治学分为两大研究领域: ●政治哲学:什么样的政治生活是理想的? ●政治科学:现实政治生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 政治学分为以下三个分支: ●比较政治学(comparative politics)。研究不同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政治 行为; ●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思考价值问题,回答“什么样的政 治生活是理想的?”,“应该如何”和“不应该如何”,什么是好的政 体?什么是好的社会组织和安排?关注民主、平等、自由、正义。 ●国际关系学(IR)或者国际政治学。研究国家之间的政治互动。 政治学的主要任务是探求:(1)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权力是如何分配的?政治活动是如何进行的?(政治科学的任务是探求事实);(2)是否存在更好的权力分配原则和方式?是否存在更合理的政治制度?人类应该过上什么样的理想生活?(政治哲学的任务是探求价值) 作为政治学原理课,本门课程是一个大杂烩,包括了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的知识。 三、政治研究的历史 (一)西方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将政治学区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前者就价值问题进行思辨,后者致力于对经验事实的考察,试图发现最好的政体。他考察了158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写出了《政治学》一书,开创了经验研究的先河,成为政治科学的奠基人。英文Politics来源于希腊文“城邦”。但是政治哲学是欧洲政治学的强

政治学科学法指导

高中政治学科学法指导 和初中政治相比,高中政治学科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因此不少同学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特别是高一年级,进校后,《经济生活》里首先遇到的是理论性很强的经济理论,这就使一些初中政治学得还不错的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以下就怎样学好高中政治学习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改变落后的观念是前提。 近年来初中政治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分值按50%记入中考总成绩。很多学生受此影响,以为高中政治也是开卷考,政治成绩只按50%记入总分,因此在思想上不重视政治学科的学习。这是大错特错的,高中政治学科十分重要,它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采用闭卷形式,总分100分;同时也是会考的必考科目,并且一旦会考政治学科不合格,就无法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因此每一位高一新生要改变以下落后观念,高度重视政治学科的学习。 1、以为政治是开卷考,不用记就能学好。政治是文科,学习文科不背是学不好的,学习政治也一样,我们要做到的是找好方法,背得轻松,背得有意思。 2、以为政治只要勤背就行了。现在的考试更重视知识的运用能力,光会背还不行,我们必须掌握一些答题的技巧,多练习、多总结。 3、以为只要高三认真学习就可以了。事实上高一、高二非常重要,在这两年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兴趣、梳理基础知识、提高答题能力、总结答题方法。没有高一、高二的努力,高三政治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生学习期间,在课堂的时间占了一大部分。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因此预习很重要,会学习的人一定要提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预习时要注意看教材每章开头的引言。现行高中教材每章的篇首有一段简短引言,主要介绍本章的基本内容、知识脉胳和基本观点,语言概括、精炼。上课前应该精读,从而对本章内容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印象。当学完课文内容后,再回首详细理解该段引言,我们就能站在宏观角度去理解课文,试着学会繁中求简,详中求略。 预习教材的文献资料。现行教材,突出政治学科特点,针对高中学生实际,适当地增添了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词点击等,丰富内容、开拓视野。而教材材料的引入,为培养我们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处理的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素材。因而我们在预习政治的过程中不能熟视无睹,不要冷落或遗忘了它们。 预习教材中穿插的练习题。课本中的一些练习题虽是一个较低层次的训练,但其作用不可小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层次能力的积累是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和载体。 2、听课过程中的科学。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以免上课后不能平静下来。 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的动作,生动而深刻的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数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